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由之演化而成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20世纪格局决定命运人类命运和世界前途的一场规模空前的战

考点5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考点5& 第二次世界大战
考点5  第二次世界大战
名师导学――重点难点剖析
1、如何正确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性质?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经济上,一战后英法经济发展困难重重而德国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再度超过英法。政治上,在大危机的打击下,引发了政治危机,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而英法美继续坚持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具体原因:①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对二战的爆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②法西斯国家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局部战争发展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③二战前英法美推行的绥靖政策和苏联推行的中立自保政策都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气焰,在客观上都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④凡尔赛―体系的矛盾发展。
战争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英法美等西方大国虽然奉行绥靖政策,在事实上鼓励了法西斯的扩张欲望,但当英法最后对步步进逼的法西斯国家进行宣战时,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进行一场旨在维护领土完整和民族生存的斗争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法西斯主义代表了一种极端反动的思潮和政策,以奴役全世界各国人民和反对一切进步力量为目的,因此法西斯势力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开展反法西斯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作战无论在主客观上都具有反法西斯的性质。苏联的参战,加强了二战的反法西斯性质。
2、日本为什么要发动太平洋战争:①、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这种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客观制约,使一部分日本人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危机感”,一些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认为只有通过战胜和征服别国,才能表明日本的强大。②、太平洋战争是日、美争夺以中国为重点的亚太地区的必然结果。早在19世纪末,日本和美国就开始了在亚太地区争夺霸权的斗争。1940年,日本正式抛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不仅要侵占中国,而且还要向东南亚扩张,建立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日美矛盾恶化。③、战争经济的需要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经济根源。日本的国力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日本帝国主义把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在中国战场上,而“南进”则可以获取大量的石油、锡、橡胶等战略物质。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的贸易禁运,对战略物资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打击沉重,促使日本下了“对美一战”的决心。
3、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图凭借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实现统治世界的野心,对外推行金元外交。在拉丁美洲、东亚、欧洲,到处运用金元施加影响。②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对外推行“中立”政策,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质,以防止美国卷入战争。③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法西斯侵略的扩大,美国出于自身利益和安全考虑,逐渐放弃了“中立”政策,加强了对英法等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其他被法西斯侵略的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四次重要会议
(1)会议的背景和目的: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战争主动权已经转入反法西斯同盟手中的背景下,为了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协同作战,并对战后一些重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反法西斯国家召开了一系列会议。
(2)简况:
《开罗宣言》盟军坚持对日作战,日本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三国协同对日本作战
通过三国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关于战后合作宣言,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三国协同对德作战
雅尔塔会议
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以及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
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波茨坦会议
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中美英在会议期间发表《波茨坦公告》
中苏美英共同对日作战,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灭亡
(3)评价:这些会议协调了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动,对打败法西斯国家起了积极作用;在雅尔塔会议上也表现了大国奉行牺牲弱国利益的强权政治;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特别是雅尔塔会议的若干内容,为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奠定了基础。
真切感悟――高考试题演练
例1、.(2002年文综)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使这两次世界性大战得以发生的因素是①少数大国争夺世界霸权②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发生变化③军国主义政策的推行④由于科技进步,制造出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现代交通、通讯工具(& )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例2、(98年全国)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上迅速溃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凭借马奇诺防线采取消极防御方针
B.对德国丧失了应有警惕
C.敦刻尔克撤退过早转移了大批兵力
D、卖国将领主动向德军投降
例3、( 97年上海)1942年1月,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形成。推动该联盟形成的事件有开罗会议的召开‚《大西洋宪章》的发表ƒ、声明援助苏联„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
A. ‚ƒ&& B. ƒ„&& C. ‚ƒ„&& D. ‚ƒ„
例4、(99年上海)1943年提出战后有必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即后来的联合国),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家是(&&&&& )
①美国&& ③苏联&& ③中国&& ④英国&& ⑤法国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例5、(97年全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下述四次战役的时间顺序是(& )
莫斯科战役 ‚诺曼底战役ƒ不列颠战役 „阿拉曼战役
A.ƒ„‚& B.„ƒ‚& C.ƒ„‚& D.ƒ‚„
例6、(2001年粤豫)下列各项,发生在二战期间意大利投降至诺曼底登陆之间的是(& )
A.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
B.苏军攻人德国境内
C.英军取得阿拉曼战役胜利
D.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开罗会议
例7、(2004广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天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的战役是(  )
A、敦刻尔克战役    B、诺曼底战役
C、阿拉曼战役     D、格勒战役
例8、(2001年上海)下列各项中,由“二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决定的内容是①英美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②朝鲜南北分别为美苏受降区③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④不能单独与敌方停战或讲和(& )
A.①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例9、(2002年广东)20世纪,大国之间靠牺牲他国利益达成的协议是①《布列斯特和约》②《九国公约》③《洛桑条约》④《雅尔塔协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例10、(1999年上海卷)大前提:凡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都是非正义战争;小前提:二战期间,美国和日本已经是帝国主义国家;结论:当时美日交战是非正义的。这个三段论式的推理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况?(& )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例11、(2000年上海)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中,相似点有(& )
①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 ②形成了欧洲主宰世界的格局
③战后分割了德国领土& ④在美国资本扶植下恢复经济
A. 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 ①③④
高考模拟――考点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导致“二战”爆发的最根本因素是(&& )
A、1929年大危机的影响
B、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英法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
D、英法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2、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英国考虑的是(&& )
A、波兰灭亡后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B、波兰的灭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
C、帮助波兰维持独立会大量消耗英国实力
D、波兰保持独立会影响欧洲大陆均势
3、“二战”爆发后,说:“我们愿意看到德国人躺在坟墓里,更愿意看到俄国人躺在手术台上。”这说明丘吉尔(&& )①既痛恨资本主义,也痛恨社会主义& ②既反对法西斯主义,也反对苏联政权& ③对德国人和俄国人同等仇恨,毫无二致& ④站在英国垄断资产阶级的立场和反共、反苏的立场上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4、1940年12月说:“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的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下列哪个国家的史实,证明了罗斯福的这一论断()
A、英国&&& B、法国&&& C、波兰&&&& D、苏联
5、发表“炉边谈话”时,美国已经()
A、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 B、正式对德国宣战
C、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D、派兵在意大利登陆
6、这一年,中国战场发生了( )
①台儿庄战役②百团大战③豫湘桂大溃败④枣宜会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1941年英、美两国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同意未经本民族同意的领土变迁”,“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政府形式的权利”。对上述主张评价应该是(& )
①英美暂时放弃了殖民扩张的政策&
②反映了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英美暂时放弃了同苏联对抗的政策&
④成为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政治基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的相似之处是(& )
①带有大国强权色彩 ②确立新的欧亚政治版图&
③严重损害中国主权④决定建立新的国际组织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法兰西第一帝国和德意志第三帝国两个帝国覆亡的原因相同的是()
A、都被正义的力量所战胜
B、都被联合起来的国家打败
C、都因连年战争导致国力衰退
D、都失去了国内人民的支持
10、下列表述不属于二战经验教训的是(&& )
A、绥靖政策只能既害人又害己
B、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可以演变成正义战争
C、不同制度的国家能共同应付人类面临的挑战
D、制止世界大战的前提是大国间协调一致
二、非选择题
1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对德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简要评述英国三位首相劳合?乔治、张伯伦、丘吉尔对德国所执行的政策和结果。
12、(2002年上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9?11”事件发生后,恐怖主义危害人类、破坏和平的罪行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公愤和反对。然而,历史并非总是如此。当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横行肆虐,战火蔓延,成为世界公敌的时候,人们却屡屡坐失良机,终于酿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主席在1995年的一次讲话中指出:“痛苦的回忆,胜利的喜悦,深沉的思考,使人们更加清醒。……历史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请回答:(1)199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______周年。(1分)
(2)举例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主要大国怎样“屡屡坐失良机”,自食其果?(10 分)
(3)历史如何表明了主席总结的这一重要经验?(3分)
单& 元& 总& 结
高考命题趋势
本单元内容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年经济危机、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其特点和评价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的建立以及评价等是命题的热点;30年代大危机以及为摆脱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作出的不同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这部分知识应该是综合命题的热点;如何从二战的历史吸取教训,维护世界和平,这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新课题,也是考试的热点之一。
高考应试对策、
① 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俄国首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整理苏联经济发展的小专题,分析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全面了解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全面评价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②归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关知识,了解其确立―调整―打破―崩溃的全过程。然后从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的统治秩序、体系内部矛盾导致不能持久、奠定了20年代国际关系相对稳定的基础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③年是世界走向大战的10年,基本特点是“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基本线索是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到局部战争再到世界大战直至世界大
战的结束。
④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30年代大危机的前因后果,着重分析大危机是如何使世界走向战争的,并从反思中获取深刻的教训。
⑤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和经济学理论,分析新政的目的、特点、核心、实质和影响,并从中获得发展经济的有益启示、古为今用。
⑥综合整理30年代法西斯的侵略和扩张以及世界各种力量的态度。认识大国的政策及影响。认识3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的突出特点。
⑦掌握二战的爆发、扩大、转折和胜利的重大事件,正确认识二战的性质,分析胜利的原因和影响。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的必要性以及意义。分析大战后期四次重要国际会议对打败法西斯势力的积极作用和为战后“冷战”及各种矛盾纷争埋下祸根的负面影响。
单元专题归纳、
●阶段特征    
1、社会主义制度由变为现实,揭开了世界历史的新篇章。
&&& 1917年的俄国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国际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进行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2、资本主义世界进行调整,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并进入相对稳定发展时期。
&&& 一战以后,帝国主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协调了战胜国的矛盾与冲突,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奠定了20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的基础。但这一体系本身包含有众多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决定了这一体系不能持久。
3、1929年―1939年是走向新的大战的十年,1929年爆发的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是起点。在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德日垄断资产阶级实行公开的独裁恐怖统治――法西斯专政,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国家疯狂侵略他国,并形成三国轴心。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的反法西斯斗争先后失败或没有结果,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最终演化为新的世界大战。
4、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法西斯轴心国挑起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战争,它也是一次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大战初期,由于西方大国长期推行绥靖政策,致使法西斯势力占据上风。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整个战争的转折。1943年意大利投降,1945年5月德国投降, 8月日本投降。历经六年的世界大战最终以法西斯势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二战对资本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人类和平与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思维拓展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的矛盾
&& 体系内所包含的矛盾有①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引发的如中国的“五四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是对这一体系的沉重打击。②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一定阶段上的特殊表现形式。法德矛盾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而1935年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不久又开进莱茵河不设防区,这一体系名存实亡。③战胜国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因为分赃不均而引起的。英美矛盾和美日矛盾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1931年日本违反《九国公约》企图吞并全中国。1933年德国退出国际联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关系中心转移的原因
①欧洲国家力量的削弱是导致其中心地位支援转移的决定性因素。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加剧,美西战争、日俄战争拉开了对欧洲优势挑战的序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之一就在于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②战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德国受到了严厉的处置,暂时退出了欧洲的竞争;英法虽为战胜国,在欧洲仍占主导优势,但实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而美国却因在战争中发了横财,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推行金元外交,插手欧洲事务。尽管美国借助国联称霸世界的计划被挫败,却成功地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左右了战后欧洲的赔款问题和经济的恢复,确立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特殊地位。美国开始了在全球范围内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对欧洲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严重的冲击。③欧洲国家内部激烈的矛盾与斗争,不仅严重削弱了欧洲自身的实力,客观上也加速了国际关系中心向美苏两极转移的趋势。一战后,左右欧洲形势的有两大矛盾,一是法德矛盾,集中反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间的矛盾冲突;二为英法矛盾,表现为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是战胜国中矛盾的突出表现,同时英法矛盾影响并改变着欧洲局势的发展变化,是主要矛盾。最终结果,无论在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上,法国均处于被动地位,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获得了胜利,法国的大陆霸权受到严重打击。美国、德国从中渔利,美国借机插手欧洲事务,德国经济实力得到恢复。大危机发生后,德国又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在欧洲对英法等国重新构成威胁,欧洲的中心地位再次遭到冲击。
3、日本外交政策及其他大国的反应:
①调整:明确提出向南方海洋侵略方针。原因:认为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实力暂时占优势;东南亚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德国法西斯统治的建立,牵制了欧洲传统殖民国家的力量;对中国东北地区侵略得逞和对苏联侵略的失败。
②实施过程: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迅速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二战爆发后,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1942年侵占东南亚广大地区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1943年6月中途岛战役后转为防御,1945年8月彻底失败。
英美苏的对策:英、美先是表示同情中国,但对日本侵略又采取绥靖政策;进而限制及至禁止向日本出口战略物质,冻结日本在英、美资产,增加对华援助,但仍与日本谈判;再后对日宣战,直到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苏联开始即援助中国抗日;到1945年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全歼日本关东军。
4、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1)原因:相同点:①都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所导致。②都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既而出现军事对峙集团,妄图重新分割世界获取各自的霸权。③它们都是民族主义恶性发展的结果。&& 不同点:二战不同与一战的原因有①经济危机使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②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③法西斯国家不断挑起局部战争,最终爆发世界大战。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2)性质: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二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3)影响:都使全世界陷入战争之中,给世界人民带来沉重灾难;都使世界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战后都建立了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欧洲的衰弱:一战打垮了俄、德、奥、土四大帝国,二战打倒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美国的不断崛起:一战后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二战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一战打出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二战打出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一战促使殖民主义开始瓦解,二战促使殖民主义逐步瓦解;一战促使科技的发展,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文综启迪演示、
1、学科综合提示
①课本中的插图应重视,如“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一图,我们要注意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并要联系政治和地理知识分析当前美国向该地区渗透的目的。② 历史与政治的联系相当密切,如如何看待人民群众及其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如、斯大林、希特勒、罗斯福。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包含有大量的地理知识,军事行动与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密切相关,要注意史地知识的联系。④要运用政治知识,如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美国30年代的“中立”政策的本质;如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分析二战中各种事物的发展。
2、文综题例点拨
1、1918年春,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1)、苏维埃政府签订该条约,主要是为了:
A、反击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B、分化帝国主义战线
C、巩固苏维埃政权
D、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该条约签订前,列宁等多数人从稳定国内局势出发,主张签约;托洛茨基等人鉴于条约的荷刻
性,坚决反对。两人就签约的不同立场表明:
A、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客观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根据该条约,苏俄丧失了乌克兰境内的大片领土和重要的工农业基地,其中丧失“煤铁复合体型”的工业基地是______________。
(4)、一战结束后,苏维埃政府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苏俄的对德政策体现了:
A、国际关系的变化调节是以国家利益为准则的
B、无产阶级政党是最进步、最灵活、最先进政党
C、国际间的较量是以军事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D、军事力量决定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
【答案】(1)、C&& (2)、A&& (3)克里沃―顿巴斯&& (4)、A
2、(2003全国).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的一个重大问题。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要求盟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贡国首相丘吉尔以兵力不足和气象条件对渡海作战影响较大等为由,一再推迟。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英吉利海峡常年受   (风带)影响。   
⑵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气象条件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对渡海作战有什么影响?(提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过程中,风与气压的强弱也发生变化。)
1943年,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转折。 1944年苏军在苏德战场发起一连串进攻战役,收复了大片西部国土,向国境线以西挺进,这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但也引起某些西方政治家的担忧。同年6月,美英最终开辟第二战场。
⑶从1943年至第二战场开辟期间,反法西斯战争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哪些重大进展?为什么在这种形势下最终开辟了第二战场?
&& 答案:(1)西风
⑵夏季半年南北温差小,气压梯度力小,西风强度减弱,海上风浪变小,较利于渡海作战。冬季半年情况恰好相反,导致风浪大不利于渡海作战。或答:冬季半年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变大,西风强度增强,海上风浪变大,不利于渡海作战。& 夏季半年风浪小,较利于渡海作战。
⑶进展: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苏德战场出现转折;苏军大举反攻,矛头直指德国本土。盟军在北非战场取得重大胜利;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规定苏美英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原因: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同盟国。希望尽早结束战争。力图限制苏联影响,争取在战后欧洲取得有利地位。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  |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
  简称二战。
  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失败,以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简介
  1939年,8月31日夜晚,德军身穿波军制服,靠近了波兰边境的格莱维茨的一个小镇。成功占领了该小镇后,德军故意捣毁了这个小镇的电台,并向空中鸣枪。随后,正在接听该电台节目的德国民众听到一个操着波兰口音的嗓音宣布:“波兰人民!波兰和德国之间的战争就要打响了,团结起来,打倒德国鬼子,打倒所有反对我们进行战争的德国人!”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讲话之人是被纳粹强迫穿上波兰军服的囚犯。随后他被纳粹党卫军杀害。这是由盖世太保头目海德里亲自导演的“波兰入侵”德国的阴谋。第二天上午10点,希特勒向德国宣布德国遭到了波兰的入侵,德国被迫予以还击。而事实上在希特勒宣布前,德国已经对波兰发动了闪电战。随后,英法两国被迫对德国宣战,二战爆发。
  德国先后侵略了奥地利,苏台德地区,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波兰,法国等。
  为了接着征服苏联,希特勒策划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1940年9月7日柏林签定完毕。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了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了珍珠港,美国决定严惩日本。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战争的起源
&&纳粹德国崛起
  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Nazi])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称德国的困境之根源来自于战后强加给德国的严厉条款、懦弱的魏玛共和国以及被指称握有国家经济命脉的犹太人。他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德国人的支持,到1933年时纳粹党已经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总统兴登堡元帅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共和国总理。不久后,希特勒政府通过行使宪法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权力来执行公务,这些权力令希特勒可越过联邦议会进行实际独裁统治。此时,魏玛共和国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终点,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国。为了摆脱英法等国对德意志帝国的束缚,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扩军备战计划受到限制而于1933年1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又依据宪法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最高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
  希特勒并不是只会叫嚣喊空话的政客,他上台后迅速重建了德国的秩序,加上他具备远见,让社会底层的劳动阶级也能享有过去所没有的福利,因而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德意志帝国内部已经政局稳定,纳粹党人开始将重心放到外交方面,并采取了多个冒险的行动。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从而突破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后被德国占领,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国的保护下独立;捷克斯洛伐克其它部分被瓜分。第三帝国的扩张希特勒他上台後迅速重建了德国的秩序,让社会底层的劳动阶级也能享有过去所没有的福利,因而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
  1935年至1939年的欧洲局势,纳粹德国迅速崛起,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在纳粹运动的狂热浪潮中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馀地区也在不久後被德国占领(斯洛伐克保持独立),立陶宛的克莱佩达地区(德国称默麦尔地区)并入德国;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国的保护下独立;捷克斯洛伐克其他部分被匈牙利和波兰瓜分;法西斯意大利在欧洲局势不稳的时候占领了阿尔巴尼亚;西班牙则处於内战状态,内战的结果以亲法西斯的叛军获得胜利而告终。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从而突破了《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国军队人数不得超过10万的最高限额(其实在希特勒上台时就已经将十万人的军队限额秘密扩展成30万人),把10万陆军迅速扩充至60万,但是这些行动仅仅遭到了英国和法国的正式抗议(当时希特勒宣称这只是寻求德国的正当自卫能力,使得当时各国的舆论都偏於同情德国,英法无法有大动作反对)。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借口法苏订立《互助协定》,违反国联规定,因而进兵莱茵河非武装地区(希特勒称其目的仅在求取自卫的平等权利),并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巴黎和约》。而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在莱茵河东岸50公里内不得设防(这使得德国西部门户洞开法国随时可长驱直入,为德国的致命伤)。但是这次行动就像上次一样,并没有遭到英法的阻止(法国虽然有一些人主张用军事行动来对付德国,但是又恐引发全面性战争,加上当时的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使得与意大利交恶的英国反对法国入侵德国),接著希特勒以法拒绝与其签订不侵犯公约等建议为由,在西线兴建坚强的防御工事,於是德国的国防置於磐石之安,成为希特勒发动二次大战的先决条件。
  另外,希特勒在其政治主张中强烈反对共产主义,1933年2月,纳粹党通过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给德国共产党,并在德国境内取缔共产党。1936年11月25日,德国和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後,意大利加入该协定,该协定是在反对共产主义基础上企图建立一个政治军事同盟,有史学家分析,德国的矛头主要是指向共产主义的苏联,这是德意日轴心的初步形成。
  1936年,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商定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了“柏林—东京轴心”。
   意大利的法西斯势力登场
  一战后,意大利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地方,全国面临无政府状态,共产党人与社会党人控制着工会,很多人担心布尔什维克式的共产革命将席卷意大利。在几个自由政府无法解决这些威胁后,国王维克多·爱麦虞埃三世在1922年10月30日邀请右翼政客墨索里尼以及他所领导的法西斯党组成政府。法西斯党人上台后依然保留自己的非正规武装,用以打击无政府主义者、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在几年时间内,墨索里尼就巩固了自己的独裁地位,意大利也沦为一个警察国家。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殖民地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与法国外长皮埃尔·赖伐尔签署了意法条约。10月3日,意大利军团入侵独立的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在经过一场长达7个月的战役之后,阿比西尼亚被征服。1936年,意大利加入日德《反共产国际协定》,由此,德意日三国轴心初步形成。同年,意大利和德国一同支持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1939年西班牙共和政府被颠覆。在眼见德国把欧洲局势推向战争边缘的时候,墨索里尼趁火打劫,于1939年4月7日,占领阿尔巴尼亚。
  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侵略阿比西尼亚后,1937年意大利也退出了国际联盟。意大利与同样退出国联的纳粹德意志帝国在1939年5月缔结了《钢铁条约》,从而加强了罗马-柏林轴心。1940年9月27日,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又接受了日本加入轴心国,签署《三国公约》,罗马-柏林-东京轴心就此正式形成。在太平洋地区,战争的硝烟从1930年代早期就开始弥漫。日本扩大了其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逐渐向中国扩张。日本鼎承其大陆政策,图谋征服中国。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的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并迅速占领中国的东北三省,强行成立由关东军控制的满洲国。
   日本军国主义抬头
  日本对华的侵略是否可以被看作是为其称霸世界的企图所迈出的第一步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事实上,日本的侵略主要是受到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希望能够保障其在华的利益,特别是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如果从19世纪欧洲强权的观点来看,日本的行为无可挑剔。因为在那个时期,西方列强对海外殖民地的占领和掠夺以及对殖民地居民的杀戮比起日本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到1930年代,世界已经广泛接受了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这意味著以殖民主义的方式粗暴地掠夺他国的领土或资源的行为已经无法为国际社会所容忍。此外,日本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残忍暴行也遭至国际社会普遍谴责。然而,另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日本法西斯势力在1931年的时候并没有上升到左右日本政局的地位,可是日本早已经在制定征服世界的计划。1927年,田中义一担任日本首相不久,就主持召开了一个研究积极侵华政策的内阁会议——「东方会议」。会後田中向天皇递交了一份极为机密的《田中奏摺》已经表明了日本称霸世界的步骤:满蒙、中国、东亚、亚洲,最後称霸世界。虽然这份奏摺的真伪仍然存在争议,可是根据日後日本发动战争的节奏来看,与奏摺内容吻合。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借故向中国东北守军发动攻击,称为九一八事变(部分观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可追朔到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但这跟1937年的七七事变一样都不是主流观点),日军迅速地占领了东北三省。次年,日本在中国东北扶植满洲国政权的行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导致日本最终退出了国际联盟。在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开始抬头,具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的秘密社团发动了数次暗杀行动。经济的大萧条导致民选政府逐渐丧失了政府的控制权,军人开始执政,「军部」作为日本军事力量的司令部被赋予比以前更多的权力,军国主义在军队中蔓延,很多时候军队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国家利益采取行动。同时随著民族主义与反西方情绪的上升,日本在中国的行为被理论合理化了。很多日本人开始相信,中华文明的精华传承在於日本,而不是在中国本土。在1936年二二六兵变之後,另外一部分军国主义分子控制了军部,而不久后日本恢复了于1913年废除的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即将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限定于现役将领的制度。这样一旦军部和内阁意见不统一,军部可随时通过陆海军大臣辞职的方式迫使内阁下台。军部在事实上代替日本内阁成为日本的最高权力机关。日本已经进入军国主义的时代。
   战前的苏联
  当德国法西斯政权崛起之时,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就一直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等国家的绥靖政策除了维护自己利益免遭军事扩张势头正猛的德意志帝国损害以外,他们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将德国这股他们认为的祸水引向苏联。在欧战战云密布的时候,斯大林对英法的妥协极端失望,他宣布停止和英法等国的军事联盟谈判,转而和纳粹德意志帝国修好,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同时,德国因为避免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也要寻求先稳住苏联。这时,苏联和德国开始互相接近。这时的德意志帝国和苏联,欧洲这两个被西方社会认为是最强大的专制国家,虽然曾经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却因政治现实令他们双方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协定书的存在),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这时,当时欧洲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当时面积最大国是大英帝国,面积第二大国是法国)、世界第二的工业国和德国媾和,让英法独自面对强悍的法西斯德国,只能吞咽自己绥靖政策种下的苦果。
  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苏俄在远东的势力收缩,成立远东共和国,日本参与了对新生政权的武装干涉,并占领苏俄远东地区大片领土,但不久即被红军驱逐出境。自此,苏联和日本关系持续紧张。在和中国关系方面,列宁认为沙俄占领的中国领土应当归还中国,并许诺放弃沙俄夺取的一切中国领土和中国租界。但斯大林掌权后,苏联收回了这个承诺。1921年和1924年,唐努乌梁海和外蒙古脱离中国,苏联逐渐实际控制了这两个地区。1929年,中苏之间发生了中东路事件,导致中苏关系恶化。1931年,日军入侵中国东北,苏联保持中立。1937年中日之间正式开战后,苏联认为其远东边境受到日本威胁,《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苏联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并派遣航空兵参与中国对日作战,苏联成为抗战初期中国的主要援助国。1938年和1939年,苏日之间由于满洲国边境问题爆发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苏军全歼进犯日军。为了避免两面作战,1941年,苏联在苏德关系非常紧张的时候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该条约除了规定互不侵犯外,还互相承认了对方在外蒙古和满洲的现实利益,苏联中止了大部分对华的援助。
   英法绥靖政策的失败
  英国和法国是老牌的殖民国家,也是纳粹德国的死敌,因为一战后,作为战胜国的英法一手炮制了对德国极为严厉的《凡尔赛条约》,纳粹党也是通过煽动对该条约的仇视才上台的,纳粹党刚上台就制定了针对英法两国的报复措施。对此,英国和法国当局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安抚疯狂的德国,对德国一系列的侵略扩张行为采取了对德意志帝国怀柔的绥靖政策。德国屡屡冲撞《凡尔赛条约》的束缚,英法都未采取任何有力措施加以惩罚。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一步步的紧逼,英法非但没有采取任何阻止的行为,更默许了德国的做法,西班牙内战时的英法则严守中立政策,在意大利和德意志帝国支持的叛军和苏联支持的政府军之间采取骑墙的态度。到了德意志帝国要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英法则发展到了绥靖政策的最高潮——慕尼黑会议,在捷方未与会的情况下,强行将捷克的领土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如此明目张胆的姑息退让行为被史学家讥讽为“慕尼黑阴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也越来越不得人心,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走到了尽头,1939年9月3日,英国内阁进行了改组,有一个已下野的议员突然被请出来担任海军大臣,后又出任战时联合政府的首相,此人就是一直主张以强硬态度对待法西斯主义的丘吉尔。
   美国立场的改变
  美国,一个高枕无忧的国家,经过约半个世纪的经营后,美国已经悄然成为当时世界第一的工业国,当世界太平时,觉得欧洲和亚洲离自己太远,当世界不太平,欧洲和亚洲的各大国为争夺利益互成水火、大打出手时,又庆幸自己躲在两洋堡垒的后面。虽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对德国和日本的扩张野心已经了如指掌,但是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思想却弥漫著整个美国,美国人普遍对他国的战争不感兴趣。所以罗斯福只能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物资援助,但常常遭到严格执行中立政策的国会的阻挠。直到1941年3月,美国国会才在西欧战事吃紧,全世界都有陷入战火危险的时候通过《租借法案》,这个法案授权总统向他认为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提供军火和战争物资,至此,美国已由中立国成为事实上的反法西斯国家。同年8月,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军舰上举行会谈,并签署旨在摧毁纳粹政权的《大西洋宪章》。直到美国的太平洋军港珍珠港受到日本的偷袭。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中国抗日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1920年代的中国四分五裂,被各个当地的军阀控制,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得以通过签署不平等条约的形式来对中国施加影响。
  1926年起,以蒋介石为司令的国民革命军开始进行北伐。北伐军成功地击溃了华中、华南地区的旧军阀,而且国民政府即将与北方的军阀达成和解协议。由于过去有着亲日背景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一再拖延与日本签订能够给日本带来更多不平等收益的条约,并表现出将与蒋介石合作的迹象。于是,日本关东军的少壮派在1928年发动了“皇姑屯事件”,暗杀了张作霖,并且逼迫张作霖的儿子、继承人张学良(东北军总长官)继续同日本合作。然而张学良却因此更加偏向于同蒋介石政府合作。在张学良完全控制住东北军政局势后,宣布“东北易帜”,接受南京国民政府领导。失去对中国东北本地军阀的控制后,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并在当地设立了一个傀儡:“满洲国”,将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安插为满洲国的皇帝。因为中华民国不承认满洲国的合法性,所以称之为“伪满洲国”。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迫使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蒋介石被迫接受。日本军队于1937年7月7日制造卢沟桥事件,导致中日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七七事变后,建立了国民党、共产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积极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日本侵略军,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至1938年10月,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蒋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许诺,释放政治犯,召开国民参政会等,全国一时出现一片团结抗日的新气象。但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军事防御的战略战术,又幻想并等待国际“调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御占有很大优势的日本侵略军,华北、东南和华中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英同盟,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得到了美国的物资和财政援助。他派中国远征军去缅甸,与英美联军联合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为了联合中国共同抗击日本,许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在华特权,签订了中美、中英“新约”。1943年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会谈对日联合作战方略及战后和平条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苏联会谈,8月两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闪击波兰,大战爆发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兰战役爆发,德国军队利用夜幕的掩护,在2300多架飞机的支援下,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波德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打响,意味着一场世界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当航空兵和装甲部队结合起来时,全世界第一次领教了“闪击战”。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虽然英国和法国之前已经保证会确保波兰的安全,但是波兰军队的奋力抵抗并没有得到英法两国任何有效的军事支持。最终波兰的军队还是被装备精良的德军击败。9月6日,波兰政府逃离华沙。9月17日,华沙保卫战开始,几乎在同一天,苏联红军进入波兰东部。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再一次遭到瓜分。波兰在复国20年后,又一次消失了。
  与此同时西线的法德边界却毫无动静,英法等国违背了自己许下的“如果德意志帝国胆敢入侵波兰,英法联军将直捣鲁尔谷地”的诺言,屯重兵却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后面,眼睁睁地看著一个唐·吉诃德式的小国抵抗着强大邻国的侵略,取而代之的只是在外交上的谴责而已。从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开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帝国才和英法爆发正式冲突,这段和平的时期被德国人叫作“静坐战”,西方则称为“假战”。希特勒在占领波兰后,对西方的绥靖一语道破:“对于这种结局,波兰人应该感谢他们的英法朋友。”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入侵北欧
  1940年4月9日德国展开「威塞尔演习」(Weserübung)计划,进攻丹麦和挪威。德国人声称这是为了防止英法首先占领挪威这个原本中立的国家,从而切断德国从瑞典进口矿产的道路。英国海军成功地封锁了挪威港口,并且在挪威登陆。德军撤退到挪威腹地并据此坚守。英国军队无法肃清德军,加上上西线战事爆发随后撤退,挪威被德国占领。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镰刀割取,征服西欧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改良过的施里芬计划( 亦称为曼斯坦计划)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绕过马奇诺防线侵略了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和法国。
  第一阶段作战:5月13日德军A集团按曼施坦因意图军通过法国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地区进入法国,盟军在阿登山地因为德军的奇袭完全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德国坦克师强渡马斯河,5月13日攻陷了法国南部战略要地色当,而同时德军B集团军在空降兵配合下入侵荷兰、比利时,来吸引跟牵制位于比利时平原一带的英法盟军主力部队,使A集团军得以更加顺利的从法国北部附近通过英法联军主力部队之侧翼,来构成曼斯坦计划中的大包围。到5月19日德军装甲师已经抵达离英吉利海峡只有50英里处。5月24日,德军装甲部队已经逼近法国的北部港口敦刻尔克,但却在这时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这个命令被证明是致命失误,被包围的盟军开始执行“发电机计划”,即敦刻尔克大撤退。850艘各种类型、动力引擎、大小的船只舰队大量跨海集中到敦刻尔克,5月27日开始撤走了第一批士兵,到6月初已经有超过33万人成功逃脱,其中23万是英国远征军。这次的撤退虽为英国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但也丧失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装备,士气亦一度低落。
  第二阶段作战:1940年6月10日,德军开始正式全面入侵法国本土,由于先前在低地国地区丧失了大部分的军事力量, 所以德国的装甲部队纷纷进行一场竞速比赛,很快的就深入了法国中央,6月17日,首都巴黎被攻占,6月25日,为了羞辱法国人,希特勒选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停战签字的贡比涅地区的福煦车厢内签署与法国的停战条约。根据此项条款,法国中部和北部三分之二的领土疆域由德国武装部队来进行实质占领,而南部地区则成立由贝当执政的附庸政权: 维希政府。
  从德国展开西线进攻到法国败降只经历了6个星期,闪电战的威力让法国体会到了亡国的耻辱。法国的战败令英国必须独自面对德国。
  占领法国后德国空军就在法国北部集中,准备可能的登陆英国(海狮计划)。德国决定首先进行空战消灭英国皇家空军,这即不列颠战役。但事实上很多人认为登陆战根本就不切实际,因为即使德国空军能够将皇家空军赶出南英格兰,剩余的英国空中力量仍有可能在英格兰中北部对德国登陆造成威胁,德国的登陆部队很有可能被英国海空力量切断,然后逐个消灭。
  但是德国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在8月5日发动了“鹰计划”,即对英国的大规模空中打击,从而为陆军登陆扫除障碍。在战役的高峰,8月24日到9月6日德军每天平均出动1000多架飞机,凭借著数量上的优势与已经十分疲劳的皇家空军飞行员作战,虽然英国拥有先进的雷达技术,他们还是损失了四分之一的空军飞行员。
  英国空军也不时在夜间轰炸欧洲大陆。8月25日晚上皇家空军第一次对柏林进行了轰炸。德国在关键时刻决定改变战略。他们开始对英国的主要城市狂轰烂炸,希望能够摧毁敌人的信心,令敌人迅速投降。这为英国的飞行员提供了喘息的机会。但轰炸也对英国造成了严重影响,几乎所有的英国工业重镇遭到袭击,伦敦更是从9月7日到11月3日连续57个夜晚遭受轰炸,其他受袭击的城市还包括工业城市考文垂和伯明翰,以及一些港口和海军基地等。
  当时在欧洲大陆没有大的地面冲突,因此空战成了主要的战事。不列颠战役的最终结果是,希特勒在9月17日下令“无限期推延”海狮计划,德国登陆英国的企图宣告失败。另一个令希特勒取消海狮计划的主要原因,他已将战略目标由西欧转向了苏联。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东线苏德战场
  ★巴巴罗萨
  1941年6月22日,德国集结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从国在内的190个师,3712辆坦克,7184门火炮,60万辆运输车和4950架飞机,共计五百五十万人,发动对苏联的突然袭击,该军事行动代号为“巴巴罗萨”,苏德战争开始了。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也叫苏联卫国战争。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理环境决定文明演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