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责任和责任到底哪个更重要一些?

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道德和法律哪个更有效?如果我要论证道德更重要,我该怎样论述
答案长度必须超过10个字,请勿发布无效或违法言论。
(共有1个回答)
  容提要: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有限制的道德法律化不但具有相当的可行性,而且可以成为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重大道德义务应当成为我国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
  关键词:不作为犯罪;重大道德义务;谦抑原则;立法技术
  一、概述
  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负有积极实施某种特定行为的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前提条件是存在特定的作为义务,只有具备特定的作为义务的人才能构成不作为犯罪。所谓特定的作为义务,是指法律要求行为人必须实施一定行为的义务。对于作为义务的来源,学者持不同观点,这些不同观点的主要分歧在于:道德义务能否作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
我国实践界对此持否定态度,而国外却往往将它作为不作为义务的来源之一,如:《德国刑法典》第323条规定了拒不救助罪:“行为人在发生不幸事故成公共的危险或者紧急危难时,尽管要求和根据状况能够期待他进行救助,特别是不存在显著的自己的危险和不侵害其他重要义务,却不予救助的,处一年以下自由刑或者金钱刑。”《法国刑法典》第225条规定:“任何人能够立即采取行动阻止侵犯他人人身之重罪或轻罪发生,且这样做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并无危险,而故意放弃采取此种行动的,处5年监禁并科50万法郎罚金。”另外,意大利、加拿大、美国等也有类似的规定。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只有法律性质的义务才可成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单纯的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作为义务的发生根据。但也有学者认为:“在一般场合下,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只要不是在场的人的行为所引起的,刑法便不要求它履行排除和采取措施避免危险的义务;但是在特定的场合、关系和条件下,刑法则要求其履行这种义务,在不损害自己较大利益且有能力履行的基础上,它不履行这种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也应认为是犯罪的不作为。”(1)笔者较为赞同后一种看法。笔者认为:重大道德义务应作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
  二、对主要反对观点的评述
  目前,尚有许多学者反对将道德义务作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并持不同的理由,笔者列举主要理由并对之加以评述:
  1、根据刑法的价值取向和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刑法应当严格贯彻法益侵害说而不是伦理维持说。
  在刑法的任务上,理论上存在着法益侵害说与伦理维持说之对立。法益侵害说认为犯罪是严重侵害或威胁法益的行为,刑法的任务在于保护法益免受犯罪的侵害;只有对严重侵害或威胁法益的行为才能运用国家刑罚权,伦理秩序的维持应靠刑法以外的其他社会机制。例如,日本刑法学者平野龙一认为:刑罚是一种重大的痛苦,并非维持社会伦理的适当手段,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何种伦理正确只是相对的,将维持社会伦理作为刑法的任务,不仅是对刑法的过分要求,而且容易在刑法的名义下强制他人服从自己的价值观。而伦理维持说则认为犯罪是对社会伦理的严重违反,刑法的任务在于维护社会伦理。刑法是伦理、道德的最低限度, 刑法的目的是维持道义秩序、道德规范。例如,日本学者小野清一郎认为,刑法维持和发展国民的人伦文化秩序即道德秩序;团藤重光也认为,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最小限度的道德规范,必须由法律强制推行,在此限度内,道德规范就归化为法律规范。笔者认为刑法对法益的保护与对社会伦理的维持并非绝对对立的,而是可以相结合并统一起来的:
  (1)法益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利益,而社会伦理秩序可以成为社会利益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经法律规定,便上升为法益。
  (2)对法益的侵害行为大部分也是为社会伦理所不能相容的。
  (3)刑法所规定的犯罪,有的并没有直接侵害法益,如赌博罪。它们的设立是基于刑法对社会伦理维护的需要而产生的。
  刑法的任务不仅在于保护法益,还在于维持一定的社会伦理秩序。完全否认刑法对一定社会伦理秩序的维持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也忽视了刑法作为一种文化的人文精神。
  2、刑罚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社会控制手段,我们应该严格贯彻刑法谦抑原则。
  刑法谦抑原则强调刑法对人们生活的有限介入,强调刑法的自治,提倡轻刑,是基于防止权力异化和专制而生产的,体现的是刑法的自由价值。但是,必须认识到的是有限的介入并非不介入,刑法追求并体现的价值也并非只有自由价值。从应然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法律必须包含并体现着正义与秩序,具体地说,应该体现平等、自由、安全和公共福利,任何一种价值都不能偏废。“如果我们从正义的角度出发,决定承认对自由权利的要求乃是植根于人的自然倾向之中的,那么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把这种权利看作是一种毫无忌惮的个人和群体所滥用,因此为了社会福利,自由就必须受到某些限制,这就是自由社会的经验。”过分强调自由,便会导致无政府主义,法律生活将会失去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笔者以为:刑法的谦抑主义应该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原则,对最基本的重大的道德伦理秩序的维持,当是其应有之义。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刑法的介入面不能太广,否则也会伤害到刑法的自由价值。
  3、我国与西方国家国情不同,我国不应该效仿西方国家推行法律道德化。
  该观点的持有者认为:“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所形成的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道德体系本身这块土壤是无法使'社会本位'的利他主义思想在其中生根发芽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又需社会本位的思想,于是资产阶级只好通过法律来强制推行社会需要的道德。”而“社会主义道德,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社会本位为主,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强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利他思想”。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见危不救的现象,但“与整个社会中'团结互助'的普遍社会风气相比,见危不救的现象只是极少数”,所以我国不必效仿西方推行道德法制化。笔者认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道德刑法化确实是基于推行“社会本位”观念的需要,是弥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种下的道德恶果的补丁;但是见义勇为,救死扶伤不仅仅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积淀。西方国家的立法目的在于推行道德,而我国立法的目的则在于维持最基本的道德伦理秩序。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受到外来思潮的影响,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又相对滞后,人际关系异化现象严重,自私自利的观念还有进一步扩展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应当“有所为”, “将本来属于道德层次的要求部分的变成法律规范,变成人们的强制义务,这是提高国民精神文明的一种途径。”(2) 法律往往渗透一定的道德,同时又是巩固道德的武器,而道德是法律的重要精神支柱,违反重大道德义务的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在不断地加大,如果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处罚还只是停留在道德谴责的层面上,是难以遏制这种现象蔓延的。
  4、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发达,救助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有时会因救助而使自己反遭诬陷。(3)
  当前中国社会没有一套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证救助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甚至救助者反受其害,致使英雄流血又流泪,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基于此,笔者在文中强调,这里的重大(特殊)道德义务并非广泛的道德义务,它之所以重大(特殊)在于它是基础性的,是社会有序化的基本要求。法律不强人所难。法律对人们生活介入过多必将招致限制公民自由。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形(见下文)下人们才必须施行救助义务,并且这种义务的履行不能使实施救助者面临危险。
  5、犯罪主体范围及处罚范围难以确定。(4)
  这是一个有关立法技术性的问题。笔者认为,虽然有关重大道德义务的限定和主体范围的确认以及处罚范围的规定都比较难以把握,但困难并不应该成为拒绝正义的理由,我们应该迎难而上,努力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该问题,笔者将会在下文中予以详细论述。
  三、对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关系的阐述
  对于道德义务能否作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的问题之所以存在争论,原因之一恐怕还在于人们对于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关系的迷惑。弄清楚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一定程度来说是解决上述争议的理论前提。
  从社会的观点出发,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以合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延续。道德是人与人价值关系的一个领域、一个层面,它主要是指人的行为对于人伦社会关系的意义,即在人的一切活动中,人的思想感情、言论行动是否符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定结构、秩序和规则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它的合理、稳定和发展。
  道德与法律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存在着区别,如康德所言:义务,特别是根据法律立法确定的义务,只能是外在的义务,伦理的立法则相反,它使得内在的行为也成为义务,但是它并不排除外在的东西,因为它拥有一切属于义务性质的东西。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区别在于:法律义务较之道德义务更明确,它是承担法律责任的根据,而道德上的义务则不具有这种功能。另外,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都具有强制性,不同的是法律义务的强制性是依靠国家强制力强加给公民或法人的,而道德上的义务则是靠广大公民的舆论或道义谴责作为惩罚方式。
  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之间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却同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道德价值的等级体系中,第一类等级包括社会有序化的基本要求,而法律本质上是一种规范,强调的是秩序,当然也应该体现社会有序化的基本要求。法律与道德价值等级体系中的第一类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时代、观念和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法律和道德相交叉的边缘地带总是随之而上下浮动。有时表现为部分道德归化为法律,有时又表现为部分法律回归于道德。因此,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它们联系紧密,犹如一条河流的两个分支。这是一种信仰的两个体系,这种信仰就是“正义”。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与道德上的义务,必须相互弥补才能维系文明社会。
  四、对道德入律必要性的阐释
  笔者认为,将重大道德义务纳入到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之列的理由主要有如下几点:
  1、是维护法律尊严,实现刑法功能的需要。维护社会秩序和善良风俗是法律(包括刑法)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有损于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的行为,不仅要从道义上加以斥责,更要从法律上给予惩罚。因此,对某些重要的道德义务,有必要将其上升为法律义务。
  2、是顺应国际的立法趋势的需要。如文首所述,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德要求履行的作为义务成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国外已经有相关的立法例。德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加拿大、西班牙等国的刑法典中都有关于“见危不救罪”的规定。
  3、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将重大道德义务上升为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其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对那些违反重大道德义务的行为施以处罚,更重要则在于促进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道德的形成发展从总体上看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但是道德观念作为社会对个人的制裁力发生作用,同法律一样都是要求人们在合乎规定的形式下行事,不同的只是在对人的制裁力上,道德的强制性要远远小于法律的强制性。因此,将某些道德义务法律化,强制遵守某些道德观念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五、对“重大道德义务”中“重大”之理解
  如上文所述,法律不强人所难。法律对人们生活介入过多必将招致限制公民自由。履行救助义务只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存在,对这种“特定情形”的正确限定事关义务主体范围与处罚范围的确认,其意义也就十分昭然了。笔者认为,“重大道德义务”之“重大”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明显符合公序良俗的要求。社会客观上十分需要有人去履行这种道德上的义务,否则就会明显伤害社会道德感。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要求。在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公序良俗是一个道德范畴的概念,对其认定及评判所依据的标准可能不一,因而其内容的不确定性成为其重要特征;而罪刑法定又是近现代刑法的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因此,就产生了公序良俗内容的不确定性与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的矛盾。但这对矛盾并非是无法调和的:首先,公序良俗的理论已经被纳入到法律的领域中,并且众多的学者都对其含义进行了研究,如日本学者我妻荣先生认为,公序是指国家社会一般的利益,良俗是指社会一般的道德观念。(5)我国的民事立法也已经引入了公序良俗的概念,因此其不确定性特征已经有所改观。在刑事立法中,可以对因公序良俗原则所产生的特定义务的内容加以严格限定,使其具体化。
  2、履行义务的必要性。履行义务的必要性是重大道德义务成为不作为犯罪义务来源的前提条件,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特定危险状态的存在,即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处于危险状态之中,否则作为义务无从谈起。所谓特定危险状态,是指行为自身所蕴涵的使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遭受实际损害的一种现实可能性。这种特定的危险状态必须是现实的、可能的、正在发生的。所谓特定的危险状态正在发生,是指危险已经出现而又尚未结束的状态。危险已经出现,是指危险已经对一定的合法权益形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胁。危险尚未结束,是指危险继续威胁着公共安全或者他人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给公共安全或者公共安全造成更大损害的状态。
  2、危险程度具体的紧迫性。所谓具体的迫切的危险,是指危险状态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的趋势是无疑的,而非可能的、或然的。如果危险状态尚未发生,直接威胁合法权益的事实状态尚未出现,或者危险状态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成现实、无法挽回,都无特定义务可言。能使重大道德义务成为不作为义务的来源,危险的程度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紧迫性,而且这种紧迫的程度势必要比其它的义务所要求的危险的紧迫程度强得多。例如有人溺水,生命危在旦夕,有能力救助且无危险而不救助,从而造成溺水人死亡的情况下,不作为人(当然这里又涉及到如何确定主体范围的问题)就应当负刑事责任。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讲的紧迫性是指一个人的生命权或其它重要权利处于即将遭到剥夺的状态。
  3、 履行义务的可能性。这是对履行义务主体的要求。义务主体首先必须是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法律不可能要求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去履行其不可能履行的义务。其次必须在当时的情况下有能力去履行该义务,这就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条件认定。再次,要求只有行为人才能排除危险状态,即主体的特定性。主体可以不限于一个人,可以是数人。但是主体必须具有排他性。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
  第一,限制行为能力人在其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范围内能否成为该履行义务的主体?譬如,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在其可以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范围之内,或间歇性精神病人在其精神病未发作期间,遇到落水人而不救助致落水人死亡的情况,能不能承担刑事责任?笔者认为,虽然上述两种情况下,行为人都具有辨认控制能力,似乎应当成为不作为义务的主体,但鉴于道德义务的特殊性,它对主体的要求特别严格,即使是一个完全健全的人都难以认定在当时的情况下有无可能履行义务,更何况是限制行为能力人,所以从刑法的人本主义出发,以不承担刑事责任为宜。
  第二,以什么标准判断行为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以其能力可以履行义务?是行为人主观上判断,还是从客观的角度,或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角度。笔者认为,应以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来认定。一方面,行为人要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在客观上行为人也的确具有履行义务的能力。仅仅是行为人确实具有救助的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认识到确有能力救助,否则也不应该承担义务。
  4、 履行义务人或者第三人履行重大道德义务没有显著危险且不违反其它重要义务。这里的“没有显著危险”是指通过社会上一般人的评价。实施重大道德义务所要求的行为不会使行为人自身或者第三人置于危险境地,或者造成显著伤害。“其它重要义务”是指对行为人而言不能违背或即使违背也不可能造成行为人重伤、死亡或其它重大合法权益损失的危险的义务。这里牵涉到法益衡量的问题,能不能牺牲一个人的健康或生命去救助其他人的生命,能不能牺牲一个人的重要义务去救助其他人的生命?如何衡量这些利益价值的大小?“法律不强人所难”的刑法格言的含义是法律不能命令人们实施不可能实施的行为,也不能禁止人们实施不可避免的行为。如果履行义务对行为人而言有重大显著危险或者违反其它重要义务,那么对行为人而言该履行义务的行为就是对行为人而言不可能实施的行为。这也是期待可能性理论所要求的。期待可能性理论要求如果根据当时的具体环境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合法行为,就不能认为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罪过,因而不能令他承担刑事责任。
  5、 未履行作为义务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里所说的后果通常是指重伤、死亡后果或造成国家、集体财产特别严重的后果。轻伤后果或一般的财产损失不能达到令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程度。重大道德义务成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必须要求违反这种义务的不作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结果。
  将重要道德义务法律化不仅是当今世界各国的立法趋势,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宏观体制的客观需求。但将道德上的义务转化为法律上的义务必须设有严格的条件限制,这是法律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合力。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势必造成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的混淆。同时,准确、及时地“引德入法”对立法技术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去时刻关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启发人们去洞察法律的追求和道德的真谛,昭示人们明悉公平正义的来之不易。
  参考文献:
  (1)马克昌著:《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范忠信:《国民冷漠、怠责与怯懦的法律治疗》,载《中国法学》,1997第4期。
  (3)李健、任成玺:《道德义务不应成为我国不作为犯罪中作为义务的来源》,载《刑事法学》,2002年第4期,第12页。
  (4)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5)赵万一:《契约自由与公序良俗》,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1期。
容提要: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有限制的道德法律化不但具有相当的可行性,而且可以成为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重大道德义务应当成为我国
国家法律,是强制性的,必须遵守,如果触犯,要受到严厉的处罚。社会道德,没有强制性,靠社会舆论来维持,如果违背,受舆论的谴责。学生守则,是教育性的,如果违反,以教
试题答案:【答案】A 试题解析:【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规则的认识。根据教材知识,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种,比如:道德、法律、规章制度等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论文
作 内容摘要: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
今年,我国将举办北京奥运会。这是全世界的体育盛事,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也是我们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大机遇。我们要借北京奥运会的东风,进一步落实好《中共中央国
源”的意识与认知 “缘何长流清如许,只因源头求得活水来。”故老的一句典故,把江河洁净的本质一语道破天机,更把人生崇拜成五体投地时的心态定格在“人的进步,全在于不
这是个旧辩题了,其实要是你是法律更重要那方,可以主要打法律的强制性和普遍约束性。
法律的道德最低底线的集合,每个人的道德修养都不一样,法律作为一个最低标准,更
搀扶老人的环境相当重要。其中,舆论环境和法律环境举足轻重。记得,一位在澳大利亚求学的中国留学生遇到了一件类似的事情——一位患有麻痹症的残疾人
坐着电动轮椅
___________:
根据农借合字第
号借款合同,〔或(
)农借延协字第
议书〕,你单位尚有本金(大写)_____元,利息(大
源”的意识与认知
“缘何长流清如许,只因源头求得活水来。”故老的一句典故,把江河洁净的本质一语道破天机,更把人生崇拜成五体投地时的心态定格在“人的进步,全在
大家都关注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道德的好处一个人有道德有什么好处阿50字 快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道德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和法律不同,道德的实施不是依靠强制性手段,而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行为规范.道德诉诸人们的“良心”,诉诸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所谓“说服力”,主要是指通过启迪人们的道德觉悟、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感、强化人们的道德意志、增强人们的荣辱观念,培养和形成古人所说的“羞耻之心”,从而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形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培养和形成人的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所谓“劝导力”,就是指通过形成广泛的道德舆论,培育良好的道德环境,增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使人们认识到,如果一个人不能履行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或者违反了社会的道德要求,就必定要受到舆论的谴责和公众的批评,甚至招致事业的挫折和失败.社会舆论的力量是无形的,却是不可忽视的.强大的社会舆论,能够对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发生重要影响.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性情和气质,改变社会的风气,形成某种道德的氛围.这种社会舆论,一旦同内心信念相结合,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请大家先看看这张照片,这上面是一个花季少女。  /zyw/images/n215/pic_10964.jpg  这张照片是二十年前的,但是,二十年后的今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这件事情中的受害者就是这个20年前的这个女孩。  以下内容来自[天涯杂谈],原文如下:  『天涯杂谈』惨死河南文明村的乞丐,骨鲠在喉的骂    作者:梦无崖 提交日期: 21:28:00
  今天看了今日说法,直接气得脑仁疼,本来习惯潜水,好久不写什么东西了,可看了这个,总觉得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了。先说说是怎么个事吧。  日晚8时。河南焦作高村乡北霍村的几个青年到西瓜地里偷瓜吃。在地边遇到了一个老乞丐,大约六七十岁,衣服破烂不堪,携带一个破包,躺卧在路边,几个无良青年一商量,居然决定殴打此丐取乐,于是,几人围殴这个可怜的老丐,拳脚雨点般落下。  老乞丐忍痛不噤,跳起来逃向附近的玉米地,其中一名叫李小柯的青年奋起直追,快步赶上后,飞起一脚,将老人踢翻,六人又将老人围在中间,此时另一叫李小利的青年提议,如去掰树枝来打,则别有一番情趣,众人马上找来几根小臂粗的树棍。在在雨点般密集的打击下,老人惨叫着在玉米地里翻滚,爬行,而几个青年则愈加兴奋地大叫,大嚷。   天哪,这是一幅何等景象,是人所为?实难相信,更难相信的还在后面。  老乞丐不动以后,几人离开了。 闲逛一会无聊,居然又想再去查看老乞丐是否死亡,如还活着,则可再图取乐。  于是,五人再邀一名叫李强的年轻人,再度寻到老乞丐,李强后来者居上,在叫不应老乞丐后,第一个轮起树棍当头砸向老人,其余各人岂肯落后,争相效仿之,在老头死后,为验证其真伪,还向老乞丐面部撒尿。  在看守所,民警问其动机,几人回答一致,曰:“寻开心”,还有两人道:“我们北霍村是文明村,不允许乞丐出现。”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个文明村的村长,和全村百姓居然联名上书,要求对几人宽大处理,并且对公安局长说,只要不追究法律责任,该村愿意赞助十万元人民币给公安局。  一审法院只给其中几人判了三年的有期,如此的明显的轻判,所有案犯包括村民,居然都大叫不服,纷纷上诉。甚至几人要求改判无罪,理由是,那个人是个乞丐。对一审的明显错误, 二审法院现在已经发回重审。  荒唐啊,这件事从头到尾的荒唐啊,我都已经不知如何说了。  只是几个畜生一样的东西,道德沦丧,败坏到了如此地步,面对一个弱势,不说同情反而欺凌,施虐。  人类普遍的道德准则如此脆弱,让人心里发毛。想想玉米地里那惨绝人寰的景象,稍微有点良知的人,不觉牙根发凉吗?  文明村里的村民们,对乞丐惨死表现出来的冷漠不屑,和对几个本村畜生般的青年表现出来的宽容,让我怎么理解?  其他的不愿意多说了,只是这个几畜生的名字(李小佳、李小利、李小柯、李强、李千应)。和那个河南的“文明村”北霍村那些丑陋,恶俗,无知的面孔,以及他们为几个畜生说情时飞溅唾沫的肮脏嘴角,将让所有善良人恶心。  (完)    这里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道德和法律对于人,哪一个更重要?  假如那些打人的人有道德感,那么,这件事情就不可能发生。因为他们内心就会感到这样做是不对的,就不会这样做。  假如那些打人的人有法律观念,慑于法律的威严,害怕受到法律的惩罚,就会客观上避免去打人,打人的现象就不会出现。  道德的本质和法律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保护人的利益不受侵犯,但一个是改变人的内心,一个是制约人的行为。一个是“本应如此”,一个是“理所当然”。  “理所当然”是建立在“本应如此”的基础上,维护“本应如此”。如果他不能维护“本应如此”,它就失去了“理所当然”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本应如此”对于人自身,比“理所当然”更重要。正是因为太多的人不在乎“本应如此”,“理所当然”才不断地发挥着它的威力。  我们渴望一个“本应如此的世界”,而讨厌一个不得不靠“理所当然”来保护“本应如此”的世界,因此,我认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因为只要大家都能做到“本应如此”,那么就不必在乎世界上是不是还有一种被当作“理所当然”的法律的存在。  再回到这个故事:无论法律多么的“理所当然”,这个女子已经死了。对于这个故事的结局而言,缺乏的不是“理所当然”的法律,虽然它不完美,但它还是有的。最缺乏的是“本应如此”的道德感,那几个打人的人,骨子里根本就没有“道德”这个概念,所以才会有这个悲剧。道德感的确失,才是这个让人落泪的故事发生的根源。  愿那个不幸的女子的亡灵得到安息,如果她能够安息的话。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道德是屋内的温暖,法律是房屋的框架,这世界就是冬天。  道德是水,法律是器,这世界就是土。  法律是为了维护道德,若非为此,法律便是空幻。  -----------------------  此“法律”涵盖一切规章制度。
  这么严肃的帖支持一下。  道德与法律对于人哪一个更重要?对于缺乏法律观念的人道德和法律同样重要,对于缺乏道德的人法律与道德同样重要。
  我信仰过法律,直到现在仍然在学习着法律,但知道的现实越多,所谓“法治社会”的未来看上去就越渺茫。中国的问题常常被归结为“制度不完善”,但现实越来越清楚地告诉我们:不是的,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  请不要责怪一个学法律的人不能信任法律,除非你让他相信他眼见的一切现实变化都是假,那些美丽精巧的抽象描绘才是真。  制度仅仅是工具,需要人来决定使用的目的,而现在,很多问题的根子却出在人的“目的”本身上面。    在这个日益荒唐冷漠的世界里,曾经的温情越来越快地消逝,也越来越难被世界所感动。但心底总是残留着一些难以言说的本能,抗拒着冷酷的世界对人心的侵蚀。是这点朦胧的本能让我知道自己还活着,而不是已经在以暴力后盾的坚硬规则和到处翻飞的货币符号中完全枯死。    
  谈论道德不是为了遵守一个外加的设定的“规则”,    只是在仅存的良知之下,想要让自己能够心安而已。    良知在这个时代已经被贬斥得足够多了,不少人容不得别人说它一句好话,其实是自己的嘴角沾了他人的血,内心发慌而已。    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没有罪过,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本能地知道。只是有些人很善于为自己诡辩开脱,以至于自己都相信自己的诡辩很正确,神经质地拒绝去反思罢了。      
  不管是正面赞许道德,还是反面贬低道德,都说明她的存在。  但道德本质是无高低的,因为他来源于人性。  高低的是人的道德表现,或者说叫操守。  背离道德,其心必苦,唯不自认耳。
  还记得我在《请对此作出价值判断》这个帖子里看到的回复,  太多的闪烁其辞,太多的摸菱两可,  其实我们并不是不明白,只是我们找借口拒绝去承认。    文明本身带着深深的原罪,但既得利益者总是拒绝承认,直到自己成为犯罪的对象而非主体,才后悔莫及。  如果我们继续拒绝反思,下一个牺牲品很可能正是我们自己----一个脆弱而缺德的、惟利是图的中产阶层。  吃别人吃完了,就该轮到自己了。
  还记得吗?  二战后,纳粹集中营的一个幸存者马丁·内莫勒有一段回忆,  “当他们把魔掌伸向共产党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  当他们把魔掌伸向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当他们把魔掌伸向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  最后,他们把魔掌伸向了我,这时,已经没有任何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楼上的兄弟,我刚想的正是这个典故。
  非道德总是愚蠢而又狡诈的,但决无智慧。  非道德拒绝承认本体,只能将自己扭曲。
  道德这个问题本身还是人对自己的本质认识。  若认为人是精神性的,则道德存在;若认为人是物质性的,则道德不存在。
  我看还是要先定义一下道德的涵义为好,否则容易被人说:挥舞道德的大棒子打人.&道德&这个字眼现在可不一定是褒义.  良心吧,不说道德.良心只关系到自己的内心.做事有点良心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但在如此世界,我可不敢要求别人.&你的良心被狗吃了&?经常听到有人被如此质问.  这不是狗的问题,而是这个世界上变成狗的人太多了,他们的食物就是良心.烂透了,坏透了.  要讲良心还只能偷偷摸摸讲.悲哀得很.
  严格拘束道德含义是错误的。道德来源于人的本然,这是比文字言语所能表述的更深层次,就像是情感。实际上道德与情感很多时候是融合在一起的。  不认同道德,情感上会感到痛苦,这就是扭曲。    五千年前挨一刀会感到疼,现在挨一刀会感到疼,五千年后挨一刀也会感到疼。我们不愿挨一刀,也不应让别人挨一刀。道德的精神本质是永无变化的,变化的是人对道德的认识。或者趋近于道德本质,就是高尚;或者背离道德本质,就是堕落。    物质性地看待人必然使人堕落,因为贬低了精神。
  严格拘束道德含义是错误的。道德来源于人的本然,这是比文字言语所能表述的更深层次,就像是情感。  ===============  道德有其时空局限,比如说“三从四德”,“存天理,灭人欲”都曾经是道德指标,我认为道德是一个社会学上的概念。
  道德本质无时空局限,局限的是人的认识。  人类的任何学问都是将自己塞在一个框架里,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程度的错误。
  本质是无可言说的一样东西,能无限逼近,但无法到达。  既要以道德作为一个评判或者处世标准,那必然要对道德作一个定义。人之初,性本善否?我宁愿认为人性本恶,不是基督教的原罪,而是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的演化过程决定了的,善只不过是恶中包含的种子,是粪堆里长出的奇葩。
  穷极人的深层面在思维上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感知,就像审美。  在低层次上可以适当描述,但不可据为实。由于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规则得以依附于其而产生。规则是可以改变的,但道德本质不能变化,否则人的本质就是不固定的。  一般反省时人容易接近道德本质,也更愿意遵守既定规则;如果相反则总是试图趋避规则。规则是死板的,无论怎样也不会面面俱到,如果心存诡诈,规则就是荒谬存在。
  理性的角度上来说,规则是必须的。任何事只需心证的话,那不得不面对诸多遗憾,就以主贴之例,“甚至几人要求改判无罪,理由是,那个人是个乞丐。”  在这些方面我宁愿相信宗教的潜默移化,当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时,什么理由都可以成为正当的理由。
  中国缺乏的是生命的教育~~尊重生命应该是最基本的!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爱党爱集体爱国家爱人民~这都是抽象的!长期的漠视生命,尤其是长期灌输为集体献身为国家献身的思想!!生命被淡化!!等到成熟之后,懂得的只有爱自己(自然的)和集体(不一定会爱)~别的生命便没有了重量~...  真正最实际的是爱生命,爱所有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不论是自己别人还是动物植物!
  楼主选的案例可能不是很恰当吧,用来引发这个讨论可能不够力度。老乞丐偷东西依法不至于死罪;执法也轮不到几个社会青年。那几个人应该是故意杀人罪吧。我没觉得该案例里法律和道德有冲突呀?
  从这几个社会青年的行为看他们应该是法盲吧,这也说明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这和所谓法律和道德的冲突又有什么关系?该案例只能说这些青年既缺乏道德有没有法律观念才对.
  楼上的你怎么看到“老乞丐偷东西……”?    我怎么看到“日晚8时。河南焦作高村乡北霍村的几个青年到西瓜地里偷瓜吃。”?    什么文明村!!偷东西还能结伙;“老乞丐……携带一个破包,躺卧在路边”几个年轻人就可以这样随便地把人家打死,天下居然还真有这样无法无天的事。
    法律重要!    道德是一个比较虚的概念.在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时代,道德的观念和底线是不一样的。    以这个事件为例,这个村子的全体村民都是法盲。但他们并不是没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就拿他们的话来说,因为他们的村子是文明村,所以不允许有乞丐来给他们抹黑。在他们的道德观念中,乞丐的生命价值并不比一条漂亮的哈巴狗更大。    这并不是强词夺理,历史上这类的事情早就司空见惯,以道德的名义做的坏事还少吗?    非洲女子割礼,在我们这边的所谓文明眼光看来,他们的风俗是多么野蛮,对人的摧残是多么严酷!但在那里的少女,如果没有经过这个手续,却是要受到当地人千夫所指的。    中国女子缠足,在当时的西方人眼中看来又是多么可笑。可在那时的中国,又有谁敢冒大不韪反抗这一传统?    以道德的名义戕害人命的例子世界各地也并不是没有。    过去民间通奸,奸夫淫妇就要被浸猪笼,沉池塘,这种私刑只是宗族自己的道德准则下执行的,法律可从来没有鼓励过。    所以,如果一个时代总要把道德放到第一位,那往往意味着不理性、无章法的混乱已经随处可见。    归根到底,一部完善或者不断完善的法律要远比所谓的道德建设重要的多。    如果人人都能有法制观念,人人都能随时意识到要遵纪守法,那时人们的道德水准不用提,肯定就会高。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究竟哪个是纲,哪个是目?    我认为依法治国是纲,纲举目张。    
  看了这几个普通的农村青年,竟然用这样残酷的手段去剥夺一个可怜的乞丐同样尊贵的生命时,我无法克制自己的愤怒。  法律假如对这种畜生般的行为做出宽大的话,我认为:那是法制建设的倒退。
  人家是这样说的:以德服人,依法治国.嘿嘿,人家是谁?我不知道.
  和尚说的对,是法律重要,因为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    问题是现在的法律“中看不中用”!
  谢谢陈晓兰,我是看错了。哎,这种错误不止一回了。要怪,也要怪楼主啊,我的重心全放在法律和道德的冲突上去了。
  这个里面法律跟道德有冲突么??  还是某个文明村的道德和法律有冲突?  看来看去也只是一个道德低下外加法律低下的村子和不独立的司法。  虽然道德的概念有很多种,不过好像怎么也不能把这个村子的道德上升到和法律对应的道德的程度吧。  
  畜牲们打的是乞丐,胡扯打的是被扭送派出所途中的小偷。胡扯打人取乐,畜牲们以打死人取乐。所以还是胡扯比这些畜牲们有道德。
  我也觉得楼主的案例和主题之间的论述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感谢你提供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案例,但你后面关于法律与道德的议论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按照我的看法,那几个青年的做法完全应该又法律严格判处,甚至可以考虑到接近死刑的严重刑法。法院是判轻了;而村民的求情正好说明了他们不懂法律,也没有现代道德、人权道德——他们只有传统农民的“家族道德”、“人情道德”。这个案例,恰好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反思传统道德的机会,费孝通先生提到过中国人的“差序格局”,对人的权利的由近及远的认可。在那几个农民眼里,乞丐是陌生人,而且是一个没有人保护的底层的陌生人——可以说,他们简直没有把她当人看了。    这么说,法律肯定重要。这里的判决和村民的申述,说明的是法律的滥用或者法律精神被人情社会扭曲变形的问题,不是法律重不重要的问题,而是法律精神被“人情社会”践踏的问题。    道德当然也重要。这几个青年只有“家”道德,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人权道德”,缺乏对普通生命的起码尊重。他们是毫无道德的一群,但那些村民恰恰也是没有“人权道德”的,他们的辩护,其实是为“家里人”辩护,他们何尝也把那乞丐当一个独立有尊严的人,何尝尊重那一条生命?    所以,楼主的设问让我有点费解,在这个案例里,明明是不讲法律,也不讲道德。为什么去争论什么到底重要还是法律重要呢?两者都重要,都被践踏和违背了。    ------------------------------------------------------  附,今早看到楼主在有关鲁迅一帖中对有些害群之马进行了处理,感谢楼主为网友们做的事。
  哪个重要已不重要了.我为这个国家悲哀,为这个民族悲哀!
      作者:木慧建 回复日期: 7:15:50 
    还记得吗?    二战后,纳粹集中营的一个幸存者马丁·内莫勒有一段回忆,    “当他们把魔掌伸向共产党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    当他们把魔掌伸向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当他们把魔掌伸向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    最后,他们把魔掌伸向了我,这时,已经没有任何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  d
  作者:地狱之门招手 回复日期: 10:30:29 
    哪个重要已不重要了.我为这个国家悲哀,为这个民族悲哀!    ------------  哎!!!!!!!!!!!
  道德的功能是防患与未然,法律制裁于已然,而且法律也是由道德衍生的。
  一个国家中,没有道德不行,没有法律也不行,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统帅。缺那一方面都不行,偏重哪一方面也不行。    那些大骂道德的人,都不是好东西。  科学派大都是不要道德的家伙。
  作者:用爱统冶 回复日期: 12:36:13 
    道德的功能是防患与未然,法律制裁于已然,而且法律也是由道德衍生的。  
  作者:柳小荷青 回复日期: 13:02:15 
    作者:用爱统冶 回复日期: 12:36:13        道德的功能是防患与未然,法律制裁于已然,而且法律也是由道德衍生的。
  就现代社会而言,当然法律更重要。  
  作者:湖匪 回复日期: 10:01:18 
    畜牲们打的是乞丐,胡扯打的是被扭送派出所途中的小偷。  ---------------------------------  你再去读读胡扯讲的那个故事,别一目十行。曹雪芹讲了个红楼梦,难道他就是贾宝玉不成?    我认为,道德和法律对于社会应该是这样一种关系:  用道德治人,用法律管人。而不是反过来。如果反过来,用法律治人,用道德管人,肯定行不通。所以,应该是:以德度人,依法治国。    关天不再欢迎与帖子内容无关、对人不对题的讨论,希望大家能够适应这种讨论方式。作为关天这是“本应如此”,如果不能做到“本应如此”,就要接受“理所当然”的结果。
  其实,这个案例完全没有拔高到“治理国家”的高度去讨论,只是讨论对于个体的人而言就足够了。幸好还没有“假如”一派参加讨论,“假如没有法律、假如没有道德”的进来,一下子就会“打”起来。  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某种意义上说都需要人有一种“敬畏心”,而不是“肆无忌惮”,只要人对“因果”有一种敬畏心,社会风气就会美好很多。
  大跌眼镜:  读帖子“一目十行”,甚至不看内文看看题目“该出手时就出手”是网络争论最大的起因之一。这种讨论方式不好。
    那道德的标准是什么呢?    有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吗?    二十年前中国的道德标准和现在一样吗?    三十年后的道德标准和现在一样吗?    现在城里人的道德标准和边远山区的老百姓的道德标准一样吗?    以德度人,以什么德呢?    
    杨过娶小龙女,现在看,不过是一段师生恋的风流佳话。    可放到当时,符合那时的道德标准吗?    应该怎么去用德来度他们呢?    
  老湿和尚:  道德在发展,用发展了的道德观念去审视过去的道德观念,肯定过去的道德观念有很多“不道德”的地方。但是,人只能活在当下,不能活在未来。所以,应该以本民族、本地域的现行道德为准。  对于那些道德的反叛者,只要他们的行为推动了道德的进步,我们就应该歌颂。如果相反,我们就应该谴责。  那几个青年、村委在用自己的行为践踏道德,当然应该谴责。如果他们这个文明村不允许出现乞丐使这个村的道德规范,这几个人每个人给乞丐一些钱,让她安家,再给她一份工作,因为她只有42岁,完全具有劳动能力,我们就应该歌颂。因为:与驱逐乞丐不让进村相比,他们推动了文明村的道德向好的方向转化。
  回到杨过河小龙女这个案例,他们是不道德的,因为他们违背了当时的道德观念,但是他们的行为让道德向人的美好情感靠近,所以,站在今天的道德立场上,他们应该被歌颂,但在当时,顶多只能被部分人理解,被更多的人指责。  道德是个“无形的实体”,如果离开它所存在的参照系,就没有什么“道德可言”。
  在一个法律尚不能良好执行的国家还谈什么道德?有人说这个村的人都是法盲,我看未必,杀人、盗窃违法除了傻子谁不知道?
  帮亲不帮理啊
  不认为这件事情和道德有什么关系。    最主要的,他们没把那个乞丐当人看。    扯扯法制还是比较现实的,说道德就有点玄乎了...
  在这个案例里,明明是不讲法律,也不讲道德。为什么去争论什么到底重要还是法律重要呢?两者都重要,都被践踏和违背了。  ------------------------------------------------------  这个案例既讲法律,又讲道德,但法律已经不是那个法律,道德也不是那个道德。  道德一旦失去了对自己的行为自我反省的良知,就沦落为麻木不仁的狡辩者手中的武器。法律仅仅是强权的象征,一旦这种人占了多数,法律被用来助纣为虐就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没有良知的道德,只是麻木不仁的无知者企图掩饰内心不安的自我辩护而已。    
  如此极端的冷漠竟然登堂入室大行其道,  而或有人以“法治不足”掩饰之,或有人以之证明“不可以讲道德”,最后推出结论:良知根本不应该存在,麻木不仁就是真理。    历史上看,秦如斯,宋如斯,满清末年亦复如斯。中华如此不济,人心涣散,谈何崛起。长此以往,恐将再度亡国矣。
  我个人认为搞清楚“道德与法律对于人哪一个更重要”这个问题,跟搞清楚米饭和馒头到底哪个对我们更重要一样复杂或者一样简单或者一样没有意义或者一样没得搞。
  良知是人反思自身的本能。说到底,良知根本不是用来度人的,它是用来自省的。知道得越多,反思的本能就越强烈。  ====================  同意.    良知之存在是不言自明的,就看自己能不能面对,很多时候反省是一种极其痛苦的过程,但这种过程对于一个真正的人来说是必要的.  
  作者:大跌眼镜 回复日期: 9:54:33 
    谢谢陈晓兰,我是看错了。哎,这种错误不止一回了。要怪,也要怪楼主啊,我的重心全放在法律和道德的冲突上去了  ------------------------  ^_^
  法律更加重要。  法律是强制性的。法律是让你有所不敢。    而道德,靠的是自觉,是与自己的文化修养,生存环境有关。
  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里,道德是用来律己的.    如果某人有着和大多数人不同的道德观念,只要他不违反法律,那么就不应该把多数人的道德观强加给别人.    悲哀的是,在我们现今这个社会,道德的大棒往往是专打别人的    
  真能胡扯!
  是不是可以这么说,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从道德和法律的起源上讲,道德是先于法律而存在的人的行为规范制度,当道德的制约不能有效地约束人类的行为的时候,才出现了以“宗族法”为基础的法律。我想从这个角度给道德和法律定位、并对其进行显性的分析应该比较准确。      作者:超星归来 回复日期: 19:04:38 
    真能胡扯!  ---------------------  以后关天拒绝类似这种“万能板砖”。如果不屑于、不能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或者对帖子的内容不感兴趣,就请移步您感兴趣的帖子。  下不为例,如再出现,封发言权1周到10年。
  胡斑竹公开把这几个中国公民称为畜生,难道不违反宪法吗?
  道德与法律都很重要,除非法律不道德,道德没有体现到法律中,你的问题才称得上问题阿。  
否则“道德与法律哪个重要”就像问“爸爸好还是妈妈好”一样幼稚。
  作者:超星归来 回复日期: 19:14:25  ========  抡砖之前请先看清楚帖子,主贴里包含一转帖.
  改正,是“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呵呵~
  转贴也不能转违反宪法的贴子阿~    
  胡斑竹公开把这几个中国公民称为畜生,难道不违反宪法吗?    人与动物不同的是,人有两个属性,既动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时在一些人的身上,太强烈的动物兽性,以至于别人无法看到一丝社会属性,因此常常称这些人为畜生。我看不出有什么“违宪”
  作者:超星归来 回复日期: 19:27:44 
    转贴也不能转违反宪法的贴子阿~  ===========  如果是&恶毒攻击党和人民政府&,那我不赞同转.在这个案例里,犯罪嫌疑人(不知道被一审判了后还是不是这样叫)对基本事实是没否认的,那么基于自己的良知,我认为叫它们&畜生&并没有对它们构成人格侮辱,当然,如果畜生认为这样是侮辱了它们的兽格的话,那我自愿放弃辩解的权利并服从判决.
  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想起小时侯看过的最冰冷的豪夫的童话    --生活越来越象这个并不美好的童话。在谈论道德与法律之前,彼得,看看你自己---你的心还是那块冰冷的石头吗?      冷酷的心  作者:威廉·豪夫 译者:曹乃云、肖声       (第二部分)    星期一早上,当彼得走进他的玻璃厂时,看见厂里除了他的工人外,还有一些谁也  不愿见的人,那就是地方官和三个法警。地方官向他道了声早安,问他昨夜睡得怎么样,  然后拿出一张长长的名单来,上面列着彼得的债主的姓名。“这些债务您能不能偿还  呢?”地方官神情严肃地看着彼得问道。“请您爽快地说吧,因为我在这里不能耽搁许  多时间,从这里进城要走整整三个钟头呢。”彼得绝望地承认,他一文钱也没有了,只  好让地方官把他的房屋、院子、工厂、马厩和车马折价偿还。在法警和地方官到各处去  查验和估价的时候,彼得心里想道,这儿离枞树匠并不远,既然小玻璃人儿不肯帮我的  忙,我就去找那个巨人试试吧。他急忙向枞树立奔去,好像法警在后面追他似的。当他  奔过第一次和小玻璃人谈话的地方时,觉得有一只无形的手拦住了他,但他挣脱了身子,  继续向前奔去,一直奔到他上次记得清清楚楚的那条边界上,气喘吁吁地喊道:“荷兰  人米歇尔,荷兰人米歇尔先生!”话音刚落,那个巨人般的木材商就出现在他的面前,  手里拿着他的篙子。    “你来了?”他大声笑着说,“他们剥了你的皮,准备把它卖给你的债主吗?喏,  你先安静下来吧;正如我以前所说,你的一切苦难,都是那个小玻璃人儿,那个孤僻的  伪君子带来的。给人东西要大大方方,不能像这个吝啬鬼那样。你跟我走吧,”他一边  说下去,一边转过身子朝着枞树林。“跟我到家里去谈谈,看我们能不能谈成一笔交  易。”    谈成一笔交易?彼得想道。他能向我要什么呢?我有什么可以卖给他呢?或者要我  给他干干活,不然的话,他要什么呢?他们开始沿着一条陡峭的林间小路走上去,忽然  来到一个阴森、险峻的峡谷上面。荷兰人米歇尔跳下山崖,好像在柔滑的大理石台阶上  走路一样。可是不久彼得吓得几乎昏了过去,因为荷兰人米歇尔下去后,马上变得像教  堂的钟楼那样高,并且向他伸出一只长胳臂,长得就像纺织机上的卷轴一样,手掌像酒  店里的桌子那么大,向上叫喊的声音像丧钟一样沉闷:“你只管坐在我的手掌上,抓紧  我的手指头,这样你就不会掉下去。”彼得哆嗦着听从了他的吩咐,坐在巨人的手掌上,  紧紧抓住他的大拇指。    他们下去了很远很深。彼得感到奇怪的是,下面并不黑暗,恰恰相反,深谷里的日  光甚至显得更加明亮,时间久了,照得他的眼睛都有些睁不开了。彼得越往下,荷兰人  米歇尔变得越小,最后恢复了原形,站在一所房子前面。这所房子不大不小,和黑森林  里富裕农民所住的房子好坏差不多。彼得被领进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和普通人家的房间  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显得很冷寂。    房间里的木制挂钟、巨大的瓷砖火炉、宽阔的长凳、壁炉架上的家常用具,都和各  个地方见到的一样。米歇尔叫他在一张大桌子后面坐下,自己走出房间,一会儿拿来一  壶酒和几只玻璃杯。他把杯子斟满酒,于是两个人就谈起话来。荷兰人米歇尔谈起世界  上的种种欢乐,以及外国的风光、美丽的城市和河流,彼得听了心驰神往,便把自己羡  慕的心情坦白地告诉了米歇尔。    “尽管你拿出浑身的勇气和精力,想干一点事情,但只要你那颗愚蠢的心跳动一两  下,就会使你颤抖起来。于是你就会顾虑到名誉受损啦,不幸降临啦等等,一个有理智  的人管这些干什么?近来人家叫你骗子和坏蛋的时候,你头脑里感到难受吗?地方官来  把你赶出家门时,难道是你的肚子感到疼痛吗?说吧,是什么,到底是什么使你痛苦?”    “我的心。”彼得说,同时用手按住怦怦跳动着的胸部,因为他觉得他的心好像在  不定地来回滚动。    “你啊,请不要见怪,你把成百上千的银币白白地扔给了可恶的乞丐和另一些贱民,  这对你究竟有什么好处呢?他们为此祝福你,愿你身体健康,可是你因此就更健康了吗?  只要用你抛撒出去的一半的钱,你就雇得起一个私人医生了。祝福,真是美好的祝福,  财产全被扣押,自己也被赶出家门!每当一个叫化子伸出他的破帽子向你行乞时,究竟  是什么促使你伸手到口袋里去掏钱呢?是你的心,又是你的心,不是你的眼睛或舌头,  也不是你的胳臂或大腿,而是你的心。正如人们所说,你的心太容易受感动。”    “可是,怎样才能养成习惯,使它不再这样呢?我现在虽然竭力压制它,可我的心  还是怦怦直跳,使我感到很难受。”    “你吗,”米歇尔大声笑着说,“你这个可怜的家伙,当然是没有法子压制它的;  不过,如果你把那颗怦怦跳的东西给了我,你就会明白,这对于你是多么舒服。”    “给你?把我的心给你?”彼得吃惊地叫起来,“那我不是立即就要死在这里?这  绝对不行!”    “是啊,如果一个外科医生给你动手术,把心从你的身体里取出来,那你当然是必  死无疑的。可是在我这里却是另一回事。你还是进来亲眼看看吧。”他一边说,一边站  起身来,打开一扇房门,领着彼得走了进去。彼得跨过门槛时,他的心抽搐起来,但他  自己却没有感觉到这一点,因为出现在眼前的景象实在太奇特,太惊人了。许多木架上  摆着装满透明液体的玻璃杯,每只杯子里都放着一颗心,杯上贴着标签,标签上写着姓  名,彼得好奇地念起来。这儿有F地方官的心,胖子埃泽希尔的心,舞厅之王的心,林  务官的心,还有六颗粮食商的心,八颗征兵官的心,三颗交易所掮客的心——总而言之,  这儿收集了方圆几百里之内最有名望的人物的心。    “你看!”荷兰人米歇尔说,“这些人都把一生的烦恼和忧虑抛掉了,没有一颗心  再因烦恼和忧虑而跳动了。它们以前的主人把这些不安宁的客人清出了体内,感到浑身  舒畅了。”    “可是他们现在胸膛里放着什么呢?”彼得问道,他看到了这一切,几乎晕倒了。    “就是这个,”米歇尔一边说,一边从抽屉里拿出一样东西递给他,那是一颗石头  心。    “噢?”彼得回答说,禁不住打了个寒颤,浑身起了鸡皮疙瘩。“一颗大理石的心?  可是,荷兰人米歇尔先生,你听我说,这种心在胸膛里一定是非常冷的。”    “那当然啦,但是冷得非常舒服。一颗心为什么一定要温暖呢?在冬天,它的温暖  对你没有一点用处,一杯上等的樱桃酒比一颗温暖的心更有效。在夏天,暑气逼人,热  不可耐时,你真想象不到,这样一颗石心是多么凉爽啊。而且,我已经说过,这样一颗  心,对忧虑或恐惧、愚蠢的同情或其他的烦恼,都感觉不到了。”    “你能给我的就是这些吗?”彼得大失所望地问道,“我希望得到钱,而你却想给  我一块石头!”    “嗯,我想,先给你十万银币,总该够了吧。如果你运用得法,不久你就能成为一  个百万富翁。”    “十万?”可怜的烧炭工兴奋地叫起来。“心啊,别在我胸中这样激烈地跳动了,  我们马上就可以成交。好吧,米歇尔,把石头和钱给我,而我这颗不安宁的心你可以从  我胸中拿走。”    “我就知道你是个明智的小伙子,”荷兰人友好地微笑着说,“来吧,让我们再干  一杯,然后我就付钱给你。”    他们重新回到外屋,坐下来喝酒,喝了一杯又一杯,一直喝到彼得昏昏沉沉地睡着  了。    烧炭工彼得·蒙克在一阵欢快的邮车喇叭声中惊醒。他一看,发现自己坐在一辆华  丽的邮车内,行驶在一条宽阔的街道上。他探身朝车外望去,苍茫的黑森林已远远地留  在身后了。起初他还不敢相信坐在车里的人就是他自己,因为他身上穿的衣服也和昨天  穿的不一样了。但是他对这一切都记得清清楚楚,最后他不再回忆了,大声说:“毫无  疑问,那个烧炭工彼得·蒙克就是我,绝对不会是别人。”    现在,他自己都觉得很惊奇:他第一次离开森林,离开住了那么久的安静的家乡,  竟能一点儿也不感到悲伤;甚至当他想到自己的母亲现在无依无靠,孤苦伶仃地待在家  里时,他也不能挤出一滴眼泪,或者叹一口气,因为他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了。“哦,是  啊,”他说道,“眼泪和叹息,乡愁和悲伤,都从我的心里消失了。这要感谢荷兰人米  歇尔——现在我的心已是冰冷的石头了。”    他把手按在胸口,那儿安安静静,没有一点跳动。“如果他对十万块钱守信用,就  像对这颗心一样,我就很高兴了。”说着,他开始在车里搜寻起来。他发现了各种式样  的衣服,应有尽有的东西,然而没有找到钱。最后他碰到了一个口袋,发现里面有成千  上万的金币银币,以及各大城市的商票。“现在我想要的一切都有了。”他一边想,一  边舒舒服服地坐在车子的角落里,驶向遥远的世界。    他坐着马车在外面游荡了两年,从车里观望两边的房屋;车子一停,他只把旅馆的  招牌看一看,接着便在城里各处闲逛,浏览那些最值得观看的美好事物。然而没有一样  东西能够使他喜欢,无论是图画、房屋、音乐,还是舞蹈,都无法打动他的心,因为他  的心是石头做的,对一切美好的事物,他的眼睛都视而不见,他的耳朵都听而不闻了。  除了吃喝、睡觉以外他对什么也不感兴趣了。他就这样在世界上漫无目的地游荡,饿了  就吃,累了就睡。有时他想起,从前他很穷,为了生活不得不干活,但那时倒比现在更  快乐,更幸福。山谷里的美丽的景色,以及音乐和歌曲,都使他感到心旷神怡。那时他  对母亲送到炭窑来的粗茶淡饭,总是要高兴好几个小时。每当他想起过去这些情景,他  就感到非常奇怪,现在怎么连笑也不会笑了;以前他听到一句玩笑话都会笑得前仰后合,  而现在别人哈哈大笑时,他只是出于礼貌咧一咧嘴,但他的心并不跟着一起笑。他感到  现在他的确能够做到无动于衷,但并不感到满足。终于他被逼得回家了,但不是由于思  乡之情,也不是由于忧伤,而是由于单调、无聊和毫无乐趣的生活。    他乘车驶过了斯特拉斯堡,看到家乡黑黝黝的森林,重又看到黑森林人强壮的体魄  和亲切、憨厚的面孔,听到雄浑、深沉而又悦耳的乡音,这时他突然感到怦然心动,因  为他的血液更激烈地流动起来,他以为自己一定会高兴得跳起来,甚至会痛哭一场。可  是——他怎能那样愚蠢啊,他的心可是石头做的!石头是无情的,它不会笑,也不会哭。    他首先去找荷兰人米歇尔,受到他像往常那样亲切的接待。“米歇尔,”他对荷兰  人说道,“我已出去游荡过,看到了世上的一切,可是这一切毫无意思,我只感到无聊。  总而言之,我的胸膛里放了你的那块石心,的确它使我免受许多烦扰,我既不会生气,  也不会悲伤,但我也不会快乐,就好像我是半死半活一样。你不能使这颗石头心稍微有  些感情吗?要不然,你还是把我原来的那颗心还给我。二十五年来我对这颗心已经习惯  了,虽然它不时地乱动一下,但它毕竟是一颗活泼、快乐的心啊。”    森林精灵米歇尔冷酷地大笑起来。“等你死了吧,彼得·蒙克,”他说,“到那时  你自然不会少了它的,你会重新得到那颗柔软而多情的心,到那时你就会感觉到是快乐  还是悲哀了。不过今生今世这颗心不可能再成为你的东西了!是啊,彼得,你到世上游  荡过了,然而像你从前那样的生活,对你也不会有任何好处。现在你还不如在森林里找  个地方住下,盖一所房子,娶个妻子,好好利用你的钱财。你唯一缺少的只是工作;因  为你懒惰,终日无所事事,所以你感到无聊,现在你却把一切都归罪于这颗无辜的心。”    彼得觉得米歇尔关于懒惰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发财,而  且要越来越有钱。米歇尔又送给他十万块钱,把他当做好朋友一般打发他走了。    不久,黑森林里传闻四起,说烧炭工彼得,也就是赌徒彼得回来了,而且比以前更  有钱了。这里的人情世态还是像从前一样,没有改变。从前他拿着拐杖讨饭时,被人从  太阳酒店里赶了出来,现在,当他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走进太阳酒店时,每个人都来和  他握手,称赞他的马,询问他在外旅行的情况;当他又和胖子埃泽希尔赌银币时,他仍  然像从前一样受到大家的尊敬。但是,他现在不再干制造玻璃这一行了,而是做木材生  意,不过这只是装装样子而已。他主要是做谷物买卖,放高利贷。黑森林里一半的人渐  渐地都欠了他的债。他放债的时候一定要拿十分之一的利息,或者把粮食按三倍的价钱  赊给那些不能马上付款的穷人。现在他和地方官成了亲密的朋友;如果有人到期还不清  欠彼得·蒙克老爷的钱,地方官就骑着马,带着手下的法警,上门来评估房屋和院子的  价格,马上卖掉,然后把这家的父母和子女都赶进森林里去。起初,那些可怜的陷入绝  境的穷人,总是一群群地围在他的大门口,男的请求他开恩,女的想法软化他那颗石头  心,孩子们哭叫着乞求一小块面包,这情景弄得彼得很恼火。后来他买来几只凶恶的狼  狗,这种像他所说的“猫叫”声也就停息了。几只恶狗只要听见他的口哨声,就扑上去  咬人,那些乞讨的穷人便哭喊着飞快地跑开了。然而,有一个“老太婆”最使他伤脑筋。  她不是别人,正是彼得的母亲蒙克大娘。她的房屋和院子被逼着卖掉后,她走投无路,  过着贫困、凄惨的生活。她儿子发财回来后,也从来没有照顾她。有时她拄着一根拐杖,  拖着衰老、疲软的身体,颤巍巍地来到彼得的门口。但她不敢走进门去,因为有一次她  被儿子赶了出来。最使她难过的是:本来她满可以依靠儿子安度晚年,然而现在她不得  不靠别人施舍过日子。彼得看到母亲苍白的熟悉的面孔,苦苦哀求的目光,伸出的干枯  的手和虚弱不堪的身体,他那颗冷酷的石头心从来没有感动过。每当星期天她来敲门时,  他就生气地掏出六毛钱,用一张纸包着,叫一个仆人递给她。他听见她声音颤抖着向他  道谢,祝愿他一生吉祥如意,听见她小声咳嗽着离开大门口,但他不再多想什么,只是  觉得又白扔了六毛钱。    后来,彼得想结婚了。他知道,在整个黑森林地区所有当父亲的都乐意把女儿嫁给  他。但他挑选对象很苛刻,因为他希望人家在这件事上也夸耀他有福气,有眼光。于是  他骑着马走遍了黑森林,这儿看看,那儿瞧瞧,但黑森林中那些漂亮姑娘,在他看来没  有一个是够漂亮的。他又到各个舞厅去寻找,也没有找到一个美貌绝伦的女子。有一大,  他听说整个黑森林地区有一个最漂亮、最贤惠的姑娘,她是一个穷伐木工的女儿。她过  着清静的生活,人很能干,很勤快,替他父亲照料家务,就连圣灵降临节或教堂落成纪  念节时,也不在舞厅露面。当彼得听说黑森林里有这样一位美人时,他决定向她去求婚。  于是他沿着别人指给他的路,骑马来到她的茅屋门口。美丽的丽丝贝特的父亲惊讶地接  待了这位高贵的老爷。当他听说来客就是大财主彼得老爷,并且愿意做他的女婿时,更  是说不出的惊讶。他觉得从今以后可以摆脱忧虑和贫困了,于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也没有征求美丽的丽丝贝特的意见。而这个善良的孩子更是顺从,竟一点也没有反抗,  便做了彼得·蒙克的妻子。    可是,事情并不像这个可怜的姑娘想象的那么美好。她自以为很会料理家务,但她  所做的事情没有一件能使彼得老爷称心。她对穷人很同情,心想丈夫是个有钱人,她给  可怜的讨饭婆一个子儿,或者给一个穷老头一杯酒,并不是什么罪过。可是有一天,彼  得老爷看到了这些事,他怒气冲天,厉声说道:“你为什么把我的钱随便扔给无赖和叫  化子?你带了什么嫁妆到我家里,可以让你去施舍?用你父亲的那根讨饭棍,恐怕连一  碗汤也烧不热,可你散起钱来却像一位侯爵夫人。下次再让我看见,我就要叫你尝尝我  拳头的滋味!”美丽的丽丝贝特看到丈夫这么狠心,便在自己的房间里伤心地哭起来。  她常常希望能够回到父亲的茅屋里去住,这样也比住在富有而又吝啬、狠毒的彼得家里  要好得多。唉,要是她早知道他的心是大理石做的,既不会爱她,也不会爱任何人,那  她就不会感到惊奇了。现在,每当她坐在门口,看见一个乞丐走过来,脱下帽子,乞求  施舍时,她就紧紧闭住双眼,以免看见这副悲惨的情景,她把手也握得更紧,以免情不  自禁地伸进口袋里去掏出一个小钱来。这一来,全森林里的人都谴责美丽的丽丝贝特,  甚至说她比彼得·蒙克更吝啬。有一天,丽丝贝特又坐在大门口,一面纺纱,一面哼着  小调,因为那天天气很好,彼得老爷骑马到田野里去了,所以她的心情很愉快。这时,  一个小老头从路上走来,背着一个又重又大的口袋。她老远就听见他呼哧呼哧的喘气声。  丽丝贝特同情地看着他,心里想,这样一个矮小的老人,不该再叫他背这么重的东西。    这时,那个矮小的老头子一面喘着气,一面踉踉跄跄地走过来。当他走到丽丝贝特  对面时,几乎给沉重的口袋压垮了。“哦,太太,请您可怜可怜我,给我一口水喝喝  吧!”小老头儿说,“我实在走不动了,简直要累死了。”    “您这么大年纪了,不该再背这么重的东西。”丽丝贝特说。    “是啊,可我因为太穷,要活命,只得干这种活儿,”他回答说,“唉,像您这样  的阔太太,是不会知道穷人的苦处的,也不会知道在这样的大热天,一杯凉水对人有多  大的好处啊。”    她听到这话,急忙跑进屋去,从壁炉架上取下一把壶,装满了水。当她回到屋外,  离那矮老头儿只有几步远,看见他疲惫不堪地坐在袋子上时,她心里感到深深的同情。  她想,现在丈夫不在家,为什么不多做些好事呢,于是她放下水壶,拿了一只大酒杯,  装满了酒,又在杯上放了一块黑面包,递给老人。“来吧,喝口酒比喝水更有好处,因  为您已经上了年纪了,”她说,“不过,别喝得太急,一边喝,一边吃点面包吧!”    小老头儿惊讶地望着她,老眼里噙满了大颗的泪珠。他喝光了酒,说道:“我活了  这么大年纪,还没有见过有几个人能像您这样好心,这样慷慨地周济别人,丽丝贝特太  太。不过您会因此一辈子得到幸福,好心是不会得不到好报的。”    “不,她马上就要得到好报!”一个可怕的声音叫喊起来。他们回头一看,原来是  彼得老爷,他气得满脸通红。    “好,你竟敢把我的美酒倒给叫化子喝,竟敢把我的酒杯也让叫化子沾上嘴?那就  叫你马上得到好报吧!”丽丝贝特慌忙跪在他的脚下,请求他宽恕,但是那颗石头心是  不懂得怜悯的。他把手里拿着的马鞭掉过头来,用黑檀木的鞭柄狠狠地打在她美丽的额  头上。她一下子断了气,倒在老头儿的怀里。他一见这情景,就像感到后悔似的,弯下  身子,看看她是不是还有气。可是小老头用很熟悉的声音说:“你用不着再费心了,烧  炭的彼得;这是黑森林里最美丽最可爱的一朵鲜花,可是被你践踏了,她再也不会开放  了。”    彼得脸上的血色顿时退得一干二净。他说道:“哦,原来您是藏宝人先生?现在事  情已经如此,也无法挽回了,也许命该如此吧。然而我希望您不要上法庭告我是杀人  犯。”    “你这卑鄙的家伙!”小玻璃人说,“我要是把你这具行尸走肉送上绞刑架,对我  又有什么好处?你该畏惧的不是人间的法庭,而是另一个更严厉的法庭,因为你已经把  你的灵魂出卖给恶魔了。”    “我把心卖掉,这是谁的过失?”彼得叫道,“是你和你那骗人的财宝。你这妖精  把我引上毁灭的道路,逼得我去寻求另一个人的帮助,整个责任全在你身上。”他刚说  完,小玻璃人忽然长大起来,长得又高又宽,眼睛像汤盆那么大,嘴巴像生了火的面包  炉,喷出炽热的火焰来。彼得连忙跪在地上,他那颗石头心也无法保护他,他的四肢像  风中的柳条一样颤抖不已。森林精灵用两只鹰爪抓住他的脖子,像风卷残叶一般把他提  起转了几圈,然后把他摔在地上,他的根根肋骨都给摔裂了。    “你这条蛆虫!”他用雷鸣般的声音吼道,“如果我想那么做的话,就可以把你摔  得粉身碎骨,因为你违抗了森林主宰的旨意。然而你死去的太太曾经给我又吃又喝,看  在她的面上,我给你八天的期限。如果你到期还不改邪归正,我就回来把你的骨头磨成  粉,让你在重重的罪孽中送命。”    到傍晚的时候,才有几个过路人发现财主彼得躺在地上。他们把他翻过来覆过去,  想看看他是不是还有一口气。可是他们试了好久却没有效果。最后,有个人走进屋去,  拿了一些水来,喷在他脸上。这时彼得才深深吸了一口气,呻吟着睁开了眼睛,向四周  张望了好一会儿,然后问起丽丝贝特太太来,但是谁也没有看见过她。他对这几个人的  帮助表示感谢,然后悄悄地走进屋去,到处寻找起来。然而他找遍了地下室,找遍了阁  楼,也没有找到他的妻子丽丝贝特。他原以为刚才发生的一切只是做了一个噩梦,没想  到这竟是残酷的现实。现在,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于是各种奇怪的想法纷纷在他  的脑子里涌现出来。他并不害怕什么事,因为他的心是冰冷的。可是,他一想起妻子的  死,就联想起自己的死;当他将来死去的时候,他要肩负多重的担子啊。他将负起无数  穷人的眼泪,负起千万声没有能够使他的心软化下来的诅咒,负起被他纵狗咬过的债户  的呻吟,负起他母亲的默默的绝望,负起美丽而善良的丽丝贝特的鲜血。如果他的岳父  来问他:“我的女儿,你的妻子到哪儿去了?”他将怎样回答呢?如果别人来问他,如  果所有的森林、海洋、山脉和人间生命的主宰来问他,他又将怎样回答呢?    夜里,他在梦中也受到折磨,不时有一阵甜蜜的声音招呼他,把他唤醒:“彼得,  你给自己弄一颗温暖的心吧!”他醒来后,赶紧又闭上眼睛,因为这声音听起来像是丽  丝贝特的声音,无疑是她在忠告他。第二天,他上酒店里去散散心,在那里遇到了胖子  埃泽希尔。他在胖子身边坐下,两人东拉西扯起来。他们谈好天气,谈战争,谈捐税,  最后又谈到死,说这儿那儿突然有人死去了。于是彼得问胖子,他对死有什么看法,死  后的事情怎么样。胖子埃泽希尔回答说,死后尸体埋了,灵魂不是升入天堂,就是降到  地狱。    “那么连心也一起埋了?”彼得紧张地问。    “那当然咯,心也要埋了。”    “可是,如果一个人已经没有心了呢?”彼得继续问道。    埃泽希尔听了他的话愣住了,瞪眼注视着他。“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你是在奚落我  吗?你以为我没有心吗?”    “哦,心倒是有的,可是像石头一样硬。”彼得回答说。    埃泽希尔惊讶地看着他,并向四周张望了一下,看看是不是有人听见了这句话,然  后说道:“你从哪里知道的?或许你的心也不再跳动了吧?”    “至少在我的胸膛里不再跳动了!”彼得·蒙克回答说,“既然你现在已经明白我  的意思了,就请你告诉我,将来我们的心会怎么样呢?”    “伙计,你担心这些干什么?”埃泽希尔一边问道,一边哈哈大笑起来。“今生今  世你吃不尽,用不尽,这就够了。我们犯不着为这些事而发愁,这就是我们这颗冷酷的  心的好处。”    “是啊,不过想总是要想的。虽然我现在不再怕什么,可是我记得很清楚,当我还  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时,我是怎样害怕地狱啊。”    “嗯——我想我们的结果是不会很好的,”埃泽希尔说,“有一次,我问过一位教  师,他对我说,人死后心要称一下,看看它犯的罪有多重。轻的上天堂,重的下地狱。  我想,像你我这样的石头心,分量一定很重。”    “那当然啦,”彼得说,“每当我想到这件事情时,我就常常感到不安,我觉得我  的心太冷酷无情了。”    他们谈了这些话。在当天晚上,那个熟悉的声音又五六次在他耳边轻轻说道:“彼  得,你给自己弄一颗温暖的心吧!”他虽然并不后悔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但是,每当他  对仆人们说,他的妻子外出旅行时,他就想:“她究竟到哪儿旅行去了呢?”就这样六  天过去了,他每晚都听见这个声音,脑子里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那个森林精灵和他那可怕  的威胁。在第七天的早晨,他从床上跳起来,叫道:“是啊,我要看看能不能弄到一颗  温暖的心,因为我胸中的这颗冰冷的石心,只能使我的生活变得空虚和无聊。”他急忙  穿上礼拜天穿的外衣,骑上马,向枞树丘奔去。    他到了树木长得特别茂密的枞树立,下了马,把缰绳拴在树上,然后快步走到丘顶,  站在那棵粗大的枞树前面,念起那首诗来:        藏宝人在绿色枞树林里,    已有了好几百岁的经历,    凡是你的土地上都有枞树挺立,    只有礼拜天生的孩子才能见你。    他刚念完,小玻璃人就出现了,但是,他不是像以前那样和蔼可亲,而是很忧郁、  悲伤。他身穿一件黑玻璃小外套,一条长长的黑纱从帽子上垂下来。彼得知道他是为谁  而哀悼。    “彼得·蒙克,你找我干什么?”他用一种沉闷的声音问道。    “藏宝人先生,我还有一个愿望。”彼得低垂着目光回答说。    “石头心还能有愿望吗?”小玻璃人说,“你靠做坏事得到了你所需要的一切,我  恐怕很难满足你的愿望了。”    “可你曾经答应我提三个愿望,我还有一个没提呢。”    “要是愿望提得不合理,我是可以拒绝的,”森林精灵继续说道,“好吧,我倒很  想听听你要些什么。”    “请你从我胸中取出这块死石头,把那颗活心还给我。”彼得说。    “当初你是和我做这笔交易的吗?”小玻璃人问道,“难道我是荷兰人米歇尔,是  那个送给你钱财和冷酷的心的人吗?你得到他那儿去找回你的心。”    “唉,他永远不肯还我了。”彼得回答说。    “我很可怜你,尽管你坏透了。”小玻璃人沉思了一会儿说道。“不过,因为你的  愿望并不愚蠢,至少我不会拒绝帮你的忙。你听着,要夺回你的那颗心,靠武力是不可  能的,但是靠计谋还是可以的,也许并不难,因为米歇尔毕竟是个愚蠢的米歇尔,虽然  他自以为绝顶聪明。现在你就直接去找他吧,按照我教给你的办法去做。”于是他给了  彼得各种指点,还给了他一个洁白的玻璃小十字架:“他决不可能伤害你,如果你拿出  十字架对着他祈祷,那他就会放过你。在你得到你要的东西后,再到这儿来找我。”    彼得·蒙克拿起十字架,记熟了每一句话,就到荷兰人米歇尔的寓所去。他叫了三  声米歇尔,那巨人马上出现在他的面前。“你打死了你的妻子?”他可怕地笑着问道。  “要是我,也会那么干的,她竟把你的钱财送给叫化子。不过你得离开这地方,到国外  去躲避一段时间,因为人家如果总是找不到她,就会闹出事来。我知道你一定需要钱,  才来找我的,是吗?”    “你猜对了,”彼得回答说,“不过这次需要许多钱,因为到美洲路很远。”    米歇尔走在前面,领着他走进他的屋子。他打开一只装满金钱的箱子,拿出一锭锭  的金子来。当他放到桌上点数时,彼得说:“你真是个狡猾的家伙,米歇尔,原来你把  我骗了。我本来希望你在我的胸膛里放进一块石头,而你应该把我的心拿走!”    “难道不是这样吗?”米歇尔惊异地问道,“你的心现在有感觉吗?它不是像冰一  样冷吗?你还有恐惧和忧伤吗?还有过感到后悔的事吗?”    “你只是让我的心停止跳动罢了,然而它还像以前一样在我的胸膛里。埃泽希尔的  情况也是这样。他对我说过,你欺骗了我们。要把心从一个人的胸膛里不知不觉、没有  任何危险地拿出来,这种事你办不到。要做这种事,你要懂得魔法才行。”    “不过我可以向你保证,”米歇尔很不高兴地叫道,“你,埃泽希尔,还有所有和  我有往来的财主,都像你一样有一颗冷酷的心,他们原来的心都在我的这间房间里。”    “啊,你的舌头真会撒谎!”彼得哈哈大笑地说道,“这种话你只能拿去骗别人。  你以为我在旅行时没有看够这些玩艺儿吗?你房间里的那些心都是用蜡做的。我承认,  你是个很有钱的人,可是你不懂得魔法。”    巨人气极了,砰的一声打开房间的门。“你进来,把那儿所有的标签都念一念。瞧,  那一颗,就是彼得·蒙克的心;瞧,它跳动得多厉害,用蜡能做得出来吗?”    “就是跳动,它还是用蜡做的,”彼得回答说,“一颗真正的心不会那样跳动,我  自己的那颗心还在我的胸膛里。不,你根本不懂魔法!”    “不信我做给你看!”米歇尔怒冲冲地叫道,“我要让你亲自觉得这颗心真的是你  的。”他拿起彼得的心,扯开彼得的紧身衣,从他胸膛里取出一块石头给他看。随后他  对着彼得的那颗心吹了一口气,把它小心地放在原来的地方。彼得立即感到它在跳动,  同时又有了高兴的感觉。    “你现在觉得怎么样?”米歇尔笑嘻嘻地问道。    “不错,你说得真对,”彼得回答说,同时小心地从衣袋里掏出那个小十字架,  “我真没想到你竟有这样奇妙的法术。”    “可不是吗?现在你亲眼看到我会玩魔法了。好了,现在你过来,让我把石头重新  放进你的胸膛里去。”    “慢着,米歇尔先生!”彼得大叫着后退了一步,拿着小十字架对准了他。“真是  捉老鼠得用火腿肉,这回你上当了。”接着,他念念有词地祈祷起来。    于是,米歇尔变得越来越小,倒在地上滚来滚去,像条小虫子,同时不住地喘息、  呻吟。周围的心也随着抽搐、跳动起来,发出嘀嘀嗒嗒的声音,像在一个钟表铺里似的。  彼得吓得毛骨悚然,胆战心惊,拼命地跑出那个房间和屋子,慌里慌张地爬上峭壁,耳  中听见米歇尔霍的一声爬起来,在他背后暴跳如雷,破口大骂。他爬上岩顶后,就向枞  树立跑去。这时可怕的暴风雨突然袭来,雷电接二连三地打在他的左右两侧,把树木都  击得粉碎,可他并没有受到伤害,平安地到达了小玻璃人的领地。    他的心欢乐地跳动着,为它又能够跳动了而欢乐。这时他回想起过去的一段生活,  不禁大惊失色,就像想起刚才那阵雷电把他两旁美丽的树木击碎一样。他想起了丽丝贝  特,他那美丽而善良的妻子,他由于吝啬把她打死了。他觉得自己实在是一个人间的败  类。他刚走到小玻璃人的枞树丘,便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    藏宝人坐在那棵枞树下,抽着他的小烟斗,看上去比以前高兴多了。“你干吗哭啊,  烧炭的彼得?”他问道,“难道你没有拿到你的心吗?那颗冷酷的石心还在你的胸膛里  吗?”    “唉,先生!”彼得叹息着说,“当我还带着那颗冷酷的石心时,是不会痛哭的。  我的眼睛像七月旱天里的土地一样干燥。然而现在,我想起以前的所作所为,我原来的  这颗心痛苦得快碎了!我把我的债户逼得走投无路,我唆使恶狗追咬穷人和病人;你也  亲眼看到,我怎样用鞭子打在妻子美丽的额头上!”    “彼得!你的确是个作恶多端的罪人!”小玻璃人说,“是金钱和懒惰毁了你,使  你的心变成了石头,再也感觉不到快乐。悲哀、懊悔和同情。不过忏悔就能赎罪,只要  我确信你对过去的生活感到懊悔,那我就可以帮你的忙。”    “我不再抱任何希望了,”彼得回答说,同时忧伤地低下了头,“我的一生全完了,  再也不会快乐了。我一个人活在世上干什么呢?我虐待我的母亲,她永远不会原谅我了;  也许她已经被我折磨死了吧,我这个该死的恶人!还有丽丝贝特,我的妻子!藏宝人先  生啊,你还是把我打死算了,这样倒可以一下子结束我这悲惨的一生。”    “好吧,”小玻璃人回答说,“如果你没有别的愿望了,那我就答应你的要求了。  我的斧头就在我手边。”他不慌不忙地从嘴边拿下他的小烟斗,磕了磕就把它收了起来。  然后慢慢地站起身,走到枞树的后面去了。彼得哭泣着坐在草丛里,他不再怜惜他的生  命,耐心地等待着致命的一斧头。过了一会儿,他听见身后响起轻轻的脚步声,心想:  现在他来了。    “你回过头来看看,彼得·蒙克!”小玻璃人喊道。彼得擦了擦眼泪,回过头来一  看,原来是他的母亲和他的妻子丽丝贝特,她们正亲切地望着他。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叫道:“原来你没有死,丽丝贝特?妈妈,你也活着,你们都肯原谅我吗?”    “她们都会原谅你的,”小玻璃人说,“因为你真心悔过了,过去的一切都忘掉吧。  现在回到你父亲的茅屋里去,像从前一样当一个烧炭工。只要你为人规矩、老实,你就  会看重你的手艺,你的邻居也自然会更加喜欢你,尊敬你,比你有十吨金子还强呢。”  小玻璃人说完话,就和他们告辞了。    母子三人赞美他,祝福他,然后走回家去。    财主彼得的那座富丽堂皇的房子已经没有了,它被雷电打着了火,连同里面所有的  财宝都烧光了。好在他父亲的茅屋离这儿不远,于是他们现在向那儿走去,毫不惋惜这  巨大的损失。    可是,当他们走到那儿一看,他们是多么惊奇啊!茅屋已经变成了一所漂亮的农舍,  里面的陈设虽然很简朴,但很实用、整齐。    “这好事一定是善良的小玻璃人儿做的!”彼得大声说。    “多好啊!”丽丝贝特说,“住在这儿要比住在那所大楼里,有许多仆人侍候要自  在得多。”    从此以后,彼得变成了一个勤勤恳恳的老实人,对现有的境况感到很满足,干起自  己的手艺来从不厌倦,终于他凭着自己的努力,渐渐富裕起来。在整个森林地区,他受  人尊敬和爱戴。他再也没有和丽丝贝特争吵过,对母亲也很孝顺;穷人上门来求助,他  总是慷慨地施舍。过了一年多,丽丝贝特生了一个漂亮的男孩。彼得走到枞树丘那儿,  念他的那首歌诀,可是小玻璃人没有出现。“藏宝人先生!”他大声叫道,“请听我说:  我来这儿不为别的,只是为了请您做我儿子的教父!”然而依然没有回答,只有一阵风  沙沙吹过枞树,把几颗枞果吹落在草地上。“既然您不肯露面,那我就把这几颗枞果拿  回去做个纪念吧。”彼得说着把几颗枞果放进衣袋里,回家去了。他到家后脱下礼拜天  穿的紧身衣,他母亲翻翻衣袋,正想把它放进箱子里,这时忽然有四大包钱掉了出来。  她打开一看,里面是新铸的巴登银币,成色很好,没有一个是假的。这就是枞树林里的  小玻璃人送给小彼得的受洗礼物。    他们就这样过着安详、快乐的日子。直到彼得的头发都白了时,他还常常说:“宁  愿贫穷而知足,也不愿财宝成堆而怀着一颗冷酷的心。”  
  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胡扯斑竹讨厌就讨厌在,随意删除和更改别人的跟贴。谁赋予你这样的权力的? 你可以更改的话,每个ID说的话应该代表谁的?你太有点过分了。
  这样的地方的确应该及早远离了。
      作者:病人言心 回复日期: 20:01:00 
    今天去关天,跟了斑竹还是胡扯的一个帖子,后来再次阅读时发现我的跟贴被无端更改,没有任何通知。这样我就奇怪了,更改过后说的话到底该哪个ID负责呢?或者ID说的话都是不用负责的?还是胡扯,太可耻了    
  此时的道德,彼时的罪恶
  胡扯版主:病人言心说的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么你应该知道,除了行使版主的必要职责外,你也只是以一名普通网友的身份在发贴,并不比任何人特殊。当然,具体情况本人不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