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许多中国制造大量出口国外,想投资一些高端装备制造制造类

产品频道:
电商平台:
移动应用:
会员服务:
展示“中国制造”魅力 美国拉展三一签下千万美元订单 09:47湖南日报集团传出消息,在刚刚落幕的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工程机械及传动机械博览会(简称“美国拉展”)上,三一集团全面展现了“中国制造”的魅力,收获订单超过千万美元。
美国当地时间日,全球行业顶级盛会——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工程机械及传动机械博览会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2500家制造商、配套商、服务商等参加。作为展会上最大的中国企业参展商,三一集团以“Now
it is time for Sany”为主题,代表“中国”闪耀登场。
三一集团此次携27台主机产品、65款及各种品牌商品前来参展。凭借优异的产品质量、多元化的营销方式以及成熟的本地配套服务体系,三一展区人气爆棚,前3天的客访量就超过5万人次,其中、等产品行情十分火爆。
在混凝土机械领域,三一一直保持着高水准的表现。三一是全球混凝土机械的领导品牌,设备素有“世界泵王”的称号,目前,三一全球市场占有量超过四成,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开展当天,中东客户就订下了近50台混凝土机械设备,成为展会当天的最大亮点。
作为三一国际化发展程度最高的事业部之一,三一的起重设备近年来发展迅猛。此次展会上,首次展出的300吨级新型全路面起重机就被南非客户一眼看中。同时,还有6台三一越野吊被阿根廷客户收入囊中。
近几年来,三一在美国本土不断深度推进,已经成为北美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工程机械品牌”之一,业绩迅速提升;2016年,在全球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需求波动的背景下,三一产品在美国市场出口同比上升103.7%。责任编辑:Jason |文章关键字 相关阅读
挖掘装载机铰接式卡车铣刨机沥青洒布车路面养护车压路机双钢轮压路机轮胎压路机垃圾压实机起重机全地面起重机履带吊随车吊塔吊升降机高空作业车高空作业平台拖泵车载泵混凝土搅拌站干混砂浆站搅拌车泵车旋挖钻长螺旋钻叉车凿岩钻机掘进机卡特挖掘机三一挖掘机日立挖掘机小松挖掘机现代挖掘机神钢挖掘机沃尔沃挖掘机临工挖掘机徐工装载机厦工装载机柳工装载机 临工装载机龙工装载机山推推土机徐工压路机戴纳派克压路机玉柴挖掘机斗山轮挖现代轮挖山工装载机晋工装载机山猫滑移装载机维特根铣刨机 南方路机搅拌站山推压路机中联起重机中联泵车三一泵车吉尼高空作业平台
一台台约翰迪尔设备整齐地列阵在贵州翰迪的厂区内,接受着来自省内各地客户...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第三极。
青海东宝...【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日,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第一工程机械网 现场报道】日,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第一工程机械网 现场报道】日,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下载第一工程机械app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微信扫一扫
关注麦配件微信
微信号:D1CMmaipeijian
投稿邮箱:
服务热线:010-
D1CM会员登录
3-16个英文或汉字
6-16个英文或数字
亲,注册并登录D1CM会员,您将得到更专业的服务和解答
本网客服热线:400-中国制造业转型与智能制造;摘要:大量出口低端工业品完成了我国的原始资本积累;关键词:制造业转型互联网+智能制造个性化;1.制造业困境;我国制造业粗狂型的扩张导致大量产能过剩,据工信部;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发达国家重振高端制造,大量企业;2.智能制造;在云计算p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工厂通过;在智能制造工厂,设备与设备之间,工人与设备之间通;3.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业转型与智能制造
摘要:大量出口低端工业品完成了我国的原始资本积累,但是这种不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业是很脆弱的。由于大量生产过剩,我过的工业市场剩余不仅是本国无法消化,即便是全球也无法完全消化。这就要求我国的制造业必须升级。正好,此刻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也紧跟发达国家的脚步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使我国制造业迎来了智能化制造革命,这是我国制造业转型的机会和挑战。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
1.制造业困境
我国制造业粗狂型的扩张导致大量产能过剩,据工信部数据,我国24个行业中,22个行业严重产能过剩。在没有技术创新的投入,靠一味的增加资本的投入,生产大量的需求不足的产品。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低端,大量高端技术是我国制造也所不掌握的。 尽管我国引进大量先进技术,但是消化吸收率很低,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率在1:0.15,远低于日本和韩国的消化吸收比率。同时,我国的制造业没有形成集成创新机制,导致即便技术研发有一些成果,但是制造工艺等其他环节跟不上,最终不能投入市场,不能实现价值链升级。所以,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只有26.23%,比美国低22.99%。而且,我国的制造业资本积累靠是以大量的环境污染为代价,这注定了这种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在国家以出口为导向的强国战略下,我国自1992年市场化改革以来,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大量外汇涌入导致再央行发行货币。这对我国的经济形成了一定的通货膨胀,使制造业成本上升,压低了原本不多的利润。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使得大量外企流出,加上机器人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不仅廉价而且制造工艺更好,可以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进一步恶化了我国制造业的生存环境。
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发达国家重振高端制造,大量企业回顾本土,大量资金将进入制造业,他们的制造业增加值率将进一步提高。新兴经济体(印度,南非,越南等)的制造业由于劳动力成本更低,加之其自然资源丰富,在低端制造中对我国形成压力。而我国制造业由于利润率低,大量资金剥离制造业进入楼市投机,使得制造业雪上加霜,企业的研发缺乏资金。我国存在大量的国企由于有国家财政的保证,大量无法销售的低端产品由国家财政消化,市场化不足使得企业主观研发升级的欲望不强烈。我国制造业在内外夹击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智能制造
在云计算p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工厂通过“互联网+”进行生产优化p市场优化p结构优化,在工厂车间各种设备与互联网连接。使得人们可以收集到大量的生产运营数据,并对设备进行监控。由此,物联网p服务互联网应势而出将生产资料与生产信息以CPS的方式相融合。CPS将使制造业领域实现资源p信息p物品p设备与人的交互控制相连。这就是智能制造。
在智能制造工厂,设备与设备之间,工人与设备之间通过互联网将云计算p大数据这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以前的信息化p自动化技术结合起来。由此,智能化工厂在信息的驱动下,可以科学地编排生产工序,提高生产效率,生产个性化的产品,还可以整合资源的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在传统的生产销售中,终端零售占据了高于60%的利润。在“互联网+”下的智能制造使工厂直接面对顾客,不仅没有了营销费用,而且可以取得了原本给经销商的利润。这种智能化制造大大降低复杂性成本,使得工厂可以以低成本生产顾客定制的商品。制造业生产不同商品的设备通用性很高,因此,智能化制造带来的结果是未来工厂倾向于扩大生产的范围,而不是像以前靠大规模生产某一产品,依靠低价来获得市场。 智能化制造将带来新的商业模式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平台,由于生产设备与互联网之间可以交互传递信息,一切关于生产设备和生产状况的信息都可以在反应在互联网上。这些设备的产能可以在互联网上拍卖,任何有需要个人或者小微企业可以付费使用这些设备来实现他们的创意。这将大大激发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很多小创意都可以转变成现实。智能制造将给年轻人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平台,使得市场的新需求和少数群体的需求得到及时供给。并且,智能制造能够针对市场反馈及时改进生产工艺和工业设计。
3.中国制造业转型机遇
科技革命即将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传统制造业升级为智能制造业。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互联网+”的规划,这将成为我过制造业相较于新兴经济体的竞争优势。 我国制造业升级为智能制造业后,将大大提高劳动力的效率p增加产品附加值。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工厂购买机器人将变的有利可图。当工厂大量购买机器人后,我国产品的标准化将得到保证,这就为迎接智能制造做好了铺垫。
我国制造业产品开发周期过长,达到18个月,而美国的开发周期则为3个月。这其中的原因是对市场的反应过慢,所以我国制造业急需及时了解市场的工具。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移动设备价格的不断下降使得绝大部分人能够接入互联网,为人机交互做好了基础。我国传统制造也转型成智能制造业后,将可以得到大量关于消费者的信息。
随着央行降准p降息,将增强货币的流动性,使得企业可以以低成本的代价来获得贷款,也使得企业更有可能获得贷款。由于货币的超发使得通货膨胀还在缓慢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刺激企业借钱发展。这为我国制造业企业迎接智能化的转型做好了金融保障。另外,国家也有政策支持企业的智能化转型。《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我过制造业的战略目标是成为工业强国,要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制造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智能制造需要强大的数据处理能理,而我国大数据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云计算服务的先进性和安全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比起发达国家昂贵的云计算服务,我国的云服务要更便宜。数据处理能力的强大为我国制造业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廉价的云计算服务打破了大企业对数据处理能力的垄断。中小企业和个人将能够买的起云计算服务,激发了他们创新
p创业。我国的制造业能耗过高,对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挑战,所以,我国的制造业迫切需要转型。智能化制造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将有助于降低能耗,助力可持续发展。 随着“两化”融合的不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将极大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两化”融合后,互联网技术将贯穿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所有关于生产的过程将被信息充分表现。届时,工业软件p工业电子及工业信息服务业将变得十分发达。
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小企业税费优惠政策,缓解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创造力。在全球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中小企业必将扮演领先的角色
为例,2010年,德国的经济增长占据欧元区经济增长的60%,德国的经济增长显然是靠数量庞大的制造企业创造的。减免税赋后的中小企业将有更多资金用来研发新产品,届时,将对智能制造工厂的生产力有大量的需求。
4.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制造业转型之困
创新能力较发达国家仍有巨大差距,几十年的制造业业发展靠的是模仿,使得大量的低技术产品生产严重过剩。我国制造业不掌握核心技术,进口高端芯片占我国制造业芯片需求的80%。我国在产品设计上对理论的应用不足,很多产品在设计时忽视了疲劳强度和测试技术。由于研发能力不足加上对理论的不重视,对企业将来升级成智能工厂构成巨大的不确定性。
由于严重的同质化竞争,我国制造业大量产能过剩。加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制造业的出口下滑,各企业间的竞争变的更加激烈。大量低技术生产线在地方政府的鼓励下重复建设,使得低端产品生产严重过剩。如汽车产业,我国有各类车辆生产企业1300余家,其中大量企业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规模小盈利能力差根本无法升级,多年来长时间处在破产的边缘。有能力转型的企业也因为习惯了过去的经营模式,对企业升级的意愿不强烈。这些企业在国家“出口退税”的政策下,靠规模化生产赚取极低的利润率。大而不强是这些企业的特征。目前,这些企业仍未对智能制造将引领产业革命引起足够的重视。
税费过高导致我国的中小企业很难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产业升级,也抑制了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更为严重的是我国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大量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发达的金融体系可以促进生产资料的流动,使好的产品能够及时面向市场。然而不完善的金融系统使得大量中小企业不得不借民间高利贷,往往高额的利息压垮了这些企业使得企业的研发创新中断。
我国制造业机器使用率过低,在日本,每一万明工人对应的是300多台机器,而我国每一万名工人只对应不到20台机器。这说明,我国制造业产品标准化程度不足且在智能化的道路上比传统制造业强国落后。由于机器使用率过低,企业升级智能化工厂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大量的产业工人将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一时无法就业,不利于社会稳定。
5.对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建议
由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变需要依托原有的制造业务,延长企业的产业链,从事研发p
设计p软件与信息服务p现代物流p营销渠道等利润较高的环节中。只有企业在这个完整的产业中挖掘足够的信息,才能实现智能化制造,生产个性化的产品。
制造业企业应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为企业的销售业务提供成套的解决方案,同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挖掘工作,为提供个性化服务提供信息。有关部门应对企业的数据收集行为提供行业规范,以方便企业开展工作,也是对消费者个人隐私的保护。国家要大力推进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使企业方便收集数据p管理数据。大数据挖掘需要专业的人才,国家应鼓励高校培养更多数据挖掘的人才。
各地方政府应该制定针对地方具体情况的规划,对智能制造业投入大量扶持资金,并引导市场。针对部分劳动密集、作业环境恶劣行业,引导其采取机器人代替人工,以提高装备智能化率。政府要着力推动企业大规模个性定制模式的试点创新。在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等传统行业开展智能应用试点,实现产业重构和流程再造,提供信息服务,使企业能够在对数据分析后实现精准决策、管理和服务。
[1]李炜,孙明法.德国“工业4.0”对中国“互联网+”的启示[J].中国管理信息化,1-163.
[2]贾春玉.21世纪的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技术[J].机械制造,2001(11):18-19.
[3]孙小蕊.我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出台[N].洛阳日报,-2.
[4]虞学良.“机器人”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J].特区经济,2016(1):138-139.
[5]胡必亮,周晔馨,范莎.全球经济格局新变化与中国应对新策略[J].经济学动态,2015(3):135-147.
[6]徐一平.主功智能制造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J].中国经贸导刊,2016(1):27-28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应用写作文书、专业论文、生活休闲娱乐、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中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37中国制造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战略等内容。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它在深度和广度上 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而研发 或营销策略的实施是由产品转移国进行的, 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大部分是一...  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积极参与世界分工体系,由国 ...“在中国制造的”而不是“由中国制造的”,它们原来绝大 多数都已经是跨国公司...  中国制造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策略_经济/市场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非常精彩中国制造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策略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和必然结果。...  世界经济 中国制造世界经济 中国制造隐藏&& 世界经济全球化同中国制造业“世界工厂...事实上随着中国的发展, 她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世界经济全球化...  传播策略 5、建立品牌合作关系 6、标准化与定制化的平衡 7、全球化与本土化的...? 广告 ? 渠道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 离开“中国制造”的...  一、原始依据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各国的企业纷纷掀起了一股股...本文立足于中国企 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分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策略,重点分析并购中...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 政治试题 1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关知识,分析我国制造业应如何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从而实现制造业 强国的战略...  中国制造 2025 1、 《中国制造 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 (6)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  中国企业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和战略选择 本人在光明集团,分管投资和国际...?过去三十年,是中国为世界制造,以后三十年是世界为中国制造的局面,所以我们要...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嫦娥&奔月:中国自主创新的太空神话
  记者:姚延敏
  &嫦娥一号&承载着亿万华夏儿女的梦想一飞冲天,踏上了奔月的漫漫长路,矗立在飞天路上的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用自主创新铸就的座座丰碑。
  &10月24日,&嫦娥一号&这一中国自主创新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亿万华夏儿女的梦想一飞冲天,踏上了奔月的漫漫长路。11月5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飞抵月球并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开始绕月飞行,成为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曾经无数次在传说中描绘月宫、无数次在唐诗宋词里吟诵明月的中国人,将通过&嫦娥&的慧眼第一次近距离凝视神秘的月球。这个孕育无数浪漫传说的国度还将第一次在遥远的月境烙下自己的足迹。
  第三个里程碑
  &&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继&东方红一号&、&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11月12日,&嫦娥一号&升空19天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嫦娥探月项目办产品保证经理李振才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兴奋之情仍溢于言表。&&嫦娥一号&是中国航天人的一大创造,她的升空标志着我国迈出深空探测的第一步。&
  提起中国航天事业的3个里程碑,就不能不提到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嫦娥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孙家栋是&两弹一星&元勋,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师。8年前,记者有幸采访过这位留着寸头、精神矍铄的长者。&没有洋拐棍,照样走自己的路。&他那宏亮的声音,极富感染力,至今令人难忘。60年代,在前苏联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孙家栋与同事们恁是在物质条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将一枚枚导弹、火箭送上苍穹。凭着这种创新精神,&东方红一号&这座里程碑被高高竖起。
  斗转星移,创新的接力棒传到了年轻一代手中。还不到40岁的李振才告诉记者,在&嫦娥一号&研制团队中,他已算得上是&老同志&了。&嫦娥一号&卫星副总指挥龙江34岁,副总设计师孙泽洲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饶炜36岁,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5岁左右。
  这支年轻的团队所要面对的是全新的考验。1959年以来,人类进入了月球探测的新时代,一共发射了108颗探测器,只有52颗成功,成功率不到50%。日本月亮女神卫星之前的一颗探月卫星,也因逃逸出月球轨道而失败。李振才说:&发射前真的睡不着,想的问题太多。&后来收看央视《面对面》专访中国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的节目,也听到类似的话语,看来为&嫦娥&失眠的可不止李振才一人。
  分析失眠的原因时,李振才说,以往我国发射的卫星最远也未超过8万公里,而月球离地球有38.4万公里。要让&嫦娥&跨越如此遥远的路途,顺利奔向月球,研制人员需要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
  广寒宫、桂树、玉兔终归是神话。当今世界对地球到月球8万余公里的空间环境以及月球自身的特定环境,了解最多的当属美国和前苏联科学家,但对一些核心数据他们向来秘而不宣。从公开的有限信息中李振才他们了解到,&嫦娥&将生活在一个异常严酷的环境。
  不说别的,仅-130至150摄氏度的温差就对卫星的热控设计提出极其高的要求。为此,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模拟太空环境的地面热试验。经过3年修行,&嫦娥&终于练就一身耐受高温严寒的金刚不坏之躯。到目前为止,&嫦娥&表现很好,她所面对的热环境没有超出我们的预料。
  另一个需要创新的是轨道设计技术。怎样才能选择一条既精准又合适的地月转移轨道,并在异常复杂的太空环境下调整、维持和优化呢?轨道设计方案诞生是艰苦而具有决定性的。月球探测器运动的全过程要涉及星、地、月三体问题,这是一个令无数天文学家和数学家都望而生畏的&魔鬼&难题。有关专家找到了60年代美国在着手&阿波罗&登月计划时,两位学者对地月转轨问题所作的一篇奠基性的论文,无奈论文只给出了结果但未给出算法方面的任何信息。经过反复讨论和无数次计算,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数值方法,原则上可以达到任意精度的有效方法,可以复现美国学者所获得的结果。在此算法基础之上,他们利用简化的三体运动模型对于地月转轨进行全局性的研究,其结果对于&嫦娥一号&卫星轨道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以前我国发射的通信、返回、遥感等系列卫星的运行轨道,是经过多次发射、反复验证、最终确定的最佳轨道。&嫦娥一号&卫星的轨道设计验证只能靠地面仿真来解决。难怪李振才说:&整个团队,在发射前最紧张的可能要属轨道设计人员了。&
  11月5日,&嫦娥一号&卫星首次近月制动成功,如期抵达月球捕获点,卫星的各系统状态良好,性能稳定。按照原定计划,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后要进行2到3次中途修正,而实施过程中仅用1次修正就达到了预期目标,这标志着我国的卫星轨道测定与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这一天,我才舒了一口气。如果此前接受采访的话,我绝没有现在这么轻松。& 李振才尚未退去倦意的脸庞露出轻松的微笑。
  &嫦娥一号&卫星研制人员过五关斩六将,先后攻克了卫星热控设计、轨道设计、远距离测控、轨控系统设计、推进系统优化设计等多项技术难关。就在设计方案即将确定的时候,2005年上半年,我国气象部门预测说,&嫦娥一号&在一年的寿命期内不可避免地需经历两次月食。这又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月食发生时,太阳光被挡住,周围变得异常黑暗、寒冷,卫星不能依靠太阳能供电,必须依靠蓄电池才能工作。通过多次补充试验,&嫦娥一号&的生存能力和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依靠不断的创新,&嫦娥工程&一期工程创造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第一个进入月球轨道的航天器;第一次在飞行中实现至少8次变轨的航天器;第一次使用紫外敏感器进行姿态确定的航天器;第一次把天文测量手段纳入到航天测控系统中来的航天器;第一次突破原有天文事后观测模式的航天器及第一次全面实现国际联网合作等。
  零缺陷的秘密
  11月5日下午,在国防科工委召开的第三次&嫦娥&新闻发布会上,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表示,&嫦娥&卫星质量非常好,所有的预案都没有实施。
  作为&嫦娥&探月项目办产品保证经理,李振才对此条消息的感触颇深。&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嫦娥&卫星的质量,大会小会上总是说质量第一。各级参研人员都将质量列为头等大事。&对此,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有一个形象的说法:100减1等于零,就是说100项工作99项工作完成好,1项出现失误,那么还是等于0。
  &嫦娥&卫星的设计非常复杂,因而对其可靠性控制也非常复杂。李振才掰着指头说,通过FMEA(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系统保证链分析、残存风险分析及影响成败关键因素分析,他们形成了84个故障模式的应对策略。到目前为止,这些预案都没有实施。
  &嫦娥一号&的出色表现,得益于中国航天人在工作中始终秉持着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理念。据了解,在&嫦娥一号&升空前,只有欧空局的探月发射是一次成功的,欧空局标准也因此成为业内公认的高标准。李振才说:&嫦娥一号&从预先研究阶段、方案阶段、初样研制阶段,到正样研制阶段、发射阶段都有标准,而且这些标准是层层加码的。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标准要高于航天科技集团的标准,各分系统的研制标准又高于院标,有些方面甚至超过欧空局标准。
  高标准产生高质量,高质量又带来了高效率。从国际上看,各国探月工程一般都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实施。日本刚刚发射成功的&月光女神&探月卫星,在1991年就开始立项研制。而我国2004年初探月第一期工程获批立项,当年11月19日绕月探测工程总体就由方案设计阶段正式转入初样研制阶段。日,月球卫星初样完成正式转入正样生产阶段。日,&嫦娥一号&升空。从工程正式立项到&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
  李振才说:&&嫦娥&卫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研制完成,一方面缘于航天人忘我的工作热情,在3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大部分科研人员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另一方面是质量保进度的结果。如果有一台关键设备测试出较大的问题,就可能耽误一两个月;整星出问题,可能会延误一年时间。由于执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卫星在研制阶段没有出现颠覆性的问题。&
  &嫦娥一号&研制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其核心思想被李振才称为&九字真经&&&&抓源头、控过程、重结果&。&九字真经&包含一整套&规定动作&,如复核复算与复查、严格质量归零、认真评审、关键件及关键项目控制等。被航天人念叨最多的当属&两个百分之百&,即所有单机、分系统和系统总体的设计都要进行全面的复查、复审、反思、质疑,不遗漏任何问题,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拉网式的、从最小单元开始的复查复审,反思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复查工作要深入到研究室、工程组一级,要做到百分之百;所有产品的生产过程也都要进行全面的复查复审,复查工作要深入到车间、工段一级,要做到百分之百。
  在执行这套&规定动作&过程中,李振才他们从初样中找出了32个质量问题,从正样中找出了21个质量问题,到发射场还找到一个角度传感器老化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查找出的问题几乎都来自元器件。
  整个&嫦娥&研制队伍上下一心,把每一项复查工作都深入到研究室工程组一级,保证&嫦娥一号&卫星不带问题出厂、不带问题转场、不带隐患上天和在轨稳定运行。层层&体检&确保了&嫦娥一号&首发入轨。从某种意义上讲,程序化的产品保证管理才是托举&嫦娥一号&升空,保证卫星飞控安全的无形巨手。
  李振才强调,目前我国航天产品的质量管理已经完成了从产品检验到产品保证模式的嬗变。他认为,这种产品保证管理就是零缺陷管理,是优于六西格玛管理的一种崭新模式。
  嫦娥一号启示录
  全国人民都在关注&嫦娥一号&卫星。记者在网上就看到一篇题为&中国的&嫦娥&探月说明中国的质量意识强吗&的帖子。内容摘录如下:&中国的&嫦娥&探月卫星上天了。在航天界,中国火箭发射的成功率居世界首位。发射的火箭和卫星,都是高科技的产品,它由成千上百万的普通的零件组成,当一个零件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巨大的质量事故。这些零件很多是国产的,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好?而我们还在不断抱怨我们的质量意识弱,我们的产品质量水准低呢?&有意思的是,此观点立刻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网上辩论。最新战况是,正方5个辩手得273票,反方5个辩手得199票,正方暂时领先。
  与这场就事论事的论战相比,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剧锦文的立意更高一筹。他告诉记者,&嫦娥&探月计划是一项涉及多个产业的系统工程。剧教授曾参观过河南的一家水泥厂,该厂生产的特种水泥专供航天发射场使用,这种水泥能够耐受火箭发射时尾焰的灼烧。&嫦娥&成功奔月,说明我国整体工业制造水平已经具备从&中国制造&提升到&中国创造&的基本要求。
  剧锦文认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战略问题。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由&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创造&,中国经济才能够在整个世界经济竞争当中获取更大的份额。随着全球一体化,国家之间的竞争加剧,对国家竞争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家竞争力绝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必将体现在产业的竞争力上,体现在企业的竞争力上,最终要落在创新的能力上。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中国创造&就是依靠人才资源或者说是依靠智力资本获取收益的一种模式。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一定是国家的基本战略。 
  10月24日,&嫦娥一号&这一中国自主创新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亿万华夏儿女的梦想一飞冲天,踏上了奔月的漫漫长路。11月5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飞抵月球并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开始绕月飞行,成为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曾经无数次在传说中描绘月宫、无数次在唐诗宋词里吟诵明月的中国人,将通过&嫦娥&的慧眼第一次近距离凝视神秘的月球。这个孕育无数浪漫传说的国度还将第一次在遥远的月境烙下自己的足迹。
  第三个里程碑
  &&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继&东方红一号&、&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11月12日,&嫦娥一号&升空19天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嫦娥探月项目办产品保证经理李振才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兴奋之情仍溢于言表。&&嫦娥一号&是中国航天人的一大创造,她的升空标志着我国迈出深空探测的第一步。&
  提起中国航天事业的3个里程碑,就不能不提到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嫦娥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孙家栋是&两弹一星&元勋,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师。8年前,记者有幸采访过这位留着寸头、精神矍铄的长者。&没有洋拐棍,照样走自己的路。&他那宏亮的声音,极富感染力,至今令人难忘。60年代,在前苏联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孙家栋与同事们恁是在物质条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将一枚枚导弹、火箭送上苍穹。凭着这种创新精神,&东方红一号&这座里程碑被高高竖起。
  斗转星移,创新的接力棒传到了年轻一代手中。还不到40岁的李振才告诉记者,在&嫦娥一号&研制团队中,他已算得上是&老同志&了。&嫦娥一号&卫星副总指挥龙江34岁,副总设计师孙泽洲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饶炜36岁,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5岁左右。
  这支年轻的团队所要面对的是全新的考验。1959年以来,人类进入了月球探测的新时代,一共发射了108颗探测器,只有52颗成功,成功率不到50%。日本月亮女神卫星之前的一颗探月卫星,也因逃逸出月球轨道而失败。李振才说:&发射前真的睡不着,想的问题太多。&后来收看央视《面对面》专访中国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的节目,也听到类似的话语,看来为&嫦娥&失眠的可不止李振才一人。
  分析失眠的原因时,李振才说,以往我国发射的卫星最远也未超过8万公里,而月球离地球有38.4万公里。要让&嫦娥&跨越如此遥远的路途,顺利奔向月球,研制人员需要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
  广寒宫、桂树、玉兔终归是神话。当今世界对地球到月球8万余公里的空间环境以及月球自身的特定环境,了解最多的当属美国和前苏联科学家,但对一些核心数据他们向来秘而不宣。从公开的有限信息中李振才他们了解到,&嫦娥&将生活在一个异常严酷的环境。
  不说别的,仅-130至150摄氏度的温差就对卫星的热控设计提出极其高的要求。为此,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模拟太空环境的地面热试验。经过3年修行,&嫦娥&终于练就一身耐受高温严寒的金刚不坏之躯。到目前为止,&嫦娥&表现很好,她所面对的热环境没有超出我们的预料。
  另一个需要创新的是轨道设计技术。怎样才能选择一条既精准又合适的地月转移轨道,并在异常复杂的太空环境下调整、维持和优化呢?轨道设计方案诞生是艰苦而具有决定性的。月球探测器运动的全过程要涉及星、地、月三体问题,这是一个令无数天文学家和数学家都望而生畏的&魔鬼&难题。有关专家找到了60年代美国在着手&阿波罗&登月计划时,两位学者对地月转轨问题所作的一篇奠基性的论文,无奈论文只给出了结果但未给出算法方面的任何信息。经过反复讨论和无数次计算,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数值方法,原则上可以达到任意精度的有效方法,可以复现美国学者所获得的结果。在此算法基础之上,他们利用简化的三体运动模型对于地月转轨进行全局性的研究,其结果对于&嫦娥一号&卫星轨道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以前我国发射的通信、返回、遥感等系列卫星的运行轨道,是经过多次发射、反复验证、最终确定的最佳轨道。&嫦娥一号&卫星的轨道设计验证只能靠地面仿真来解决。难怪李振才说:&整个团队,在发射前最紧张的可能要属轨道设计人员了。&
  11月5日,&嫦娥一号&卫星首次近月制动成功,如期抵达月球捕获点,卫星的各系统状态良好,性能稳定。按照原定计划,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后要进行2到3次中途修正,而实施过程中仅用1次修正就达到了预期目标,这标志着我国的卫星轨道测定与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这一天,我才舒了一口气。如果此前接受采访的话,我绝没有现在这么轻松。& 李振才尚未退去倦意的脸庞露出轻松的微笑。
  &嫦娥一号&卫星研制人员过五关斩六将,先后攻克了卫星热控设计、轨道设计、远距离测控、轨控系统设计、推进系统优化设计等多项技术难关。就在设计方案即将确定的时候,2005年上半年,我国气象部门预测说,&嫦娥一号&在一年的寿命期内不可避免地需经历两次月食。这又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月食发生时,太阳光被挡住,周围变得异常黑暗、寒冷,卫星不能依靠太阳能供电,必须依靠蓄电池才能工作。通过多次补充试验,&嫦娥一号&的生存能力和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依靠不断的创新,&嫦娥工程&一期工程创造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第一个进入月球轨道的航天器;第一次在飞行中实现至少8次变轨的航天器;第一次使用紫外敏感器进行姿态确定的航天器;第一次把天文测量手段纳入到航天测控系统中来的航天器;第一次突破原有天文事后观测模式的航天器及第一次全面实现国际联网合作等。
  零缺陷的秘密
  11月5日下午,在国防科工委召开的第三次&嫦娥&新闻发布会上,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表示,&嫦娥&卫星质量非常好,所有的预案都没有实施。
  作为&嫦娥&探月项目办产品保证经理,李振才对此条消息的感触颇深。&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嫦娥&卫星的质量,大会小会上总是说质量第一。各级参研人员都将质量列为头等大事。&对此,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有一个形象的说法:100减1等于零,就是说100项工作99项工作完成好,1项出现失误,那么还是等于0。
  &嫦娥&卫星的设计非常复杂,因而对其可靠性控制也非常复杂。李振才掰着指头说,通过FMEA(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系统保证链分析、残存风险分析及影响成败关键因素分析,他们形成了84个故障模式的应对策略。到目前为止,这些预案都没有实施。
  &嫦娥一号&的出色表现,得益于中国航天人在工作中始终秉持着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理念。据了解,在&嫦娥一号&升空前,只有欧空局的探月发射是一次成功的,欧空局标准也因此成为业内公认的高标准。李振才说:&嫦娥一号&从预先研究阶段、方案阶段、初样研制阶段,到正样研制阶段、发射阶段都有标准,而且这些标准是层层加码的。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标准要高于航天科技集团的标准,各分系统的研制标准又高于院标,有些方面甚至超过欧空局标准。
  高标准产生高质量,高质量又带来了高效率。从国际上看,各国探月工程一般都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实施。日本刚刚发射成功的&月光女神&探月卫星,在1991年就开始立项研制。而我国2004年初探月第一期工程获批立项,当年11月19日绕月探测工程总体就由方案设计阶段正式转入初样研制阶段。日,月球卫星初样完成正式转入正样生产阶段。日,&嫦娥一号&升空。从工程正式立项到&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
  李振才说:&&嫦娥&卫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研制完成,一方面缘于航天人忘我的工作热情,在3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大部分科研人员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另一方面是质量保进度的结果。如果有一台关键设备测试出较大的问题,就可能耽误一两个月;整星出问题,可能会延误一年时间。由于执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卫星在研制阶段没有出现颠覆性的问题。&
  &嫦娥一号&研制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其核心思想被李振才称为&九字真经&&&&抓源头、控过程、重结果&。&九字真经&包含一整套&规定动作&,如复核复算与复查、严格质量归零、认真评审、关键件及关键项目控制等。被航天人念叨最多的当属&两个百分之百&,即所有单机、分系统和系统总体的设计都要进行全面的复查、复审、反思、质疑,不遗漏任何问题,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拉网式的、从最小单元开始的复查复审,反思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复查工作要深入到研究室、工程组一级,要做到百分之百;所有产品的生产过程也都要进行全面的复查复审,复查工作要深入到车间、工段一级,要做到百分之百。
  在执行这套&规定动作&过程中,李振才他们从初样中找出了32个质量问题,从正样中找出了21个质量问题,到发射场还找到一个角度传感器老化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查找出的问题几乎都来自元器件。
  整个&嫦娥&研制队伍上下一心,把每一项复查工作都深入到研究室工程组一级,保证&嫦娥一号&卫星不带问题出厂、不带问题转场、不带隐患上天和在轨稳定运行。层层&体检&确保了&嫦娥一号&首发入轨。从某种意义上讲,程序化的产品保证管理才是托举&嫦娥一号&升空,保证卫星飞控安全的无形巨手。
  李振才强调,目前我国航天产品的质量管理已经完成了从产品检验到产品保证模式的嬗变。他认为,这种产品保证管理就是零缺陷管理,是优于六西格玛管理的一种崭新模式。
  嫦娥一号启示录
  全国人民都在关注&嫦娥一号&卫星。记者在网上就看到一篇题为&中国的&嫦娥&探月说明中国的质量意识强吗&的帖子。内容摘录如下:&中国的&嫦娥&探月卫星上天了。在航天界,中国火箭发射的成功率居世界首位。发射的火箭和卫星,都是高科技的产品,它由成千上百万的普通的零件组成,当一个零件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巨大的质量事故。这些零件很多是国产的,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好?而我们还在不断抱怨我们的质量意识弱,我们的产品质量水准低呢?&有意思的是,此观点立刻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网上辩论。最新战况是,正方5个辩手得273票,反方5个辩手得199票,正方暂时领先。
  与这场就事论事的论战相比,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剧锦文的立意更高一筹。他告诉记者,&嫦娥&探月计划是一项涉及多个产业的系统工程。剧教授曾参观过河南的一家水泥厂,该厂生产的特种水泥专供航天发射场使用,这种水泥能够耐受火箭发射时尾焰的灼烧。&嫦娥&成功奔月,说明我国整体工业制造水平已经具备从&中国制造&提升到&中国创造&的基本要求。
  剧锦文认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战略问题。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由&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创造&,中国经济才能够在整个世界经济竞争当中获取更大的份额。随着全球一体化,国家之间的竞争加剧,对国家竞争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家竞争力绝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必将体现在产业的竞争力上,体现在企业的竞争力上,最终要落在创新的能力上。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中国创造&就是依靠人才资源或者说是依靠智力资本获取收益的一种模式。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一定是国家的基本战略。 
  10月24日,&嫦娥一号&这一中国自主创新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亿万华夏儿女的梦想一飞冲天,踏上了奔月的漫漫长路。11月5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飞抵月球并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开始绕月飞行,成为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曾经无数次在传说中描绘月宫、无数次在唐诗宋词里吟诵明月的中国人,将通过&嫦娥&的慧眼第一次近距离凝视神秘的月球。这个孕育无数浪漫传说的国度还将第一次在遥远的月境烙下自己的足迹。
  第三个里程碑
  &&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继&东方红一号&、&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11月12日,&嫦娥一号&升空19天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嫦娥探月项目办产品保证经理李振才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兴奋之情仍溢于言表。&&嫦娥一号&是中国航天人的一大创造,她的升空标志着我国迈出深空探测的第一步。&
  提起中国航天事业的3个里程碑,就不能不提到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嫦娥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孙家栋是&两弹一星&元勋,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师。8年前,记者有幸采访过这位留着寸头、精神矍铄的长者。&没有洋拐棍,照样走自己的路。&他那宏亮的声音,极富感染力,至今令人难忘。60年代,在前苏联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孙家栋与同事们恁是在物质条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将一枚枚导弹、火箭送上苍穹。凭着这种创新精神,&东方红一号&这座里程碑被高高竖起。
  斗转星移,创新的接力棒传到了年轻一代手中。还不到40岁的李振才告诉记者,在&嫦娥一号&研制团队中,他已算得上是&老同志&了。&嫦娥一号&卫星副总指挥龙江34岁,副总设计师孙泽洲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饶炜36岁,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5岁左右。
  这支年轻的团队所要面对的是全新的考验。1959年以来,人类进入了月球探测的新时代,一共发射了108颗探测器,只有52颗成功,成功率不到50%。日本月亮女神卫星之前的一颗探月卫星,也因逃逸出月球轨道而失败。李振才说:&发射前真的睡不着,想的问题太多。&后来收看央视《面对面》专访中国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的节目,也听到类似的话语,看来为&嫦娥&失眠的可不止李振才一人。
  分析失眠的原因时,李振才说,以往我国发射的卫星最远也未超过8万公里,而月球离地球有38.4万公里。要让&嫦娥&跨越如此遥远的路途,顺利奔向月球,研制人员需要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
  广寒宫、桂树、玉兔终归是神话。当今世界对地球到月球8万余公里的空间环境以及月球自身的特定环境,了解最多的当属美国和前苏联科学家,但对一些核心数据他们向来秘而不宣。从公开的有限信息中李振才他们了解到,&嫦娥&将生活在一个异常严酷的环境。
  不说别的,仅-130至150摄氏度的温差就对卫星的热控设计提出极其高的要求。为此,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模拟太空环境的地面热试验。经过3年修行,&嫦娥&终于练就一身耐受高温严寒的金刚不坏之躯。到目前为止,&嫦娥&表现很好,她所面对的热环境没有超出我们的预料。
  另一个需要创新的是轨道设计技术。怎样才能选择一条既精准又合适的地月转移轨道,并在异常复杂的太空环境下调整、维持和优化呢?轨道设计方案诞生是艰苦而具有决定性的。月球探测器运动的全过程要涉及星、地、月三体问题,这是一个令无数天文学家和数学家都望而生畏的&魔鬼&难题。有关专家找到了60年代美国在着手&阿波罗&登月计划时,两位学者对地月转轨问题所作的一篇奠基性的论文,无奈论文只给出了结果但未给出算法方面的任何信息。经过反复讨论和无数次计算,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数值方法,原则上可以达到任意精度的有效方法,可以复现美国学者所获得的结果。在此算法基础之上,他们利用简化的三体运动模型对于地月转轨进行全局性的研究,其结果对于&嫦娥一号&卫星轨道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以前我国发射的通信、返回、遥感等系列卫星的运行轨道,是经过多次发射、反复验证、最终确定的最佳轨道。&嫦娥一号&卫星的轨道设计验证只能靠地面仿真来解决。难怪李振才说:&整个团队,在发射前最紧张的可能要属轨道设计人员了。&
  11月5日,&嫦娥一号&卫星首次近月制动成功,如期抵达月球捕获点,卫星的各系统状态良好,性能稳定。按照原定计划,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后要进行2到3次中途修正,而实施过程中仅用1次修正就达到了预期目标,这标志着我国的卫星轨道测定与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这一天,我才舒了一口气。如果此前接受采访的话,我绝没有现在这么轻松。& 李振才尚未退去倦意的脸庞露出轻松的微笑。
  &嫦娥一号&卫星研制人员过五关斩六将,先后攻克了卫星热控设计、轨道设计、远距离测控、轨控系统设计、推进系统优化设计等多项技术难关。就在设计方案即将确定的时候,2005年上半年,我国气象部门预测说,&嫦娥一号&在一年的寿命期内不可避免地需经历两次月食。这又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月食发生时,太阳光被挡住,周围变得异常黑暗、寒冷,卫星不能依靠太阳能供电,必须依靠蓄电池才能工作。通过多次补充试验,&嫦娥一号&的生存能力和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依靠不断的创新,&嫦娥工程&一期工程创造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第一个进入月球轨道的航天器;第一次在飞行中实现至少8次变轨的航天器;第一次使用紫外敏感器进行姿态确定的航天器;第一次把天文测量手段纳入到航天测控系统中来的航天器;第一次突破原有天文事后观测模式的航天器及第一次全面实现国际联网合作等。
  零缺陷的秘密
  11月5日下午,在国防科工委召开的第三次&嫦娥&新闻发布会上,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表示,&嫦娥&卫星质量非常好,所有的预案都没有实施。
  作为&嫦娥&探月项目办产品保证经理,李振才对此条消息的感触颇深。&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嫦娥&卫星的质量,大会小会上总是说质量第一。各级参研人员都将质量列为头等大事。&对此,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有一个形象的说法:100减1等于零,就是说100项工作99项工作完成好,1项出现失误,那么还是等于0。
  &嫦娥&卫星的设计非常复杂,因而对其可靠性控制也非常复杂。李振才掰着指头说,通过FMEA(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系统保证链分析、残存风险分析及影响成败关键因素分析,他们形成了84个故障模式的应对策略。到目前为止,这些预案都没有实施。
  &嫦娥一号&的出色表现,得益于中国航天人在工作中始终秉持着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理念。据了解,在&嫦娥一号&升空前,只有欧空局的探月发射是一次成功的,欧空局标准也因此成为业内公认的高标准。李振才说:&嫦娥一号&从预先研究阶段、方案阶段、初样研制阶段,到正样研制阶段、发射阶段都有标准,而且这些标准是层层加码的。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标准要高于航天科技集团的标准,各分系统的研制标准又高于院标,有些方面甚至超过欧空局标准。
  高标准产生高质量,高质量又带来了高效率。从国际上看,各国探月工程一般都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实施。日本刚刚发射成功的&月光女神&探月卫星,在1991年就开始立项研制。而我国2004年初探月第一期工程获批立项,当年11月19日绕月探测工程总体就由方案设计阶段正式转入初样研制阶段。日,月球卫星初样完成正式转入正样生产阶段。日,&嫦娥一号&升空。从工程正式立项到&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
  李振才说:&&嫦娥&卫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研制完成,一方面缘于航天人忘我的工作热情,在3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大部分科研人员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另一方面是质量保进度的结果。如果有一台关键设备测试出较大的问题,就可能耽误一两个月;整星出问题,可能会延误一年时间。由于执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卫星在研制阶段没有出现颠覆性的问题。&
  &嫦娥一号&研制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其核心思想被李振才称为&九字真经&&&&抓源头、控过程、重结果&。&九字真经&包含一整套&规定动作&,如复核复算与复查、严格质量归零、认真评审、关键件及关键项目控制等。被航天人念叨最多的当属&两个百分之百&,即所有单机、分系统和系统总体的设计都要进行全面的复查、复审、反思、质疑,不遗漏任何问题,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拉网式的、从最小单元开始的复查复审,反思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复查工作要深入到研究室、工程组一级,要做到百分之百;所有产品的生产过程也都要进行全面的复查复审,复查工作要深入到车间、工段一级,要做到百分之百。
  在执行这套&规定动作&过程中,李振才他们从初样中找出了32个质量问题,从正样中找出了21个质量问题,到发射场还找到一个角度传感器老化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查找出的问题几乎都来自元器件。
  整个&嫦娥&研制队伍上下一心,把每一项复查工作都深入到研究室工程组一级,保证&嫦娥一号&卫星不带问题出厂、不带问题转场、不带隐患上天和在轨稳定运行。层层&体检&确保了&嫦娥一号&首发入轨。从某种意义上讲,程序化的产品保证管理才是托举&嫦娥一号&升空,保证卫星飞控安全的无形巨手。
  李振才强调,目前我国航天产品的质量管理已经完成了从产品检验到产品保证模式的嬗变。他认为,这种产品保证管理就是零缺陷管理,是优于六西格玛管理的一种崭新模式。
  嫦娥一号启示录
  全国人民都在关注&嫦娥一号&卫星。记者在网上就看到一篇题为&中国的&嫦娥&探月说明中国的质量意识强吗&的帖子。内容摘录如下:&中国的&嫦娥&探月卫星上天了。在航天界,中国火箭发射的成功率居世界首位。发射的火箭和卫星,都是高科技的产品,它由成千上百万的普通的零件组成,当一个零件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巨大的质量事故。这些零件很多是国产的,为什么他们可以做好?而我们还在不断抱怨我们的质量意识弱,我们的产品质量水准低呢?&有意思的是,此观点立刻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网上辩论。最新战况是,正方5个辩手得273票,反方5个辩手得199票,正方暂时领先。
  与这场就事论事的论战相比,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剧锦文的立意更高一筹。他告诉记者,&嫦娥&探月计划是一项涉及多个产业的系统工程。剧教授曾参观过河南的一家水泥厂,该厂生产的特种水泥专供航天发射场使用,这种水泥能够耐受火箭发射时尾焰的灼烧。&嫦娥&成功奔月,说明我国整体工业制造水平已经具备从&中国制造&提升到&中国创造&的基本要求。
  剧锦文认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战略问题。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由&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创造&,中国经济才能够在整个世界经济竞争当中获取更大的份额。随着全球一体化,国家之间的竞争加剧,对国家竞争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家竞争力绝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必将体现在产业的竞争力上,体现在企业的竞争力上,最终要落在创新的能力上。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中国创造&就是依靠人才资源或者说是依靠智力资本获取收益的一种模式。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一定是国家的基本战略。
专利助推:中国制造告别汗水工厂
  记者:苑航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要保持长盛不衰态势,必须向&中国创造&发展,打造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中国企业早已意识到只有走创造之路,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才是兴业之本。
  一直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制造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为主要方式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制造的商品虽然占领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份额,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中国并没有出现如索尼、福特、通用、摩托罗拉等全球知名跨国公司,以及世界顶级品牌。&中国制造&出口量虽然大,但很大程度上是&广种薄收&,利润并不大。中国企业早已意识到只有走创造之路,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才是兴业之本。&中国制造&正在发生剧变。
  专利保护:&中国创造&的根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影碟播放设备制造基地,每出口一台DVD需要交给外国人18美元专利费,除去成本,只能赚1美元。一台标价79美元的MP3播放机,属于中国企业的纯利润只有1.5美元。汽车行业里的合资企业,外资拿了30%的资本,拥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润,而合资企业中的内资只能拿30%的利润。有专家估计OEM贴牌生产,外国人拿走了92%,中国人最多拿到8%。有人这样描述&中国制造&:&人家吃肉,我们啃骨;人家吃米,我们吃糠。&
  可见,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
  创造就是技术加创新,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近来年,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在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思想指引下,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宣传处提供的资料显示,去年是我国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的一年。这一年,我国专利申请继续实现快速增长。其中3种专利即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年增长率超过了20%,达到57.3万件。截至日,我国专利申请总量突破了300万件。
自日我国专利法实施到日,第一个100万件专利申请,用了14年零9个月;到日第二个100万件专利申请用了4年零2个月;到日突破第三个100万件专利申请,仅仅用了2年零3个月,比实现第一个100万件缩短了12年半,比第二个100万件缩短了近2年的时间。
  仅200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就受理了3种专利申请573178件。专利申请与以往相比,特点明显。
  一是3种专利申请总量持续增长,且发明专利申请量增幅更大。2000年至2006年3种专利申请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总量连续7年平均增长超过20%。2006年发明申请专利的年增长率为21.4%。1985年至2006年,发明专利申请累计超过100万件,达到了1089515件。
  二是国内3种专利申请同比增长高于国外。国内专利申请同比增长为22.8%,比国外的10.4%高12.4个百分点。
  三是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同比增长明显高于国外。国内发明专利申请122318件,国外的为88172件,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是国外的1.39倍。
  四是国内3种专利职务申请增幅高于非职务申请9.1个百分点。
  五是企业成为国内3种专利职务申请的主力军。其中企业3种专利申请占总量的82%,远远高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机关团体分别所占的4.8%和1.9%的申请比例。
  这些数字表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不断加大,中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挺进。
  专利转化:&中国创造&的保障
  &中国制造&发展至今,国际国内的背景已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竞争界面已经从生产环节前移到研发环节。是做资源型、依赖型的产业,还是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升级?这是摆在所有中国企业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中国企业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坚持自主创新,企业才能永葆活力,才能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开始寻求突围之路。
  山东青岛金王集团是一家以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新型高分子聚合物烛光材料、新型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等烛光产品及其相关产品为主的股份公司,是中国同行业首家上市企业。从1997年起金王就开始酝酿走自主创新之路,发展自主品牌。1998年,金王申请了第一项专利,注册第一枚商标&Kingking&。1999年,金王自主研发的&新型聚合物基质复合体烛光材料及其制品&成功问世,它颠覆了上百年来以石蜡为主要原料的蜡烛制造史,第一次赋予蜡烛&透明、无烟、环保、耐燃&等优良特性,引来了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大型连锁零售集团的合作。
  此后,金王自主创新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开始大力实施&专利战略&。至 2003年,金王当年申请专利就突破200件,被评为&中国专利明星企业&, 2005年入围国内企业专利申请十强。
  &Kingking&品牌的知名度也日益提高,荣获&中国名牌&并入选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与此同时,金王还被沃尔玛集团评为2005年度最佳供货商。
  目前,金王拥有专利14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专利产品的销售收入已占公司总收入的50%。
  专利使金王实现了成功创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当地的出口创汇。同时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专利新材料的应用也极大的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目前,金王集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设立在美国、德国、韩国的3个研发设计分部已初步成型,海外市场占有率连年增长。金王利用海外分支机构反馈来的各国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信息,迅速转移到设计、生产当中去,使国外的消费者以最快的速度用上满意的产品。未来,金王将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名牌产品为龙头的技术进步机制,不断自主创新,打造国际品牌。
  宁波新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高品质打火机和点火枪设计、生产、销售的外向型企业,产品远销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占中国打火机出口额的1/10。公司5年内3次打赢国际反倾销官司,成为中国加入WTO后第一批打赢反倾销官司的企业,第一家突破美国、欧盟打火机技术壁垒的企业,第一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中国打火机生产企业。
  新海公司自成立以来,积极实施专利国际化战略,通过引进国外技术人才,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购买先进的国外设备等途径进行技术创新。同时积极申请国外专利,努力实施专利产业化。公司拥有318项国内专利,16项国外专利,其中美国打火机保险发明专利4项。2002年9月,美国打火机保险专利US 6443727申请的成功以及大批量生产,标志公司基本突破美国、欧盟对打火机实施的技术贸易壁垒,增加并巩固了公司在美国和欧盟打火机市场的占有率,打破了美国打火机一统市场的格局,当年实现产值2300余万元。据欧洲进出口商会统计,新海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为25.05%。
  公司积极参与实施专利标准化,连续6年参与国际打火机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并在2004年国际打火机标准制定会议上提出符合中国打火机行业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修改意见,获得大会认可。在未来5到10年里,新海公司将发展成为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具有完善的国际化营销网络,以及具有产品持续开发和工艺技术创新能力的行业标准制定者,跻身世界行业前三强。
  四川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10年前曾经处于崩溃的边沿,近年来坚持技术创新,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研发出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如自主开发的&四氟乙烯单体生产新工艺&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2004年底该项专利技术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 2005年自主研发的氟橡胶生产技术,建成了千吨级的氟橡胶和全氟丙烯生产装置,并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产品1/3出口国外,实现销售收入2亿多元,出口创汇近2000万美元,产品得到了国外知名公司的高度评价,为该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自主创新,不仅是企业走国际化道路的必经之路,也是企业自救的有效途径。
  四川宜宾丝丽雅股份有限公司,原为四川省宜宾市一个濒临倒闭的化纤生产企业,通过以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以专利成果产业化实现企业知识产权规模效应,企业实现了二次创业。为提高公司员工进行科技创新激情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公司对科技创新项目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并提出&宁可奖错一千,绝不漏奖一个&的奖励口号,激发科技创新热情。同时加强产、学、研结合,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特种功能性纤维的生产技术研究&、&竹浆粘胶长丝制造工艺研究&、&高档保健型蛹蛋白纤维及纺织品研究开发&、&锦/粘复合丝线染色均匀性技术攻关&等课题研究。近年来公司的科技投入每年都以几倍的速度增长,已拥有20多项国际领先技术,100多项国内领先技术,累计申请专利109项,其中已获专利59项。专利技术实施率达到90%,极大地增强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基本实现了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其中&一锭多丝&和&雅菲特&是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在国内外运用了70多年的传统纺丝技术,效率提高了2至3倍,节约投资4亿元,新增产量2万吨,新增销售收入6亿元,粘胶纤维生产规模达到50000吨/年,居全球同行业第一。
  专利维权:&中国创造&走向成熟
  去年2月10日,朗科公司委托美国著名的摩根路易斯律师事务所向美国德克萨斯州东区区域法院递交了一纸诉状,将PNY公司送上了被告席。要求PNY立即在全美国停止生产和销售闪存盘,并且赔偿巨额损失。
  创建于1985年的PNY,是美国计算机存储零售市场主要企业之一,在美国闪存盘市场上排名老二。
  朗科状告PNY引起世界瞩目。这是中国IT厂商首次在美国起诉当地厂商侵犯发明专利权的事件。正值中国企业轰轰烈烈开展自主创新、走国际化化道路之际,朗科状告PNY无疑是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对朗科乃至中国企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朗科公司是一家由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总部位于深圳市科技园的高新技术企业,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移动存储生产商与出口商。1999年,该公司在世界上率先成功研制出了新一代移动存储器&&闪存盘(取名&优盘&),并于当年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发明专利申请。
  朗科公司自创建伊始,就注重技术开发,每年在技术开发方面的投资几乎占了公司总收入的10%。这样大的投入即使是在国外企业中也是十分罕见的,但由此却收获了丰硕的技术成果。继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闪存盘之后,朗科公司又先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启动型闪存盘、第一款双启动闪存盘、第一款加密闪存盘、第一款超稳定闪存盘、第一款只能对话闪存盘、第一款模拟光盘闪存盘,以及国内唯一的闪存盘控制芯片&&优芯I号和优芯II号等。凭借自主技术创新,朗科公司成为闪存盘领域的全球技术风向标,显著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朗科公司已经从最初注册资本30万元的小企业,迅速发展成为一家年销售额达数亿元、拥有近400名员工的中型企业,产品远销北美、欧洲、日本、东南亚等数十个国家与地区。
  朗科注重技术开发的同时,更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使其在遭遇强大竞争对手时没有被边缘化,反而借专利权成功捍卫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与市场利益,实现了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蜕变。
  据了解,截至目前朗科公司累计申请了300多项发明专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朗科公司分别于2002年7月在中国获得的闪存盘发明专利&&即&用于数据处理系统的快闪电子式外存储方法及其装置&(专利号为ZL99 ),以及2004年12月在美国获得的权利范围相同的发明专利(专利号为US6829672)。前者让朗科公司面临强大竞争对手时,成功捍卫了自己的利益,扩大了国内市场的份额;后者则让朗科公司在踏上国际化征途时有了更足的底气。&朗科的发明专利在一定程度上吓阻了国际巨头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据业内人士透露,2004年索尼公司曾准备大张旗鼓地进军中国闪存盘市场,但自从遭到朗科公司的专利诉讼之后,步伐已经明显放缓。目前索尼在中国闪存盘市场的份额不到1%。有关专家表示,拥有闪存盘的基础性发明专利将为朗科公司进军美国乃至全球市场消除不少障碍,而这无疑是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种体现。
  事实证明,没有自主创新,中国企业就难以走出&汗水工厂&的阴影。中国企业要得到长足发展,只有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积极打造自有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使&中国制造&成功迈向&中国创造&。
方正:高新科技的产业实验室模式
  记者:李颖
  80年代,中国曾诞生过一批高科技企业。几十年过去了,沿着&技工贸&发展模式一路高歌猛进、决胜新世纪市场的,却寥寥无几。然而,北大方正集团成为例外。沧海横流,更显方正本色。方正集团何以能一枝独秀?她的源头活水引自何方?她的发展动力肇兴何处?解剖与透析&方正现象&,对于&中国制造&转型&中国创造&,无疑具有非同一般的标本价值与启迪意义。
  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目前方正已经拥有5家在上海、深圳、香港及马来西亚交易所上市的公众公司,以及海内外的20多家独资、合资企业,员工2万多人。目前,方正集团拥有国内最具实力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方正技术研究院是中文电子出版系统研究基地,也是全球最主要的多文种电子出版系统研究基地之一。方正在传媒及信息技术、电子书出版、数字广电领域都开发出一系列先进技术和产品,其中文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等多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方正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瞩目。
  告别铅与火:方正深耕数字出版
  80年代,中国诞生了第一批高科技企业。当时,中国科技企业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是&贸工技&道路,中国绝大多数企业走的就是这条道路。这条道路容易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企业容易生存下去。另一条就是&技工贸&道路,中国很少有企业走这条道路,因为从&核心技术&入手难度很大。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方正集团是一家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拥有并创造对中国IT产业发展和大规模应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是中国重要的软件出口企业。在国家组织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748工程&中,王选教授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经方正集团成功转化并产业化,彻底使中国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时代。如今,新闻出版领域的技术占据了国内85%以上的市场份额,印刷领域的相关产品成功挺进海外市场,覆盖了亚太和欧美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然而,方正所走的&技工贸&道路并不平坦。1995年起,方正集团通过全面引进进入硬件制造领域,十几年来构筑了强大的制造基础,近几年更稳居国内PC制造行业前两位。然而,由于没有掌握核心零部件的生产技术,关键元器件只能依赖引进,加之产业环境的变化,企业在系统终端组装环节的利润率日渐微薄,盈利空间形成明显的&天花板效应&。
  2001年,魏新进入方正集团,并开始担任方正科技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那时他发现虽然电脑是方正科技销售额最大的业务,但是由于不具备核心技术,利润率却很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进程速度明显加快,市场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方正面临着新的市场竞争压力和技术创新的双重考验。魏新意识到,坚持自主创新才是方正的真正出路。
  于是,方正瞄准网络出版这一快速成长型行业,借鉴欧美等先进国家的经验,确定了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和数码印刷两大创新方向。基于已有的技术积累,加之对技术发展趋向的准确判断和把握,方正集团发动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即网络出版技术创新。
  近年来,方正主导整合各方资源,开发出了原创性的核心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阿帕比(Apabi DRM),并获得国家信息产业部&重大技术发明奖&,这也是软件产品的首次获奖。目前,阿帕比电子书系统已被近2900家数字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等,500多所大学、400多家出版社采用。海外用户达到了50多家,包括牛津大学图书馆、纽约皇后区图书馆、德国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图书馆等。阿帕比电子公文系统已经应用于中央各大部委,省区市级党政、公安、税务等行业领域。方正已拥有数字版权保护的图书23万余种,电子书藏量达到世界第一,堪称世界最大的电子图书库。同时,方正自主创新的网络出版eBook (电子书)也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在国际市场上,方正集团软件国际化的新突破在于向海外推广西文系统,将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产品打入发达国家市场,特别是方正RIP软件。方正软件在美、英、德、日等国家及世界其他各地已拥有近百家全球合作伙伴,这种现象在中国企业中是非常罕见的。
  探索创新路:三大模式纵横市场
  谈及方正集团对创新道路的探索实践,魏新表示走自主科技创新这条路,在中国是行得通的。他总结了方正集团近年来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几种自主科技创新方法,为中国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首先是原创式科技创新模式。方正集团是一个真正拥有原创性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方正的激光照排系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方正在激光照排技术上持续不断的自主科技创新,不断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业,并且不断进行产业化推广运用,同时向国际市场横向拓展,向软件领域纵深发展。这条自主开发的技术发展道路证明,在国际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中,中国企业通过一定的技术能力积累,在部分高技术领域的特殊环节也有进入机会。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的创新驱动下,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处于全球技术发展前沿,通过科技创新推出新产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并服务于全球市场。
  其次是资本换取式科技创新模式。资本换取,即方正不独立参与开发原创性技术,而是通过资本换取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科技创新。这条科技创新之路的代表性案例,是方正日在深圳投产的6英寸芯片生产线。
  方正集团原先并不拥有制造高端芯片的技术,但是为了在拥有整机规模组装和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后再拥有核心元件的制造能力,方正买下居世界前沿的集成电路技术。如今方正的芯片生产线已经开始运转,制造出的许多成品,如电源管理芯片、高频通信芯片、特殊存储器芯片等都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在这项技术方面的空白。方正制造的6英寸芯片,不但标志着方正从终端组装到核&芯&制造能力的提升,也意味着半导体行业的技术升级,还代表了中国IT企业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发展的趋势。
  通过以资本换取科技创新的方式,中国企业可以凭借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深刻理解,在一些全球性朝阳产业中努力抢占&战略制高点&,以原创性的&产品概念&切入产业链上较高增值环节,获取&为己所用&的核心技术,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产品。通过掌握&构架性&的软技术整合各方资源,以技术转化的产业组织能力形成产业化。
  第三是并购式科技创新模式。除技术创新领域外,方正正在沿着并购式的道路,沿着IT产业链向高端环节挺进。
  方正向IT产业高端环节转移的第一阶段就是收购珠海多层电路板公司。多层电路板的市场潜力很大,全球共有30%的电路板在中国制造并销售。方正看准电路板市场,以购并的方式,组建了珠海方正科技多层电路板有限公司。方正对其购并目的在于利用资本实力和产业组织能力,将这一业务做大,在短期内将其建设成为国内最大最强的印刷电路板企业。其第二阶段是投资芯片,采用资本整合的方式与外国芯片的技术领先者进行合资生产,方正集团控股合资公司进而拥有其核心技术。
  方正在IT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的过程表明,中国制造型企业的最初竞争力源于低成本的要素供给,以设备引进和技术模仿等方式获取生产技术,在产业链的低价值环节从事装配型的劳动密集生产。由于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广阔的产业纵深,为中国企业积累了资本和制造能力,企业可以通过购并方式快捷地向产业链上游转移,以较高的生产效率和低成本在较高价值环节获得规模效应,以自主品牌为全球提供标准化产品,从而实现企业并购式的创新。
  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已经从&仿造阶段&过渡到&制造阶段&,正在逐步向&创造阶段&靠拢。自主创新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也不仅仅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而一个企业的生命之源,是一国之根本,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遭遇投入瓶颈:需要政府共担风险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标志着以自主创新促进国家发展的战略,已经上升到国策的高度,而自主创新则需要科技投入予以保障。
  我国已成为PC机生产和消费大国,但CPU芯片和操作系统这两大核心技术却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 5%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2.5%~4%。由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致使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这似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魏新介绍,方正集团年销售额达300亿元,一年可以投入科技研发的经费仅几个亿。方正对于某些领域的技术方向与趋势具有较强把握能力,甚至清楚能够带来超额利润的主攻目标,但这些重大研发所需投入少则十几亿多则几十亿。所以至今,方正还只能在几个具有看得见的广阔前景的重大研发项目上,凭借自身的利润慢慢滚动投入。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发生在方正身上,我国很多企业都明白&以重大科技创新实现重大价值创新&的道理。但由于缺乏雄厚的资金,使企业面对重大的研发项目时,下得了狠心却下不了狠手。目前,我国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需大量进口,科技创新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当中国企业自身能力不足时,政府应该成为企业坚实的后盾。对此,魏新强调,企业的科技创新有风险,此时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一些科技创新的风险可以通过企业的研发管理与风险控制加以规避,但另一些风险却只能由政府和企业共同面对,这也是科技创新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魏新曾多次深入韩国知名企业进行考察,他发现三星集团的成功经验值得思考。他多次说过,中国的市场比韩国广阔,工业配套体系比韩国发达,人力资源也远远比韩国丰富,但是至今在国内除了资源型或垄断型企业外,没有一家国内企业能够达到三星集团的发展高度。而我们知道,三星集团是在1969年,凭借为日本三洋贴牌加工小黑白电视机起步的。1972年开始生产三星品牌的黑白电视机。现如今三星电子已经在8个领域居全球第一,2004年纯利润达到了103亿美元。三星的成功应归功于韩国政府。韩国政府当年几乎是以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来扶持三星、现代等重点企业。1997年,三星电子的营业额为153亿美元,其中毛利润为48亿美元,但其每年要投入10多亿美元的研发费用和高额的管理、销售支出,净收益仅为1.02亿美元,资金利润率仅0.6%。在此关键时刻,韩国政府还出面把在国外的韩国精英召集回国,请他们致力于国内的技术研究。此外,韩国政府的大批量订单,也为三星等企业的腾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星集团作为韩国企业一个缩影,其发展和成功的经验,不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企业,都应从中得到启发。
  聚焦国内,魏新认为,目前国内的企业,相当一部分不具备重大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政府不能对所有企业都进行普遍扶持。政府应在重点行业中筛选出重点企业进行扶持,不要把有限的资金分散使用,要重在取舍。对在全球市场前景广阔,并且具一定竞争优势的国内成熟企业,政府可以以非常方式大力扶持其超常规发展。
  面对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企业迫切需要政府在重大科技项目上予以支持。一批产业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也必将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腾飞。近几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创新成就,&神五&、&神六&和&嫦娥&的成功升空,都是以科技创新为本,进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例证。
中国创造: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郭凡生
  未来几年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并最终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正面临一场蜕变。从丑陋的毛毛虫到漂亮的蝴蝶,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艰辛之路,但同时也是一条必须经历的新生之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我们完成了从温饱到基本小康的飞跃,但传统的&中国制造&发展路径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中国制造&蜕变&中国创造&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没有&中国创造&,我们就不可能再去创造中国。
  中国制造我为你自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保持了快速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加快。一方面,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世界各国投资者来华投资,我国已经成为国际产业转移最主要的承接地,国内产业构成的国际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统计显示,加入WTO以来,我国制造业出口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30%以上。目前,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70%,沿海制造业发达地区甚至超过了90%,一些在行业内领先的国内企业,已经开始通过跨国并购建立企业发展的全球战略,国内行业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媒体经常传播的信息是中国制造的产品被西方国家&妖魔&化。这样的信息使我感到既气愤又自豪。气愤的是这些国家没有公正地评价&中国制造&,设置了新的贸易壁垒,这是不公平的。但是同时又感到自豪,200多年前鸦片战争的时候,他们是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今天我们用和平的贸易手段,把中国制造的廉价和优质的皮鞋、服装和家电送入欧美市场,&中国制造&成为当地消费者最喜欢的产品。&中国制造&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我为&中国制造&感到骄傲。
  记得有一次在意大利的商场里看到一款由河北白沟贴牌生产的高档包,标价为200欧元,对此我深感自豪。&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带动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也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走向成熟。
  中国创造我对你向往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跟几千名&中国制造&的核心厂商进行过接触。在顺德与中国家电界的企业家相聚的时候,我提出过一个问题:&你们成功了吗?&他们说:&我们已经成功了,因为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家电是&中国制造&。&有数据为证,中国生产的彩电已占据全球50%~60%的生产份额,从这种意义上看 &中国制造&确实是成功了。但是我又问他们:&既然你们成功了,为什么一台DVD如果有10元利润,你们却拿不到1元,9元的利润都流走了?哪个企业把现有员工的工资调高50%还可以存活下去,请举手。&几百位企业家没有人举手。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稀缺、人口众多的国家,依靠传统的&中国制造&发展模式,能否支撑中国走向真正的富强和现代化,这是我对&中国制造&的担心,这也是所有中国企业家和理论界对&中国制造&的担心。
  我曾就&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做过一番研究。中国改革开放比前苏联、东欧地区和越南要早10年。当传统制造业从欧美、日本、韩国等地撤出的时候,&中国制造&迅速填补了空缺。但&中国制造&的利益从何而来?是靠高能耗、高污染,让我们的同胞拿低工资而获得的!尽管现在比过去要强很多,但是在整个世界经济利益的分配格局中,&中国制造&依然处于劣势地位。白沟生产中国50%以上的箱包,60%以上是贴着国际名牌出口的。我问过白沟的企业家,10年前生产一只箱包挣多少钱?他说5元,而现在只有5角钱,贴牌加工的收益在迅速递减。这意味着,沿着&中国制造&现有模式走下去是没有出路的,提高中国产品的品牌和技术含量,&中国制造&才有明天。
  目前,我国制造业有100多种工业制成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范围包括钢铁、水泥、家电、通讯设备、纺织、医药、机械装备、化工等10多个行业,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我国虽然成为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在国际制造业的分工中,大部分&中国制造&处于加工环节,并且从发展趋势看,资源、能源制约和环境压力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延续20多年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工业增长方式在市场作用下必然会发生重大改变。
  中华民族一直在面对许多的磨难,改革开放的近30多年让中国人看到了未来,但同时总能看到新的考验和艰难迎面走来。我们必须面对它,我们也无法不去面对它。随着人民币的升值,随着各种原材料价格的提高,随着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铁矿、原材料、石油进口国,&中国制造&的成本比较优势已经越来越小,留给我们可发展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怎样办?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一条必由之路。
  制度创新我为你呐喊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有什么差别?
  从利润角度可以直观看到,拥有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中国创造产品可以有20~30%的利润,而加工制造一条领带的利润率不到1%。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技术、人才、资金、管理方面的差距。但我认为,这些都是低层次差别,二者的根本差别是制度。按我理解,&中国制造&有&中国制造&的制度,&中国创造&一定有&中国创造&的制度。
  20多年前还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时,去安徽凤阳做了一次调查。同样一块地,一头牛,一个老农民,人民公社时期打的粮食不够吃,包产到户后可以卖余粮。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没有变,惟一改变的是制度。改革开放近3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制度创新才是最本质的创新。没有制度创新,就不可能有管理的创新,不可能有技术的创新,也不可能有新的生产运营模式的创新。
  &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之间的根本差别存在于产权制度之中,进而又演化为一种文化差异。我们应该明白,计划经济打不过市场经济,资本经济打不过知识经济。当年在虎门我们被打败,我们总结是败在外国人的坚船利炮面前,但更应看到中国封建农业制度打不过欧洲先进发达的工业制度,我们是在制度面前败下阵来的。这一点从甲午战争可以看得更清楚,论装备我们不比日本海军差,可我们还是战败了,根本原因在于清帝国的制度落后上。
  &中国制造&怎样走向&中国创造&?最关键的就是改变制度,把简单的资本制度变成资本与知识结合的制度,最终走向知识为主、资本为辅的制度,这才是&中国创造&在制度上的惟一出路。
  今天中国制造业的领袖们确实穷怕了,他们多出身于农民。我们要让他们真正看到,只有在知识经济的制度下,才可能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我想每个人都相信中国会越走越强,这是我们的梦想。什么是梦想?梦想就是到最美丽的地方,得到最美好的东西。马丁&路德曾经做过一个梦,他的梦是:希望有一天山上奴隶的后代可以跟奴隶主的后代共叙兄弟友情。今天我们正在向这个方向走。当知识经济不断普及的时候,昨天的老板和昨天的打工仔,正在共述兄弟友情,从利益分配上很难看出谁是老板,谁是打工仔。他们所关心的已经不是谁多拿多少的问题。他们关心的是怎么样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通过&中国创造&,实现中国人走向共同富裕的伟大梦想。
  中国人只要跟美国人、欧洲人用同样的制度搞经营,加上中国人的勤劳和聪明,我们将无往而不胜。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国企业家在互联网领域的全面成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公司取得比美国公司更大的成功,是因为中国互联网公司已经创造了一千个以上的百万富翁。只要把简单的资本制度,变成成功的知识型制度,同样可以让传统产业变得非常强大。蒙牛的成功就在于蒙牛创造了几百个百万富翁,这就是制度的魅力。
  今天,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家已经勇敢地站出来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不仅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还将成为世界创造的重要发源地。最后我想记录下我的一个梦:希望当我们这一代离开人世的时候,当大家都忘记了李彦宏、郭凡生的时候,我们后代会记住这个时代,一个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时代,一个中国从小康走向了富强的时代!
  作者简介:
  郭凡生,慧聪网(HK8292)CEO,国内知识经济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著名企业家。从商之前,在80年代的中国经济学与改革理论研究方面多有建树,是当时国内理论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年轻学者之一。
  1992年10月,郭凡生创立慧聪公司;日,慧聪国际资讯在香港成功上市;2004年5月成立慧聪网(),同时推出综合B2B服务平台&买卖通&,成功完成由国内首席商务资讯服务商向国内最大内贸B2B服务商的转变。
  2004年至2006年,郭凡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巡讲,提出用互联网改造和武装中国家族企业的理论,在中小企业间引起轰动,掀起电子商务热潮。
 相关新闻:
赞助商链接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推荐排行热点
Copyright &
中国质量万里行新闻网沪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俏十岁面膜高端制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