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拍拍贷散标投资经验验

十年投资心得:盈利模式就是一个赌场
来源:期乐会导读:沉浮了这么些年,考试无数,操作无数,心中感觉这十年如一场梦。但也留下了一些市场观感,看到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名为机构投资者每天对市场的评论,总觉得他们还在自己欺骗自己,对于机构股评我更不想言多。还是说说我这样的机构操盘手是怎么看这个市场的吧。盈利模式盈利模式应该主要是指的机构,中、小散户无所谓盈利模式,只能叫投资策略。所谓机构盈利模式吴老先生说的没错,这就是一个赌场。而市场一直在聒噪所谓的盈利模式,说白了就是怎么把人家的钱掏到自己口袋里。这里当冤大头的是谁?舆论一边倒地都说是散户,其实散户口袋里那三瓜俩枣怎么喂得饱。如果散户自己损失惨重,人家也是无心之失,不是存心要算计你的,现在看那么多人要上诉,索赔,真是有点啼笑皆非。中国改革20多年,就是一个国有资产不断流入私人腰包的过程,证券市场又怎么能例外。其实所谓的盈利模式就是自己建好老鼠仓,用公家的钱往上打,简单得很。那一个个坚决的涨停,拉起来气势如虹,毫不哆嗦,是什么让里面的资金如此兴奋,难道是上市公司业绩良好、分配优厚、题材独特?这些都是给别人看的,真正让他们勇往直前的是想到自己的小金库正在跟着不断膨胀,香车豪宅指日可待。后来市场看到许多大盘股都有大机构入住,欢呼什么“蓝筹时代”。其实是因为几年的发展,老鼠仓规模已经太大,小盘股已经容纳不下了,改用大盘股做做波段,倒也有滋有味。那国家亏空了也不好交待啊,放心,国家不会亏的,只要把股价高高的顶在上面,账面上一堆浮赢。到年末做帐的时候,把筹码倒一遍,浮赢变实赢,当然是会计上的技术,然后明年接着顶,许多人都注意看年底拉尾盘,其实年底突然放量对倒才是主要的,不信去看看k线。许多人看到一些大机构控盘度太高,还替人家担心怎么出货。不用担心,过两年,张老总高升了,李老总接任,张老总就算出货给李老总了,李老总好好干,只要不出篓子,会有机会出给王老总的,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去年以来,这种盈利模式不好做了,为什么?市场开始结构性调整引发价值重心下降当然是主因,但如果你够横一样可以继续做。直接的原因说出来大家都无法相信。就是因为一级市场取消,改为市值配售,没有一级市场收益了。管理层的这个措施最失败,想激活市场,没想到成了导致阴跌的导火索。其中的原因只有你深入了解机构的运作才能够理解。虽然可以用会计办法做出利润,但证券业务已经成了许多国企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每年等着这些钱发奖金呢。你必须给我一些现金。以前很好办啊,控盘拉高为自己挣钱同时做业绩,用一级市场的收益作为利润上交。许多不就是这么做的吗,重仓拉市值,一级市场的收益拿出来分红。现在没有一级市场了,到年底上哪里弄现金去啊,手中的股票控盘程度又那么高,没办法跳水吧,现在年底弄点现钱回来还真难。所以,管理层要激活这个市场其实很简单,要么回到以前打新股的年代,要么取消市值配售单个账户的上限。虽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但要比什么降印花税强百倍。许多人还夸管理层调控有度,从这件事情上看,他们也是上了船还没找到靠岸的地方。接着上面的话题再说几句。机构所采用的会计方法会极大地影响所操作个股的盘面。为什么这么说呢?每个机构每年都有一定的利润指标,在完成今年的利润指标的同时,必须为来年的利润做点储备。但是有些股票又必须在今年出掉一部分。这样兑现出来的利润岂不是让今年超额,而明年少了储备了吗?现实情况是,许多机构采用卖出后不计收益,直接冲减成本的办法。这样有的股票成本就被冲得很低,我们有一个股票的成本是0,外人确实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市场惯用的技术分析手段根本派不上用场,你觉得好象所有的筹码都是套牢盘,但卖单还是源源不断,因为它的成本是0,不明内情的人你能想得到?之所以现在可以公开的来谈论这个问题,是因为去年估计所有的机构都把老本吃光了,这种会计手法也没有用武之地了。呵呵。话题越扯越多,看来以前老师教导的写文章要先拟提纲是很有必要的。盈利模式,其实是指这个市场的生态环境,大家在这里都是怎么混饭吃的。赌场,主流机构和非主流的盈利模式说这是个赌场,非常对,赌场里进行的是正负和游戏规则。上面说过,冤大头是国家而不是散户。但是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谁?就是这些所谓的私募基金。先看看所谓的私募基金是怎么出现的吧。有这么一些人,做股票挣了钱了,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等等,如果言语冒犯了某些同志,请见谅。于是就开始为别人理财,想用杠杆多挣点,也许资金大了,觉得坐庄很容易,想自己做一把。看看,他们已经开始走入误区了。在这个赌场里,你要挣钱,就要找到那个输钱给你的人,这就是盈利模式。主流机构的盈利模式很稳定,就是赢国家的钱嘛。原来你跟着这些主流机构挖墙角,挣到了一些钱,你就误认为是自己厉害,要单干了,做私募了,你的灾难开始降临了。你也要找那个输钱给你的人,你以为他应该是那些散户。庄家吃散户,大家不都是这么说的吗?呵呵,全国散户就那么多,资金就那么大,好嘛,突然出现那么多庄家要吃他们,实在是有心无力,喂不饱啊。有些私募还是比较聪明的,继续跟着挖墙角,0048(中科创)之流。而那些想单干的,以为学到主流机构的操作手法了,吸筹、拉高,很顺利,该出货了,怎么好像不一样了,出给谁啊?每天只有自己的单子在对敲,散户呢?散户在哪里?所以去年灭了那么多私募,不知道他们痛定思痛之后,想明白没有,如果觉得是市场不好害了你,那下次你还要再被灭。你在开始单干的时候,就决定了你必将灭亡。现在看到许多所谓的私募基金代言人,隔三差五的在那里写评论,说我们私募的动态如何,准备发动什么行情了,看来还是执迷不悟,还想吃散户?所以大家注意了,如果你想跟庄,首先要搞明白你在这个食物链中的环节,你是愿意做帮凶,一齐挖墙角,还是愿意做人家的食物。为什么有的散户挣钱,有的亏钱,主要的原因不是水平高低,是他们在这个赌场中不自觉地站到了不同的位置。该谈谈基金了。大家都知道基金黑幕,黑幕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基金充当了赌场中冤大头的角色。这个角色本来是由国家充当的,但是当时封闭基金的性质决定了自身的命运,15、20年的封闭期,圈了钱相当于不用还,市场中的大鳄是不会放过这块肥肉的。当然基金当时的一些锁仓行为也做了不少好事,至少客观上也充当了一起挖墙角的角色。而且每年通过打新股的优势也分了不少红。但基金的这点钱和庞大的国家资源比起来还是太渺小,因此他无法获得源源不断的补充,这就决定了他净值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再动了。当时我对做基金的朋友开玩笑说,买基金其实很简单,他从仓位轻到重的过程就是净值不断提高的过程,你就挑个仓位轻的,没什么重仓股的买进去,等他仓位重了后再出来就行了。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一开始的基金明星是“安字系”、“裕字系”,后来是“同字系”,再后来大家仓位都重了,也爆黑幕了,一个叫泰和的哥们因为没有黑幕仓位特别轻,结果他开始冒出来了,大手笔不断。解释一下,我所说的仓位不是一般的什么50%持仓,是指有没有重仓股。后来发开放式了,这绝对是中国基金业的里程碑,也可以算证券市场的一个小里程碑。因为开放式,基金公司的人开始认真做基金了。现在的开放式基金中存在着中国未来机构投资者的雏形,尽管希望还是很微小,但不能忽视。不知道大家感觉到没有,基金已经从大家很不屑的一个冤大头,逐渐转变为一个谁也无法忽视的角色。这次的反弹,主流板块大部分是基金在主导,而且他们的理念也得到了不少正在转型的机构的认同。我记得好像有一次某私募基金代言人撰稿大骂基金的手法耽误了行情的发展。这已经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态,大家可以揣摩一下。在现在的基金公司里,我研究过几个,有机个在做数据分析,这种专业化也就是我觉得的希望所在。同时基金公司的分化,也在告示我们选择开放式基金的风险。(甚至一些基金经理如果不看材料,让他把这个基金的招股书给你讲一遍,恐怕都很难,因为许多基金都是糊弄事,研发部弄出一堆名词,基金经理并不了解他。技术分析我对技术分析的看法是,一对我没用,二如果沉迷其中就成不了大器。我不能说技术分析没用,这样太托大了,大的道理我也不想说太多,就举一个例子,说一说技术分析的主流之一形态分析。我刚入行的时候,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觉得技术分析神奇有效,值得好好学习,而且也乐此不疲,如饥似渴。后来有一次,我们在讨论一个股票,从a点要拉到b点,怎么个走法。然后我就在纸上画了许多可能性。画着画着,我觉得无论我怎么画,最后一笔总要画到b点,而且看看我画好的几幅图,什么旗型突破,楔型突破,三角整理突破,上升通道,箱形整理突破,或者往下做个双底再突破,等等,都被我画出来了。怎么都是教科书上的经典图形啊?至此我明白一个道理,形态分析里的各种形态都没错,凡是上涨的股票都会走出其中一种形态来。但是哪个是本?哪个是标呢?不是因为走出这样的形态才使股价从a点到b点,而是因为股价必然会从a点到b点,然后其运动轨迹出现经典形态。形态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而想通过形态分析,得出股价会从a点到b点,逻辑上就是错误的。实际上效果也不好。效果好的时候是因为你正好碰上了。其实很多评价技术分析的文章都谈过这个问题,我只不过是说一个实际的例子,现身说法。形态分析是如此,那波浪理论呢,太高深了,不敢评论。其实我想告诉一些年轻朋友的是,如果你把投资当作一项事业,那沉迷于技术分析是成不了大器的。经过严格的技术分析训练,我相信你会变得敏感,对细节把握很好,但无论你怎么去缩小k线,或者换成周线、月线、年线,你都无法跳出其中的起起伏伏,以更大的气魄和眼光去看市场。你对技术分析运用的越纯熟,你对投资的认识越接近自身的局限,你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匠”,但成不了“师”。这说的还是好的情况,糟糕的情况就是你浸淫几年后,脑袋里越来越迷糊,最终被市场淘汰,你最后发出的感叹是,我不适合做股票。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博览群书,提高自己的修养,什么书都看,一天看2本,看了就扔,用最宏观的眼光去看世界,不对,是看宇宙,这样你就能开始真正的投资。止损近几年散户受到的专业化教育中,最深入人心的我觉得是两个字,“止损”。这两个字被不断强调,重要性日益提高,最后俨然成了投资中头等重要的大事。有一次我面试一个学生,他说,只要做好止损,做股票挣钱很容易,我亏了10次都止损了,一次挣个够。我觉得他中毒太深。我不否认止损的重要性,但要时刻牢记,止损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如果你买一个股票,让你心安的是,大不了我止损,那你最好不要动,你这是给人送钱去了。还是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我给几个交易员每人500万的额度,让他们自己做做看。后来都亏了。我看了看他们买的股票,不应该亏损啊。原因是他们都在波动中止损了。问他们为什么止损,他们说心里没底,对这个股票又不了解,单纯从技术分析的角度看,破位就应该止损。所以,投资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不是止损,是选一个好股票。要在深入了解这个股票的基础上再来谈风险控制,谈止损。否则你会越止越瘦。大家很奇怪,觉得我后面写的和前面写的风格好像不一样,有点投资的味道了。在一个赌场里谈这些干么?市场的本质回到这个市场。这个市场为什么会成为赌场?这方面的论述太多了,该说的大多也说到了。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市场最大的问题是股权分割,3/4的股权不流通。这样的造成的结果是,大股东不关心流通市值,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比尔盖茨会拼命的蹂躏公司刮钱吗?不会,因为他世界首富的地位和的股价息息相关。所有市场化的措施都应该建立在全流通的基础上,否则南辕北辙。这些问题大家都看到了。但为什么迟迟无法解决呢?2002年初曾经出台了全流通的征求意见稿,结果市场以暴跌来回答,这个方案收回去了。可是流通股东们,你们可知道,这是唯一可能有利于流通股东的一个全流通方案,现在提的许多全流通方案要么不切实际,要么都是那个方案的翻版。但是机会已经被市场自己放弃了。博弈论里有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现在的管理层和市场就是一对囚徒,博弈的结果就是那个效果最差的均衡。流通股东很难再有什么补偿了,国有股正在流到各个利益集团手里。2001年6月开始暴跌不久,2100点左右,5个号称经济学家的跳出来炮轰吴敬链,市场反弹了一下。后来市场跌去近千点,你还看见过他们这么大的仗势吗?没有。为什么?利益使然。当时情况太紧急,好多人都来不及出,于是会气急败坏地说“如果让吴敬链得逞,将是中国股市的灾难”,其实是某些人荷包的灾难。据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所有的舆论都是为利益集团服务的。不知你看到没有,现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利益集团的力量正在改变。许多资金撤出流通股市场,大肆收购法人股和国家股。过不了多久,你会发现所有的舆论开始一边倒地告诉你全流通是多么有必要?(这倒是真的),流通股东不该有补偿,应该立刻全流通等等。这一天快要到来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热切盼望全流通到来。波浪理论我虽然不精通,但我觉得它用来解释问题是个很好的工具。我这么认为,一个完整的波浪形态都可以看作更大一个波浪形态的1浪和2浪。所以我很简单的数中国市场的浪型。2001年6月以前都算1浪,这个时期中国股市创立,发展,确立了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之后是2浪,这个时期股市问题暴露,人们开始痛思制度改革的必要。然后就是中国股市的大3浪。20年经济高速增长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这时候全流通实施了,股市恢复了本来的面目,不再是个赌场,可以反映经济的面貌。证券市场的本质是什么?股票的本质是什么?股价为什么必然会从a点到b点?在股价出现波动的时候你凭什么去决定是否止损?在追涨杀跌中,很多人已经不愿意承认,【买股票就是投资企业,股票的价值就是企业的价值】这条简单的道理会有那么多的争议,只能说是人性使然。长期稳定盈利的基础必定是企业价值的增长。寻找好的股票就是寻找好的企业。这样简单的道理不需要再有更多的论述。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其次是在此信念下的策略,然后才是更具体的东西。比如你首先是有中国股市大调整不可避免的信念,才会有做反弹市的策略;你首先是有投资股票就是投资企业的信念,才会有不断逢低吸纳优质企业,长期持股的策略。而信念如何而来,如何而坚定?你是否认为它会来自于你对一些技术指标的加减乘除,一些形态的分析,或者数浪?或许你这样认为,但我不这么看。我觉得它应该来自于一些更广阔、更深刻的东西。而且应该来自我们更刻苦的努力。为什么这么说?再此我无意贬低许多技术分析者的热情和努力。但就我自己而言,我觉得满足于技术分析是一种懒惰的做法。而认真去研究一些基本面的东西则要辛苦得多。许多人对技术分析已经研究的相当深入,悟性也很高。这个市场到目前为止,可能给技术分析者的机会更多一点,但它正在慢慢改变,我相信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如果你觉得投资是你想从事的一项事业,建议你将你的智慧、汗水投入到对经济、对行业、对企业的研究中来。更大气、更磅礴一些。这个市场会慢慢走向成熟,价值投资的空间会越来越大,这是我的信念。但也不要忘了,市场是由千万个你我组成,市场在改变着你我,你我也在改变着市场。为什么会想写这么一些东西。是因为看到很多热情的年轻人正在走我们走过的路。“有人漏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总有人在谈论机构如何如何,上次还看到一个年轻人在问有没有机构愿意要他。也许是所谓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我希望能用我所经历的以及我所感悟到的,告诉这些热情的年轻人,不要将你的智慧和青春投入到那些根本没有价值的事情中去。如果你想做这行,你首先必须将它当作一项事业,一项和其他事业一样需要刻苦努力和扎实投入才会有成绩的事业。沉迷于那些线和指标中是绝对成不了大器的。关于操作说了这么多,还有死心眼的人,那么散户应该如何操作呢,除了上面讲到你首先要知道你是夹在机构中间捡一些他们一次性没拿走剩下的钱,所以你永远别想“战胜庄家”,股价暂时还不是市场决定的,而是他们决定的(说白了一点),还是送上我的四句话与大家共勉:(1)行情往往在大家绝望的时候产生的!----现在大家还有希望!(2)坚持、坚持、再坚持-----92年到现在还在炒股的人,绝大部分成了股市名人、奇人!(3)实事求是,落袋为安----永远不要博取最大收益的想法。(4)短线靠概率,中线靠技术、长线靠眼光。-----赚钱就是硬道理。微信扫一扫,关注腾讯港股频道官方公众号:玩转港股(ihkstock)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simonchai]
热门搜索:
腾讯理财超市
同类产品年涨&27%
今年以来收益&13%
近1月涨&7.41%
7日年化收益&2.97%
本日热门资讯
一周热门资讯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过去10年的投资经验总结,什么是未来十年的最佳投资?
千万别相信分析师
看看机构投资者在买什么
这份调查通常是逆向投资者们的圣经。不管怎么说,这些基金经理都堪称是股市的推动者。当他们都在竞相买入某种时髦资产的时候,这些资产的价格也就被推到了一个通常过高的点位。而最廉价的资产通常是那些基金经理们已经不感兴趣的资产。
从冷门股票入手
和评:永远以与普遍舆论和众多机构投资者背道而驰迎接下一个十年!
2009年 12月 29日 08:29
过去10年的投资经验总结
过去10年最重要的投资经验是什么?这10个年头过得艰难而动荡,但如果我们以更加睿智、更加成熟的面貌迎接下一个十年,那么这些年头或许就不是白过了。
对我来讲,以下几条是过去10年留下的主要收获、经验和提醒。
Dusan Petricic
──过去的价格没有意义。仅仅因为一只股票半年前市价为100美元,并不意味着今天它卖50美元、20美元甚至1.50美元就算便宜。想想2000年到2002年的科技股、2007年到2009年的银行股等等,同样还有迈阿密的房产,当初的价格比现在多上几个零。这在心理学上叫做“锚定”(anchoring)──我们让过去的价格影响了我们对当前价格的判断。它是一种威胁,或许是私人投资者面临的最大危险。(其必然后果是,当市场泡沫开始泄气时,你本来有很长时间可以出逃,但有太多太多的人呆着不动,因为他们相信价格不可能再往下走了。)
──组建一个让自己睡得安稳的投资组合。对于普通人来说,能让你晚上睡得着的投资,远远好过那种提供“波及效应”(pin
action)和“动量”(momentum)投资机会的让人兴奋的投机。我们刚刚目睹了各种的理由。如果我们真正理解并相信一笔投资,那么我们就更有可能一直持有,甚至在市场崩溃的时候还会买入更多。这正是投资某些公司一个被极大地忽略了的优势。这些公司比如有蒂亚吉欧(Diageo)(旗下有健力士啤酒(Guinness)和皇冠伏特加(Smirnoff)),卡夫食品(Kraft
Foods)(旗下有酷爱饮料(Kool-Aid)和吉露果冻(Jell-O)),或者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如果你在2000年或2006年持有这些公司,那么当接下来情况变得恶劣起来之后,你抛售它们的可能性相对就不会那么大。部分地因为这样一种原因,在任何环境中我都还是不太敢买金融股,即使它们的价格很便宜。
──对“相对价值”的概念敬而远之。这就像“相对怀孕”一样完全是胡扯。价值就是价值,它是绝对的。一笔投资便宜不便宜,是相对于它未来的现金流而言的。但在每一次上涨行情中,很多人都被迷惑,看到某种资产相对其他资产(估值更加过高)价格更低而将太多资金投入其中。
──勇于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个10年开始的时候,今天的投资天才看起来像傻瓜一样,因为他们持有的是老式优质股、新兴市场、黄金和大宗商品。这些投资下挫了好几年,而思科(Cisco)和美国在线(AOL)这类公司却在同时制造了数不清的纸面百万富翁。一笔投资在显得很正确之前,可能有很长时间看上去都是错误的。10年前的这个冬天,这些优质股有一部分触及了最低点,根基稳固的蓝筹公司承诺10%的股息,也没几个人买它们。是胆子大的人从中发了财。
──存款无可替代。这听起来显而易见,但在这个10年的多数时候,美国的储蓄率低到不能再低。今天听起来难以相信,但本世纪早些时候一些评论家说,美国人其实不需要存更多的钱,因为他们在股市和房市赚了很多钱了。存钱就像减肥一样,没有可靠的捷径可走。不管挣多少,都要少花点。
──不要混淆“交易”和投资。你是否想在下一轮泡沫中投机要由你自己决定。泡沫中投机虽然有风险,但赚钱最容易也最丰厚。只要记住这只是一种交易,一种短线持有,而不是一笔你应该打算多年持有的投资。一定要及时离场。科技股开始重挫的时候,太多的人决定把他们持有的这些股票当成一种长期投资,结果把短期亏损变成了一种长期灾难。(对了,不要害怕在“交易”中承受损失,如果愿意接受20%的亏损,你可能会逃掉100%的亏损。)
──短线消息的重要性不及长期趋势。我所认识的一些投资者之所以能够在这个惨淡的十年里挣大钱,通常是因为他们把握了长期趋势──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黄金市场的供需,或者是美国国债的大幅上涨。但多数私人投资者对这些长期趋势不感兴趣。他们想听到的是短线消息──季度财报、并购传闻、市场动向等等。2001的时候,你猜当时投资者更加关注的什么?思科有关行业形势的最新报告,还是黄金价格?事后来看,哪个更有意思?
──市场时机不可完美预测,但其价值通常可以准确评估。资产廉价的时候,多买些,昂贵的时候少买些,这样做既可行,也有利可获。如果你有耐心,并采用“平均成本投资法”逐步进场,假以时日,一般都能获得不错的收益。金融行业反复宣讲“你不可能预测市场时机”这种自私的咒语,是为了让你一直倾囊投资。从最狭义的角度来讲,的确,你通常不可能准确预测行情的转折时点,但你也不需要准确预测。
──对专家预言留个心眼。2008年2月,全美企业经济学协会调查的经济学家中,不到一半的人预计这一年美国经济会陷入衰退,预测衰退的人则认为,影响将“相对温和”。可怕的不仅在于真正发生的衰退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更在于调查进行的时候经济已经陷入衰退了(后来的报告显示)。类似地,股市分析师的观点也难免有错,特别是当多数分析师似乎都持同一种意见的时候。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在楼市泡沫最盛、住房建筑股的估值达到疯狂水平的时候,多数建筑行业分析师都是看涨。
──必须继续玩投资游戏。经历过去的十年,人们可能会完全放弃投资,把资金存在银行。这是一种糟糕的想法。长远来看,现金是一个非常坏的资金存放形式。扣除税收和通货膨胀后如果还能有赚头,那就算你走运。通货膨胀仍然是一个投资者常常低估的潜在威胁。即将结束的是一个“低通胀”的十年,消费者价格指数年均涨幅只有相当温和的2.6%。但即使是这样的一个通胀速度,现金的购买力相比1999年仍然下降了大约四分之一。
──不要混淆“不太可能”与“不可能”。10年前,安然(Enron)、世界通信(WorldCom)和马多夫(Bernie
Madoff)不太可能是巨骗,刚刚才10美元一桶的油价不太可能涨到140美元,金价不太可能跳到每盎司1000美元以上,乏味的“老”欧洲的股市行情也不太可能超过华尔街。即使是在5年前,也很少有人想象到美国楼市会全盘崩溃,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会倒闭,或者是房利美(Fannie Mae)、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和美国国际集团(AIG)全都需要救援。但这一切都成了现实。同样也可以说,下一个10年即将发生的一些事情,在今天看来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Brett Arends
(编者按:本文作者Brett
Arends是《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专栏作家,他的专栏《投资回报》帮助投资者分析最新时事并做出相应投资决定。)
2010年 01月 18日 07:40
什么是未来十年的最佳投资?
不错,我们知道在过去的10 年怎么能赚到钱。然而,投资者们真正想知道的是:什么是未来10
年最好的投资?哪个市场、哪个类股、哪支股票拥有最乐观的前景,又有哪些的前景最为糟糕?
别相信荐股报告
要注意的第一件事就是:千万别相信分析师。
为什么不呢?
在准备这篇专栏文章的时候,我要求汤森路透的独立客户调查团队看一看所有分析师代表投资者对标准普尔500指数主要股票所作出的推荐。
调查的结果基本会揭示你所需要了解的有关华尔街分析师荐股的全部信息。
在针对标普500股票的9,162个评级中,不足7%的评级为负面。而这些负面评级中的大多数都仅仅是“弱于大盘”,只有相当于总数2%的189个评级是直截了当的“卖出”。
相比之下,这633个看跌评级被2,347个“买入”推荐──以及另外的2,190个“强力买入”(还有数千个中性的“持有”评级)──淹没了。
分析师在10 年前的这个时候,也就是有记录以来美国投资者遭遇的最糟糕10
年开始的时候同样信心满满──而在两年前,也就是人们记忆中最严重的经济崩盘来临之时,他们也是信心满满。
根据汤森路透的数字,看跌评级在2008年早些时候甚至要更少些──仅有6%的评级为“卖出”或“弱于大盘”,而49%的评级为“买入”,而且其中的21%还属于“强力买入”评级。我再说一遍,这是在一个糟糕的年头2008年开始的时候。
简而言之,即便上一个惨淡的10
年成为过去式之后,华尔街的分析师们仍然充当着高唱凯歌的拉拉队,他们的投资建议在那些严肃的投资者们看来缺乏可信度。
有些人可能会把这当成一桩丑闻。不过如果你像我一样,关注华尔街的时间足够长,而且已经达到了不折不扣的犬儒主义这种充满禅意的境界,你或许只会觉得这一切很好笑。
从冷门股票入手
所以,如果你正在寻找新的10 年里最好的投资,你还能从哪里找寻启示呢?
业余投资者们通常会追逐那些最受人欢迎的投资。但严肃的专业人士更有可能把目光放在那些最不受欢迎的投资品种上面。
那些最不受投资者青睐的股票、市场和资产类别通常包含价格最优惠的股票,个中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因为没人想要得到它们。对它们的期望值或许低得让投资者们有相当大的获利空间。
就像我在上个月观察到的,10
年前最受欢迎的投资是科技类股,而最不受欢迎的或许要算是黄金了。而结果却截然不同:科技类股一落千丈,而黄金则一飞冲天。
那么今天什么投资不受欢迎呢?如果你看看分析师的评级就会发现,只有非常少的投资不受欢迎。根据汤森路透的统计,在标普500指数中仅有六只股票显得如此不受追捧,以至于跟踪这些股票的分析师大都将它们的评级定为“弱于大盘。”那么这些表现不佳的六只股票是哪些呢?出列吧──声名狼藉的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房地产投资信托Apartment Investment &
Management、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Jack
Daniel的酿酒商Brown-Forman、巧克力制造商好时食品(Hershey)和零售商Sears
Holdings。
这并不是一份推荐买入的股票清单,你也不该这样看待它。其中有些股票风险极高。(能让我在晚上睡得着觉的股票或许只有好时食品和Brown-Forman;两家公司都算得上是身处稳定行业的稳定企业,不过你还是需要回家做功课。)看看这些不受欢迎的股票在未来一年或10年是否真的会表现糟糕,甚至糟糕到连一支简单的指数基金的表现也不如,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看看机构投资者在买什么
当然,分析师的推荐并不是衡量受欢迎程度的唯一标准,甚至也算不上是最好的标准。另一个选择是看看机构投资者们将他们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你的)资金押在了哪里。在这方面最好的指南或许要算是美林/美银证券每月发布的全球基金经理调查。
这份调查通常是逆向投资者们的圣经。不管怎么说,这些基金经理都堪称是股市的推动者。当他们都在竞相买入某种时髦资产的时候,这些资产的价格也就被推到了一个通常过高的点位。而最廉价的资产通常是那些基金经理们已经不感兴趣的资产。(黄金在那个时候很不时兴,以至于在调查中找不到它的身影,直到六年前,在本人的建议之下,美林将其列为选项之一,黄金才就此在调查中露面。)
去年12月份最新的一次调查显示了基金经理们对市场持谨慎的正面看法。从私人投资者的视角来看,有一些事情引人注意。
迄今为止最受基金经理欢迎的资产莫过于新兴市场股票和大宗商品了。对新兴市场的看涨程度尤其令人担心:它已经达到了可与2007年市场顶点媲美的水平。基金经理还对能源和材料企业以及科技类股进行了大笔投资。
不受欢迎的又有哪些呢?眼下股市最不受欢迎的类股是银行、公用事业和非必需消费品类股。在全球市场内,总体来说,投资者对日本和美国市场的兴趣最弱。
这些投资是不是应成为未来10年的投资呢?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已经成为了现实。这些投资可能不会比你从电视上听到的那些得到了“买入”评级的股票差多少。
Brett Arends
和评:热闹的地方是赌场,冷清的地方是矿场.
我的更多文章:
( 01:06:58)( 15:34:08)( 05:18:39)( 00:09:30)( 13:42:20)( 02:18:05)( 23:33:08)( 05:52:07)( 00:01:40)( 16:40:27)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金投资经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