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主炮能否打穿55式120毫米迫击炮装甲

深度:我军红箭9为何令敌生畏 可打穿1.2米厚装甲|反坦克导弹|解放军|红箭9_新浪军事_新浪网
深度:我军红箭9为何令敌生畏 可打穿1.2米厚装甲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在国外很受欢迎的中国制造武器之中,第二代红箭8导弹由于其可靠性好,命中率高赢得无数口碑。红箭8在国内也装备不少,并有不少的改进型号。除了红箭8家族外,解放军还装备一种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红箭9导弹。
  反应式装甲的出现,让以空心装药战斗部的反坦克弹药作用大幅降低。为了对付它,80年代末期中国北方工业开始研发新一代的反坦克导弹导弹。1999年第三代红箭9反坦克导弹正式在国庆阅兵仪式上亮相。红箭-9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由高机动4X4轮式装甲发射车及其升降式武器站两大部分组成。
  升降式武器站包括有4枚红箭-9反坦克导弹和观瞄系统、发射制导装置、电视测角系统、夜视装置、激光指令传输系统。红箭-9弹径152毫米、全弹重13.75公斤、射程100-5000米、制导方式为激光指令。为了对付反应装甲,其战斗部采用串联空心装药、导弹最前端有前置炸高棒,里面的装药用来毁掉目标的反应装甲,战斗部串联空心主装药用来击穿目标的主装甲,静破甲威力约1200毫米,在68度法线角带反应装甲时为320毫米,命中精度为80-90%,而且抗干扰性能也非常高。
  红箭-9导弹的高机动轮式发射车既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备指挥车作战。射手听车长的指挥发射导弹,导弹发射后,射手根据电视测角仪所测数据修正弹道,直至导弹命中目标。其可伴随机械化部队一起行动,主要用于打击主战坦克、装甲目标和各种类型的加固工事,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该型反坦克导弹观瞄火控系统的优点是装备红外热成像昼夜全自动,操作起来相当简便,发现目标后射手只需始终将瞄准镜的十字线压在目标上即可。车内备弹8枚。
  属第三代反坦克导弹的红箭-9被誉为世界上威力最大、功能最全、技术非常先进的反坦克武器系统之一。红箭-9还发展成毫米波制导、激光驾驭制导、多种战斗部、多种携带方式等系列家族,是一种让敌手生畏的犀利武器。(作者署名:空军世界)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甲午的底牌(2)
  产地: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1883年竣工)
  排水量:4216吨 航速:22.5节 动力:15900马力
  武器:150毫米口径炮&4,120毫米口径炮&8,机关炮&22,鱼雷管&5
  装甲:甲板水平部:45毫米,甲板倾斜部:115毫米
  定员:360名
  (上接B04版)
  第三回合 组织与战略、战术
  组织:联合舰队VS各自为战
  日本海军自从草创以来,便非常敏锐地察觉到西方卓有成效的制度才是他们力量的源泉,因此日本海军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在完善海军的制度。
  在1886年4月,日本通过了海军条例,该条例明确了将军令部门从军政部门独立而出,成立了“海军军令部”。同时,还规定了五个海军区的划分,使日本海军行动时没有后顾之忧。日日本成立了常备舰队(所谓常备舰队,是指能够独立达成预定战略任务的部队,有别于保护港口的小规模舰队)由海军少将井上良馨任舰队司令长官,这也为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最终编成具有日本海军象征意义的联合舰队打下了基础。
  与此相比,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军事变革,主要针对的是武器装备,其次是教育训练方式,而军事制度变革基本未实行。虽然在1885年11月成立了海军衙门,主管全国海军事务,并于日正式颁布效法英国海军规范的《北洋海军章程》。但由于缺乏更进一步的法制保障,这些举措效果并不如意,全国统一舰队的设想始终无法落实。而北洋舰队根据章程所编成的舰队还是完全套用绿营体系,比如同型舰被分在左右翼,这样不但不能发挥各舰的最大性能,还无法进行统一指挥,影响战斗力的正常发挥。
  战略战术:三套预案VS避战保船 单列纵队VS冲角战术
  战争爆发以前,日军由于对海上作战依然没有把握,根据舰队的胜负状况作出了胜、平、负的三套预案,一旦获胜,陆军长驱挺进北京;未分胜负则陆军固守平壤;而舰队若败,则将陆军撤出朝鲜固守本土。但北洋舰队方面则缺乏明确的战略,并寄希望于列强调停,而仅仅采用消极保船的策略,结果不但错失备战良机,而且处处被动,受制于人。
  而一旦战事爆发,日本海军根据第一游击队司令官坪井航三少将的设想,利用日本新舰艇在侧舷遍布速射炮的实际情况,采用了风帆时代的单列纵队阵型。这个乍看“复古”的阵型,却将速射炮的火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这个单列纵队阵型不但被各国海军竞相采用,还一直运用到二战结束。
  而北洋舰队则采用了铁甲舰时代比较通用的冲角战术,利用各舰炮火主要朝着舰艏方向的特点,试图始终将舰艏对准敌舰,边射击边接近敌舰发起冲击的传统战法。这个战法对于舰龄普遍较老的北洋海军舰艇是合适的,但是由于通讯不畅,以及各舰的锅炉年久失修而无法发挥最高航速,该战术难以发挥威力。因此,从双方采用的阵型,也可以看出双方舰艇事实上已经不是处于同一时代。清廷的故步自封,怠于海军的现代化建设,事实上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祸根。
  第二回合 舰队建设 巨舰VS速射
  北洋水师:远东巨无霸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整个清廷拥有军舰71艘、200吨以下炮舰13艘以及大小雷击舰艇28艘,总吨位大约有八万余吨,而日本海军则拥有军舰31艘、雷击舰艇24艘,总排水量约六万余吨。但是清军水师分成几部分,直接和日军对抗的基本上唯有北洋舰队,各种舰艇40艘,外加广东水师参加会操未归的3艘共43艘,总排水量约四万吨。因此,仅仅从这方面看,日军占了若干优势。然而,北洋水师中则拥有日军所畏惧的两艘具有“远东巨无霸”之名的七千吨级的铁甲舰。
  日,由于朝鲜问题与日本发生了对立,而且前一年又由于日本完全吞并琉球,清政府开始发布建造铁甲舰的命令,向德国的伏尔铿船厂定购了三艘铁甲舰,这三艘舰于日到达大沽并编入北洋海军,除了3055吨的“济远”外,七千吨级的“定远”和“镇远”号在当时的远东是最大、最新的巨舰,排水量达到7430吨,各装备4门305毫米主炮,这些舰艇的成军,使得清军已经拥有相当的远洋作战能力。
  但是此时,正值中法战争后不久,由于福建水师的溃灭,清廷在日设立海军衙门,企图统一全国的海军,而北洋大臣李鸿章则扩充北洋海军,力图使之成为全国的模范。此时正值因朝鲜问题与日本的对立加剧,李鸿章又向英国定制了“致远”、“靖远”,向德国定制了“经远”、“来远”,这些舰都于1887年竣工归国。北洋海军的主力基本建成,到了1888年左右达到了鼎盛。
  然而,清廷认为海军建设已成规模,于是出现了懈怠,此后不但未新增舰艇,而且资金被挪用,对于其间出现的新装备也未能加以更新。自此北洋海军的发展陷入了停滞。
  日本海军:目标“定远”舰
  当“定远”舰竣工之时,日本最大的舰艇为铁甲舰“扶桑”号,其余舰艇皆为铁骨木质,更不存在可击破定远级装甲的火炮。因此明治天皇下诏增税强化海军。1886年,日本海军大臣西乡从道下令从6月起发行海军公债1700万日元,新造舰艇54艘共66300吨,这就是所谓第一期军备扩充计划。
  为了击破“定远”,日本聘请法国著名的造船大师白易劳所设计三艘4278吨的海防舰“松岛”、“桥立”与“严岛”号。舰上装备一门320毫米的巨炮,目的就是专门为打破“定远”和“镇远”而用。
  1887年,一种新型火炮首先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研制而成。这种火炮的口径为120到152毫米,其射速从原来的40至60秒一发骤然提升到了8至12秒,几乎达到了5倍。在当时日本舰政局长佐双左仲的主张下,日本海军将其在这一年以后定制的巡洋舰以上的这一口径段的8门152毫米,59门120毫米炮悉数改为速射炮。
  为了完全发挥速射炮的作用,日本在造舰方针上也采用以快制胜的思想来对抗北洋水师的铁甲舰。这一思想的典型产物便是著名的“吉野”号巡洋舰。这艘巡洋舰是日本在1893年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的,该舰排水量为4150吨,装备152毫米速射炮4门、120毫米速射炮8门、47毫米速射炮22门、360毫米鱼雷发射管5具,航速达22.5节,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军舰。以“吉野”号为首,加上“浪速”、“高千穗”以及“秋津洲”这四艘大于3000吨的新式巡洋舰,构成在日后黄海海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第一游击舰队。
  日本海军的急起直追极大地压迫了财政,甚至引发政治问题,内阁会议压缩或者否决了多次造舰计划。1893年,在明治天皇直接干预并拨款后,众议院立即再次审议并修订了预算案。
  甲午战争爆发时,中日海军实力对比大致如下:2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火炮上,日本海军以11对21门落后,而且在射程上,北洋舰队的8门305毫米火炮具有较大优势。然而,120到152毫米的中口径火炮环节,日本拥有67门速射炮及33门通常炮,而北洋舰队仅有3门速射炮以及17门通常炮。按1门速射炮等于5门通常炮计算,两军比例为368比32,日方占据压倒性优势。同样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日舰的18节以上航速的主要作战军舰便拥有5艘,由此日本舰队可以组织一支快速编队实施机动作战。
  【结语】
  何以兴衰
  120年前的9月17日,黄海大东沟海战,北洋舰队五舰战沉,残余舰队退守威海卫之内,最终全军覆没。
  囿于篇幅和主题,本文只能挑选与海军建设直接有关的原因。但是笔者认为比较关键者,还是北洋舰队尽管拥有近代化的舰艇,但是却难以称为一支近代化的海军。因为这支力量带有太强的私兵色彩,与近代化国家军队相距甚远。正因为如此,才会造成那么多的离心背德。回首两国海军刚刚开始进行近代化海军建设之时的一个轶事,也许可以给我们有所启迪。当时中日同时在欧洲进行考察,与清朝官员主要咨询船炮机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的官员着眼于军事体制与教育之上。见此,德国宰相俾斯麦便发出了预言“日将兴,清将衰”。□章骞(海军史研究者)
责任编辑:AP011
本文相关推荐
互动评论加载中…
本日点击排行榜
本日评论排行榜
24小时点击排行榜
热线:020-
频道信箱: news#(#改为@)Panzerkampfwagen I
一号坦克的武器是两挺7.92毫米MG-34机枪,令它无法击毁敌军装甲车辆,尽管如此,这些机枪仍拥有每分钟上千发的射速,并能给开阔地上的敌军步兵造成严重伤亡。
最大厚度只有13毫米,无法抵挡火炮和反坦克枪的直接射击,甚至使用特制弹药的重机枪都能在100米外将其击穿,这也是该坦克不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号坦克最初是以“轻型拖拉机”的名义研发的,全重为5.4吨,尺寸与今天的一辆商务轿车相当,最大时速为40千米,乘员仅有两人。
Panzerkampfwagen II
二号坦克的武器包括了一门20毫米炮和一挺7.92毫米机枪,其中的20毫米炮只发射穿甲弹。1940年前,其火力可以应对轻型坦克,但在面对法军的R35等中型坦克时已力不从心。
在诞生之初,其装甲最大厚度只有13.5毫米,随着战争进行,其防护也在逐步升级,前装甲逐渐上升到30毫米乃至50毫米,但这无法改变该型坦克被大量击毁的事实。
二号坦克最大时速为40千米,在波兰与法国战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到1942年底,超过60%的二号坦克已经损失或退役,但许多车体则被改装为坦克歼击车,继续在前线使用。
Char leger Modele 1935 R
作为二战法军的主力坦克,R35的主武器是一门SA 18型37毫米炮,这种火炮结构简单、威力适中,可以有效攻击敌军阵地,尽管其贫弱的穿透力很难对坦克构成威胁。另外,R35还安装了一挺机枪以对抗步兵。
由于战场定位是掩护步兵,R35安装了厚达43毫米的正面装甲。在500米外,它可以抵御德军装备的20毫米和37毫米炮,在法国战役中,其不止一次让德国人陷入苦战。
R35的火力和防护都十分优秀,但采用了二人车组设计:车长要兼任炮手和装填手,还要指挥战车行进,经常因此陷入手忙脚乱中。另外,其早期型号并没有安装无线电台,只能用旗语进行联络。
玛蒂尔达II
A12 Matilda II Infantry Tank
英军“玛蒂尔达II”型坦克的武器是一门QF 2磅炮,其口径为40毫米,在1936年投入现役时,它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坦克炮,对付装甲贫弱的德国坦克更是游刃有余。另外,该坦克还安装了一挺机枪作为副武器。
以1940年的标准看,“玛蒂尔达II”的防护几乎无懈可击,其正面装甲达到了78毫米厚,即使被轴心国反坦克炮反复命中,也不会遭受严重的损害。它的登场,也让德军意识到现有武器的局限。
“玛蒂尔达II”全重近27吨,拥有4名车组成员,其唯一的缺陷在于机动性,即使在公路上,其最大时速也只能达到25千米,在越野状态下时速则下降到约12-13千米。
从1931年开始生产的T-26包括许多型号:其中早期型安装了两挺机枪,而从1933年后生产的型号则安装了一门45毫米炮——在二战期间,45毫米炮也是苏军最重要的反坦克武器之一。
尽管设计任务是掩护步兵,但T-26从服役之初,便一直被防护问题困扰——因为其装甲最大厚度只有15毫米,而这一点,也构成了该坦克在战争初期损失惨重的原因。
T-26全重为6吨,乘员为3人,当1941年6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苏联之际,它也是苏军装备数量最多的坦克,尽管性能已经过时,但直到1945年,在苏军中仍可见到该型坦克的身影。
BT-7坦克的武器包括了两挺7.62毫米机枪和一门45毫米炮,其中45毫米炮可以在500米外击穿43毫米的垂直装甲,并给1941年德军装备的所有坦克制造威胁。
作为一种“骑兵坦克”,在设计之初,该坦克对机动性的强调远远超过了防护,但讽刺的是,其正面装甲仍然达到了22毫米,侧面达到了15毫米,超过了T-26的平均水平。
BT-7全重13.9吨,车组包括3名乘员。和其它坦克不同的是,该坦克在拆除履带之后,仍然可以使用负重轮在公路上行驶,此时,其最大时速可以达到惊人的72千米。
T-34的主要武器是一门76.2毫米炮,在500米距离上可穿透69毫米厚的均质钢板,在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1毫米的钢板,在1943年之前,还没有一种德国坦克能够抵挡这样猛烈的火力。
T-34车体正面和侧面的装甲厚度均为45毫米,但倾斜设计的车身为其提供了更优秀的防御能力,1941年,德国坦克的火炮几乎无法击穿这种坦克,只有88毫米高射炮才能制造威胁。
在二战期间,T-34总共生产了超过8万辆,其中1941年投入战斗的型号全重约为26吨,乘员为4人,安装的V-2柴油发动机功率强劲、性能可靠,即使在越野状态下,其时速也能达到惊人的40千米。
在入侵苏联的第一个秋天,KV-1坦克给德国人留下了许多惊悚记忆。这种坦克和T-34一样,都安装了一门大威力的76.2毫米炮,另外还有三挺7.62毫米机枪,用于应对前方和后方敌军步兵的威胁。
在设计之初,KV-1的目标就是在任何距离上、抵挡已知所有坦克和反坦克炮的直射火力,因此其装甲厚度相当惊人,在改进型中,其前装甲更被加厚到了110毫米。
KV-1的重量达到了43.5吨,由5名乘员操纵,它一登场就给德军带来了恐慌,并在前线留下了许多神奇的记录。尽管如此,由于战争初期的混乱,许多KV-1还是被各种原因抛弃了。
Panzerkampfwagen III
作为德军战争初期眼中理想的“主战坦克”,三号坦克最初安装了一门37毫米炮,而在后续型号中,其口径上升到了50毫米。尽管如此,它们在面对苏军的T-34时仍然非常吃力。
在防护方面,三号坦克的地位同样尴尬,该坦克最初安装的30毫米装甲不足以抵挡轻型反坦克炮的射击,尽管后续的改进型进行了增强,但这仍然不能改变其防护贫弱的现状。
三号坦克的全重超过15吨,乘员一共5人,从波兰到莫斯科,它都是德军毋庸置疑的主力坦克,不仅如此,它也是德军少有的,在火力、机动性、防护性上都实现平衡的武器,当然,在苏军的T-34面前,它依旧显得不堪一击。
Panzerkampfwagen IV
最初,四号坦克安装了一门75毫米短管火炮,这种火炮最初的任务是摧毁堡垒和工事,但面对苏联坦克明显力不从心,因此,在1942年之后,安装长身管炮的四号坦克陆续奔赴了前线。
最初,四号坦克的防护水平并不比其它坦克更强,其正面装甲只有30毫米,但随着战争进行,其装甲也得到了升级和改进,以后期生产的J型为例,其正面装甲便达到了80毫米。
四号坦克的总产量超过了8000辆,随着不断改进,其重量也从17.7吨上升到了25吨,同时,其底盘也改造为多种用途,包括突击炮、自行反坦克炮等,这也是德军士兵称之为“军马”的原因。
十字军战士
Cruiser Tank A15 Crusader
“十字军战士”坦克包括大量不同型号,其中早期型安装了40毫米口径的2磅炮,而后期则换装57毫米口径的6磅炮。这两种火炮的穿甲弹足以应对德军坦克,但高爆弹一直有威力不足的问题。
“十字军战士”坦克的防护一直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其厚度虽然达到了50毫米,但在当时坦克的交战距离上仍显得十分危险,此外,该坦克还采用了铆接结构,一旦中弹,横飞的铆钉很容易杀伤成员。
“十字军战士”坦克重量为19.1吨,与同期德军的三号坦克大致相当,该坦克主要出现于北非,期间,部分英军坦克兵做出了一项壮举:调高了发动机的性能上限,使其最大时速达到了惊人的90千米。
M3 “Lee/Grant”
该坦克将75毫米主炮安装在了车体右侧,同时,还在车顶布置了一个37毫米炮塔,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大威力的主炮射界非常狭窄,37毫米炮虽然可以全方向旋转,但威力又非常有限。
该坦克的装甲可以在300米外抵挡轻型和中型反坦克炮的射击,但其侧面的防护却相对薄弱,不仅如此,其高大的车身还是醒目的目标,这也是其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重27.9吨,乘员为6-7人,战争期间,该坦克共生产了6258辆,其中超过1000辆被援助给苏联。但苏军对此型坦克并不满意,有人更将其戏称为“七兄弟的棺材”。
M4 Sherman
在德国人眼中,刚登场的“谢尔曼”宛如天神下凡,其安装了一门75毫米炮,可以将德军主力战车——三号和四号的装甲轻松击穿,但随着战争进行,它面对虎式和豹式时也愈发力不从心。
炮塔正面最大厚度为76毫米,车体正面的倾斜装甲则为50毫米,防护能力与93毫米的垂直装甲大体相当,需要指出,“谢尔曼”的防护始终比德军的主力坦克——四号坦克更优秀。
在二战期间,“谢尔曼”生产了超过5万辆,其性能较苏军和德军的重型坦克略显不足,但其机动性和设计却非常可靠,在盟军强大的物质力量支撑下,它成了盟军迈向胜利的先驱。
Cruiser Tank A27W Cromwell
在二战中服役的数千辆“克伦威尔”坦克中,大多数都装备了一门75毫米炮,这种火炮发射的穿甲弹穿透力与美制75毫米炮大致相当,但高爆弹威力较后者略逊一筹。
“克伦威尔”依旧采用了相对保守的设计,不仅如此,其垂直的前装甲只有76毫米,防护水平不及美军的“谢尔曼”坦克,这也是许多英军坦克兵抵触它的原因。
与“谢尔曼”坦克相比,“克伦威尔”的防护水平更弱,而且需要更多的维护和保障,但总的来说,它的性能仍然超过了同期的轴心国坦克。因为其最大时速可以达到64千米,它曾装备了许多英军装甲师的侦察部队。
T-34-85 Tank
在大量遭遇德军新式坦克后,苏军开始改进使用了近3年的T-34坦克,尤其是为其换装一门85毫米炮,这赋予了其在对抗四号坦克时的优势,但遭遇豹式和虎式时,其依然力不从心。
在防护方面,T-34-85较早期型号的T-34几乎没有任何改善,但在1943年后,其已经无法抵挡德军重型反坦克炮的射击。但在前线,坦克兵们会在车身上加挂一些履带和附加装甲,以提高防护水平。
在换装火炮后,T-34-85的重量上升到32吨,速度则略有下降,该坦克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非常出色的坦克,它火力强大,实战表现良好,但实际上,许多战时仓促生产的车辆仍然有许多小问题。
IS-2坦克装备了一门122毫米的重炮,在5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超过150毫米厚的装甲,是德国重型坦克的噩梦,但遗憾的是,它的弹头和发射药是分装式的,导致其装填速度很低。
早期型正面装甲为120毫米,后期则采用了100毫米的倾斜装甲,这赋予了该坦克出色的防御力,IS-2的出现给德军带来了巨大恐慌,并令苏联人摆脱了面对虎式和豹式束手无策的局面。
IS-2的全重达到了45.8吨,车组由四名乘员组成,受到各种临时要求和战时工艺的制约,IS-2也许并非尽善尽美,但正是这种坦克的出现,让苏军得以有机会同德军的重型坦克抗衡。
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
豹式是德国人针对T-34开发的新型坦克,其装备了一门弹道低伸的75毫米长身管主炮,这种主炮可以在800米之外击穿T-34的前装甲,在1945年之前充当了苏联坦克兵的噩梦。
豹式正面安装了80毫米的倾斜装甲,可以抵御T-34的近距离开火。但除此以外,豹式的弱点很多,尤其是其侧面装甲只有45毫米,面对大威力的苏联坦克炮显得异常脆弱。
总的来说,豹式是一款毁誉参半的武器,其问题最显著之处莫过于复杂的结构和低劣的可靠性。这些不仅延误了坦克的大规模列装,同时还严重限制了部队的战斗力。
Panzerkampfwagen VI B
“Konigtiger”
装备了一门长身管的88毫米坦克炮,这门火炮可以在1200米外击毁T-34和“谢尔曼”,只有苏联后期投入战场的IS-2坦克才能在远距离抵挡其射击。
“虎王”正面装甲厚达150毫米,而炮塔正面也有180毫米厚的装甲防护,并且车体与炮塔均有倾角,防护性能极其优异,当时盟军的反坦克炮只能在近距离方能将其击穿。
这种拥有厚重装甲的坦克,全重超过了60吨,由此也带来了严重的机动性问题,不仅如此,坦克的发动机不仅油耗惊人,还很容易过热甚至熄火,在德军损失的“虎王”之中,有大批实际是因机械故障而被抛弃的。
发售时间:2016年
  平台:移动端
//////////////////////////////////////
作为军迷,坦克游戏始终在我们心中占据着一个特殊的地位,然而在这个一切从简的时代,我们已有许多年没有见到一部结合娱乐性和真实性的作品,在手机平台上更是如此。这里展示的《闪电突袭》是冰穹互娱于2016年推出的一款模拟手游,其中你将驾驶30多种二战中真实登场的战车,在法国、波兰等地为解放被黑暗笼罩的大陆而战。
T-34 vs 虎式
发售时间:2012年
  平台:PC
//////////////////////////////////////
由俄罗斯开发商IDDK和G5 Softwar联合开发,表现了1944年苏德双方在白俄罗斯展开的坦克大战,玩家可驾驶T-34或虎式坦克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一决雌雄。不仅如此,游戏中的许多细节也对当年的实际情况做了真实的还原:你需要在不同的操作档位间进行选择,透过潜望镜观察战场,测定与目标的距离,如此等等,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最出色的二战坦克模拟游戏之一。
发售时间:2014年
  平台:PC
//////////////////////////////////////
《战争雷霆》是Gaijin Entertainment研发的一款专业载具类战争网游,游戏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让玩家可以驾驶近百种二战期间的真实坦克,体验在战场奔驰的快感,其中的模式包括据点争夺、攻陷基地、呼叫火炮、空中支援等,游戏还提供了丰富的PVE内容,即可以单人也可以与好友组队一起选择二战历史上那些经典战役进行体验,真正让你感受到历史的硝烟。
《保卫萝卜3》是经典塔防手游《保卫萝卜1/2》的系列续作,它是一款萌翻世界的塔防手游,以独创性清除塔防玩法为核心玩法,新增技能养成和互动塔防玩法。在保卫萝卜3中,萝卜离开了美丽的大自然,来到城市生活,新增集市、码头、工厂等新地图,新地图更贴近每个玩家的现实生活,生活中看到的很多物品都会在萝卜3里看到。玩家最期待的炮塔家族里也会有30多个新成员,他们将携新技能加入战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军120毫米迫击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