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修持要义阐释:为什么佛门重视修定

如何修学净土法门?_佛门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73,084贴子:
如何修学净土法门?
(七)如何修学净土法门呢?  答:众生根机多有不同,所修方法也各有差别。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三门:、忆念、众行。这三种方法都是依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主。  「」是依《观经》上所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所以,我们应当一心系念,观想阿弥陀佛,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忆念」是心想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或是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都称为忆念。正如上,所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并说到,「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另外,若有人一生系念,或三个月系念,或早晚各十念,或七七日中系念,或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间断的专心系念,加上自己的深信切愿和阿弥陀佛的威神加持,都能往生极乐世界。甚至是造作五逆十恶的罪人,只要临终十念,也能够感得阿弥陀佛的接引,往生净土,足证下下根性的人,皆能蒙佛摄受。「众行」,如中,劝进善财童子发的十大愿王。又如《大宝积经》,佛教发的十种心。又如《观经》所说的净业三福,及上讲的三辈皆发菩提心,其中有奉持斋戒等。如上所说的,皆称为众行。  凡此种种功德,加上自己信愿之力,回向求生,都能转为往生的资粮。(八)「、忆念」这二种不同修法,往生极乐世界以后,所感的境界是否不同?  答:永明大师曾说,往生净土有九品之别。有人生到同居土,见到佛的应身;有人生到实报土,见佛的报身;或经一夜便登为地上菩萨,或是经过一劫、数劫才证得小乘果,随众生根性的利钝,悟道有迟速,花开有早晚。所以慈云大师说,虽然大分为九种品位,但若要细分,应该是无量无边。 (九)娑婆世界也是具足,为何要舍娑婆去求生极乐净土?  答:娑婆众生的秽业难除,要想出离六道,唯有求生极乐净土,哪怕是生在凡圣同居土,悉皆证得不退转。曾经有人在大通佛出世时就开始修行,历经了尘点劫,却还在声闻果位。那都是因为此地充满了让人退转的因缘,所以修行总是进进退退,需要漫长的时劫。且经论上说,「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  但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同居土就不同了,那里的环境极其殊胜,不论品位高下,永远都不会退转,所以一定要求生极乐净土,当生圆满成就。(十)十方世界也有许多同居净土,为何要偏指极乐又偏赞其中的殊胜?  答:经上说,「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在这个娑婆世界,身有生老病死之苦,外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之苦,乃至群魔外道,恼乱正修,或是美色妖邪,迷惑行人,而且舍身之后还要继续轮转生死,堕入三恶道,千劫、万劫也难有出期。  但在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无衰无变,寿命无量,没有生老病死之苦,更没有亲情爱恋,仇敌怨怼等种种苦聚,那里是上善聚会,所有衣食珍宝,受用现成,而且相貌端严,身放光明,永离烦恼。除此之外,黄金为地,宝树参天,楼饰七珍,水鸟树林,皆演妙音,更有阿弥陀佛现在说法……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庄严,无有穷尽。由此可见,在娑婆与极乐二土相较之下,「境、缘」迥然不同,「境」是环境殊胜,可以摄受众生,让人生起向往欣求的心;「缘」是助缘殊胜,有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俱会一处,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修行的功夫。所以,十方世界虽有许多同居净土,唯有极乐世界的「境缘」殊胜,当然要求生此土。  (十一)十方如来都可以亲近,何必只亲近阿弥陀佛?  答:有三个原因:一、誓愿深重。二、娑婆有缘。三、化道相关。  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曾经发了四十八大愿,愿愿都是为了要接引娑婆众生,这是弥陀的誓愿深重。其次,在释迦佛住世时,听闻佛法而修净土法门的人,就有不少,就算是佛灭度后,无论僧俗男女、贫富贵贱,听过佛法的人,也都知道有阿弥陀佛。纵然没听说过,当遇到紧急危险时,不知不觉也会念几句阿弥陀佛,这都是自自然然就能随口称念的,难道不是弥陀与娑婆特别有缘吗?更甚至於灭法时,所有经法灭尽,独留住世百年,直到大经灭后,还留「阿弥陀佛」四字名号救度众生。这就是阿弥陀佛与此地众生有特别因缘。古德曾说过,娑婆和极乐教主,示现在净秽二土,用折、摄二门来调伏众生。释迦佛在此土,以秽、以苦、以促、以多魔恼来折服众生,让人生起厌离心。弥陀佛在彼土,以净、以乐、以延、以不退转来摄受众生,让人生起欣求心。既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那就达到化导行道的效果。  所以大乘经上,世尊反覆叮咛,称扬弥陀、赞叹极乐、劝众求生,用意在此。(十二)既然要厌舍娑婆、欣取极乐,这个爱憎心是不是太过分明了?  答:厌舍、欣取,并不是世间所谓的爱憎心,这是诸佛如来转凡成圣的共同之道。如果不肯厌舍娑婆,怎么可能转凡?不愿欣取极乐,如何成圣?所以,从凡夫一直提升到等觉菩萨,所仰赖的无非就是欣厌之心。如果不肯厌舍,修行没有推进的动力;不愿欣求,往生不会积极的争取。所以,这样的爱憎哪里有过失呢?(十三)极乐世界远在十万亿佛刹之外,临命终时,恐怕很难到达吧?  答:其实,众生妄认自心在这色身方寸之内,不知自家心量广大无边,十方虚空都被我心量给卢包了,恒沙世界在我心量也能一一周遍,正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如此看来,十万亿国土在我心中,其实很近,不远;命终往生时,生我心中,其实很容易,不难。只要净业成就,临终在定之心,便是净土受生之心;起心动念就是往生净土之时
正如同有人作梦,身体虽然躺在床上,但心意识却已遍至他方,往生净土也是这个道理。又譬如,从中国到印度,历程十万余里,在这路程当中,要经过许多国家。有一个人虽然不曾游历印度,但听过别人描述当地的风景,於是熟记在心。某天,这个人忽然动了一念,想起印度的风景,思量千里,便到千里;思量万里,便到万里;思量印度,便到了印度。用这个譬喻就不难理解往生净土的道理了。这正是「一弹指顷,即得往生」。一念就生到极乐世界,不需要担心有多远。
十里桃花不如你,中国暑校转学分
南无阿弥陀佛。。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净土法门:佛门中都重视修定,念佛亦然--学佛网
&净土法门:佛门中都重视修定,念佛亦然
发布:心源&[ &]&& 日期: 11:10:00&&
  摘自净空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楞严经》上告诉我们:“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就是现在。我们有感,佛就有应。但是这个感,不是用妄念去感。我们现在念佛功夫不能成就,都是妄念在作祟,妄念在做障碍;换句话说,心不清净。这个感应是什么?感应是心清净。心清净像水一样,水在清净没有波浪的时候,水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的景象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能感,佛自然就有应,你不但见阿弥陀佛,十方一切诸佛都能见到。既然能见诸佛,当然其它一切人、一切境界都能见到。为什么?心定了。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我们跟佛菩萨、跟鬼神、跟一切,这是我们肉眼见不到的,在不同法界里面,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在一个不同层次的空间里面,统统能见到,不需要用科技的方法,用定。所以佛门对于修定最重视。
  在一般宗教里面着重于修定的,印度有不少宗教,所以他们确实能见到天上、人间,能见到六道的状况,完全是在定。经论上常讲:“定能生神通”,神通哪来的?从定来的。我们常讲的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都从定来的。定浅深程度差别很大,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世间,就是六道之内,六道里面的定分为八个阶段,所谓四禅、四空,四禅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得定,这就是生在四禅天跟四空天。这些事情,我们在近代人记录当中也见到不少。《虚云老和尚年谱》,这流行得很广。虚云老和尚是近代禅宗的一位大德,他的定功大家都佩服,经常一打坐就十天、半个月,甚至两、三个月在定中。定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念头都没有那是无想定,那是外道,不是佛法。定中有境界,我们在年谱里面看到,老法师常在定中到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经去了。当然这决定不是妄语,确实有这个能力。佛法里面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它叫你自己去证得,所以这个不是骗你的,你依照理论、方法去做,你自己能够证得这个境界。所以这个定,关键就非常重要了。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那就是属于初级的定。有很多人在功夫成片里面,见佛了,见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诸佛的x土。
  我们在《地藏经》上看到,阿罗汉,遇到有人求他,问他:老人过去了,在哪一道里面?阿罗汉帮助他,他要先入定,然后才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才把这个事实告诉你。阿罗汉的定比较小,菩萨的定那不可思议。阿罗汉的定要作意,他要入定才能见到;他不入定,他也见不到。像虚云老和尚也得要入定才行,不入定就见不到。定功深的人不要入,他没有出入,他时时刻刻都见得到。净宗法门讲的“事一心不乱”,这个定等于阿罗汉、辟支佛。到“理一心不乱”,那个定就深,没有出入了,不需要入定,你这个虚空法界见闻的能力都恢复了。在事一心还是要作意,有感,佛菩萨就有应。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学佛网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传统文化)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净土法门的修学要领
信息来源:&
作者:达照法师&
发布时间:
  五、在身、口、意上实修
  佛在《金刚经》里面说,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不会讲两种话,佛讲的话是在一个实相、一个真理下讲的,只是针对不同的众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讲。都是他讲的东西,一定是一个道理,如果他讲的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哪一个又是真理呢?因此,虽然法门无量,归根结底的归宿之处还是一个。净土有四土、三辈、九品。&四土&跟通途法门是完全对得上的,核心内容就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佛,众生平等,这是佛法的大的背景。那么按照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开示,落实在修行上就是身、口、意这三业。因此我们修净土法门的要领同样也是要落实在身、口、意这三业上。
  身业就是礼敬诸佛。拜佛时需要合掌、合十&&十个指头合在一起,不能拇指交叉,有些人拇指交叉起来合掌是不如法的。合掌这个手印是十方诸佛共同的手印,代表全心全意。十是代表全,十个指头合在一起并且要当胸,这样就代表十全十美、全心全意,所以合掌时要注意如法。拜下去时,右手按在蒲团的正中间,代表你的身业;左手按在蒲团中间的前上方,代表口业;右手再放上去,代表你的意业。这三步完成后,手要摊出来,手掌朝上,两个无名指的距离是两寸,手腕的距离是八寸,这叫头面接足礼,代表佛站在你的前面,你的手摊开接佛的两足。头要靠在手的中间,有些人拜下去把头靠在手掌上,这是不对的。你的头靠在手掌上,让佛踩在哪里啊?佛就没地方踩了。头面接足礼中,头是代表人最高的地方,足是人最低的地方,以我最高的地方,接佛最低的地方,代表佛走过的道路,是我要走的,佛觉悟的真理,是我最尊重的。手摊开代表接受佛的福德和智慧,头再靠下去,然后手要卷回来,代表你要把佛的福德智慧接回来,然后再复原,右手按中间,左手当胸,最后收掌站起来。如此拜佛就是代表以我全部的身心去恭敬、礼拜佛陀。
  修净土法门并且信愿恳切的人,只拜一尊阿弥陀佛就可以了,见到释迦佛、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无论见到什么佛,拜下去时就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已经具足了所有佛的福德和智慧。无量光就是佛的智慧,无量寿就是佛的福德,所以手一摊开就应该知道:右手接的是佛的无量寿,左手接的是佛的无量光,就是把一切佛的福德智慧都接回来了,接到自己的心里面。所以礼敬诸佛,我们要非常认真地对待,每天有机会就要拜佛,特别是傲慢心重的人。
  在座的老菩萨,岁数大部分都比我大。岁数大的人经验丰富、知识圆满,人生阅历也较深,但是岁数大的人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傲慢、不听话。他觉得:&我几十年人生都经历过来了,我还听你的干什么,我吃过的盐巴比你吃的米都多,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我还听你的干啥!&实际上这种慢心对自己修行是一大障碍。所以很多岁数大的人很固执,心里很不容易放下。子女后代想要说什么了,他总是想要子女听他的,他不要听子女的。其实也不仅仅是岁数大的人,年轻的人也希望别人听他的。都希望别人听自己的,这就是一种傲慢、一种慢心;因为他觉得自己了不起,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实际上你应该认识到,自己还是一介凡夫,贪、嗔、痴、烦恼、我执都没断,听你的完蛋了,听你的话就要跟你一起去轮回了。拜佛是消除我慢的一个最好的办法,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多拜佛,对身体也有很大的帮助。慢心重的人,身体也容易生病,因为他傲慢心重,别人不听他的,他就容易生气,一生气就有毒,一有毒身体就出问题了。
  汉传佛教的礼佛一定是手放在胸口,然后拜下去,站起来手仍放在胸口,最后半拜问讯,举到眉间齐,就可以了。皈依的时候我有教过大家如何拜佛的。问讯是打招呼的意思,也是有讲究的:身体弯到九十度的时候,手印要变成一个弥陀印,弥陀印在底下。这代表佛所成就的报身,也就是佛已经是福德、智慧圆满了,所以我们拜他,向他学习,接受他福德、智慧的加持。弥陀印就是代表福德、智慧圆满的报身佛手印。问讯完之后站起来,人站直手要举毗卢印,也就是将弥陀印这样直接弯过来,两个食指伸直,拇指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内,这就是毗卢印,代表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的手印。毗卢印为什么要举到与眉毛齐,即举到眉心处呢?意思是我们的心,我们每个人的清净法身佛,与佛的清净法身是完全平等无二的。所以我们拜佛,实际上是拜自心。佛的福德、智慧圆满,我们拜他,向他学习,而我们真正要开发的是我们自己跟佛一样的清净法身。最后再合掌,代表在生活、工作中,我们也是以全心全意的心去工作、生活。汉传佛教就以这个方式来礼敬诸佛,来表法。
  拜佛可以使身业得到一个最清静的改变。你身体如果不好,生病了,就是说身体有障碍了,我们就可以通过拜佛改变自己身体的状况。或者上一次跟大家说过的忏悔法,通过忏悔可以改变自己身体的状况,把身业改变。
  藏传佛教的拜佛又跟汉传佛教的不太一样,他们也是五体投地的方式。他们的需要磕大头,用力横向伸手,是代表十方;再举上去,代表三世即过去、未来、十方三世,心量很大;再举到眉毛,代表我的身体;接着举到口,代表我的口;再举到心,代表意。然后拜到蒲团时,身体一下子倒平,佛教里面说&最恭敬的如树倒地&,就是像木棍倒到地上一样,你的身体是直的,还不能膝盖先跪下来,直接&啪&一下倒平了。岁数大的人要小心,万一摔成骨折就麻烦了,但是这种方法对年轻的人来说是一项很好的身体锻炼。伸直了以后,也是要接佛的福德智慧,然后一下站起来。这里的&五体投地&即指头、两个肘、两个膝盖都要触地。五体投地就是指&我对你的佩服简直五体投地&了,也是趴倒在地,让佛来慈悲地加持我们,所以礼敬诸佛是消除身障的要领。
  我们如果对念佛、净土三资粮都懂了,当你念佛念不起来时,一定要懂得怎么去拜佛,这是消除自己的障碍。在寺院里可以多拜佛。在家居士如果家里有佛堂,就在佛堂拜;没有佛堂,就朝西方拜,在客厅里朝西面的方向拜也是可以的。或者你拿一本经或是拿一个小小的佛像,平常放在柜子里,要拜时就把佛像请出来,放在茶几上或者放在一张特定的桌子上,拜完了就收起来。这是讲身业上的修行,就是身体要礼敬诸佛。& 普贤菩萨讲的&十大愿王&,落实成十条就是我们早课里唱颂的&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普贤菩萨是何许人也?他是华严三圣之一。华严三圣是指普贤、文殊、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其中普贤是代表实践修行的菩萨,文殊是代表理论智慧的菩萨,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是华藏世界即华严世界的佛。这位实践的菩萨把整部雄伟广大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讲的教理落实在这十条当中,而这十条的前五条就告诉我们:真正落实华严世界的道理就在于你的身、口、意这三业,以及你集资净障。
  身业是以礼拜作为根本的。你身体有病了,不舒服了,是身体上的障碍;别人看到你就讨厌,不太喜欢你,不太欢迎你,这也是身体上的障碍。因此你就要去多拜佛,身体的障碍没有了,,身体也就舒服了,别人见到你也都很欢喜,你的障碍就没有了。
  第二是称赞如来。称赞如来是口业的修行,在所有的口业当中,称赞如来是把佛陀最圆满的教理落实在口业当中。称如来就是念佛,赞如来就是念经;如果再具体一点,称和赞也可以用在一起,就是我们对佛的功德不停地赞叹,今天在这里讲经说法也是称赞如来的功德。
  念佛,就是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等佛菩萨的名号。因为阿弥陀佛是无量光和无量寿,无量寿就是如,无量光就是来。无量寿,因为他是定,不会改变,而我们每天都在改变,从小到大到老,几十年之后就死掉了。但阿弥陀佛不会变,如如不动,所以阿弥陀佛就是如如不动的意思。也正因如此,他才无量寿、无量光,光明照耀十方法界。
  有光明时才能看见大家的千差万别,也就是说,有智慧才能看出世间的万物,有智慧才能够来到世间度一切众生。如来是&乘如是道而来成正觉&,如来就是不动本迹而度一切众生。他自己安住在法性当中没有动摇,这就是如;他来到一切众生当中,给众生放光献瑞、讲经说法,度一切众生,乃至三途恶道他都不相舍离,这就是来。称赞如来就是内心稳定而能度一切众生,所以念&阿弥陀佛&就已经包括了称赞如来的一切功德。动起来就是来,不动就是如。听到别人手机响了,我们的心动了没有?如果你动了,你就不如了。对一切境都要一个样,无论是佛来还是魔来,你心动了,在那里讲话了,就不对了。某个人的手机一响,一大帮人就开始讲闲话了,你看凡夫就是这样。
  称赞如来是以念佛为最根本,我们平常就要训练这种习惯。如果你这个习惯没有训练起来,你用功也不得要领。我经常看到有些居士在寺院里绕佛,念着念着,看一个人来了,马上先讲两句闲话,打声招呼&哎,你好,今天来啦,好好&&&然后再来念佛,这是毫无意义的。如果大家一起念佛,念着念着,有手机响起了,好多人马上会上去骂两句,不光是手机响起来的人不对,骂人的人也根本不知道怎么用功,这样念佛也毫无意义。
  这就是说,平常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身业以及口业,要把握好这张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你讲别人是非,别人不高兴了,讲错话了,别人会反咬你一口,这还只是因口业引起的眼前的、暂时的祸,其实更严重的祸还在后面。
  你不要小看这张嘴,我们这一生的命都是靠这张嘴养起来的,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是靠这张嘴说出来的,所有知识都是老师的嘴教我们的:其实,整个世界都是这张嘴说出来的。如果从因果的道理去看,去思维一下,就能明白这个道理。你讲一句话,就要为这句话负责,你不想负责,你的真心会去负责,这就是麻烦所在。我们都有真心,你讲了这句话后,你的真心就会把它收在阿赖耶识里,也就是八识田中,等因缘成熟了,这句话就起作用了。每一句话都会起作用,因为有因就有果,我们一定要相信因果。
&&&&&&3&&&&站内网址搜索
本页最后更新: 10:40:25
【中国佛教净土网】
网站分类:
网站名称:
收录查询:
[44957百科]
网站标签:
44957导航申明:本站全部资料取之于网、均为免费,请大家参考使用本站资料时,谨慎选择、自辩真伪、后果自负。
网站简介:
中国佛教净土网是中国佛教网旗下领先的专修往生 阿弥陀佛 极乐净土的念 佛法 门网站.净土宗,又称莲宗,以信愿 念佛 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本站为您提供含文图的全方位净土宗信息,以净土经典讲解念佛方法开示净土祖师传记历代法师居士往生录大德文集为主要内容,并有网上超度净土论坛净土图片等实用和互动功能等栏目
【最新来访网站】
【相关点出网站】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郑重声明:未经授权禁止模仿本站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版权所有(44957百科)上传时间:
56官方微信
扫一扫发现精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净土法门的早晚功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