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术语有腾空飞行术吗

道教——方术杂术
道教方术之尸解&
道教认为道士得道后可遗弃肉体而仙去,或不留遗体,只假托一物(如衣、杖、剑)
遗世而升天,谓之尸解。《后汉书·王和平传》李贤等注云:“尸解者,言将登仙,假 托为尸以解化也。”①《无上秘要》卷八十七云:“夫尸解者,形之化也,本真之练蜕 也,躯质之遁变也。”②故又喻之为“蝉蜕”,“如蝉留皮换骨,保气固形于岩洞,然
后飞升成于真仙。”③但《洞真藏景灵形神经》又云:“尸解之法,有死而更生者;有 头断已死,乃从旁出者;有死毕未殓而失骸者;有人形犹存而无复骨者;有衣在形去者; 有发既脱而失形者。”④可知失去骸骨或仅留骨或衣者,皆称尸解。
  尸解之说在汉代十分流行。《仙苑编珠》卷下载:“倩平者,沛人也。汉高卫卒也。
得道,至光武时,不老,后托形尸,假百余年却还乡里。”⑤《抱朴子内篇·论仙》引 《汉禁中起居注》称:李少君病死,“久之,(汉武)帝令人发其棺,无尸,唯衣冠在 焉。”葛洪曰:“按《仙经》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
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今少君必尸解者也。”又称费长房、李意期“皆尸解者也”。 ⑥南北朝至隋唐亦流行尸解之说。《无上秘要》卷八十七所引《洞真藏景录形神经》 《洞章琼文帝章经》《洞真太上隐书经》《洞真八素真经》《真迹经》等,即出于南北
朝,书中多论尸解术。《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一《万振传》称万振“龙朔元年尸 解于京师,数日启棺,惟有一剑一杖而已。”⑦道教发展出许多所谓“尸解之方”。
  《云笈七籤》卷八十五《太一守尸》称:“夫解化之道,其有万途。……或坐死空谷,
或立化幽岩,或髻发但存,或衣结不解,乃至水火荡炼,经千载而复生,兵杖伤残,断 四肢而犹活。”⑧同卷《太极真人遗带散》称:“凡夕解者,皆寄一物而后去,或刀, 或剑,或竹,或杖,及水火兵刃之解。”⑨据《无上秘要》卷八十七和《云笈七籤》卷
八十四至八十六所载,即有尸解法十种以上,较著者有:
  (一)火解。《无上秘要·尸解品》云:“以药涂火炭,则他人见形而烧死,谓之
火解。”《云笈七籤》卷八十五《太极真人飞仙宝剑上经叙》也称:“以录形灵丸涂火 炭,则他人见形而烧死,谓之火解。”
  (二)水解。《道迹灵仙记》说:“段季正,
隐士也,晚从司马季主学道,渡秦川溺水而死,盖水解也。”又称:“王进贤者,琅琊 王衍之女也。遭石勒略……赴黄河,自誓不受辱,即投河中。时遇嵩山女仙韩西华出游,……
救而度之,外示沉没,内实密济矣。”
  (三)兵解。《无上秘要》卷八十七和《云笈七籤》卷八十五《太极真人飞仙宝剑
上经叙》皆称:“以一丸和水而饮之,抱草(一作木)而卧,则他人见已伤死于空室中, 谓之兵解。”
  《云笈七籤》卷八十五《王嘉兵解》称,陇西安阳人王嘉及二弟子为姚所杀。姚苌
“先使人陇右,逢嘉将两弟子,计已千余里,正是诛嘉日也。嘉使书与苌,苌令发嘉及 二弟子棺,并无尸,各有竹杖一枝”。
  (四)杖解。《云笈七籤》卷八十四引《赤书玉诀》云:
“当取灵山阳向之竹,令长七尺有节,作神杖,使上下通直,甘竹乃佳。书黑帝符 著下第二节中,白帝符第三节中,次黄帝符第四节中,次赤帝符第五节中,次青帝符第 六节中。空上一节以通天,空下一节以立地。蜡封上节,穿中印以元始之章,又蜡封下
节,穿中而印以五帝之章。绛文作韬,长短大小足容杖。卧息坐起常以自随……当叩齿 三十六通,思五帝直符吏各一人,衣随方色,有五色之光流焕杖上,五帝玉女各一人合 共卫杖左右。微祝曰:‘太阳之山,元始上精;开天张地,甘竹通灵。……’毕,引五
方气各五咽,合二十五咽,止。行此道九年,精谨不慢,神真见形,杖则载人空行。 若欲尸解,杖则代形,倏歘之间,已成真人。”此即所谓“尸解神杖法”。
  (五)剑解。《云笈七籤》卷八十四《尸解次第事迹法度》讲“修剑尸解之道”,
即“以曲晨飞精书剑左右面。先逆自托疾,然后当抱剑而卧。又以津和飞精作丸如大豆, 于是吞之。又津和作一丸如小豆,以口含缘,拭之于剑镮,密呼剑名字。祝曰:‘良非 子干,今以曲晨飞精相哺,以汝代身,使形无泄露。……’祝毕,因闭目咽气九十息。
毕,开目忽见太一以天马来迎于寝卧之前,于是上马,顾见所抱剑已变成我之死尸在彼 中也。”
  另外尚有太清尸解法、太一守尸法、太极化遯法、鲍靓尸解法、太阴炼形、水火荡
炼尸形、阴阳六甲炼形质法等,名目繁多。道教又称:白日去谓之上尸解,夜半去谓之 下尸解,向晓暮之际而去者,谓之地下主者。但后世道教认为,总的说来,尸解为成仙 之道的下品。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叙》云:
“夫神仙之上者,云车羽盖,形神俱飞;其次,牝谷幽林,隐景潜化;其次,解形 托象,蛇蜕蝉飞。然而冲天者为优,尸解者为劣。”
  尸解术是早期道教信奉的成仙术,多遭世人非议,王充《论衡·道虚篇》即称之为
“虚妄”之术。一些道士也在逐渐修改看法,隋唐道士已视之为成仙之下品,金元全真 道更在基本否定肉体成仙的基础上,加以彻底摈弃
道教方术之符咒术
符咒术是道教应用咒语祈请神明、诅咒鬼蜮的一种方术。被认为可以感通天帝,役使
鬼神,达到除邪消灾、逢凶化吉的目的。
  咒语导源于巫觋。《尚书·无逸》有“厥口诅祝”,《正义》曰:“以言告神谓之
祝,请神加殃谓之诅。”①其书面形式,最初发现于东汉墓葬中,与符箓连为一纸,表 明在东汉时符箓与咒语已经合并使用。故道教在承袭符箓术时,同时也承袭咒术,此后 道士作法时,符咒并用一直成为定制。道教在长期传习过程中,对咒语作了很大的发展,
创制了各式各样用于各种场合的咒语。它们散见于众多的符箓、道法书中,又有一些咒 语专书加以结集。如《太上三洞神咒》十二卷,即收有长短咒语七百三十六首,数量是 很多的。
  道教咒语与符箓一样,使用十分广泛。有用于治病者,加《咒枣治病咒》《咒水治
咽喉咒》《治寒病咒》等。有用于内丹修炼者,如《净口咒》《净身咒》《净天地咒》 《安魂定魄咒》《坐炼咒》等。有用于驱逐邪祟者,如《六合咒》《役遣咒》《禳童稚 多灾符咒》等。有用于雷法者,如《起风咒》《起云咒》《起雨咒》《起雷咒》等。就
其语言内容而言,有向天神或大神祈求者,大多为陈述心愿、颂扬威德之词;有向一般 神灵进行呼召役遣者,大多为命令之语;有向鬼蜮进行诅咒、呵责者,大多为斥责,威 吓之词。其语言形式,大多为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组成的韵语(以四言为最多),
少数为长短不齐的无韵语,还有一些夹有梵文译音或纯为梵文译音的咒语,如“唎吽啰 吒”等。咒语的文末,一般都以“急急如律令”作结。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说: “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张天师,汉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
得祖述”。②兹举道书所载数例,以见一斑:
  《天蓬敕咒》:天蓬天蓬,万神之宗。威严大道,游行太空。坐南斗内,立北斗中。
紫微大帅,天皇赐功。……金阙玉房,大有神功。怒动天地,日月失光。气吞五岳,倾 摧四方。顺吾咒者,速来伏降。违吾咒者,倾死灭亡。急急如律令。③《净身神咒》: 灵宝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藏玄冥。青龙白虎,队仗纷纭。朱雀玄武,侍卫我
真。④《致雨咒》:五帝五龙,降光行风。广布润泽,辅佐雷公。
  五湖四海,水最朝宗。神符命汝,常川听从。敢有违者,雷斧不容。急急如律令。
⑤道士念咒,有出声的念,有不出声的默念(称心咒、密咒)。念咒时,常配合掐诀。 所谓掐诀,即将手指的指根、指节、指头、指甲背等处,分别与天干、地支、五行、七 政、八卦、二十八宿相配,按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或模仿某种形象,作出伸、屈、拉、
勾、交等各种手势,即成各种诀。《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十六云:“诀有七百 余目”,“凡掐诀者,所以通真制邪,役将治事。”⑥意谓以此手诀,上通神真,役使 神将,治伏群邪。
  咒语的思想基础,与符箓一样是鬼神论。但也有人认为气功师如运用这一形式与存
思,行气相配合,或许有助于集中精力,诱导意念,使其容易进入气功能状态。
道教方术之服食术
服食又名服饵,指服食药物以养生。道教认为,世间和非世间有某些药物,人食之
可以祛病延年,乃至长生不死。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 中药养性,下药除病。①道士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一套采集、制 作和服食长生药的方术,即为服食术。
  服食术起源于战国神仙家,为晚周仙道三流派之一。《史记·封禅书》载,神仙家
倡言: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人如求得此药服之, 可长生不死。于是齐威王、宣王、燕昭王派方士入海求之,不得。其后,秦始皇派人率 童男女入海求之,未能至。再后,汉武帝除继续“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外,
又听方士李少君的怂恿,“亲祠灶”、“而事化丹砂诸药齐(剂)为黄金”,即令方士 从事炉火烧炼,企图用人工炼制出不死药,③促成了炼丹术的产生。从此,“不死药” 即包括人迹罕到之处的奇药(实即野生菌类、草木药),又包括金石药和用金石炼成的
丹药(道士称金丹)。《汉书·艺文志》著录《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太乙杂子黄 冶》三十一卷,就是当时服食著作的代表。
  道教承袭此术,不少道士皆修服食。《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九和三十载,韦
节“卜居华山之阳,……饵黄精、白术、胡麻、茯苓、丹砂、雄黄” 田仕文“常饵服 白术、茯苓,久而有益”;梁谌“广索丹砂,还而为饵”;马俭“断谷服水,饵枣膏、 天门(冬)”;尹通“服黄精、雄黄、天门冬数十年,体渐清爽”;王延“唯松餐涧饮,
以希真理”;于章“啸咏林泉,饵黄精、茯苓、山地黄”。④《南史·隐逸传》载,刘 凝之隐居衡山之阳,“采药服食,妻子皆从其志”;顾欢“晚节服食,不与人通”。⑤ 入唐以后,道士除服草木药和金石单味药外,又多服金石烧炼而成的丹药。此风还普及
于上层社会,不少皇帝如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和大臣杜伏威、李抱 真、李虚中,以及许多文士都争相服食丹药。但多数丹药皆有毒,致使很多服食者中毒 而死。因此引起很多人的反对,唐以后,外丹术和服食外丹之风逐渐衰落,而服食草木
药和单味金石药则继续流传。
  与上述服食术发展情况相适应,服食书在历代不断出现。
《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有《木芝图》《菌芝图》《肉芝图》《石芝图》《大魄 杂芝图》各一卷,《服食禁忌经》一卷,《小饵经》一卷,《采神药治作秘法》三卷。 《隋书·经籍志》医方类著录《神仙服食经》《神仙服食方》《论服饵》等二十余种。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除著录多种外丹烧炼书外,又著录服食书《太 清神仙服食经》《神仙服食药方》《太清诸草木方集要》等十余种。《通志·艺文略》 著录《神仙长生药诀》《服饵保真要诀》《古今服食药方》《摄生服食禁忌》等四五十
种。《正统道藏》收载《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种芝草法》《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 《太上肘后玉经方》各一卷,《云笈七签》卷七十四至七十八专列《方药部》。
  用作服食的草木药,据《抱朴子·仙药》篇记述,有五芝(其中之一为灵芝草)、
茯苓、地黄、麦门冬、木巨胜、重楼、黄连、石韦、楮实、枸杞、天门冬、黄精、甘菊、 松柏脂、松实、术、菖蒲、桂、胡麻、柠木实、槐子、远志、泽泻、五味子等。其他书 中还有人参、甘草、大枣、杏仁、桃仁、竹实、苁蓉、干姜、覆盆子等。前苏联学者用
电子计算机对中草药成分配方进行研究,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的三十种,⑥绝大多数都 包括在《抱朴子·仙药》篇所举草木药中。以上诸药大都可单服,《千金要方》卷十二 “服地黄方”、卷十四“造生干地黄法”、“造熟地黄法”即载地黄的制法、服法。
《千金翼方》卷十二“服天门冬丸方”又载天门冬的制法、服法。诸草木药又可复 方配伍服食,如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服药论》列有“安和脏腑丸方”、“治润气液 膏方”即为草木药复方。唐人卢遵元《太上肘后玉经方》亦为草木药复方配方,它按乾、
坤、艮、巽、离、兑、坎、震等八卦次序,列出八个服食方,绝大多数为草木药之复方 配方,药性大都平和,极少或没有副作用。
  用于服食的金石药,常见的有丹砂、雄黄、雌黄、石硫黄、曾青、礜石、云母、慈
石、戎盐、石英、钟乳石、赤石脂、太乙禹余粮等。以上诸药有单服者。隋人京里(或 作京黑)先生《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即载有丹砂、雄黄、石钟乳、石脂等单方的制法 与服法,其中饵服丹砂二十一方,饵服雄黄十一方。《云笈七签》卷七十五载“炼云母
法”十方,“服云母法”二十六方。孙思邈《枕中记》又载“饵云母法”、“饵雄黄法”。 此外,又有将诸金石药配伍服食者,较早的有魏晋名士普遍服用的“五石散”,又名 “寒食散”,为五种未经烧炼的石药⑦合研而成的散剂,主要成分为砷类化合物,有兴
奋末梢神经、引发性冲动的作用。最多的是若干石药经烧炼而成的丹药(金丹),其配 方、制法散见于众多外丹书中,《云笈七签·方药部》所列诸方,亦多为此类金石药复 方。
  作为冀图长生不死的道教服食术,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它所积累的众多服食方,尤
其是草木药方,仍具有可供药用的研究价值。据《动物学杂志》1959年第4期载文称:1 959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从《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本草纲目》 等二十余种道书、中医药典中,筛选出抗衰延年药方一百五十余种,按功用分为十二类,
计耳目单方类十一种,耳目复方类八种,齿发单方类六种,齿发复方类十八种,诸风单 方类六种,诸风复方类二种,悦泽方类八种,补虚单方类八种,补虚复方类四十种,延 年不老单方类六种,延年不老复方类三十六种,其他二种。可谓我国古代服食养生药研究的一种总结。
道教方术之行气术
  行气亦称炼气、食气、服气。道教早期修炼方术之一。是指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
而往往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内修方法。一般又分外息法和内息法两大类。其重点在以 我之心,使我之气,养我之体,攻我之疾,从而延年益寿。 道教十分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太平经》卷四十二说:
 “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
神亦死,无气亦死。”卷五十六至六十四认为:“元气,阳也,主生,自然而化,阴也, 主养凡物。”①《云笈七籤》卷五十六《元气论》认为:“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 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②由此道教形成了一整套的行气法。这
套行气法也是对古代方士行气的继承和发展。现存战国时的石刻文《行气玉佩铭》记载 了古代方士的行气法,郭沫若用今天通用的文字译述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 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顺则生,逆则死。”
  “这是古人所说的‘道引’,今人所说的气功。”③《庄子·刻意篇》:“吹呴呼
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④可证战国时代,确实有这一派讲究气功的养生家。蒙文通先生在《晚周仙道分三派考》
中认为:古之仙道,大别为三,即行气、药饵、宝精 其中以王乔、赤松为代表的行气 派“于古为最显”。⑤道教行气即承此派而来。
  《太平经》卷四十二提到“食气”,认为:“夫人,天且使其和调气,必先食气;
故上士将入道,先不食有形而食气,是且与元气合。”⑥此所谓调气、食气即早期道教 的行气法。到晋代,道教对行气的论述愈益增多。《抱朴子内篇·至理》论行气的功用 时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
者,亦得数百岁。……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 验,多气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不染。⑦《抱朴子内篇·释滞》也 说:“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行气或可
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 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⑧《释滞》篇还讲了行气的具体方法、行气的时 间以及注意事项。它说:行气的大要在于胎息。“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呼吸,如在胞
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 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放于鼻口之上,吐气而鸿 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行气当以生气之时,勿以死气之
时也。……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其从半夜以至日中六时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 气,死气之时,行气无益也”,“行气大要,不欲多食,及食生菜肥鲜之物,令人强气 难闭。又禁恚怒,多恚怒则气乱”。⑨魏晋至隋唐,是道教行气术最盛行的时期,出了
许多著名气功家,创造了许多行气法。仅《云笈七签》即用了七卷的篇幅收载宋以前诸 家气法,加上《道藏》的其他气法书,数量甚多。现择数种略述于后,以见一斑:
&&&&&&&& (一)陶弘景六字诀。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云:“凡行气,以鼻纳
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
  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咽,
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 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凡人极 者,则多嘘呬,道家行气,多不欲嘘呬”;“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呼、吸二气出之。
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疼闷,唏气出之。肝脏 病者,眼痛,忧愁不乐,呵气出之。……此即愈病长生要术也。”这是道教以疗病为 目的的行气法,且种类甚多。
  (二)龟鳖行气法。《云笈七签》卷三十四载此法为:“以农复口鼻,不息,九通,
正卧,微微鼻出气,愈塞不通,反两手据膝上,仰头,像鳖取气,致元气至丹田。…… 大拇指急捻鼻孔,不息,即气上行,致泥丸脑中,令……血脉气各流其根,闭巨阳之气, 使阴不溢信明,皆利阴阳之道也。”这是模仿动物的行气法。另外还有虾蟆行气法、
雁行气法、龙行气法等。
  (三)服元气。《云笈七签》卷五十八《尹真人服元气术》云:“人身中之元气,
常从口鼻而出,今制之令不出,便满丹田。丹田满即不饥渴,不饥渴盖神人矣。”同 卷《服元气法》云:“服元气于气海,气海者是受气之初,传形之始,当脐下三寸是也。
  气海者与肾相连,属于癸水,水归于海,故名气海。气以水为母,水为阴,阴不能独生
成,必以阳相配。心属南方丙丁火,是盛阳之主。既知气海,以心守之,阳既下临,阴 即上报,是以化为云雾,蒸熏百骸九窍,无所不达,亦能为津液如甘雨,以润草木,正 气流行,他气自匿。”卷六十《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法·行气诀》云:“每三连咽,
即速存下丹田,所得内元气,以意送之,令入二穴,因想见两条白气,夹脊双引直入泥 丸,熏蒸诸宫,……想身中浊恶结滞邪气瘀血,被正荣气荡涤,皆从手足指端出去,谓 之散气。……如此一度则是一通,通则无疾。则复调之……如前闭气鼓咽至三十六息,
谓之小成。……至一千二百咽,谓之大成,谓之大胎息。”这是与存思结合的行气法。 (四)墨子闭气行气法。《云笈七签》卷五十九载:“长生之道,唯在行气。
  行气名炼气,一名长息。其法:正偃卧,握固,漱口咽之,三日,行气,鼻但纳气,口
但出气,…… 初为之时入五息已一息可吐也,每口吐气欲止,辄一咽之,乃复鼻内气,……凡内 气则气上升,吐气则气下流。”。
道教禁术介绍
 禁术可大别为“气禁”、“咒禁”两类。《抱朴子内篇·至理》记气禁,其文曰:
&&&&&&&&&&&&&&&&&&
&&&&&&&&&&&&&&&&&&&&&&&
道教附体罡介绍
步之以使鬼神“附体”。在行考召、收邪一类法术中,要用迷魂法控制人(多用童子)意识,并暗示让鬼神附身,称为附体,此罡即行此术时作为配合。凡九步,边步边念《九转涂咒》:“一转天地动;二转日月昏;三转神魂乱;四转魂魄离;五转倾山倒岳;六转收台光、幽精、爽灵;七转生魂迷、死魂迷;八转收八方形影;九转摄亡附身。”(《东岳温太保考召秘法》,载《道法会元》卷二五四)咒中一转、二转云云指九步中每步的赋义。大要为表示天昏地暗,被附者之魂(台光、幽精、爽灵)已被法师收起,亡灵(或邪祟)已经附身。
道教二十八宿罡介绍
以二十八宿星图为罡步之迹,代表旋斗历箕,蹑行二十八宿。
&步时念咒:&“干尊熠灵,坤顺内明,二仪交泰,六合利贞。配天享地,永宁肃清。应感元皇,上衣下裳,震登艮兴,坎顺离明。巽旺兑生,虎步龙翔。天门地户,人门鬼路,卫我者谁?昊穹昱苍。今日禹步,上应魁罡。鬼神宾伏.永辟不祥,所求如愿,应时灵光,违吾令者。反受其殃。急急如律令摄”。&&& 《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二三)此罡步法较繁,每宿皆念若干颗星,即有若干步,步完二十八宿总计一百七十八步。&
道教五行相杀罡介绍
取五行相克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原理制成。在“”“”()
' h1 U* q0 l% j1 m9 E
% F6 O. k# R3 f" H
“”3 R% P0 r, V( R
道教方术法术介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继承并发展了前期道教的各种修炼方术,见于记载的大致有如下一些。&
  金丹术。义称黄白术、外丹术等。《抱扑子内篇》言:“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其方法是对一些矿石、药物进行神秘性的炼制,然后服食之。
  存思和守一。存思即存想各种神灵,葛玄《五干文经序》言;“静思期真,则众妙感会;内观形影,则神气长存。”守一是存神法之较重要的一种。“一”乃是“有姓字服色”的一位神灵。葛洪认为有“守真一”与“守玄一”之分,守真一有守形却恶的作用,守玄一则可获分形之术。
  导引与行气。导引是一种把吐纳、调息和体操、按摩等运动肢体的动作结合起来的健身术,葛洪《抱朴于内篇》记有“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等等导引姿势。行气又称服气、食气、炼气等,其法大致为“鼻纳口吐”,亦即“吐纳”。葛洪说:“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炼行气功深者还可得“胎息”功,“不以鼻口嘘吸,如人在胞胎之中。”
  辟谷:即断绝食用五谷杂粮。古人以为五谷杂粮会在肠中变成粪便,其秽蚀之气会影响成仙,故应断绝食之。辟谷之时,仍可食其他药物如芝、菊等。葛洪《抱朴子内篇》中列举了许多魏晋时行辟谷术的人物及其方法。
  房中术。即男女合气之术。葛洪说魏晋时“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益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事耳”。所谓“还精补脑”,意即用意念控制并配合一些呼吸动作以忍精不泄.如此则有补脑的作用。
  各种法术。《抱朴子内篇》中记录有很多种道士所行的法术,如院形变化之术、分形之术、占问吉凶安危之术、奇门遁甲术、不畏寒热风湿之术、行水潜水及各种祈禳之术,又记有符咒、气禁(将行气与禁咒相结合,可与病人同床而不染,又可辟虎豹毒蛇,还可蹈刃不伤,人火不灼等等),乘跃(可腾空飞遁、日行千里)等等法术。
  除了以上种种修炼和行法方术外,这一时期的道士们还多行斋醮之事。陆修静认行斋醮不仅可以救厄拔难、祈福禳灾,还可令人得道升仙。
道教方术之辟谷术
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即不食五谷杂粮。
道教从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黄庭内 景经》云:“百谷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 ①同时,人体中有三虫(三尸),专*得此谷气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产生邪欲 而无法成仙。因此为了清除肠中秽气积除掉三尸虫,必须辟谷。为此道士们模仿《庄子
·逍遥游》所描写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仙人行径,企求达到不死的目的。 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集秦汉前礼仪论著的《大戴礼记·易本命》 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②是
为辟谷术最早的理论根据。《淮南子·地形》也有类似的记载。而《人间》还载有实例, 如记述春秋时鲁国人单豹避世居深山,喝溪水,“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 有童子之颜色。”③是为史籍所载最早之辟谷实践者。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 书中有《去(却)谷食气篇》,则是现存汉前辟谷服气术最早的著作。有云:“去(却) 谷者食石韦。……首重、足轻、体轸,则昫(呴)炊(吹)之,视利止。”意谓初行辟
谷时往往产生头重脚轻四肢乏力的饥饿现象,须用“吹呴”食气法加以克服。这里将辟 谷与行气联在一起,和《庄子·刻意》将行气与导引联在一起一样,似皆表明此三术在 先秦时最初存在的状态,即表明它们之出现是大体同时的。
  道教创立后,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汉武帝外传》载,东汉方士王
真“断谷二百余年(当为“日”之误——引者注),肉色光美,徐行及马,力兼数人”。 ④《后汉书·方术传》载:“(郝)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⑤曹植 《辩道论》载郗俭善辟谷事,谓曾“躬与之寝处”以试之,“绝谷百日,……行步起居
自若也”。⑥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左慈、封君达、鲁女生等皆行辟谷术。东晋 道士葛洪反对单行辟谷可致仙的观点(主张择仙术之善者而兼习之,尤其必修金丹), 认为单行辟谷可成仙是行气家“一家之偏说”,但并不怀疑辟谷术的健身延年效果。他
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说:“余数见断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轻色好。”⑦并举 出具体例子以证之:三国吴道士石春,在行气为人治病时,常一月或百日不食,吴景帝 闻而疑之,“乃召取鏁闭,令人备守之。春但求三二升水,如此一年余,春颜色更鲜悦,
气力如故。”⑧又“有冯生者,但单吞气,断谷已三年,观其步陟登山,担一斛许重, 终日不倦。”⑨《魏书·释老志》载,北魏道士寇谦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以导引辟谷口诀, 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又谓东莱道士王道翼隐居韩信山,断谷四十余年。《云笈七签》
卷五载,孙游岳“茹术却粒,服谷仙丸六十七年,颜彩轻润,精爽秀洁。”AB《南史· 隐逸传》载,南岳道士邓郁“断谷三十余载,唯以涧水服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AC 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AD《北史·隐逸传》
称陈道士徐则“绝粒养性,所资唯松术而已,虽隆冬沍寒,不服棉絮”。AE《旧唐书· 隐逸传》载,唐道士潘师正居嵩山二十余年,“但服松叶饮水而已”。AF其徒司马承祯 亦传其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宋史·隐逸传》载,宋初道士陈抟居武当山九室岩,“服 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AG《宋史·方技传》载,赵自然辟谷“不食,神 气清爽,每闻火食气即呕,唯生果,清泉而已”。柴通玄“年百余岁,善辟谷长啸,唯
饮酒。”AH史籍、道书所载,不胜枚举。可知从汉至宋,辟谷术在道教内一直十分流行。 道士在传习辟谷术过程中,曾写有辟谷术专著,论述与阐发辟谷诸法。《抱朴子内
篇·遐览》著录《休粮经》三卷。
  《通志·艺文略》著录《太清断谷法》《无上道绝粒诀》《休粮诸方》《太清经断
谷诸要法》《断谷诸要法》《停厨圆(或作“丸”)方》各一卷。《正统道藏》收载尤 多。但诸书所载,归纳起来,不外“服气辟谷”与“服药辟谷”两大类。
  (一)“服气辟谷”即以服气与辟谷相配合,并以服气为基础,通过服气达到辟谷
的目的。具体说法不一,有的主张服气之初,即行辟谷,饥时饮一两盏胡麻汤或酥汤, 或一两杯酒,渴时唯饮清水。有的主张服气之初渐减食物,每日减食一口,递减至十日 而全断。有的主张不强行辟谷,待服气功深,至三年后,便会自然断谷。具体方法多见
于诸家气法书中,据《抱朴子内篇·杂应》篇载,即有食十二时气法,食岁星气法,食 六戊精气法,思神食气法等。
  (二)“服药辟谷”即用服食药物以代替谷食。药方甚多,有取高营养而消化慢的
豆、枣、胡麻(芝麻)、栗、酥、及茯苓、黄精、天门冬、术、人参、蜂蜜等配伍,制 成丸膏,于断谷后口服一二丸,以代谷食。有取高营养而难消化之物配方,一顿饱餐后 即绝谷,可辟谷很长时间。又有作美食饱餐一顿,再服药以养所食之物,据说可辟谷三
年。还有用草木药熬煮特定的石子,以石当饭者。具体药方见《太清经断谷法》及《云 笈七签·方药部》。
馆藏&15523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飞行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