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科技创新政协提案及创新发展的提案

征集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建议-
上网不涉密 涉密不上网 &&&&&&&&& |
主题 & &您现在的位置:
& 征集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建议发布时间:& 来源: 目前,省科技厅正在组织有关专家编制 “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为使规划更加体现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特设立安徽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公众建言献策专栏。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对我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出既有理论性和前瞻性又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截止日期日。登录网址:,请在主题中注明为“规划建议”。 安徽省科技厅 日 &&&&全面提升临沂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的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
信息来源:
临沂市发改委高技术科
&&& 科技创新是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近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完善体制机制,制定扶持政策,强化责任落实,全市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该市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城市、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工程机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等,先后2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一、基本情况&&& (一)平台建设加快,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家和省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非常重视,制定出台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山东省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文件,对被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分别给予500万元和100万元资金奖励。为落实国家政策,该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意见》、《临沂市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设立了临沂市科技创新平台专项补助资金,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特色产业基地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分别给予150万元和50万元的资金奖励。沂水县、高新区等部分县区也制定了相应奖励措施,其中沂水县对获得省级、市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分别给予10万元和5万元的资金奖励。通过政策激励引导,该市企业对科技创新平台认知程度显著提高,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全市新增各类创新平台108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1个、市级75个,累计达到565个。2010年以来,全市共建设各类创新平台424个,是2010年前的3倍。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创新平台共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355个,授权发明专利2187件,发表论文1733篇,出版科技著作187部,主持或参加制修订标准1027项,获得成果奖励2019项。&&& (二)注重人才培养,科研队伍逐步壮大。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竞争力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人才资源培育,先后制定出台了《临沂市吸引高层次创业人才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关于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引领和支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改进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试行办法》等文件,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用好人才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成立了市人才工作办公室。设立了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设立了3000万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对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来该市创业的高层次创业人才,在工商注册、税务办理、项目立项、生产经营、科技研发、融资担保、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这一系列人才政策的实施,加速了专业技术人才在该市的集聚。目前,全市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达14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余万人,其中,正高级2000余人、副高级2.7万人。&&& (三)搭建合作载体,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搭建合作载体。组建了产学研合作机构-临沂市科技合作与应用研究院、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临沂市中药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云计算中心临沂中心等。搭建了大型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临沂高新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临沂经济开发区科汇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临沂市应用科学城等孵化器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家,孵化面积达75万平方米。开拓国际合作渠道。成立了临沂市中德创新中心、中韩现代中药生物技术合作研究中心、中美低维物理与纳米结构合作研究中心等,与德国、俄罗斯、印度等1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企业战略联盟。组建了山东金正大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东省植保机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等合作载体200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52个。通过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合作模式,全市55%规模以上企业与12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院士、“千人计划”、“泰山学者”等高端人才41人、创新团队成员200余人,一批高端装备制造、新医药、新材料、新信息等领域高层次国外人才、国际先进技术等资源在该市汇集。&&& (四)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提出了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培植一批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一批创新平台、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培育一批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聚集一批创新团队等“7个一批”工程。针对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11个重点领域,制定重点发展任务,明确发展目标,强化责任落实。特别是对县区高新技术产值占比、增长幅度、投资强度等作了硬性规定,加大了督查力度。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736.8亿元、增长13.1%,占工业投资的49.9%;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3家,居全省第7位,累计达到172家;实现产值2162.3亿元,增长16.7%,分别居全省第9和第6位;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6%,较年初提高1.3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 (五)创新环境较好,保障措施有力。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等文件。确定了全市科技创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特别是在加强产学研合作、落实技术贸易优惠政策、促进知识产权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土地和金融支持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如提出60%以上的新增土地指标优先用于优质技改项目,对购置先进设备总投资过1000万元的按标准给予资金补助,主持或参与制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给予5-50万元的资金奖励,获得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著名商标,给予10-100万元资金奖励等。各县区也制定了相关推进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全市各类经济主体创新活力,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财政投入偏低。限于财力,对国家级、省级平台给予资金补助落实不到位,对市级平台没有具体扶持引导措施,科技创新财政投入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企业投入不足。全市60%以上企业没有研发经费投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仅为1.66%,列全省第12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0.43个和0.49个百分点。&&& (二)科技创新意识整体不强。该市规模以上企业多达4052家,其中民营企业3884家,产值占比达90%以上。民营企业大多由个体经营户、小作坊企业发展而来,受企业家素质,对科技创新认知程度等因素影响,小富即安思想较为普遍,科技创新意识相对不强。&&& (三)科技创新实力相对偏弱。该市企业多以低层次传统产业为主,普遍存在产能高、成本高、库存高、价格低、需求低、效益低“三高三低”现象,万元GDP电耗是全省的2.1倍,企业效益低。高新技术企业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4.4%,产值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3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1位,比前三位的济南、青岛、烟台低15个百分点以上。创新实力相对偏弱。&&& (四)科技创新支撑条件有待加强。创新载体建设相对滞后。除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等部分县区外,大部分县区孵化器载体管理不健全、功能不完善,部分县区没有企业孵化器。创新平台产业分布不均衡。机械、生物与医药、化工等产业占全市创新平台总量的60%以上。科技创新中介发展相对滞后。技术信息咨询、知识产权评估、创业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匮乏,公共服务平台定位重复、功能单一。&&& (五)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加强。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合理。全市科技活动人员总数为2.46万人,居全省第11位,其中R&D人员1.63万人,居全省第10位,R&D人员中,研究生学历人员仅0.19万人,居全省第9位。全市初中及以下的占70%,各类技能人才不足劳动力总量的5%,高学历人才中近80%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从事一线研发工作的比例偏低。&&& 三、对策建议&&& 在目前相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围绕全市产业转型升级,以市委、市政府“三引一促”为总抓手,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面提升该市科技创新能力。&&& (一)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以编制“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契机,按照国家、省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有关政策部署,聘请专家团队研究制定该市“十三五”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在创新体系、创新投入、科技金融、平台建设等领域进行科学布局、超前谋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指导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各县区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区域内“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二)加大科技创新研发费用投入。发改、科技、经信、人社等相关部门,全面认真研究国家和省科技创新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研发费用投入力度,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做好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政策对接,争取国家和省更多资金支持。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该市科技创新专项补助资金额度,切实把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创新平台资金奖励落到实处,支持企业创新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以上,居全省前列。&&& (三)着力搭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依托现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做好国家级、省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申报工作。加强项目库建设,认真做好市级科技创新平台筛选认定储备工作。探索科技创新平台法人实体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引进高端科研机构来该市设立分支机构或技术研发中心。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国内知名企业建立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平台。引导中小型企业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科技研发机构。探索启动“科技资源数据中心”建设,为全市科技创新发展提供资源信息数据支撑。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增各类创新平台500家以上,累计达到1000家以上。&&& (四)加快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做好全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工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落实《临沂市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稳步实施26项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提升工程。围绕全市产业发展,深入开展科技创新进企业活动,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组织企业开展“一企一技术”创新活动,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重大创新产品,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各类招商主体进一步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科技型、创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26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2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5%以上。&&& (五)强化科技创新合作。总结提升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管理、运营经验,进行推广。探索完善临沂应用科学城管理模式,健全创新载体功能。督促县区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构建开发共享、相互补充、错位发展的科技承载体系。支持企业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合作,重点加强与中科院、工程院、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继续巩固与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科技合作,开拓美国、欧盟、日韩、台湾地区的科技合作。力争到2020年,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达到1500家以上,引进转化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1200项以上,建设3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水平科技服务人才为重点,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与该市创新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加大引智力度,吸引临沂籍高层次人才,依托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柔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强培养力度,依托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对现有人才进行知识更新,学习新理论、拓宽新视野、培养新技能。提高服务水平,探索设立统一人才服务窗口。力争到2020年,面向海内外引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泰山学者”或相当层次的领军人才130名,引进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的创新创业人才1200名,引进博士、硕士毕业生等高学历人才13000名。&&& (七)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切实发挥市科技创新领导小组作用,探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联合推进合力。发改、国土、规划、环保、金融等部门在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用地、规划、环评、融资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科技、经信、人社、工商、质检等部门做好企业科技创新相关推进落实工作。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加大考核督查力度,考核结果作为对县区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考核、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制发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
编  号:青政发〔2014〕12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推进科技改革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1.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投入、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改革产业化目标明确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和支持方式,鼓励企业先行投入和组织重大项目研发,政府采用后补助及间接投入等方式给予支持,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的机制。  2.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导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上的融合,对绩效突出的联盟每年给予运行经费补贴。引导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的研发机构。综合运用项目、平台、金融、人才等政策,激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  3.强化技术创新激励措施。贯彻落实企业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对新认定的国家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给予一次性奖励。对高新技术企业和孵化器在孵企业使用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协作平台开展的研发活动,给予20%的检测费用补贴。  4.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对企业创新的支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转移机构,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学科专业和实施合作项目。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对不同岗位科技人员采取差异化评价标准,推动更多科技人员参与企业创新活动。  二、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  5.创新研发机构发展模式。改革研发机构引进支持方式,以财政投入为引导,逐步引入共建基金、股权投入等多种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产权明晰、机制灵活、运行高效的体制机制,将研发机构服务地方的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优先列入政府共建支持的主要依据。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和支持新型研发组织建设,积极推进产业技术研发体制机制创新。  6.推动国际创新资源链接与集聚。聚焦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明确国际合作重点领域和方向。吸引海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和技术转移机构,建立各具特色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支持企业“走出去”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国际孵化器,利用全球资源开展创新。加强国际产学研协同创新,探索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创新联盟。  7.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培育。深入实施“英才211计划”,重点做好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培育工作。加强人才政策协同,坚持引技与引人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健全“引、育、用、留”人才政策体系。扩大人才政策支持范围,加大对科技金融、科技中介等各类科技服务业人才的支持。  8.加大创新创业激励力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实施期权、分红、技术入股、股权奖励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对高层次科技人才,探索按其上年度所缴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一定补贴。进一步加大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个人收益比例。  三、大力发展技术市场  9.建立健全技术市场体系。推进技术转移促进条例地方立法及配套政策制定工作,建立科技成果确权、评估、交易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政府、行业、中介、经纪人”四位一体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实施“培育10家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00家市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1000名技术经纪人”的“十百千”技术市场发展工程。全面建成青岛市技术交易市场,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建立各具特色的专业技术交易平台,积极争创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  10.完善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吸纳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鼓励以挂牌、拍卖等方式交易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对各类促进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活动给予一定比例补贴和奖励,单项不超过100万元;对各类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以政府购买服务、奖励等方式予以补贴,每年每家不超过200万元。  11.大力推动国际技术转移。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联合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在我市建设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拓展国际技术转移渠道,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技术转移活动,探索国际化平行基金的国际技术转移并购模式。  四、加快构建创业孵化生态体系  12.完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立“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链条,完善孵化器配套政策体系,建立选苗、育苗、移苗入孵及加速成长的政策链接机制,实现政策全覆盖。加强专业孵化器建设,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平台型企业等创办新型孵化器。推行孵化器招商引智“一站式”服务。开展孵化器服务绩效社会化评价,对绩效突出的孵化器予以奖励。  13.健全孵化服务体系。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引导,健全“联络员+辅导员+创业导师”三级辅导体系,建立孵化器从业人员、创业者多层次培训系统。加强公共研发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结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协作平台,为在孵企业开发“平台创新优惠服务包”。支持社会组织成立孵化器协会和孵化服务联盟,加快构建以创新型孵化器为核心、各类创业服务机构协同发展的创业孵化生态系统。  五、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14.探索科技金融资本运营模式。按照“政府资金引导、多元化融资、多业态经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强化国有资本运营,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逐步构建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本运营、混合所有制实体公司运作的科技金融体系。  15.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启动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通过设立智库基金、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新兴产业培育等各类政策性引导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组建各类投资基金,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鼓励大中型骨干企业设立科技型投融资机构,重点投向科技创新。  16.发展社会化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发起或参与组建科技投资公司、科技融资担保公司、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融资租赁公司、社区科技银行等多业态的混合所有制科技金融机构。开发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租赁等特色金融产品,全方位服务科技企业融资发展。  六、加快培育蓝色、高端、新兴产业  17.强化海洋产业科技支撑。充分发挥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海水种苗等领域科研优势,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战略产品,引领海洋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加强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研发机构、人才和项目引进建设。  18.积极抢占高端新兴产业制高点。紧跟科技前沿,开展技术预见和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加强顶层设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组织实施自主创新重大专项,加大战略高技术研发支持力度,力争在智能机器人、石墨烯、清洁能源等领域拥有更多核心技术、标准规范和市场份额。  19.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制定发展规划,出台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等科技创新服务,大力强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信息、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科技支撑服务,积极推进科技集成服务。积极促进农业农村、民生等领域科技服务业发展,加快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   七、完善科技惠民新机制  20.创新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模式。加快建设青岛大沽河流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设立园区发展基金,促进技术、资本等要素向园区集聚。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引导传统农业向加工、流通、服务等领域延伸,促进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托管中心,组建青岛市农业科技成果库,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新模式。  21.强化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科技支撑。加强部门间协同创新,围绕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开展清洁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大力提升生产、食品、卫生、社会等领域公共安全科技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危险源、事故隐患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技术体系,研发应急技术装备,提高安全风险评估、处置能力。  八、加大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力度  22.争创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积极争取国家专利复审(山东)中心、专利代办处和培训中心等国家高端资源落户我市。加快引进培育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鼓励成立知识产权运营公司。建立科学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体系,打造东北亚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23.加强知识产权运用。推动专利条例地方立法和配套政策制定工作,探索专利商品化、资本化运用机制。加强专利信息资源利用,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机制,构建知识产权分析预警体系。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试点,探索构建全产业链核心技术专利池。  24.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中国(青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设,健全维权援助工作体系。以中德生态园等重点园区为依托,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体系。完善市、区两级专利执法联动机制,加快提升区(市)独立执法能力。  九、深化科技资金和项目管理改革  25.调整科技资金投入方向。财政资金积极支持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社会公益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重点用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引进培育以及成果转移转化。建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民生科技支撑、科技金融保障相互配套衔接的科技计划支撑体系。  26.创新科技资金投入方式。建立财政科技投入与社会资金搭配机制,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资本性支出范围和比重。综合运用“拨、投、贷、补、奖、买”(即无偿拨款、股权投资、科技信贷、事后补助、奖励、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引导各类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充分放大财政资金效益。  27.改革科技项目管理制度。简化审批流程,建立面向市场、公开透明的申报评审和立项制度。健全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终止机制,实现项目立项和管理全过程实时监管并可查询、可追溯。建立科研信用“黑名单”制度,阶段性或永久取消严重不良信用记录者申请项目或参与项目管理、评审的资格。  28.改革科技奖励和评价制度。优化奖励结构,重点奖励重大科技贡献和杰出科技人才,提高对发明专利转化应用和重大产业化成果的奖励比例。建立主要由市场评价项目和成果的机制,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加强对科技项目决策、实施、成果转化的动态评估。  十、加强科技宏观统筹协调  29.着力构建“大科技”发展格局。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制定“十三五”全市科技发展规划。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协调机制,避免重复部署建设。加强科技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协作,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强化多领域协同,推动创新向技术、产业、金融、管理、商业模式等综合创新转变。  30.推动重点功能区试点示范。支持青岛高新区参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惠政策,积极探索激励创新创业改革措施。支持蓝色硅谷核心区开展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科技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建设国际化海洋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  31.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加快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的运行服务模式和后补助支持方式,完善绩效考核办法。组建全市检测服务联盟,建立财政资金购置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查重机制和联合评议制度,防止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加强财政资金资助科技项目和科技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建立公益性科技成果发布推广机制,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综合集成和示范应用,使更多的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32.构建创新青岛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技创新调查制度,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逐步建立青岛市创新指数第三方评价和定期公布制度。对各区市和重点功能区进行科技创新系统监测评价,对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科技园区开展分类评价,并推进评价成果的应用。  青岛市人民政府  日
如果您对该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方式咨询相关单位
您可以通过查阅该文件的其他相关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提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