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清东晋和南朝南朝九次土断的实施范围与实际效果

寄送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非经特别声明,本网不拥有文章版权。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相同主题阅读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14号.《琅琊榜》背后的南朝“土断”风波
  冬至过后,扬子江边风萧萧;年关将近,石头城里寒意浓。一道圣旨,令台城的皇宫和衙署里本该辞旧迎新的喜气荡然无存。  “滨州侵地案,令靖王萧景琰主审,三司协助。查明立判,不得殉私,钦此。”  官员骑墙、誉王沉默、耕农封口诸多怪现象令这桩牵涉多名权贵的大案扑朔迷离。然而,靖王沉稳应对,迈过险阻,不到一月即已结案:庆国公及其亲朋主犯也先后伏法,家产悉数被抄没。  电视剧《琅琊榜》里的这段情节,拨人心弦,把靖王这位政坛黑马的一招一式塑造得活灵活现。故事虽是架空历史,但毕竟嫁接到南北朝这个风云诡谲的大时代,滨州侵地案,也就成为这个时代南朝经济困局的真实写照。  历史的本来面貌,究竟是怎样的呢?貌似庞大的宋齐梁陈,究竟陷入了怎样的经济困局呢?这样的困局,又对南北朝后期的历史走向,尤其是隋朝统一南北发挥了怎样的影响呢?  “衣冠南渡”引发蜂拥“侨置”  建兴五年(317年)仲春,建邺(今南京)。这是司马睿南迁到此的第十一个年头。听到几个月前,长安沦陷,愍帝司马邺出降的消息时,他失声痛哭。作为成功逃离中原,提前布局江南的皇室成员,他已经成了晋朝旧臣的主心骨。于是,在众臣的劝进之下,司马睿承制改元,建立东晋王朝。为避司马邺名讳,建邺更名建康,给其后五个南方政权做了两百多年都城。  还是在十年前,贵为琅琊王的司马睿,初来江南,人地两生,只是靠着琅琊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王敦等人辅佐,才落地生根。王氏家族在南方的影响力也迅速扩大,布列显要,掌控枢机,专任征伐,大权在握。于是,才会出现司马睿登基之时,一定要拉着王导同升御床,一起接受百官朝贺的奇特现象。  司马睿的经历,只是当时“衣冠南渡”的缩影。在这场中国历史上首次人口大迁徙中,皇室成员尚且要靠“共天下”,才能稳定在南方的统治,对于那些源源不断到南方躲避战祸的中原汉族臣民,想在江南过上安稳踏实的生活,又是何其艰辛。  “衣冠南渡”并非政府主导的有序迁徙,而是民众自发形成的无序逃难。他们一般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接受官府登记户籍的,多达70万众;第二类是流落到大户人家的宅院里的,寄人篱下,受人奴役,人数不少,但由于官府无从知晓和统计,也就成了名符其实的“黑户”;第三类是既不登记户籍,也不依附豪强,而是漂泊不定,随遇而安的,被称为“浮浪人”。不管有没有户籍,相对于南著,他们都算“侨民”。所以,朝廷将其称为“侨户”、“侨人”。  到达南方的侨人,有的聚居,有的散居。东晋官府借地重置了许多侨人的原籍州、郡、县,仍用旧名。官府将其称为,简称“侨置”州县。比如朝廷在都城建康附近的京口(今江苏镇江)就侨置了徐州。为了跟苏北的徐州有所区别,京口的徐州就被称为“南徐州”。于是,长江两岸就出现了许多加上“南”字的北方地名,如南豫州、南青州、南兖州等。跟侨置州县相对应,南方原有的州、郡、县,则被称为“土州”、“土郡”、“土县”。  流落他乡,入乡随俗即可,何必单设侨置州县呢?  东晋当局有三点考虑:  一是招徕难民。充实劳动力,加快南方经济开发。为此,朝廷豁免了侨置州县的租税和徭役,让这些难民渡过难关。  二是加强管理。把四处散居的侨人渐次集中起来,按照同乡关系各找各家。  三是安置干部。逃到南方的侨人不乏北方望族,单独设立侨置州县,既能给这些大佬提供跟其身份相称的官缺,还能将侨人单独管理,形成特区,免受当地土著欺负。  然而,事情的真相真的如此高大上吗?  “一朝两制”光环下的损公肥私  其实,司马睿、王导等东晋士族高官几乎全是侨人,他们跃居最高决策层,当然会出台措施优待侨人。表面看来是照顾弱势群体,其实就是照顾自己,实现“合情合理”的以权谋私。可是,侨置州县从设立伊始,朝廷似乎就没省过心。这又是为什么呢?  由于侨置州县的存在,东晋王朝的民政部门冒出了两种类型的户口本:当地土著纳入正式户口,户籍资料由防止虫蛀的特殊药物处理过,呈现黄色,故而叫做“黄籍”。 侨人纳入临时户口,户籍资料用的只是白纸,没有任何处理,故而称为“白籍”。跟今天不同的是,当时的临时户口,仅从免税这条来说,福利待遇就远好式户口。  一个王朝,两类户口,这样的制度设计造成的后果,当然是侨人占了便宜。但如果站在国家层面,就未必是什么好事了。  侨人免税,不但国家财政少了一块税源,收入大幅减少。侨置州县过多,造成衙门叠床架屋,官僚队伍臃肿,人浮于事,开支浩大,财政负担加重。侨人居所分散和多变,导使侨置郡县的数量和地理方位也经常改变,导致行政区划混乱。  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侨人业已渡过困难阶段,生活水平已与本地人无异。然而,同朝为民,税负不同的现实,使侨人更加富足,而当地土著很不甘心。于是,更多的土著选择了逃避或投机。有些土著弄到一份临时户口,混入侨人行列,从而实现逃税。假侨人越来越多,实际纳税人越来越少,国家机器靠什么正常运转,统治集团靠什么维持享乐呢?  东晋的皇帝多数昏聩,但决策层不乏有识之士。他们意识到了“一朝两制”光环下的种种黑幕,虽然只是肘腋之患,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可不防。于是,一个新的改革方案应运而生,那就是“土断”。  什么是“土断”?“土断”改革能收到怎样的实效呢?  “义熙土断”的成败得失“土断”的核心主张,就是将全国户籍一律整理为“黄籍”,取消临时户口。居民不分侨旧,一律编入所居郡县的正式户口。官府针对侨人的优待政策一律取消,无论是谁,都要向朝廷纳税服徭役。  对既得利益群体的北方士族而言,这一改革方案的实施无异于挥刀自宫。他们当然会千方百计予以抵制。因此,东晋到南朝推行了十次“土断”改革,大多效果不彰。只有桓温和刘裕主持的两次有些成效。相比之下,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效果似乎更显著。  义熙九年(413年),权臣刘裕给晋安帝上了一道表章,回顾了几十年前权臣桓温主持的土断改革,曾改变了“民无定本,伤治为深”的局面,一度实现了“财阜国丰”。尽管人亡政息,改革夭折,导致“杂居流寓,闾伍弗修,王化所以未纯,民瘼所以犹在”,但刘裕决心身负重任,重启“土断”,实现“宁民绥治”。(《宋书》,卷二《武帝本纪二》)  刘裕的改革思路,是不管侨人是否乐意,直接裁撤侨置州县,最大限度精兵简政。新政规定,全国绝大多数州县全部依界“土断”。多数侨置郡县被合并或取消,归入相邻的本地郡县。随之而来的,是冗余机构消失,部分官员下岗。大多数侨人的临时户口被注销,取而代之的,是不想要又不得不接的正式户口。  官府还严厉清查士族富户藏匿人口的现象,遇到公然对抗者,刘裕的招数就是杀一儆百,绝不手软。会稽(今绍兴)余姚的士族大户虞亮,藏匿亡命之徒千余人,拒绝纳入国家正式户口,查实后被处以死刑。于是豪强肃然,远近知禁。  刘裕赢了,他主持的“义熙土断”打击了东晋士族集团势力,财政做到了增收节支,派遣徭役的难度减小,百姓的税负变得均匀,民间怨气有所缓和。刘裕是个有理想信念的政治家,他抱定“率之以仁义,鼓之以威武,超大江而跨黄河,抚九州而复旧土”的志向,期待建功立业,恢复中原,并为此多次用兵,将东晋的旗帜第一次插上了洛阳和长安的城头。在这些军事行动的背后,“土断”改革带来的后勤供应源源不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切,也成了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刘宋王朝的基础。  刘裕输了。在对待居住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的南徐、南兖、南青等三个侨州的住户,他没有一碗水端平,而是网开一面,暂不实行“土断”改革。理由很简单,他赖以打天下的北府兵,家眷就住在这片区域。既然是自己人,自然得优惠。但如此特事特办,不仅改革没能彻底,而且为改革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土断”玩过头的恶果  刘裕死后,刘氏子孙陷入了空前的骨肉残杀,“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长期内战和昏君乱政,将东晋到刘宋积累多年的物质财富损耗大半。萧道成取代刘宋,建立齐朝后,依然面临财政困难的局面。于是,萧道成父子决定开展大规模的户籍检查制度,叫做“检籍”。这么做,为的是进一步减少户口隐匿,增加朝廷直接控制的劳动力,夯实税基。  看起来,“检籍”跟“土断”没什么差别,但实际上,“土断”只是消除国民身份差异,“检籍”类似于“土断”的升级版,凡是查到虚报、伪报或篡改自家户籍的家庭,一律从户籍登记上剔除,即“却籍”。查出“却籍”的人,全家充军流放边地。如此严厉的“检籍”政策,给人的感觉就是“土断”玩过了头,形同竭泽而渔。在南朝内斗不止的政治环境里,这样的扯皮只会加剧社会矛盾,酿成民变。  南朝齐永明三年(485年),中产家庭出身,自幼习武,有政治追求的浙东望族唐寓之,打着“抗检籍,反萧齐”的旗号揭竿起义。他利用“祖孙三代以看风水、择墓地为业”积攒的家底以及“乐于济贫救困,为乡里所爱戴”积累的人缘,迅速将起义军扩充到3万多人。然而,由于装备落伍,面对强大的官军镇压,起义军全线溃败。  唐寓之虽然阵亡,但他领导的起义是有积极意义的。朝廷深受震动,叫停了“却籍”政策。政局消停了,但摆在南朝统治者面前的问题依然没能解决:“土断”只是户籍制度改革,无法阻挡士族地主大肆兼并土地的步伐;“却籍”只是对内惩戒措施,无法扭转南朝在对外战争中节节败退,疆域日益萎缩的困局。《琅琊榜》里塑造的“梁帝”,其历史原型梁武帝萧衍,晚年不仅纵容皇子争权夺利、贪污腐败,而且贪图蝇头小利,引狼入室,导致侯景叛乱,不仅葬送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而且荼毒江浙,摧毁了南朝政权抗衡北朝的最后一点资本。  劫后余生的六朝古都,只剩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而曾经借助侨人特权长期占据高位的北方南迁士族,则在南朝的一场场内讧与厮杀中精疲力竭,在一次次“土断”改革的冲击下,走向历史的终点。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现供职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责任编辑:HN666)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2001年第2期;第38卷;(总140期)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论土断;胡阿祥X;(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210093);摘要:土断是理解东晋南朝侨旧问题的一大关键;史的土断计有十次;各级地方政府进行的小范围或地区;朝的土断,主要是为了解决两方面问题;轨;二是改白籍为黄籍,以期取得/财阜国丰0的局面;行不辍的土断,却对东晋南朝政治、经济、文化、军
2001年第2期
(总140期)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JOURNALOFNANJING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l2,2001Vol.38General,l140#六朝研究#
(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210093)
摘 要:土断是理解东晋南朝侨旧问题的一大关键。东晋南朝270余年间,明确见载于
史的土断计有十次;各级地方政府进行的小范围或地区性土断,则一直没有停止过。东晋南
朝的土断,主要是为了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整理侨州郡县,力图使混乱不堪的政区走上正
轨;二是改白籍为黄籍,以期取得/财阜国丰0的局面。虽然土断的实际效果不甚理想,但屡
行不辍的土断,却对东晋南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乃至后世的历史,产生了广
泛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土断;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白籍;黄籍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1)02-0083-10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历史,错综复杂;但其中也有主要线索可寻。此主要线索,在十六国北朝为胡汉问题,在东晋南朝为侨旧问题。按所谓侨旧,/侨0主要指西晋永嘉乱后不断南徙的北方官民,/旧0主要指南方土著。侨旧之间既颇多矛盾,又有各种形式的合作。因有矛盾,促成了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大量设置;因有合作,东晋南朝得以长久立国于南方。以此,治东晋南朝史,理解侨旧问题,是为关键。
侨旧问题之一大关键,又在土断。通过土断,侨寓渐同土著。侨寓之渐同土著,又广泛影响了东晋南朝乃至此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
土断作为学术问题,其重要性如此!然而,对于土断的研究,却不能令人满意。以代表流行或权威说法的5辞海6为例,1979年、1989年、1999年三版5辞海6释/土断0皆曰:/东晋、南朝废除侨置郡县,使侨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0,又述及咸康七年、兴宁二年、义熙九年的三次土断,/此后南朝各代,又曾数次土断,,,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0。其实这一释义并不准确。首先,土断不始于东晋。其次,东晋可考的首次土断在咸和年间,而非咸康七年;南朝的/数次0土断则可初定为六次。第三,土断对侨州郡县不是/废除0,只是进行整理。第四,土断户口,也不限于/侨寓户口0;对于侨寓户口来说,土断是一个白籍户的黄籍化过程。以下就此四点进行讨论。X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胡阿祥(1963-),男,上海市人,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土断的概念与东晋南朝见载于史的十次土断
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于时财阜国丰,实由于此。0
第四次土断为义熙九年刘裕下令进行。庚戌土断后,/弥历年载,画一之制,渐用颓弛,杂居流寓,闾伍弗修0,故裕/请准庚戌土断之科。,,于是依界土断,唯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0。
第五次土断在宋初。5南齐书#丘巨源传6:/丘巨源,兰陵兰陵人也。宋初土断属丹阳,后属兰陵。0/宋初土断0的具体年份,疑为元嘉八年或稍后。元嘉八年,以/江南为南徐州,治京口,割扬州之晋陵、兖州之九郡侨在江南者属焉0[2](P1038);配合这次大规模的州郡割属,对侨寓人户必也实施土断。兰陵郡及兰陵县本侨属南徐州,经过土断,丘巨源一家被割配扬州丹阳郡。
第六次土断为宋大明元年/土断雍州诸侨郡县0[2](P120)[2](P30)[2](P30)。5资治通鉴6卷128大明元年:/雍州所统多侨郡县。刺史王玄谟上言:侨郡县无有境土,新旧错乱,租课不时,请皆土断。0考5宋书#州郡志6雍州刺史条,大明土断雍州,京兆等侨郡增领当地实县,分得实土;池阳等侨县改隶当地实郡,冯翊之高陆则新立;又北上洛等侨郡、兰田等侨县及当地县朝阳,皆被省并。
第七次土断见5宋书#后废帝纪6元徽元年诏:/洎金行委御,礼乐南移,中州黎庶,襁负扬越,圣武造运,道一闳区,贻长世之规,申土断之制。而夷险相因,盈晦递袭,岁馑凋流,戎役惰散,违乡寓境,渐至繁积。宜式遵鸿轨,以为永宪,庶阜俗昌民,反风定保。0此次/申土断之制0,如周盘龙/北兰陵兰陵人也。宋世土断,属东平郡0[3](P543),据钱大昕的考证,北兰陵,/徐州之兰陵也,,,宋泰始以后,淮北陷没,侨立淮南,土断改属东平0,而泰始以后之土断,仅元徽元年一次可考,则周盘龙之改籍东平,当是元徽土断的结果。
第八次土断始于齐建元二年。时/虏寇边,上遣安国出司州,安集民户。诏曰:郢司之间,流杂繁广,宜并加区判,定其隶属0;吕安国乃/土断郢司二境上杂民0。次年,又令垣崇祖土断豫州,/商得崇祖启事,已行竟0。齐高帝又/欲土断江北0,敕南兖州刺史柳世隆/春便就手0,[3](P451)世隆即/并省侨郡县0,/建元四年,罢北淮阳、北下邳、北济阴、东莞四
[3](P255)郡0。[3](P538)[4](P559)
第九次土断,梁天监元年/土断南徐州诸侨郡县0
高平、南济阴、南濮阳诸侨郡及其领县,疑被省并。[5](P37)。临淮、淮陵、南东莞、南清河、南
载籍可考的最后一次土断见诸5陈书#世祖纪6。天嘉元年诏:/自顷丧乱,编户播迁,言念余黎,良可哀惕。其亡乡失土、逐食流移者,今年内随其乐适,来岁不问侨旧,悉令著籍,同土断之例。0
必须指出,像咸康、兴宁、义熙、元徽、天监、天嘉等次土断,上述皆是发布诏令或始行土断的时间,具体的土断工作则往往非一两年可以完成;5宋书#州郡志6相当一部分侨州郡县涉及土断的时间,就晚于诏令土断的时间。另外,除了这十次土断外,各级地方政府依照/土断条格0进行的小范围或地区性土断,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如5宋书#州郡志6、5南齐书#州郡志6诸侨州郡县之省并、改属、割实等,都属土断的范畴,当然可认之为/土断0。
分析这十次土断可以看出,东晋南朝的土断主要是为了解决两方面问题。其一是侨流问题。东晋南朝始终存在着大量的流移与侨寓人口,其原籍北方的侨流大部分注籍侨州郡县,成为白籍户,享受优复待遇;另有一些/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乐输亦
无定数,任量,惟所输终优于正课焉0;再有都下人,/多为诸王公贵人左右、佃客、典计、衣食
[6](P674)客之类,皆无课役0。至于南方土著人民因不堪赋役重负而投靠大族、逃亡他境及冒充
白籍户者,也所在不少。由于/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0,遂形成/国弊家丰0的严重局面。政府为了制止民户流入私门,为了取消侨民的优复特权,为了改变/闾伍弗修0、/租课不时0的状况,实行土断,通过/大阅户人0,区别流杂,/定其隶属0,强迫/逐食流移者0著籍及/土断白籍0,以求得/宁民绥治0和/财阜国丰0。
土断试图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即整理侨州郡县。
按这两方面问题,其实又互为表里、密不可分。土断侨流,虽不限于注籍侨州郡县的侨民;但注籍侨州郡县的侨民占侨流人口的大多数,对于这部分侨流来说,只有先整理侨置,才能进而落实他们的定籍、闾伍、租课诸问题。因此,一般说来,整理侨置是土断侨流的前提与依据,而侨流的土断又使侨置的整理具体化、深入化和实际化。如此,则范宁所谓/正其封疆,以土断人户,明考课之科,修闾伍之法0,便是对土断的最好解释;而自来论土断者,例多忽略土断对侨州郡县的整理,这样,/土断条格0,/土断人户0,黄、白籍,以及有关土断的其他许多问题,也就无从讲清了。[7](P1986)[7](P2286)
二、土断整理侨州郡县
土断整理侨州郡县,其必要性何在?按晋自永嘉丧乱,元帝寓居江左,出于安抚侨流计,出于南渡的北方大族利益(保持原郡望)计,也出于政治、经济与军事需要(如安置失地官吏、招诱边民、巩固边防等)计,乃置侨州郡县,一时/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至数百0;宋承其流,萧齐、梁、陈沿波于后。侨州郡县者,是相对于原州郡县而言的;原州郡县沦没后,/遗民南渡0[2](P1028)、/皆取旧壤之名0[6](P673)侨立州郡县,是为原州郡县及其名称、领民与侨州郡县及其侨名、领民的正常对应关系。然而,与原州郡县及其统隶系统保持完全一致的侨州郡县及其统隶系统,其实并不多见。州郡县一经侨置,就发生许多变化,侨州)郡、侨郡)县多脱离原州)郡、原郡)县的隶属结构,重新组合。沦没一州一郡一县,而侨置数州数郡数县的情况很多,侨名则加南、北、东、西等方位词;又有侨实并存者,实土恢复而侨置不废者,侨州领原郡县者,实土恢复不再建置而仅存侨置者,侨置已废的旧郡、国、县者,侨名不沿旧称而创新名者,原国、原县一经侨置改郡及原郡一经侨置改县者。侨州郡县设立后,并不稳定,/省置交加,日回月徙,寄寓迁流,迄无定托0[2](P205);其侨州刺史、侨郡太守、侨县令长及其掾属,又多授予侨流集团领袖及其所部,且存在相袭为职现象。侨置/牧司0,则/示举大纲而已0,[2](P1103)施政务求疏阔,领侨郡县者,往往/空受名领,终无实益0[3](P254)。当地州郡县系统在侨置的冲击下,也产生了动荡。凡此种种,造成了/版籍为之浑淆,职方所不能记0[2](P205)的状况,土断从而成为必要。
土断,正是通过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寻求侨州郡县与当地州郡县之间的协调,缓和因侨置引致的政区制度与政区建置的混乱局面。虽然在土断中,也调整了部分当地州郡县,但主要还是对侨州郡县进行整理。这种整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省并、割实、改属以及借侨名而新立郡县。
如何整理侨置,遵循着一定的/土断条格0。掌握这类条格者为尚书右丞。5南齐书#百官志6尚书右丞/掌,,州郡租布、民户移徙、州郡县并帖、城邑民户割属0等事项。在土断[8](P2)
中,侨州郡县是省并、割实,还是改属或借侨名而新立,原因既不一致,其情形亦各异。
其一,省并。建元土断,柳世隆依据/土断条格,并省侨郡县0,于是济阴等四郡十七县/以散居无实土,官长无廨舍,寄止民村,及州治立,见省,民户帖属0[3](P255)广陵郡。另有因民户寡少而合并者,如咸康八年尚书殷融言:/襄阳、石城,疆埸之地,对接荒寇。诸荒残寄治郡县,民户寡少,可并合之。0[3](P281)
省并侨置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省废,如上述济阴等四郡十七县。省废后,民户并入他郡他县。二是并合,如/上党百姓南渡,侨立上党郡为四县,寄居芜湖0[7](P463),后并合为上党、襄垣二侨县,属淮南侨郡。并合与省废不同,它主要是由于民户寡少,而对侨置机构进行合并、裁减、降级,并未予以罢废。
其二,割实。州郡县侨立之初,/无有境土0,后出于种种情形,割成实土者不少。如雍州,/胡亡氐乱,雍、秦流民多南出樊沔,晋孝武始于襄阳侨立雍州,并立侨郡县0,初无实土。宋元嘉二十六年,割荆州之襄阳、南阳、新野、顺阳四郡为雍州,州成实土,治襄阳;/而侨郡县
[2](P1135)犹寄寓在诸郡界。孝武大明中,又分实土郡县以为侨郡县境0。类此者尚多,如5宋书#
州郡志6南徐、南兖、南豫等州及所领南东海、淮南、秦、南谯、南梁等郡皆是。
按侨置是否割实,当然与所领侨民多少、土著势力大小、所处地理位置(包括军事、交通地位及自然条件等)诸要素有关,此无庸多言。需加分析的是,割成实土还往往取决于侨置所代表的本贯的政治意义。以东平郡为例,宋末侨立于淮阴,及齐永明中割成实土,5南齐书#州郡志6北兖州东平郡条:
东平郡。寿张,割山阳官渎以西三百户置。淮安,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
流杂一百户置。
东平郡的割实,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宋泰始中,兖州本土沦落,泰始六年乃侨立兖州,寄治淮阴。然/州无实土0的状况,深为兖州侨民所不满,戴尚伯等六十人即诉曰:/旧壤幽隔,飘寓失所。,,窃见司、徐、青三州,悉皆新立,并有实郡0,何以兖州却侨无实土,以至/本壤族姓0,无所归依?其二,若割置实郡,置哪个郡呢?/东平既是望邦,衣冠所系0,又是/此州本领0,加上贵为光禄大夫的吕安国力称东平是其族/桑梓0,/愿立此邦0,遂/见许0。[3](P257)而在上述原因中,若仅小民诉求就能使东平郡割实,亦属过论,故后一方面原因是主要的。又5宋书#州郡志6南徐州刺史南琅邪太守条:
晋乱,琅邪国人随元帝过江千余户,太兴三年立怀德县。丹阳虽有琅邪相而
无土地。成帝咸康元年,,,割丹阳之江乘县境立郡,又分江乘地立临沂县。
按琅邪郡临沂县为东晋高门王氏、颜氏的本籍,琅邪又是晋元帝旧封,故他们能利用其政治地位侨置本籍郡县,并使之割成实土。再如兰陵郡兰陵县,东晋迄齐都是无实土侨郡县;及萧衍篡齐,乃改南东海郡(南徐州治下郡,实土)为兰陵郡,又将其祖先墓地所在的武进县改为本籍兰陵县。这样,依归正首丘的习惯,侨兰陵县就在名实两方面成了萧氏的本籍。萧氏的例子,更清楚地说明了政治权力的大小、社会地位的高低与本籍郡县是否侨置、是否割实之间的密切关系。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高等教育、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生活休闲娱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专业论文、论土断_胡阿祥05等内容。 
 试述东晋南朝的侨郡和土断。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侨置郡县是东晋南朝为南渡的流寓百姓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仍用北方故地郡县名称,即为“侨置郡县”。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晋东晋南北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