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工作不稳定定都不敢花钱

为什么中国人不敢花钱只想着存钱?真相在这里
来源:搜狐理财
作者:好规划网
第1页 :存钱的四大用途
  百姓有钱不敢消费,还有部分原因是为了医疗和退休后的预防性储蓄。目前中国社会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对于我们这些靠工资吃饭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存钱是必做的一件事,&月光族&的潇洒现在是想都不敢想的,那是刚工作或者啃老的小年青能奢侈的,像咱们现在这样上有老下有小的,不存钱,遇到点事就得为钱发愁,这日子怎么能好过?”面对存钱问题,在事业单位上班的张女士直言不讳。
  毋庸置疑,中国人是最爱存钱的民族之一,几年前曾有个统计,说我们中国人每赚100元,就有46元省下来存进了银行。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人的储蓄率为负0.5%,也就是每挣100元要花掉100.5元。记得当时还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小热点,惹得大家议论纷纷。
  时至今日,生活中依然有很多坚定的“存钱族”,对他们而言,每个月的工资到手,可能花钱的地方很多,但是只有存钱才是硬道理,无论多少,总是要拿出来存进银行。我们为什么喜欢存钱?存钱是为了什么?
  存钱的四大用途
  虽然存钱的用途多种多样,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这四项一定是排在前面的,当然这几项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顺序不分先后,而是“哪个窟窿要堵就先堵哪个”。
  1、作为子女教育费用
  “上次我老母亲来,我偶然和她说起孩子的教育费用。我告诉她,现在我们已经有两套房子了,就是说以后孩子的房子不愁了,再给儿子准备十万块钱读书钱,剩下的应该可以吃光、用光、花光了。当时我老母亲就直摇头,她告诉我,我姐家为孩子上学都计划得花30万,我们家得准备50万元,估计才能够!因为我姐家的孩子都上初中了,而我家的孩子才上小学。当时我的心就沉下来了,觉得压力特别大,50万啊,咱们得攒到什么时候?”才三十多岁的沈女士表示存钱的第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孩子的上学。
  为此,沈女士两口子每个月的工资除了还房子贷款外,还雷打不动地存银行1500元,剩下的才用于各种支出。
  “看起来,每个月收入也不少,我们两口子都在事业单位上班,每个月加起来有七八千,但是除去房贷、存银行的钱,剩下的最多只有一半了,加上现在各种费用、人情来往其实挺多的,花钱怎么也不敢大手大脚。”
  对很多结了婚有了子女的人来说,子女的教育费用当然是必须要提前攒的,而且得早攒。让笔者想不到的是,一些才刚结婚甚至还没有结婚年轻人,竟然也不甘落后,早早就开始未雨绸缪。
  “我去年刚结婚,可以说,以前攒的钱都用来买房子、办婚礼了。现在我们又在死命存钱,为了以后孩子的奶粉钱和教育费用,要知道,孩子从三岁上幼儿园就开始烧钱,不早点存钱,到时候怎么办?现在学费越来越贵,上个大学就得好几万,还是现在的价,等咱孩子上大学了,还不知得花多少咧?不是俺不想花钱,是花不起啊!”在某一小企业上班的小韩是一肚子苦水。
(责任编辑:陈大伟)
&&&&&&</div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为什么中国人不敢花钱只想着存钱? 真相在这里-生活消费_华商财经
为什么中国人不敢花钱只想着存钱? 真相在这里
[摘要]百姓有钱不敢消费,还有部分原因是为了医疗和退休后的预防性储蓄。目前中国社会保险基金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调查显示,中国人最善于存钱,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人均存款足以维持3.9个月的开销,而全球平均值仅为2.1个月。调查还发现,一部分群体,如青少年和低收入者,存储金额较低。  网友:能把4个月开销撑上大半年  不少网友对此调查结果表示认同,纷纷大方晒出了自己的存款。网友“关彦章1973”说:“我的存款够全家人吃两三个月的。”还有网友则表示维持20年也没问题。网友“好人2818”说:“勤劳节俭是中国人的美德啊。”网友“小月上山峰”则认为:“中国人量入为出,如果真的只剩下3.9个月的开销,估计也能用它撑上大半年甚至一年。”  还有部分网友认为调查结果意义不大,不具备可比性。比如网友“长宁路1187号”说:“4个月开销的标准是什么?月租70,每顿2元么?”网友“德恒”也持相同观点,说:“有的人存款可以维持几代人开销,有的人分分钟断炊,这种平均数没必要再研究讨论了。”  存钱:源于安全感缺失  最能存钱、存钱最多,似乎也并非一件可喜可贺的事。不少网友都指出了中国人倾向于存钱,是源于安全感的缺失。“并非存款越多越好,存款多说明人民没有安全感,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有网友表示,“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缺乏足够的投资渠道,你的那点钱还想干嘛。都是生活逼的。”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没有完善的社保、医保、失业保障制。不存钱明天就没法活。”  有网友则流露出了焦虑和无力感,说:“4个月怎么够,能维持两年我还是觉得很渺茫啊。”还有网友认为:“因为外国医疗保险保障好,中国的现状是不能进医院,否则半个月就花光了。” 编辑:杨琳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陕网文许字[7号
本网法律顾问 陕西赢弘律师事务所
王正兴 律师 联系方式:
华商应用:老百姓为啥不敢花钱?-搜狐财经
---------------
  据报道:中国目前的储蓄率高达百分之四十六,居民储蓄存款达十四万亿元。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有关居民储蓄过高的新闻、报道、分析文章铺天盖地:哇噻,人们存起这么多钱![]
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
  中国人民银行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05年12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元,达到亿元。这是在05年一年内,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连续跨越的第三个万亿元大关。05年1月,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2万亿元,5月份即突破13万亿元……[][]
老百姓不敢花钱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表示,目前的居民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使老百姓不敢花钱是重要原因,因此老百姓的储蓄更多的带有“预防性”。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现阶段高储蓄率不可能降下来,预计中国的高储蓄率还将持续十到二十年。[][]
居民储蓄存款增长四阶段
持续增长阶段
  (1978年到1988年) 这一阶段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
减速增长阶段
  (97年到00年) 这一阶段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增长,但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从94年的41.5%,一直下滑到98年、99年、00年的15.4%、11.6%、7.9%。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
高速增长阶段
  (89年到96年)。这一阶段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1.6%。
恢复性增长阶段
  (01年至今)。这一阶段居民储蓄资金经过99年下半年和00年明显分流之后,01年居民储蓄分流明显减缓,储蓄存款增长速度重新加快,定期储蓄占比提高,存款的稳定性有所增强。
  46%的储蓄率和14万亿的居民储蓄存款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国家强调通过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来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人们却把钱攥的越来越紧,老百姓,你们咋不把钱拿出来花?[]
人们消费观念太陈旧
搜狐网友 IP地址:已隐藏
  你说人们不敢花钱?人民不敢花钱根本是危言耸听,看看现在路上跑着多少的私家车,不敢花钱不过是我们人民传统的消费观念造成的,没必要小题大做。[]
搜狐网友 IP地址:已隐藏
  我们的人民是从困难的日子走出来的,现在日子过得好一点,但是穷怕了,有点钱也不敢乱花,我看主要是一个思想观念问题。随着国家发展,国家要引导人民群众正确消费。[]
搜狐网友 IP地址:218.81.190.*
  其实也没有那么绝对,还有很大一群是一个高消费的等待状态,有的是为买车,买房而在慢慢储备。且每月的储蓄金额都是缓慢增长,也是造成储蓄金额高的一个因素。还有我国很多地区的恩格尔系数已经很低了,就是老百姓已经不再把收入的大多数花在吃上面了,既然如此,存那么多钱能说不是观念问题?[]
搜狐网友 IP地址:已隐藏
 你们说老百姓没钱,但是你们看过这条新闻吗,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啦,要是老百姓没钱,那奢侈品都谁买去了,千万别告诉我都是政府购买了。因此,说老百姓没钱太绝对,大部分人还是很有钱的。[]
老百姓有后顾之忧
搜狐网友 IP地址:已隐藏
  GDP多吸引人啊,可是平民老百姓丝毫没有从中受益,更没有一点幸福感。教育,医疗,这些本该是公共资源的变成资本化,变成暴力来压诈我们,不存点钱,随时准备破产?[]
搜狐网友 IP地址:222.48.97.*
  储蓄总额说明不了大多数人民的生活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了,现在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绝大部分的储蓄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他们利用自己的实力进行圈地炒房,哄抬房价,尽管工薪阶层的工资有所上升,储蓄略有提高,但是远远赶不上房价的提升,如此以来,那点储蓄怎么敢花?[]
搜狐网友 IP地址:60.221.41.*
  是的,人民的生活压力大,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压力更大,一些可预知的问题,如生病,子女上学,就业,结婚,购房等,还有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如意外事件等等,所以不等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完成了,老百姓是不敢花钱的。[]
搜狐网友 IP地址:202.102.138.*
  我同意是因为我深刻的感觉到社会的保障体系不健全,自己的钱留点,随自己支配,因为有病自己得拿钱,如果你不拿钱,医院不给看病,如果你不拿钱
,人家不给你东西,自己不留点钱能行吗?哎!生活离不开钱呐![]
  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正在变得越来越不敢花钱,这个看似矛盾的经济现象耐人寻味,其实未必难以理解,消费信心缺乏,贫富差距过大,住房、教育、医疗不能承受如此之重……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人们不捂紧钱袋子,行吗?[]
想说花钱不容易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央行储蓄目的调查显示:居民消费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教育、养老、买房。相关的数据还表明,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由此看来,在社会保障体系未完善之前,让老百姓敞开胆子花钱还是一件没影的事情。[][][]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近日,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发布了一份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已比较大,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到合理值的上限0.4左右。同时,中国储户结构与收入也不对称。人数最多的中小储户,拥有的存款并不多。因此,真正需要消费的人,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
消费信心缺乏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虽然这些改革措施从长远看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从短期看,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消费信心的缺乏,使得老百姓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预防意识明显增强。[][]
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
  人们的收入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也是制约消费的一大因素。近年来,GDP以9%左右的速度增长,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但工资占GDP的比例,则从1989年的16%下降到2003年的12%。尤其是工人的工资连续数年停滞不涨,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月均工资12年来只提高了68元。[][]
缺乏稳定投资渠道
  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存款利率低的人正逐渐增多,到2005年4季度,这一比例高达62.1%,居民在对利率水平认可度有所降低的前提下仍然追捧储蓄存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投资渠道的匮乏。[][]
消费环境不透明
  专家认为,储蓄率居高不下,而消费支出却没有同比增长。除了提高收入,让老百姓手中有更多的钱外,排除非收入制约因素对刺激消费同样重要。非收入制约因素包括行业垄断、商业欺诈、信息不对称、流通存在问题、产品不对路、供给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等。[][]
老百姓的“新三座大山”
  中国人富裕吗?如果从收入的绝对数量上来看,中国人确实比以前有钱了,但是花钱的地方也更多了。近年来国家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也带有促进消费的目的,但是无论如何,这类由政府主导的改革,更多的带有“强制性消费”的味道,而非人们的“自愿性消费”……道理都明白,让老百姓花钱,说着容易做着难。[]
完善社保体系
  要降低储蓄率和拉动消费,必须尽快完善社保体系,加快养老、医疗保障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应该认识到,富裕的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已经得到释放,中低收入者才是消费的主力。因此,尽快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尽快缩短贫富差距也是有关方面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经济增长应更倾向于富民
  要想让老百姓松开捂住钱袋的手,仅靠刺激内需是不够的,更最重要的是让经济增长的分配更加倾向于富民,让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更有利于安民,让百姓有钱可用,并且用得放心、花得安心。[][]
提供稳定增值渠道
  为分流银行存款持续增长的压力,应积极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及各类风险较低、预期收益相对稳定的各类理财产品市场,为居民提供更多的较低风险的投资选择。[][][]
  14万亿的居民储蓄存款总量很大,但平均到全国14亿人头上的储蓄存款也只有1万元,这区区一万存款是不可能随便消费的……
  喧哗背后必有智者,热炒居民只存款不消费的背后,开始有人担忧:政府会不会出台政策拿百姓存款开刀,为内需低迷买单?因此此时,无论是公众、媒体还是政府,只是盯在十四万亿存款上,掩盖了政府的责任……[]
  在高储蓄率这个问题上,政府应当担起责任来,切实提高人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只存款不消费的问题。
价格改革 不是简单涨价
  人们的感觉是:价格改革改到哪里,哪里就涨价。比如液化气,在不少地方,目前的液化气价格与2004年相比已经翻倍。诸如此类的价格上涨,无疑会放大、强化人们的担忧心理,并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消费欲望。[][]
政府不能与民争利
  老百姓能做的事,政府尽量不要干预,也不要参与;企业能够干的事,也不要以政府的形式做。只有如此,老百姓增收渠道多了,才有钱消费。[][]
对社保体系的信心需要政府重建
  近年来,养老保险资金被挪用的事情已经不再是新鲜事,我国养老金统筹基金年均缺口717亿元,总缺口达2.5万亿元,这种严峻现实很容易让人们对政府的“兑现”能力产生怀疑。[][]
百姓存款不能为扩大内需买单
  实际上,中国已经进入“负利率时代”,老百姓在银行里的钱一直在缩水,如果此时政府再出台政策,把百姓的存款“强制性”的用于扩大内需,这种做法是不公平的。[][][]
           策划:马明超  美编:宿艺 
五道口争鸣 往期回顾 042:天价年夜饭宰你没商量?
041:2006年中国走出就业困局
040:2006年通缩还是通涨?
039:贸易大战兵临城下?
038:中石化该拿百亿红包吗?
037:择校费凭啥名正言顺
036:药品怎么不能当馒头卖
035:全球化
一个美丽的谎言 034:穷人的医疗谁来管? 033:物业税 让你养不起房?
032:民众为何淡漠GDP增长?
029:公车改革 官员两头得利
028:遗产税真的能劫富济贫吗?
027:中国人就该低工资吗?
015:印度超越中国真的只是神话?
014:中国落后因为人口太多?
013:养老金缺6万亿怎养老?
012:教育产业化:天使魔鬼辩
011:燃油税减轻了谁的负担?
010:中国工业化道路之辩
009:谁在为外地人进京设门槛
008:地方限制小排量车该不该
007:北京知识分子厌弃穷人?
你被谁抛弃 005:大学生凭什么潇洒消费?
004:什么医死了中国医改?
003:个税1500起征偏低?
002:京津谁将成为北方的浦东
001:贫富差距谁之过?北上广深为什么苦?不敢花钱的根源是什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文/慕容随风  图/来自网络    近日,看到了《参考消息》的一篇报道,标准排名、BOSS直聘联合发布2016上半年“最苦城市排行榜”,核心指标是2016年7月各城市每平方米平均房价与2016年各城市平均月薪的比值,也就是当月的房价收入比。结果显示,前10位分别是深圳、北京、上海、厦门、南京、三亚、杭州、福州、温州和天津。高居榜首的深圳7月以平均房价50842元、平均月薪7467元,房价收入比6.81,此举意味半年的工资才能买一平方米。    可以说,中国最核心的一线城市,主流的二线城市无一例外全部上榜,看到这份榜单之后不少一线城市的奋斗狗们,有房的默默一叹,继续自己苦熬房贷的生涯,没房的抬头四十五度角仰望苍天,不知不觉有种天尽头家在何方的感慨!毋庸讳言,在不同的时代,苦有不同的苦法,在我们父母的年代,苦是如何吃饱饭,在温饱线上默默挣扎,在我们的时代,苦是如何在城市中立足,如何能够让自己有一套安身立命的蜗居。只是这立足二字,这安身立命一词,说的又是多么的不易。    最苦的生活苦在时间成了奢侈品?  当我们感叹一线城市的房价一日千里,到处高涨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接受房价与房租齐飞,工资与奖金不动的困局,多少人认为辛苦的根源在于日益高涨的房价,其实问题的根源却远不是房价这么简单。    让我们先看一组数据,财经网最新公布的数据,北京常住人口为2170万,其中租房人数占比约37%,为802万左右。在租房人口占据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是在今年的大学毕业季,依然是史上最难的就业季,以北京为例,西城区、朝阳区、东城区、海淀区等关键城区的房租价格一涨再涨,有数据显示仅今年六月份以来,北京地区房租同比增长已经达到了12%以上,靠近地铁近的房子更是平均涨幅高达20%。不仅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同样是如此。    在无数北漂、沪漂一族在感叹生活的日益艰难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生活成本的上升,诚然,无论是租房一族,还是通勤一族,房价的日益高涨,房租的不断攀升,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租房成本的上涨,是通勤成本的高企,但是这些都仅仅是问题的表面,让人细思恐极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艰难,而是改善生活的更加不易。  有句俗语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对于大多数一线城市的租房一族而言,他们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于年轻人而言,眼前的艰难都不是最大的问题,因为年轻人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都远高于他们的前辈,当前的辛苦不过是对未来的积累。因此,这些问题都是阶段性的、暂时性的问题。曾经有人专门撰文写过,对于年轻人而言,刚刚参加工作的几年,最为重要的是每天八小时工作之外的时间,甚至有人说,下班四小时可以说是改变人生的关键。    但是,问题就在于此,北上广深房租水平的高涨,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向着日益偏远的地方搬,例如北京金融城工作的白领,早在十年前,还可以在南礼士路,南三环租到相对低价的房子,最不济海淀也还有可以租住的地方,其上班的通勤时间也就不过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内,这个时候,说下班之后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的水平还是一个可以设想的情况。但是如今,在西城、朝阳上班的人不得不住在通州、大兴、顺义,在陆家嘴、徐家汇上班的人不得不住在奉贤、青浦、宝山,在福田、罗湖上班的人不得不住在宝安、龙岗、南山,上班全天通勤时间超过3个小时早已是常态。    去年,百度发布了一份全国50城市上班距离及时间排行榜。北京以平均通勤时间52分钟,距离19.2公里居首,上海以51分钟,距离18.82公里紧随其后。很多人不禁感慨,下班1个半小时能到家都算是谢天谢地了,每天至少3-5个小时的时间都消耗在路上了。    最让人恐怖的是,这样的通勤时间让提升自己成为了一种极难做到的空想,笔者曾经建议自己的朋友,有时间在家多看些书,准备一下司法考试或者注册会计师考试,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笔者的朋友往往会给我一个这样的回复:不是不想准备,其实都知道提升自己的重要性,但是每天下班两三个小时,到家已经九、十点之后了,除了葛优躺实在没有精力再去看书了。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不仅仅是居住成本的高升,而是因为时间的被挤占,大量的改变现状的机会被白白丢掉,从而让人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越穷越租不起房,越租不起房在路上的时间就越长,在路上的时间越长,你提升自己的空间越小,进一步就更加无法改变自己,只能不断恶性循环下去。    最苦的岁月苦熬健康?  在房租与时间的恶性循环中不断挣扎的我们,紧接着又陷入了新的问题,以笔者所在金融行业为例,亚健康现象可谓是大家的常态,各大咨询机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各家投资银行每年猝死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是这种情况不仅不见好转,甚至近来喧嚣尘上的58同城996工作制(早九点到晚九点,每周上班六天)更让大多数人感到兔死狐悲,加班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都市白领的新常态。  生活的空间被工作不断挤占,肢解,最后被鞭笞的体无完肤,这可以说是一种让人悲凉而无奈的常态,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工作疲劳不断积累,很多人都在说自己已经快撑不下去了,到底什么时候会倒下,谁都不知道。也许这样的表述带有了太多的感情色彩,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大家在办公室呆的时间越来越长,坐在电脑前的时间越来越多,多少人都不记得自己上次锻炼是什么时候了?上次陪家人吃饭又是怎么样的场景?有多长时间没有和自己的爱人在一起了?这些种种都让人的惊愕。      怪不得近来大火的彩虹合唱团的《感觉身体被掏空》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里面那句歌词:感觉身体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我才不累、不累,十八天没有卸妆,月抛戴了两年半,作息紊乱我却越来越胖。&&沙发是我港湾,肚子空空画饼做梦,如何放轻松?    不仅是工作,对我们健康带来巨大损害的还有饮食,近年来,互联网订餐平台日益兴起,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一时风头无两,究根结底,外卖平台的成功在于越来越忙碌的工作,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有人统计过,在外卖平台最卫生盛行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店铺吃饭的成本将会高于外卖的成本,价格低廉成为了不少外卖最大的吸引力,但是,今年8月的一系列报道,各地“三无”外卖村被曝光:逼仄的格子间,洗碗池内洗拖把,菜墩放在地上切肉,肉串在垃圾桶上串成,就是在这样的地方,土豆粉、炖菜、烤串等外卖快餐被快速生产,送给附近居民楼、写字间里的订餐者。  过度的加班,无规律的作息,劣质的饮食都在一步步的摧毁着都市工薪族的健康,在继时间之后,健康成为了大多数人茫然失去却也无可奈何的东西。    艰苦岁月中日益加深的焦虑。  笔者在今年上半年曾经专门撰文写过中产阶级的焦虑,然而不仅是中产阶级,大量在一线城市苦苦奋斗、蜗居的蚁族们同样面临着焦虑,也许大多数人的工资水平并不低,但是这种工资水平却绝对说不上安全。    根据环球网的一个统计,沪、深、杭等地一些城市的安全感工资榜,上海月薪9250元能撑一个家,深圳8780元能撑一个家,温州8020元能撑一个家,杭州7880元、广州7750元、苏州7320元、厦门6600元、青岛6260元、南京5980元、成都5660元、天津5350元、大连5000元。这些城市中,每个家庭月薪至少要5000元才能撑起一个家,但是这个仅仅是最低的生活标准,稍微一点风吹草动生活就立马变得艰难不堪。    在同一篇报道中,环球网的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北京为例,一个毕业三五年的男生,基本上刚刚奔三,成家立业了,按照60岁退休计算,在这三十年内,他需要一套不怎么好的房子(320万左右)、一辆代步的车子(各种买车、养车成本三十年合计下来66万)、养孩子(最基本的教育投入约60万)、孝敬父母(每个月只给500元,要36万)、日常应酬(按照每年两万计算,要60万)、日常开销柴米油盐(约108万)、退休后花费降低(假设还能活20年,约48万)。那么这个男生的30年奋斗,每个月需要赚的月薪是:1.94万元,才能最基本的供养一个家。    这样的计算虽然很难有太大的代表性,但是管中窥豹,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在北上深广等一线城市中艰苦的生活,让大多数人根本难以有花钱的地方,生活苦不敢花钱,最终的结果是焦虑,这种焦虑演变到最后带来的则是一种生活的无奈。  正如罗振宇在一集《罗辑思维》中感叹道:十几年前自己在西单天桥上看着车水马龙,非常笃定的对自己说自己会在这个有自己的房子、爱人、孩子,在这个城市奋斗下去,但是现在的青年人又有多少敢说出这样的话呢?    作者:战略研究员,从事互联网金融与产业经济研究多年,兼任《理财》杂志、《亚太日报》专栏作家,简书签约作者,中信、华章等出版集团特约书评专家,中国经营报、每日经济新闻等十余家财经媒体特约评论员与撰稿人。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 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作不稳定不想找对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