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现还没有医保的人吗?那些痛比我听说说有一部分农转非老百姓现才几百元生活费,而且还没有医保?

答案长度必须超过10个字,请勿发布无效或违法言论。
(共1个回答)
欢乐中国行原本定于到福建建瓯。
后因福建6月份的水灾而推迟。
目前欢乐中国行改版成为印象中国行。建瓯场主持人是张蕾。时间顶在国庆黄金周
要纠正一下基本观念,并不是药物有副作用,而是高血压只会发展越来越高。药物都有少少的副作用,但是利远远的大于弊。现代社会有电子血压计这种东西,别说你没听过,自我检
说的基本都大话,延迟很正常!正式投产才能见分晓!
电工年审一般是在所属地的安监局年审,至于流程就是交钱(名誉上是培训)后,他会将你的证号输入电脑就可以了,交钱多少要看各地,内地50元左右,
如果你的户口是麒麟区的,就在麒麟区劳动力市场办,位置在麒麟东路,吴氏整形医院斜对面,红绿灯就是
回答你的问题吧.
1.不知道你是不是普通类院高校的学生吧,以前我跟你一样,梦想着到部队后,再继续努力,考上军校,后来,我还真去了部队,远赴祖国的最南端
用照片和日志记录生活,展示自我..........
象这种事情一般就是先和开发商沟通,如果不行就准备找律师吧,你给的资料太少,只能做以上判断。
据说云罗段12月28通车,罗岑段可能要到明年年底吧。
我家就在那买的房,不知道,据说那里以前是坟地吧,不过也无所谓了
大家还关注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北京户口压弯了多少人飞翔的翅膀
我的图书馆
北京户口压弯了多少人飞翔的翅膀
“身份”,从人一出生开始,影响并左右你以及你的下一代。
有人说:我们已输在了起跑线上,我户口要是在北京,我玩着也能考上好大学;有人说:户口作为一道闸门,它已经不能阻挡外来人口的涌入,它所阻挡的是外来人口得到相应福利待遇的权利……
尽管一些在计划经济时代附体于户口的职业、教育、居住限定已剥离殆尽,但新的“特权”——购车、购房的“内外有别”的限定却又逆势而来。
一个外地人等于几分之几个本地人?为什么在自己的祖国我们只能暂住?同一片蓝天下为什么要厚此薄彼?法律规定的平等难道只是一句戏言?这到底是谁之过?让人纠结的户口问题何时能了?
留京指标的前世今生
户籍是什么?
1955年,它只是一份籍贯记录;1958年,它成了居住限定;1963年,它意味着不同的分配标准;上世纪80年代,它曾经一度无人重视;到了90年代,却又成为了人人争抢的“指标”。
十几年后,它仍是指标,并越来越少。
英国法学家梅因曾留下一句为人津津乐道的论断:“所有进步的社会运动,都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身份”,从人一出生开始,影响并左右你以及你的下一代。
在“契约社会”,人们推崇的是竞争,不讲身份,人人平等,通过自由订约去设定自己的权利义务,去谋求自己的发展,去主宰自己的命运和前途。
而中国的户籍体制改革进程,正是这样一条从身份到契约,从“控制”到“解索”的社会转型。
但在中国的文化与政治之都,尽管一些在计划经济时代附体于户口的职业、教育、居住限定已剥离殆尽,但新的“特权”——购车、购房的“内外有别”的限定却又逆势而来。
于是,户口依然象征着身份,为了得到这个能够参与平等竞争的身份,必须先要在政府设计的进京与留京“指标”制度下,展开一场为了平等的竞争。
可是,指标也在逐步收紧。当平等的市场关上闸门,无序的黑市便展开了双臂,而为人所依赖的“全能”的政府,在这个角落却突然失灵。
进京,留京,本应简单,却已玄妙。
5月17日,消息传出,&#年北京市给予非京生源毕业生进京指标名额为6000个,比去年大幅下降1/3以上。”
“北京户口作为一道闸门,它已经不能阻挡外来人口的涌入,它所阻挡的是外来人口得到相应福利待遇的权利。”一位人力和社会保障工作者的归纳,让小西长叹了一口气。
对于她来说,缠绕在心中的“留京情结”就像一颗无法拔除的龋齿,在每一个敏感的时刻都隐隐作痛。
小西,新疆塔城市沙湾县人,2002年考进北京某全国重点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2006年本科毕业后,“当时因为拿不到留京指标,解决不了户口,我在工作两年后又选择了考研,谁知现在又紧缩进京指标。
“在北京落户怎么就那么难?”小西深吸一口气。近十年来,一纸“北京户口”改变了她的生活,她的命运,成为超越一切的人生第一大事……
从“一道手续”变成“指标”,再回归到“手续”,只经过了10年的时间
“留京指标”始于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并严格限制人口自由流动。严格管制下,高考成为了“农转非”和“合法进城”的重要途径,为此,北京市政府专门设立了为非京籍生源的北京大学生解决户口问题的“留京指标”。
“当时的大学生被视作天之骄子,供不应求,在当时毕业后统一分配工作的政策下,北京的大学生在就业的同时就把户口解决了,‘留京指标’只是一道手续。”北京市教委的一位退休干部回忆说。
可是,随着改革开放后工商业的飞速发展与户籍制度的逐步开放,到了1999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已达1099.8万,大大突破了1993年颁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中“到2010年市区常住城市人口控制在650万人以内”的计划。
同时,北京第一次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分配时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而且愈演愈烈,导致很多大学生毕业分配不到工作。
就在当年,北京市教委出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的新政策——“取消毕业生就业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打破毕业生就业的地区限制”,同时,对在京院校外地生源毕业生留京实行了“指标控制、择优留京”的办法。
至此,“留京指标”终于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指标”。
而此时的小西,刚刚升入高中,在父母的教导下,还坚定地怀着成为“北京人”的梦想,俨然不知千里之外的惊人变化。
据介绍,当时,留京指标是由北京市教委制定并下发到各个学校的“限量指标”,数额大概是各校非京籍生源人数的10%~25%,而且每年都会有数量波动,主要针对本科及大中专应届毕业生。“硕士和博士是‘不限量’的,都可以获得留京指标。”
在当时,“留京指标”成为落户北京的第一道关卡,随后,再拿到由用人单位提供的“进京指标”。只有“双指标挂钩”才能获得北京户口。
但是,“第一道关卡”从设立之初就引发了很多争议。“因为指标很少,所以各学校为分配资源都制定了不同的规则,普遍都是按学习成绩排名。”北京市教委一位工作人员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学生们对于这种“以成绩论英雄”的规则自然不满。“当时就有很多人质疑‘规则’的公正性,甚至有人提出,与其在名牌学校做‘凤尾’拿不到指标,还不如去普通院校做‘鸡头’,赚个便宜。”上述人士说道。
2002年,小西终于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北京的大学生”,而那一年,恰好是对“留京指标”争议最多的一年。
在2002年,北京市教委制定了统一的针对所有北京大学生的“留京指标”要求:“北京市所紧缺的23类专业人才”;“毕业院校范围应在所规定的281所院校(北京49所)中”;“非外语专业毕业生,其英语水平最低应通过国家四级水平考试”。
此外,也有特例,“获得省部级荣誉称号的毕业生可不受专业限制被引进北京”。
“当时是为了统一各高校的留京要求,实现留京指标的普遍平等。”北京市教委的一位退休老干部告诉记者,“不过,‘统一’收到了反效果。”
“少数名牌高校留京指标过剩,而众多的普通高校则会因为不多的几个留京指标争得‘头破血流’。”而且在这一年,“对英语盲目崇拜”和“学生官僚主义”的说法甚嚣尘上。
“争议最多的就是‘省部级荣誉称号的毕业生’能否不受专业限制留京的问题,这是否会导致大学生崇拜权力,崇拜官职?”上述北京市教委工作人员回忆说,“当时还引发了一些‘校园腐败’和‘暗箱操作’的事件,影响很不好。”
2003年6月,北京某著名高校被媒体曝光,称“要价1万元卖留京指标”。随后,关于留京指标的非法买卖事件屡屡被曝光,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大讨论。
除此之外,留京指标与进京指标“不对口”还产生了很多资源浪费的现象。
进京指标是指由北京市的用人单位向北京市人事局申请的招聘非京籍生源应届毕业生的用人指标。“进京指标是由用人单位提供的,是与聘用关系挂钩的,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要求就比较多样了,肯定不是按照成绩和荣誉了。”该工作人员介绍说,当时有一些学生有留京指标却拿不到进京指标,又有另一批学生有进京指标却没有留京指标。“导致大量指标‘不对口’、‘不挂钩’,浪费了资源。”
2006年,小西所在的学校按照各班非京籍生源人数的15%分配留京指标,算下来,小西他们班是33个人中选5人。“我是第五名,但是第六名的班干‘优先’了。”小西至今仍难以释怀,“北京生源的学生根本不用竞争,太不公平了。”
为了继续“北京人”的梦想,2008年,小西选择了考研,“研究生是不用留京指标的。”
可也是在这一年,面对越来越多的“不公”争议,也面对“留京指标”逐渐多于“进京指标”,从而失去了现实效力的窘境,北京市教委决定逐渐放开 “第一道关卡”,削弱学校的权限,突出“就业导向”。
“直到最近几年,北京所有高校的学生都能拿到留京指标,这体现了公平原则。”北京市教委人士认为,留京指标已经失去了“指标”的含义。“算是一个手续吧,仅此而已。”
四十分之一的进京指标
“提高在京人员的‘含金量’”
留京指标放开了,进京指标却在逐年缩减。
今年5月初,就有媒体报道称:&#年,北京市给予非京生源毕业生进京指标名额为6000个,比去年大幅下降2/3。”
之后,北京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又出面澄清:“北京今年将会缩减进京指标,预计将比去年减少1/3以上。全市进京指标会根据各区县上报的需求实行动态调整,最终数量在6月底可确定。”
小西来到学校所在的海淀区人社局,该局一位相关人士介绍说,“去年进京指标还有2000多个,今年不到1000个,海归、博士、硕士往下排,根本轮不到本科生了。”
小西无比庆幸自己的考研决定,“多亏上了个研究生,还能搭上末班车。”
不过很快,正沉浸在庆幸中的小西被一个坏消息惊呆了:据海淀区人社局一位工作人员透露,2011年,北京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22.9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万人,但进京指标将在6000人左右。“将近四十分之一的进京几率。”
该人士表示:“进京指标之所以缩减一方面是控制在京人员的数量,另一方面是提高在京人员的‘含金量’。”
“控制数量”已经不是新话题。根据北京市发改委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而在2010年,根据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010年的35.9%”,而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必须下降到25%,控制外来人口势在必行。
那么,又如何提高“含金量”呢?
2010年8月,北京市发布了《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其中提出到2020年,首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人才贡献率达到60%。
“(人才引进)当然更倾向于高学历人才。”海淀区人社局人士介绍说,最近几年,北京启动了“分流工程”——一边推进“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一边缓解就业压力,缩紧留京政策。
所谓“千人计划”,是指“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从2008年开始,中央人才协调小组决定用5到10年时间引进2000名左右的海外高端人才归国从事科研、教学、创新和创业活动。
目前,“千人计划”已分5批共引进专家1143人。根据归国待遇的规定:“具有中国国籍的引进人才,可不受出国前户籍所在地的限制,选择在国内任一城市落户。”可是,绝大部分专家都留在了北京。
据海淀区人社局人士介绍,“‘千人计划’还需要配套家属的留京指标,如配偶、子女等。”
另外,2009年5月,《北京市促进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和工作暂行办法》正式颁布。根据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介绍:“在国内从未办过就业分配手续、出国留学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含硕士),学业结束回国两年内可申请北京落户。”
“那么,其他人的机会自然就少了。”海淀区人社局人士介绍说。
&#年,我为了争取留京指标选择了考研。”小西说,“难道我现在要为了进京指标出国留学?”
“不均不衡”的指标分配
一边是大量指标被“浪费”,另一边是最需要人才的民企和私企却几乎没有指标
虽然小西具有申请进京指标的资格,但实际上,申请成功的可能性却很小。
原因是,进京指标的分配“不均不衡”。
“进京指标多分配给国企和行政事业单位,其次是高科技单位,最需要人才的非公经济,如民企和私企却几乎没有进京指标,所以指标分配一直‘不均’。”北京海淀区人社局相关人士说,“‘不衡’指的是各单位都倾向于选择理工类专业的人才,文史类和艺术类专业的人才落户非常难。”
小西说,学文史类专业的毕业生想进国企和高科技单位非常难。“这些单位文职类的岗位非常少,流动性极小,几乎不可能进去,进去了单位也未必解决户口,而这些单位又是握有指标最多的。”
5月7日,北京海淀区人社局在网站上公布了《海淀区关于2011年非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引进接收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在指标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指标分配要着重参考招聘单位的纳税额、是否为创新型企业等要素。
“从纳税额来看,当然国企能拿到的指标最多,占总数的70%左右,个别单位甚至用不完,有的就浪费了,也有的被非法高价倒卖,这不仅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浪费社会资源,还容易滋生权力寻租和腐败。”该人士介绍说,国企指标多、限制少,甚至还有少量的“引进特殊人才”指标,即没有学历、专业、年龄、岗位等限制的“全自由指标”。
更荒唐的是,“也有一些国企已面临倒闭或已经倒闭了,但仍登记在册,指标就被拿走公开叫卖了。”
据介绍,尽管北京市人社局“三令五申”——“一经发现非法倒卖指标行为,立即取消该企业的指标,并给予处罚。”但现实是,“我们没有人力和能力对所有申请指标的企业进行监控,也不知道哪些企业已经倒闭或面临倒闭的局面,我们只能按照规定每年定期发放指标。”北京海淀区人社局相关人士表示,对于这种问题他们也感到束手无策。
还有部分指标落在了高科技单位。2001年,北京市出台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接收非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办法》,其中规定对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科技单位的进京指标发布没有限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不同需求,向国家申请进京指标,也不收取任何费用,但一定要提前做计划报批。 &
“这是另一个混乱区,”北京海淀区人社局人士表示,“一些人才和企业之间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挂靠,没有事实上的工作关系,而户口、档案却在‘空转’。”
相较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则规范了很多。“这些单位有编制的限制,所以空出的岗位、人数都很好统计,再加上都是统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所以结果比较透明,避免了‘暗箱’情况。”
由于指标集中在少数单位手里,那么选择人才的标准也由“少数单位”决定。上述人士介绍说:“国企和高科技单位一般都选择计算机、通信、工程、管理等理工类专业的人才,行政事业单位比较多样化一点,但普遍看来,文史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的人才落户是比较少的。”
小西所在的研究生毕业班中共有23人,其中18人为“非北京生源”,目前确定了工作单位的只有5人,“都是解决户口的。”小西感慨说,“悲喜交加啊!”
“喜”容易理解,解决了北京户口无疑是好事一桩,省去了不少后顾之忧。但为何又“悲”呢?
“只有两个同学是考上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工作不错,待遇也过得去。”小西摇了摇头。
另外三位同学为了解决户口使出了浑身解数。一个当了大学生村官,“在京郊一个贫困县的街道办事处,做宣传工作,月薪1200元,落户时间不定。”还有一个进了某部委的官方网站,“在丰台郊区做编辑工作,月薪2000元,至少工作五年才给落户。”最后一个进了密云的一家高科技单位,“做内刊,月薪1800元,工作五年落户。”
以2010年北京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9073元计算,这三位同学的收入均未过平均线。
“很多同学都为了落户北京而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了喜欢的工作,也放弃了最珍贵的青春。”小西说,“如果还能选择,我一定要学理工类专业。”
北京海淀区人社局人士告诉记者,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里明确写道,“优先解决好符合首都发展需要的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的落户需求”。
“那我们学文史类专业的就不符合首都发展需要,不是人才了吗?”小西很困惑,“北京不是全国文化和政治中心吗?不仅需要经济发展吧?”
“破纪录”的地下交易
8万~30万的高价“指标”,真伪难辨,后患无穷
因为进京指标在今年格外的“稀缺”,所以地下交易越发的猖獗和暴利。
随着毕业时间的临近,很多“叫卖”北京户口的帖子频繁出现在校园BBS和各大网页上。
“高新技术企业,可为应届毕业生办理北京户口,拿到接收函确认后付款,计算机、通信专业优先,违约金8万?15万。”看到这一颇令人动心的帖子后,小西立刻致电给这位自称是“北京某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卖家。
“计算机和通信专业8万,其他理工类专业12万,文史类专业不一定能办成,办成就15万。”
他介绍说,很多公司每年都有多余指标。“闲着也是浪费,公司就卖了给职工做福利,大头都是上缴公司‘小金库’的,我只赚1万。”
而且,他再三强调,“专业不同价格就不同,理工类专业肯定能办成,一般一周就能办好,最多不超过半个月,可以拿到进京指标接收函后再给钱。”他介绍说:“每年我们都办六七个,从没有失手过,都是办完户口半年内就离职了,甚至有的就没来过公司,纯粹挂靠。”
他还简单介绍了办理过程:毕业生提供就业推荐表、成绩单和四级证书等相关材料后,公司会出具进京指标接收函,毕业生持接收函到毕业生分配办公室签订个人、学校、接收单位三方协议,然后再拿到留京指标,就可以办妥了。
“不是应届毕业生也没关系,只要学校没有派遣就行,要不你就想办法把档案调回学校去。”他说。
相比之下,一位自称是国企人士的“要求”就少多了:“应届毕业生:理工类10万、文史类15万、艺术类20万。非应届:理工类20万、文史类30万。”
当小西表示价格太贵时,他很不屑地说:“非应届在别人那根本办不成,我们是大型国企,有‘引进特殊人才’的指标,而且今年指标少,价格已经‘破纪录’了,越往后越难办,价格会更贵。”
“很多单位都卖指标,人社局的人也知道,可是查不出来也管不了。”但小西提出是否会被查出的疑虑时,这位“国企人士”打了包票。
小西告诉记者,上一届的师兄师姐确实有好几个人都靠“买指标”解决了北京户口,但今年价格翻了两番,同学们都很犹豫。“不过这个月肯定会有人买的,因为靠找工作解决户口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 &
所以,“还是‘买’划算,不影响自己的发展,不耽误青春。”小西算了笔账,“如果找个不错的工作,月薪在8000以上的,两三年不就把‘成本’捞回来了?”
对于“非法交易”,北京市海淀区人社局一位相关人士提醒说:“这里面骗子非常多,还有一些黑客或非法交易者能够修改公安局户口登记,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档案手续,这种‘户口’是无效的,甚至会给购买者以后的工作协议和社保带来麻烦。”
但是,面对越发严峻的“落户形势”,铤而走险者将越来越多。“毕竟只有这一次机会,不是应届毕业生,再办就更难了。”小西边说边记录下所有的“卖家”电话,“我必须解决户口问题,否则以后房子、车子、孩子、养老……后患无穷。”
已经29岁的小西本打算今年年初买房,年底完婚。可是,随着“限购政策”的出台,小西的婚房成为了泡影。“我男友才工作两年,三年后才有资格买房,我都32岁了。”小西说,“当初我爸就非要让我找个北京户口的男孩,我没听,这下好,买不了房我爸就更不同意了。”
“户口意味着安全感,这句话真的很对。”小西颇有感触地说。
对话“户口贩子”
“我们这‘行’风险不大”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马维辉
户口是如何被倒卖的?得到北京的户口,有哪些灰色的门道?为了解更深的“行业内幕”,本刊记者以“急于办理北京户口”的身份,与一位资深的“户口贩子”在网上展开对话。
记者:现在的户口价格是多少?
户口贩子:你上(百度)“北京户口吧”去看看,花上百万买个户口的人大有人在。北京户口已经不是钱的问题了。如今的行情,给小孩购买北京户口,30万是起步价,还要看有没有名额。因为北京户口是有名额限制的,一年3万~5万不等。这样一来,最好是你自己有关系,又舍得花钱,我才接你这单。要不然就是你有亲戚是北京户口,也可以想办法挂上去。
记者:你们最近“生意”挺忙的吧?
户口贩子:我们不乱搞,一个月就接五六个单(记者注:其QQ签名里写的却是“大量接单中”)。一个月弄几十个的那是害人害己。到时候(出了事),关系渠道都得断,一批领导还下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路不能断了,钱慢慢赚。(一个月)赚个两三万就知足了,稳稳当当的也不费什么劲。
记者:风险大不大?
户口贩子:我们这“行”风险其实也不大,就是怕断了渠道。如果被抓到,顶多算个小额行贿,也没直接证据。只要不遇上在逃的人 ,其他情况都没有问题。
北京最大的销售假进京户口案
日,北京市海淀法院以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判处富长宁等4人有期徒刑3~5年。据法院调查,富长宁伙同北京市人事局车队司机付长利、首都医科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张锡长等人,利用过期的报户口介绍信和“派遣证”等,先后办理了92份假北京户口,获利100余万元。
中国“户口史”
西周时期——掌握自然变动
西周时期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男孩满8个月、女孩满7个月以后就要向司民登记造册,每年的出生和死亡人数都在司民的册子上予以统计,并每隔三年核查一次,主要目的是掌握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春秋战国时期——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治安
战乱繁多、社会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起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齐、越、楚、卫、秦等国实行“书社制度”,就是将家长或男丁的名字写在版图上,放在土地庙里,以便按照户数的多少及各户的情况,来平均赋役负担。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实行“什伍连坐”的户籍管理办法,不仅要登记户口的姓名,连其身材高矮也要记录在册。
秦汉时期——核实赋役、收税
秦统一六国后为控制百姓实行“什伍连坐”的办法,户籍中不仅要记载户口姓名,还要登记年龄、土地、财产等情况,以便收税。
汉继承秦,并创造出“案户比民”的户籍制度,每到8月,全国百姓扶老携幼,前往县府,聚集廷中,接受主吏验阅,主要目的是为防止逃役。
魏晋南北朝时期——确保财政收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户籍制度实行黄籍、白籍制,黄籍记载服役年龄的人口,白籍则是为侨居江南的北方流民所设立的临时户口。东晋南朝时期,百姓为了躲避战祸频繁迁徙,朝廷害怕人口流动太过频繁影响财政收入,便实行了“土断”(流民入所在地户籍)来清查隐匿漏户,确保全民纳课服役。
隋唐时期——巩固统治
隋唐时期实行“输籍之法”,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颁布到各州县,以三百家到五百家为一团,依定样确定户等,写成定簿。这种户籍管理实行后,大量隐漏、逃亡的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社会群体关系被逐渐明确和稳定下来。
宋元时期——分类赋役
宋朝时期户口每三年编造一次五等丁户簿。宋太祖还下诏实行了“本贯应举之制”,要求考生在户籍所在地参加科举考试,套用现在的话说:禁止高考移民。
元朝实行“诸色户计”,也就是按职业划分户籍类型,分为一般民户、军户、站户、匠户、盐户、儒户等十几种,因为不同职业要承担不同的赋役,所以,百姓一旦定籍就不能轻易换工作了,只能世袭其业。
明清时期——防止叛乱
明清时期禁止自行迁徙,为了把人口束缚在原籍,明清的户籍和元朝一样,仍按职业划分,但更加细致、严格,要登记籍贯、丁口、年龄等,还编号、盖章防止出现“假户口”。并由五年一审,改为三年一审,直至“岁记”(年审)。
新中国成立后:
第一阶段:年 自由迁徙期
1954年,中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1956年、195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国家连续颁发4个限制和控制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文件。
第二阶段:年 严格控制期
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户籍管理制度确立,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
1963年,依据是否拥有计划供应商品粮,中国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标志着二元化社会经济体制影响下的户籍管理二元制的正式确立。
1975年,宪法正式取消了有关迁徙自由的规定,此后一直未恢复。
1977年11月,规定每年从农村迁入市镇的“农转非”人数不得超过现有非农业人口的1.5‰。
第三阶段:1978年后 半开放期
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
1985年7月,《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颁布,允许暂住人口在城镇长期居留。
1985年9月,作为人口管理现代化基础的居民身份证制度宣布实施。
日,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暂住人口户口管理的规定》,要求凡从本市行政区域以外来京暂住人员,均应向暂住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暂住登记。其中十六周岁以上(含十六岁)暂住期拟超过三个月的,必须申领《暂住证》。
1992年8月,小城镇、经济特区、开发区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制度。
1994年,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三种管理形式为基础的登记制度,并逐步实现证件化管理。
1995年7月,施行《北京市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 一是“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首都城市功能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承受能力,提出务工经商人员总量控制要求”。二是维护北京社会治安。三是缓解就业压力。
1998年7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解决了新生婴儿随父落户、夫妻分居、老人投靠子女以及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房、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等几个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日,国务院批准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各地纷纷宣布进行“取消指标限制、实行准入制度”、“打破城乡界限,实行城乡户口登记一体化”等户籍改革。
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外地来京投资开办私营企业人员办理北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在北京市投资开办私企的外地来京人员,可依本办法申办常住户口。
日,北京市公安机关推出便民利民措施,北京户籍政策放宽,未满18周岁者都可随父落户。
2005年3月, 《北京市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退出历史舞台,对外地来京人员在务工、就业、经商、房屋租赁、卫生防疫等方面的限制被取消,政府对其实行与北京市民一视同仁的管理和服务。但暂住证、生育证制度继续被保留。
2006年9月,实施《关于实施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的若干意见》,发放北京“绿卡”。凡是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方向及产业规划要求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外国(地区)、外埠在京设立的非法人分支机构,都可以为外地员工申请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凡持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外地人可享受北京市民待遇。
200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中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到2020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将基本建立。
2009年1月,北京市公安机关对北京市流动人口比照本市户籍人口实行趋同化管理,暂住证的办理实行自愿原则。
2011年,北京市研究实施居住证制度。
(部分史料整理自陆益龙著《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2003年商务印书馆)
北京户口有多“实惠”?
日,北京市为治理交通拥堵采取了“摇号购车”的政策,其中规定大陆非京籍人员只有持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及“持本市暂住证明且连续五年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和个人所得税的人员”才有资格参加摇号。
今年2月17日,北京市公布了“国八条”楼市调控细则,根据规定,“在北京没拥有住房且连续5年(含)以上在北京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的非北京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京籍居民限购两套住房,并可根据收入、住房等条件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障房。
北京是国内拥有教育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相对很多省份,国内高校对北京户籍的高考考生录取分数线偏低。
如果非京籍在京人员在没有工作单位或已退休的情况下,部分省区要求回户籍所在地办理医疗保险、退休金等手续。北京户籍居民的医疗保险和退休金比外地略高,北京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居全国首位。
2011年部分地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比较(人均)
北京 2268元/月
广东 1738元/月
天津 1700元/月
江苏 1623元/月
获得北京户口八大正常渠道
考公务员、事业单位(部分)、进入大型央企的重要岗位、随军等,由国家人事部解决户口问题。
应聘有进京指标的国企、高科技单位、高校等单位的部分岗位,由工作单位向北京市人社局申请解决户口问题。
考取能解决北京户口的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社工岗位,并完成工作年限要求。
出国留学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归国两年内找到接收单位,由留学生服务中心办理集体户口。
在京工作的博士后可不受指标限制落户北京(随迁家属需办理手续),由国家人事部办理集体户口。
夫妻投靠办理:投靠人具有北京户口,年满45周岁,且双方结婚满10年;投靠人超过45周岁不超过55周岁的,双方结婚应满5年;超过55周岁的,双方结婚应满2年。
子女投靠父母在京入户,投靠人为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符合北京市计划生育政策,父或母户口在京,有合法固定住所。
符合“千人计划”、“留学生归国创业计划”、招商引资计划等北京市所规定的“特殊人才”的落户要求。
(责任编辑:朱晓时)
一个城市户籍:捆绑了多少利益
“找不到工作、没有住的地方,他们就会走。那种认为户籍放开、大城市就会人满为患的情况不会出现,因为现在该来的都来了,只是法律上不承认而已!”多名受访专家指出,户籍改革不能再停滞不前了,但单纯放开户籍意义不大,逐步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劳动就业、教育培训、住房待遇、生活福利以及社会保障权益等功能,降低户籍“含金量”,比放开户籍登记更重要。
一个城市户籍上到底捆绑了多少利益?河南籍来京农民工刘永全给《经济参考报》记者算了一笔“户籍账”,按他的算法,一个北京户籍上绑定的显性经济利益竟超过百万元!尽管我国的户籍制度多年来基本没有改变,但在改革开放30年间,城乡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已经对户籍制度形成了较大冲击和挑战,户籍制度管制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功能明显弱化。然而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种种福利待遇,却如一道道“隐性户籍墙”,将大量有落户需求的外来人口阻隔在城市之外,延缓了城镇化战略推进。
户籍利益几乎涵盖所有公民权益
河南籍来京农民工刘永全的这笔“户籍账”是这样算的:如果我的孩子在北京上学,按目前农民工子弟学校小学600元/学期、中学1000元/学期计算,仅9年义务教育阶段我就能节约13200元;如果能像北京人一样参加“一老一小”医疗保险,每年交100元就可以获得最高17万元的大病医疗保障;如果我暂时找不到工作,我们全家四口将获得北京市每月300多元的低保金,按近10年来每年我失业2个月计算,我将获得政府12000多元的补助;最为优惠的是,如果我申请到一套9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按北京五环路内房屋均价接近2万元/平方米,卖了房我至少能获得80万元,那对我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事实上,一些因为社会制度造成的隐性利益,刘永全还没有看到。2009年,河南与北京的“一本”高考分数录取线文科相差20分,理科相差60分,而北大、清华等一流院校每年在北京的招生指标有数百个,在全国除上海外其他省市的招生指标不过数十人。今年2月,天津市投入40万元购房即可获得蓝印户口的政策宣布后,焦点房地产网在网民中做过一个访问。当问及“您办理蓝印户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什么?”82%的网友选择了“子女上学”。
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户籍政策构筑了“农业户口”与“城市户口”在实际利益上的不平等,两种户口成为差别化分配各种利益的最直接标签。
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说,非农业户口在各项待遇上明显优于农业户口。在改革开放前,城市人口靠国家财政补贴享受到从出生到死亡的各种保障制度,城镇每安排一个人就业和生活需花费3-4万元,而占人口80%的农民一直与这种制度无缘。改革开放后,仍然持续的城乡二元体制进一步强化了“城市户口”附着的利益,从社会保障到教育、医疗、公共服务,“户籍利益”几乎涵盖了所有公民权益。
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公平
户籍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说,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及配套制度,区 分 了 “ 农 业 户 口 ” 与 “ 城 市 户口”,为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提供了详细的制度安排,内容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7项制度,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二元结构从此在我国根深蒂固。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当前人口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仍以户籍人口为准,导致一定程度的管理“失效”,上海等部分大城市的户籍人口出现了零增长或负增长,但是城市人口的实际规模却在膨胀,这说明户籍制度不足以反映当前城市人口实际情况,显性的户籍“壁垒”已不再构成城乡劳动力转移阻力。
随着我国市场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有了进城务工的机会。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统计,全国已有1.4亿流动就业的农民工。胡星斗认为,城市对农民工经济制度上的接纳和社会制度上的不接纳这一矛盾导致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最大不公,改革开放至今,城乡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户籍制度基本上没有进行改革。
在我国部分特大城市和沿海地区,流动就业农民工居留时间趋长,在当地落户的意愿明显增强。浙江省嘉兴市有180万流动人口,调查显示37.9%的人希望落户。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认为,突破依附在户籍上的就业体制壁垒和城市资源配置体制壁垒等“隐性户籍墙”很难,它不但阻碍了农民工向上流动与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且剥夺了城市化的权益。
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项继权教授说,市场经济制度要求迁徙自由,而户籍制度还在通过人口登记区分不同的权利,企图用这些权利将人口绑定在出生地,由此带来的城乡就业、居住、税费、教育、医疗、社保、卫生、土地、参军、消费、人才、金融等诸多二元歧视制度或管理,阻碍了社会的良性运行。一亿多农民工在城市不能共享发展成果,产生的流动成本、公共管理成本和社会风险成本极高。
降低户籍“含金量”更重要
温铁军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质疑户籍制度的声音不绝于耳,从公安部到地方政府,调研、方案一再出现,小范围改革试点也从未中断,然而全面改革仍付之阙如。户籍制度改革本身并不复杂,但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却是错综复杂的。
胡星斗说,不能因为要进行配套制度改革,就减慢户籍改革速度。相反,应当通过户籍改革,推动其他附加制度改革,为地区间人口有序流动提供更科学、合理和公平的保障。如今,上海、重庆、广东、浙江、山东等地展开了新一轮户籍改革,一个共同点是逐步放宽城市准入门槛,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用居住证取代暂住证,实现人口的轨迹化管理。
浙江省嘉兴市从2008年10月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和迁移制度。只要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申请人,准予其户口在本地落户。嘉兴市新居民事务局副局长张俊说,户改的实质是调整城乡识别标识,使有关行政制度的执行与户口相分离,倒逼就业、社保、教育等与户口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华东师范大学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等专家建议,应稳妥有序地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分期分批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镇务工就业的流动人口进城定居落户问题,特别是允许携家眷长期在城镇务工就业的外来人口办理城镇落户手续。同时,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待遇市民化,使其在就业、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和具有本地户籍的市民平等的待遇。
采访中,北京、上海等城市部分人士担心,户籍放开了,会有很多人涌进大城市,造成资源紧张,地方财政无力负担。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白南生认为,这样的担心没有道理,目前已经有大量人口沉淀在城市了,工作是他们留在城市的第一因素。“找不到工作、没有住的地方,他们就会走,那种认为户籍放开、大城市就会人满为患的情况不会出现,因为现在该来的都来了,只是法律上不承认而已!”
至于地方财政的负担问题,陆学艺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一是以进入城市的居民是否有稳定收入、职业、住所,是否交税,来判断是否能享受到相关待遇,政府应对公民承诺,只要没有不良记录,工作一定年限后就可以享受到相应的待遇。二是要全国一盘棋来考虑社会保障问题,中央政府应明确规定提高地方财政用于教育、医疗、社保的资金比例,同时应对一些外来人口入籍入户多的城市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以保证它接纳更多的外来人口。
此外,人口管理的手段也应进行革新。胡星斗说,应建立身份证电子管理系统,把户口、档案电子化,户籍相关资料都放到证件管理系统中,包括个人纳税情况、申领低保的情况,还有信用情况、犯罪记录等,将传统的户籍管制转变为对人口行为轨迹的管理。
最初的暂住证每月收费20元,需要出示户口所在地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身份证、暂住地房主的身份证或房本以及所在社区或居委会的证明
“北京的暂住证没有我没见过的……”
□本报记者 宋晓俐
10月11日早上,北京市通州区某派出所户籍警老李认真地把一剪报压在了办公桌的玻璃板下面。这是一则关于北京市外来人口暂住制度改革的消息,因为与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关,老李格外地关注。作为有着20多年经验的户籍警,老李见证了北京市外来人口政策的整个改革过程。用他自己的话说:“北京的暂住证没有我没见过的……”
门槛高而少人问津
日,《北京市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正式公布,其中首次提到了在北京市的外来人口要办理暂住证。当初立法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加强对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的管理。其中若干规定的设置,缘于现实的苦衷。比如,无法控制外来人口规模总量,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加大,加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能源供应、交通紧张的矛盾,在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方面也会引发许多问题。
因为一直从事户籍管理工作,而且对外来人口管理也有着一定的经验,加上一直都是局里的劳模,老李幸运地成为通州公安分局第一批负责暂住证办理的工作人员。
首次推出暂住证制度,市里和局里的领导们对这一工作十分重视,早在正式开始办理暂住证的前一天就做了各种各样的准备,并预计第一天可能会出现排队、拥挤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局里从户籍处专门调来了3名同事协助我工作,并设立了专门的问询处。”老李详细地描述了当时的情形。
“然而出乎我们预料的是,那一天出现的情况与想象的是大相径庭。暂住证办理办公室门前既没有排队更没有出现拥挤状况,从早上8点到中午都没超5个人。”老李说,整整一天也没几个人来办,来人有的只是打听一下办理暂住证的手续,还有的是来看热闹的。
最初的暂住证是按月收费的,每月收费20元,一年的费用是360元。另外还有工本费等其它的一些费用。手续也比较繁琐,需要出示户口所在地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身份证、暂住地房主的身份证或房本以及所在社区或居委会的证明等等。
事后,上级主管部门调查分析了“冷场”的原因,除了宣传力度不够大和广大外来人员内心不太接受之外,此次办理暂住证门槛过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这么多的条条框框和证明材料要收集齐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外地人在京的收入并不算高,往返于家乡和北京之间的种种麻烦令他们宁可不办也不去费这个周折。”
除此之外,该条例对外来人员在京务工经商设置了一些“门槛”,如未取得《暂住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其出租房屋或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予办理营业执照等。
“大约一年之后,办理暂住证的人慢慢地多起来。”老李发现:凡来办理暂住证的都是有正式工作的外来人口,办理暂住证肯定是单位的硬性要求。
曾经有法律专家评议称,该条例仍是目前北京市实施暂住证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
拥有自己的住房
却要办暂住证
北京市第一批暂住制度从1995年7月实行至今,中间经历了最大的一次变革——暂住证取消了收费。
日,老李接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通知:从这一天开始,北京市的暂住证进行改革,取消收费并将分为ABC三个等级,针对年满16周岁、拟在京暂住一个月以上或从事务工经商活动的人员,有效期均为一年。A证发给来京三年以上、暂住就业正当合法、无违法犯罪问题的外地来京人员;B证是符合上述后两个条件,来京时间在一年以上三年以下者;来京时间不足一年但符合办证条件的,发给C证。
据老李回忆,新的暂住证制度可算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上面的通知还没有发到他们手上,办公桌上的电话便成了热线,很多人咨询。而到了6月10日这一天,小小的办公室成了整个派出所里最有人气的地方,外面排起了长队。
“这种天天爆满的状况持续了一年,随着经济发展,还是发现暂住证制度似乎存在着一些尴尬。”老李说,他曾经接待过很多在北京买了房的人,并且办理了房产证,但是他们仍旧需要办理暂住证。一个年轻小伙子自己在通州开发区开了一家公司,一年创利100多万元,买了两套房子,并且有几辆车,可是他每年还得办理暂住证。每次来的时候,拿着自己的房本,他都是一脸无奈的苦笑,老李也觉得心里沉甸甸的。
老李说和这位个小伙子有着相同的经历的人还不少,他们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却要办理暂住证。
“绿卡”打开知识层进驻北京通道
关于“绿卡”的每一条新闻老李都关注着,虽然他所在的派出所并不能办理2003年最新实施的“绿卡”。
2003年3月,北京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人事局《关于实施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出,《北京市工作居住证》被称做北京“绿卡”,凡持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外地人可享受北京市民待遇。以前该证件只有任职于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等从事高科技工作的外地人才有权利申请。
《意见》规定,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取得学士(含)以上学位的人才;具有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当资格、资质的人才;对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及特殊领域、特殊行业的紧缺人才,都有资格申请《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持《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外地人才享受本市市民待遇。包括可参加本市的基本保险、缴存和使用住房公积金;子女在京入托、入中小学就读,免收借读管理费;购买商品房或经济适用住房;在本市办理因私出国商务手续;申请驾驶证以及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在本市创办企业,申请科技项目资助;参加本市有关人才、专家奖励项目的评选;参加本市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等。
这一年的6月30日起,北京市其他普通企业的外地人才也有机会申请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持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证》满3年的外地人才,经聘用单位推荐,符合相关要求的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手续,落户京城。
“绿卡”打开了知识分子的通道,暂住证的作用到今天已渐趋式微。
买车购房“一卡通”
针对81名市人大代表关于流动人口的议案,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一位副秘书长为组长,首都综治办、市公安局等21个委办局领导为成员的协调小组,统一协调议案办理工作。
10月11日,北京市副市长吉林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流动人口管理情况时透露,为了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今年政府的立法调研项目,《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户籍管理规定》的修订调研正在进行中。市政府成立了专门调研组,重点围绕暂住登记和暂住证制度改革开展深入调研,为明年的相关立法做好准备。
记者了解到,今年北京市人代会上,市人大代表吕清、高扬提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议。有关部门给代表的回复中提到,目前北京正在抓紧调研、讨论符合首都实际的居住证具体实施办法。
而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可能的思路就是将现行的暂住证名称改为“居住证”,待条件成熟时,实施外来人口在京购房、买车“一卡通”制度。“一卡通”除了证明居住关系变化外,还附加在京考取驾照、购买商品房、买车、社会保险、金融信贷等社会功能。
“如果暂住证真的有一天改成居住证了,那我的工作肯定会比现在清闲。越来越方便,关键是会越来越人性化,为咱老百姓着想。”老李和其他人一样,似乎已经看到了不久将要到来的那一天。
“我这北京话还地道”
自我感觉非“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留美博士万珊甚至需要想一下才确定:“按照户籍政策我确实属于流动人口,不过,平时在生活中的感觉还不明显。”
万珊和丈夫的收入不错,房子是自己买的。买房的时候根据房地产公司的要求她办理了暂住证,“再也没有用到过暂住证:肯定是过期了,因为没有需要也就没再办理。”
对于北京将修订外来人员户籍管理规定的消息,万珊并不太关心。按她的说法,基本没有感受到任何特别的待遇,至于未来有孩子可能会面临的入托、入学问题,万珊表示:“暂时还没有要孩子的计划,有孩子可能返回美国了。”
对于有媒体报道在人大的报告中提及“人口持续膨胀加剧了城市土地、住房以及能源、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已成为制约北京持续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其中流动人口的加剧增长给城市管理和交通带来了很多难题。给自然资源、教育、就业、环境和社会治安等带来了巨大压力。”万珊笑了:“北京作为首都,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更多的机会,所以吸引很多外来人口很正常。哪一个大都市不是如此?而大多数人也找到了一个暂时适合自己的职位。以德国为例,经济大发展时期,德国引进了大批
土耳其劳工,这些外籍劳工为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直到德国经济高速增长结束后,这些留德的外籍劳工带来的社会问题才被舆论拿来说事。依我看来,北京的高速发展期还远没有结束吧?”
“流动人口”成心理障碍
尹克是一家体育网站的中层主管,穿着举止得体,典型的成功白领形象。记者接触过的众多外来白领中,只有他随身携带着暂住证。“我有心理障碍了,虽然再没有被检查过,但是我还是随身携带。”
尹克的心理障碍来自于几年前的一次经历,那时候他刚从外地到北京的一家体育报社工作,一次在工人体育场有大的比赛,按老总的要求,全报社的工作人员都到工体附近派发报纸以扩大影响。结果有明显外地口音又没有暂住证的尹克被公安人员带回了派出所,第二天核查清楚后才把他放出来。此事过后,自称从小安分守己未和公安打过交道的尹克负气去了广州发展。按他的话说,还是和北京有缘,去广州不到一年就又被派到了北京。
“所以我现在随身携带暂住证,有时甚至还盼望有个警察来检查一下,一直未能如愿啊。”说这话的时候尹克似笑非笑。
“北京流动人口太多了,按官方的说法357万,我感觉还不止,确实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其实作为一个外来人员,我真心希望人大这次修订外地来京人员户籍管理规定能有更多的服务性规定,不但是我们的福气,也是北京的福气。”
很激动地真情流露后,尹克突然无厘头地说:“哥们儿,你说,我这北京话还地道吧?”
北京幼儿园疯狂抢钱 赞助费高达10万元
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早已不是新闻。这些年来,在各种正规新闻和小道消息的轰炸下,大家似乎已经变得麻木和逆来顺受,如果哪个幼儿园突然不用找关系、批条子、交赞助费、上亲子班,反而会被看作是爆炸性新闻。然而,即便是这些承受能力如海绵一样的家长,在噌噌上涨的天价费用面前,也有些“忍无可忍”了。
没天理赞助费涨到10万元
“今年某幼儿园的赞助费涨到10万元了,我朋友刚去交的钱。”近日,在北京海淀区某小区论坛里,一个关于“小孩去哪儿上幼儿园?”的帖子被讨论得异常火热。据悉,在该小区方圆5公里内,就有10来所幼儿园,其中,公立园和私立园差不多对半分。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家长依然为孩子去哪儿上幼儿园发愁。
王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转眼,孩子已经3岁,到了该入园的年龄了。从今年3月份开始,她就辗转于小区附近的几所公立园。“当时很多公立园已经没有名额了。只有一个幼儿园还没正式招生,先让登记,说到时候会通知。”王女士说,刚开始,她也没太着急,就是每周给幼儿园打电话问问情况,“每次得到的回复都是还没开始招生,请耐心等候通知。到了5月份,当我再打电话的时候,就告诉我已经招生完毕,名单里没有我们家孩子。”
“当时我就疯了。无奈之下,我发动周围所有的亲戚朋友,终于找到一个比较铁的‘关系’,进了一家公立幼儿园,交了6万元赞助费。”“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王女士想不明白,为什么现在孩子少了,幼儿园反而成稀有资源了?
变“负翁”涨价幅度超过房价
“因物价上涨,赞助费从原来‘院内4000元/人/年,院外8000元/人/年’,调整为‘院内9000元/人/年,院外18000元/人/年’。&#日,张贴在某幼儿园教室前的一封致家长的信,让林女士和很多家长一下子傻了眼。在此之前,林女士并没有接到任何涨价的通知。
林女士和先生都是工薪阶层,夫妻两人的月收入总额大概万余元。尽管工作多年,手里小有积蓄,但这几年结婚、生子、买房,再加上孩子上幼儿园,林女士一家马上变成“负翁”。“原来一年8000元的赞助费已经不低了,现在一下子涨到1.8万元,这样的涨幅,比房价还可怕。”
受访者97%对教育收费不满
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调查显示,71.1%的公众认为学前教育收费“非常高”,26.2%的人觉得“比较高”,也就是说,超过97%的受访者对学前教育收费不满。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太少和资源分配不均,是学前教育收费高的根本原因。
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认为,“幼教属于基础教育,是具有公益性的。从长远来看,幼儿教育应纳入义务教育范围。”据《中国青年报》一辈子都成不了北京人,集体户口就是浮云
原本是在宋家庄看的万科红,无奈住宅没买上,又看不上公寓,转战至青秀城,想在这二期买个小两居,为啥就被暂停了,为什么这么悲惨的事情都让我摊上了。晚了一步,就被暂停过户了?郁闷死我了。
最根本的是,丰台暂停集体户口买房的意图太明显了,控制丰台人口,不在接受外地人,不管怎么样外地人永远也成不了北京人了。
以前我们外地人要向变成北京人有两条路,一是买房子,但是后来买了房子也没有户口了,二是集体户口买房子,将户口迁到购房房子的地方,变成正式的居民户口。停止集体户买房,也就是关上了外来人口加入北京户口的大门。
所有的外来人就算你在北京混一辈子,你永远只是个过客,至少丰台区是这样办了。
丰台暂停集体户口买房
同时暂停以公司名义向个人购买二手房
丰台区房产交易大厅咨询人员今天告诉记者,几天之前,他们接到区住建委的通知:对于从日(含当日)后完成网上签约的购买住宅且购买人户籍为北京市集体户口(含在校生)或购买人为公司名称的买卖单,丰台建委暂停办理过户手续。
集体户口暂停办理过户手续,是否意味着这种购房人目前已没有资格在北京买房?“而对于以公司名义的买卖单,只可以从别的公司手里买卖新建商品期房,如向开发商购买,而不能再从个人手里购买二手房。”至于“暂停”多长时间,目前没有说法。
集体户口和居民户口的区别:
集体户口的户主是单位,是单位的所在地,居民户口是除了身份证之外最好的身份证明,集体户口不算;集体户口是在你还是单位的员工的基础上有效,一旦解除合同需要户口迁移;集体户口不可以个人自己交纳社保,居民户口可以个人交纳;人口普查时,集体户口不算普查范围内;孩子入学的时候如果家长是集体户口的,那孩子不享受该地区的义务教育,不算学籍。
话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户籍
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了束缚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户籍制度还存在很多不公,在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中,因受害人的户籍身份不同,农村居民所得到的赔偿金额往往与城镇居民相差几倍。这种“同命不同价”的现象,也是户籍制度造成的。
北京市网友:户籍政策是否放宽 来自:116.242.61.*
我是一名外地人,在北京有稳定的工作,并且嫁到了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乡的村民,并且结婚已经8年的时间了,已经有一个5岁多的儿子,家庭非常幸福,管庄乡村委会都开出了接收证明,可是户籍的政策确把我拒之门外.等我的户口调进来,还得等到45岁,可是到那时候,我已经成为老年人.北京的政策是结婚10年,年龄到45岁,结婚10年可以理解,但是年龄得等到45岁有些不可理解。
北京市网友:户籍只能证明出生地,但不能约束人的自由。
所谓户籍不就是个表明出生的证明么,为什么要赋予那么多不相干的职能,把原本的中国人划分为不同地域的人,那么这和分国而制有什么区别呢?既然都是中国人,都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为什么不能像动物那样自由的迁移呢?如果说一个民族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平等,那么最起码的人权平等要保证吧.难道城里人是人,农村人就是牲口么?如果一个人觉得一个地方已经不适合他生存的话,他会选择离开的.总之,户籍只能证明出生地,但不能约束人的自由。
北京市网友:集体户口的子女上学问题!
我是集体户口,妻子是外地户口,我们都在北京工作,买不起房子,政策说公司同意就可以给子女随父落北京户口,可是公司根本不会同意,我的孩子只能是外地户口,在外地上学!在北京上学的话就按外地户对待,交大笔的赞助费,择校费等等。
现在的房价和我们的工资,不是一年两年我们就能买房子的,可是不能不生孩子吧!大学毕业给我们引进北京,安排北京户口,为什么不给我们北京户口的待遇!没有大量外地人的贡献,北京会是什么样子?
广州市网友:住广州8年 但就是外地流动人口
本人是广东省人,买商品房在广州4年,住广州8年,但就是外地流动人口,小孩读书只能求爷爷告奶奶的弄了个借读,所谓的捐资助学就用掉了所有积蓄,这是什么的政策呀?
深圳市网友:因为户籍问题小孩不能到这里高考
我一家人现在都深圳工作,现在因为户籍问题小孩不能到这里高考,我们夫妻要面临必须有一个离开深圳去老家照顾小孩。这个也是所有外来工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深圳户籍在为什么就那么明显呢,为什么在各个方面都占优先呢?所以我建议从民生问题上讲能不能取消这种户籍歧视。
上海网友:上海的户籍制度应该改革
落个上海户口怎么就那么难,即使在上海工作6年多也是不能落户(之前没认识到户口的重要性),开始只能隔几个月直到隔几年办个居住证,办来办去,最后落得麻烦一大筐,为什么不能有个政策,居住证办到几年就可以落户了呢?老办居住证都烦了,现在有很多和我一样的户口,比如说上海房子也有了,工作也有了,临时居住证也办了上海买的房子的固定地址能有效的成为上海户口吗?说居住证和户口一样,真的一样吗?在上海不管是工作还是其它,很多地方都需要上海户口,居住证就不行,这一样吗?更为严重的是以后要是小孩户口不落在上海,在上海上学非常麻烦!!!让有能力又想在上海居住的人有个户口那么难吗?坚决要求完善居住证制度!看看总理是否可以在上海这样的时尚城市和经济命脉和文明示范城市可以考虑以先列来实行新的上海的户籍制度,得到全面改革!
上海网友:户口没上来,社保没法交
我想早日落实户口问题 户口没上来 社保没法交 真的许多问题没法解决 现在人类文明都多少年了 为什么许多人为能解决的问题还这么难啊 我的房子在上海 家在这 可还要跑到千里之外的老家开个证明来证实自己 迫切!
北京网友:即使持北京绿卡,也无权在京参加高考
按照现有政策,即使持北京“绿卡”(居住证)的孩子,也无权在京参加高考,而按照学籍+户籍的高考政策,全国各地几千万没有取得新移入地户口的移民孩子,高中阶段都应该回户籍所在地上学。
网友:集体户口,我拿什么来拯救你
单位已在2005年改制,政策性破产,我已一次性拗断,与单位脱离了关系,可户口还在单位挂上,单位里大概还有十几个人的户口在单位,性质都和我一样,都是从农村顶替上来的。大家户口还在一本簿子上,可人都已东奔西散。
就职于某公司的李先生苦笑着说:“我可谓是北京户口的终身受害者。”
李先生的父母原是北京人,60年代大学毕业时响应“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号召,主动要求去了新疆。艰苦的生活环境,落后的教育质量,让他的父母感到不安。“不能耽误孩子的前程。”李先生被父母送回到北京的爷爷奶奶家,开始了借居借读的生活。
开始的时候,除了每学期要比其他同学多交一些学费外,李先生倒没有感到与其他同学有多少不同。中考让李先生第一次受到北京户口带来的伤痛。他的分数达到了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可由于户口不在北京,就连普通学校也不肯录取他。在家呆了半个学期后,终于有一所地处郊区农村的学校录取了他。难尽人意的教学质量使他的学习热情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成绩一落千丈。父母知道这些情况后,又把他带回了新疆。当时,李先生父母所在企业与北京某区教育局的三产有业务往来,通过关系,不久,李先生又回到北京的一所中学学习。但没有北京户口就无法在北京参加高考,他不得不再次回到新疆。来来回回的转学,不仅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也在他的心中留下了阴影,李先生的性格也变得郁郁寡欢。
李先生后来考上当地的一所他并不满意的学校,现在说起这件事,他仍愤愤不平:“虽然成绩受到影响,但凭我当时的分数,如果在北京仍可以上一所满意的学校。北京的录取分数比外地要低几十分。”
户籍的限制给李先生在学业上、性格上、前途上造成的伤害都是沉重的,然而现在仍没有北京户口的他,在新疆工作几年后,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北京发展。
北京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只要你有本事就能闯出一条路。正因为如此,李先生同众多在北京发展的异乡人一样,尽管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将没名没分地漂在北京,尽管要面对没有户口带来的种种不便,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他们把一切都忍了下来,除了努力工作,他们别无选择。
李先生说,他80年代由于户籍原因的遭遇也许只是个别的现象,因为当时北京的外来人口远不如现在这么多;而如今大量的外来人口受到政策上的限制,已经成为政府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之一。
由于李先生和女朋友都没有北京户口,他们在工作选择上受到限制,单位不能给他们上保险,他们也不能买经济适用房,不能享受到住房公积金贷款……他们甚至没有资格去买一张北京的公交月票。在北京生活和工作,他们要比北京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金钱。
外地户口进京难度越来越大
近年来,北京每年新增人口60万,加速增长的趋势日益明显。人口规模快速膨胀使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给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带来严峻挑战,“出行难”“入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不断加剧。
正在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人口调控管理”,“抓紧研究制定人口有序管理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北京市“十二五”规划草案也把“努力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列为未来五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调控人口,北京如何出招?
“调控思路清晰,重点非常突出”,专门研究人口问题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陆杰华点评,这次调控既针对户籍人口也针对流动人口,既强调总量控制也强调优化结构。
北京市明确提出:“坚持总量控制、优化结构,在严格执行准入政策同时,实行户籍指标调控。合理配置进京户籍指标,优先解决好符合首都发展需要的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的落户需求。”
如何确定“指标”并做到“合理配置”,“优先解决”的具体对象如何界定,这些目前还没有答案。但专家分析,北京对进京指标的控制无疑会进一步收紧,不排除指标在一个时期逐年递减,外地户口进京的难度只会越来越大。这一点已得到北京有关部门初步证实。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祖德介绍,今年对户籍进京不会出台具体的数量控制指标,“不过人数上会延续逐年降低的趋势”,将着重提升引进质量。
北京过去对流动人口调控缺乏有效手段,准确统计流动人口也很难。这次明确提出,以居住证为载体,按照“来有登记、走有核销”的基本要求对流动人口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居住证制度究竟如何设计,与暂住证区别何在,是否设立准入“门槛”,是否像车牌一样实施总量控制,获得居住证可享受哪些权利,相信北漂一族都期待尽快揭晓谜底。
“调控什么?不就是拒绝更多外地人拿到进京指标和北京户口,更坚决地把流动人口‘驱赶’出北京、把老城区的居民‘驱赶’到郊区?看来我的北京梦越来越渺茫了。”一位梦寐以求想留在北京的北漂这样抱怨。
北京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巫永平表示,这是一种误解,北京调控人口绝非简单用行政手段实行“拒绝”和“驱赶”,调控包括综合使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
大城市要爆炸了 凭户口买房是无奈
李光一:被媒体称为最严厉的调控房价的措施——北京的调控措施在上个星期出台了。它的严控超过全国任何地方,规定非户籍人士在北京买房必须纳税满五年,五年内未交税的是不可以买房的。我现在看到有一种解释说,如果五年当中没有连续交满五年,也就是60个月,当中空了一年的话,也不能买。现在到北京城买一套房确实很难,要么有户口,要么你要交五年的税。
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到北京工作,要满五年才有资格买房。有媒体爆料,某些二三线城市有人混五年可以副处级以上了,所以北京的吸引力在下降,你想待也难待了。此外北京还有一个限车的措施,也是和户口挂钩的。这里面是否涉及到户口歧视,是否涉及到对外地人的歧视?北京这么搞,我现在看到媒体的批评声音不是很大,赞成的或者是没有声音占到百分之八九十以上,持批评意见并具有解释性意见的占了百分之三多。这两个措施如果发生在上海的话,我估计上海要被全国人民骂死。
我今天看了一个评论,北京出这个措施也是无奈之举。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所有人都想到北京去生活,除了像上海人、广州人这些本来就居住在大城市的人之外。北京城里面能容纳的人也是有限的,以前看到过一个材料说2020年北京城的总体人口要控制在2000万以内,好像现在已经到了1900万了,还有十年的时间,总不能把北京城的人都赶出来。
每一个城市再大,对整个全国来讲,永远是小的。日本有1.3亿人口,大东京都市圈是全世界最大的都市圈之一,能容纳4000万人口不到,也就是四个日本人有一个可以生活在大东京都市圈,不是每个日本人都能生活在大东京都市圈的。同样,即使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都市圈各容纳5000万人口,那就是1.5亿,从今天的13亿人口来讲,也就是10个中国人中才有一个人可以生活在这三个大城市中,和全国来比,永远是一个稀缺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城市的管理者,当 然要用一些措施来保持城里原来这些人的基本利益。北京用限户口的方式,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我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它一定要做一些修改。包括上海,如果房产限购政策一年后房价依然下不来,会不会一年变两年呢?全国是不是有其他的城市还会跟进,这个还有待观察。用这种限制的方法,其实是维护原本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的利益。
我们也曾劝民返乡 一切政策都为大局考虑
李光一:我们国家曾发生过三年自然灾害,当时上海人本来有粮票的,有一个精减城市人口的措施出台,在这三年当中,上海的企事业单位,凡是老家有人的,可以回乡的工人和公务员,政府动员他回到老家去,这样你就可以放弃粮票,政府就可以保证没有办法回乡的人有粮可买。这时候大概有几十万人为了整个城市的利益做出了牺牲,回到了老家,这就是上海留下的历史名词叫“返乡职工”。后来改革开放以后,这些人陆陆续续回到城里,也有各种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也成了上海的历史遗留问题。
同样,今天很多人都要进北京、上海、广州,那买房就用户口的方式来限制。本来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谁钱出得多,这个东西就给谁,这个市场有资源配置功能了。但是我们这个房子,除了具有投资的功能以外,最大的具有居住和消费的功能,政府应该要保证每一个人要有最基本的居住权,但是我们一下子做不到,房子问题矛盾就十分突出。所以政府除了能使出这个招数之外,还有什么招数可使呢?
我看了很多学者的文章,没有人谈了比现有政策更好的方法,有人说交税五年后买房太长了 ,两年行不行,基本都是这种思维。吴敬琏先生从经济学角度谈这个问题,央行发了这么多钱是让人买东西的,现在你限户口之后,这些钱都要到消费品当中去了,所以现在的东西越来越贵。然后他说,财政部又说今年要把物价控制住,在吴敬琏看来,央行、财政部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都是矛盾的。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都开不出“药方”的情况下,我相信其他人也未必开得出好方子。
车牌可看户口拍卖 杜绝黄牛倒牌
李光一:上个星期六上海车牌再次拍卖,几乎是创了上海车牌拍卖均价的高点。为什么会这样呢?12月份创了一次低点之后,为什么1、2月份都创了高点呢?为什么上海的交警早不查晚不查,过年以后外地车不能上高架的规章制度才需严格执行呢?上海本月抛出的车牌是7500张,比一月还要少,本来是一个稀缺的东西,再加上各种的因素,它能不继续稀缺吗?所以这次继续创新高应该是没有悬念的。
上海这么多年拍下来,也就是100多亿,上海每年给退休工人填窟窿就是100多亿,我认为这些钱已经不是什么大钱,我们为什么能不能像北京这么做呢?我们知道在拍车牌的前后,居然有黄牛在倒这个车牌。上海这个车牌一直被全世界认为最贵的铁皮,有关方面想打击黄牛,能不能限制拍牌呢?让非上海户籍的人不可以参加拍卖。还有我们知道发7500张牌价格高了,如果3月份发 15000张牌,如果还是价格高,下个月给你3万行不行?这都是可行的。最受害的是谁,就是倒牌的黄牛。
这次上海的交警部门在这种场合查外地牌能不能上高架,要把这个交通规章制度做得很严密,多多少少使人想到这里面是否有其他的意思。当然很多事情未必有意思,但是作为一个新闻评论人,会把世界上原本没有关系的事情会按照逻辑因果关系联系起来观察,这就是事件本身未必会引出这个结果的必然的结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终于搞明白了,在市场经济下有的时候要凭钱来说话,但是还有的时候钱未必管用,而真正管用的就是你的户口。
来源:解放牛网
(责任编辑:朱晓时)
&马未都:国人何时能不再以户口而是以国家为荣
老百姓一生下来的头等大事是户口登记,俗称“上户口”。随后的一生就伴随着自己的户口喜怒哀乐。这个自己无权改变的既定事实,让多少人一生遗憾。6月19日(起),著名收藏专家马未都在其博客七百篇之际,就《户口》之事,连发四篇美文,娓娓道来,引人深思。
(一)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国家对百姓强有力的管理手段,至少从战国起国家就开始建立户籍制度,几千年来从未放弃。“籍”的本义为登记造册,一家一户造册在案,方便国家约束百姓。
中国字非常有意思。古汉语中双开为“門”,单开为“户”,象形,因有门户之见、门当户对之说;“户”指在同一屋檐下的单一家庭组织,“口”指其家庭成员。户口算是户籍的俗称,也容易理解,所以解放后我们赖以生存的头等法律文书叫“户口簿”。
这真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今制度。《汉书》里就有那时的全国户口记录,至今仍具有文献意义。以后的历朝历代,户口的管理及统计都在支持国家建设,以唐代开元盛世为例,其间共六次统计全国户口,第一次(开元十四年,726年)7,069,565户,41,409,712口;最后一次(天宝十四年,755年)8,914,709户,52,919,309口;近三十年的时间增加了11,509,597口人,平均每年增加40万人口。我非常惊讶当年的户口统计能精确到个位。
在农业社会中,户口数量的高低决定着生产力的高低,也决定着国家的税赋,民富则国强。进入现代社会,国家税赋不再与人口直接挂钩,遂户籍制度仅为管理社会的手段。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向着现代化管理迈进,向成人颁发了居民身份证,让百姓方便的同时感到了某些不方便(比如被盗用、忘记随身携带等等),让身份与户口结为了一体。
户口制度的管理曾经为国家建设和安定做出过巨大贡献,今天依然还需要这个古老的制度发挥余热。户口制度有利有弊,过去利大于弊,今天弊大于利。对于国家的制度管理,百姓只是希望趋利除弊,扬长避短,让它既有利于国家也有利于百姓。从趋势来看,户口制度的取消是早晚的事情,这一代人应该都能看到。
(二)户口苦恼
过去城镇居民发粮布票等,凡事凭户口簿领取,农民则分配口粮,给一份宅基地;那时城镇户口比农业户口吃香,1973年我插队农村时深有感受。可谁知风水轮流转,这些年农业户口某些地方好于城镇户口,尤其城市郊区农民,赶上城市扩建能一步登天,扬眉吐气。这是城乡差别。
中国疆域辽阔,发展十分不均衡,别说城乡之间,就是大城市之间,不同城市之间,首都与其它城市之间,有许多不同的人为规定待遇,有些令人匪夷所思。比如高考,我一直不明白为何北京的录取分数线低于它省的分数线,按说北京拥有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如有差异也应是高些才更合适。这是区域差别。
今天的人才流动,劳动力的流动是国家高速发展的动力,而与其相悖的限制比比皆是。比如出国,包括去港澳台,所有人必须回户口所在地办手续,这等小之又小的事情为什么非要千里迢迢地浪费时间浪费人力浪费精力呢?电脑办不了此事吗!
还有结婚。结婚本是两个人的事情,国家制度本应帮忙添彩而不是添堵。我敢说为户口拆散结不成婚的事情每年全国各地都不少发生。即便硬着头皮结了婚,生儿育女会受户口钳制,两地户口,农业与城镇户口都可能让爱情接受一番考验,说起来真不厚道。
我们的户口制度短期内如得不到改变,那就应该人性化一些,让居住,工作,爱情等等不再为这个制度付出代价过多过重,百姓的宽厚忍耐不是政策制定者努力的方向
(三)迁徙自由
我的户口簿上注明我是1971年2月由黑龙江省宁安县迁入北京的,那是我未成年时随父母去“五七干校”留下的印迹。实际上我出生在北京,1969年1月十四岁时迁出北京的。父亲是军人,军人没有户口,只是我和母亲及弟妹作为他的家属随他迁来迁去,任人摆布。我那时并不知户口有什么不同,所以心里很坦然。
户口仅是你作为国家公民的登记,注册在案。国家因为有你而骄傲,一个一个的公民(百姓)构成了我们这个有着13多亿人口的强大国家,每一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一份子,说大些是国家的一个支柱力量。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4年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宪法曾经郑重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这一条款当时也是在精英慎重充分讨论并报人大通过的,表明了新中国的开明态度。
但问题比实际难。由于新中国较旧中国变化大,思想解放,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搞社会主义建设,随之而来两大社会问题苦恼着国家——城乡差别与自由迁徙,让负责具体实施的国务院重新规定了户口登记制度,实行了有特色的中国二元制户籍制度:农业户口与城镇户口,严格限制迁徙。此为权宜之计,也属无奈之举。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宪法未做说明就取消了自由迁徙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划时代条款。
我们可以把新中国首部宪法中的“公民有迁徙和居住自由”看成一个许诺。新中国已成立62周年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实际上,今天作为公民居住已经基本自由,自由迁徙尚待时日,但人心所向,一定成必然。
(四)公民意识
让国民以国家为荣,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让公民具有现代公民意识,也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国民与公民有所不同,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国民“一般不包括政治权利”。而现代社会的老百姓丰衣足食之后,最关心的就是“政治权利”。
在户口薄的卵翼之下诞生的“居民身份证”小心地回避了一下公民的称谓,但在身份证号码前又羞羞答答加上了“公民”字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却有一个“公民”身份证号码,不知这是不是当年的疏忽,还是有意为之。我们居民身份证不再分农业户口与城镇户口,的确已是一个进步。
二元制的户口制度实际上拉大了城乡差别,过去国家口号要消灭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差别,前两项因户口制度不仅没能缩小,而是拉大了。农民工就是这个制度下的产物。理论上,社会差别越大,社会矛盾就越大。
我们因户口制造的社会矛盾已经为自己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公民身份登记足以使国民一生方便,其生老病死都在这一长串数字下获得平等待遇,让公民人格平等,行动自由是国家的责任。生就不平等,设置一条难以跨越的人生障碍实在算不上先进制度。
以中国传统方式计年,新中国已满一个甲子了,这60年大可分为两个30年,小可分为四个15年,仔细回忆一下,国家每15年都有一个变化,但户籍制度未跟上这一变化,全国除了首都及大城市有人愿意炫耀自己的户口,大多数人在户口问题上或多或少都有不公平待遇。我希望30年内,中国人能以国家为荣,不再以户口为荣。
(责任编辑:朱晓时)
当今社会,多少大城市的人在炫耀自己的户口?!多少人人在户口问题上遭遇到不公平待遇?!我们因户口制造的社会矛盾已经为自己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让公民人格平等,行动自由应该是国家的责任。我们真心希望,在某一天,中国人能以国家为荣,不再以户口为荣。(编辑:朱晓时 马晓慧)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听说对不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