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女妇女梦见和去世多年的母亲一起去冒险岛佛堂念佛

梦见死去的妈妈回家,预示最近将会有一段悠闲宅在家的时光,能享受到家的宁静和温馨,建议梦者可以趁此机会多关心家人并一起出游,增进家庭感情。单身者梦见死去的妈妈回家,预示桃花运降临,很快就能邂逅自己心仪的对象,把握机会就能顺利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职员梦见死去的妈妈回家,预示近期的工作运势不错,你在职场上的表现不俗,不仅得到周围同事的称赞,还能得到领导的认可,建议在平时的工作任务重多加一些创意将会更加出色,获得晋升机会哦。孕妇梦见死去的妈妈回家,预示春占生男,产期延和,注意产厄。恋爱者梦见死去的妈妈回家,预示最近的感情运势有所波折,双方容易因为一些小口角而产生矛盾,并且性情难容,建议心平气和并且互相找出各自的缺点,如果能相互忍让,那么才能感情美满,婚姻幸福。生意人梦见死去的妈妈回家,预示将会获得家中长辈的庇护,所做的生意能顺利收获,并且是高额利润,但是 要小心口舌是非之争。学生梦见死去的妈妈回家,预示将在近期的考试中因为粗心大意而成绩不理想,不要灰心,继续坚持不懈的努力,多向老师和同学虚心请教,一定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求职者梦见死去的妈妈回家,预示将会在求职的时候遭遇四处碰壁的窘境,导致长时间待业在家,建议梦者考虑自己尝试创业,也许能作出一番事业。
更多解梦请关注大师微信号》》》jiemeng_2280com
分享到:&&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384183',
container: s,
size: '1000,90',
display: 'inlay-fix'我们在,比较容易专心。因有庄严的佛像和道场,接触的人都是清净伴侣。但仍免不了要打妄想。在一般社会中,岂不妄想更甚!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必须平时常念多念,才能对治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气。千万不可贪便宜,存偷心。2、久念功深便得一心‘忆佛’的道理,前面已讲过。现在讲‘’的道理;方才讲暂念为忆,念力微弱,不易生西。要发了生死心,若是随喜念念,只能种善根,而不能了生死。若要了生死,一定要把当作功夫用。或问:佛性人人本具,何必?可是,人有佛性,是佛说出来大家才知道的呀!实际谁看见佛性了呢?凡夫从无始以来,烦恼深厚,把佛性锢蔽了,必须断除烦恼,佛性方得显现。而欲断除烦恼,太不容易了!要生到西方去,才容易断除,所以带业往生,是法门的殊胜。但业力—烦恼的力量太大;如地藏经云:‘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佛道’。你看这个力量有多大呀!断除固然甚难,带去亦不太容易。要想把业力带去,必须多,加强佛的力量才行。古人有固定一天念十万佛的,即是要增强佛力以便带业往生。固然越多越好,惟专修方见功夫,兼修恐难如愿,例如一天念十万声佛,一般出家人已难办到。何况在家人事务繁多,更难办到。不念吧!怎能了生死?这要定个功课,早念若干,晚念若干,拈珠记数,不可缺少;天天如此,不可间断。此外随时随地加念。忙亦不碍,如做饭、洗衣、坐车、行路......无时无地不是的道场。如此,念的就多了,这是法门特有的方便。我们凡夫,任何人都忙,总要忙里偷闲,不要藉忙偷懒。你忙,他忙,忙到何时为止?不是到死方休吗?我们不打算了生死,就不必谈了!若打算了生死,一定要认真的念。家务事不能不办,佛不能不念;各人要把时间善为分配,务把看作重点。世人多把家事看得比重要,其实这是颠倒,也就是‘迷’,一定要把这个观念转变过来。在这堂中,年轻的人较少,多半都是几十岁了,忙了几十年,究竟忙的是甚么?也有有子有孙的,等着他们将来行孝呀!那才是‘迷’呢!女儿养到二十岁嫁出去了,还是你的人哪?她有饭吃,你也有饭吃,她来了你招待招待,那你们的感情还好。倘若你没有饭吃,指望女儿养活你的时候,她不但不把你当做妈妈孝敬,甚至还不如一般亲友呢!这虽不能一概而论,但大多数是这样的。男孩子呢?娶了媳妇忘了娘,是一句古话。生了孙子,你还得照应他,倘或照应不周,还得落儿子媳妇的埋怨哩。你想想看,儿女都不能孝养你,还能指望孙子孝养你吗?岂非迷上加迷。你说你忙,你忙的是甚么?还不是为儿孙吗?忙到你死的时候,谁也替不了你!要明白儿孙都是前生债主,你把债还还就是了,千万不要迷。才是自己了生死的大事呢?假使不能生西,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想修亦不能修了!务须珍重现生人身,好好修行。多加强佛力胜过业力。才能把业带往西方,而不致被业牵入恶道。这像小学生‘拔河’游戏一样,力强者胜。有人说:佛力不可思议,如‘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又何必多念呢?这是说佛号对治散乱的力量,须知这是赞扬净土殊胜的话。更须知水浊有轻有重。浊甚者必待久而后清。乱心有轻有重,乱轻者一句佛号即能使心不乱。像我们散乱心太重的人,一句两句佛号,是不能转散乱心为佛心的。必须多念始能有济。譬如卖肥皂的广告说:‘用少许肥皂一洗就净’,这话并不骗人,垢腻少当然不需要很多肥皂就能洗净。若垢腻太多,像厨房里连用多日没洗的抹布,就得多用肥皂,而且久久浸洗,方能洗净。对治散乱,胜过业力,也是这个道理。经上把忆念二字分开,用意亦即在此。3、感应道交必定见佛上面讲的忆佛,现在讲‘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按净土本旨讲,现在,到报尽命终往生西方时,才能见佛。有人怀疑是否可靠?现在就讲不待死后,现前即能见佛的道理及其例证。一是梦中见佛,念想,想念,浸积日久,忆念渐净,即能于梦中得见阿弥陀佛。梦中见佛其理易明,即昼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科学道理。但凡夫所念的是凡夫事,梦境也离不开贪嗔痴。梦见顺境是贪;梦见逆境是嗔;还有一些糊涂梦,梦中就是糊糊涂涂,醒来还是糊糊涂涂,那就是痴。凡夫的梦,大多是这样的。梦见佛的很少。又母亲梦见远游的儿子很容易,如爱子远游,逾期未归,则其倚闾盼望之情,结念成梦。而其子则游兴正浓,早把母亲忘了,绝不会梦见他的母亲。假使有人告知他母亲思念他的情形,他也能一动思亲之念,但还是不曾梦见他的母亲,因为念不切故。倘若游子欲归不得,思亲心切,即能梦寐见之了。这是说梦中见母,尚须深思切念,何况见佛?我们的功力大,能克制三毒,才能不梦三毒境界,而梦见佛的境界。俏若仍作乱梦糊涂梦,应生惭愧心,如功。这是说梦见佛也须要相当的工夫。如欲白天见佛,则需要更大的功力。过去净土宗大祖师们,见佛的很多。不但祖师,谁用工夫,谁能见佛。往生集有一则公案:‘昔有葛济之者,信道教,学仙术,而其妻信佛。夫劝其妻学仙,妻劝其夫学佛。意见不能一致,于是各修其道。我国古代妇女都织布,葛妇亦日以织布为事,投掷一梭,一声。日久功深,阿弥陀佛显现全身于空际,葛夫人一面礼拜,一面呼夫一同瞻仰。而济之仅见佛之上半身,于是生信,亦随妻学佛,同归净土矣。’又我亲自听见人讲述他们亲眼见佛的故事,兹举两则:(一)民国十七年,我住苏州灵岩山寺。有一老居士,面壁多年。一日,忽见眼前一亮,开目看时,墙壁不见了,惟见西方三圣像,像高数丈,经过数分钟,才渐渐隐没。’(二)三十三年我朝五台山,到了南台,听说不久之前,有喇嘛朝五台,在南台寺外时,忽在空中现出弥陀佛像,其大无比,高约数十丈。喇嘛呼寺僧一同瞻拜,佛像停留约一小时以上,此次同见者有寺僧二十五人。以上讲的现前见佛例证。远如葛氏夫妇;近如灵岩山居士及五台山喇嘛与寺僧二十五人,都是铁的事实,无可怀疑。那么,我们为何不能见佛呢?因为我们念的都是凡夫境,所以只能看见凡夫,而不能见佛,如同社会上的下流人,念的是下流事,他见的也是下流人。惟有能念圣人者,才能见到圣人,是一样的道理。念的多而切,自能感应道交。现在才念三、五句,就想求感应,看不见佛,就怨佛不灵,这是天大的错误。你不想想,你念的既少而又不切,可说根本没有‘感’的力量,佛怎能‘应’呢?佛,如‘洪钟在架,有叩则鸣。’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钟不是为谁鸣为谁不鸣。钟具音声遍一切处,时时等着你去叩。佛具慈悲遍一切处,时时等着你去感。净土目的,在报尽佛迎,了脱生死。莲华一开,即出生见佛,而且常常见佛,永不退堕。八万四千法门,没有比这个法门再容易的。但是我们人也不可把它看的太容易了;要知道谁能念到感应道交,佛来接谁生西。怎样才能念到感应道交呢?即要用昨天讲的三种观想:(一)观众生苦,愿求生西。成就神通、相好、智慧和辩才,还度众生。(二)勿负自己善根。(三)观佛念众生的恩德。作此三种观想,自然就能多念切念。今天再加一种观想,即观自身生死苦,而求解脱。我们生在三善道,已是烦恼无尽,倘若将来堕入三恶道,更是苦不可言。现在不能与佛念成一片,乃因妄想太多之故。若观照自身生死苦,则自能恳切,妄想自然逐渐减少。心切,妄念心少,自能感应道交,必定见佛了。话说多了打闲岔,好好吧!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讲忆佛必定见佛。今天接讲经文:‘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先讲‘去佛不远’,这一句经文,有两种解释;一、据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即过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方能见到阿弥陀佛,怎么说不远呢?这是就事相讲的。若就心力来讲。则心力不可思议,若念到‘心开’,虽远隔十万亿佛土,屈伸臂顷即到。再就佛力来讲,佛力之不可思议,是大家容易了解的。我们生西方,是阿弥陀佛亲来接引的。既然蒙佛亲自相接,自然‘去佛不远’了。而况忆佛,佛即在面前,固不远啊。犹如孔子所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二、生到西方,寿命无量,永不退转,距成佛之期,也就不远了。再讲‘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分三段来讲:1、其他法门皆须方便本章所说‘方便’,指‘观想’而言。我们是否要修行?修行是否要了生死?若不修行、不要了生死,那就不必谈了。若要修行,了生死;那可不是儿戏的事情!一气不来,便成隔世;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因此,对所修法门,必须慎重选择,以免行与愿违。谚云:十八般兵器,都能防身制敌。究竟用那一种好?必须遂心应手的,方能克敌致果。修行人选择法门,也是如此。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门都能入道了生死,究竟如何取舍?这要依我们的根机而定。我国大乘佛教,共有八宗,各宗有各宗了生死的法门。宗旨都是‘了生死’,修行的方法叫做‘法门’。依其所指示的法门修行,即能了生死。但除净土宗持名法门外,其余各宗,都须经过一种‘方便’,才能成功。现在略举几种方便法门,看看是否契合我们的根机?法相宗—以五重唯识观,亦名唯识三性观,为其主要方便。他将一切法分为三种性:(一)‘遍计所执性’,指执在心外之我法性。(二)‘依他起性’,指种子所生之因缘法。(三)‘圆成实性’,指依他起性所依之实体真如。而以心外诸法虚妄非实,应予遮遣。故简去‘遍计’,持取‘依’‘圆’。修此三性观,自浅而深,有五个层次,称为五重唯识观:(一)遣虚存实观。(二)舍滥留纯观。(三)摄末归本观。(四)隐劣存胜观。(五)遣相证性观。我们只看看这五种观想的名字,就可知其修行之不易了。天台宗—‘三止三观’为其主要方便。将释尊一代说法之次第与教相,分为五时八教。八教是: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别、圆。专修别圆,而以三止三观为方便。三止是:(一)体真止—体念真如之理,止息一切矾缘之妄想(偏真)。(二)方便随缘止,又名系缘守境止—知空非空,止于诸法幻化之理;分别药病化益者。知空非空为方便,分别药病随缘历境为随缘,安住假谛之理而不动谓之止(偏假)。(三)息二边分别止,又名制心止—知第一止偏于真,第二止偏于假,息真假二边而止于中谛。三观是:(一)空观—观一切法之空(真)谛。(二)假观—观一切法之假(俗)谛。(三)中观—此观有二,观一切法非空非假即是中,谓之双非中观。观一切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谓之双照中观。又就性德之理称为三谛,就修德之智称为三观。以吾人凡常之心,为所观之境而观之,谓之一心三观。而三谛三观。别教与圆教,又有不同之观法。即以右举两宗而言,要把它的名相弄清楚,已属不易。且义理微奥,能讲那些经论的法师,已不可多得。复以世乱时艰,国家教育不能普及,国民文学水准日渐低落,即便有法师讲演,一般人亦不易听懂。即使有能听懂的,也不过是文字相,依文解义而已。至其奥义玄理方面,恐怕费上几十年功夫,也不易弄明白,还能谈到修行用功吗?禅宗虽亦不假方便,但只接引上根利智之人。如云门宗文偃祖以顾鉴咦着称,他逢僧必加‘顾’视曰‘鉴’,僧有拟议,则曰‘咦!’学人有问,每以一字答之,即所谓‘一字关’,能明其旨趣者,实在太少了。临济宗则着重棒喝,乃黄檗、义玄两祖师授受之心传。故该宗接人,棒喝交驰。契机者一棒一喝即能开悟;不契机者打死也开悟不了!试问今天还有几人参这两种禅?原因:第一学者根器不够。第二善知识不可多得。即如义玄禅师以受棒喝而开悟,亦以棒喝接引后学。及其入灭之前,召集弟子问‘如何接引后人’?其中一人大喝一声!义玄叹曰:‘想不到临济宗风,毁在你这瞎驴子手里!’这充分说明难学难修,故善知识实不易遇到。道源虽习净土,但愿各宗普皆兴盛,绝不自誉毁他。不过说明其他法门—方便难学难修,作大家选择之参考而已。2、法门不假方便刚才讲过,其他法门皆须‘方便’。现在讲净土—法门不假‘方便’。弘扬净土有五部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这三部经是净土专经;另外是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与楞严经的大势至圆通章。观无量寿佛经以十六种观想为法门。无量寿经以实相为法门。阿弥陀经以持名为法门。本章既称‘不假方便’,当然不是观想,和实相,乃专指持名而言。净土宗是我国远公祖师创立,历代祖师都是专讲‘持名’的。所以各寺院都把‘阿弥陀经’定为每晚必诵之课,后即绕念阿弥陀佛圣号。阿弥陀经有三要义,即‘信、愿、行’,亦称三资粮,就是为生西而准备的盘缠。其中‘行’即是持名,但说‘行’、即含‘信’‘愿’二义,盖无信愿者即不能行。经上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接着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在其前......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很明白的说是持名,念到一心不乱,即可往生,并未说到其他方便。与本章所说‘不假方便’正相符合。打七,以七天为期,即本于此。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蕅益大师释为:上根人一日即能得到一心不乱,中根人需二日乃至六日,下根人则需七日方能得到一心不乱。有人说:我打七不止一次了,多少个七天都过去,了,何以还未得到一心不乱呢?是不是我们连下根也够不上呢?还是佛说话不兑现—妄语—呢?不是的,都不是的,这是我们‘行’不恳切的缘故。请大家反省一下:我们来参加‘佛七’的时候,有没有克期求证的切愿?有没有俗事来打闲岔?有没有把万缘放下而精诚专一的?如果没有克期求证的切愿,又有俗事打岔,且不能精一,那只是以随喜心来参加‘佛七’。‘行’—当然不能恳切,怎能得到一心不乱呢?所以说不是我们根机不够,更不是佛打妄语。经上既无其他方便,只是一句阿弥陀佛,我们一定要奉行经旨,恳切的念,把的力量送到西方去,时至机熟,自能得到一心不乱。若果只是随喜念念,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既不恳切又不精一,恐怕成功的希望很少。念字从心不从口,口念心不念,像小孩子唱童谣一样,就等于没念。怎样才能恳切精一呢?就要以本章所开示的,像母亲忆念逃逝的儿子那样念法,子若忆母,如母忆时,一定能念到西方去。昨天讲要多念,今天讲不仅要多念还得求精,古德云:‘切莫贪多念,先念一百心不乱;九十九声一念差,勒转数珠从头念。’如此,方能念到精纯不杂。多念要求精念,精念还得多念。所谓‘执持’者,即固执坚持,丝毫不能放松,如此,才能得到一心不乱。不假方便,是法门的殊胜处,大家亦不可因其容易而轻忽,务必认真的念,念的多而且精才行。3、老实自得心开前两节讲其他法门皆须方便,唯法门不假方便,即十六观经与无量寿经之观想,实相等方便,亦不需要,仅持名一法,即能成功。有人说阿弥陀经之一心不乱,即是入定。所以持名一法,只能得定而不能开悟;须生到西方,华开见佛才能开悟云云。此说固有部份理由,实则以偏概全未为的论。本章所讲的‘不假方便’即专指持名;‘自得心开’就是开悟呀!弥陀经上一心不乱,亦非限于‘定’一方面啊!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之分;执持名号,亦有‘事持’‘理持’之别。确信西方依正庄严是有,阿弥陀佛正在说法;并深信法门,可以横越三界,带业往生。于是决心,往生,如子忆母,归心似箭;一心系念于佛,无或暂忘。但未达自性惟心之旨,是名‘事持’。持至了达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理;即名‘理持’。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者,一心具足一真法界,本具佛性,谓之是心是佛,乃理具之佛。了达他佛全是自心,自心全是他佛,依‘理具’显‘事造’,谓之是心作佛,乃事造之佛。既然是心是佛,为甚么我们还是众生呢?要知理体须依事显,所以我们还得修行,依‘事造’以成之。念到三界内见思惑断,名‘事一心’。我执已空,法执未除。念到藏心开显,自性佛现前,名‘理一心’。此时已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持至事一心,我执已尽,不为见思二惑所乱;及至理一心,法执已尽,无明分破,不为空有二边所乱;全归中道了。依以上事持,理持、事一心和理一心各种解释,我们可以了解能以开悟。其不能开悟之说,如非浅学无知,即是有意诽谤。本章所讲的,属事持,如子忆母。并未涉及玄奥高深的道理。用最浅显简易的方法,而达到‘心开’的妙境。诚所谓妙法不可思议!依理论讲,在十法界中,念的是佛法界。一,一念现佛法界;念,念念现佛法界。久而久之,心佛一如,其余九法界统不现前,还有不见佛、不生西、不成佛的道理吗?!要老实念,从最低浅处入手,而得最高深的功效。千万不可好高骛远,见异思迁。古德云:‘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结果一无所成。或问:悟西方净土是惟心,弥陀是自性,还要生西否?答:悟后仍须求生西方。盖悟的是理,若不把事相转过来,虽悟仍是凡夫。经云:‘理则顿悟,事须渐修。’即不可执理以废事。不过悟后生西,能遂心所愿;未悟者须待弥陀来迎;是其不同处。或问:悟到理一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已相当于圆初住位,何必再生西方呢?答:等觉位已豁破四十一分无明,还要生西咧!如观音、势至皆是等觉菩萨,尚须生西,亲近弥陀,就可证明了。我们距离远得很呢!切勿好高骛远,还是从最简易的‘持名’入手,老实,日久功深,自然一心不乱自得心开。这个法门,看着很浅,其实‘一句阿弥陀,无上深妙禅’只要老实;自有彻悟心开之日,大众其勉之!话说多了打闲岔,老实吧!五、以心入无生忍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讲一心就能‘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像其他法门,须要方便;法门,只是一句佛号即成。今天接讲经文:‘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心,入无生忍。’先讲前四句,‘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这两句很容易了解。人身上本无香气,一经用香水、香油、香粉、香花等料熏染,就有了香气;喻凡夫没有佛的气味,一经就有了佛的气味。香喻法身,光喻智慧;香光庄严,是法门的名称—即法门。法身即本觉理体,人人本具,惟凡夫被烦恼障缚,不得显现。佛是断尽烦恼,超九界的清净法身。,念的不是九法界,而是念的佛法界的法身。在这一号之中,即是全体法身现前之时,其中绝对不容烦恼存在。所以即染佛的法身香;以法身香来启发智慧光;同时以香光来熏染自己的本觉理体,就叫做香光庄严。其次讲后三句‘我本因地,以心,入无生忍’分三段来讲:1、观众生苦发菩提心‘我本因地’,‘我’是大势至菩萨自称。‘因地’,佛菩萨最初发心叫做‘因心’,在因心之地简称‘因地’,包括从最初发心乃至证果中间修行的历程而言。再讲‘心’依经文解释,心即指因心而言,是由凡夫心转化的。我们在未证入无生法忍以前,应在因地范畴中;那么我们现在的心—因心,究竟还是凡夫心呢?抑已转成心了呢?这要认真的检讨检讨。心是甚么心呢?它包括(一)菩提心,(二)开悟心。这两种心,有先后的次第。先讲菩提心,梵语‘菩提’,译为‘觉’或‘道’,觉道即是佛道。菩提心即是佛道心,简称道心。我们平常恭维人说:发心!发心!即指发道心发菩提心说的。这个道心的本质,是大慈大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依此旨趣而修行,即是菩提心。我们‘发心’,即是发菩提心。这一层道理,最为要紧。否则,净土法门便成了小乘法了!但净土是大乘法门,所以最初即应发菩提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菩提心是甚么了,也知道应当发菩提心了!可是,光说而不发心仍然是空的,等于不知道。现在讲讲怎样才能发起菩提心?欲发菩提心,应观众生苦。若不了知众生苦,菩提心是发不起来的。要知众生苦,须先观自身苦。人间八苦,还是小苦;六道轮回,头出头没,那才是大苦哩!观自身如此,观众生亦皆如此。了达此种道理,即能发起菩提心了。前两天劝诸位用四种观想,发真实心恳切心,今天再把它融会贯通一下。这里边既说为自己,又说为众生,似乎矛盾!请诸位谛听谛听:学佛,最要紧的要学到圆融无碍。佛教本来是圆融无碍的,但以我们学的不得要领,或学的不到家,往往自己造出许多矛盾抵触,滞塞障碍。佛说法不是随便说的,各经各法,都是圆融互摄,且组织严密,如帝网千珠交相辉映。今以四谛法与四弘誓愿的交织关系,来说明这个道理。四谛法本是了生死的小乘法,及其扩展到四宏誓愿,即是度众生的大乘法了。四谛法是:先观八苦交煎的现象,叫做苦谛;次观苦从何来,了知苦的过去因,叫做集谛;再观这种苦因可以消灭,而证入清净的涅盘,叫做灭谛;仰慕涅盘的清净法乐而修道,叫做道谛。这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四谛法门。依此修行,能证阿罗汉果而不能成佛,所以说是小乘法。而四宏誓愿,即依四谛法发展引伸出来的!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由于苦谛扩展而观无边众生皆在苦迫中,我需要了生死,众生都需要了生死;并且需要我去度他们了生死。这即是发菩提心了,释尊最初就是这样发心的。这说明第一愿是由苦谛来的。第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为的要度众生,必须把众生烦恼断尽,他们才能得度。而欲断众生的烦恼,必须先把自己无尽的烦恼断尽才行。这说明第二愿是从集谛来的。第三‘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是无量无边的,众生的根机也是无量无边的,对治无量无边的烦恼,适应无量无边的根机,必须广用无量无边的法门。这第三愿是为度众生而修道,也就是从道谛来的。第四‘佛道无上誓愿成’:要度众生,必须具有无上智慧、神通、辩才和相好庄严诸种条件,才能达到目的。但是这些条件,惟有佛才能具备,所以愿成佛道,这是从灭谛来的。但我们誓愿成佛,是为要度众生,非为自享法乐。从以上说明,可知后三愿—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都是为度众生,也可说是度众生的因;第一愿—度众生—才是四宏誓愿的目的哩!即此亦可了解四谛与四宏誓愿是不一不异的;更可证明佛所说的圆融无碍的;至于说大说小,那是看行者的发心罢了!由于观自身苦扩展到观众生苦,愍众生苦而欲度众生,即能发起菩提心来;这个道理已经明白了。但只是这样说说,仍不恳切,应当从实际去观察众生。我们看看愚痴的畜生,互相残杀,互相吞噬;不但不能修行,且天天在那里造作恶业;来生还不是在三恶道里打转!人比畜生是高明多了,而不知学佛的人,还不是终日造业而不自知。我们学佛的人,用冷眼去看那些名利之徒,实在是可怜愍者。再看看过去的历史,古代多少大国,现在都那里去了?第一二两次世界大战,就是确切的证明。现在,破坏力相当于五千万吨黄色炸弹的核子武器,业已出现了,将来必有比这更凶的武器出现。是毫无疑义的。大家都在比赛着杀人,却没有比赛着救人的;而杀人的人,亦必被人杀。这种恶性的因果循环,愈演愈烈,你想芸芸众生,是不是可怜愍者?我们观察众生是这样的苦,这样的可怜,不应该发心度他们吗?然而发心要去度他们,又谈何容易?请问一个凡夫,人微言轻,谁相信你?谁听你的?再说我们有甚么本领?凭甚么去度他们?这就不能怪人家不听不信了!所以说既发心度众生,必须学佛,具备智慧、神通、辩才、相好庄严诸条件,才能满愿。这就是观众生苦发菩提心的道理和方法。若只为自己求生西方,而不发菩提心,也能生到西方;可是生在铁莲华里,经过十二大劫,莲华才开哩!莲华开后还不能立即见佛,仍须发菩提心才能见佛。所以我们必须发菩提心,最为要紧。以上将‘心’讲好。2、悟后起修精进上节讲大势至菩萨自述他在因地以心证入无生法忍。我们研究,‘心’是从时发菩提心来的。现在要进一步研究心是甚么形态?依本章所说的心,顺着文义来讲,就是‘开悟心’,亦即念到开悟以后的心。因本章有‘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的开示,其他经典皆无此明文,弥陀经说‘一心不乱’,含有开悟的一面,但隐而不显。本章‘心开’一语,于法门理论上帮助很大。有谓法门只能生西不能开悟,这种浅见,不攻自破了。这证明学净土的人,只要一心,不假方便即能开悟,以开悟心再加修行,即能证入无生法忍。据此而论,又超过禅宗多了!这不是抑禅扬净,盖禅宗多以开悟为止,所以打了自己的闲岔。净土宗则悟后更加修行,以至证入无生法忍。或谓:悟后即在娑婆世界修行好了!何必生西呢?须知生西的目的,不是求开悟,而是在未证入无生法忍以前求得‘不退转’!在此娑婆世界,打闲岔的事太多了,所以开悟以后仍不免堕落!西方环境好,都是上善人,没有造恶业的机会,不受轮回,有进无退,故不致堕落。说到这里,有一宗公案:禅宗大德法演禅师,转世为苏东坡,忘却本来面目,不过成就一个慧业文人而已,岂不可惜!参禅既已开悟,何以还致转生堕落?上面已讲过,禅人都以开悟为期,不讲悟后的修行,(当然也有悟后起修的)宗下善知识对学人的开导,亦率皆如此。须知悟的虽是佛理,而人仍是凡夫,所以以悟为止,是很危险的!人不以开悟为期,而以生西为期。所以悟后仍继续修行,以其目的在生西。必不中途停止,今以心配到开悟心上,更能增加的价值。悟后起修,精进,一直生到西方不退转地。3、以利他愿完成自利上节讲的心即是菩提心,即是开悟的心,大家要牢记,不要忘了。现在讲‘入无生忍’这一句,‘入’,是证入,‘无生忍’是果,是因。入无生忍,即是证果—证得的果。‘无生忍’即‘无生法忍’。‘无生法’是对‘有生法’而言,有生法即是‘生灭法’。众生都是被生灭法所转,所以在生灭中轮回受苦。生灭法本是虚幻假相,而众生则认为确切真实。即如梦中人认梦境是真,醒觉人才知是假。学佛的人才能了知生灭法虚幻无实,而把它摆脱掉,证入无生法忍,而后即不生不灭了。我们懂得生灭法的假相,才能知道无生灭的真理。必须证得无生灭真理的人,才能空掉有生灭的假相。灭由生起,无生即无灭,说无生即含无灭。无生的真理,即是佛性。现在无生的真义明白了,再讲‘忍’字,普通讲忍,都作忍耐解,凡夫用功要忍逆境忍顺境。然而无生忍的‘忍’字,不作忍耐解,它具有‘安忍’‘忍可’二义。安住不动,不被顺逆境所转,名安忍,即是定;于一切法无不了达,名忍可,即是慧。无生法忍,虽含定慧二义,实无二法,及至证入以后,即定慧一如了。譬如电灯,先有电后发光。电喻定,光喻慧。说一电灯,即含电、光二义,证入无生法忍,即含安住不动与于法无不了达二义。‘心开’即是悟理,相当于三贤菩萨初住位,证入无生法忍,相当于八地菩萨位。按时间讲,从初住到初地,须修一大阿僧只劫;从初地到八地,须修一大阿僧只劫;从八地到佛果,又须修一大阿僧只劫。从凡夫修到无生忍,须两大阿僧只劫。在娑婆世界修,须修到七住位,才能得到不退转呢!假定我们善根在十信位,修到初住才得到开悟,在此期间,随风东西,进进退退,不知转到何处?转到何时?若在娑婆世界转来转去,真不知要修多少劫才能成功哩啊?!以上是说明在娑婆世界证得无生法忍之难,生到西方,那就很容易了!上品上生,经一日一夜,莲华即开;华开立即见佛;闻佛说法后立即证入无生法忍。所以我们求生西方的目的,在求不退转,在证得无生法忍。七地菩萨虽可以随类变身,而心仍不得自在;进入八地,才能遂心如愿,任运自在,名心自在位。到心自在位,始能任运度生,有人说:在娑婆世界边修边度不好吗?何必到西方打转呢?是的,但要知道在娑婆世界也要证得无生法忍才能度生,何以故?盖以凡夫度生,往往度不了众生,反被众生转了去!因为凡夫多是重感情的,众生顺从者,特加怜爱;违逆者,则生嗔心。爱与嗔,同是烦恼,烦恼刚生,即被众生转了去了!若证得无生法忍,则能度众生而不被众生所转,这才能契合慈悲度生的本怀。我们了解众生苦而且难度,应加功,速生西方,证得无生法忍,再来度他们。大乘法旨在利他,因要利他,必须精进;实际自己先得其利,大家何乐而不为呢?!话说多了打闲岔,好好吧!六、摄人归于净土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讲大势至菩萨在因地,以心入无生忍;我们也应求生西方,再回娑婆来度众生。今天接讲经文:‘今于此界,摄人,归于净土。’这三句经文。其意义分三段来讲:1、此土浊恶不宜办道这三句经文的意思,是大势至菩萨自述他成功以后,现今在娑婆世界,摄持的人们,归到净土去。然而大势至菩萨,就在此土领导我们修行不好吗?为甚么要摄归净土呢?因为此土有五种浊恶,称为五浊恶世,不宜办道的缘故。五浊的名称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分释如下:一、劫浊—劫,是时分,时间,俗语也说年头,年月。浊,是不清。如说:这年头不好,这年月太乱;就是说的劫浊。二、见浊—是知见不清,以五利使为体,见惑炽盛之
共25条12 / 25页
1980年代提出“文化中国”,意谓大陆和台湾在文化传统上存在着一致性。因此,台湾学界对于大陆近二十多年的中国哲学研究比较关注。在l949年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台湾以继承和发扬儒学为己任,而大陆发展到文革期间把儒学作为彻底打倒的对象,因此台湾对于大陆中国哲学研究的关注自然就集中在儒学方面。l949年以后,港台形
心念与业报(上)   释厚观(福严佛学院院长)   --------------------------------------------------------------------------------   一、前言
  “心念与业报”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对于我们的未来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因此,值得我们好好探讨,并深入思考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影响业报轻重的因素有哪些?
新华严经论:1739 新华严经论卷 3135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一
  长者李通玄撰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将释此品约分三门。一释品来意。二释能说法主。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明前品说自佛三业二智入不思议际遍周广大无限饶益众生。此品约三业入不思议智中之身故。此品来也
  二释能说
  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2003年9月 台湾,台北
  英文誊稿:Jack Sonnabaum, 2004年12月
英文审稿:John Castlebury,2008年12月
誊稿汉译: 苏卡, 2008年12月
中文审稿:马君美;周熙玲,2009年2月
  我非常高兴能够稍微讨论一下这部深奥的经典。许多人牺牲了周末,你们大概有很多比一大
不知不觉又到中旬,每月的初一、十五是寺院忙碌的日子,早殿的鼓声敲响沉睡的心灵。岁月流逝、生命无常、什么也留不住......初一、十五的早课内容与平时有些不同,早上要唱【宝鼎赞】、除楞严咒、十小咒等,另外有“拜愿”、礼祖等内容。这二位居士菩萨来寺供僧祈愿【消灾吉祥】。男居士说:“这里道场的清净是他第一次所见”,这句话也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守护好自己心的清净,做为这里的修行人更要守护好这个清净的道场...
  热心于参禅的人,因急于要明心见性,往往忽视了功德修养,以为只要明心见性,就算成佛了。个中误解有二:
1)见性并不等于成佛;
2)见性离不开功德修养。
这里的功德包括福慧两个方面。下面分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修养功德是为了更好地见性
见性并不是赁空成就的,它需要各处福德资粮和加行
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
更多佛教文章,请关注善缘网官方微信公众账号:shanyuanwang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起去吃拉面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