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同治年间的陕甘回民起义的真相穆斯林起义

陈氏宗亲网 - 清末陕甘回民起义与“陈家破寨子”
&|&&|&&|&&|&&|&&|&&|&&|&&|& |
陈氏宗亲网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清末陕甘回民起义与“陈家破寨子”
&&&热&&&&&★★★
清末陕甘回民起义与“陈家破寨子”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435
更新时间: 15:33:09
19186218772000
……26.923.487%471863……186192.882.288.6%249.188.6%
19981862……1958……
原武威县陈家寨一族满门遭难就是其中一例。
陈家寨位于武威城东三十几里地,是隶属东河乡政府的一个行政自然村,村名就叫陈家寨村,俗名“陈家破寨子”。顾名思义,该村是以陈姓为主,其他姓氏的人稀少。仅陈姓人口即有二千多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0%以上。然而,若不是昔年陈家寨一族满门遭难时尚有幸存者,何来今日之族繁人众?
据陈家寨老人追述:同治八年(1869)农历正月十几的一天傍晚,陕、甘造反的回民一股约千人,突然从甘肃景泰一条山,经古浪、大靖、土门子一线急风暴雨一般包围了全村,陈氏宗族男女老少360余口并外来客人七口纷纷进入大庄子避难。至正月二十三日贼我双方互有伤亡,但不过数人而已。可是庄内粮食饮水已断数日;反回也技穷无奈,双方相持不下。旷日既多,恐怕官军进剿,正议撤走,忽然东南方向有人称董贼者率一支马队风驰电挚而来。董系反回豪首董福祥。此人刚毅豪强,性刁残而诡诈。加以清政府长期以来的民族压迫政策,致使回族人民不仅对清廷有不共戴天之仇,对汉人也怨恨极深。董贼一到,问部下攻守情况,曰:“久攻不下,防守极严,惟庄内炊烟日稀。”董曰:“此殆粮尽。”又问地名,手下曰:“陈家破寨子。”董听罢一手加额喜曰:“此村犯地名,必破之。”遂命加紧攻庄。至傍晚东南角被挖破一缺口。此时庄内守众已疲惫不堪。指挥组织者为陈氏长老,人称“二先人”,他秉性耿直,为人忠烈而壮勇,见大势已去,与众议,与其死于刀下,不如自焚而存名节。乃将清油几桶泼于各屋,于是发火。霎时间烈焰腾空,火光冲天,号苦之声连天动地。至申时庄内哭声绝。可怜陈氏三百余口一时化为灰烬。其大火烈焰几日后才熄灭。贼见状况怅恨叹息,率众遁去。
此浩劫为清同治八年(1869)已已,正月二十三日申时。据说大火之后庄内幸存者仅老妇一人和一头毛驴。妇人扣在水缸下,毛驴仅烧焦了两只耳朵。此难陈氏宗族牺牲者360人,外来客7人,共367口人。因外出而幸存者亦恰为共7人。是巧合抑或天意,令人深思!
这次陈家寨大难反回还烧毁了雄伟辉煌的陈家寨宗竺寺以及巍峨壮观的财神阁等。又据说大难之后庙前沙滩,这块群众聚会和玩耍休息的热闹之地,近十年间飞鸟绝响,人迹罕见!
据寨中先辈传说,反回同治七年秋曾打到武威河东堡,围困孙家大庄多日,也因为庄内人多,粮尽水绝,正议开门投降时,忽有一军头巡视至庄下,低声向墙头上说:“再坚持至明早,我们要走。”村民说:“粮尽水绝,难熬至天明。’’军头说:“墙后地上有瓜,放下麻袋为你们吊。”就这样吊了好多袋西瓜,次日天亮,果遁去。
世人以为孙家庄所遇者救星,而陈家寨所遭者煞星也。此盖天机理数,深不可测!
又据说同治八年正月中旬,寨里恰好有人要去邻村牌楼应酬,走到距离百米远的杨家井院,其八岁的孙子,跑来要跟。此人向来应酬不带孩子,但这个孩子又哭又闹非跟不行。来人遂劝其领上。走后不久贼即突至围了大庄子,数日之后全家遭大难,而此父子二人幸免于难。老槐有知,盖亦天不绝其嗣也!
陈家寨始祖陈湖公于康熙四十年手植老槐树至今尚存活于世&&&
文章录入:向东&&&&责任编辑:gle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
***转载本网文章务必经原作者同意 本网中如某些转载文章侵犯你的版权,请以便删除***
宗亲实名交流QQ群(资源有限,请单选加入):(南方)、(北方)备案号:
粤公网安备 06号晚清陕甘回民起义与关中地区汉人信仰的变迁-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健康,养生,留学,移民,创业,汽车等信息
晚清陕甘回民起义与关中地区汉人信仰的变迁
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0:53:55 责任编辑:王亮字体:
2009年第4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总第88期          JournalofBeifangEthnicUniversityNo14,2009Gen1No188―――(,陕西西安710062)
摘 :同治年间,陕甘地区爆发了历时近十年的回民起义,关中地区信仰景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战中和战后,以庙宇为主体的信仰景观经历了新建、重建和废弃,这体现了地方社会对国家意志的认同,见证了区域民众对信仰客体的重新选择。庙宇是信仰存在的表征,它的暂时缺失未必造成信仰的中断或消失,庙宇的建造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信仰的变迁。
关键词:陕甘回民起义;关中地区;庙宇;信仰变迁
中图分类号:K25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9)04-0033-05
区域信仰是地方官府和民众根据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需求,对国家祠祀系统进行调整、选择,并加入地方性民间俗神而形成的信仰系统。庙宇建筑是信仰的物化外延,是信仰存在的表征。晚清陕甘爆发回民起义,关中地区是其主战场,庙宇建筑毁坏严重。战中和战后,关中地区庙宇经历了新建、重修和废弃的过程,是信仰变迁的表征。地方性突发事件的出现,为区域社会信仰主体提供调整和选择的机会,在一定程度改变了原有的信仰体系。本文通过因地方性事件而产生的区域社会对庙宇的新建、重修和废弃等行为的分析,阐释晚清回民起义对关中地区信仰的影响。
在清代,陕西关中地区回汉杂居,同治回民起义之前,陕西回族“布满全省,号称百万”,回族占陕西人口比例高达百分之三十[1]。当时,陕西境内回民主要居住在关中地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耕作和经商活动,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形成了有异于周边汉民的生活习惯。晚清时期,政府腐败,压榨回族同胞,加之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加剧了回汉摩擦,从而爆发了回民起义,但被清朝政府残酷地予以镇压。起义过程中,大部分回民死于战争及饥疫,剩余部分被安插于宁南、陇东偏僻荒凉之地,生活境遇极为艰难。此后,关中地区的回民数量急剧减少,他们的宗教信仰也随之势微,这对回族宗教发展是巨大的损失。
关中地区作为宋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儒佛道三教和民间信仰一直都较为发达,信仰景观遍布关中城乡各地。信仰之普及,建筑之精美,源远流长。据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寺观附》统计,西安府城有坛庙16所;长安县有坛庙13处,古坛庙50处,佛寺43处,道观12
作者简介:僧海霞(1976-),女,河南卢氏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生,主
要从事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精品专业论文】清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迁徙研究,史学论文,史学理论,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硕士论文,历史,文学,精品专业论文,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清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迁徙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862同治陕甘回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