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还能上去么这么低中东国家还能撑多久

低油价对中东经济的影响_参考网
低油价对中东经济的影响
姜明新在世界经济进一步放缓的大环境下,鉴于低油价长周期和地区安全问题可能长期化的影响,中东经济的中期前景正面临更多的下行风险,中东石油出口国和进口国面临不同的经济发展问题,也会给我国与中东国家的经济合作带来新的动力。DOI: 10.ki.ddsj.众所周知的是,中东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蕴藏、生产、出口地区,石油及其相关产业构成中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的不同,一般将中东国家分为中东石油出口国和中东石油进口国两大类。前者包括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阿曼这六个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成员国以及阿尔及利亚、伊朗、伊拉克、利比亚和也门,后者包括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突尼斯、苏丹、巴勒斯坦(西岸和加沙)、吉布提、以色列、土耳其。在年间,国际油价持续上扬,一度探顶147.27美元/桶,并长期在高位运行,由此带动该时期整个中东地区经济年均增长超过了5%,海合会国家年均增长接近6%,中东石油出口国也因此积累起了庞大的经常项目盈余和财政盈余。然而,随着此轮高油价周期的结束和油价暴跌,中东经济尤其是中东石油出口国经济的增长势头也出现了逆转。自2014年6月开始下跌以来,国际油价迄今已经暴跌了近70%,近期一直在40美元/桶左右的低位徘徊,其间一度下挫到30美元/桶以下[1],而期货市场对油价中长期走势的预期也不乐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国际油价也只会恢复到60美元/桶上下。在这种情况下,油价暴跌和低油价到底给中东经济造成了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将会持续多久?鉴于中东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地区,探讨这一问题对加强中国与中东国家全方位的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低油价对中东经济的影响在世界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始自2014年6月的此轮油价下跌对中东经济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中东石油出口国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拖累整个中东地区经济增长放缓,2015年中东北非地区经济仅增长了2.3%,远低于预期。自油价下跌迄今的两年时间里,中东经济增长受到低油价和地区安全问题的持续打压,下行压力日益增强,大多数中东国家不得不强化政策调整来应对这一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由于中东各国的资源禀赋与经济结构差异,低油价对中东石油出口国和非石油出口国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一、中东石油出口国经济增长放缓,财政压力日益增强由于中东石油出口国经济对油气产业的巨大依赖,并且在国际油价持续下跌的过程中逐步耗尽了大宗原油期货带来的时间缓冲,到2015年,低油价对中东石油出口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很快就突显了出来,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东石油出口国石油收入暴跌,国际收支日益恶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2015年中东石油出口国的出口收入减少了3900亿美元,这相当于这些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7.5%。仅以沙特阿拉伯为例,2015年尽管该国强力推行“增产保额”政策将其年均产油量提升到惊人的1014万桶/天,但其石油年收入同比依然暴跌了1106亿美元,减少了近一半。这种情形在其他中东石油出口国也大体类似。作为石油收入锐减的结果,所有中东石油出口国的对外盈余都急剧下滑,实际上全都降为赤字或处于赤字边缘。而从总体上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14年中东石油出口国的对外盈余还相当于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9%,到2015年其经常项目平衡就猛降为相当于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3.4%的赤字。并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6年4月份的最新预测,2016年海合会六国和阿尔及利亚的经常项目平衡会进一步下滑到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8%的逆差,其他中东石油出口国的这一逆差也会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75%,而后者逆差略有收窄的原因主要是受伊拉克石油增产的预期和取消对伊朗国际制裁的影响。二是中东石油出口国的财政状况严重恶化,财政压力日益增强。据估计,2015年海合会国家的财政赤字预计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3%,而中东非海合会石油出口国财政赤字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为12%。随着低油价的持续,海合会国家和阿尔及利亚长期习以为常的庞大财政盈余目前已经变成了巨额赤字。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2016年海合会国家和阿尔及利亚的财政赤字平均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2.75%,并且其中期预测也不乐观。三是财政收支的失衡迫使中东石油出口国不得不进行经济政策调整。中东石油出口国财政平衡的急剧恶化,强化了这些国家调整经济政策、加大财政整顿力度的紧迫性。2015年,许多中东石油出口国实行了大规模的减赤措施,这不仅需要继续大量动用财政缓冲,有些国家还被迫通过发行债券、对外借贷甚至出售国有资产来缓和低油价的冲击。这其中最突出的是沙特抛售4000亿美元国有资产的私有化计划以及国有的阿美石油公司的上市计划。而2016年日趋严峻的现实也迫使各国进一步强化经济政策调整,这主要包括大规模削减财政支出,尤其是资本支出。为了减赤节支,中东许多石油出口国被迫削减补贴,实行大规模的能源价格改革,大幅提高国内水电油的价格,同时进行税收改革(主要是增税)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为了改善以本币计价的财政收支,一些国家如阿尔及利亚和伊朗已被迫将本国货币贬值。四是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增长前景日渐恶化。持续的低油价打压了中东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增长前景。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东石油出口国的出口因为低油价而遭遇大幅增产大幅减收的尴尬,而投资又因为财政恶化被迫减赤而遭遇不同程度的削减,只有消费一项因为“阿拉伯之春”后的维稳刚性没有出现大幅下滑,但补贴的明削暗减也降低了个人收入的成色,同时,国内冲突和地区冲突也给本已严重承压的中东经济持续的打击。其结果是,中东石油出口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而2016年以来,国际油价的持续低迷、各国强化的财政紧缩措施进一步拖累了经济增长,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尤其是英国脱欧公投也给中东经济增长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地区冲突的长期化,不仅打压了当事国的经济增长,也给整个地区经济增长蒙上了长期的阴影。二、中东石油进口国财政压力有所缓解,但经济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年间中东石油进口国经济增长一直徘徊在3%的水平,但自2015年起,总体经济状况有所改善,2015年就增长了3.75%。这主要得益于持续的低油价、欧元区经济好转、国内补贴改革以及地区人心乱极思治使得部分国家政治稳定性增强。但鉴于地区内外政治经济与安全因素的影响,其总体经济形势仍是喜忧参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中东石油进口国财政压力有所缓解,财政缓冲扩大。中东石油进口国财政压力缓解的首要原因是国际油价的暴跌和持续低迷。由于油价暴跌约70%且长期在低位徘徊,这让中东石油进口国能源净进口总额大幅下降,据测算年其下降幅度平均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25%。其次是补贴改革。长期以来对燃油、水、电等巨额补贴一直是中东石油进口国财政的沉重负担,其改革也一直是个敏感而棘手的难题,但低油价和政治转型给这些国家政府提供了一个天赐良机。由于价格管控,低油价的好处大多通过逐步减少甚至取消补贴转移到政府手中,这极大地改善了政府的财政状况。其三是2015年欧元区经济状况的好转带动了马格里布国家的出口、旅游和侨汇的增长。以上利好在2015年甚至抵消了由地区安全风险加剧、地区冲突外溢以及海合会国家经济增长放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而这也是中东石油进口国部分经济数据好转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社会政治紧张、地区冲突等安全问题打压经济增长。“阿拉伯之春”以来,地区安全和国内政治紧张成为制约中东石油进口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这首先表现为长期战争对当事国经济的毁灭性破坏,曾经的地区强国叙利亚如今已是满目疮痍,国内生产总值远不及战前的一半。其次是地区冲突对地区尤其是邻国经济的巨大外溢。仅一个叙利亚难民问题就给邻国约旦、黎巴嫩、土耳其以极大困扰,这不仅增加了难民接受国的经济负担,也恶化了其国内安全、打压了贸易、投资和旅游,拖累其经济增长。其三,安全环境恶化打击了旅游业。旅游及相关产业是不少中东石油进口国的支柱产业,但战争、恐怖主义、政治动荡等造成的安全威胁直接破坏了埃及、突尼斯、约旦、黎巴嫩等国的旅游环境及其发展前景。其四,更带有地区普遍性的是中东石油进口国内的社会政治紧张,让缩减庞大的公共部门工资变得十分敏感而不可行,维稳的刚性迫使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扭曲,一方面不得不满足公共部门和基本公共服务成本上升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了应对高支出的压力而不得不削减急需的资本支出,从而拖累经济的增长并打压增长的前景。三是经济增长不均衡且脆弱。2015年中东石油进口国经济增长了3.75%,同比上升了约1.2%,[2]这让中东石油进口国经济似乎走上了复苏的道路。但中东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增长并不均衡,只有三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他国家经济增速相反还有不同程度的下滑。然而,从三个增速上升的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因来分析,埃及主要是动用国内储蓄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摩洛哥主要是农业大丰收,而土耳其则是政府消费主导的选举经济,但埃及由于债务高企、旅游业遭受打击、出口和侨汇下降导致经常账户恶化,其自身投资缺少可持续性;土耳其经济的“黄金十年”已经结束,目前正处于困难时期,选举大战甫一结束,经济增速环比就急剧下滑;摩洛哥农业靠天吃饭,其不确定性显而易见,因此,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的角度,三国经济增长都缺少可持续性。在地区政局动荡和恐怖主义肆虐的背景下,海合会国家经济放缓,难以给中东石油进口国在高油价时期那样慷慨的援助和支持,而英国脱欧、全球经济放缓、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因素也不利于中东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增长。因此,中东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增长十分脆弱,其经济复苏前景并不乐观。低油价对中东经济的影响将会持续多久尽管影响国际油价走势的因素非常之多,但归结起来,无外乎国际石油市场运行的周期性因素和国际油价形成的结构性因素。目前日渐明朗的是,始自2014年中的本轮油价下跌是新一轮低油价周期的开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实证分析,在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其间,大宗商品出口国产出增长下降的三分之二是由周期性因素引起的,[3]亦即本轮国际油价暴跌是由国际石油市场内在的周期性规律主导的,而更广一点来看,过往国际初级产品市场运行的历史,基本是牛市熊市交替各主导十年左右的一个循环。因此,尽管国际油价未来可能仍会出现比较大的波动,但在未来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油价很难恢复本轮油价下跌前的高水平,而会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油价范围内波动。从供给方来看,首先,当前全球各主要石油出口国都拒绝减产,欧佩克内部以沙特为首的部分成员国更是强力推行“增产保额”政策,这一举措不仅将欧佩克的石油产量推至历史新高,而且也人为地恶化了国际油市供过于求的矛盾。而面对欧佩克的这轮油价攻势,作为主要市场竞争对手,美国页岩油产业对油价下跌的适应性令人吃惊,而俄罗斯更是坚定地将其石油产量推升至历史新高。因此,作为结果,国际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日趋恶化。这一点,也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研究结论的印证:在近期油价下跌的原因中,除去周期性因素,全球需求放缓占比仅1/3到1/2,而其主要原因是石油供给增加。其次,与“增产保额”政策相关的是沙特等欧佩克内传统的鸽派石油出口国的油价政策,这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具有重大的影响。明显的一个教训是,上一轮持续达十年之久的高油价周期,欧佩克的油价政策失误造成了替代能源及其技术开发的迅猛发展,更重要的是页岩油开采技术的巨大进步对传统石油开采行业已经形成了重大挑战。面对这种局面,沙特等阿拉伯主要产油国利用其开采成本优势挤压、遏制美国等高成本产油国的生存空间,就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尽管随着技术进步,页岩油的开采成本还可能进一步降低,但目前为止,通过增产压价来维护和争夺市场份额,对中东石油出口国来说也是一个没有更好办法的办法。
其三,中东地缘竞争加剧拖累国际油价。沙特和伊朗这一对地缘竞争对手争夺地区影响力的斗争,在伊核协议生效、西方对伊国际制裁于2016年初如期解除之后,就从战火纷飞的叙利亚、伊拉克、也门延伸到了国际石油市场。急于恢复经济的伊朗,全力提升其石油生产和出口,力争尽快夺回禁运前的市场份额,并多次拒绝沙特等国要求其加入“冻产”计划的要求。而沙特为了遏制伊朗的影响,一再坚持其参与“冻产”的前提是包括伊朗在内的主要产油国也必须“冻产”的捆绑政策,并在谈判期间将其原油日产量从1月份的1010万桶提升到8月份的万桶。两雄相争从而造成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的“冻产”谈判屡遭挫折。尽管2016年9月底阿尔及尔会议初步达成限产协议并且随后俄罗斯总统普京报以回应积极,但具体的限额分配和落实是一大难题,而历史证明,欧佩克产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高于配额的,更不用提伊朗、尼日利亚、利比亚乃至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完全游离在限产之外对其他产油国的心理冲击了;另一方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冻产”并不是减产,而是期望在保持各国当前的石油高产量的基础上达到高位均衡,因此,当前的“冻产”策略除了增加国际炒家进行炒作的空间之外,对国际油价难以起到足够的支撑作用。[4]因此,在可见的将来,在全球经济放缓、欧佩克国家间及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间激烈博弈,且各大产油国在全球削价竞销的情况下,要想彻底改变油价低迷的格局,其前景并不乐观。结 论在世界经济进一步放缓的大环境下,鉴于低油价长周期和地区安全问题可能长期化的影响,中东经济的中期前景正面临更多的下行风险。因此,中东国家,无论是石油出口国还是石油进口国,大多已经开始实施以财政整顿和经济转型为标志的经济改革,并面临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压力,尤其是在民生方面。但与此同时,经济下行的压力也可能会给中东经济带来新的机遇,随着财政整顿和结构改革的推进,一部分国家能够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将部分以前扭曲用途的资金如奢侈性投资和高补贴转向增长促进型的投资,并提升经济的包容性。同时,中东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地区,其当前和中期面临的经济问题也会给中国与中东国家的经济合作带来新的动力。(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责任编辑:苏童)—————————[1] 最低为日26.21美元/桶(WTI),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6年2月原油价格走势分析》,http://www./article/fyqr/maoyi/.shtml.[2] 因国别分类原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这两个数据中都不包含以色列和土耳其。[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15年10月号第二章新闻发表要点,第2页。[4] 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9月5日公开说,50-60美元/桶的油价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公平的。参见http:///article/energyOilNews/idAFR4N18R01X.
2016年12期
当代世界的其它新闻&&社区主版&&军事&&社会&&国际&&娱乐&&行业&&城市&&站务
放眼全球,中国央行并不是唯一一家抛售外汇储备以应对全球经济动荡的央行。在过去几年里,由于原油价格下跌过半,石油生产国感受到了切肤之痛。由于原油价格持续低于50美元,并且油价受到全球石油供过于求的抑制, OPEC最大的成员、世界顶级石油生产国沙特阿拉伯的处境正备受外界关注。在中国意外宣布外汇资产下降之前,沙特阿拉伯就已经开始抛售其外汇储备,以填补预算缺口和支持日益走弱的本国货币里亚尔。今年2月和3月,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的净外汇资产缩水逾300亿美元,创下了两个月跌幅的最高记录。由于沙特持的外汇储备为全球最大之一,其资产抛售的影响显得格外重大,这不仅会对美元造成下行压力,还会对美国国债利率产生上行压力。鲁比尼全球经济咨询公司(Roubini Global Economics)高级总监蕾切尔o津巴(Rachel Ziemba)表示,石油价格的下跌造成了全球石油出口国外汇储备的缩水,其中包括海湾合作委员会(Gulf Cooperation Council)成员国和其他中东经济体。蕾切尔还表示,她所追踪的11个石油出国的外汇储备在去年缩水逾2000亿美元,甚至针对包括欧元在内的外汇储备变动做出了调整。利比亚、阿尔及利亚、伊拉克、巴林和阿曼最终也很有可能会出售一些外汇资产。其他更加富裕的海湾国家拥有可观的外汇资产,因此他们有更充裕的时间。由于油价持续下挫和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不明朗,中东石油生产国前景的下行风险增加,其中很多国家早已深受内战和恐怖主义的拖累。沙特阿拉伯和中国在最近几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双边关系,这一关系受到了中国巨大能源需求的影响。在过去几年里,沙特阿拉伯已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最大原油供应国。仅在过去10个月里,沙特阿拉伯已经抛售了近600亿美元的外汇资产,主要用于为新的支出融资和支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不过据IMF的数据显示,沙特目前仍然持有逾65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蕾切尔表示,沙特的资产销售用于支撑本国货币里亚尔和公共支出。此外,沙特收回了自己的一部分外币存款并放置到了本地银行,此举不仅鼓励银行机构继续放贷,还有助于提高境内流动性。不过抛售外汇储备并不是应对沙特宏观经济困境的灵丹妙药。由于沙特在解决油价下跌问题方面缺乏有效的财政政策,评级机构惠誉国际在今年8月将沙特的评级前景修订为“负面”。沙特目前仍旧面临决赤字日益增长的问题,分析师表示赤字问题可能会导致该国货币的贬值。沙特目前已经表示,自己将致力于维持30十年未变的盯住美元汇率制度。不过如果石油价格跌破每桶40美元,那么这一汇率制度或许无法持续下去,正如一些市场观察者警告的那样。“我们并不认为里亚尔贬值是迫近的,尽管财政改革的延期会增加外界对沙特财政路径可持续性、盯住美元汇率制度、以及主权可信度的质疑”,巴克莱银行在最近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如果沙特不对当前的财政状况做出调整,且油价保持在每桶50美元,那么沙特的财政缓冲可能会在2019年前耗尽。同时,更低的油价意味着主权基金的投资资金将减少。据鲁比尼全球经济咨询公司的研究数据,只有包括卡塔尔和科威特在内的少数国家仍然收到新资本。虽然油价的低迷造成了连锁反应,但是少有分析师认为沙特会削减石油产量。巴克莱银行还表示,宏观经济因素不应该被理解为决定沙特石油政策的短期因素。此外,巴克莱并不认为沙特会在2015年和2016年将石油生产量削减到1000万桶/天以下。 分享到微信文明上网 文明发言 快速回复:删除发表回复 我知道了,下次不用再提醒个人签名:打死我?我也不说
给本贴内容评分:12345678910&平均得分:0.0分, 共0人评分
回复置顶区
对本帖发表观点:
级别:中将
积分:94236
财富:3929
个人签名:打死我?我也不说
<ul class="dot"
中华站内短信
(中华网社区)
系统提示:请勿轻信中奖、汇款信息
中华站内短信
对&&添加关注
系统提示:请勿轻信中奖、汇款信息
&图片加水印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
&图片加水印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东五国财政平衡油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