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拍的电影特效拍摄场景场景是两个白丝苏联女兵跳舞给苏联士兵和苏联军官看然后突然被藏在两边楼里的日本兵打死

(巴拉拉大魔王)
(tetaobao)
第三方登录:一部中国拍的电影场景是两个白丝苏联女兵跳舞给苏联士兵和苏联军官看然后突然被藏在两边楼里的日本兵打死-_星空见康网
一部中国拍的电影场景是两个白丝苏联女兵跳舞给苏联士兵和苏联军官看然后突然被藏在两边楼里的日本兵打死
一部中国拍的电影场景是两个白丝苏联女兵跳舞给苏联士兵和苏联军官看然后突然被藏在两边楼里的日本兵打死50分
一部中国拍的电影场景是两个白丝苏联女兵跳舞给苏联士兵和苏联军官看然后突然被藏在两边楼里的日本兵打死日本兵用机枪扫射,其他人都跑了。
叫“藏在楼里的日本人”
原名:新仙鹤神针 译名:The Magic Crane 国家:中国香港 导演:陈木胜 (Benny ...
是网剧 亲爱的公主病 这片子自带弹幕,忘了在第几集的开头了,大概是女主说“我是公主”,然后跑出来一大...
死亡客栈 (1988) 导演: 徐纪宏 主演: 黄国强 / 王强 / 周晓芬 / 朱永济 / 何麟 ...
怎样失去童贞 导演: 赫克·波特寇安德鲁·格兰德 主演: 马特·本内特雅各布·戴维奇扎克·珀尔曼 看...
Trask: Mr. Simms, you are a cover-up artist and yo...
死亡客栈 (1988) 导演: 徐纪宏 主演: 黄国强 / 王强 / 周晓芬 / 朱永济 / 何麟 ...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段,这是中国人自...
不是电影,是电视连续剧,电视剧中的故事是真人真事,故事中的犯罪分子(也是主角)叫白宝山!电视连续剧名...
上海滩十三太保? 制片地区:中国香港 拍摄地点:上海 导 演:张彻 编 剧:张彻 制片人:帅岳峰、李...【天涯娱乐头条推荐】  成长的过程,总是伴随着情感的渴求、慰藉、伤害和折磨,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在遇到感情挫折和痛苦的时候,如何消解;在面临感情选择的时候,如何应对;在平凡世俗的人生里,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和优雅;在激情澎湃的时刻,如何保留一种理性和冷静;还有我们永远无法触及的人生,永远无法体验的经历,永远无法复制的爱情,永远无法经历的故事,都会通过电影,给我们以启迪和帮助,给我们以警示和提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将与您一起分享我在电影中的感悟,相信这些伴随我成长的爱情经典,也一定会给你带来丰富而美好的感受。  第一部:国产片《老店》    多年前,看过一部国产片《老店》,对影片中的徐松子饰演的那个女主人公充满眷恋,我始终记得在影片接近尾声时,红盖头掀起的那个瞬间,看到的女人噙满泪水的绝望,她仍然深爱着这个男人,但是她知道,他娶她只是为了一个仪式,他已经不再爱她了。    这个事实比失去生命更让她痛苦不堪,她不想结这场没有爱情的婚,不想成为他的累赘,不想活在祈求里——即使为了爱,即使因为他,但是他执意要,她也就成全他,这么多年以来,她做他的情妇从来都是这样的,只要他坚持的,她都毫无保留。    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也是一首女性的赞歌,很少有影片在对女性人性的勾画上,达到如此的饱满和张力,当然,也很少有女性演员能够把女人演到如此激荡魂魄的境地,徐松子仅凭这个角色,可以不朽!    说得通俗一点,这不过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有女人为爱所作的牺牲和放弃,也有男人在爱面前的自私和狭隘,影片以一个悲剧的收束,造就烘托出女主人公地母般的圣洁和伟大。女人原先有一个丈夫,但是丈夫瘫在床上很久了,为了照顾他,女人不得不依靠全聚德烤鸭店的老板,作他情妇,养活丈夫和自己,久生情愫,他们彼此相爱,她给他做鞋子,他穿上这些手工的细密的布鞋,很惬意。    好景不长,老板的精明能干,让更洋派的小姐看上了,小姐有文化,又迷人,立刻让老板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姐对于新潮人生和生意经的介绍,也让他大开眼界,他心向往之。但是他毕竟是乡土中国走出来,有挥洒不掉的民族文化之根,对传统的中国文化难以割舍,他既融入不了洋派小姐的生活,被其讥为“土”,也回不去从前的简单生活,他开始穿皮鞋,左看右看,看不起女人给自己做的布鞋是他思想背景变化的一个隐喻式的表达。    女人看着他的变化,内心很是痛苦,而雪上加霜的是,老板手下的小伙计暗恋她许久,一天竟然谎称老板召见她,把她从家中骗出。伙计告诉她早就想干掉老板,只是因为顾及她的感情,女人成全了他,含着眼泪和屈辱,亦替老板作了报答,从那时起女人抱着放开一切的决心和想法。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她将要付出的代价,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楚和绝望。她的丈夫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自杀了。老板知道了她和伙计的事情,质问她孩子是谁的! 老板扬言要杀了那个伙计,女人抱着他的腿求道:放过他,他还是一个孩子!老板和女人终归结了婚——据说他有大灾,必须靠喜事来化解。    于是有了开头描述的那一幕,婚礼上,似乎主要当事人都不情不愿,每个人都怀着一份无法化解的痛楚,每个人的心灵都是破碎的图景。枪声响起,结束了一切恩怨,也成就了爱情,女人奋不顾身的替老板挡住了仇家的子弹,完成了她的爱,小伙计从此做了女人的守墓人,终身未娶,一守就是一辈子,倒是那个老板从此黯淡无光,不知所终。    这个故事至今使我怀念,令我常常想起,有的时候,道德与不道德的边界是很含糊的,在爱情的光辉面前,一切都显得灰暗,只有爱,纯粹的爱,是不能忘记的!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期待... ...
  这片子倒是没看过,看LZ的介绍还不错,可以找来看看    感谢LZ的分享哦  期待下一期
  没了???
  等起~一天一部    养肥了来看~
  一天一部!!!!等着
  一天一部太少了吧,这样太慢了
  晕哦,不是说一天一部的么?这都好几天了哦  LZ哪儿去了呀?
  兰州~~~~
  第二部:电影《小偷》    年 代:1997    产 地:俄罗斯       导 演:Pavel Chukhraj       主 演:Misha Philipchuk Vladimir Mashkov Anatoli Koshcheyev ...       类 型:剧情     一九五二年苏俄还笼罩在二次世界大战留下的萧条阴影中。六岁的桑亚与母亲卡嘉,在火车上认识了风度翩翩的军人托杨。年轻的卡嘉满心以为这将是一段新生活的开始,却不料托杨是个小偷,每在一个地方混熟了,便将左邻右舍洗劫一空,然后搭乘火车到下一个市镇,寻找新的目标。        推荐理由:让女人的情感走向清醒和成熟的电影。她告诉我们在短暂的爱的甜蜜之后,是一些生命中无法承受的负荷,甚至是死亡。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下的人们也许不必经历战争岁月带来的生离死别,但是,同样要警醒自己生活中充满背叛和谎言,要留意那些美丽的外表下面,那些附着在华丽的爱的辞藻背后的东西,要知道,往往并不是爱本身,而是这些爱的附着物影响我们本质的生活。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不能忘记这部电影。如果让我开列十部影响我至深的影片,《小偷》一定榜上有名。我总是满怀忧伤的想起她,想起女主人公卡嘉的命运,和这份命运之后的无边的荒寒感。    毫无疑问,卡嘉会爱上托杨,他不仅高大英俊,也代表着卡嘉的理想,她的曾经的丈夫就是一个军人,一个战死沙场的战士,仅凭这也会增加卡嘉的亲切感,何况见到他是在人生苍茫的行旅上,卡嘉孤儿寡母,需要为孩子桑亚找一个父亲,为自己找一个依靠。于是她轻而易举把自己交付给了这个人。    然后就是幻灭的开始,托杨有着惊人的天赋可以和周围的人们打成一片,他凭借自己军官的身份和英俊的外表,也很容易激起女性的好感,卡嘉郁闷于他的风流气质,在一次托杨从马戏表演中开溜后,她也尾随而去,满心以为会成功“捉奸”,却带来更大的幻灭感。如果说偷情还只是证明了托杨的动物本性和风流难改——这在前苏联特定的年代里,尤其是战后,青壮年男性严重缺失的大历史背景下,至少能够被卡嘉所理解。但是,却意外发现他是一个小偷,靠着这种不耻的营生养活自己和他们几个人,这是卡嘉所不能接受的,但是,让她痛苦的是她已经不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个人,哪怕他是个贼。    接下来就是卡嘉寄希望于未来,期待自己的爱情能够拯救托杨,能够劝说他走一条正派的路,托杨则解释说只要一票,一票大的就收手,于是两个人取得暂时的妥协。他们来到一个新的地方,托杨又瞄上了新的人,他和这个女人逢场作戏,了解她家情况之后,如法炮制,请这个女人看戏,然后带着桑亚出击偷窃。卡嘉彻底的幻灭了。她决心离开这个人,她还期待托杨最后改变主意,但是托杨告诉她——这就是他喜欢的生活。    他们在火车站告别,等待卡嘉的是未知的命运,而就在那一刻托杨被捕,卡嘉对他的爱让这个女人历尽艰辛为他求情,期待减刑,还幻想用一点首饰作为贿赂,结果招致一阵羞辱,她又长途跋涉,去看守所只为了再看他一眼。我不能忘记的是桑亚追着托杨的囚车,在冰雪中无望的奔跑,不断地喊着:爸爸,不要走,不要丢下我们!他孤独的身影显得那么渺小,终于摔倒在冰雪中。而更悲惨的是,这个不幸的女人怀上了托杨的孩子,对于托杨来说,那场风花雪月的故事已经了解,时间消解了他的感情,而卡嘉这个痴情的女人,却要为这份曾经的付出,划上一个她自己也承受不起的代价,她终于无可奈何地抛开人世间的一切,因难产而死——这是没有救赎的爱,是结结实实的悲剧,让人甚至欲哭无泪。    母亲死后,桑亚就进了孤儿院,桑亚的精神世界里,托杨就是他的父亲,他始终相信托杨出狱后,会带他离开这里。这个爸爸虽然有千般不好,万般不对,却是他生命中的唯一,这个爸爸教会他为自己的利益抗争,教会他像个男人一样坚强,抗击打,而他孩子气的爱情,也是在托杨时代里,曾经有过一点朦胧的影子,哪怕是教他偷窃,那也是父亲一般亲切的人和他在一起,让他感受到一种权威气息,有一种精神上的向往和依恋。    桑亚孤独地成长着,某一天,他听到了熟习的手风琴声,那是托杨拉过的,他的热血沸腾起来,爸爸,他在心里喊出了声,循声而去,果然是托杨,他老了,还喝着酒,日子看上去不怎么样,他已经不认识桑亚了,他们的对话让桑亚痛不欲生,失去了最后一点希望。桑亚说是卡嘉的孩子,托杨问他是哪个卡嘉?然后轻描淡写的对身边另一个卡嘉说道,不过是火车上的逢场作戏罢了,然后转身对桑亚说,向你妈妈问好,就说是托杨叔叔说的。真令人怀念。桑亚愣在那里,他的小便失禁的病又犯了,地上是湿湿的一片。    如果说,以往桑亚的孤单里还有对未来的憧憬,对父亲的期盼,现在,他什么也没有了,他从箱子里拿出了当年托杨给他们的枪,在一个晚上,趁着托杨在火车上作案,亲手杀了他,因为这个人背叛了他和他的母亲,他变得很淡漠,但是生活仍然不好过,只有忘记过去,当他从未存在过……     影片可圈可点之处太多,不一一清点,抛开情感的话题,也可以从政治从哲学的角度去解读他,比如托杨是否可以看作是一种符号,一种革命的象征,而最终这个符号带给人们的不完全是美好的承诺,也有破灭的希望。等等。     我数次欣赏,每一次都心痛不已,喜欢喜剧的人们,强烈建议不要观看,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太过悲伤的故事,直到曲终人散,没有希望的泡影。        
   天涯钻石商城  珂兰·为爱闪耀
  更多品牌专区>>                 作者:弟弟歪 回复日期: 17:43:27 
    沙发  
  『影视评论』 [电影众论]献给女性的爱情经典教程:生命中不容错过的百部电影(三)               作者:春秋风云7301 提交日期: 16:41:00 访问:305 回复:1         ??《柏林的女人》      曾经做过错事的民族,有否被救赎的机会,曾经做过错事的小民,有否被宽容的可能。《柏林的女人》是我近期看过的第一部以二战中苏军士兵奸淫德国妇女暴行为主题的电影,引发了我们对于战争和正义,对于爱情与救赎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柏林的女人》一片表现的是1945年德国投降前后的柏林,作为受害者的德国美女记者与作为占领者的苏军官兵的关系变化和情感纠葛:从害怕被强奸到不怕被强奸、从选择占有自己的对象到爱恋保护自己的苏军少校……爱情得到又失去,男人回来又离开……德国妇女劫难的观照与苏军士兵暴行的反思。国破民贱,心痛无言,客观内敛,细致出色。      如何看待苏军士兵将柏林当作妓院?——没露面的纳粹军人说,“与我们过去四年对他们所做的相比,俄国人做的只是皮毛。”苏军少校说,“这几分钟算什么?”德国妇女成为纳粹替罪羊无疑也是战争烟尘的一部分……片尾女主人公在得知苏军少校已被“调离”后自言自语道,“鸟儿、钟声都安静下来,就是这样。”影片中夺人眼目、招人疼爱的女主人公由2007年度柏林电影节影后霍斯扮演,而其间贴合女主人公形象姿态的独白也相当入耳动听。      战争与正义      一个民族犯下的罪行,最终这个种族的妇女总是要付出代价,德国人当年征服之处烧杀掳掠,那么苏联人征服德国,作的是同样的事情,有资料称苏联红军在攻陷德国后曾大肆强奸德国妇女。据估计,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苏联红军强奸的德国妇女总数在两百万以上。希特勒的冲锋队在进攻波兰和苏联时,所到之处,不仅强奸了很多当地的妇女,而且设立了大批公开与非公开的妓院,强迫这些妇女“慰藉”德国官兵。愤怒的斯大林在反攻开始时曾说:血债要用血来还。      这就不难理解影片中到处可见那些持枪核弹的苏联士兵,拿着枪强创民宅,强施暴力,然后在德国人的家里彻夜狂欢,拉着德国女人跳舞,喝酒,然后就是强暴      这使得战争双方正义与否的评价显得干枯,缺少现实观照,现实是占领者对被占领者的永恒征服和蛮强暴力,谁都没把谁当人,得势者转身就从英雄变成了畜生,禽兽。      2002年,英国人军事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尔出版了《柏林:一九四五年沦陷》,该书是根据俄罗斯档案中一些未经公开的材料,德国、美国、法国和瑞典的战争档案,以及受害人的忆述而写成的。比弗尔在书中指出,从苏联红军进入普鲁士与纳粹德军作战和攻打柏林开始,到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在差不多三年多时间里,估计共有二百万名妇女被强奸,其中有些妇女更是被轮奸。单在柏林,就有十三万妇女受害,其中有一万人因不堪打击自杀。       被强奸的妇女在战后由于受惊过度,一直都不愿再提往事,同时由于苏联红军被视为将德国从纳粹手上解放出来的英雄,他们犯下的罪行被视为禁忌,也无人敢于重提旧事。而比弗尔也收到很多受害人的信件,其中有人还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例如有些妇女因不想落到红军手上而自杀,有人因感到羞辱而将被强奸后成孕的亲生女儿杀死,还有一些学校女生集体自杀。比弗尔是军人出身,后来转向著书立说,出版有多种关于西班牙内战和二次大战的书籍。他表示,苏联当年对红军的暴行视若无睹,为的是报复德国纳粹强迫苏联和乌克兰少女做军妓。       于是在影片中,你不得不悲哀的发现,当年那种正义与非正义的鲜明划分,暗淡无光,在惨痛的个人性悲剧面前,你所看到的就是战争的不幸,不分彼此。      爱情与救赎      没有救赎,如果说还有什么东西能够超越战争的恐怖、阴森和非人道,能够穿越狭隘的民族分歧,能够达成包容和谅解,能够使人像一个人一样去行使责任,说话办事,那么无论是在《柏林的女人》片中,还是在《朗读者》中,或者同样以二战为背景的《英国病人》中,我们唯一看到的亮色,也就是爱情的光辉,虽然,《柏林的女人》中一开始主人公仅仅为了找一个依靠,为了活下去控诉或者见证,和苏军少校在一起;虽然《朗读者》中的爱情一方是一个集中营女看守,她做过错事;虽然《英国病人》中的爱情不过是一场婚外恋,但是爱的光辉仍然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谴责,赋予了男女主人公一种温柔的美感。所有的爱,都是美好的,只要那是真的。      在影片中,德国美女记者第一次去找少校说理,请他管管苏军的野蛮行径的时候,少校冷漠的拒绝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女记者的日子就是一连串的噩梦,常常被士兵拖出去强奸,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于是她本能地把苏联军人和禽兽对等。少校来她家找她的时候,她冷冷地看了他一眼,本能地脱掉衣服,挑衅又绝望地望着他说,你不就是为了这个吗?影片中这个唯一的上身裸身镜头十分震撼,我们可以透过上校的视线,看到一个女性从脖子到乳房所受到的蹂躏和摧残,持续的暴力,已经让她感觉迟钝和淡漠。她唯一的信念就是无论如何要挺下去。      少校看了看她,一言未发,转身走了。第二次再来她家的时候,少校带了些吃的,等到大家狂欢之后,少校没有走,对她说要喝点水,她去倒水,从少校身边走过时,少校抓住了她的手——这是开始。      然后就是来来往往的日子,少校成了她的保护人,没有其他人敢再碰她。      在最危险的时刻里,少校为了保全她和她的周围的人,作出了努力。这让她感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有一天,少校对她说,我希望拥抱你,永远。他们甚至谈到未来在莫斯科定居的日子,然而短暂的安宁很快被打破了,一些苏联军官不满少校对德国女人的包庇,在一段时间里,少校失踪了。女主人公内心独白,“他对我要求的越少,我越喜欢他”。      最后的时刻来临,少校被调离了,走之前,女记者骑着自行车(少校送的)和他告别,当着那么多士兵的面,他们四目相对,却几乎什么也不能说,走得近了,身体几乎碰擦在一起,两个人同时抓住了对方的手,紧紧握住,女人告诉他内心的感激,最后问道:我们的生活怎么办?少校一言不发。车子渐行渐远,他们没有未来……      就是这样的相聚与分开,在冰冷的性与暴力之间,为我们拉开了一条狭窄的人性的裂缝,如果说有救赎,这就是唯一的救赎之路。                                天涯钻石商城    珂兰·为爱闪耀     更多品牌专区>>                               作者:zxc456w000 回复日期: 21:15:59        是沙发我 就爱  
  人生漫长而美丽,只要努力,总有一种成功属于你。    
————题记         影片叙述了在过去的23年里,弗兰基·邓(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饰)每天的生活都是由机械的两件事构成:训练拳手和去教堂做弥撒,每周他都会给女儿去一封信,但结果都是被原路退回。由于女儿的疏远,弗兰基长时间在人群中封闭自己,他唯一的朋友是帮他照看训练馆的绰号为“废铁”的退休拳手埃迪(摩根·弗里曼饰)。多年之前,弗兰基眼睁睁地看着埃迪在比赛中失去了一只眼睛而不能叫停。悔恨一直纠葛着弗兰基的内心世界,因此他不愿看着拳手们血淋淋地走向冠军的头衔,虽然他一直在培养拳手,但内心早已退休。直到有一天,一个名叫麦琪(希拉里·斯万克饰)的女子走进了训练馆,恳请弗兰基教她打拳。她几乎一无所有,但她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成为职业拳手是她多年以来追逐的梦想,为了梦想她宁愿孤注一掷,她现在所需要的就是有人能够相信她。弗兰基拒绝了,理由很充分,因为麦琪31岁的年龄只适合退役,而且他从不教女人打拳。    麦琪没有退路,生活中历经的磨难让她的决心无可动摇,她不能放弃唯一能使她幸福的理由。每天在埃迪的鼓励下,麦琪都练到筋疲力尽为止。麦琪的坚定最终战胜了弗兰基的固执,他有所保留地同意帮她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两人的遭遇启发了对方,他们发现彼此意气相投,一同找到力量克服过往伤痛,同时在彼此身上找到逝去已久的家庭归属,他们同舟一命,共同去面对一场超过预期需要无比勇气与毅力的拳王挑战赛。  这是一个女性成长的故事,也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充满了美国梦的味道。一个一无所有的31岁的大龄女青年,靠在餐馆端盘子打工养活自己,支付拳击教练的工资。然后就是不懈的努力和付出,就是朝着自己的梦想奋飞和摸索,一百次的跌倒,一百零壹次的爬起,永不言败,永远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影片告诉我们:人生就好比一场70年的拳击比赛,充满了躲闪与出拳,如果足够幸运,只需一次机会、一记重拳而已,但首要的条件是你必须得顽强地站着,就像里克尔的那句名言:“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这也是一个辛酸的故事,她揭示出个人奋斗的成功背后,那些情感世界的破碎和缺憾。麦琪热爱拳击,她试图通过拳击来证明自己,得到亲人的认可和爱,但是,她的努力虽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却并没有换回她最期待的家庭的温暖。在电影中麦琪的家人一共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麦琪给她们买了新房子,本来以为会给妈妈她们一些惊喜,却意外招致一些冷嘲热讽,她母亲甚至赤裸裸的说为什么不是钱,她看病需要钱,麦琪失望之下,只好怯生生的说,以后会给她们钱,更多的钱。第二次是麦琪已经重病不起,她的母亲显然还希望在女儿去世之前再捞上一把,于是带着家人直奔病房,她丝毫不关心麦琪的伤势,只是强迫麦琪签字,作一些财务交接,这让麦琪的心凉到彻骨,她终于愤怒的说出:我希望你现在就离开这里,永远不要再出现!而影片中的另一个主角教练也是天涯沦落人,无论他如何努力,都唤不回亲身女儿的谅解和温情。是这样的一种无奈处境,加深了他们彼此之间的关怀和慰藉,而教练最终亲手把他的爱人送到天堂,也意味着这种亲情的缺失成为永恒的残损,无法弥补的缺憾。  当然,最打动我的,还是电影中的爱情。影片里人物很少,关系简单,主要的篇幅都给了麦琪和她的教练,我们看到教练日复一日的训练她,带她比赛,安排她的生活,平淡无奇,没有激烈的情感冲突,甚至没有什么特别的爱的表示,如果说是在什么地方可以管窥到那么一点点,那就是麦琪对教练说,你买我赢吧,我可以给你挣钱;那就是在每次比赛胜利之后,麦琪都要兴奋地看教练一眼,分享成功后的喜悦,或者激动地和教练紧紧拥抱;那就是每次训练之后,教练静静地给她擦伤口,解开拳击手套上缠绕的布;教练陪着麦琪接她的家人看新房,想给她们一个惊喜等等,这些都是平静如水的生活,我们看到的教练的表情也始终是凝重的,即使是在胜利之后,在他和麦琪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时候,他的表情都是持重而严肃的。    如果不是一次意外的拳击事故,如果不是麦琪病得很重,真不知道这场静悄悄的爱情什么时候能够彼此袒露,但是也不要紧,我们这些静静观看的人们其实早已经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款款深情,我们看到教练在麦琪生病之后的难过,看到教练害怕麦琪再次受到她家人伤害之时的焦急,看到教练多少次静静地坐在麦琪的床前黯然神伤,看到教练因为内疚而在神父面前怅悔,因此,在听到教练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时候,听到他说这种感情有时候很激烈,但是必须加以克制的时候,我们并不惊奇,只是感到人生行将结束的一种无奈和忧伤,特别是当教练最后一次走到麦琪的床前,轻轻对她睁开的双眼说我爱你,轻轻地吻她,看到麦琪流下的眼泪之后,看到教练终于亲手完成了麦琪活着的痛苦,送她到永恒的天堂里安歇的时候,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毫不奇怪,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教练终于离开了他的拳击馆,离开了那些能够勾起他回忆和忧伤之地,教练曾经说过:再次走近拳击馆旁麦琪生前他们去用餐的餐馆也会令他肝肠寸断。    走出《百万宝贝》的电影世界,我在想麦琪的死固然是一个悲剧,但是她短暂的一生造就的拳击场上的传奇,以及伴随着这些传奇的纯真爱情,已经证明了她存在的价值,她的确是一个百万宝贝。      
  我看过百万宝贝,真的很好看,有机会把楼主推荐的其他几部电影也看一看。
  第五部:《午夜守门人》  这部影片可以作为女性情感历程中的反面教材,考虑到人生漫长,总有一些意外,女同胞们更应该知道人类情感世界中的一些变数,一些不被常人所接受,但是亦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逻辑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一个女性看待世界和情感的眼光更深遂,理解更透彻。  故事非常简单。  1957年,当年从纳粹集中营里幸存下来的犹太姑娘露西亚跟着指挥家丈夫巡回演出,从美国来到奥地利维也纳。在下榻的酒店,露西亚非常震惊地发现,酒店的夜班门房就是当年集中营里的纳粹军官马克斯。在集中营里,露西亚是马克斯的性奴,但同时也是他的情人。马克斯也发现了面前的这个贵妇人正是自己一直不能忘怀的露西亚。他趁露西亚丈夫前往德国法兰克福期间,来到露西亚的房间,与之重合,随后将露西亚转移到自己的公寓。露西亚丈夫因为妻子失踪报警。马克斯所属纳粹余孽小团体也在寻找露西亚,欲将之干掉,因为她是揭露纳粹暴行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证人。马克斯拒绝向同伙交出露西亚,也不能向警方求援。他和露西亚被困在公寓里,食物一天比一天少,体力也一天比一天消耗得厉害。最后,走投无路的两人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逃出公寓,但双双被纳粹团伙击毙。  影片导演莉莉娅娜•卡瓦尼是西方电影界少数才华横溢的女导演之一。她对二人的情感铺排非常细腻,影片的某些场景处理及表演卓绝。本片上映时,引起热烈的争论。因为她深刻地阐明了人的两重性,善与恶有时是相混淆的。爱与恨也是交融的。人是什么?情感是什么?影片为您提供了一个再思考和再审视的空间,她看似脱离常规,又合情合理,导演亦毫不掩饰地揭示出残暴者在特定的人特定的时刻面前的尊严和美好,受害者亦不完全仅是受害人,在一定的时空里,她甚至助长了害人者的猖狂和残暴。影片具有强烈的戏剧张力。同时又是严谨而厚重的,具有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心理分析特色。   导演毫不掩饰她本人对这段超越常规爱情的同情,所以用了大量笔墨来表现两个人之间的激情,两个人第一次私下约会和最后一次缠绵表现得尤为大胆和层次丰富。当马克斯发现了露西亚之后,就开始寻找她的住地,而露西亚一方面是逃避,一方面又悄悄寻找马克斯的下落,终于两个人遇到了,这场蓄谋已久的“意外”相逢,似乎来得太迟了,马克斯非常冲动的打她,仿佛回到二战时代,她先是躲避,很快两个人就纠缠在一起,紧紧的裹成一团,那种既爱且恨的复杂情感充分展现出男女主人公心灵深处压抑的情欲,所以一出场就是爆发式的。  如果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只是震撼于这场情感的怪异,那么最后一次两个人的缠绵就已经是深知山穷水尽,没有未来的一种绝望之爱了,马克斯表现出惊人的克制和对露西亚的关爱,他们都非常饥饿,身体的承受力已经越过极限,但是没有食物,马克斯把最后的一点果酱都留给了露西亚,他什么也不吃,这时的爱情显得格外凄美绝望,你不能不说这样的爱是直见性命的。马克斯自觉的选择了绝路,如果他愿意放弃露西亚,甚至暴露她,他也许能够免于一死。而露西亚如果一开始就选择找警察保护自己,也许能够躲开劫难,而他们偏偏都选了一条必死之路,这也是人性的宿命。你可以说这样的感情是疯狂的,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种难以归类的感情之中,也有她非常动人的一面,当牺牲成了两人之间的关键词之后,潜伏在两个人背后几十年岁月的复杂性都有被洗白的情感效应,至少让观众也罩上同情的眼光,多了一点对看不惯,不理解的包容。  而我在这里格外要提醒女生的是知道了人性中有这样疯狂的禀赋,更要珍惜平静的生活和平淡的爱,只有这样的质朴无华,才能长久,才能支撑一个人的一生,否则一旦失控——在当下这样一个物欲横流,激情泛滥的时代——这并非耸人听闻——结果往往是焚烧后的一堆灰烬。  
  百部?要贴到什么时候?
  顶,楼主很强大~~
  做记号,听楼主慢慢讲!
  做个记号,回来慢慢看
  男性也可看的吧
  楼主分析的很精辟,再接再厉,期待更好的电影情节讲述。
  mark  
  前排就座……
      没了啊?楼主继续啊,期待....................          
  第六部:《走出非洲》  我们无一不在笼中,渴望走出既定的圈子,奔向一个崭新的更为广阔的世界。但是想要走出去的方式各不相同,《走出非洲》的女主角之所以让我喜欢或者感佩,正是因为她选择的方式,她敢于付出的代价,特别是她内心的那股子力量,让我折服并且由衷欣赏。   
这部影片我看了两遍,电影放映时间较长,是对真正的发烧友,和客串喜欢电影两类人的一次甄别。我其实对其中荡气回肠的航拍,对非洲大地非同寻常的美丽缺乏鉴赏力,对于那个永远热烘烘的世界缺少精神上的认同。但是,我喜欢女主人公卡伦。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卡伦,是丹麦一个富家女,她美丽、聪颖、性情深沉、感情丰富。为了博得男爵夫人的称号,与远在非洲的布里克森男爵结婚。卡伦对非洲的原始森林、野生动物十分感兴趣,并因此认识了英国人丹尼斯,丹尼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帮助她脱离狮口,两人成为了朋友。布里克森男爵生活极其放荡,并因此得了梅毒,还传染给了卡伦,为了治病,卡伦不得不回丹麦。归来后布里克森男爵已离家出走,俩人的婚姻名存实亡。卡伦与丹尼斯的关系更见密切,两人时常同游非洲大草原,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卡伦独立经营非洲的农场,还办起了土著人学校,并为此倾注了极大的爱心和精力。不幸的是在1930年左右,她刚刚丰收的咖啡园惨遭火灾,几乎烧成灰烬。因经济拮据,她不得不卖出庄园。祸不单行,与此同时,打算和她长期厮守的丹尼斯却因驾机失事坠入山谷而丧生。在经济和感情上的双重打击下,卡伦不得不告别度过了她青春岁月的非洲,满怀哀怨怅惘离开了她这片曾经带给他痛苦、爱和勇气的土地……  卡伦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我认为首先在于一个女性独立自强的人生观,她并非活在童话的世界里,也从不期求完美的爱情和不劳而获的好事。她务实而勤勉,愿意为自己的需要付出代价。不错,她为了获得贵族称号而嫁人,但是一旦婚姻变为现实,她也勇于接受和面对,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换取对方同样的给予。她会在大雨里,等候丈夫的归来,并对他的不告而别不作追问,她跋涉数里,历尽艰险,到部队去寻找丈夫,寻求真情,在她知道一切的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之时,在她终于知道自己嫁了一个怎样的花花公子之后,她也只是平静地选择与丈夫的分居,在丈夫需要她的金钱援助之时,她虽然拮据,但还是慷慨给予,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在丈夫把梅毒传染给她之时,生命随时可能消逝,人格的尊严也会遭受质疑,她也没有怨天尤人,甚至没有在丈夫面前哭哭啼啼,骂骂咧咧,而是选择自己去舔舐伤口,处理自己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她虽然没有赢得丈夫的爱情,但是获得了他的尊重和理解,甚至是敬意。在影片的最后,布里克森男爵通知卡伦,她的情人丹尼斯飞机失事去世了,女主人公问:他们为什么让你来?答曰:我应该来。此时的男爵一脸沉重,一改往日的冷漠与漫不经心。在丹尼斯的葬礼上,卡伦动情地朗诵起一段小说对白,丹尼斯生前最喜欢和卡伦一起看书,讨论故事。卡伦读着读着,几乎无法继续,然后抓起一把土,想要扔进墓穴,然而又终于没有,而是撒在自己的身上,她的渐渐远去的背影显得那么忧伤而落寞,布里克森男爵的视线一直追随着她,显得放心不下,这就是人性的一点光辉,他虽然从未绚烂开放,但是在最寂寥和沉寂中,也能让我们体会到一点温热。  卡伦自己养活自己,她有钱,更善于赚钱,她到非洲的目的也是为了经营产业,获得利润,在不利的种植条件下,靠着她的坚持,她对于当地土著的关心,创造了种植史上的奇迹,正当一切顺利之时,一场大火让她的几年付出毁于一旦。如果说丈夫的背叛和梅毒,给她身心带来创痛是一种不幸,那么这种无法预料的灾害更加剧了她的不幸,而惟一能够给予她爱和支持的丹尼斯在大吵一次之后离开,也让她再次陷入痛苦,即便如此,这个坚强的女人也没有绝望,她平静的收拾起自己所有的行李,准备离开非洲,她已经身心疲惫。丹尼斯的到来如同雪中送炭,带给她希望和慰藉,相约共同度过余生也是她能够获得的惟一奖赏,就这也在几天之后,因飞机失事而宣告终结。  最让人动情和感动的还在于,在卡伦离开非洲之前,她为土著人争得了赖以生存下去的土地。她没有为自己而求人,却为了这些和自己不会再有牵连的人向总督下跪,请求帮助,此前,她更是为土著孩子上学和治病问题,和酋长一次次争取,一次次斗争,不妥协,不放弃。  看起来卡伦是一无所有了,但是,很多人并不认为她失去了一切,恰恰相反,在一次次失去中,她也一次次拥有,在她即将离开非洲之时,土著人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她的敬意,丹尼斯俱乐部的朋友们,这些矜持的绅士们甚至请卡伦去喝一杯,考虑到那样一个男女并不平权的时代,这样的致敬方式更显珍贵,最最关键的还是她所收获的丹尼斯的爱情,成为卡伦日后数次回忆和留恋的风景,她拿起他赠送的笔,往日那草原狩猎的生活,那一起阅读和讲故事的经历,那天空翱翔的快乐,那相拥静默的时刻,就如同潮水般一次次涌起,成为她永远的财富,卡伦后来就以非洲的经历为背景写下她的第一本小说,把这种财富永恒地凝定在纸上,凝固在她的心灵深处,也激荡着一个个阅读她体悟她的人们,时时提醒着我们以自己的方式,活出自己的价值。  
  第七部:《烈火情人》  这部电影常常和《午夜守门人》一起,被人们列为奇情电影之一。她的独树一帜,不能不归功于茱丽叶•比诺什和杰瑞米•艾恩斯两位大艺术家的表演,有人说这是两个人最疯狂的一次合作,把一段偷情表现得如此自然且震撼!把一个老爸爱上儿媳妇的平庸题材发挥到极致,诚哉斯言!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马上就可以做参议员的男人爱上了他儿子的女朋友,两个人一见钟情,电光火石般爱得死去活来。他们想方设法寻找各种机会在一起。办公室、旅馆、会议间隙,到处留下他们火花飞溅的激情。清醒的时候也知道应该悬崖勒马,男的说,结束吧!为你们好!过了一段时间,她去他家,当然是以未来儿媳妇的身份。一家人吃饭的时候,他俩的目光在饭桌上推来挡去的,千回百转,恍若隔世。第二天,她将一个小盒子差人送到他的办公室。打开一看,是一把新的房门钥匙。他立刻像子弹奔向胸膛一般向她狂奔而去。一切重又开始。他们两人如同两架失事的飞机,以撞毁的速度向彼此坠落,直到有一天,忘乎所以的两人被他儿子推门进来撞见了,脸色惨白的年轻人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一步一步后退,从楼梯上摔下去死了。这件事成了轰动一时的丑闻,这个男人的家庭、事业全毁了。   影片的结局处理给我们留下了思考余地,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电影的位阶。其一是多年后,时光的力量使当年的激情化为乌有,身败名裂的男人回忆说,他再也没有见过她,只有一次在车上,远远看见她抱着一个孩子跟在另一个男人身后,跟任何一个女人都没有什么不同。  有评论者这样表述“其实导演再聪明不过了,即使面对面碰见,他们俩又能说什么呢?也许他们会隔着大街上沉浮舞动的灰尘,平静地打招呼,说,你还好吧。一场永不重来的刻骨铭心就在平静的问候里等来它最后的结局。时间不能倒流,命运也不能逆转,所有失散时的焦虑绝望和以后生活里的撕心裂肺都沉到时间的底层,波澜不惊。是的,他们再也回不去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是无法可想的事情,不能不令人感慨唏嘘。  而常常被观影者忽视掉的还有这样的一个重要细节,那就是影片中总是站在幕后冷眼旁观的妻子,在真相揭示之后,追问丈夫的一段话,每一个人都有最爱的人,我是我们的儿子,你最爱的是安娜,那么安娜最爱的又是谁?于是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里,当议员先生最后一次寻找安娜的时候,安娜的母亲揭开了面纱后面的真相,每一次安娜失恋之后,总是回到彼得的身边——就是影片中出场不多的安娜青梅竹马的男友。这个事实的揭示非常残酷。导演一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表现两个人之间疯狂的爱恋,看似欲仙欲死。然而,最后轻轻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一股透心凉意,原来安娜的最爱另有其人,那她的那些凄楚的眼神,那些不动声色的献身,并未超越逢场作戏的高度,也许自从她的哥哥16岁为爱她而自杀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  没有爱,是比背叛和爱情的消逝更大的悲哀,所以了不起的电影一定能够带给我们超越形而下的思考和棒喝!虽然常常是我们所不愿面对的。  
  好贴必顶,期待后面的精彩
  正愁不知道看什么电影呢~~~    楼主要加油啊~~~
  曾经看到有评论者这样总结《烈火情人》给他的人生感悟,觉得他说得真好!   “或许花开的意义只在于花开,鸟飞的意义只在于鸟飞,一个人消逝的意义只在于消逝。雪中炭,夏日扇,只在一定的期限里发挥作用。鸟尽弓藏绝对是真理。缘分尽了,彼此相忘于江湖,不要拖泥带水。”    “追忆似水年华的普鲁斯特这样描述爱情的消逝:我们听到她的名字不会感到肉体的痛苦,看到她的笔迹也不会发抖,我们不会为了在街上遇见她而改变我们的行程,情感现实逐渐地变成心理现实,成为我们的精神现状:冷漠和遗忘。但是,他笔锋一转,说,其实,当我们恋爱时,我们就预见到了日后的结局了,而正是这种预见让我们泪流满面。”     “时至今日,千帆过尽,能够使我们泪流满面的,不是爱情,是普鲁斯特。”  
  喜爱!LZ继续
  第八部:《激情 别动》don’t move  这是一部可以让你反复观看,仍然忍不住伤心泪流的影片。佩内洛普(Penélope Cruz)饰演的主人公以独特的方式进入你的视线,在不知不觉中温暖你,让你怜悯,让你感伤,让你痛惜不已。我是在观看完毕之后,看介绍,才知道和她配戏的男主角就是导演本人,应该说导演塞尔吉奥(Sergio Castellitto)让我们读出了他想要表达的忏悔——献给所有地位卑微的,献身于爱的女性。故事显得如此真实而忧伤,我甚至私下揣想,他本人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这确实是一个由强奸引发出来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是个医生,有着不错的家庭和工作,看上去一切均好。一次邂逅一个俗艳的下等女人,她为他带路,他却不知羞耻地强奸了她。然后扬长而去,很快又有了第二次,这次,他像一个嫖客一样给她留下了钱,而她则像一个妓女一样,没有一句抱怨的话,把钱放在一个罐子里,还给他做简单的饭。  他私下里和朋友探讨嫖娼的话题,他想知道别人做不做同样的事情,如何处理这样的关系。他希望能够给这样的行为以明确的界定,好知道接下来怎么办。但是,别人的经验教导不了他自己,因为这次不同,他们渐渐卷进去了,深陷其中,他带她出去开会,教她如何打扮自己;他则在这个拖沓的不修边幅的女人的怀抱里,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安宁和温情。  生活遂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他优雅的妻子和妻子代表的中上层社会的生活,精致然而淡漠;一边是和这个女人在一起,偎贴简单,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但是,激情飞扬之时,也就离悲剧不远,女人怀孕了,有了他的孩子,他必须做出选择,他承诺要告诉妻子这一切,但是妻子的怀孕堵住了他的嘴——他还是和所有的男人一样,选择了回归家庭,回归他原先的生活。  其实故事到这里,亦不过是一次外国版的一声叹息而已,和别的婚外恋没有太大不同。是什么使得影片具有了格外震撼人心的美感,让人和男主人一样会时不时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感呢?  因为这个不幸的女人付出的更多,她不仅在一开始,没有期待有什么样的结果,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向他叫板,要求他兑现他的承诺。但是,他给了她承诺和希望,她也就像任何一个恋爱中的女人一样,傻傻的期待美梦成真,在感受到冷落和孤单的日子里,怀孕的女人也曾经在下大雨的日子里,凄楚无奈地徘徊在男人屋前屋后,透过窗户,看他们优雅的生活,知道自己永远也进不去。  最让我揪心的一个镜头,是女主人公穿着他送给自己的大红高跟皮鞋,一瘸一拐地离去,她的腿细长消瘦到无法支撑一双过高的皮鞋,这样凄楚可怜的背影,无论如何,不能不让人动容。  而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男主人公自己就是医生,却让这个可怜的女人在缺乏合格资质的医院里堕胎,之后也不能享受起码的照顾,当然在内心深处,孩子的消逝也是女人心灵死亡的开始,她活着没有期待,当然亦不会有热情照顾好自己的生活,最终因为子宫感染,不治身亡,在她弥留之际,他送她去医院,他暴跳如雷,抱怨医院的条件太差,他嚎啕大哭,但是我们都知道于事无补。  
就这样15年过去了,要不是一场车祸,把他自己的女人送上生死场,他也许不会常常让自己陷入这种精神的折磨中,他甚至避免去想起她。但是在女儿生死未卜之时,他不能不满怀忏悔地想起她,想起她是不是在天国里嫉妒自己现在的生活,想从他身边把女儿夺走,透过淅淅沥沥的窗外的雨,那双15年前的红皮鞋,那么鲜艳地摆放在人行道上,也生冷地摆在他的心灵深处。  影片中这些生命中不能触及的创痛,不断提醒着我们,激情,别动!  
  把海报补上去。
  静候楼主
  收藏!习惯先看电影,再看影评,有不懂的就隔段时间再看一遍,所看电影数量上不是很多但总体感觉质量上还可以!
  期待下一部 讲解的太精采了
  留个记号。慢慢看。
  第九部:《背信弃义》  大师伯格曼自传色彩的电影,这一次,他作为编剧而不是导演,在这部电影中,他把自己的人生和爱情的经历也熔铸其中,有深刻的反思和悲剧性的揭示,有人说故事的男主角大卫就是他自己。女主角的扮演者莉芙•厄尔曼是他多年的生活伴侣,也是他多部电影的女主角。  影片具有多重意义的创新,继承和发扬了伯格曼简洁而深沉的风格,节奏缓慢,哲学分析色彩浓郁。但是很好看。看得出来,晚年的伯格曼的创作风格已经让观众感觉到游刃有余,特别舒展自然,没有表演的刻意为之的痕迹。  影片人物非常少,但是独出心裁地让编剧、演员、角色等多重身份进行对话,让观众既可以跳出故事,进行生活的探讨,又同时深陷情节之中,为人物的悲欢离合而揪心动情。  故事讲述的是一段婚外恋,大卫和玛丽安的丈夫麦克斯是好友。大卫和玛丽安在坠入爱情前曾经反复讨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但这种讨论无济于事,他们终于成为了情人,并无法控制地厮守在一起,直到麦克斯发现,然后是离婚。  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带来了一系列始料未及的后果,就像多米诺骨牌,一点一点地摧毁了大卫和玛丽安之间的信任和爱情。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们感到一种深沉的宿命,把玛丽安推到了一个左右为难的绝境之中,麦克斯答应给她抚养权,前提是最后一次两个人在一起。这意味着玛丽安必须选择背叛大卫——就像她当初背叛麦克斯一样,要不就失去女儿,她答应了下来。这激起了大卫强烈的妒意和怨恨,同时毁灭了他对爱情的信仰。  这场婚变也摧毁了麦克斯对于生活的热情,对于家庭的信赖,他选择自杀。大卫和玛丽安已经存在的裂痕无法消除,大卫在一次拍片中又和女主角有染,并且坦然告诉了玛丽安,爱情彻底变成了烟火,烟散了,火灭了。玛丽安绝望的声嘶力竭的呼喊,痛彻肺腑——她为这个男人几乎失去一切,到头来不过如此。影片交代,不久后她死于溺水,至于是自杀还是意外,没有铺陈。而伯格曼还不忘添上神来之笔,在麦克斯死后,他的婚外伴侣出现在玛丽安面前,告诉玛丽安他们同居很久,她一直想离开麦克斯,内心很挣扎。她交给玛丽安一封麦克斯绝笔信。这是在告诉我们,我们永远不可能彻底了解一个人。背叛的故事天天上演,谁也不是无辜者,影片中,麦克斯背叛玛丽安,玛丽安背叛麦克斯,大卫背叛玛丽安,玛丽安背叛大卫,但是,每一个人都伤心,并未因为他们自己对他人的背叛而觉得自己得益,相反,每一个人都为他人对自己的背叛而捶胸顿足,甚至失去对爱的信任。人人都活在他人忠诚的幻影里,籍此度过余生。  
  不错,继续~
  不好看
除了爱情,还要关心婚姻。  
  yn记号记号,养肥再来看。
  《百万宝贝》《午夜守门人》和《走出非洲》有看过  LZ的推荐都很经典,评析也非常好  继续支持      
  记号,慢慢看
  楼主体会人生很细腻啊
  楼主辛苦了
  不仅仅是女人!!  就是男人也会被这些电影打动!!
  看过一点,学习中
  第十部:《湖畔奏鸣曲》  我是看着前苏联的电影长大的,前苏联爱情电影中饱蕴着大地般的深情,浓郁而又含蓄,忧伤而又博大,对成长中的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  今天介绍的《湖畔奏鸣曲》是其中的佳作之一。拍摄于上个世纪70年代,当我们还沉浸在战天斗地的文革情绪之中的时候,前苏联却在电影艺术上创作出一批精品。  即使是放在今天,重新再看这部影片,你仍然不能不被其美丽的风光,静谧的田园,美好的爱情所打动。最美的爱情——永远是那些没有能够实现的爱。彼此心里有,但是终于都沉淀在心灵深处,作为回忆,作为纪念,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与大地湖泊天空云彩并存,在时光中静静的流淌。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离婚医生鲁道夫,到乡村度假,爱上了那里的女教师劳拉,他寻找各种机会接近她,帮助她,接她下班,给她孩子做手术,替她收割粮食,教她儿子划船……  劳拉美丽而坚定,显得沉静而忧郁。但是女教师未尝没有内心的波澜和爱的向往,她的爱常常只是透过窗户,看着远处鲁道夫游泳远去的背影,发一会儿呆;是坐在鲁道夫的车上,时不时若有所思地望他一眼;是和鲁道夫一道划船,看到鲁道夫柔情的目光后的意会,内心复杂的涟漪;甚至是一种刻意的回避。  但是背负着照顾一双儿女,充当丈夫里奇(因醉酒开车撞死人关在监狱中)精神寄托的使命,劳拉沉重而艰难的生活着,不怨天尤人,亦无法挣脱生活的枷锁,去寻找只属于她一个人的爱情。特别是一想到孩子的父亲目前正在狱中,愧悔地呼喊着她、等待着她时,脑子里轰然一声,不由得克制地转身走了。望见女儿神情焦急地等她回家。女儿对她说:“不知为什么,我怕你不回来,你会有一天离开我们。”女儿的话,让劳拉内心震动。她深深感到,不仅丈夫需要自己,连儿女们也离不开她。虽然她丈夫比不上鲁道夫那么值得她爱,但她觉得自己不能卸下这副沉重的担子,离开这个不幸的家。  影片中苦涩的爱情因其男女主人公的理智和克制而显得格外古典动人。  
镜头一:劳拉在湖边割草,鲁道夫过去帮忙,顺便问她,为什么她总避开他?劳拉只是露出了一丝苦涩的微笑,算是回答,随后背起草捆就走。鲁道夫怅然若失地望着她沐浴在一片夕照的金辉里的背影。  
镜头二:劳拉的回避,没有使鲁道夫死心。她去城里开两天会,他总开车在会场外等候。终于,劳拉凝望着这位耿直的男子,接受了他的好意。在回家的路上,鲁道夫想起现在恰是午餐时间,后悔自己太疏忽,没有请劳拉一起上馆子吃完饭再走。劳拉毫不介意,顺手从包里拿出开会休息时买的面包,请鲁道夫一起充饥。吃完面包,当两人下车去溪边喝完水往回走时,鲁道夫忍不住亲吻了她。劳拉迟疑着靠近他,有短暂的沉醉。  
镜头三:天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劳拉冒雨走到井边打水,这时鲁道夫忽然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她身边,并且热烈地亲吻她。“我们不会幸福的,因为在我们之间,不光是我们两个人。求求你,走吧。”劳拉用手抚摸着鲁道夫的面颊,泪水和着雨水一道流淌。鲁道夫凝视着她,随后默默地转身走了。   
在当下这样的爱情快餐时代,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情感教育,特别是当“以前的吻像钉子 ,一吻便钉牢终身,现在的吻象变质胶水 ,一百个吻也粘不住一句誓言!”的时候,再次重温这个故事,正当其时。  
  支持楼主     楼主的影评风格让我联想起了一本杂志--看电影    推荐的都会找时间去看看 到时候再来体会体会楼主的影评 !    很喜欢这段话    追忆似水年华的普鲁斯特这样描述爱情的消逝:我们听到她的名字不会感到肉体的痛苦,看到她的笔迹也不会发抖,我们不会为了在街上遇见她而改变我们的行程,情感现实逐渐地变成心理现实,成为我们的精神现状:冷漠和遗忘。但是,他笔锋一转,说,其实,当我们恋爱时,我们就预见到了日后的结局了,而正是这种预见让我们泪流满面。”       “时至今日,千帆过尽,能够使我们泪流满面的,不是爱情,是普鲁斯特。”    就像一部韩剧(不要误会,这个韩剧还是狗血里有点道理的)里说的:我之所以哭,并不是因为失去了这个男人。而是因为我觉得荒谬,这段感情,曾经那么真实。那些诺言,曾经那么动人。然而这些最终却可以消失无形而且一文不值。  真觉得荒谬          
  哦 哦 哦   楼主刚好在呀!    沙发一次~~    支持 支持
  《百万宝贝》应该不是爱情,仅仅是感情。
  记号,慢慢看.
  谢谢大家的支持!我将继续努力,接下来几天,我很想继续介绍几部前苏联的爱情电影,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喜欢!
  谢谢楼主,能不能介绍一下中国周围的国家的,像日本、越南、泰国都有一些比较不错的片子,只是我文笔浅陋,写不出那么深刻的意境。
  百万宝贝里感觉不是爱情,爱情反而象玷污那种感情似的  欧洲病人里爱情是压倒伦理的  俄罗死那个片子伦理压倒爱情    世界是很混乱的,没一个标准
  我又看了下,发现楼主的片子里大部分都有一对矛盾:爱情和伦理的冲突
  爱情,真是很迷人又折磨人的东西,最记得的是《廊桥遗梦》中女主人公的凄婉与无奈,烦楼主有空也写一写呢
  看的郁郁的。。。
  有没有喜剧点的片子~~~~不仅仅是教育。。。。
  第十一部:《东方西方》  这部影片是我常常推荐给别人看的,我非常喜欢!朋友们的反映也很好。影片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喜欢政治的人看到东方和西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差异,西方代表的民主与文明——优雅的闲适的自由的快乐的,与前苏联代表的东方式的专制——对自由对人性的压抑,泾渭分明。喜欢爱情的看到情感在铁腕在政治恐怖面前的扭曲,挣扎和变异。喜欢英雄的看到拯救,看到临危不惧,看到自我牺牲……  影片反映的故事大致如下: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苏联和西方国家正处在蜜月期,斯大林下令赦免所有十月革命后逃亡国外的俄国人,邀请他们回国。法籍俄罗斯裔医生阿历克斯(Oleg Menshikov 饰)带着年轻美貌的法国妻子玛丽和小儿子回国。天意弄人,铁幕时代就在此时开始。斯大林政府判定这数千回国的外侨中有90%的外国特务。冷酷的环境下,阿历克斯委曲求全,帮助政府粉饰太平,还入了党。玛丽则不断设法逃亡,两夫妻一度紧张,玛丽不能理解丈夫怎么可以如此驯服,不顾事实,怎么可以委曲求全,胆小怕事。最后玛丽的不驯服把她自己送进了集中营。6年后,她被释放回家,已经沧桑不少,不过唯一不变的就是出走的决心。不久,已经成为医院院长的阿历克斯获得机会带家小去保加利亚,十年以来,他一直在心里守护着一个秘密,就是要筹划妻子回法国,他深爱着妻子,这份爱让他深深愧疚,每一次妻子的受难,他的痛苦就增加一分,甚至为了保护妻子,他和一个负责监视他们家的女特务同居,一度让玛丽痛苦失望之极,而他什么都不能说。组织上看到他们这个情况,想顺水推舟让他们离婚,只在这种时刻,阿历克斯毫无迟疑的说,我爱我妻子!  阿历克斯找到曾与玛丽有一面之缘的法国女演员(Catherine Deneuve 饰),通过她的斡旋,帮助妻子和儿子成功离境。鉴于阿历克斯的苏联公民身份,法国政府不敢给他提供护照。一个家庭就此生离死别,长达20年之久,直到苏联解冻,夫妻得以团圆,但是一代人生,就此割裂,柔软的心,千疮百孔,而这已是他们所能期待的最好结局。  但是这样的介绍还不足以传达我内心的感受。虽然时隔久远,我已经记不太清楚其中一些具体的细节,甚至记不得影片中那个可爱的纯情的大男孩——爱上玛丽的年轻的游泳健将的名字,但是我记住的是爱的本质,一种无畏的牺牲精神。年轻的游泳能手,凭借对玛丽的爱,在玛丽的督促下,刻苦锻炼,取得出国比赛的资格;凭借对玛丽的爱,冒着生命的危险穿越死亡海峡,长途游泳数小时,来到海外;在海外的日子,他一个大孩子又凭借着爱的勇气,多方求助,期望为玛丽返国助一臂之力,而当所有的努力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之后,可爱的孩子绝望的选择了自杀。  爱是无私无畏的,爱到极致,是可以举枪杀人的;不过爱也是极其自私的,为了自己爱的实现,总要有人作炮灰的。影片中那个糊里糊涂爱上阿历克斯的苏联女特务是炮灰,而这个可爱的大男孩游泳健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亦淹没在阿历克斯和玛丽的爱情之中,以我小人之间,玛丽亦未尝没有利用之嫌。  总结一下,纵观整个影片,仅就爱情的牺牲精神说事儿,排列顺序应该是游泳健将第一,苏联女特务第二,阿历克斯第三,玛丽第四。玛丽一生最美好的情怀都葬送在前苏联冷酷阴森的铁幕之下了,深刻理解,但并不因此而觉得她多一分可爱,所以说——沉重的痛苦是有毒的,历尽磨难绝不是一件可以炫耀的事情。    
  一个英国女的带着女儿去寻找他的老公.在海上航行的时候漂来一艘船.船上有3个人,一对夫妇和一个小孩.夫妇已经死了,只剩下小孩子.船员把小孩救起来后,整艘船继续航行,在海上遭到了剧烈的风暴.船沉没了,女的带着自己的女儿和救起的小男孩子一起来到了荒岛上.从此他们就在荒岛上开始了生活...很多年过去了,女的死了,2个小孩也长成了大人,他们有回到文明世界的机会,但他们拒绝了,打算一直留在岛上...故事完...  请问楼主,这个是什么名字?我想下来看...
  记号。。。    精彩!
  养肥了看~~~~
  第十二部:《旺多姆广场》(1998)  凯瑟琳•德纳芙凭本片获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并再次登上凯撒奖影后宝座,本片入围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凯撒奖11项提名,也是2002台北电影节参展作品。  我不得不说,这么多年来,我追随电影的足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追随我喜欢的演员。凯瑟琳德纳芙是我一见倾心的演员,国内能够找到的她的电影碟片,我几乎都有收藏。我也不得不说,法国电影,有其特殊的味道,与众不同,通常来说,她有其晦涩难懂的一面,有其哲学性的形而上的一面,有其跳跃性,甚至压抑不舒展,使得长期以来,提起法国电影,我都有复杂的情绪,因为我最喜欢的和最看不下去的电影似乎都和法国有关。  《旺多姆广场》色彩驳杂,并不是一部特别轻松的休闲电影,所以我在网上搜索有关她的一些情况时候,发现,虽然这部影片也算名气不小,但是网页寥寥,仅有的几篇简单介绍,亦非常干枯,甚至还有错误,可见不能算是很有观众缘。  有人把该片解读成悬疑片,的确悬念重重,直到最后,我亦不是十分清楚这里面的黑道白道,只是感到一片肃杀之气弥漫,似乎是步步杀机,稍不慎重,必有大灾。但是我更愿意把她解读为一个女性成长的故事。我忽略故事中的利益关系,仅抓住里面的情感说事儿。毕竟我的视角事先已经选定,不必为自己不能面面俱道而向大家道歉。  由于是多年前所看,一些细节也模糊了,不要紧,最关键的一些细节都还有眉目。  故事讲述的是:  法国巴黎的旺多姆广场Place Vendome聚集了世界著名的珠宝店。玛丽安(凯瑟琳•德纳芙饰)是巴黎珠宝商文生的美丽妻子,却赫然发现丈夫自杀的背后,光鲜外表下其实早就倾家荡产。 多年来玛丽安一直酗酒度日,每年在家住的时间,不如在戒酒院,她的心结始终都在,直到影片结束我们才清楚知道——她青春时期的挚爱,她的情人利用她作生意,然后又忍心将她抛弃——是在最潦倒忧伤的时刻里,她遇到后来的丈夫文生,但是,安逸的生活并未治愈她心灵的伤痛,直到文生的弃世,她才不得不振作起来,谋生存。文生弃世之前,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她,曾经念叨到她该如何生活下去。藏匿起来的钻石,亦算是文生给她日后度日的一笔财产。  但是这笔钻石的意外发现,把她捲进一重悬疑的珠宝交易,玛丽安决定重拾自己对钻饰的专业和热情,捍卫自身的安全并找出丈夫的死因。在一连串寻访的过程中,她遇见了丈夫生前的情妇,这个酷似自己的女人,也有着和自己惊人的相似经历,她同时也是玛丽安早年情人的情妇,而这位情人利用女人做生意,再将其抛弃的故事也一再上演。这位早年情人背景复杂,能量巨大,是这笔钻石交易的重要人物,玛丽安决定和他会晤,当真的见到这位毁掉自己一生的男人之后,怨恨已经消散在时间的河流里,只是受伤的感觉还在,那种醒来见不到爱人的感觉多年来折磨着玛丽安,这次也是,玛丽安清早醒来,见不到他,以为他又一次不告而别。但是没有,这一次他走近她,匍匐在她的怀抱里,竟像处子一样澄澈和温情。  整个影片中最感动我的部分就是一个男人的忏悔和自我救赎,他多年来一直默默关注着玛丽安的生活,知道她过得并不好,知道她酗酒过日子,深深负疚。这最后一次的见面,他下定决心要把玛丽安从这场钻石纠纷中振救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承担下全部责任,于是就有了他从宾馆房间走下去,走到旺多姆广场,然后被人带走的场景,这一切就发生在玛丽安的眼皮底下,当她站在窗前,看着呼啸的汽车带走她此生的挚爱之时,难掩内心的感伤——但是我们知道——她复活了。  凯瑟琳丹尼芙的精彩演绎为本片增色不少,她时而雍容华贵,时而憔悴烂醉,把在丈夫死后遇见情敌的落寞,找出真相的决心,面对旧日情人的复杂心境,以及与人斡旋的聪颖自信,从容铺展,直入人心、令人动容。  影片的导演是个女性,我很理解,这是部女性气质浓郁的作品,对于爱的理解和书写,也是女性主义风格的,特别是玛丽安旧日情人的忏悔和自我牺牲,不能不说带着女人自恋式的一厢情愿的浪漫和幻想,真实的人生要比这复杂艰辛残酷得多,对此观众要有清醒的认识。  
  女性情感的电影,看得不多,小说最有印象的是《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电影有电影独特的表现力,楼主分析心理很有水平,期待
  此贴甚好
慢慢等着看有多少是我看过的   午夜守门人,烈火情人都是粗粗看过
打算重新复习
  虽然明知很多梦想即使是在电影中也显得奢侈,但是还是因为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情而感动!或者更坦白说我们总还是希望至少在电影里能够分享纯真的爱,不计得失的追求,浪子的回头,恶者的善……
  今天的呢?
  第十三部:《面纱》  
这是朋友推荐的影片,看了的确是好。这是一部在中国本土拍摄,反映西方人爱情婚姻与生活的影片。情节很简单,说的是国民党时期,一对英国人在上海相爱结婚,丈夫是细菌学博士,妻子美丽优雅,婚后生活如常。一次参加朋友的活动,去看京剧表演,女人被朋友丈夫深深吸引,开始和他偷情,很快丈夫知道了,内心疼痛不已,他让妻子做出选择,要不离婚,要不和自己去霍乱地治病救人。对另一个人心存幻想的痴情女子,决定离婚,要和心上的他一生一世在一起,人家却根本没有把这段风花雪月当回事儿,女人深受伤害。无奈之下,只得和丈夫到内地。两个人不说话,彼此仇视对方,仅维持着表面体面的婚姻关系。  
丈夫很快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开始研究治疗霍乱的办法,隔绝受污染水源,不断游说当地人饮水和卫生习惯,忙于治病救人,过得忙碌而充实,其间常要和中国人的愚昧落后作斗争,还要提防随时可能出现的狭隘短视的中国人不解的敌意。女人则整天呆在家里,舔舐伤口,还忍不住给上海的那个负心人去一信,表示思念。信未寄出,就被英国朋友告知,那个人风流成性,他妻子深知他的劣习,对追求他的女人嗤之以鼻,女人受到当头棒喝,撕碎信件,回到现实中来。  
很快当地人和救助队的同僚们对她丈夫的赞扬让她反思自己的立场,她决心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重新走近,发现了彼此,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爱情之旅。其间,丈夫被妻子和孩子们一起弹琴唱歌的温馨场面感染,妻子也看到丈夫身上的执着、坚韧和大爱,为了妻子,丈夫冒着生命危险把她从当地人仇恨暴动中解救出来,这份相濡以沫的感情虽然迟了点,但是份外甜蜜,此时妻子发现她怀孕了,孩子的父亲不清楚。丈夫说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两颗相爱的心可以克服一切。就在他们憧憬着美丽未来之时,丈夫却感染上霍乱,永远葬身于此,留给妻子无法弥补的痛楚和负疚感。5年后,女人回到伦敦,和她儿子在街头买花,邂逅当年的情人,情人依然风度翩翩,问寒问暖,又想故伎重演,但是曾经沧海,女人心静如水。告别后,她的儿子问,这个人是谁?答道:什么也不是。    《面纱》告诉我们:我们常常期待遥远的美好,却忽视身边的风景;常常向往彼岸的生活,却无视身边的情怀;常常感觉到爱情在别处,却对近在咫尺的爱视而不见。影片的片名也颇有深意,许多时候,人就是隔着面纱感受生活,没有得到的,那是雾里看花,总觉得朦胧而神秘,自然是好;已经拥有的,那面纱遮挡住探求的热望,彼此并不了解,近在咫尺,但是心的距离却很遥远;面纱也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所以爱的错位在所难免。    
  第十三部:《面纱》  
这是朋友推荐的影片,看了的确是好。这是一部在中国本土拍摄,反映西方人爱情婚姻与生活的影片。情节很简单,说的是国民党时期,一对英国人在上海相爱结婚,丈夫是细菌学博士,妻子美丽优雅,婚后生活如常。一次参加朋友的活动,去看京剧表演,女人被朋友丈夫深深吸引,开始和他偷情,很快丈夫知道了,内心疼痛不已,他让妻子做出选择,要不离婚,要不和自己去霍乱地治病救人。对另一个人心存幻想的痴情女子,决定离婚,要和心上的他一生一世在一起,人家却根本没有把这段风花雪月当回事儿,女人深受伤害。无奈之下,只得和丈夫到内地。两个人不说话,彼此仇视对方,仅维持着表面体面的婚姻关系。  
丈夫很快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开始研究治疗霍乱的办法,隔绝受污染水源,不断游说当地人饮水和卫生习惯,忙于治病救人,过得忙碌而充实,其间常要和中国人的愚昧落后作斗争,还要提防随时可能出现的狭隘短视的中国人不解的敌意。女人则整天呆在家里,舔舐伤口,还忍不住给上海的那个负心人去一信,表示思念。信未寄出,就被英国朋友告知,那个人风流成性,他妻子深知他的劣习,对追求他的女人嗤之以鼻,女人受到当头棒喝,撕碎信件,回到现实中来。  
很快当地人和救助队的同僚们对她丈夫的赞扬让她反思自己的立场,她决心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重新走近,发现了彼此,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爱情之旅。其间,丈夫被妻子和孩子们一起弹琴唱歌的温馨场面感染,妻子也看到丈夫身上的执着、坚韧和大爱,为了妻子,丈夫冒着生命危险把她从当地人仇恨暴动中解救出来,这份相濡以沫的感情虽然迟了点,但是份外甜蜜,此时妻子发现她怀孕了,孩子的父亲不清楚。丈夫说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两颗相爱的心可以克服一切。就在他们憧憬着美丽未来之时,丈夫却感染上霍乱,永远葬身于此,留给妻子无法弥补的痛楚和负疚感。5年后,女人回到伦敦,和她儿子在街头买花,邂逅当年的情人,情人依然风度翩翩,问寒问暖,又想故伎重演,但是曾经沧海,女人心静如水。告别后,她的儿子问,这个人是谁?答道:什么也不是。    《面纱》告诉我们:我们常常期待遥远的美好,却忽视身边的风景;常常向往彼岸的生活,却无视身边的情怀;常常感觉到爱情在别处,却对近在咫尺的爱视而不见。影片的片名也颇有深意,许多时候,人就是隔着面纱感受生活,没有得到的,那是雾里看花,总觉得朦胧而神秘,自然是好;已经拥有的,那面纱遮挡住探求的热望,彼此并不了解,近在咫尺,但是心的距离却很遥远;面纱也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所以爱的错位在所难免。    
  留个记号 持续关注!
  推荐得真好  影评写的不错  收藏了.有几个电影,看了影评,很是期待..  尤其是我这样,正在处于情感低落迷茫时期的女人  看了这么细腻的对于女人在感情上软弱或者说感性的一面的分析  相当触动
  第十四部:《英国病人》       摄于1996年的《英国病人》是一部辉煌灿烂、感人至深的电影,在翌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它获得了罕见的胜利——获12项提名和9项大奖.在此之前只有《宾虚》、《西区故事》得奖超过了它(之后是《泰坦尼克号》和《指环王》),《英国病人》与《琪琪》、《末代皇帝》并列奥斯卡得奖数第三。        《英国病人》改编自加拿大著名作家翁达杰的同名小说。小说曾获布克奖等多项文学奖,导演明格拉深爱这部作品,花费极大心力将这部被认为很难以影像表达的小说改成了电影剧本。小说中原有两个互相交织的爱情故事,明格拉削弱其中女护士与印度工兵基普的戏份,突出匈牙利男爵艾马殊与英国女子嘉芙莲炽烈哀婉的爱情故事。而两段爱情又被放置在战争环境、民族差异的大背景中展开,让历史的强悍力量切入个人生活,展现纷飞战火对绚烂爱情的破坏,从而引发出关于时代、民族、战争、个人命运等的思索,使电影成为一部充满史诗色彩的爱情片,或充满爱情魅力的史诗片。        影片在感人之余,也饱受非议。其中之一是艾马殊和嘉芙莲的爱情是否道德,因为这是一场婚外恋。嘉芙莲出场时已是有夫之妇。艾马殊明显地被她吸引,但又强烈地感觉到禁忌横亘在他们之间。艾马殊预感到自己强烈的情感,请求嘉芙莲的丈夫杰佛不要丢下她一个人在沙漠里,杰佛觉得这个提议很可笑,未予采纳。嘉芙莲也对面貌英俊、眼神深邃的艾马殊有感应。他们在集市上、舞会中不断相遇,二人极力压抑着心中情愫。直到汽车翻下沙坡,他和她留守待救,晚上又遇沙暴,二人躲进狭小的车厢避难,彼此暗地倾慕的两个人被外力聚拢在一起,终于突破矜持显露心迹。  但是横梗在两人之间的道德枷锁,始终折磨着他们,回到开罗旅馆时,她请他进去坐坐,他却停步,用她丈夫的姓叫了她一声:“基夫顿夫人”,凝重悲伤的两个单词,说明道德禁令已经回到他身上、钳制了他,她黯然转身而去……但是超越禁忌的爱情,在两个世界、两种律令中挣扎。每一次试图疏离的结果,只是让爱意更深沉热烈,爱情在挣扎中越来越激昂坚韧。   就心灵的密合度来说,杰佛反而日益变成外人。艾马殊和嘉芙莲的爱情放射出越来越美丽和强大的光芒,他们的生命从这爱情中获得巨大的狂喜和幸福,再强大的力量——战争、死亡都无法扼杀这份爱情。艾马殊甚至为了救嘉芙莲,把地图交给德国军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公认为不正义的一方)以换取飞机,宁负天下,不负红颜,竟然也得到观众的同情和谅解,可以想见影片中这份爱情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几乎到了无与伦比的境地。  除了男女主人公精彩的演绎之外,我以为电影剧本中无处不在的复调结构,也恰到好处的丰富了电影的审美层次,提升了追问和思考的空间。复调之一是情感双线,互为参照,通过女护士和基普战争岁月的纯朴爱情,烘托出艾马殊和嘉芙莲浪漫舒卷,如泣如诉的情感;伦理与情感的复调,男女主人公无一不挣扎在情感和道德之间,双方都作出了真诚的努力,起初是艾马殊,后来是嘉芙莲,爱情的美好,因为双方内心深处对道德的敬畏,和自我忏悔自我约束而得以升华;牺牲与享受的复调,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说是战争消解掉偷情的罪恶,而提供了情感升华的可能与空间,在生与死之间,人性中追求享乐的理念,让位于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热望,杰佛是这样,明明知道妻子和他人有染,为了成全他们的感情,亲自驾驶飞机,不幸身亡,艾马殊也是如此,在战争的硝烟之下,为了一个女子,什么名誉、道德、国家、生命都可以不顾不要,真正是拼将一命为红颜;浪漫元素与残酷硝烟的复调,影片的背景虽然是战争,危机四伏,甚至眼看着生命消陨,战火绵延,炸弹就在身边爆炸,但是导演荡开一笔,也表现浩荡沙漠的风情,舞会的优雅,篝火晚会上的小资情调,圣诞活动的温馨,让这两种代表俗世人生和残酷死亡的元素交融互见,各为表里,从而制造出一种荡气回肠的史诗效果,导演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感人至深的激情细节,也不会无视战争的惨烈,经典就此诞生。    
  Littlebell (杭州)在2007年对于英国病人的解读非常精彩,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直接欣赏他对于此片的影评,我的部分介绍,也直接取自他的表述,特此声明。以表敬意!
  做个记号~~~
  英国病人我也看过,似没有楼主体会这么多!
  哎呀,顶起来。好贴,楼主你一定不要弃坑哦!!
  第十五部:《华沙,5703年》(1992)  少年时,最幸福的时光,就是赖在邻居家电视机前,看译制片,《华沙,5703年》我看过几遍,是迄今为止念念不忘的二战经典电影之一。  华沙的题材很特别,战争在这里仅是一个背景,一个前提,电影中关于二战的表述,基本上都是通过几个主人公的紧张情绪,和窗外走过的德国兵等等渲染出来的,影片90%的篇幅在室内,几乎全部用来表现战争对于爱情、人伦关系的破坏。  网上有关华沙的影视资料不多,仅存录音剪辑——也是我们那个时代特有的艺术表达方式——现在已经不流行,很是遗憾。由于是十几年前的视觉体验,记住的仅是个大概,但是,佳作就是佳作,无与伦比的剧情创作,放在今天,仍然感触良深。  影片叙述了一对犹太夫妻为了活命,佯装是一对兄妹,逃到一个德国女人家中,为了活下去,这个犹太男人和德国女人同居了,每天他的妻子听着他们在房间里发出的声音,痛不欲生。刚巧德国女人得了伤寒,他妻子幸灾乐祸,但是男人坚持要救她,一方面固然深知只有救活她,他们夫妻才能够活下去;另一方面,在共同相处的时间里,这个男人越来越感觉到德国女人身上所散发出的善良、质朴和对他真挚的感情,于情于理,他都不能坐视不管。为了救她,他绞尽脑汁搞吃的,虽然他们夫妻俩已经饿得不行了,他还是想方设法捉住一只在窗台寻觅吃食的鸽子,给德国女人烧汤喝,在精心陪护下,女人奇迹般的恢复了,虽然病痛使她头发脱落,显得苍老憔悴,但是她与这个犹太男人之间的感情仍然不断加深。所有这一切,深深地伤害了犹太人的妻子,她再也不能忍受这样生不如死的生活,数次发作,宣泄她的不满,终于愤而出走,犹太男人也不得不把真情告诉了德国女人。影片结尾处,德国女人恳求他留下来,因为她已经有了他的孩子,他得为这个未来的生命负责,他得好好活下去,但是犹太男人还是走了,他必须去找回他的妻子,无论花多大的代价。  影片中这三个人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在和平年代会显得乖张而不可思议,但是,在战争的特殊背景下,却具有了合情合理的一面,如果欺骗和背叛是生存的前提,那么绝大多数普通人选择高尚的可能会很小,每一个人都不得不生活在逼仄的空间内,左右为难,无可奈何地看着冲突升级,麻木不仁,直到宿命的悲剧降临,走向不可知的命运。影片正是通过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之间的非正常情感纠葛,深刻表现出战争对于人性、伦理的破坏,从而彰显出战争的残酷和非人道。  德国金牌女星汉娜•许古拉饰演的德国女人高雅善良,情感层次鲜明丰富,她的命运悲剧格外引人同情,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为影片增色不少。    
  好帖必顶,期待更多精彩……
  留名 以后找来看看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一场景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