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期美国海军实力打平壤用了多少炸药

二战中的美国:没有美援 苏联很可能将战败
摘要:美国在二战中的作用可以说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当时世界上综合国力和工业、经济都位居第一的大国,一旦加入战争,对于整个战局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甚至很多人都认为美国一参战,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已经没有悬念了,只是还要打三年、五年还是七年的问题,那么那时候的美国到底有牛?孤立主义的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强加给战败的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像法国的福熙这样有远见的政治家就明确提出,这不是和平,而只是二十年的停战。因为如此苛刻条约必然会激起德国的强烈反弹,下一场世界大战早晚肯定会爆发。其实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不满的不仅仅只是战败的德国。还有两个战胜国,一个是日本,尽管已经攫取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众多殖民地和中国山东的特权,但这些都不能满足日益膨胀的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所以这两个国家希望再来一场世界大战,重新洗牌,因此他们后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是毫不奇怪的。另外一个不满的就是美国了,美国在战争后期参战,对于协约国的最后胜利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而且在战争中美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20年,美国的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全世界产量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二,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77亿美元,并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13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亿美元,到1930年更是达到了45亿美元,几乎是世界黄金储备量的40%!但是美国却依然被英法这样的老牌帝国主义看作是后起的小屁孩,在《凡尔赛和约》中基本上没捞到什么好处。其实美国也希望能再来场世界大战,重新调整国际格局,但最终为什么没有像德国日本那样成为战争策源地?因为美国国内当时孤立主义思想非常盛行,所谓孤立主义就是除了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冲突,说到底就是不管欧洲亚洲战火连天,都只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当时美国的孤立主义严重到什么地步?1937年10月,罗斯福总统仅仅是发表了谴责日本侵略,并向美国民众指出战争危险的“隔离演说”就遭到了猛烈抨击,以至于连罗斯福这样的政坛大腕事后都不无后怕地说:“你想领个头,但回头一看,身后一个人也没有,这种情况多么可怕啊!”还是在孤立主义的巨大影响下,美国于1935年8月、1936年2月和1937年5月三次修订了《中立法案》,规定“凡由美国或美国其他属地之任何地点,将武器、弹药及作战工具输往交战国港口,或输往任何中立国港口以便转运至交战国或为交战国所用均属非法;美国境内任何人凡购买、出售或兑换任何交战国政府或其政治团体,或代理该政府之任何人的公债证券或其他债务或贷款或延长信贷者均属非法;只要总统宣布在美洲以外存在战争状态,就禁止向交战国出口武器弹药。”完全是一副置身世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也正是迫于孤立主义的巨大压力,罗斯福在1940年的总统竞选中就不得不改变策略,向选民郑重许诺:“你们的孩子绝不会被送去参加任何外国的战争!”从中立到租借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以罗斯福为代表的一些有远见的美国政治家,敏锐地意识到面对法西斯轴心国的侵略野心,美国越早参战越好,一旦纳粹德国完全控制了欧洲,再来和美国摊牌那就非常被动了,但是国内孤立主义如此严重,要想参战根本是不可能的,于是罗斯福采取了小步走的策略,先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必要援助,支持他们的战争,再逐步以事实唤醒民众,达到最后尽早参战的目的。第一步就是修改中立法,经过激烈争论,美国国会于日通过修正的中立法,在“现金自运”的原则下废除武器禁运的条款。也就是说交战国只要支付现金,并且自己承担运输,就可以从美国购买武器装备。看上去对交战双方都是公平的,但实际上却是偏向英国,因为当时纳粹德国海军实力太弱,根本无法将从美国购买的武器护送运回德国。到1941年11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两项中立法修正案,允许美国运输船携带自卫武器进入交战海域,为英国运送物资,并对轴心国的袭击进行还击。这还是什么中立法案啊,已经是赤裸裸地偏向了。第二步是驱逐舰换基地,1940年9月美英达成协议,英国将其在巴哈马群岛、牙买加群岛、安提瓜岛、圣卢西亚岛、特立尼达岛和英属圭亚那等地的海空军基地九十九年的使用权,同时将纽芬兰的阿根夏和百慕大岛基地无偿提供给美国使用,换取美国50艘超龄服役的老旧驱逐舰。这个交易看上去是英国吃了大亏,但实际上老谋深算的英国人是用这样的亏本买卖把美国拖下了水——要知道这可不比至少在名义上公平的“现金自运”原则,是明目张胆地偏向了英国。当然对这点,罗斯福也是心知肚明,他也希望美国能尽早参战,又能得到这样的优厚回报,何乐而不为?第三步是《租借法案》,尽管根据此前“现金自运”原则,英国能够从美国得到急需的武器装备,但是战争是最烧钱的事情,就是堂堂大英帝国也架不住如流水般地花钱,到了1940年12月,英国已经无力支付购买武器的现金,丘吉尔只好可怜巴巴给罗斯福写信,请求不要坚持必须现金支付的原则。罗斯福知道英国确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随即在12月29日发表了著名的“炉边谈话”:“如果邻居家失火,来向你借水龙带,你能说水龙带值十美元,请先付十美元吗?不!不能!我们只会说,拿去用,用完了再还我!……只有把充足的武器送给抗战的人民,才能使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免受别人一直在被迫忍受的战争苦难。”借着这篇谈话,掀起了美国国内关于援助英国的大讨论,三个月后的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也就是以租借形式向英国、中国等正与轴心国处于交战状态的国家提供战争物资。当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后,美国又宣布《租借法案》同样适用苏联。以租借形式提供给英国和英联邦国家的物资价值312亿美元(其中给英国的援助价值270亿美元),提供给苏联的价值112亿美元,提供给自由法国的价值32亿美元,提供给中国的价值16亿美元,提供给其他国家的还有8亿美元,合计480亿美元(这是1940年代的币值,大约相当于今天7200亿美元的购买力)。对英国的援助就不必多说了,援助苏联的主要物资就有飞机15481架、坦克装甲车22800辆、卡车501660辆、摩托车30000辆、火车车厢11155节、铁路机车1981台、高炮7944门、冲锋枪108293挺、无烟火药130713吨、炸药132237吨、钢材2589766吨、铝26110吨(这些铝可以建造7万架飞机)、石油2622357吨、化学品631017吨、食物4478000吨、舰艇672艘(其中商船90艘、护卫舰105艘、鱼雷艇197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品质航空汽油、卡车、机床和食品罐头,提供的航空汽油是苏联产量的4倍,提供的卡车是苏联产量的1.5倍,提供的摩托车是苏联产量的1.2倍,食品罐头是苏联产量的1.08倍,特别是38100台机床虽然数量并不大,但却是苏联无法生产的高性能设备,对于苏联军工制造意义更是重大。对于美国的援助,苏联最著名的战将朱可夫元帅的评价可谓客观:“不能否认的是美国人为我们迅速大量生产并供应了许多物质,没有这些物资我们就不可能组建我们的后备部队,也不可能把战争继续下去。我们没有炸药和火药,没有这些东西,步枪就没有子弹。美国人真诚地给我们迅速生产并提供了多少钢材啊,如果没有美国人提供的钢材,难道我们能很快地生产出坦克吗?没有美国人的‘斯蒂倍克’牌卡车,我们就没办法去运输我们的大炮,它们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的前线运输。战争各个方面都很需要的特种钢也是由美国人提供的。”除了《租借法案》外,从1940年9月起,美国开始沿美洲大陆海岸设立中立海区,称为“安全海区”,由美国海军在中立海区进行巡逻和为航行船只提供护航,虽然表面上同时宣布将驱逐中立海区里参战双方的作战舰艇,但实际上美国海军从一开始就将在该海区航行的德国船只位置通报给英国海军。1941年2月美国宣布将美国海军承担护航的安全海域从西经60度扩大到西经26度,1941年8月开始承担从纽芬兰至冰岛海域的护航。1941年9月,由于美国担任护航的驱逐舰“格里尔”号与德军潜艇发生了交火,罗斯福总统随即发表声明,宣布只要轴心国的潜艇进入美国防务所必须保护的海域,一经发现,不加警告立即攻击!——这就意味着美国中立国的立场已彻底改变了,从最初还保留名义上中立的“现金自运”,到后来设立的安全海域以及驱逐舰换基地,再到《租借法案》,最后到“一见即打”,从标榜中立一步步站到了英国一边,简直已经是事实上的参战了!只缺公开宣战的形式而已。希特勒很清楚综合国力强大的美国一旦参战,战争的发展就很难说了,所以在没有彻底解决苏联和英国之前,是坚决不与美国开战。因此尽管美国已经是事实上的参战,仍命令德军潜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攻击美舰,甚至还要求必须确认不是美舰后才能攻击,就是不给美国开战的口实。令人瞠目的工业能力日日本偷袭珍珠港, 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美国终于参战了。尽管之前美国就已经开始向英国、苏联提供了援助,罗斯福在1940年底就曾说过:“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但是美国还没有进入战争状态,工业能力还没有完全动员起来,只有到了正式参战后,美国真正的国力才被彻底激发了出来,其雄厚的工业实力简直可以用令人惊叹来形容。首先是商船也就是运输船的建造,在二战中商船绝对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因为英国是个岛国,维持其生存所必须的各种物资都要依靠海运。美国要想援助英国,并进而通过英国进军欧洲大陆所需要的人员和物资,都必须依靠商船运过大西洋。在太平洋上,美国也必须通过商船将对日作战所需的人员物资从本土横穿太平洋才能运到前线。对这一点,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司令邓尼兹看得很清楚,他就说过只要德国潜艇击沉同盟国的商船数量超过了同盟国新建商船的数量,那么就能赢得这场战争。但是德国海军在整个战争中,只有两个月击沉的商船数量接近了同盟国新建商船的数量,在这场关乎战争胜负的竞赛中,赢家当之无愧是美国。因为美国的造船能力实在太惊人了,为了适应现代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美国设计了两种标准船型来进行流水线化的生产,1万吨的“自由轮”和1.5万吨的“胜利轮”。建造第一艘“自由轮”用了244天,随后建造速度不断加快,到1942年11月“罗伯特·皮尔里”号的建造时间只用了4天15小时,后续的舾装和试航工作也只花了3天,满打满算还不到8天!1943年更是美国战时造船业的颠峰时期,美国海事委员会预期的1943年商船建造量是1600万吨,而实际建造量是1920万吨。1943年1月,伯利恒船厂在46.3天内建造了3艘“自由轮”,里士满船厂更是惊人,在37.5天内竟建造了13艘!从1941年到1945年,美国总共建造了2751艘“自由轮”和531艘“胜利轮”,再加上其他船只,总共建造吨位达到了4500万吨,这一数量是德国海军潜艇拼了命去攻击,也根本无法望其项背的。再来看看日本,就是为了船只分配问题,1942年12月,陆军省军务局局长佐藤贤了少将和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田中新一少将就在高层会议上大打出手,堂堂少将高官为了商船能够这样不顾忌脸面,可见船只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其次,在建造周期最长的军舰方面,美国在战时建造了包括26艘大型航空母舰、9艘轻型航空母舰、115艘护航航空母舰、10艘战列舰、48艘巡洋舰、349艘驱逐舰、498艘护卫舰、203艘潜艇在内的8.7万艘舰艇。而日本在同时期只建造了17艘航母、2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63艘驱逐舰和147艘潜艇,完全不是在一个档次上。至于其他如飞机、坦克、汽车等等,都是毫无争议的世界第一,如此庞大的物资生产,是美国在工业现代化和自动化高水平的基础上,再加上最先进的生产管理才实现的成就。曾经在美国学习和工作近十年的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非常清楚美国的工业能力,他就说过,美国工厂的烟囱比日本的树木还多,和美国开战是毫无胜算的,所以他才会极力反对与美国开战。美国的作用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除了建造了令人惊叹的商船和军舰外,还生产了29.6万架飞机(分别是德国的2.1倍和日本的4.7倍)、10.2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分别是德国的3.7倍和日本的15.6倍),37.2万门重炮(分别是德国的1.6倍和日本的28.6倍)、350万辆军用车辆。这些除了装备后来扩充到了1000万人规模的美国军队外,还大量援助给包括英国、苏联、中国等国家在内的广大盟国,有力支援了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毫无疑问是决定性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美国参战的消息后,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好了!我们总算赢了!”因为他很清楚,只要美国参战,这场战争的结局就已经再没有悬念,剩下的只不过是战争还要打三年、打五年还是打七年的问题了。
对于美国庞大的工业生产在二战中的作用,恐怕斯大林在1943年德黑兰首脑会议期间的评价是最中肯的:“为美国的工业生产干杯,这场战争如果没有美国的工业生产就会输掉!”
本文来源:网易军事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查看: 1512|回复: 9
你好!! 这应该是几种的差别。 比如说:小日本的多数是舰载攻击机,一般只搭载一枚“重磅炸弹“或者数枚”小型炸弹“或者是”一枚鱼雷“ 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见的是日军偷袭珍珠港,而偷袭珍珠港的主力就是”97舰攻“和”99舰爆“ 参数如下: 型号 97...
九九式八〇番五号是对付海上目标(比如敌方舰船)的,所以是穿甲弹,而八〇番通常爆弹是对付陆上目标,所以只是普通弹。 九一式航空鱼雷的改二型和改三型存在下列区别: 首先是战斗部装药,改二型为204kg,改三型为235kg。 其次是全重,改二型为...
是按照目标和战术目的来设计配备的。 按用途分 对舰、对潜、对地、对工事、对装甲目标 直接摧毁或杀伤目标的主用炸弹,包括爆破炸弹、杀伤炸弹、燃烧炸弹、穿甲炸弹等; 在轰炸和航行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辅助炸弹,如照明炸弹、标志炸弹等; 用来...
你说是指CV-6企业号航母,那个在二战幸运值高到头的航母,其实有纪录片也这一段,你去看《二战传奇航母企业号》的纪录片第10话。
是的,关键是美国需要一个没有遭受战火轰炸的城市,测试和评估原子弹的杀伤半径
首先我要告诉楼主的是,美国当时是国力最强的国家,但由于在20年代末,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后,美国人的思想,相对比较保守。不要小看当时的美国,美国可是飞机诞生地。而在美国的航空工业公司也有数家之多如格鲁曼、惠特尼,波音等老牌公司。如果...
日本的确进攻过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但是日军航空兵几乎都在南太平洋和美军鏖战,美军的袭击是为了找回士气,而日本打击美国的意义不大,另外,在欧洲的美航空兵属陆军,而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航空兵在太平洋,在珍珠港事件后,美国着重对日作...
xzxcccccccc
都可以用,但是鱼雷的威力大些。 日中途岛会战的时候,第二波攻击队按照计划安装的是准备轰炸中途岛的航空炸弹。 但是安装的航空炸弹是爆破炸弹,不是对付军舰用的穿甲炸弹, 爆破炸弹只要落在地上就会爆炸,但是穿甲炸弹是使用延时引信,也就是...
其实就是远不如美国。即便是名噪一时的零式战斗机,其实对美国同期的F4F也没有多少优势,关键是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是久经训练的精英飞行员对美国的菜鸟飞行员,一边充分发挥零式超远航程和轻巧灵敏的优势,一边是扬短避长开F4F去和零战盘旋格斗...
那个玩意是延时机构,二战时的航弹都带有这样的延时装置,尤其是攻击军舰,地堡这样的装甲目标的时候,如果没有延时,而是触地就爆,仅仅靠冲击波来攻击表面,作用不是很大,往往都是先依靠惯性砸破表面装甲,然后再从内部爆破,从而实现最大的...二战后期美国马特洪恩计划与核战略;二计划实施;为实施从印度、成都出发袭击日本本土的马特洪恩计划;美国陆军第二十航空队以印度加尔各答和成都两地机场;Matterhorn计划任务概况表;日期目标所在地;泰国曼谷;6月15El;6月29日;7月7E1;7月9日;7月29日;8月10―11日El本九州八幡钢铁厂辽宁鞍山、大;①美国国家档案馆NationalArcKv
二战后期美国马特洪恩计划与核战略
二计划实施
为实施从印度、成都出发袭击日本本土的马特洪恩计划,美国一方面加紧伊.29飞机的改进和飞行训练,一方面催促英国和中国协助,在印度加尔各答地区和成都地区修建适于B―29起降的大型机场。在印度,由英国承建的肛-29机场因有现代机械装备,进展迅速。而在四川成都附近的机场建设,因缺乏必要的施工工具,主要依靠该地人力完成,所以从1943年11月开始至翌年6月方交付使用。
美国陆军第二十航空队以印度加尔各答和成都两地机场为基地,从1944年6月5日到1945年4月执行马特洪恩计划的49次独立任务。①全部任务执行情况大致如下表所示。
Matterhorn计划任务概况表
日期目标所在地
泰国曼谷。1944年6月5日
6月15El
6月29日
7月7E1
7月29日
8月10―11日El本九州八幡钢铁厂辽宁鞍山、大连日本海军基地佐世保、长崎、八幡辽宁鞍山鞍山、天津塘沽及郑州(B一29迫降苏联,被扣)印尼西部苏门答腊岛的巨港、长崎
①美国国家档案馆NationalArcKv∞(Mar),lalld),20tIl
9,OperationAG蛐F'des。319.1”;<大公报)1944年6月16日至12月21日;BoeingB一29Matterh叫l,见加拿大西安大略湖大学(TheSllpe由m喵一CllapterUni、嘞ofOntario)主页:http//:www.esd.1l啪.∞/petcypi/eIe嘲/WesternAirForceMissi∞Reports,Air
b锄培h睁t毽/.?57?
<抗日战争研E)2008年第3期
日期目标所在地
日本九州长崎
日本九州八幡
鞍山、大连
台湾?8月11日8月21日9月8日9月26日10月14、16日
10月25日
11月3日
11月5日
11月11日。
11月21日
11月27日
12月7日
12月14日
12月18―19日
12月21日
1945年1月2、
25日2月1日
,日本九州大村泰国曼谷新加坡日本九州大村、南京、上海等地(迫降苏联,被扣)日本九州大村(迫降苏联,被扣)曼谷沈阳曼谷沈阳新加坡、曼谷(与十四航空队合作)汉口、日本大村棘』=j每,日本大村台湾
越南西贡.1月9、14、17日1月25日
2月11日
2月19日
2月24日3月2、12日
2月28日
3月17、22日仰光曼谷吉隆坡新加坡上海、马来西亚柔佛州仰光?58?
二战后期美国马特洪恩计划与核战略
日期目标所在地
3月28―29日上海、越南西贡、新加坡
AirForce
Pa.资料来源:美国国家档案馆NationalArchives(Maryland),20dlMissionRe聊'ts,AirAGBulbFn为,。319.1”;《太平洋战争》(w矗inthe
cifie,http://www.ww29uide.corn/pacific.shtml);《航空史)(Aviationindex2.html;及《大公报)1944年6月16日一12月21日相关报道。History),美国航空史网站http://www.historynet.com/ahi/bloperationmatterhom/
马特洪恩计划的第一次行动是在桑德斯将军(Gc艄lSaunders)带领下,于1944年6月5日由印度出发对泰国曼谷的日本铁路场的袭击,这是美国参战后最远的一次轰炸任务。由于B一29发动机故障和天气原因,导致从基地出发98架B一29中只有18架到达袭击目标所在地,最后的轰炸效果可以说是―个糟糕的开局。①
执行马特洪恩计划的第二十航空队第五十八轰炸联队(58thBombardmentWing)J丕来不及调整⑦,就在第二天6月6日接到华盛顿新的行动命令,要求他们于6月15日出动至少70架B一29,从中国成都出发袭击日本八幡工业基地。15日晚,第五十八轰炸联队68架满载炸药的B一29机群在成都基地加油后,依次间隔两①B商馨B一29
(11tS耻疵咖啷一[抽txer9,q段幽lMmtetk柚。加拿大西安大略湖大学b田如璐/,.I确憎画母ofW钿OBu垴o)主页:ht印//:www.cad.u啪.ca/peuypi/devun/⑦使用B一29的第二十航空队有两个司令都:第二十轰炸机司令部(20thBomber
Cc椰瑚nd)和第二十一轰炸机司令部(20tllBamberCommand);前者指挥驻扎在中印地区的第五十八轰炸联队(B0lnl埘d脒ntWing)。其下又有分驻在新津、广汉、邛崃和彭山的第四十、四四四、四六二、四六八轰炸中队(鼬Group);后者指挥驻扎在马里亚纳群岛的第七三、三一三、三一四、三一五轰炸联队。第二十航空队另由该团投放。?59?外还有一支相对独立的第五。九混合团(ccinpositeGlD雌),广岛、长崎的原子弹即
<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3期
分钟向日本方向出发,最后有47架到达日本南部队九州八幡帝国钢铁厂。不巧的是,八幡上空的烟雾挡住了袭击目标,仅有15架飞机能目测轰炸,其余32架均靠雷达袭击,这其中又只有1架全部击中预定目标,钢铁厂基本未受损失。第二次轰炸可以说也是收效甚微,但美国和中国的报纸都将其视为巨大的胜利。因为它是自1942年杜立特后的首次对日本本土轰炸,两国民众因此受到极大的精神鼓舞。
B一29从中国成都出发对日轰炸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其间,虽经沃尔夫(Ge眦ralK.B.毗.)和李梅(GeneralCurtisE.I.eMay)两人的努力,轰炸效果仍和前两次一样很不理想。第五十八轰炸联队从成都撤回到印度基地,2月又出现在马里亚纳群岛美军新建的B一29基地上,从而结束了持续半年多的马特洪恩计划。
三马计划何以获得最高优先权
为实施从中国出发袭击日本本土的马特洪恩计划,美国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显著战果。而且,美国和中国就如何支付川西机场修建款问题还出现了近一年的恼人纠葛。这种开端和结局不仅令当时美国军界很多人不解,甚至不满,也令后来的史学家们感到迷惑。
美国历史学家莫瑞斯?曼特罗夫(MauriceMatloff)在《联合作战战略计划》一书中,称该计划为“罗斯福总统个人很热衷”的,以“满足中国精神需求”和“维持中国抗战”为目的的高成本行动。①诺曼纳斯和桑德兰(RomanusandSunderland)在《史迪威的指挥权①MauriceMatloff.StratigicPlanningforCoalitionWarfare(1943―1944),Officeofthe
ChiefofMilitaryHistoryDepartmentof
?60?.Army,washir.蜘,D.C.1959,pr02s一330.
二战后期美国马特洪恩计划与核战略
问题》中认为马特洪恩计划的战略目标――靠摧毁日本钢铁工业来降低日本战斗力――存在根本的错误,因为日本缺少的不是钢铁厂,而是生产钢铁的原料。所以,轰炸日本钢铁厂还不如轰炸运输钢铁原料的日本航船。他们认为,从这一点上讲,使用先进轰炸机的第二十航空队还不如陈纳德的第十四航空队。他们认可陈纳德的一些看法,以为马特洪恩计划还存在严重的指挥系统问题和后勤问题。①从这两本著作看,早期美国史学界对马特洪恩计划的评价是“几乎无助于战争”。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观点的影响仍然很大,但开始有不同的声音出现。美国陆战大学(U.SARMYWARCOLLEGE)的保罗?阿达姆斯(Pauld.Adams)和华盛顿资深航空史学者赫曼?沃克(HermanS.Wolk)两人的观点是这种改变的代表。前者认为:
1.该计划维持了中国的继续抵抗,使中国成为一个有贡
献的国家。美国也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该计戈Il为美国空军对战略轰炸理论提供了理想的试
验场地.’
3.该计划保持了盟军在逐渐接近日本岛过程中对日本
的军事压力。
基于这三点,阿达姆斯得出与传统观点完全相反对结论:“马①风m甑鹏andSunderland所提的。B一29指挥权问题”是指,B一29战略轰炸部队由
陆军航空司令阿诺德直接指挥,这种指挥系统为麦克阿瑟、尼米兹、史迪威、陈纳德等看似应该得到B一29指挥权的军人所不满,并为之争论不休。StiwiU’sC01'ii-mandPtoblerm,Officeofthechidofmilitaryhistorydeparmaentofarmy,Washing?toll.D.C.1956。ppl6.109―114.
⑦这种观点对国内学界有较大影响。如(1941―1949年美国在中国的军事机构及其
沿革)等文也对马计划采取全面否定态度,见‘民国档案>2003年第l期,第75页。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行业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56二战后期美国马特洪恩计划与核战略_图文等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后期日军兵源不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