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国现在有多强大那么强大,现在的中国现在有多强大是不是给

历史渣渣问一下为什么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很严重的?
―― 晋江文学城网友交流区
主题:历史渣渣问一下为什么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很严重的?[58]
现在男女也不平等啊因为这是男权社会
№1&☆☆☆= =于 17:26:39留言☆☆☆ 
现在还好,就是好奇汉唐倒是没怎么样,结果社会越发展,越是封建了
№2&☆☆☆= =于 17:28:58留言☆☆☆ 
因为农耕社会?男人是重要劳动力
№3&☆☆☆= =于 17:29:07留言☆☆☆ 
裹小脚我记得一种说法是因为汉族男的被逼剃那种丑出翔的发型,觉得很无奈,没法子在男性上保持民族尊严就转移到了女性身上,本来清以前这种陋习是没那么广泛的,清政府屡禁不止,觉得反正女的关系不大就没像男性发型那样严格管了。
№4&☆☆☆= =于 17:33:01留言☆☆☆ 
中国女人圣母太多,喜欢内斗
№5&☆☆☆= =于 17:34:18留言☆☆☆ 
中国女人圣母太多,喜欢内斗№5 ☆☆☆= =于 17:34:18留言☆☆☆ 。。。。。
№6&☆☆☆= =于 17:35:34留言☆☆☆ 
№7&☆☆☆= =于 17:36:13留言☆☆☆ 
农耕社会,需要体力劳动能力、
№8&☆☆☆= =于 17:37:14留言☆☆☆ 
因为生产力,男人代表力量,女人体弱,不能做事
№9&☆☆☆ = =于 17:38:08留言☆☆☆ 
我的疑问是为什么越来越男女不平等,汉唐发展到宋之后,生产力肯定在提高啊
№10&☆☆☆= =于 17:40:40留言☆☆☆ 
因为儒家文化越来越……??
№11&☆☆☆= =于 17:42:48留言☆☆☆ 
№12&☆☆☆= =于 17:44:52留言☆☆☆ 
儒家思想的误用
№13&☆☆☆= =于 17:45:14留言☆☆☆ 
我的疑问是为什么越来越男女不平等,汉唐发展到宋之后,生产力肯定在提高啊№10 ☆☆☆= =于 17:40:40留言☆☆☆因为男的得瑟惯了,不想把权力让出来,所以想尽办法限制女性发展简而言之,自卑
№14&☆☆☆= =于 17:48:44留言☆☆☆ 
宋以前还好,宋因为太弱总被其他国家欺负,宋朝男人的自信心不足。就出来个朱熹,搞出个三从四德限制女人。
№15&☆☆☆嗯于 17:48:53留言☆☆☆ 
因为社会矛盾变了,以前是生殖,所以是母系,后来变成生产了,成了男权,所以我觉得以后科技发展了,会有变化吧。
№16&☆☆☆ = =于 17:50:38留言☆☆☆ 
我的疑问是为什么越来越男女不平等,汉唐发展到宋之后,生产力肯定在提高啊№10 ☆☆☆= =于 17:40:40留言☆☆☆ 是农业生产力提高吧,这个提高并没有给女性普通提供可以参与社会劳动的位置,而男人的作用在一个越发强大农业社会里更大了,我也不太懂,随便说说
№17&☆☆☆= =于 17:55:14留言☆☆☆ 
说到底就很悲剧啊,中国历史在基本就没啥女权斗士,女的反倒比男的更喜欢欺负女人,可能真是儒家思想禁锢人思想吧。
№18&☆☆☆= =于 17:55:29留言☆☆☆ 
因为社会矛盾变了,以前是生殖,所以是母系,后来变成生产了,成了男权,所以我觉得以后科技发展了,会有变化吧。№16 ☆☆☆= =于 17:50:38留言☆☆☆有理
№19&☆☆☆= =于 17:56:50留言☆☆☆ 
一直觉得女的在社会中担任一定的角色肯定更利于社会发展,就算是封建社会也是。
№20&☆☆☆= =于 18:00:24留言☆☆☆ 
怎么什么都赖儒家,经常看见人这么说,没人说个一二三四五科普
№21&☆☆☆= =于 18:02:20留言☆☆☆ 
全世界古代进入男性氏族社会以后都这样
№22&☆☆☆- -于 18:06:06留言☆☆☆ 
其实我觉得的中国的计划生育一定程度提高了中国女性地位哦
№23&☆☆☆= =于 18:14:10留言☆☆☆ 
我的疑问是为什么越来越男女不平等,汉唐发展到宋之后,生产力肯定在提高啊 №10 ☆☆☆= =于 17:40:40留言☆☆☆ 是农业生产力提高吧,这个提高并没有给女性普通提供可以参与社会劳动的位置,而男人的作用在一个越发强大农业社会里更大了,我也不太懂,随便说说№17 ☆☆☆= =于 17:55:14留言☆☆☆也不对,明清的时候松江一代流行织布,那时候没有机器织布机,全是手工的,全是女人在干,收入很丰厚,但是明清时代女性的地位提高了么?并没有。当然,如果有人说‘因为织布行业的出现所以松江地区溺死女婴的行为大幅度减少,这就是女权的显著提高!’,也说得过去。
№24&☆☆☆= =于 18:15:25留言☆☆☆ 
如果不限制女人当官,会不会削弱社会上这种思想?
№25&☆☆☆= =于 18:17:31留言☆☆☆ 
现在初中历史第一课就是学这个啊,母系社会演变成了父系社会。
№26&☆☆☆= =于 18:20:05留言☆☆☆ 
也不对,明清的时候松江一代流行织布,那时候没有机器织布机,全是手工的,全是女人在干,收入很丰厚,但是明清时代女性的地位提高了么?并没有。当然,如果有人说‘因为织布行业的出现所以松江地区溺死女婴的行为大幅度减少,这就是女权的显著提高!’,也说得过去。№24 ☆☆☆= =于 18:15:25留言☆☆☆ 一个地区女性的劳动怎么带动整个时代女性的地位提高要说女性地位提高,在宋代城市商业娱乐发展时期已经有些苗头,可是那个波及面和力量和整个社会主体生产来说太弱了
№27&☆☆☆= =于 18:26:06留言☆☆☆ 
就是因为出了个武则天到了其它皇朝皇帝不约束女人,难道还要再出一个? 虽说唐朝的时候女性地位提高很多,但还是男尊女卑.(瞎扯的)
№28&☆☆☆= =于 18:27:30留言☆☆☆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啊
№29&☆☆☆= =于 18:28:46留言☆☆☆ 
农耕文明呗,男性力气才有饭后期人口一直在增长对老公李就更需要了,更别提打仗了。中国严格来说并没有基督和MSL那种灵魂和宗教意义上的歧视女性,而是一种深刻的鄙视妇女的智力、人格、和能力,认为女性在智力和体力以及家庭社会贡献上差得男性很远,从利益经济角度自然女性地位起不来。明清虽然有织布绣娘,但是范围还是不够啊,难以产生根本性社会影响
№30&☆☆☆= =于 18:29:06留言☆☆☆ 
其实我觉得的中国的计划生育一定程度提高了中国女性地位哦№23 ☆☆☆= =于 18:14:10留言☆☆☆ 计划生育是保证了家庭资源只像一个孩子无差别倾斜。毛时代强调女人有同样的工作权,现在全都在倒退回去了。
№31&☆☆☆- -于 18:30:14留言☆☆☆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
№32&☆☆☆= =于 18:30:23留言☆☆☆ 
其实我觉得的中国的计划生育一定程度提高了中国女性地位哦№23 ☆☆☆= =于 18:14:10留言☆☆☆  可是计划生育本意并不是要提高中国女性地位,也不是女性或者关怀女性地位的群体为女性挣来的,怎么说,这只是个副产品其实对于有些群体来并不想看到,而这个决定权也并没掌握在女性手里
№33&☆☆☆= =于 18:38:06留言☆☆☆ 
唐朝女性地位很高么。。。不过有些女性占了阶级的光而已
№34&☆☆☆= =于 18:38:42留言☆☆☆ 
因为男人没本事了,只能对女人作威作福。你看现在的中国,男性也是越来越无能,于是对女人也开始各种封建余孽横行
№35&☆☆☆,,,于 18:38:58留言☆☆☆ 
首先,织布这种工作并不是男性做不了才让女性占大多数的,其次,男性仍然掌握话语权相反,正因为女性大量进入某些行业,又比男性更能忍受低薪水和上升空间的匮乏,这些行业的价值和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才会被贬低文秘,幼教,护士,都是类似的道理
№36&☆☆☆= =于 18:39:18留言☆☆☆ 
№37&☆☆☆= =于 13:49:05留言☆☆☆ 
其实最歧视女性的是古希腊罗马喔,日耳曼蛮族虽然把古希腊罗马文明毁得够呛不过逐渐提高了些女人地位
№38&☆☆☆= =于 13:57:05留言☆☆☆ 
怎么看出来中国古代的妇女地位比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地方妇女地位低的?有什么证据说明吗?
№39&☆☆☆==于 14:25:01留言☆☆☆ 
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原因剖析作者:西同华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济宁273165)一、中国古代妇女在社会生产中的从属地位是 决定妇女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子的劳动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居主导地位,妇女则以从事家务劳动和家 庭副业为主。随着母权制“十分自然地过渡”(1) 为父权制,“尤其是随着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的产生,……家务的料理失去了自己的公共的性质。它不再涉及社会了,它变成了一种私人的事务;妻子成为主 要的家庭女仆,被排斥在社会之外。”(2) 在此后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男子一直保持着这种优势,在社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居于支配地位,妇女则始终处于被支配地位。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单位,男耕女织成为家庭内部最基本的劳动分工形式,这种家庭内部的分工协作形式一直到清末还存在着且遍布中国,“耕稼纺绩,比屋皆然。”(3)尽管妇女的劳动在家庭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妇女从事的纺织业对家庭、乃至封建国家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但女性仍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处于被支配和从属地位。究其原因:其一,女性从事的纺织业属于家庭手工业,仅供满足家庭生活需要和纳赋,而她们纺织所需要的原料仍然倚重于男耕。况且土地的开垦、棉麻的种植,由于所需的劳动量大,主要由男子来承担。在家庭中,男性家长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生产原料和生活资料(口粮)的提供者,而女性从事的纺织只不过是生产环节中的加工部分。因此,妇女所从事的家庭纺织业当然不受重视,其劳动也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而要达到这一点,又要求个体家庭不再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4)恰恰相反,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个体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因而妇女也就无社会地位可言。其二,在物质供应比较贫乏的古代社会,民以食为天,人们对衣着的追求远远少于对粮食的需求,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粮食的消耗则是每日不可缺少的。因此,粮食的生产更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作为粮食的生产者――男耕者的经济地位自然高于从事纺织加工业的女性。正是由于男女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的差异,男子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妇女则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二、古代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剥夺了女子的政治权和独立的经济地位,是造成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  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由它构成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层中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阶梯,形成了我国奴隶社会基本政治制度。它形成于商代,至西周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完备的程度。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规定由嫡长子继承父位,亦承继父亲在政治、家族、财产方面的一切特权,次子及诸庶兄弟则受分封。土地分封制是按宗法上的嫡长子系统来进行的。这样,宗法制和分封制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国家各级政权机构,在一定意义上讲扩大了的宗族组织。这种层层相属的宗法关系,使族权与政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上到下组成了一张严密的统治网。在这个统治网中,同样有血亲关系的女子被排斥在政权之外,完全被剥夺了受封和爵位的继承权,因而也就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和在社会中的地位。虽然自秦汉以降,官吏世袭的局面就被打破,但女子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政治上的权利。同样,在财产继承方面,自两汉以后,也由原来的嫡长子继承制演变成“诸子均分”。但依然把女子排斥在继承权之外。这一世俗观念以至于影响至今。即便在今天中国的许多地方,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事实上的财产继承仍然秉承了“诸子均分”这一传统。因此,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完全剥夺了女子的政治权利和独立的经济地位,是造成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的主要原因。三、封建礼教严重束缚和禁锢着妇女的思想和行为,是导致妇女地位低下的思想根源。    封建礼教是由宗法制延伸而来的,它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它大肆宣扬“男尊女卑”,如在《周易1系辞》中就对男女的社会地位作了明确的规定:乾为天,是□□,乾道成男;坤为地,是阴物,坤道成女,天尊地卑。所以男性的地位高贵,女性的地位卑贱。自西汉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1阳尊阴卑》中指出:“卑阴高阳,贵阳而贱阴。恶之属尽为阴,善之属尽为阳。”从而把男女之别提到了绝对的高度。由于封建礼教对“男尊女卑”地位的界定,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严重摧残了妇女的身心,禁锢了妇女的思想,约束着妇女的行为。它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封建礼教把妇女发挥作用的领域严格限制在家庭内部。《周易1家人》彖辞言:“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也就是说,女子只能干家务,不能参与家庭以外的社会事务,只有男子才有资格参与家庭以外的社会事务。在《礼记1昏义》篇中更有关于“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德”的记载。到东汉时期,班昭著《女戒》时把“四德”阐述为“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而语,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辞法,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德,而不可乏之者也。”(5)《女戒》对“四德”的解释在“女正乎内”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了女子在家庭内部的语言行为准则。到北齐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1治家》中针对妇女的社会角色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主张:“妇主中馈,惟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必无牝鸡晨鸣,以致祸也。”这样妇女被完全排斥在社会事务之外,也就无社会地位可言。其次,封建礼教剥夺了妇女的独立人格。封建礼教要求女子听命于男子,一切事务由男子决断,使妇女永远处于从属地位,而没有独立人格。正如《孔子家语1本命解》中所言:“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礼者也,是故无□□之义。有三从之道:幼从父史,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样女子从出生到死亡,一生都没有决定自己事务的权力。再如“阴卑不得自专,随阳而成之”;(6)“戒之敬之,夙夜毋违命”;(7)“必敬必戒,无违夫子”;(8)等语句,都是教导女性在家庭内部要绝对服从丈夫,严守妇道。女子作为家庭成员参与家庭事务,但没有决定家庭事务的权利,其地位可想而知。再次,封建礼教规定了男女双方在婚姻方面的不平等。封建礼教在调整封建社会的婚姻家庭关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它具有法的性质,并成为封建立法的重要依据。封建礼教在调整婚姻关系时所体现出来的男女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男子可以一妻多妾,女子只能从一而终。如《礼记1曲礼》中所言:“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宾嫔,有妻,有妾。”“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而要求女子则是“贞女不事二夫。”(9)第二,男子可以休妻,女子不能离婚。在《孔子家语1本命解》中记载了古代社会丈夫休弃妻子的七种条款:“不顺父母者,无子者,淫僻者,嫉妒者,恶疾者,名口舌者,盗窃者。”称为“七出”或“七去”。而要求女子不管自己的丈夫多么不肖,都得从一而终。《白虎通义1嫁娶篇》云:“夫有恶行,妻不得去。”因为“地无去天之义也。”按照礼的要求,妻要同夫“与之齐终身不改”,片面强调妻子要忍痛与丈夫生活在一起。第三,妻死夫可再娶,但夫死妻则不能再嫁。《礼》曰:“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这是为什么呢?“夫者天也,天固不可违,夫固不可离也。行适神祗,天则罚之,礼义有愆,夫则薄之。故《女宪》曰:‘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10)正因为如此,才有鲁讯笔下的祥林嫂寻死觅活的不肯下嫁,被迫嫁人后又怕遭到上天的惩罚而将所有的积蓄去捐门槛赎罪。四、封建国家以法的形式将妇女从属的社会地位加以定格,是造成妇女地位低下的制度根源。  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主张礼本刑辅,礼法并重。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的经典通过“引经决狱”逐渐法典化,成为定罪量刑的根据。因此在封建社会中,明经和善律并重,礼也越来越成为封建法律的思想基础,封建法典也越来越儒家化,到唐代终于使“礼法合一”,将礼和法律融合在一部封建法典中。这样,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压制和束缚进一步得到了封建法律的确认,封建国家以法的形式将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加以定格。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法律剥夺了女性的财产继承权。在封建社会中,女性作为女儿,在法律上没有财产继承权。例如从唐代开始,法律对财产的继承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有男性继承人的情况下,女性便没有了财产继承人的资格。(11)这样有兄弟的在室女的继承权便被剥夺了。到了清代法律要求无子嗣的家庭立同宗子侄为继子,只有在“户绝财产果无同宗继承人”,才有“所有亲女承受”。(12)而有女无子又无同宗子侄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这实际上就剥夺了无兄弟的在室女的继承权。女性作为女儿没有财产的继承权,作为妻子同样没有财产继承权。如唐代的法律规定,凡寡妻妾没有儿子作为继承人,才可以代承夫份,但是寡妻寡妾在代承夫份财产后,如若改嫁,则必须归还夫家。(13)至明清两朝,法律对这个问题的规定更加苛刻。法律规定:夫亡无子守其志者,合承夫份,但须凭族长择辈份相当的人继嗣。其改嫁者,夫家财产及原有妆奁并听前夫之家为主。(14)从丈夫那里继承来的财产又立即转移给继子,寡妻妾充其量不过是丈夫财产的临时监护人。这样法律既剥夺了女性作为女儿的财产继承权,又剥夺了女性作为妻子的财产继承权,就连女性作为原来夫之无子的寡妇或父母双亡又没有男性继承人的在室女所拥有的财产继承权也被逐渐剥夺殆尽。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无论她们出身于或嫁往何等富有的家庭,在法律上她们都是一无所有的。其次,封建法律规定了男女双方在婚姻方面的不平等。法律规定丈夫有休妻的权利,如唐律正式把“七出”作为男子休妻的条件。但是法律却剥夺了女子离婚的自由权。法律规定:如果妻妾擅自离开丈夫或改嫁,要受到刑事制裁;(15)男子娶妾是合法的,而女子只能“从一而终”。晋令中明文规定:官僚可以按品纳妾一至四人。事实上决不止此数。(16)再次,封建法律规定了男女同罪不同罚。男女虽然犯了同种罪,但法律对其惩罚却完全不同。例如汉律规定:丈夫与人通奸,只“耐为鬼薪”;妻子与人通奸要处以极刑。(17)也就是说,同样是通奸罪,如果丈夫犯了此罪,只是象征性地罚他为宗祠砍木柴,但如果妻子犯了此罪,则要处以死刑。再如在《唐律疏义1名例》关于“十恶”的立法中明确把妻子殴打丈夫规定为恶逆;妻子告发丈夫是不睦;妻子听说丈夫死了不立即“举哀”,在守孝期间内脱去孝服,换上“吉服”,以及丈夫的丧期未满而改嫁都属于不义。恶逆、不睦、不义都属于“十恶”,都是“常赦不原”的罪状,要处以死刑。相反丈夫殴伤妻子则减轻或勿论。从而使封建礼教规定的男女不平等和对妇女的种种限制以封建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使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加以定格。    总之,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妇女地位之所以特别低下,是由妇女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在古代中国这样一个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里,由于妇女的劳动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也就决定了她们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中始终居于次要地位,处于服从和被支配地位。由于宗法制和及由宗法制延伸而来的封建礼教长期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生活中占统治地位,尤其是礼法合一,两者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从而使妇女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始终处于服从和被支配地位,始终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成为被人统治、任人宰割、倍受□□的阶层。
№40&☆☆☆r(s_t)q 于 14:29:51留言☆☆☆ 
我的疑问是为什么越来越男女不平等,汉唐发展到宋之后,生产力肯定在提高啊?? №10 ☆☆☆= =于 17:40:40留言☆☆☆ ??因为清朝的奴化愚民教育啊,你没看男人也是越来越没用越来越呆板了吗,方便清朝统治啊结果整个社会倒退几百年,明朝的时候火器就很先进了结果过了几百年大家都不认识□□了。清朝自己作死不要紧,害得全国人民跟他一起倒霉,整个近代被列强欺负,直到现在也没完全恢复
№41&☆☆☆= =于 23:05:23留言☆☆☆ 
№42&☆☆☆= =于 23:09:36留言☆☆☆ 
怎么看出来中国古代的妇女地位比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地方妇女地位低的?有什么证据说明吗?№39 ☆☆☆==于 14:25:01留言☆☆☆  对啊,我一直觉得当时大家都很低的样子
№43&☆☆☆= =于 23:10:46留言☆☆☆ 
古代大多都低吧,至于中国是不是最低不清楚。你看现在思维僵化的中东□□就是活标本,原教旨主义盛行的现在,对女人压迫越来越重,女人不准开车,只能穿露眼的黑袍,通过了九岁就能嫁人的法律……,不解放女人的生产力,简直是开历史倒车。噢对,还有部分□□地区把女人割礼当教规,割去女性□□□□等外生殖器,将□□缝合只留一小孔来排尿□□,使女人终生没性快感,甚至每次□□都会撕裂小孔感到痛苦………欧洲那边,【傲慢与偏见】等名著显示里的女权也不怎么乐观
№44&☆☆☆cyna于 23:42:15留言☆☆☆ 
怎么看出来中国古代的妇女地位比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地方妇女地位低的?有什么证据说明吗? №39 ☆☆☆==于 14:25:01留言☆☆☆  对啊,我一直觉得当时大家都很低的样子№43 ☆☆☆= =于 23:10:46留言☆☆☆ 我觉得都低啊,除了非常个别的族群还是母系社会(纳西摩梭人)。所以根本不是应该讨论中国发展史,而是应该研究人类发展史。
№45&☆☆☆= =于 23:43:20留言☆☆☆ 
№46&☆☆☆= =于 23:52:43留言☆☆☆ 
稻米文化啊至于现在为什么男尊女卑又出来了,因为单身的WSN太多了,女人不太愿意嫁了
№47&☆☆☆默默于 13:56:57留言☆☆☆ 
小脚很早就有了好伐
№48&☆☆☆= =于 14:00:26留言☆☆☆ 
世界范围内都是男尊女卑啊。以为西方国家又好到哪里。只要盖章你是魔女,还不是照烧不误。
№49&☆☆☆= =于 14:03:19留言☆☆☆ 
劳力啊……男人能种地早期女人繁衍所以母系啊……晚期男人们无能……现在之所以好很多,是因为机械……PS,男人代表好的,有本事你们生孩子啊,别找女人,剁了黄瓜,直接人类灭绝得了
№50&☆☆☆= =于 14:13:19留言☆☆☆ 
家庭地位上女性并不一定低,即使在古代也是有很多怕老婆的名人的,但是在社会关系上,女性的地位就很受限制。古代女性结婚早,客观上求学读书的精力少,除了名门闺秀,反倒是青楼名妓出了才女了,既然认为女性“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体力不行,而智力上因为受教育的机会少,也没有多少竞争力,所以女人在家相夫教子就好像成了一个力所能及的工作,然后惯性的就变成了女性在家相夫教子就第一要务了
№51&☆☆☆= =于 14:22:10留言☆☆☆ 
《阳刚与阴柔的变奏 ―□□关系和社会模式》中国伙伴关系研究小组著 敏家胤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由中国伙伴关系研究小组集体撰写的这本书的中文书名是《阳刚与阴柔的变奏――□□关系和社会模式》,译成英文是the variations of Yanggang ang Yinrou―Gender Relations and social M 英文书名是The Chalice &The Blade in Chinese Culture―Gender Relations and Social Models,译成中文是《中国文化中的圣杯与剑―□□关系和社会模式》。我就以这三个标题为纲对集体的研究成果做出总结,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同时也简要地表达出我个人的某些见解。????1. 中国文化中的圣杯与剑(1)同欧洲一样之处?? 同欧洲一样,中国的史前时代有过可以用女神手中的圣杯来象征的母系社会,但并无女性统治和压迫男性的“女权”,□□关系是伙伴关系,他们供奉和崇拜女神,?? ??中国的许多古籍上都记载上古时代“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丈夫从妻居,子女从母姓――姓是个会意字,意识是“女”所“生”,它本身就包含有母系继嗣制的信息。上古时代的姓,如姬、姜、姚、等,皆从“女”,更是母系制的铁证。??在中国上古时代旧石器时代神话中,用黄土造人和炼五色石补天的女娲肯定是女神,教民在树上建造木房的有巢氏,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开创农业和中草药学的神农氏则没有性别,很可能是神化了的某一母系氏族。在中国神话里,女神同其他男神并存;其中非常有趣的是汉代画像砖中人首蛇身的女神女娲和男神伏羲交尾化生出人类的造像,它恰好是男女伙伴关系的生动的体现。 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已发掘出7000处石器时代的墓葬,从陪葬物品看,女性社会地位略高于男性;从陪葬的生产工具看,男性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略高于女性。综合起来看,□□的地位是平等的。最令人惊喜的是70―80年代在辽宁,河北,陕西等有挖掘出了相当多的中国的“维纳斯”――裸体女性的塑像或雕像。如果把她们排列在一起,可以看到史前中国女神的进化的谱系――从矮小的生育女神到氏族女神,再到与真人相等和大两三倍的女神群像;她们是公元前年中华大地上母系氏族社会生殖崇拜、女性崇拜在天国的反应。在中国考古学界的史学界公认的母系社会的遗址――仰韶文化的发掘地,可以看到当时已有完整的村落。那时建筑业、农业、畜牧业、渔业、纺织业、彩陶业都相当发达,诞生了绘画艺术,但是没有武器和战争的遗迹。那确实是一个可以用女神手中的圣杯来象征的和平的安居乐业的时代。
在中国西南部广阔的深山老林里,在与大陆隔海的海南岛和台湾岛,有十几个少数民族至今还不同程度地保持者母系氏族的生活方式和婚俗,其中,弥足珍贵的是永宁纳西族母系氏族之间的“走访婚”制,这种男女平等,以女方为主,不受经济关系制约,单纯以□□为基础,自主自愿的□□关系(阿肖关系)正是远古母系社会男女伙伴关系的活标本。它告诉我们,人类确实有过,将来也可能重新建立与当前占主导地位的父系社会,男性压迫女性,一夫一妻制完全不同的社会,完全不同的□□关系和完全不同的婚姻制度。(2)同欧洲的不同之处?? 同欧洲的情况大致一样,中国在4000年前进入了可以用男性武士手中的剑来象征的父系社会,出现了男性统治和压迫女性的“父权”,女性地位大大下降,男尊女卑成为天经地义的法则,但是在中国,“女性地位历史性的败北”□□地位和□□关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却不是野蛮的、武力强大的游牧民族大规模入侵和扫荡造成的;相反,父权制、父系社会、统治关系社会模式是中华民族在原生地自己逐步进化出来的,但男性体力的优势和武力的强大、剑和战争仍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迄今为止,中国的考古工作者没有发现在公元前年有游牧民族大规模入侵中国兵用父系制取代母系制的迹象。根据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现代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断定,中国的父系制是公元前年这段时间内进化出来的。这九百年正是传说中“五帝”时期,皇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位男性的部落首领相继涌现出来,成为原始中华民族的领袖;可是他们从母居,从母姓,他们的二字“同(父)生而异姓”,如《国语?晋语》记载黄帝和炎帝的父亲少典到有?? 氏部落居住,与姬姓女子生下炎帝姓姜,黄帝的25个儿子有12个不同的姓。其余四帝也有类似的情况,并且他们全都没有把自己地位和权力传给儿子,而是按“禅让”法则传给自己选定的贤能的接班人,这种矛盾的情况正好说明那是个母系制朝父系制过渡的时代:男性已经生产和战争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人的生产(婚姻和家庭)和继嗣制仍遵循母系制的法则。??值得注意的是,中华民族从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的催生婆仍然是战争这种“男人的事业”。显示同父异母的黄帝和炎帝两大集团规模浩大,“流血飘杵”的内部战争。炎帝败退,流落到东方,与东夷结合,其后裔蚩尤集团犯上作乱,于是有黄帝集团同蚩尤集团旷日持久的战争。在尧帝和舜帝时代则有同南方蛮苗集团的战争。五帝的最后一位禹在去世前7年将权力“禅让”给自己选定的接班人伯益,禹子启深得民众拥戴,十多年后发动战争,夺取政权,建立中国第一个实行父系继嗣制的王朝夏朝,变“共天下”为“家天下”,这件事标志中国进入父系制社会,女性地位从此开始下降。?? (3)第一种男性统治关系模式?? 中国文明诞生在东亚平原的长江、黄河流域,以农业立国,畜牧业为辅。中国的第一种统治关系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按地域分邦建国的宗法制度,它是在夏商周三朝(公元前年)建立和逐步完善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嫡长子继承制的父权制家庭也是在这两千年内确定下来的。?? 由于文献资料不足且多有舛互,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及夏文化一直是个扑朔迷离、若隐若现的疑团;直到最近,青年史学家陈胜男撰写的第一部夏史专注出版,这个疑团才开始被解开,我们似乎看到了某些真相。陈书根据本世纪大量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互参比较,去伪存真,否定旧说,生发新解,较为可信。参照此书,对与夏史和夏文化同我们的论题有关的部分,可以做以下的判断:?? 《左传》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古书上记载的夏朝统率和控制军队的权杖钺,沟通天地人的祭祀器具九鼎,饕餮纹(夏族的“神人兽面纹徽”)玉?、玉璜、玄?? ,以及夏特有的“社稷坛”和记载夏历的玉板历法图,均在长江下游的良??(浙江省余杭县)文化遗址大量发现(大部分是在80年代才挖掘出来、0,而很少在其他地区发现,这种情况证明,过去认为中国文化的第一种原生文化―夏文化诞生在黄河流域是错误的。“夏族的发祥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夏文化是萌生于东南地区的史前文化”。夏是一个擅长种植水稻。养蚕织绸、使用竹器和驾舟行船的农业民族。?? 当代历史地理学家们的研究证明,在中国东部平原地区曾发生过多次海侵。良诸文化末期,公元前3000年前后,受全球性气候变迁的影响,有一次大规模的长时间的海侵。海平面升高,如《孟子?滕文公下》所载:“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平原一片汪洋,人们被迫撤到山陵之上。历史文献记载,禹父??奉命领导治水,用“堵”的办法,结果失败被杀;禹奉命继续领导治水,改用“疏”的办法获得成功,由此成为舜的继承人。《庄子?天下》记载:“禹亲自操??,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_,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在13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由此可以推断,正是在这场特大洪水的搏斗中,吃苦耐劳、大公无私的禹赢得了上万个氏族和部落的拥戴,组织起了以壮年男性为主的同甘共苦的治水大军,他们显示出男性在改造大自然的斗争中智慧和体力的优势,正是治水这件事,为禹死后发生的父系制取代母系制的大变革创造了条件。??夏禹及其儿子启,凭借治水组织起来的人力和掌控的权力,建立了君主□□制的□□主义国家。夏“后”是发号施令者,及宗教、军事、行政大权于一身,规定长子继承王位,建国都,任命若干世袭的官员,征收贡赋,建立军队、监狱和刑法,制礼作乐。但是,这个初具雏形的男性统治关系的社会模式既不完善又不稳定,在险恶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漂泊不定。启死后传子太康,其余五个儿子不服,叛乱;夏历500年,传14世,17王,拒残存文献记载就迁都13次,以至考古工作者至今都找不到夏都遗址。这些零星的记载就是上述观点的证明。
商朝(公元前年)的先人崛起于黄河中下游,灭夏建国之前曾八次迁徙,种植黍,稷、麦等耐旱作物,饲养牛、马、猪、羊,是个半农耕半游牧的部落。凭借强大武力建国后,利用父系血缘关系封同姓王,又封异姓王,兼按地区划分国民,派出官员进行治理。王位的继承人约半数是兄终传弟,弟死后再回归兄子,加强中央政府,设立辅佐国君的“相“位,建立以战车部队和骑兵为主的常备军。迷信鬼神,每事必卜,“先鬼而后礼”,社会有了明确的阶级分化,普遍使用奴隶劳动并用活人殉葬。大量生产和使用青铜器。商朝前期曾经迁都五次,待盘庚迁殷(河南安阳)后才稳固下来。周朝(公元前1100――256年)的先人生活在黄河中上游,是一半华夏,一半戎狄,一半农耕一半游牧的民族,在灭商建周之前也迁徙过十几次。周朝建都在现在的西安,它完善了中国第一种统治关系的社会模式――宗法封建制。按《说文解字》,“宗”是“尊祖庙”,今人考证“祖”是“祭□□”(“且“是□□的象形字)。中国的“封建制”的原始含义是“封土建国”。合起来“宗法封建制”的意思是:供奉同一个男性祖先并按他的血缘关系封土建国。具体的做法是:君主自命为“天子”,拥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王位只有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太宗地位;嫡系非长子及庶子则被封为公、侯、伯、子、男,为小宗,但他们在自己的诸侯国内是大宗,可封卿,大夫。周初封同姓诸侯国53个,封位于边远地区的异姓诸侯国18个。这样,一个按男性祖先的血统分封的世袭的具有“中国套箱”式结构的等级系统(hierarchic system)就终于完全建成了。它稳固地维持了将近300年,后来迫于戎狄等游牧民族的军事压力,才于公元前770年把都城东迁到洛阳。夏商周王朝既有共时关系,又有历时关系。中国古书上说,“上古万国”,到这三朝时代,华夏大地上至少仍有几十个以“国”的形式存在的父系制部落。所以,这三朝充其量不过是凭借武力先后取得了部落联盟盟主的地位,可是,他们之间在各方面都有相继进化的关系,而且按照古书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殷革夏命”,“周岁旧邦,起名微信”,它们之间的嬗递被看成是“革命”。这“革命”不仅表现在中国作为一个国家逐渐成型,而且还表现在意识形态方面:夏人信“天命”,商人信“鬼神”,周人把二者抛在一边专信“人伦”;最后,还表现在□□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据古书记载,夏商周三朝的始祖均是有女神感神迹而生,可见都处在母系氏族制“不知其父“的阶段。夏朝初年父系制正式取代母系制,女性失去了在子女和财产继承方面对男性的优势,就商部落的情况看,□□之间很长一段时间是有主要配偶而无固定配偶,到十二世祖示壬才形成稳固的单偶婚制。商朝重男轻女思想抬头,溺杀女婴,导致性别比例不平衡,切男性平均寿命高于女性,但从墓葬――特别是妇好墓看,女性的社会地位还相当好。周朝人不祭天帝鬼神,只崇拜和祭祀男性祖先,女性祖先就被排斥在外或退居次要地位。父系继嗣制剥夺了女性继承财产的权利。“男主外,女主内”和“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强令不得参政,否则就被诬以“牝鸡司晨”。又通过宣扬商纣王宠信妲己和周幽王宠信褒姒导致商朝和西周衰亡的故事,造出“女人是祸水”的舆论。形成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妾们又有名份的等差,妇女在性生活上也处于不平等地位。女性的社会地位全面降低。(4)第二种男性统治关系模式?? 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混战的混沌状态中创生出的秦朝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是中国的第二种同事关系的社会模式。紧接着,在汉朝,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同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中国式的东方□□主义社会模式,它比印欧文化圈内的男性统治关系的社会模式更为强固,因为对女性的压迫就更深重。依靠父系血缘关系按地域封土建国的宗法制度,经历几代之后,由于各诸侯国经济和军事力量发展不平衡以及各自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造成诸侯混战和礼崩乐坏的局面而瓦解,作为大宗的周天子形同虚设,所以平王东迁后的东周又称为春秋战国时代。在春秋战国时代,分裂和战乱延续了五百多年,各派哲学家们在诸侯国之间往来奔走,进行讲学、辩论和从政,真是如鱼得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中国哲学的这个黄金时代同印欧文化圈古希腊哲学的黄金时代(公元前6―4世纪)时间上大致吻合,成就亦可相颉颃。?? 在战国时代的七个诸侯国中,秦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其祖先是游牧民族,后获得周的发祥地丰,岐,遂兼有良马肥田;又继承了周人的冶铁技术,锻造出锐利的兵器。秦在社会进化方面落后于其他六国,宗法制度很不完备,所以能比较顺利地接受法家思想家韩非的新学说,重要他的学生商鞅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国富兵强,横扫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 秦统一全国的疆土之后逐步统一了全国的户籍、兵役制、交通、钱币、税收、文字等,设郡县两级行政建制,派官吏仍照法律治理。在这个金字塔形的官僚机构的顶端是作为君主的秦始皇,他统领全权,“天下之事无大小决绝于上”,。又动员全国的人力修筑长城,将西北游牧民拒于塞外。秦始皇自认为他建立的第二种统治关系的社会模式能传递千秋,万没有想到他死后不久,由于他生前种种过激政策和做法,他的帝国就在农民起义和旧贵族造反的战火中灾难性的崩溃了。中国个古罗马型的文化的进化轨线中断了,如今,我们只能从秦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排列成的战线中看到他辉煌的威严,默想他当年是何等的穷兵黩武。?? 汉朝吸取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将两种统治关系模式结合起来,一方面“汉承秦制”,仍然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办学校,开科举,选拔贤能充任非世袭的各级地方官员;另一方面,朝廷直接统治的领土仅15郡,其余的分封给有战功的异姓9个王和143个侯,待中央政权巩固之后再消灭异姓王,改封给同姓王。更重要的是从宗法制度中又派生出父系家族制:一爷之孙,时代聚居,有族田作为公共财产,有祠堂供奉共同的祖先,又有家谱记录家族的历史。这样一来,中国就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和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相结合的东方□□主义。它比印欧文化圈内各国的封建制度更加完备和强固,延续的时间更长。在这种制度统治下的中国妇女,如□□所说,头上有神权、政权、族权和父权四座大山;她们受的压迫更重,社会地位更低。(5)儒家经典和《圣经》起相同的作用?? 战国秦汉间儒生以阴阳概念解释《周易》,把男人定位阳性,居上,与天,君,父并列;女人定位阴性,居下,与地,臣,子并列,以适应父权制的统治关系社会模式。汉武帝又重用大儒董仲舒,后者提出“三纲五常”的理论,从此男尊女卑就成了千古不变的真理。在确定这种不合理、不平等的□□关系方面,中国文化圈的儒家经典同印欧文化圈中的《圣经》起了相同的作用,而且把中国女性的地位定得更低。???? 我们在“引论”中已谈到以阴阳入《易》的过程。这里要补充的是,中国的古书上说“上古不同龟,三代各易筮”。夏代的易书叫《连山》,商代的易书叫《归藏》,都是坤卦在前,乾卦在后,透露出它们是母系社会的产物,那时女性地位高于男性。流传至今的唯一易书是《周易》,相传是周朝开国的文王在商朝的监狱中演化出来的,那已是父系社会,是以“坤乾”被颠倒成了“乾坤”。解释《周易》的《易传》又一反《老子》书中守雌贵柔的辩证法思想,强调阳刚的作用,提出君子应自强不息的道理,又提出阳是天道、夫道、君道,是尊者贵者,居上位,起支配作用;阴者“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是卑者,贱者,居下位要被动地服从。又说“阴疑于阳必战”。意思是阴性的卑贱者若不安于自己的地位而自比拟为阳,就会引起斗争,不吉利。总之,《易经》的作者企图以这种固定地位的两分法来避免斗争,达到“保合太和”,维护“大一统”。经“易传》的作者们吸收道家阴阳概念改造之后,《周易》就成了维护父权制和男尊女卑的形而上学了。汉武帝时代,汉朝的国力达到鼎盛,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家经学大师董仲舒。董将阴阳五行化的儒家哲学进一步系统化,成为官方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关系他论述说“凡物比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阳尊阴卑”,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他再将儒家的五个道德范畴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配在“三纲之下,组成规定女性地位和规范妇女行为的“三纲五常”。到汉朝(指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社会模式、意识形态和□□关系就基本定型了,以后两千年十多个朝代一直沿袭,只有小的改动而无大的变化。汉代的妇女的地位进一步下降,表现在她们完全被排除在读书、考科举和做官的仕途之外。对妇女的幽闭开始了,具体做法是宫廷里大量使用宦官,女性单方面的贞洁观抬头,朝廷开始旌表贞洁妇女,刘向写《列女传》和班昭作《女诫七篇》从正反两面约束女子的行为。(6)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 欧亚大陆两端的母系社会先后进化成父系社会,并创生出父权制和统治关系社会模式,□□伙伴关系转变成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关系,这是人类社会进化的规律性的体现,但两边发生这一转变的时间,遵循的进化轨线和演化出来的社会模式都有差别,这是印欧文化和中国文化进化的特殊性,它首先是由两边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就中国的情况言,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争斗又继续了两千年。总的来说,占据西北、拥有良马和强大骑兵的游牧民族在武功上占优势;拥有东南、经济和文化先进的汉族在文治上占优势。当代一般进化论告诉我们,复杂系统的进化具有非决定论的属性:即使是具有相同初始条件的两个系统,在突变分叉点上,由于不同的随机涨落被放大,亦可走上不同的进化轨线;经过一段时间后,两个系统的状态也会不一样。欧亚大陆上古地球上连成一体的最大的大陆,但中间被帕米尔高原、乌拉尔雪山和西伯利亚大森林隔开,所以,在古代,印欧文化圈(仅指欧洲部分)和中华文化圈是独立地在进化。连个文化系统赖以向上进化的初始条件――自然地理条件有很大差别,因此,他们虽然朝同一个方向进化并经历了大致相同的过程,但沿着不同的轨迹并达到了不同的状态就毫不奇怪。具体说,欧洲大陆的面积只有亚洲大陆的四分之一,很像是从后者延伸出去的一个大半岛;然而,欧洲大陆适宜放牧的草原的面积却比亚洲大陆相同纬度上的草原的面积大得多,且更温暖,更湿润,因此更适宜放牧。我想这或许能说明在艾斯勒的《圣杯与剑》一书讲述的情况:早在公元前5000――3000年东北欧草原上的库尔干人就进化出了父系氏族社会,拥有强大的武力,用剑的力量横扫南欧的母系氏族社会及其文化,而后者由于所处的地域狭小,无回旋的余地,就全部覆灭了。除去阿拉伯半岛、印度次大陆和中印半岛,亚洲大陆的主体部分叫东亚大陆,其面积仍是欧洲大陆的两倍以上。对东亚大陆水汽起决定作用的是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它造成了东亚大陆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沿海高达2000毫米,内陆最少的地方才5.9毫米。以图17上描绘的400毫米等降水线为界,其东南为湿润带,是农业地带;其西北为干燥带,是畜牧业带。可是两边都比欧洲的自然条件差:西北地区冬天的半年太冷,太干燥;东南地区夏季太热、雨量太大。这种相对较差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东亚大陆西北部的游牧民族要比欧洲的游牧民族进化慢,因而无力在上古时代就横扫辽阔的东亚大陆;而东南的农耕氏族要等大禹领导治水后才能在长江下游地区开始发展稻田文明。结果在东亚大陆上出现父系氏族社会要比欧洲至少晚1000年,而且是在纯农业的夏部落。它种稻、养蚕、使用竹器,通过组织以男性为主的治水大军逐步过渡到父系社会。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起源的经济基础也是不一样的。早在汉朝司马迁就发现了中国历史的一条规律:“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验之于夏,商、周、秦、汉,千真万确,后世亦如是。纯农业的夏在东南兴起,被在西北兴起的农牧业并重的商取代;商又被在它西北兴起的曾同游牧民族戎、狄混居的半农半牧的周取代;而周后来又为更偏西北的“小国偏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狄”的秦所灭;秦之后,楚汉相争,仍然是占据西北的汉王刘邦的军队打败占据东南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从夏至汉这两千年的中国历史,确实有进化出发达的父权统治关系的半农半牧民族凭借武力(剑)将他们的社会模式和文化强加给父权制和统治关系模式尚不发达的农业民族的情况。至于周、秦、汉先后向东南的吴、越。闵,向南方的荆,楚,向西南的巴蜀征讨和拓边,则肯定可以说是用“剑”击碎“圣杯”,在□□关系方面用父系社会的统治关系取代母系社会的伙伴关系;只不过中国南部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因为许多母系氏族得以隐匿深山或海岛,把自己的社会模式和文化或多或少保留至今。
№52&☆☆☆= =于 14:28:02留言☆☆☆ 
我记得赖儒家的原因主要是明代程朱理学风行导致妇女权益恶化。程朱理学提出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程颐提出反对寡妇改嫁再娶,总之就是程先生在一个非正式场合随口说了一句话然后被记了下来。后来被朱熹翻了出来,给这句话做了衍生,当时国有靖康之耻,朱子提出气节比命重要,但是他本意应该不是说妇女贞操而是谈做人气节,为国节烈等等......但是元明时期理学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段,程朱之言每一个字都开始被视作金科玉律,再到清朝,理学被刻意扭曲阉割后捧为至高,这句话就完全变成对女性的压迫了。
№53&☆☆☆= =于 15:05:29留言☆☆☆ 
主要是因为儒家文化,男尊女卑本身不就是儒家所倡导的。虽然现在网上一堆复古派叫嚷要恢复儒家文化的荣光,但中国女人上千年来可没从所谓的“儒家文化”中获得任何好处,始终是被压迫被愚弄被践踏的对象。哪个现代女人要是想在如今的中国提倡儒家文化,才真是脑子被驴踢了。
№54&☆☆☆= =于 15:10:35留言☆☆☆ 
主要是因为儒家文化,男尊女卑本身不就是儒家所倡导的。 虽然现在网上一堆复古派叫嚷要恢复儒家文化的荣光,但中国女人上千年来可没从所谓的“儒家文化”中获得任何好处,始终是被压迫被愚弄被践踏的对象。哪个现代女人要是想在如今的中国提倡儒家文化,才真是脑子被驴踢了。№54 ☆☆☆= =于 15:10:35留言☆☆☆  古典文化认真论起来哪国的不压迫妇女?圣经第一章不就是女人只是男人的一段肋骨,但是现在三叔教地盘是女权先锋这不可否认吧。网上希望儒文化复兴的除了混水摸鱼的wsn,大部分还是希望能从儒文化中发展出新的适合中华的意识形态,不然难道我们要一味顺从西方的价值观吗?缺少主流意识形态的弊病可比一时国力强弱祸患要大得多。中华五千年被外族入侵过无数次,但我们没有灭国而且还是中华不是鲜卑蒙古匈奴满洲的原因不就是我们历史上一直是意识形态输出的那一方。而且复兴难道是专门复兴糟粕吗?西方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难道是在一心恢复希腊罗马时期的奴隶制?我个人对儒家没什么特别的感情,但是我觉得在自家古典文化找寻灵感建立新意识形态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拿儒家有男尊女卑的一面,所以谁希望复兴它就是贝戈就是loser想要男尊女卑,这种逆命题明明不可证真的逻辑扣人帽子真是莫名其妙。
№55&☆☆☆= =于 16:13:27留言☆☆☆ 
因为人类自身的生产,导致女性被局限在家庭中,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原始社会男性狩猎,女性从事采集工作,通常男性狩猎成果没有女性采集的食物多。此外,生育是女性特权,在原始社会,生养孩子是一项神秘又神圣的事件。所以女性被尊崇。进入农业社会,男性成为了主要的劳动力,女性就被圈养成为了生育机器,而且生产力越发达越是如此。女性在家庭劳动中的贡献被否认,这是女性的悲哀。
№56&☆☆☆= =于 16:19:31留言☆☆☆ 
不止□□吧,世界上好像每个地方都重男轻女,只是程度轻重的问题而已
№57&☆☆☆= =于 17:08:39留言☆☆☆ 
很多时候真想把男性性别灭绝 或者像蚂蚁那样把雄性圈起来做种用
№58&☆☆☆= =于 17:13:56留言☆☆☆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三万字左右,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古代中国很强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