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历史上什么时候实行过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名师伴你行】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部分课件 新人教版(可编辑)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名师伴你行】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部分课件 新人教版(可编辑)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对新中国分配制度五十年的回顾与思考
对新中国分配制度五十年的回顾与思考&&&
首页&&YesizeCOM&&论文坊&&经济学&&正文&&&&&&&
广告招租,e-mail:&
广告招租,e-mail:
  一般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着分配形式,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会有什么样的与之对应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这似乎已成为定论。但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至少以下两种情况就不同:其一,在一种特定所有制的不同时期,具体的分配形式会因生产力发展阶段,经济运行机制甚至人的认识水平、主观愿望等原因会有所变化;其二,与一定所有制相对应的分配形式并不一定适应于相对应的所有制。而且这种不适应一旦出现,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分配制度50年走过的曲折路程就是一种体现。因此,认真总结这50年的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我们今后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一、改革开放前的分配,是按劳分配形式下的平均主义和极端平均主义
  建国之初,农业合作社实行的是按劳动日分配的“一年两次预算,年终结算”的按劳分配制度。具体是合作社根据劳动力的强弱,熟练程度高低等具体情况逐日记载工分,年终按工分总数进行决算分配。人民公社建立后,这种分配制度很快就被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所取代。
  人民公社初期推选的供给制大体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粮食供给制,是各地普遍推行的方式。其办法是在公社预定分配给社员个人的消费基金中,口粮部分按国家规定的留粮指标统一拨给公共食堂,社员无代价地到公共食堂用饭。第二种是伙食供给制即粮食加副食品。第三种是基本生活供给制,包括伙食、穿衣、住房等项。有些地方还包括教育、生育等15项内容,时称“十五包”。由于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严重脱离实际,所以推行了几个月后就无钱可发、无粮可供,部分地区出现了粮荒,个别地方甚至发生了饿死人的现象。问题的严重性逐渐引起了中央的重视。1961年6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正式删除了原草案中关于供给制的条款。至此,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终于被最后否定。但以后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实行着名义上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实际上多劳不能多得,仍然是平均主义大锅饭。这就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伤害,从而使农村经济长时间难以发展。
  以吃饭不要钱为特征的供给制之所以会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兴修水利等生产的需要,农民平均主义心理等。但最主要的是当时党内存在的左倾思想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因认识上的偏差对供给制的肯定、倡导和推动。当时没有认识到分配制度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水平及经济运行机制之间应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也没有从激励原理的角度去看待分配制度,而是主观地认为,可以人为地创造某种分配制度。
  在城市,从1952年开始全国实行“工资分制”,工人实行八级工资制,企业管理人员实行职务工资制。1956年改工资分制为货币工资制,企业按行业统一规定技术等级工资。此后问题随之出现:“铁公资”低级差,多劳不能多得,平均主义倾向越来越突出,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 二、改革开放后分配制度的发展和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分配制度开始发生某些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领域:在农村,开始实行以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由于实行了责任制或包产到户,一方面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农民得到了生产决策权;另一方面在分配上国家承认农民在交足了按规定应交的款项后其余所得为合法。这个“其余所得”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这意味着我们已把分配制度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城市,主流分配制度依然是按劳分配。但具体执行情况也开始有某些变化。如从这时起。一些地区、行业和单位内部已开始实行承包责任制,开始有了奖金和计件工资等等,但总体来说职工的货币工资收入区别还不太明显,实际分配中,仍然带有很大程度的平均主义色彩,并联没有真正体现出多劳多得。如工资等级按国家统一政策定,奖金按照统一标准提级,少则几元,多则不过几十元;反映在购买实力上,就是要买不起,都买不起,要买得起,都买得起。
  在主流分配制度之外,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原政策,城市里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因此也就出现了多种分配方式。如按产权分配、按经营权分配等等。这些分配方式在党的十五大以后为中央以按劳分配的补充形式加以肯定(即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在这些分配领域,既没有平均也没有平等,只有利益的吸引和驱动。于是经商办厂搞服务的一起涌现出来。在这些经济的配合下,整个社会经济开始出现了繁荣,人们的生活逐渐发生了变化。
  然而,事物的发展并不都是令人乐观的。一方面由于分配的多元化,一部分人会因种种原因
先众人而富了起来。他们开始在一切可能的场所以“补偿式”的消费、“炫耀式”的消费甚至是“宣泄式”的消费来体现自身的地位和价值。消费的冲击迫使中国人原来“清教徒”式的生活观念、价值取向逐渐发生着变化。一切向钱看成为经久不衰的时尚。在金钱面前,人们的理想、信念甚至法制观念逐渐淡化。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开始日渐增加,日益严重。盗窃、诈骗、贫污腐败,甚至公开抢动等经济案件的发案率达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新富群体的出现,使得本来贫富差距不是很大的中国社会很快发展到了两极分化的程度。据世界银行的测算,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5;1995年按家庭收入分组计算的基尼系数为0.445,已超过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有关统计表明:1995年中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全部收入的4.0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0%。这意味着20%的富有阶层的收入已超过60%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总和(注:《中国市场经济报》)。一般认为收入差距过大会危及社会的稳定,其实收入差距过大最主要的危害还在于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因素,因为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从来都是很低的,但他们却控制着有限的支付手段,使广大消费倾向很高的低收入人群在没有支付能力而无法推动消费需求的上升,从而影响生产,甚至还会全面影响经济。
  & 三、福利制和低工资制的产生和影响
  城市主流分配制度中还有一项最富有中国特色的内容,这就是新中国分配制度50年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泛的低工资制及与之相配套的福利制度。
  建国之初,我国城镇职工的货币工资收入平均只有几十元。尽管当时物价很低,但如此之低的工资,即使全部用于购买生活必须品也显得十分不足,一旦遇到住房、医疗或突发事件,自然只能依赖国家即依赖福利制度。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职工的货币工资收入有了很大的增长,从原来的几十元增加到几百元。但由于物价也大幅上涨,居民的实际收入并未增加多少,据统计,年城镇大发展的人均收入增加了5.6%(注: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这说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确有提高,但也应该承认这一时期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完全受益于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家庭人口的低增长和社会就业面的扩大。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成员的收入构成比例发生子很大变化:其一是双职工家庭较之以前已大为普遍;其二是独生子女家庭大幅上升;其三是老人基本是退休职工;其四是“文革”前出生的人口已基本就业。这种情况说明,由于家庭中挣钱的人多了,吃闲饭的人少了,居民个人的人均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自然也就上升了。所以说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没有说明我国分配制度上的低工资制是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反,以同期国民收入增长10.2%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5.6%相比,后者显然偏低,加之随着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制度的改革,城镇居民所享受的福利制度逐渐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居民相应支出开始大幅上升。收支相抵,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很少,还远未改变低工资制的分配格局。
  作为分配制度的一项内容,低工资制和福利制出现在新中国诞生之初是有理论和现实原因并有积极意义的。首先,由于当时我们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而较多接受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建设模式,由于我们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所以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尽缩小商品货币关系存在和影响的范围;社会主义建设应在公有制、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压缩消费,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从理论上看,由于当时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消费品生产总量和消费品的消费能力总量由国家的计划部门通过工资、物价、生产计划统一控制,不会出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压缩消费就会限制消费资料生产,最终限制生产资料生产的现象,可以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目标;其次,建国之初我国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国家十分贫穷,经济非常困难。在此情况下通过实行低工资制来集中一切财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做法是合理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我们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低工资制已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首先,低工资制违反了市场经济对社会分配的基本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一切经济行为的成效如何,最终要从人们的购买行为中体现出来。人们的购买行为越踊跃,社会经济越繁荣,反之则相反。所以,人们是否有足够的购买行为,就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影响人们购买行为的因素很多,如需求欲望等,但最主要的是支付能力或者说是人们有多少收入的问题。一般说居民收入越高的
地区购买力越强,经济也越繁荣的现象就是一个证明。影响人们收入高低的关键因素是分配,因此,市场经济要求社会分配必须与生产相联系,适应生产的要求,反映生产的规模,否则就会出现因需求不足或需求过高而导致生产相联系,适应生产的需求,反映生产的规模,否则就会出现因需求不足或需求过高而导致生产过剩或供不应求,影响经济正常发展,近年来我国连年出现的产品滞销、生产过剩的局面,从根本上说就是违背了市场经济对分配的基本要求的结果。具体说就是经济高速增长和居民收入低速徘徊之间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有资料显示,我国GDP增长年为10.2%,年为12%,同期存货增长分别为17.4%和12.1%,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仅为5.6%和7.1%(注: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这显然是因为居民收入低、增长慢引起相对消费需求不足,最终使增长的国民收入实际上几乎以存货的形式存在。产品的积压引发了众多企业效益的下滑和倒闭,大批工人因此而失业,成为城镇居民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收入微薄,有些还常靠救济为生。他们的生活处境既限制了自身的消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人正常的消费心理。1990年前后曾一度兴起的借钱买东西的时尚已经过时。人们不仅不敢轻易花钱,甚至还把收入中除支付生活必需之外部分存起来以应付不测风云。于是居民存款急剧上升,消费需求继续下滑,生产过剩进一步加重,失业和贫困面再度扩大……,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
  其次,低工资制阻碍了我国市场的发育。我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商品范围小,市场发育不全。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低工资制。市场经济中有一个规律,就是货币投向哪里,哪里就会形成市场输出,货币投放的数量越多,市场规模也就越大;货币投向越广泛,市场发育也就越全面。由于我们实行低工资制,居民所得到的货币工资数量比较少,只能投向生活必需日用品市场,与之相适应的农产品市场,工业日用消费品市场基本上已发展起来。但是与居民住、医、行以及生活服务相关的房地产市场、服务市场等都因居民的支付能力较低而尚未发展起来,而这些市场的发育程度又制约着其他市场的发展,尤其是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这又从另一方面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第三,长期的低工资制在政治上产生了不良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人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学会了横向比较。面对西方国家发达的经济文化和优越的物质条件,长期收入微薄的中国人由此产生了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失落感。于是,有些人开始怀疑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些人索性不惜一切代价寻求出国的机会。这就从政治上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也给各项改革增加了困难。本来,我们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历史遗留下来的,也不是短时期内能够改变的。但问题是,长期的低工资制一方面阻碍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正常发展,从而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改善;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本可以能不影响到人们思想的稳定,影响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总之,低工资制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政治、经济以及人们思想的方方面面,越来越不适合新形势下我国基本国情。因此,应该到了予以否定的时候了。
  四、结语
  建国初期,由于我们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身还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至于分配制度,严格说来还不知道其为何物,所以才导致了像人民公社吃饭不要钱之类事情的发生。改革开放后我们对分配制度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知道了分配是调节社会成员之间利益的手段,也认识到了如何利用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去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但对分配原则。强调效率优先是要发挥分配的激励作用;兼顾公平是从社会稳定角度出发要防止两极分化,还没有从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的要求的角度看问题,这说明我们关于社会分配的总体认识尚待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配应兼顾公平不仅是社会稳定的要求,而且是经济发展持续性的要求。明确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有重要意义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成人自考复习重点 61858字 投稿:黎岁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成人自考复习重点 61858字 投稿:黎岁岂
校园卡项目技术建议书续152.7.2.2.转帐前置机采用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MS SQL Server数据库。与自助转账终端形成银行转账系统。银行实时转账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终端设备实现持卡人银行账户资金向金龙卡账户划转…保 密问卷编码:□□□ 中国农民工社会政策调查问卷(样本)Questionnaire on Municipal MigrationPolicies in China 被调查城市代码 填表单位名称(公章) 单位负责人(签章) 联系人(签章) 联系电话 …第十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本章考情分析本章是2010年教材新增内容。2010年分数为7分,从本章内容看,属于比较重要章节。本章近三年考点:1.单项选择题(1)事业单位在财产清查中发现事业用材料盘亏的会计处理;(2)不会引起事业结余发生增减变动的项目。2.…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近代社会的性质: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重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概况:A.封建统治走向衰落;B.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C.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急剧变化的世界概况:
A.欧美许多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B.这些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C.它们的生产力发展迅速;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1.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代-1840年的鸦片战争,其前后延续两千多年。】(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着主导地位。基本结构是小农经济,其特征: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制)】(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此矛盾基础上建立的封建性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具有两方面特性:一方面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相当长时期的延续和稳定,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地主与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日益显现,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2.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以清朝后期为例)(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2).【经济上:史无前例的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生活日渐困苦。】(3).【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整个社会万马齐喑,一片死寂。】(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军纪荡然,不堪一击。】(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状态。】【清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由盛转衰,各种社会矛盾激化,迹象表明:封建社会走到了尽头。】二.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640年,英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经40余年复辟与反复辟的较量,
1688年终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资产阶级统治;1776年,美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经过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制定符合本阶级利益的各项政策,以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同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上:例:英国的纺织业—蒸汽机—制造业、冶铁业、采掘业2.西方列强的扩张(内因):(1).【商品生产的无限增长,需开辟新的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寻求新的殖民地。】(2).【开辟新市场和转移国内矛盾的需要,促使西方列强发动新的侵略战争—瞄向古老的中国。】(3).【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开拓国外市场和摆脱国内危机的冲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东方古国。】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军事侵略:(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首先和主要:进行军事侵略,迫使中国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1840年英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英国签定了:a.《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1842年. b. 《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c. 《虎门条约》1843年.清政府与美国签定了: a.《望厦条约》1844年.清政府与法国签定了: a.《黄埔条约》 1844年.清政府与俄国签定了: a.《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1851年.&1856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国签定了: a.《天津条约》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定了:
a.《北京条约》清政府与俄国签定了:a.《瑷珲条约》1858年.
b. 《北京条约》1860年. c. 《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1884年中法战争:a.缔结《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签定: a.《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辛丑条约》1901年:赔款最多,3000多万两白银。(2).【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中国领土。】:&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属;“归英属香港界内”&1849年葡萄牙武占澳门半岛,1887年《中葡友好通商条约》:允许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a.割让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
b.割让乌苏里江以东40余万平方公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c.割让中国西北44万多平方公里;&1881年中俄《改订伊犁条约》+5个勘界议定书:d.割让7万多平方公里;&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a.割让辽东半岛(后3000万两白银赎回); b.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c.割让澎湖列岛;(3).【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勒索巨额赔款:战争赔款是列强的公开掠夺。】(4).【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侵华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1894年11月,日军占领旅顺制造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杀死2万居民;&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庄王府处:杀害义和团团民和居民1700多人;&1900年俄入侵东北,制造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将数千居民不是杀死,就是赶入黑龙江淹死;(5).【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华战争中,公开抢掠财富,肆意破坏文物古迹,对民族文化造成空前浩劫.】&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12天抢劫,烧毁“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空前践踏人类文明.&1900年八国联军:对皇宫、北海、中南海、颐和园的金银珠宝、文物古迹肆意抢掠与破坏;2.政治控制:a.控制中国内政:【《天津条约》一项重要内容:中国政府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b.操纵中国外交:【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c.享有领事裁判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该口岸,中与英侨“遇有交涉诉讼”,
英国领事有“查案”、“听讼”之权,“英人如何判罪”由英议定章程、法律,发管事官照办;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扩大领事裁判权,即在华美人的一切民、刑事诉讼 ,“均由本国领事等官询明办理”。】d.把持中国海关:【英人赫德1863年任总税务司—1908年回国:掌握中国海关权40余年之久。】 e.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当发生“教案”时,外国侵略者指使清政府屠杀中国人民,惩办镇压不力的官员。】例:
&1870年天津教案:判死20名民众,流放地方官吏25人;&1899年山东义和团运动:山东巡抚毓贤处置不力,换袁世凯后进行血腥屠杀;
《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对它们的组织;对“弹压惩办”不力的官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f.扶植、收买代理人:【1861年,清政府发生“北京政变”(辛酉政变),奕訢在这场宫廷政变中获胜并掌握了负责对外交涉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日,慈禧太后联络恭亲王奕訢在北京逮捕肃顺等八大臣,发动祺祥政变。 3.经济掠夺:a.控制中国通商口岸:【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1858年《天津条约》开放:牛庄(营口)、登州(烟台)、台湾(台南)、淡水、潮州(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天津通商口岸、陆路方面:伊犁和喀什噶尔.b.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英进出口货物税率,清“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c.对华倾销商品:【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激增,1876年贸易由出超转为大量入超.】 d.对华资本输出:【外国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最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e.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a).一是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b).二是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还赔款;(c).三是在中国成立银行,使之成为对华输出资本的枢纽:【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英国东方银行)成为在中国开办第一家银行,以后各国纷纷开办银行.】(d).四是控制中国近代的交通运输业;(e).五是给中国的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利用剪刀差进行剥削}4.文化渗透:a.宗教渗透和侵略:以传教为名,入侵中国笼络国人;b.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创办外文期刊:(a).《中国丛报》(b). 《北华捷报》,后改名《字林西报》(c).广学会是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发行《万国公报》c.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19世纪末叶,帝国主义炮制“黄祸论”.【帝国主义来中国目的:并非把落后的中国变成先进的中国,而是要强迫中国永远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国。因此,在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中华民族同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也就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二.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1).资本—帝国主义不仅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还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2).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受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依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4).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它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并在它们压迫下,发展缓慢,力量很软弱.(5).当时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化:&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部分地区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2.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a.【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主要由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企业转化来,分: (a).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而买办是半殖民地中国的产物】(b).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中下层)【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格,决定其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b.【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又有其特点:(1).其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2).其人数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3).其主要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同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三.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1. 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1).主要矛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2).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a).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例: 鸦片战争1840、二次鸦片战争1856、中法战争1884、中日甲午战争1894、八国联军1900(b).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例: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1851、辛亥革命1911(c).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和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这时它们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列强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例: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期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注: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近百年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中国社会前进。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1).两大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2).两大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a).区别:二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b).联系: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才能:废除列强同中国签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的和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联络103个乡的群众,设伏与英国侵略者展开激烈战斗。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62年5月,太平军在江苏奉贤(今上海)击毙法海军司令:卜罗德;6月,在青浦活捉
“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9月,在浙江慈溪击伤美国“常胜军”统领:华尔;&1863年1月,太平军在绍兴打死“常捷军”统领:勒伯勒东;&1867年,台湾人民反抗侵略,在琅峤(今恒春)击毙美海军副舰长:马肯基;&1874年,台湾高山族人民迎头痛击入侵琅峤日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领所部。&1884年中法战争时期,香港造船工人和码头工人罢工:拒修法舰艇、拒送法货、商人罢市。
&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后,台湾人民与总兵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吴汤兴、徐骧】指挥的【台湾义军】和【吴彭年、杨泗洪】指挥的【黑旗军】;&月,台湾人民对抗日军两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日军死3.2万多人。
&1900年义和团与部分清军同八国联军进行殊死搏斗;&1900年6月,英海军中将西摩率领八国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遭到义和团阻击,撤到杨村又遭到义和团和部分清军打击,死伤近300人。
在天津,义和团和清军一起攻打老龙头火车站和紫竹林租界;在东北,义和团和清军共同抗击沙俄侵略军。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1841年2月,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西炮台以身殉国;&1842年7月,副统领【海龄】(满族)在镇江战死疆场。&1859年6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守军沉着应战,提督【史荣椿、乐善(满族)】战死。&1884年8月,法舰攻基隆,10月犯淡水,都被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的守军击退。
&1885年初,法舰炮轰浙江镇海炮台,也被击退。&1885年3月,【冯子材】率军民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取胜,扭转中法战局,称:【镇南关大捷】又【谅山大捷】&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战死【平壤】;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在【黄海】战斗中牺牲;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在【威海】战斗中捐躯。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19世纪70-80年代,中国陷入严重的“边疆危机”】【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达到高潮】:俄国一直把中国东北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马关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引起俄国不满,便联合法、德,迫使日本还给中国。【1898年2月英要求清政府不得把长江沿岸各省租与他国,长江流域成英势力范围;】6月强租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及附近岛屿99年;7月1日又强租威海卫。【1898年3月,德国强租胶州湾,将山东划入自己势力范围】【1898年4月,日要求清政府不得把福建省让与他国,福建成日本势力范围】【1899年11月,法国强租广州湾,要求清政府不得把云南、两广割让他国,滇、桂、粤成法范围】【美国由于来得较迟,便于1899年9月-11月照会各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美国可以获得他国在中国获得的所有权益。】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的破产: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图谋未实现,原因如下:(1).【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原因】:协商保全清政府,实行“以华制华”(2).【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遏制了侵略者瓜分中国的图谋。三.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1.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年,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原因),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2.民族意识的觉醒:(鸦片战争前大夫和一般国人的观念:上朝天国)(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39年,【林则徐】组织翻译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了【《四洲志》】
&1843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综述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2). 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救亡图存成了时代主旋律:&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3). 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就是在怀着强烈社会和民族危机感的意识下)
&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喊出【“救亡”】口号,此后,严复还翻译出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1898年4月,【康有为】疾呼,中华民族面临着成为【“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的危险,当时有人绘制的一副【《时局图》】,形象表现了当时中国的局面。西方列强是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统治阶级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发动侵华战争的。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如何救亡图存、求强求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企图用绝对平均主义方案改造社会;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企图采取中体西用模式求强求富;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变法维新,企图通过政治改良道路救亡图存。】 历史说明:农民是反帝反封建的重要力量,但无先进阶级领导,无法克服自身局限性,不可能把斗争引向胜利;洋务派官僚仅学习西方军事、科技,不愿改变封建统治秩序,也无法使中国独立、富强;资产阶级维新派依靠皇帝搞自上而下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重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以及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性质、意义、失败原因、经验教训.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农民运动】,前后坚持14年之久,势力先后扩展到18个省,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达到了【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背景):a.【和古代封建社会爆发的农民运动一样,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特别残酷、严重)。】b.【鸦片战争带来的恶果,使得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普遍激化了。推动这次大爆炸是英国的大炮】 c.【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生前十年,正是包括广西在内全国自然灾害频发期,大量灾民流离失所】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1843年,读了梁发编写的传教书《劝世良言》,决定创立【拜上帝教】,作为宣传、组织、动员和团结群众的组织,他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写作了具有朴素平等观念的《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提供【思想基础】,1847年洪秀全到广西紫荆山区与冯云山会合,共同订立了【《十款天条》】,作为教众的【政治生活准则】,起义后成为太平军的【军纪】。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3月,洪秀全在东乡宣布称天王,9月攻克【永安】后驻扎半年,进行【封王建制】和【整顿军纪】等工作,随后迅猛进军,1853年3月,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1856上半年,除北伐失利外,太平军在湖北、江西、安徽和天京附近战场都取得了重大胜利,控制了大片地区,达到了军事上全盛时期。2.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性质:《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冬,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内容:(1). 《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2).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25户为一两;意义:(1).太平天国领导希望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2).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3). 《天朝田亩制度》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这个纲领比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口号的思想内涵更为深刻。(4).此纲领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的理想天国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5).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尽管给腐朽的封建制度以严重打击,却难建立起代替它的新的社会制度。 《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其于1859年被封“干王”,参与朝 政,由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作为统筹全局的建议。内容:(1). 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2). 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3).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改革弊政,革除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4).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性质:《资政新篇》第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作为农民战争的领导人所提出的治理朝政纲领而忽略了这一点,这与洪仁玕长期没有参加农民革命斗争的实践有关.这一致命弱点,决定了此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3.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农民起义队伍中固有的许多矛盾与弱点,就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b.太平天国制定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c.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后果:a.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曾经势如破竹,【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它大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造成了严重危机。b.为了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了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等一批年轻的将领,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但是,这已经无法挽回败局。【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1.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1).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2).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太平天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3).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4).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2.【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1).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2).太平天国的失败还在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3).此外,太平天国领导人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说明他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非常不够,缺乏理性的认识。(4).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
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第二节:地主统治阶级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一.洋务运动的兴起:1.洋务派的形成:(1).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洋务派)
等,主张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2).恭亲王奕訢是清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派的首领,1861年,清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3).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洋务派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举办洋务,是从【近代军用工业】着手。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的目的:a.首先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b.同时,洋务派办军事工业也有加强海防、边防,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所在。2.洋务新政的兴办:a.一是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30余年24个兵工厂;例:沪(曾国藩支持、
李鸿章筹备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宁(李鸿章在南京设立的金陵机器局)、闽(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的马尾船政局)、津(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四局和张之洞在汉阳办的湖北枪炮厂。【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除了继续办军事工业以外,还开始举办【民用企业】,经营轮船、电报、采矿冶炼与纺织工业四个部门。他们办民用企业目的:a.主要是为了解决办军事工业煤铁等原料的需求和交通运输的需求;b.以及企图以民用企业利润弥补军用工业的亏空;举办方式多数采取官督商办、官办、官商合办的方式;最重要民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b.二是建立新式海陆军:1861年1月开始。到19世纪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一直由李鸿章管辖。c.三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19世纪60-90年代,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主要有三种:一是翻译学堂:例1862年奕訢创办京师同文馆,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二是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三是军事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清先后派遣4批120名幼童赴美学习。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意义):(1).第一,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2).第二,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3).第三,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4).第四,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商为“四民”之末的观念受到很大冲击,商人、商业地位明显提高。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1).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是要【维持行将毁灭的清朝封建统治】。(2).第二,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3).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4).此外,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多方阻挠。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维新运动作为一次具有相当规模的政治运动的兴起,是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急剧激化的产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近代工业的出现,催生了早期维新思想家,其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中日甲午战争后,人们普遍对洋务派所标榜的 “求富、求强”的口号发生怀疑,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要救国,只有维新。维新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迅速形成颇有声势的变法维新的社会思潮,并于【1898年】发展成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以【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通过以下行动宣传变法维新主张:a.第一,向皇帝上书:最著名1895年康有为联合在京举人共同发起“公车上书”,成维新【旗手】. b.第二,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人类公理》】;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仁学》】;严复翻译英博物学家赫胥黎《进化与伦理》,汉名【《天演论》】c.第三,介绍外国的变法:《日本变政考》d.第四,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影响较大的学会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学会】;报纸有梁启超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的天津《国闻报》、湖南的《湘报》;学堂有康有为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的长沙时务学堂、建议皇帝设立京师大学堂。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培养骨干力量,制造社会舆论,【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2.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1898年3月,洋务派官僚、湖广总督【张之洞】写了【《劝学篇》】,
书中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和守旧派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a.要不要变法;b.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c.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意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领域十分广泛,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开始改变了社会风气,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定“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里,光绪颁布了一系列变法上谕,史称“百日维新”】内容如下:a.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b.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局;c.军事方面: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筹办武备学堂;d.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创办京师大学堂】这些新政的内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科学的传播都是十分有利的;给开明绅士和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局限性是:在这些诏令中,只字未提维新派梦寐以求的“君主立宪”,可见,百日维新没有触动清朝统治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经过密谋策划,守旧势力于日发动政变,慈禧太后重新“训政”,将光绪皇帝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同时下令搜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被迫流亡国外。【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历史上称“戊戌六君子”】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教训: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1).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2).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a.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b.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c.脱离人民群众; 教训: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朝气,表达了它们的追求。戊戌维新以悲剧性的失败而告终,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戊戌六君子”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的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从农民阶级的改朝换制、地主阶级的洋务自救,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维新,在中国都没有行得通。它们的失败昭示了一个真谛:延续了两千余年、盘根错节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已经是穷途末路,但又需要有新的强有力的阶级领导一场流血的革命将其摧毁。半殖民地:从政治主权上看:政权受控制侵犯,完整领土遭受侵略破坏,成有名无实国家;半封建化:从经济基础和结构看:a.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已经逐渐融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b.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并有所发展。 第三章
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一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1911辛亥革命是这场
革命运动的高潮。但没改变近代社会的性质,胜利果实落在北洋军阀袁世凯手中。】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丑条约》签定-清政府成“洋人的朝廷”,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并与改良派展开论战、举行多次武装起义-揭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篇章。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1).【一方面,外国列强对中国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日俄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战争;英国入侵西藏。(2).【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的爱国运动,收回利权运动、保路运动等。【综上所述:全国性的民变和爱国运动,反映广大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社会急剧动荡,一场大风暴就要来临,主要角色:中国资产阶级。】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新政内容:(a).【改革官制,整顿吏治:设外务部、商部、学部、巡警部】(b).【改革兵制,训练新兵:筹建武备学堂、裁撤绿营和防勇】(c).【改革学制,提倡新学:1906年废除科举考试】(d).【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奖励办实业有贡献者】【1906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8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破产原因:(a).【改革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反动统治】(b).【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速开国会的要求,反而镇压他们的请愿】(c).【改革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孙中山(),广东香山(中山市)人,【1894年】上书李鸿章,陈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治国大计而无果。同年【孙中山】在【檀香山】
组织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旗帜或方向),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1895年10月:孙发动广州起义;1900年10月惠州起义;1904年,孙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才能解决中国问题.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著书立说:(a).【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b).【邹容《革命军》:阐述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建立“中华共和国”】(c).【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抨击外国列强,揭露清政府】革命团体:(a).【黄兴的华兴会】(b).【蔡元培的光复会、科学补习所、岳王会】(c).【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及其意义:(三民主义前身)(1).【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2).【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3).【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1.三民主义学说:【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示同盟会纲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缺陷:没有明确反帝主张;没有明确把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2).【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民生主义内容为“平均地权”,其方案: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2.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革命派孙中山《民报》和改良派康有为《新民从报》进行舆论辩战:】(1).【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论战焦点)】(2).【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3.革命派论战胜利的重要意义:(1).【第一,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认识到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后参加到革命行列】(2).【第二,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促进革命力量壮大】(3).【第三,论战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1.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1).,孙中山为首,黄兴带领120人举行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2).1911年5月,清政府为筹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将粤汉、川汉铁路权卖给帝国主义,
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民众强烈反对,一场事关【民族权益】和【个人利益】的【保路运动】兴起了: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开枪打死30多人,造成【成都血案】,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全川的武装暴动。2.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1).【革命形势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联合行动,于日举行武昌起义,推黎元洪为都督,掀起辛亥革命高潮:推翻清政府;创建中华民国】(2).【日,13个省和上海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统治】【日,清帝退位:延续2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1911年底,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正式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国号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性质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1).【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革命党人和同盟会员担任着政府重要部门的主要职务】(2).【实行的各项政策集中体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愿望和利益,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中国人民利益】【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形式确认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二.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1.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一次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里程碑式伟大意义)(1).推翻清朝统治,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2).宣告了封建君主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3).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俗方面发生新的变化.(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范例.2.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4).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局限性.(5).只是推翻了清政府,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未完成“两反”根本任务.三.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北洋军阀的统治:&日,参议院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在北京就职,4月1日,孙辞职。&袁世凯建立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政权:(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帝制复辟:日,袁世凯发表接受帝位申令。31日下令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1月1日-3月23日,83天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6月,张勋复辟12天就破产】.(2).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3).在思想文化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1913年6月,袁世凯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2.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以孙中山为首进行的斗争(1).发动“二次革命”: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1913年3月)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通电讨袁,不久黄兴在南京宣布讨袁;&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响应;&战争在九江、南京一带进行,“赣宁之役”—“二次革命”。(2).组织中华革命党: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3).发动护国战争: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战争爆发:结果:,袁世凯取消帝制,6月6,袁世凯在唾骂中死去。(4).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年7月中旬,孙中山率众南下广州,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5).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11月,孙中山领导第二次护法战争于1922年6月失败,标志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护法运动的目的:要求北洋军阀统治者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国时期的国会。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北洋军阀统治下,孕育着一场猛烈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即以提倡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的初期,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思想武器。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送来马克思主义】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日奥地利斐迪南遇刺为导火线而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以德、奥、意为首与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与日德停战为标志,协约国胜利而结束。&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现实道路,建立了从西方无产阶级到东方被压迫民族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革命阵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诞生。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1.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一部分民主知识分子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 个彻底的思想文化革命{错误认为},在此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又《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有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和北京大学成为此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科学民主:(1).提倡民主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提倡个性解放、平等自由;(2).提倡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来研究社会;(3).新文化运动矛头指向封建制下的孔学:a.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武器,抨击封建纲常礼教,提倡新的、反对旧的道德;b.对妇女解放、家庭问题、婚姻恋爱进行讨论,宣传男女平等和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c.并没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4).新文化运动还提倡白话文、新文学,主张文学革命:&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是新文学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后《阿Q正传》。
性质:是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a).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b).它大力宣扬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民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c).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2.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1).没有揭示封建主义得以生存的社会根源:无法认清中国实情,无法对社会进行改造;(2). 脱离了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3). 他们中不少人在思想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3.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对中国影响为:(1).给中国人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走向解放之路;(2). 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3). 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五四运动的爆发:【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1). 新的时代条件: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2).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产业工人200多万。(3).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4).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日,北京十几所高校的3000余学生在天安门集会示威游行。&日,北洋军阀逮捕2000余学生—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主力从学生转向工人:6月5日,上海20000余人举行罢工;五四运动越出【知识分子】范围,形成以【工人阶级】 为主力,【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群众性的全国规模的爱国政治运动。五四运动直接斗争目标实现: 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1).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2). 广泛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3).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准备。(4).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其成立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1). 一是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代表李大钊、陈独秀:&1919年9月、11月,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2). 二是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代表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1919年11月、12月,杨匏安《马克思主义》(3). 三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活动家,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为代表。2.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及其历史特点:主要表现:a.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b.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涌现:5月陈独秀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新民学会、互助社等。 c.大量进步刊物的创办:《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少年中国》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有以下特点:(1). 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明确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2). 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3). 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历史特点: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1920年8月,最早组织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正式成立:陈独秀书记,成员李汉俊、李达。
&1920年10月, 李大钊(书记)、张申府、张国焘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早期组织后,着重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 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论战):a.第一次同胡适围绕“问题主义”论战,划清革命与改良的界限。b.第二次同张东荪、梁启超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强调走资本主义行不通,只能走社会主义。c.第三次是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必须以革命手段夺取政权,保护劳动者,消灭阶级与差别。(2). 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1920年11月,李中主持成立共产党早期领导的第一个产业工会-上海机器工会《机器工人》:(3). 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最后一次会议:浙江嘉兴南湖一条游船,成员: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旅日)
&党名为中国共产党;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联合共产国际;规定了党员条件和党的纪律;
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工人。&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书记)、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的中央局作为党的领导机构。
&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特点:(1). 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2). 是在近代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3). 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4). 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的政党。划时代的伟大意义:(1). 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2). 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3). 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三.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1.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等9个决议案。&选举新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内容:党的二大宣言通过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状况分析,揭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基本动力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为实现反帝反军阀的革命目标、必须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规定: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低纲领也就是当前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a.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b.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c.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1). 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2).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中国共产党才能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3). 二大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纲领能广为人们所接受。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工人运动方面: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 a.1922年1月,苏兆征、林伟民领导的香港海员罢工,直接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有组织的较量。 b.1922年9月,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领导下,安源路矿1.7万人举行大罢工。c.日,【京汉铁路工人】为成立【总工会】举行了总同盟罢工。2月7日,北京军警制造了“二七惨案”:共产党员林祥谦、施洋等牺牲。农民运动方面:a.1921年9月,沈定一在浙江萧山成立“第一个农民协会”。b.1923年1月,彭湃任会长的“海丰县总农会”成立,开始减租运动。c.1923年3月,毛泽东主持湘区工作时,注重开展农民运动。第三节: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年1月,国共第一次合作,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以及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将国民革命推向高潮。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以及共产党中央的右倾错误,1927年7月,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国民革命的兴起: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23年元旦,孙中山发表了《中国国民党宣言》:强调革命必须依靠民众。&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集中讨论了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决定全体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强调,党必须在政治、思想、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中共三大正确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有力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国民党一大】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住农工】三大政策,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该会的成功召开,标志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改组后的国民党,从代表资产阶级政党改变为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2.国民革命的兴起:(广州为中心)(1). 在苏俄和共产党人帮助下,黄埔军校成立:&1924年5月,中国国民党成立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聘请苏联加伦等红军将领为军事顾问。11月,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的建立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北伐的胜利进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 国共合作促进了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1924年7月,广州沙面租界工人罢工胜利成为工人运动从低潮转向高潮的信号,国民党中央设立农民部,由林伯渠任部长、彭湃任秘书长;&同时起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有彭湃、阮啸仙、毛泽东主持;(3). 北京政变的发动:&1924年10月,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11月,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离开广州北上,沿途宣传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
&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4).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25年1月,四大在上海举行,中心议题是讨论如何领导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大会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工农联盟问题、制定开展工农运动的计划、决定在全国建立和加强党的组织,以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要求。(5). 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起始于五卅运动:&,上海工人反日大罢工开始,5月15日,日本资本家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上海工人和学生举行反帝示威活动遭到租界巡捕枪击,死13人,伤数十人,捕去53人,酿成五卅惨案。此后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反帝的民族运动席卷全国。&,广州、香港两地(苏兆征任委员长)工人举行省港大罢工,坚持16个月: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对大革命高潮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1.国共合作下的北伐战争:&1925年7月,广州革命政府改组,国民政府成立。8月,所辖各部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及第七军一部,作为北伐先遣队先入湖南,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7月9日,国民革命军举行誓师典礼,北伐战争正式开始。(a). 北伐的直接目标是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b). 北伐在以加伦为首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制定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c). 北伐得以胜利进军的原因在于:(1). 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重要原因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 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3). 北伐军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特别是军事顾问帮助制定的战略战术。2.工农运动的普遍高涨:&1926年11月,中共中央成立农民运动委员会,毛泽东担任书记。&1927年1月,英水手打死打伤中国人,在刘少奇、李立三领导下占领汉口英租界。&,上海工人在周恩来领导下,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占领租界外全部市区。三.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1.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反共政变:(打击共产党员和工农革命力量)&日,新右派代表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事件。&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进行“清党”,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4月28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月间,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批评陈独秀右倾错误,强调了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重要性,但未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汪精卫政府抱有幻想。
&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7月15日宣布与共产党决裂。2.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复杂、多方面的)(1). 客观上:一是敌我力量悬殊;二是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2). 主观上:陈独秀在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3.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伟大的演习】(1).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觉悟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提高。(2).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的纲领,使党经受了大革命的洗礼。(3). 中国共产党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4). 从五四运动起,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逐步取代资产阶级成为中国民主革命领导者。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一.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及其独裁统治: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武汉国民政府不复存在。&日,张学良在东北通告:“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国民党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内容: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规定:
“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以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行之”。
议会制度被彻底废除。如何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a). 首先为了镇压人民和消除异己力量,建立庞大军队:200万。(b). 其次为了镇压人民和消除异己力量,建立庞大的全国性的特务系统。(c). 再次,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大力推行保甲制度。(d). 最后,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厉行文化专制主义。2.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1). 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2). 中国主要是美、英、日等国争夺的对象。(3). 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4). 官僚买办资本急剧膨胀,成为中国垄断资本,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官僚资本集团:垄断金融进行商业投机活动、对工业实行垄断性掠夺。总之,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官僚资本的垄断,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二.中间党派的活动及其政治主张:1.中间党派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2.中间党派派别:(a). 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有称第三党)。(b). 梁漱凕的乡村建设派;(c). 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d). 曾琦、李璜、左舜生的中国青年党(醒狮派、国家主义派)。(e). 张君劢、张东荪、罗隆基的中国国家社会党(再造派)。3.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立于1930年8月,成员:国民党左派、脱离共产党组织的人士。4.中间党派的主张:(a). 政治上主张“平民革命”,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各级平民政权;(b). 经济上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c). 大力策动军事反蒋活动,商定武装起义计划:与十九路军举行福州事变失败。(d). 1935年11月,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投入抗日民主运动.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工农大众展开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在复兴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人民军队的创建:1.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环境:力量有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其他小资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文学家郭沫若、贺龙、彭德怀加入中国共产党。2.中国共产党人发动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了三件大事: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a). 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b).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c). 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意义: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为挽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率领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南昌起义意义:第一,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第二,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第三,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日,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秋收起义特点:第一,放弃了“左派国民党”运动的旗号,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第二,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还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三湾改编”内容:将原有的一个师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茅坪,开始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其意义:一是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其他起义武装树立榜样;二是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三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1.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总方针的同时,提出了整顿队伍、纠正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占领几个县,建立革命政权,实行武装割据的思想。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明确肯定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革命新 高潮的更大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力量。1929年9月,陈毅、周恩来指示信: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作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生存?》和《井冈山的斗争》,科学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第一、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近代国家(根本) 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客观条件一)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客观条件二)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主观条件一)第五、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主观条件二)在两篇文章中,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批评了“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深刻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开创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2.红军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与土地革命的深入:1930年初,土地革命的重要根据地:赣南闽西、湘鄂西、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广西的左右江、广东的东江和琼崖。红一方面军三次反“围剿”胜利果实: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 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问题:消灭封建地主、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28年12月,毛泽东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发布第二个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同志一起规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主要是坚定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廋,充分调动根据地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 在根据地进行军事反“围剿”同时,国统区的共产党人和文化界进步人士在文化战线上开展了反“围剿”斗争,形成了左翼文化:鲁迅的杂文、瞿秋白的评论、茅盾小说《子夜》、【田汉作词、聂耳谱曲《义勇军进行曲》】等,对于传播进步思想、推动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鲁迅成为这个文化新军的旗手,代表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第三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成为中国革命历史性转折,红军长征的结束,标志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县叶坪举行,毛泽东当选中央主席;
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实行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其他各根据地相继召开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级苏维埃政府。注重廉政建设,严惩腐败分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根据地进行积极建设:(a).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根据地经济建设头等重要任务。(b). 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也有长足发展。(c). 公营的军需工业和厂矿企业开始建立起来。(d). 针对文化落后、文盲众多特点,政府注重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2.“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1927年11月-1928年4月: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1930年6月-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1931年1月-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统一战线、革命道路上、土地革命问题上、反围剿上、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原因3点:第一、八七会议后,党内存在冲动思想,未得到认真清理;第二、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素养不高,实践缺乏;第三、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赣南会议: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次会议取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