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的中国为什么不占领北亚骨科医院?而任由俄罗斯去占领

中国为啥会把北亚上千万平方公里土地拱手“赠予”俄罗斯?
北亚对俄罗斯的战略意义可谓毋庸多言。正是由于有这块虽则苦寒,实则埋藏着天量宝贵资源的上千万平方公里土地,俄罗斯才得以从一个普通的欧洲二流国家,一跃成为顶级的世界级大国。
只不过,对于这种格局,中国人的内心多少是有点难以言喻的。毕竟从地缘实力来看,中国自古所据的东亚大陆,显然比俄罗斯赖以发家的东欧平原,要更为强大的多。
至于地缘关系上,西西伯利亚平原也就罢了,但位于北亚中东部的东西伯利亚山地与中西伯利亚高原,跟东亚大陆的地缘关系实际上更加紧密。
而从历史角度而言,虽然北亚的太过苦寒,导致近代以前,从未有哪个外部文明实力能对其实施真正的管辖和治理。但在中原王朝强大时,其之辐射力之末梢,还是能够稍稍触及于此的。当时,通过羁縻的方式,中国将北亚的一些土著部落纳入到自己主导的朝贡体系中,成为名义上的中国外藩。
为什么地缘实力更强大,地缘关系更紧密,历史渊源也更深的中国,最后却在北亚的争夺中,输给了俄罗斯呢?
一般的看法,是因为俄罗斯在近代人类文明由农耕向工业转型的过程中抢占先机,压制住了深陷农耕泥沼不能自拔的中国,以至于成为北亚的最后获得者。
但其实这种观点,最多只能用来解释外兴安岭、库页岛这些19世纪丢失领土。但扩大到整个北亚板块,就无法解释了。因为早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两百年的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俄就通过《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勘定了两国的边界。根据这一系列条约,除了外兴安岭之类南邻中国的一小部分,中西伯利亚高原与东西伯利亚山地的绝大多数土地,在当时就已经明确为俄罗斯领土。
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欧洲文明,其成色的确已经在当时的中华文明之上。但毕竟那时候还没有爆发工业革命,双方的差距还远没有19世纪那么悬殊。再加上俄罗斯文明本身就是欧洲文明体系中相对落后的一部分,中华文明的规模在当时又远在俄罗斯文明之上。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在当时的中俄北亚竞争中,中国整体而言应该还是强过俄罗斯的——就算因地缘关系的疏离,在西西伯利亚平原斗不过俄罗斯,但在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中国完全可以占据上风。
可历史并非如此。在康熙年间粉碎了俄罗斯向南渗透进东亚的阴谋后,中国便就此打住,通过谈判勘定了两国边界——这意味着其主动放弃了对北亚中北部大片无人区的领土诉求
中国为什么会这么慷慨?在云石君看来,除了时代局限,无法洞察到人类文明形态即将转型,北亚在工业时代会有巨大经济、政治价值外,还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是农耕文明的天然局限。
这种局限的体现主要有两点:第一,农耕文明条件下,农业生产潜力是评判土地价值的最主要标准。而北亚由于极端苦寒,完全不具备起码的农耕潜力,因此在当时的人看来,并没有实际价值。
第二,近代以前,全球各大地缘板块之间的交流严重不畅,各地缘文明都呈现出较明显的孤岛格局,海洋、荒漠、山脉,这一系列的强势地缘屏障,在阻碍各板块交流融合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它们相互间产生利益冲突的风险。
而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尽管当时的人类文明发展水平,已比中世纪有了很大的增长,但由于工业革命尚未发展,故整体而言,突破地缘阻断的能力仍旧有限,且这种有限的能力,还主要体现在对海洋的征服上,而对北亚这种极端苦寒之地,人类尚不能有效征服。
这种地缘和时代背景下,中国依然延续了自古以来所形成的传统世界观。在东方传统认知体系中,除了蒙古高原因纬度相对靠南,能够孕育游牧文明,所以有必要驾驭外,那些冷的就没几个人的北亚中、北部,压根就不足以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当时的中国,做梦也想不到,在不久的将来,这块荒蛮之地,会被远来自东欧的俄罗斯有效驾驭,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摇身变为东欧地缘势力压制东亚大陆的战略基地。
既没啥大的好处,又没啥威胁,农耕文明条件下的中国,对北亚土地的无所谓也就情有可原了。
当然,说是无所谓,但毕竟这也是大大的一块土地。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按照传统中国世界观,世界上的所有土地,都是华夏天子的地盘——顶多统治方式上有所不同罢了。所以,即便当时的中原王朝轻视北亚,但也不应该到完全不屑一顾的地步。中国的这番“大度”背后,其实另有它因:
第二,性价比考虑。性价比从来就是政治势力决定土地取舍的一个关键因素——这在没有明确国家领土概念的农耕时代更是如此。
对中国来说,古代中原王朝,之所以势力范围基本局限于东亚大陆,并不完全是因为其之能力不足以外拓,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就是周边板块农业价值有限,开发所获得收益相对不高;相反由于距离太过,道路艰难等原因,如果强行占领,所承担的成本开支却十分高昂。所以从性价比角度而言,在占领了适宜农耕的东亚大陆中东部后,中原王朝最多也不过是用一些羁縻手段,把这块核心区周边的地区化作内藩甚至外藩,为自己建立起一道地缘屏障,对此再用羁縻之法,将核心区的周边的板块化为内藩,建立起自己的安全保障。对再边远的地区,中原王朝就再无兴趣。
而这套逻辑在北亚也十分适用。北亚在农耕条件下的开发价值简直微乎其微。但如果中国要维持对其之控制,成本又着实太大。在俄罗斯进入前,鉴于北亚土著部落完全不成气候,中国可以用较小的成本将其羁縻,所以还可以勉强通过朝贡体系将其名义吸纳,进而从中赚的一点利益(像动物皮毛、海东青、东珠之类)。但当俄罗斯强势进入,中国再要维持对北亚的管控,其耗费就将十分惊人——而收益却不会因此有任何增加,这在当时的中原王朝看来无疑是非常不划算的。
基于这种考虑,当时中国的代表——清王朝,在粉碎俄罗斯南侵东亚的图谋后,反而愿意坐下来,跟俄罗斯签一个划定边界的条约,通过这样的方法,在获得北方安宁的同时,避免支付当时看来完全不值得的长期战争支出。而如果从农耕时代的角度来看,清朝的这种做法,也确实是划算,且符合中国利益的。
第三,基于内部统治的权衡。古代汉族讲究华夷,这种传统世界观,意味着满清朝廷之道德合法性在当时可谓先天不足。
对此,清廷的的应对之法有两种:其一,积极融入华夏文明,争取汉人的认同;其二,笼络蒙古各部,政治上给予它们高于汉人的地位,经济上也给予大量补贴,用收买的方式,将它们由中原的天敌,转化为清廷的统治基础,借其骑射之力,制衡庞大的中原汉人。
只不过,满蒙终究是两族。所以,作为中国的统治者,清朝既要借蒙古各部之力震慑中原汉人,也要防备其做大后反噬自身,这种利用与戒备的同时存在,使得清廷必须寻找一个战略平衡点。
要是清廷决计跟俄罗斯争抢北亚,那无论是从地缘关系,北亚自然环境,抑或军事特点来看,清廷都必要在这种争夺中,高度借重蒙古各部之力——并且,鉴于俄罗斯的实力和东进决心,这种中俄缠斗势必会长期化。
这对清廷来说是很危险的:军事过度倚重蒙古,早晚会尾大不掉,并会间接促使蒙古各部内部整合(只有各部在政治上高度整合为一体,能形成最强的武力),而这种局面一旦形成,清廷或就将重蹈安史之乱的覆辙。
而且,从战略目的来说,清朝之所以耗费巨额资源笼络蒙古,除了怕他们捣乱,也是希望能借其之力震慑中原汉人。要是让蒙古与俄罗斯长期缠斗,这非但会加剧自身的资源消耗;而且也相当于失去了一支威慑中原汉地的强大实力。如果中原再爆发反清复明之类的暴乱,清廷所能依靠的武装力量将大打折扣。故而,基于内部维稳的战略考量,清廷也实在没必要为了当时看来毫无价值的北亚,把蒙古势力投入到与俄罗斯的长期缠斗当中去。
北亚的过于蛮荒、与俄罗斯争斗的低性价比,以及巩固中原统治基础的战略考量,这三大因素,与中国传统农耕世界观的天然局限聚合到一起,最终导致清廷十分”果断“的退出了对北亚的争夺,将其”慷慨的“让给了俄罗斯。
既然中国主动退出,俄罗斯在北亚的扩张就再无对手,仅仅用了一两百年,俄罗斯便把这上千万平方千米的广袤疆土,并入自家版图。
而纵观俄罗斯的领土扩张历程,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既全盘鲸吞,其所征服之土地,基本上都被它直接并入俄罗斯帝国的版图。
这一点,俄罗斯跟其余的欧洲列强是很不一样的。近代的欧洲强国,无论是作为拓荒者的西班牙、葡萄牙,抑或追随其后的英、法,甚至于后发的德国、意大利,他们领土扩张,大多是通过开辟殖民地的方式,建立间接统治,少有直接吞并的。唯独俄罗斯,是走哪吞哪儿,无论良莠,系数照单全收。
俄罗斯为什么会对领土有这种饥不择食般的渴求?,下一节中,云石君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第112节——俄罗斯之第二章。喜欢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读者,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原创地缘政治文章。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云石洋洋洒洒写了那么一长篇,基本等于没说而且,把老毛子在北亚扩张与北亚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联系在一起excuse me??我记得俄国人扩张到远东,并开始和清朝接触的时候,是17世纪吧,我记得俄国乃至世界第一座现代化开采的油田是在1846年才在巴库建立的,而且那个时候开采石油主要是为了提取煤油(即油灯的燃料),整个19世纪石油的需求还远没有那么旺盛,直到20世纪内燃机的普及才把石油提升到战略性资源的地位。17世纪的时候谁知道石油会有那么大的战略意义?谁用得着石油啊?就算如此那个时候的人怎么开采?云石的这个角度叫时代错位,叫穿越,而不是什么战略远见云石又说俄国对北亚的扩张是“秦穆公称霸西戎式 ”的无奈。老天,真把老毛子当成尊王攘夷的春秋诸侯了?人类历史上任何扩张行为,都有其眼前的经济利益密不可分。工业时代之前的北亚或许在云石眼里只是苦寒之地不值一提,但在当时的俄国人眼里可远非如此老毛子能那么使劲向北亚进军,无外乎一个主观原因,一个客观原因主观上,当时俄国和整个欧洲对动物皮毛(主要是貂绒)旺盛的需求量,以及后期对出海口迫切的需求。这使得老毛子有动机不断东扩客观上,北亚那些金帐汗国灭亡后残存的突厥化蒙古汗国太弱鸡,而东欧地区实力又远在当时的沙俄之上(16世纪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可是东欧地区的强权,17世纪波兰还曾经攻入俄罗斯腹地甚至攻入了莫斯科)。加上北面就是北冰洋了,南面还有强势的奥斯曼帝国和其附庸克里米亚汗国经常和沙俄发生冲突。这让俄国人能够向东扩张,而无法向其他方向发展。这里看一幅名画19世纪俄国画家瓦西里 苏里科夫的画作《叶尔玛克征服西伯利亚》,描绘的就是当时俄国探险家叶尔玛克率军攻入西伯利亚汗国首都的场景仔细看看此画的局部,双方的实力差异很明显了叶尔玛克是谁?西伯利亚的征服者,但关键的是,他是一名哥萨克探险家,当时进攻西伯利亚汗国就是出于沙俄征服对动物皮毛的强烈需求。而西伯利亚汗国等其他小汗国和部落,正好就挡在俄国索取动物皮毛的道路上,你又那么弱,不干你干谁?
这位就是叶尔玛克。没有感觉到耶和华的形象和行动非常像西班牙探险家和殖民地佩泽罗(征服印加人)和科尔特斯(征服阿兹台克人)的同一时期,?前者为了皮毛,后者为了黄金,都在做殖民扩张的事而那时整个俄国和欧洲对皮毛需求有多旺盛?这是16世纪诺夫哥罗德地区的皮毛商贩这是16-17世纪俄国政府官员向当地土著征收皮毛税( ясак )对皮毛的旺盛需求一直持续到工业时代,这是19世纪诺夫哥罗德市的一处皮毛交易市场包括同时代的北美,当时很多北美探险家都因为皮草生意发了家这是19世纪末加拿大艾伯塔地区一个皮草的仓库当时流行于上层贵族的俄式貂绒大衣而当时的貂皮无外乎紫貂,松貂,水貂,石貂几种其中又以紫貂皮和水貂皮为上等欧洲水貂的分布图紫貂的分布图这样看来,俄国对北亚地区的扩张就更有理由了在征服北亚之后,沙俄征服就开始对当地原住民征收一种叫皮毛税( ясак )的税款,简单来说就是名义上让当地原住民以动物皮毛作为税款,实际上是对当地皮毛资源的强制性征收,并逐渐成为俄国的财政来源之一。这是17世纪历年俄国对北亚各地区征收皮毛税的情况(以当时的卢布计算)而为何最后占领北亚的不是中国?这不废话吗。中原地区有那么富庶的地方去统治,要北亚那苦寒之地作甚?要知道在明清之际,光是瓷器和茶叶,就足够让中原王朝在对外贸易中赚到盆满钵满,我这个时候为了点皮毛生意去征服那块苦寒之地干啥?就是建州女真当时也是把目标放在向中原地区的扩张。我就是不想入主中原,只想安安静静的当个劫匪,相比较苦寒之地的皮毛,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和各种丰富物产,哪个更有吸引力?而当中国最终意识到北亚地区丰富的战略资源对工业时代的重要意义时,新中国都建立多少年了。俄国早就在北亚生根发芽成参天大树了,你还想夺过来?
在这里,我只想提下为什么俄罗斯会向东扩张,以及纠正上面几位答主的一些看法。一、@风千里 云石说的 ———— 俄国向东的扩张是“秦穆公称霸西戎的无奈”,这话并没有什么疑问。因为大家得要明白,沙俄东扩的首要动因是维护国家安全,他在向西的扩张中失败,然后才谋求扩张东面,而毛皮贸易只是次要原因。在16世纪以前,沙俄的最主要的对战对象是西面的立陶宛人、波兰人和他们之间的一些斯拉夫公国。而对东方几个汗国的战争,在进入16世纪之后,也就是伊凡四世登基前后的四十多年间就已经开始了,这主要是瓦西里三世执政时期。瓦西里时代的扩张
年1510年兼并西面的普斯科夫(红圈),
1514年兼并西南的斯模棱斯科(篮圈),
1521年兼并剩余的留赞公国(粉圈),基本上完成了对东欧平原东部斯拉夫诸城邦的统一。 在瓦西里三世执政的前几年,在1502年的时候,克里米亚汗国灭亡了衰败的金帐汗国,从此开始兴盛起来,在金帐汗国的原来土地上兴起了喀山汗国、西伯利亚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诺盖帐汗国等诸多汗国,从此沙俄由对付金帐汗国这一个游牧国家,变成对付诸多的大小汗国。不仅如此,在金帐汗国解体后,觊觎这块土地的还有土耳其。这几个汗国,基本上大规模的骚扰、劫掠数年一次,小规模的骚扰一年两次左右,而在沙俄的东部、南部地段,基本上是平原和低缓的丘陵,无法进行有效的抵御。在瓦西里三世的大部分时期里,和克里米亚汗国、喀山汗国关系持续恶化,立陶宛和波兰经常贿赂这几个汗国,使得瓦西里三世无法安心对付西面。而这两个汗国背后则是更强大的土耳其,这三个国家的联盟曾经数次大规模进攻的莫斯科公国,1521年的进攻还差点使莫斯科公国亡了国。这使得瓦西里三世感觉东面的几个汗国不仅是掣肘之势,还是一个心腹大患。所以在1503年的时候,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克里米亚和喀山,便退出了对立陶宛的战争。而到了伊凡四世在1547年登基之后,也曾在1547年和1549年两度进攻喀山汗国,不过却因为准备不充分都失败了,然后才有了1552年的第三次东征。如果说俄国人是为了所谓的毛皮而东进,那在年这23年间,俄国应该去灭亡西伯利亚汗国才对,但是这段时期沙俄并没有在东部方向取得大的进展,其主要目标是反而是锁定了西面的波罗的海方向。伊凡四世为了获得肥沃的波罗的海沿岸土地和出海口,反而同波兰立陶宛打了25年的战争。二、答主 @风千里
说的蒙古的几个汗国太弱鸡,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而且,这个不准确的说法在督工@马前卒 那里也犯过。https://www.</question/431703811、沙俄兵员虽多,不过大部分时期是分散防守。在征服喀山汗国之前,真正弱鸡(衰弱)的是处于包围之中的沙皇俄国。上面说到1521年的时候,克里米亚汗国联合喀山汗国进攻莫斯科公国,沙俄可是差一点亡国的。即使是到了50年后的1571年,西伯利亚汗国和克里米亚汗国仍有12万人的进攻规模,还烧了莫斯科,俄国当时虽然拥有30万的部队,不过都被分散布置在波兰、立陶宛和瑞典方向,沙皇勉勉强强筹集了2万人的部队来迎击。这种情况直到叶尔马克东征的时候,也是捉襟见肘。1582年春天,叶尔马克兵临秋明城下,由于人数太少不敢贸然进攻,向伊凡四世要求增援部队,沙皇抠抠搜搜的才派了300人的部队前去支援。说到伊凡四世征服西伯利亚汗国的那次东征之前,伊凡四世做了一些列的准备,最主要的是在喀山城的对面建立了斯维雅日斯克要塞。1533年主要国家领土及1552年伊凡四世的三次东征日,伊凡四世率领大军从莫斯科出发,沿着伏尔加河及其支流一路向东前进。8月22日抵达斯维雅加斯克要塞,此时汇集的俄军共有15万人,同时还有着作为这次战争主角的150门大炮。9月8日,将喀山城围的水泄不通的俄军开始攻城。10月9日,总攻开始,七个纵队的俄军蜂拥而入,喀山卫戍部队拒绝撤出都城,双方展开肉搏战。10月11日,喀山失守,共有6000多喀山军人阵亡,余部撤出喀山城,继续号召喀山国民抵抗,直到1558年沙俄才完全兼并喀山。2、喀山汗国的军队并没有那么弱鸡在第三次东征期间,俄国动员了15万军队,而在立窝尼亚战争期间的扩军后,也不过30万人。而且这里面还包括沙俄的先遣团,警卫队和沙皇卫队,可以说这是沙俄倾全国之力征服喀山的。在伊凡四世建立斯维雅日斯克要塞期间,喀山的亚季加尔汗也没有闲着。喀山方面首先动员了大量的士兵,一说是3万人,一说是6.5万人,并且布置了大约100门左右的火炮,而此时的俄军也不过150门火炮。所以我认为督工关于游牧民族缺乏枪炮的说法,有些不合理,颇有些想当然。其次,亚季加尔汗动员国内民众挖掘壕沟,加固城池,最后还联系了克里米亚汗国,约定沙俄攻打喀山的时候克里米亚汗国北上支援。不过在6月24号的时候,即沙俄大军开拔之前,右翼的俄军在图拉附近就已经击溃了克里米亚汗国派出来的7000人部队。在这次攻城战中,工程师威罗德科夫设计了一座有50门火炮,高约13米的炮台,使得这些火炮能够炮轰到城里。不过这些火炮无法在加固了的城墙上打开大的缺口,俄军无法攻入进去。于是俄军另想一计,在喀山外围挖掘地道直通喀山城墙下,放置了48桶火药(这些火药在全球通史等书中被翻译为超强地雷,2333),炸开了一个大的豁口,在俄军击溃汗国的正面部队后,大约有7000人的俄军涌进城中。3、俄军在这场征战中,火绳枪的使用是个谜。攻克喀山乃至攻克阿斯特拉罕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查阅到俄军有多少人使用火绳枪这种东西,因为火绳枪在俄军中的广泛使用是在立窝尼亚战争(年)时期,在之后叶尔马克东征的时候也才开始广泛出现火枪和铅丸的字眼。可以推断在伊凡四世的某个时期,射击兵团的数量大概在1500人左右。但是其他时期的射击兵数量,还有是否有其他类型的火枪兵,就不清楚了。希望有同学能够从其他资料中指正。即使是那个时代的火绳枪兵相较于蒙古骑兵,并没有多么大的优势。熟练的火绳枪兵一分钟才能发射两发弹丸,而30s的准备时间已经使得骑兵能够从两三百米的有效射程外冲击火枪兵了。何况更先进的燧发枪的使用则在17世纪以后的罗曼诺夫王朝时期。为了夺回斯莫棱斯克,沙皇米哈伊尔.费多洛维奇.罗曼诺夫在1630年时试图新建两个军团的战士.这些军团士兵们的工资是每年5卢布,而且他们每天的一日三餐还有伙食津贴.军团的组成人员比较多样化,包括失去领土的贵族,低等级的波雅尔成员,哥萨克以及自由民(事实上,该军团更喜欢招募选择破产的原上流社会绅士,但这种人在军团中只有区区60人).这种新式部队也许是受当时的瑞典的影响,也引进了新的军队组织结构----每个团用连这一新型编制代替原有的百人队(sotni),每个团拥有8个连,每连各有120名火枪手和80名长矛手.军团军官数量共176人 。
。。。。。。
17世纪后50年,燧发枪开始在俄国出现,许多老旧的皮肖火绳枪也被改造成燧发枪.在这一时期,早期来龘福枪(有膛线枪)也在俄国出现了,不过因为造价太高昂,所以非常稀少.短筒卡龘宾枪也出现了,不过在俄国还限制使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有膛线的卡龘宾枪,这种卡龘宾枪通常都有华美雕刻和象牙嵌饰.俄国本土的军工厂产量有限,比如莫斯科南边的土拉(TULA),被限制每年只能生产2000支皮肖火枪,因此俄国从这个时代开始就向西欧大量购买军火,比如1631年一年就购买了19000支火枪以及5000把军刀. 17世纪俄罗斯军队_冷兵器吧_百度贴吧如果把几百年后油画上的武器,作为碾压西伯利亚汗国的证据,是不是很不合适?可见,把沙俄东征的胜利取决于装备上的巨大差距的说法是不靠谱的。4、俄军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原因是指挥官素质高于汗国指挥官最终使得沙俄取得胜利的原因双方的指挥官素质,俄军的指挥官指挥得当,而喀山方面则是固守既有计划。亚季加尔汗的打算是,先由卫戍部队在正面和俄军周旋,派遣另外一只部队从后面迂回包抄。但是负责包抄的部队被击溃后,其大量的卫戍部队依旧从正面冲击俄军正面,直面俄军的炮兵火力。而在俄军冲入到城里后,这些汗国军人却又以劣势兵力坚守都城,直至被完全消灭。。5、灭亡西伯利亚汗国属于叶尔马克的偶然行为,属于历史的偶然叶尔马克东征西伯利亚汗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装备的优势只是其中一方面,其他关键性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西伯利亚汗国内部倾轧,比如库楚姆汗的策略失当。所以这更像是一种历史的偶然现象。一般认为叶尔马克出身于这样的贫穷哥萨克家庭,他原名叫瓦西里·季莫费耶维奇·奥莱宁,从小能说会道,力气过人,先是当了一段时间的纤夫,火来又当了伙夫,由于他很会做饭,所以大家都叫他叶尔马克,意思为‘饭锅’。伊凡四世在当时为了对外战争,加强国内权力,征缴更多的赋税,很多当地的哥萨克人受不了税赋和劳役,开始向东、向南逃难,叶尔马克也在其中,成年后,他便开始在伏尔加河和顿河一带闯荡。在那个时候,叶尔马克加入了一只武装中,逐步成为了首领。其队伍越来越多,最多时候达到几千人,从一开始的打家劫舍,逐步到打劫城镇,甚至打劫沙皇与中亚各国的商队(向沙皇征税)。伊凡四世极为恼火,派兵征讨,叶尔马克率领残部五百多人隐居起来。这时候,也就是1579年的时候,斯特罗加诺夫家族向他们伸出了援手。因为此时的斯特罗加诺夫家族家大业大,在他领地的从事劳动的人口大约有1.5万人,而且在当地拥有招募兵员的权利,以及沙皇“征服西伯利亚便赦免一切”的金字招牌,使得斯特罗加诺夫家族成了唯一能够庇护叶尔马克的势力。沙皇得知叶尔马克藏匿于斯特罗加诺夫家族中后,十分恼怒,向斯特罗加诺夫家族问责。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首领像沙皇解释说,叶尔马克虽有罪过,不过其勇气过气,智谋出众,如果能够归为己用,将来在东进的时候一定会派上大用场,沙皇随之不再过问此事。1581年,在沙皇的多次催促下,斯特罗加诺夫家族开始派遣叶尔马克向东征讨西伯利亚汗国。叶尔马克自己的队伍有540人,斯特罗加诺夫家族又给他们加配了300人,这里面大多是立窝尼亚战争中的俘虏。出发前,他们配给了两年左右的粮食、金钱、衣服、火枪、火炮,以及懂伊斯兰语的翻译。斯特罗甘诺夫家族装备叶尔马克的远征先说到这里,再说下西伯利亚汗国的情况。西伯利亚汗国有成年男子4万人左右,全国人口在20万人左右,从事耕种、列获、驯鹿、养蜂,生产毛皮,早就能够冶炼青铜器铁器,制作金属器具。而在伊凡四世征服喀山之后,强行将西伯利亚汗国纳为藩属。1564年,库楚姆汗推翻了叶吉格尔汗,传闻他是成吉思汗的后人,其痛恨沙俄的统治,杀掉沙俄使节,停止纳贡。但此时的沙俄深陷立窝尼亚战争中,对西伯利亚汗国无可奈何。1571年西伯利亚汗国和克里米亚汗国的联合进攻烧掉了莫斯科,而伊凡四世勉强筹集了两万人的部队。对付西伯利亚汗国,唯一能够指望的是斯特罗加诺夫家族,不过这个家族虽然领地很大,但是从事劳动的人口只有1.5万人,和20万人的西伯利亚汗国不能比。不仅如此,莫斯科和西伯利亚相距几千里地,征服西伯利亚汗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典型的例子是1572年,伊凡四世为了教训库楚姆汗,派遣军队东征西伯利亚,结果这支部队连乌拉尔山都没有越过。而叶尔马克的灭亡也是劳师远征的原因。到了1581年的时候,也就是叶尔马克开征之前,位于彼尔姆地区的西伯利亚诸侯率军袭扰了沙俄的彼尔姆城。沙皇一方面指责斯特罗甘诺夫家族对此事袖手旁观,一方面十分担心这次远征会刺激西伯利亚汗国,担忧其做出更大的报复性行动,所以打算让叶尔马克撤军。西伯利亚汗国为什么会灭亡?这是因为其本身处于相当糟糕的境遇中。首先是这个汗国内部诸侯割据,比较大的诸侯汉特人的科德公国和奥波多尔公国,曼西人的彼雷姆公国,库楚姆汗不仅仅是平叛就花了不少功夫,在抵御俄国人入侵期间,部分诸侯军队的撤出也加剧了形式的恶化,尤其是在都城保卫战中尤为明显。其次是这个汗国并没有发挥地利的优势。西伯利亚这个地方,森林草原很多,道路行走不便,冬天极为漫长,而且也特别寒冷。一只从莫斯科出发的部队,即使走最快的水路,往往要两年时间才能到达远东地区,因为他们首先要面对如何度过漫长冬天的问题。而且在西伯利亚,叶尼塞河、勒拿河等大片区域是不产粮食的,只有额尔齐斯河中游和鄂毕河的中上游(也就是西伯利亚汗国)产粮食。所以在西伯利亚,如何解决过冬的粮食问题就特别重要。举个例子来说,1583年5月,沙皇命令一只部队从莫斯科出发,去接管西伯利亚城,然而这支部队走了18个月才到达,到达之后发现当地驻守的几百人的部队,由于被围困太久,极为缺粮以及疾病流行,活下来的人只得吃队友和敌人的尸体续命,最后就剩下几十个人,险些全军覆没。可见在这里打仗是多那么的困难。在1581年9月,叶尔马克沿着楚索瓦亚河上速,然后转部分陆路和水路,转向图拉河。但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冬天,其为了储存过冬的食物,掠夺了附近沃古尔人的村落,抢走了大量的兽肉、鱼干等,尽管这些沃古尔人竞相奔走告之俄国人的劣行,但库楚姆汗并无大的动作。在度过1581年的那个冬天之后,叶尔马克沿着河流一直往下走,先后攻取了一些列的村寨,然而这依旧没有引起库楚姆汗的警惕,反而使其认为这是俄国人日常的骚扰。直到叶尔马克顺着图拉河拿下秋明城后才急忙调兵遣将,不过为时晚矣,在经过几场恶战之后,叶儿马克成功占领了西伯利亚城(今托博尔斯克)。叶尔马克东征路线图。但是纵观整个战争期间,西伯利亚汗国并没有施行坚壁清野和打击俄军运输线的策略,这不得不说是库楚姆汗的一个极大的失误。相反,叶儿马克的灭亡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在叶尔马克攻克西伯利亚城后不久,其沿着额尔齐斯河溯游而上。值得指出的是,这条河流正是沙皇打算开通的通往中亚穆斯林国家的商路。这时候库楚姆汗放出风声,布哈拉的商队打算前往西伯利亚同俄国人做生意,途中被库楚姆汗所阻,商队现在瓦盖河上游,急需俄军救援。叶尔马克得知后,率领了300多人离开了西伯利亚城和刚占领的卡拉恰地区(盛产粮食),一路着急火燎的去救援。结果找了好些日子都没有的找到,在他们精疲力竭打算回西伯利亚城的时候,库楚姆汗在一个晚上发动偷袭,结果叶尔马克300多人的部队全军覆灭,叶尔马克本人也因盔甲太重,淹死在河中。不过到最后,西伯利亚汗国的抗俄斗争一直坚持到1598年库楚姆汗死去。6、俄国征服西伯利亚和征服中亚,相差一两百年亚洲的占领分为两大区域——西伯利亚和中亚。亚洲的几个蒙古汗国,算不算上中亚的三个玉兹国,布哈拉,西瓦等汗国?如果算的话,我们对比下时间。俄国对几个蒙古汗国的征服从1547年开始,征服西伯利亚汗国是从1581年9月开始,沙俄到达太平洋沿岸的时候是在1689年。对中亚的征服则要晚的多得多,中亚三个玉兹国被完全吞并是在1830s,布哈拉、西瓦、浩汗等汗国直到1875年才完全完成兼并。不过,俄国人此时统治西伯利亚差不多两百年了。这个地方的物产比西伯利亚丰富多得多,反而还是纯粹的游牧部落,如果把俄国对亚洲的征服归结于毛皮,归结于武器的先进,那晚了200年才征服,就太说不过去了。三、也是关键性的毛皮问题。广饶的西伯利亚虽然有数量众多的毛皮,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沙俄东征的内在原因,顶多只能算是诱因。真正促使沙俄东征的内在原因,其实是沙皇长期战争所积累下来的财政危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1558年灭亡喀山和阿斯特拉罕之后,一直到1581年之前,俄国人并没有大规模的向东继续扩张,反而是在西面和立陶宛人打了25年的立窝尼亚战争。如果按照东进毛皮说,俄国为了丰厚的毛皮利润,应该在征服喀山之后,直接灭亡西伯利亚汗国,然后大踏步东进才对。显然,伊凡四世并没有这么做,个中原因非常值得考究。这个时期对西伯利亚的政策,施行类似于藩王攘夷的政策。在立窝尼亚战争中,俄国惨败,农民大量出逃,国内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不仅损伤了国力,还丧失了西面的部分土地以及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所以他要马上恢复国内生产,回复生产就首先要需要恢复财政,要恢复财政,不可能在加税,只能拓展税源,于是这时候他想起了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红色箭头为伊凡四世丢失掉的土地。1558年,伊凡四世找来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首领亚科夫和格里克利,询问他们对付西伯利亚人的策略。斯特罗加诺夫家族很早之前就在沙俄和西伯利亚做生意,非常熟悉西伯利亚的人文地理情况,他们认为应当首先殖民一块土地,以此为基地,用当地的人力物力,进则征服西伯利亚,退则遏制西伯利亚汗国,保一方平安。然后沙皇就把卡马河和楚索瓦河之间88俄里的土地赠给他们(今天的彼尔姆南部一带),允许他们垄断当地的铁盐生意,特许他们拥有征兵、建立要塞、生产枪炮的权利,免除20年的税赋。并且许诺,他们征服的西伯利亚汗国的土地一并赠与他们,这颇为类似周平王赠秦岐山土地的故事。到1578年的时候,立窝尼亚战争即将进入尾声,沙俄变得疲惫不堪,沙皇开始重视起当年的承诺来,逼迫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缴纳税赋,并且一再督促斯特罗加诺夫家族向东拓展领地。在叶尔马克开拔之前,其目的也非常明确,其中一点就是,缴纳税赋。沙皇的想法上面已经讲到,并不想刺激西伯利亚汗国,与其说是征服,不如说是臣服。可以推断出,沙皇兵力借据,并无吞并的想法,其真正目的则是,在教训一下这个汗国之后征收税赋。而在伊凡四世死后,国政混乱,尤其是在年这15年间,内乱不断,外患频发,俄国相继失去西部的土地。这时候,最有名的莫过于1610年,波兰军队占领了莫斯科,并在此占据了两年之久。此后在1611年,波兰人占领了斯摩棱斯克。同年,北面的诺夫哥罗德公国向瑞典称臣。同时瑞典还占据了北面芬兰湾的众多地区。 国家处于多难之秋的时候,毛皮所带来的利润越发变得重要。所以说,问题要辩证的看。沙皇的财政危机彰显出毛皮贸易的重要性。四、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沙皇想要拓展税源,眼光并不是只是着眼于毛坯的掠夺,其还有移民收税,开拓商路等各种想法。不过最有名的则是想要开拓通往中亚各国的商路,在这条商路上开关设卡,收税的计划了。这条商路从连接东欧水系东段部分,然后沿着鄂毕河向上游走,进过额尔齐斯河、托博尔河、伊希姆河继续前行可以到达中亚的玉兹国,经玉兹国的陆路中转到阿姆河和锡尔河到达阿富汗,然后伺机考虑转到波斯或者印度。而西伯利亚汗国则是占据了俄国通向中亚和印度的这么一个位置。和同样持有这样的想法还有个沙皇,叫做彼得一世。1713年,一个和沙俄边疆总督交好的乌兹别克人透露,阿姆河的上游盛产金矿,而且当地的布哈拉人害怕沙俄,偷偷的将阿姆河的水从里海引到了咸海。彼得一世听说后有金矿和商路,花了20多万卢布装备了一只6600多人的军队,从伏尔加河出发,经过里海到达东岸,经过咸海与里海的荒漠草原到达布哈拉。目的是找到金矿,然后开凿阿姆河到里海的运河,使得俄国的船队能从内陆到达中亚进行贸易。结果这支部队全军覆没,彼得的希望破灭。想说的还有很多,不过先到此为止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能拿下北亚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