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交的寿险理赔案例分享 ppt不到一周,就生病了,给理赔吗?

之前在一个帖子里看有网友去香港买重疾险,于是去保诚看了一下。
下面是自己的看法,可能有误解,请大师们指正。
我看的是:危疾終身加倍保
测算了下保费:
我保120万港币,20年,每年要交6万港币。。。
那保费其实就是我交的。除了在中间比如刚交三年就发现有重疾,才是合算。
而且刚交前二年是不赔的。
以小博大看。第三年是赔的最多。18万 赔120万 = 6.6倍。
我的感觉就是如果理财好的,基本不用考虑保险。(除了意外险,这个国内买买就行了,几百块博几万的意思。)就算是香港的,依然是保险算的精。
如果交到20年,也就是55岁,这120万还是得放着,直到身故(没查到身故能不能拿回来)或重疾理赔了,才能拿回来,不过拿回来的都是自己的交的钱。。。。利息高不高。。。没查到。。
当然,可以得到多次的赔偿。。。如果乱乱的什么都得上的话。。还要符合等待期与生存期。
同感,买国内的分红险还不如直接买消费险,以前算过分红险最后拿回来的远不如定期存款,相同的投入每年理财的收益买消费险实现相同的保障都是绰绰有余,毕竟保险公司要赚钱,卖保险的要提成!
兄弟有这钱我建议你拿张新西兰绿卡
我留学期间亲身经历,一个同学的母亲也是重疾,癌症,5000新元,合25000人民币一针的抗癌症打到去世为止
刚开始还能自己坐公交去医院打,后来只能坐出租了(出租车费报销),再后来只能躺家里了(医生护士上门给打,费用还是报销)
要在中国这么治疗话费不止120万港币吧
新西兰的厉害是他们真的有极好的医疗采购体系,其国家集中采购体系覆盖97.5%的一线药物(其中大多数药物都不是本国产的,因为新西兰很少药厂),而且其采购价格非常好,是全球做的最好的, 大约核心一线药物的采购价格仅为零售价格2-10%,而且非常善于使用不同药物的价格进行均衡,让重大疾病的费用得以递减,普通疾病的费用会略高。
我曾对此非常好奇,花了些力气去了解澳新2个国家的医疗系统其背后体系,最后的结论是新西兰的成果是一个廉洁的政府创造的效率奇迹和一个高诚信社会创造的低社会总成本。
- 70后法律男
只是新西兰的绿卡怎么搞到手呢
我在泰康人寿的网站上测算了泰康e生健康重大疾病保险,根据我的年龄,20年交,如果保额人民币100万,那么年交人民币27,000.
在保诚的网站上测了,如果保额是港币125万,20年交,年交港币67,000, 折人民币53,600. 大约是泰康的一倍。
泰康保32种重大疾病,这个目录是国内保监会核过的,国内各大保险公司的重疾险都是以这个清单为基础,略有变化。终身保,如果不出险,去世的时候保费归还。
信诚的貌似范围大些, 有早期嚴重病況(这个赔保额的20%或者25%)。赔100%的重大疾病有52种。
哪种好,估计要医生等专业人士根据出险概率来做个分析了。
每年现金价值增长比例如何,这个说明了保单的预定费率。还有现金价值质押比例和贷款利息是如何约定,有投资机会时可以质押贷款投资。
- 债券小白
可以换个思路看看终生制的保险:
与消费型重疾险(通常只保证到xx岁,比如60,65,70等,自行选择)进行对比,同样交费N年,消费型每年的保费设为A元,终生的为B元,通常情况下,B会远大于A,那么每年多多交B-A元,如果这部分多交的银子拿来投资的话,交费的这N年会产生收益
现在需要比较的就是采用消费型重疾险,每年节省的保费自己投资和终生保险返还型的方案在出险的情况下那种更有利
这里最次的情况就是:比如消费型保到60岁,很不幸的是61岁的时候出险了,那么消费型的自然无法得到赔付,终生制可以,那么这里就要看看那些每年节省的保费通过这么多年的投资(每年有个平均收益率)可否在你出险时提供相同保额的资金用于治疗;
如果这个平均收益率是你可以很容易完成的,比如年化6%-8%,那么自然消费型的保险划算
如果这个平均收益率略高,那么可以考虑无脑终生制的了,当然保费得承受的住的前提下
这个比较有意思,关注中~~
请问有纯消费型的重疾保险吗。不需要还我本金,不出险都归保险公司的那种。
消费险的性价比要高点,几年前,男的,2000左右保费,就可以做到寿险50万,重疾20万。女的保费1000多点,现在应该有性价比更好的产品。
- 债券小白
PICC貌似有款性价比比较高的产品,你可以去700度看下
消费险好像年纪到了一定程度就不保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不划算的。如果真的遇上了50-60岁就重大疾病的话,经济角度说比较划算。
买长期重疾险种,质押保单拿回大部分钱,每年的利息相当于纯消费型重疾险种。
@leonliliu,请问质押保单的利息如何计算,还有重疾是否可以质押?
,我去700度看了,picc的那款一样是寿险,绑了一个重疾。
很多人对把保险和投资相对比,其实是不对的。投资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我们会去承担一些不确定性来获取超额收益。而购买保险(消费型)时我们在干什么?我们是在让渡一部分收益来将不确定性转嫁给保险公司去承担。实际上市两个相反的需求,其原因在于投资时我们主动去承担的那种不确定性使我们可以承担的,而保险消费时我们转嫁出去的那种不确定性往往是我们无力承担的。如果你有能力去承担那种不确定性(比如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你基本上就不再需要保险了。而那种保终身的返还型保险实质是一个消费性保险和一个投资理财的组合罢了,传统无分红型保险是消费性保险和定期存款的组合,分红型保险是消费性保险和一个保本基金的组合。
同意楼上,如果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不需要保险。
其实算一笔帐,一年6万,年收益8% 算。
在第20年。到达290万。我55岁时。
20年起我不交钱了。每年还是8%收益。
在第30年,到达640万,我65岁时。
在第40年,到达1400万,我75岁时,真的真的需要保险公司吗?
8%收达到吗?很难吗?
按年投入6万,年收益5%=>你真做不到5%吗?
20年 55岁时:208万
不再投入。
30年 65岁时:339万
40年 75岁时:552万
5%很难吗?真的真的需要保险公司吗?
质押比例一般是保单现金价值的80-85%,可能不同保单有不同比例,利息一般是银行一年利息略上浮一些,缺点是时间一般在一年内,需要还款再办理贷款。不过有这个功能,可以把保险看成一种特殊的存款。
另外,保险是对冲身体疾病风险,收益率往往是产品设计的时候就确定的,以前是2.5%复利,现在有3.5%复利的产品。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只是保障公司的存续,对投保人来说没有影响。当然分红险种除外,楼上已经说了,分红型保险是消费性保险和一个保本基金的组合。
如果你确定你能活四十年当然不需要保险公司
能确定健康的活到70多,那就不需要保重疾险了。能确定死在60,就不需要养老险或社保了。保险是用大数法则把不确定性变成相对的确定性。
关注中,一直纠结与是买消费型的还是终身的保险中。
我个人觉得很有必要买的是对于一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人,应该购买消费型的寿险,那么万一孩子还没有长大的时候有些任何意外,家庭也可以安然度过。
楼上的不服气,我们来对比下,
每年6万,收益8%。前提
现在35岁。
如果在40岁产生重疾。(已经交保险5年)
自我投资:38万
保险理赔:120万
如果在45岁产生重疾。(已经交保险10年)
自我投资:93万
保险理赔:120万
如果在47岁产生重疾。(已经交保险12年)
自我投资:120万
保险理赔:120万
-------12年是平衡点-----------------
结论:现在开始每月拿出5000,做相对低风险(8%年化)的投资。
只要投满10年,一辈子不愁了。
楼上计算得很正确,保险本身是作为一种对冲工具在组合中使用的,而且对冲的主要是受益人的风险。如果不考虑保险,就按每年6万,年化8%收益,假如买入3万保险,另外3万投资,第二年出险,家庭可得63万,第十二年出险,家庭可得120万,这比不考虑保险,在6万到120间递增要安全得多,当然有得必有失,在12年后递增速度不如纯投资。不同风险偏好的可以考虑组合比例。
都卖债券去买保险吧,
我就可以买便宜的债券,
打新股也容易点了
- Many shall be restored that now are fallen and many shall fall that now are in honor
我就不觉得该买保险,出问题了赔几十万有意义吗?没出事不是白交钱?
我那天看过一个张翼轸老师的文章,他是这么说的
我们理财中不可或缺的“买保险”同样是一件数学期望为负的事情,因为保险公司要赚钱,所以投保人视为整体,他们能够获得的理赔,必然是保险金-保险公司利润的部分
保险的意义不是赚钱,而是对冲低概率的风险事件,在你残疾身故等意外时提供经济的补偿,花小钱防范你个人小概率出现难以承受的经济风险。
不过张老师最后结论是应该买保险
保险自然是有意义,那个等于是资管的核心,叫做对冲系统性风险,就像发行权证的人总要有点利润,期指中金总要赚钱,保险公司自然是需要利润的,投资股票需要对冲系统风险,人生理财也是一样。至于有投资内容的保险就算了吧, 那是保险公司把A和B混一起让A+B显得好看点的招数。
老师说的是另外一个问题,为了防范道德风险,国内的保额有限额,已经不能满足高端人士的风险对冲需要了,出险了赔款不足。这个可能要等监管放松或者买境外的产品。
- 交易所不死老滑头
除了意外险和医保,其他的什么保险都是垃圾,把保险当投资简直就是侮辱投资二字。
于是我得出另一个结论。
35岁前重疾的概率非常的低。
如果从20岁,开始,每年3万元(每月2500),8%收益率。
在35岁时:87万
停止投入,收益率8%
在45岁时:189万
在55岁时:377万
足够支付可能发生的重疾费用。
- 我为榴莲狂
每年收益8%,连续35年,不知道这个难度有多大,有经验的人说说吧。
ge75说的有理啊,不要把保险跟投资比较吧。
多讨论多计算还是很有启发的。从以上几位的需求来看,保险应该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减少投资属性。目前保险的管制利率是3.5%,这个利率已经低于最近10年期国债的利率4.13%,而且国债可以免利息税,更低于大家很有信心实现的8%的复利。因此作为投资的价值已经基本失去,或者只能面对不费心理财的人群。
以上大鳄的说法也很有启发,20年期的重疾险可以看成是一个年缴6万的,票面利率2.5-3.5的债券,附送一个权证,权证的行权条件是发生重疾,行权后获得保额,行权受益人可以为继承人。发行该债券的承销费用为首年的60-100%,该债券能否质押根据条款来定,该债券1年以后可以由保险公司回购。
这样比较更清楚了吗。
返还型保险就是扯淡,投资收益一坨屎、保障功能一坨屎。你跟保险公司抱怨:收益太低...他会说这不是投资,这是保障。你跟保险公司抱怨:保障额度太低。。。他会说,这不光是保障,还有投资回报。。。
理性的投资人应该明白,买保险是一种成本比较高的对冲风险方式。
对于没法完全避免、躲避或者转嫁的风险,我只买定期寿险和意外险。
- 老邓9527
我买是定期寿险\意外险\重疾,都是消费型.
我只买3种保险,定期寿险,综合意外险,如果出门,再买交通工具意外险,保险就是保你不能承受的,承受不起的,给家里的经济支柱买,如果能够承受的就不需要保险,现在很多卖保险的忽悠给小孩子买这个那个,骗死人不偿命。
现在网上有送航空意外险,免费保1年,保额好像是100万还是200万,不花钱免费送,大家不妨去领一个。
保险就是保障,其他功能都扯淡。
我还真买过救援险,美亚的。很贵,10天300元。
不过我徒步EBC啊,一次直升飞机救援就是3万。
你投的总共120万里,有多少到了保险公司业务员(或中介,代理)口袋里?
10多年前,在香港工作,曾在香港买过年缴1万的保险,缴费2年,因为要回国工作,就退保,只拿到几千元。
当然,买分红型的,退保是下下策。
我现在只买消费性的,剩下的钱投资。
其实,在香港利率很低的情况下,买分红型的要比国内还不合算。
- 老邓9527
HK的消费性保险有人了解么?
据我之前和我的保险经纪人沟通的结果,和大陆同类保险相比,香港的消费型意外险,消费型重疾险和大陆相比也没有竞争力,有一家公司的消费型定期寿险很有竞争力,返还型重疾险普遍比大陆有竞争力。
每年缴费的那个单据要保留吗,还是说只拿着保险合同就行了
我买重疾险和意外险(综意+交意),养老险靠社保了,社保的算法是跟踪社会平均工资,而且在税前缴费,当然公司年金也可以买些,也在税前缴费。
我和 差不多思路,除了我自己的重疾险外,意外,定寿和其他家庭成员的重疾险都配齐了,自己的重疾险因健康原因还没弄好,仍在寻找合适的产品。已有的基本医保和基本养老我会好好维护。小孩的教育金,补充养老都计划靠自己投资配置来实现。未来如果有类似401K的个税递延养老险产品会考虑配置一部分,补充医疗目前还在犹豫是靠自己投资还是靠商业保险。
虽然许多人对基础医保和基本养老诟病很多,但是我并不苟同。基础医保和商业医保一个巨大的优点是无条件承保,你病得下不了床了他也承保,没有哪一个商业医保能做到这一点。基本养老则是一个通货膨胀挂钩的养老险,其抗通胀的特性无可比拟。当然他们的缺点也明显,就在于基础两字,只能让你活下去,不能保证活得好
- 老邓9527
明年个税递延养老险产品开始试点了,可以考虑
- 炒股炒成股东
请问下,商业保险的赔付也是无条件的么?
- 老邓9527
重疾基本无条件.除非是aids
条件都写在合同上啊,自己仔细理解合同就没问题了,有不理解或者有疑惑的地方向你的保险经纪人或者保险代理人请教,他们拿了佣金,有义务解答你的疑问。
- 保诚理财经理,非中介
100万人民币保额的重疾险,20年交,2岁的话在8000左右,30岁在2万左右,楼主这6万怎么这么高,年龄很大吗,而且这个保额还会不断增长
要回复问题请先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寿险理赔流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