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希捷公关关厂背后:中国制造用什么挽留跨国企业

对硬盘企业希捷关厂焦虑实无必要-中新网
对硬盘企业希捷关厂焦虑实无必要
日 09:25 来源:经济日报  
&&&&◎希捷关闭苏州公司实因传统硬盘产业衰落,是企业根据市场调整自身业务的行为&&&&◎目前,中国制造正向创新、智能、绿色和高端转型,这必将吸引外资在中国市场调整布局,撤离低端,转向高端&&&&近日,全球硬盘行业领军企业希捷集团关闭了其在苏州的工厂。消息传来,引发广泛关注,“高税收逼走了希捷”“外资不看好中国”等似是而非的观点甚嚣尘上。然而,事实究竟如何?&&&&一来,希捷集团苏州工厂的关闭,与APA落实并没有直接关系。APA是指企业就其未来年度关联交易的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与税务机关按照独立交易原则协商、确认后达成的协议。早先,江苏税务局认为希捷2007年至2013年在当地缴的税率低于希捷集团公布的利润率,需要补缴,希捷则表示在当地工厂的利润本就低于其他地区的利润。最后结果是,希捷与江苏省税务部门达成了APA(单边预约定价安排),希捷江苏APA执行年度预计每年将增加利润约4.5亿元,增加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税款约4亿元。
&&&&事实上,上述APA已是当时江苏省签订的第16起协议。且这一协议并非中国特有,而是近年来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税收完善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制度安排。它能充分考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利润,更加符合企业运行的客观规律,有效遏制企业进行关联交易和避税。&&&&二来,希捷集团苏州工厂的关闭,是企业在产业大变革背景下的自身业务调整。希捷集团在中国工厂的产品以磁头驱动传统硬盘为主,但目前新型固态硬盘已占据市场主要份额且呈逐年上升态势,加之硬盘应用的电脑等终端产品需求降低,导致近几年苏州公司和无锡公司的订单持续减少,产能严重过剩。数据显示,希捷苏州2016年的进出口额同比下降了近40%,整个希捷集团四季度净利润更是同比减少82.3%。&&&&此前,希捷也声明称,由于世界宏观经济形势改变,全球市场对笔记本、个人电脑和企业级硬盘的需求下降明显。去年希捷集团面临种种困难,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裁减人员14%。由此可见,希捷关闭苏州公司是基于市场变化作出的正常调整,与对中国经济是否有信心,并无关联。&&&&不可否认,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是当下许多加工制造业关闭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几年,选择关闭苏州工厂的不仅只有希捷,还有诺基亚、苹果、小米等企业。&&&&但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正是让高端取代低端的腾笼换鸟。长期以来,我国吸引外资是“捡到篮里都是菜”,巨大的人口红利、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积极配合的地方各项支持政策等等,吸引众多跨国公司纷至沓来。也正是这种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路,让我国迅速融入全球市场,成就了我国制造第一大国的地位,也得到了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机会。现在,正如“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的,中国制造要向创新、智能、绿色和高端转型,旨在找到自己的新优势。这或许也正是我国一些地方对外资优惠政策逐步弱化的原因。&&&&中国巨大的市场仍在,尤其是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政策引导下,高端制造的市场潜力将被发掘出来,目前机器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端产业在中国发展迅速,这必将吸引外资在中国市场调整布局,撤离低端,转向高端,加快新旧动能替换。&&&&两个声明可以验证这个观点。一个是希捷集团声明,中国无锡工厂将继续是其全球仅有的两家生产基地之一,希捷集团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将进一步增加在中国无锡的投资,对自身业务实行优化以满足市场需求,并期待在安防监控、机器人、物联网以及对硬盘存储产品需求不断提升的云计算方面提供更多新产品。一个是苏州工业园区的声明,在全球化产业体系中,兼并重组是产业转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近年来,园区企业加速成长、企业对外兼并收购也非常活跃。希捷苏州公司关闭仅是园区企业兼并重组中的一例。&&&&可见,对希捷关厂的过度联想,既无依据,也无必要。
【编辑:左盛丹】
>IT新闻精选: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希捷苏州关厂背后:中国制造用什么挽留跨国企业
希捷苏州关厂背后:中国制造用什么挽留跨国企业
近日,美国硬盘巨头希捷科技关闭苏州工厂并裁员2000人,引发舆论关注。很多人相信,当地税务部门在2015年的一次反避税行动中,向企业追缴14亿元税款,此举逼走了希捷。尽管希捷表示这是出于持续优化运营效率的考虑,当地税务部门也进行了公开说明,但仍然难以平息外界的质疑。希捷方面与江苏省国税局签订了“APA”(单边预约定价安排),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税务成本,这可能加快了希捷进行投资调整和苏州关厂的步伐。但把追缴的14亿元税款当作希捷关厂的“替罪羔羊”,无助于看清事件的真相。针对这起事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孙继文19日表示,这是希捷正常商业运营决定,中国利用外资的投资环境并未恶化。舆论比较有力的质疑是针对地方政府信用,即当地政府追缴税收,意味着放弃了当年对希捷税收优惠政策的承诺,让外资企业信心产生动摇。不过打击跨国企业“税负倒置”的避税举措,并非是中国独有的特色,而更像是一种正在兴起的国际惯例。在这一案例中,希捷运用了典型的“税负倒置”,即把母公司注册在税负较低的地方(国际避税地),从而既逃避出资股东所在国的税收,又逃避子公司所在国的税收。这是很多跨国企业常用的避税手段。比如苹果公司海外收入税率只有3.3%,由此大大拉低了企业整体的税率。欧美多国都已开始向这样的“税负倒置”宣战。2016年8月,欧盟要求苹果向爱尔兰补缴至多130亿欧元税款,并认定爱尔兰通过低税收协议向苹果提供不适当的国家补助。美国财政部去年也采取打击“税负倒置”的新措施,遏制美国企业通过购买外国公司、变更纳税地以实现避税的做法。奥巴马总统甚至称“税收倒置”是“最狡猾的税收漏洞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希捷苏州关厂事件的真相之一可能在于:地方政府不再依赖于通过低成本的税收优惠来吸引外资,而是要回到税收公平的轨道上来。在同样的市场上,当跨国企业可以通过“税负倒置”享受双重的税收优惠,对其他企业很难说是公平公正的。无论对外资还是内资,都需要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国民待遇,这就是为什么我国要逐步取消以前那些针对外资的种种税收“双轨制”。在这里,打击“税负倒置”,也不妨看作是这种税负公平的继续深化。它意味着取消跨国企业的某种先天优势,向正常的税负水平靠近和回归。而且,也很难将追加的税负,作为希捷关厂的最重要理由。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过去多年来成功的秘诀主要在于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但近年来,随着制造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企业各种成本不断攀升,尤其突出表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方面。希捷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成本反应非常敏感。这就是为什么希捷2015年启动了泰国呵叻工厂的扩张计划,在当地投资4.7亿美元扩大一半产能,同时增加2500名员工,这与如今苏州关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原来在中国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东南亚转移,既说明面临着来自低成本国家和地区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也显示出中国制造业曾经的竞争优势正在转弱甚至趋于消失。不仅如此,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走“再工业化”道路,其工业投资开始向本国回流,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将可能遇到一种“双面夹击”。但请注意,前述竞争优势的丧失,绝不是对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改变。如果以为还能够靠(对本土企业带歧视性的)税收优惠,来挽留外资和跨国企业,显然是一种刻舟求剑。不是说不应该挽留外资和跨国企业,而是说怎么来挽留,拿什么来挽留。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在经济越来越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挽留的也不只是外资和跨国企业,而是要面对所有的市场主体,建设一个公平公正、具有成本优势的投资环境。在这个层面上,降低企业税负水平是必须的,它也应对了曹德旺和宗庆后们的呼声,但这还只是降低企业综合成本的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在全面降低要素成本、交易成本和制度性成本上综合发力。按照经济学家周其仁的说法,改革降低体制成本,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关键。说到底,希捷苏州关厂对我们的提示是,只有通过改革降低体制成本,才能真正维持中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竞争优势,才能挽留外资和跨国企业,并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外资和跨国企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IT之家,爱科技,爱这里。
作者最新文章技术小站:
地点:深圳
时间:11月2日 14:00 - 17:00
地点:深圳
时间:11月8日 13:00 - 17:30
地点:东莞
时间:11月9日 14:00 - 17:00
地点:西安
时间:11月16日 14:00 - 17:00
零基础快速成为Android项目开发工程师
ARM裸机开发实战(第1期加强版)
张飞硬件设计与开发视频教程
从0到1自己动手写嵌入式操作系统
张飞电子视频全套共十部
讲师:灵训教育
讲师:林超文
讲师:李述铜
讲师:张飞
移入鼠标可放大二维码
希捷关闭苏州工厂背后,有什么原因?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每日经济新闻日 10:54
[导读] 在去年宣布重整并大规模裁员的硬盘生产商希捷科技,再次传来坏消息,该公司中国苏州工厂在1月10日正式宣布解散。 希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希捷苏州)在1月11日发布一份名为《致苏州希捷所有员工》的公告,文中表示:出于持续优化运营效率的考虑,根据董事会决议,希捷不得不做出提前解散中国苏州工厂的决定。 对于关厂的原因,公告表示,本次提前解散苏州工厂,是希捷继续缩减全球生产规模、以更好地适应现在及未来市场需求
在去年宣布重整并大规模裁员的硬盘生产商希捷科技,再次传来坏消息,该公司中国苏州工厂在1月10日正式宣布解散。
希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希捷苏州)在1月11日发布一份名为《致苏州希捷所有员工》的公告,文中表示:出于持续优化运营效率的考虑,根据董事会决议,希捷不得不做出提前解散中国苏州工厂的决定。
对于关厂的原因,公告表示,本次提前解散苏州工厂,是希捷继续缩减全球生产规模、以更好地适应现在及未来市场需求的措施之一。
有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认为,希捷苏州工厂关闭的背后,则是反映出了目前硬盘市场产业升级加速,以及机械硬盘的产能严重过剩,关厂裁员只是无奈之举。
苏州工厂宣布关门
资料显示,希捷科技(Seagate Technology Cor)成立于1979年,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硬盘、磁盘和读写磁头制造商,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希捷苏州工厂成立于2004年6月,经营范围包括研发、制造、加工各类光盘、磁盘驱动器等。
据了解,希捷科技在中国有苏州和无锡两家工厂。其中,位于苏州市工业园区的希捷苏州,前身是迈拓科技(苏州)有限公司(2005年被希捷以19亿美元收购)。
目前,希捷中国区产能总量占全球出货量的70%以上,2012年希捷中国区的无锡和苏州工厂累计硬盘出货量即已突破10亿块。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硬盘行业的巨无霸公司,依旧没有熬过这个冬天。在1月10日,希捷苏州公司宣布正式解散。
1月1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带位于苏虹中路的希捷苏州工厂,从厂区外能看到内部已无生产迹象,只有零星的员工从中走出,部分员工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工厂。还有少数员工在公司大门前开取证明,有人在与员工解释相关问题。
对此,这几名负责解释善后工作的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称,1月8日左右公司就宣布关闭了,他们所知道的情况是,苏州的工厂都搬到泰国和马来西亚去,中国只留下无锡工厂。对于更多疑问,希捷苏州工厂拒绝了记者的正式采访。
希捷裁员举措频频
有2000多名员工的苏州工厂关门,意味着绝大多数员工将面临裁员,而据。
希捷苏州公司发的公告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公司将依法支付补偿金。&自1月11日起至1月18日,我们将办理员工离职手续。公司借此机会对苏州员工的辛勤工作,努力奉献,以及在公司重组进程中表现出的专业精神表示感谢。&
事实上,在2015年1月,希捷科技宣布全球裁员2950人。就在同一天,CEO和COO双双下课,董事长Steve Luczo重新出山兼任CEO,并自减25%的薪水。
随后,在2015年9月,希捷宣布作为全球&劳动力优化&措施的一部分,裁员105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2%,这其中就涉及苏州工厂。时隔不到1年的2016年6月底,希捷再次宣布将裁员3%,约1600人。
同年7月,希捷再次宣布裁员6500人,或员工总数的14%,裁员主要是针对公司的制造部门。
即便是在2010年以前,希捷在面临亏损时也有裁员、迁厂的举动。
2009年8月,国外媒体曾报道希捷当时拟将位于新加坡的一家制造工厂关闭,并将因此裁员2000人。希捷发言人表示,&我们将把位于宏茂桥的硬盘制造业务转移到位于其他国家的工厂。&
而在同年5月,希捷曾表示拟启动一项重组计划,其中包括裁减约1100名员工&&占全球员工总数的2.5%。
裁员相关文章
裁员相关下载
固态硬盘相关文章
固态硬盘相关下载
希捷相关文章
希捷相关下载
Phononic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Tony Atti博士指出,Phononic打破技术瓶颈,研发出一款小尺寸的半导体制冷芯片,可智能去热加热,该款器件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子、...
作为承载万物互联的蓝牙、Wi-Fi、ZigBee等主流的无线传输技术在迎接物联网时代路上正加速更迭,并给细分市场带来更大的应用空间,然而这些技术对同时...
创新实用技术专题
供应链服务
商务及广告合作
Jeffery Guo
关注我们的微信
供应链服务 PCB/IC/PCBA
版权所有 (C) 深圳华强聚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希捷关厂背后:中国制造用什么挽留跨国企业-ZAKER新闻
近日,美国硬盘巨头希捷科技关闭苏州工厂并裁员 2000 人,引发舆论关注。很多人相信,当地税 务部门在 2015 年的一次反避税行动中,向企业追缴 14 亿元税款,此举逼走了希捷。尽管希捷表示这是出于持续优化运营效率的考虑,当地税务部门也进行了公开说明,但仍然难以平息外界的质疑。希捷方面与江苏省国税局签订了 "APA"(单边预约定价安排),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税务成本,这可能加快了希捷进行投资调整和苏州关厂的步伐。但把追缴的 14 亿元税款当作希捷关厂的 " 替罪羔羊 ",无助于看清事件的真相。针对这起事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孙继文 19 日表示,这是希捷正常商业运营决定,中国利用外资的投资环境并未恶化。舆论比较有力的质疑是针对地方政府信用,即当地政府追缴税收,意味着放弃了当年对希捷税收优惠政策的承诺,让外资企业信心产生动摇。不过打击跨国企业 " 税负倒置 " 的避税举措,并非是中国独有的特色,而更像是一种正在兴起的国际惯例。在这一案例中,希捷运用了典型的 " 税负倒置 ",即把母公司注册在税负较低的地方(国际避税地),从而既逃避出资股东所在国的税收,又逃避子公司所在国的税收。这是很多跨国企业常用的避税手段。比如苹果公司海外收入税率只有 3.3%,由此大大拉低了企业整体的税率。欧美多国都已开始向这样的 " 税负倒置 " 宣战。2016 年 8 月,欧盟要求苹果向爱尔兰补缴至多 130 亿欧元税款,并认定爱尔兰通过低税收协议向苹果提供不适当的国家补助。美国财政部去年也采取打击 " 税负倒置 " 的新措施,遏制美国企业通过购买外国公司、变更纳税地以实现避税的做法。奥巴马总统甚至称 " 税收倒置 " 是 " 最狡猾的税收漏洞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希捷苏州关厂事件的真相之一可能在于:地方政府不再依赖于通过低成本的税收优惠来吸引外资,而是要回到税收公平的轨道上来。在同样的市场上,当跨国企业可以通过 " 税负倒置 " 享受双重的税收优惠,对其他企业很难说是公平公正的。无论对外资还是内资,都需要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国民待遇,这就是为什么我国要逐步取消以前那些针对外资的种种税收 " 双轨制 "。在这里,打击 " 税负倒置 ",也不妨看作是这种税负公平的继续深化。它意味着取消跨国企业的某种先天优势,向正常的税负水平靠近和回归。而且,也很难将追加的税负,作为希捷关厂的最重要理由。中国作为 " 世界工厂 ",过去多年来成功的秘诀主要在于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但近年来,随着制造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企业各种成本不断攀升,尤其突出表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方面。希捷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成本反应非常敏感。这就是为什么希捷 2015 年启动了泰国呵叻工厂的扩张计划,在当地投资 4.7 亿美元扩大一半产能,同时增加 2500 名员工,这与如今苏州关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原来在中国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东南亚转移,既说明面临着来自低成本国家和地区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也显示出中国制造业曾经的竞争优势正在转弱甚至趋于消失。不仅如此,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走 " 再工业化 " 道路,其工业投资开始向本国回流,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将可能遇到一种 " 双面夹击 "。但请注意,前述竞争优势的丧失,绝不是对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改变。如果以为还能够靠(对本土企业带歧视性的)税收优惠,来挽留外资和跨国企业,显然是一种刻舟求剑。不是说不应该挽留外资和跨国企业,而是说怎么来挽留,拿什么来挽留。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在经济越来越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挽留的也不只是外资和跨国企业,而是要面对所有的市场主体,建设一个公平公正、具有成本优势的投资环境。在这个层面上,降低企业税负水平是必须的,它也应对了曹德旺和宗庆后们的呼声,但这还只是降低企业综合成本的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在全面降低要素成本、交易成本和制度性成本上综合发力。按照经济学家周其仁的说法,改革降低体制成本,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关键。说到底,希捷苏州关厂对我们的提示是,只有通过改革降低体制成本,才能真正维持中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竞争优势,才能挽留外资和跨国企业,并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外资和跨国企业。(每经评论员 傅克友)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科技频道7小时前
科技频道11小时前
中关村在线2小时前
cnBeta4小时前
IT1684小时前
科技频道13小时前
太平洋电脑网4小时前
太平洋电脑网5小时前
太平洋电脑网4小时前
威锋网5小时前
爱范儿6小时前
科技频道14小时前
创业邦6小时前
App精选1小时前
中关村在线7小时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希捷关闭苏州工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