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主流锂电锂电池正极材料对比厂家有哪些

我国锂电正极材料市场现状分析
我的图书馆
我国锂电正极材料市场现状分析
正极材料决定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寿命和安全性等指标,占锂电池成本的30%左右。正极材料产业主要分布在中、日、韩。动力电池领域,中国以磷酸铁锂(LFP)为主,国外为锰酸锂(LMO)和镍钴锰酸锂(NCM);3C领域百花齐放,包括钴酸锂(LCO),NCM,镍钴铝(NCA),LFP和LMO。
图表1:全球正极材料主要供应商(左图)和市场份额(右图)
国际市场上,锂电正极材料依然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日韩企业在技术水平和工艺控制上实力较强。而中国虽然有200多家正极材料生产企业,但厂家产品同质化严重,毛利率低于10%,其中LFP产能过剩最为严重,整体产能利用率低于10%,大部分企业亏损。目前中国出口日韩的正极材料中,只有钴酸锂材料享受13%的出口退税,这13%的出口退税基本是钴酸锂的利润来源。国内出口的钴酸锂基本上以成本线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来获得相对竞争优势,再靠出口退税获得微薄利润。其它正极材料包括三元、锰酸锂和磷酸铁锂均不享受出口退税,经营艰难。
国内正极企业更多是在为未来全球动力电池产能转移到中国做市场布局。中国具有良好的硬件基础如廉价的原材料成本以及一定的技术底蕴,同时中国巨大的需求空间使得产业升级的动力十足。动力电池产能向中国转移趋势明确。三星SDI目前正在合肥、和西安等地选址建设动力电池后端工艺和PACK生产线。预计随着正极材料技术集成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动力电池在大陆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正极材料企业将逐步退出,国内非常有希望涌现出3-5家龙头企业。
图表2:各种正极材料价格走势(右图)
3C领域锂电正极材料发展方向侧重锂电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发展方向为高电压、高能量、高功率和宽温度范围。高电压钴酸锂和高电压三元材料是目前3C锂电池正极材料发展的主流。
图表3:正极材料性能指标(左图),正极材料销售结构变化(右图)
3C市场是侧重锂电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在Iphone、Ipad等小型智能终端产品的迅速发展情况下,国内锂电正极材料企业由于地缘和成本优势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随着动力电池对于功率和能量密度要求不断提高,国内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向三元材料方向发展,总发展方向为高电压、高能量、高功率和宽温度范围;在保证安全性和适当的循环性前提下,提高锂电的能量两个主要途径,提高电极材料容量或者提高电池工作电压。高电压钴酸锂和高电压三元材料是目前3C锂电池正极材料发展的主流。
LCO的产量仍然逐年稳步增加,高电压(4.5V)高压实(4.1V)LCO的产业化,更是将LCO的推升到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从常规LCO4.2V145mAh/g的容量,发展到第一阶段4.35V超过155mAh/g的容量,再到第二阶段4.5V超过185mAh/g的容量(甚至到4.6V容量可以接近215mAh/g),LCO发展接近极限。第一阶段4.35V的改性相对比较容易,三四年前国外公司已经产业化,原理主要是掺杂改性;第二阶段4.5V技术难度更高,需要体相掺杂+表覆,目前国际上已经有数家公司可以提供小批量产品了。
高端LCO技术的关键在于掺杂和表面包覆,比如LCO表面包覆氧化物是4.5V高电压必须的改性手段,包覆可以包在前驱体上,也可以包在烧结以后的产物上。即可以选择湿法包覆,又可以选择干法包覆。湿法包覆可以是氢氧化物,也可以是醇盐,选择性较多。Iphone5用的是高端LCO,上限电压是4.3V。
相对于昂贵的钴酸理,锰酸锂的原料锰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及无毒性等优点。锰酸锂容量很高,但在高温下不稳定,而且在充放电过程中易向尖晶石结构转变,导致容量衰减过快。开发出高温循环改善的锰酸锂材料是产业发展趋势。目前看,锰酸锂下游应用集中在消费类电池市场,主要与钴酸锂掺混使用于低端的钢壳电池上,或者单独用于动力电池,以电动自行车电池为主。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低温性能和倍率放电水平发展较快,应用在动力电池领域前景广阔。但是受制于技术瓶颈,磷酸铁锂电池一致性和单位能量密度较低,使得续航里程受限。动力电池领域的中国企业以磷酸铁锂为主,日韩企业以锰酸锂和三元材料为主。中国过去十年可以说倾注全力开发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但由于磷酸铁锂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才170Wh/kg,成组以后基本上不会超过100Wh/Kg,能量密度一直是硬伤。日,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曾经联合发文《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度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2015年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达到180Wh/kg以上(模块能量密度达到150Wh/kg以上),成本低于2元/Wh,循环寿命超过2000次或日历寿命达到10年。即使未来电动车化,磷酸铁锂最多是与锰酸锂及三元材料“三分天下”,高性能材料百花齐鸣在产业发展初期是必要的。
NCM半电池的标准测试电压是4.35V,在此电压下普通NCM都可以表现出很好的循环性能。通过体相掺杂+表面包覆的改性手段,NCM在4.45V的全电池里,可以达到200mAh/g以上的容量,能量密度在280Wh/kg。产业化方向,国内现在比较成熟的是FS-523型镍钴锰酸锂和FS-333型镍钴锰酸锂,前者有较好的容量,以及不错的循环和安全性,后者容量比前者低,但是由于是对称型材料,其循环以及安全性方面比前者更好。这两者产业化都没问题。如果国内公司在专利和技术层面能够得到突破,这两项技术将带动正极生产突破性增长。与高电压钴酸锂类似,高电压NCM同样有专利限制,以及高压电解液的匹配问题。
三元材料属于小颗粒团聚体,相对于钴酸锂单晶大颗粒来说,压实密度先天存在不足。同时三元材料存在高温胀气等问题,而安全性可以通过电池的设计及BMS(BatteryManagementSystem)来进行改善。例如TeslaModelS采用NCA材料,通过电池制造环节增强其一致性以及先进的BMS来实现高效性能,这也是锂电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了较高程度的体现。
图表4:三元材料价格和产量(左图),NCM价格走势(右图)
OLO目前国际国内热度空前。目前OLO0.1C可做到250mAh/g以上的容量。但考虑到前驱体独特的合成工艺以及材料表面包覆改性处理,那么OLO的整体成本并不比NCM有绝对优势。从性能上看,OLO仍然具有较多问题,包括:OLO没有电压平台;循环过程中存在结构衰减的问题;电压滞后问题比较严重,能量效率比较低,限制了对电动汽车和储能的应用;安全性问题很大,在4.6V以上电解液分解严重。OLO更多将应用于军用等特殊领域。其电压变化区间较大,某些军用设备需要承受大的电压变化范围。同时因为其容量高,如果再配套高容量的负极材料(例如Si/C复合材料),那么电池能量密度可以达到300wh/kg,同样可以用于军用领域。
LNMS相对成熟,在常规电解液下也有不错的循环性和倍率性能。LNMS未来最大的应用将是和钛酸锂(LTO)负极搭配,应用在HEV上。这个体系的能量密度比LMO/LTO高,很可能是动力电池的下一代产品。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国际主流锂电正极材料厂家有哪些?
我的图书馆
国际主流锂电正极材料厂家有哪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中国锂电行业不可避免地融入到全球锂电产业链当中。越来越多的中国锂电企业开始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主动地参与全球锂电行业的分工与竞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客观真实地了解竞争对手是我们必须做的第一份功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国锂电正极材料产业在过去数十年里的发展重心集中到了磷酸铁锂(LFP)上面,国内锂电同仁对于象A123,Phostech和Valence这样的中小型企业,是津津乐道耳熟能详。反而对于Umicore,Nichia和Toda Kogyo这样的国际顶级正极材料巨头,却是知之甚少。国际上有一定产能和知名度的正极材料公司主要集中在日本、中国和韩国,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几家国际主流的正极材料公司,希望能给国内读者一些基本认识。第一梯队笔者个人认为,顶尖的正极材料企业首先应该在知识产权(IP)和生产技术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其次还需要产品链丰富全面并且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根据最新的2013年全球正极销售统计数据,比利时Umicore(优美科)和日本Nichia (日亚化学)雄踞全球正极材料市场占有率冠亚军的位置。但是出于对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的尊重,笔者仍然将美国3M公司放在第一梯队加以介绍。美国3M公司:3M公司在国际锂电材料产业界,绝对算是个另类。3M有着强大的基础研发实力,在核心知识产权方面全球没有任何一家正极材料企业可以与之匹敌,比如三元材料的基本专利就是3M最早申请的。但是3M在正极材料的实际生产技术方面却非常薄弱,其三元正极材料一直是代工生产的。系统地研究3M的正极专利我们就可以发现,3M对层状正极材料(镍钴猛)的理解可以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层状材料必然是锂电正极材料的主流。负极方面,硅合金类材料技术含量也是很高,已经具备了产业化的潜力。在电解液方面也是可圈可点,特种电解液添加剂和溶剂的研发也是很有特色。从2011年起,3M已经停止了由湖南瑞翔代工生产三元材料,并且将它的正极客户转移给了比利时Umicore。其实3M放弃正极材料的生产,是综合权衡过各方面利弊了的。从事锂电材料的工业化生产需要很大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并且由于国际竞争(主要是亚洲企业)的日趋激烈,材料企业的实际利润率是越来越薄了。如果单纯从维持企业较高的利润率而言,3M确实没有必要涉足实际生产,而只需着眼于高端基础研发依靠出售专利授权就可以维持较高的利润率。从3M 和Apple的案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欧美高科技企业这种思维方式。当然笔者这里要指出的是,鉴于国内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起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及目前国内锂电界对知识产权的普遍漠视,3M的这种运营模式实际上是不可能被复制到中国的。虽然3M的三元正极材料是代工生产而且产量很小,但由于国人一向崇美,3M在国内的知名度还是不小的。比利时Umicore(优美科):根据2013年全球正极销售统计数据,Umicore占据全球正极15%的市场份额而连续4年稳居全球第一。Umicore是拥有近200年历史的老牌企业,最初它的主要业务是从事有色金属冶炼和回收,后来发展成综合性的无机材料集团公司。由于它是全球最大的钴盐供应商,所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它是以高活性四氧化三钴原材料切入到日本钴酸锂(LCO)产业链当中的。在看到锂电正极材料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后,Umicore随后开始自己生产钴酸锂,并且在2005年开始产业化三元正极材料(NMC)。目前Umicore的高端钴酸锂年产量已经与Nichia持平,三元材料产量则较大幅度地领先于其它厂家,NCA也有一定的量产。在2011年,Umicore从LiFePO4 C AG手里购买了LFP的专利授权,开始涉足LFP生产。应该说,Umicore除了没有涉及锰酸锂(LMO)以外,当前这几种主流正极材料都有不俗的业绩。研究分析Umicore的正极材料专利我们可以发现,Umicore非常擅长于对材料性能的改进以及生产工艺和设备方面的革新,这与它自身的强大有色金属冶炼背景是分不开的。在正极材料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方面Umicore也是很突出的,但总体水平而言稍逊于3M。鲜为人知的是,Umicore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碱锰电池无汞锌粉供应商和全球第二大镍氢电池球镍生产商。另外,Umicore也是全球最具实力的贵重金属和有色金属回收冶炼公司,在2011年率先建成了全球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锂离子电池回收生产线。可以说,Umicore在整个一次和二次电池材料产业链上的布局之完整和严密,是全球任何其他企业都无法与之匹敌的。Umicore正极材料目前的主要客户是Samsung SDI,LG,SONY和Panasonic,由于Umicore正极材料在国内仅有很少量的销售,因而国人对这个全球正极老大知之甚少。笔者这里要提及的是,3M和Umicore在2012年已经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公开的新闻报道,3M和Umicore将优先向对方提供专利授权和开展技术方面的合作,同时3M将退出正极材料的生产而将其客户推荐到Umicore。笔者认为,3M和Umicore之间的战略合作无疑将会稳固Umicore在全球正极材料市场的霸主地位,同时也将给3M带来相当可观的专利转让费,因此不管是对3M还是Umicore而言这都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作为欧美锂电界唯一拿得出手的两家顶级企业,3M和Umicore之间的密切合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日本Nichia(日亚化学):Nichia从1996年开始涉及锂电正极材料LCO的生产,多年来一直是全球正极材料老大,直到2009年被Umicore后来居上而超越。根据2013年最新的销售统计数据,Umicore占据全球正极11%的市场份额。笔者不得不说的是,Nichia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企业,外界对它的了解几乎是微乎其微。这主要是因为Nichia的客户仅限于日本几个大电芯厂,其产品不对日本以外出口,而且Nichia从来不参加日本以外的任何国际电池技术会议。由于日本社会的封闭性,使得日本以外对这个公司几乎一无所知。Nichia在全球所有正极厂商里产品链是最全的,覆盖了LCO, NCA,NMC,LMO 和LFP所有商业化正极材料。Nichia的强项在于LCO和NMC,高端LCO的产量一直稳居全球第一,NMC的产量则仅次于Umicore,此外Nichia的LMO的年产量也超过500吨。笔者曾经分析过Nichia的专利,Nichia给笔者的印象是它擅长于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提升,工艺过程的优化以及产品质量的不断完善。近两年,由于日本锂电在全球市场份额的不断下降以及日本锂电产业的萎缩,Nichia的产量基本上是在原地踏步,但Nichia在生产技术和产品品质上仍然具有相当的优势,其综合技术实力不容小觑。Nichia的主要客户是SONY,松下和日立Maxell,而不对日本以外企业供货。第二梯队处在第二梯队的企业其整体技术水平和产量都跟第一梯队有所差距,但仍然具有相当实力。除了韩国的L&F和日本Toda Kogyo(户田工业)这两个企业以外,国际上其他的正极企业规模都偏小并且产品链也较单一。国内也有数家正极企业产品链较全面,但由于它们的技术水平与国际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产品在国际上仍以低端为主而且市场占有率也很有限,笔者就不在这里介绍了。韩国L&F:它近两年发展非常快, 主要得益于Samsung SDI的强劲需求。L&F目前生产LCO,NCA和NMC正极材料。2013年L&F的正极销售量占全球6 %的市场份额,已经取代了Toda Kogyo(户田工业)而位居第三。事实上,L&F在SDI和LG的正极材料供应链里面是作为中端产品来定位的,高端正极材料用Umicore,低端用的是国内的巴莫、北大先行、当升。因此L&F的产品,对SDI降低成本起到了关键性作用。L&F实际上没有自己独立的发展战略,它的生存之道就是紧跟Umicore而全面复制其产品。只要Umicore的新产品一推向市场,L&F在半年之内就有相似的产品销售,只是价格和产品质量稍低而已。因为SDI和LG是L&F仅有的两个客户,所以L&F的生产和研发都以这两个公司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其后果就是L&F几乎完全被SDI和LG所控制。日本Toda Kogyo(户田工业):其2013的正极销售量占全球4 %的市场份额,由于L&F的近两年强劲发展,Toda Kogyo从2011年开始在全球正极市场的份额已经下降到第四了。但从技术水准和产品链的角度而言,Toda Kogyo的综合实力还是要比L&F强。Toda Kogyo的产品线包括LCO, NCA,NMC和LMO这几种主流材料。它的技术路线偏重于生产工艺,原创性的专利并不多。值得一提的是,跟其他日本正极材料公司相比,Toda Kogyo是非常“国际化”的,它在欧洲和北美都有工厂,因此外界对其了解较多。而且Toda Kogyo也是唯一一个获得美国DOE资助的日本材料公司,这在日本锂电界是绝无仅有的。但是由于这两年日本锂电产业的萎缩,Toda Kogyo的业务明显受到影响,近两年产量也停滞不前。Toda Kogyo的主要客户是SONY,SDI,LG和AESC。单项型正极公司除了上面提到的5家综合技术实力较强产品链较全市场份额较大的公司,还有三家公司也很有特色,在各自领域很有实力。他们是日本Nippon Denko(日本电工),Sumitomo Metal Mill(SMM,住友金属矿山)和加拿大Phostech。日本Nippon Denko(日本电工):目前它只生产高端改性锰酸锂,在高端LMO方面生产技术和产能都是全球领先的。2013年Nippon Denko大约销售了3500吨LMO,其主要客户是SONY和AESC ,并且不对日本以外销售。目前畅销北美的日产LEAF混合电动车就是采用的日本电工的高端锰酸锂。日本Sumitomo Metal Mine(SMM, 住友金属矿山):它是全球最主要的NCA生产厂家,2013年其NCA销量大约为2500吨的规模。SMM的唯一用户是松下电池公司(包括三洋)。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最近特斯拉与松下签订的电池供应协议,松下未来4年将向特斯拉提供20亿颗18650电池。我们可以估算出,松下平均每年需要至少9000吨NCA的供应量。SMM如何在一年之内将NCA的产量扩充到9000吨,将是个不小的考验。不过可以肯定,依托特斯拉的合同,SMM今后数年将会有很大发展。加拿大Phostech:它是全球公认的LFP材料基础研究和生产技术的领头羊,其水热法生产的P2产品事实上是LFP材料的基准。Phostech拥有最核心的LFP成分专利,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于LFP材料这些年一直没有真正地商业性推广起来,以及Phostech在专利方面的策略性失误,Phostech的实际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在短短十年内数次濒临破产危机并且两度易主,其坎坷命运实在让人唏嘘不已。Phostech目前仅有大概不到1000吨的实际产能,而且主要销售市场在中国。纵观全球,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在传统产业领域还是在高科技方面,生产技术和产能都日益向少数几个跨国公司高度集中。这一现象在锂电正极材料领域也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Umicore,Nichia,L&F和Toda Kogyo这四家公司就占据了全球近四成的市场份额,而且3M和Umicore达成的技术联盟使得其他公司很难在正极材料领域获得突破性的发展。这些因素对中国的正极材料行业,都将是非常严峻的考验。中国民族锂电正极企业如何破解国际行业壁垒而做大做强,将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信息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东莞市琅菱机械有限公司东莞市琅菱机械有限公司是中国唯一最专业、专注于湿法研磨设备系统及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产品以高档实验研磨机,生产专用研磨机和成套设备为主,集研发、生产、销售、设计、施工为一体,位于中国魅力制造之城——东莞。主营业务:砂磨机,研磨机,分散机,灌装机。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正极材料三大锂电市场齐发力,智能装备国际业务拓展顺利 _ 研究报告正文 _ 数据中心 _ 东方财富网
||||||||||||||
正极材料三大锂电市场齐发力,智能装备国际业务拓展顺利
当升科技(300073)2017 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8.35 亿元,同比增长 50.98%;归属二上市公司净利润 1.45 亿元,同比增长 296.77%;扣非净利润 4936 万元,同比提高 41.82%,业绩符合市场预期。其中非经常性损益 9556 万元,主要为出售星城石墨投资收益及政府补劣。 公司预计 7-9 月单季净利润
万元,同比增长 30%-53%。 公司下半年盈利有望超过上半年扣非净利润的2倍,全年业绩实现高增速。投资要点:正极材料三大锂电市场齐发力,高端市场拓展顺利,客户结构优质。动力高镍三元材料 NCM532,NCM622 等技术领先,下游客户基本囊括国内主流大电池厂商,公司产品自事季度起供不应求,基本满产。公司储能用多元材料业内领先,已进入特斯拉 Powerwall 等储能项目的供应体系,顺利拓展国际高端市场,进而布局国内储能市场。在小型锂电领域,高电压产品及高倍率产品均拥有较高的市占率。公司锂电材料布局高端市场,技术业内领先。正极材料产能有序释放,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江苏当升事期事阶段 4000吨高动力多元材料正在带料调试,预计三季度末投产,届时公司将形成1.2 万吨的动力三元正极材料产能,其中 6000 吨 NCM532,6000 吨NCM622。另外,公司正筹划建设 1.8 万吨高镍正极材料三期工程,明年年底前有望投产,同时启动了江苏当升一期和燕郊生产线的技改升级。正极材料产能不出货量逐步释放,保障公司业绩高增长。高镍三元 NCM811 中试结束,NCA 进入试制阶段,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带动毛利率水平提升。 公司 NCM811 正极材料完成中试,年底前可小批量生产并实现批量销售,明年有望量产。 NCA也进入试制阶段,高镍产品不断升级。 随着钴及锂价格上涨,高镍三元正极产品价格传导顺畅,公司毛利率水平不降反升,上半年毛利率比去年提高约 2 个百分点。智能装备国际业务拓展顺利,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公司全资子公司中鼎高科主营精密模切设备,上半年实现营收 6552.98 万元,同比增长 26%;实现归母净利润 1950.14 万元,同比增长 43.03%。智能装备国际业务快速发展,毛利率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已顺利完成激光圆刀模切机的研发和验证工作,国内第一款医用膏药全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终端客户结构良好,已进入国际一线消费类电子制造商供应链,如苹果,三星,索尼,联想等。受益电子市场及医疗卫生领域的较快增长,公司精密模切设备销量稳步增长。盈利预测:预测
年公司的 EPS 为 0.59/0.57/0.74,对应 PE 为43/45/35 倍,考虑到下半年公司动力三元正极材料放量,作为高镍三元材料国内技术引领者,可享受技术溢价,给予公司 2017 年 52 倍 PE,对应目标价 30.68 元。风险提示:正极材料出货量不达预期,智能装备市场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当升科技重要数据一览
当升科技基本面数据
每股未分配利润
每股净资产
净资产收益率
18333.64万
净利润增长率
当升科技投资评级
一月内整体评级
三月内整体评级
一个月内630009三个月内13700020半年内171000027一年内282000048
当升科技盈利预测
每股收益(元)
净利润(亿元)
机构投资评级(近六个月)
机构一致看多个股
5756.1023.2039.205554.0027.5039.544739.7331.9237.404565.2729.9765.884479.5631.3558.284326.5018.9019.484321.3217.0118.884330.6318.5430.084229.6818.2330.1941611.94263.79649.634036.9627.9334.293865.1243.0067.9937232.7547.8863.35379.875.8510.073624.9918.2923.18
热门行业追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锂电池正极材料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