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八国联军总兵力,就算外国多厉害,中国调动全部兵力瓦解,会踩蚂蚁一样踩过去吗?

假如我是一只蚂蚁 作文 500字-600字 - 作文 公文易作文网
>> 假如我是一只蚂蚁作文 600字
假如我是一只蚂蚁 作文
作文《假如我是一只蚂蚁》约600字左右,作者天堂圣域,请您欣赏。公文易作文网荟萃众多优秀学生作文,如果想要浏览更多相关作文,请使用右侧或文章底部的作文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本站作文虽然不乏优秀之作,但仅为同学们学习交流的习作,不能当作范文使用。
假如我是一只蚂蚁 假如我是一只蚂蚁,那就再也用担心食物短缺了。比如说:一个面包可以啃一年了,也可以把面包作成屋子,饿了就可以吃墙壁;一杯牛奶,对于变成蚂蚁的我来说简直是一个游泳池,在牛奶中沐浴,也可以游泳,边游边喝牛奶。一根火腿肠我可以吃上很久的时间,还可以切成薄片当被子盖。 假如我是一只蚂蚁,我会当一个维修人员,因为我很小,再小的缝隙我也进得去,把银行门口的取款机修好,让广大的群众方便些,把每户人家的锁修好,让主人不用再浪费钱去买锁。 假如我是一只蚂蚁,别看我小,就小看我。我可以当一个警察,“警察”,“就凭你”我会听到有人感叹了,“别让坏人把你踩扁了”就凭我一只蚂蚁,不信,跟我来。一辆黑色的轿车冲了出来,有人喊“捉车贼”。我马上召集伙伴,跳上了车,钻进那贼的鞋里,一同开咬。那人忍耐着,因为他只要用手去抓,就会车毁人亡。那人终于忍不住了,停下车来捉蚂蚁,此时,又命令别的伙伴咬断油管,警察已追上来了,他刚想开车,猛踩油门,等他发现原因时已经被抓了。是不是很疯狂。 假如我是一只蚂蚁,那我就可以节约食物,还可以做许多对人类有益的事,造福全人类。
假如我是一只蚂蚁 天堂圣域 600字
>> 不是您想要的?去
浏览更多作文。<<
小学生作文:
小学生作文:
小学生作文:
小学生作文:
小学生作文:
小学生作文:
小学生作文:
小学生作文:
小学生作文:
小学生作文:
小学生作文:
小学生作文:
小学生作文:
小学生作文:
小学生作文:
小学生作文:
假如我是蒲公英作文500字 优秀作文
假如我是蒲公英学校:和林一校班级:六(1)班王淼假如我是一朵蒲公英,我将撑开小伞让风儿带我飞翔。我将去中国的首都“北京”看一看鸟巢和水立方。虽然奥运会已经过去。可中国选手的连连夺冠使人们铭记在心。我再去看一看当年八国联军侵犯过的颐和园。虽它那会儿一片狼藉。可经过大家的努力,他已经恢复了它当年的风采。中国人民已经用巨额从那…
假如我有一只尼尔斯的鹅作文800字 优秀作文
有一次,我在家看《尼尔斯历险记》时,忽然传来两声鹅叫。我跑到阳台上一看原来是尼尔斯的鹅――马丁。它那浑身雪白的羽毛,把它映衬得如同一只来自天国的天使一般,它高叫了几声,跃跃欲试,扑腾着翅膀,正准备展翅高飞。我高喊了一声:“马丁,能带我飞吗?”马丁说:“好吧!”我拼命地跳上去紧紧搂住了它那雪白的长脖子,开始了一段梦幻般的…
假如我是风作文700字 优秀作文
如果我是风天津市宁河县岳龙镇东魏小学六年级张辉如果我是风,我会飞到人们的心中,探索他们内心的苦恼,吹开他们紧皱的眉头,让他们感觉到我的存在。春天的我,会悄悄地来到人们的身边,可是人们还是能感受到我,他们脱去厚厚的冬装,欢呼着:这是春风,春天来了!而小草呢?他们也会探出头来迎接我。桃花为我喝彩,柳树换上新装,他们把自己打…
假如我是蚂蚁作文400字 优秀作文
假如我是蚂蚁乌拉特前旗第二小学五(5)班郝鑫瑞假如我是蚂蚁,我是可以为人类造福的,别看我是这么的小,作用可大呢!以前,我早上至少要吃一个大面包,二根火腿肠。如果我是一只小蚂蚁,一个面包我至少也要吃上一年多,这一天的早点我吃三年也吃不完。如此算来我可帮爸爸妈妈省下了不少的钱。我现在洗澡用了许多许多的水,如果我是一只蚂蚁,我…
作者:魏红蕾假如我是神笔马良作文400字 优秀作文
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拥有着一支神奇的画笔,那么我会画一种万能胶水,将它涂在盖的楼房、平房等物体上,这样的地震时,就不会有房屋倒塌的危险。因为这种胶水可以粘住任保东西,包括盖的房屋。假如是神笔马良,我会画一条长河,永流不尽的河。让水全部灌溉进稻田里,这样就不会有旱灾发生,所有的稻田就可以好好生长,供人们食用。假始我是神笔马…
作文《假如我是一只蚂蚁》约600字左右,由网友自由发布,未经严格审核,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同时欢迎各小作者来我们的作文网投稿发表您的文章,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写作知识,分享成长点滴。
赞助商链接
收藏本文到:更多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号 E-mail:&>&&>& > 正文
毛泽东与共产党
作者:周秦
发布时间:
来源:乌有之乡
字体:&&&|&&&&|&&
&初 稿   
                                        
一种文化视角的切入  
周 秦 &著  
      
前&& 言  
摆在您眼前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总该是很有必要完成的。当然不是因为它头上戴有诸如“建党90周年献礼”之类的高帽子。更或者说,这其中洋溢着意识形态,肩负宣传说教的出版使命。然而,写出不高深的,让人耐看的共产党历史一直是我的夙愿。恰逢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才敢于有勇气克服懒惰,挥笔成文。  
作为普通的共产党员,我绝少参加传说中的组织生活,身微言轻,自然也做不了为人民服务的模范党员。要知道,在现实社会中,充当先进典型并非没有压力。于是,我也就成了李敖先生口中的“自了汉”。但是,对共产党的思考,对她执政历史、经验教训的认知,一直没有停止。尤其在去了延安感受后,这种思考兴趣之坚决更跃然纸上。  
最近,观看了李敖大师在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的两场演讲,老头子对共产党又有了新认识,老顽童心不死,相较2005年神州文化之旅,此番远离京城,其言论尺度更大了些。看过视频方才惊呼,李大师所言和我近日所做的思考甚为相似,顿时动若脱兔,便恨自己光顾思维之乐,忘却了及早提笔行文。我不得不承认,在享受思考乐趣、追求首发的态度上,我内心是自私的,总想着看能不能第一个抢先说出来。不论对错偏正,先发出声音总是好的。于是,我迫不及待将自己关闭在喧嚣的都市小房子里面,做出立誓写出这本集子的状子。当然,因为求职的关系,中途去山东烟台便耽搁了一个月,现在终于可以写完整了。  
话说毛主席在面对国内甚嚣尘上的“速胜论”和“速亡论”的抗战情绪时,便是将自己封闭起来,废寝忘食三天写就凡五万言的《论持久战》。这种拼命三郎式作文,的确可以保障思维连贯性。有人劝导,趁着年轻就该多保养身子,免得老来多病。还有一种说法是,很多人到了年老之时,只会悔恨自己年少之时未曾有过拼命的经历。我从来按照个人的喜恶偏好,的确很想爆发这股劲儿。  
我一直抱定卑微的想法,只要我有空闲,手中还有纸和笔,就会情不自禁想写点什么,停不住思考的闸门。并不在乎文字能否有出版商垂青,更不在意读者能耐着性子看完,但我总是对这些感兴趣的事情不自觉地专注。假以时日,又感觉冥冥中有股神秘的力量在推着我不得不前进,衍生出必须要完成此书,否则内心将生出懊恼自责的臆想。于是,便在这种矛盾的内心环境下,开始了自认为的写作生涯。结果未曾可知,哪怕在写完最后一个字以前,我并不知道这本书的最终面貌究竟怎样,脑海中没有清晰的图景。然而,我愿意去相信,在资讯发达的当今社会,每位公民都有自由发声的权利与条件。只要我写的有一个人看了,即算完成一次传播。放到互联网,几十年上百年后,如果互联网仍作为主流媒体,纵使著作者早已灰飞烟灭,依然有人无意闯入这块领地,并不排斥这陈旧的文风和观点,即算完成第二次传播。那我做的这些,算不算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呢?又算不算以平凡人的视角去展现平凡社会阶层在星球的生活方式并由此折射出来的价值观。记录并展现平凡,这正是我关注并写作的重要原因所在。  
点评执政党的点点滴滴,在这个神奇的国度并不是多么轻松的事。60年前,由我们祖辈构成的“中国人民”选择这个党这个政权。不论这60年发展如何,60年后,当年祖辈选择的政治家产自然而然即将传递到我们身上。从这样的角度看,共产党不仅仅是一党一派的存在,而是祖辈们留给我们的遗产,并凝结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这个国家好不好,这个党好不好,稍有公民意识的我们都应该意识到,这根本就是我们共同的担当,作为新生代的社会一员,我们应该对这份政治遗产持有怎样的态度呢?  
我并非当今的青年意见领袖,说出的话只能代表个人意见,这本书完全是以己之力,构建的个人共产党史观。时下的青年一代,包括我,对这个政党及其主义的信仰,不再停留在过去几十年的意志层面。虽然在做出价值观判断之前,并没有做出成熟的思考,辨析,但这种情感呈现普遍蔓延。我们作为未来社会责任的担当者,是否该重构国家认同价值观呢?  
尤其应当重视对青少年的引导,或者有人会说,一旦给予这些青年人特权,他们便会马上闭上嘴巴,钻营自己权力范围内的本分。如果真是这样的情况,便可以丝毫不顾忌多么剧烈的叫嚷。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平时哭的最凶的这些人一边叫嚷骂着社会,另一头悄悄设法挤入体制内,这的确很可悲。共产党承诺的共产主义,其核心便是要求人的现代化。人需要打破私念贪欲才能达到社会理想。正如人人吃得饱,人人都可说话的理想状态。  
如果太多人一边骂着共产党,一边高歌猛进的挤入体制内,进去之后,机会主义者的本性便打回原形。或者一言不发,责任与己无关,只随大波逐流见好就收不事沉浮,这样的人实在是比阴谋家更为可怕。共产党的事业,是需要有理想的青年继承担当,如果都塞入一群投机主义者,性质也就变了。自古道“学而优则仕”,刚刚过去的端阳佳节,让人想到伟大事业其实与“美政”有千丝万缕联系。细数中国历史的风流人物,这条脉络虽不顺畅却很清晰。因而,时下我们可以有些微词,这是民主国家应具备的无可争议的自由。但说大话的人是一群我们并不认识谁呢?  
从我的角度看,真正发表评论的前提,是要熟悉这个党过去现在全部历史,这并不是说要成为研究专家,换句话说,中国人骨子里还是有政治狂热的。了解这个党的历史有几种途径,一是让人不大信服的媒体语境,二是“反华”势力的所谓披露资料,三是带有个人主观情绪的看法,这类文章据我所知,在人人网点击率向来很高。很多人都热衷接受与主流意见相左的态度。例如,大纪元这类网站。不同角度必定产生不同认知偏向,产生不同影响。  
实际上,中国百姓的可爱之处正在于,他们并不固执己见。去年寒假,我的朋友在住所周边做调查,邻居家老奶奶的儿子不孝敬,每年才给100块生活费。而当地政府却给这个老人每年发放700多元补助。也就是说,政府做了儿子该做却没有做的事儿。于是,当地群众称赞党好国家好政府好,他们并不担忧腐败贪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  
一是,所谓的民主自由真的不必再有高谈阔论,不要习惯性隔洋相望高处的自由,而且空中楼阁写下骗你看完才知道不可能的文字,这和造出没人看的论文一样可笑,对普通大众来说,衡量政权好坏竟然如此简单;二是,对政权的不认同仍来自现存社会问题。贪污腐化,特权跋扈,垄断天价是影响人心的最大因素,并没有谁愿意去指责执政纲领、方针政策。在中国式全能政府,且党政不分的前提下,社会顽疾自然和共产党自身联系起来。  
青少年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传播迅速便捷,资讯环境畅通发达,我们过早的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一天天扩大。在资讯畅通的环境下,我们是否具备基本的信息社会的生存素质呢?共产党将如何调整自己的宣传途径,与这个时代,与时代形成的青年群体接轨?是主动靠近而非上情下达?这也是我想写就此书的目的之一。同样是在畅达开放的讯息环境下,我能自由并安全的表达个人观点,也算是对时代的迎合吧。  
在这个党走过90年的风雨历程,带领民族创造一个个奇迹,理智上说,没有谁会怀疑它的伟大。然而,英明的国家领导者不会一味的沉醉在过去,以古老的军事胜利来刺激当局的决心和信心。更多的是低下头细心耕耘。社会存在的耕耘,文化意识的耕耘。在和平年代坦言战争,非但没什么值得自豪的,恰恰是不思进取的态度。淡化战争及其功绩,如何在新时期写就用于引导后人思想意识的新篇章,是执政者应当思考的问题。人民群众口味在变,外部环境在变,引路人安能不变?  
需要说明的是,我的写作并没有搭建在翔实的理论统计数据之上,只会从零散的共产党认知中对比、发散灵感,喜欢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坚决不做歌功颂德派,只赞美该赞美的,宣扬该宣扬的真善美。  
谨以此献尊敬的赵爷爷!  
周 秦&&&&&&&&&&&&&&&&&&&&&   
2011年6月于长沙橘子洲  
写作说明  
这是一本以80后视角分析共产党,辗转三地历时两个月写就的书。在全书截稿之际写下本书结构说明,颇有些总结陈词的味道。况且,赶在7月1号前完成有些困难,庆幸的是,我的写作初衷只是为表达对共产党认知,并没有想到献礼之类字眼,更不奢求有出版商垂青出版。  
其实,研究共产党历史的机构和专家大有人在,同龄人中,也不乏党史专业高材生,他们通过系统学习共产党历史,见地深刻理性。我想,这本近似个人随感的书总有它存在的必要。为了承蒙关照的读者能第一时间了解全书概况,就算不详读此书,也能洞察本书精髓,特在本书靠前部分做出说明。虽然,我不奢求读者能看到每个字,仅是读完本节,我就深感幸运了。  
写作本书主要立足于四个方面的考虑,这也构成全书的脉络:  
一、透过历史的广角镜,对共产党历史做出自我认识,我冒昧的称之为对党史的新观点。本书的前几章着重论述个人对共产党历史的认知。例如,将国共的对抗关系看做中央政权与地方流寇主义,中国革命道路曲折,并非外部敌人过于强大,而是各个时期党内路线斗争,为走上正确路线,付出千万人头落地的代价。其他还包括毛派的问题分析。当然,摄于我知识层面的局限性,尚且只深入到此类现象。  
二、对“文革”爆发的预留。从新中国社会狂热心态的分析,提出文革必然发生,首先,因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虽然彻底肃清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但也打破中国社会秩序,民众心理的阴暗面被完全释放。国家的稳定不仅依靠法律保障,更寄希望于底层社群的稳定。其次,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狂热心态一直存在,这种不可控制的因素总会释放出来。再次,共产党民主制度破坏,革命同志关系遭遇冷冻,毛泽东周围形成关系真空,别有用心者趁虚而入。  
三、对毛泽东认知的观点。毛泽东渐行渐远,但他的影响力并没有消失。青年一代如何看毛泽东,不仅仅是对待历史的态度,更是对共产党的认知。特别是最近某著名学者公开撰文攻击毛泽东,引发社会公诉浪潮。实际上,社会的确存在肆意破坏共产党形象的因素。我意图从个人视角重构自己对毛泽东的认知,并宣称共产党不能淡化丢弃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部分,应该继续继承、发扬下去。  
四、共产党与现代生活的关系,本书虽然着墨不多,但我还是提出来,作为见证共产党转型的美好承诺。共产党不是单独存在的,她是每个人的政治财产。只有我们每个人认真,才能促使她变得更可爱。而且,随着21世纪前十年的发展,共产党逐步走下神坛,和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联系。  
直到写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还是遗憾的遗忘某些东西。当然,共产党和政府又走到一起,很多问题并不好细致区分。而我也因为辞藻积累不足的缘故,部分话语读起来可能并不顺畅。但是,共产党越来越生活化,这的确是好现象。真正的国家不再高处,而在每个国民心中,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才是真正的爱国情操,共产党要做的就是降低姿态,回到说什么话民众听得懂,做什么事民众看的时代。  
当然,因为时间仓促加上掌握资料并非全面,不足之处万望读者不吝赐教。也将在今后修改中得到体现。  
目& 录  
前 &言 ………………………………………………………………………… 005   
……摆在您眼前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总该是很有必要完成的。当然不是因为它头上戴有诸如“建党90周年献礼”之类的高帽子。更或者说,这其中洋溢着意识形态,肩负宣传说教的出版使命。然而,写出不高深的,让人耐看的共产党历史一直是我的夙愿。恰逢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才敢于有勇气克服懒惰,挥笔成文……  
&&&&&&&&&&&&&&&&&&&&&&&&&&&&&&&&&&&&&&&&&&&&&&&&&&&&   
写作说明 ……………………………………………………………………… 009  
……这是一本以80后视角分析共产党,辗转三地历时两个月写就的书。在全书截稿之际写下本书结构说明,颇有些总结陈词的味道。况且,赶在7月1号前完成有些困难,庆幸的是,我的写作初衷只是为表达对共产党认知,并没有想到献礼之类字眼,更不奢求有出版商垂青出版……  
第一章:万古江河 …………………………………………………………… 015&&&&&&&&&&&&&&&&&&&&&&&&&&&&&&&&&&&&&&&&&   
……一个兴盛太久并且没有明显外部威胁的人治政权,不管其外表多么坚强宏大,越是穷凶极恶,往往越是为了掩藏内心的慌乱。敢死之士若能挑开这层薄砂纸,可能在顷刻间便会证实“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论断。数千年的家天下,“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眼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历史的看客早已在一场场角色相同剧情相似的历史周期律面前,变得冷峻无情……  
第二章:! ………………………………………………………… 025  
……1840年,被历史学家们认为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而可怜的清王朝在历经百年盛世之后,由东方强国突然间成了万邦耻笑的对象,而它短短的建国史也被史学家分成两段来研究。一个政权明明还没有丧失其合法性,却在两种决然不同的环境及众人眼光迥异中前行。无论是商王盘亘迁都还是周召共和,哪怕是安史之乱彻底改变唐朝国运,乃至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们的变化始终没有清朝来的根本,这也算是亘古未有的新鲜事……  
第三章:难为鲁迅 …………………………………………………………… 034&&&&&&&&&& &&&&&&&&&&&&&&&&&&&&&&&&&&&&&&&&&&  
……毛泽东,一个操着浓重湖南口音的年轻男子,穿着长衫走进北大图书馆,以每月8元的薪金担任图书管理员。当然,他此番进京并不是专程仰慕北大之名,信誓旦旦来参加事先安排好的工作。其实,他肩负着为赴欧洲留学募集学费的重任。就是这样的阴差阳错,让这位为了寻求真理而放弃做教书匠的青年人,意外接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一切源于适应……  
第四章:地方派系 …………………………………………………………… 047&&&&&&&&&&&&&&&&&&&&&& &&&&&&&&&&&&&&&&&&&&&&&  
……自从袁世凯决定称帝,就遭遇到各方面的反对,反映最为激烈的是蔡锷讨伐袁。而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后,貌似强大的北洋军阀旋即分裂成三大派系。他们抱定自己是中央正规军,开始在全国疯狂抢占地盘,直到北伐战争彻底击碎尚未完全成型的新分裂版图。1928年东北军少帅张学良接受国民政府劝告,改易旗帜,标志着国民党实现了形式上的大统一……  
第五章:党内斗争与毛派 …………………………………………………… 054&&&&&&&&&&&&&&&&&&&&&&&&&&&&&&&& &&&&&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宣扬的革命道路因为国情复杂以及面对敌人异常强大而漫长曲折,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归纳起来,很大程度上与共产党自身成长和选择有关!如果说共产党一开始就选择了自己正确的路线和正确的领导者,中国革命历程可能会由28年缩短。在历次党的历史会议清算时,最常见的语调莫过于:负责人过多将失败的责任归结于敌人过于强大而忽视了自身……  
第六章:抗战与扩张根据地……………………………………………………059&&&&&&&&&&&&&&&&&&&&&&&&&&&&&&&&&&&& &  
……延安一直是我文字想触及的地方。当我用心地寻找延安时期共产党足迹,以便记录下那段难忘岁月时,其结果多少让我有些失望。透过现代化城市建设和翻新无数次的历史遗迹,我再也找不到过去那种凌乱但随性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中积淀的共产党性格。当然,这并不影响我运用精神分析方法探寻那段历史,描写那片值得讴歌的土地……  
第七章:延安时期………………………………………………………………068&&&&&&&&&&&&&&&&&&&&&&&&&&&&&&&&&&&&&&&&&&&&   
……历史有时候真的不严肃,毛泽东率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地并不明确,转移的重心仍旧是为了摆脱敌人追击。毛泽东在过时很久的报纸上,看到陕北刘志丹率领红军创立根据地的消息,凭着他高度敏感性果断决定,彻底告别漂泊不定的日子,红军的目的地是陕北。而共产党历经长途跋涉终于到达目的地,开始创建新的根据地……  
第八章:狂& 热…………………………………………………………………083&&&&&&&&&&&&&&&&&&&&&&&&&&&&&&&&&&&&&&&&&&   
……在第一届新政治协商会议现场,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用他那饶有幽默感的湖南普通话坐着对新中国的美好畅想。这个新生的人民政权将会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在地球各国的视野?这是共产党领导人迄今为止第一次站在全世界目光下,做着建设美好国家的畅想。虽然大多已过不惑之年,但这群新国家领袖并没有过早显示出政治家具有的老态……  
第九章:创造性破坏……………………………………………………………091  
……当人们还在回味建国十七年一来毁誉参半的成长史,而且在我们国家的任何时候,歌功颂德的呼声远远超出现实存在问题的噪音。从各地呈报中央的喜报,都是置现实于不顾的“一片大好河山”,叫人看着很难不被迷惑。而且,身处困境的民众被要求闭上嘴巴,偏远地区的公社干部拥有无形的生杀大权,禁止乱说话简直不算什么。诚然,作为新生的政权,建设百废待兴的社会迫切需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   
第十章:再次解放………………………………………………………………100  
……进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去毛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毛泽东去世后,十年文革戛然而止,共产党继任者对这段历史不留情面的全盘否定。粉碎四人帮后,领导层决定迅速召开各级平反会议,意图在最短时间内消除积弊了十年的病症。然而,刚从十年动乱走出来的民众,并没有对新领导人怀有绝对信任。在他们看来,连毛泽东发动的事都能否定,还有什么变革不可能……&&&&&&&&&&&&&&&&&&&&&&&&&&&&&&&&&&&&&&&&&&&&&&&   
第十一章:现状认知切片(1):论中央政治化地方政绩化………………… 106  
……初读此文的你难免于反对之声,共产党近年来尤其重视民意,党的“十七大”甚至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成为了统领全局的总纲领。现在提出“中央政治化地方政绩化”是不是显得有些逆时代而行的味道呢?我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我们的党怀着无限忠诚……  
第十二章:现状认知切片(2):中国缘何频现“多党制”言论…………… 113  
……《人民日报》曾发表过《我国绝不能搞西方多党制》的房宁署名文章。作为中国第一大报却作出如此露骨的报述,其目的不得不说是为了社会可能产生的关于“中国多党执政”舆论的一种立场声明与严厉回击。这不仅代表一报立场,这更是人民的声音……  
第十三章:现状认知切片(3):69圣战的媒体表现 …………………………121  
……新青年的民意代表,也就是传播学中间的意见领袖韩寒同志于69圣战之后,在其官方博客发表了后来致其公开道歉的文章《向国家机器道歉》。韩寒之所以是韩寒,虽然不是因为他“被韩国”,而攻击身后的土地,也就是说他之所以写出了影响大局稳定的帖子,仅是其韩式风格的再次体现吧……  
第十四章:现状认知切片(4):闲话扁鹊………………………………………132  
……提到扁鹊想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这位自先秦以来就一直名扬天下的神医(虽然这个称谓好像有点抢了华佗的风光),放在今天也算得上是国家卫生部的首席专家了。我们熟悉扁鹊的无外乎其“望闻问切”四种疗法奠定了中华医学的基本范围,更是奠定其中医集大成者地位的标志。当然,中医始祖自然是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余毒神农氏……  
第十五章:不能忘记毛泽东…………………………………………………… 140  
……回到延安的共产党“七大”会场,这次会议正式确定毛泽东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共产党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会议厅正上方悬挂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的标语。共产党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实情,进攻完全地实践,得出自己的宝贵经验和理论财富,这标志着共产理论建设完全成熟……  
后& 记:共产党与生活………………………………………………………… 147  
……网络社会横行无忌,打破了原有社会彼此割裂状态,促进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已不再是统一口径所能完全控制了。不同人对同一件事,会在各自不同的角度作出价值观判断。只是这些判断结论得出并不会影响其他人的认知。虽然总有些人试图说服别人,但自由精神泛滥的今天,平等自愿的交流是基本原则……  
&&&&&&&&&&&&&&&&&&&&&&&&&&&&&&&&&&&&&&&&&&&&&   
万古江河  
一个兴盛太久并且没有明显外部威胁的人治政权,不管其外表多么坚强宏大,越是穷凶极恶,往往越是为了掩藏内心的慌乱。敢死之士若能挑开这层薄砂纸,可能在顷刻间便会证实“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论断。数千年的家天下,“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眼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历史的看客早已在一场场角色相同剧情相似的历史周期律面前,变得冷峻无情。但是,我想说的是,没有哪一次改朝汉代会像毛泽东极其政党领导的革命这样翻天覆地般彻底。一个政党的诞生带来政权的新生,更在很大程度上改造着古老民族的文化习性。  
历史不只是用来记录过去业已发生或存在了的事,就像今天的新闻,仅仅满足如实报道、反应客观存在远远不够。还应该发现、探寻我们未知的,却一直存在的世界。历史更应当具有一条清晰地时间线,即前赴后继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中华泱泱5000年大国文化,渊源且宏大,非我之学力所能论及。然而,研究历史者对事物发生的背景始终保持浓厚兴趣。万古江河只取一瓢饮,从共产  
党诞生的历史背景来看,中央电视台播映的《中国1921》电视剧似乎想很权威的解释那个时代背景。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6月18日发表题为《中国伟大的红色复兴》文章。文章称,为了让人们准备迎接建党90周年纪念日,中国共产党也开始赶时髦了。7月1日这个大日子前夕,中国共产党推出了电影、电视剧、书籍、歌曲甚至漫画,讲述了党的故事。宣传活动怎样才能吸引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听着嘻哈音乐、看着好莱坞大片的新一代年轻人,这仍然是一个挑战。为了吸引年轻人,党开始把许多“红色”产品—那些颂扬党的产品搬上了网。  
诚然,近年拍摄的主旋律在做着悄悄转变。执政党总喜欢悄悄的,无言的姿态让各界猜测她的真实意图。当然,从《井冈山》、《红色摇篮》一直到《中国1921》这些电视剧的主题曲旋律清新动人,不是一味高亢的声嘶力竭等文艺腔,人人都能吟唱,才觉得文化触手可及。  
西方殖民者入侵,客观上破坏了传统农村的村社制度,失去土地的农民以及失业的农民手工劳动者,成为彻底的失业者。他们中的一部分向城市进军,成为产业工人,一部分则成为流民,更有一部分加入军队。但具体到中国近代到底是那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产生工人,这里实在拿不出翔实资料。有一个重要的背景需要展开,来看看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自周朝贵族实行宗法制度以来,帝国的构成是以宗室成员统治的王国镇守边疆拱卫京畿,除礼制规定的象征性等级和对君上必须履行的义务,各王国实际上是联邦政府中的独立政权。然而,在独立王国内部,我们再做进一步切割,当分子切割成原子,构成联邦政权和独立王国共同的统治基础是什么?其实,自上而下的统治序列具有深层一致性。地方诸侯组成中央王权,相对中央政府而言,地方王国其实就是全国性政权的微缩版。中央政权是全国性总部,王国是总部派驻地方的代表机构。在地方,崇尚礼制的周王朝制定了严格的贵族制度,封国也是由诸多次一级贵族构成的,依次往下推。一直发展到下线或许只拥有一名奴隶的奴隶主,这里就是整个大厦的原子。  
从单个人权来说,王朝和王国的国都都有少量自由民(待遇比奴隶稍好一些),他们大概是商王朝遗留下来的美德见证。周王朝取代商王朝,总不至于将一切包括前朝遗民全部颠覆。新政权需要展现国家新希望,才能体现出自己以进步对抗反动的。例如青铜制造业,周王朝延续并扩大了制造和生产。  
被先师孔子崇尚的周礼实际上是一部于统治者有利,旨在控制自由民、奴隶的国家法令。聪明的是,国家以难得的姿态用温柔但不容违抗的口吻阐释着自己的统治主张。因此,越到后面,随着儒家文化成为政治官学,儒生给人的感觉就是虚伪。自由民可以在国都只有迁徙,并不是随意的,他们更像被无形中摆弄的玩偶,为了保持一丁点可怜的自由罢了。如果你身为奴隶,思想境界就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只要想着主人家每天多给点吃食,不随意打骂,就很感恩戴德了。《周礼》不仅对自由民施行监管,更禁止封国国君随意串门子。想象一下,一起长大的姬姓弟兄,一年到头难得见上一面,而且心情并不平静。纵观周王朝,如果不将乱象悠悠的春秋战国归结于周王室制衡,除了毁誉参半的礼记,并没有多少值得传至后世的财富。  
因而,周王朝更像是封邦建国的时代而不是自秦以降的时代。可见,一个偌大的国家,内部却是彼此分割,联系并不畅通。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创造文明的动力和社会活力呢?只有将中央王权对国度的统摄力垂直下调,才有可能释放社会活力。在看似战乱频繁法治崩坏的春秋战国,自由迁徙和地区聚合,走向以某个家族为核心的大一统。因为,释放自由的限度是掌握在执政者手中。因而统治者的任务就是维护家族式统一,这是周王朝留下的大一统政治遗产,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一直到共产党第一次建立起工农政权,第一次实现了大多数人建政,才终结了家族政治。  
当然,从春秋战国的乱象纷纷,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活力未有之盛况。然而,这些原来周王室委任的封国更是微缩版的家天下,贵族气质演绎的更加淋漓尽致。以孔子为代表额儒家文化就产生在这个时候。他长期担当鲁国政府负责祭祀的“傧相”(相当于国君的家臣)。正是这样的环境下,才有了孔子所编纂的鲁国国史《春秋》。  
但是,鲁国地盘实在很小,鲁国国君像个十足的地主老财,当他需要孔子,可以和爱卿盘腿而坐对酌畅饮畅谈“美政”,不过这都要凭借他个人的喜怒好恶而定。下一刻情绪不好,孔子混不下去,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也就不得以率领众弟子“游学”各国。谁也不要叩问目的地,像这种怀着投机心理的云游,前途未定。  
相对方圆不过百里的小封国,国家机器赤裸裸体现为国君本人的私有财产。再由家族构成的社会环境中,家族规章的约束力往往大于社会法令。王室之主也是一国之主,无数小家随性组成的叫社会,无数小家强制组成的则成为国家。这也是构成中国社会最基本元素。  
大封国则会建立相对完备的整套国家运转体系。在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情况下,统治集团依靠的并不是“人以及人才“这无形资源,粗暴占据社会资源,筑高墙深湖保卫统治。此外,在以家族为单元的社会中,必然会形成若干个社会集团,而且这些集团与集团之间就像签订了分赃协定似的,各自垄断不同行业不同物种的资源。在统治集团内部建立起特权流通体系。围绕在集团,想混入集团(体制)的社会大多数,不得不被集团制定的“门第”标准所左右。社会大多数在沉默假装睡觉,活跃起来的儒生知识分子被“门第”牵着,成了会摇尾巴的哈巴狗。  
嬴政以雄兵扫荡世间一切旧现象,在广阔的30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妄图打破家族,推行郡县法制,甚至连封国都免了。然而,这个西方夷狄在文化上又极度不自信。一旦军事上的胜利冲昏并不文明的他们,骨子里的野蛮也就显露出来了。所谓法治,不过是统治者将自己的意志上升为法律意志,推行全国达到维护自己的目的。于是,我们接着看到的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在高墙深海类妄图实现万世一统。郡县代替封国,是制度上的完胜,然而推行完胜制度的又是强制的法令。始皇帝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步走的太快的棋。国家法令可以瞬间打破存在了800年的礼制基础,当旧体制被打破新体制尚未健全的“所谓社会转型期”,政权需要拿出极大决心应对突发事件。他的集团显然没有度过这道改革窄门。加上我们熟悉的原因,秦帝国只留下万古功成的美好幻想,便来去匆匆。  
汉武帝推行的察举孝廉制度,又何尝不是在前朝灭亡后瞬间复活的家族势力崛起,所寻找用来制衡家族,扩大王权统治基础的谋略。可以想象,当陈胜吴广军事上一路高歌猛进,那些六国遗少们该是多么箪食壶浆迎接义师,心理面怀揣着怎么样的富国梦啊!短短15年的存在,远不足以消除六国遗少们的记忆。秦亡以后天下大乱,以遗少的名义崛起的势力不可避免。西楚霸王项羽打破天下建制,分封诸王,刘邦也趁机捞的好处。自己堂而皇之成了最大的王。项羽是莽夫,只要手中有刀剑,才不管什么制度文化,什么富丽堂皇。那些都不如刀剑军队有安全感,所以将咸阳付之一炬的时候,他究竟在想什么?难道真的是痛恨这富丽堂皇的繁荣,还是惧怕被这繁荣所害,国破家亡?这一切,似乎都解释着汉初实行的郡县封国并存制度的无奈。所以,武帝不得已推行破除门阀制度的方法,又以“推恩令”不断削弱封国势力。推恩令正利用了人们追逐权势的弱点,堪称诸多制度中的一绝!  
然而,汉武帝毕竟还是走不出时代以及自身认知局限性。除非他能自我否地封建国家基本制度,但他毕竟不如戈尔巴乔夫那般神勇。所以,当中央推行察举孝廉制度,又因为规定并不是严格制定的,存在人为可操作性,也就为落实制度留下一根尾巴。宏观上名曰治国理政需要,在个人看来这不过是普通老百姓挤入上层社会为数不多的机会。与其利用私权打点关系,还不如名正言顺操作制度。于是,这种举荐制度仍旧被旧贵族垄断。直到汉光武帝刘秀砸碎旧统治阶层,开创“光武中兴”,这种制度再也未能恢复功效。  
汉光武帝刘秀本身便是依靠地主武装豪强集团取得天下,东汉王朝从一开始就留下不可能克服的弊端。于国有功的新贵族自视甚高,不断施行土地兼并,中央政府对此也只有望洋兴叹。到了政权中后期,朝中形成了知识分子(依靠察举孝廉征召过来的知识分子),外戚(东汉皇帝年幼,皇太后成为形式上的最高统治者,这些深居宫中的女人,并不熟悉朝政及大臣关系,只有依靠娘家人),宦官(深宫中仅有的男人,身边围绕着一群假男人,外戚跋扈不将小皇帝放在眼里,所以这些人成为皇帝的心腹)三股势力角逐。  
从孔子以来,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士大夫阶层,无论其出身如何,也不管他们是通过何种方式步入朝纲,统统都可以归纳为儒生。但是,这些人在发迹之前并没有多少背景、后台,没有拜会的府第没有行贿的银两,如何才能引起选拔官员的注意呢?于是文人们作秀的劲儿上来了。通过一些手段进入政权中心,父母亡故守孝三年,素服缠身泪流不止,饮食清淡闭门谢客,这些人对后来的九品中正制深有影响。  
三国就好象在复制春秋战国的游戏规则,而晋朝以后的文人们更因为南北朝黑暗政治和生活习惯,变得浪荡不羁。这时候,宦官、外戚早已随着政权新贵族洗牌灰飞烟灭,只剩下前朝遗老、那些说不清来历的知识分子成为统治中坚力量。但是,他们似乎刻意复制当年发迹之痛,将同样不合理的等级制度强加在新人身上。九品中正制实际上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制度本身是倒退的。因而,南北朝同样是乱悠悠。偌大的国家,上天竟没有降临一位贤德的君主,难道天也不看好这个时代?但凡黑暗的时代,朝堂上的主事者,他们并没有上天赋予的德性,窃取国家机器的悖逆,让他们失道寡助。我们不妨将眼观放逐朝堂以外,真正有才德的人不为政权所用,而游弋于体制外,不会再来淌这浑水。  
但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对社会的破坏力决然不同。外戚,宦官并没有多少文化修养,生前狂妄无度,死后一举功成万古灰。但士大夫则不然,知识分子如是作恶,利用公权力作恶,于是留下了一桩桩奇怪制度,后世一代代积累门第制度。死后残留的影响,必将在新的社会运动下才能消除。  
不管是否愿意承认,仅从漫长封建时代看,中国古代不厌其烦上演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游戏。随着外戚势力的衰退,而南北朝对士大夫阶层是一种毁灭性摧残。在战争年代,这些抱守残缺的儒生很容易成为改革牺牲品,而挺身护法的儒生因为不符合政变军官们的喜好,自然不免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无论如何,士大夫阶层在乱世是无法施展自己的美政抱负以及形成集团的。  
隋朝开始实行直到唐朝才得完善的科举制度,可圈可点的是科举不像汉武帝实行推举可随意操作规则。以制度化保障选拔人才的确有利于抑制贵族,并向民间传递积极信号。然而,统治阶层不变的特性终究免不了让制度归于失败。电视剧《贞观长歌》记录,在科举考试中,考生除答好试题,常常通过模仿当朝官员的笔迹,以证明其为官员门生容易录取。有些考生专门以模仿笔迹为乐,竟然连官员本人都辨不出字迹真伪。这并不是好现象,正像唐僖宗以马球比赛决定官员任免一样荒唐。科举制度容易成为统治者控制知识分子的工具,这也是其兴盛千年的原因所在。这或许也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科举制、门第形成导致中国在没有春秋战国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吧。  
之所以会形成门户阶层,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本身的封闭性。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制度只是摆设潜规则盛行。而封闭的制造者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当国家构成从一元变成多元,引入民族国家概念后,文化多样性或多或少会对家族为核心的中华原生态文化有促进作用。中华文化发源于中原还是黄河流域?无论发何处,直到今天用西方思想形态来驾驭社会。中华文化本质上早已在在历次文明冲撞中形成包容兼并特征,才得以流传千年。那么,以多元文化对强势汉文化进行改造算不算全新的革命呢?按照此前的理论,落后的野蛮征服总会被被征服者先进的文化所征服,这两者是相互矛盾,这倒是很有意思的现象。一切答案会在唐朝展现。最起码,很少听说唐朝再出现家文化甚嚣尘上的消息了。  
唐朝中晚期仍旧出现了东汉末年的惨剧。唐朝是中国古代国防力量比较薄弱的,通过藩镇意图再现周王朝拱卫京畿。大唐统治者当然可以做周王室一般的美好畅想,中央政权足够强大分封恩典。但原本用来预防民族政权的藩镇,却给自己灭亡预留了定时炸弹。历史总要在过后才能旁观者清,身处其中的人们无一不歌颂政策伟大。藩镇节度使大多成为天下纷争的各路诸侯,成为五代十国割据的开端。这些带有浓重归属味道的少数民族节度使,大多还畅想者半奴隶半封建制政权。但历史不再容忍贵族政权局面出现。五代十国之乱,是历史主宰者打退妄图复原贵族政权的工具,不能再盛世之后陷于停顿。  
陈国将领黄桥兵变,扯下大旗黄袍加身之后,南中国被迅速荡平。此时的统治阶层还剩下什么人呢?宦官势力被黄巢起义军毁灭性摧毁,再也爬不起来了。外戚也随着政权不稳定,没有滋生的土壤。而士大夫则在唐帝国开放风气的熏陶下,洗掉了魏晋时期的玄易怪诞,也避免落下个迂腐。杯酒释兵权,让那些类似于刘秀的跟从者避免了分裂。赵匡胤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武将式的简单思维,竟然使本朝未能出线贵族阶层,而且为统治阶层重新洗牌开创下足够的空间。  
武将出身的赵匡胤是不自信的,为了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不惜大设官员让他们相互监督。纵观整个宋朝,知识分子地位空前提高,出现的几位理学大家以及书院名山便是明证。不经科举位列朝堂,总显得不那么光彩。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重用读书人,知识分子们在朝中已形成庞大势力,再也没有谁能阻碍他们的脚步了。知识分子地位高贵的时代,也是社会活力大为释放的时代。因此,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便在此刻汇聚了。  
然而,我们知道的时局,对以汉民族构成的政权并不是有利的,知识分子那般忧国忧民的情愫高涨。国家所能给予知识分子的最高之权利正在于自由之思考与呼喊。因为归属感和被重视,他们不敢怠慢,而且愿意为这个国家奔走呼喊。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篇章便是出于此。江山不幸诗家幸,在社会即将被程朱理学所禁锢之前,这个时代并不是坏的。  
元朝统治者恢复了贵族制度,更可恶的是恢复了等级制度,这确是历史发展的倒退。而相比之下的清王朝受汉民族文化影响深远,逐渐脱离了原来落后的文化印象。虽然直到乾隆皇帝才彻底废除满清贵族制度,但历史留给大清朝的时间并不多了。众人皆对明王朝颇有微词,而《明朝那些事》和《万历十五年》为我们全景展示这个并不让人厌恶的时代。  
自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归来后,明政府突然对海洋活动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究其原因还在于长期的贡赐贸易加上国内并不扩展的生产规模,更为重要的是明王朝统治者的天然保守心理在作祟。郑和下西洋传播扩散中华文化,真的呈现万邦来朝盛况。但是文化之间的差异,很多新事物并不能即可获得王室的认同。作为家天下的朱明王朝,并不会过多在乎本国生产能力。只要是不危及统治者权威的消耗,以丁点物力换来不同肤色种族齐聚朝堂三呼万岁,对统治者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得出类似的规律是,中国历朝历代在对待远方来客的时候,只要你满嘴好话,还决心跑回家说好话,你要什么好处天朝都可以尽量满足你。吸引来更多人说好话,说给皇帝听百姓听,满足孤家寡人做“天下皇帝”而非“本土皇帝”的欲望。皇帝们只会羡慕唐太宗“天可汗”头衔,而忘了他更多的是一个明君,所以皇帝们学习的是如何制造英明寻求万岁罢了。但是,随着世界发展形势变化,明王朝所在的时代早已不再是“所有对手还未苏醒而唐王朝已经快速奔跑”的时代,更为糟糕的是,朱明王朝正打算在这一轮新的赛跑中装睡。因而,郑和下西洋带来的全新文明非但没有成为革新动力,反而加剧了统治集团对非正统文化的恐惧,他们迫不及待的关上国门。  
然而,朱明王朝剩下的半壁江山,对漠北少数民族失去天然的防御屏障。政权在面对外敌入侵无能为力,连年征战失利。朱明王朝的皇帝们低能白痴,终于导致了宦官势力沉默数百年后风生水起。前有刘瑾后有魏忠贤。但是,在国土周边政权林立的形势下,国家安全防卫得不到保障,宦官势力最终形成不了多大气候。国家处于危难之中,靠着科举制度发迹的知识分子把持槽钢,因为政权矛盾远甚于内部矛盾。东汉和唐朝末年的悲剧不会再次上演。  
此时,我们将目光转向民间,看看民间的变化。这也是真正开启对共产党文化思考的开端。郑和下西洋到底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汉张骞出使西域是为国土主权,修复加强周边地区国家关系;唐朝则万邦来朝,冲着中华文化而来。郑和下西洋就是往外送东西,但此种举动体现出来的态度,不难看出朱明王朝多么想恢复数百年前的荣光。异族新文化就像引入的农作物马铃薯一般,在任何柔弱的水稻不能生存的土地都能坚强的生存繁殖。大明王朝这些年的农业形势喜人,由过去的吃不饱变成了足够温饱。对土地依赖程度降低,足够吃饱的农民,对于以农为本的封建政权意味着什么?  
生产关系从此开始微妙变化。贡赐贸易输出大量的丝绸瓷器,客观上带动了民间制造业。可见,中国瓷器、高档茶叶是专供贸易关系用的,普通百姓只能使用黑陶,喝凉水。从倾举国之力航海到不让片板下海,政府态度之巨变实为罕见。东南沿海的居民是随着航海走上富有的,相对束缚在土地为温饱而整日劳动,贸易让这些人切实感到好处。眼看着不让片板下海,阻隔了无尽利润,沿海居民蠢蠢欲动,加上衙门官员腐败,私家出海风盛行,民间贸易蔚然成风。一旦尝到甜头,被视为刁民的人群是敢于违犯政策的,他们岂不是推动进步?  
马铃薯带来的农业高产,对传统农业走向商业化,解放农业生产力具有象征意义。死气沉沉的政府管不住这次变革,民间行为正悄悄蔓延。随之而来的官民矛盾,大大降低了民众对政权的认同感。农业商业化带来的重要意义是促使传统农民身份转变(并非农民变成农民工)。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不再是“雇佣人数不超过8个”的禁区。民间贸易激发了社会活力,也对社会文化革新提供了试验场。  
家族式贵族,以及构建起来的贵族制度实际上贯穿整个中国历史。贵族式家族依靠占据社会资源,依靠农民依附在土地上,竟然统治中国达2000年之久。由此,贵族形成集团并控制的政权中,必然形成以血缘(古人认为上善若水,然则血浓于水)为坚强纽带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被我们今日所诟病的阶层。而且,在家族与家族之间,是没有供人独立生存发展的空间的。除非到达梦中的桃花源,但桃花源在遇见人类之前何尝不是荒草蓬蒿一大片呢?可见,游弋于家族形成的社会,没有血缘是天生的致命伤。要想进入家族内部,就不得不顺从家族规定,就不得不甘当幕僚下属的命运。  
社会关系植根于生产方式。农业生产能力提高了,从前被认为种不出粮食的土地现在可以收获了。从前整天劳作不得休息,现在可以做工吃饭有空消遣了。雇佣工人的东家其实都是些旧家族的主人,他们为了追逐眼前的利益,都不知道是在做自己体制掘墓人的开端。虽然,这时候的商业活动范围、规模及总量都很小,但随着中央政权没落,社会监控一旦放松,民间势力就活跃起来了。  
民间商业活动被视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式集团的杀手锏!于是,构成中国数千年文化特征的社群制度在瓦解,而新制度还在缓慢形成中,未能及时补缺。清兵进入山海关,直取北京攻陷紫禁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一棵歪脖子树上。清兵越往南方,采取的不再是烧杀抢夺,他们知道这是在收复属于自己的地盘。清军所到之处,当地地主乡绅主动迎合过来。除了将长发扎成辫子,清军需要收买人心,尽量秋毫无犯。因而,改朝易主对商业活动暂时不会产生明显冲击。清朝历经百年盛世,商业活动虽然不温不火,却不至消亡殆尽。大清盛世不过是噩梦前短暂的苏醒,国外使节向天朝频送秋波,这些狡猾外国人,摸透老皇帝和近卫大臣的喜好,挑些好听的话好玩的完活儿往统治集团手中递。大清王朝一派祥和,官厅飘散着缕缕茶香显示出天朝的安逸,而英吉利此刻正开展蒸汽革命。外国使节不再只是祈求赐予一些瓷器,丝绸,茶叶,他们想要征服马可.波罗所描述的这一片遍地黄金的土地。  
刚踏上雄伟紫荆城宫殿的小国的公使,无一不会被这气势所震慑,想必他们掂量着脚步,轻声跟随在管事太监后面,诚惶诚恐的觐见大清国皇帝陛下。在他们心里,强盛中华帝国的印象在心头植根了好几个世纪。所以,他们乐于接受叫人厌烦的繁文缛节。并不会凭借资本原始积累对中华帝国产生不良念想。这次来国并不只是为了获得赏赐,而是协商通商条件。自恃天朝上国的满清王室应允了小国要求,天朝大国无奇不有,谅尔等小国地瘠民贫,也拿不出上得了台面的物件。进不来市场没关系,天朝物阜民丰,要什么应有尽有,只要万岁喊得响亮。  
西方的商品的确进不来中国的市场,并不是因为民间资本力量拥有足够实力阻击,人民生活太过于贫穷,实在没有富余购买力。长久封闭的生活环境也未能形成西方式生活习惯,自然也就用不着西方工业商品。当然,也不排除帝国高赋税无形中抬高商品价格,廉价的工业品流入内地经过关税上调,摇身一变成为昂贵的奢侈品。由此可知,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华大门后,要求中国将关税一降再降。  
新生事物总会带几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质。高傲的新兴资本主义贵族依靠武力夺取国内政权,进而侵占印度。他们当然不会甘心止兵于中华帝国大门外。在同帝国各级官员交往过程中,列强们意识到繁荣背后掩藏着真实的腐朽。因为长久的封闭造成自足式的强大,让这个政权丧失了存在的危机感。而她的好客心理在招徕万邦宾客的同时,也将自身缺点暴露在一些别有用心家伙面前。于是,列强们打算牛刀小试,利用小小军舰(不算军事挑衅)刺探帝国的虚实。可悲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咸丰皇帝自认为小小夷人不过是想要开口岸,要点路费,连眼皮都不眨一下便答应了。然而,列强们欣喜若狂,将咸丰的不屑当成了帝国江河日下,他们终于敢于去一步步否定脑海中那一幅强盛帝国的图景。是的,他们正打算去打破它!于是,一场场更大规模的挑衅正在策划,一部部条件更苛刻的条约正在草拟。清朝统治者觉得大象对抗蚂蚁的战争,不是同量级博弈,面对挑衅再次不屑。清朝军队仍未出来参战。当然,朝中大臣心里都清楚,林则徐授意于天,弄的虎门销烟直接导致战争,林则徐由英雄变成替罪羊。善于揣摩主子心意的众大臣们,念及战争人人自危。不是担心国家战败,而是担心自己领兵迎战。梦魇被打开,饿狼蜂拥而至。  
此时的民间正在如火如荼地走向资本主义萌芽。却被无情的战败附加条件中断了进程。再来看看民间商业活动到底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什么影响?民间商业活动分为生产和销售,而此时兴起的晋商徽商其实就是靠着销售起家的。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晋商,不重诗书礼仪不重功名利禄,从小教孩子买卖贸易知识,等到有钱再捐个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为现代意义的官商勾结的原型。而儒家以读书为步入仕途的手段,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受到现实制约。此外,满清实行八股文制度,培养奴才降低官员素质。科举不再成为步入仕途的唯一通道,有钱人蜂拥而至,科举制也规则暗涌,儒家文化受到极大损害。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官商勾结最终却促成家族升华。这时候的家族早已超出血缘,已由书香门第演变为权钱府第。也即近代历史上的民间财团,这也奠定了近代中国发展格局。  
实际上,民间商业活动一方面在破坏传统的家族式社群制度,另一方面似乎准备走向社区模式。但是,恪守祖宗王法的清王室不可能允许这种渐变。这种威胁统治基础的渐变,终有一天会动摇上层建筑。民间商业活动势不可挡,况且地方官员才不会自断财路和政绩,政府也就无法根本消除这一趋势。于是,用繁重的赋税阻碍民间商业壮大。规模稍大的家族自觉同官府建立微妙关系,其他小家族又多半依附于大家族。这层微妙关系涉及地方经济、稳定和政绩,官员到任的第一件事不是祭孔庙访黎民,和地方豪绅把酒言欢总归是必须的。  
这一切在战争面前多么不屑。列强发动战争抢占市场,更摧毁了民间商业活动继续发展的空间。试想,当战争附带的商品大量流入中国社会,民间商业根本落后性立即显现出来(民间商业活动的进步是相对封建制度而言的),民间商业破产手工业者失业,丧失的土地再也回不到手中。于是,当家族式社会尚未完全根除而新的社区又未能建立起来,底层社会思想意识十分混乱。从前大可以愚昧地做天朝草民,三十亩地一头老婆孩子热炕头,虽然世代清苦却也安逸。但此刻他们没了工作更没了土地没了生计。顺民时代不复存在!民众的混乱似乎可以预见,只不过这种混乱到底会造成什么结果?对日后共产党又有什么启示?(现在的情况是,民工既不能回到农村又不能有尊严地在城市活着。)于是就有了两次流民运动:天平天国与义和团。这些都不过是失地农民阶层对生存的基本诉求罢了,合情合理丝毫不过分!太平天国洋溢着资本主义的梦幻和底层社会社区建设大体上相投,久而久之可能走到一起。由依附土地的贫农到成为自食其力的手工业者,现在又成为失业无地流民、饥民,还有什么信仰可言?  
1840年,被历史学家们认为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而可怜的清王朝在历经百年盛世之后,由东方强国突然间成了万邦耻笑的对象,而它短短的建国史也被史学家分成两段来研究。一个政权明明还没有丧失其合法性,却在两种决然不同的环境及众人眼光迥异中前行。无论是商王盘亘迁都还是周召共和,哪怕是安史之乱彻底改变唐朝国运,乃至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们的变化始终没有清朝来的根本,这也算是亘古未有的新鲜事。按照1840理论的划分,中国由封建专制社会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时期。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改变。但是,笔者认为1840产生的耳熟能详的社会性质改变,不免与成就俗套,倒不如一探究竟文化到底怎么变的。  
为什么以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呢?通过整理材料可以找到以下几点佐证:  
其一,林则徐牵动的国际关系变革。身为士大夫阶层的林则徐被老百姓尊为民族英雄,这在晚清官场中并不多见,足见老百姓对林总督是认可的。林则徐不仅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更在他的支持下,湖南人魏源才编译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响亮口号。可以说,中国统治阶层内部早就分化出走向西化的势力。但是,凭借虎门销烟登上历史舞台的林则徐,又成为由此引发的鸦片战争的牺牲品。自鸦片战争以前,大清帝国在列强心目中一直是强盛的象征,他们唯恐处理不好和这个大国的关系,断然不敢表露半点挑衅心理。而工业革命前,清朝的GDP占据当时全世界的一半。在任何国际关系中理应居于中心地位。随着列强炮舰袭击,这种国际关系正悄然发生改变。当然,林则徐一开始就在坚决执行皇帝的旨意,清政府将其发配边疆并不是因为列强的炮舰,而是习惯性利用替罪羊,避免事端。可见,随着正直之士的流放,士大夫阶层人人自危,大多数士大夫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安于现状。不求闻达于诸侯,最起码得以保全官位不至身首异处。正因为统治阶层对待社会事件的消极态度,让士大夫的西化趋势暂时消退,至于洋务运动则是在士大夫切实感到战争带来的切肤之痛后,咬紧牙关而为之的。  
其二,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与外国冲突失败。远古的汉唐,及至明清的边疆战争,用今天民族的视角看,都只算是国家内部的冲突。就算偶尔归于失败,也会有新的政权来替代,汉家天下总是稳固的。但是,1840以后,的中国社会却在发生着本质变化,而这次战争的确是失败了。近代中国被列强不断蹂躏、践踏,于是乎,1840成为开启中华民族苦难记忆的闸门。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丧尽,对于每一个历尽那段历史的人们来说,一种高涨的对民族而非对某一政权的挚爱,从心底生出来。旧中国千疮百孔,给青年毛泽东留下很深的阵痛。  
其三,1840年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并不只是王朝更迭,而是阶级属性根本性巨变。上层建筑变化也反映出底层的嬗变。就算上层建筑发生变化,在火烧圆明园之前,诸如统治阶层内部分歧、斗争等,变化表现得并不明显。外国公使依旧的按照严格的礼节觐见王室成员,可见天朝的威仪还没有根本性丧失。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仍旧是以国家主权姿态设立的外交机构。但是1840年是帝国主义商品经济伴随炮舰进入中国市场的正式开端,接着有依靠多次战争及条约议定价格及通商口岸。特权庇护下的西方商品经济迅速挤压国内市场空间。诚如前面说的,一方面颠覆传统家族伦理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又在酝酿构成新的社会模式。现在,西方的入侵使得中国(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基层社会没有一个明确的信仰。中国人思想混乱了,礼教沦丧由此开始。  
这种推测并非没有道理,科技制度被统治阶层意淫只剩下专门制造奴才的工具,禁锢思想禁止思考,对知识分子造成极大摧残,而实行严格的“文字狱”给知识分子敲了警钟,顿时人心惶惶,而后万马齐喑了。对清政府的一次次失望,逐渐浇醒知识分子放下现实。他们中的一部分开始埋首故纸堆行考据之学,这些人不过是将古人的东西拿出来玩味,以期不问世道变幻。另一部分人则寄生荒野,在一片远离政治朝堂的地方,悉心自己的学问。官场腐败卖官鬻爵,伴着商业活动发家的有钱人捐官,破坏了科举制度纯粹性。读书人要想透过读书求取功名步入上层社会,越来越不可能了。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清王朝祖先们毕竟是诞生自白山黑水的少数民族,身为统治者的少数民族在面对庞大子民时,总归不自信。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阶层内部总会出现两个朝廷。内廷由少数民族贵族构成,掌握实际权力;外廷则由汉族和其他民族充任,扮演边缘化角色。两套班子并存实际上影响了国家正常运转,内廷的私法往往横加在国法之上。于是,家族化的势头又出现了。满清所处的历史关头,家族化贵族并不是好现象,但祖先的血统气质决定其不可避免。大贪官和珅就是庞大家族见证。而享受祖先时代恩宠的八旗子弟更是一个庞大集团。他们不会从事劳动,绝对是寄生在政权体制的庞大寄生虫。于是,清王朝不得不加重赋税。  
如果此刻家族化程度还不够明显,随着太平天的兴起刺激湘军快速成长,这时候不仅出现近现代意义上的家族,矮个子儒生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更成为近代军阀的源头。这一支以儒家经典理论为指导的地方武装,在晚清军事舞台上扮演最重要角色。可见,随着湘军在清王朝政坛的崛起,扮演者救火者角色,家族政治达到新的高峰。从曾国藩系统走出的左宗棠、李鸿章成为晚清叱咤风云的重臣。从曾国藩一直到李鸿章,家族始终围绕在统治集团周围。直到袁世凯以足疾未愈拒绝朝廷征召拒绝为官,手下军队不听朝廷节制,预示着家族具有独立资格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内部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大刀长矛等冷兵器在新型战争中变得无用武之地,依靠人海战术根本抵挡不了海战。必须利用炮舰来抵御入侵。领导层并不想挨打,也没有意识到被打,只是他们资质太过平庸,生活在太平盛世闭目塞听。手下的这帮朝臣正在替主子积极谋划着富国强兵的行动。于是,创办实业,兴办海军,翻译西学以及送人才出国培训,成为众多国家大事中的新项目。在一番运动式的准备工作后,北洋、南洋、东洋三支海军舰队在皇恩浩荡庇佑下建成了。这时候的海上军事技术不存在自主知识产权,从西方买来的大多数船舰不过是些性能很差的淘汰品。这和我国台湾地区购买军舰情况极为相似。但是,如此重要的国防自卫武器全部依靠进口,天朝上国的面子总归挂不住。于是,国内兵工厂将买来的军舰大卸八块,开始按照外形仿制起来。然而,买来就是垃圾,不成熟技术仿制的只能是更次的垃圾。所谓枪炮不过是些爆不开的铁球,落在列强铁甲军舰上连个窟窿都砸不开。我们知道为慈禧太后准备万寿庆典的烟花礼炮是可以喷射的火药,但战争中飘洒的却是些沙子。庆典燃放的欢呼掩盖了战场浴血奋战的拼杀声。  
最终博弈结果可想而知,这就是洋务运动,美好幻想加上举国体制,迎来惨痛失败。甲午战争标志革新失败,彻底失败了!  
但是,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而它的负责人却在运动中尽收好处。国家投资兴办自强实业,失败了钱打了水漂,还有一部分国家的钱进了私人腰包。国家不幸官员得利,最重要的运动失败洗礼了官,他们不再靠着俸禄和下面人的孝敬过日子。湘军政治预示着各省需建立军务,而太平天国运动则刺激了他们这样做。从1851年金田村振臂一呼,一个落地书生靠着半截子洋理论如何能号召百万饥民,一路北上攻城掠地,建立政权半颁行律法,占据清王朝江南粮仓银库达十数年之久。而太平天国运动中所杀人口不少于一亿!如此难以根除的农民运动。自然不能将剿匪重任托付在以抽大烟玩女人为乐的八旗营。于是,各省操练团务,实际上形成了私人拥有军队的局面(这种情况在1912年清帝退位,前朝封疆大吏仅用竹竿挑落几片房檐上的瓦片,以示自己坚定革命可以看出来)。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家族发展脉络:贵族—士大夫—商家—军阀。从古至今,家族没有消除,而是在不断变化着形式。两千年来,我们始终痛着孔老夫子的话不动摇。  
时间辗转到两个举子的对话。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和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发生激烈争论。各自对国家民族命运,出路有不同看法,谁也说不服谁。而最终两个人的出路也大相径庭。二十多岁的青年以协作为目标,意图用文字警醒国人。而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最终成为对清末帝俯首称臣的保皇派。他们便是康有为和梁启超。而甲午海战是继鸦片战争之后,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转折。从民族情感来说,中华帝国从来没有将这个自汉朝以来就甘当学生的矮个子国家放在眼里。现在却堂而皇之败在日本人面前。天朝上国的优越感顿时荡然无存,从民族习惯来看,这比被英德各国打败更加不能接受!从此,清王朝开始了真正的改革。  
同样的历史发生在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以体积比中国还庞大的姿态不屑与日本较量。然而日俄战争中,俄国遭受了让人大跌眼镜的失败,引发俄国国内政治地震。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并没有引发地震。这或许是数千年超稳定社会结构使然,或许是数百年愚民政策使然。甲午战争开始前两年的1893年,一个注定改变中国命运的小生命在湖南韶山冲诞生。历史总会给现实发展预留空间,国难当头,一个民族要想免于灭亡,上天必须降临可以带领民族朝前走的人。可幸的是戊戌变法归于失败了,它不仅彻底断送了清王朝最后的希望,也使更对人对满清有了清醒认识。  
一个政权消失以前,统治集团早已丢尽了脸面。1899年后的大瓜分狂潮,清政府不再受到主权国家应该享有的礼遇。外国人觉得根本没必要对眼前这个老太婆存在半点害怕,她蹦着个脸只能吓唬跟班随从和小老百姓。当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宣布仍旧支持由慈溪统治时,老太婆欣喜若狂,厚颜无耻许下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承诺。此时此刻,从咸丰开始入睡的梦才依稀苏醒,却发现早已身陷囹圄。康乾盛世的荣耀早已散去,世界规则发生深刻变化。现象一下当外国人送给慈溪火车,她却用马拉着到处跑的情形吗?电影《让子弹飞》开头说的很清楚:谁说马县长是做火车上任的,火车只是假象,前面有马拉着跑,而烟囱冒出的烟雾也不是锅炉烧煤,只是吃火锅冒出的水汽。慈禧的马车和马县长的马车折射出的是同一种心态。表面上繁荣不过是历史的假象。当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时,他们意外打开一个宝库,发现里面竟然堆着从外国买来的洋枪!他们或许不知道为什么,而我们看了已经忍不住想怒骂了。而现在,除了奥匈帝国,其他七个侵略国仍旧存在着!大清帝国在哪儿?  
如果说太平天国刺激了曾国藩系统(地方军阀)的崛起,那么义和团则刺激了袁世凯系统(北洋军阀)的崛起。30年后,袁世凯再次上演曾国藩的传奇,当他并不是秉承湖南经世致用,自然没有坚定的忠君思想。有人说,袁世凯是窃国贼、卖国贼,实际上,袁世凯不仅将湘军的近代军阀集团由雏形发展成现实,而且对加促清王朝灭亡起到关键作用。不要忘了。袁世凯并不是中规中矩的读书人,更不是依靠科举上台的,但历史却给他了机会。  
袁世凯绝对不敢称其为伟大。但有一点不容置疑。当他在世的时候,中国还不至于出现军阀割据和战乱不止。当然,各路人马伺候着不同的帝国主义主子,激化矛盾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袁世凯的存在无关进步活着落后,他却为辛亥革命成功保证了相对单纯的环境,当然也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如果仅凭借孙中山专做政治运动不重视军事运动,手中没有雄兵没有武器,是不可能顺利结束帝制的。而且,各路诸侯、军阀也不会善罢甘休。所以,袁世凯的强势统一以及暂时的合作态度,为结束帝制做出很大贡献。但是,蒋介石日后不得不长期面对军阀混乱并维持形式上的统一。中央与地方土皇帝之间存在根本矛盾,让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有生存空间。就袁世凯集团而言,这种统一的局面为推翻帝制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孙中山的成功实际上带有很大偶然性。回想过去,他仍旧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并上书李鸿章表达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只不过年迈的李中堂不会高看这来路不明的信函。这是怎样的傲慢与偏见,才让孙中山放弃幻想,逐渐成为革命者。其实,除了发动组织成立革命组织以外,常年游学日本的他并没有参加多少实际的革命活动。文有宋教仁武有黄兴,依靠这两个湖南人才托起孙中山的影响力。从武昌暴动第一枪到黄花岗起义,他始终远离第一线战场。但领袖始终是领袖,当宋黄二人相继死去,人们才真正发现幕后孙中山的能耐。没有枪没有军队的前总统,领导几次并不成功的运动。当他深知军事斗争重要性,才有蒋介石上升的机会。  
中华大地,自康梁呼吁革命后,还没有出现那个人敢公然站出来继续呼喊革命。1893年,兴中会成立后,各地革命性组织就像雨后春笋般往外冒,民间积蓄多年的革命愿望终于敢激发出来。随着1905年同盟会改组诞生,革命者走在一起,孙中山的地位空前高涨!依靠这个平台,他实践者自己对民主革命的艰辛探索。  
当然,孙中山先生的实践也告诉后人,先到为君后到为臣的道理。按照今天官方评价标准,孙中山的伟大不在于让出总统职位,也不是为自由民主做出努力。而是他无论何时何地都在维护革命果实,而且晚年提携帮助共产党成长!从我党的立场看,这是最为关键的。因而,孙中山画像树立在天安门广场正中央,孙夫人宋庆龄先生担任新中国中央政府副主席。对年幼共产党的关爱,让孙中山获得伟大尊敬。  
当孙中山让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按照协定,袁世凯成为全国实质上最高统治者。而且得到了南北方面的一致认同。袁世凯对梦寐以求的地位似乎一下子适应不过来。虽说自己也是民国开国者之一,但骨子里前朝遗臣的德行还是迫不及待爆发出来。然而,孙中山下台前毕竟留了一手,意图通过议会大多数限制总统权力,通过政党政治挑战北洋军阀垄断。孙中山在任总统用于无上权利,为了遏制袁世凯,便组织参议院临时修改宪法,提出扩大总理职权来限制总统。在总统由北边担任的同时,总理须象征性由南方代表担任。由此体现南北和谈彰显出的公平。袁世凯有枪有军队,自然不会坐视这种无端条件,他坚信有枪才有发言权。  
让人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大总统的权力和皇帝没什么两样。南方军政府除了发出无声的抗议之外,也拿不出其他对策。没钱没兵得革命党人这才意识到,他们的处境有多被动。其实早在向北方交权时,有人便警告过黄兴,军队万万不可裁撤,将来连个翻本的筹码都没有了。现在证实了这句话。当袁世凯晋洪宪皇帝大位,除了满朝文武机械式的叩拜,还有并不响亮的反对声。然而,上天赐予袁世凯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却不能容忍他违背天意的事儿。垂暮老者对祭天称帝怀有浓厚兴趣,我们无从得知他心里想些什么。但这位政治强人的逝去,使得外表坚不可摧的北洋系土崩瓦解。南方政府的机会来了。  
如果说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是归于共和思潮,我想着实在高估了辛亥革命以及中华民国建立的意义。“二十一条”折射出日本妄图独霸中国的阴谋,袁世凯不敢明目张胆,这个密约直到他死都未能完全同意。所以,当他死后,北洋系迅速分类成三大阵营,地方派系也纷纷独立,每股独立势力背后都有列强的支持,他们对内欺压人民,对外甘当列强在华代理人。  
于是,一场场旷日持久的军阀混战开始了。战争不仅破坏了国家安宁,而且征兵征粮征赋彻底打破了社会正常秩序。我们无从得知多少中国人战死沙场,多少资源设施永久性破坏,多少财富趁机流转至外国。这个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正教育有志于改变国家命运的青年不再逃避责任,开始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造运动。无数人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出路,他们或团结或争辩或牺牲或潜伏,最终因为不同政见,逐渐形成两派,即国民党和共产党。  
历史永远让人感到希望,哪怕是微凉的。维新运动留下的仅存硕果京师大学堂在战乱中始终保持自己的静谧,这又是在传递什么呢?实际上,那些看似毫无主权观念的军阀头子并非全然莽夫。因为各种原因,他们不约而同的开始重视教育—功利性很强的教育。由此,北大得以存在却成为升官发财的渠道并不奇怪。这或许是历史给中国变革留下的最宝贵圣土—历史最重要的财富就是人才。当然,正因为时局混乱,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全国性政权,而且军阀之间混战,让政府得以暂时放松对社会的监控,思想自由成为可能。放眼2000年前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又何尝不是产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呢?  
共产党是由一群对社会怀揣着高度学识和理想主义的青年成立,更是靠着社会运动发展壮大的,在对抗北洋政府统治的学生运动中,早期共产主义人士活跃其中。1919,不仅是思想文化大交汇大论战,更是对社会心态的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当前会心态对时局的不满已达到足以诱发暴力革命的程度。学生运动具有很大社会破坏力,足以震慑当局,但是这股改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正确的纲领、组织引导。于是,那样一个语境新颖、充满激情、富于理想的政党亟待产生。  
在1919的前夜,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用鲜血来祭奠过去的抗震,开启对这个政党鲜红的信仰:  
  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难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五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的屠戮妇婴的伟绩,的惩创学生的,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六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七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静待这场翻天覆地革命的到来!  
难为鲁迅  
毛泽东,一个操着浓重湖南口音的年轻男子,穿着长衫走进北大图书馆,以每月8元的薪金担任图书管理员。当然,他此番进京并不是专程仰慕北大之名,信誓旦旦来参加事先安排好的工作。其实,他肩负着为赴欧洲留学募集学费的重任。就是这样的阴差阳错,让这位为了寻求真理而放弃做教书匠的青年人,意外接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一切源于适应。在北大这个精英群体中,中专生身份且穿着守旧的他,在同龄人中间难免被人奚落。这些都不是他在乎的,他欣喜若狂能在书的世界徜徉,能恶补自己落下的见识,增长对宇宙社会的思考。当他跟随这群即将赴法留学的青年来到码头时,他并没有将自己是做留学的一员,内心坚定做送客。他暗下决心,拯救现实黑暗的社会,难道一定要到不远万里寻求答案?难道本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赴法学子对这个常让人出其不意同伴的突然决定,并没有表现出太多诧异,除了感叹惋惜外,更多是说些彼此鼓励的话。这个从小不受礼教拘束,不爱读四书五经偏爱武侠传记的青年,天生一副猴性。告别同伴,他重新回到北大图书馆,听大师论到,听学生高谈阔论,自然,他自己也开始了深入思考。在北京执政府控制区域,他目睹太多现实社会的黑暗不公,不得不让他从书堆惊醒,反思自己报国理想的可行性并逐步修改。此刻,他精神感觉压抑,倒不是因为生活上的困顿。对热衷思考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思考的无能为力更让人感觉痛苦的。然而,他最终结识了李大钊而非胡适。从现实角度看,两种道路的选择如此之近。  
他并不知道更多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事情。但是,李大钊先生介绍的这种主义实在太过于刺激,对于他这种喜欢猎奇的人来说,实在具有太大吸引力了。在他骨子里的反传统精神,对之乎者也的繁琐语态十分反感,而白话文兴起之初,各类用白话文写就的文字无非论道国内前途形式,之前没有哪种文章读起来会有这般清新感。青年注定要走上这条道路!我无法获知在面对眼前1919年的社会运动时,他内心表现出多么兴奋、狂热。他留下来了,看到了国内青年的活力,才发现青年的活力才是改造社会的动力,暴力革命的动力!他再也不能平静下来,预感到社会即将迎来全新变革。不久以后,这场激发了社会活力的运动,刺激了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他代表湖南参加共产党一大。  
在整个早期共产党活动中,有一个人必将影响整个中国历史,他就是被毛泽东称赞为中国当代最伟大文学家的鲁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这个虽不是共产党,但比共产党更具激进特征的伟大人物。  
记得有一部电视剧是这样描述鲁迅的,时值1936年,国共两党交战正酣,而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文学家的死竟然牵动着一度牵动着当时的政局。剧中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获悉这位文学家的死讯后,公然发表缅怀之意,并大赞赏其高尚人格和作出的历史贡献(虽然文学家当时对共产党军队并未抱有什么希望)。而作为国民党总裁的蒋中正则是通过国家媒体发表正式谈话并称,由于近日这位文人的去世,剿共大计不得不暂缓,而政府必须对此表示深切哀悼。不管这部电视剧来源于何种文本作此番描述,又或者是出于歌颂某些思想而艺术性造假?但历史上的毛泽东却是在北大做图书管理员时,就很喜欢读他的文章。而其极左、批判旧社会战斗力造成巨大社会影响,一贯奉行文化高压政策的国民政府也不得不容忍,而不至于像残杀闻一多诸辈,眼望其老死。我们可以读出此人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绝对具有的特殊地位。而此人,正是鲁迅,中国现代历史上最伟大文学家,勇于追求真理的自由战士鲁迅先生。  
按照中国人在共产主义长达60年的宣传战中形成的思维刻板印象可知,中国社会制度下的一切事物、一旦与政治牵扯上关系。便会横生出高度。鲁迅这样一个驰骋于北洋政府和国共两党之外的,具有超强独立性的社会性文人,可以说是空前的。  
要万分庆幸这并非是一片立足严谨的学术论文,让我可以投注于一些笔墨来还原真实的鲁迅。很显然,从历史教科书给出的结论和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来看,鲁迅先生完全已经成为了为了批判而生,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人而存在着。在他身上我们闻不出半点人情冷暖与儿女情长。这难道是对于一个伟大人物的科学化标榜和精神的科学化传承吗?  
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想我自己未曾读完《鲁迅全集》,不好从宏观上着手来分析,请让我们通过对中小学语文教材上选编的鲁迅文章的分析,来找寻真是鲁迅的蛛丝马迹吧!认识鲁迅、走近鲁迅。毕竟,我们大对数人认识鲁迅或许只有也只愿意从他有限的几篇作品入手。谁也不会再愿意去啃他那令现在的我们读起来费解的文字。且,那些经典藏于各大学校的图书馆内,想必早已是布满了历史的灰尘。看来,渐渐被遗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了。因为在这个追求和谐和平和基调的伟大国度,统治者愿意保留一些早已被其束缚了的愤青,以此标榜这个民族思想上具有多元化。但对于大对数民众,则是希望他们更多的醉心于生活的选择上面,而不是去思考和质疑活着的生活状态。这样一个并非依靠选举等形式获取公权力的政权,似乎只有通过改善国度子民的生活状况,自觉和人民的世事百态联系在一起,才能捍卫和巩固自己所谓的历史选择赋予的公权力。新时代的麻木状态,使得鲁迅难免于不被重新遗忘。而他的书被历史的灰尘覆盖并不是什么值得深思的事情。  
这位先生的童年一定是十分淘气、十分乐于观察、十分富于同情心、十分善于思考和内心批判精神的(虽然此时的他或许还不能上升到批判的高度)  
曾几何时,中小学生竞相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下三味书屋的早字。为什么不能刻呢?我们所尊崇的先贤圣举,我们至肩与圣贤比迹,有何不可?似乎老师也找不出什么禁止的理由。实在是,无聊的学校生活难得有如此实际动手操作课程,又何必去扼杀掉呢?至于老师的不阻止到底能否上升到这样的思想高度而不横加阻拦,我想未必如此吧。应该说这种木质课桌椅本已陈旧,而刻不刻东西似乎都不足与无厘头的冠之以破毁坏公物的罪名了吧。于是,校园之内,刊刻成风,到成为小学生们对鲁迅原始崇拜的形式了,毕竟小学生们读不懂先生文中之意。  
当然,小学生们刊刻早字,自然不是为了提醒自己要早些来学校,我想更多是出于热衷于比赛看谁的刀功好,看谁的早字好罢了,更深一层无非就是为了表明这是我的私人作为,于是就有早字印记为证。而鲁迅先生呢?他刊刻早字又有怎样的思考?其一,先生到底是先生,那应该是作为真正意义上劝诫自己早到学堂,苦的钻研之意吧。毕竟10多岁后的家道败落,身为长子自然很有一种责任感吧?其二,鲁迅先生或许真的淘气,他看不管老夫子的中规中矩,看不惯读书时候的摇头晃脑,一言一行都脱离不了几千年来的传统踪迹。难道诗词中所描述的君子之国便是在这一般摇头晃脑中能求解答案吗?为什么国家在止不住的沦落,鲁镇乡村传统制度正在遭受西洋文化的蚕食,而她却显得那样的无力抗拒?为什么家道败落后,无论如何经营却再也无法以传统的君子之道复兴?我要刊刻早字,就是要以行为表达对这种盲目、变态崇拜的鄙夷。我甚至于还想跑上前去揪一把私塾先生的白胡子,您且回家歇着吧,这里不要你传道授业了。而这一切一直到先生留学东洋,眼见着大和民族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自信与现代化气息;直到先生了解到一大群中国人眼瞅着日本军官屠杀中国老百姓,而麻木围观,事后会不会上演一出兜售人血馒头,治疗痨病的新鲜事儿呢?先生终于开始拿起手中之笔。  
鲁家大员也算是大户人家吧,所以有一个性质为后花园子的百草堂。单从名字看,先祖还是很有上过几年学的。鲁迅先生很有几百年前那位写下文章介绍自己的花鸟情趣先生的遗风。看到蚊子,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抓起拍子或者用手直接驱赶,更不会现代化到使用电蚊拍将其消灭。似乎在文学家的眼中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或许在童年鲁迅的眼中,这一逻辑是成立的吧。看到蚊子,他们想到的是翱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国联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