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库斯·吕佩尔茨周韶华研讨会:上帝般美妙的绘画会被遗忘吗

>> 最新发布微博藏友
>> 相关专题
>> 更多相关资讯
华夏收藏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华夏收藏网合作媒体,华夏收藏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华夏收藏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 联系电话:5 邮箱:
请您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华夏收藏网以及交流评论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华夏收藏网发表的作品,其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24小时相关热门资讯
Copyright ,版权所有&&收藏热线:9&画坛巨匠|被上帝光芒所照耀的绘画大师,死后却被遗忘了几个世纪
画坛巨匠|被上帝光芒所照耀的绘画大师,死后却被遗忘了几个世纪
▲卡拉瓦乔自画像人们提到洛可可艺术的时候,常常提及巴洛克艺术,这两者都是彼此绕不过去的节点,二者都是欧洲的贵族艺术,在传承上,巴洛克早于洛可可。洛可可以轻快、秀气、纤细为风格特征;而巴洛克则以华丽、夸张、矫揉造作的风格为特征,以其热情奔放、运动强烈、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在17世纪广为流传,后被洛可可风替代。
▲《大马士革路上的皈依》在绘画艺术领域,杰克逊·卡拉瓦乔可称得上是巴洛克绘画艺术的代表灵魂人物,他被称为开启巴洛克艺术荣光的巨子,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卡拉瓦乔1571生意于当时的艺术圣地意大利。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
▲《基督下葬》在世时声名显赫的在世时声名显赫,死后却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几个世纪,直到20世纪的最近几十年才被重新发现。他对新兴的巴洛克艺术影响深远,安德烈·贝恩-若夫鲁瓦(保罗·瓦乐希的秘书)曾经评论他:“坦率地说,卡拉瓦乔的工作标志着现代绘画的开始。”
▲《圣彼得的受难》对于绘画,卡拉瓦乔拒绝古典的规范,比如在画基督生活场面时就特别顾及,普通人民,那些渔夫和收税人,这些人才是基督所真正交往的。他把这些人收入画面,努力使他们对当代人显得真实。其次,为加强现实感,他把人物放在画面前部,用强光照射,从而使注意力集中在发生的事件上,次要部分则隐没在阴暗中。他甚至把一些人画得好像走出画布,走向观众,或者把手伸出向观众打手势。这基本上是伯尔尼尼的相同手法,要把观众拉入行动——虽说卡拉瓦乔是首先运用这种手法的,而且用于绘画,而不是大理石。
▲《仁慈七行》在绘画技法上,卡拉瓦乔&把阴暗法带进了明暗对照画法&。虽然很久以前画家们也运用了明暗对照画法,但真正确立了这种技法的还是卡拉瓦乔,这种画法加深了阴暗部分,用一束眩目的光刺穿对象。由此对物理真实和心理真实的观察成为他获得巨大声望的原因,这是也是他经常不能符合宗教委托要求的原因。
▲《疑的多马》在圣经的描述中我们已经看到,其实多马并没手真的伸手去试探伤口真假,然而在卡拉瓦乔这里,多马真的把手伸进去了,这就好比是你刚从十字架下来,有个小伙说我不信!把你伤口给我看看,然后你给他看了,然后他就把手伸进伤口里了....伸进去了..你怎么不戳一下看看耶稣疼不疼呢...然而,这一戳,是多马的一小戳,是人类的一大戳。我们已经看到圣经已经不再是不容亵渎不容更改不容置疑的了。以卡拉瓦乔这一帮画家已经开始更加注重画面的艺术性,换句话说,绘画的形式首次超越了内容。这对于当时的社会而言可谓是极为大胆的。
▲《马太的神召》
▲《圣马太与天使》
▲《圣母之死》整个画面真的满满的忧伤,这不是圣母,这只是一个贫苦,被病痛折磨的的可怜女子,周围不是圣徒,只是一帮满怀着一个世界的悲伤的村夫。这画得也不是神圣的场景,这只是作者的生活。不虚伪,不做作,这样的作品,虽然不神圣,但是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以马忤斯的晚餐》卡拉瓦乔笔下的两位信徒(他们在路上与一个陌生人邂逅)都是极普通的人,他们身穿破衣,脸上饱经风霜。但他选择这样一个时刻来表现:信徒和陌生人一块儿坐下吃饭,这时他们认出陌生人竟是复活的基督,信徒们于是大吃一惊。画面上,一个人因其所见而冲动地把椅子往后推,另一个人则扬起手臂。在这儿人们看到某种瞬息即逝的反应,正如玻耳塞福涅把自己从普路托那儿推开时表现出的那样。
▲《犹大之吻》
▲《大马士革路上的皈依》卡拉瓦乔应该没有想到,自己会对后世造成多大的影响。他对光的运用和研究,在当时达到了极致,这是他对后世艺术最为深远的影响。看他之前的画家,形体的塑造大部分都是以线条为主。固然有艺术家以明暗入画,但是却没有一个像他这般,真正确立了明暗对照这种技法,承前启后,影响到一个时代。以一束光穿透这个画面,强烈的对比,平民化的人物,真实而深刻的表情,使画面充满戏剧性。这束光不但穿透了它的画面,也穿透了整个时代,这种绘画风格影响很多后世的画家如拉图尔,伦勃朗。这束光对后世的电影,摄影行业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直到后来的印象派绘画更是光的科学,光的艺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艺 术 生 活 解 读 者
作者最新文章上帝般美妙的绘画会被遗忘吗?
&&&&来源:&&&&
原标题:上帝般美妙的绘画会被遗忘吗?
■ 吕佩尔茨
■ 施大畏水墨作品
■ 吕佩尔茨雕塑作品   ◆ 林明杰   日前,德国著名艺术家马库斯?吕佩尔茨莅沪,在中华艺术宫与画家施大畏馆长进行了一次艺术对话,涉及民族性、传统和当代等热点问题。现摘要如下――   “一个非常大的危险”   马库斯?吕佩尔茨:记得当年怀着探寻神秘的心情,我第一次来到北京时,却有些失望:中国人不是按照中国传统的方式着装的,穿的也是牛仔裤,很西化。我穿了一件中式的长衫去参加展览,看上去就像清朝满洲人,街上的人反而觉得很怪,盯着我看。许多北京人让小孩站在我旁边跟我合影。这可能会引起交通拥堵。像是在做一个行为艺术。   其实还是有很多的中国艺术家精心维护和保持中国艺术的特色,如书法,如非常美妙的水墨画。我来中国三次以后,真正地感觉这里确实有中国的绘画,包括一些油画、丙烯画都很中国。对我来说这一切既是新鲜的东西,又是一种很熟悉的东西,我很受鼓舞和振奋。包括一些当代艺术家,我也想认识他们,我要把过去珍重的东西和当今的东西结合起来。   我强调一下,每个艺术家都是要秉承民族性的东西。其实每个艺术家都是在他所身处的环境、灯光、氛围当中进行他的艺术创作。   在艺术界中,有一个非常大的危险,不但在中国,在欧洲也看到过,有一些美帝国主义倾向,踩扁别人彰显自己。所以看到带有英语名称标注的东西,我也开始觉得很可怕了。   我在1962年或1963年第一次在柏林看了美国的表现主义画展,当时不是那么出名,并不是在柏林正宗的美术馆进行,是在一个艺术学院的画室里面进行展览。对我来说当时是非常棒的经历!我当时看到了德?库宁等的作品。当时许多美国的画家是来自欧洲,他们也是倾向以欧洲的艺术风格为导向,他们临摹抄袭了巴黎的风格。   这也是一种传统,就是说在欧洲,艺术家处于一个核心地位,艺术评判的标准都是由艺术家制定的。然后出现了一些先锋主义这种艺术。先锋主义颠覆了过去的阶层化的组织机构。它强调的是创意。它对创意要比艺术本身更加重视。先锋主义创造了一大批大师,然后这些先锋主义在世界范围变得越来越稀奇古怪了。先锋主义的最高的峰值是在摄影界。摄影本身是有自己内在规律性的。当时的摄影者想通过摄影来把传统的画家排挤掉,但是他们最终没有做到这一步。尽管如此,这些摄影家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包括在许多的博物馆、画廊当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今天我在中华艺术宫看到有许多画,我觉得很鼓舞。在欧洲与此相反,很多影像艺术已经把绘画艺术给压倒了。在欧洲的一些大的美术展览会,刻意回避传统的画,不管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或者其他的一些艺术展。这些人都是教育家。教育家其实从事的跟艺术创作、绘画是不相关的,他们想把这些东西灌输给其他人,传递给其他人。   策划一个展览,策展人在上面,艺术家在下面,策展人把艺术家应该得到的赞扬和名誉夺走了,所以基本上都是策划者永垂青史,艺术家变成了非艺术方面的插图了。   上帝般美妙的绘画在被遗忘。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大师已经被忘记了。并不是他不存在,只不过人们把他忘记而已。   造型艺术和作者本身所受的教育程度、知识面,包括他自己对艺术的倾向性,有紧密的关系。在欧洲有一种很大的混乱现象,一些大的雕塑家,本身还不会阅读。   在欧洲,所谓的智力、智商并不是变多,而是在变少,民族已经变得非常无聊了。其实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具有很多活动、许多娱乐的世界里面。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这是我们大家要进行应对和研究的问题。   “传统是相对而言的”   施大畏:刚才听了吕佩尔茨先生讲文化现象,我突然想起一本书,这本书叫《文化哲学》是一个法国人写的,他说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对生命和历史的表达,这本书在1924年写的,当时法国正处于一种文化变革时期,就讲了这个问题,文化的堕落、文化的本体、文化的表达到底是为了什么。差不多快100年了,我们又面临这样一个变迁,重新审定什么是文化这个概念。   去年我们做了一个同行展,就是德国表现主义、当代表现主义跟中国现在的一种新表现主义共同展出,思考表现主义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中的共通点。   我看了吕佩尔茨先生的作品以后有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他的语言我非常能够理解,他跟我们中国绘画当中的写意很相近。那么是一种什么现象或者什么理论基础,把我们中华文明那么长时间的写意精神延续到今天?是什么支撑了我们的这种自信?西方的艺术家又怎么对我们东方的艺术那么有兴趣去研究它的神秘?我觉得这就变成我们当今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画油画还是国画都要共同研究的课题。   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人的基本的一个自身的价值就是一个“真”,一个“善”,一个“美”。   马库斯?吕佩尔茨:正是这种倾向性的东西,把传统的文化一直传承下来,延续到今天。在这个基础上,今天再进行一些光大和发扬、变化。   纳粹花了12年把整个的德国文化体系摧毁了。到我这一辈,虽然要进行传统艺术的复兴的工作,比如说雕塑艺术,但是整体来说在德国的话,人们觉得传统的就是明日黄花。   施大畏:传统是相对而言的,对去年,前年说的事情是传统,今天就是当下。当下的东西过两天又变成传统。我讲这个意思呢,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艺术形式演变的非常之快,刚才吕佩尔茨先生讲的所有的艺术形式我们都有了。我突然想起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的两个版本,我家里收藏了瓦格纳古典版的片子,前几年瓦格纳的一个当代版的演出在上海大剧院演出。完全颠覆了服装、舞台设计。当代人的军装,几乎替代了舞台背景。   我就想了一个问题,核心内容没有变,是德国人对文化自己的坚守,传播德国人民的一种价值,但表现的一种形式完全是当代的。   我又想起中国拍的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片子举了两个奥运会开幕式为例,一个是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是一个人的出生,到最后走到现在,是具象地表现了希腊这个国家发展衍变的过程,从具象走向了抽象;另外一个就是中国举办的奥运会的例子。它反映的是,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我们天人合一,故而抽象地呈现中国人的审美价值:书法、绘画,用三千个人击缶打出来惊天动地……从抽象走到了抽象。不管从具像走到抽象还是抽象走到抽象,核心的问题就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就是我理解的。   挪威蒙克的《呐喊》和中国八大山人画的鸟,都表现画家各自的内心世界。当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艺术样式放在一起的时候,从图像当中我们完全可以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从这个角度讲,这种观念讲,我们跟德国表现主义离得非常近,也就是说多元文化的格局底下,通过那么多年的文化演变,我们走到了一个殊途同归的交叉点,也就是人对世界的认识,人对社会的认识,人跟人之间关系的认识。   中国艺术二三十年来发展特别快,特别勇猛,但是模仿的很多,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本体、个性消失了。吕佩尔茨刚才讲的我非常赞同,我们在客观的、平静的语境当中,在国际的背景下,思考你的个性、你的民族性、你的世界性。我相信我们坚持数年,您再来看我们的展览,肯定有一批艺术家既有传统文化的精神,同时能感动世界,因为他有国际的语言,这就是传统和创新之间关系。   现在我们讲科技创新,我一直理解不是技术层面的,它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创新,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就是这个主题,怎么样坚守一种传统而走出一个新的天地。   “先锋一旦得势,什么蠢事都会发生”   马库斯?吕佩尔茨:这个关联是很重要的,我也赞同您的看法。在绘画当中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只有个性化自己的东西。绘画的本身程序是一样的,画布、颜料、笔这是基本的程序,画家的革命往往发生于画布上面,所有的绘画的发展,不管是过去的文艺复兴,到古典或者到现代的艺术,都是画家出于自己的好奇心、需要进行发展的。杰作是同期作品相比较呈现出来的,如果所有的图片都是同样的话,题材一样的话,就没有什么可比性。所以这个桥还是要靠画家本身架起。   施大畏:靠自己的理解。   马库斯?吕佩尔茨:比较,不能只同“自己”的东西去比,也要和远方的东西去比。要求越高,质量越好;要求越高我们的境界也会越高。这是很必要的,如果从国际化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要点,这是评判是否一个伟大画家的标准。评判者参与越多越好。   传统这个词,值得大家推敲,首先我们要判定传统并不是直接和过去有关联,这个传统跟我刚才所说过的东西相比较这就是传统,那就是意味着100年前作的画,其实没有死亡,还是一个活的东西。要赋予一个意义来展示这个图片,这个传统并不涉及画本身反映的题材和内容,只不过和画发生关系,和画的内容是不发生任何关联的,所以必须要准确地定义绘画的传统。也可以说现在当代的美术家,或者画家也可以把文艺复兴的作品赋予现在的意义。   所以说已经绘画了的作品和今天的作品不能有一个断层,如果有断层的话,阶层性就会破裂了,我们已经经历过前卫主义者把传统的东西折断了,前卫主义者把所有的传统的老图片,从眼光当中排除出去了。如果所谓的先锋主义一旦有所建树,所有的一些蠢事都会发生的。   前卫主义者作为一个文化的现象是可以的,是个很棒的事情,但是一旦前卫主义势力强大起来,会否定一切,排除一切的,所谓的“革命”的结局都是如此。但是在我们的绘画当中,是没有这些“革命”的,我们强调的是在绘画当中逐步逐步达到更高境界的过程。   施大畏:我特别同意吕佩尔茨对传统的解读。中国有一个学者这么说:很多很多传统留下了一点历史,很多很多历史留下了一点品位,很多很多品位留下一点艺术。这就是传统和艺术的关系,传统是一个时间的积淀,由历史到品位最后留下艺术。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观点集粹|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马库斯·吕佩尔茨:上帝般美妙的绘画会被遗忘吗?
新民晚报  
日前,德国著名艺术家马库斯·吕佩尔茨莅沪,在中华艺术宫与画家施大畏馆长进行了一次艺术对话,涉及民族性、传统和当代等热点问题。现摘要如下:“一个非常大的危险”马库斯·吕佩尔茨:记得当年怀着探寻神秘的心情,我第一次来到北京时,却有些失望:中国人不是按照中国传统的方式着装的,穿的也是牛仔裤,很西化。我穿了一件中式的长衫去参加展览,看上去就像清朝满洲人,街上的人反而觉得很怪,盯着我看。许多北京人让小孩站在我旁边跟我合影。这可能会引起交通拥堵。像是在做一个行为艺术。其实还是有很多的中国艺术家精心维护和保持中国艺术的特色,如书法,如非常美妙的水墨画。我来中国三次以后,真正地感觉这里确实有中国的绘画,包括一些油画、丙烯画都很中国。对我来说这一切既是新鲜的东西,又是一种很熟悉的东西,我很受鼓舞和振奋。包括一些当代艺术家,我也想认识他们,我要把过去珍重的东西和当今的东西结合起来。我强调一下,每个艺术家都是要秉承民族性的东西。其实每个艺术家都是在他所身处的环境、灯光、氛围当中进行他的艺术创作。在艺术界中,有一个非常大的危险,不但在中国,在欧洲也看到过,有一些美帝国主义倾向,踩扁别人彰显自己。所以看到带有英语名称标注的东西,我也开始觉得很可怕了。我在1962年或1963年第一次在柏林看了美国的表现主义画展,当时不是那么出名,并不是在柏林正宗的美术馆进行,是在一个艺术学院的画室里面进行展览。对我来说当时是非常棒的经历!我当时看到了德·库宁等的作品。当时许多美国的画家是来自欧洲,他们也是倾向以欧洲的艺术风格为导向,他们临摹抄袭了巴黎的风格。这也是一种传统,就是说在欧洲,艺术家处于一个核心地位,艺术评判的标准都是由艺术家制定的。然后出现了一些先锋主义这种艺术。先锋主义颠覆了过去的阶层化的组织机构。它强调的是创意。它对创意要比艺术本身更加重视。先锋主义创造了一大批大师,然后这些先锋主义在世界范围变得越来越稀奇古怪了。先锋主义的最高的峰值是在摄影界。摄影本身是有自己内在规律性的。当时的摄影者想通过摄影来把传统的画家排挤掉,但是他们最终没有做到这一步。尽管如此,这些摄影家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包括在许多的博物馆、画廊当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今天我在中华艺术宫看到有许多画,我觉得很鼓舞。在欧洲与此相反,很多影像艺术已经把绘画艺术给压倒了。在欧洲的一些大的美术展览会,刻意回避传统的画,不管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或者其他的一些艺术展。这些人都是教育家。教育家其实从事的跟艺术创作、绘画是不相关的,他们想把这些东西灌输给其他人,传递给其他人。策划一个展览,策展人在上面,艺术家在下面,策展人把艺术家应该得到的赞扬和名誉夺走了,所以基本上都是策划者永垂青史,艺术家变成了非艺术方面的插图了。上帝般美妙的绘画在被遗忘。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大师已经被忘记了。并不是他不存在,只不过人们把他忘记而已。造型艺术和作者本身所受的教育程度、知识面,包括他自己对艺术的倾向性,有紧密的关系。在欧洲有一种很大的混乱现象,一些大的雕塑家,本身还不会阅读。在欧洲,所谓的智力、智商并不是变多,而是在变少,民族已经变得非常无聊了。其实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具有很多活动、许多娱乐的世界里面。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这是我们大家要进行应对和研究的问题。“传统是相对而言的”施大畏:刚才听了吕佩尔茨先生讲文化现象,我突然想起一本书,这本书叫《文化哲学》是一个法国人写的,他说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对生命和历史的表达,这本书在1924年写的,当时法国正处于一种文化变革时期,就讲了这个问题,文化的堕落、文化的本体、文化的表达到底是为了什么。差不多快100年了,我们又面临这样一个变迁,重新审定什么是文化这个概念。去年我们做了一个同行展,就是德国表现主义、当代表现主义跟中国现在的一种新表现主义共同展出,思考表现主义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中的共通点。我看了吕佩尔茨先生的作品以后有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他的语言我非常能够理解,他跟我们中国绘画当中的写意很相近。那么是一种什么现象或者什么理论基础,把我们中华文明那么长时间的写意精神延续到今天?是什么支撑了我们的这种自信?西方的艺术家又怎么对我们东方的艺术那么有兴趣去研究它的神秘?我觉得这就变成我们当今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画油画还是国画都要共同研究的课题。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人的基本的一个自身的价值就是一个“真”,一个“善”,一个“美”。马库斯·吕佩尔茨:正是这种倾向性的东西,把传统的文化一直传承下来,延续到今天。在这个基础上,今天再进行一些光大和发扬、变化。纳粹花了12年把整个的德国文化体系摧毁了。到我这一辈,虽然要进行传统艺术的复兴的工作,比如说雕塑艺术,但是整体来说在德国的话,人们觉得传统的就是明日黄花。施大畏:传统是相对而言的,对去年,前年说的事情是传统,今天就是当下。当下的东西过两天又变成传统。我讲这个意思呢,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艺术形式演变的非常之快,刚才吕佩尔茨先生讲的所有的艺术形式我们都有了。我突然想起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的两个版本,我家里收藏了瓦格纳古典版的片子,前几年瓦格纳的一个当代版的演出在上海大剧院演出。完全颠覆了服装、舞台设计。当代人的军装,几乎替代了舞台背景。我就想了一个问题,核心内容没有变,是德国人对文化自己的坚守,传播德国人民的一种价值,但表现的一种形式完全是当代的。我又想起中国拍的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片子举了两个奥运会开幕式为例,一个是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是一个人的出生,到最后走到现在,是具象地表现了希腊这个国家发展衍变的过程,从具象走向了抽象;另外一个就是中国举办的奥运会的例子。它反映的是,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我们天人合一,故而抽象地呈现中国人的审美价值:书法、绘画,用三千个人击缶打出来惊天动地……从抽象走到了抽象。不管从具像走到抽象还是抽象走到抽象,核心的问题就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就是我理解的。挪威蒙克的《呐喊》和中国八大山人画的鸟,都表现画家各自的内心世界。当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艺术样式放在一起的时候,从图像当中我们完全可以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从这个角度讲,这种观念讲,我们跟德国表现主义离得非常近,也就是说多元文化的格局底下,通过那么多年的文化演变,我们走到了一个殊途同归的交叉点,也就是人对世界的认识,人对社会的认识,人跟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中国艺术二三十年来发展特别快,特别勇猛,但是模仿的很多,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本体、个性消失了。吕佩尔茨刚才讲的我非常赞同,我们在客观的、平静的语境当中,在国际的背景下,思考你的个性、你的民族性、你的世界性。我相信我们坚持数年,您再来看我们的展览,肯定有一批艺术家既有传统文化的精神,同时能感动世界,因为他有国际的语言,这就是传统和创新之间关系。现在我们讲科技创新,我一直理解不是技术层面的,它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创新,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就是这个主题,怎么样坚守一种传统而走出一个新的天地。“先锋一旦得势,什么蠢事都会发生”马库斯·吕佩尔茨:这个关联是很重要的,我也赞同您的看法。在绘画当中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只有个性化自己的东西。绘画的本身程序是一样的,画布、颜料、笔这是基本的程序,画家的革命往往发生于画布上面,所有的绘画的发展,不管是过去的文艺复兴,到古典或者到现代的艺术,都是画家出于自己的好奇心、需要进行发展的。杰作是同期作品相比较呈现出来的,如果所有的图片都是同样的话,题材一样的话,就没有什么可比性。所以这个桥还是要靠画家本身架起。施大畏:靠自己的理解。马库斯·吕佩尔茨:比较,不能只同“自己”的东西去比,也要和远方的东西去比。要求越高,质量越好;要求越高我们的境界也会越高。这是很必要的,如果从国际化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要点,这是评判是否一个伟大画家的标准。评判者参与越多越好。传统这个词,值得大家推敲,首先我们要判定传统并不是直接和过去有关联,这个传统跟我刚才所说过的东西相比较这就是传统,那就是意味着100年前作的画,其实没有死亡,还是一个活的东西。要赋予一个意义来展示这个图片,这个传统并不涉及画本身反映的题材和内容,只不过和画发生关系,和画的内容是不发生任何关联的,所以必须要准确地定义绘画的传统。也可以说现在当代的美术家,或者画家也可以把文艺复兴的作品赋予现在的意义。所以说已经绘画了的作品和今天的作品不能有一个断层,如果有断层的话,阶层性就会破裂了,我们已经经历过前卫主义者把传统的东西折断了,前卫主义者把所有的传统的老图片,从眼光当中排除出去了。如果所谓的先锋主义一旦有所建树,所有的一些蠢事都会发生的。前卫主义者作为一个文化的现象是可以的,是个很棒的事情,但是一旦前卫主义势力强大起来,会否定一切,排除一切的,所谓的“革命”的结局都是如此。但是在我们的绘画当中,是没有这些“革命”的,我们强调的是在绘画当中逐步逐步达到更高境界的过程。施大畏:我特别同意吕佩尔茨对传统的解读。中国有一个学者这么说:很多很多传统留下了一点历史,很多很多历史留下了一点品位,很多很多品位留下一点艺术。这就是传统和艺术的关系,传统是一个时间的积淀,由历史到品位最后留下艺术。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热门搜索:
粤府新函[2001]87号 文网文[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407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库斯 吕佩尔茨油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