大口径舰炮排名发射炮射导弹效果不比中口径的可编程弹好吗

《炮弹从炮口射出后》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炮弹从炮口射出后
炮弹从炮口射出后
范文一:这个故事发生在三颗星之间。  一  巨熊星是一颗硕大的蓝色星球,上面住着巨熊夫妇。巨熊夫妇刚刚结婚,可是他们经常吵架,吵起来声音大极了。  在巨熊星附近,有一颗很小的咪咪星,咪咪星上住着一些犀鸟,他们常常为食物不足而发愁。的确,咪咪星实在是太小了,而且食物越来越少。以前,它能养活整整一打犀鸟,可是现在犀鸟们只剩下6只了,而且全都饿得皮包骨头。更令犀鸟们难以忍受的,是巨熊星上传来的争吵声,这声音比夏天午后暴风雨中的惊雷还要可怕,把可怜的犀鸟们的耳朵都几乎震聋了。  其实,对于巨熊夫妇来说,熊星上什么都不缺,应有尽有,八辈子也用不完。可是,巨熊先生巨熊太太却老是争吃争喝,吵得不可开交。  巨熊太太原住在南半球,巨熊先生则住在北半球。巨熊太太老是说南半球怎么美丽,怎么富饶,拥有怎样多的物产,如果不是因为南半球找不到先生,她是绝不会嫁给北半球的穷鬼的。巨熊先生呢,刚好相反,他总是夸耀北半球,并说他们合伙在一起过日子是巨熊太太占了他的便宜。话虽这么说,他们还是合伙在一起过日子,因为巨熊星上只剩下他们这一对熊宝贝了,他们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当然■,巨熊星上原来是有不少巨熊的,在巨熊的语言里曾经有过“成群结队”这个词,可是后来由于贪欲和自相残杀,南半球就只剩下巨熊大太一家,北半球则只剩巨熊先生一家,在他们的各自的双亲故世之后,这个星球就只剩下他们这一对了。  为了繁衍后代,他们不得不凑合在一起过日子。不过巨熊先生和巨熊太太都不想让对方占自己的便宜,于是他们经过仔细测量,在南北半球接壤处盖了一栋房屋,让赤道从他们的房屋正中穿过,从他们睡觉的床铺间穿过。这样看起来互不吃亏,可是,却有不少麻烦,比如说,巨熊先生睡觉时老是越界,从床铺的北面滚向南面;巨熊太太呢,口里虽然老是夸赞南半球的物产,可吃起东西来,总爱到房间北面的食柜里寻找……这样就有了矛盾,有了争吵。  二  这一天,巨熊先生和巨熊太太为了一只蜗牛的事又大吵了一场。这只蜗牛是从哪儿爬来的,实在是难以弄清楚的事。它起先出现在房子南面的墙壁上,巨熊太太认为这当然是属于她享受的美味佳肴,谁知这只蜗牛不知怎么又爬到北面去了,巨熊先生看见了高兴得发抖,他乘太太不注意,迅速捉住那只蜗牛,将它独吞了。这样一来,巨熊太太气得直跺脚,朝着巨熊先生吼了一下午。巨熊先生当然也不示弱,说他吃的是自己北半球的物产,大骂太太的无理取闹。  晚上,吵得声嘶力竭的巨熊夫妇终于躺下来。巨熊先生瞧着天花板沉思了一刻钟,然后对巨熊太太说道:“太太,我想,要是我们每人占有一颗星球就好了……”  “你早就应该想到这一点!”巨熊太太说道。  巨熊先生从床上跳了下来。“我们多么傻,老是在自己的星球上打主意!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一致对外!”于是巨熊先生来到屋外,开始眺望夜空,选择星星。  巨熊太太也来到屋外,她看见天空上有那么多星星,立刻对先生说道:“当家的,我们每人占有一颗星星根本不够!你没有考虑到我们未来的孩子,还有孩子的孩子……”  “啊,夫人,您别急,”巨熊先生显出老谋深算的样子说道,“您的话非常有道理,不过那是未来的事,眼下我们腾不出人手去占领更多的星星……还是挑选一颗吧,您看哪一颗更好呢?”  巨熊太太睁大眼睛,东挑西拣,可她越挑眼越花,最后她喊道:“不行,得拿望远镜来!”  巨熊先生从屋内取来一架巨大的望远镜,他把它举起来对着天空。很快,他发现了咪咪星。“哎呀,有颗星就在我们头顶上!没有比它离我们更近的了……我看,这颗星星就送给你算了!”巨熊先生慷慨地说。原文地址:这个故事发生在三颗星之间。  一  巨熊星是一颗硕大的蓝色星球,上面住着巨熊夫妇。巨熊夫妇刚刚结婚,可是他们经常吵架,吵起来声音大极了。  在巨熊星附近,有一颗很小的咪咪星,咪咪星上住着一些犀鸟,他们常常为食物不足而发愁。的确,咪咪星实在是太小了,而且食物越来越少。以前,它能养活整整一打犀鸟,可是现在犀鸟们只剩下6只了,而且全都饿得皮包骨头。更令犀鸟们难以忍受的,是巨熊星上传来的争吵声,这声音比夏天午后暴风雨中的惊雷还要可怕,把可怜的犀鸟们的耳朵都几乎震聋了。  其实,对于巨熊夫妇来说,熊星上什么都不缺,应有尽有,八辈子也用不完。可是,巨熊先生巨熊太太却老是争吃争喝,吵得不可开交。  巨熊太太原住在南半球,巨熊先生则住在北半球。巨熊太太老是说南半球怎么美丽,怎么富饶,拥有怎样多的物产,如果不是因为南半球找不到先生,她是绝不会嫁给北半球的穷鬼的。巨熊先生呢,刚好相反,他总是夸耀北半球,并说他们合伙在一起过日子是巨熊太太占了他的便宜。话虽这么说,他们还是合伙在一起过日子,因为巨熊星上只剩下他们这一对熊宝贝了,他们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当然■,巨熊星上原来是有不少巨熊的,在巨熊的语言里曾经有过“成群结队”这个词,可是后来由于贪欲和自相残杀,南半球就只剩下巨熊大太一家,北半球则只剩巨熊先生一家,在他们的各自的双亲故世之后,这个星球就只剩下他们这一对了。  为了繁衍后代,他们不得不凑合在一起过日子。不过巨熊先生和巨熊太太都不想让对方占自己的便宜,于是他们经过仔细测量,在南北半球接壤处盖了一栋房屋,让赤道从他们的房屋正中穿过,从他们睡觉的床铺间穿过。这样看起来互不吃亏,可是,却有不少麻烦,比如说,巨熊先生睡觉时老是越界,从床铺的北面滚向南面;巨熊太太呢,口里虽然老是夸赞南半球的物产,可吃起东西来,总爱到房间北面的食柜里寻找……这样就有了矛盾,有了争吵。  二  这一天,巨熊先生和巨熊太太为了一只蜗牛的事又大吵了一场。这只蜗牛是从哪儿爬来的,实在是难以弄清楚的事。它起先出现在房子南面的墙壁上,巨熊太太认为这当然是属于她享受的美味佳肴,谁知这只蜗牛不知怎么又爬到北面去了,巨熊先生看见了高兴得发抖,他乘太太不注意,迅速捉住那只蜗牛,将它独吞了。这样一来,巨熊太太气得直跺脚,朝着巨熊先生吼了一下午。巨熊先生当然也不示弱,说他吃的是自己北半球的物产,大骂太太的无理取闹。  晚上,吵得声嘶力竭的巨熊夫妇终于躺下来。巨熊先生瞧着天花板沉思了一刻钟,然后对巨熊太太说道:“太太,我想,要是我们每人占有一颗星球就好了……”  “你早就应该想到这一点!”巨熊太太说道。  巨熊先生从床上跳了下来。“我们多么傻,老是在自己的星球上打主意!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一致对外!”于是巨熊先生来到屋外,开始眺望夜空,选择星星。  巨熊太太也来到屋外,她看见天空上有那么多星星,立刻对先生说道:“当家的,我们每人占有一颗星星根本不够!你没有考虑到我们未来的孩子,还有孩子的孩子……”  “啊,夫人,您别急,”巨熊先生显出老谋深算的样子说道,“您的话非常有道理,不过那是未来的事,眼下我们腾不出人手去占领更多的星星……还是挑选一颗吧,您看哪一颗更好呢?”  巨熊太太睁大眼睛,东挑西拣,可她越挑眼越花,最后她喊道:“不行,得拿望远镜来!”  巨熊先生从屋内取来一架巨大的望远镜,他把它举起来对着天空。很快,他发现了咪咪星。“哎呀,有颗星就在我们头顶上!没有比它离我们更近的了……我看,这颗星星就送给你算了!”巨熊先生慷慨地说。
范文二:随着大炮巨舰时代的终结,海、空、潜三基反舰导弹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成为海战场令人恐惧的新杀手。1982年,南大西洋冰冷的海水吞没了英国皇家的骄傲,“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被亚音速的“飞鱼”导弹击沉后,英国海军以异乎寻常的速度为水面舰艇配备了“密集阵”和“守门员”近防武器系统,成为当日耀眼的明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反舰导弹呈现出了超高速、超低空、高机动、大威力的显著特征,水面舰艇赖以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近程防御系统,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在反舰导弹的立体攻势面前,以“密集阵”、“守门员”、AK-630为代表的小口径速射舰炮做好准备了吗?      无以复加的射速      据国外专家计算,针对不同的目标速度,在武器系统精度不变的前提下,为保证全航路至少命中一发的概率,在有效拦截区段内火炮射弹数应基本保持一致。随着来袭导弹飞行速度的增加,火炮射速也应相应提高。   拦截速度1马赫的掠海反舰导弹,火炮射速要达到4 200发/分,这对于现役的多型近防火炮问题不大。但此后的一组数据会令多数速射炮力不从心:拦截1.5马赫的导弹,射速要5597发/分:拦截2马赫的导弹,射速要6713发/分:拦截2.5马赫的导弹要达到7626发/分:拦截3马赫的导弹,射速要8386发/分:3.5马赫要9028发/分:4马赫要9579发/分:4.5马赫要10056发/分。也就是说,近程防御系统要保证在全航路上有一发炮弹命中飞行速度为2~4.5马赫的导弹,就必须发展射速在发/分左右的超高射速火炮。   据对13种现役小口径舰炮的统计,只有4种超过7000发/分,这就意味着还有70%的小口径舰炮无法在飞行速度超过2马赫的反舰导弹面前为舰艇筑起一道安全屏障。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小口径舰炮的射速已经被逼到了极限,在不得不采取6管、7管甚至12管配置的情况下才勉强达到了这一射速。那么,射速上升的空间还有多少?   为变相提高射速,瑞士、意大利等国在弹药技术上下足了功夫,采取了所谓间接命中体制。如瑞士的“阿海德”(A-HEAD)弹药,使用了一种集束定向预制破片抛射技术,每发炮弹内装有1 52粒重金属制成的圆柱形弹丸,每粒弹丸重3.3克。弹体底部装有可编程的近炸时间引信,炮弹通过炮口前端的三个线圈后,弹上可编程时间引信就装定了精确的时间指令。当炮弹飞到预定距离时,点燃抛射药,将弹内152粒弹丸以1200米/秒的相对速度以定向集束形式抛射。如果快速发射25发AHEAD炮弹,可以在来袭导弹的前方形成一个直径约8米、由3800个动能杀伤子弹丸构成的弹幕。这一措施大大提高了炮弹命中目标的概率。不过,经过计算分析,美、英有关专家认为:就摧毁能量而言,如果要把直接命中体制与间接命中体制加以比较的话,需要250次间接命中才能产生1次直接命中所产生的摧毁能量。就价格来讲,1发近炸引信弹的造价至少是直接命中弹的5倍,这中间的效费比使人们在选择时,很难快速而客观地为任何一方举起手来。      在无以复加的射速面前,小口径舰炮陷入了两难境地。      射程过小的隐患      小口径速射舰炮武器系统射程多在米之间,各国海军越来越担心它们能否有机会在过小的射程内摧毁超音速导弹。   根据计算,舰载雷达发现掠海小目标的距离为18~27千米,对于亚音速导弹能保证60~90秒的反应和抗击时间。但对于超音速弹仅有20~30秒,除去武器系统的反应时间,真正能够用于抗击的不过10秒左右。而进入3 000米有效杀伤范围后的时间只有2~3秒,这就意味着“密集阵”只有次把50~75发炮弹射出炮膛的开火机会。此外由于一些导弹在飞行末端采用了不规则蛇形机动,防空武器进行跟踪和锁定都极为困难。现役“密集阵”、“守门员”们均没有把握防范超音速导弹的攻击。   克林顿执政时期,面对萧条的苏联军工企业,美国政府曾向俄罗斯秘密购买了超音速反舰导弹进行拦截试验。在遭俄罗斯彩虹设计局拒绝后,转而向星火国家科研制造中心购买KH-31超音速反舰导弹。1995年5月,美海军以470万美元引进4枚KH-31导弹并改装成MA-31靶弹。在随后的拦截试验中,美海军未能将高速飞行的MA-31靶弹击落。研究表明:如果“日炙”导弹袭来,“密集阵”系统只有2秒钟时间,这对防御340千克弹头的毁灭性撞击根本不够。   苏联通过论证后认为,AK-630型6管30毫米舰炮武器系统难以有效拦截90年代后期出现的反舰导弹,1975年便着手研制第三代近程反导武器系统。   时间、速度,是近防小口径舰炮与反舰导弹永恒的话题。就目前双方对抗的情况而言,后者似乎占据优势并有稳固的地位,而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撼动。苏联时期发明的高弹道攻击方法目前仍被许多型号反舰导弹所采用。印度的“布拉莫斯”、俄罗斯的“俱乐部”等反舰导弹在攻击的最后阶段,能够爬升到数千甚至1万米的弹道高点后,以大角度俯冲攻击目标,至3 500米高度时的平均速度能达到5马赫,这样从进入近程火炮防御系统3 000~300米高度的杀伤范围开始到命中目标,仅有1秒多的时间!这恐怕连火炮机械系统调整射向的时间都无法满足。在目前的条件下,绝大多数小口径高炮基本没有防“过顶”攻击的能力,舰艇正上方就成了裸露的攻击窗口,这在近期内也难以解决。      难以撼动的能量      反舰导弹的攻击多采用战斗部与弹体不再分离的方式,在近距离命中时,常会同时出现除战斗部之外的燃料等附加破坏效应。“谢菲尔德”就是飞鱼导弹160千克推进药柱的受害者。   据统计,现役的近程、中程、远程反舰导弹发射重量多在200、600、1200千克左右,战斗部多在150~300千克。俄罗斯的部分反舰导弹要大大超出这一重量,SS-N-19更是达到了令人恐怖的7吨,战斗部也接近1吨。这一重量与高亚音速甚至高超音速的结合,所形成的巨大能量与小口径舰炮普遍采用的20~30毫米炮弹平均重量不到100克的弹丸、“阿海德”(AHEAD)弹药的33克小弹丸相比较,前者似乎更加像凶猛的“绿巨人”。在反舰导弹一往无前的攻势面前,小口径舰炮能够以小博大吗?   1974年底至1975年初,美国把退役的“坎宁安”号驱逐舰改装成无人遥控试验舰,并在舰上安装了“密集阵”系统。1975年10月,美国为了验证“密集阵”系统的作战效能,用“坎宁安”号进行了实弹拦截试验。试验中虽然成功地拦截了BWM-3E超音速靶机和“小牛”反舰导弹等目标,但在拦截1枚速度本不高的“白眼星”电视制导炸弹时,虽然“密集阵”系统取得了命中10发的成绩(炸弹头部命中1发、尾部命中9发),但怀揣908千克MK84常规炸弹的“白眼星”电视制导炸弹仍带伤击中靶舰,在舰体上撕开了1个9米×12米的洞。对于单项试验而言,前面的拦截试验是成功的,但对于整个试验而言,“密集阵”的成绩很难称得上是合格,而且它还暴露出小口径弹丸威力不足的缺陷。   另外一种情况也值得关注。即使小口径弹丸能够毁伤导弹,但由于拦截距离过近,仍会有小口径弹丸只起到了撕裂导弹战斗部的作用,从而引发了高速飞行战斗部的解体或者提前引爆,导弹较大的碎片仍可以进入舰体内造成重大损伤,较小的碎片也可击中上层建筑表面脆弱而暴露的侦察预警设备等目标。对于高度依赖指挥通信的现代舰艇,其潜在威力有可能使其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战斗力。   为了增强毁伤能力,各国为小口径舰炮研制了多种弹药以提高终点效应,如脱壳穿甲弹、近炸引信预制破片弹、多功能引信弹药等等,脱壳穿甲弹还采用了贫化铀或钨合金弹芯。但这些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使小口径弹药的能量发生质的跃升,抵御来势凶猛的反舰导弹仍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      多目标面前困境      超音速饱和攻击,曾被苏联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誉为对付航母编队最好也是唯一的办法。今天,延续这一思路,任何一种现代化大型水面舰艇在今后的海战中,都会受到多枚刻意组织起来的反舰导弹的共同“关照”,特别是处于海上战斗编队边缘的舰艇。“密集阵”们面对同一方位的饱和攻击,能够为舰艇化解威胁吗?      对小口径速射舰炮而言,对付多目标能力实际上考验的是火炮以预定拦截概率对一个航路上的目标完成发射弹数后,调整射击诸元拦截下个航路的能力。以“密集阵”拦截SS-N-25“天王星”反舰导弹为例,“天王星”导弹以亚音速从距离目标1500米飞行到300米用时3~4秒,如果“密集阵”全系统工作正常,射击4秒后才能达到80%的毁伤概率,然后才能转移到其它导弹所在的航路。火炮随动系统的机械转动后再对准目标方位,般需要2-3秒,是一种“持续射击―转动―再持续射击”的循环过程,耗时过多。如果同一方向有多枚距离相差无几的导弹“组团”来袭,“密集阵”系统恐怕就会崩溃。因此,小口径舰炮近防系统只具备一定的连续拦截多目标的能力、不具备同时拦截多目标能力。来袭导弹飞行速度越高,连续拦截能力越弱,当目标速度达到高超音速后,恐怕拦截1枚都十分勉强。      寸功未有的遗憾      “密集阵”们多研制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服役时间已经达到了二三十年。在足以使一型武器系统寿终正寝的时段内,小口径舰炮却交出了寸功未有的白卷。   日,两伊战争的袭船战中,伊拉克战机发射2枚“飞鱼”导弹误击美国“佩里”级护卫舰“斯塔克”号,而“斯塔克”号上的“密集阵”系统竟处于“故障”中,舰上担任反导任务的“密集阵”系统雷达甚至未能发现来袭导弹,“飞鱼”导弹毫无阻拦地命中了“戒备森严”的“斯塔克”号侧舷,造成该舰重伤。日,以色列海军“萨尔”5型导弹护卫舰“哈尼特”号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真主党发射的反舰导弹命中,造成了4名水兵死亡,“哈尼特”号护卫舰上配备的“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没有任何反应。   “密集阵”近防系统在实战中寸功未建,但在实弹射击的演习中却毫不留情地击落友军甚至己方目标。1994年的台湾“汉光”演习中,台海军“成功”号护卫舰上“密集阵”系统的目标是由汉翔公司飞机拖带的靶机。在“密集阵”急促的射击声中,只见拖靶机急速坠落,机上4人全部遇难。1996年日本海上自卫队“夕雾”号护卫舰的“密集阵”系统在演练防空作战时,请来了美国海军的A-6攻击机拖曳拖靶实弹演练,结果十分巧合,“密集阵”击中了距离目标5.5千米的A-6,两名驾驶员侥幸跳伞落海获救。由此,备受指责的“密集阵”近防系统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一时恶评如潮。   面对日趋严重的反舰导弹威胁,美国海军对“密集阵”系统倍感失望。2001年6月,“小鹰”号航母在日本横须贺进行例行检修后,用1座21联装发射“拉姆”Block1近程反导导弹的MK-49发射系统,取代了右舷前方的“海麻雀”舰空导弹和MK-15“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同年12月,“小鹰”号前往中东参加完“持久自由”行动后,再次回到日本横须贺,左前方的另1座MK-15“密集阵”也被一座MK-49发射系统所取代。至此,“小鹰”号的前方近程防御任务已完全由“拉姆”Block1近程反导导弹所承担。美国海军的“伯克”级驱逐舰自85号舰开始,位于前甲板B炮位的MK-15被MK-49系统取代,大概也是受“科尔”号光天化日下惨遭偷袭的警示。   “小鹰”号和“尼米兹”级航空母舰以及最新服役的“伯克”级驱逐舰都放弃了“密集阵”近防系统,由“拉姆”近程防空导弹取而代之。      “拉姆”来了      “拉姆”近程防空导弹是目前唯一一种采用双模导引体制的舰空导弹,具有强大的反导作战能力。导引头采用被动雷达和被动红外双模导引头,其中被动雷达导引头能跟踪现在世界上所有主动雷达制导的反舰导弹的射频信号,作用距离远,导引头视场宽,武器系统对目标指示的精度要求不高。红外导引头采用了红外/紫外两个波段,红外用于探测和跟踪飞行器辐射出的热能,紫外用于分辨飞行目标与天空背景,抗干扰能力强,制导精度比较高。从1993年起,在一系列对超低空掠海飞行的亚音速目标和以超音速飞行并具有大俯冲角的反舰导弹的测试评估试验中,毁伤概率都达到95%以上。不俗的成绩再次点燃了美国海军的希望。从送装计划来分析,曾经辉煌的“密集阵”可能会随着“拉姆”的出现逐步让出近程防御系统主角的位置。   与小口径速射舰炮相比,“拉姆”导弹有效弥补了“密集阵”们在反舰导弹面前的尴尬。   火力覆盖范围大。“拉姆”导弹射程500米~8千米,相比小口径速射舰炮平均460米~3千米的射程,火力覆盖范围的远界增大了2~3倍,近界相差无几,能够在导弹的来袭航路上获得多次拦截机会,多联装的发射系统拦截概率会明显跃升。   毁伤能力强。“拉姆”导弹采用的9.09千克的WDU-17B连杆式破片战斗部。除了有碰撞引信,还采用了DSU-15A/B激光近炸引信,能够在导引头精确锁定目标的条件下,精确摧毁来袭目标,杀伤威力与拦截效果明显高于小口径速射舰炮。1999年4月,美国进行的作战和评估试验中,24枚“拉姆”Block1中有23枚成功拦截了目标;在对超音速目标的拦截试验中,2枚“拉姆”导弹拦截以超音速掠海飞行并做“s”型机动的MQM-SGEER超音速靶机,1枚直接命中目标;在对MA-31靶弹的拦截试验中也取得了2发2中的成绩。这表明“拉姆”具备较强的拦截超音速导弹的能力。   具备同时拦截多目标能力。“拉姆”导弹采用全程被动制导,发射后不管,单个多联装发射装置即具有同时拦截多目标的能力。此外,武器系统不需要专门配置搜索、侦察、跟踪设备,只需由水面舰艇上已有的传感器提供目标指示即可,而且对数据的精度和数据率要求不高。   计算表明,对于配备2座21联装“拉姆”Block1的驱逐舰,要连续发射15~20枚反舰导弹才有可能将其重创,而对于只配备“密集阵”系统的舰艇,达到同样毁伤效果只需要5枚。   此外,由于“拉姆”导弹采用大量的成熟技术和硬件,研制和装备费用大幅度下降,显示出了良好的效费比。优异的性能与合理的价格迅速征服了美国海军,目前已经为50多艘舰艇采购了将近4 000枚,德国海军也采购了1000多枚。此外,丹麦、日本、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国海军也在计划列装。   愈演愈烈的“拉姆”之风,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吹散小口径速射近防系统“密集”的弹幕。弹进炮退,似乎已经成为定局。      编辑 严晓峰
范文三:2007年1月,美国陆军宣布了对“未来战斗系统”(FCS)项目进行大幅度调整的决定。2007年3月,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推出了P44新型导弹。这两个事件看似毫不相干,实际上有紧密的联系。      填补空白      美国陆军FCS项目所要研制的是一种综合作战系统,规模之大、技术之复杂以及资金投入之巨,都是史无前例的。由于技术和经费方面的原因,2007年初美陆军决定将FCS的18个武器和传感器分系统削减为14个,并取消或推迟一些技术难度较大的项目。引人注目的是。FCS非直瞄导弹发射系统(NLOS-LS)中的“巡弋攻击导弹”(LAM)也成为了精简对象。   NLOS-LS亦称“网火”系统,是FCS的主要间瞄火力支援武器之一。这是一种集装箱式无人值守导弹发射系统,以垂直发射方式发射“精确攻击导弹”(PAM)和“巡弋攻击导弹”(LAM)。LAM装有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激光雷达寻的器,最大射程200千米。在70千米活动半径上可以巡弋30分钟,主要用于攻击高价值运动目标,并具有搜寻和监视目标、通信中继及战斗毁伤评估的功能。   LAM的搁浅对于美国陆军来说无疑是一项重大损失,也在精确打击70千米距离上的移动目标,特别是远程火箭移动发射装置的能力方面留下了一段空白。洛?马公司看准了美国陆军的这一空缺,不失时机地推出了P44新型炮射导弹(题图),显示了美国大军火公司对潜在军事需求的高度敏感性。      70千米的克星      P44是一种紧凑型导弹,弹径178毫米,弹长317厘米,弹重100千克,射程70千米。洛?马公司称,P44的主要攻击对象是目前在世界上广泛扩散的远程火炮,特别是移动式火箭发射装置。P44所用的先进技术,将使惯用“打了就跑”战术的敌目标无处藏身。   首先,P44是一种不受“最小射程”限制的导弹。从0至70千米均为有效射程。   其次,P44应用了四种制导模式。在导弹飞行的中段,P44采用由GPS辅助的惯性制导方式。在弹道末制导阶段,P44使用一种三模式寻的器,包括多普勒毫米波雷达,用于穿透云雾和探测运动目标;致冷红外成像仪,用于目标成像和识别;半主动激光器,用于对激光目标指示器所指示的目标实施攻击。上述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赋予P44适应各种恶劣战场条件的能力,并且使寻的器有足够大的搜索范围。无论目标出现在白天还是黑夜,隐蔽在烟雾之中,还是出现在电子干扰环境下,都将难以逃脱P44导弹的追杀。洛?马公司称,上述三模式寻的技术是从美军“联合通用导弹”项目移植的,属于成熟技术。   第三,P44导弹配备高速双推(加速、续航)发动机,能够迅速飞达预定地点,从而不给敌军以逃跑、隐藏或再次射击的机会。   第四,P44战斗部使用重12.7千克的“海尔法”Ⅱ金属增强型装药或重7.7千克带前置装药的聚能装药,具有足够的能量毁伤车辆大小的目标,且最大限度地降低附带损伤。   第五,P44导弹利用现有发射平台发射,例如M270A1履带式多管火箭炮系统(MLRS)和轮式高机动性火箭炮系统(HIMARS),不需要专门研制发射装置。M270A1和HIMARS发射系统只需安装小型应用软件就可对P44导弹进行发射。而老式MLRS发射系统需要增加GPS接口。MLRS的储运发射箱可装10枚P44导弹,并还有足够的空间,可使导弹长度增加24%(76.2厘米),重量增加44%(44千克)。   洛?马公司表示,利用目前正在研制中的弹药很难填补在精确打击远程移动目标能力方面的空白,而P44项目将成熟的导弹和制导技术以及有实战经验的发射装置整合为一体,在不需要增加部队装备和编制的前提下,提供了一种经济上可承受的、低风险、快速的解决方案。      前景展望      在成功进行了风洞试验和火箭发动机静态点火试验后,P44已顺利完成了两次飞行试验均以HIMARS作为发射平台。   第一次为弹道测试飞行试验,于日成功举行,显示了P44与部队现有装备的兼容性。   第二次为控制测试飞行试验,于日进行。试验中样弹为高亚音速飞行,达到了所有预期目标。演示了导弹的加速和续航能力以及在巡航模式和GPS制导模式下的稳定性。   洛?马公司指出,P44的弹体、制导系统和发动机在本次飞行试验中所展示的性能验证了以前的模拟效果,说明可以稳步推进到远程多模式寻的器测试飞行试验阶段。可以预计。P44的有效射程将超过70千米,还有发展的潜力。P44为所有多管火箭炮用户提供了扩展任务的机会,并将为未来战场提供又一种极为有效的工具。      编辑 李海峰
范文四:前苏联装备的坦克装甲车辆,不但在数量上超过美、英等国,而且在设计思路和关键技术方面,走的是一条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道路。它设计的主战坦克体积小,重量轻,机动能力强,火力则要压倒西方坦克,不但火炮口径大于西方坦克的同类武器,而且可以发射反坦克导弹。俄罗斯后期研制的坦克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不少坦克都能发射反坦克导弹,这在坦克设计上堪称一绝,其水平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研制的炮射导弹。      鲜为人知的早期探索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反坦克导弹刚兴起不久,一些西方国家就开始探讨如何在坦克上采用反坦克导弹,以提高坦克的作战能力。当时,法国曾在火力较强的轻型坦克上安装了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后来又研究了利用坦克炮直接发射反坦克导弹,这就是有名的"阿克拉"导弹。它采用激光驾束制导方式,导弹飞行速度达到500m/s,最大射程3800m,单发命中概率接近100%,引起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这种导弹因技术复杂,价格昂贵,最终未能正式投产。美国也曾在M60A2和"谢里登"坦克上装备过"橡树棍"导弹,但没有作为主要武器大量使用。早在1957年前后,前苏联就已开始研究坦克采用反坦克导弹问题。早期的研究集中在Т-54、Т-55、Т-10M坦克和ПТ-76Б轻型坦克如何使用АТ-3反坦克导弹。20世纪60年代,还先后研制过"龙"式导弹、"荷花"导弹、"台风"导弹和"红宝石"导弹。但这些项目进展并不顺利,只有"龙"式导弹于1968年前后正式投产并少量装备部队。
  60年代以后,坦克炮发射导弹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当时,伊萨多夫设计局根据775号项目研究计划,准备试制一种新式坦克,目的是与Т-64坦克展开竞争。为了加强火力突击能力,新式坦克采用了一种经过专门设计的滑膛炮,口径达到125mm,这在60年代是口径最大的坦克炮。这种坦克炮可以发射带有破甲战斗部的炮弹,也可以发射带有制导装置的反坦克炮弹。有关这种制导炮弹的详细情形至今未见报道,只知道它采用的是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这种坦克能够携带普通炮弹和制导炮弹,战斗力可得到显著提高。在早期的几次射击试验中,制导系统时常发生故障。有时虽然命中了目标,却不能引爆战斗部摧毁目标,最终只得放弃这一项目。   此后不久,又有两个项目相继上马,它们分别为287号和150号项目。这两项计划的工作重点,是对已经大量生产的Т-62坦克和Т-64坦克作进一步改进。为避免重蹈覆辙,改进时没有采用炮射导弹,而是用发射轨进行发射,但发射的仍是早先研究的导弹。287号坦克发射"台风"导弹,150号坦克发射"龙"式导弹。其中"龙"式导弹的试验获得了成功,于是便定型生产,并对发射这种导弹的坦克命名为ИТ-1式坦克。   20世纪70年代,苏联加强了对炮射导弹的研究。著名的9K112式炮射导弹系统,就是那个时期的佳作。      Т-64坦克的"眼镜蛇"导弹      9K112武器系统中的炮射导弹在苏军中又叫"眼镜蛇"导弹,北约国家管它叫"鸣禽"导弹,美国则称它为АТ-8。它最初用于Т-64或Т-64Б坦克的2A46型125mm火炮。由于长期限制出口,西方情报部门一直未能获得这种导弹的详细情报。直到前苏联解体后,人们才对它有了较详细的了解。这种导弹采用药筒分装式结构,类似野战火炮发射的炮弹。平时分成前后两部分,装在自动装弹机内。前部为导弹本体部分,型号为9M43,包括破甲战斗部和固体推进续航发动机;后部型号为9B447,包括起飞推进剂和底板,相当于普通炮弹的药筒部分。使用时,将前、后两部分送入炮膛,二者就自动连成一体。车长座位的前方有个金属盒,里面装有小型指挥天线,通过它可向导弹发送无线电控制指令,其工作频率为30兆赫。制导系统为半自动瞄准线指令制导,导弹接收系统接收了无线电控制信号后,不断修正弹道直到最后命中目标。
  为有效地控制导弹的飞行,坦克上配有专门设计的1A33型火控系统和1G42型激光瞄准和测距系统。如将这些专用控制系统与坦克的9S461型火控系统一起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导弹的使用效果。   发射这种导弹的Т-64Б坦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装备苏军独立坦克团,用于向Т-64A坦克提供支援。一位坦克兵指挥官曾建议在每个营增编一个Т-64Б坦克排,但当局并未采纳,而在70年代末开始装备一种新坦克,这就是Т-80坦克。Т-80坦克上也配用9K112导弹系统,它和Т-64Б坦克一样都备有4枚导弹。   8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的坦克专家逐渐放弃了坦克炮发射制导炮弹的设计思想。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导弹的技术复杂,研究导弹付出的代价比常规炮弹要高得多;发展新一代坦克火控系统和先进的光电传感器,也可达到与制导炮弹相当的对远距离目标的射击精度,而且可以显著提高主战坦克在战场上的作战效率。苏联却始终坚持发展炮射导弹,不断推出新的产品。      Т-80坦克的"反射"导弹      进入80年代,苏联的导弹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当时,美国的"铜斑蛇"制导炮弹已定型生产并开始大量装备部队,苏联也加大了研究工作的力度,大力开展利用各种常规火炮发射导弹或制导炮弹的研究。其中较著名的一项是用152mm榴弹炮发射"红土地"制导炮弹。实际上,苏联有着多项炮射导弹研究计划,各种迫击炮发射的制导炮弹也在紧张的研究中。80年代中期,苏联推出了一种新式炮射导弹,这就是9K120导弹系统。   9K120系统的重要特点是采用了较先进的激光制导原理而不再是老式的无线电制导,它可能得益于"红土地"制导炮弹的技术发展,也可以说是受益于激光制导技术的日趋成熟。当射手使用这种导弹时,先用激光器发射出一束编码的激光束,并借助专用的瞄准镜校正它的方向。发射出的编码激光束在空中形成一个特殊的"光通道",发射出的导弹就沿着这个"光通道"的中心向前飞行。激光束的频率在"光通道"的不同部位是不相同的,当导弹在飞行中偏离激光束的中心位置时,弹上的制导系统就会发出修正指令,引导导弹回到"光通道"的中心位置,使它始终保持在近似固定直径的光束内飞行。   9K120系统由炮射导弹和控制、制导系统等组成。导弹的型号为9M119。它也由弹体和发射药筒两部分组成。弹体的底部有一圆形光学元件,它的功能是用来接收编码激光信号。弹体中部和尾部有两种不同用途的控制翼,尾部的一组弹翼用于调节导弹在飞行中的稳定性,中部的一组则用于控制飞行方向。当时,大部分导弹的战斗部都在弹体前端,发动机位于中部或后部。这种导弹却与众不同,它把固体燃料续航发动机移到了导弹的最前端,战斗部则移到了发动机的后面。这是因为,采取破甲战斗部的导弹,不是利用高速动能击穿坦克的前装甲,而是利用战斗部内喷出的高温高压金属射流熔化装甲目标的。战斗部移到稍后的位置,离靶板有较大距离,可使金属射流获得最佳破坏效果。战斗部直径125mm,重为4.2kg,对目标的破甲厚度与弹径之比达到7:1,这在当时确实是不错的性能。   导弹后部的发射药筒与炮弹的药筒大体相同,但筒内所装的发射药量比炮弹药筒略为减少了些。为什么坦克炮发射导弹时药筒要用减装药呢?估计使用全装药进行射击时,由于火药气体会在坦克炮的前方扬起很大尘土。当激光发射机沿着导弹飞行方向射出激光束时因受到尘土影响,会干扰射手对导弹的观察和跟踪,采用减装药则可以减少尘土带来的不良影响。发射普通炮弹不需要在起始段对它进行观察、跟踪,不会影响射手的正常操作。   9K120武器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变型成2种不同型号的系统,它们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大体相同,但火控系统有所不同。其中的一种用于Т-80坦克,采用的炮射导弹叫做"反射"导弹,武器系统名称为9K119。除了制式Т-80坦克外,由它发展而来的各种变型如Т-80У、Т-80УД以及后来的Т-90坦克也都用这种系统。Т-80坦克上使用的是9CS17型火控系统和IG46式激光瞄准测距机,坦克在运动状态就可发射导弹,最大射程可达5000m。另一种仍叫9K120系统,采用的炮射导弹叫做"芦笛"导弹,它主要用于Т-72坦克。Т-72坦克的自动装弹机不能用来装"眼镜蛇"导弹,所以改用这种"芦笛"导弹。此外,Т-72AB和Т-72Б等坦克也都使用。它的最大射程只有4000m。之所以同样的导弹出现这种性能差异,并不是由于发动机功率的不同,可能是激光发射机的功率不同,或者由于导弹的弹道有所不同造成的。      Т-55坦克的"棱堡"导弹     在大力发展T-72、T-80坦克炮射导弹的同时,苏联还对旧式坦克的火控系统和武器弹药进行了改进。1983年,研制成功了可用于T-55坦克的ЭУБК10-1型武器系统。它主要由9M117型反坦克导弹及发射药包等组成,用100mm口径的坦克炮即可发射。这种导弹在苏军中又叫"棱堡"导弹。它的结构和制导原理基本上类似前面所述的9K120武器系统,也是采用激光驾束制导方式,由位于夜视仪位置的1K13式瞄准镜提供制导信号。导弹重18.4kg,平均飞行速度375m/s,最大射程4000m,最小射程100m,破甲厚度550mm。   在"棱堡"导弹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了两种变型弹,它们的构造和性能与"棱堡"导弹大体相同,只是配用的武器不同而已。其中的一种导弹叫"铁拳",它主要用于MT-12型牵引式反坦克炮,口径也是100mm,但发射药筒进行了重新设计。炮上新增加了1具专用激光指示器,以便对导弹进行激光制导。另一种导弹为ЭУБК12型导弹,它主要配用于新装备的БМП-3型步兵战车。由于这种步兵战车采用的是2A70型火炮,它的口径虽然也是100mm,但是弹道性能与T-55坦克炮不同。为此,对导弹的发射药组件进行了改进。由于导弹与车内原有自动装弹机不太匹配,因而重新设计了专放导弹的弹药箱,可以存放6枚弹。   对T-62坦克改进的重点也是增强火力。T-62坦克使用的是115mm口径的滑膛炮,比T-55坦克的Д-10ТС-2型火炮口径增大了15mm。为此,对9M117导弹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导弹外形和性能没有大的变化,重量仍为18.4kg,但全套系统的重量由26.6kg增至28kg。它的飞行速度仍为375m/s,飞行   4000m距离的时间为12s。对4000m距离的目标射击时,命中概率为80%,破甲厚度约550mm~600mm。近来有报道称,这种导弹可在击毁反应装甲后再穿透660mm的主装甲,估计它采用了双级串联式战斗部。      独一无二的领先地位      经过近3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前苏联从T-55坦克到T-90坦克,从БМП-3步兵战车到反坦克炮,几乎都可以发射反坦克导弹,其"炮射导弹的发展水平无可争辩地处于世界独一无二的领先地位",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像前苏联和俄罗斯那样广泛地装备这种精确制导武器,美、英等国直到最近几年才纷纷开展研究。但是,坦克炮发射的导弹比普通炮弹的价格要贵得多。T-80坦克发射口径为125mm的导弹,每枚价格约为4万美元,即使100mm口径的导弹也要将近2.5万美元。假如1辆坦克或步兵战车一次携带6枚导弹,就需花费大约15万~24万美元。而普通炮弹的价格只有数百美元,只是导弹价格的2%左右,甚至订购30枚导弹的费用可以买到1辆T-72坦克。西方国家之所以长期未搞炮射导弹,一方面他们依赖于坦克整体作战性能的提高,如采用先进的光电火控系统、高速动能穿甲弹等等;另一方面也可能考虑到炮射导弹的费用太大而放弃了这条道路。法国"阿克拉"导弹已能定型生产,最终并未正式装备部队。美军70年代装备了"橡树棍"炮射导弹,后来的"艾布拉姆斯"坦克并未采用炮射导弹。他们对旧式坦克的改造,采取的是与苏/俄不同的做法,如为这些坦克研制性能先进的火控系统,配用新一代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可以显著提高普通坦克炮的命中目标精度和毁歼能力。在大于2000m距离作战时,即使高速穿甲弹的命中精度也会降低。但是,这样远距离的坦克战几乎很少出现,只有在十分开阔的沙漠地战斗中才会见到。至此,人们不禁要问,既然导弹的技术复杂,价格昂贵,苏/俄为什么还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开发呢?对这一问题应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苏军的作战思想来加以考虑。苏军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探索炮射导弹,六七十年代进入全面发展阶段,80年代可谓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正是苏、美冷战十分剧烈的时期。一般军事家认为,苏军坦克部队虽然在数量上占有压倒优势,但是一些装甲兵器的技术性能不如西方国家。美、英等国强调"以质量优势对付数量优势",先后推出性能优异的"艾布拉姆斯"、"挑战者"2、"豹2"等新式坦克,相比之下苏式坦克显得不如人家。为使苏军装备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也能占上风,因此大力发展了炮射导弹,使它的坦克在火力方面占优势地位。   另一方面,当时苏军强调用庞大的装甲部队实施快速进攻,北约集团处于防御态势。为了对付苏军集群坦克的进攻,北约加紧研制了各种反坦克武器,尤其是"霍特"和"陶"式反坦克导弹性能先进,最大射程达4000m。这些导弹对苏军坦克构成很大威胁,一般坦克炮有效射程仅3000m左右,无力对付远程反坦克导弹。坦克炮发射的导弹射程可达4000m~5000m,可有效地摧毁北约大多数反坦克导弹发射阵地,扫除坦克部队前进中的障碍。北约国家大力发展的武装直升机对苏军装甲兵构成严重威胁,用坦克炮发射的反坦克导弹也可对付低空飞行的武装直升机。实际上,苏军已把T-80和T-72坦克当做摧毁敌人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或武装直升机的手段。另外,坦克部队在同敌坦克展开战斗时,也可利用部分坦克分队从前沿警戒阵地对敌坦克实施远程火力袭击,迟滞、压制敌坦克的行动。特别是一些旧式坦克配用反坦克导弹后,可以提高同远距离装甲目标和其他目标的作战能力。此外,苏/俄炮射导弹大多采用激光制导方式,这比各种有线制导的反坦克导弹要方便得多。正是具有上述优点,俄罗斯便继承了这类导弹装备序列,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范文五:主持人的话 中国论文网 /8/view-54537.htm  坦克炮射导弹是利用坦克的火炮、观瞄系统,以及指挥制导系统将导弹发射出去,并导向目标。早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便于1957年提出第一代坦克炮射导弹的概念。美国从1958年开始研制坦克炮射导弹,并研制成功最早的坦克炮射导弹“橡树棍”。80年代,由于导弹的技术复杂,研究付出的代价比常规炮殚高很多,而发展坦克火控系统和先进的光电传感器,也可以达到与制导炮弹相当的效果,因此西方国家逐渐放弃发展坦克炮射导弹。然而,只有苏联一直坚持研制炮射导弹,后来还有瑞典、印度、以色列研究并装备了炮射导弹。那么,坦克炮射导弹究竟要不要发展呢?   正   炮射导弹 坦克“撒手锏”   坦克装甲车辆除了大力发展网络信息化、主动防护系统和电磁炮外,炮射导弹也是一个关键的发展方向。   1 最初的炮射导弹是以坦克为攻击目标的,实际上就是炮射反坦克导弹。炮射导弹能够在对手坦克炮的射程之外,给对手毁灭性的打击,有无可比拟的远距打击优势。   2 相对于机载导弹,炮射导弹目前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应大力发展炮射导弹技术,特别是“发射后不管”的炮射自寻的防空导弹技术,使坦克拥有PK武装直升机,甚至攻击机的“撒手锏”。   实际上无论导弹是炮射还是机载,最重要的是要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因此,攻击机和武装直升机上都配备了功能强大的毫米波雷达,可进行全方位连续扫描或重点扫描。可以穿过恶劣大气环境,识别机载红外设备发现不了的目标,并完成快速跟踪与瞄准。对坦克而言,尽管受限于地形地貌,但还是可以借助搭载先进雷达系统的小型无人机进行战场预警,甚至完成炮射导弹的前期引导。小型无人机灵活隐蔽且相对廉价,可以增加坦克的可“视”距离,从而抵消武装直升机的“一树之高”优势。   3 与炮弹相比,导弹具有射程远、命中精度高、杀伤威力大等优点。坦克炮发射炮射导弹就是使精确制导技术与常规坦克炮、反坦克炮系统达到有机结合,保留了原系统反应快、火力猛的特点,且不改变其成员建制和分工,不过多地增加系统的复杂性。但却拓宽了坦克和反坦克炮的远距离对抗能力,作战距离由2000米提到4000米以上,使坦克可以在野战中攻击武装直升机、防御坦克歼击车,以及在隐蔽阵地上对敌坦克实施远距离射击。   4 相对于机载导弹,炮射导弹的优势是弹药补给。飞机打完导弹就必须返回基地补给,而坦克的炮射导弹补给则可以随时随地快速完成。没有导弹,飞机的攻击力大打折扣,而打完导弹的坦克,在面对敌方时还是威力不减的。   5 坦克和飞机作为武器的机动平台优劣势很明显。既然飞机对空中和地面目标都可以攻击,为什么坦克就“被地面”了呢?幸好,先进的炮射导弹使坦克作战范围从二维的地面拓展到了三维空间。   6 目前,炮射导弹技术在制导方式、射程、攻击力以及对运动目标的射击精度等方面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武装直升机的飞行员会发现:天空已经不是自己的游乐场,“坦克杀手”的威名不复存在了。   反   炮射导弹 纯属鸡肋   无论从炮射导弹的发射和制导原理,还是从炮射导弹的飞行速度和击毁效性能看,炮射导弹纯属鸡肋。炮射导弹是用炮管发射反坦克导弹,是一种非主流武器。   1 作战效果上,坦克是直瞄陆战武器,看到才能打到,最佳作战距离2千米(光学工艺受限),对看不见的东西,当然没必要打,也无法打。炮射导弹射程比普通炮弹远,但受观察范围的限制,这点优势比炮弹并不突出。有效射程大于坦克本身观测距离。如果说通过通信网络从其它平台得到目标射击诸元,那找炮兵效果会更好,而不是装甲兵了。   2 炮射导弹违反了坦克作战要求快速机动的原则。炮射导弹大大降低了坦克机动作战的行进速度,反而在战场上增加被敌击中的威胁。   3 炮射导弹无法在行进间打运动目标,降低了坦克的作战效能。发射、制导都要瞄准,都必须减速,甚至停止。   4 炮射导弹降低了坦克炮的发射速度,从每分钟7~8发,降低到2-3发。发射时必须人工控制导弹,不像炮弹那样可以连续打第二发、第三发。交战距离近,格外需要短时间尽可能多开炮。发射1发导弹,如果目标距离5千米,要持续制导多长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发射炮弹可以打多少发?攻击多少目标?即便打中了,敌人不一定打得死。   5 炮射导弹初速慢,是坦克炮弹的1/10。即便命中,效果也不好,而且配备数量也少。破甲能力跟反坦克导弹一样,对主战坦克正面装甲的威胁不够致命。穿透效果上,穿甲弹基本可以保证击穿同级别坦克的正面装甲,导弹不一定保证。一车才配备4发,意义不大。单就坦克战来说,还是穿甲弹最靠谱,其次是破甲弹。   6 炮射导弹的成本比炮弹贵。炮弹每发造价2万人民币,炮射导弹200万人民币,是普通炮弹的100倍。战争打的是经济,能用最小的代价造成敌方最大损坏。造出一个性能全面超出穿甲弹的导弹来,要多少钱?即便造出来,可以打掉坦克。但便宜又好用的炮弹也足够打穿你的坦克。谁是真正的胜利者呢?   7 炮射导弹过高的依靠先进的观瞄系统,而过份地提高坦克观瞄系统的性能,必将大大增加坦克自身造价,性价比不合算。   8 炮射导弹还没大量装备,坦克的主动防护系统已经广泛装备,但它对穿甲弹无效。自从反坦克导弹/火箭问世,人们有了很多对付它的防护措施,像复合装甲、爆炸反应装甲、激光干扰器、烟雾弹/箔条弹、硬杀伤拦截弹等。但对付直瞄火炮的穿甲弹的措施呢?只有一条,加厚装甲。   9 从任何一种工具的发明生产都可以证明,多用工具的产生是在牺牲专用工具的性能上达到的。为了适应炮射导弹,势必在生产火炮和导弹时考虑多方面的融合,因此未能使双方的性能达到最佳点。要想让坦克具有炮射导弹的所有功能,不必研制炮射导弹,只需给装填手配备一具导弹发射架就行了。在坦克对坦克的大混战里,如果你是炮长,我相信你会优先选择穿甲弹,而不是炮射导弹。至于炮射导弹反武装直升机,坦克用其它炮弹也完全可以做到。   总之,目前来说炮射导弹无法回避飞行速度缓慢、易拦截、易受干扰、成本昂贵的窘境。坦克战还是依靠穿甲弹才是靠谱。而可能更糟糕的是,在作战中坦克连发射炮射导弹的机会都没有。
范文六:2.
炮弹发射视为斜抛运动,已知初始速度为 200 m/s,问要击中水平距离360m、垂直距离160m 的目标,当忽略空气阻力时,发射角应多大?进一步思考:如果要考虑水平方向的阻力,且设阻力与(水平方向)速度成正比,系数为 0.1(1/s),结果又如何?模型建立忽略空气阻力时设 初始速度为v0=200 m/s ,水平距离x0?360m,垂直距离y=160m,发射角为α,击中时间为t。建立坐标轴如下: 0Y在水平方向,炮弹的速度不变,t时刻的运动方程为 tvcosa=x
① 00垂直方向,t时刻的运动方程为12=
② tvsina?gty200模型求解由①②消去时间t可得 360*tanα-15.876/cos2-160=0 用MATLAB画图观察其解程序如下sita=0:0.1:2*y=360*tan(sita)-15.876./cos((sita).^2)-160; plot(a,y,'m')grid onhold on>> y1=0;>> ezplot(y1)>> axis([0,6,-])由图可知在0到π之间,方程有两个解,分别是0~1之间,1~2之间,3~4之间,在0~1由图形放大法分别由MATLAB绘制图形程序如下:a=0:0.1:2*>> y=360*tan(a)-15.876./cos((a).^2)-160;>>subplot(2,2,1),plot(a,y),axis([0.4,0.5,-200,200]),grid on>>subplot(2,2,2),plot(a,y),axis([0.44,0.47,-100,100]),grid on>>subplot(2,2,3),plot(a,y),axis([0.45,0.46,-10,10]),grid on>>subplot(2,2,4),plot(a,y),axis([0.452,0.455,-4,4]),grid on所以在0~1之间的近似解为0.454;同理可绘制1~2之间的图像程序如下a=0:0.1:2*>> y=360*tan(a)-15.876./cos((a).^2)-160;>>subplot(2,2,1),plot(a,y),axis([1,2,-200,200]),grid on>>subplot(2,2,2),plot(a,y),axis([1.5,1.6,-10,10]),grid on>> subplot(2,2,3),plot(a,y),axis([1.51,1.55,-1,1]),grid on>>subplot(2,2,4),plot(a,y),axis([1.525,1.53,-0.1]),grid on由图可知其解近似为1.528所以当不考虑空气阻力时,发射角大约为0.454或1.528进一步思考如果要考虑水平方向的阻力,且设阻力与(水平方向)速度成正比,系数为 0.1(1/s),结果又如何?与上模型相比,垂直方向仍满足12=
tvsina?gty200水平方向,dv?0.1vcosa,v0=200
② dt解微分方程v=200e?0.1cosat 即dx?200e?0.1cosat,两边积分得 dtx=2000cosa(1?e?0.1cosat)
③以上三式消去t,可得-2000tana*ln(1-360cosa)+4.9*2000100cosa2ln2(1-36cosa)=160 200利用matlab作图>> sita=0:0.01:0.5;y=1.6+20*tan(sita).*log(1-36*cos(sita)./200)+4.9*(log((1-36*cos(sita)./200))).^2./(cos(sita)).^2;plot(sita,y),grid on在1~2之间的值满足a在0~?,用图形放大法观察所以考虑空气阻力时,发射的角度近似为a=0.4752.
炮弹发射视为斜抛运动,已知初始速度为 200 m/s,问要击中水平距离360m、垂直距离160m 的目标,当忽略空气阻力时,发射角应多大?进一步思考:如果要考虑水平方向的阻力,且设阻力与(水平方向)速度成正比,系数为 0.1(1/s),结果又如何?模型建立忽略空气阻力时设 初始速度为v0=200 m/s ,水平距离x0?360m,垂直距离y=160m,发射角为α,击中时间为t。建立坐标轴如下: 0Y在水平方向,炮弹的速度不变,t时刻的运动方程为 tvcosa=x
① 00垂直方向,t时刻的运动方程为12=
② tvsina?gty200模型求解由①②消去时间t可得 360*tanα-15.876/cos2-160=0 用MATLAB画图观察其解程序如下sita=0:0.1:2*y=360*tan(sita)-15.876./cos((sita).^2)-160; plot(a,y,'m')grid onhold on>> y1=0;>> ezplot(y1)>> axis([0,6,-])由图可知在0到π之间,方程有两个解,分别是0~1之间,1~2之间,3~4之间,在0~1由图形放大法分别由MATLAB绘制图形程序如下:a=0:0.1:2*>> y=360*tan(a)-15.876./cos((a).^2)-160;>>subplot(2,2,1),plot(a,y),axis([0.4,0.5,-200,200]),grid on>>subplot(2,2,2),plot(a,y),axis([0.44,0.47,-100,100]),grid on>>subplot(2,2,3),plot(a,y),axis([0.45,0.46,-10,10]),grid on>>subplot(2,2,4),plot(a,y),axis([0.452,0.455,-4,4]),grid on所以在0~1之间的近似解为0.454;同理可绘制1~2之间的图像程序如下a=0:0.1:2*>> y=360*tan(a)-15.876./cos((a).^2)-160;>>subplot(2,2,1),plot(a,y),axis([1,2,-200,200]),grid on>>subplot(2,2,2),plot(a,y),axis([1.5,1.6,-10,10]),grid on>> subplot(2,2,3),plot(a,y),axis([1.51,1.55,-1,1]),grid on>>subplot(2,2,4),plot(a,y),axis([1.525,1.53,-0.1]),grid on由图可知其解近似为1.528所以当不考虑空气阻力时,发射角大约为0.454或1.528进一步思考如果要考虑水平方向的阻力,且设阻力与(水平方向)速度成正比,系数为 0.1(1/s),结果又如何?与上模型相比,垂直方向仍满足12=
tvsina?gty200水平方向,dv?0.1vcosa,v0=200
② dt解微分方程v=200e?0.1cosat 即dx?200e?0.1cosat,两边积分得 dtx=2000cosa(1?e?0.1cosat)
③以上三式消去t,可得-2000tana*ln(1-360cosa)+4.9*2000100cosa2ln2(1-36cosa)=160 200利用matlab作图>> sita=0:0.01:0.5;y=1.6+20*tan(sita).*log(1-36*cos(sita)./200)+4.9*(log((1-36*cos(sita)./200))).^2./(cos(sita)).^2;plot(sita,y),grid on在1~2之间的值满足a在0~?,用图形放大法观察所以考虑空气阻力时,发射的角度近似为a=0.475
范文七:兵
自工动 化?l ?
021 .4 0
01r dnancO
ndu s
r At uIet y  o ma i
 t o3n ) 04 (di 1
6  ̄ i. s.06 1
7 0. 0 .0 1 o
:0 3 9 . n1 0
- 56 2 14.0
9 4s某 大口 炮射弹 药最径大射 程 的研 角究郑  华江, 胡振 ,张 忠虎华 朱, 岗朝( 
庆陵嘉特 种 备装 有公限司
术技中 心, 庆重
430) 重
02要 :为确摘定某
大径口 射 炮 药 的最弹 射大程
角及其 初 与度 的速 系 关采,用解 外道 弹方法进 行研究
。 给出弹了 丸
在角 直坐标 系 中以时 间 t自 变量运的动
方程 组, AM
NL 中建立 了上述 K方组程模型 ,
T AS U M I计
为   5  ̄5时
射的程 拟 合, 射了 程与射程 角的关 系 曲线 ,给
关系式 线 的等曲式方
程并计 算 了该 炮。弹射 在药  0~ 5o 一系列 同初不速下 的最
射 大程 角 ,拟 了最合大 程射角与初 速的
关 系曲 线从, 拟合的 曲线
可以看出:最 大 射程 角随 着关   词 :键 炮
弹 射药 射; 程; 发 射
分 类 :0号 332 .1  文
献 志 码 :标A初 速的 增 加
实 际 结 。果证
明该 ,方法 具
有方 便 、
r ho  
eAn ln f Ce
i t y e L g   lae   r rde
mx uaRg
  geo 
r  eCa riaCti g
 bZ n  h ni h aHu Z
, gaZ o g u Z
uh oCa
e gaJg
ah h n   Z n hh
h o oyC n
h nnq il g S
il e qiem
ig 4 30 , h ) T nc
lgn  e
rt Co g i gaJ i  pc
h n ,q   n 00
C 2a  i  nC Ab tatF r r s ac
l tn h p
tb e    h ga as d
etr n e a
eti y e l
ec lr e   a
rde  s
e e r h
 nh  e a
s i e w  net e
n re  n
g  n l so
r  na t p  ag   a i
bctr s ca 
t   we a f  onv  xe r ial
t i i.g te v m eta
ecn rl n q a
n  i e nh i lne e
rh iwi
t  y  ol i getr  o
Gnv   
t h hsb i c
hom en  r
lg e t sud r
gt g e
rar f
e s.hw
ca e   
e di pn e
a .al da s  
es u   t d l s db o  A TLe
c   eyt m s
iht k s
a t  h  n e
e d n 
iab e n
  l s o  tpi
om  ea
e n   s MBA I \L NKU  SMI fwa es te
lt s etr
  h i lbn st  
e a g  e ag  0 ~
。 d as t ec
t b e e o t
h n, cl
ua e  h a g s hw c
g  o O  t ag  
r, f h
  u  ve
t h r o n e  n 
n l sa g s
a g e .eC ac
t l h  a g  
lns i   i
r f   n l  zeo i is n   lo
dat t e
r el tn l u a
n era g
d fnee t u m e zv
c t la ,d a
f r  h uv
i  ae   ob t e
a ds u z e m l cvt s
h u v .i s
m a im a g 
 n   lSi c
esd wh
e new n r
age   n   z
o ei i.o t e
re t hw s ta  h   x mu r n e
n i a re
   eem zue
s  ghe
ts  eu ts o
o  Scn
a y z l  e
h ri T  het
me e d ih o v n
te de s
.y   aKewo
a g ;a
 gn l 
rha ecrn
e r n eag0e引
系数 、C速 % 和
程 射  3角个  初参量 确定 。
力 的 复阻杂
,响 道弹的最
大  射程 角
较大 ,大口径  高初速 远 炮程 最弹 大射程
的大角致 范 围为5
0~ 。 5式 中 :C为弹道
数通 过 在,
FU LENT建模 中仿、 真、 算 ,到 该榴
弹道 系 的数为
4 0 1 lH(1 计 得.l 8 ; y空气 为 密度 函 数,可
查 表 F;)(D
阻为 力 函数
查 表;为g重
速度。2最 大射 程 角 的确定在MA L
TIA B MUS NLK中 ,建
立 弹丸 质心 运 
模 型 组,对 某
,药 道弹系
数 C 为 定 值 可, 通以过
D  、大0 程射 角
关 系 的。大最 射 程 角可 以通过 外 弹 道 试 验
验 试方法 成
者 采 成用本 低
的解 外 弹 道
定 大最射 程
角, 操并 研最究大
与 速度 初的关
确来定最l 弹丸 质
系中弹 丸 质 心 运 动 方
见 组 式( )】 1【 .以 20 5 间为
5 。o o.在
~ 05的初
围,内  初 始
取 为: 当 t0 时,
0 = x O =,0   s
09m, /得到 的初
射始角与 射 程 的 计 算 结果
表  1。 1表
计 道算结 果害 F i :)(g
Ds 一n  鲁_s 
c/=   g0。dy :Di
s n   臼出0o=  0 6(1)初 始 角 /射。()
5.  5O 51射程 I
/m 24 93
204   3 49 2  493
0初 始射/。 ()  角5
35 .  S 35  4射程l
/m 23  29
299   92 l2   93l4出一5. 51 5  25 .2 522   3 8 290   392 77 92  855 4 . 5  526    9 80
2  9 l98出收稿日期
日 回 :2 期 -l I 0  0
0一 9 010l5一作 者
介简 :郑 江华
( 92 )
,重 男 入庆,
硕 士, 助理 工
师程 ,从事 弹 药 总 体 与 毁
伤 研究 。1s ~,第 4 期江郑 华 ,等
某 : 大径口炮
药 最 大 射 程弹
角的 研究 
阶 拟合 曲线
的 3 的拟合方程 。   由图2可 见 ,该 口径 高
的最 大 射
程角对表 1 的 数据
样 条 拟 处 理 合得,到
图1示 的 所 拟合样 条 曲
速 关 ,有初
高射, 程角
越大 。  0=一1
06 ̄1 6   一 + 5 5 xl 7一D . 40
D’ 4l O 。.1 3r00 0 1
l +7 1
  0 0.0 
3 23 一   6. 09 + 4214 341
应的最3射大角程 。4 束 语结实
证 明 该 ,方法
应能用 到 实践 中 ,具 有图1
与 射程程 角 的 二 阶 拟
曲线方 便、 捷快 的优 点 。当
5 0。 5。0 ≤   5
对 , 1的 表数据
行进2次 阶 样参考献文:【】实用弹道 学 【
原中北:大学
.1 】 M  】【发 .浦外弹
道学【.北京 : 国 工 业防 版出社
, 90 2
M】 81.】【 曾 军 令,
保 侯 林一. 种
用 于 口径 火大 炮 的气 液
射 式 弹   3输条拟 合 , 拟
见式 )( 2。=-1 .53
7 0。+ 91189
  50—1  7 
562().2过 对 通 式(求 一)阶
等 式令右 边
为  02 ,弹
[]机 J.四 川兵 工报学 ,
003 () 6 9  2 1
,11 -:.】【
A M 4L T BA
程 及 教实
械 机 业 出工版
M】20 0   .9十 十十}}
} 十}}幸 } 十 ●
木 牛牛 丰乖 } }}幸
} 丰牛 幸 木牛事
●   幸可 求以得
0当= 5 370= 0
32 时 ,射 程 Y 具有   .75   ̄
5。 4 4 ”最值大2
  4  I可 以
确 定 初当
,9 361故 T ; 0s弹 药 的
最 大 射 角程为
。 454   ” 3  0 2。(麓 q蕊
-漾3初 速
关 系究研初 速 最与大 射 程 角
关 的系,是
通 计过 算  最大 射程角 在
应相 初 的 速下
出了 该 弹在 某条 航
第 一次 成 射 诸 元击计 算
,  后,)
、 和( 的   f }初值为上 次迭代结后相束应。4 值 真仿
结 果 及利2用 5 m 和 5   m高炮 射 表
行了仿真   7mm初速 为8
最的 大射 程 角 。 5 ~  
m0 /22表初
表值   初速0(
S ) 最大射 程
 / m? (
初 ) D速
大最 射 角 程 /   ]m? )/一
(   。8 —080
8 58—900 90 分析
弹, 道及 气 象 条
件为 准标条件 ,目标 运 动
为匀定速 直
运线 动, 运动
速 度 在5
~ 0 6/ 0m 0  s  范50 50 5,9 8—90 0 910  0 ~ 01 0
0 25    255  3围
内仿 。 真 结果 为 用:式
) 算 ( 得到
,的) 用
 8计( 与 定式 义得
间 的之误差 一般 在
l~之 间 , 0 0
几乎 相 的同
收 速敛度 。对 于  相遇距 点 离变
m/0 内 的 运 目动0   s
之9一O90 1 3  9
—0 9 0 4   950—9 0 6 75l5 . 1  5520l ~ 3 1 0 0   0 
  9l  l00
~l1 0  
1l0 —1 2 0  
 03 5 5   5 
5 45 .标, 限当定
代迭精 度 
1 =。时S ,一
般 代 迭2次 即  0可。5结 束 语在 计
法 特征 值 , ) ,
方该 法 巧 妙f
用,) ( 的物  理意
计 似算炮 
用弹 速末度
,具有 简 单 有 效 的特 点
(s / ) m ‘考 文献参:
 [张】 传富. 虚拟
高 训 练 炮真仿 统 的设系
与计 现 【实.长 
D1】 :国沙 科防学 技 术大学
0, 2 2.  0图2速
程 角 的射五 阶 拟
格的2 据数 进 行拟
合 理 ,得 处到图 2所
范文八:对任何企业来讲,不变革、不创新,就无法适应变化的环境和谋求更好的发展。但创新又是一把双刃剑,据说,仅有 9%的创新先锋成为市场上最终的赢家,却有 64%的创新先锋最终倒闭。那么,如何把握创新、实施创新,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核心能力,又能最大化地规避其风险呢?   近读柯林斯的新书《选择卓越》一书,很受启发。他指出众多企业面临一个“核心困境”:一味致力于创新并不会取得伟大成功,甚至还会导致灭亡;从不做大胆的或新颖的事情,这个世界也不会理你,最终的结果就是灭亡。在创新找死,不创新等死之间,柯林斯告诉人们要用一种更有用的观点,即“先发射子弹,再发射炮弹”。   子弹是什么,就是一种低成本、低风险、低偏离率的实证检验。成功的企业都是善于学习别人的实证经验,又发射过不少子弹,才找到自己需要全力实现的目标。柯林斯颠覆性地告诫世人,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绝不是预测未来的天才,他们也不是一下子就找准创新的突破口而大获成功的,他们走过的路上弹坑遍地,曾发射了很多并未击中目标的子弹。   先子弹后炮弹,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认识论。从认识论的角度,实践永远大于理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才能逐步地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从方法论的角度,方法的背后一定是思想路线,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才会有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企业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方法的成功。   任何变革和创新都是一种如何把握当下和创造未来的行为,未来是那么的不确定,如何应对,唯有实践。而实践过程中,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炮弹论”与“摸着石头过河”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强调实践第一,都是在讲认识和实践的渐进深化,最后达到能发射炮弹和能安全过河的目的。而一旦用子弹校准了目标,就要迅速发射重磅炮弹,一旦摸着了石头,也要迅速过河,老在那发射子弹和摸石头是不行的。毛泽东说:“在认识过程中,战术决定战略;在实践过程中,战略决定战术。”也是这个意思。   经营和管理需要战略性的变革,产品和技术也需要突破性的创新。但是,不要相信任何所谓预见,不要迷信任何战略安排,不要沉溺任何独特创意。一切都只是一个实践过程,谁也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所以,面对变革和创新,真的需要先发射子弹,然后再发射炮弹。
范文九:翻翻目曰翻曰目曰 娜夺回 熬薰汾绍酒包 的酬嚼羚夏裴民魏世张英提小共口一径速 火射炮 是近
反程 系 统导 中广 为采用 的 舰炮。,与
相之匹 配 的供
弹系 统,无论 在作 战用 上 还使是在
构 上都具有一
特 些 殊 要的求和 自身
两方 个面对 小。口径速 射舰
炮的供 弹系进统行分 析论述一、作战使
用要求复而且
将 还对己 舰
存带来 灾 难性
的 果后,。因此,在小口 径 射速 火 炮中 供对弹 系 平统无 故均障 ,近反程导
武器 统作系为水舰面艇
截拦来袭导 弹环 循发数“这
可一 靠 指性标
提 出也 较 高了的”的最后 道一 防 线 对其各组 成 部分 都 一 有些特殊 要要,
求 如密集阵系统
中 火炮供 弹
系统的 为 为
发,求作 保为
向系中统中的
径速射,“海神火毫”米 火 炮 弹供 系 统的火炮可靠 续 地 物连炮供弹 的供 弹系 对其统 在作,、发。使用战 的特上要求 主殊
要体在 以现下几个 面方、其有 足够 的。 位备 炮弹炮位备
弹 量指是 舰 的炮供 系统在弹不 人需工补,快启 遨 快邃反动应
近程 反 导火炮
的战交 离距往 在往
现目标 到火 炮开 火 的 全部交战时 间 以
为计 秒反应 时 间 的长,弹的 情
况 可下火供炮持续 击 的射炮弹量数炮位 备弹量
多少 的意 味 舰着对 炮付 多个目标
持 作续战 能
的 强 弱力。。因短关 到系
舰 艇 生 死的
存,亡因此,在 近程反 导系统中 对
为作弹系供 必统须做
速反 应证保在火炮 击射 按 钮按下
的同时 迅 邃将炮弹,速射火
统 的位 炮弹 量备一 般求 具 有要能够 对付 个 航次
以 上 标 的能力 目如例。、,,连 续 不地 断供抽
火至炮 自动机“梅洛卡”系统 中的 火炮对 一
个发供弹离 率可命性离于由小 口 径 速炮的高发射射
率之相匹配的供 与弹系 必 统,须、典型 航次
目标的射击 数弹
发 炮 是备位弹量为,“密 阵集
统系 中 火 炮对 的一个,”达到
相 的高应弹率供如
统系中的 分 分 ,“典纽 次航 标目的射
弹击数是 发发
妞备位弹量
统的火炮对 中一 个”卜型神火““”毫米火炮 供的 率弹 为“”发”守员 系门统 中
火海 神 卡什 坦统系中 门叮
发典 分 型次 航标的射击弹目 数是
发位炮备弹为盈,“毫米炮火 供弹率的为,发。发。‘其它 殊特求火饱的弹供 率对为于
同 不类 型的
口 小 径速中可靠是近性怪反导 系 对统火 供炮系弹统 的另 一
非常重项 要 的火,,其对 井供 系 统 通 还 常有如用“采些特殊
求要,双重命舰炮的指要 求 标在 短短
几 钟秒交 的 战过 程中 供 弹
一 统旦 出现 故,。中 体制的布
达雷快图海上卫 士
统 中 海 夭 系 毫来顶
炮 舰供的弹 系 统””“孔供 系统 要 求 必 弹须能够 同
仁时不障要 说 根本
修,管供炸 引 近 预信
制 破弹 和 片 脱 穿壳(C) 194-92090 CinhaA acdeic JoumralnE lcertnociPu lbshiign Huse.o All irgthsr esever.httdp//:ww.cwkn.inte惑姻翔翻扁妇翻磨嚷瘾瞬豁篇翻姗瞬雌近 祝武旦男黔系图“海 眼镜
统中 布 的达雷
管”双电米舰炮的供
系 弹统固 定退
固 定弹出活棺动
弹 出槽路旁槽考 导道轨出弹 单活元动
进枪弹弹补
盒 制座 滑 制 动块器本 机控 制盒
弹单进元一弹支撑鼓板图型管 毫米。火 炮 的
供 弹系“使用脱统壳 穿弹甲毁 目伤 标的 双
重 命 中体制对于
用 采电机做为 驱动动的力弹供 统系 往往
还要求,”。自备
电池 蓄以 便 在 舰 艇供 电断掉后 仍
能完 应成,急射任击务
力 将,。“火海神”毫 米火
系弹 统 可,以保证
意外 断电的 情况 下由蓄 池电提 供 电 ,发药弹供 翰 火至炮自动
机,。成 完 一航个次的击任射 务 不至 于
误贻战 机 二图、“技术构结特 点,达多系
统中 的 布雷 达双管,毫舰 米炮采用无 弹 链 供 系 统弹近程反导武
器 系统中小口 径 速 舰炮 的射弹 系供统
要主有两种 一 种是 弹链 弹供统系另一 种是无,甲弹 两 弹个种而
弹且 种的换 转 在 应 瞬完成间 ,,,以弹链供系弹统。实 现远在距 离
使用近 炸 信 预引 制破片
在弹近距离弹
供链弹系统 主 要在毫米口
径 以 的舰炮(C)下 Chin aAc adeic mJoruan llEecrtnico Publsiinhg ousH.eAl l ighrt serserev.dhttp:/www/c.ni.kent口 舰暇程武近采中用
士,卫系旅”“曰”自娜举卿晌宙自娜朔管”“统 中的系海
天顶“毫米
供 的 弹 系 统 见图 中的布 达雷 双管,和海 眼镜 蛇系统 均毫米舰
炮弹供 系统 见 图。采用了弹链
弹 系统弹 链
统 突最出 的 优,是 点 构结 简单 全
供 弹 部路线 上 的
炮弹 动运 仅 通过拨
动 一扣节一 节的
弹 维链 系
过通柔 性导弓即 可实
固 现定部位向
部回 位 向俯仰部
的位 交 接而 无
需专 门设计再接 口
构 机此,因。。,弹供链弹 系
比作 可较靠 但 弹链供弹
统系 的缺点 是
弹 比较困难,,无因法 实
现动 自控必制须在
战斗前提 早 由 人工 将首发 弹
从 弹 中挂鼓出至 火
自炮动 机上,则否 一旦遇
到紧 急情况
迅图,“速启运弹供。卡什
坦系统 中”一管。 毫米 火鉴于 弹 链
弹 供系统存 在 上 述 的 缺 在 点一些小口 径速 射 火
中采炮用 了 无 弹 链
弹供 统 中系 弹 的鼓无弹链
供弹无供链弹 系
的 弹鼓统 一般 设
计 成随 火
炮一 起旋 回弹
过 动力 通 传动系
统控 制炮弹
弹槽拨运动这
接动,口,如弹一 杆 或 拨轮 中弹的
在 整可 个供 线 弹路,,型。管毫 米炮火的供 弹 系 统 见图,就采 用
了,这上现实全
和 弹 此退外
于,对。米毫 上以, 方种式
供 的弹 系统 不 仅 让 弹鼓 随 火 炮
题 从而 使 结构可
变 得十 分 简单,,口径
径 舰炮,由于 难 以 实
弹 现 供弹 方 链式。还火炮 随起一俯
仰这样就完全
个 口 接难“往 往采用 无 链供弹弹
统系 达双雷管如。“达多”系 统中的
布密集 , 阵系 中统卡坦什””米毫 舰炮 采 用 了
弹统 见 图系一的型一供弹 系统
见图无弹 链供弹
统系 的 点是 缺结复构杂 特别是 在
图。管系统 中 毫米
火炮 供 的弹系 统 中
鼓见。和“固定 部
位 至旋 回 部 和 旋位回 部 位
俯至 仰部 位
的两 个均火随 一起炮旋
结构后,接 口上
实现 起 来就
难 题显,然
加 回和旋俯
仰部 分 的转 动
惯量位备炮弹量也 因此 而受
到 限制。如“卡什 坦”,系统中每个 弹”,鼓中 只有个弹鼓中
有只发毫炮弹米“密集阵 系统
中每。发米 炮弹毫此
外射击后完,于由 鼓 弹中 炮 弹的 由载 满变为
必 势将 成造旋
回 和俯仰 部 分转的惯动
量在 射击前 后
产 生变为化此,,在一
些无弹 链供弹
所谓,“闭合,供弹
方 式即 击完射
后 空 药的
返 至回弹 鼓而不中是直 接 排出至 甲板 上“密集阵”系 统 中的
弹供“”系和”统一火炮中 的
供 系 弹统均 采
用了。闭供 弹合 方式值得 一
提是的在 小口
舰 炮 中还 径有一 族 采 用,了双 层弹 供系统,,即同
一 个火 自炮 动 机 分带别有 两,套供
系统 弹可别分输 供种 两炮
要 所打 的 击 同不 目标 或在 不 同的射 击
现两 种 炮 弹 的
射击换转如 布 雷
达双管 快 供
弹 系统 在为近 程 反
现实定了 础。。毫 米基火
中炮的双 层双 “ 命 中重 体制奠”奥托 双管。毫
米舰 炮中 双 的层
供弹 系统为实
不 同目 实 标 现换弹更创造种“密图 集 阵 系统 的中”了提前 条件一型 弹系供统一 “孟‘一一(C) Cihn Acaadmice ouJrnla ElecrotincPu blihisngH uoes A.l rilgth ressreev.dhttp://wwwc.kni.nte
范文十:对任何企业来说,不变革、不创新,就无法适应变化的环境和谋求更好的发展。但创新又是一把双刃剑,有数据显示,仅有9%的创新者成为市场上最终的赢家,却有64%的创新者最终一蹶不振。那么,如何把握创新、实施创新,才能既不断增强自己的核心能力,又能最大化地规避风险呢?   笔者在阅读柯林斯的《选择卓越》一书时很受启发。他指出许多企业面临一个“核心困境”:一方面,一味致力于创新并不会取得伟大成功,甚至还会导致灭亡;而另一方面,从不做大胆的或新颖的事情,这个世界也不会理你,最终的结果就是灭亡。在“创新找死,不创新等死”之间,柯林斯告诉人们要用一种更有用的观点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先发射子弹,再发射炮弹”。   “子弹”就是一种低成本、低风险、低偏离率的实证检验。成功的企业都是既善于学习别人的实证经验,又发射过不少子弹,才找到自己需要全力实现的目标。比如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他们绝不是预测未来的天才,也不是一下子就找准创新的突破口而大获成功,他们走过的路上弹坑遍地,曾发射了很多并未击中目标的子弹。   先子弹后炮弹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认识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实践永远大于理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个渐进过程中,人们逐步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方法的背后一定是思想路线,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才会有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企业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方法的成功。   任何变革和创新都是一种如何把握当下和创造未来的行为,未来是不确定的,如何应对,惟有实践。而实践过程中,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炮弹论”与“摸着石头过河”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强调实践第一,都是在讲认识和实践的渐进深化,最后达到能发射炮弹和能安全过河的目的。而一旦用子弹校准了目标,就要迅速发射重磅炮弹,一旦摸着了石头,也要迅速过河,老在同一地点发射子弹和摸石头是不行的。毛泽东说,在认识过程中,战术决定战略;在实践过程中,战略决定战术,也是这个道理。   经营和管理需要战略性的变革,产品和技术也需要突破性的创新。但是,不要相信任何所谓预见,不要迷信任何战略安排,不要沉溺任何独特创意。一切都只是一个实践过程,谁也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所以,面对变革和创新,有必要先发射子弹,再发射炮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口径舰炮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