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买道教服装怎么买到高仿服装

关于当今道教服饰的考订
腾讯道学万景元
《道书援神契·序》云:“后世孔子徒之服随国俗变,老子徒之服不与俗移,故今之道士服,类古之儒服也。”《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云:道士“不异服,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所服者,黄帝之衣冠,故有黄冠之称也。”道教服饰,是道教信仰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清朝剃发易服对道教法服的冲击满清占领江南地区以后,强行推行剃发易服,通过屠城等高压政策,迫使汉人改变传统的衣冠制度。虽然有“俗从僧道不从”的说法,但是道教的法服制度仍然不免遭受影响。后又经受文革浩劫,则今天道士的法服制度,就已经不是那么完备了。清朝全真派闵小艮大师《清规玄妙说》规定了当时全真派的法服制度:“凡全真所戴之巾有九式:一曰唐巾;二曰冲和;三曰浩然;四曰逍遥;五曰紫阳;六曰一字;七曰纶巾;八曰九阳。所谓唐巾者,惟唐朝吕纯阳祖师之派裔可戴。其或老者,戴冲和;少者戴逍遥;或冷时用幅巾,雪夜用浩然;平常当用紫阳一字;各从其宜。上等有道之士,受初真戒者,方可戴纶巾,偃月冠。中极戒者三教巾、三台冠。天仙戒者冲虚巾,五岳冠。巾皆用原色布缎所置。盖玄为天,头圆象天,天一生水,水色属玄,玄几于道,以玄色顶于首,尊道也。凡戴九阳等巾,用异色绸绫所置,斯乃九流外教,火居门徒,定非真修之士。有等逢头丫髻,或清风绣头箬冠;或身穿百衲衣,与夫混玄三皇,千针书本,二仙懒衲等衣;或腰系九股绦,吕公绦,一气绦,或手提风火棕拂,或手擎五明降鬼扇;或跣足;或多耳麻鞋;或草鞋棕履。” 但是今天这些服饰知道的就不多了。大概道教服饰,经满清而掺杂一些满族服饰的元素。经文革之后,则又遭受了一次冲击。帽巾 网巾二、道士之首服(兼论浑元巾非纶巾)甲、网巾首服,就是戴在头上的衣服,包括巾、帽、冠、簪等等。按照清代以来的说法是,道有九巾,佛有八帽。但是明朝道士之巾服,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先说说网巾。《七修类稿》云:太祖一日微行,至神乐观,有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曰:“此何物也?”对曰:“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明日,有旨召道士,命为道官,取巾十三顶颁于天下,使人无贵贱皆裹之也。至今二物永为定制,前世之所无。按照《七修类稿》的说法,网巾本是神乐观道士所制,后来颁行天下,网巾是明朝特有的首服,以前没有,明朝以后也少有人戴。其基本功用在于束发,一般戴在里面。外出的时候,外面还要在网巾外面加一顶巾服,以示礼貌。网巾在《三才图会》、《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都有记载。云:“网巾,古未有之,自我朝洪武开创始制有也。圈用大环,不同于俗。”大抵是臞仙为了区别道俗,所以创制了一种不同于俗世的网巾,其形制已不可考,但是有同袍考证,明朝网巾之发展,却有不同之形式。乙、道士之冠巾穿戴方式不同于俗论《七修类稿》云:巾帻冠帽近世士夫私居,多用巾易帽,以为古雅,而贫贱者则以易办,亦皆载巾,以为可笑。不知古者士夫冠,庶人巾也。按《仪礼》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吊。《汉书》曰:“卑贱者所服。”傅子曰:“古贱者服也。”故曰:庖人绿巾,士人载之,起于汉末,若郭林宗折角巾;袁绍战败,幅巾渡河;晋轻浮,则有接堋漉酒之称矣。蔡邕《独断》曰: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故王莽头秃,乃施巾。时人云:“王莽秃,帻施屋。”是皆包巾,故《方言》覆髻谓之帻也。然六经之中,止言冠,如虞人以皮冠,野老以黄冠,汉《高祖纪》曰:“帝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又有通天、进贤、方山等称,今人戴冠而不复加以巾,人反为亵,此尤可笑也。但古冠皆如今之獬豸、忠靖之流,非道士之冠耳。若夫帽则上古衣毛帽皮,则帽名之始,后世杂戴私居服也。元则胡人专尚之。中国之人多戴大帽,大帽亦羌人服也,至用丝罗马尾,则又近代之易。《七修类稿》援引经典,认为古代士大夫戴冠,而野人戴巾。至于明代,士大夫戴冠子的时候,外面一定加以巾帽,而不敢将冠子直接戴在外面。“今人戴冠而不复加以巾,人反为亵,此尤可笑也。”但是道士却将冠戴在外面,尤有古风焉。虽然说道士之冠,不同于俗世之冠,如古人所谓进贤冠、獬豸冠、通天冠、远游冠之类也。这里有两张图片,可以看出当时道书冠戴之不同。其一是明代士大夫的容像图,我们可以看到在黑纱的帽子下面,一顶冠子若隐若显,而士大夫追求的就是这种含蓄的审美;其一是明朝版画《真武灵应图册》中做道场的道士的形象,冠子戴在外面的。资料图这张图也证明,明朝道士尚无浑元巾,而后世道士宣称浑元巾出自邱祖,此真荒谬之谈也。而最近拍摄的一些电影电视,甚至将浑元巾加之于清朝以前的道士头上,其不经也甚矣!丙、浑元巾非纶巾,乃源于满清之礼帽。先会长闵智亭大师在所纂《道教仪范》中说今天道士所戴之浑元巾,即是古代之纶巾,其实是错误的。根据明人所著《三才图会》云:“此名纶巾。诸葛武侯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正此巾也,因其人而名之,今鲜服者。”见下图。明朝的时候戴纶巾的人就不多了,闵小艮将之列入道教九巾,又云“上等有道之士,受初真戒者,方可戴纶巾,偃月冠。”足见在明朝的道教界中,纶巾还是存在的,但是绝对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全真道士所戴的浑元巾。从上图可以看出,道教之浑元巾,是取自于满清时期俗人的帽子。(这个或许和一些道士得到清廷的恩宠,赐予满清官帽有关。)有一张张元旭天师的照片,一副清朝官员的打扮,所以我认为,浑元巾的形制应该和满清的冠服有关。并且浑元巾一凡以前汉人巾服把头发裹起来的传统,而是把头发露出来,也和满清时期剃发易服有关。满发道士戴浑元巾,一望便知晓,有利于区别没头发的假道士。另外,今天苏州、福建、台湾一带,还有道士戴朝珠的。朝珠本是佛珠,满清将之纳入其官服体系,并且设置了严格的等级规定。影响之所及,遂有道士戴之以行科仪者。这张图是满清宫廷画师焦秉贞绘制的《祭祀老子图》,反映了清朝初年,北京道士的斋醮现场,图中跪拜的满清的官员(或许是满清皇帝)。足见在满清初期,道士戴浑元巾的不多。等于说,浑元巾的流行,应该是满清中期或者以后的事情。(或许和清廷赐给道士官爵有关。)至于所说浑元巾有“混元宗坛”等等意蕴,皆道士之附会也。(窃谓满洲服饰文化对道教服饰有较大的影响,比如苏州及福建、台湾一带正一道士的朝珠、九龙绛衣上面的吉祥八宝、全真派的浑元巾、对襟排扣的马褂等,都是满族胡风,非华夏正统)。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道学”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道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道学”,获取更多道学资讯。
[责任编辑:blancaguo]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热门产品:
共为您找到88901条道教服装信息
道教服装热销产品
【2017热销精品】
¥15.00/件
起订量:>5
工艺: 手工
品牌: 江南佛教工艺
材质:纯棉
加工定制:是
类别:道士袜
宗教:道教
主营产品:
所在地区:湖南省
【2017热销精品】
起订量:>1
适合季节: 冬季
适合季节: 春季
适合季节: 夏季
适合季节: 秋季
是否外贸: 是
主营产品:
所在地区:江苏省
【2017热销精品】
¥55.00/个
起订量:>1
品牌: 正觉
建议零售价:¥100.00
材质:缎布
加工定制:是
类别:龙袍
宗教:道教
主营产品:
所在地区:湖南省
【2017热销精品】
¥85.00/个
起订量:>10
主营产品:
所在地区:湖南省
热门推荐商品
¥50.00/条
¥137.00/件
¥38.80/件
¥165.00/件
¥105.00/件
¥36.00/件
¥26.00/件
主营产品:
主营产品:
主营产品:
主营产品:
主营产品:
主营产品:
主营产品:
主营产品:
主营产品:
主营产品:
主营产品:
主营产品:
主营产品:
主营产品:
主营产品:
道教服装实力厂家
主营产品:
经营模式:[政府或其他机构]
商家实力:
主营产品:
经营模式:[政府或其他机构]
商家实力:
主营产品:
经营模式:[政府或其他机构]
商家实力:
主营产品:
经营模式:[政府或其他机构]
商家实力:
主营产品:
经营模式:[政府或其他机构]
商家实力:
相关产品:
没有找到合适道教服装价格走势? 马上发布采购,坐等厂家回复!
按字母分类 :
版权所有 慧聪网
通用网址:hc360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 海淀公安局网络备案编号:
Copyright?2000-. All Rights Reserved道教服饰之道教配饰及终南山隐士真实居所
佩饰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种饰物用品
拂尘:乃为木制或金属做成的柄,柄端扎有棕丝或马尾。可作拂扫尘埃或驱除蚊蝇之用。道士手持拂尘,意在扫除心灵的污垢,清静身心。
阴阳环:乃为连在一起的两个圆环,可以拿在手中来回转动,代表“阴阳循环,周而复始”之意。一般为木制或玉制。亦有三环相套者,称为“三才环”或“三环套月”。老年道士尤喜玩此,以为活动指腕之用。
鱼鼓:又作“渔鼓”。打击乐器,在长竹筒的一头蒙上薄皮,用手敲打。从前道士演唱道教神仙故事的曲子(即“道情”),以此伴奏。现在道教中已经绝迹。
单瓢:又称“缘瓢”。是用硬木刻制的瓢状器皿。为过去云游道士必备之物,在外面化缘盛放饭食之用。今日道士已不用此物。
葫芦:八仙之中的李铁拐即带有葫芦,里面盛放仙丹。道士佩带葫芦,一般盛放道教丹药,以为舍药疗疾之用,在云游道士中较为多见。
慧剑:是道袍上的一种装饰。为两条剑形长带,缝于道袍的纽扣部位。唐末道人吕洞宾改剑术为“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慎”,慧剑的寓意即在于此。
佩剑:即道士佩带的宝剑。中国古人即有佩剑之风,《道书援神契》说“古之士大夫皆佩剑”。道教多为雌雄双剑,相并背于身后。现在道士佩剑者并不多见,除了偶尔看到云游道士有佩剑者以外,一般是悬挂在住室之内,以为辟邪除魔之用。
道簪:俗称“簪子”。为道士盘别发髻之用。一般用黄杨木或玉石、金属制成。条状,略呈弯曲,亦有直形,有些后端还刻有太极、八卦图案或葫芦形状。
帽正:多为玉制。方形,镶在帽前正中。除了作为装饰之外,还有检查道巾是否戴正的作用。
终南山隐士真实居所
归隐之人,清淡的生活才是世外桃源。二十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因为《空谷幽兰》的问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空谷幽兰》这本书翻译出版于2001年,它有个副题——“”,是著名的汉学家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书中采访了一些代表人物,年龄最大的修行者已经90多岁。他们在山上居住,自己种土豆、蔬菜,吃松树的,遵循严格的戒律,在日常生活中修定,随缘而不攀缘。
《空谷幽兰》 - 作者简介
比尔·波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是一位崇尚的俗家弟子,也是的研究者,他来到中国数次,所作的就是在寻找他所在中国历史上和人们传说中的隐士。他访问恒山华山终南山等地,寻找山洞茅屋,寺庙道观,渴求找到现代隐士,但终究收获不大,最终只找到了一些当时(90年代初)颇为残破的寺庙和道观,然后作了访问,终究没能见到什么真正的隐士。因此他感叹中国的社会已经不再适应隐士的生存,甚至隐士被迫转走到城市熙熙攘攘的地方,或者被强制洗脑等等。从1970年起,他就生活在台湾和香港,并在一个山村里过了3年“天亮前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的隐居生活,并以“赤松”为笔名翻译出版了、《石屋山居诗集》等英文著作。据说他翻译的中国意境优美,在美国,这一领域还无人能够企及。作为一位汉学家兼翻译家,比尔·波特的文字有着他独特的美和感染力。
终南山,位于西安市长安县城南15公里处,它东起盛产美玉的蓝田山,西至秦岭主峰太白山,横跨蓝田、长安、户县、周至等县,绵延200余里。为道教发祥地之一。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宝鸡眉县,东至陕西蓝田,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另有诗歌《终南山》。
终南山,在西安市长安县城南15公里处,它东起盛产美玉的,西至主峰,横跨蓝田、长安、户县、周至等县,绵延200余里。&&终南山主峰太白山素有草药王国之称,在当地至今都传唱着“太乙山,遍地宝,有病不用愁,上山扯把草”的歌谣。
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称终南山“九州之险”,《史记》说秦岭是“天下之阻”。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至于它的丽肌秀姿,那真是千峰碧屏,深谷幽雅,令人陶醉。唐代诗人写道:“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终南山,一名中南山,又称太乙山。主脉为东西走向,支脉多呈南北走向,排列较为整齐。这些南北走向的支脉,为数多达175道,长度多在10公里左右(最长的15公里),高度多在2000米,透迤峻峭,中间孤峰蔚起,十分壮观。著名的秀峰有、、、翠华山、、、青华山、、紫阁山、万花山、清凉山、望仙坪、、楼观台等。著名诗人诗赞曰:“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唐太宗也对终南山着意颂扬道:“重峦俯渭水,碧峰插遥天。出红扶岭日,人翠贮岩烟。迭松朝若夜,复岫全。”
终南山中林木果树自古以来十分丰富。《诗经·秦风》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后汉书·东方朔传》说:“南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良村,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也。又有粳稻梨栗桑麻竹筒之饶。上宜望芋,水多锅鱼,贫者得以,无饥寒之忧。”汉唐时代,长安居民、手工业者所用的薪炭、木材、石材、药材等大都取于终南山。
西安的气候,受终南山影响很大,这在古代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唐文宗曾说:“每闻京师旧说,以为终南兴云,即必有雨;若晴,虽密云他至,竟夕不沾濡。”
终南山 - 文化典故
终南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据传楚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
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奉为根本经典。于是楼观成了“天下道林张本之地”。
自尹喜草创楼观后,历朝于终南山皆有所修建。秦始皇曾在楼观之南筑庙祀老子,汉武帝则于说经台北建老子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道云集楼观,增修殿宇,开创了楼观道派。& 
进入唐代,因唐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曾赞助起义,故李渊当了皇帝后,对特予青睐。武德(618-26年)初,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宗圣宫。当时主要建筑有文始、三清、玄门等列祖殿,还有紫云衍庆楼和景阳楼等,成为古楼观的中心。以后历代虽时有修葺,但屡遭兵燹,至清末,宗圣宫仅存残垣断壁&,一片废墟。此后,楼观的中心便转移到了说经台。新中国成立后,对古楼观进行了多次修葺,形成了以说经台为中心的建筑群。
终南山 - 历史名人录
赐福镇宅圣君——(唐朝时陕西西安市阿姑泉钟馗故里欢乐谷人&)&  
天子之师——王九思&  
道教天神教祖——太上老君(老子李耳)&  
全真圣祖——&  
文&财&神——刘海&  
月&财&神——赵公明&  
文史真人——尹喜&  
药&王——& 
国医大师——谢士元 
仙&家——汉钟离、吕洞宾、刘海蟾&  
华严宗师——杜顺&  
四&皓&公——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  
汉初三杰之一——&  
西周元勋——&  
真正隐士——&  
诗&佛——&  
麻&衣&子——李和&  
西域高僧——鸠摩罗什、、那崛多&  
——僧肇、道生、道融、僧睿、慧观、昙(僧)影、慧严、道恒、僧丰刀石、慧睿、、昙鉴、慧安,、僧导、僧因、僧苞、、僧周、等。南朝梁代以后的僧人有:、法藏(北周隋唐间之法藏,葬云际寺),僧照,静藏、道删、法应,静霭、普济、普安、青彡(静)渊、法诚、慧超、善慧、法琳、智藏、法喜、智正、净业(悟真寺主)、慧远、灵润、会通、觉朗、智洗、弘智、法顺、智俨、善导、道判、慧贒、法藏(唐贤首国师)、道宣、澄观、宗密、净业(香积寺主)、怀辉、玄奘、虚云、绍净(云门宗师)飞锡、惟政等等。&  
其它隐士——新罗人,卢藏(唐)、王嘉(晋)、江本实(明)、岐晖、张志坚,高鹤年
终南山 - 景点
说经台主要殿堂有四,即老子祠、斗姥殿、救苦殿和灵官殿。配殿有二,即太白殿和四圣殿。山门两侧有钟、鼓二楼,对峙相望。山门前,有石阶盘道,蜿蜒而至台顶。山门西侧不远处有一石砌泉池,名为上善池,内有一石雕龙头终年吐水不断。相传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周至地区发生瘟疫,无药可医,死者无数。当时楼观台的监院张志坚,晚上作了个梦,梦见太上老君告诉他说:“山门前有块石板,石板下有泉水一眼,泉内有吾炼就之丹药,可治民疫。”张监院醒来后觉得很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门前寻找,果然在西边的石板下,挖出一泉。张监院忙令人取水给患时疫的道士饮用,两个时辰后奇地痊愈了。消息传出后,远近百姓都来取水治病,时疫遂退。三年后翰林学士赵孟頫来此游览,闻听此事十分惊奇,遂索纸笔大书“上善池”三字,取《道德经》“上善若水”之意。如今每逢庙会,香客仍争饮此水以祛病延年。
说经台南面峻峰上,有一座八卦形的炼丹炉,传为老子当年炼丹所用。台的东南方有一个“仰天池”,传为老子当年打铁淬火的水池。池的附近有老子修真养性的“栖真亭”。台的西边有化女泉,是老子教训弟子徐甲之处。传说老子西游途中将一具白骨点化成英俊少年徐甲,抵达函谷关后,老子将七香草点化成美女考验他,徐甲经不住诱惑,刚要有所动作,被老子用手一指,立即现出白骨原形。幸有尹喜为其求情,老子方又点化白骨为徐甲,并用拐杖怒触地面,美女遂化成一眼清澈的泉水。此泉清洌,至今尚可饮用。台的东北方有一座老子墓,墓为椭圆形,冢方四米,占地二十平方米,墓前有清代毕沅书“老子墓”碑石。
系牛柏、三鹰柏
说经台北二里处为宗圣宫遗址。临观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9株历经千年仍然蓊郁青翠、苍劲挺拔的古柏。当地群众尊称为“楼观九老”。其中有一棵树传为老子当年系牛所用,被称为“系牛柏”。树下留有元代所刻石牛一头。西南隅有三棵树,树上结瘿酷似三只昂首展翅、活灵活现的苍鹰,人们被之为“三鹰柏”。
楼观台留存有不少珍贵的碑刻,如唐代欧阳询撰书《大唐宗圣观记碑》、载隶书《灵应颂》、苏灵芝行书《唐老君显见碑》、员半千隶书《唐宗圣观主碑》,宋米芾行书《第一山》、苏轼行书《游楼观台题字》;元赵孟頫隶书“上善池”碑等。当然,最有名的还是高文举所书《道德经》碑两通。其字体介于石鼓文和大篆之间,书法劲力苍古,风格绚丽,近看是字,远看如花,字字珠玑,如梅花初放,被后人誉为“碑”。两通碑侧各有七个冷僻的字,为一般《字典》所不载,据称为老君十四字养生诀,其意为“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气丹”。&  
古人云:“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里茸翠,以楼观为最佳。”终南山楼观台以其悠久的道教历史、动人的神话传说和众多的文物遗迹,吸引着古往今来的信士游客。
太乙宫、太乙池
终南山峻拔秀丽,如锦绣画屏、耸立在西安市之西南。翠华山距西安市30公里,以奇峰异洞、清池古庙著称。因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曾于山口(大峪口)建太乙官,故又称太乙山。主要景点有太乙池、风洞、冰洞、翠华庙等。&  
太乙池为山间湖泊,传为唐天宝年间地震造成,四环列,池面碧波荡漾,山光水影,风景十分优美,如泛舟湖上,可穿行于峰巅之间,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情趣,其乐无穷。&太乙池之西的风洞,高15米,深40米,由两大花岗岩夹峙而成。洞内清风习习,凉气飕飕,故称风洞。风洞之北的冰洞,虽盛夏亦有坚冰,寒气逼人。&现在,山中有一正岔水库,泻水时飞瀑倾流。由山下望去,素练悬空,气势磅礴,亦成一景。&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三,翠华庙前皆有庙会。这时,游人如潮,十分热闹。&  
南五台青翠峭拔,富产药材,古人称它为终南神秀之最。山顶有观音、文殊、清凉、舍身、灵应5峰,俗称南五台,以观音台最著名。&宝泉位于山腰,形如美玉,味似甜蔗,为品茗休憩之佳地。独松阁亦位于山腰,因阁中有一株古松,故得此名。阁周鸟语花香,景色如画,为览胜之佳地。&观音台又称大台,位于独松阁之上,有隋国光寺遗址。此台视角开阔,北眺八百里秦川,令人胸襟为之一开,心旷神怡。
圭峰山俗称尖山,包括紫阁、大顶、凌云、罗汉诸峰,峭丽挺拔,形如圭玉,故称圭峰山。附近主要景点为高冠瀑布。瀑布位于内,落差超过20米,急流飞溅,直下深潭,响声如雷。唐岑参有诗云:“岸口悬飞瀑,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这是高冠瀑布真实而形象的写照。瀑布上游巨石突兀,环绕而成一潭,称车厢潭。潭清见底,细石如鳞,历历可数,为寻幽探奇之佳地。瀑布下游流势平缓,形成一湖。水面波平如镜,湖周青山似屏,为嬉戏野营之佳地。&
终南山现已被评为。成为中国西北地区首个地质公园。
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终南山中,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终南山是修行者最为集中的地方,但在华山后山、宝鸡龙门洞等地方都有修行者居住,他们住在中。一般到访者去敲门,修行者都会开门,但有些并不接待生客。敲门需要念一些暗号。“阿弥陀佛”、“慈悲”、“”是最常用的敲门暗语,如果是佛教修行者,敲门者敲门时念“阿弥陀佛”,道教修行者则需念“无量寿福”,佛教修行者和道教修行者的茅棚上一般都有标志来区分。
 一、秦山奇古终南秀
  秦岭横亘于陕西省中部,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海拔在1500
至3500米之间。它大部分是火成变质岩山地,北坡断崖壁立,形势陡峻。
  终南山指的是秦岭中段,“西起秦陇,东彻蓝田,凡雍、幸攵皿、眉阝、雩阝、长安、万年,
相去且八百里 ”。终南山又称“中南山”,以其居天之中,都之南故;又称“太乙山”,以汉武帝元封二
年(前109)在都城长安以南的南山口建太乙宫故。终南山历史悠久,《尚书·禹贡》中已提
到“终南”之名,《诗经》中亦有“节彼南山”之句,《山海经》简称其为“南山”。
 终南山约略可以分为三段,周至以西至宝鸡一段为西段,户县、长安境内一段为中段,蓝
田境内一段为东段。从总体上看,终南山西高东低。西段眉县县南的太白山海拔3767.2米,
既是终南山的主峰,也是整个秦岭的主峰。太白峰巅高插云天,雄伟壮丽,风雨无时,气象
万千。高处背阳地,虽在夏季亦有积雪,故俗有“太白积雪六月天”之说,这在炎热的关中
来说是件稀罕事,故此成了关中八景之一。太白山巅有太白三池,面积为7公顷,水色蔚兰
,纤尘不染,平静如镜,深不可测。太白山之高,令诗人赞叹不已,李白《登太白山》诗云
:“西上太白山,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 可
近日,前行若无山”,“太白何苍苍,星辰上列森。去天三百尺,邈尔与世绝”。岑参《宿
太白》诗也称“太白峰最高”。山上森林茂密,珍贵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现已被列为
国家“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太白山以东的周至县境内山区,由于强烈的水流切割,形成了
“九口十八峪”,“苍巅互出缩,峪势曲走蛇”,因此也形成了许多奇观胜景,所谓“狮山
象岭”、“九峰叠翠”、“西山登雾”等等,就是诸般景致的数种。山中有仙游谭,阔2丈
,水黑色,深不见底,俗称“五龙潭”,古时朝廷每年都要遣中使前来向潭中投金龙祈福
。由103条支流汇成的黑河,在山中蜿蜒奔流,年径流量为6.63亿立方米,如今,它已经成
了解决古都西安工业和生活用水的永不枯竭的源头。
 终南山中段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0余座,以高峻秀美著称者有4座。其一为紫阁峰。
此峰位于紫阁峪脑,海拔2150余米,其西北面是岩层断裂后所形成的高500余米的悬崖峭壁
,其峰翠如泼黛。《雍胜录》载,紫阁峰位于户县东南,每当旭日照射,烂然而紫;其山势
上耸,若楼阁,以是故名。明代王九思云:紫阁峰有瀑布,景特奇绝。紫阁峰之北有黄阁峰 ,
其南有白阁峰,其西有仙掌峰,俯仰皆景。其中以“紫阁睛岚”为最。李白有诗谓“紫 阁连
终南,青冥青倪色。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万井惊划出,九衢如弦直。渭水银河清,横
天流不息”。极写了登上紫阁峰放眼远望的情况。宋人李马勹缶 也有诗曰:“石 磴溪桥傍翠峦,
分明深入画图间。远饶禅刹疑无景,迥向群峰别有山。微雨欲来云影乱,轻风不断乌声闲。
岚光可是清人骨,更待中霄一梦还。”这又是从全局着眼来描绘紫阁峰的仪态了。紫阁峰的
东北邻是高冠谭,这里山势陡绝,有飞瀑泻入谭中,潭水激射,其声如雷。北宋时,草堂寺 寺主在此建了一盘水磨,“又南依危峰岩
岫,北面长川秦原,筑高楼,西开客馆,东敞僧房,俾来者洗以尘襟,醒乎耳目”;“望辽 天
而空阔,夜月良多;睹雨霁于秋光,并观叠嶂,阒然世外,杜绝尘喧”,于雷轰之处,却是
一片寂静的世界,以动衬静,这真是造化所做的一首极富哲理的诗。圭峰山位于太平谷口,
为断裂岩形成的三角形孤峰。它拔地而起,海拔约1500米,三面为悬崖峭壁,唯南面坡度较
缓,上有一寺,圭峰禅师宗密曾在这里坐禅。峰顶一席之地筑有一庙。每当黑云压顶,必有
大雨,故俗云“圭峰戴帽,白雨发泡”。圭峰旁又有天池,秋月照射,澄沏如镜,其峰之 南
旧有别墅,“暮山紫翠,横绝天表,月高露下,群动暂息,忽有笛声自西依山而起,上拂云
汉,下满林壑,清风自发,长烟不生,听之,天地人物洒然如在冰壶中也。”有一首诗对“
圭峰夜月”这样描写说:“浩照圭峰树影重,天云潋滟淡春容。银河斗转横轮阁,铁鸟风清
杂晚钟。青幛远衔秋夜月,轻云暗抱大夫松。山家乘兴恒孤往,石径穿林护短筇。”难
怪它要成为当地景点之一了。
  南五台距长安县城20公里,由五座山峰组成,俗称五台,即大台(又称观音台)、文殊台、
清凉台、灵应台、舍身台。每当天清气朗时,登上西安古城城垣便可看见南五台。这里山势 峻峭,峰峦叠嶂,树林茂密,泉水叮口当,风景极为幽美,
旧志有“今南山神秀之区,惟长安南五台为最。”登五台,以前必须经过塔寺沟,这里山 道 崎岖,溪流蜿蜒,泉水喷珠吐玉,修竹身影婆娑
,数十处佛寺殿塔掩映于绿树丛中,情趣 横 生,美不胜收。到达大台之后,放眼四顾,群山如屏环列,芙蓉万仞插入青冥。从大台有一
条鸟道通往其它四台,四台中数送灯台山势奇峻,是最能吸引游人的去处。
  翠华山距西安城30多公里,传说由翠华姑娘乘龙至山中坐化而得名。汉元封二年(前109) ,武
帝于此山谷口建太乙宫,故翠华山又名太乙山。登山须经“十八盘”,这是由盘石自然堆积
而成的石阶。山中有太乙池,水面百余亩,既可坐在岸边垂钓,也可以乘舟至湖中游赏,湖
光山色,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动人山水画。池之外,又有龙移湫、澄源湫,传说为天宝年间(7
42—756)山石崩塌堵塞水流而成,在山左太峪村东南有一所谓的“龙涎窝”,瀑布从山崖上
泻下,气势磅礴,吼声震耳。村西有冰洞,虽盛夏亦有坚冰,又有风洞,凉风飕飕出自洞中 。
村东石壁上有金华洞、玉案峰,由于高峻路险,难于攀登,所谓“云从玉案峰头起,雨自金
华洞口来”即是其高峻的形象写照。
 终南山东段主要有玉山,位于兰田县东南部,因出产玉石而得名,主峰海拔为2339米。玉
山又名王顺山,此山之美,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话来说便是“一游五昼夜,欲返仍盘桓”。
玉山的景致主要有:古栈道,开凿在绝壁峰半山腰上,是隋唐时攀登悟真寺上寺的必经之
路,栈道弯弯曲曲,很是惊险。栈道旁有石龛,当年白居易登山时曾在此休息过。石龛旁的
崖壁上有一悬空巨石,白居易称之为“一片石”,僧人们曾爬到此石上坐禅、诵经,故又称
之为“定心石”。宾位亭,位于陡峭山坡间的一片开阔地,如今只剩下一块数十立方米的大
石头,此石经过人工雕凿,人称“月亮石”,也是白居易憩息的地方。周围是一片竹林,无
数个和尚墓塔掩映于其间。此地树木坚瘦,抱石而长,树身盘曲如虫蛇。古时,树木有松有
桂,四时葱郁,乱不成行。东岩怪石,东岩是玉山的主峰,唐代时是兰田玉的主产地,玉长
于石中,从崖面上看,由玉石形成的纹路犹如嵌着的根根翠竹,夜间,玉石闪光,与星月争
辉。此峰高峻,犹如“拄天青玉竿”,难以攀登,据说峰顶有白莲池,“素葩覆清澜”,可
惜“闻名不可到,处所非人寰”。三级瀑布,这是秦岭北麓最大的瀑布,位于兰田峪尽头,
由南石河河水从一百多米高岩面跌落而成,石分三级,瀑亦随之,抛珠溅玉,水雾团团,煞
是壮观。除此之外,又有古道瀑布、四级瀑布、辋川瀑布等,各展风姿。天然岩洞,这也是
此段山区的一个重要特色。主要的岩洞有碧天洞与珍珠楼。位于蓝桥乡政府所在地的西边石
壁上,前者有3个洞厅,后者在碧天洞上方2百米处,洞分两层,是一个楼上楼,可容百余人
;凌云洞,位于辋川乡岩子村附近的照壁山上,全洞多厅多层,构造复杂,钟乳石造形奇特
多姿,虽纵深长度在520余米以上,但洞内空气清新,暖如温室。这是此地溶洞群中最大的
一个。此外又有卧虎洞、藏龙洞、哺乳洞、绣楼洞,皆据洞中钟乳石的造形特点而命名;锡
水洞,位于照壁山对面成仙岭的山腰,洞中有潭有楼,幽静别致。考古发现,古人类曾在此
住过,后来则成了道家的洞天福地。
由于终南山为地壳隆起、岩层断裂所成,因此地热十分丰富,并因此又给这里凭添了不少
自然风采,其一是温泉多,水质好,骊山华清宫温泉与白居易的《长恨歌》连在一起,闻名
全世界,古今墨客记述已多,这里不赘。汤峪,又名汤泉湖,位于兰田县西南20公里处,汤
峪温泉不但水温高(62℃),而且含有碘、氟、锰等多种矿物质,是12类矿泉水中之最优者。
既能去腻洁肤,又能治病。早在唐代,明皇玄宗即已在此大兴土木,建造“大兴汤院”,分
设玉女、融雪、莲珠、漱玉、濯缨5池,也是闻名京师长安的一处温泉。如今,这里已经建
成汤峪疗养院并真正地服务于人民。其二是由地热所形成的烟雾。最著名的要算“草堂烟雾
”了。姚秦时鸠摩罗什至止译经的草堂寺曾有一口“烟雾井”,地热蒸气从井口冒出,升至
空中,每当落日西沉时,腾空的“烟雾”便蔚成奇观:轻烟淡雾摇曳 于圭峰之巅,呈淡淡的
紫色,沿着屏列的终南山北麓,随风向着帝都长安悠悠飘去。颇有规律性的“草堂烟雾”于
是成了“关中八景”之一。
终南山的俊秀首先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占有。秦皇汉武所建之上林苑都包括终南山的中段和
西段东端在内。起初,秦始皇建成上林苑之后,又在苑中北端兴建阿房宫,并且自前殿下建
阁道直通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汉武帝时更广开上林苑,周回达数百里,将原来阿房宫
以南周至至宜春苑(今长安县南)间的田亩山林悉划归上林苑,全苑开12门,括36苑、12宫、
25观。隋唐两代又在终南山中增建了不少离宫别馆,如隋之凤泉宫,在眉县境,为隋文帝沐
浴之地,唐高祖亦曾临幸;仙游宫,在周至黑水峪内;宜寿宫,在周至境内;甘泉宫,在户
县栗峪口;太平宫,在户县太平峪口;唐代新建则有太和宫,在长安县太和峪黄峙村,贞观
二十一年(647)改作翠微宫,附建太子宫,太宗卒后改为翠微寺和龙田寺;万泉宫,在兰田
县境,由高宗建于永淳元年(682)。
二、终南山佛教源流终南山佛教是长安佛教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 说,终南山可谓长安佛教之摇蓝。
 终南山中除了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之外,还有大臣显贵的庄园别业和私第。而最为寻常、
普遍的则是长安的官僚、文士以及各地的迁客骚 人常常在公务之余到此游赏娱乐,一本《 全
唐诗》中,吟咏终南胜景的绝唱不下数千首,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元稹等著名诗人
,无一不留下了这方面的杰作。即使在唐朝灭亡,政治中心东移之后,终南山作为一个游宴 之地仍然是很出名的。今圭峰草堂寺所存《章忄
享题名碑》和《重修户县志》中程明道先生《户山诗序》都给后人指示了游赏终南的线路。
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传入长安之后不久,终南山也开始建立弘教的据点,这 就是
其北麓户县境内庞村的罗汉寺。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初年(58—61),初名白马招觉院。西晋 惠帝
于太和元年(302)颁布圣旨(《圣旨碑》现存该寺)敕建 该寺
,并派出两名监造官负责扩建,扩建后更名为“行香院”,并召该寺高僧普觉入宫,以国 师
之礼相待,赐地千倾,造殿堂百座,瓦厦数千间。”此碑实为长安最早弘化佛教的珍贵资料
,它填补了汉至西晋阶段长安弘化佛教的断代。三国时,朱士行于甘露五年(260)从雍州出
发,前往于阗求取《大般若经》,这件事也说明了三国时雍州境内已有佛教信仰。东晋十六
国时,长安佛教进入大发展的阶段,而终南圭峰山下的大寺(草堂寺前身)与长安城北的逍遥
园则成了此一时期长安佛教的大本营。这里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国立译经场,而且也
是第一个管理全国佛教事务机构的所在地。自此开始至于唐亡,长安成了中国佛教的弘传中
心,终南山也成了众多僧人栖隐修行之所、佛教诸宗的策源地和教难时期佛教徒们的避难所 。
 当中国佛教开始向前发展而又尚未达到成熟阶段的时候,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分别于公
元446年和574年发动了两次灭佛运动,长安均成为法难的中心而因此荼毒最烈。此时,长
安城里的僧人即逃入终南山以保存力量,法难过后,他们再重新进入城市,寻求新的发展。
《高僧传》载:僧周及其弟子僧亮等数十人曾在第一次法难前夕逃入“寒山”(或称太白山)
隐居。文成帝继位后下令复兴佛法,派人入山请僧周师徒同兴法事,僧亮随使至长安,受到
了全城百姓的欢迎,镇守长安的永昌王奉旨“亲自枉道接足致敬”,并在其建议下修复故寺
,延请沙门,史称“关中大法更兴,亮之力也。”北周法难时期,逃入终南山避祸的僧人更
多,主要者略如以下数人可代表之:普安曾栖隐于终南木便
梓谷西坡,同时又引静(一作青彡)渊法师同止林野,后渊法
师于此置寺结徒,是为至相寺之始,后来由此而演成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静霭法师于时亦
携其徒侣30余人入终南山,东西造寺27所,依岩附险,使逃逸之僧得以安置,此不啻为灭佛
之祸行虐关中乃至全国时的一方净土。普安本人则于隋季被频请入京,为皇储门师,住于长 公
主所建之静法寺。法应亦避迹终南,“饭衣松萝,潜形六载”。当隋代复兴佛法之后,应复
至长安师事昙崇,并代其维持五百徒众。开皇十二年(592),当选为全国“三学业长”的25
人之一,并领徒三百于(长安)实际寺相续传业。道判法师曾西奔于太白山,逃难之中不忘讲
习《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周宣帝即位后下诏复兴佛法,判当
选为120名“菩萨僧”之一;隋立,复充大兴善寺住持。开皇七年(587),敕于终南山交谷东
岭由天竺人监工建造龙池寺,请其居住。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在某种程度上,终南山成了
(佛教)屏避劫难的堡垒。
中国佛教的宗派,若将三阶教包括在内,便共有9宗,其中三阶教、三论宗、唯识宗、净
土宗、律宗、华严宗、密宗的祖庭都在长安,7宗之中,又有5宗的祖庭或中心寺院是在终南
山中。对于三论宗、华严宗和律宗来说,终南山可谓是它们的发祥地。这3宗的祖庭或中心 寺院如下:
 草堂寺,在户县境内终南山北麓的圭峰脚下。始建于西晋,姚秦时称为“大寺”。弘始三
年(401)至十三年(413),龟兹高僧鸠摩罗什应秦主姚兴之请,在逍遥园—大寺建立中国第一
个国立译经场,译出经律论三藏经典35部425卷,诸经以大乘为主,间杂小乘,其中有《妙
法莲华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观无量寿经》、《禅
法要》、《禅要解》、《菩萨戒本》、《十诵律》等等,关涉到天台宗、三论宗、净土宗、
禅宗、律宗等,不少还成了创宗立说所依据的经典。罗计所弘以性空学说为主,其高足僧肇
被称为“解空第一”,在自己的撰述中阐明并确立了“诸法缘生性空”的三论宗义,成 为罗
什学说的正宗传人。后来,辽东僧朗传得此学,并至江东弘扬,至吉藏而正式确立三论宗大
旨和仪轨。由于本宗依“三论”而立宗,推鸠摩罗什为本宗初祖,大寺也便成了该宗的祖庭
。魏周之际,大寺分为草堂、常住、京兆王寺、大乘等四寺,独草堂寺存留至今。唐季,华 严
宗四祖澄观法师于此撰成《新译华严经后分经疏》10卷,五祖宗密住此教禅双弘,飞锡法师
于此据《法华》而说“净土”,可见,这个三论宗的祖庭此时与华严宗、禅宗、净土宗也发
生了密切的关系。
至相寺,其创始及位置已如前述。普安法师崇重《华严》,创建者青彡渊法师亦以义学称著。至相寺从一开始便是弘扬华严学的重镇
。隋代,高僧 智正曾至此从青彡渊研习《华严》;华严宗 的初祖法顺、二
祖智俨、三祖贤首国师法藏都曾在此研习、弘扬《华严经》义。至相寺实际上是华严宗的发
祥地。后人只是因为法顺寂后葬于樊川北之少陵原华严寺才称此为祖庭,这其实是欠确切的
。真正的祖庭应当是至相寺。
净业寺,位于终南山北麓沣峪口内柳林坪(昔名清官村)后庵山上。始建于隋末。唐初,道 宣
律师常住此寺,潜心研习弘扬律学。麟德二年(665),奉诏于此寺内创设戒坛授戒。因此寺
地处南山,故道宣律师依《四分律》而创立的律宗亦称南山宗。师寂后,门徒于寺后峰起舍
利塔供养,今寺后石崖间仍有其静修遗址。寺东南又有唐代诗人白居易衣冠冢。
  丰德寺,位于终南山北麓沣峪口东山坡上。北周武帝灭法时,此地乃禅僧智藏隐居之所, 开
皇三年(583)正式定居于此。文帝以其道望隆广,多所施赐,并诏以所住寺为丰德寺。唐贞
观十六年(642)至十九年,道宣住此,撰成《比丘尼钞》3卷(今作6卷),后一度参与玄
奘译场工作。贞观二十年,复返丰德寺,将前作《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1卷扩充为2卷,将
《羯磨疏》2卷增为4卷。永徽二年(651),又将《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及此戒本《疏》进
行增订。至此,南山律宗宗义大备,而丰德寺成了他完善本宗理论的重要场所。寺院今存, 为尼寺。
  百塔寺,位于终南山天子峪至鸟鸣坞。开皇十四年(594
),三阶教创始人信行和尚入寂后葬于此,因成塔院。后代僧人慕其德行,死后亦多建塔于
此。唐大历六年(771),正式更名百塔寺,宋以后称兴教院。明代秦藩重修,国初尚存残
破砖城、北门城楼、照壁,残垣内有3所寺院,各有堂殿、僧舍,残垣西北方有砖塔一座,
方形、13层;东南方有舍利塔数10座。由此尚可见出当年院宇的规模。百塔寺今为一小院, 尚有香火。信行所创立的三阶教
由于执着“末法”思想,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欲望产生矛盾,先后于隋开皇末年、武后圣历二
年(699)、玄宗开元十三年(725)被敕禁或限制,但从若多僧人慕名随葬的情况看,它在佛教
徒中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作为三阶教在隋代长安城中的五所寺院即化度寺、光明寺、慈门
寺、慧日寺和弘善寺早已无存,百塔寺因此而更具历史价值。
香积寺,位于终南山北子午峪口外数里处。据《隆禅法师碑》载,唐永隆二年(681),净
土宗的创始人善导和尚入寂,弟子怀恽为其崇灵塔于神禾原。“其地前终(南山)峰之南镇,
后帝城之北里”。“歌钟沸出,移上界于阴门;泉流激洒,比连河于阳面”。又于塔侧“广 构伽蓝,莫不堂殿峥嵘,远模忄刃利;楼台
岌山业,直写祗园”。环境清幽,寺宇雅致。王维有诗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
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雾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寺院建成后
,不仅成了净土宗祖师的塔院,而且成了弘扬净土宗的中心道场,怀恽、净业相继充任寺主
,继续弘扬净土教义。由于善导正式创立了净土宗,香积寺也因此成为本宗的祖庭。
古代长安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曾经是中国佛教的弘传中心,终南山山水如画,又距
帝京不远,因此,这里的佛寺比其它任何一处名山都多,人谓“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
玉楼台”,“一片白云遮不住,满山红叶尽为僧”,这是最恰当不过的比喻了。据志书记载 ,迨至明代,仅户(同雩阝
)县一地便有佛寺千余所之多,而 且几乎是“无地不寺,无寺不奇”。长安县境乃神居帝里,寺院之多不亚于户
。这偌多的寺院好大一部分即在终南山中,除上述祖庭、中心寺院外, 比较重要的还有:
 西段的太白山中,昔有九林寺,是9大寺院的总称,9寺之中今存铁佛寺。相传这里是北周
武帝灭佛时禁锢关西僧人的地方。此外又有不少僧人因避祸或隐修来至山中结茅,既有汉僧
,亦有胡僧,唐代诗人岑参有《太白胡僧歌》云:“闻有胡僧在太白,兰若去天三百尺。一
持《楞伽》入中峰,世人难见但闻钟。窗边锡杖解两虎,床下钵盂藏一龙。草衣不针复不线
,两耳垂肩眉覆面。此僧年几哪得知,手种青松今十围。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 。
商山老人已曾识,愿一见之何由得。山中有僧人不知,城里看山空黛色。”经过历代营建,
山上寺院达数十座,由此构成了太白山独特的古建筑群,这些寺院多用铁瓦覆顶,佛像多为 铁铸或木雕。
如今,由远门口登山,于海拔1060米处有下坂寺、上坂寺;由营头口登山,于
海技2000米处有菩萨山(俗称大殿),往上又有平安寺、明心寺、向阳寺等。由太白山向东渐
次有骆峪寺,原为隋大业间(605—617)高僧道哲潜隐之所,后又“营构禅宇,立徒策业,教
以正法,训以律仪”,寂后葬此。黑水峪内之仙游寺,始建于开皇二十一年(即仁寿元年,6
01),初时亦宫亦寺。隋文帝第一次下令在全国建数十座舍利塔,仙游寺占其一,此塔至今
犹存,名法王塔,方形7级,高31米。咸通元年(860)分而为三寺,现留一寺,位于黑水
南岸。这里山环水绕,到处是茂林修竹,甘泉飞瀑,加之薄雾缭绕,古洞幽奇,素有“洞
天福地”之谓,此处古今皆为山水胜地。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住此写成不朽名篇《长恨歌》。 如
今,寺院已将毛泽东手书此诗中之一段及臧克家的跋文镌刻成巨碑供游人观尝。田峪内之 神田寺
,高僧僧照于周武灭法时避祸於此,独处幽居,“高步松苑,顾影与心,相娱自得”。至
隋初,佛法大兴,僧照乃于田峪立神田寺,养徒纵业,名振谓川。
 终南山中段户县境内无论于古于今都是佛寺最多的地方。其中,栗峪口西有明阳寺,本隋 甘泉宫旧
址,唐时改为佛寺,清代方毁于火,今仍存石碑、铁钟、舍利塔数座。栗峪口东慈云山山
腰有大悲寺,创建年代不详,今寺内尚存清代石碑三通。直峪口的新兴寺,明洪武年间(136
8—1398)始建,今存。皂峪、谭峪分水岭南端的九华山寺,因此地九峰相连,故名,周围茂
林修竹,有12佳景。山下阿姑泉村有弥陀寺,寺内有唐代石佛像一尊,此两寺均建于唐代。
西圭峰之阳面有圭峰寺,圭峰宗密禅师住持草堂寺时曾来此坐禅。其山阴有重云寺,五代后
梁开平五年(911)京兆僧智晖创建,时有叠云祥出于众峰间,故名,后唐明宗天成五年(930)
改名长兴寺。
其西之牛头山下有金峰寺,唐代高僧一行和尚曾住锡此寺,今寺内塑有一行立
像。西圭峰东山脚下及太平峪口有太平宫寺,隋文建宫,大业未改为佛寺,以法藏(俗姓荀 ,
颖川颍阴人)名望,补为上座。直至贞观时,太平峪内山水奇绝,殆非人境。唐高祖、 太
宗都到过太平宫寺游历避暑。由太平峪口入山,经重云寺下院、入长啸洞、过虎溪、凤池,
然后可达云际寺。此寺创建于魏武之始,因寺在山巅,山峰孤高,白云缭绕,故又称云际寺
,今存古迹“风月楼”,楼外有“北瞻帝阙三千里,南望圣唐百二区”对联,楼内有“晓行
先见红日起,晚步独披淡秋风”对联。此寺在唐代颇负盛名,与新罗求法僧有着密切关系。
在紫阁峰山阴,除昔日由“大寺”分出的4寺外,还有高冠峪东侧小圭峰(或称东圭峰)上的
圭峰寺,宗密禅师寂后曾于此荼毗。高冠峪西侧
 岭上的青龙寺,隋大业未年,高僧慧赜由长安至此静修,并因岩构室而成寺。紫阁峪口杜家 庄南
有大圆寺,传说汉时这里称“子房庄”,即所谓张良辟谷处。大圆寺则由僧大圆于明嘉靖三
十四年(1555)创建。寺据终南之胜,南控黄崖,北看紫壁,西依仙掌,东俯量空,寺院朱阁
丹楼,修竹成林,内多名人题咏。直至“文革”前,寺内尚存韦陀铜立像和弥勒、如来佛铜
像五尊,或说为五代时物。从紫阁峪口往里走6里,可达宝林寺,为贞观年间由大将尉迟敬
德监修,寺南山峰顶有密檐式唐塔,俗称敬德塔,高15米左右。此寺又名紫阁寺,曾一度藏
有高僧玄奘三藏的头盖骨。
属于中段的长安县境内山区,也有多处寺院群。沣峪口寺院群除净业寺、丰德寺之外,还 有
观音寺,又称望香台,创建年月不详,但唐代已为终南名寺,寺院所在的山峰海拔2166米,
居高临下,周围众山如奔马涌浪,远近景色尽在眼底,李白《登观音台望城》中“千百家如
围棋局,十二街似种菜畦”的诗句,活画出登寺远眺的景象。当年寺宇多达5百余间,现存
山门和中佛、送子、观音三殿。此寺之周围又有南雅寺、金禅寺、万峰寺、水帘洞及东西南
北四景池等殿宇,诸寺虽依岩而建,但周围都长满树木。寺院隐藏在茂林深处,显得更加 幽
静和神秘。主峰东面为悬崖峭壁,站在南天门往前可看见岩壁上一尊天然而成的巨佛,高约
150余米,佛头顶部面积也有百余平方米,此像比四川乐山大佛还要大一倍。
太和峪寺庙群
包括翠微寺与龙田寺、黄峪寺以及西邻青华山的卧佛寺。翠微寺由翠微宫改成,龙田寺即翠 微宫侧之太子宫
,《贞元释教录》又谓大和宫之正院为大和寺,至贞元时,龙田寺与大和
寺合拼为翠微寺。黄峪寺今已无存。卧佛寺创建于唐代,今存,内有一卧佛,总长17米,系
就自然山石雕造而成。此外又有十余尊铁铸佛像。南五台寺院群由塔寺沟与5个峰台的寺院
组成。南五台自隋唐至于明清,这里建有寺宇数以百计,而早在唐代即已成为全国4大佛教
“灵境”之一。民国时期,这里仍有70余座寺庙。现在,沟内台上主要的寺庙有:弥陀寺,
位于塔寺沟口,建于隋,盛于唐。现已毁后修复,新建罗汉堂中置一6面5层木塔,高5米余
,上4层各置石雕佛、菩萨像6尊,堂壁嵌有5百罗汉石像,造形十分精致。圣寿寺,在塔寺
沟内。隋仁寿间(601—604)创建,昔日规模已无从考证。今尚存山门、大殿、僧房等20余间
。大殿北侧有隋建方形楼阁式砖塔一座,其旁又有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影塔。唐代惟政
禅师等高僧曾于此居住弘法。现寺内种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所赠80棵落叶松,后又育苗
增种6百余株,已经蔚然成林。西林寺,在观音台南坡上。光绪十六年(1891)由僧觉朗创建
,初名大茅蓬,民国时改为今名。印光大师曾一度住此习法。清末民国间为南五台的主要
寺院之一。常住僧达50至60人。现存寺宇9间并觉朗舍利塔。圆光寺,在南五台最高峰观音
台上,隋仁寿年间(601—604)创建,初名观音寺。唐代改名至圣寺,宋代改为今名。明代建
殿宇40余间。民国以来曾遭两次火灾,现尚存寺舍数间。除上述寺庙群之外,还有蛟峪的天
池寺、白道峪嘉五台的兴庆寺和新安寺、大峪的莲花洞寺、小峪口的清禅寺等,其历史都很 久远。
终南山东段的主要佛寺,临潼境内有石瓮寺,在骊山绣岭山腰。开元年间(713—741)以 造
华清宫余材建造此寺,初名福崖寺,玄宗题额。当时寺内有幽州所贡白玉佛像,名家杨 慧之所
塑佛像,寺旁飞泉上方的红楼内有玄宗皇帝题诗、王维的山水画。后寺毁复建,名石瓮寺,
以悬泉瀑布激石成臼故。寺存至今,内有宋代石雕佛像三尊。庆山寺,始建于隋,初名灵岩
寺。唐垂拱二年(688),寺附近地涌成山,刚刚登基的武则天以此为瑞,制以山名庆山,灵
岩寺改名庆山寺。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曾重修此寺,后或毁于“会昌法难”中。1985
年于此废寺址出土“释迦如来舍利宝帐”一座及金棺银椁、珠宝、三彩狮子等珍贵文物127 件 。
蓝田县境内山中有悟真寺,始建于隋开皇初年,分上下两寺,上寺在王顺山巅,殿堂依山
势而起伏,共4千余间,周围修竹成林,故上寺亦称竹林寺。诗人白居易曾游王顺山5日,写
有长诗记叙山寺胜景、古迹、文物。隋唐高僧净业、慧超、善导、法诚、归真等人曾住寺弘
法。下寺在王顺山脚。现存之水陆庵亦名蓝渚庵,是悟真寺的组成部分,明代为秦藩王家佛
堂,堂内始作巨形佛本生故事、五百罗汉、二十四诸天、菩萨等壁塑以及横三世佛、报应身
佛以及儒、道、医人物等塑像。据说西檐墙上的兜率天(俗称千人听经图)壁塑为五代作品。
这些塑像多达3700余尊,作工精细,神态各异,脱俗逼真,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乃至于被人称作“第二个敦煌”。玉泉寺,在蓝田散谷,始建于隋,唐武德初大仆卿宇文
明达之子世寿重建,因山有润玉、下有流泉而改名玉泉寺。高僧静藏奉敕住持,弘化远近道
俗。空寂寺,在县城东北20公里东咀村沟道中,始建于唐,首任住持为大福和尚(曾充任庆
山寺住持)。有唐一代,该寺地产横夸渭南、蓝田两县境。除以上诸寺外,蓝田山中尚有清
原寺、丰盈寺、玉山寺、汤兴寺、红门寺等30余座。
终南山不仅寺庙数量、富丽程度甲诸山,住山高僧也称第一。据不完全统计,见于《高僧
传》、《续高僧传》和《宋高僧传》的终南僧人有西域的鸠摩罗什、昙摩流支、那崛多 ,
中僧僧肇、道生、道融、僧睿、慧观、昙(僧)影、慧严、道恒、僧丰刀石、慧睿、僧弼、昙鉴、
慧安、昙无成、僧导、僧因、僧苞、僧业、僧周、僧亮等。这批僧人中的绝大部分主要活
动于圭峰大寺(即今之草堂寺),是“逍遥园——大寺”国立译经场的译主和骨干力量。南朝
梁代以后的僧人有:昙相、法藏(北周隋唐间之法藏,葬云际寺),僧照、静藏、道删、法 应
、静霭、普济、普安、青彡(静)渊、法诚、慧超、善慧、法
琳、智藏、法喜、智正、净业(悟真寺主)、慧远、灵润、会通、觉朗、智洗、弘智、法顺、
智俨、善导、道判、慧赜、法藏(唐贤首国师)、道宣、澄观 、宗密、净业(香积寺主)、怀恽、玄奘、飞锡、惟政
此外还有一批生前不曾涉足终南,死后却长埋于此的僧人,如通幽葬至相寺南峰,昙
迁葬终南山北麓胜光寺山苑,昙崇葬至相寺之右,信行葬至鸟鸣阜山足,普旷葬龙池之峰,道宗葬至相寺南岩,吉藏葬至相寺北岩,僧邕葬于终南山北
,慧藏葬于至相寺前峰,智梵葬终南山,明瞻葬太乙山智炬寺,灵干葬终南之阴,慧君页葬丰德寺东岩、昙伦葬终南山,灵藏葬至相寺前峰,玄琬葬 终
南山,慧满葬龙池寺侧,慧乘葬南山谷口,空藏葬于龙池寺侧,德美葬木便梓谷,道氤葬逍遥园侧,慧因葬至相寺等等。这批僧人有的是某宗派的创立
者,有的在法难劫后振兴佛教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有的以某一方面的学说见长,总之都在中 国
佛教发展史上起过促进作用,占有重要地位。这些高僧大德的活动和死后竖起的无数灵塔,
无疑给峻秀的终南山增添了不少庄严与神圣的色彩。
三、终南山与朝鲜日本佛教终南山不仅是中国佛教的名山,而且与朝鲜
、日本佛教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艹付秦开始,以迄于明初,朝鲜入华学
僧至今尚能考知其名号者达二百几十人,其中唐朝时期的入学僧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而这时
曾经在终南山请益求法或作短时间活动的竟达20多人。最有名的如:
  慈藏,贞观十二年(638),与门人僧实等10余人入唐,经五台山到达长安,唐太宗以殊礼
待之。不久后至终南 山云际寺东崖架室而居,时达3年之久,贞观十七年还国,带回佛教藏经一部和佛像、幡花
盖具等,回国后建议新罗国王采用中国的服章制度。慈藏被任为大国统,主持新罗一切僧尼 规猷,以“定律”称著本国。
  圆测(613—696)为新罗国人,3岁出家,15岁至长安请业,时当贞观二年(628),比慈藏早
入华10年。他终生留居中国,在唯识学研究上很有成就,其独具特色、自成系统的唯识理论
被称作“西明系”,与玄奘高足窥基为代表的慈恩系学说颇有不同之处。晚年曾奉敕多次参 加译
经工作,时人称其为“海东法将”。在西明派与慈恩派的诘抗争长中,圆测曾在玄奘去世、
窥基返回慈恩寺居住弘法后前往终南山云际寺静修,后更去寺30里结茅而居,前后达8年之
久。卒后葬于洛阳龙门香山北谷,其弟子慈善和胜庄(亦新罗僧)将其部分遗骨带回长安,葬
于终南山沣峪口丰德寺东岭上,宋政和五年(1115)复移葬于樊川北沿兴教寺玄奘舍利塔左。 其塔至今仍存。
  义湘(625—702)也是新罗人,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入华,住终南山至相寺,从华严宗
二祖智俨习《华严》义,与华严宗三祖贤首国师法藏为同学。与同住山中的道宣律师亦有交
往。咸亨元年(670)还国,创浮石寺弘扬华严教。后来,法藏托归国的新罗僧胜诠法师将自
己的新作《华严探玄记》等多部著作送给义湘法师。义湘得书,再创10寺弘扬其教。此前 ,
义湘法师亦曾托入华的孝忠法师送给法藏金九分。两人的密切关系于中可见。义湘在本国被
推为“华严初祖”。义湘以外,曾到至相寺求法的新罗僧还有孝忠、胜诠、道亮、宝壤等人 。
  此外,与终南山有关的朝鲜僧人还有:圆安,新罗皇隆寺僧圆光(亦入华求法僧)的弟子,
武德、贞观中入唐,初住长安京寺学习经论,晚归心学,名望暂显,后应特进肖王禹之请,住蓝田津梁寺,并受其四事供养。僧连义亦住于蓝田谷。智
仁,入华年代不详,曾参与玄奘译经场工作,其中于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在终南山翠
微宫协助玄奘译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1卷,任笔受。慧超,于唐开元初入唐。然后经海
路至印度求法,至开元十五年(727)还至长安,撰成《往五天竺国传》,后从金刚智及其弟
子不空学习秘法,是不空的6大弟子之一。大历九年(774)二月,慧超曾奉敕往周至境终南山
仙游寺的玉女潭祈雨,完成任务后曾给代宗上表汇报工作。慧昭,贞元二十年(804)入唐,
投沧州神鉴大师研习曹溪禅法,后西游长安,入终南山紫阁峰“饵松实而止观”3年,然后
又下山当四达之路织芒鞋施人,亦3年。大和四年(830)还归故国,先后于尚州露岳长柏寺、 康
州智异山花开谷双奚谷寺开法,受到兴德大王、愍哀大王的 隆遇。
  日本佛教的各宗都与中国佛教有着渊源关系,其中的净土宗创始人源空法然在创宗时曾提
出了“偏依善导大师”的口号,重视称名念佛,依靠弥陀本愿力(他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于是此宗信徒便追终南山阴的善导塔院香积寺为其祖庭。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邦交之后,日
本佛教协会于1978年、1979年两次组团来华拜谒香积寺,并与中方商妥着手修复该寺,然后
又在善导逝世1300周年纪念日的日和法然诞生850周年纪念日的日
组团到香积寺与中方僧人隆重举行法会、表演歌舞和举办净土书法展览,从而进一步加深了
中日两国僧人间的友好关系。日本日莲宗依据《妙法莲华经》创立宗派,此宗的“三大秘法
”中奉日莲亲书的“妙法莲华经”5字及绘有天部诸尊的十戒互具的曼荼罗为“本门的本尊
”、“妙法莲华经”5字同时为“本门的题目”、《法华经》即本门的精华。《妙法莲华经
》于姚秦弘始年间(399—415)在圭峰大寺由鸠摩罗什译出,因此,日莲宗便以大寺,即今之
草堂寺为其祖庭,并对鸠摩罗什感恩载德。1980年9月,日莲宗应中国佛教协会邀请组 团访
问中国,并专程参拜草堂寺,归国后即成立“草堂烟雾会”为协助中方修葺草堂寺募集经费
。1982年日莲宗向草堂寺奉献鸠摩罗什木雕像一尊,并在草堂寺联合举办尊像奉安开光法会
,后来又在草堂寺内修建了一座鸠摩罗什纪念堂。日莲宗与草堂寺的密切关系正在与日俱增 。
  四、释道消长与融合道教推老子李耳为始祖,尊《道德经》为根本经
典,终南山道教之始一 般被追溯到老子入关传经设教之时。终南山西段有楼观台,在周至县东南15公里的山麓中,
相传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最先于此结草为楼,以观星气,故名草楼观,后来简称楼观。老子
西入关,在楼观南筑台为尹喜授经,故台称说经台,又因位于楼观境内,故亦称楼观台。《
楼观本起传》谓“此宫观所自始也”,“此大教所由兴也。”继楼观之后,汉武帝于元封
初(前110)因夜闻太乙神之告而于第二年在终南山大和峪口建太乙宫,以祭山神,至光熹元 年
(189),始有道士杨谌,住此主宫事,“胎息辟谷,炼气飞神,咒水飞符,役使六丁,召龙
至雨”,从而使其成为道教的又一据点。南北朝时期,终南山道教有了新的发展,至有唐李
氏王朝的建立,道教被钦定于佛教之前,从而达到它的盛期,但在道观、道士的数量上都难
比于佛教。随着唐朝的灭亡,政治中心的转移,终南山佛教开始走向衰落。而道教则不然,
其始有陈抟、吕洞宾、刘海蟾、张无梦,种放等人居山修道,迨至金、元时期,王重阳及其
弟子继之创立并弘扬全真教,终南山道教于是又进入它的第二个盛期,并且有了更多的新变
化。历代于终南山中所建道观可考或现存者尚有楼观台、通道观、仙游观、金台观、重阳宫
、清凉山、望仙宫、丹阳观、长春观、太一观、四皓庙、玉真观、金仙观、开元观、灵泉观
(原华清宫)、白鹿观、太元观、艹负黎观(原艹负阳宫)、化羊宫(亦称化羊庙)、太平观( 原太平宫)等数十座。无
疑地,昔日的道观数目实际上比这要多得多。特别是,道教的一些主要派别的祖庭就在终南
山中。也正因为如此,有人将终南山列为道教名山。
  在终南山的道教史上,有几件突出的事与佛教有着特别的关系。其一是楼观派的形成。楼
观建成后,至三国咸熙(264—265)初,有道士梁谌事郑履道法师于此,受《日月黄华上经》
、《水石丹法》、《楼观先生本起内传》,传“炼气隐形之法”,“水石还丹术”、“六甲
符”及采服“日月黄华法”。北朝时,更有高道如王浮、王延、严达等住此修炼,并终于演
成宗派,是为楼观派,楼观台因之成为道教的活动中心、道法重地。这一派的特点之一是宣
扬老子西升化胡说,昌炼形之术,兼修内外丹,声称周、秦时已设道士,借以与佛教抗衡。
这时的二教虽然同山,但其基本关系是磨擦乃至于对抗。这一派发展至唐代而尤盛。其二是
通道观的建立。北周武帝曾7次召集百官及沙门、道士等辩论儒释道三教先后优劣问题, 至
建德三年(574)下诏禁佛道二教,经像悉毁,沙门道士并令还俗,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
庙塔赐予王公,先建通道观于教城,选著名道士、僧徒120人住观学习《老》、《庄》、《
周易》,目的是要以道教教义改造佛教;接着又于楼观台附近的田谷建通道观别院,选华山
道士8人、楼观道士10人居之,共弘“真教”,其中的德高望重者称“田谷十老”。
帝禁佛道二教的实质是尊儒、祖道、禁佛,通道观的建立即是一大证明。终南山这时是道长
佛消。随着北周的灭亡,隋、唐两个统一王朝的相继建立,佛教劫后余生,走向鼎盛,终南 山佛
、道二教的形势才又随之番然变样。其三是全真道的创立。全真道由金代北宋遗民隐居不仕
、自食其力、聚徒讲道而逐渐形成。其创始人王重阳系陕西咸阳大魏村人,早年习儒,后
应文、武科考不第,遂于终南山下刘蒋村隐居,不久自称遇仙得道,并赴山东境内布道,创
宗立派,点化马钰等7人。卒后归葬于刘蒋村成道宫,马钰于宫内修建一套大厅,亲题横额
“祖庭”二字,此后各方门徒即以此为祖庵。元代,王重阳先后被追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
君”、“重阳开化辅极帝君”,“祖庵”亦因此改名“重阳宫”、“重阳万寿宫,”这时宫
内殿宇共计5048间,居宫道士上万人,仅元廷派来保护宫观的道兵便达3500人。重阳宫成了
全国七十二路道教的总集合点。原属于楼观派的楼观台这时也归属于重阳宫统领,转弘全真
道。王重阳的7大弟子也一度在终南山活动过,其中的马钰又收弟子10人,世称“十大解元
”,这些人后来都成了终南山祖庭的“仙真”,有的在终南山另建道观。全真道主张儒、释 、道三教同源、三教平等
、三教合一,它以王重阳《立教十五论》为行为规范,注重清修,不事烧炼与符竹录,不食荤腥,除情去欲,忍 耻含垢
、苦己利人,兼有儒之谦逊、墨之坚苦,静修以明心见性则与佛教禅宗相仿拂。全真派道教
的这种态度,也许就是终南山佛教为什么衰而不泯、绵延至今的原因之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木头马尾的服装怎么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