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中道送给获胜者的歌曲解脱经原文是什么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维摩诘的花雨满天--实修驿站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詶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实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遶,入毗耶离大城。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懃,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又问:以何为空?答曰:以空空。又问:空何用空?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又问:空可分别耶?答曰:分别亦空。又问:空当于何求?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又仁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盘。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云何为离?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云何平等?谓我等涅盘等。所以者何?我及涅盘,此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彼有疾菩萨,复应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是故菩萨不应起缚。何谓缚?何谓解?贪着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盘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行六波罗蜜,而徧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虽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盘,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一部经是维摩居士藉病说法,如何解脱生理的困扰。上卷讲佛的小乘弟子,每一位成就的优点也正是他的缺点,因此只算是小乘的罗汉,不能入佛菩萨境界。《维摩诘经》中卷第五品开始进入大乘菩萨,由文殊菩萨代表佛去向维摩居士探病。后世《天女散花》这出戏,就是由文殊师利菩萨出场这里开始的。文殊师利也翻译成曼殊室利,我二十几岁以前写佛学文章的笔名,用的就是室利,我不想用曼殊,因为已经被苏曼殊那花和尚用了。后来我也不用室利了,要利就利天下人嘛!为什么只利一个房间?
文殊师利是大乘菩萨中智慧第一,他的坐骑是狮子,代表他的根基,狮子一吼,百兽脑裂。现在我们这个劫数叫作贤劫,在这个劫数里有千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出世的佛,将来弥勒菩萨要来当教主,是第五位。第一千位成佛的是楼至佛,就是韦驮菩萨,他发愿最后成佛,在成佛之前担任护法。文殊师利菩萨是过去七佛之师,他们都受过他的教育,他同观音菩萨于久远劫来早已成佛,因为他的弟子要到这个世界上来成佛,所以他这个作老师的特地来捧场,来辅佐佛的教化,地位等于是佛的教务长。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现在,佛要文殊师利菩萨,代表他去探视维摩居士。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詶对。」我们写信给出家的法师,或者出家人写信给自己的师父,可以用「上人」作尊称。上人的根源出自《维摩诘经》,唐宋学者所作的诗词送给法师的,就写赠某某上人,在《全唐诗》中很多见。大家看的《唐诗三百首》,不过是唐诗中的万分之一而已。上人也就是和尚,意义是人上之人,是第一等人。俗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同一个道理。
詶对是应酬对答。中国文化中,小孩子从小教他「洒扫应对」的基础教育,也可以叫作「应对进退」。我同朋友们说,现代人的修养失败,家庭教育要从洒扫应对开始,都没有学,以为在学校扫扫地就是洒扫。扫地要怎么扫,环境怎么样清洁整齐,都要受过严格的训练,否则是不懂的。现代的孩子好像不大管这个,现代人应对就更差!许多年轻人,甚至中年人,对长辈、对老师说的都答「对」!「对」是对平辈或小辈用的,对长辈、对老师要讲「是」!现在我也听惯了,希望他们讲「对」就好了。刚才某某同学带了太太来看我,太太坐在一边没坐端正,他就当面纠正,他可是受过严格传统教育的,但我还要帮他太太打圆场。现在时代不同了,文化的重新建立,不是一两个人说说就行的,很难了。
讲到「詶对」两个字的重要,包括了应对进退。什么是应对进退?不是见人进一步行个礼,走时告退时退一步。进退是作人对一件事该做、不该做,该答应、不该答应的进退之间,其中的应对是非常难的。应对进退实在是作人的基本教育和态度,中国人叫仪礼,仪表态度是作人的基本道理。如果仪礼都不行,何况大礼!比如有某某同学,再三说要做事,我让他来这里上班,他每次一来就先去打坐,那还做什么事?这进退之间就是不懂。这个进退的学问太多了,又像有些学生,进入人家的客厅,应该往哪里坐都不会,乃至吃饭拿个筷子和碗都不对,有什么办法!
文殊师利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唉!这一位上人啊!很难应付的。一般人差一点的,到他前面动辄就要挨骂的。为什么呢?
「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文殊师利菩萨这一段话,好像是官场中对皇帝下的命令委婉表示很难,但虽然如此,还是得去。好像我常常叫同学去做什么事,「唉呀!老师啊!这&&那&&」的,我一听就讨厌,真不堪受教。
文殊师利菩萨,首先说维摩居士「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这八个字就要了命。大彻大悟,得道成佛菩萨的境界,才有实相般若。实相无相,真空妙有。换句话说,维摩诘以在家居士身成佛了。不但成佛,还能够说法,使一切众生,自利利他。我们讲教书的例子,善说同不善说的差别很大的,好多年前有位同学师范毕业之后去教化学,他用教诗词的境界去教化学,把化学公式套在诗中讲出来,非常受欢迎,这就是善说。哪像你们有些同学出去说法,站在台上两眼向前瞪,谁也不管,讲得是满口学问,但是一点效果也没有。善说法要是很难的,尤其在这二十一世纪,把佛法做到善说法要更难。维摩居士能做到「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这个境界,已经不得了了。
接下来,「辩才无滞,智慧无碍」,这个辩才可不是强辩,而是一切问题到他前面都解决了,都不成问题,他都不用脑筋想了。用脑筋想是世间的聪明,他到了实相般若境界,那智慧就如珠之走盘。有些人很会讲话,一听就知道是歪理强辩。真的辩才无滞的人,只有成了佛的人。任何法门,不论世法、外道,都可以到达佛法最高峰。古德说,「正人用邪法,邪法也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也是邪。」何以能做到辩才无滞?因为智慧无碍之故。
《维摩诘经》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我们修道成就的标准,真悟了道的人,就具备这些条件。大家学佛不要狂妄,自己拿每一条来对一下,能做到深达实相吗?能做到善说法要吗?能做到辩才无滞吗?能做到智慧无碍吗?拿智慧无碍来讲,我们这里学佛的几位,在社会上一般都觉得是智慧很高的,但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处处在障碍,可是还觉得自己了不起,狂妄无知啊!造的是很糟糕的因!
「一切菩萨法式悉知」,一切大乘菩萨佛法,一切法门,包括外道魔道,任何一种戒律规矩,没有不知道的。「悉知」,又是一个第一次出现在这本经的词语,后来在中文信函中,尤其是长辈的口吻,常用到「来信知悉」。居然也有学生写信给我,「老师您来信知悉」,完蛋了。讲到这个,还有学生都作了大学教授了,给我的信封上写着「南师怀瑾」,南师就南师吧,算了。但他把「师」字写到边上,「怀瑾」写到中间,他以为是对我恭敬,唉!刚刚相反。信封上写「南先生怀瑾」是给邮差知道寄给谁的,「怀瑾」两个字可以偏到旁边,表示自己不敢称先生的名。但是在信的内容,你就不能把长辈的名字偏到旁边,否则极为不敬。唉!对这些传统文化教育怎么教?我真急死了!现在的教育部懂不懂这个还是个问题。
「诸佛秘藏,无不得入。」若我们问,佛法修持里面有没有秘密?有。但是对于最高的秘密,禅宗六祖答得最好,秘密在你那里,不在我这儿。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却见不到自己的本性,这是公开的秘密,众生却不知道。比如宇宙的秘密,我们现在知道有电是很平常的,但古人几千年来就不知道。虚空中还充满了许多其它东西,是目前科学所不知道的。
大家看佛教密宗很秘密,其实不是,它都有道理的。悟了道的人来看密宗,就觉得一点都不秘密。真道并没有秘密,每个人对佛法的究竟,深入程度不同,这是人性最高的机密。唯有成了佛的人,才对一切佛的秘密统统了解。譬如,我问你们,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叫阿弥陀佛?你说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为什么是西方?为什么东方佛土有药师如来长寿佛,那也是无量寿啊!何以南方的佛名宝生如来,是什么宝啊?宝生佛是怎么成佛的?他用哪个法门?一切佛法讲空,为什么北方是不空如来?那北方有什么啊?为什么中国文化的帝王是坐北向南?所谓南面而王,而坐西向东的却是当老师的师位?这些道理你们懂吗?我不提你们有没有想过,恐怕等你们舍利子烧出来了都不知道。所以诸佛法都有秘藏,这就是秘。维摩居士以在家佛的身分,对一切佛的秘藏、奥秘,都深入进去了,他在上方世界早就成佛了,是金粟佛,故意到下方世界来,示现居士之身。
「降伏众魔,游戏神通。」一切魔障对维摩居士都没有办法,本经上卷提到大魔王都怕他的,连带来的魔女都被他照单全收了,最后魔王只好向他投降,请他归还魔女。既然他能降伏众魔,为什么病魔还没有降伏?等一下我们会看到他对病魔的处理。虽然如此,有时对于世俗的魔还只好避开,一跳出红尘就避开了世俗的魔。要能深入世俗,降伏世俗的魔,就是大出家了。维摩居士还具备一切神通,一切在家、出家,世俗、出世对他而言,只是游戏而已。真的神通是大智慧的成就,这是他成道的条件。你们学佛的觉得自己有点开悟了,对一对这个条文,这就是戒条,哪一条你做到了?讲起话来言词不清,我常训你们的:言不压众,言词不清,条理不明。讲了半天话,要点在哪里都不知道。貌不惊人,又没有威仪,威仪不是凶样,也不是摆一副死相,而是功德成就了,一到那里就有那个气度,就像花香或电感一样发出来。
「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这是说维摩居士一切智慧,一切方便法门都成就了。文殊师利菩萨向佛报告,这位上人难办了,他是这样境界的人。但是佛既然吩咐了,文殊师利菩萨也只好去了。
「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实时八十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文殊师利菩萨一答应要去,在座所有的人,都要跟去看闹热。要去的有大菩萨、佛弟子、欲界天王玉皇大帝释提桓因。讲到释,中国出家人本来是保留原来姓氏的,例如从智法师姓李的话,就叫李从智。到了南北朝以后,出家人才去掉俗家姓氏,一律改姓释,是追随释迦牟尼佛的意思。跟文殊师利菩萨一起去的,还有大梵天、四天王等。他们心里想,这两位大士要对话,一定有好戏看了。同时又有八千位菩萨、五百小乘人、百千天人都要跟去。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遶,入毗耶离大城。」文殊师利菩萨就带着他们,进城探病去了。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维摩居士有他心通的,那一边大众决定要来,他就感应到了。维摩居士就用神通,把房间里的东西都搬空了。这个要注意,是在点题,我们讲心房、心室,你要心念能空,才能空掉物质。刚才讲有的人一脸死相,就是脑子里空不了,业力现到外形上了。维摩居士是大富人,房子是很大的,文殊师利菩萨要来,他把房子缩小了,变成了一丈见方。后来庙子和尚住的房间叫方丈,就是这样来的。十寸成一尺,十尺叫一丈,这叫合十,我们合掌也叫合十。维摩居士念头一动,就把房间布置好了,成为空的房间,没有东西也没有侍者,只有一张床,他靠在床上。因为都空掉了,文殊师利菩萨大概也不用找门房,就一直进去,看到空的房间。这就是维摩居士用环境来表示道。可是还有一样,他还在床上。「指月录」记载宋朝有一位高官的女儿,在家修道成功了,自称空室道人,后出家为尼,名智通,典故也出自于此。
文殊师利菩萨可是带着群众来的,就这么一丈见方的房间里,要容纳百千跟从大众,不知道是人变小了,还是房间变大了,这就是维摩居士的智慧神通。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对话开始了,维摩居士说,善来文殊师利,是倒过来的语句,就是文殊师利你来的好啊!你有来吗?没有的。我们有见面吗?没有的。没有来吗?这才是真来。没有见吗?这才是真见面。这是最高的文学、最高的佛法。文字好像很容易,你做得到吗?你在这里打坐时,可不可以回家去看父亲?
宗喀巴大师十九岁在西藏出家,出家后昼夜忙于修道,母亲病了也没时间回青海老家,只有请人画了自己的像,送去老家给母亲。画像送到妈妈手中,打开一看,画像中的人就开口叫妈,母亲看了非常高兴,知道儿子已经成道了。释迦牟尼佛上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他的弟子想念他,就用檀香木刻了一个他的像,释迦牟尼佛从忉利天回来看到自己的像,他就对像说,究竟你是我,还是我是你?他还与像彼此问讯。据说这一尊像后来流传到了中国,历代都有记载,不过近几百年就不知道下落了,这些故事就是不来相而来。
再看人类五千年历史,这些人都来过了,诸葛亮、刘备、曹操都来过了,我们几十年下来头发也白了,过去的事情都来过了,有没有?不来相而来,你要从这里去参、去体会。有位法师前几天跟我提出来,要回去省亲,那我不能不准他的。他回去过了没有?他现在还坐在这里。假如今天坐飞机去美国,在地球表面位置来讲,你是去了美国;但是地球本身是转动的,从虚空的位置来讲,你又转回来了这个位置,也是不去相而去。懂了这个道理,生死也一样,肉体老病去了,你那个能生老病死的没有动过啊!
同样,不见相而见,哪里见过面?现在大家在一起上课见面,等一下就散了。所以说,世上无不散的筵席,你说散掉了,也没有散,那个影像还是在的,没有来过也没有去过。《金刚经》讲:「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永远都在这里不动。维摩居士对文殊讲的第一句话:「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不可思议解脱的道理已经给你说完了。你只懂了这个理还不算数,要能够证到了,你就算成功了,就真正懂了佛法了。
有些同学埋怨,老师越忙离我们越远了。其实我们不远也不近,永远在一起。有一位美国学生真了不起,他一句中文不懂,一天早上要来跟我谈禅,谈了一个钟头,他讲英文我讲中文,最后他要上飞机了,我说请他去吃早餐,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再见时他说,老师,我们永远在一起,没有分手过。所以这个智能不在文字言语上的。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法,中国讲禅宗的,乃至于讲大密宗的,都特别注重这部经。它是个顿悟法门,所有说法都针对形而上道而讲的。所以读《维摩诘经》有很大的好处,可以开发我们解脱的智慧。但是也有坏处,一般人很容易学了些口头禅,落入狂妄。例如上面讲的,「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禅宗的机锋转语就是这样来的。后来就被滥用了,如有人问出家,他答,不出相而出,不入相而入,无家可出,无家可入。这类的狂话很多,文学境界很妙,自己到底没有证入,反而不好。
事实上,依形而上道来讲,道理是对的。维摩居士和文殊师利两位大士的见面,是以第一义谛的立场对话。如果了解现代科学的观念,就更可以证明佛法的真实道理。宇宙万有一切现象,都是生灭法,来去、是非、善恶、生死等等,都是相对的,都是「相」,能生诸有之相的那个,没有动过,生而不生。能使万有相对的那个是绝对的,不属于相对的。但同时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存在,一有绝对的存在,它又已经是相对的了。它是什么呢?是诸法空相。这些用物理、化学,声、光、电的道理来说明,是完全正确的。
刚才维摩居士对文殊师利说,你来了等于没有来,我们见面了等于没有见。我想到我们这里有位老同学,修了几十年了,身体老病不堪,我正在主持寒假打七的时候,他的朋友打电话来告急,后来他过世了。临终照顾他的朋友后来跟我谈,「老师,他认为自己很有把握,往生西方没有问题,你说呢?」我笑一笑说,「大概有一点吧,中间还要迷途的啊!能够再来得一个人的躯壳,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个事谈何容易!在哪里看出来呢?就在他还在世的时候,看他的定力,看他所做的事。我拿这一件事要讲的是,这位老同学过世了,走了没有?不去相而去。所谓看不见的是肉体而已啊!那个自性并没有动过。能够把握到这一点,就没有生离死别的苦难。一切只是相的变,自性是寂然不动的。
现在,文殊菩萨答话了: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是的,居士,是这样的。文殊菩萨怕跟着去的小乘菩萨们不了解,就再加以引申:
「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来去只是个现象,比如你说早上的太阳到晚上就下去了,这只是对现象讲。虽然形而上是没有逻辑可言的,我们假如勉强用形而上的推理来看,假定真有个东西来了,已经来过了就没有第二次来了。宇宙的生命、万有的现象是生生不已,像流水的浪头一个接一个,当我们看到第一个浪头过去了,下一秒钟看见的浪头,已经不是先前的浪头了。假如我们认为浪头有来过有生过,那后面就不可能有再生的,因为后来的不是原来的那一个。同样道理,过去的东西,如果认为死亡了的话,那现在就没有死亡,因为已经死亡过了。
凡夫众生只从现象界看,认为是有来去有生死,其实是没有来去,没有生死的,来了等于没有来。我们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那决不是我们,完全是两个人,那个肉体、那个一切早过去了。
「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什么理由呢?一切万有现象没有个来去的根源。一切宗教哲学,都在追寻最初造物的是什么,是谁在主宰,最初的现象几时开始的。佛家的结论是:无始之始,像一个圆,每一点都可以是起点,都也可以是终点,而所谓始点与终点,只不过是人为的假定。宇宙的法则是圆周性的,是圆满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能生灭去来者,无生灭去来。我们坐在那里,莫名其妙地忽然想起一件事,它从哪里来的?来者无所从来。你如果要拚命去找它的来源,你花个三大阿僧祇劫慢慢找吧!去的呢?去者无所至,能去到哪里?终点也就是起点。所以,因中就有果,果中又含因,无始无终,无来无去。这也是《华严经》的道理:「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是宇宙万有的因果关系,因含着果,在果上去找因,因果是同时的。
「所可见者,更不可见。」凡夫众生因为不了解这个理,见不透,没有彻悟,只相信我们自己眼睛所见,而眼睛所见是没有真见的,看见的都是假相,靠不住的。站在凡夫境界讲,你们诸位现在看见我,我也看见你们。但是还是假的,我们第一眼看见这个现象,这个现象已经过去了,不可得。又比如我们房中的这个电灯,我们看着它好像一直亮着,学过光电的人就知道,当你刚接通电源的那一剎那,电的功能产生的第一束光,生了就消散了,因为后面源源不绝的电力,才使得这灯持续发光,那第一束光一见就不再见了。更明显的是蜡烛,你点燃之后蜡烛虽然一直发光,但是蜡烛也不断地变短小。过去认为蜡烛燃烬就没有了,现代的物理学告诉我们能量不灭,能量与质量互变,也是不生不灭的。
这个道理与心的道理是同样的,你们学佛法就不要沈迷在宗教中钻牛角尖,要了解科学才可以更透彻地了解佛学,佛学是大科学。「所可见者,更不可见」,说明自然界一切物质的现象,一剎那一见之间就已经过去了,我们觉得正看着的已经变去了。你第一眼看到这个人,一剎那间这人的身体已经新陈代谢变化了。这个最明显的是看婴儿和看老人,你一个月不见婴儿,他就变样了,我们也说七十岁以上的朋友,若一个月不见就要打电话问候他一声,八十岁以上的,更要三天两头打个电话。
唐人崔涂所作的一首〈旅怀〉诗,起首是「水流花谢两无情」,也可以用来注解《维摩诘经》的「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水流过去了不会再回头,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嘛!花谢了明年虽然再开,但已经不是今年的花了。所以水流、花谢这两样是毫不留情的。这首诗的文学意境很深,有些离乡背井多年的老朋友是读不下去的。下面还有好几句,今天不讲诗,就不再说了。(全文是「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摧两鬓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你们爱文学的同学,更可以引李商隐的两句诗作结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乃至引用到历史哲学,像《三国演义》卷首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样就懂了「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第一义至高无上的道,被文殊菩萨和维摩居士两位,拿来随便一番对话,真只能说是「千古绝唱」。文殊菩萨的讲话艺术一流,你们如果有人作外交官的,可以好好学他。他响应上维摩居士之后,话一转、又说:
「且置是事」,就是说,这个问题我们不谈了。再谈下去,他们两个恐怕要扯一部六百卷经典了,那还得了,所以文殊菩萨赶快收场。
「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你看,他真是最好的外交官,他问候说,居士,你这个病还忍得住吧?治疗有没有把病情改善?好一点了吧?
「世尊殷懃,致问无量。」佛非常关心,叫我代表他来问候。致问无量,是无限的关心和想念。这个文章你们写信就可以学了。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文殊菩萨这里的问题也是问我们大家,这就要参了。人活着就有病,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会老?文殊菩萨问维摩居士,你这个病是怎么引起的?病了多久了?怎么样去掉这个病?在座各位可能年轻的比年老的还要多病,天天都在感冒,不是头痛就是流鼻水。现在我要问,「诸位青年法师、青年居士,是病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你们一定答复,「我也不知道怎么引起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好。」这就很可怜了,自己病了不能自疗。这就是话头,是大问题。人怎么会生病,不是问怎么得了伤风感冒或是得了癌症,不是这个问题,是问这个生命为什么会生病?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人的生命本来就是个病态的生命,宇宙万有现象也是个病态的万有现象。从文学艺术角度看,这个世界多美丽啊!红花绿叶描写得或画得多美。你写好了画好了就病了,你累了嘛,累就是病。我们不把累当作病,它就是病因。生命就是这么个生灭现象,非常疲倦。你反省一下,在人生路途中,不管你什么年纪,你随时感觉到很疲倦。也许你们诸大菩萨不感觉到,我这个凡夫随时都感觉到很疲倦。有时同学劝我多休息,我不是身体的疲倦啊!是心里疲倦,尤其和你们在一起,好疲倦。
生命有病是什么道理?维摩居士回答,他说,一切从痴所生。痴就是有情,佛经翻译众生为有情众生。我过去在大学教书,很多年轻人来问我爱情哲学,什么是情爱欲?我说,这三个字不管怎么分类都是混蛋,总而言之都是荷尔蒙在作怪。当荷尔蒙升华了,没有欲念了,就成了爱,爱再化掉了,就成了情。情就是痴的根本,情加浓一点就是爱。情像葡萄酒,满好喝但是很醉人。爱就不同了,像白兰地。欲像高粱酒或伏特加。都是酒,醉人的,是各种痴。生命就是痴来的。前面讲的那位刚过世的老同学,他在临走之前还跟照顾他的朋友说,不用担心,我还有十二年好活。自以为有定力很有把握,结果连这个都不知道,还说中阴有把握,都是吹牛。中国人老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病到拖着一个破烂的身体,仍留恋得不得了,也不愿意爽快地走。为什么?痴啊!
今天下午还有个老朋友,都八十岁了,我跟他说现在可以放下了,他说:就还有这一件事,等搞好了就放下了。我说:从古到今,哪一个人真把事情都弄好才走的?他说:是啊!我也懂啊!我说:你懂就现在放下。他说:唉!这&&等这一点弄好了就可以了。这就是痴!很难了的。你能够把痴了了,就差不多了。一切都在痴中,你以为白痴叫痴啊?越聪明的人越痴!那个李商隐的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实际上春蚕到死丝还不尽,还给人去做衣服了!又如清诗,「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多情不见得讲男女之情,就是痴的表现,坏梦不容易醒,好梦还想多作一会儿。后来我有位女学生,把第二句改成「好梦由来不愿醒」,改得真好!
讲了半天,一切众生都是痴。你们有学净土宗的,你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什么?小本《阿弥陀经》说,你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永远不死了。在那边好好的学佛,也不怕没饭吃,不怕没房子住,男的还不怕讨不到太太,女的也不怕嫁不掉,因为无男女相,地方又好,七宝行树&&,所以你想去。我问你,你贪不贪?痴不痴?因此而发愿者,非贪即痴,这是大痴大贪。能够去掉了这个大痴大贪必然往生,净土现前。学密宗的想要往生哪个佛的国土,还要神通具足,长生不老&&也是痴。我常跟人讲,我干脆发愿活五百年,省得再来一次,住妈妈肚里的旅馆十个月,一辈子还不了感情债。现在想想活那么久挺麻烦的,老朋友跑光了,年轻人谈不拢,这不好办啊!到了一百岁还要被人当个活宝,放在什么地方展览,日子也不好过!修个长生不老做什么?儿子孙子都跑了,曾孙子看我这老头怎么还不死,唉!这些思想都是痴。有痴就有爱,有爱你就有病生。这是维摩居士的回答。
这里有一个重点要了解,维摩居士说「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他是说客气话,是拿自己来表演,说一个重大的道理。换句话说,这个生命就是因为有痴有情,才有爱。十二因缘里头,爱在中间,有爱则有取,都想抓住,接下来才有生,有生就有病。中国的文字也很妙,我们说「生病」,有生就有病。任何一个东西存在,就有病态。病与不病之间,是一个大哲学。文殊菩萨问病从哪里来?维摩居士答是从爱而来。爱从什么地方来?从痴而来。学佛都知道贪嗔痴三个字,我看大家修三辈子也难断掉。要不贪、无嗔、不痴,太难了。
讲到痴,我前几天和两个老朋友讲到有一幅翁同龢写的字,要八万块钱,其中一人立即说,便宜啊!我一听,好了,你们不要再说了,「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我拚命要戒这一方面的嗜好,你们两个一左一右不要起哄了。收集字画也是痴,市面上买到的字画都是前人痴心收集来的,然后被后代不肖子孙给卖了,上面还印着前人的图章&&你现在买了将来交给谁啊?一切在痴中,能够无爱欲无痴情就真解脱了。所以病从哪里来?从有痴有爱来。这是第一个道理。
第二个道理严重了。
「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你问怎么生病的?大菩萨生病是为众生而生病。他说因为一切众生皆在病中,所以我非病不可,假使一切众生有一天无病无痛了,就是了了生死了,我也就没有病了。这里的我就是,有我在,所以有病。有我存在,就有痛苦,就有烦恼,就有生病。一切众生个个无我,归到本来清净元明去了,就当然不生病。所以一个人活着,想要无病无痛是做不到的,要不病不痛不生不死,除非你证得涅槃,成佛了。一切众生得度,就无病痛了。维摩居士给我们点题了,点题是点出文章的要点所在,要点就在这里了。
「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文殊菩萨你问病几时好,我这个病永远不得好的。要晓得六度万行皆是菩萨的痛,慈悲喜舍也尽是菩萨的痛。慈悲就是痴,喜舍就是爱。菩萨者菩提萨埵是也,虽然觉悟了,还是未免有情。菩萨是最多情的,堪称是大众情人。因此说,要不病,除非情爱皆灭,众生有病则菩萨必病。
「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一切大乘菩萨没有跳出生死的。再严重地讲,诸佛菩萨都没有跳出生死,都是再来人,为什么?因为要度一切众生。《楞伽经》卷一说:「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佛并没有走开啊!还是再来,佛菩萨都是再来人,都在这个世间。菩萨的愿力是要度众生,所以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入轮回,有本事跳出去而不跳。所以菩萨是「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他已经得到了般若智慧,跳出了三界,三有就是三界。可是因为慈悲要度众生的缘故,自己不入涅槃,这是智悲双运的境界。他还在六道轮回中滚,可不一定变人啊!算不定变牛变马变虫都有的。要度众生,就得有这个本事,挑得起这个担子。算不定变了蚂蚁,被我们开水一烫就死了,他成了蚂蚁就烫得死。可是为什么要变蚂蚁?要度蚂蚁啊!必须变了蚂蚁才能说蚂蚁的语言。
既然菩萨入了生死轮回,就会有病。要想无病,除非你了生死,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就有了,你没有了生死以前就会有病。所以维摩居士引申说,如果众生都了生死了,菩萨也无病了,就不需要到这个世界来了嘛!所以菩萨的病从哪里来的?对不起,也是从痴情来的,大慈悲就是痴。这些道理文殊师利菩萨当然也懂,他不过在跟维摩居士两个唱双簧,一唱一答,讲给大家听的。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比如有位老前辈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假如病了,作为父母一定也会得病,因为昼夜照料儿子累病了,或者过分担心而生病了。等到儿子病好了,父母病也好了。在座各位有子女的,都有这种体验,只有那些未来的父母亲不知道。古人说,「养子方知父母恩」,自己当了父母才知道孝道的严重,没当过父母只是口头禅,这也是八万四千法门当中的一法,你当了父母就知道了。孝道就是对父母的爱所起的感情。
「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菩萨爱众生,就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因此众生病了,菩萨当然也病了。众生病好了,菩萨也好了。众生都有烦恼,而众生有的烦恼菩萨都有,他还多一个烦恼,就是烦恼我们。这话光是研究佛学是不容易懂的,要在世法中当过家的人才懂,不经过的人是不会懂的。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维摩居士说,你又问我,这个病是怎么来的,唉!是大悲心引起的啊!清朝雍正皇帝题过一个观世音菩萨的香赞,可以用作说明
三十二应露全身拯救众生渡苦津
只为慈悲心太切却将觉海作红尘
首句讲三十二应身,是引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次句说观世音菩萨,为了度一切众生跳出苦海。第三句说,观世音菩萨慈悲心太切。最末一句是说观世音菩萨,已经成佛了,但还是跳进红尘来。菩萨的境界本来是要度众生的,结果是反被众生度。这个问题讨论到这里,文殊师利菩萨一看维摩居士辩才无碍,怕他再说下去,记录起来也麻烦,赶快打住,就问第二个问题。
题──空解脱
「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居士是大富贵人,为什么现在房间里空空的,连一个侍者也没有?「空室」是心空,上面已经讲过了。维摩居士把房间变成「方丈」大小,这是印度观念。中国文化叫「方寸」,还要小,就是心。中国古话说「但存方寸地,留为子孙耕」,你心地好,会给后代子孙好的影响,有好报。
「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你们要注意,所谓真正的净土,也没有七重栏楯、琉璃为地等景象,那是为了我们这个欲界众生而说的。真正的净土也了不可得,连净都无所谓净,那才是真正极乐世界的净土,涅槃清净。维摩居士对文殊师利菩萨说,你怎么说起外行话来了?一切佛的国土本来就是空的,心空了、念空了,佛土就现前了。
「又问,以何为空?」他们两人针锋相对,文殊师利菩萨就问,什么叫作空?
「答曰:以空空。」空就是空,你有个空的境界早不空了。下面讲到空也空。你不要以为保留一个空的境界是悟了道了,你得了个什么?你就真得了个空的。
「又问,空何用空?」文殊师利菩萨又问,既然空了,还怎么去空呢?
「答曰:以无分别故空。」因为你不起分别心了,空也空掉了。你觉得没有烦恼,没有妄念,很清净,认为是空了,这正是分别心,正是妄念。不起分别心,无所谓空,无所谓有,把空也空了。
「又问:空可分别耶?」文殊师利菩萨又追问,空还可以分别吗?这里关键来了,文殊师利菩萨一刀就杀进去了,好像捉住了维摩居士的把柄。
「答曰:分别亦空。」维摩居士眼睛一瞪,分别也空啊!我们现在讲话、你们听话,就是分别心。分别心在哪里?不可得啊!听过了就过去了,不来相而来,不去相而去,所以分别本身就是空的,为什么分别不可以空?
有一个人就是在这里开悟的,是谁?永嘉禅师。他是天台宗的,他自己晓得悟了,自己信得过。但是有个同参道友,劝他找人印证,威音王(古佛)之前,你无师自悟可以,威音王之后,你无师自悟,随便肯定下来,恐怕是天然外道。所以他就从浙江到广东找六祖,见到了六祖,围绕三匝,振锡而立。六祖与他对话时,永嘉曾回答:「分别亦非意」。就是说,分别也空。六祖就说:「善哉。」
「又问:空当于何求?」文殊师利菩萨好像在和维摩居士打擂台,一拳拳打得虎虎生风。又问:怎么达得到空?这好像在替我们问,坐了半天两条腿痛的要命,空不掉喔!空在腿上求吗?还是在心中求,还是哪里求呢?
「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麻烦事情来了,说起六十二见有一大堆,我只有补充资料给你们了。如果详细讲六十二见可以拖上几个月,这里不细说了。一切八十八结使也好,六十二见也好,我们每一个心理意识,每一个心理状态,都在其中了。见就是观念,我们心里许多主观的观念困扰着自己,解脱不了,但实际上每一个观念每一个思想本身就是空的。妄念本身是空的,你不要另外去找一个空啊!你打坐时在找空,那个空就是妄念。你知道是妄念,它当下就空了,就解脱了。所以空要在六十二见中找。
「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文殊师利菩萨又问了。
「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所有的佛法不论净土、密宗、禅宗、天台宗,乃至五月端午的粽也好,都是要你解脱的。你被自己的感情观念困住了,所以不得解脱。我告诉过你们,学佛要学解脱,学道就要学逍遥。结果你们学得苦死了,既不解脱又不逍遥,何苦呢?还不如去喝咖啡看电影跳舞好了,不是既解脱又逍遥吗?一个个举止都不得了,看到别人,哟!这样不可以的,阿弥陀佛啊!一脸怪相。文殊师利菩萨毫不放松,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请问,怎么解脱呢?
「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只向自己内心去求解脱。你还去哪里找解脱?你心不解脱,要求别人有什么用?这个时候维摩居士也怕了,看到文殊师利菩萨,一剑一剑的杀进来,也要挡一挡了,这个对手很利害,你会讲,他就会问。不能再给他间下去,赶快见风转舵。
「又仁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仁」是尊敬的称呼,写信如果相当尊敬对方,不论对方是出家或在家人,都可以称他「某某仁者」,这是很客气的称呼,而且对长辈对平辈,甚至晚辈都可以用。他说:先生你不是问我,为什么旁边没有服侍的人吗?告诉你,我的侍者多得很,那些诸魔外道不规矩的,都是我的侍者。
「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为什么呢?先说什么是魔道,贪恋三界,贪恋生死,贪恋情爱欲,不知道本空而抓一切有,就是魔道。我们学佛的,常常骂这个是外道,那个是魔。自己想想看,你完全解脱了情爱欲了吗?如果没有,那就是狗咬狗一嘴毛,就是魔骂魔。被三有困住,没有跳出三界,皆是魔道。魔是抓有,所以众魔乐于生死。我们讲这个世界苦啊!要跳出苦海啊!你看,我们现在已经晚上九点半了,跳舞厅正开始热闹着,你去问问,他们不说我们是疯子才怪。他们如果来到这里,一定奇怪我们这一班疯子在做什么!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是正常的,我们是莫名其妙的。这叫作众生颠倒,究竟是我们错,还是他们错,我不敢下定论,你们去下结论吧。
众魔固然乐于生死,菩萨也不愿意跳出生死,你说菩萨是不是魔呢?这叫自愿作魔,虽然讨厌生死,还是自愿在生死轮回中度人。如果菩萨没有这个肉体怎么度人?你让维摩居士叫观世音菩萨,你看叫得来吧?你说你在梦中打坐时看到过,那是你意识的变化啊!他要现身给你看,就非变成肉身菩萨不可!这个话说错了我负责,我下地狱!所以,诸佛的肉身成就,也即报身成就,是如此之难啊!你们要懂这个道理。
菩萨为什么要在生死之流中滚?为的是要和凡夫一样,照样入胎,住胎十个月,出生后,照样昏头昏脑,照样十几岁以后看个什么《禅话》,然后要打坐,忽然悟道,忽然成功,几十年后忽然度众生,然后忽然翘辫子,然后又忽然再来投胎,你说多笨啊!魔固然笨,菩萨是瞪起眼睛在笨。所以肯瞪起眼睛上当的人,是第一等人。
「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叫外道。把自己那个法门自己那个观念,抓得牢牢的,念个什么神秘的咒子,可是病还照样生。现在很多人把一些西藏喇嘛当神。我在西藏时他们都对我说,大乘根器都在你们汉地。东方国土的人要往生西方,不晓得西方国土的人要往生哪一方?现在这些人一看到喇嘛,哟!活佛来了!净土有什么了不起,阿弥陀佛我都会念。我说你就是不会念!阿弥陀佛就是大密宗,你就是不懂!你有这些观念,你就是外道,心外求法,把自己的观点抓得牢牢的,把菩萨也抓得牢牢的。菩萨看一切外道魔法都可以解脱,没有那个法门他不会的,所以他作菩萨。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爱好不同,佛菩萨开的是百货公司,你要买啥他就卖啥,反正把你的生死了了,菩萨的目的就达到了。
「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众生病从四大起,四大是地水火风,这不光是佛学理论,也是研究医学的根本哲学,形成中国秦汉以后的病理学。佛说四大的每一大,就有一百零一种病,比如伤风是属于风大的病,再发烧了就是火大,咳嗽有痰了就是水大。四大合起来有四百零四种病,这还是大归类。四大综合起来,就更多了。每一种病都随时可以使人死亡,如年纪大的人得了伤风感冒,稍不留意就引起肺炎,那危险就大了。佛学里有另外一套医病方法,有一些不同的方子,这些方子大部分收集在孙思邈着的《千金要方》中,是佛家乃至道家的医药。《千金要方》里面,奇奇怪怪的方子很多,比如有一个禅定方,打坐吃下去容易入定。大家一听,一定想要老师把这个方子配出来,给我们吃吃看。哼!你们靠药入定还行吗?但是它有没有道理呢?非常有道理,十几年前我还配过,给几个人吃了,的确有道理。可是要得到大定,那是得配合用功夫的。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文殊师利菩萨问,大乘菩萨应该怎么样来慰问开导有病菩萨?这意思不是我们真的去慰问菩萨,而是说,得了病自己要怎么样理解,怎么样求解脱。换句话说,自己怎么样观想。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维摩诘经》里面所有提问的菩萨,包括前面的小乘弟子,最后都成佛了。他们目前是现比丘身,现小乘罗汉像,但是提的都是大乘菩萨的问题。世界上的人没有一个不病的,我们现在觉得自己很健康,那只是假相,都是在病中,不管你头晕还是眼睛看不清,都是病。这个世界就是病态的,没有一个人是正常的,除了一个人,就是成佛的人。慰喻有疾菩萨,不只是指生病住医院的人,平常我们就是病人,这一点要特别注意,是《维摩诘经》传佛的心要。
「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维摩居士告诉文殊师利菩萨,我们不需要别人安慰,要自己了解真正佛法在哪里。佛法都说身体无常,是靠不住的,不是永恒存在的,是随时可以死亡的。老子有一句话:「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们的身体带给我们的拖累太大,甚至于说一切的业障,一切的痛苦、烦恼、忧悲、七情六欲,多半是由身体上来的。身体是四大组合而成,也是业报的大总汇,是业报之身。成了佛的人,这身体就转成善报的应化身。身体对我们的障碍非常大,比如你们打坐坐不住,两条腿又痛又麻,你心想清净,可是腿子不饶你,就是身体的障碍。你坐了一两个钟头,觉得疲劳,其实你心理有疲劳吗?不见得,心理的疲劳是因身体引起来的。
昨天我们几个老朋友在一起,讲到来投生有没有把握。恐怕在座的谁也没有把握,谁也不知道哪一天来投生,怎么生下来的。过去我认识的几位修道有成就的老前辈,亲口对我说过,「要我再来投生绝对做得到,但是现在要我自己走,没这个本事。」当时我们听了觉得很奇怪,要投生有把握,要现在死居然这么难死。等生活的经验多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求生固然不容易,求死也很难的。你说可以自杀,你去试试看,投冰怕冷,上吊怕闷气,吃安眠药怕死前受不了那个痛苦。前天有个朋友告诉我,他在香港一个朋友,吃安眠药自杀,吃了药之后再喝酒,再吞止痛剂,就是怕痛。可见求死不容易的。你说功夫修到的人,把两腿一盘,就再见了,这要多大的定力?要有相当成就的人,或者可以做到。
所以佛在世的时候,有小乘的阿罗汉证得了性空,但是这个身子还不能了,就自杀了。讨厌这个身子,烦极了,要吃饭又要上厕所,喝了水又要去屙尿,吃了喝了都留不住&&。佛经在戒律上讲明了不可以自杀,自杀是犯罪的。当然每个宗教都反对自杀,据说自杀的灵魂连阎王也不要,因为在他的簿子上没有登记,时间还没到你就作了逃兵,不行的。既然地下不要,天上也不收,人间又回不来,所以据说是很可怜的,比一般作鬼的还惨,漂泊无依。
因为明知道此身无常,所以许多得道的人厌离此身。维摩居士告诉我们大乘的道理:「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这个身体没有什么好讨厌的。这句话大家听了一定欢喜,世界上没有人不喜欢自己身体的,都自以为自己漂亮,看不起别人。还不只是身体,连衣服的美丑都要争。这个身体没有什么讨厌的,因为身心是一体的,玄奘法师撰的〈八识规矩颂〉,对阿赖耶识有颂曰:「受熏持种根身器。」身体也是你心所变的。这一生是男、是女,相貌如何,是否多病,遭遇如何等等,都是你前面业识的种子带来的。所以「种子生现行」,一切都是业报,此身是报身。不管是什么样的报应身,这个肉身同我们的自性、自心是三位一体的,也就是真如自性、意识的心、肉体,三个是一体的。身心是一体的两面,假如认为身是无常,而厌离于身是不行的。
我常说,现在没有真正的密宗了,当年我们在西藏看到很多不知道是喇嘛还是麻辣,高明的不太多。听说现在高明的很多,我不知道,反正中国人是「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只要是外来的就有道。几岁大的喇嘛就有人认为是活佛转生,在那里一边抠鼻子一边吃瓜子,也是有道,是师父。哪个有道、哪个没有道是这么看的吗?你怎么晓得是转生不转生?转生就算有道吗?转生不能算有道,教理都不通的!学佛不要自甘堕落,我有资格讲,我去过西藏学过密宗的,过分的宗教色彩的迷信,就是堕落。为什么讲到密宗呢?密宗的教理也有对的,它决不厌恶此身。你们有学密宗的,这是出自密宗哪个经典,哪个法本?它的教理根据在哪里?你知道吗?
我们中国的文化《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重视此身。所以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也是这个意思,街上正在建筑的高房子,墙边是不能走的。这就是中国儒家的戒,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一个道理。爱惜你的身体就是孝顺父母,因为父母看到子女有病痛是会痛苦的。佛教大乘戒律也有这样的含义,如果随便把自己的肉体出一点血,等于犯了出佛身上血一样的重戒,因为此身就是佛身,算不定你明天悟道了,你就是佛的应化身了。对身体上作任何一点伤害,等于犯了大乘的杀戒。
真学密宗的人,他的洗澡水在倒掉之前,还要自己先喝三口呢!你觉得脏?为什么你要讨厌自己的身体?这样做的第一个道理是不垢不净。第二个道理,你说身体洗下来的东西脏,可是你吃的东西都是这样变化来的,过去施肥的肥料是用什么做的?我在这里还没有看到过哪个学密宗的是这样做的。密宗在佛前面供养什么东西你看过没有?看过才怪呢!它连狗肉、驴肉等都端上来的,你恐怕想都不敢想的,还说什么学密宗。到今天佛法的正法已经没有了,但是方便法门还是有的,如果我不坐在这个位子上,你问我「老师,这个对不对啊?」我会说「都对」,这就是密宗。
厌离于身不对,执着此身也不对,这是中道观。「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你去看病人,不敢对他说你还是快死吧。但是我可常这样做,看到那些垂死重病的朋友,连手都举不起来了,我就拍拍他的头对他说:「你快走嘛!痛苦得要死,这个世界有什么好留恋?」有的人会说:「我走不掉嘛!」「那就念佛吧!」「我念不起来了!」「那你怎么还可以讲得出话来?」念佛念了几十年了,既然有讲话的这一念,为什么这一念不能念佛?平常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真是阿弥驮你这个佛。他不懂什么叫念佛,不知道念不在嘴上念,是心念之念,到那个时候,不要管嘴上能念得出四个字还是六个字,能心中念念有个佛就是念了嘛!唉!学佛几十年了,功德也做了不少,最后都是如此!平常显教、密宗,讲什么法都懂,般若真如连他家冰箱里都有,到这个时候使不上,有什么用?
我这几十年来学佛学道的名人看多了,有的七八十岁了,冬天总只穿一件衣服还会流汗。睡觉也不盖棉被,冬天只盖条毛巾,一身也湿了,两脚暖烘烘,功夫可好了。我说他搞不好会血压高,人家说你乱讲,还亲眼看见他打起坐来身子悬空呢!我只好笑笑。最后不出所料,不是血压高就是心脏病发。真修到此肉身能够成就了,谈何容易!你们谁想早死,我一定签字批准,看你能死得了吗?不要吹牛了。前两天一个老朋友进了医院,我去看他,他告诉我,医生已经宣布没法医了。他还交给我一包珍藏书,又要我在他身后帮忙关照他的太太,又向别的人交待后事。我看他这么豁达,跟他说,你还死不了的。他有点怀疑,结果真没马上死。那种不想死的,见了我就哭哭啼啼,想多活一阵子,反而很容易死,已经吓得半死了,怎么不死。
小乘专讲此身是苦,我告诉你,不一定是苦。一般讲来,学佛证道的,多半只能了了法身,到了中阴身,也就是离开肉身之后,才有成就,没有办法把这肉体的报身修到圆满。法身、报身、化身是三身,假如三身不能成就,在我的标准来看,就不能算开悟。你们打坐念头空一空,得一点定境,就以为自己悟道了,你那是悟了个食道罢了,必须要三身成就才算。「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的道理在此。
「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无常、苦、涅槃是佛法的三法印,是佛法的基础。无常、苦、涅槃,再加无我,是佛法的四根大柱子,但是佛在说《涅槃经》的时候,就完全相反,他变成说:常、乐、我、净。原先的无常变了常,苦成了乐,无我变成有我,涅槃成了净。净土不是专指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一切众生只要悟了道,就知道他本来在净土中。小乘乃至不彻底的大乘,都是厌离苦、无常,而证取涅槃,认为证得涅槃就永远不来了。不只是一般人,连当代几个大法师都这么说。当时在大陆有这么一位,不提是谁了,他就是持这种观念,我俩单独在房间里,我痛骂他一顿,他讲了许多理由都被我驳倒了。我提醒他,《楞伽经》上讲,「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
你们千万不要认为,能涅槃就不来了,不来你还做不到。只是给你暂时请个假,百把年不来,三五百年不来的话,已经算给你很长的假了。大阿罗汉入八万四千劫的定,在我们这个世界来说,算是够久了,在其它星球世界是很短的,一下就过去了。就算入了八万四千劫的有余依涅槃,你也不可能不来,况且我们反复讲过,大乘菩萨要有「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的智悲双运,但是许多学佛的朋友,始终搞不清楚这个观念。而时下的年轻人,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小气,自我观念极重,真没办法,也就是业力越来越重了。大乘菩萨是不入涅槃的,没得休息的。所以维摩居士告诉文殊菩萨,「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菩萨说身是苦的,但是决不逃避三界的痛苦,救世救人虽然是痛苦的事,但不会逃避。
「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既然佛法要修到无我,但是如果无我了,谁来说法?谁来讲经?谁来听法?真正的佛法,在释迦牟尼佛生下来就已经说完了。释迦牟尼佛生下来走七步路,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开口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佛法就说完了。就是这个唯我独尊,每个人都是这个我,你找到了就成功了。人人有一个本性本命,这个身体的我是假的,我们说话思想都是假的。每个生命都有个真我,你的真我找到了就是佛,就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佛讲这个话的时候,两手这样摆的,这是什么手印,你们参!
佛法处处讲无我,其实我们学佛的人,不要说做不到无我,就是无身都做不到。忘掉身体还不是个我,你还有念头存在,一念之间就是我。学佛人的我,尤其厉害,处处有我,我的见解、我的学问、我的身体,这个我比普通人的还大。你看外面的人整天忙,晚上还要去玩,你问他的我在哪里,他一定觉得莫名其妙。修持的人学了佛法,再加上坏个性,他的这个我就不得了啦!认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还有,我最怕在大学里搞佛学社的同学了,搞其它活动的同学都很活泼,佛学社的同学,往往目光呆滞,衣冠不整,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希望大家正视这个问题,不要搞得所有佛学社团都如此。我年轻的时候,对这些团体,简直是羞与为伍。当然,我这又落入傲慢,也不对。有一年,有几个大学生,要我为几所大学的佛学社的联合活动讲演,我推不掉,但是我说明不讲佛学,就定了个题目叫「我与无我之间」。当时讲的内容没有记录下来,我主要告诉他们,学佛讲无我,谁能做得到?但是作人做事必须有我。你写一篇文章,如果无我,你就写不出来了,笔都不要拿了。任何一篇文章、一个艺术品乃至绣一朵花,处处都有我。人生处处有我,我要穿什么衣服才合适,我要坐在什么位置才对。一部人类的历史文明,无我就创造不出来,佛就告诉你,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但是在修养上,叫你无我,是无小我,不要执着现在假相的我,以为是真我。
佛法的修证,在于找到生命的真我,无我是个方便法门。修证功夫要放下身心,放掉我这一念,才可以证到涅槃清净自性;在起用上,想成佛成菩萨,就要有我。你看,佛也有我嘛!阿弥陀佛的我,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形态,东方药师如来的我,他的国土和阿弥陀佛的世界的我不同,北方不空如来,他的佛境界同别的佛又不同。十方三世诸佛,各有各的佛国土,各有各的我。佛佛道同,方便教化,起用功德不同,愿力不同,作用不同。此我与那我彼此无妨,归于一个大我。学佛这些道理没有搞清楚,一天到晚无我,你无个什么我?我与无我之间要去好好参究。
维摩居士这里漏了个消息:「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没有此身,无此我,谁来说法?释迦牟尼佛现在真是无我了,他归到那个大我去了,我们看不见他,他也无法来说法,只好靠他的弟子们替他宣扬。所以必须要有肉身在此,才能教导众生。这些都是中道义,要搞清楚。
「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此身是空的。我们常引白居易的话:「饱暖饥寒何足道」,那是无我,「此身长短是虚空」,这个身体不管活一百岁还是二百岁,总归要走的。但这是偏于小乘的观点,得道的人证到空了,身体死亡了以后他到哪里去?涅槃是寂灭,可是他永远不来吗?没这回事,释迦牟尼佛和诸佛都是再来人,否则怎么叫大慈大悲?所以大乘菩萨不说毕竟寂灭,不说永远寂灭不来。
以上这几段,维摩居士是说了无常、苦、空、无我,这四个法印。
「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学佛第一步先忏悔过去的罪业,怎么样不入于过去?不被过去困住了?用中国文化来解释,最简单的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犯了错,但从此不再犯,也就是颜回的不二过。六祖在《坛经》上讲忏悔,忏过去之罪,悔是未来永不再犯。像你们常常二过,口口声声讲忏悔,都是在骗人骗自己。真是大丈夫的人,连忏悔两个字都不讲,他就是痛改,对自己毫不客气的。
这些道理都是大道理,因病而说法,只有文殊师利菩萨问得出来,只有维摩居士答得出来。一个代表出世的大士,一个代表在家佛。我们这里的章同学写了一篇文章,强而有力的提出来,维摩居士是真正传佛心印,是真正禅宗的传统。这是绝对的正知正见,我支持他,这就是研究佛学。
现在维摩居士藉生病,一个善问,一个善答,刚才所讲因为众生有生命就是病,这个世界就是个病态世界,我们的生命是病态的存在,解脱了这个病态就成就。但是解脱了,这个病态就没有了吗?有!能解脱了,这病态的生命就变成最美的生命,至真至善至美,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遗憾,也没有无常、苦、空、无我,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国土。不相信,你看人造卫星高空所照这个世界的照片,你才知道这个世界的可爱,比他方佛国土还要可爱。你说你在下面觉得这个世界脏得很,那是这个世界的尘渣子,包括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灰尘渣子。这里比净土还要好,不是只有干净的香的一面,还有脏的臭的一面,有它特殊的味道。
所有其它的佛经典,对这个世界都是厌恶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华严经》则不然,主张这个宇宙一切的一切都是至真、至善、至美。如何做到呢?只有一念明心见性就做到了,你就看到真实的一面。换言之,我们现在看到这个世界生、老、病、死,无常、苦、空、无我,是一个影子。你没有看到这些现象的后面是常、乐、我、净。《维摩诘经》中这一段,他们二位唱的双簧,是在说明一个佛法的至高无上哲学道理。
「以己之疾,愍于彼疾。」这是学佛的精神,因为我身体不好,而同情别的身体不好的人。这一生多病多苦的人,更应该慈悲,不要光坐在这里,要多到外面去帮忙贫苦的人。你们学佛的居士们,以为出两个钱就好了,叫你去医院,去收容残障儿童的地方,你决不肯去,决不慈悲,这是个事实。在医院或贫苦地方,只看到修女神父去服务的,几乎没有看到佛教徒。很多佛教徒讲慈悲的道理比谁都多,只有对自己是真慈悲。人生谁无病痛无苦恼?如果自己是近视的人,你就要想办法为近视的人服务。因为自己有病,你就要多照顾病人。可是我看到的,自己有病的人,不会照顾病人,都是先照顾自己,我第一。
「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因为自己有病,就晓得前生种的因不好,多生累劫不怜悯病苦中人、不布施药。越自私的人,他生来世越是多病多灾多难。这一生多布施,他生来世长命百岁,无病无苦。佛法处处是因果,你这一生一直在病中,是前因不好。若不从前因忏悔,再因生病而更只顾到自己,这个现行又变他生来世的种子更不好了。我从小多病,现在也多病,合了杜甫的话:「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而我每次病了都有高人送药方,名药名医都来了,大概因为自己多病,肯结善缘吧。所以我也喜欢给人吃药,你有病我给你吃药,你以为我好心?不是好心,是想求得来生,一有病就有人给我吃药,对不对?还是做生意的办法。笑话归笑话,你能如此发心多施医药,不要等到来生,你此生就可以转了,变成少病少恼。可是你们当中肯布施别人医药的不多,接受人家布施的人太多,甚至有的人经常在这里拿药,吃了哪几种药自己又不记住,有病再来找我,我忙得不得了,要你自己去拿药吃,又不晓得吃什么,那你就该死吧!
维摩居士在这里告诉我们,自己为什么会生病?应当认识是你过去世无数劫的痛苦累积而来。因为如此,你现在就应该也想到众生的痛苦,要发愿去帮助一切众生,这就是佛法。我一再说,经典就是戒律,我们对照一下,做到了吗?有时同学们告诉我,老师,我前几年就是这样做的。我说,是吗?可是你今天有这么做吗?你这么说不是等于在打自己耳光吗?你为什么不永远这样发心,这样做呢?
「忆所修福,念于净命。」要忆念自己如何去培养福,像刚才讲的,你要反省为什么不能持续精进下去,为什么过去有做,现在不做?你们年轻人光想求慧,想开悟,是求不到的,因为你没有福报。福德是修善行来的,你没有去修善行,只有在消福。《金刚经》讲的两件事,就是福德和智慧,但是它强调福德之重要,有大福德才有大智慧成就。你再去看看,就会懂了。你天天在偷懒在消福,这样哪能成道?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得道是多生累劫无量细行而来的。
「念于净命」是要念念做到什么是净命,能修到净命,这个色身就转了。我们现在的命,是五浊之一的命浊,是不干净的。你再参看《阿弥陀经》的西方极乐世界,就知道什么是净命。西方极乐世界里也有鸟,可是那边如果没有业力怎么会有鸟?经典告诉你,那都是诸佛菩萨的化身,纵然化成鸟,还都是在念佛念法念僧,都是净命而来。我们学佛修持到净命的境界,报身可以长存世间,就是佛的弟子们有所谓的「留形住世」,我们在前面曾经提过。
「勿生忧恼,常起精进。」你注意,这不是劝世文啊!都是做功夫要修的。我们日常人生,都是在烦恼忧心的境界中,这里叫你勿生忧恼,念念常起精进之心。
「当作医王,疗治众病。」学佛的人应当发心成为大医王,大医王就是佛,不但能治人肉体的病,还能治心理的病。
「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这一篇就是佛的戒律规矩,要这样去探病。全篇说明了生命的真谛,也说明了慰劳病苦的真谛,也说明了修持的真谛。
「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这个世界是个病态世界,那么应该怎么样调伏其心,怎么观心?
「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这一段就是教你要观想什么,参什么,这是学佛的人,在病苦中最需要的东西。
前几天我去医院看位老朋友,这一位你们都认识的,他修行打坐有四五十年了,平常功夫很好,他的师父还是有神通的。这朋友佛经道理都懂,结果风瘫了,现在躺在医院话都不能讲。我进去把他手一抓,就问:「怎么样,好点了没?」他那时眼泪就掉下来,想讲但讲不出话来。我告诉他,「不要讲话了,你学佛那么多年,到这个时候还放不下这个身子!你要走就快走!要活就拿出勇气活着!空掉这个身体的观念就会好的。」我接着说,「我懂你的想法,理论你都懂,功夫也用了几十年,到现在你觉得为什么会这么苦,功夫岂不是白用了?都在后悔中。」最后我告诉他,「没事了喔!过两天就好了!」再接着告诉他,「万一要走,从这里走!」探病却叫人家快走,大概也只有我这种人。上一次看一个心脏重病的朋友也是如此,我告诉他,你早点走吧!我也许还活个几十年,你再来我还可以抱你,还来得及,何必留恋这个烂身体呢?
但是,这些学佛修持几十年的人,到了最后还是舍不得这个老朽不堪的身体。他如果要活下去也可以,把这个身体空掉,观身无常,观空。病就病嘛!病你的嘛!病就是魔,那个魔到结果是什么?横竖是死嘛!你这样观,反而好得快。如果你忧心忡忡,这个那个的,你就病得越来越重,中了魔的诡计了。
学佛要真看开,不是空话,你们年轻人几十年以后就知道了。学了一辈子佛,如果临死之际用不上,你何必学佛修道呢?就算冒充也要痛快一点嘛!刚才讲的那位风瘫的朋友,我虽然告诉他没事了,可当时一点把握都没有的,生死无常,你只好看得开了。你可不要把这个当笑话听了,真佛法就是要你提得起放得下,真看开了,这一下就过去了。有什么难?
维摩居士告诉你:病从哪里来的?都从前世种子生现行,业力果报带来的。比如前生懒惰,这一生就给你胖一点,多拖累你一下。这不是理论啊!都是真的。都是「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肉体上的病还没什么严重,最严重是心理的病。比如感冒了头痛,你心里觉得好像越来越痛,那就真不得了啦!了解了这个心理,就解脱了,知道都是一念来的,这一念是虚的,是自己欺骗自己,是「无有实法」的,都不真实的。现在用力掐你的腿一下,觉得痛吗?你那个能知道自己痛的,是不会痛的,不要被骗了。你将来生了病,就用这个办法对治,你懂了就解脱了。痛、苦是没有实法的。像我昨天只睡了两个半钟头,我现在头是晕的,可是到了这里都要丢开的,不管了。再累再忙,了不起就是死掉,「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奉献完了就好。
你们年轻同学一天到晚抱怨身子不好,你怎么会不病?你的心已经在病了!一切唯心造的。像现在课堂上,好多同学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其实他脑子是昏的,一句都没有听进去。他的能知之性,被这头脑气脉昏的现象困住了,如果能知道是这个身体四大的脑子在昏,我把这个能知之性脱开身体,它就拿你一点办法没有,一下子脑子就清爽起来了,它魔不到你了。生老病死都是魔啊!你觉得头昏脑胀记忆不好,都是从妄想颠倒诸烦恼生,都无有实法,这里头是空的,没有痛苦,没有难过。
能参通了这个,「谁受病者」谁在受病?再告诉大家,据我的了解,古代修道成功的人,多半是年轻时多病的,因为多病所以肯研究自己,才成功了,反而活得长。无病无痛的人,他不在乎,所以死得快。算八字的知道,如果这人身子有点毛病反而好,「带疾延年」,反而长寿。「谁受病者」,也就是无我,这理论你都知道,到了有病的时候,你的这个「我」,却比平常更难解脱。这时真要参通「无有实法」,本来空,死也空,空也空。
「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为什么呢?这个道理不用学《维摩诘经》,就应该懂了。我们身体是地水火风组合而成,像这个房子由水泥、钢骨、砖头、瓦块、木料拼凑组合的,假名为房子。地水火风不是我们的主人,身体里没有个真我。我,是谁呢?在这个身上,也不在这个身上。有位禅师的偈子:「五蕴山头一段空,同门出入不相逢」,我们的主人翁,那个作主的、能知的,不在这个身体上。
「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病是怎么来的?由于一切众生执着我相,由于我执,所以有病。大家平常都懂这个道理,但是有病的时候就过不去了。因此,《维摩诘经》告诉我们,有病的时候正好学佛参禅,这个时候能参通,才可以了生死。懂了这个道理,就不应该执着我相。
「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理论上知道一切唯心,不用维摩居士讲,各位学佛的早知道了,病本在心。但你真有病痛,这个心空不掉,我相丢不掉。这个心起了我相、我想,才有这生病的感受,越来越严重,也是业报。既然知道是业报,就空得掉,但是大家知道而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要空谈这个理,说得一定要行得,否则就犯了妄语戒。要去除我想及众生想,应当起法想,就是要参透佛法的事理。
「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这里传大家一个观想修法,在生病的时候,应该起一个念。这个念不是思想,但是离不开思想,所以叫思念,有那么一个作用,它可以离开身体而存在。你们有发高烧的经验吧,烧得迷迷糊糊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想了,但是你晓得现在自己病了,那个就叫作念。我们现在坐在这儿想来想去的,都是妄想,不是念。到临死的时候,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或者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都没有了,但是这个念头要挂着。
念又可以说就是相思病,这是广义的相思病,不只是男女之间的想念。你那炒股票想发财的心理也是念,时时关心股票的价格。你有没有去想呢?没有,但是心里又随时放不下来,这就是相思病,就是念。你把这种恋爱、炒股票的念转为念佛,也就可以成就了。这个念成就了,等到身体四大分离的时候,你把身体放开,让它痛苦,但要把握到这个念,一剎那之间,擦!一下,就像乌龟脱壳了,就飞上天了。这一念坚定了,没有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一般人念了一辈子佛,到了临死却不知道这一念,因为身子的痛苦或者脑细胞烧坏了,没有办法把南无阿弥陀佛这几个字符串起来,但是那个能念佛号的,一念到这个就是了,不须要把每个字符串起来。你见过阿弥陀佛的像,到那个关头,一念之间就是这个像,能做到这样,即使不往生,再投胎来的时候,一定相貌好又聪明,决不会堕落。这个时候的念不是无知,不是妄想。
维摩居士要你起这个念,观「众法合成此身」,到这个时候要晓得,这个身体是靠不住的,「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念念在佛法中,不管一切生灭。今天生病,明天好一点,这都是生灭法,就是虚妄、空的。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一切因缘自生法是各不相知的,比如我们从医学常识知道,身上有白血球、红血球,但这是理论,你真的知道吗?你碰伤一块地方,有细菌进入,白血球就立刻把这个地方包围起来,这是谁下的命令?比救火队动作还快。身子里头忙得很,你知道吗?诸法各不相知。这是其一。你再体会一下,我现在这句话讲完了,下面一句我要讲什么?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我们思想前一个念头跑到哪里去了,自己都不知道。后一个念头还没起来,要想什么,自己没有把握,它突然会冒出来的,所以诸法各不相知。这像流水一样,前一个浪头起了,它不知道后一个浪头;后一个浪头起了,它也不知道前一个浪头去了哪里,各不相知。但是一切众生,尤其是不学佛的人,在不相知中偏要求相知。
因为一切都是缘生的,所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像我们的念头,像物理世界一切的变化,都是如此。生病也是这样,你感冒了,就是诸病各不相知,来时不言我来,去时不言我去。你几时会感冒,你根本不知道。你吃药医好了,几时好了也不知道的,感冒走时又不会通知你一声跟你道别。讲到政治也是,社会中每一分子都各自独立的,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你在这个道理上参通了,不管你学显教还是学密教,都会有成就的。
「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生病也是个缘,什么缘?病缘。有时人生个小病玩玩也蛮好的,尤其是忙中人,很想偶尔生个小病,就可以推掉很多事。有时听说某要人病了,什么病?政治病,藉生小病躲避一下。这个道理你们年轻人还不到这个境界,要用生病来躲避,可见人生多么痛苦了。
懂了诸法各不相知的原则,都是缘起的,缘生缘灭的,你就成功了。可是你又被法困住了,被理困住了。就像我说许多学佛的人,一脸佛相,满口佛话。有同学讲电话,跟对方说要「供养」什么东西,我在一旁听了就骂,讲什么供养,讲把东西给了人就是了嘛,偏要用供养,为什么满口佛话。学佛久了以后,讲起话来就用另外一套术语,这就是学佛不通。大乘菩萨学通了的,嘴里没有这些术语。什么「般若」「供养」「布施」「因缘」都是术语,你跟不懂的人就不能用这套,要用普通的话来讲。很多朋友对我说,来这里跟你聊聊很好玩,可是你那些学生不正常。我说,对!这些学生不正常,满口佛话,一身佛气,非要作个庄严的样子出来不可,多讨厌!所以社会常看我们这一群人是疯子。
学了佛法容易被法困住的,任何一行干久了就有职业病。像我当老师当久了,就爱骂人了,看人都不对劲。我一出去到外面就随和得很,像前一次,人家一定要请我吃饭,还请了教育部的次长作陪。吃完了饭,这位次长对我说,「老师啊!我学了个东西,你终席没有喝过一杯酒,没有吃过一点东西,没有说过一句话。」人家敬酒我也要举杯作个样子,每一道菜我也沾一点就放下了,人家说什么我就说「好,好,是啊,是呀,谢谢。」我决不会像你们一样,摆个道貌岸然的死相,犯职业病。人家恭维我世界闻名,我就说没这回事。说我学问好,我就说我是跑江湖的。说我懂禅,我就说「我只懂馋,来来来,快吃,快吃。」
我一再说,学佛是学解脱,学道是学逍遥,结果很多学佛的人既不解脱又不逍遥。维摩居士告诉我们要解脱要逍遥,怕你被法困住了,所以他跟着说,「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你学佛学得满嘴佛话,满脸佛气,那就是众生颠倒。本来好好一个人,又油漆上这么多东西。人生已经被很多绳子捆起来了,结果想解脱这些绳子,又到解脱绳店里买了些绳子,菠菜(般若)啊,金菇(真如)啊,再往自己身上捆。所以说:法想也不对,法想也是颠倒。一念颠倒就是大毛病,还是要丢离。
「云何为离?离我我所。」怎么离呢?第一,先无我,像我刚才讲的去外面吃饭的例子,在那个场合就那个样子。离我,不要端起个样子,有的青年,他的衣冠打扮,处处就是表现我,讨厌死了。人到无我是非常好玩的,行云流水。去买菜的地方就买菜,去吃饭的地方就吃饭,到了作官的地方你就是官,到了该作狗的地方你就是狗。第二,要离我相,也要离我所,我所有的一概放掉。我相我见是根本,像身体是我所,好像是属于我的,可是毕竟不属于我,因为还是要还给天地的。
「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怎么离我、我所?要离开两个东西。
「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那两个东西,一切放下,不念内也不念外。你们用功不是念内就是念外。闭着眼打坐,都念内做功夫,喔哟!气脉动了,放光了,不得了。你正是禅宗祖师骂的「黑漆桶」,你以为是无我,其实全在我中。再不然,睁开眼,就被外相转动,我所就来了,我所见的,我所听的。所以要离我、离我所,怎么离?要离内外二法。那要离到哪里去?不在内不在外,难道在中间?不,是要「行于平等」。
这「行于平等」四个字,看起来好像很明白,如果你功夫不到,根本就不会真懂它的意思。「行于平等」是眼睛张开,在外法的时候,不觉得在外,也就是忘我了。一做到一念忘我,就无所谓内外中间。眼睛闭着,在静在定的时候,也不觉得是静是定,连这个境界也拿掉了,这个观念、这一念拿掉了。如此就无所谓内外,行于平等,你们要好好去体会。
「云何平等?谓我等涅槃等。」再进一步问,什么是平等?前面叫我们无我,你无到哪里去啊?你天天无我无我的,包你疯了,你做不到无我的。我中就是无我,这是「我等」,平等。我讲一声我,一声讲了就没有我了,我本空嘛!什么是「涅槃等」?涅槃就是我,那个就是人我,真空了那个空就是我。《维摩诘经》说的都是大法,悟进去了是彻底的成就,不是理论,经典会看了,可是没有到心上来是没有用的。你以为离开了身体,空了以后才得个涅槃吗?一切众生本来皆在涅槃中,没有另外一个涅槃啊!《楞伽经》告诉你,「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涅槃在哪里?涅槃就在现在。什么是寂灭?《法华经》告诉你,「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现在即在寂灭中,从生到死并没有动过。
「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什么理由呢?我本空,涅槃也空。得道了,空也空的。有个空的境界,就已经是我见了,而且这个空的境界是我所,我所起的,我造的。学密宗的修持得那么辛苦,见光啊!不得了啦!我说你五块钱买个电池,立刻放光!那都是所起行相,非究竟的。
「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什么叫作空?空不是有一个境界的,你有一个空的境界就完啦!就是我所,就着相了。空是个名词,你知道了就放下。有人听了放下就又有了个放下的境界,有人说,他这一堂坐得很好,在放下的境界中。你说他放下了吗?空与无相无念只是学理上的名称,你抓住个境界,已经不是了。
「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你得到了这个道理,寂灭是空,生死也是空,念念皆空,也没有空的境界可得。正如我跟你们讲的准提法,「亦无虚空之量可得」。你真达到这个境界,虽然有病也等于没有病。但是学佛的人有个大病,比住医院还痛苦,是空病,抓住一个空。你看有些居士,你告诉他做这件事可以多赚钱的,他说,「哟!我们学佛的人是不贪利的。」但是他要不要利呢?「有时要的,要吃饭嘛!」统统是矛盾的,被空所困。所以空病是菩萨的大病,要空病也空,空的境界都放下。
禅宗有位天王道悟禅师,他开悟了,有次得罪官府,官府派人把他抬起来丢到水中,衣服都没湿,大家马上就皈依他了。他临死时生病,「唉哟!唉哟!」叫痛。徒弟受不了,请他不要叫了,再叫下去给外边听到,大家脸都丢光了,师父神通到哪去了。他说,喔!这样啊!我现在叫痛,还有个完全不痛的你知不知道?徒弟说,不知道。他说,你过来,我教你。徒弟凑过来,他在徒弟耳边说,「喔哟!喔哟!懂了吗?」徒弟说不懂。他把枕头一摔,腿一盘,就走了。你去参参看,参懂了你就懂《维摩诘经》这个道理了,「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你懂了吧?唉哟!唉哟!是痛的,喔哟!喔哟!是不痛的。大菩萨境界,「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感受境界在他已经无受了。换句话说,唉哟!唉哟!同唱唱歌一样的。这徒弟太笨了,他可以请师父痛起来时换成唱歌,师父一定干的,反正都是叫嘛!得了道的人你看不出来的,同凡夫一模一样,冷的时候他会冷,热了他会热,痛的时候,该叫的还是叫,不叫时就不叫,就是《中庸》的道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所以,悟了道的人等于未悟,但是他毕竟是悟了的,可是表面上是凡夫,你不知道的,他只是不具备叫做出家相的那个佛法。大乘菩萨,一切皆在世间法。诸佛菩萨真得道的,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没有不来的,这个世界不来,别的世界他早去了,不逃避的。想离开这个痛苦烦恼的世界,想得定清净,想住山修道,都是邪见。大乘菩萨亦不灭受而取证涅槃,不讲空寂,因为诸法本空嘛!哪里证个空寂?你觉得有个空寂那是你的心假造的,是小乘的法门,《楞严经》把它列为五十种阴魔最后十阴境界的魔,是外道之见。今天晚上吃饭时,有个同学讲,他怕来不及学佛法了。你慢慢来,包你来得及,什么是来不及?你赶个什么啊?要赶到涅槃去啊?真正学佛法,一定要在这个地方搞清楚,搞不清楚,你所有学的佛法都成了外道之见,有如此严重。所以说「亦不灭受而取证也。」
维摩居士怕上面讲的大法印你听不懂,现在退一步来说,自己生病了,有苦,要怎么去思想呢?我这一点苦固然是苦,想到世界上同我一样生病的、痛苦的,太多了,怎么去帮助他们?有些人做生意垮了,对我说要找某某人帮忙,因为某某人有钱。我就告诉他,你全错了,世界上真正同情穷人的是穷人,你找穷朋友帮忙不要找有钱人,因为穷朋友知道穷的痛苦,可能还会借一点给你。所以生病的人要人同情,就去找个病人,伤心人对伤心人还差不多。你去找那个运动场上打篮球的人,请他们停下来同情你,那一脚就把你踢开了。
学佛的人身体有病痛时,知道病痛的苦,所以要去救助病痛的众生,这就是菩萨行。我叫你们同学要发心,去医院看那些残废和得了绝症的人,讲了半天也没反应,这就是禅宗讲的:「皮下无血」,你参一下,什么生物皮下没有血的?告诉你吧,那是冷血动物。
「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要念着地狱、畜生、饿鬼乃至人道中有病的众生,菩萨道就在这个地方起行,不是去那个莲花世界起行。到莲花世界是留学去的,到了极乐世界,证得阿鞞跋致菩萨以后,都到十方国土广行菩萨道。菩萨专向恶趣众生而来,越苦难的时候越要来,也就是你们天天念《楞严经》的偈子:「五浊恶世誓先入」,能做到吗?只有嘴无心也不必念经了。
「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我自己把病治好了,也要治好一切众生。我要的,想到别人也要。我有苦难,还念别人的苦难。我有好处,要想到给大家都有好处。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只去除众生的痛,这个修法不除去。
「为断病本,而教导之。」为了要断除生病的根本,以自己的经验,以自己的行为,实际去教导一切众生。
「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什么是生病的根本?是攀缘,就是我们的思想,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爬楼梯一样,一阶一阶上来。我们的心一天到晚在攀缘,要想求财、要求子,要这要那。《西游记》中用猴子来代表这攀缘心,猴子不抓东西不舒服。因为有攀缘所以就有病,求东西求不到就有痛苦,就生病,是病的根本。
「何所攀缘?谓之三界。」大攀缘是三界,我们普通在欲界中攀缘,要名,要利,要好看,一切都要。昨天有位同学来这里,他在为佛教做事业,做得很痛苦,又没有帮手。我问他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停下来?他说怕人家笑。我说学佛的人,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风吹不动,你管人家笑不笑?要做的时候也不要人赞叹,直道而行。这就是在欲界攀缘,好名、好胜、好强。贪图清净是在色界攀缘。连清净都不想,逃避了一切的一切,就跑到了无色界去了,还是在三界中攀缘。攀缘心不断,病不能去,生死也不能了。
「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怎么断攀缘?一切无所求,没有要求,只有布施出来就算了,不想要求回报,身体和生命尽量布施完了。「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你们要真实做到,不要嘴里光念,连吃这一颗米都有因果的。至少要把这两句话进到心里去,能做到了,起而行之就是菩萨行。
「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大智度论》上龙树菩萨告诉你,菩萨的打坐叫「宴坐」,是「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于三界,于三界中,不得身心,是为宴坐」。你们要学禅,打坐就要做到这样才成功。也就是离内外二见。
「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维摩居士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这个心调伏了,就可以断除老病死苦,这就是菩萨得的菩提大道,大彻大悟。如果不是这样,你修了一辈子也白修的,永远不会智慧成就,永远也不会有利益。就好像与冤家敌人战斗,要一拳把他打下去就成功了。你修行所得的智慧就是你的勇力,若你没有智慧,又不懂法门,修了半天只是盲修瞎搞。敌人战不胜,攀缘妄想烦恼都断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ondorcet获胜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