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的最强的团装备哪个时期战斗力最强

抗日战争中, 八路军战斗力如何? - 知乎1843被浏览735590分享邀请回答3.6K48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55621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八路军战斗力强 用大刀把鬼子劈成两半
&gt花絮片段十大元帅中战斗力唯一强过林彪的那个人是谁_网易军事
十大元帅中战斗力唯一强过林彪的那个人是谁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徐向前不争气的身体状况,阻碍了他的光芒万丈。红军时期,他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党内无人能出其右,多少趾高气扬的黄埔精英、老蒋爱徒,在他面前大败亏输,狼狈而逃。
资料图:徐向前。本文来源:红潮网徐向前不争气的身体状况,阻碍了他的光芒万丈。红军时期,他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党内无人能出其右,多少趾高气扬的黄埔精英、老蒋爱徒,在他面前大败亏输,狼狈而逃。抗日时期,作为八路军四位师长之一,因老蒋的刁难,最后只得屈居副师长之位,响堂铺之战,彰显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把握战场的能力,令刘伯承由衷感叹“向前之勇,不减当年”,解放战争时期,长卧病床,连呼吸都特别困难,几近丧命,后不顾严重的肋膜炎折磨,抱病领兵战山西,带领刘邓南征后留下的留守人员,整编地方武装,新组建成几个野战纵队,打的阎家军四下逃窜,出乎意料的战绩,令毛主席惊讶万分,西柏坡见面,主席拉着徐向前的手,高兴的追问:“你说说,你的仗是怎么打的?”。如果不是身体一再捣蛋,定可与林彪一较长短。徐向前元帅其实是被低估了的元帅。解放军55年以前十大经典战役,徐帅一个人就打了4个。其中川陕反六路围攻,徐帅智中以勇胜,歼敌近10万人。和三国的姜维独据五路口战役一直被军事家们推举为经典的反多路围攻战役。45年,主政东北的人选有三人,陈毅,林,徐。而徐此时在养病。国民党5军(军长邱清泉)打的陈毅自动请辞华东主帅,军委会和党内会议已经批准徐向前主政华东,只不过临行前,徐再一次病倒,失去一次大展身手的绝好机会。48年到49年,徐以6万地方部队(地方部队战斗力还比不过解放军杂牌部队)起家,解放山西,共歼敌30万人。这支部队诞生了著名的皮定均旅,以及现阶段被称为天下第一旅的“光荣的临汾旅”。徐帅在华北任副司令员兼任1兵团司令和政委,解放后被毛任命为总参谋长,而华北司令员兼政委聂帅被任命为副参谋长。50年,徐帅还是志愿军司令彭帅的替补!至于西路军全军覆灭,徐帅自己解释为3点原因:1,西征目的不明确,半年内中央3次改变作战目的。2,中央对西路军统的过死,限制了指挥。3,河西走廊的特殊地形,使西路军前后行军300多里,一字长蛇,不便集中优势兵力作战。其实西路军惨败还有很多原因:1敌我兵力悬殊。2为配合彭林作战,造成2000多伤员,这些伤员未能及时转移到陕北,西路军带着2000多伤员与马家军作战。3打通国际交通线属于和马家军抢底盘,而长征只是通过,地方军阀不会尽力围剿。即便是这些种种不利的因素,徐帅还是还是消灭了马家军精锐的4万多骑兵部队,也使得马家军元气大伤。马家军是当时国民党突袭和机动能力最强的部队。尽管西征失败了,但是西路军为中央立足陕北赢得了宝贵的军事空间。还有一 条大家都不能回避的原因,中央对四方面军采取的消除异己政策。下面是徐帅创造我军的18个第一:一、红军时期,在国共两军的黄埔学生中,徐是第一个当上方面军军事主官的。国军中的黄埔生最大的也就胡宗南,当时不过是第一师师长,陈庚只是个师长,林彪不过是军团长。二、徐是红军时期方面军指挥员中最年轻的,年仅30岁就成为方面军总指挥。同时期国共两军的方面军/战区一级指挥员也就数他最年轻。三、红军第一次歼灭国民党一个整师,就是徐指挥的双桥镇战役,活捉了岳维峻。当时徐虽只是参谋长,但是军长旷继勋当时初来乍到且水平不行,作战计划和前线指挥主要都是依靠徐向前。四、徐指挥的苏家阜大捷是红军时期最成功的围点打援的第一光辉范例。五、反六路围攻是红军战史上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徐以八万人对川军二十余万,最后击溃川军二十万,歼灭十万。六、在所有红军将领中,徐向前是指挥过的部队数量是最多的,指挥红四方面军八万雄师。同一时期,彭德怀、林彪不过是个指挥一两万人的军团长,刘伯承是总参谋长基本上没有直接带过兵,粟裕不过是一个军团参谋长。贺龙的二方面军人数及影响力都远不及徐的四方面军。聂荣臻是军团政委,罗荣桓只是军团政治部主任。后来的华北19兵团司令杨成武当时不过是个团政委,还有许多后来的解放战争中的兵团司令,开国后的上将,当时不过是团级干部,如黄永胜、韩先楚等。而徐向前手下的团长团政委,恐怕最少有上百个。七、徐是第一个指挥过飞机的解放军高级将领。八、徐在反六路围攻中用的“收紧阵地”战法,在中国战争史上是徐第一次发明并成功实践。九、抗战中,徐指挥的响堂铺战斗是当时八路军一次战斗击毁日军汽车最多的。十、担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时期,徐是八路军中指挥的部队人数最多,地位最高的相当于方面军一级的军事主官(同时指挥山东、苏北、淮北各路共军,包括山东纵队和115师)。十一、临汾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使用坑道爆破战术攻克城市的范例。十二、晋中战役,徐用六万人一个月歼敌十万,是整个解放战争中最成功地运用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术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之一。十三、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攻克的敌人设防最严密、阵地最坚固、难度最大的城市攻坚战。同时,也是解放战争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我军兵力少于?军(K:解放军约10万:国军13万),而且火力也远远不如敌军,却敢于主动攻城且能够实现长期围城的大型战役。其他所有的城市攻坚战,我军无不是兵力火力皆占据绝对优势下才敢攻城。十四、徐向前用一年半的时间,用六万地方部队做本钱起家,全歼山西敌军近三十万。这种投入产出比、“资本收益率”,在解放战争中应该算是最高的。十五、徐在解放军历史上恐怕是唯一一个把总参谋长、国防部长(兼国务院副总理)、军委第一副主席这三个最高军职全部当遍了的军人。这个记录至今还没有人能破。十六、徐在军中培养的门生弟子数量最多,势力最为庞大(当然他从来不搞帮派)。他指挥过的山头包括了二野(四方面军总指挥、129师副师长)、一野(陕甘宁联防军副司令)、四野(担任第一纵队司令员指挥过115师主力)、三野(指挥过山东纵队,后来成为山东野战军,再成为华东野战军主要来源之一,许世友、聂凤智、王建安,华东9纵-27军等等,都是山东部队),北野(18兵团司令员兼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
可见,解放军五个大山头,徐统统指挥过,说门生部属遍全军实在不为过分。而且,他手下还出过一个国家主席(李先念)、一个总书记(胡耀邦),以及陈锡联(76毛爷爷钦定的军事一把手),后来的秦基位(国防部长),刘华清(14届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这样的经历,其他将帅谁有过?十七、临汾旅是全军唯一一个被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师级单位。十八、徐是解放军历史上的经历最为丰富,长期屹立不倒的四朝元老,张国焘、毛泽东、华国锋、邓小平时代,许多老帅要不是在政治运动中倒下,要不就是身体不行长期休养,只有徐一直都担任重要军职。只有聂荣臻差不多可以与他相比。
本文来源:网易军事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八路军与日军精锐间的一次硬碰硬
图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拆掉日军炮楼导语:在中共抗战史上,“百团大战”中的关家垴之战是八路军与日军正面较量的一场硬仗,也是让彭德怀后来饱受争议的一次战斗。这场战斗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一、彭德怀早就憋着劲想“歼灭敌人一两个大队”1、彭德怀与毛泽东在怎么抗战的问题上存在分歧抗战爆发后,彭德怀在怎么对日作战的问题上与毛泽东是存在分歧的。朱德、彭德怀等人主张将中共主力部队投入抗日,并相信八路军能通过运动战的形式打大仗,并认为红军的壮大发展要靠打胜仗、树声威。而毛泽东则认为,鉴于当时中共部队人数少装备差,力量太过弱小,如果贸然将这几万部队送到抗日战场上,轻易地在与日军作战中损失掉,无论如何都不利于“革命的基本利益”。因此他不主张太快出动军队上前线,反对打阵地战、运动战、正面战,甚至不主张集中作战,以避免与日军正面冲突。为了统一党内意见,在1937年8月份的洛川会议上,毛泽东促使与会者通过了符合其想法的决议:“为争取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权,必须把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力量放在第一位。对日作战必须坚持游击战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红军出动必须分批出发,出发后亦应首先着眼于发动群众和创造根据地。”为了使自己的策略被严格执行,毛泽东要求各级领导人“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的作战原则,把主要的工作放在了发动群众和创立敌后根据地上面来了”。毛明确告诫他们:“红军不应集中作战,尤不应暴露红军目标,引起敌人注意,应暂时把我军兵力一概隐蔽并养精蓄锐,以便分散做群众工作。”同时要求他们“在公开场合向各方解释时,说红军不会打阵地战,不会在平原作战,不习惯被集中指挥,技术与装备十分贫弱,只能独立自主地在山地打些游击战。”(杨奎松《中条山战役“出兵”之争——读邓野文对中条山战役国共交涉关键的研讨》,《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P219)需要说明的是,毛、彭的分歧并非抗日与否的分歧,而是在保存壮大自身实力的前提下如何抗日的分歧,因此,有人根据洛川会议得出“毛泽东不抗日”的结论显然是不对的。2、百团大战中彭德怀一直想“歼灭敌寇数百人或一个大队”尽管毛泽东的策略被彭德怀所接受,后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彭并没有放弃与日军打大仗的想法。尽管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115师以4000余人的兵力伏击日军的辎重队和汽车队,一战就损失了1/10,且伤亡中相当一部分还是长征过来的团、营、连、排干部,但彭仍相信“即使对机械化程度和火力超强的日本第五(板垣)师团,如果在山地,还是有打胜仗的条件的。”(《朱彭任关于目前形势的估计与我之战略方针致中央军委电》,1937年12月)据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回忆,当时彭德怀心里憋着一股劲,认为只有与日军正面交锋才能打出八路军的声威来:“八路军是坚持敌后抗战的主力军正规军,不但要会打游击战,必要时也得猛攻坚守顽强拼杀,敢于啃硬骨头。”百团大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动的。在百团大战中,彭德怀还发现“在敌军‘扫荡’时,日军一般是一个加强营附以伪军为一路。”因此他“总想寻机歼敌一路,使敌下次‘扫荡’不敢以营(按敌大队相当于营)为一路,以使其‘扫荡’的时间间隔扩大,有利于我军民机动。”彭的这种想法在其签发的作战命令中表露无遗。日,八路军总部下发电报《各线出击部队积极阻滞敌增援正太》说:“尽量争取战役时间之延长与战果之扩大,对于敌寇以数百人或一个大队来援之兵力,应有坚定决心,集结很优势兵力消灭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敌不敢轻易出援,即使敌敢于来援,亦必须集结更大的力量。这便能延长时间与增加敌进攻之空隙,均有利于我之破坏作业。”四天后(8月27日)的电报《正太线破坏愈彻底则我愈主动》中也有相似的内容:“特别应对出击或来援敌一个大队以内之兵力,集结最优势之兵力歼灭之。只有歼灭敌一二个大队,才能顺利地扩张战果。”之后的电报中类似内容也频频出现,可见彭德怀“啃硬骨头”之心是何等迫切。(刘泰著《八路军129师征战实录 (下册)》306页)图注:关家垴战斗中的八路军机枪阵地二、关家垴战斗让八路军损失惨重1、冈崎支队深入太行山腹地给了彭德怀实现“歼敌一个大队”的机会恰在彭德怀迫切想“歼敌一个大队”的时候,日军独混第4旅团的冈崎支队(支队长冈崎谦长)500多人孤军闯入八路军根据地腹地,并袭击了黄崖洞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被袭,让彭德怀大发雷霆,他本就有心歼敌一两个大队,冈崎支队的出现正好给了他一试身手的绝好机会,因此他立即命令129师386旅赶往黄崖洞打退日军。冈崎大队迅速向南逃窜,于10月28日撤到武乡县蟠龙镇关家垴附近,被129师386旅、385旅、新10旅、决死一纵和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等8个团一万多人包围。29日晚,彭德怀给129师发来作战命令,对围歼冈崎支队做出如下部署:“我决定于30日晨4时开始总攻击。陈赓指挥六旅(386旅)、决纵(决死一纵)及总部特务团为左翼队;刘邓指挥五(385旅)、十(新10旅)两旅为右翼队;我直接指挥山炮连。指挥所设在关家垴东北之陈家垴。各部应立即进行准备工作,不惜一切牺牲、伤亡,硬要彻底将关家垴、东庄、中村之敌消灭净尽。”(《彭德怀全传 关家垴之战》)当然,冈崎支队也没闲着,据时任新10旅28团团长的王耀南回忆说:“冈崎察觉我军的动向后,迅速在关家垴高地上构筑了环形工事,山坡下围绕高地挖了300多个散兵坑。散兵坑内日军依托高地火力掩护,形成第一道防线。……日军利用关家垴中心的窑洞作指挥部,改造靠近断崖的窑洞作暗堡;在通往山下的唯一坡路两侧,各有四个窑洞被日军改造成火力极强的暗堡,形成极强的交叉火力。日军是按1:3构筑工事的,也就是每一门炮,每一挺机枪,至少有两个或二个以上的备用工事。”在战斗打响前,日军已经根据地形构筑出了坚实的防御阵地。随后,一场八路军战史上罕见的攻坚战就此打响。2、但是当时的地形和武器装备对八路军极为不利尽管关家垴之战八路军出动了8个团一万多人围歼日军500多人,但无论自然条件还是武器装备,都不利于八路军,这就让作为进攻方的八路军非常被动。在地形上,关家垴是一个山岗,山顶是方圆几百米的平地,其北面是断崖陡壁,下面是一条深沟,东西两侧坡度较陡,只有南坡比较平缓,可作进攻路线。据参加战斗的王挺后来回忆说:“打关家垴的时候,地形很不好办,那儿的窑洞是朝前的,朝南的,我们部队从南边上,窑洞窑口离前面这个沟有一两丈远,下面就是沟,部队要接近他们,必须从沟里上来,沟口日本人用麻袋堆着工事。咱在低处,他们在高处,所以咱们部队伤亡就比较大。最后咱们部队还是越过工事,冲到他们的窑口了,日本人都退到窑洞里,这个窑洞是土窑洞。那么厚的土,人家把门口一支上机枪,你根本就没办法打。”武器方面,日军装备精良,还有飞机协助,而八路军的装备如何呢?据王耀南回忆说:“我军战备的重火器大部分是迫击炮。迫击炮是曲射炮,不能直射,命中目标,多是打在目标顶上。当地老百姓在挖窑洞时,为了防止坍塌,他们在窑洞顶部至少留有2公尺至2.5公尺的土层。迫击炮弹的威力不足以打坍两公尺厚的土层,更不能说摧毁挖在山顶上的几公尺至十几公尺保护层的窑洞。我军直射炮炮弹有限,就算打中窑洞也只能消灭窑洞外有限的敌流动哨。如果这个窑洞的敌人被我消火了,其他敌人又可以从坑道中向此窑洞增援。”八路军在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打这种攻坚战,很难不吃大亏。(《王耀南回忆录》345页)3、双方军官的指挥能力和士兵的战斗素养相差太大,也让八路军吃尽苦头当然,双方更大的差距体现在军官的指挥能力和士兵的战斗素养上,八路军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首先,战争还没开始,八路军就因为疏忽大意丢失了关键阵地柳树垴(峰垴)。柳树垴(峰垴)在关家垴南坡的对面,是一个比关家垴更高的山岗,与关家垴互为掎角,从柳树垴上可以用火力控制通往关家垴的小路。据李懋之回忆说:“25团2营把守,扼守的柳树垴顶西坡阵地,陈司令员规定要交38团于夜间接替。夜10时许,敌人1个中队,从我阵地西侧陡坡上一条山羊走的蜿蜒小道爬上来,正是三十八团要接的地方,二营在漆黑的夜幕下看不清来人的衣装,既不问‘口令’,也不问‘番号’,误认为是三十八团的接防部队来了,自己就撤收下来。敌人跟在我们后面走,走过了要交防的地段,快到山顶二营才说:‘这里的防守不归你们了。’敌人叽哩咕噜说了几句就用刺刀向我冲杀,我部队对这突如其来的冲击,毫无思想准备,措手不及,乱作一团,放弃阵地跑下了山头。就这样,把一个重要阵地白白送给了敌人,不仅影响了全部彻底消灭这股敌人的任务,还增大了我团的伤亡。特别严重的是让敌人占据了这个比关家垴山头还高的柳树垴顶。使敌人阵地形成犄角之势,能与关家垴互相火力支援。让敌人取得一个保证关家垴村里和沟里安全的便利防守的态势。”(李懋之《二十五团在百团大战中经历的考验与锻炼》;《山西新军决死第一纵队回忆录》567页)其次,缺乏应对飞机轰炸的经验给八路军带来不小的伤亡。据王耀南回忆说:“10月30日日军飞机四架前来助战。许多战士与敌进行白刃战从来没有皱过眉头,但对敌机轰炸、扫射不知所措,一些战士四处奔跑,一线阵地之敌趁机射击,给我团造成伤亡。”(《王耀南回忆录》345页)对飞机的顾忌还使得八路军对进攻时间的选择很被动,据王挺回忆说:“原来按彭德怀动员时说6点开始,8点以前结束战斗,因为到8点日本飞机就来了,对咱们部队非常不利。周围都是咱们的部队,但是因为是冬天,没有啥隐蔽的地方,所以计划8点以前结束战斗,最后不行,基本上打了一天,打不下来,咱们伤亡很大。”再者,炮兵与步兵配合不畅,导致很多人死在自己人的炮下。据王耀南回忆说:“31日上午10时,我从望远镜里观察了师炮兵对七七二团正面之敌的炮击效果。我突然发现七七二团在我军炮火准备之机,冒着被自己炮弹击中的危险向敌猛烈进攻。三八六旅炮兵发现七七二团的动作后,停止了炮击。可师炮兵不可能看到七七二团的进攻,并未停止射击。七七二团的勇士们已经接近垴顶,在我军炮火和敌侧射火力的打击下伤亡较大,若无较强的增援,七七二团是站不住脚的。我立即下命令,我团一营、二营出击增援。此时,师炮兵停止了射击。垴顶敌人发现我军企图,调机动部队发动了反冲锋,冲上垴顶的七七二团百余勇士全部殉国。”还有,八路军利用土工作业改变不利地形的意识明显不如日军。可以说日军利用地形构筑工事的素养和技巧都非常高。据李懋之回忆,刘伯承事后曾对日军构筑的工事做出过如下评价:“敌人的野战工事构筑很有讲究,他是按死守防御的方案设计的,决心要战死沙场,效忠‘天皇’。他在山顶这块小平地上,仿‘八卦阵’挖了圆形核心工事,用三道交通壕环绕‘太君’的指挥所,交通壕较深,能互相通行,壕内挖有许多猫耳洞,每个洞容三、五人不等,大的掩体和交通沟都有门板覆盖。从核心阵地向四面挖有交通壕直达地崖上,地边挖有掩体,敌人白天缩在核心阵地里监视地边,我一爬上地边他就瞄准射击,把我们打下来。晚上他占领地边阵地,我冲不上去,波浪式冲上去与敌人拼了刺刀,但后续部队上去缓慢,不能完全歼灭敌人。”而相比日军,八路军通过土工作业改变不利地形负面影响的意识要弱得多,整个作战中只有769团有过一次土工作业,在山壁上开凿道路并占领了部分阵地。其他部队大多只能用搭人梯之类的原始方法。结果一次上去几个人乃至十几个人,根本无法达到攻击目的,反而增加了伤亡。此外,在白刃战中八路军士兵的身体素质不如日军也增加了不少伤亡,通讯方面日军装备了电台,可以随时与上级及友邻联络,给八路军阻敌增援带来很大困难等,这些都显示出了八路军与日军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给八路军带来了不少麻烦。4、八路军伤亡太大,刘伯承陈赓等对于是否继续攻打关家垴与彭德怀发生严重分歧尽管有这一系列不利因素,八路军士兵仍然连续不断发起攻击,战斗打得非常残酷。772团两个营在进攻了五个小时后,1营基本全部打光,原有70多人的1连只剩3人,连长刘显模阵亡;3连50多人,只剩下指导员李正银和两名伤员;4连68人,最后只剩下4人。全营近200人,最后只剩不足10人没有带伤。战况之惨烈可见一斑。巨大的伤亡让八路军指挥人员对是否继续攻打关家垴产生了犹豫。在前方指挥的陈赓给彭德怀打电话建议说:“此处的地形对我十分不利,是否可以把冈崎大队放下山来,另选有利地形打他的伏击?这样打下去,代价太大了!”彭德怀拒绝:“不行,一旦放走日军,就很难再打着他了,必须在此将其消灭!就是拼光了,也要拿下关家垴!”陈赓急了:“现在拼光了,以后怎么办?这样打法,我不赞成!”彭德怀也不让步:“拼光了以后再补充。不能打硬仗的部队,以后也没有前途!有意见可以保留,但命令必须执行!”陈赓只好继续组织部队攻击。129师师长刘伯承也坐不住了,他打电话给彭德怀建议部队暂时撤围,另寻战机。刘伯承回道:“我的彭老总啊,这样打我们赔不起呀!关家垴的地形对我不利,我军伤亡太大了!” 但彭德怀仍坚持打下去。最后刘伯承动怒了,他对彭德怀说道:“你这是赌气,蛮干!这一仗,我不同意再打!”彭德怀还是丝毫不让步说:“拿不下关家垴,就撤销第一二九师的番号,杀头不论大小!”就这样,关家垴之战硬是在彭德怀的坚持下打了两昼夜,最终占绝对优势兵力的八路军始终无法完全歼灭冈崎支队。11月1日,日军增援部队在10余架飞机的掩护下逼近关家垴。八路军各部因连日攻击损失很大,不便同日军再战,彭德怀不得不命令部队停止攻击,撤出战斗。冈崎支队五六十残军得以逃脱。关家垴一战,据陈赓回忆,八路军伤亡2000余人(其中阵亡1000多人),日军阵地遗尸280余具,另外还有三大堆骨灰。我军俘虏日伤兵2人,缴获步枪50多只,轻重机枪6挺。而关于日军伤亡情况,一直以来都有冈崎中佐以下日军阵亡50人、61人、300多人和400多人几种说法,至于何种说法最可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不管如何,关家垴之战对八路军而言的确是伤亡惨重,许多连队打得只剩不足三分之一,红军时期的联排战斗骨干也损失过半,且其围歼的目的也没达到。图注:关家垴战斗中彭德怀用望远镜观察敌情三、关家垴之战带来的争议1、关家垴之战后一直有人在指责彭德怀关家垴之战到底是对是错,至今仍被人们争议。甚至百团大战一结束,就有人指责彭德怀的指挥错误。据王挺回忆说:“在百团大战以后,彭真、刘伯承、邓小平的部队骨干集中起来研习为什么我们伤亡很大,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围的太死了,应该给条出路让他们跑,围三面网开一面让他们跑,他们跑的中间,我们在他们运动的路途当中打他们,应该是这样子打。”到了1945年初的华北工作座谈会上,关家垴之战又被翻出来作为彭德怀的“错误”之一受到了批评。对此,彭德怀也承认了自己的确有指挥上的失误:“我总想寻机歼敌一路,这一想法是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因部队太疲劳,战斗力减弱了,使129师伤亡多了一些。”2、但是支持彭德怀的将领也不少尽管批评不少,但还是有不少将领替彭德怀说好话的。比如刘伯承、邓小平在日致信宋任穷说:“有同志说,百团大战第三期的指挥错误,这种看法不合事实。因为第三阶段是反‘扫荡’,只有最后应否打关家垴一仗问题。我们的结论是应该的,不打这一仗,在政治上损失太大,实际上这一仗停止了敌一个大队可以在根据地横冲直闯的局面。”陈赓也说:“这次胜利告诉敌人,太行山并不是无人之境,可以由他大摇大摆、横冲直撞的。”时任决死一纵政委的薄一波也回忆说:“彭老总向我调决死队两个团参加战斗,我是很积极的。战斗中损失固然大,但这两个团也打出来了,成为决死队战斗力最强的两个主力团。”不仅如此,关家垴之战还让八路军学到了不少东西。据王耀南回忆说:“彭总、左参谋长、刘师长等首长们仔细地观看了日军的工事。很显然,日军趁天黑摸上关家垴之后,能够不顾疲劳抢修工事,连续作战,以一个大队的兵力对抗我四个旅的冲击,证明日军士兵训练是有素的,土工工作业是熟练的。我向彭总报告了日军工事的特点。彭总反问我:‘如果用这样的工事,日军进攻你,能不能守得住?’我说:‘不行。我的理由是,日军有平射炮,有足够的弹药。野战工事经不起反复打击。若加强永备工事,至少大部分交通壕要用门板、圆木覆盖。阵地前要埋设大量地雷,以补充我军弹药不足的缺陷。’”这些经验教训对八路军日后参与大的战斗不无裨益。结语尽管关于这场硬碰硬的战斗的争议仍在继续,但这场血战中八路军将士们的勇气和意志,永远值得我们崇敬。第190期 本期责编 娄红乐出品 腾讯历史【更多新闻解读,微信添加公众账号“今日话题”收听】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Access denied |
used Cloudflare to restrict access
Please enable cookies.
What happened?
The owner of this website () has banned your access based on your browser's signature (3b494-ua9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路军战斗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