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采夫毕业于什么院校哪里毕业的

刘露的个人主页
刘露 正在使用人人网,
想和Ta取得联系吗?快来注册吧!
分享视频分享视频
分享日志分享日志
这里什么都有,但没有我的梦想 字数:1813 来源:中国周刊 2011年5期   毕业生:潘采夫 毕业时间:1999年 毕业学校:郑州大学      回头一想,我毕业的时间已经是很遥远的古代。1999年,仿佛是在旧世纪,在我的记...
分享日志分享日志
当风儿在草上吹过去的时候,田野就像一湖水,泛起片片涟漪。当风儿在麦子上扫过去的时候,田野就像一片海,掀起层层浪花,这叫做 风的舞蹈。...
分享日志分享日志
我们的宇宙实在是太奇怪了。尽管诸如量子论、相对论和太阳中心说等前瞻性理论现已被普遍接受。科学仍在继续向我们展示,宇宙中还存在许多令人费解的现象。10负能量 (Negative Energy) (译者注:1. Casimir Pl...
分享日志分享日志
【为什么我们的朋友遍地下?】斯大林(前苏联)在地下被鞭尸、波尔布特(柬埔寨)被软禁至死、齐奥赛斯库(罗马尼亚)被处决、米洛舍维奇(前南联盟)被送交海牙国际法庭羁押至死、萨达姆(伊拉克)被绞死、穆巴拉克(埃及)正在审判中、卡扎菲(利比亚)在排队等待……...
快速或人人网,了解更多信息什么,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做什么;在这种信念和激情下,即将投身社会的青年人,想得最;不过,与同龄人相比,我有比较独特的经历:十四岁加;正好在这个时候,苏联外文局出版了中文版的加里宁著;建国初期,国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重点是;那个时候,钢铁、石油、钢铁、地质勘探等和工业化有;能够到最基层最一线为祖国挖矿藏采石油炼钢铁……是;我和身边那些同样年轻的同事
什么,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做什么。
在这种信念和激情下,即将投身社会的青年人,想得最多的是――我要做好准备,为这个新生的国家做贡献。
不过,与同龄人相比,我有比较独特的经历:十四岁加入地下的中国共产党,十五岁退学当干部。真正以青年人的姿态走向社 会,是1950年5月我作为中央团校第二期学员毕业之后重新开始工 作。
正好在这个时候,苏联外文局出版了中文版的加里宁著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加里宁曾任苏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书中提到 青年不但要爱学习先进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政治觉悟高,道德高尚、纪律严明、谈吐优雅,甚至应该有健康的身体,如舞蹈演员办美好的身材和优美的身姿。总之, 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应该是全面发展,而不是资本主义流水线对人的片面铸造。
建国初期,国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经济和基础建设,尤其是重工业。我记得从德胜门往北就是北 京著名的大学区――分布着钢铁、石油、地质勘探、工业等苏联援建的八大院校。这些是当时全国青年学子都非常向往的学校。
那个时候,钢铁、石油、钢铁、地质勘探等和工业化有关的专业是青年学生首选的热门专门。此外,工业管理专业也非常热 门,中国人民大学就有这个专业。
能够到最基层最一线为祖国挖矿藏采石油炼钢铁……是面临毕业的青年学子最想做的事情。那个时候,报纸上整天宣传报道的 就是这些青年人到边疆去了,那些青年人到工地上去。 所有这些更加加深了青年学子对未来火热生活的想象,从而忽视了对未来困难的考量。 事实上,1950年代青年人面临的选择非常少,不管学得多专业,准备得多全面,最终还是要服从组织分配――一句话,做什么都是革命建设的需要。青 年学子自我选择的余地非常有限,并不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一切行动都要听指挥,都需要服从整体的安排。 但是,那个时候,不管国家发出什么号召,青年人都会热烈响应,而且坚信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好处,就对自身发展也有好处。 面对艰苦卓绝的工作环境,也绝不会退缩,从不考虑自己得失,只是一味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激情。房子、车子……我们那一带青年人头脑中压根就没有这些,只 有有个可以放下几块板的地方睡觉就行,三块板子往凳子上一铺就是床。 从中央团校毕业之后,我就回到了北京团市委,分配到第三区团工委,担任中学部后又担任组织部负责人。
我和身边那些同样年轻的同事一样,成天想得是经过我们的努力,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是健康、优美、整齐、火热、聪明、高 尚、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指向哪里打向那里,战则必胜、所向无敌的青年男女。
我们这些在党政机关工作的人,在当时社会也备受尊敬,而且我们自视都颇高,但日常工作渐渐让我看到了另一面:千篇一律 的总结和计划,冗长与空洞的会议,缺乏创意新意的老化套话车轱辘话……我们多少还是有些羡慕那些能够“战斗在一线”的同龄人,对他们更为火热的生活很向 往。
我记得,苏联作家安东诺夫写的小说《第一个职务》很令我心潮澎湃。小说写一个刚刚毕业的学建筑的女大学生尼娜,在巨大 的建筑工地上的艰难与勇敢,眼泪与欢笑,沉醉与沉静。受这部小说的影响,我甚至打算报考大学去学建筑,要在建筑工地上献出我的热情和才能。 我被领导断然拒绝。因为我当时没有条件去学建筑炼钢,我才想到就用自己的笔反映热烈的生活,才会在19岁的时候,提起笔来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 万岁》,在1956年创 作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本文由王蒙口述,本刊记者邓艳玲整理)
只想户口前面加个“非”
毕业生:金中一
毕业时间:1977年
毕业学校:海宁三中
我1977年7月在海宁三中高中毕业,时年15岁。虽说高中毕业,其实也只有上了九年学。那时毛主席说:“教 育要改革,学制要缩短”。我六岁上学,五年小学、两年初中加两年高中,共九年,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初中学制。
毕业时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有很多想法,当工人、教师、 画家、科学家、新闻工作者等等,但是因为我是农村户口,想得再好,也不过就是想想罢了,毕业后还得乖乖地回农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城镇户口的同学有一部分作为知情下乡插队,与我们看 似相同;有一部分则分配到城里的工作。
回到生产队以后,我就和其他社员们一起参加农业生产 劳动。第一年每天工分只有4分,第二年加到6.8分。当时,一分工分一般到年终可折在6分至1角不等。我所在的生产队,男劳动力最高10分,大多数是9.8分,有的会更少些;妇女最高7.5分,大多数7.3分。按我的工分数可以跟妇女一起干一些轻便农活,但由于我们队 的土地处在沪杭公路两侧,常会遇到路过的同学。我又爱面子,怕同学看到和妇女一起干活笑话我,所以不管当时自己身体瘦弱,也跟男劳力一起干活。
跟男劳力干活,确实很累。当年我的体重还不到100斤,要挑120斤重的人粪、猪粪、羊粪,一口气走1公里多。至今回想,也还是一件很吃力的事。作为高中生,当年也算是生 产队里的知识分子,农忙季节也帮助会计做一些记记工分,分分稻谷、稻草和桑条之类的轻便活。在这样的状态下,我有时也会忙中偷闲,到有报纸的人家看看报纸,关心一下天下大事。
我也想过“跳龙门”,参加了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高考,不过是名落孙山。第二年,国家出新 政策,可以考高中中专,我也便报了名,当时想只要“户口”前面能加上个“非”字就很满足了。结果成绩出来还是少了两分。又因我非常喜欢地理,也想过去考地理专业,可谁知地理专业不考地理,居然要考物理和化学。我还报考过浙江美院,其实都是解解寂寞妄想而已。
后来,我开始学着写报道,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就写 了寄给海宁县广播站、浙江日报。那时,只要你投稿了,不管用不用,编辑部都会有一封回信,里面有稿费通知或者未用通知,有时还赠送一些如何写报道的参考书。由于写稿多了,编辑部寄来的通知也多了,于是大队里的人都知道村里有一位会写报道的年轻人。其实,头一年多时间里,我所收到的通知单全部是“未用”。 但渐渐的,我的写作水平也有所提高,到第二年,我的一篇报道上了《浙江日报》,我也成了海宁县广播站的特约通讯员。
因为编辑部的信函,使大队干部发现了我这个“人 才”,我便有了到小学当几天代课教师和扫盲夜校教师的机会。“双抢”农忙时,我也会帮大队出刊“双抢战报”。这看似小活儿,但一天可以赚十个工分,对当时 的我来说也算是高薪了。
还记得那一年,高中同学卢志明来找我与他合作贩卖养 蚕用的竹匾,我当时想,这可是搞资本主义!我一个进步青年怎能做这些事情呢?那时我正在争取当上中国最小的官――共青团分支部委员。现在回想起来,假如跟 着卢志明干了,也许蚀了老本,也许会像他一样成为千万富翁。
当初,在农村的同学毕业回家后,除个别学习成绩特别 好的考取大学继续读书外,有关系的马上进了社办企业工作;没有关系的就是参加集体农业生产劳动;父亲是工人或国家干部的可顶替父亲进城工作,除此之外,要么有机会参军去。
说起顶替,一些父亲年岁也不大,只为儿子能进城安排 工作,不管自己的位置多舒适、多富有,都坚定地提前退休,让位于儿女。
1980年,家里凑了800元“投资款”,让我进了钱塘江人民公社油漆厂,当上了社办企业的一名工人。由于产销渠道建立,企业一直没有办起来。第二年,公社又把我们重新分流到了钱塘江边的公社造纸厂。后来,公社要一位搞村镇建设规划的人,领导 想起了我。于是我正式调入了公社工作。之后很快,公社改为乡政府,继而镇政府,我也就从此踏上了从政之路。
从政后由于岗位变换多、单位调动多,从事过共青团、 规划、建设、土地、经营管理、司法、法律服务等30多个岗位。职务也从乡政府的助理员、部门负责人、下派村支书到副镇长、开发区副主任、主任、局长(包括援藏局长)、副县级干部。
在这一过程当中也面临了多次选择的机会,但更多的还 是服从组织分配。
回顾卅年,年轻时想得太少思想不够活跃,想得太多也 是不合实际的。一个人虽要有自己的远大目标,但还是要做好手上的每一件实事,抓住眼前的机遇。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起。
毕业生:朱学东
毕业年代:1990s
毕业学校:中国人民大学
在我这一代人中,我也算得上是一个幸运的人。
大学牌子还算不错。当年故乡的乡亲跟老父亲说,你家儿子大学毕业最起码就是县干部啊。 不过,真正幸运的,是我遇上了一个难以复制的时代。
与如今高校的功利主义和职业教育相比,周围充溢的是理想主义和启蒙主义的精神。我相信是种子总会发芽。
那个时代毕业的学生,都是国家包分配的。
我的几位师兄选择去深圳和海南的时候,我惊讶于他们的勇气。那个时候的深圳和海南,颇有孤悬天涯的感觉。
到我毕业的时候,1989年,国家开始试行双向选择。
我毕业前曾经给新华日报写过一封自荐函,后来他们很客气地给我回了信,婉拒了我。 后来我接受系里的推荐,到北京大兴一个工科院校当一名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员。这多少与父母的期待有些距离,更遑论乡亲们 热衷的传说了。
当老师也是我的理想。但我终究没有想到,这与自己想象中的相差何止千里!
也就是从我们毕业开始,大学毕业生必须下基层锻炼一到两年。我是在北京总后3209厂,干了半年,主要工作是给印刷机上纸、装 订、打包,及推纸筒,这与我学的哲学毫无关联。这就是锻炼。
我的不少同学,就是在下基层锻炼时,孕育了爱情。后来我常常化用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来开那些同学的玩笑。
不过,我还是很幸运。我的工作是在89年4月之前已经确定的。我的许多同学,毕业时没有工作,发回了原籍。在这些人中,最有名的是我们同届的北大中文系一位毕业生,他被媒
体关注时,正在街上 卖猪肉。
很多人羡慕那个时候。他们不知道,国家一切都安排了,你没有选择。不过,也是从我们开始,在国家安排之外,另一个世界 渐渐浮现了。虽然,那里充满了不确定性。
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信息闭塞。虽然大兴到城里并不远,但只有两路公交车。我每周总是骑着一辆26金狮,来回奔波于大兴黄村和海淀之间,去城里 的同学那儿聊天,了解世界的变化。
也是这种锻炼,让我柔弱的体质渐渐变得强硬,意志也愈益坚强。90年夏天,我孤身骑车旅行,带了条凉席和一张床单,一本书,是周作人的, 《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那一趟旅行,最远的一天,早上从杭州西湖边出发,沿着杭州湾,一路骑到了上海奉贤的南桥镇,路上就将近200公里啊!
后来我常常感谢当年的这种艰苦的自我训练,让我遇到挑战,总是有被动的勇气和意志来应对。
当时的学校不像今天亿万富翁频出,教授卖茶叶蛋的新闻正在社会发酵。我的同事们在黄村,卖起了螃蟹(从塘沽带回的), 馄饨和面条,而我,则在学院布告栏里,贴了张海报,出租图书,美其名曰“千古文人侠客梦”。
除此之外,我还参加了书商组织的攒书,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古人的家教家训之类,翻译成现代汉语。为此,我还买了一套 词源,当时可比我一个月工资还高啊。
书出版了好几本,稿费却在90年代末我早已认为不可能时拿到了。
当时我们最大的梦想,就是每天吃饭时,有份水煮肉就好了。
去年《蜗居》流行时,我很不以为然。谁一开始就拥有一切?我结婚的时候,是在黄村的郊区租了间平房啊,平常在学校的宿 舍里,也靠舍友不来住的恩典啊。
社会变化太快,很多需要时间实现的东西,一下子像压缩饼干似的,压到了一个层面上,少年、青年和中年的追求趋同了,这 是社会的病态。
黄村的日子困苦却也安逸,但无法实现自我的感觉越来越强烈,离开的心越来越重。
我考过研究生,虽然专业分数很高,不过英语太差;想去报社,第一家找的是首钢的一本《生产力研究》,后来终究未去;想 去光明日报,没想到它衰落的如此之快。。。
我后来去了机关,虽然我对机关一无所知。不过,我又赶上了第一次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在此之前,我已经在机关帮忙 了。幸运的是,我考的也还不错。进了机关,自己努力,领导信任,同事尊重,一切顺风顺水,让人羡慕。
当我选择离开机关的时候,很多朋友很惊讶,直到今天,还会有人替我遗憾,我总是笑笑,回之以文章千古事,纱帽一时新。 用一位领导同志的话说,朱学东现在做的是正事。这让我很开心。
后来我做过报纸,办过杂志,干过公司,但每一次选择,似乎都逆社会潮流。我曾专门写过篇文章,谈自己的背运。但无论怎 样,我都没有放弃与文字的交道。
每一次经历,都让我的人生有了更多的积淀,让我有了新的进步。奋斗的激情,从来没有在我身上失落过。
人过四十还有进步,多不易啊。
不放弃自己,不放弃理想,才能改变自己,影响周围的人。
无论多渺小,把每一件能做的事做好,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为那只掀起滔天巨浪的蝴蝶。
这里什么都有,但没有我的梦想
毕业生:潘采夫
毕业时间:1999年
毕业学校:郑州大学
回头一想,我毕业的时间已经是很遥远的古代。1999年,仿佛是在旧世纪,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的学生不为工作 发愁,他们不喜欢当公务员,最向往的职业是外企当白领,那时候考研不为避开就业,想进银行就能进银行,中石化和中移动还没开始牛气哄哄,我进了一家省级机关报。
作为新闻系的学生,进入那家报社,基本上是最好 的去处,所以他们招人时也挺顾盼自雄,那一年,他们宣布不要本地大学毕业的,清华北大人大等名牌高校毕业生才行,只有广告部要一个广告学专业的,我是广告学,于是我就混进了党报广告部的队伍。
刚到报社的时候,常有同事问我认识谁谁谁,或者 送了多少钱。好吧,我谁也不认识,没有钱我进来了。在广告处的工作稳定,收入丰厚,我的体重一年之内飙升30斤。好像每月14号是发工资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就有同学来单位看望我,多是工作还没着落的,大家倒也不着急。我们在门口饭馆吃一顿小鸡炖蘑菇,再支援一点生活基金,那个饭馆大家至今还在怀念。
前程和人生一片明媚,却也一览无余。饭后,跟在 老同志们屁股后面,在那个古老的大院里散步消食,从食堂到办公室是几步,从办公室到食堂也是几步。我心里无由地多了许多恐慌,人生刚刚开始,怎么就像要结束了?
我就常散着步想,这是不是我喜欢的职业?兴趣和工作哪个更重要?对于家境一般的我来说,成为省报正式干部的诱惑是巨大的,也是父母盼望的好结果。这里什么都有,但没有我的梦想。我的兴趣是做一名记者和专栏作家。在长达一年的思考过程中,我认定这种稳定的工作只能保我自己障我平平安安地走向死亡,却不能给我 的生命增加意义。
一年过去了,转正了,我辞职了。辞职后的半年, 我没有找工作,而是租了一间小房,后来房租给不起,跑了,房东是我一个同学。那半年多是看书的黄金时期,踢球,看书,半夜和报社同事吃大排档,早晨从中午开始。也思考未来。有时一个星期不见一个人,白天窗外的麻雀,夜晚汽车的马达声成了我最亲近的朋友。深夜是学习的好时节,但也是最容易被悲伤击中的时候。 在享受读书乐趣的同时,也总是被生存和未知的恐惧包围着。那个时候,我把自己想象成了孙少平,与路遥并肩向艰辛与苦难的生活进军,这种信念支撑我熬过了无数不眠之夜,甚至当我由于过着不见天日的生活,加上房间潮湿,被被子捂起了一身癣,我感觉,“我终于有点像路遥了。”
半年过去,电脑买了,生活费没了,开始到处蹭饭吃了,好像蛰伏得也够久了,我潜逃到了北京,看生活还能让我经历什么。结果,那一年我以无业游民的状态结了婚,现在想起来,岳父岳母大人一句也没问过这孩子咋没工作,真是开明。到了中关村一家软件公司做媒介部经理,成了白领,挨踢人士,一年后公司破产了。又去 一家小报社应聘,当广告业务员,如果没有业务提成,每个月是200元工资。两个月后业务员不当了,开始干校对、记者、媒介研究人员、编辑等工作。
在那张小小的报纸,我这才算找到了职业的方向,校正了人生的路线,也发现了工作的乐趣,还有知遇之恩的领导。那以后的道路,无论是去财讯传媒,还是新京 报,基本没出现过大的航线偏移。
有篇小说叫《跳来跳去的女人》,我就是个跳来跳去的男人。从毕业到现在,已然干过10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中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各类资格考试、专业论文、“稳一代”――公务员or白领?45等内容。 余昌民并不适应新时代的蛇口,他发现这个当初心目中;1994年,他交接了总经理助理的工作,随即请缨管;很多年后,他在博客上写道“当蛇口开始对文化设施的;1998年,余昌民辞去蛇口工业区的职务,成为深圳;同样九十年代末,东南沿海开放城市引进有成熟经验的;环境变了,很多当年的理想者们也开始调试过去的选择;“物可塑身而不能塑心;“当中国发生变化的时候,有一部分青年做
余昌民并不适应新时代的蛇口,他发现这个当初心目中的理想国,变得更加功利、精明,仿佛由“灵境又回归了凡俗”,“人的养成和培育已经退化成为一个纯粹的公司了”
1994年,他交接了总经理助理的工作,随即请缨管理和开拓蛇口的文化,然而,这项工作,比他想象的要艰难。
很多年后,他在博客上写道“当蛇口开始对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加计利息、对文化的运作要求利润的时候;当与俄罗斯的音乐合作计划受到嘲笑的时候;当大剧院添置售票电脑备受指责的时候;当把儿童组画《二十一世纪的蛇口》送往总部新厦多媒体会议室遭到冷遇的时候;当千人干部大会结束后漫然散去、对特意准备的国际 获奖精品电影《黑骏马》不闻不顾的时候……耳边一个声音说:?你可以放弃蛇口了。?”
1998年,余昌民辞去蛇口工业区的职务,成为深圳一家投资公司的董事长。如今,未完成的蛇口,成为已经退休的他,时常唏嘘不已的旧梦。
同样九十年代末,东南沿海开放城市引进有成熟经验的人才,高铁博从新疆举家迁往厦门。一来,这里做事的环境更好,另外,也有助于孩子未来发展。如今,他已经是当地一家报纸的编委。
环境变了,很多当年的理想者们也开始调试过去的选择,变得更加务实。但是,高铁博说,他对当年的决定并不后悔。“无论幸福还是痛苦,都是我的人生财富。”
“物可塑身而不能塑心。理想色彩可以淡化,人品德性决不能淡化。”这是他始终坚信的理念。
“当中国发生变化的时候,有一部分青年做出选择,一部分没有选择;有一部分转方向了,有的人坚持了。”余昌民对自己这一代人的评价,更加超然。
他说,他昨天刚刚去育才学校给外孙女报名――这是他的老伴当年执教过的地方。
此时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
青春激情高 选择余地小
毕业生:王蒙
毕业时间:1950年
毕业学校:中央团校
我出生在1934年,是“30后”,我和同龄人的青春岁月是在1950年代度过的。当青春勃发的我们走向社会之时,也正是新生的中国豪情万丈之时。
那个时候,所有的年轻人都处于昂扬兴奋状态,认为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从此好时候开始了,未来所有的一切――国家和 自己,都只会越来越好。于是,新中国建设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做什么。
在这种信念和激情下,即将投身社会的青年人,想得最多的是――我要做好准备,为这个新生的国家做贡献。
不过,与同龄人相比,我有比较独特的经历:十四岁加入地下的中国共产党,十五岁退学当干部。真正以青年人的姿态走向社 会,是1950年5月我作为中央团校第二期学员毕业之后重新开始工 作。
正好在这个时候,苏联外文局出版了中文版的加里宁著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加里宁曾任苏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书中提到 青年不但要爱学习先进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政治觉悟高,道德高尚、纪律严明、谈吐优雅,甚至应该有健康的身体,如舞蹈演员办美好的身材和优美的身姿。总之, 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应该是全面发展,而不是资本主义流水线对人的片面铸造。
建国初期,国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经济和基础建设,尤其是重工业。我记得从德胜门往北就是北 京著名的大学区――分布着钢铁、石油、地质勘探、工业等苏联援建的八大院校。这些是当时全国青年学子都非常向往的学校。
那个时候,钢铁、石油、钢铁、地质勘探等和工业化有关的专业是青年学生首选的热门专门。此外,工业管理专业也非常热 门,中国人民大学就有这个专业。
能够到最基层最一线为祖国挖矿藏采石油炼钢铁……是面临毕业的青年学子最想做的事情。那个时候,报纸上整天宣传报道的 就是这些青年人到边疆去了,那些青年人到工地上去。
所有这些更加加深了青年学子对未来火热生活的想象,从而忽视了对未来困难的考量。
事实上,1950年代青年人面临的选择非常少,不管学得多专业,准备得多全面,最终还是要服从组织分配――一句话,做什么都是革命建设的需要。青 年学子自我选择的余地非常有限,并不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一切行动都要听指挥,都需要服从整体的安排。 但是,那个时候,不管国家发出什么号召,青年人都会热烈响应,而且坚信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好处,就对自身发展也有好处。 面对艰苦卓绝的工作环境,也绝不会退缩,从不考虑自己得失,只是一味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激情。房子、车子……我们那一带青年人头脑中压根就没有这些,只 有有个可以放下几块板的地方睡觉就行,三块板子往凳子上一铺就是床。
从中央团校毕业之后,我就回到了北京团市委,分配到第三区团工委,担任中学部后又担任组织部负责人。
我和身边那些同样年轻的同事一样,成天想得是经过我们的努力,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是健康、优美、整齐、火热、聪明、高 尚、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指向哪里打向那里,战则必胜、所向无敌的青年男女。
我们这些在党政机关工作的人,在当时社会也备受尊敬,而且我们自视都颇高,但日常工作渐渐让我看到了另一面:千篇一律 的总结和计划,冗长与空洞的会议,缺乏创意新意的老化套话车轱辘话……我们多少还是有些羡慕那些能够“战斗在一线”的同龄人,对他们更为火热的生活很向 往。
我记得,苏联作家安东诺夫写的小说《第一个职务》很令我心潮澎湃。小说写一个刚刚毕业的学建筑的女大学生尼娜,在巨大 的建筑工地上的艰难与勇敢,眼泪与欢笑,沉醉与沉静。受这部小说的影响,我甚至打算报考大学去学建筑,要在建筑工地上献出我的热情和才能。
我被领导断然拒绝。因为我当时没有条件去学建筑炼钢,我才想到就用自己的笔反映热烈的生活,才会在19岁的时候,提起笔来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 万岁》,在1956年创 作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本文由王蒙口述,本刊记者邓艳玲整理)
只想户口前面加个“非”
毕业生:金中一 毕业时间:1977年 毕业学校:海宁三中
我1977年7月在海宁三中高中毕业,时年15岁。虽说高中毕业,其实也只有上了九年学。那时毛主席说:“教 育要改革,学制要缩短”。我六岁上学,五年小学、两年初中加两年高中,共九年,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初中学制。
毕业时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有很多想法,当工人、教师、 画家、科学家、新闻工作者等等,但是因为我是农村户口,想得再好,也不过就是想想罢了,毕业后还得乖乖地回农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城镇户口的同学有一部分作为知情下乡插队,与我们看 似相同;有一部分则分配到城里的工作。
回到生产队以后,我就和其他社员们一起参加农业生产 劳动。第一年每天工分只有4分,第二年加到6.8分。当时,一分工分一般到年终可折在6分至1角不等。我所在的生产队,男劳动力最高10分,大多数是9.8分,有的会更少些;妇女最高7.5分,大多数7.3分。按我的工分数可以跟妇女一起干一些轻便农活,但由于我们队 的土地处在沪杭公路两侧,常会遇到路过的同学。我又爱面子,怕同学看到和妇女一起干活笑话我,所以不管当时自己身体瘦弱,也跟男劳力一起干活。
跟男劳力干活,确实很累。当年我的体重还不到100斤,要挑120斤重的人粪、猪粪、羊粪,一口气走1公里多。至今回想,也还是一件很吃力的事。作为高中生,当年也算是生 产队里的知识分子,农忙季节也帮助会计做一些记记工分,分分稻谷、稻草和桑条之类的轻便活。在这样的状态下,我有时也会忙中偷闲,到有报纸的人家看看报纸,关心一下天下大事。
我也想过“跳龙门”,参加了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高考,不过是名落孙山。第二年,国家出新 政策,可以考高中中专,我也便报了名,当时想只要“户口”前面能加上个“非”字就很满足了。结果成绩出来还是少了两分。又因我非常喜欢地理,也想过去考地理专业,可谁知地理专业不考地理,居然要考物理和化学。我还报考过浙江美院,其实都是解解寂寞妄想而已。
后来,我开始学着写报道,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就写 了寄给海宁县广播站、浙江日报。那时,只要你投稿了,不管用不用,编辑部都会有一封回信,里面有稿费通知或者未用通知,有时还赠送一些如何写报道的参考书。由于写稿多了,编辑部寄来的通知也多了,于是大队里的人都知道村里有一位会写报道的年轻人。其实,头一年多时间里,我所收到的通知单全部是“未用”。 但渐渐的,我的写作水平也有所提高,到第二年,我的一篇报道上了《浙江日报》,我也成了海宁县广播站的特约通讯员。
因为编辑部的信函,使大队干部发现了我这个“人 才”,我便有了到小学当几天代课教师和扫盲夜校教师的机会。“双抢”农忙时,我也会帮大队出刊“双抢战报”。这看似小活儿,但一天可以赚十个工分,对当时 的我来说也算是高薪了。
还记得那一年,高中同学卢志明来找我与他合作贩卖养 蚕用的竹匾,我当时想,这可是搞资本主义!我一个进步青年怎能做这些事情呢?
那时我正在争取当上中国最小的官――共青团分支部委员。现在回想起来,假如跟 着卢志明干了,也许蚀了老本,也许会像他一样成为千万富翁。
当初,在农村的同学毕业回家后,除个别学习成绩特别 好的考取大学继续读书外,有关系的马上进了社办企业工作;没有关系的就是参加集体农业生产劳动;父亲是工人或国家干部的可顶替父亲进城工作,除此之外,要么有机会参军去。
说起顶替,一些父亲年岁也不大,只为儿子能进城安排 工作,不管自己的位置多舒适、多富有,都坚定地提前退休,让位于儿女。 1980年,家里凑了800元“投资款”,让我进了钱塘江人民公社油漆厂,当上了社办企业的一名工人。由于产销渠道建立,企业一直没有办起来。第二年,公社又把我们重新分流到了钱塘江边的公社造纸厂。后来,公社要一位搞村镇建设规划的人,领导 想起了我。于是我正式调入了公社工作。之后很快,公社改为乡政府,继而镇政府,我也就从此踏上了从政之路。
从政后由于岗位变换多、单位调动多,从事过共青团、 规划、建设、土地、经营管理、司法、法律服务等30多个岗位。职务也从乡政府的助理员、部门负责人、下派村支书到副镇长、开发区副主任、主任、局长(包括援藏局长)、副县级干部。
在这一过程当中也面临了多次选择的机会,但更多的还 是服从组织分配。
回顾卅年,年轻时想得太少思想不够活跃,想得太多也 是不合实际的。一个人虽要有自己的远大目标,但还是要做好手上的每一件实事,抓住眼前的机遇。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起。
毕业生:朱学东
毕业年代:1990s
毕业学校:中国人民大学
在我这一代人中,我也算得上是一个幸运的人。
大学牌子还算不错。当年故乡的乡亲跟老父亲说,你家儿子大学毕业最起码就是县干部啊。
不过,真正幸运的,是我遇上了一个难以复制的时代。
与如今高校的功利主义和职业教育相比,周围充溢的是理想主义和启蒙主义的精神。我相信是种子总会发芽。
那个时代毕业的学生,都是国家包分配的。
我的几位师兄选择去深圳和海南的时候,我惊讶于他们的勇气。那个时候的深圳和海南,颇有孤悬天涯的感觉。
到我毕业的时候,1989年,国家开始试行双向选择。
我毕业前曾经给新华日报写过一封自荐函,后来他们很客气地给我回了信,婉拒了我。
后来我接受系里的推荐,到北京大兴一个工科院校当一名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员。这多少与父母的期待有些距离,更遑论乡亲们 热衷的传说了。
当老师也是我的理想。但我终究没有想到,这与自己想象中的相差何止千里!
也就是从我们毕业开始,大学毕业生必须下基层锻炼一到两年。我是在北京总后3209厂,干了半年,主要工作是给印刷机上纸、装 订、打包,及推纸筒,这与我学的哲学毫无关联。这就是锻炼。
我的不少同学,就是在下基层锻炼时,孕育了爱情。后来我常常化用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来开那些同学的玩笑。
不过,我还是很幸运。我的工作是在89年4月之前已经确定的。我的许多同学,毕业时没有工作,发回了原籍。在这些人中,最有名的是我们同届的北大中文系一位毕业生,他被媒体关注时,正在街上 卖猪肉。
很多人羡慕那个时候。他们不知道,国家一切都安排了,你没有选择。不过,也是从我们开始,在国家安排之外,另一个世界 渐渐浮现了。虽然,那里充满了不确定性。
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信息闭塞。虽然大兴到城里并不远,但只有两路公交车。我每周总是骑着一辆26金狮,来回奔波于大兴黄村和海淀之间,去城里 的同学那儿聊天,了解世界的变化。
也是这种锻炼,让我柔弱的体质渐渐变得强硬,意志也愈益坚强。90年夏天,我孤身骑车旅行,带了条凉席和一张床单,一本书,是周
作人的, 《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那一趟旅行,最远的一天,早上从杭州西湖边出发,沿着杭州湾,一路骑到了上海奉贤的南桥镇,路上就将近200公里啊!
后来我常常感谢当年的这种艰苦的自我训练,让我遇到挑战,总是有被动的勇气和意志来应对。
当时的学校不像今天亿万富翁频出,教授卖茶叶蛋的新闻正在社会发酵。我的同事们在黄村,卖起了螃蟹(从塘沽带回的), 馄饨和面条,而我,则在学院布告栏里,贴了张海报,出租图书,美其名曰“千古文人侠客梦”。
除此之外,我还参加了书商组织的攒书,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古人的家教家训之类,翻译成现代汉语。为此,我还买了一套 词源,当时可比我一个月工资还高啊。
书出版了好几本,稿费却在90年代末我早已认为不可能时拿到了。
当时我们最大的梦想,就是每天吃饭时,有份水煮肉就好了。
去年《蜗居》流行时,我很不以为然。谁一开始就拥有一切?我结婚的时候,是在黄村的郊区租了间平房啊,平常在学校的宿 舍里,也靠舍友不来住的恩典啊。
社会变化太快,很多需要时间实现的东西,一下子像压缩饼干似的,压到了一个层面上,少年、青年和中年的追求趋同了,这 是社会的病态。
黄村的日子困苦却也安逸,但无法实现自我的感觉越来越强烈,离开的心越来越重。
我考过研究生,虽然专业分数很高,不过英语太差;想去报社,第一家找的是首钢的一本《生产力研究》,后来终究未去;想 去光明日报,没想到它衰落的如此之快。。。
我后来去了机关,虽然我对机关一无所知。不过,我又赶上了第一次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在此之前,我已经在机关帮忙 了。幸运的是,我考的也还不错。进了机关,自己努力,领导信任,同事尊重,一切顺风顺水,让人羡慕。
当我选择离开机关的时候,很多朋友很惊讶,直到今天,还会有人替我遗憾,我总是笑笑,回之以文章千古事,纱帽一时新。 用一位领导同志的话说,朱学东现在做的是正事。这让我很开心。
后来我做过报纸,办过杂志,干过公司,但每一次选择,似乎都逆社会潮流。我曾专门写过篇文章,谈自己的背运。但无论怎 样,我都没有放弃与文字的交道。
每一次经历,都让我的人生有了更多的积淀,让我有了新的进步。奋斗的激情,从来没有在我身上失落过。
人过四十还有进步,多不易啊。
不放弃自己,不放弃理想,才能改变自己,影响周围的人。
无论多渺小,把每一件能做的事做好,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为那只掀起滔天巨浪的蝴蝶。
这里什么都有,但没有我的梦想
毕业生:潘采夫
毕业时间:1999年
毕业学校:郑州大学
回头一想,我毕业的时间已经是很遥远的古代。1999年,仿佛是在旧世纪,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的学生不为工作 发愁,他们不喜欢当公务员,最向往的职业是外企当白领,那时候考研不为避开就业,想进银行就能进银行,中石化和中移动还没开始牛气哄哄,我进了一家省级机关报。
作为新闻系的学生,进入那家报社,基本上是最好 的去处,所以他们招人时也挺顾盼自雄,那一年,他们宣布不要本地大学毕业的,清华北大人大等名牌高校毕业生才行,只有广告部要一个广告学专业的,我是广告学,于是我就混进了党报广告部的队伍。
刚到报社的时候,常有同事问我认识谁谁谁,或者 送了多少钱。好吧,我谁也不认识,没有钱我进来了。在广告处的工作稳定,收入丰厚,我的体重一年之内飙升30斤。好像每月14号是发工资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就有同学来单位看望我,多是工作还没着落的,大家倒也不着急。我们在门口饭馆吃一顿小鸡炖蘑菇,再支援一点生活基金,那个饭馆大家至今还在怀念。
前程和人生一片明媚,却也一览无余。饭后,跟在 老同志们屁股后面,在那个古老的大院里散步消食,从食堂到办公室是几步,从办公室到食堂也是几步。我心里无由地多了许多恐慌,人生刚刚开始,怎么就像要结束了?
我就常散着步想,这是不是我喜欢的职业?兴趣和工作哪个更重要?对于家境一般的我来说,成为省报正式干部的诱惑是巨大的,也是父母盼望的好结果。这里什么都有,但没有我的梦想。我的兴趣是做一名记者和专栏作家。在长达一年的思考过程中,我认定这种稳定的工作只能保我自己障我平平安安地走向死亡,却不能给我 的生命增加意义。
一年过去了,转正了,我辞职了。辞职后的半年, 我没有找工作,而是租了一间小房,后来房租给不起,跑了,房东是我一个同学。那半年多是看书的黄金时期,踢球,看书,半夜和报社同事吃大排档,早晨从中午开始。也思考未来。有时一个星期不见一个人,白天窗外的麻雀,夜晚汽车的马达声成了我最亲近的朋友。深夜是学习的好时节,但也是最容易被悲伤击中的时候。 在享受读书乐趣的同时,也总是被生存和未知的恐惧包围着。那个时候,我把自己想象成了孙少平,与路遥并肩向艰辛与苦难的生活进军,这种信念支撑我熬过了无数不眠之夜,甚至当我由于过着不见天日的生活,加上房间潮湿,被被子捂起了一身癣,我感觉,“我终于有点像路遥了。”
半年过去,电脑买了,生活费没了,开始到处蹭饭吃了,好像蛰伏得也够久了,我潜逃到了北京,看生活还能让我经历什么。结果,那一年我以无业游民的状态结了婚,现在想起来,岳父岳母大人一句也没问过这孩子咋没工作,真是开明。到了中关村一家软件公司做媒介部经理,成了白领,挨踢人士,一年后公司破产了。又去 一家小报社应聘,当广告业务员,如果没有业务提成,每个月是200元工资。两个月后业务员不当了,开始干校对、记者、媒介研究人员、编辑等工作。
在那张小小的报纸,我这才算找到了职业的方向,校正了人生的路线,也发现了工作的乐趣,还有知遇之恩的领导。那以后的道路,无论是去财讯传媒,还是新京 报,基本没出现过大的航线偏移。
有篇小说叫《跳来跳去的女人》,我就是个跳来跳去的男人。从毕业到现在,已然干过10份工作,最短的两个月,是做记者试用期没通过,被新闻周刊辞退了。我找工作一般不太想具体条 件,而是是不是符合我的兴趣,我爱不爱干,只要自己喜欢的,做好它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如果兴趣基本定型了,就以兴趣作为人生的指南针,准没错。选择工作这事,跟旅行也差不多,生命本来就是一次难忘的旅行,旅途的美是需要边走边看的,不要只顾低头赶路忘了方向,也最好不要因贪恋美景而徘徊不前。
我当过不短时间的蚁族,也长期吃老婆软饭,觉得当蚁族没有什么可怕的。当然此时此刻,已不是彼时彼刻,那时候人才还有上升的渠道,年轻人心里还有希望,而现在上升的通道已严重淤塞。吃苦不可怕,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才是最可怕的。缺少安全感,崇拜权力感,这可能也是现在的毕业生找工作趋于功利化的原因吧。
但还是想温馨提示:太稳定的工作,只能保障你平平安安地走向死亡,还是多经历,多选择,给生命增加一些意义。毕竟,我们只能活一次,浪费了怪可惜。
这里什么都有,但没有我的梦想
毕业生:潘采夫 毕业时间:1999年 毕业学校:郑州大学
回头一想,我毕业的时间已经是很遥远的古代。1999年,仿佛是在旧世纪,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的学生不为工作发愁,他们不喜欢当公务员,最向往的职业是外企当白领,那时候考研不为避开就业,想进银行就能进银行,中石化和中移动还没开始牛气哄哄,我进了一家省级机关报。
作为新闻系的学生,进入那家报社,基本上是最好的去处,所以他们招人时也挺顾盼自雄,那一年,他们宣布不要本地大学毕业的,清华北大人大等名牌高校毕业生才行,只有广告处要一个广告学专业的,我是学广告学的,于是我就混进了党报广告部的队伍。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高等教育、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文学作品欣赏、52关于就业的几篇文章等内容。 
 关于就业的论文_简历封面/模板_求职/职场_应用文书。就业关于就业问题 工业设计 ...但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 的观念上...  关于大学生就业论文_简历_求职/职场_实用文档。大学生论文,就业问题论文如何...【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创业 大学生,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榜样,是人们羡慕的对象...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_面试_求职/职场_实用文档。关于合肥大学生化学工程与工艺就业现状、问题与 对策分析 摘要:自从高校扩招依来,大学生就业、创业就成了一个各界...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_面试_求职/职场_实用文档。【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创业 大学生,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榜样,是人们羡慕的对象...  大学生必读的越早读越好的几篇文章-写给已经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_其它_高等教育...对于大学生们来说,每年最头疼的问题不外乎升学和就业。今年的金融危机 更让...  所以我想就毕业生就业的问题 写几篇文章,这是第一篇《脚步》,还有《心传》、《时节》、《家常》等等,有些读者可 能对这些标题似曾相识,对!正是《舌尖上的...  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留学生就业】如果你即将毕业依旧迷茫,那这篇文章值得 ...总的来说,无非就是销售、市场、客服、物流、行政、人事、财务、技术、管理几个...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_调查/报告_表格/模板_实用文档...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谁能找篇金融危机下大学... 11页 免费
形势与政策...  大学生就业状况论文_其它_工作范文_实用文档。关于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随之产生 了,近几年,大 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下降,供需比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潘采夫老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