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济相反的经济

当前位置:
>>>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
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庄稼一枝花,全靠牛当家B.小满芝麻芒种谷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黄牛过河各顾各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D试题分析:A项内容反映的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所以排除A项。B项是历法的内容,所以排除B项。C项明显错误,故答案选择D项。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主要考查你对&&南方农业的发展,水稻和黍,农作物,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南方农业的发展水稻和黍,农作物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宋元时南方农业的发展: 1、工具的革新:开始使用不同土壤的圆头、尖头和犁铧。为了解决耕牛的问题,有些地区使用了人力操作的踏犁。 2、农业作物的种植:北方的粟、麦在江南大量种植。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了江淮流域。 3、经济作物的种植:棉花、茶树的种植得到推广。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强。 4、产量的进一步增加。“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占城稻: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根据我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农业的影响:中国的粮食生产结构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以粟稻为主,所谓“北粟南稻”,由于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所以粟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格局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被打破。稻逐渐取代粟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麦紧跟而上,与粟处于同等的地位。形成了稻粟麦三分天下的局面。到了宋元时期,稻麦的地位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唐宋以后,南方地区各种土地的利用形式不断出现,加上大量的旱地改为水田,扩大了水稻的种植面积,同时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也大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这使得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扶摇直上。在水稻向北方扩展的同时,麦类作物也在早有麦作种植的南方地区,由于有各级政府的鼓励而得以发展。宋代,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他们把原有的饮食习惯也带到了了南方,社会对麦类的需要量空前增加,以及佃户种麦所能获得的实际利益,因而促进小麦在南方的种植达到了高潮。南宋绍兴()初,出现了“竟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稻麦二熟制。在稻麦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的同时,芝麻、油菜等也开始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商周时农作物的种类:商周时的农作物种类,有属于谷类作物的黍麦等,也有属于经济作物的桑麻等。记载商朝谷物品种的资料,主要见于甲骨文。但甲骨文中所记的谷物名称的字,至今也并没有全部认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编》所收的四千多字中,属于谷物的有黍、麦、禾、粟等。在商代以前,稻谷的生产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谷物。在文献记载中,稷常与黍字连称。黍和稷这两种谷物很相近,但黍有粘性,稷没有粘性。所以,在商朝,主要粮食作物黍、稷、麦、稻等都有了。 到了西周,农作物的种类就更加丰富,后世的主要农作物都已具备。黍,俗称大黄米。《诗经》讲谷物种类常以黍为首,可见其地位重要。《论语·微子》“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可见黍为待客细粮。稷,周人称始祖为后稷,又以社稷为国家的代称,可见稷在周人心目中有很高地位。稷是黍的一个变种,一般常指秆上无毛,散穗,子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有时作为粟的别称。麦,在周代已是主要粮食之一。周代粮食品种已有大麦、小麦之分,主要供蒸煮后粒食。麻,麻是古代庶民布衣的主要原料,麻秆可以为薪烛。除此以外,麻子也是粮食的一种,周人将麻与禾、麦并称,说明麻很受重视。稻,周代时南方、北方都有大量种植。
早期农业生产的发展:(1)中国农业的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三个起源地之一,独立起源,自成体系。较早形成了北方种植粟黍、南方种植水稻为主的格局,并形成了以种植业为核心、农牧采猎并存的结构。中国古代农业是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基础。(2)早期农业包括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早期阶段。原始农业阶段人们使用木石工具,生产技术上主要采用刀耕火种,实行撂荒耕作制。传统农业的早期阶段也就是夏商周时期,生产力有所进步。木石工具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出现了金属工具。生产技术进步,休闲制取代撂荒制,农作物种类更为丰富,精耕细作技术在某些生产环节出现。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2、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 3、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铁农具和牛耕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铁农具和牛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由于广泛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使单位生产和个体经营的特色的小农阶层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井田制中“千耦其耕”的奴隶集体耕种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分散的,一家一户制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了。
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作用:1、经济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政治上:使得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状况:
我国最早使用铁农具的记载:
我国铁农具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早文字记载。在湖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发现一批铁农具。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战国之际,又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用来制造韧性铸铁农具,从而使铁农具得以广泛使用,这项发明比西方早2000多年。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少有交换。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脆弱性: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小农经济的发展:1、发展:(1)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的确立。(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商品交换,而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及交纳赋税。(3)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不完全等同。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自然经济强调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4)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定的生产资料,有一定的劳动积极性,是促进我国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主体。但小农的负担十分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5)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2、地位: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③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④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⑤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3、评价:(1)小农经济的积极性: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④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消极性: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72173272204207869246290230341233999谚语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谚语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
解析:本题回答需要注意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这一关键信息点。分析各选项可以理解到,只有B项“黄牛过河各顾各”反映自给自足的特点。A项主要反映施肥对农业丰收的作用;C项说明秧苗生长良好可望带来丰收;D项是农业生产活动与天气气候条件关系的概括,ACD三项都没有反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答案:B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题型:单选题
谚语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4届广东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谚语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试题历史卷
题型:选择题
谚语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3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题型:选择题
谚语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中国的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
我的观点说起小农经济,人们往往认为小农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实恰恰相反。如果是大的庄园,各类农作物、各类手工作坊齐全,才有可能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是无法自给自足的,许倬云讲到,中国的小农经济是重商的小农经济。
上溯三代以上,几乎每个中国人的祖上都是农民。将近两千年来,小农经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DNA。中华民族依赖小农经济养育人口、生生不息。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一语道破:中国就是乡土社会,小农意识深深地扎根在中国的国民性格之中。
但中国并非一开始就是小农经济。从战国时期,直到汉代初期,中国的城市工商业相当发达。如果一直沿着这个方向演变,中国未尝不会出现类似古代希腊那样的城邦文化。历史的洪流在汉代转了一个大弯。根据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的研究,中国在汉代才出现了独特的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这一生产模式的出现,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商业繁荣。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提到了盐商猗顿、铁商郭纵、畜牧起家的乌氏倮、以及能够获得秦始皇敬重的女企业家巴寡妇清。《汉书》里关于巨商大贾的记载更为详细。《史记》写到:“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商业的兴旺,一是得益于战国时期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而这是借了各国为打仗纷纷修路之便;二是得益于战国时期的大国比春秋时候的封国规模更大,市场规模更大,人口和货物能够流通的范围更广;三是得益于货币制度的发展。汉初的商业繁荣,亦得益于战后的“和平景气”: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是一种以城市为重心、生机勃勃的市场经济,由此带来的那种意气风发的市井社会,也显得格外别致。《史记·游侠列传》中写到的那些个性鲜明的侠客,大多生于闾巷,而非寄身畎亩。
由乱至治之后,人口逐渐增长。据估计,西汉时期人口的增长率大约为1.6%。在一个传统社会中,这是非常高的人口增长率。西汉时期,人口总额至少翻了一番,或许翻了两番。在一些核心地区,人口压力逐渐凸显。西汉初期,官府试图减少农民的赋税负担,但仍然无法缓解人多地少的困境。官府支持人口迁移,尤其是迁至具有战略意义的北部边疆。然而,开垦新的耕地的速度始终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四处漂泊的流民。
早在西汉初年,就有像贾谊、晁错这样有远见的大臣上书,要求朝廷采取措施发展农业。西汉初期的应对措施是重本轻末,认为农业是本,商业是末,一方面提高农业的地位,另一方面打击商业。汉景帝时期就曾经打击闾里豪强,但最具杀伤力的还要算汉武帝时候的“算缗令”和“告缗令”。
汉武帝好大喜功,四处出击,大兴土木,自然入不敷出。算缗是官府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一缗折合一千文。富豪家中财产,每两缗抽取一算,约为一百二十文或二百文,税率折合6%-10%。乍看似不高,但这次出台的新税已经比旧税提高了五倍。此外,官府还要征收车船税。《史记。平准书》写到,算缗令公布之后,“富豪皆争匿财”。于是,汉武帝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告缗”运动。
所谓“告缗”,就是发动群众斗地主,鼓励群众揭发隐瞒财产的商贾。一旦被告发,这些商贾的财产就要被全部没收。告发者将得到大大的奖励:“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富豪家财的一半都赏给告密者了。中等以上的商贾之家大多被告发得倾家荡产。后来,汉武帝派出工作组奔赴各地,清理告缗罚没的财产,得到财物数以亿计、奴婢上千万。大县罚没土地数百顷,小县也有百余顷。大约十年之后,告缗令才最终废止。
许倬云谈到,这场告缗运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从此之后,富人们不敢再投资于工商业,而是转而购买土地,因为土地不属于征税对象。加之商业税严苛、农业税优惠,这更鼓励商人们投资土地。这导致土地价格上扬,普通农户无力购置大片田地,只能在一小块土地上刨土求食。
告缗令是一个来自经济系统之外的外部冲击。经济系统遇到外部冲击自然会偏离原有的轨道,但逐渐会调整回去。若从根本上讲,中国的小农经济,很可能跟种植本土农作物需要的技术有关。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就曾经提出过类似的假说。各种农作物差异较大,因此种植不同农作物的文明也表现各异。欧洲种植的小麦易收耐寒,但产量太低,大约播一收五,即产量是播种的种子量的五倍左右。东亚种植的水稻产量高,但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美洲种植的玉米易于成活、产量最高。布罗代尔讲到,正是由于种植玉米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而且不占用太多的人工,才有可能调动那么多空闲的人力去修建玛雅人的巨大金字塔、库斯科的巨墙或马丘比丘。
汉代以前,中国人的主要粮食是稷、黍、麦和稻。稷、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作物,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是中国人的主要食物。一说麦来自西亚,也有观点认为中国自己培育出了麦。麦要到汉以后,才获得了主要食粮的地位。中国人的食粮素称以五谷为主。五谷究竟包括哪几种作物,尚有争议,但像稷、黍、粟、菽这些中国北方的禾谷,或是从狗尾草的变种演化而来。
禾谷的优点是抗风、耐旱,适合北方的气候。但种植禾谷也有不利之处。分量较轻的谷粒很容易从谷穗上脱落,来年自己发芽长出来。要想提高产量,就得不断地除草间苗、深耕保墒(在中国北方,只有将土地的表层翻耕,打碎覆盖耕地地表的细小颗粒,干燥的黄土地才不会很快失去水分)。中国的农夫不得不付出格外艰辛的劳作,从播种之前,到收割之后,都要不断地耕耘土地、芟除杂草,中国的农民在这些农活上付出的劳动和时间,超过了播种和收获时所需的劳动和时间之和。“锄禾日当午”,就是写照。中国的小农经济是精耕细作的农业,这和种禾所需的劳作是有关的。
种稻亦然。水稻可能是土生野稻的改良后代。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插秧的技术,农民在浅平的秧圃培育稻秧,这能够节省稻田的面积,提高产量,但代价是农民不得不再把秧苗移植到大田中去。水稻需要大量的水,因此农民还得花费大量的时间灌溉。布罗代尔就曾经讲到,一位在中国旅行的传教士惊奇地发现,中国的农民不用马拉水车,而是自己用脚踩动机器,“轻松愉快”地踩一天。
由于土地稀缺,汉代农民为了改良土壤,付出了艰辛努力。欧洲的农民土地广阔,可以拿出很多土地休耕,而休耕地可以用来喂养牲畜。牲畜的粪便再用来做肥料。中国的农民不可能这样“奢侈”,他们只能对有限的土地连续耕种。中国的肥料包括绿肥和粪肥。杂草腐烂之后,变废为宝,可以改善农田土质。粪肥则只能用人的粪便、猪和鸡鸭的粪便。用粪肥改良土壤、有限的家畜饲养,表明汉代的农民不得不采用小农经营的方式。
古代的农书,比如《氾胜之书》的记载上说,汉代的单位面积亩产非常之高,两个劳动力种十亩田,所得粮食可供他们两个人吃26年。这一记录是否可信,仍待考证,但较有把握的是,到了汉代,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已经大致成型。西汉末年制铁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东汉时期已经可以用熟铁制造农具。但汉代的农具一直流传至今,无论从种类,还是每一种类的细节,居然都和今天的农具极其相似。
说起小农经济,人们往往认为小农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实恰恰相反。如果是大的庄园,各类农作物、各类手工作坊齐全,才有可能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是无法自给自足的,许倬云讲到,中国的小农经济是重商的小农经济。
从九月以后,田间的劳动就告一段落,农闲时光,人们会从事农具和房屋的修整、或是一些可以赚取现金的活动,比如加工食品、纺纱织布、金属加工、制革制陶,甚至做一些运输和买卖。或近或远的交易网络,将零零散散的小农经济交织在一起。农民参与的交易大致在两个圈子里进行,一是方圆五十公里左右的小圈子(赶集趁墟),一是方圆两百公里左右的大圈子(都市城镇)。汉学家施坚雅提出,中国的农民参与市场活动有一个周期循环。若是天下承平,农民就积极参与到市场体系中,集市连着城镇,城镇连着远处的市场,形成了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网络,而到了动乱时期,农民就会回撤,以至于一个村子完全地与外界隔离,形成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中国从汉代开始,就出现了精耕细作的、重商的小农经济。这一转型肇始于政策的剧烈冲击,但归根到底,是在中国独有的资源禀赋条件下做出的一种最优选择。一旦走上了这条演进道路,历史就从此景色大异。两千年一弹指。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
(本文作者:何帆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