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看似安全实际很危险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

有哪些看似荒谬、其实很科学的理论?
我的图书馆
有哪些看似荒谬、其实很科学的理论?
【葉大禹的回答(1659票)】:
口腔溃疡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偏头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癌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此处省略一万字
感冒尚无特效疗法…
牛皮癣尚无特效疗法…
单纯疱疹尚无特效治疗…
矽肺尚无特效治疗…
乙肝尚无特效疗法…
此处又省略一万字
学医以前我也以为现在医学这么发达,不能解决的疾病肯定寥寥无几。学医以后才逐渐相信事实恰恰相反,现代医学能解决的疾病才是寥寥无几。这样残酷的事实,对于很多不懂医学的人来说,确实无比荒谬。
注:以上疾病都只是我随口举的,目前机制不完全清楚的疾病太多了,没有特效治疗的疾病也太多了,省略一万字根本不夸张。但是这也不是对现代医学的否定,我们也有一套现行有效的处理疾病的方法,不至于在面对疾病的时候束手无策,目前医学也在向很好的方向发展。以上随口吐槽,只是为了说明这种大众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重点不在提及的某一个疾病,更不再中医好还是西医好,歇歇吧…
【铜锈锈的回答(440票)】:
说几个数学上的例子。
1. Smale's paradox——斯梅尔悖论
以下引自wiki
In differential topology, Smale's paradox state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turn a sphere inside out in a three-dimensional space with possible self-intersections but without creating any crease, a process more commonly and historically called sphere eversion (eversion means "to turn inside out").
这个悖论是在1958年,由年仅28岁的Steven Smale提出的。说只要允许表面互相穿透,就能把一个完整球面里外翻转,而且没有折皱!这个悖论之荒谬使得它在被提出之时就被Smale的导师Raoul Bott称为“obviously wrong(明显错了)”。
单纯的叙述比较繁琐,这有一个土豆的视频可以更好地让大家理解这个悖论
数学家怎么把球面内表面翻出到外表面——斯梅尔悖论
【中文字幕】 /programs/view/-vIeCQeVbOA/
然后找到一个gif图的演示:
具体的证明涉及到繁琐的拓扑学,不再赘叙。
2.Brouwer fixed-point theorem——布劳威尔不动点定理
平面上:每一个从某个给定的闭圆盘射到它自身的连续函数f都有至少一个不动点。
欧几里得空间中:每一个从某个给定的闭球射到它自己的连续函数都有(至少)一个不动点。纯粹的理论描述实在不好想象,下面给出几个实际的例子(什么这还有直观的例子!?)
①我们在大型商场都可以见到的平面地图,上面往往有红色五角星标注“您的位置”。如果标注足够精确,那么这个点就是把实际地形射到地图的连续函数的不动点。
②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桌面上,(假设它上面每点的位置都有记录)。再将它揉成一团纸球,放到白纸之前铺过的位置上,那么纸团上总有一点与之前平铺的白纸上所对应的点在水平方向没有平移。
③假设我们在搅拌咖啡,那么我们总能在咖啡中找到一个点,它在搅拌前后的位置相同。(谁会在喝咖啡的时候考虑这种问题啊!)
以上三个栗子都是不动点定理的直观现象。而这个定理本身涉及到的范畴同样是拓扑学!
3.毛球定理
对于任意一个偶数维的球面,连续的单位向量场都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永远不可能抚平一个毛球。这个定理首先在1912年被布劳威尔证明。没错,就是上文提到的哥们!
(图片源自果壳)(图片源自果壳)
想象这样一个毛球,无论怎么努力,你最终只会得到一个两极有尖角的毛球。
(图片源自wikipedia)
这个定理在气象学上有个有趣的应用是对于气旋的研究。地球表面的风可以视为一个连续的向量场(风速、风向),这样由毛球定理看来,总是存在着一个风速零点,它对应着气旋或反气旋的中心(风眼)。在这样的零点附近,风的分布成螺旋形,但永远不会从水平吹入中心或从其中吹出(只能上升或下降)。由毛球定理可以得出,地球表面永远存在气旋和风眼,在风眼处风平浪静,但四周都有风环绕。
视频在这里:
(分钟物理 中文字幕)毛球定理 /u94/v_ODg2MTM5NzE.html
4.其他几个拓扑变化
①在一个轮胎的表面上打一个洞。能否通过连续变换,把这个轮胎的内表面翻到外面来?
答案是可以的!连续变换如下图所示:
更直观的动图在
②能否把左图连续地变为右图?
答案是可以的,如下图所示:答案是可以的,如下图所示:
这意味着,假如人类的身体可以像橡胶人一样任意变形,那么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做成两个套着的圆环之后,我们可以不放开手指,把圆环给解开来。 Algorithmic and Computer Methods for Three-Manifolds 一书里画了一张非常漂亮的示意图:
更加有趣的是,如果仅仅是手腕上多了一块手表,上述方案就不能得逞了:
参考资料:
【VincentFu的回答(568票)】:
位错(dislocation)理论。
或许是晶体材料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没有之一!但什么是位错?缺陷!对于晶体来说,材料内部的原子都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如果近距离看,就会发现无数个一模一样的小单元(晶胞)无限地重复。但是好死不死,有一个原子发脾气跑掉了,留下了一个空位,晶体排列就不完美了,传说中的点缺陷就产生了;同样,如果有个调皮的原子跑过来看亲戚,在不该它出现的地方出现了,把周围其他原子挤到一边去,这也是一种点缺陷。点缺陷其实还好,如果正赶上放假,有一整排的原子过来看亲戚,就出现了一排的点缺陷,那么它就被叫做线缺陷,也就是位错(下图所示)。
对于我们这种完美主义者来讲,这种不完美的东西真的令人抓狂。但实际上,正是因为有了位错,我们才能使用晶体材料,有时为了获得一些力学性能,我们还要人为地增加这种缺陷。对于我们这种完美主义者来讲,这种不完美的东西真的令人抓狂。但实际上,正是因为有了位错,我们才能使用晶体材料,有时为了获得一些力学性能,我们还要人为地增加这种缺陷。
生活中的常见的金属材料,钢,铜,铝等,都属于晶体材料,其内部大量存在着位错,而我们在把它们加工成各种乱七八糟的形状时,主要利用的就是位错的滑移。可以想象,如果一块晶体近乎完美,那么当我们想要拉长或者压扁它,就需要打断原子间的金属键,这不仅需要巨大的能量,而且无法实现塑性形变,材料内部将会产生大量裂纹,甚至断裂;而有了位错,这一切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大量位错向着应力方向滑移,足以使材料形变而不损坏。所以,材料的塑性形变,其本质就是位错的产生和滑移。当然,位错的数量也不是可以无限增加,当位错密高到一定程度,位错之间的距离变小,相互勾连缠结,位错滑移反而变得困难,这时材料就会变得更硬更强(就像把一根铁丝扭来扭去,变形的地方就会越来越难扭),这就是加工硬化的道理。著名的Taylor equation就给出了材料强度(
)和位错密度(
)之间的关系:
钢淬火形成的马氏体,非常坚固,正是因为里面的位错密度高达
,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把1立方米的马氏体里所有的位错拉出来,其长度能从地球到太阳走1万多个来回。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来阻止位错的滑移,比如加入一些合金原子来锁住位错或者减小晶粒尺寸用晶界来阻挡位错。
总而言之,是位错赋予了材料可塑性,金属材料之所以能为人类完成各种高难度的任务,恰恰是因为它们的不完美。如果晶体材料一个个都是顽固的处女座,不肯产生一点不完美,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永远停留在石器时代……
【程归子的回答(1085票)】:
大部分群众是盲目的。
与这个理论相爱相杀的便是那句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够真理,够代代相传式的政治正确吧?但是恰恰相反,群众的大多数最讽刺的自身缺陷就是盲目性。
传播学上有一条大名鼎鼎的传播理论,叫做「沉默的螺旋」,印证了我想说的这句话。
看过以上许多朋友基于自身专业知识所作出的解答,并且越是出于专业水准,越是获得赞同数越少。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作为群众的其他知友辨析度,评判能力不高,所以没有对于专业水准高的答主做出「赞同」这一反馈。说白了就是,你说的好厉害,但我看不懂。
相信大家在网络、媒体、学术内外刊等信息源发现过那种「不明觉厉」的文章,而作为受众的你即便认为它写的很厉害的样子,但也有一个「厉害」的标准。比如王二的隔壁老伯是个美食爱好者。平时最常挂在嘴边的,是“煎饼果子加鸡蛋还是加油条好吃”、“论豆腐脑的十种吃法”,他对于美食的评判标准是基于自身有限的现实经验与少量的书本知识。你与他谈论美食心得,提起一个老梗比如“牛排几分熟好吃”,他也许会大致听懂一半,还有继续与你讨论下去的欲望,但如果你再说到松露、鱼子酱、马卡龙这些美食,他就会云里雾里,甚至一副“你TM在说什么”的表情,最后抬屁股走人。
说大了,在各行各业,对于某件事是否达到规法标准,都有着相应的衡量条件。举个例子,过收费站,没有卡就过不了,这就算一个最简单的标杆尺度。老王的衡量尺度是自己的经验,所以他不可避免地陷入的主观臆断的错误中,忽视了客观的美食世界。
而群众盲目性,也是主观臆断的重要体现。
我要终结专业知识上没完没了的废话以及翻来覆去的屁话,用一句话解释导致群众盲目的原因,那就是群众只想看他们想看的。
还真别否认,有人就喜欢看每日星座分析,有人就喜欢看某某明星昨天跟谁出去吃饭了,这些虽然算得上俗,但也不能否认他的存在。“何不食肉糜”的弱智统治者都存在,更别说我等小民了。
存在,就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而群众的需求就是文化的刚需,是文化消费的上帝。
每个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一个微信公号的段子手,晚上下班回家的娱乐节目还要看电视黑黑小龙女。所以没有绝对的传播与接收一说。
而有趣的事情来了。在信息传播多元化、新闻媒体多窗口化的今天,真正做到了“信息透明、全民发声吗?”
答案当然是NO。前者我们打上马赛克,有些敏感,把重点放在后一个观点:全民发声。
在这个社交网络铺天盖地,看到谣言与民科随手一转就是朋友圈,遇到外遇偷情随手一甩就是漂流瓶,听到XX被抓随心一动就是发微博的自媒体时代,仿佛每个人都是这个媒体时代的主人。
可问题是,你随手发的东西,扯的犊子,发的怨仇,有人看吗?
而说句不好听的,越是自身学历低到一定水平,生活层次low到一定水平的人,越会在网络上发泄不满,而这些人,恰巧就是群众里最大多数。
在沉浸了现实不满等个人情绪的个人思考能力,很容易被引发自己共鸣的某些观点所左右。哪怕这些观点不正确,但也会受到人们的拥护,而与之相反的观点则容易被大多数声音所掩盖,哪怕它们是对的。
所以这就印证了「沉默的螺旋」里那个最经典的现象描述:“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所以我们时不时就看到一群人将另一群人踩在脚下彻夜狂欢,更典型的例子,最花式夺人眼球的标题类如“网友将XX捧为女神”“某名人XX指责XXXX事件”,这些信息传播效率惊人,有的信息在业内人士经过分析后可以被证伪,甚至网友都没叫那跳钢管舞的是女神,但也获得极大的关注量。令人咋舌但也论证了我开头说的那句话——
大部分群众是盲目的。
由于自身知识局限、环境局限以及成长局限的辨别能力差而导致盲目的大部分群众,对于可被理解的,满足自身需求(性欲、暴力),以及具备了趣味性的信息,主动或被动(媒体报道,公知发声)轻而易举地参与一场所谓的“对于XX真相”的大讨论,最后无关正确与否,参与的每一个人都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群众获得了嘴炮以及身为兵卒冲锋在前的快感,群众的引导者们则获得了自身利益的果实,皆大欢喜。
剩下一群沉默的少部分人,他们的身份就有点复杂了。
说一些结尾的话:
答主对于知识持有十分中性的态度。体现在于,始终认为,无论是人文学还是物理医学都是令人尊重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高下之分,平等是各学科最大的共同点。
正如这个题目下的每一位答主,用心程度也都可以与短答案比较出来。有人在评论区里说,你这不也是“引导”群众么?我的看法是,将客观事实表述出来,将思考的主动权交付受众,那这即便丧失了传播效应中的优势地位,但也算做到问心无愧,毕竟这种展露上帝视角的方式总不会偏见于一方。
此答案无论赞同与反对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你真正明白了这个视角下的问题所在,以及发出了你自己的思考。
由于题目立意以及时间问题,结尾的这句话不便过多展开,更重要的是请各位自行理解,以后有时间再写。
【陈语岚的回答(75票)】:
反复湿敷皮肤会干燥。
----------------------------------------------------
非常抱歉最近年底事情堆积得很多,而且这两天偏头痛犯了。我简单说两句行吗?
不一定是因为渗透压,要看你敷的什么溶液了,低渗的也就是泡涨不会泡扁。
其实首先靠这样想补水肯定补不进去,角质层吸收水的能力是会变的,外界湿度大的时候就会下降甚至不吸收。
其次冷湿敷会让毛细血管收缩而皮肤得到供养减少所以干燥。
最后反复干湿交替等于不停去破坏皮脂层所以保水功能被损坏。
就酱,对不住啊大家,我先睡一下。
【尼克余的回答(663票)】:
这个我要答:
经常被讽刺的 “追涨杀跌”, 其实是非常正确的股票操作策略。
在量化金融中,有一个专门的因子(非常常用),就是使用这个原理的,被称为momentum。
————————————————————————
按 要求,详细写一下。
其实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很多因素,说追涨真的有点超出我能力了,我还是说一下,为什么应该杀跌。
第一,亏钱是有趋势的
首先,必须先明白什么叫做momentum(对量化完全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跳过这段)。Momentum被国内译成动量因子,这个词本身也是动量的意思。(谢谢指出,这个词不代表惯性)
顾名思义,就是以前涨过的股票,很可能会继续涨,以前跌过的股票,很可能会继续跌。
Momentum的最基本的定义,就是在过去12个月到过去一个月之间有某方向(涨或跌),并在最近一个月有反向的动向的(跌或涨)的股票非常有可能会延续第一个趋势。
当然这是最基础的momentum的定义,其实动量因子有茫茫多的变种,这个就不提了,做量化的都知道。
最早提出momentum这个概念的,是Carhart,从哪以后,momentum就被作为量化策略中最最重点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在无论你看到的任何跟量化有关的策略,其中基本都会有动量因子及其变种的存在。
具体数据我就不列了,反正大意就是,量化策略中,这是一个必修,也侧向说明这个非常非常重要。
在这个概念提出的不到20年里,这个概念一直被用为量化金融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可观的盈利的策略。
看到这里,很多看官就疑惑了,你说了一大堆量化,因子,策略这些我都不是特别懂的词汇,其实你到底想说什么?我就是买几个小股票玩玩而已,既不够股本,也称不上策略,你说的”追涨杀跌“有什么意义?
没关系,你只要记住下面这句话就好了:
股票涨之后,很有可能会接着涨。股票跌之后,很有可能会接着跌。
第二,亏钱的损害是非常大的
先来做两个脑筋急转弯
1.如果一个股票涨了50%,又跌了50%,你还剩下原来的多少?
2.如果一个股票涨了100%,又跌了100%,你还剩下原来的多少?
大家肯定会说,多简单啊,第一个是75%,第二是0%。
是的,你们都算对了,这两个例子其实就是想要说明两点:
1.你的本钱是很重要的,你每亏损的1%,你都要赚超过1%才能维持收支平衡
2.当你亏损达到100%的时候,你就出局了,不能接着玩了。
基于以上两个原则,你需要明白的是,
1. 亏了25%的时候,你需要赚33%才能回本
2. 亏了50%的时候,你需要赚100%才能回本
3. 亏了75%的时候,你需要赚300%才能回本。
我不停的在这里列数字,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你亏损的越多,你想要“回本”的难度就越大。所以为了避免你需要赚300%才能回本,请不要亏损75%,也不要亏损50%,最好不要亏损25%。
怎么避免亏损啊?止损呗!
第三,亏钱这种事件,总是fat-tail
不懂统计学的朋友,请不要抽我,我也不准备给你们讲正态分布和肥尾巴。
不过,大家肯定都有一种印象,就是股票涨起来好慢啊,跌起来非常迅猛。其实这不仅仅是大家的印象和心理学上的confirmation bias,也是统计学上的事实。
具体不详述了,但是股票的波动是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有一个非常肥的右边尾巴,是人们多年研究的结果。
用人话说就是,亏损很多的情况,是个大概率事件。
所以一旦你亏损,你很可能就不仅仅是亏损个10%那么简单,可能一路亏损30、40%。
第四,亏钱会让你陷入非常糟糕的情绪
炒过股的人都知道,你的心情和股票的波动一样,是过山车。
当股票走高的时候,你觉得是你自己选股非常正确,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和满意。
当股票走低的时候,你觉得是你自己选股犯了错误,对自己充满了失望和愤恨。
当股票一低再低的时候,你会陷入绝望和希望并存的状态。同时想着要割肉,要止损,要保住剩下的本钱,同时又盼望明天就赶紧涨上去,要快快回本,快快解套。
有一位投资牛人说过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当你心中只剩下希望的时候,你应该尽快止损,因为你已经失去了一切正确分析的能力了"
很多衍生出来的想法,都是以此起步的,有人陷入狂热的情绪,想着,我要借钱翻本,有人陷入绝望的情绪,想着,我无法面对家里人,有人陷入自我怀疑,有人陷入更糟糕的情绪。
但是陷入这些负面的情绪,永远会导致你做出错误的决定。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别在愤怒的时候做决定“,同样的道理,别在负面情绪占据你脑海的时候做跟股票有关的决定。
我曾经玩期权试过连续三天亏损50%,我也曾经试过亏损60%在一笔大投资上面,我也曾经陷入绝望的情绪里面。但是最开心的,永远都是把手上的亏损清空,可以重新开始的时候。
止损,其实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本金,保证正确的良好的心态,符合股票波动分布和走向趋势的正确做法。
至于追涨,这里头技术含量太多了,没有办法一一细细分析,我的知识量也不完全足以让我正确详实的描述。但是如果遵照momentum的做法正确追涨,是可以赚不少钱的。
国内我知道几家专门追涨的私募,今年的收益率都超过了100%,当然也跟今年的大环境有关。
DISCLAIMER:以上仅代表该“砖家”个人意见。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wikipedia(请有能力的朋友,帮维基捐点小钱,这里谢谢!)
【擎天松的回答(364票)】:
二战时有一个飞行分析师,他分析了一些轰炸机归来后,机身的弹孔分布情况,发现某些地方弹孔多,某些地方少或者没有。
有些人会以为,应该在弹孔多的地方增加防弹加固板,因为从归来的飞机来看,这些弹孔多的地方肯定容易被击中,所以应该重点防备
这个飞行分析师则认为,应该在弹孔少的地方增加防弹板,因为既然那些飞机在一些部位吃到了很多子弹,还能安全飞回来,看来这些部位是不重要的。,弹孔少的地方肯定是重要部分,这些部分被击中的飞机,肯定都没回来。所以,他要在无弹孔或者少弹孔的地方加固。
【zcwgaizhili的回答(37票)】:
看似荒谬,其实科学,这个有很多。但是还有一些看似荒谬,仔细想想也蛮有道理的。当你把世界简化到非常易于处理的时候,这种荒谬就出现,虽然荒谬,但是蛮有道理,作为一个理论的纯化或者思维的起点是有用的。
1、完全竞争市场厂商利润为零。
为什么?因为完全竞争市场,产品是完全同质的,信息是完全对称的,任何一个厂商只要比别的厂商价格低一点,它就可以占领整个市场,而其他厂商一个消费者也得不到,所以厂商必须把价格压到最低,直到等于边际成本。
2、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预言资本的利润递减
一本叫做《21世纪资本论》的书,其实和《资本论》正好相反。马克思认为,利润是剥削工人得到的,所以利润越高肯定就是使用的工人越高,但是由于竞争,资本家不得不更多的使用机器,也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既然工人越来越少,可以剥削的也越来越少,利润自然也更少。
3、李嘉图等价:政府发行债券还是征税,对消费者来说是一样的
经济萧条的时候,政府想要刺激消费,于是就减税。既然减税了,人的收入就提高了,收入提高了,自然消费也提高了,于是经济被拉动了。
这样想合理。但是一个叫做“李嘉图等价”的理论认为不是这样。设想一下,政府减税的结果是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意味着以后政府要支付一个负债,这个负债哪里来支付的?依然还是要消费者支付,因此减税的后果是,本年度的收入提高了,以后的收入降低了,对于消费者来说,对于一个从一生的角度规划其收入和消费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
4、类似的:mm定理:企业的价值和资本结构无关
企业融资可以采取发行股票这种权益融资,也可以采取发行债券这种债务融资,但是无论采取哪个,结果其实是一样的。因为采取债务融资的同时,股价会下跌,债务融资的好处会股价的下跌抵消,最终的结果是公司价值不变。
5、有效市场假说:股市是随机游走的,没有人能预测股市
如果股票市场是完美的,且人是理性的,那么股票当期价格已经包含了股市的全部信息,任何人从这可得的信息中预测未来的股市,但未来的股市就只被一个扰动项所决定,换句话说,它是随机游走的,所以没有人能预测股市。以一定权重购买整个市场的全部股票所获得的收益率,不会小于人根据某种方法所获得的期望收益率。
6、科斯定理:产权明晰且交易成本极低,市场能找到最有效的配置方式,这和初始产权无关。
设想工厂排污水,居民不满。可以有两个选择,工厂治理以及居民治理,假设工厂治理的成本为3,居民治理的成本为5.一个社会计划者认为工厂治理效率较高,所以规定居民有水不被污染的产权,于是工厂就被迫治理污水;然而即使规定工厂有随意排污的产权,那么居民就要治理污水,一旦居民发现工厂治理污水更有效率,就会和他交易,给他一定报酬,然后让他治理,只要这个报酬在3和5之间,二者就都有收益,然而最后的结果,依然是工厂治理。
也就是无论规定居民有权享受洁净的水,还是规定工厂有权排污,最后的结果都是工厂治理,这也是最有效率的治理方式,所以无论产权如何配置,结果都是一样的。这很奇怪。
7、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独立货币政策不可兼得
资本自由流动意味着国内没有套利机会,汇率稳定意味着货币当局需要通过操纵外汇储备将汇率维持在一个预定值。在这种情况下,扩张的货币政策降低了本国利率,于是资本开始外流和贸易逆差,于是本币贬值,为此货币当局不得不出售外汇储备购买本币,才能将汇率稳定在原来水平,直到他们收回的货币正好等于一开始扩张的货币。
因此一个国家要么牺牲资本的自由流动换取稳定的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要么牺牲独立的货币政策来换取资本的自由流动和稳定的汇率;要么牺牲稳定的汇率来换取资本的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而不能三个都占。
先写到这里。有事出去。回来接着补充。
奥对了。支持一下我的播客
这是第一期。荔枝fm搜 “改之理”
我会持续更新的哦!!!
【carlskavin的回答(206票)】:
“做决策时不考虑沉没成本”——第一次看经济学的教材时困惑了很久,一般人决策时的直觉都是老子已经花了那么多精力时间了你让老子现在撤?
【徐超的回答(508票)】:
蒙提霍尔问题。
(这里确实需要修改一下,此问题已经成定论,而非悖论,因此改“悖论”为“问题”)
简单来说,设计以下的情景:一个问题有三个选项A,B,C,你不知道答案,随意猜测一个,假设猜测的是A。现在你被告知剩下两个答案中错误的一项,假设被告知的错误答案是B,此时你会更改你的选择去选择C吗?
如果是我,“改你妹啊,老子的第一感觉绝对准啊,反正概率一样”。
其实概率不一样啊!如果你不改选择,正确的概率是三分之一,如果你改选择,正确的概率是三分之二。这就是一个绝对科学但和人的直觉严重相悖的理论。
不计算给大家看了,我是这样理解的:A,B,C三个答案的正确的可能性都是三分之一,选择A时,A正确概率是三分之一,于是B或C正确的概率是三分之二,当排除了B答案,自然C答案正确的概率跃升到三分之二。
认为这样理解有问题同学可以结合@crack雨树提供的方法再理解一下:有一万张彩票,让你选一张(A),然后告诉你剩下9999张中的9998张是没有奖,并且把这9998张拿走只留下一张(B)。
除非你依靠一开始万分之一的可能性直接抽到有奖的,不然剩下的B必然是有奖,即B有奖可能性为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
@Kobra也提供了不错的思路
想了半天总算想明白了,假设每次都选择更换答案,一开始选到错误答案再更换则一定正确,一开始选到正确答案后更换则一定错,而一开始选到错误答案的概率是2/3,所以更换后的正确率也是2/3
您从3选1,那么正确的概率是1/3,这个概率已经固定了,因为剔除错误答案发生在选择之后,最后您面临换与不换两种抉择,不换,赢的概率是1/3,换,赢的概率是2/3。如果是先剔除错误答案,再2选1的话,正确的概率才会是1/2。
看了百科上这段话看懂了,——“当你从三扇门中选了门1后,这扇门后面有奖的几率是1/3,另两扇门是2/3。但接下来主持人给了你一个线索。如果奖品在门2后,主持人将会打开门3;如果奖品在门3后,他会打开门2。所以如果你改选的话,只要奖品在门2或门3后你就会赢,两种情况你都会赢!但是如果你不改选,只有当奖品在门1后你才会赢。"
这个问题的讨论始发于美国上世纪的一个电视游戏节目,三扇门让你猜奖品。
有个学者注意到了概率不同并发表了看法,结果遭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讥讽“你数学体育老师教的吧!”所以一时不能理解是正常的……………
流言终结者节目做过一期关于蒙提霍尔的,里面的实践的结果和理论上概率相吻合,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第九季21集。
其实这个理论目前也没啥应用,就是觉得很是有趣,给大家逗逗乐。新进新人第一答。
【JasonHu的回答(41票)】:
管理学定律:彼得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都处于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普遍的理解,这是由于组织总是用权力奖励业绩,“假设有足够的时间和阶层,每个员工终将晋升到不胜任的阶层,从此停滞不前。”
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但是由于组织趋向于一种稳定状态,也就是说每一位员工最后都会有一个稳定的职位,不再被提升,而在这种激励制度下,不在被提升就意味着员工不能胜任所在职位,因为一旦胜任,他又将走向上一层级。而我们整个社会所采用的都是这一套激励制度,从古至今向来如此,因此,彼得推出:每一位员工都将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这就解释了生活中为什么会存在这两种现象的原因。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
【mupeng的回答(83票)】:
知乎这样多程序员,却没人提“人月神话”。
人月神话(:The mythical man-month):这部分讲述(man)和(month)并不呈现关系。指出以大量人员和较短的时间,并不能缩短软件的开发进度。一窝蜂的作业方式无助于软件生产,且会制造麻烦,产生出更差的软件。向进度落后的项目追加人力,只会使进度更加落后。因为新进的人员需要时间了解整个项目,而增加额外的沟通消耗。当有 N 个人必须在这群人之中进行沟通时(无阶级关系),当 N 增加,其输出 M 将抵消其效益,甚至倒退(最后几天所完成的进度,远不如刚开始几天所完成的进度。像是发现了许多错误)。
人月(:man-month)指的是“一个要花几个”才能完成软件开发的,通常用来评估一件软件项目的大小。
以成本会计(cost accounting)为基础的时程预估技术,使我们误把工作量和项目进度混为一谈,人月是个危险并很容易就遭到误解的迷思(myth),因为它假设人力和工时可以互换。
在一个时程已经落后的软件项目中增加人手,只会让它更加落后。
根据Brooks法则,增加人员到一个已经延误的项目里,等于是火上加油。除非你可以把工作区分,让新进人员可在不影响他人工作的状况下有所贡献。
把工作切分给更多人做将造成额外的沟通(communication)代价——训练和相互的交流(intercommunication)。欲增加软件项目的人手,总共必须付出的代价可分为三方面:工作重新切分本身所造成的混乱与额外工作量、新进人员的训练、新增加的相互交流。
简单的说,如果软件项目已经做不完了,加人也做不完。
【桂少的回答(80票)】:
1=0.999999..........
【章伟忠的回答(7票)】:
谢邀。上医治未病。
相信已经被验证的结论,存疑但不否定未被验证的结论。尊重意见不同的人和观点。
【罗登的回答(63票)】:
电影领域里面似乎有一条是看似很荒谬的道理,但被屡次证明是对的。
做出坏电影,是必然的。
做出好电影,是偶然的。
【lichtadler的回答(7票)】:
统计上的几只
1. Overfitting: 解释力越高的scheme常常误差越大
SIMPSON’S PARADOX
P(Y=1| X=1.Z=0) & P(Y=0| X=0.Z=0)
P(Y=1| X=1.Z=1) & P(Y=0| X=0.Z=1)
P(Y=1| X=1) & P(Y=0| X=0)
这三个可以all true
3. Stein's Paradox 镇楼
【青辰的回答(110票)】:
博弈论中相当一部分著名案例均符合题主要求,下举最著名的一例。
囚徒困境。
两个同案嫌犯被逮捕并分别审问。如果同时认罪将各自被判入狱八年。如果均不坦白则各判一年。仅有一人坦白则由于立功释放,另一人则入狱十年。
理性博弈的结果是两人均认罪,共计入狱十六年,达成理论上两人总损失最大的结果。有趣的是,这恰恰是最理性的博弈结果。
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嫌犯的最优选择都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则直接释放,不坦白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不坦白的话判十年,坦白还是比不坦白好。
事实上,这一困境也可同样用于旅行者困境,现实中的造假问题,社会风气等多个方面。
---下补矩阵---
感谢提供人 感谢提供人
评论已关闭,书读得少就别出来嘚瑟。
没读过博弈论就算了要是连点相关了解都没有就别在下面乱评论。
我比纳什更聪明系列也是醉了。
【orgchemsaint的回答(33票)】:
流产不被禁止导致美国犯罪率下降
【Belleve的回答(46票)】:
「把个人偏好总合为社会偏好的最理想的方法,要么是强加的,要么是独裁的」
这是 Arrow 不可能性定理。考虑有限字母表
(候选人)上的线性全序
(选票),一套「选举制度」是把若干个选票(列表
)合并成最终结果(也是选票)的函数
Arrow 证明同时满足以下三种条件的函数 F,在
时不存在:
单调性:即如果所有的 N 个选票都认为选择 a 优于 b,那么在投票结果中,a 也优于 b。非独裁:对任意的选民规模 N,不存在选民 i 使得函数 F 总是返回他的选票。(严格表述是
)独立于无关选项:如果现在一些决策者改了主意,但是在每个决策者的排序中,a 和 b 的相对位置不变,那么在投票结果中 a 和 b 的相对位置也不变。———————————————————————————————————————————
【囡唐的回答(25票)】:
记得几年前有栋楼拦腰折断,好像叫楼脆脆。记者调查时发现楼里的钢管是空心的,负责人解释意思是这是正常的,但节目的言下之意很明显指施工方偷工减料,应该采用实心的却换成空心。
作为外行人一定被节目引导,对施工方的解释报以"呵呵"。但那时刚刚学了材料力学,知道钢管承受力主要就在外部,所以工程上一般采用的都是空心的钢管。因为相同量的材料,做成更粗的空心管更结实。顿时感觉节目组好业余…………
馆藏&6841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业健康和安全危险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