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文钞:所有大成就者或往生人皆是菩萨示现的吗

  印光祖师、净空法师等祖师大德,关于顶热是否往生及送往生是否成立等等,时而做肯定语气开示,时而做否定语气开示,印光祖师肯定顶热但否定送往生,净空法师否定顶热但赞叹送往生,等等祖师大德开示,我汇集如下,供大家辩证学习:  南怀瑾大德开示:念佛人死后顶热是否肯定往生?  假使这个人,这一辈子的善恶的行为,来生还能够变人,人中再来的,他死的时候,最后一口气一断,你把他全身一摸,这是个科学,什么地方都冷了,最后这里还暖和的(南师手示心脏部位),来生一定变人,人道中再来,善恶兼半,这种人临死的时候一定,有些人更高级的,很清爽,家里的事情都吩咐好了,然后眼泪掉掉,没有,无可奈何就走了,胸口最后还温的,那个是人道中再来,如果有些高血压的心脏病,全身都冷完了,摸这里还热的,天道,不过天道里头或者阿修罗道,他脾气大,死了以后也是天人,阿修罗变这一种的,有些,慈眉善目的,窝囊兮兮的,那个算是好天人,所以好人跟坏人,分不清的,阿修罗、天人是同等的,都是上面,如果头顶最后还暖的,往生西方的,不过有时候走了,半路又走到东方来了,这是真的,不是跟你说笑话的。  印光祖师:顶圣眼天生  人断气后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脚板独热,则生地狱道。  顶圣眼天生者,谓人气已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脚板独热,则生地狱道。此由人在生时,所造善恶二业,至此感现如是,非可以势力假为也。是时若病人能志诚念佛,再加眷属善友助念之力,决定可以带业往生,超凡入圣耳。不须专事探试征验,以致误事也。至嘱,至祷。(《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889页 临终三大要)  净空法师:往生一定是预知时至或看见佛和大众告别,助念顶热不可靠。  所以说念佛不需要学这些教,这些教很复杂,很不容易修。今天,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大灾难降临之前,唯一的办法就是学这些人,一部经、一句佛号。经,《无量寿经》很好,《弥-陀经》也很好,只要选一种,不要搞太多,效果完全相同,真正得力的就这一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在这几十年当中看到的例子太多了,学多了、学杂了反而没有成就。走的时-候,真往生了吗?靠不住!不是说人走了,身体柔软,顶上发热,那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不一定。一定是预知时至,或者是走的时候他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告诉大家,跟大家告别-,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往生的时候昏迷,人事不省,这种状态是不可能往生的,那个往生全凭助念。助念身体柔软,头顶发热,是不是真往生?不可靠。为什么?生天道是这个样-子,再生到人道是大富大贵也是这个样的。只可以说身体柔软、头顶发热的时候,决定不生三恶道,这是肯定的,人天福报有这种瑞相。真正往生一定要他自己说出来。  已经走的人往生不往生,你知道不知道没什么关系,最重要的,自己要真干。他没有往生,我自己真干,往生了,他在哪一道我都知道。他临命终时你可以接引他,帮助他往生。这是-对于家亲眷属真实的照顾,这个不是迷信。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四O集)档名:02-039-0340   印光祖师关于送往生的开示:凡不劝人精进,自修了脱生死,谎称有妙法送人往生者,不是善知识。  净空法师关于“送往生”的开示:  在最近这几个月当中,有发心送往生的同学告诉我们,送往生的人无论是出家、是在家,果然以真诚心、至诚心,都可以将生平没有接触过佛法、对佛法怀疑的人能帮助他们往生到边地。信息传过来了,大家知道他到边地了,於是更加努力以真诚心至心回向帮助他,居然能在几天当中,一七、二七日中,把他送入品,这个不可思议。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生到边地疑城,当然最长的时间不会超过五百年,这个五百年是我们人间的时间。他在那个地方修行,最重要的是修信心,对於这个法门、对於弥陀本愿功德再不怀疑,断疑生信,他就能入品,这个入品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我们努力用个一七、二七,乃至於七七四十九天,帮助他从疑城生下下品,这个功德不可思议。甚至於还有更殊胜的,帮助这个往生的人生到同居土,这人怎麼样?这人还没断气;换句话说,在医院里医生没有宣布他死亡,他到极乐世界去了。而我们看他就是昏迷不醒,他真到极乐世界去了,阿弥陀佛真把他带走了,去了跟阿弥陀佛见了面,他又回来了。回来又活了二、三天,走了。把他所见到的状况告诉我们,这是什麼意思?我们有没有细心去思惟、去观察?这是弥陀无尽的慈悲,在我们这个世间出现大灾难的时候,灾难现前我们怎麼办?我们相信许许多多人措手不及,无所适从。弥陀这种示现,展示出无尽的慈悲、真实的愿力,深信不疑的人,纵然遇到灾难,我们有坚定的信心,佛来接引。这个意义很深、很大、很广,我们不能不知道。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三九集) 档名:02-039-0239  亚青寺普扎活佛关于送往生的开示:  普巴扎西仁波切发表于13/06/02 10:12  问:我看到有些光碟上讲,有些人说他自己可以把别人送到极乐世界去。但是我觉得好像不太合理,但是光碟上说他们已经送了很多人去了极乐世界。   答:我们时时都在说,修学佛法要“依教奉行。”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也曾告诫我们:“我为你指一条解脱之道,当知解脱还是依赖于你自己。”也就是说,如果自己不努力,谁也无法帮助自己。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如今世上还找得出一个具有释迦牟尼佛般的智慧和慈悲心的人吗?连释迦牟尼佛都无法成办的事,又有谁能做得到呢?  当然,成就者在因缘和合的情况下,能超度亡灵到西方极乐世界毋庸置疑,但前提一定是因缘和合。如果不观待因缘,说能超度亡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说法你是否相信,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但要记住的是,如果释迦牟尼佛都做不到的事情,后一代的弟子又怎么能做到呢?我们都承认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也就是说,他是我们的老大,连老大都无法成办的事情,老二能做得了吗?  附上几段净土宗祖师关于“中阴身”的开示:  一,莲池大师:中阴身发心来的及吗?  问:设有一人,前生念佛勤笃,机感未应。今生虽作散善,意常在佛,而为事所绁,不能依法修持;一期报尽,又无所感。此人于中阴身,种子忽萌,十念完就,得见佛往生否?  答:前生以勤笃而植因,今世由怠缓而失果。若使临终克念,生或可期。待乎中阴发心,势已无及。愿诸仁者,早为之图。《答净土四十八问》  经言人欲终时,闻钟磬声,增其正念。而杭俗亡者气绝良久,方乃召僧击磬,已无及矣。又讹为之说曰:‘磬之鸣也,促亡人行赴阎罗也。’其谬一至于是。《竹窗随笔》  二:善导大师:余多见世人。於平常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及致病来。却又怕死。都不说著往生解脱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鸣钟。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也。死门事大。须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若无事时。当以此法精进念佛竭力受持。是为临终大事。可谓一条荡荡西方路。径直归家莫问津。  三:印光祖师开示: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亳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四:印光大师开示---念佛者临终失正念.永无往生之望矣 又念佛之人.必须劝家中眷属.同生信心.同常念佛。以备彼等于父母.及诸眷属之有命终者.为之助念。否则.不但不助其正念.反令起嗔恨爱恋等念。(预为洗澡换衣.则失正念。若搬动致疼痛.则生嗔恨。嗔恨.则或致堕于毒虫之类。若对之哭泣.则生爱恋。均属失正念.而永无往生之望矣.哀哉。)不念佛者.尚不至大有所损。念佛者.一经破坏.正念全失.将欲往生.竟莫能得。从此长劫轮回六道.皆此等眷属之所致也。  五:索达吉堪布:活着时贪执什么,中阴时就会以九倍的程度贪执   如果活着时执著诸法实有并贪执不已,只是口中说临终不贪执是没有意义的。生前你对自己的房屋特别贪执,天天想着它,临终时要放下恐怕有点困难。为什么呢?因为梦中的神识比醒时的神识清明,进一步来讲,中阴的神识又比活着的神识清明九倍,所以活着时贪执什么,中阴时就会以九倍的程度贪执。而且那时只要稍微一忆念,立刻就会投生为低劣之身。比如你贪执某个动物或人,一瞬间就会转为恶趣众生。因此从即日起我们就要放下一切,专心忆念往生极乐世界。   所谓的修行,就是将自己的心转入正道,如果在有生之年念念不忘往生净土,这就是一种最好的破瓦法。大家每天一边用中观对治贪执,一边观想:我不贪财、不贪人,什么都不贪,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其实这就是破瓦法,所谓破瓦法不一定非要大吼:“啪的”。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境界的人来说,除此以外再没有断除中阴的更好窍诀了。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以及传统的破瓦法需要复杂的观想,很多人没有这样的能力,因此如果能做到什么都不贪执,死的时候自由自在地往生净土,这就是最殊胜的破瓦法。  《闲谈问答录》——索达吉堪布2问:中阴身比活着的时侯迷惑还是清醒?  答:莲花生大士的教言及某些经典中说:一般来说,中阴身的意识要比生前敏锐七倍。当然,也有迷惑的情况。  六:益西彭措堪布:法-王如意宝说:“《行愿品》中的‘临欲命终’指外气已断尽,内气尚未断尽之时。此时愿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行者面前,放光加持赐予安慰,消除一切障碍,使行者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安祥愉悦,不经中阴,被佛接迎刹那间化生到极乐世界胜莲花中。即刻花开见佛,聆听法音,顿悟无生,成就辩才、神通、陀罗尼、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一切功德,得大解脱,获大自在,尽未来际,遍十方一切刹,任运度化无边众生。如果于此时不能往生,入中阴境界,见阎罗王,受彼审问,经历中阴种种险境,身心不得自在,往生还是很困难。所以修行者或助念之人,在此时应特别注意,提起正念,力求此时顺利往生。”  七:地藏经谈中阴身  地藏经原文如下: "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   八: 哪些人中阴期间神智清楚,哪些人中阴期间神智不清。见《佛说入胎藏会第十四之二》  谁是正念入住出。  如有一类凡夫有情。性爱持戒。数习善品。乐为胜事。作诸福行。极善防护。恒思质直不为放逸。有大智慧临终无悔。即便受生。或是七生预流。或是家家。或是一来。或是一间。此人由先修善行故。临命过时虽苦来逼受诸痛恼。心不散乱正念而终。复还正念入母胎内。了知诸法由业而生。……由上利根故正念不乱。  难陀。谁是于母腹正念入住不正念出。  难陀。如有一类凡夫有情。性乐持戒修习善品。常为胜事作诸福行。其心质直不为放逸。少有智慧临终无悔。或是七生预流。或是家家。或是一来。或是一间。此人先修善行临命终时。虽苦来逼受诸痛恼。心不散乱。……由是中利根故入住正念。不正念出。  难陀。谁是正念入胎。不正住出。  难陀。如有一类凡夫有情。性乐持戒修习善品。常为胜事作诸福行。广说如上。乃至临终无悔。或是七生预流等。临命终时众苦来逼。虽受痛恼心不散乱。复还正念入母胎中。由是下利根故。入胎时知住出不知。广说如上。乃至谁当乐入如是胎中。  难陀。谁是入住出俱不正念。  如有一类凡夫有情。乐毁净戒不修善品。常为恶事作诸恶行。心不质直多行放逸。无有智慧贪财悭悋。手常拳缩不能舒展。济惠于人恒有希望。心不调顺。见行颠倒。临终悔恨。诸不善业皆悉现前。当死之时猛利楚毒痛恼逼切。其心散乱。由诸苦恼。不自忆识我是何人。从何而来今何处去。难陀。是谓三时皆无正念。广说如上。  净空法师答疑:  问:以下是我们依据《度亡经》给亡人的开示,“当你见到强烈耀眼的光,要立刻勇敢的投入,那是阿弥陀佛接引你的佛光。当你见到柔和黯淡的光,千万不要投入,那是三恶道的光”。  答:三恶道的光不柔和,黯淡是真的,它黯淡不强烈。可是佛菩萨的光是很强、很柔和,这一定要知道。但是我们依哪部经修行,就要依这个经的理论与方法。如果你依《西藏度亡经》修,就完全依它的仪规,要请上师指导你。显跟密所依据的理论跟方法不一样,不能混杂在一起。就像我们求学,这一个老师教的,你不能跟第二个老师。每个老师有他的教学方法、有他的思路,并不相同。所以你同时跟两个老师,你就乱了,就很难成就。老师讲的东西并不一致,这一定要懂得。佛开这么多法门,就是让你自己选择,选择之后,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才能得受用。求学也是如此,中国自古以来讲求师承,师承就是跟一个老师学,这个老师一定对你负责任,帮助你成就。你同时跟三个老师、四个老师,像现在学校这种教学的方法,那就很难了,你很辛苦。      印光祖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楼主发言:6次 发图:0张 | 更多
  历代净土宗祖师及当代汉、藏居士关于念佛往生人数多寡比例的相关开示及统计数据见下:  李炳南居士:  念佛结七迄今二十有三年矣,莲友逝者计有一千六百多位,其中有往生、有不往生者,往生者占少数,且多属于前十年,后十年则甚荒唐,退堕如此,可不寒心!  台中二十五年中,同修已死二千余人,而往生有相当证验者,不过十人,何等可怜?  ---------李炳南老居士《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印光祖师:  今之修净业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则法法头头皆不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净土中人,实百有九十九皆属无禅无净土。   【蕅益大师开示】  生西方,以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此三直至成佛。  流俗人亦三种心:轻心,忽心,将就心。此三常游五趣。  呜呼!  前三【心】,百千中或一有;  后三【心】,百千中或一无;  奚怪口言求生者多,真实往生者少也!   黄念祖大德开示:至于近世念佛者多,而往生者罕睹。  程晋林居士2008年开示:这么多年的助念,到今天为止,送了那么多人往生,告诉大家,我没有见到一个活着往生的。都是死了以后,我们到现场助念,一天一夜,两天两夜,三天三夜的都有。都是从中阴身走的,而且大部分人第一次探视都是在饿鬼道,腹部热,这个状况特别严重。南通的居士对我们河南的智愚居士很熟悉,那是一个大德。他老人家过去在某大型企业做党委书记,在大连弘法,领着大众念佛,在东北一带领众助念,很有名气。后来,他到河南弘法,也很有名气。他讲弘法这么多年,也没有见到一个活着往生的。  程晋林居士2014年单县开示:这些年以来,那些往生的人,瑞相基本见不到啦,见不到啦。我是这十几年哪,天天和死人打交道。专业就是干这个,今年已经十三年了。我是从2001年开始做助念的,最近这几年几乎天天在助念现场,在助念现场。全国各地助念的,即使我不去,我也能听到他们讲,最近就接触更频繁了。我就是老实跟大家讲,我们要说实话,我们不能骗人,我们不能骗人。即便有些人还想说,某某地方某某能活着往生啦,我没见过,我没见过。即使有些活着往生的,瑞相跟我说的那些古人往生差多啦,差多啦。  一位师兄在亚青寺处理超度事务的感概   【沉重警钟】亚青寺生死卦透露:学佛信众们的来世,并不太乐观,想生善趣不容易   作者 empty   来亚青几年,到了亚青被上师们拉出来发心译经才知道原来还有打生死卦这种事,以前真没听说过(太孤陋寡闻了,没法)。  因懂几句藏语而被卷进了繁多的生死卦的事务中!  生死卦,不打还好,打了,真是胆战心惊!在这几年中,除了我在《悔恨的晨》中提到的主人公——老安妮白玛曲珍转生到了莲师刹土铜色吉祥山,还有最近赶来亚青寺参加《大宝伏藏》灌顶的圆印师,因病无药无医救治而西逝,询问白玛程列上师时,说已往生到了西方世界。再打的卦,无论外国人、汉族人、藏族人,还是汉地大丛林的某些大和尚,几乎无一不是需要靠僧众拼命超度才能往生善趣!  往生善趣,何其难矣!  有的生死卦打完后,自己会寒心很多天,如以前提到的广东一老居士,结双盘而逝,打卦结果要求做大量的佛事才能阻止其堕入恶趣( 原因是其子每日杀生不断,老母去世也不肯停止杀生一日)!   公案二,台湾一富有爱心老居士,死后竟在其家乡投生为鸟!生前的富有教养和供养,挡不住哀鸣的鸟叫声!想想悠悠忽忽混日子的自己,不知明日将往何道,心中哀痛, 惟己能知!   【没什么好说的了,我只想趁着自己还有口气的时候,拼命忏悔,加紧修法。仅有的几十年逃命时间,还要偷心不死去刀口舔蜜,追求什么昙花一现的世间圆满,真的是很傻很天真。   不学佛的人,可能几乎百分之百堕落恶趣。不然什么叫末法时代、五浊恶世呢?有机会有能力度化众生的时候,就尽心尽力去做。】  作者 念死无常
神通者说,即使是学佛人,堕恶道的也不少!  前两天,明月如霜师兄讲述的一件往事,再一次触动了我久已麻木的神经:   “末学2003年去喇荣五明佛学院参学,出家师们讲诉了一件事,说明了现代人后世不容乐观的现实:大约在2000年,学院的嘉秋瑜伽士未圆寂时,一位出家师傅请瑜伽士观察一下,他家乡的学佛人,已死亡了的,后世的情况如何?(总共多少亡人看了,不太清楚,或许不会太多)  瑜伽士观察后说:大多数的都在三恶趣,只有一人得人身(得人身的是当地居士林的林长,长期不接触外界而精勤念佛),转生到了青海,已出家当了喇嘛。另一位老太太死时被人们“授记往生”(有瑞相),其实是上升到了天界!(在学院认识出家师的可询问是否有此事)  据我了解,在藏地,的确有一些神通自在的瑜伽士和空行母,述说着转世和因果。为数不太多,但几乎个个都称得上言出必中。由于通常需要讲出一些具体细节,蒙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所以,这类人讲的神通还是相当靠谱的。  明月如霜师兄提到的五明佛学院嘉秋瑜伽士,就是一位藏区公认的大神通者。虽然学院里活佛堪布、修行有成的人众多,具神通的数不胜数,但是出家人一般不会随便显现神通。院长晋美彭措法-王只开许了嘉秋瑜伽士和玛依玛空行母等极少数学院在家弟子,可以用讲神通的方式利益众生。  净空法师:从附体、灵媒、神通感应得到的念佛往生,皆不可靠。   “要之,疑情不断,正信难生。信愿有亏,资粮欠缺。”  这问题多严重!  “故须‘截断狐疑’,老实念去,蓦直念去,拚命念去,直拚到死!花开见佛,悟无生忍。如是才是‘大善’。”  “蓦直”就是一直。“大善”的标准是决定往生。决定往生,临终的瑞相跟平常的修为相应,这才是决定往生。临终瑞相跟平常修行不相应,从附体、从灵媒、从神通感应那个地方得到的念佛往生,皆不可靠,不要相信。真正相信佛的话,佛的话都在经典上。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教我们“四依法”,“依法不依人”。诸位读一读《观经·上品上生章》,你就明白了,佛教导我们坚定信心,即使释迦、弥陀再来,当面给我说:“我还有跟好的方法,比这个更快速、更稳当。”我们听了,磕头礼谢:“谢谢佛的教诲,我还是依照经典来修行。”这就对了!这个信心是对经典产生信心;对经典产生怀疑就完了,最可怕的事情!所以这个疑情是大麻烦,有这个东西,正信难生。不相信经典所说,相信附体的、相信鬼神,这就是“信、愿”有亏。  未完待续:
  憨山大师开示:为何念佛者多,而往生者少?信愿不足体现在哪里?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原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着?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得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念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这一声佛,果能敌得这爱么?果能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时节也,岂更有别妙法哉?”  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为何念佛者多而往生者少?  《普劝念佛》  或问, 今见世人, 念佛者多, 生西者少, 何也? 此有三故:  一者, 口虽念佛, 心中不善, 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 既是念佛, 便须依佛所说, 要积德修福, 要孝顺父母, 要忠事君王, 要弟兄相爱, 夫妻相敬, 要至诚信实, 要柔和忍耐, 要公平正直, 要阴骘方便,要慈悲一切。不杀害生命, 不凌辱下人, 不欺压小民, 但有不好心起, 着力念佛, 定要念退这不好心, 如是才是念佛的人, 定得往生成佛。  二者, 口虽念佛, 心中胡思乱想, 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 念佛之时, 按定心猿意马, 字字分明, 心心观照。如亲在西方, 面对弥陀, 不敢散乱, 如此才是念佛的人, 才能往生西方。  三者口虽念佛,心中只愿求生富贵,或说我等凡夫,西方无有我份,只图来世不失人身。此则不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却不愿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念佛者,决意求生休得疑惑,且如天宫富贵,福尽也要堕落,何况人间富贵能有几时?若说你是凡夫,西方无份,则圣贤都是凡夫做。安知你不生西方也?可发广大心,立坚固志,誓愿往生,见佛闻法,得无上果,广度众生。如是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印光法师开示为何“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复郑琴樵居士书(节录)  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不生惭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与佛背所致。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曾作诸恶,今既念佛生大惭愧,痛改前非,则亦可决定往生。佛视众生犹如亲生儿女,儿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无可奈何。众生若肯改过迁善念佛,佛决定于彼临终亲垂接引也。  紫柏大师开示:  问僧海州:“你念佛常有间断吗?”   “合眼睡时便忘了。”海州回答说。  “合眼就忘了吗?!”大师震威一喝,说:  “这样念佛,念一万年也没用!从今以后,直须睡梦中念佛不断,才有出苦的希望。  “若是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了。一开眼时,应该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流血,或念千声万声,尽自己力量便罢。这样做了二三十次以后,自然能在大昏睡中念佛不断了。  “世上很多念佛人,有的念了二三十年,有的尽一生都在念佛,可是到了临终,却是没有用。  “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在睡梦中不曾有念佛的念头。要知道,人活着如觉,人死了如梦,所以梦中念佛的人,临死自然心不散乱,一心往生了。  “念佛的心真不真,勘验关头,须在欢喜、烦恼中取得证明。这时,真假的心,很明显地可以辨别出来。  “大抵上,真心念佛的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还是念念不间断的。因为欢喜动他不得,烦恼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然不能动,那么,死生境上,自然不会惊怖。  “现在人念佛,遇到一些微小的或喜、或怒景象,就把‘阿弥陀佛’撇到脑后去了,怎么能得到念佛的灵验呢?  “如果依照我的方法念佛,真的能于爱憎关头不忘失这句‘阿弥陀佛’,假使在目前日用中得不到受用,临终又不得往生,我的舌根必然坏烂!”.  净空法师:杂念妄念造轮回业,佛号是造净业,往生极乐世界,两个一对比,佛念得太少了,妄想太多了没中断过,这就是念佛人多往生人少的道理。为什么念佛的人那么多,往生的人那么少?他是念佛念得太少了,念佛的功夫压不住,伏不住烦恼习气,这不能往生。佛号要有力量,这个力量是什么?能把烦恼习气控制住,这个人决定往生。文章恭录—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560集
  印光祖师、藕益祖师;真信切愿即可往生,为何要强调念佛伏烦恼?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开示: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印光祖师: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  印光大师:汝妄想纷飞,尚欲急得一心不乱,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光谓净土法门,重在信愿。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无信愿,纵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故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纷飞,一求一心,定规著魔。  汝不察光意,遂谓一任随便。眼前随便者,决非信愿真切之人。使信愿真切,决不至泛泛然随便,而均不得往生也。理本无障,因汝以无理为理,而自生障碍,又复尤谁。 (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八)  藕益祖师开示:“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藕益大师《净土忏并放生社序》中说-----观经云:逆恶之人,临终十念皆得往生。夫临终十念,必深植善根。今逆顺境缘,便不复有正念,何况临终?且临终苦现,止藉善友提撕;今青天白日,尚不能于明师友真实格言信受奉行;当临终时,安保善友现前?设现前开示,神识昏迷,而欲求其信解,此又决不可得之数也。  藕益祖师《占察经注解》:今杂乱垢心,闻犹不闻。现行烦恼,炽然不息。以此脱苦,杯水投车。逮临终无验,翻疑佛法不灵。自误误他,堕谤法罪。  印光大师于《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中言: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贪瞋痴,戒杀盗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则心与佛背,感应道隔。但种来因,难获现果矣。若志诚念佛,行合佛心,心口相应。如是念佛之人,至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然亲垂接引,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  释迦摩尼佛开示:摄心为戒,以戒为师。(前句来自楞严经,后句来自阿含经。)  善导大师《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对大乘佛教戒律的注解定义:“一明慈心不杀。然杀业有多种。或有口杀,或有身杀,或有心杀。言口杀者,处分许可,名为口杀。言身杀者,动身手等指授,名为身杀。言心杀者,思念方便计校等,名为心杀。若论杀业,不简四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但于一切生命起于慈心者,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亦是最上胜妙戒也。”.  印光祖师:“良以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果能持戒,则贪瞋痴心,不发现行。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开示: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 宿,净土之大门。若未得一心...犹尚未跨入此门,终非 稳妥。净业行人,可不勉力乎哉。  永明延寿祖师开示:“如或言行不称,信心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  藕益大师&弥陀要解&: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叁军能制耳。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众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观之。法华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岂不信哉。伏愿缁素智愚。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卽心故)。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卽佛故)。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读者当知此优昙钵罗出现时也)。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摘自《弥陀要解》)  李炳南居士:往生分九品,且有边地,一心者得上品,不一者列下地,一心者有把握,不一者恐生障碍,如临终不生障碍,不起颠倒,亦得往生。凡事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生死大事,安可图徼幸,而不求把握耶?  智者大师开示说:”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  印光祖师:汝已七十多岁,不久就要死了。现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顿好。心里头除过念佛外,别无一件事挂牵,则临终时,方可无挂无碍。若现在还是样样放不下,看不开,则临命终时,所有贪恋衣服,首饰,房屋,子孙之心,通通现前,如何能够往生西方。(《印祖文钞》示周余志莲女居士法语(民二十年))  广钦老和尚:为何日常牵挂什么,临终时所牵挂之人事物通通现前?(老和尚下述开示正好能圆满解释印光祖师上段开示)  我们平常都会执著(着)某些事情,但是在【著】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等到定下来时,业识就会现前,这不是您要去想它,而是它自己会跑出来的,这叫做【业障】。我们每个人从无始以来所造的【业】无量无边,如果不靠修行来消除业障,到临终时这些业识就会现前,看你【著】什么事,【贪念】什么东西,到那时就会现出这些境来,若没有定力,没有正念,你就跟着这些妄识去轮转生死了。在娑婆世界里贪一根草,你就还要在来轮回,这一根草就是一个念头,而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生死。所以心念在转是无量无边的,若没有正念来回光返照,会随著那些业【翻来覆去】,转得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外表看起来是很庄严的在用功修行,其实大部份都是在打妄想  ‘带业不能往生,经典中之“带业往生”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样,你有愿心要往生极乐世界,临终时,如业力大于念力那还是不能往生,但会因你的愿力而转为人身,再继续念,如此转了几转,一直念到你的念力大于业力,就能往生。’  净空法师对暂伏烦恼的定义:没有清净还能往生?行!长期清净不容易,一、二分钟清净可以,一、二分钟没有贪瞋痴慢可以,长久了不行,烦恼会发作,我把它短时间压住,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谈“名字位伏烦恼与观行位圆伏惑业”:  蕅益大师的修证,据他自己说是“名字即佛”位。不过,从他的实际实行看,恐怕不止于此位。若按通常的理解,修行人当他彻悟(得名字即佛位)以后,必定不会仍然停留在原地;肯定要愈益精进地加功用行,历事炼心,降伏烦恼,直至于完全到达“圆伏五住惑”的地位——观行即佛位。  藕益祖师及《妙宗钞》开示:名字位尚未伏惑,观行位则圆伏惑业。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妙宗钞》: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属下下品。答理观事定相即修 者。心虽不二。事杂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 观忘情。伏惑方发。故别惑初伏名观行位见法界理。深 伏乃名相似位见。分断方得真见法界。今之行者观 日观氷及观瑠璃。虽用法界心境而观。而惑全未伏。 凡情尚浓方得名字见法界日。非观行位。作此判者。 盖约钝根 於日等观。且得定心假想之益。故在名字也。若利根者法界日显便能圆伏。  未完待续:
  历代祖师关于自力、佛力的开示汇总:  释迦摩尼佛开示:违犯戒律者,阿弥陀佛等十方诸佛不护念。  佛经云:如是人者一切十方无量诸佛所不护念。虽名比丘不在僧数。何以故。入魔界故。持禁戒者即佛弟子。毁禁戒者即魔弟子。又持戒者即出世道。破禁戒者即入世道。我都不听毁戒之人,受人信施如葶苈子。何以故。是人远离如来法故。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三十一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印光祖师:“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  三论宗祖师嘉祥大师《胜蔓经宝窟上》开示说:“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  印光祖师:“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印光法师开示: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不生惭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与佛背所致。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曾作诸恶,今既念佛生大惭愧,痛改前非,则亦可决定往生。佛视众生犹如亲生儿女,儿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无可奈何。众生若肯改过迁善念佛,佛决定于彼临终亲垂接引也。复郑琴樵居士书(节录)   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师开示:自力、佛力各自负责哪部分?  “《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  莲池大师:自力与佛力  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佛具如是神力,何不即变此娑婆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之处,便成七宝庄严之极乐国,乃必令众生驰驱于十万亿佛土之迢迢也?”噫!佛不能度无缘,子知之乎?净缘感净土,众生心不净,虽有净土,何由得生?喻如十善生天,即变地狱为天堂,而彼十恶众生,如来垂金色臂牵之,彼终不能一登其阈也。是故刹那金色世界,佛摄神力而依然娑婆矣!  幽溪大师:往生还需念佛人念力至心,原文见下:  离苦得乐.即得往生.岂虚谬哉.是则虽由慈光外摄。而又全凭念力至心。.寄语行者.寻常称名.七日之期.而功始一日.一日之期.而功始一时.  幽溪大师:“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印光祖师:观行位清净心能感召净土现前而往生,原文见下  “心清月现,何可死执以论。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萨之清现,唯成佛方为究竟清现也。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大师所说,便成错谬。不知自己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旁注:不明白印光祖师为何强调观行位感召净土现前,而没有强调名字位感召净土现前,故而把此段内容列入自力、佛力的祖师开示汇总中。)  幽溪大师:念佛进入圆伏五住观行位境界,能感净土现前。原文见下  “极乐称为净土。惟其心净。而后佛土净。但心净土净。其义甚通。圆伏五住。圆破三惑。皆名心净。而此心净。感佛土净。则圆该四土。今是同居净土。”。(旁注:不明白幽溪大师为何同印光祖师一样,强调观行位感召净土现前,而没有强调名字位感召净土现前,故而把此段内容列入自力、佛力的祖师开示汇总中。)  知礼大师妙宗钞开示:下辈下生念佛只需落实名字位十念相续清净心即可。伏惑为观行位境界。原文见下  “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属下下品。答理观事定相即修者。心虽不二。事杂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观忘情。伏惑方发。故别惑初伏名观行位见法界理。”  智者大师开示说:下辈下生念佛人临终已经暂伏烦恼,原文见下  ”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开示:伏烦恼是名字位境界,伏惑是观行位境界。原文见下  ”蕅益大师的修证,据他自己说是“名字即佛”位。不过,从他的实际实行看,恐怕不止于此位。若按通常的理解,修行人当他彻悟(得名字即佛位)以后,必定不会仍然停留在原地;肯定要愈益精进地加功用行,历事炼心,降伏烦恼,直至于完全到达“圆伏五住惑”的地位——观行即佛位。“。  印光祖师:圆伏五住即观行位,原文见下  五品者.即圆教观行位。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  黄念祖居士谈:自力与佛力  更重要的是临命终时。所以“一向专念,信愿持名”,在前头这“信”和“愿”都提过了,实际就暗摄在念佛里头了。知道一向专念的人,他就是从信愿出发的吗!那么这样到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往生,这可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在临终的时候(不是在念佛的时候),这时你的身体的“四大”(地、火、水、风)分离,非常痛苦,心力极微弱。而这时你要是能念佛的话,这可不是你平常锻炼的结果!所以很多人以为我要锻炼到这一步才成,这个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易行道了!信和愿才是你能达到佛来接引的条件。佛来接引,也就是我常说的一个比方:你上这个大学是500分考取,我上那个学校200分考取,这个可以,如果零分不可能,极乐世界这个学校就是200分能考取,考取之后没有降级,没有留班,各个是爱因斯坦水平的毕业生,所以最终都要成佛的。就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学校。尽管如此,可你这200分还得要的吗!所以你要达到佛这个愿力,要接引你,你果然要信哪!愿哪!你愿意往生,你在愿里头,而且你还肯念佛,并且一向是如此。  “临命终时,圣众现前”一向如此,所以在临终的时候,佛就和许多大菩萨,许多圣众以及与你有缘的往生者都来接引你,这是很多人都证明了的!有很多人在往生的时候看见自己家里头过去已经往生了的人,跟着佛一块来接了,大家来到将要临终的人面前。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阿弥陀经》有两种译本,一种是鸠摩罗什译的;一种是玄奘大师译的。这两句话是在玄奘法师的译本里头有的。  对于已有的《阿弥陀经》,玄奘老法师为什么要再翻译一遍?这都是有原因的!这样的大德时间都是很宝贵的。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本,大家都愿意念,都愿意念这个秦译本。而玄奘大师,大家都知道他翻译准确、翻译的好,可是没谁肯念,因为念起来绕口。但是他还是要翻译,重要的是这里有“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佛的慈悲力来庇护你、加持你,才使你心不乱。这个“令”字的份量很重,叫临终人的心不乱,使得他不乱。还有的经上说,佛在这时候是入了特殊的“三昧”,而且让亡者也进入到另一种“三昧”中。亡者此时与佛的加持入在“三昧”之中,因此他就能念佛号了!所以,这个是靠什么?靠的是他力,也就是佛力!往生法门、净土法门是“他力门”,如果你不相信他力,只相信自力,这是不够的。他力就是弥陀的愿力,所以弥陀称为“大愿之王、佛中之王”。他的愿力特别殊胜。你一定要信愿持名,愿意往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些条件符合了,在你最后的时候,佛和圣众就现在你眼前。这是佛的力量。这里说的简单一点,别的经上说的,在《大经解》上都有。  未完待续:
  除原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外,上述资料当中的祖师、大德是否都已经大彻大悟是法身菩萨,他们的开示是否完全可靠可信,相关祖师大德已经被后世印证为大彻大悟法身菩萨的资料见下:  印光祖师赞叹莲池大师、幽溪大师象藕益祖师一样伟大可靠可信,原文见下  “而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以其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著略解圆融中道之钞。理高深而初机可入,文畅达而久修咸钦。奈流通既久,错讹甚多。因校订重刻,俾复旧观。《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随研一种,亦可知其指归。遍阅三书,方堪彻其阃奥。”   净空法师赞叹历代净土宗祖师及昙鸾大师、道绰大师都已经大彻大悟是法身菩萨境界(省庵大师是净土宗第九祖,彻悟祖师是净土宗第十二祖。),原文见下:  《往生论注》是昙鸾法师的作品,这是净宗大德,不知道古德为什么没有把他排列在祖师的位子上,这是讲不过去的。昙鸾跟道绰,确实是净宗的祖师,一代的祖师大德,这两个人应当要补进去。  现代净宗十四代,再补两个,就是十五代跟十六代,净宗有十六祖师,他们的话是可以相信的,为什么?这些祖师都是得念佛三昧,而且都是真念到了理一心不 乱,虽然一门深入,一句弥陀一生不拐弯,这些人真正能宗通教,显密圆融,他无所不知,为我们示现,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给念佛人做好样子。  印光祖师赞叹智者大师是释迦摩尼佛再来,永明延寿祖师是阿弥陀佛再来。原文见下  “《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著『四料简’而终身念佛。”  藕益大师赞叹知礼大师《妙宗钞》圆满可信,原文见下:  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紫柏大师与莲池大师、憨山大师和藕益大师并举,被誉为明代四大高僧而载入史册。  净空法师赞叹李炳南居士、黄念祖是居士已经大彻大悟是法身菩萨境界,原文见下:  海贤是示现出家了,还有很多在家居士,像夏莲居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都是法身菩萨,不是凡人,他们在这个世间帮助佛陀接引众生,在帮助阿弥陀佛。  黄念祖大德赞叹莲池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原文见下:  (选自黄念祖居士文集)所以莲池大师说:《观经》说的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念念是理一心,所以念念都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要想一想,八十亿劫是多么长的时间,生死重罪是什么样的罪?八十亿劫这么长时间所犯的一切生死重罪,念一句佛就消灭了,这是何等不可思议的妙用。所以莲池大师称为弥陀化身,指明个中原因,《观经》中所说十念,念念是理一心哪。到了理一心自然破无明,见法身,功德不可思议。  印光祖师对省庵祖师、彻悟祖师的赞叹原文:「何得以省庵之后,推为第一。使光(自称)能为省庵提鞋,当不致搬弄出此种过活,况曰文章夺过乎哉!……阁下爱光虽深,其如自己失言何!须知省庵之后,有大高人,其过与否,不敢以凡情妄断,当在比肩齐驱之列,其学问、见地、操持、德业,绝无稍逊者,彻悟禅师也。莲宗十祖,当之无愧。光尚不敢谓为后裔,况曰同列乎哉!」  印光祖师认证新排名的净土宗十二位祖师的开示原文:「十二祖,即世称莲宗九祖,於八祖莲池大师下,加蕅益为九祖,截流为十祖,以思齐(实)贤九祖为十一祖,下又添彻悟禅师为十二祖。」。(旁注:“思奇”就是著作《劝发菩提心文》的省庵祖师,藕益祖师、截流大师、彻悟祖师被印光祖师亲自加入到原先的净土宗九祖之列。)  净空法师劝勉爱好楞严经的佛弟子追随南怀瑾先生学习:  你要学《法华》,我对《法华》不明了,不是专家,你应该亲近某一位法师。如果修《华严》,你到天台山去,我要修《华严》,天台山大师一定告诉他,我对《华严》很外行,我没有下过功夫,你到五台山去找清凉大师,一定是这样的,彼此互相的尊敬,互相的推崇。绝对不会说,你学《法华》可以,我的《法华经》也不错,我找个时间单独教你,你不要去好了,找不到这样的人。所以大家都是彼此的尊敬,彼此的赞叹,彼此的推崇,所以佛法在那个时代那麼样的兴旺。  我们看看今日之下,佛法衰,衰在哪里?唯恐信徒跑掉了,你到我这儿来,不要到别的地方去,我这里是样样都通,大通家,学什麼我都可以教你,他们都不行,都不如我,自赞毁他,法门就衰了,这是要不得的。我们过去没有道场,哪个地方请我们讲经,只好顺著人情。其实那个时候没有觉悟,迷惑颠倒,贪多,样样都想学,样样都放不下,现在看穿了,放下了,再也不干了,一个道场就是一部经,他来问我别的,我不会。哪位法师在那里讲什麼经,你去亲近他去,我这里不拉人,我这里不留人,我这里只喜欢志同道合的,大家一起来。所以我们这里胡月华居士常常来听经,他喜欢《楞严》,现在南怀瑾居士讲《楞严经》,他到那里听,我们这里讲《阿弥陀经》,喜欢《阿弥陀经》的到这里来,喜欢听《楞严经》到那里去,这样好,不要勉强,佛法才能够兴盛。  所以我很希望每一位法师都发心自己有一个道场弘扬自己学的,各个都第一,没有第二的。你看《楞严经》里面「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都是第一,没有说哪个第二的。《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彼此互相赞叹的,没有毁谤的,都是自己谦虚,赞叹别人。这是「世界悉檀」的意思。今天时间不够了,我们下一次从这里讲起,把四悉檀给诸位做一个详细的介绍,然后再把这个意思配合四悉檀给诸位说明。  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三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4-33  太虚大师对净土宗历代祖师的评价:“极乐往生一法,虽佛说多经,马鸣、龙树、无着、世亲诸师亦着于论,然至中国,弘扬始盛,蔚为大宗。(中略)波澜转壮,则滥觞庐山莲社,博约其化于昙鸾、道绰;善导、永明又深其旨;至云栖(莲池大师)爰集大成;灵峰(藕益大师)、梵天(省庵大师)、红螺(彻悟大师)益精卓,沿至清季民初,尽一生精力,荷担斯法,解行双绝者,则印光大师也。”  印光祖师赞叹藕益祖师: 蕅益大师久证法身,乘愿再来。
  都是  
  好啊,受教了!阿弥陀佛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光法师嘉言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