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过世日期逝世日期

蒋介石去世各国家都是什么反应?美国日本出乎意料_凤凰资讯
蒋介石去世各国家都是什么反应?美国日本出乎意料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972年,蒋介石的健康开始急速恶化,先是动了前列腺手术,又因为车祸住进医院,同时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蒋介石痊愈速度相当慢。日午夜11点50分,蒋介石在睡梦中因心肌缺氧并发肺炎不治而病逝台北。
蒋介石病逝后,台湾当局开动一切宣传机器以表示对蒋介石死亡的“隆重哀悼”。从4月6日到17日蒋介石大殓的次日,台湾的报纸将平日红色套版一律改为黑色的版面,几乎全部篇幅都用在有关蒋介石丧葬这个主题上。字典上一切美好的字眼几乎都用尽了。台湾新闻界使出浑身的解数,尽最大努力对蒋介石的公共形象加以最后的神化、圣化、完美化。蒋介石的死亡被称作“崩殂”,他的坟墓被称为“陵寝”。台报还宣称:在蒋介石病逝时,“淡水海外东北角上突然出现了一个金红色的巨球,四周围绕着五彩祥云,迤逦划过天空,不旋踵电光闪闪,巨雷惊蛰,紧接着大雨倾盆而下”。蒋经国在日记中也称蒋介石病逝时“天发雷电,继之以倾盆大雨,正是所谓风云异色,天地同哀”。这在实际上是不折不扣地把蒋介石当做封建帝王。
台湾新闻界除了再次神化蒋介石之外,同时也透露出台湾统治阶层一种彷徨无主、失望沮丧,甚至是歇斯底里的情绪,借一位退伍老兵的口,《中央日报》报道说:“我一直期望着总统蒋公能带我们回去,现在他老人家竟然先走了。”
蒋介石的病逝在岛外也引起不同的反响。首先来自大陆新华社的消息是:中国共产党仍视其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代表”,“双手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他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是死有余辜。
来自外国的消息是:有些国家把蒋介石贬得一文不值,有些国家又把他说成是20世纪的英雄。蒋介石一生中最“忠实”的外交盟友美国,对蒋之死表示十分冷淡,福特总统原拟派农业部长前来吊丧。后经台湾当局要求,才改派副总统洛克菲勒前来。福特对蒋介石病逝只作了礼节性的声明,称:蒋介石“是一个具有坚定正直的品质、巨大的勇气和深切的政治信念的人”,是“最后一位在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重要盟国领导人”。他的病逝“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
蒋介石另一“外交”伙伴日本,对蒋介石病逝表现出出奇的狂热。4月7日,各大报均以头版头条新闻报道了蒋介石病逝的消息,多数日本报纸称蒋介石是“近代中国所产生的英雄”。特别是蒋介石顽固坚持的“反共”立场,得到了日本极右翼的积极支持、响应。
其后,日本首相三木武夫以自民党总裁的名义,给蒋经国发了一个唁电。同时,自民党决定派前首相佐藤荣作以“自民党总裁代理”的名义前往台北吊丧。由于中国内地的抗议,最后日方连自民党代表的名义也没用,佐藤荣作与另一位前首相岸信介以“友人代表”身份出席了蒋介石的葬礼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497040
播放数:1443911
播放数:1867769
播放数:5808920蒋介石为何只办丧事不下葬?
澎湃新闻网刘文祥
[摘要]蒋介石丧事虽然浩大,但并不被称为“葬事”,因为他的棺椁并未下葬。设于国父纪念馆内的蒋介石灵堂日夜,蒋介石因突发心脏病,在台北北郊的士林官邸病逝,享年88岁。第二天,蒋介石逝世的消息便传遍了全世界,而有关蒋介石的治丧活动也由此拉开了序幕。此时,台湾在蒋介石的威权统治下已经历了二十余年,蒋的个人崇拜无以复加,但事实上此时不仅“反攻大陆”的迷梦已然幻灭,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也正在风雨飘摇中。蒋介石的丧事,不仅将台湾地区的威权崇拜与领袖神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潮,也预示着这一难以为继的神话将会迅速走向破灭。而这场丧事留下的慈湖陵寝和中正纪念堂两大建筑,也在随后的政治风云中经历了起起伏伏的命运,见证了台湾地区从威权政治走向自由多元的时代变迁。瞻仰遗容和路祭迎灵:全台动员的蒋介石丧事蒋介石病逝后的次日早晨,其遗体便由士林官邸移往石牌的荣民总医院。由于家属的要求,蒋介石的遗体没有取出内脏,而仅被进行了时限两月左右的简单防腐处理,随后于4月9日上午移往国父纪念馆的正式灵堂。蒋介石的灵柩在国父纪念馆停留了七日,期间向民众开放瞻仰遗容和吊唁致祭。安放在铜棺内的蒋介石遗体,身着长袍马褂,胸前有一条红色绶带。在绶带上缀有三枚醒目的勋章,分别是采玉大勋章、国光勋章和青天白日勋章。采玉大勋章是国民政府和台湾当局的最高勋章,中缀玉质青天白日国徽,只有元首可以佩戴。国光勋章和青天白日勋章则是一般勋章中的最高等级者。这三枚勋章据说是蒋介石生前最喜爱的三枚。此外随葬品还有四本书——《圣经》、《荒漠甘泉》、《三民主义》和《唐诗》。这一看似有些混搭的组合,代表了蒋介石所宣称的三种信仰:基督教、三民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对此,美国作家布莱恩?克罗泽在《蒋介石传》一书中对蒋介石思想的分析或可帮助我们理解:“蒋介石所犯的大部分错误也许是由于他的性格和思想上潜在缺点以及幼年时期受教育很少的缘故。由于教育和信仰的原因,他的思想很保守,但他却认为他自己是个革命者,而革命的含义包含很重要的几个方面: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外国在华特权;通过重新树立对传统和儒家思想的尊敬来恢复中国在世界上的应有地位。尽管他也有社会理想,但与其他目标相比,这些理想被置于次要地位。”在国父纪念馆停灵期间,有众多民众从全台各地前来瞻仰蒋介石遗容,一时间国父纪念馆门前人头攒动,场面空前。据说在排队的人群中,最长有等待了七八小时才得以进入灵堂的瞻仰者。在开放瞻仰期间,单日进入国父纪念馆的瞻仰者最多时达50万人。为了方便民众瞻仰吊唁,当局决定14日灵堂开放至午夜24时。在这数天时间里,作为长子守灵的“行政院长”蒋经国,一边在灵堂内接待来访要员,一边又数次前往慈湖陵寝工地查看,可谓劳累异常。蒋介石作为二战四大盟国领袖中最后一位去世者,其曾经拥有的国际威望和影响力,自然是超越了其人生最后二十多年里作为小小台湾岛的领导人这一尴尬的实际身份的。尽管如此,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当局所谓“国际地位”已摇摇欲坠。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同年中日也实现邦交正常化。与此同时,台湾当局却遭遇了“外交”上的“断交狂潮”,从1971年到1975年间,就有43个国家与台湾“断交”。在这样风雨飘摇的时局中,蒋介石丧事上的国际声音和面孔,也难免略显褪色。在已与台湾“断交”的日本,曾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列为“甲级战犯”的前首相岸信介(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外祖父)是与蒋介石关系密切的日本政客。他在蒋介石逝世后的一番言语,颇为值得玩味。他在4月6日这样说道:“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们所受到的待遇,我们不可能忘记蒋先生为日本所出的力。虽然日本军方在中国造成了一场风暴,但是他把日本人遣送回国,不把任何人当作战犯。他反对苏俄分裂日本,并运用他的力量,保存了我们的天皇制度。他协助日本防止战后的混乱,并协助日本奠下复兴的基础。”此外,台湾的艺术界人士,也在国父纪念馆举行了“追念总统蒋公全国美展”,以书法、篆刻、水彩画、国画、摄影、雕塑、油画、版画等八大类的艺术作品,来“表现蒋公之彪炳勋业与革命精神”。这些作品,大都出自名家手笔,成为了特殊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历史记录。在蒋介石灵柩由荣民总医院移往国父纪念馆,以及从国父纪念馆移往慈湖陵寝的过程中,灵车所到之处沿线,当局都进行了精心的布置,沿途建筑不仅挂满了哀悼的标语,颜色鲜艳者还被要求迅速涂刷为素色,以配合哀悼之气氛。途径的路口和收费站等处,还制作了临时的跨街牌坊等装饰物。治丧委员会不仅在移灵路上动员大量军人、学生跪拜“迎灵”,更沿途分设了众多供桌祭品,开展所谓“路祭”。仅16日奉厝慈湖的路上,就有2700多处路祭点。在蒋介石治丧期间,从台北到桃园,大街小巷立时被切换到了“国丧”模式。奉厝慈湖:蒋介石的“暂时”安息早在大陆时期,蒋介石就已经对于自己百年后的安息之地做出了精心安排。自居为孙中山先生忠实信徒和正统继承人的蒋介石,希望自己死后能葬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附近。抗战胜利南京光复后,蒋介石一边派人平毁了中山陵附近梅花山上的汪精卫墓,一边又在中山陵西侧紫霞湖北岸选定了一处地势高于明孝陵而又低于中山陵的地块,作为自己的墓址。随后,该处建起了一座由蒋亲笔题词的“正气亭”。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蒋介石最终自然是无福享用这块风水宝地了。但毕生对于“光复大陆”念兹在兹的蒋介石,仍希望将来有朝一日能够归葬大陆。4月7日蒋经国在《守父灵一月记》中写道:“处理治丧有关事宜,请示母亲后,决定暂厝父亲之灵于慈湖,以待来日光复大陆,再奉安于南京紫金山,以达成父亲之心愿。”蒋介石丧事虽然浩大,但并不被称为“葬事”,因为他的棺椁并未下葬。整个丧事既未依照《国葬法》举行国葬,其移灵慈湖的仪式也不同于孙中山当年奉安大典,而被称为“奉厝”。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帝王陵暂厝的先例,最著名的就是南宋皇帝在绍兴的“攒宫”。南宋朝廷为了表示收复中原故土的决心,其帝王陵都称为“攒宫”,并且埋葬很浅,以示暂厝于此,将来光复中原后要迁葬北宋皇陵故地。蒋介石棺椁在慈湖“暂厝”,也同样是类似的政治宣示。慈湖位于今桃园市大溪区福安里,1959年由荣民工程处在此兴建了蒋介石的一处行馆,建筑形式为一座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初名“洞口宾馆”。由于该处山水形胜酷似蒋介石故乡浙江奉化,蒋介石睹物思人,想起其母亲王太夫人,因此于1962年亲笔题写“慈湖”匾额,将该处改名“慈湖宾馆”。晚年的蒋介石十分喜爱这处行馆,时常驻跸于此,在山间湖畔静思。步入慈湖陵寝,进入大门后穿过小院,便是奉厝蒋介石铜棺的行馆正厅。蒋介石的铜棺放置在大厅中央的黑色大理石基座上,正前方墙壁上是蒋介石的遗像,而铜棺前则立有一枚用黄色雏菊扎成的十字架。在行馆卧室的书桌上,放着蒋介石生前所写的一张便条,上面是“能屈能伸”四字。对于威望曾如日中天的二战同盟国四大领袖之一,最终又偏居东南海岛二十多年的蒋介石来说,“能屈能伸”四字与其说是蒋的自勉,倒更似一句尴尬而精准的人生写照。在陈水扁执政后期的2007年,扁当局在“去蒋化”行动上动作不断,撤去了驻守慈湖蒋介石陵寝和头寮蒋经国陵寝的三军仪仗队,甚至一度传出要将两蒋下葬的声音,慈湖陵寝也于当年12月封闭。不过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又于当年6月恢复了两蒋陵寝的三军仪仗队并重新开放陵寝对外参观。如今,慈湖蒋介石陵寝已成为陆客赴台游的热门景点。从大中至正到自由广场:蒋介石崇拜的潮起潮落作为东亚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威权统治者之一,针对蒋介石的个人崇拜曾弥漫全台,而这种时代潮流在蒋介石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达到最高峰。台湾“行政院”在蒋去世当年即发布《纪念总统蒋公有关事项》,除了每年蒋介石的生日和忌日为法定假日,全台放假一天以外,还规定由“教育部”制定和推行《总统蒋公纪念歌》,并“以总统蒋公毕生丰功伟业之事迹,经天纬地之思想,编为各级学校适当课程之教材,垂诸永远”。此外还要求各县市都要建立蒋介石铜像,各地机关、学校、部队之礼堂、会议室等处都要悬挂蒋介石画像等等。而在这其中,耗资最巨的一项规定,便是兴建中正纪念堂了。1975年7月,中正纪念堂筹建小组决定以台北市杭州南路、中山南路、爱国东路和信义路合围地块为纪念堂基地,随后向海内外公开征集建筑设计方案。经过评审,最终决定采用台湾著名建筑师杨卓成的方案,并进行修改完善。纪念堂园区由中正纪念堂、“国家戏剧院”、“国家音乐厅”和大中至正牌楼等建筑构成,中轴对称布局。整个园区面向西北,中轴线指向中国大陆方向。中正纪念堂建于三层高的台基之上,平面为方形,与“中正”之意契合。屋顶为蓝色琉璃瓦八角重檐攒尖顶,屋脊构成多个“人”字形,寓意“天人合一”。而蓝色琉璃瓦和白色墙面则构成了“青天白日”的象征性色调。堂内大厅正面为一尊六米多高的蒋介石坐姿铜像,基座上刻有蒋介石遗嘱。而大厅天花板中央则是一座青天白日图案的藻井。中正纪念堂的建筑设计师杨卓成,是台湾六七十年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中大屋顶建筑的代表性人物。中正纪念堂的建筑风格,无论是传统民族风格的建筑造型,白墙蓝瓦的外观色调,抑或青天白日的大厅藻井等等,都明显可以看到1920年代南京中山陵的影子,八角攒尖顶的屋顶,也使人联想到了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屋顶造型。而园区正面牌坊上的“大中至正”四字,无疑也点明了整组建筑群的核心思想:既是对蒋介石的无上神化与崇拜,也在强调“蒋中正”继承“中山正统”之地位。不过,伴随着台湾“解严”和民主化,对蒋介石的个人崇拜迅速退潮。4月5日和10月31日已不再是法定节假日,学校不再强制教唱《蒋公纪念歌》,全台各地的蒋介石铜像也陆续被拆除,特别是在中南部地区的县市中,许多地方已经几乎找不到蒋介石铜像了。各地拆卸下的铜像,许多被运往桃园大溪的两蒋文化园,形成了一处别有趣味的“铜像公园”,如同一个现代版“兵马俑”阵。日,在陈水扁当局“教育部”的主导下,中正纪念堂牌楼的“大中至正”四字被拆卸,更换为“自由广场”,还一度将纪念堂也更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国民党重新执政后的日,“中正纪念堂”匾额被恢复,但“自由广场”则予以保留至今。作为蒋介石崇拜的最大象征性符号,中正纪念堂“大中至正”的消失,也标志着蒋介石崇拜的彻底落幕。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paqiy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蒋介石去世时出现何种奇异天象?所有人惊呆了!
1975年,蒋介石在辞世前手书了“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个字。4月5日晚上11点50分他因突发性心脏病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享年88岁。
据传,蒋介石去世时天降“异象”,侍卫、医生、家属们都惊呆了!到底是什么样的奇异天象呢?
蒋介石的侍卫朱长泰口述历史,重现了日蒋介石生前的最后一天。
当天早上,蒋经国向父亲蒋介石请安,他转身离去后,老蒋又把他叫了回来,似乎有所预感,断断续续地嘱咐蒋经国注意身体。
侍卫回忆说,傍晚蒋经国又向蒋介石请安,见父亲气色不错,就回家吃饭了。晚饭后,老蒋被扶上轮椅,到士林官邸花园逛逛,随后上楼休息,大约晚上8点,他的状况看起来还很好。
晚上9点,突然警铃大作。听到铃声后,侍卫都立即赶到蒋介石房间,医生正在急救,当时打雷下大雨,房间落地窗大窗簾从未掉下来过,那一晚却诡异地掉下来了。看到这种奇异天象,所有人都惊呆了。
蒋介石的年谱对此也进行了记载,称四月五日这天晚上,“午夜迅雷震电,飚风疾雨,如山颓、如野哭,虽鼎湖箕尾、天道难知,顾羹牆禋祀,人顾允同也”。似乎大人物的去世总会“天有异象”,如拿破仑去世当晚,圣赫勒拿岛上的狂风大作。不知是枭雄去世令天地同悲,还是疾风闪电令人疾病骤发。
蒋经国很快赶到,哭的非常厉害,宋美龄要医生给蒋经国打镇静剂,但没人敢打,当医生把蒋介石身上插管拔下来时,雷打得特别响。
侍卫回忆说,蒋经国曾要求医生电击抢救,直到晚上11点50分才宣布死亡。
内务科副科长李大伟赶紧把假牙套上去,以免遗体一冷,嘴巴就张不开了。宋美龄本来没哭,这时却哭起来。接着,秦孝仪把遗嘱拿出来,“副总统”严家淦、“五院院长”先后签名,最后一个留给宋签名。
蒋介石的遗体是6日凌晨2时,由侍卫抬上救护车,抬上车时,雨停了。车队依序是前导车、救护车、宋美龄与蒋经国同乘座车,开车时,又下起雨,车队一路开到荣总(医院)。
从蒋介石医疗报告得知,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当晚,蒋介石是在睡梦中心脏停止跳动,因而最后临终之际,并未留下任何口头遗言,逝前也没有命令文书侍从(如秦孝仪)作任何书面遗嘱。
秦孝仪奉宋美龄急召赶到士林官邸时,是在四月六日凌晨二时许,蒋介石已逝世近三小时了。秦孝仪当时奉宋美龄之命,连夜赶写一份遗嘱,纯系台面上官方版“政治遗嘱”,不是真正的遗嘱,更不是蒋介石留给亲人的“家事遗嘱”。
秦孝仪四月六日凌晨起即不眠不休,连夜撰写这份“政治遗嘱”。初稿写就后,送交宋美龄过目,宋美龄特意交代秦孝仪,应再加上一句话,强调先生是信基督教的。所以,蒋介石的“政治遗嘱”开头即言:“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自居,……”
这份蒋介石死后才“补写”的遗嘱,备受时人争议的有几个问题:遗嘱明明是四月六日清晨撰写的,遗嘱的末尾却写成“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秦孝仪承命受记”,尤其最后那句“秦孝仪承命受记”,被视为画蛇添足之作。因为,秦孝仪抵达士林官邸已是蒋死后三小时以后的事了,何来“承命受记”?即使是承宋美龄之命,也不合遗嘱系记载死亡当事人遗言之通则。
一九七五年十月三十一日,蒋经国下令编印的一部纪念文集中,蒋介石这份政治遗嘱的“秦孝仪承命受记”及首长签名字样,全部不见了,但是“耶稣基督”四字仍然留存在内,遗嘱日期依旧是写“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综观而论,真正算得上是蒋介石亲自授权的遗嘱,还是蒋介石病中,以危颤颤的右手写下的那十六字“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于度外”。
更多好文在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5日是蒋介石逝世忌日 岛内有关两蒋移灵争议再起-中新网
5日是蒋介石逝世忌日 岛内有关两蒋移灵争议再起
&&&&资料图:台湾慈湖两蒋文化园区中,仪仗队正在蒋介石陵寝的大门前表演节目。&&
  中新社台北4月5日电(记者陈立宇 刘舒凌)5日是前台湾当局领导人蒋介石逝世37周年,岛内有关蒋介石、蒋经国移灵的问题争议再起。
  马英九当天依例率中国国民党党务主管等多人前往桃园县大溪镇慈湖谒陵。
  针对有民进党“立委”提案要求台湾内务与防务主管部门尽快协调,行文蒋家亲属代表,要求限期回复是否仍要使用新北市五指山示范公墓“两蒋陵园”的问题。陪同马英九前往谒陵,身为蒋家后代的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表示,移灵要慎重且周延考虑,兹事体大,当然要尊重家属意见和国民党的想法,至于有人曾提议移灵大陆,蒋孝严则称目前时机不成熟。他比较倾向于以目前方式继续保留下去。
  中国国民党“立法院”党团首席副书记长吴育升表示,有关两蒋是否移灵问题,应尊重两蒋亲属意见。
  吴育升称,2005年民进党执政时期,对两蒋“五指山墓园”开始规划兴建与经费投入,但蒋家亲属迄今没有任何移灵的意愿表达。如果两蒋亲属一直没有意见表达,当局应明确征询其意见。假如没有移灵规划,五指山墓园应释出作为军方公墓扩建,纾解军方公墓拥挤的问题。
  吴育升还指出,两蒋陵墓暂厝地点已超过二、三十年,慈湖与头寮都非常闻名,也成为较多陆客来台参访的地点,从观光、历史、文化等角度看,作为永续安葬的两蒋园区,也不失为可行的方法。
  也有民进党人士认为,两蒋移灵问题不只是涉及原规划墓园荒芜的问题,还要考虑两蒋亲属的意愿,入土为安及其它问题,都还需再作讨论。
  台湾防务部门负责人高华柱说,军方五指山示范公墓内的两蒋墓园,防务部门只是执行单位,政策和何去何从需由家属与内务主管部门协调决定后,再由防务部门负责执行。
>相关新闻:
>台湾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蒋介石去世消息传来 毛泽东不喜反忧为哪般?|蒋介石|去世|毛泽东_新浪军事
蒋介石去世消息传来 毛泽东不喜反忧为哪般?
资料图:蒋介石与毛泽东
  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八十九岁高龄的蒋介石死在台湾,临终留下遗言,棺材不落土,要等到将来有一天葬到大陆去。警卫人员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都十分高兴,起床后,便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毛泽东。出乎大家的意料,毛泽东听后并没有高兴,相反一脸的凝重。他对身边的人说:" 知道了。"
  此时,没有人能理解毛泽东内心的复杂感情。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毛泽东私下为他举行了一场个人的追悼仪式。
  君且去,不须顾
  那天,毛泽东只吃了一点点东西,沉默庄严地把张元干的送别词& 贺新郎&的演唱录音放了一天。这首词只有几分钟长,反覆播放便形成一种葬礼的气氛。毛时而静静地躺着听,时而用手拍床,击节咏叹,神情悲怆。
  词里写道: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这两句意思是:你我都是胸怀古往今来和国家大事的人物,不是那些卿卿我我谈论儿女恩怨私情的人。毛在跟蒋介石谈心。
  词的最后两句,原文是:"举大白,听( 金缕)",表示满腔悲愤,无可奈何,只能借饮酒写词听唱来消愁。为蒋介石送葬后几天,毛泽东仍念念不能释怀,下令把这两句改为" 君且去,不须顾",重新演唱录音。这一改,使送别的意味达到高潮,送朋友流亡外地变成了生离死别。毛泽东向蒋介石做了最后的告别。
  蒋的离世,统一大业留遗憾
  从个人感情上面来说,这是英雄惜英雄的真情表露,而从两岸统一来说,蒋的离世,使得原本已经明朗的台海局势,又徒增波澜。
  蒋介石一贯主张一个中国的原则,在其晚年多次公开反对“两个中国”的主张。1967 年9月7日,蒋介石在与日本首相谈话时说,美国由于不愿卷入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漩涡,于是有了两个中国的想法,借此苟安于一时,殊不知两个中国的办法,是我所绝对反对,而也是中共所不能接受的,仅为一种幻想而已。
  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毛泽东又在进行促进国共和谈与和平统一祖国的工作。1972 年10月,他曾要求去美国的人前往纽约看望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常驻美国大使”顾维钧,邀请他来大陆看看,还要告诉他统一祖国是海峡两岸爱国人士共同的愿望。1973年春天,他又打算派专机送章士钊老先生飞香港,要架通沟通大陆与台湾的和平桥梁。章士钊先生不幸病逝于香港。1975年春节前后,蒋介石通过已经从美国回台湾担任“总统府”资政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经秘密通道向中共中央发出邀请毛主席到台湾访问的消息。陈立夫和谈心切,在没有得到回音的情况下,在香港报纸上公开发表了一篇《假设我是毛泽东》的文章,欢迎毛泽东和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和谈之路,以造福国家和人民。陈立夫特别呼吁毛泽东“以大事小”,不计前嫌,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但是就在1975 年4 月5日午夜,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因心脏病在台北士林寓所去世。蒋介石的去世,对于统一大业来说是一个损失。
(新浪军事)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恩来逝世时间日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