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弟子规规,是什么

弟子规的含义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弟子规的含义
我有更好的答案
故人之善心,善言易入;先入为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  《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简介  “弟子”的意思有两个,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  但是《弟子规》也篡改先秦思想,奴化民众。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出外、待人,坏在博与杂: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如果没做到、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而非博与杂、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规”“夫见”意思是夫子的见解,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一是指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则习性已成,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无能为力矣,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弟子规》这本书。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如果在孩子在记忆力强的时候,贵以专。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规”就是规范、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堕落的统治阶层进行学术服务,及其长而不易变,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宜读诵百至千遍,是启蒙养正;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故一部经典!  三字经曰:「养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为腐朽,在其子女幼小时。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一是指孩子。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
采纳率:57%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弟子规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弟子规》基本常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弟子规》基本常识
汉语言文学教师|
总评分4.1|
浏览量321227
用知识赚钱
&&《弟子规》基本常识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弟子规到底说什么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弟子规到底说什么
《弟子规到底说什么》是2011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1]
弟子规到底说什么图书信息
书 名:弟子规到底说什么
作 者: 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页 数:156
字 数:120000
印刷时间: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5
包 装:平装
弟子规到底说什么内容简介
《“弟子规”到底说什么》由郭文斌所著,是“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之名师对话系列。
《弟子规》是要我们去实践的,是要变成我们的习惯,然后成为自然的。如果我们把《弟子规》比作一个面包,那么,只有落地,才会变成我们身体需要的营养和能量,否则,它和我们的生命没有任何关系。
弟子规到底说什么作者简介
郭文斌,祖籍甘肃,1966年生于宁夏西吉县,先后就读于固原师范、宁夏教育学院中文系、鲁迅文学院。现任银川市文联主席,宁夏作协副主席、《黄河文学》主编。中国作协会员。发表作品二百余万字。著有散文集《空信封》、《点灯时分》、《孔子到底离我们有多远》,小说集《大年》《吉祥如意》,诗集《我被我的眼睛带坏》。2005年6月《小说选刊》主办在京召开《大年》研讨会。曾获国家金童奖,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奖,宁夏文艺评奖多种奖项。散文《永远的堡子》获冰心散文奖,短篇《吉祥如意》先后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有短篇和散文进入中国小说学会等多家排行榜,选入多家全国性年连选本。散文《腊月,怀念一种花》被收进《百年中国经典散文》,被央视国际频道推荐为“影响过我的文章”。有部分作品被译成外文。获得新浪网“中国边远地区十位实力作家”称号。被评为“2007感动宁夏十大人物”。
弟子规到底说什么目录
安详视野中的《弟子规》:回“家”——与华一欣先生对话
打开《弟子规》的六把钥匙
践行《弟子规》的六条原则
《弟子规》诵读
.豆瓣[引用日期]《弟子规》里到底有什么?
[摘要]说到底,《弟子规》是一本修养之书,指导孩子的言行举止,日常坐卧,待人接物,时代视野所限,它有迂腐和夸张之处,但更多的地方,它倡导修养礼貌,教你学习吃亏,却也不是没有原则。作者:闫红,腾讯大家专栏作家。几年前有家育儿杂志跟我约稿,我传了篇关于我娃读《弟子规》的文章。不久,编辑反馈:“文章很好,可惜你是支持读《弟子规》的,总编说这个不能说。”我表示失望,但并不奇怪,这种声音我已经听过很多遍,我的一些朋友,提起我娃读《弟子规》,也会先挂上讽嘲的笑容,好在我心中有底,倒也不以为耻。我早已知道,如今,人们的共识是,《弟子规》是封建糟粕,残渣余孽,一开始我自己也这样想。所以我娃读《弟子规》,并非我主动为之,他读中班时,有天放学回家,居然琅琅然来了一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问了,知是幼儿园老师教的。我听了感觉复杂,一方面,很高兴孩子记忆力还行;另一方面,也为幼儿园老师的自说自话而不悦,干嘛教这个啊?还好娃不懂,锻炼一下节奏感和记忆力也好,说实话,幼儿园教了那么多儿歌,唯有这首《弟子规》,他背得那么高兴、神气,甚至,我要说,还有点得意洋洋。他还模仿着这个节奏作“诗”了,在小黑板上,把他知道的字,三个三个地拼在一起,铿锵有力地念,读《弟子规》,让他对“诗”的全部理解就是节奏。就这么不求甚解的,他把《弟子规》整本背了下来,我在旁边听着,倒字字句句入心,渐渐发现,有些句子说得还不错。比如说:“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是说饭前便后要洗手,东西要放在固定的地方,我们平时也说,但流于说教,不像这所谓的“诗”让孩子信服。有些,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亦有启示意义:“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审慎地面对信息,即便不能令你离真相更近,起码不会让你离它更远。还有一些事关于仪表的,比如:“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现在不用作揖了,它倡导的那种从容舒缓的风度是没错的,小孩然做不到,但在他奔跑跳跃时,心中知道有这样一种风范,等于是铺了个底,让他小小的心灵世界更加丰富立体一点岂不好?有些内容我也腹诽,比如:“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简直是岂有此理,这不是培养奴性吗?但有一天,我又一次地为父母重男轻女暗自神伤时,突然想起这句话,顿时得到了安慰,并且觉得自己太小气。但它并非要求你就对父母言听计从,首先,它也说了,能达到至高境界的都是贤者,平常人心向往之就可以了。其次,它说的“孝”也不是愚孝,接下来,它又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长辈有点错误,不依不饶,苦口婆心,一定要帮助他们改正,这种对真理的坚持,只怕很多号称有独立思想的人都做不到。(资料图:日上午,20集电视剧《弟子规》在台州绿城海棠花园开机。)窃以为,《弟子规》所言的“孝”,并非唯唯诺诺,而是一种温和的态度,沟通的意愿。有个例子我曾经多次提起,姜文曾说,赵薇如果不同意你的意见,她会先笑,再说话。姜文自称这种态度对自己都有影响,我从他后来受访时的态度看未必,但他的欣赏是没错的。《弟子规》这段里的孝,说的就是说理前先把自己放柔和,这不但是达成和解的基础,也是对自己的提醒,心平气和,不妨碍你把观点表达得更充分。当然,它还是有点夸张了,还“号泣随,挞无怨”,今天看来有点萌,当事人却是真心肉痛。但你看古人训诫,常有种“宁可天下人负我”的夸张,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圣经》里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岂不是更过分?至于训诫口气太浓,这点,连胡适先生都未能免俗,梁实秋曾这样写:“胡先生自己亦不讳言他喜欢用教训的口吻。他常说:‘说话而教人相信,必须斩钉截铁,咬牙切齿,翻来覆去。《圣经》里便是时常使用Verily、Verily以及Thou shalt等等的字样。’胡先生说话并不武断,但是语气永远是非常非常坚定的。”若作善意理解,许多被人诟病之处,都未必那么恶劣,比如很多人认为它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是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不问他人是与非”,但为什么就对下面这句“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选择性失明呢?它所言的“不关己,莫闲管”,也许只是针对无谓的流言蜚语,大是大非问题并不含糊。说到底,《弟子规》是一本修养之书,指导孩子的言行举止,日常坐卧,待人接物,时代视野所限,它有迂腐和夸张之处,但更多的地方,它倡导修养礼貌,教你学习吃亏,却也不是没有原则。这样一本书,你不读也行,别人读读也未尝不可,将它奉为经典或者毒草都是荒唐的。如今我儿子已经八岁,当年背下的文字,都忘得差不多了。我准备把《弟子规》找出来,再让他读读,我一点都不担心他会变成奴才,如果这次他能读懂,他只会变成一个更有修养的小孩。同时,我也能想象,这个热爱低级笑话的小孩,读到“号泣随,挞无怨”一定会哈哈大笑,他曾告诉我,小孩喜欢低级笑话的原因,是因为能够脑补出那画面,大人已经失去了这个本事。在笑声里,他会对这本书有着更立体的认识,所谓“独立思想”,绝不只是意味着批判,相反,有许多批判也不过是人云亦云,《狂人日记》里不无讽刺地写道,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便打上几个圈,怎样坏人,原谅几句,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鲁迅先生比谁都知道这种小九九。我心目中的“独立思想”,一定是站在入乎内出乎外的了解之上的,唯因了解,才自信,唯因自信,才坚定,才能在其中自由出入,发现细微的好,也查找出细微的偏见,在事实基础上,形成参差对照的有层次多角度的认知。这种“独立思想”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我愿意,让他从阅读《弟子规》开始练习。——————————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阅读精选文章。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lanxindai]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弟子规》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
我的图书馆
《弟子规》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
《弟子规》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
& & & & & & & & & & & & & 许锡良
最近看到清华大学附小的窦桂梅校长声明清华附小不向学生推荐《弟子规》,因为,里面的内容不合现代社会的要求,我对此是极为赞同的。但是,对于这本书怎样不合现代社会要求,可能还需要更为详细的解释,许多人才会明白这个道理。
我作为一个师范院校的教育学教师,一个基础教育研究工作者,因为工作的关系,需要经常下到中小学去听课观摩,并作指导活动,不时会遇到不少学校在极力向学生推广《弟子规》这本书,不但要求每个学生必读,并且不少学校还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背诵出来,有的学校还以《弟子规》为主要内容展开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可谓是如火如荼。
其实许多中小学校并不真正了解这本书产生的背景与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不少学校只是跟风的结果。也难怪,当今中国有不少大学,甚至全国名牌大学也在新生入学的时候要求学生先阅读甚至背诵《弟子规》才准予其报名。在这样的风气之下,学校流行背诵《弟子规》也是自然的。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是一本三百多年前为乡村启蒙儿童编辑的一本读物,编辑者李毓秀(),是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3岁,离我们现在三百多年过去了。一生多次参加科举失败,之后就放弃了科举仕途,终身为穷秀才,这种穷秀才的命运,在满清科举时代有多么悲惨,多么残酷,只要看看清朝的小说《儒林外史》里面的范进中举前后的对照,其命运的天壤之别就知道了。因此,为了生计,作为讨生活的手段,那时这样的一个穷秀才的活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在乡间收童授馆,终身教书养家糊口。穷秀才李毓秀就是这样,他利用空闲时间,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他人的一再修订,改名为《弟子规》,这是一本模仿《三字经》的儿童旧时代的教材。全书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押韵顺口,用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一些学习的重要性、儒家文化的做人道理以及旧时代的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行为规范,因此,在满清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有人在中国古时作为乡间教材的书,其实《弟子规》的影响远不如《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三字经》、《幼学琼林》和《增广贤文》的影响大。也不知道是什么人把这部本来已经尘封历史的儿童教材重新从故纸堆里挖掘出来,用来教化现代儿童。
不能够说《弟子规》里面说的都是不对的或者都已经过时的,关键是现代有许多更为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东西,为什么非要用这些老古董来强迫儿童背诵,来灌输学生呢?并且这种背诵的方式与说教的方式并不利于对儿童进行真正的养成教育。全书尽管只有1080字,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儿童来说背诵也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为,里面写到的东西,现在的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难遇到了。脱离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儿童很难体会到这里存在什么道理。如果说教育儿童日常生活懂得礼貌,那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要儿童去背诵这些三字一句的教条,而是要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与真实情境去做。就像美国优秀班主任克拉克.罗恩与学生制定出《五十五条班规》一样,是在师生共同的学习与生活的体验中总结概括出来的,是生活体验的结果,这样的规定,因为有学生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在做中学,因此就非常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但是,《弟子规》所提及的一切,都是别人替他制定的,而且孩子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对儿童作出那样的要求显然是不太合时宜的。
再看看内容。内容也大多不合时宜了。比如开篇所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只是一味要求儿童听话服从,而且父母的话都要敬听,父母的责备,都要逆来顺受。铁定了父母就是不会错的。这种不让孩子学会思考,提高辨别能力,不是让儿童学会讲道理,而是一味无条件顺应服从的训导,对儿童的养成教育是有害的。再看一些老规矩也是不合时宜的。比如:“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让座这个事情,近年来中西文化比较之后也发现,有天壤之别。特别是幼辈要等长者坐下,还要等待长辈命令坐下,幼辈才敢坐下。在尊长面前低声下气,对上只有责任与义务而没有丝毫权利意识。所谓“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完全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与契约意识,更没有现代社会要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的现代观念。
如果《弟子规》里的教育有成效也会很有问题,因为里面说:“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如果一个儿童从小被教育得如此谨小慎微,如此唯唯诺诺,一点主见也没有,那么,将来怎样走向世界,成为能够走向世界的现代公民?怎样与世界不同文化的人打交道,怎样与大家共同生活?就现在而言,孩子就不能够有一些自己的私人空间?有一些自己私人的物品?被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还有什么用?将来怎样适应现代社会?
还有一些要求也是极其不合理的。比如:“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这些要求几乎是极其不合理的。父母双亲有过,孩子怎么办?要去反复劝说,劝说的时候要和颜悦色,要轻言细语,如果还不接纳,就哭着跟随,即使被鞭打也无怨无悔。做人的子女,简直比做人的奴隶还要辛苦。更为无理的是,父母亲有病,要求作为孩子,要先替父母亲偿药。这药是对症下药,有病的人才吃药,没有病的人也要替父母偿药?药是像菜一样可以偿出味道的吗?这是极其荒唐的。还有病了要求孩子昼夜服侍在床边,父母死了三年,还要经常悲咽,不食鱼肉荤腥,造成营养不良,这都是极不合理的要求。古时没有医院,父母有病只能够靠子女服侍,但是,现在是有医院的,医院的事情有专业的护士来做,比让这些孩子熬夜守护要好得多。用这些三百年前中国人遵守的儒家葬礼习俗要求现代社会的孩子,是严重过时了的。
作为儿童的启蒙教材,相对于现代儿童来说,其实并不通俗易懂。比如:“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这段话不要说初识字的儿童,就是现代成年也未必完全清楚究竟要怎样去做。如“揖深圆,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如果不加解释,很难理解是这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且也完全没有必要。有些礼仪形态,完全可以通过礼仪课程来解决,而且必须要符合现代社会的规范与要求。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无法融入现代社会的礼仪,变成一个不能够融入社会的怪怪的人,那是对儿童的一种伤害。
与其重新把这些尘封历史的老古董重新挖掘出来进课堂,不如让我们的儿童能够从小接受现代文明,放眼世界,在当今中国让儿童读《世界人权宣言》、《国际儿童公约》等等显然要更为重要、更为急迫。即使要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与古典的民族乐曲,也远比类似《弟子规》这样的教材有价值与意义。唯有这样,中国才会有希望充分世界化,让中国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14年12月4日星期四
馆藏&5540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弟子规朗读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