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种防御机制制理论有什么新的发展

欢迎光临倘文库,如需获取更多资料请使用搜索功能。
当前位置:>
心理学专业文献-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
心理学专业文献-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心理学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101种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理论,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图解心理防御机制,关于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有哪几种,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的例子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河北联合大学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的父母的教养方式、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教养方式
、防御方式问卷(DSQ)测量一、二、三、四年级的大学生120名。结果:父母拒绝否认与惩罚严厉因子与SCL-90的评价量表(EMBU)
总分正相关,父亲情感理解温暖与SCL-90负相关;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中间型的防御机制和掩饰度与SCL-90的总分正相关。不成
掩饰因子、母亲拒绝否认因子、父亲惩罚严厉因子、拒绝否认因子对SCL-90总分具有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父母的熟防御机制、
教养方式和防御方式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关键词]防御机制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大学生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重
曾被誉为天之骄子。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研
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心理障碍检出率为20.72%。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试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2.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法,抽取某高校一至四年级的学生120人进行测试,
一年级31份,二年级收回有效量表117份,有效回收率97.5%。其中,
25份,三年级30份,四年级31份;男生55份,女生62份。
2.2研究方法
2.2.1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有90个陈述句构成,根据自己最近1周的实际情况分4级回答,记1-4分,1为无,2为轻度,3为较重,4为严重。量表还包括9个因子:躯
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体化、
2.2.2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父母教养方式评估采用父母教
养方式问卷(分4个等级,记1-4分,1为从不,2为偶尔,3为经常,4为
总是;该量表还包括11个因子,父亲养育6个分量表: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58个条目;母亲养
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育5个分量表:情感温暖、
试57个条目,11个分量表由66个陈述句构成)。
2.2.3防御方式问卷(DSQ):包括四个因子,分别为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不成熟防御机制、掩饰度。不成熟防御机制包括:投
被动攻击、潜意显现、抱怨、幻想、分裂、退缩、躯体化;成熟防御机制射、包括:升华、压抑、幽默;中间型防御机制包括:反作用形成、解除、制止、回避、理想化、假性利他、伴无能之全能、隔离、同一化、否认、期望、消耗
交往倾向。每个项目均采用1-9的九级评定方法(1.完全反对;2.倾向、很反对;3.比较反对;4.稍微反对;5.既不反以对也不同意;6.稍微同意;7.比较同意;8.很同意;9.完全同意。)
2.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3.结果分析
3.1父母教养方式、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分别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子、防御机制的各因子与心理健康的总分及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详见表1。
表1父母教养方式、防御机制与SCL-90的相关分析结果(r)
SCL-90情感温暖、理解母亲
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
父亲教养方式
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不成熟
成熟中间型掩饰度
总分-0.1420.1420.389***0.186*0.129-0.183*0.215*-0.0640.1500.354*0.1430.583***-0.0220.302**0.294**
躯体化-0.042-0.0920.372***0.112-0.026-0.1490.348***0.058-0.0590.207*-0.0990.433***-0.097-0.0490.309**
强迫0.012-0.0220.332***-0.015-0.040-0.1260.227**0.024-0.0330.140-0.0780.606***-0.0880.0990.440***
人际关系敏感
抑郁-0.068-0.0950.386***-0.0080.001-0.197*0.319***0.0320.0110.182-0.1070.594***-0.1450.0280.432***
焦虑-0.0360.0150.379***0.1760.066-0.1290.393***0.1240.0640.284**-0.0110.558***-0.1290.0390.326***
敌对-0.072-0.0130.313**0.129-0.012-0.1510.314**0.080-0.0200.283**-0.0230.632***-0.0280.1350.422***
恐怖0.044-0.1100.358***0.003-0.045-0.0740.360***0.035-0.0440.122-0.1220.391***-0.114-0.1070.252**
偏执-0.071-0.0950.378***0.063-0.014-0.1440.332***0.007-0.0230.221*-0.0770.528***-0.090-0.0300.362***
精神病性-0.058-0.0440.309**0.0600.016-0.1640.312**0.039-0.0080.195*-0.0460.587***-0.0410.0960.406***
-0.120-0.0440.419***0.0470.023-0.224*0.352***0.0540.0250.320***0.0420.607***-0.0980.1170.400***
注:*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结果发现,父母教养方式的负性因子,如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与心理不健康正相关;不成熟的、中间型的防御机制与心理不健康正相关。
3.4父母教养方式及防御机制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及防御方式各因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情况,本研究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和防御方式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其中,母亲拒绝否认因子、父亲惩罚严厉因子、拒绝否认因子、不成熟防御机制、掩饰因子进入回归方程(进入和剔除标准为0.10)。
4.1父母教养方式、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分析
在本研究中,防御方式量表中的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与症状自评
)量表总分呈显著相关,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与症状(下转第394页
—392—
PPT制作技巧您的位置: &
> 我们现在笃信的所有理论都将被新的理论所取代
我们现在笃信的所有理论都将被新的理论所取代
作者:yuanhui
的超个人心理学等众多心理学流派对人格发展的研究,并罗列了其中代表人物的核心理论及其人格发展模型,时间跨越了一个多世纪。回到这个长廊的最前端——100多年前的西方世界,那时心理学的发展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世界,其鼻祖弗洛伊德就人格的形成提出了心理性欲三阶段理论,他强调儿童期,尤其是生命最初五年对今后成年心理机能的重要影响。
  [读后感]
伊娃,我要特别感谢允许你放开写的那条新神经通路,它为我带了莫大的愉悦与共鸣感!你的文章非常棒,从个人到社会,从理论到个人经历的关联,从微观到宏观,非常流畅与游刃有余!你的总结时而细腻,时而深入,又马上能拔出来,站在高山之巅,读后感。我还有些感慨与共鸣用红体字写在你的段落与字里行间。我强烈希望你能允许将你的文章分享给全体各个文凭班学员。不知愿意否?前言这份作业一直拖延至今,生活的忙碌、哺育子女的重任想来都不是真正的理由。回顾收到这份作业之初,明确是技术性的,进而不知怎的,竟把它解读成是要交一篇“论文”,于我那必定要是论点鲜明、论证有力,洋洋万言之作方可对得起督导的时间和心力一阅啊!之后便就此产生了一个高高的理想我,怎么都没下得了笔,自认做学问还远不及那个理想我的程度。而冯老师早前发出来的两篇同学例文也是没敢去读,生怕影响了我的思维角度,论点缺乏新意。而我又一直是个好学生,或者说我力图和期待成为一个好学生,得到权威的欣赏,伴随的心底的渴望是能够靠近那些权威,与他们“在一起”,可却又总是如此害怕靠近他们。带着这样浓重色彩的背景,我艰难地断断续续地看着这本《人格的发展》,时而对那些理论在内心批判一番,时而产生排斥、抗拒、沮丧、无力、自恨的情绪,时而又会连看过的理论和交论文这回事一起忘记很久,曾经还很奇怪,既然那么在意那么想做好怎么会忘记了呢?现在想来该是种“退行”吧,既面对内在那些无法解决的冲突,将之无意识化了,自然就不会在意识层面再想起。直到这次的深度阶段二,最后一天三分钟的转化呈现,过程中我忘记了评判、忘记了恐惧,似乎那些深深锁住我的枷锁在那个瞬间冰消雪融,我变得轻快、透明,我只是一个存在,如山间潺潺流动的溪水,何人会去评它太深、太浅、太宽、太窄、太急、太缓?转化就那样在不期然中悄然而至了。带着新建的还有些生涩的新的神经回路,放下对那个理想我的追逐,与自己更深的内在连接,并带上一些对自己的好奇而不是习惯性的评判、要求,我想知道究竟对这样一本书,我的所思所感是什么?而无论是什么,我想真实的让它们一点点沉淀下来,而不再只是一份作业或是证明自己的“物”。《人格的发展》读后感人格的发展与形成一直以来是一个古老而有意思的话题,古往今来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医学家从各自的观点出发给出了关于这个命题的丰富答案。由两位英国心理咨询师瓦尔.西蒙诺维兹(ValerieSimanowitz)和彼得.皮尔斯(PeterPearce)在1998年所著的《人格的发展》一书,以人格的发展探索为主线,涉猎了从以弗氏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到肯.威尔伯代表(KenWilber)的超个人心理学等众多心理学流派对人格发展的研究,并罗列了其中代表人物的核心理论及其人格发展模型,时间跨越了一个多世纪。该书在介绍各模型的同时还做了一些横向对比并指出了当中一些理论的局限性,时至今日,虽其中一些理论早已不再沿用或已被新的理论替代,但该书仍不失为专业心理咨询人士掌握基本人格模型的一本经典手册,只要我们带着智慧、批判的态度,了解他们的不足,那么这些理论还是可以为我们面对个案时提供一些思路的。喜欢上述高度而准确的总结!我们“社会派”的确不跟理论发生很多关联,但是学院派仍旧大量依循与因循。说实话,我当时选择这本书时,考虑的并非所谓学院派与“社会派”的区别以及海文的中间地位,而是这些不同的观点确实能为我们了解人性的心理维度与发展过提供概括性与开阔性思路与信息。阅读着这些理论,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由形色各异的人格模型及其代表人物构成的时光长廊,偶尔闪过紧锁的眉头和深邃的目光,感恩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探索,往生命这张大拼图上不断提供着新的更多的真相,让我们越来越接近生命和存在的本质。弗洛伊德、卡尔.亚伯拉罕、安娜.弗洛伊德等理论家对人生早期以及个体内部的关注,为我提供了探索人生早期生命经验的线索,让我不但看到前景,也同时可以更有线索地关注自我和个案的生命背景;梅兰妮.克莱恩、费恩贝恩、海因兹.科胡特等人的客体关系理论,则可以让我不但关注个体内部,更把个体置身于家庭关系及社会环境、文化背景里,对自我做更大维度的观照;说得好!而存在主义,则对于成年的我探索人生的方向与意义以及如何活着如何“在”提供了哲学意义上的思考与指导;而超个人心理学及心灵心理学涵盖身体、头脑、心灵与精神的理念则让我想到了生命的整体观以及更宏观的宇宙观。极为欣赏!从而让我带着更广阔的视角和一颗更加谦卑与尊重的心去看待和对待每个生命,因为生命远比我所知道和想象的丰富。喜欢你的态度!此外,顺着该书理出来的人格研究发展史线条,不难发现个中隐现着加拿大海文学院两位创始人黄焕祥、麦基卓发展和建立海文理论体系的些许轨迹。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构成理论,呼应着海文“真实我/现实我/理想我”的模块;荣格关于“阴影”和“精神能量”的观点让我想起海文的“共鸣模式”;而存在主义关于自由与选择的论述则让我联想到海文非常核心的教育内容——自我负责。心生感慨与感恩,回顾在海文所学以及黄、麦二人的三部中文译作《懂得生命》、《懂得爱》、《懂得健康》,我仿佛看到黄、麦两位老人家曾经就是走在这样一个长廊里,但是却走得更深更远,那里集大成了西方心理学精华和东方哲学思想及中医理论,此外他们更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和实践着个中精华并促炼出了新的更加完善的个人成长和实修体系。作为海文体系的拥泵者和践行者,不禁又一次对这一体验式教育派心理学体系的深度、广度、专业度和实操性、有效性产生由衷的欣赏和敬畏。很感动你能将海文的思想看得如此宏观与深邃,同时我也同意你的观点。回到这个长廊的最前端——100多年前的西方世界,那时心理学的发展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世界,其鼻祖弗洛伊德就人格的形成提出了心理性欲三阶段理论,他强调儿童期,尤其是生命最初五年对今后成年心理机能的重要影响。他认为影响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早年由性驱力引起的心理冲突,并就此确定了性欲发展的三个早期阶段,并且每个阶段都对应不同的身体部位,依次是:口腔、肛门和生殖器。对某一阶段的过少或者过多的满足会导致“固着”,从而影响成年后的性格以及主要的防御机制。早期婴儿的性欲发展的特点是自发性欲,也就是说性对象是自己,而后发展到具有外在对象,这标志着弗洛伊德的理论也由驱力理论转移到了客体关系理论。非常到位的总结!的确,弗洛伊德穷尽一生主要在性驱动力以及相关潜意识这一主轴上探索神经症与问题心理人格的病灶。客体关系理论强调人格发展过程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人格是由社会交往中的特性决定的,通过人际互动,外在的关系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这被称为“内在客体”。代表人物有梅兰妮.克莱恩、霍妮等,现今在精神分析发展理论中,驱力或本能理论大部分已经被客体关系理论所取代。但是“这些基于观察婴儿的理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他们现在还无法解答生命的重要阶段究竟怎样;他们也无法解答客体关系对童年、对成年期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对于以上理论,我个人的体会是我不太能够理解因为婴儿出生后表现出对吸吮动作和母亲乳房的迷恋,而这些身体部位和动作刚好跟性行为的发生有着某种相似性,从而便假设人的心理驱动以及内在冲突根源皆来自性,读后感《读后感》(大多数人皆无从追寻与性欲相关联的本能愉悦受阻而妨碍人格健康成长的线索!在弗洛伊德年代主要是靠催眠与词语联想等技术进行挖掘的。我同意的部分是人际关系,尤其是早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生存的家庭、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与你有类似经验!在此,我想分享一些我最近与我的原生家庭成员相处的体会。这是我14岁后首次有机会较长时间地与我的父母一起生活、共处。带着觉察,不难发现我“复制”了很多我父母尤其是我母亲的人格特质,我们在一些行为模式和情绪模式以及与人互动的方式上非常之相像;另一方面,从他们的一些行为以及互动方式里,不难看到我一些早期价值观形成的土壤。1)指责让我看起来更好更强大我留意到在我的原生家庭里,指责模式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带着觉察很容易就能听到成员间&连这个都做不好&,&你就是XX样子&的对话很高频率地出现,或是很
看过 我们现在笃信的所有理论都将被新的理论所取代 的人还看过
Powered by探析关于班主任应激状态下的心理防御机制
探析关于班主任应激状态下的心理防御机制
  【摘要】心理防御机制适度地使用可以缓解人的压力,使人恢复心理平衡,消极使用则会使人焦虑、抑郁、退缩甚至恐惧。班主任是一项高应激的工作,在应对焦虑时,如果未采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消极防御机制,会继发新的问题,形成新的情绪高压。班主任应了解心理防御机制原理,积极应对工作压力。&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防御机制;评析&
  一、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由奥地利心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经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进行系统研究后理论逐渐成熟。&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为本我服务,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及管束个体的行为,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导致人的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就会以某种方式调整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能得到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逃避性的,如压抑、否定、退行、潜抑等。二是自骗性的,如反向、合理化、抵消、隔离等。三是攻击性的,如转移、投射等。四是替代性的,如幻想、补偿等。五是建设性的,如认同、幽默、升华等。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有成熟与不成熟、积极和消极之分。&
  心理防御机制每个人都有,适度使用可以缓解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人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和挫折,这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消极使用则会使人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焦虑、抑郁、退缩甚至恐惧等病态心理症状。&
  当下,基础是备受社会期待与关注的一个领域,各种社会矛盾直射或折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已成为心理问题高发群体,从各类调查所得统计数据显示,教师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检出率在50%左右,处于学校教育最前沿的班主任,更是承受着来自多方面、最直接、难缓解的压力。高应激的工作状态,导致班主任情绪的焦虑或抑郁,最终影响工作效果。从现实案例来看,许多班主任在应对焦虑时,未采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压抑、否认、歪曲、合理化等消极防御机制,结果继发成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班主任与校领导之间、班主任与家长之间新的问题,形成新的情绪高压。&
  以下是班主任工作中常见的、又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心理防御机制角度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班主任在应激状态下,怎样的做法是积极有效的,怎样的做法是消极低效的。&
  二、班主任的心理防御机制案例评析&
  案例1:某校开展文明班级创建活动,A班学生的行为规范一直存在疾,尤其是几个调皮的学生经常惹祸,为此班主任花了大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对那几个调皮学生进行了针对性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班主任正信心满满地等着学校的表扬。与此同时,其他班级也在积极争创文明班,受表彰的名额限制,竞争很激烈,A班的希望比较渺茫。某日A班班主任一进办公室,就听某教师在对其他教师大声嚷嚷:&A班某些学生最近上课吵得厉害,没法上课了。&该班主任听了,腾地升上一股怒气,对着那位教师说:&没有的事!你别乱说!&那位教师很错愕,吃惊地说:&我没瞎说呀,我的课A班就是很吵呀。&该班主任怒气冲冲地走出办公室,&砰&地带上了门,甩下一句话:&没有就是没有。&&
  评析: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认为,一个人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称为否定。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通过否认自己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暂时的安慰。案例中A班的班主任是一个比较争强好胜的教师,在工作上花了不少精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他会对表彰形成期待。而班与班的竞争,更让他产生出期待性焦虑。当他的心理承受处于高压状态时,小小的一句增加他压力的话,会成为他情绪爆发的导火索。所以,他会通过否认这种比较原始简单的防御方法,来拒绝不愉快的现实。当然,这种防御的结果会造成更不愉快。&
  今天,社会竞争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校工作概莫能外。适度的竞争,有益于工作质量的提高,但是过度沉浸于竞争,会把自己推向心理高压线。学校工作中,以否认的方式反击别人对自己工作的挑刺,讳疾忌医,这样的事例还是多见的。如果案例中的班主任能看到自己工作取得成绩的主流,积极预防学生的不良事端,会把工作成绩推向更高一层楼。&
  案例2:某校W班主任对班上小C一直不交作业的行为深恶痛绝,认为教育已经毫无效果,所以干脆让小C在教室门口罚站。一天早上,W老师进教室收作业时,发觉小C又交不上作业,火气顿时上来了,立刻把小C叫到了教室门口,刚想呵斥时,恰巧看见校长巡视早自习。W老师马上缓和了一下情绪,和颜悦色地问小C最近父母工作忙吗?学习有困难吗?然后拍拍小C的背,让他走进教室。校长看着W老师,满意地点点头。&
  评析: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此而产生焦虑、痛苦。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事情的发生,往往会触发人们一些感受和情绪,通常人们会作出与直接的表达。但在特别的情况下,人们的反应会不寻常,基于各种原因,很可能有意无意地将真正的感受进行压抑。案例中提到的情景在学校里还是比较多见的,W班主任对班上小C一直不交作业的行为进行批评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教育的方式和尺度。在很多情况下,班主任会因恨铁不成钢而教育过度,但是教师的超我身份又让她要遵循道德原则,在意识层面制约她发泄情绪和不满,尤其是当校长这样一个学校教育工作标准的参照体在身边时,这位班主任的所有情绪冲动都潜抑了,甚至还出现了反向行为。&
  潜抑是一种逃避性的消极防卫,适当使用能减缓紧张情绪,避免焦虑,甚至让人在冲动中回归理智。但是,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教育学生时,该讲原则的地方还是应该讲原则,讲原则的同时,应讲究教育方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优秀班主任往往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把工作做到学生心里,而不是流于表面,这样的班主任自身的心理素质往往也非常好。&
  案例3:某校初中男生小贾,课间与同学玩耍时,不小心从高处摔倒在地,疼得站不起来。学生急忙找来班主任,班主任把小贾搀扶到办公室,派学生去请校医,恰好校医不在学校,而一旁小贾不住喊疼。班主任觉得应该先把小贾送,可是先前发生过的一件类似个案让她犹豫不决,原来不久前同样是班上一个学生受伤,班主任把他送到了医院,自己垫付了三百多元医疗费和车费,时至今日,那位学生的家长仍未把钱还给自己,自己也不好意思追讨。&算了,还是打电话给家长吧,再说,学校的制度规定是由校医陪送去医院的,现在校医不在,自己接下来刚好有两节课。&班主任这么想。于是,她打电话给小贾的家长,可是打了半小时才打通,等小贾的家长赶到学校,急忙把小贾送往医院,诊断是脾脏破裂,如果再晚送一会儿,小贾就没命了。家长怒火中烧,一纸诉状,把学校和班主任告上了法庭。&
  评析: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会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行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通俗地说就是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案例中&校医不在校&&自己又有课&是这个班主任的合理理由,所以她会在是否送小贾去医院的决定中,最终选择不送。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常会遇上需要找合理化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责任,或减轻焦虑的事情,例如遇事是否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等。很多情况下,尤其是一些年轻的班主任,不太会同家长沟通,或者与家长沟通时产生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班主任往往会选择回避。但是为避免自己承担工作不主动的责任,他们会选择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以减轻领导的问责和自己内心的焦虑。事实上,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把问题弄得更糟。&
  合理化是一种消极的自骗性心理防御机制,合理化又有多种心理防御法,案例所涉及的是&推诿&。此种自卫机制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其他理由。在面对不重要的事件或重要事件恶果未被追究的情况下,合理化的确能平缓一个人紧张的情绪,使自己心安理得。从保护班主任心理健康的角度看,适当使用可以缓解应激状态下的焦虑。但是,班主任工作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无法避免各种应激,因此,以积极的心理和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中的问题,面对困难主动出击,积极化解矛盾,才是有效保护自己、产生积极情绪的惟一之道。&
  案例4:某校初中生小刘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平时不爱学习,调皮捣蛋,家长也很不配合,班主任对此非常头疼,几乎每天都要打电话向孩子的母亲告状。有一天放学后,班主任把小刘留下来教育了三个小时,小刘回到家已经很晚了。第二天小刘的母亲到学校大吵大闹,还到校长那里告班主任的状。校长找到班主任,说她不该把小刘留得那么晚,万一出事学校要承担责任。班主任非常委屈,从此再也不管小刘了,放任小刘散漫,结果小刘学习一落千丈。&
  评析: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愿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会压抑自己的愿望,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这称为反向。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比的。案例中的小刘学习不用功,又调皮捣蛋,班主任理应把他放学后留下来教育或补课。但是班主任遇上了&好心当作驴肝肺&的家长,非但不配合班主任,还要责怪班主任,班主任自然会产生委屈情绪。所以,为保护自己以后免遭类似的指责和校长批评,她选择了放弃小刘。&
  这里我们不去评判家长的行为,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受到来自家长、领导批评的事是经常有的,因为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多元和高标准的,班主任更是承担着比普通教师更重的责任和义务。面对委屈,选择消极对待是不少班主任的做法,这也是造成一些后进生更落后的重要原因。一项学校调查数据表明,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配合程度,是班主任对学生情感投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反向也是一种消极的自骗性心理防御机制,虽然案例中班主任不去管小刘了,自己情绪上可以放开一点,但是小刘这个学生客观上还是存在于这个班级,班主任的焦虑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反向行为如使用适当,可帮助人更好地适应变故;但如过度使用,不断压抑自己心中的愿望或动机,且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将导致严重心理困扰。&
  案例5:某校班主任A某,平时工作比较努力,小有成绩,对学生也比较亲和,一直得到领导的表扬。最近学校教师正在评职称,A某认为自己应该能评上。一天学校职称评审小组开完会后,校长找A老师谈话,告诉她没有被评上,校长指出了她几点不足的地方。她觉得很委屈,可是当面不敢发作。离开校长室,回到教室,正好撞见班上两个学生在追逐打闹,把课桌椅都弄歪了。A某火气一下子升上来,大吼一声:&住手!&她一把拖住一个学生重重地拉到一边,结果被拉的学生一个趔趄倒在地上。A某还不解恨,愤愤地说:&你们害惨了我。&看到A老师的反常表现,教室里的学生一下子都惊呆了。&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探析关于班主任应激状态下的心理防御机制相关推荐
[探析关于班主任应激状态下的心理防御机制]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20136" data-title="探析关于班主任应激状态下的心理防御机制" data-imag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我防御机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