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中,七一狗的洞,在那个国家,那个洞林湖烧烤的地方在哪?

为什么穆斯林家庭爱养猫,却不养狗呢?
为什么穆斯林家庭爱养猫,却不养狗呢?...
穆斯林遵照伊斯兰的法制利用狗的功能,与西方人有明显的界线。  《古兰经》中有两处提到狗。 一处是在“山洞”一章中,狗陪伴着七个沉睡的人,使命是看守山洞口,“他们的狗伸着两条腿卧在洞口。”(18:18) &另一处是把狗比作受到迷误的人,他们依恋尘世,“所以他们像狗一样,你呵斥它,它就伸出舌头来,你不呵斥它,它也伸出舌头来,这是否认我的迹象者的譬喻。”(7:176) &狗同人类相处历史悠久,人类对狗的特性应当很清楚,因此,《古兰经》用狗做比喻,最容易被理解。 & 狗是畜牲,只能为人类使用,绝不应当对狗的待遇超过人类,摆错人畜位置。  在各种圣训集中,也有关于狗的描述,先知穆圣对狗确定了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布哈里圣训集》中记载着圣门弟子伊本'阿巴斯的一段传述,先知穆圣说:“天使不会进入有狗,或挂着画像的房屋。” &家中的狗和迷信的画像,都是不吉祥的东西,使清雅的房屋受到污秽,圣洁的天使拒绝进入。 在《阿布·达伍德圣训集》和《提尔密济圣训集》中都记载着同样的叙述,是许多圣门弟子的见证;“真主的使者走到一家门口,他不进入,因为这家门外有一尊神像,门帘上有画像,家中有一条狗。” &弟子们说,这三件东西的任何一件都是忌讳,真主的使者看到这样的家室很晦暗,不便迈步进入。 & 后来这家的主人得知后,搬走了门外的神像,取下了门帘,把狗拴在了后院,等候穆圣再来访问。  根据圣训,狗是不干净的家中驯养动物,如果人的餐具被狗舔过,必须洗七次,首先要用沙土搓揉。 用现代的知识理解,狗的唾液中必确实有各种细菌和病毒,最简单的消毒方式是用沙土搓揉和用水多次洗净。
&今日如果听说,有人被狗咬伤,必须送他去医院,打破伤风预防针,没有病症也必须预防,因为现代科学发现,狗的唾液中含有剧毒成份,破伤风可能导致不治之症,必死无疑。 &由此可见,圣训中对狗这么不客气,提防严谨,至今看来非常合理。 & 在新闻媒体和专业刊物中,经常能看到专家们对养狗家庭的警告。 &狗不但唾液中含有病毒,而且狗的皮毛和排泄物之中是多种寄生虫的温暖家乡,药物无法杀菌和消毒,狗的全身内外都是带菌者,危害家庭卫生和人体健康,尤其对儿童伤害最大。 &穆斯林禁食狗肉,可能隐藏着这样的智慧。  哈奈菲学派的现代学者谢赫赛义德·沙比克在他的遗作《圣行法理》一书中,对驯养的狗有如下的描述:“狗是不洁净的动物。 &任何餐具被狗舔过,必须先用沙土磨擦,然后用清水洗六次。 & 这是根据阿布'胡赖伊勒传述的圣训,原意是:狗舌舔过的盆碗,必须清洗七次,最先用细泥沙磨擦。 &现代社会可以把沙土改为强力肥皂或消毒洗涤剂,然后用清水冲洗。 &凡是被狗舌沾染过的食物,一律不许可食用,必须抛弃,剩余的部份人可以吃,因为那一部分没有被污染。
& 狗的身体外层皮毛是干净的,可以触摸。” &其它教法学者也有同样的教律,例如接触过狗身体的衣服,不算脏,不破坏小净。 &如果衣服被狗舌舔过,穿那件衣服不许上殿礼拜,必须换下清洗。  现代的西方人,物质丰富,生活优越,把狗当作至爱的宠物,与狗拥抱、亲吻和同桌吃饭,对狗的感情超过爹娘和亲人。 &西方人爱狗,来自古代的欧洲愚昧陋习,是西方文明落后的表现,现代生活条件改善,以驯养宠物为消遣和兴趣,这也是愚昧人类的一种纵欲,生活方式糜烂。 & 改革开放,经济繁荣,本国人不知天高地厚,西方人的缺点和愚昧,也当作先进经验学习和盲目模仿。 &在家中养狗的现代人不及古代的穆斯林有文明,遵从圣训,行动有指导,生活有原则,正确对待人与狗的关系,讲究卫生,防止疾病。 &穆斯林不许在住宅内养狗,还有社会和道德的原因。 &第一,狗在门口见生人就狂吠,会把珍贵的客人吓走,对人很不礼貌;第二,狗有识别能力,最欺负贫穷的行人,穆斯林都是慈善人家,对穷苦乞讨的人不拒绝。穆斯林的理解,有人敲门求助,是真主下降的恩赐。 &天使每天都为穆斯林的好客和施舍做优点记录,是穆斯林日常积累的功德,报应日都将兑现。
&有狗守在门口,吓唬所有的人不敢靠近,也驱赶了真主恩赐的许多吉祥好运气。  凡是世上存在的东西,都是真主对人类的恩赐,但是各就各位,功能不同,各得其所,不能乱了章法。 &狗的功能只能局限在特定的条件之中,可以与人为伴,为人类服务。 &依据各家学派的共同观点,穆斯林许可养狗,但必须遵从以下规则:  第一、狗可以驯养狩猎,打猎人可以训练狗做帮手。 & 伊斯兰教法规定,只许可为食用或者生计而狩猎,不许可为取乐的目的追杀任何动物。  第二、经过训练的狗,可以为人的需要服务,例如导盲狗、救灾狗、寻找失物或侦察的警狗。 &在服务的时间之外,应当把狗放在室外,给它们安置舒适的食宿。在必要时,可以把狗引入室内,但必须是经过训练,懂得室内规矩,不许登桌上床睡沙发。  第三、家中可以驯养看守门户安全的狗,保护家宅和财物。  第四、训练狗帮助人工作,如牧牛羊、拉雪橇、认路和执行军务。  第五、伊斯兰法制只许可根据狗的生理和理智特性对狗使用,而禁止把狗当作宠物养在家中,也不允许用狗与儿童作伴,在一起玩耍,因为对儿童的健康不利。 &协助家庭工作的狗生活在人类的环境中,狗主人必须注意不能让狗与人有密切的接触,特别要防止狗的唾液和排泄物与生活用品的沾染。 这是全世界穆斯林共同遵守的规则,因此,在任何伊斯兰国家,看不到穆斯林在马路上悠闲地溜狗,把狗当作家中亲爱的宝贝。  先知穆圣说:“养狗是可以的,只能用作看家护院、帮助狩猎、看守庄稼和畜牧,除此之外的养狗,将使信士每天都在功德上遭受巨大的损失。”《布哈里圣训集》和《穆斯林圣训集》
[责任编辑:]
轻松掌握中东市场与资讯,请下载【海湾资讯】APP吐鲁番吐峪沟“七人一狗洞”浅谈
吐鲁番吐峪沟“七人一狗洞”浅谈
内容提要:《古兰经》中讲述的山洞人故事被讹成吐峪沟“七人一狗洞”,每年有成千上万的穆斯林前往朝觐。本文根据实际考察和民间传说,结合有关史料对其进行辩析,并列举中国穆斯林中的神话传说,认为“七人一狗洞”是以讹传讹,该洞是人工凿成的石窟,与当地千佛洞有紧密的联系。
关健词:麻札、拱北、吐鲁番“七人一狗洞”
单生魁的《“七人一狗洞”与吐峪沟拱北”》一文(载《开拓》杂志1998年4期,以下称单文),对新疆近几十年有人将《古兰经》中的“七人一狗”典故讹传为吐鲁番吐峪沟拱北,误导各族穆斯林常去上坟诵经一事,在以已逝马正忠阿訇的考察和查阅史料的基础上作了正本清源和纠正讹言的辩析。笔者对其观点非常赞同。单文一是所据史料没有注明出处,令人遗憾且欠妥;二是吐峪沟所谓的“七人一狗山洞”是人工凿成的石窟而不是小土洞;三是所述‘‘把相距八百多年同名的一位民族英雄和大贤哈里发阿里混淆”与史实不符。对吐鲁番“七人一狗拱北”,笔者在1988年搜集到的“四十一个范格勒”消经记札上就见到。1992年,又听了康乐县伊协常委丁士俊教长对该拱北考察的所见所闻。他认为该拱北绝对不是“七人一狗洞”,而是历史上造成的讹传,现在当地人借此敛财。1996年9月,笔者曾往新疆探亲,借机到哈密探望了回王墓和盖斯拱北,到鄯善县吐峪沟实地察看了所谓的“七人一狗洞”。为进一步弄清吐峪沟拱北真象,在此,笔者在他人考察和亲自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史志资料作一论述,以便抛砖引玉,求教识者。
下面对吐峪沟拱北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从《古兰经》和有关史料来看,“七人一狗洞”至今是个谜。
《古兰经》①第十八章就是以“山洞”为章名的。该章用20节讲述了洞中人的故事。从《古兰经》的讲述看,洞中人的数目有四种说法,一种是未确定几人,如“当时,几个青年人在山洞避居”(18:10),“我把他们的故事如实告诉你,他们是几个青年人”(18:13);第二至第四种说法是:“有人将说:(他们是)三个,第四个是他们的狗,有人说:‘是五个,第六个是狗’,——这是揣测猜迷。也有人说:‘是七个,第八个是狗’,你说:‘主对他们的数目最知底细,只有少数人才对他们知悉。’关于他们,你只能作表面的争议,不要向任何人刨根问底”。(18:22)o《古兰经》对洞中人所处的年代和山洞所在地也是个迷:“经注家多根据经文的简述推测这山洞的位置方向,尽管弄不清究竟坐落于何处,却想象洞口向北,阳光早晚只向洞的左、右斜射,还有人推想是在北半球”。②对于一千四百多年来伊斯兰学者未弄清楚的事情,现在竟然将吐峪沟的山洞说成是《古兰经》上所说的山洞,真是荒谬至极。
据《天方大化历史》③载:在卢穆所属的忒勒苏思国底格牙努思王时期,臣下业立木哈同另外五人外出寻找真主,路遇牧羊人和狗,同到一山洞歇宿,主命天仙隐闭其灵,使其长眠不醒。过了309年,曾醒一次,当时尔萨圣人已出世。后七人一狗长眠其洞。据传说,该洞系忒勒苏思国所属。过了309年醒一次,这是《古兰经》所述:“他们逗留在山洞里,整三百年,外加九年之期”(18:
25)o据此说,山洞人早在尔萨圣人之前,不是单文所说的尔萨圣人隐光后的公元300年间。由《古兰经》所述可以肯定,山洞人的故事早在伊斯兰教传播之前;山洞人究竟是几人一狗,是个未知数,其中不一定有位牧羊人;伊斯兰史学家也未弄清楚该山洞在何处,只是根据《古兰经》文推测,该山洞洞口向北。因此,山洞人的故事至今是个未解开的谜。
二、从伊斯兰教传人新疆地区的时间来看,“七人一狗”拱北更是无稽之谈。
“十世纪中叶,占据喀什噶尔的喀喇汗王朝改宗伊斯兰教,新疆开始有了穆斯林”。④“公元1383年,黑的儿火者即位为别失八里察合台汗,他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亲自率军对吐鲁番地区进行了‘圣战’,占据了火州城和吐鲁番城,强迫当地居民改宗伊斯兰教,在他的推动下,虽然佛教还保存了一段时间,但大部分居民都慢慢成为伊斯兰教徒,结果,这一地区被称作‘伊斯兰地区’。
”⑤在伊斯兰教未传入吐鲁番地区前,
吐鲁番一带佛教、摩尼教、景教并存。“回鹘西迁到这里后,摩尼教在亦都护高昌王的保护下,更加兴盛起来,甚至被认为是九至十二世纪世界摩尼教的实际中心”。⑥“景教什么时期传入吐鲁番盆地还不清楚,但高昌回鹘时期,它是和摩尼教、佛教同时流行的”o⑦伊斯兰教是十四世纪传入吐鲁番地区并逐渐兴盛起来的,怎么能将《古兰经》中讲述的无法确定年代和处所的山洞同七八百年以后的吐峪沟石窟相提并论呢?虽然近年有些地方史料记载了吐峪沟拱北,但这些史料都是编写者根据各种传说整理的,从中不难看出其讹传的痕迹。如“就在吐峪沟西岸山麓,有一片伊斯兰特色的精致的墓区,伊斯兰教七大圣地之一的麻札就在这里,如今也是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o⑧使人难以理解的是“伊斯兰教七大圣地”不知何所指?其范围是世界伊斯兰教还是中国伊斯兰教亦或是新疆伊斯兰教?“七大圣地”是怎样确定的?分别指那些?“虽然十五世纪初陈城来到这里还看到许多佛寺,但到明末,当地居民都信奉了伊斯兰教,直到现在,大小村镇里巷都建有清真寺,麻札是最重要的一处宗教圣地”。⑨“传说很久之前有一位长者东来传教,去世后和另外五人及一条狗一起埋在这里,麻札便是他们的坟墓”。⑩七人一狗,这里成了六人一狗,七人一狗并无传教之说。“吐峪沟火焰山西侧的山坡上,有一座伊斯兰圣地遗址,它就是阿萨吾力开裴拱拜孜,又称七贤祠,当地维吾尔叫做‘阿萨普尔’o传说穆斯林先贤亦木乃哈等六人,在吐鲁番宣传伊斯兰教时,逝于吐峪沟,后连同一狗埋葬于此,故称七贤祠。每年来此朝圣的穆斯林数以万计。是极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⑩以上两传说中的“一位长者”和“穆斯林先贤亦木乃哈等六人”都被说成是到吐鲁番传播伊斯兰教的,两种说法其实是一种说法,正是《天方大化历史》中“七人一狗”的说法,但这里被说成了六人一狗,而且将狗也列为一贤,成为七贤。
988年出版的《鄯善县地名图志》,在两处记述了吐峪沟拱北。该志80页吐峪沟乡概况中说:“峡谷的西山坡上有远近闻名的伊斯兰教圣地之一的阿萨吾力开裴麻扎(拱拜孜),距今有五百多年时间,每年各地来这里朝觐的伊斯兰教徒络绎不绝”。126页吐峪沟拱拜孜条目说:“位于吐峪沟乡北三公里处的火焰山口北坡(西山坡正确,火焰山为东西走向,其峡谷穿越火焰山,为南北走向。笔者注)上,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土石结构、山坡上有一个山洞,是伊斯兰圣地之一,周围有古墓群并有拱拜孜建筑物,文革期间大部分损毁。维语拱拜孜为陵墓之意。相传纪元前三百多年有七人一狗在山洞中坐化,每年到此朝觐的伊斯兰教民络绎不绝”。第一种说法与单文所认为明朝相近,但没有说是七人一狗的拱北还是什么人的拱北;第二种说法与《天方大化历史》所记相符。由此可见,这是两个人根据不同的传说整理而成的。
三、从吐峪沟拱北的现状来看,该洞是人凿的石窟,且有佛教的遗迹。
吐峪沟拱北在沟口的西山坡上。整坡都是坟墓,有很几座新疆方体园顶的麻札。所谓的“七人一狗”拱北在墓地靠北的石山包之前,是新建的方体园顶,园顶上还贴了绿色的瓷砖。到拱北要经过诵经庭处的大门,进门后是水泥拾级引路,且有护栏。大门锁着,笔者找到坡下面的接待处,有几个维族妇女,她们听不懂笔者的话,让小孩叫来了一位青年和老人。青年人说:“去拱北门票5元”,即付5元。向他出示哈密盖斯拱北的门票,要求撕票作个纪念时,他说:“票还没有印回来”。他和老人带我到拱北,地上铺着毯子、羊皮,跪下后青年念了几段《古兰经》,接了都哇。他拉开洞中开关让笔者进去看。洞在石崖上,洞口离地不到三尺,洞门约五尺高、三尺宽,洞呈凸字形,门洞深约二米多,每面都凿有规则的两个深约十公分的壁窑,洞内直径约三米,呈不规则正方形,上部为穹庐顶;西面壁上有一尺见方的小壁窑,看起来是放置灯盏之处,洞中央有只粗瓷碗,是点香用的,别无一物。整个石洞和很多地方的石窟极相似,是人工凿成的。
在坟墓的路口处有三块示牌,一块写着“吐峪沟霍加木麻扎”,一块写着:“吐峪沟千佛洞”,两块都署名“鄯善县地名委员会立”。“千佛洞”的“千佛”二字虽然被人刮掉,但隐约可辨。另一块写着:“吐峪沟古墓群
&年代 &南北朝回鹘
&面积60m²”。吐峪沟千佛洞就在拱北下面的沟中,由于时间的关系笔者未去看。“吐峪沟千佛洞一共94个石窟,分布在沟内2公里的东西山崖上,开窟不晚于两晋或十六国的高昌郡时期,盛期在回鹘西迁前”;⑥“现在全部洞窟90%以上已塌毁,仅有8个洞窟残存部分壁画”;⑩“窟作正方形穹庐顶,中心设高坛基,四壁有弧度,也与中原晋墓形相近;”⑩“吐鲁番地区石窟寺现存四处,以吐峪沟开凿为最早”。⑩
值得一提的是,拱北外面有一木杆,上有各色布条,以白色为最多,木杆的顶端分杈,象山羊的两只角,还在去拱北的石阶栏杆上,两面各放了一只又粗又长的羊角,羊角上也梆缠了布条;还有一处低矮的小洞,上面用石板盖起来,洞门侧立着一根二尺多长、缠满各色布条的木棒。笔者未曾请教过别人,不知是否为维族的一种习俗?但觉得这与藏族地区的麻呢旗杆极相似。
《古兰经》中山洞人的故事,经《天方大化历史》演绎就成了卢穆所属忒勒苏思国王底格牙努思的臣下业立木哈和牧羊人及狗在公元前300年的真实故事。不知什么时候,这“七人一狗”洞又出现在吐鲁番的吐峪沟,而且被称为“七贤祠”;在虔诚穆斯林所记四十一个凡给勒的消经记札上还被尊称为“七人一狗巴巴”。象这样的事在中国伊斯兰教中带有普遍性。试举几例:
例一,伏羲和神农,他俩一个是画八卦的,一个是尝百草的,是远古传说中的中国人,阿拉伯史籍中是否记载不得而知。但《天方正学》⑩中说,伏羲和神农是天方人。伏羲是基督教所说大圣诺雅、伊斯兰教所说大圣努海之子:“身长丈四,圣容儒雅,五绺长须,奉父命,自昆仑乘船,顺流而来,平治水土,都於陈,河出龙马负图之瑞,仰观俯察遂画八卦”;“大圣修真归真,享寿380余岁,在位百十五年,墓於陈都城北三里,为古土布奥师,清明执事天仙。”神农“道号阴康,受封神农,天方人也,身长丈四,两耳垂肩,两手过膝,隆准长须,初相天方国皇王努海,乃命随侍少主伏羲,治水东来,以职为土龙,司治田土”,“迁都曲阜,在位百四十年”,“大圣修真归真,享寿四百余岁,墓於楚南长沙之茶乡,为古土布奥师,谷雨执事天仙。"
例二,《清真根源》⑥中说:“前辈先贤传说:我们河州地方,当年是一座大海子,从西流下来的水,无出水之经,看此土脉,立土渗水,从沙眼中出,此是前五百年,后来配贤阿里自西域满克出来,立站在北山上,做了个杜哇,忽然东北角上,山开了峡口,至今叫池湖峡是也,水从峡口出去,才现出河州地方。后至唐贞观年间,建修周围城墙,惟有北城角修了数次,崩裂难成,不知何故?监工官员无奈,忽一位色赫鹤发童颜,自言从西域满克城噶得勒耶道堂中来,名曰艾里,奉主命全此城功也,当时河州城官员并百姓老人求祈依思略目,道祖言日:噶得勒耶的教门千年后复兴,有人承受噶得勒耶的教门,如今将我扣在黄沙缸下,城就筑起来了,众位官员商议,实出无奈,始依道祖吩咐,如此而行,城工果然告竣,是夜晚间,此处城墙涨高了三尺,二十五个垛子,所以后来,尊大归真日期为三月二十五日,此乃道祖目勒台钻现了三个时景,河州城老幼的人,无不骇异,众人具称呼噶得勒耶道祖,从此立起城角拱北,众回民都称老拱北……老师祖首次出中原,开峡口,二次出中原,立兴拱北,成全河州城垣,远年之事,教门玄妙机密、前辈先贤,口传心授,永为凭据”。
例三,《中国伊斯兰教库布林耶谱系》⑧中对穆乎隐吉尼的出生是这样说的:“穆乎吉尼的父母年过半百膝下无子,常祈主赐男。这位妇人在伊斯兰教历四百七十年热麦扎乃(斋月)的头天晚上在伊拉克的者俩尼城降生一个男孩,起名为穆乎隐吉尼,以顺天而应人。穆乎隐吉尼出生之后有三件特殊的奇端:一是从此月的头夜至月底不吸娘乳,以示封斋;(封斋之人只是白天不吃不饮,此孩从月头至月底不吸娘乳何以活命?笔者注)二是同月在者俩尼共生一千一百个男孩,没生一个女孩(这种统计在目前的中国还办不到,而且该城并不大,据说是个村庄。笔者注),显示他有众多的教友和助手;三是他的双肩上各有一个肉的脚印,证明他就是穆圣的尊贵子孙。因为穆罕默德为圣的十二年(丁已年即公元六一三年)勒哲卜月(七月)二十七日夜,由者白若义力大仙率众仙送圣登宵,到第七层天(土星天)的境界时天仙不能再行分毫,当时有位英俊的少年前来让穆圣踏在他的双肩,升腾到第九重天阿热实之上的米阿若知(升高近主)o穆圣临别时者白若义力天仙奉主之命答复穆圣的询问说:这位少年是你十四辈的子孙,灵光在先、出世在后,名为尔不都里嘎吉若&穆乎隐吉尼,是复活教门的人。穆乎隐吉尼双肩生有脚印,应证了为穆圣撑肩登宵的妙事。
例四,《中国伊斯兰教库布林耶谱系》中说“又传朱乃吉在青海循化的一个山头——元故禄曾显了半勒可提”。“元古碌高耸入云,拱北峰十分险峻。横穿岩崖有一条深洞,洞外有一座静窑,在窑前俯瞰下面,黄河急泻奔流,令人生畏。越崖过洞只能一人单行。故称此洞为‘咽喉关’。由于山路崎险,瞻仰朝拜的男女,有的在山根祷念,有的爬至山顶的拱北门前祈祷。个别穆斯林,冒险跳过悬崖口,闯过咽喉关,入静窑点香默哀,盼望获得先贤们的‘尔拿也提’(搭救)o传说朱乃吉给藏族显的名号为‘亚米峡米’;给撒拉人显的名号是‘赫山班算若’。”“库布林耶门宦先贤们的奇迹传说确实不少,但往往因此而引来的祸殃非浅,
特别是二辈克比若多灾多难,有次他去康乐那拿亥的‘凡格勒’(仙名)显地念完‘苏若连夜动身,路经斜路高马家水磨房和八丹沟时显了‘克若曼提’。又乘马飞行经封台庄到达东乡仓房沟时落地。此地有一妇人去泉挑水,看见一个人从天而降,一时轰动全村。当地群众以‘邪门歪术’罪名,告于河州官府。克比若在河州监狱里,拜主赞圣,苦干‘尔曼里’功课,夜卧囚榻,额颅发出光亮,被狱役发现,众皆诧异。后克比若被判处极刑,定于古历四月二十四日宣斩。偏巧在受刑前谢世而去。”“东乡的信众同心协力搬回尸体,掩埋于城北角,坟头不久生出榆树一棵(后称榆树巴巴)。从此,这段城墙塌陷累落,日筑夜崩,夜筑日裂。一日克比若给主事官员显了‘克若曼提’说
将吾以缸扣筑则固’,果然成功。遗言:‘我叫榆树巴巴’。我的道号‘凡格勒&哈非足’。次年古历三月二十五日当地穆斯林建起了矩形层叠式墓塔,以此日为悼念日期。后来临夏穆斯林为他重修墓亭,叫城角拱北或老拱北”。
例五,据传,阿拉伯的四十一位凡给勒到中国传播伊斯兰教,他们从临夏州的东乡分散到各地。这一传说在近三十年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文章中多见。据传,穆圣的女婿、四大哈里发之一的阿里就葬在临夏州境内的母太子山主峰,每年前去朝拜的穆斯林络绎不绝,神奇的说法也有,愚昧无知的笑话也不少。1993年,笔者曾随一个者麻提前往,在途中问同行人关于太子山的说法。同行者大概的说法是:阿里将地面的筋抽了,地面对真主说:“我的肚腹中不要阿里”。真主对阿里说:“地面不要你,你将在何处安葬?”阿里说:“我不到地面的肚腹中去,我有自己的处所”。后来阿里吩咐手下人:“我死后,你们将我洗净穿好穿布,那时将来一只白驼,将我驮给白驼。”事情果然应验,白驼将阿里驮到太子山。笔者疑惑的问:“太子山虽然高,但它没离开地面,阿里还是在地面上”。讲述者说:“阿里不是把地面的筋抽了,而是把土的筋抽了。"笔者再问:“阿里把土的筋未抽以前,土像石头那样还是其它什么样子?”讲述者说:“我们就这样诚信,你信了信,不信了算。”这样的说法笔者听到过很多。
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的著名学者马通说过:“传说并不等于是真实的历史,但它也往往是历史的影子,暗示着一些历史事实”o⑩在中国穆斯林中,历史的传说被神化,神化的传说还在继续产生和传播。有些传说能看见历史的影子,有些传说就根本看不见影子,吐峪沟“七人一狗”洞就是一例。
笔者曾听过有人对吐峪沟拱北作过这样的讲述:吐峪沟的一位牧羊人,一次抱着生病的羊羔到山洞歇缓。他看见洞中有位老人的裸体尸。侧卧的老人用左手护着羞体,好象是一位西城人。于是牧羊人从家中取来单子遮盖老人的尸体。牧羊人的狗也经常到老人尸旁蹲卧守候。凡牧羊人抱到洞中去的病羊很快就好了,于是此事传开,并有显示奇迹之说。后来,牧羊人将洞口用土坯堵住,让人们从缝隙中窥看。牧羊人、儿子、孙子三代人曾轮流守过山洞。后来怎样不得而知。这个说法一是没有年代,二是不知道牧羊人是否为穆斯林?但从所传老者尸体是裸体,可以肯定该老者是一位摩尼教徒。因为摩尼教的习俗是“死则裸葬”①。单文说:“并有讹言称,吐峪沟是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的作战之场,有其拴马桩,人们争相观看”,后面考证说:“我国明朝孝宗弘治(1488年),曾册封尤努斯(穆斯林)为西域大汗。他去世后,宗族内为争权夺利,分裂成东西两部,其次子阿里麻,占据哈密至阿克苏一带地区为汗,吐鲁番乃其统治中心。阿里麻亡后葬于吐峪沟(距城东50公里左右,火焰山附近),其兵丁守墓多年,其族内人及官吏亡后也陆续葬于此处,成为现今的一大片古墓群,后被誉为‘阿里帅塔拱北”’,后来“人云亦云,把相距八百多年同名的一位民族英雄和大贤阿里混淆”。据史载“明成化九年(1473年)吐鲁番速檀阿力率兵攻破哈密”。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东察合台汗马合木(穆罕默德)在塔什干继位,其弟阿黑麻(阿赫麦德为吐鲁番总督,经过10年经营,在吐鲁番称汗”。“明成化初年,其王阿力(年在位)又自称速檀”,“吐鲁番速檀阿黑麻(阿力之子,年在位)又用联姻的办法,杀罕慎,于1488年再次攻占哈密。”⑧可见,单文中的阿里麻即阿黑麻。1488年正是阿黑麻任吐鲁番速檀时,不存在明朝曾册封尤努斯为西域大汗之事,阿黑麻父系阿力,不是尤努斯。据《鄯善县地名图志》载:“艾力艾克拜尔麻扎位于吐峪沟乡南8公里的洋海夏村西部。系园陵墓地,占地面积5亩,土木结构,此建筑尚保存完好。维语艾力艾克拜尔麻扎,为陵墓之意,相传此麻扎已有11OO年历史,当时有个叫艾力艾克拜尔的阿拉伯人在德西特格尔亚拉的一次圣战中失败,后来他逃到这里来病故埋葬在此处,为纪念他修建这座陵墓。”此传说不一定是说四大哈里发的阿里,很有可能说的是曾称吐鲁番速檀的阿力。艾力艾克拜尔不是维语,而是阿语,意即“尊大的艾力”。艾力、阿里、阿力是不同的音译。“德西特格尔亚拉”很可能是阿语“舍黑德卡尔巴拉”之意,即“卡尔巴拉的舍黑德”,是传说者或记述者将阿里之子候赛因在卡尔巴拉圣战中成为舍黑德一事搞错而造成的。笔者以为,如果在吐鲁番地区做一民间调查,或许能揭开这个谜。
笔者认为:吐峪沟“七人一狗拱北”的说法不早于伊斯兰教传入该地区的时间。因为“七人一狗”的故事是《古兰经》所载,不可能在佛教盛行的地区传播;但也不迟于清乾隆年间,大体是在明末清初。有一消经记札说:五爸爸(胡门第二辈,清乾隆、
嘉庆时人)从木胡推经的第三册21
2页看出这样一件事:“真主说‘以我们是贫穷的’。穆圣说:真主跟前有穆看买里的卧力是四十万八千四百,全美的凡格勒是四十一个。他们凭真主的命令、圣人的差派,给地面上为古土布。他们是同圣人的光阴、从阿拉伯地方到在中原地方”。然后记载四十多位凡格勒的名字和地区。从所记人名和地名来看,大部分在陕甘宁青新,其中有渭城湾的胡太师、喀什噶尔的黑达耶统拉希、韦州下马关的穆罕默德&哈乃飞(即海太师海东阳,笔者注)、大湾头的穆乎隐吉尼、河州北城角的榆巴巴,人们也称为穆乎隐吉尼等。胡太师是明末人,黑达耶统拉希、海太师、穆乎隐吉尼是清初人,由此可以认为这个记札不早于康熙年间。
综上所述,“七人一狗洞”是《古兰经》所述公元前300年时的一个故事,至今伊斯兰学者对其未做出考证结论和确定地点。土峪沟洞是人工凿成的石窟,是佛教的遗迹,该地有千佛洞存在,将其说成“七人一狗洞”是对穆斯林的误导,是以讹传讹。造成这一事实应在清乾隆年。
①《古兰经》文均引自林松韵译本。
②《古兰经》十八章注释。
③李廷相译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 5 1页。
④⑤⑥⑦⑧⑨⑩⑥⑥⑩⑩《吐鲁番》三秦出版社,82页、83页、76页、78页、127~126页
⑩申北人编著《吐鲁番ABC》63页
⑩蓝煦著民国十四年清真书报社印。
⑥祁道和纂述 &1
982年大拱北重印。
⑩马世英整理
&天津古籍出版社,5页、1 4页
马通著《中国伊斯兰教派溯源》204页
①⑧杨建新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366页、405页
⑨《哈密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0页
⑧刘志霄《维吾尔历史》《维吾尔简史》转引自《哈密地区民族宗教志》149页
1998年初稿,2016年12月修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河洞在什么地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