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不拿工资怎么赚钱又要给大家开工资了,还记得敬业福么

马云的“敬业福”靠谱吗?
来自妈妈帮社区:
我今天验出,怀孕了!
我老公也拿到了敬业福,收到了271.66的红包
我也咻到了,分了红包
我没得到敬业福,也分到了271.66
汗,你老公好“敬业”啊
我朋友咻到了敬业福,分了271.
哈哈,我老公跟婆姐早几天就开始集福了,我刚生了宝宝没那时间就没理,结果到除夕看春晚我没事也跟着咻红包居然让我集齐了五福,哈哈 分了271.66,老公跟婆姐那个眼红啊
我也是集齐五福了,红包金额都一样,271.66
祝你早日好孕
不管有没有咻到敬业福,总之大家都被马云小子利用了
我咻到了,分了271
我今天验出,怀孕了!
我老公的同学咻到了一张,271
我朋友集齐了,分了271.66红包
我都不知道有这么回事,不关注支付宝,昨天才听同事说起的
为啥那么多人咻到了,而我没有,呜呜
我身边也没有咻到的
我弟弟咻到了一张敬业福!
妈妈帮百科热门内容
微信服务号
礼包领取指南NO.1
关注妈妈帮服务号
即送育儿百宝箱
还有海量免费试用不要白不要!
礼包领取指南NO.2
第1步:扫码成功下载后,首页即可领取新人专属礼包。
第2步:填写收货信息,轻松领取帮宝适新生礼盒,更有机会获得?198帮Box大礼盒!
&&手机客户端&&备孕&&相同预产期&&同龄宝宝2017年2016年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同城(21个)(11个)(13个)&&妈妈兴趣&&宝宝兴趣&&特别关注&&非常有用
|||||
上海丫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B2- 沪ICP备号终于知道马云的五福是谁写的了 敬业福厉害了
关键字: 支付宝五福支付宝敬业福敬业福五福
今年马云的五福又玩了一次,全民又陷入寻找五福的大潮中,睁眼闭眼都是要福的,热闹程度简直都超过了过年本身。
看着这几个福倒有些面熟,马云究竟是从哪里挖出了这些福呢,然后搜遍古今名家写的福字,终于找到了这些福的来源:
爱国福是行草书,源自最伟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兴福寺半截碑》,王羲之的这个福字浑润而流畅,高贵而典雅,独具特色!
和谐福的字体是楷书,来自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唐代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柳公权楷书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之美誉
这个福有隶书的味道,来自清朝邓石如的《张子西铭》,他的字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气磅礴,风格独树一帜!
这个友善的福,有点像王羲之的,但更接近于李邕所写的福字,唐代大书法家李邕的书法笔力舒展遒劲!
终于到了让人爱恨交加的敬业福了,这个字看起来很简洁,但却很难辨识,有种江湖气,和古代的福字都不是很相像,据说这个是马云自己写的,你觉得呢?
希望大家早日集全五福,然后放下手机,陪伴家人一起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中国年。
原标题:终于知道马云的五福是谁写的了 敬业福厉害了
责任编辑:陶立烽集五福,换五福,最后还差敬业福,一人耍了三亿猴,我就问你服不服。春节假期结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却也有不少令人抓狂的糟糕回忆。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些糟糕回忆中首当其冲的,当属支付宝的敬业福。小温在之前的文章提到过,预计敬业福将会在春晚期间大量放出,起码会有数千万张,让大家安心等。这里小温先向各位朋友道个歉,我实在没有想到阿里的产品经理脑子会秀逗成这样。集五福分2亿的活动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它。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为了支付宝在社交领域能够崭露头角。不得不说,这个活动得设计初衷是好的,有趣味(咻福)、有交互(换福)、有生态(加好友)。刚发现这个活动的时候,我都忍不住点赞。接下来就是令人尴尬的事了,原因无它,玩了好久,就是没有敬业福。其实按照小温之前的估算,支付宝在春晚放出大量敬业福,亦已不是最讨喜的方法,只能算得上是勉勉强强了。支付宝官微曾发布这么一条耐人寻味的内容,算不算暗示根本没那么多敬业福呢?时隔两年,马云用一张“敬业福”摁倒了马化腾
搜狐科技 文/杨舒芳
两年前“红包大战”的一箭之仇,就这么报了。马云此刻的表情,肯定是这样的。
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问世,一个小游戏却引发了全民狂欢,腾讯理财通多年来半死不活的状态也因此改观。马云当年有个著名的解读,称之为“珍珠港偷袭”。
猴年春晚,狂欢的主角却变成了支付宝,千呼万唤的“敬业福”也终于姗姗来迟,逐渐规模亮相。借助19天的福卡运动,支付宝布局半年的社交关系链,也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支付宝内部流出的数据显示,红包一战,微信一半的用户开始在支付宝上加好友,形成自己的支付宝好友体系。
时隔两年,马云手握一张”敬业福“,就这么拍在了马化腾脸上。
诺曼底的反击
“珍珠港偷袭”的发生不是因为日本军事力量太强大,而是美军疏忽大意。所以当马云说出“珍珠港偷袭”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言下之意也非常明确:支付宝肯定会反击。
支付宝会怎么反击呢?要么是扔两颗原子弹,要么就是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
今年春晚支付宝的反击,说是原子弹有点夸张,但确实有“诺曼底登陆”的意味。因为对支付宝布局了半年多的社交关系链来说,春晚红包和福卡运动起到了关键转折点的作用。
根据支付宝官方的数据,在第一轮互动结束时,5分钟的“咻一咻”的互动次数已经达到677亿次。而是去年春晚,据说微信红包的全场互动次数是110亿次。5分钟对标4个小时,也是real醉人。再加上微信的卡顿,多个微信群里的呼声都是“请发支付宝红包”。
事实上,从支付宝宣布与春晚合作及红包玩法后,支付宝就一直在刷各种头条。看起来,其中传播和带动效果最好的,就是福卡运动。“集齐五福,平分春晚两亿红包”,通过裂变和交换、赠予等设计,相对于传统的网络红包,趣味性和交互性明显要强许多。
而“敬业福”由于在活动前期的稀缺,居然创造出了现象级奇观。除了各种攻略和淘宝卖家的迅速跟进外,甚至还接替安利的位置,变成了段子手新宠。
“多年不见的前女友找你聊天,请不要太激动。因为她要问的是,你有敬业福吗?”
大众对敬业福的热情程度,还顺便逼疯了在支付宝工作的同学。在大众哀嚎“一张敬业福都不给我”的时候,一位支付宝员工却有气无力地表示,“别再问了,我真的没有敬业福。尽管在敬业福总部工作,但真的不是福卡搬运工啊”。
也是在这几天,考拉君的支付宝上,好友数目基本是在激增,高大上的说法是指数级增长。新增加的好友中,还包括不少大学同学,多数是对互联网圈的事儿丝毫不感兴趣的白领妹子。她们加上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有多余的福不,给我个?
红包背后的战争
贵圈的一个事实是,所有的福利背后,都是企业的资源争夺。生意场中,商业的本性就是无利不起早,谁也不是慈善家。
支付宝和微信之所以玩命给用户发红包,抢的正是对方的优势资源。支付宝要的是用户的社交关系,微信要的则是用户的账户体系。过年发红包,是最好的契机和最喜闻乐见的方式。
但要笼络用户,也并不是容易的事。移动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信息不对称,让每个人都更加见多识广。这意味着,用户在变的越来越挑剔,老茶很难泡出新味。要刺激他们的味蕾,必须有新的工艺。
对比之下,支付宝显得从善如流。从最初的支付宝红包、到口令红包,再到今年春节的“咻一咻”和集福卡等,花样还是比较多的。
反观微信,春节红包的大杀器依然还是前几天玩过的照片红包,这也几乎算是从诞生到现在,微信红包唯一的创意。问题是,除了短期活跃度的提高外,朋友圈的这些毛玻璃片,对微信支付真正在意和需要的场景和连接并起到多大的实际作用。
有人吐槽说,“目测以后每次支付宝发红包,微信就要祭出毛玻璃片了”。
事实上,在春节的福卡推出之前,支付宝的社交布局已经开始了。在去年7月发布的9.0版本中,引入了“朋友”一级入口,设置了几种常见的功能群,并开通了群账户功能。随后的9.2版本又进一步开通了“生活圈”。
支付宝的社交之路,这半年多走得并不容易。想把微信的关系链抢过来,丝毫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平台存在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其护城河效应。用户基数一旦达到一个规模,就会变成对后来者最好的防御。
那么,支付宝为啥一定要盯着社交关系,不肯放手呢?
支付宝社交之心不死?
事实上,自从支付宝开始做社交链,就一直处于被质疑中。大家不解的是,作为一个管钱的app,为啥不能做个安静的美男子,简简单单的把金融功能做好,非得在自己不熟悉的社交领域横插一脚?
考拉君倒觉得,原因其实蛮简单的。因为,支付宝实际上在打的,并不是一场侵略战,而是家园保卫战。只不过,支付宝采取的策略,是以攻为守。也就是说,支付宝涉足社交的目的,并不是要去复制或者pk微信,做第二个聊天应用,而是要捍卫自己在支付以及金融领域的龙头地位。
举个简单的栗子来解释下这个逻辑。
考拉君记得,微信红包的负责人吴毅之前曾经讲过一个例子,来证明微信和其他金融应用的不同。大意是,在传统的金融操作里,由于社交属性的缺乏,用户在相互转账时,需要先通过聊天来问询对方的收款账号。即使知道账号,也需要在转账后通过微信告知一声,好让对方查收。但微信的所有场景都是基于社交而建立,也就响应的免了这个麻烦。
这只是一个细节,但对互联网产品来说,用户体验大过天。这就变成了对支付宝的一个挑战。尽管微信支付的绑卡数和支付宝依然不在一个量级,但微信转账的体验却更好一点。支付宝如果不想落后,就必须把自己的社交关系链建立起来,才不至于在场景和体验上输掉。
简单说,支付宝的内心os就是,我不需要你和朋友在这里经常聊天,但要保证你们需要有金钱关系的时候,能直接找到彼此,而不需要再去询问支付宝账号。
所以,社交关系链对支付宝来说,不是最终目的,却是必经之路。只有完成社交关系的沉淀,才能守好自己的城池。
正如微信认为支付宝在“盗取关系链”一样,恐怕在支付宝眼里,微信支付横插一脚,也是在盗取资源。很多时候,你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也在看你,落在彼此眼中是个什么模样,或许仅仅取决于各自的心态和立场。
不管怎么说,和依然在给朋友圈放雾霾的微信红包比起来,马云的这场反击战,算是打得漂亮。用福卡抢夺关系链,把战火烧到腾讯的老巢去,而不是停留在自己的移动支付地盘上鏖战,算是典型的以攻为守打法,很有谋略,也确实让微信感觉到了冲击。
不过,这并不代表支付宝从此高枕无忧。这些用户关系如何留存和维护,就是下一个要面对的课题。
除夕夜,微信一早也开始对支付宝红包实施了全面屏蔽的措施。看来今年的微信,被支付宝搞的有点慌了。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马云真送你一张“敬业福”,你也不配得到!
&nbsp>&nbsp&nbsp>&nbsp马云真送你一张“敬业福”,你也不配得到!
时间: 21:28:41
公众号:管理技巧
春节期间,不少人为了这张“敬业福”忙进忙出。不知道各位看官都抢到了吗?&据说全国有大约79万支付宝用户集齐了五福,而绝大部分“敬业福”集中在最后一刻发放。大多数人成为了这场游戏的“分母”。而让我感到疑惑的是为何“富强福”,“和谐福”,“友善福”,“爱国福”会送出这么多张,马云老师要把“敬业福”卡的那么死?&是马云认为,这年头能得到“敬业福”——(工作状态挺好)的人,比可以得到“富强福”——(有钱),“和谐福”——(家庭稳定),“友善福”——(友情多口碑好),甚至比“爱国福”——(有理想或者比较五毛)的人还要少得多吗?&不知道现在的你,觉得自己能不能得到一张认为你的工作表现可以称为“敬业”的“敬业福”呢?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获得“敬业福”的话,请你不要给这篇文章点个赞,我们看看阅读人数和点赞数的差额有多少(微信用户统计一下,其他渠道看到这篇文章的,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表达),了解下大家对自己“敬业不敬业”的态度。&观察了下目前的职场现状,我有个初步判断,自认为自己“敬业”的人不少,而实际上真正有资格能获得“敬业福”的人并不多。甚至包括我自己。&你会觉得这么说也太残忍了!难倒我们每天早出晚归不辛苦吗?难倒我们整天面对电脑不吃力吗?难倒我们打字、画表格、做PPT,都不算吗?难倒我们修改微信文章、寻死觅活的策划方案,你都没看到吗?难倒我们陪着客户有说有笑其实心里不知道多苦,你不能共情吗?难倒我们放弃了休息、放弃了和恋人约会、放弃了孝敬年迈的老人就是无所谓了吗?&对于整天疲于奔命,累死累活,收入还很有限的普罗大众来说,还要告诉他,你还不够“敬业”,这不是典型的资本家是什么!如果我看到这里,或许我也气不打一处来。&可是,你真的做到了以上所有,也不代表你就一定是“敬业”的。&“敬业”是属于极少数职场人的专利,大多数人或许可以成为“勤奋”,甚至有些人连“勤奋”都算不上。&有数据为证。&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咨询公司盖洛普(Gallup)2013年时发布过一项数据,称中国员工的敬业程度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敬业员工只有6%。——这是说中国人的。&在《敬业: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精神》一书中,也写道“通常,在各组织中只有约12%的员工敬业度是100%。”——这是说老外自己的。&说到这里,你或许会奇怪,我们到底是不是在说一件事,为何我们觉得自己够“敬业”了,但是这些老外却觉得我们、甚至他们自己都不“敬业”呢?&到底什么是“敬业”?&《敬业: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精神》这本书给出了解释。&敬业是指:你会把自己的时间、脑力和精力超额投入到工作中的意愿。&进一步说:&你有把工作做得最好的愿望和承诺。你不但能热情洋溢、精力充沛地完成本职工作,而且还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客户服务上下工夫。你会给团队带来新的点子,并用你的敬业精神鼓舞其他团队成员。你极少寻找跳槽的机会。&不知道你发现了么,“敬业”的关键词是:“意愿”+“超额”。而这正是以为自己很“敬业”的人并不具备的东西。&不少人认为,工作本来就是不情愿的事情,谁高兴没事去干活呀,在家看看韩剧听听TFboys刷刷微信朋友圈不是蛮好吗?&让一个人有“意愿”做一件事并不容易。在这个我们可以和一个人结婚但不表示我们有意愿爱这个人的年代,更难确定我们把这些事情做完就能够代表因为我们有意愿去做这些事情了。&对不少职场人来说,做完一些事情并不难,但却是“老大不情愿”地去做事。工作对我们来说,不讨厌但也绝对谈不上喜欢,甚至是勉为其难。“糊口不易”,为了赚几个铜板,没有办法。&而那些真正“敬业”的人便是在大多数人都不怎么情愿的状态下,对工作产生了“意愿”。他们工作自然也有赚钱的目的,但是更多是出自对工作本身的喜爱,是真的觉得这份工作很值得他付出,是真的想做这个事情,而不是这个事情做成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附加的利益。&也因此,他们更愿意“超额”的给予。很多人提到“超额”自然联系到“加班”,什么“5+2”、“白加黑”这些工作总结里的常用语,其实是对“超额”的误解。很多人的“加班”只是“上班的延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给这份工作添加上什么。加了时间,但没有加出成效。真正意义上的“超额”,或许也会有“加班”的时刻,但重要的是,他确实在一般人认为的做好本分之上,做了许多“超过”“本分”的工作。举例说来:&编辑一篇文章,编辑完了是尽了“本分”,去思考怎么让文章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反思之前没有推广成效是因为什么原因,如何加强和读者的互动,如何让文章质量提高,对读者有收获,是“超额”。&组织一个活动,张罗了点人准点组织好了是尽了“本分”,去考虑参加者的体验效果怎样更好,去研究参加者的资料完善活动方案,活动结束了去认真倾听参加者的反馈,下次加以改进,是“超额”。&参加一个讨论,自己带耳朵来听听、高兴时发个言是“本分”,把自己作为工作人员的身份放进去考虑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怎么样发言可以听到更多的声音,怎样去包容不同的声音,怎么照顾各种人的感受,听完说完后能够归纳出什么,下次可以怎么做会更好,是“超额”。&参加一个会议,说完自己该说的是尽了“本分”,去认真听别人发言,积极地给予回应和鼓励,并根据别人的发言思考自己的工作和整体的工作,去改进和完善工作,也帮助别人改进他们的工作,是“超额”。&以上说的是像我们这样一个公益团体,按“本分”工作,和按“超额”工作的区别,给你一些启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这些“超额”的部分,哪怕是再小的工作,都可以——如果没有找到,不是你不够聪明,而是你还不够“敬业”而已。之所以这些事情成为了“超额”,绝不是“敬业”的人自己这么称呼的,而是在不敬业的人看来,这么做过了。对“敬业”的人来说,不这么做,才是没尽到“本分”。&(设计对白:我“超额”,我开心)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谈敬业的时候,从来不是在谈幸福,也不是在谈满意。这些“敬业”的人,未必是因为感到“幸福”了,“满意”了,才去“敬业”。也不见得是因为太不幸福,太不满意了,所以发疯图强的“敬业”。《敬业: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精神》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不能简单地把员工敬业度与员工的幸福感混为一谈。当然,我们一直都相信幸福的团队会更有效率的神话。我们也知道一些团队满足于自身的幸福而怠慢了客户,所以我认为不能说团队幸福就会高效。国内的一项数据显示,相对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的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最高,但是最不敬业。而民营企业对公司的满意度最低,却是最敬业的。我知道,很多人会用类似的理由,来回应我为何他们并不能“敬业”的现状,而事实是,敬业和“幸福”、“满意”并没有特别关联的关系。&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够获得“敬业福”呢?&如果把“意愿”+“超额”做个归并,一言以蔽之,就是“这就是我自己的事情”,it's&my&business。能做到“这就是我自己的事情”的人有两类,一类是创业者,这确实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因此也就谈不上“敬业”了,皆为份属“本分”。另一类就是我们这里提到的“敬业”者,他们能够做到把普通人认为的这是“老板的事业”(私企)、“国家(人民)的事业”(国企、机关事业单位)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办。&从动机理论来说,我们做事都有动机,而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做事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做事的内部,也就是说,工作本身就是对你最好的奖励。如果用参加一个读书活动来举例,参加者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努力读书就属于内在动机。而外在动机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动机活动的外部。同样用读书活动来举例,如有的人认真读书是为了主持人和带领者的好评,为了获得亲近某人的机会等。而“敬业”者无疑是内在动机比较强的一群人。&“我”、“你”、“他”,是我们常用的人称代词,其实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即我们通过这些词,把自己和这个世界做了区分。“我”是自己,“你”是一个相对的客体,但是和“我”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往往处于相对的位置,而“他”虽然也是一个外在的客体,但是和“我”的关系却不密切,往往是比较旁观者的位置。这种心理能力帮助我们从复杂的社会关系里解脱出来,不至于混乱不清,不知道“我”和“你”和“他”有什么区别,以至于凡事都当成“我”的事情从而痛苦不已,或当成“他”的事情而对自己置若罔闻。用这个视角去看“敬业者”和“本分者”,不难得出结论,“敬业者”和工作的关系,是“我”和“我”的关系,而“本分者”和工作的关系,至少是“我”和“你”的关系,甚至有不少人是“我”和“他”的关系。如果这么说有点云里雾里的话,不妨举个虚拟的奥巴马的例子,你就能明白:&奥巴马对美国民众的讲话里这么说:&我们美国XXX(以下省略)……&或者他可以说:&你们美国XXX(以下省略)……&请你比较一下,这两种表达带给你的感受。你或许会觉得奥巴马不至于说出“你们美国”这样的词汇,确实奥巴马不见得会,但是我却发现不少职场boss还经常在自己的团队里说“你们”,“这都是你们……”,“你们xx怎么样……”之类的表达。我不知道作为听众的他的团队成员会是什么感受,至少这个团队最该是“敬业者”的人都没有做到“敬业”,其他人会否“敬业”,是令人担忧的。如果你不能把自己和自己的本职工作处理成“我”和“我”的关系,那么势必你得把工作当做“你”和“他”来处理,如果把你的工作当做一个人的话,请你问问你的工作,用“你”、“他”分别试试看,感受一下(比如小编这个编辑工作):&你这个编辑工作(以下省略)……&或者可以说:&他这个编辑工作(以下省略)……&你也会感觉很奇怪吧。我也会。所以我更想用:&我这个编辑工作(以下省略)……&还是这个比较舒服,否则是挺分裂的。&其实,看到“相对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的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最高,但是最不敬业。而民营企业对公司的满意度最低,却是最敬业的”这样的数据,我一开始也是不太能理解为何那些满意度低的人,怎么会是最敬业的。后来才明白,其实真正会对自己不满的还是自己。人往往容易对别人满足,对自己严格:毕竟那是“别人”,别人做的好做的不好又有什么关系的,即便做的不好又怎样呢,但是自己却不能轻易地放过自己。再低自尊的人,都是很难承认自己愿意自己就这么差下去的。所以当一个人把“我”和工作的关系定位为“我”和“我”的关系,也就不难理解满意度低却很敬业了,或许正是因为很“敬业”才满意度低,真的不敬业了,倒是不会有多少牢骚抱怨。就像我们常常向最亲近的人发火,却对萍水相逢的人报以微笑,并不是我们爱萍水相逢的人胜过最亲近的人,而是因为正是最亲近的人才值得我们发火,对那些萍水相逢的人我们都懒得发火。&当然,对老板来说,员工更多的“敬业”自然是好事,但是怎么样能够让员工“敬业”,让敬业的员工得到重视,并不是这篇文章能够涵盖的,有机会的话可以专门写一篇文章,谈谈如何建立一个激励“敬业”的体系。把人分为“敬业者”和“本分者”或“不敬业者”并非为老板开脱,事实上,一个有优秀领导能力的创业者,是可以让更多的人变成“敬业者”的。“我”、“你”、“他”的关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也并非不能转化。当然这是后话。&这里要指出,说“敬业”,并非是在倡导人们“敬业”。希望把“我”和工作处理成什么关系,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甚至不同的工作也会有不同的选择,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选择。一个人有选择“敬业”也有选择“不敬业”的权利,不应用“敬业”成为评判他人的工具。“敬业”的人,自然会获得他们的回报,工作本身已经成为了回报。“不敬业”的人,也会有自己的生活,可能这种生活才是他们的追求。&但是,“不敬业”的我们也没有必要用“敬业”去忽悠人。“不敬业”就是不敬业,没必要粉饰成“敬业”,特别是不要自己骗自己,真的认为并不敬业的自己是在“敬业”。一个并不敬业却希望别人评价为“敬业”、并报之以“敬业”回报的员工,往往是得不到他认为的“理所应当”的回报的。既然定位为“我”和“你”或“他”的关系,就不要一厢情愿地“越界”,你用什么方式相处,往往就会获得什么样的回应,人际关系如此,你与工作和职场的关系也是如此。对那些经常以为自己的工作做的不错、但是却不能获得理所应当的回报的人,不妨就从衡量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是敬业开始吧。&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文章一开始玩的小游戏。&不知道看完全文的你,觉得自己还能不能得到一张认为你的工作表现可以称为“敬业”的“敬业福”呢?&如果你觉得自己尚不能获得“敬业福”的话,请你给这篇文章点个赞,我们看看阅读人数和点赞数的差额有多少。&不管你是否能领到马云送出这张真正的“敬业福”,我知道策划出这场“敬业福”的人是领不到的。因为是有多么不“敬业”的员工,才出了搜集福卡这样的馊注意啊!如果多些“意愿”,多些“超额”,我想可能不会是现在这样吃力不讨好、被大多数网民诟病的局面了。&管哥推荐,这里有精彩的理财故事可以借鉴,有资深的理财师为您解疑答惑,还有很多深度的文章供您学习!点击“阅读原文”查看:2016你到底能不能买得起房?真相来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云的工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