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打坐念什么经文时口念什么

元音老人开示打坐心地法门
我的图书馆
元音老人开示打坐心地法门
元音老人摘自: 讲于1993年8月中国固有的密法 心中心法“心中心法”并不是从日本学来,也不是从西藏学来,既不属于东密也不属于藏密,是我国唐朝固有的密法。因无人传授,连我师公也不知道有这个密法,直到他出家赴江西庐山净土宗的祖庭东林寺参学才得此法。慧远法师在东林寺创设净土法门,净土宗有两种,一是念佛三昧,一是般舟三昧。念佛三昧好修,盘起腿来静坐,手结法界定印,口念阿弥陀佛,就能得到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就难修了,整天在房间里走,不准坐也不准睡。般舟三昧修成,佛就在你面前现身摩顶。我师公发大心,修别人难修之法,选择了般舟三昧。整天不睡觉在房里走,肉体很难吃得消,他的双腿肿得走不动,但大愿已发,走不动也不停,就在地上爬行,爬到两个手掌都肿,爬不动了,就在地上滚,就在地上滚!他吃了这么大的苦,经过这样的修炼,心死透了,入了大定,入定中感得普贤菩萨现身,为他摩顶说法。普贤菩萨说:“在这末法时代能修这种苦行是很难能可贵的,但是密部里有心中心法,可藉佛力加持,不要像你这样吃大苦。修心中心法,藉佛力加持,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这个法你好好的修,修好之后你再下山去普传大众”。 现在的日本及西藏也有这种法,但不轻易传授,要几十年修行后才传。它属密法的高深部门心髓部份。所以普贤菩萨对我们师公说,你好好修,修好后下山去广传大众,以补禅宗和净土宗的不足。也就是普贤菩萨看时间因缘,认为心中心法出世的因缘到了。因为参禅的人疑情起不来,打不开,见不到本性。用心中心法来补救禅宗和净土之不足,我师公在山上修了八年才证道,之后才下山广传心中心法。我师公下山准备传心中心法时,大家对心法很陌生,不知道什么叫心中心法,没有人愿意跟他学。他只好显点神通,引起人们注意。佛法是正法,不要搞神通,我师公这样一显神通,引起太虚大师和印光大师的批评,认为显神通就是帮助鬼神教,对佛法的光明没有助益。我师公说:“我也不愿意显神通,但为传法之便,因为中国的密法中断很长的时间!”修心中心法最重要的是要行十种行愿,也就是要发十种行愿,才有资格修心中心法。修十种行愿之后才能与心中心法相应。十种行愿:  (一)佛佛俱信。法法无疑。清净僧众。尊视如师。   (二)持戒不缺。摄心常定。诸法空相。平等无著。   (三)慈心众生。励行戒杀。视众生如己。不忍食其肉。   (四)人有所求。等心施舍。温和谦下。娇慢不生。   (五)不违本愿。常利自他。不自称赞。不见他过。   (六)贫富贵贱。性本不二。口常软语。令生欢喜。心意质直。远离谄媚。随&& 顺人情。善转俗谛。   (七)佛说教诫。体会力行。护持佛法。如护己命。救护众生。而不望报。众生骄慢。亦不退心。   (八)不轻正法。不使他轻。不谤三宝。不令他谤。有轻谤者。善言开解。令其信入。不堕邪网。   (九)常护正念。不亏暗室。胜行坚固。不厌疲劳。发弘誓愿。摄心不退。常住大乘。破除邪见。   (十)所修本法。一一遍持。清净密印。莫污染结。须为自利利他而修。不因名闻利养而用。佛佛具信,法法无碍不论是东方佛、西方佛、北方佛、南方佛或四维上下左右佛,佛佛具性,不是那一尊好,那一尊不好。譬如有些人讲阿弥陀佛比释迦佛高,又说那一尊比那一尊高,其实佛佛平等,无有高下。 法法无碍,现在的人常常互相批评,净土批评禅宗,禅宗的又看不起净土。 心中心法是密宗里的上乘佛法。上次我们也讲过,密宗里有九乘次第,有外三乘、内三乘、密三乘。这心中心法属于密三乘中顶尖的法,即最后一个无比相应大圆满法,也就是与红教大圆满相应的法。心中心法修的就是立断、顿超。它是无相密,以一个咒、六个手印来修持,直下见性,不要修什么相来过渡。有相法须修戒相后,把相化空,才能见到本性。需走很多弯路,不能立断、顿超。我人本性是无相可见、摸不着、闻不到的,大家一下子无从下手。因此西藏密宗要走很多弯路,先要磕大头等四加行,再做前行观想,把相观起来,有个着手处,才能进一步修见性法。大圆满“彻却”也要先修气脉明点,在气上下手,观脉管,三脉七轮,(中脉、左右二脉,顶轮、喉轮、心轮、脐轮、会阴轮……)观好后,再把这个相观空。这叫大圆满彻却前行,就是修行前的方便。我们用六印一咒,不要观什么脉管,当下把我们的妄心聚在一个咒上,就是念的时候心念耳闻,用心念咒,耳朵听清楚自己念咒的声音,把意根妄想抓住,使妄念不起,当下即能深入禅定。这样的修行,就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娑婆众生六根当中,耳根最灵敏。譬如眼晴能看很多东西,很远都能看见,但是用一张纸一隔就看不见了;耳朵不然,隔着大山声音还听得到。又譬如睡着了,拿张纸给他看,他也不能醒,但一喊叫,他就醒了。所以耳根最灵敏,用耳根来修法最好。 《楞严经》说得很清楚,二十五位大菩萨,说各自的用功方法,观世音菩萨说从耳根入,最后佛叫文殊菩萨选择,娑婆世界众生用那一根修法最得当、哪根修法最得当、最快?文殊菩萨选檡观世音菩萨耳根法门。因为耳根最利。所以我们现在就用耳根来听自己念咒的声音,把意根抓住,第六意识就不动了。这样修法比大圆满更直接、更“立断”。心念耳闻,如法修行大家注意,修法时一定要心念耳闻,要如法。绝对不能嘴念咒而心想别样事情,有口无心,没用处。念佛也是一样,念“阿弥陀佛”,口念心散乱,思想乱七八糟,佛号念不上,将来西方极乐世界升不到,因为心太乱了。心不清净,佛现身时,也看不见。永明寿大师是禅宗大祖师,又是净土宗大祖师,他是法眼宗的徒孙,最后皈心净土,所以是净土宗大祖师,永明寿大师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亦徒然”。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心如水也。心永清净,就像河里的水清静了,天上的月亮影子就显现出来。阿弥陀佛等于是天上的月亮,我们的心等于是水,水不清净,天上的月亮显现不出来。心不清静阿弥陀佛在你心里显不出来,那就见不到阿弥陀佛来接引,就不能往生了。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要以一句弥陀圣号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抓住,清凊静静地念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六根当中意根是最难摄的,一静下来,妄想就来了。因为动惯了,不静下来还不知道,有时候心乱,还不知道,静下来后就容易看见。这是什么缘故?因为水清静了,泥沙沉下来就看见了,水不清静,就看不见泥沙,所以坐下来就看见了。妄念颠倒,很难掌握住不起妄念。所以要用心念耳闻的办法来抓摄六根,把妄想打断、身心脱落,本来的佛性就显现了。所以,如法修持非常重要,不如法修持就不能见性。大家修心中心法,修了很多时了,应该有所成就。为什么呢?因为本来是佛,只要肯放下,就能恢复本来,就能见道。修了很多时,为什么还不行呢?就是因为不如法。第一种不如法的人就是坐坐停停,停停坐坐.今天坐坐,明天说身体不好、事情很忙,就把功夫耽搁下来,这样修就不行。譬如烧饭,饭没烧好就拿下来,冷一冷然后再烧,再拿下来,这饭就烧僵了。我们学法修行,犹如逆水行舟,若不用劲撑船,船就被水冲下来,所以断断续续修行不好。第二种是没有心念耳闻,耳朵没有在听,而是一面念咒,一面打妄想。“这个事怎么办?那个事怎么解决?”这就是不如法,妄心就斩不断,斩不断怎么打得开本来呢?怎么见得到本性呢?第三种重要原因是下坐时不观照,忘记掉了。在坐上修法勤勤恳恳,下坐后随妄念转,跟着境界跑,等于一曝十寒,功夫很难做上。尤其是现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比如大家都做股票,心思都到股票上去了,“唉呀,我买的股票赚钱了吧,涨价了吧,?钱了吧,涨价了吧,跌价了吧,折本了吧。”颠颠倒倒地妄想,不观照。用功需时时观照,念头一起就看见,不要跟着跑,要了了觉知这能说、能见、能闻的是我的本性,不为境转才行。这些缺点不改进不能见道。心 地 法 门上座时用金刚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动持咒,不出声。因为出声念咒伤气,默念伤血。我们修法首先要注意身体,不能把身体弄坏,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体保护好。但是坐到种子翻腾、心里烦乱、坐也坐不住的时侯,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乱梦当前时,就要出声念咒,把那些混乱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还是用金刚持的方法持咒。持咒的快慢是每分钟10至12次。念的时侯,要心念耳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从心里过,不是有口无心地去念,要用耳朵聆听这从心里发出来的咒音,听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将妄念摄住不动而渐渐入定。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样乱动惯了,你要它安静不动不起妄念很难,但不把它摄住不动就不能入定、开智慧成道。因此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念佛时要至诚恳切地以“阿弥陀佛”这句圣号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动,才能安然入定。这六根当中,以意、耳二根为难摄。眼睛闭上不看东西就能摄住眼根;嘴持咒就能摄住舌根(舌头);鼻子不闻异味就能摄住鼻根;身体不接触外境就能摄住身根。但是人的耳朵最灵敏,很远很远的声音都能听见,隔着一座大山的声音也听得见,外面噪音会吵得你心烦。至于意根,更难摄住,不要它动,意念会不由自主地从心里跳出来。为什么呢?这是多生历劫的习气,它动惯了,不动不行。这在佛经中叫做“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说的五个遍行心所,意、触、受、想、思的第一个心所,它存在于八识当中,时时刻刻在蠢动,象流水一样不停地流,所以叫“流注生灭”,微细得很,只是我们平时看不见。有人说:“我们不修法不打坐没有念头,一修法打坐倒有念头了。是不是修法修坏了,有念头了?”不是的。这是因为平时心乱,看不见念头在乱动,等到你心里稍微静下来后,就看见念头在动了。这怎么办呢?怎么将妄念息下来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耳根来摄意根。持咒需要一字一字从心里过,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如法。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闻”,摄住妄念不动而入定。不然你坐在这里,嘴里念咒或佛号,脑子里面却七想八想,那就不能入定。一定要心念耳闻,死心塌地地打坐。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心空。修行为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一切都要放下,才能入道。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一重障碍,有家庭,烦恼多,驴事未去,马事又来,事情多得不得了。所以,我们时时要警惕,看破这些事相,都是假的,不可得,心里不恋着它,粗妄才可不起。接下来精勤用功打坐持咒,细妄又不免来侵袭,这是多生历劫的串习,动惯了,一下子停不下来,但不要怕它。念头跳出来你能看见,不理睬它,妄念自然化去。念头来了你看不见,那你就跟着念头跑了,这就不能入定了。打坐的时候最要紧的就是一切放下,心里要清清楚楚,念头一来就看到它,不睬它,也不要讨厌它、压制它。讨厌的本身就是一种妄心。压制也不行,压是压不死的,比如搬石头压草,石头拿掉之后,草又生起来了,这是不行的。纵或压死了,倒变成土木金石,不能起用了。所以要用活泼泼的转化法,不能用压制法。念头来了,只不睬它,把咒提起来,妄念自然转化掉。如此精进修法打坐,修到一心不乱的时侯,咒也就自然化脱提不起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我们持咒的心还是妄心,有能有所,即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咒(念佛也是如此,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能所相对,都是妄心。相对的都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真实之心是绝对待而无相的,凡是有相的东西都是虚幻的。假如我们真的持到一心不乱的时侯,一切相对的虚幻的东西就都脱落化为乌有了。这时身、心和世界就统统空掉了,虚空也粉碎了,而真实不虚的天真本性才会全体显露出来。经过灌顶修法,有一个拉肚子的过程,不要怕,这是法的力量发生作用的缘故。这个法有极大的加持力量,叫你把污秽、垢染、习障都从大便排掉,换一换肚皮,这是好事,所以不要怕。修法一段时间后,看禅宗的东西,有点理解了,那是理上的悟道。文字理解没有多大用处。因为没有亲证,定力不够,道理虽然明白一些,但是事情来了就挡不住了。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一定要证悟,亲自见到本性才有力量。“见到”当然不是眼睛见到,而是心地法眼亲证本性,本性是没有相的,眼睛只能见有相的东西,那时候你人也没有了,还有什么眼睛?还有什么看见?法身虽无相可见,但不是断灭空,它是真实的大功能,大能量,世界上举凡一切事相、境界都是它显现、变幻的。比如电,眼不能见,但离开它,世界就不能运转。又如“海水中盐味”,人能看见海水,海水里的盐味却看不见,但它确实存在!我们用功到缘心息下,世界都化空,便时到神知,心领神会而见道了。所以叫做心地法眼可以见道。见道了是不是就成功了呢?很多人以为这样就成功了,不是的,没有成功,还差得远哩。刚打开宝藏见到一点影子,仅是法身边事,不相干,生死犹不能了,还须努力向前,除尽恶习才是了手时。刚刚明心见性的时候只是初悟,破本参,才跨过第一道门坎,妄习犹在,生死不能了。须勤于保护,历境练心,把多生历劫执着的妄习消灭光,真正做到与《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应,处顺境而不喜,遇逆境而不恼,丝毫无动于衷,才能了思惑而了分段生死。《金刚经》说:过去、现在、未来心皆不可得。心既不可得,还动什么?真见性的人只有这个觉性,其它一切都不可得,还须更向上,觉性与不可得也不住才为真了。若见境生心,随念而转,就不是见性开悟的人。罗汉之所以有四果之分,也是在是否生心动念上划分的。初果罗汉在山林里,清净无染,但是,到城市里就不免眼花缭乱思念纷起了,这就是思惑未了之故。思惑者,对境生心,迷于事相之思想也,就是对幻境惑当真实,产生占有之妄想也。在打坐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现象出现,如美好的佛、菩萨光明等善像,或丑恶的魔相,都不要理睬它。有相的东西都是假的,一着相,就容易着魔。还有,当你从有相过渡到无相的时侯要起一些变化:如身体没有了,或手脚和头没有了等等,都不可管他。更或气要断了、头要爆炸了,也毋须惊怖,这是身心将脱落的前奏。一害怕,一惊觉,即前功尽弃而出定了。等到火候到时一下子大爆炸,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齐销殒,虚空也粉碎,本性即现前。不过你不能着相求这个爆炸,一着相即被妄念所遮,非但不能爆炸,连空也入不了。密宗就有这个好处,常常得佛菩萨的加被,以外界的爆炸声引起内心的爆炸,但是千万不能求,想它什么时间来,更不能将心等它或迎它来。打坐定境中的一切形象都不能理睬,须置之不理。《金刚经》的警句须牢牢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色相都是假的,不睬它就没事。一理睬执着它,就有着魔之虞。二果罗汉,前念才动,后念就觉。虽然能不住相而于觉后归家稳坐,但是念有起灭,还是有生有灭。所以还要有一番生天落地的生死,然后才能了分段生死。因此,打开本来之人并不是大事完结,还要好好地勤除习气,进入三果罗汉达遇事不动心的阶段,更向上进入无为之境,达到阿毗跋致的地步,方为初步了手。有思想、有妄情、有造作都是有为。修行从初地、二地、三地……到七地都是有为,入八地才是无为。七地虽然已证到无为了,但是还有个无为在,还有个无为的影子,还是不干净。到八地,无为的影子才取消。所以,我们每个人要衡量一下自己,看看是否对境心一点都不动,平时如还有妄心起伏,那就不行,在境界当中,若着境,更不行。一切时、一切处心空如洗,能够随缘起用,不执着,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那才是真开悟。除打坐之外,最重要的是平时用功。时时看着自己,念头一起就看见,不跟着跑。念头起了看不见,跑了一大段才觉得,才知道,那就不行。禅宗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了不怕,只怕你不知道,跟着念头跑,就是生死;跟着念头跑了一大段才知道,就是已死去多时了,也就证明你将来生死不能了。假如我们能做到前念起,后念觉,不跟念头跑,就能受生自在了。受生自在不是已了生死,还有生死在,不过在生死当头能够自己作主,要到哪里就到哪里,不受业障牵连,随业受报了。功夫程度做功夫的第一步:念起不随。能做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不为业牵得大自在。第二步:亲证无为。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压住它不动是不行的。要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顺一切事缘,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什么坏的差别感,好的不喜,坏的不厌,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平静,而到达平等无为之境。做到这个地步就能变化自在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第一步是在生死当中得自在,第二步是变化自在,能变粗为细,变短为长,到达第八地菩萨的位次,至少能显现三十多个意生身。第三步:微细流注消灭。微细流注就是上面讲的作意。作意在八识田里流动,你平时看也看不见,深入金刚萨埵大定,才能见到而消灭它。到这一步,微细流注都消灭光后,能显现百千万亿化身,度百千万亿众生。这时侯才真到家,不是一开悟就好了,差得远,所以,还要好好的用功。没有菩提心是不能成道的。什么是菩提心呢?简单讲解就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度众生。我们修法是为了下化众生,而不是为了自了。大家务必好好用功,坚持打坐、观照,切勿等闲视之,更重要的还是在座下用功,不是坐两个小时就可以放野马,乱来了。还须于行、住、坐、卧处时时不忘观照,才能与大道相应。修行的六个要点 第一:一切放下,死心塌地。恋着世间事物放不下,有什么用呢?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合成,无有实体,犹如过眼云烟,虚而不实,求不得,拿不走。即连各位自己的身体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认事物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达者一笑的愚痴之事,学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大丈夫事业,不是小根小慧的人所能胜任的。要成道,第一要看破一切。死心塌地地打坐,才能入定开悟,假如在座上想这样、想那样,妄念纷飞地乱想,那就完了。一定要一切放下,象个死人一样才行。第二:打坐持咒,心念耳闻。这是修心密的要诀,对入定开悟,关系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无折扣地照之实行。人的妄念动惯了,不专心致志地倾听持咒的心声,把意根摄住,妄念息不下来,妄念不息何能入定、开悟?所以必须心念耳闻,一个字一个字从心里念出来,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摄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渐渐入定。第三:念起即觉,不压不随。念头来时,要能看见,如果看不见就跟着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纷飞不能入定了。所以要念起即觉,既不随之流浪,也不压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持咒,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第四:按时上座,不急不缓。每天按时上座,养成习惯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时不要急于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种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缓地从容持咒,既不要求入定开悟,更不妄求神通。以要求入定、开悟、发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门,非但不得开悟,而且不能入定。第五:下座观照,绵绵密密。把打坐中的静定功夫推广到日常动用中去,在行、住、坐、卧当中冷冷自用;绵绵密密地观照,一切无住,既不让境界拉着跑,也不随妄念流浪。第六:心量广大,容纳一切。修道人心量不能小,要宽宏大量地容纳一切,纵然别人对我不好,我对他还要更好,没有丝毫爱、恶、喜、厌的观念。随缘随份地做一切善事,时时处处潇洒自在,没有患得患失之心,亦无毁誉成败之念。这就是最大的神通。  记住这六点,照之修行,决定能打开本来,亲证佛性。&&&&&& 做好这六点,丝毫不懈,保证能圆证菩提,得大成就!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南怀瑾:打坐念佛为什么--学佛网
&南怀瑾:打坐念佛为什么
发布:仁德&[ &]&& 日期: 22:52:00&&
至于说要打坐、念佛、修行,请问为什么?诸位想修行了生死,跳出现在的世界,修成功,成仙成佛,那是远大的目标。世界上有没有仙佛?有啊,但我到现在还没有看到过。以我的决心,什么都学过了,真找一个仙佛,我觉得有问题,不要盲目迷信。所有仙佛修行之路,都是要从人道做起的。大家都说看我的书,可是这两本书没有注意,第一本是《论语别裁》,讲菩萨圣贤做人做事修养行为的。第二本是《原本大学微言》,从身心上开始讲修养,到如何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仙佛之道也就是这个根本,希望大家仔细参究清楚。我的话是真话,不会骗你们的。人没有做好,想学佛法,是错误的。我们举一个例子,大家这两天怀疑,譬如社会上学佛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好不好呢?当然好。念佛法门同安那般那呼吸法、静坐法配合起来更好。怎么配合呢?据我所知,李素美老师这两天也与诸位谈过一点,谈她的经验。可是大家把它们连起来没有?不知道。譬如说这个准提法,我几十年前开始出来讲,我有个准提法的仪轨,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生起次第,一部分是圆满次第,同西藏的密宗、原来中国的密宗,以及后来留在日本的密宗,都不一样。这个准提法是必须要专门修持的,所谓专修,是人出家了,直接修这个;在家也可以,但需要真正放下外缘专修,才能走上成佛之路。不过准提咒不同,不需要管吃素与否,它这个咒语的威力很大,很特别,不管你在家出家,只要诚恳地念,专心一志就得感应。所以不要自己乱搞,找麻烦,又迷信把修准提法当成做生意的观念,假使得了灌顶,就自以为很了不起。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有起不了。达摩祖师有几句话告诉大家,“诸佛无上妙道”,佛法是无上的大法,“旷劫精勤”,不是这一生修的,是多生多世修行累积起来的。“旷劫”这两个字,代表多生多世所累积起来的功德。“精勤”,是多生多世很精进勤奋地修持,所谓精进,求得福报的成就,这才跳出了世间法,成佛。达摩祖师对二祖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他是骂二祖,你跪在这里求法,说吃了多少年素,修行了多少年,做了多少好事,来求大法,你这是小忠小信,轻心慢心,把佛法看成这么容易啊?自己认为了不起,岂能成功?就这样骂他。大家在现在这个环境,都很有福气,生活无忧,或者忧少一点,比我们几十年在大风大浪中打滚好多了。像我们碰到战乱的灾难,随时准备为国家牺牲,还要去修持,那个难了,不像诸位有这么好的福气。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查看: 2298|回复: 4
【求助】打坐时,嘴里流口水,我不是流口水的那种,咋办呀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打坐本來就會有口水,所以要舌低上顎,有口水以後要吞到丹田。 這是常識。[em37]
我也是有强迫症一样的 不断的吞咽口水
正确的舌抵上腭是,口中发“尔”声,舌尖所抵之处就是。
  舌抵上腭即柱舌,古名为“搭鹊桥”,是内功“调身”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在道家内功修炼中有重要作用。
  内功修炼,重在调心。心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王”,而“舌为心之苗”,故舌抵上腭不仅有利于调心,而且对五脏六腑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任脉经穴,下起于会阴,上终于承浆(位于下颏唇沟的中点);督脉经穴,下起于长强而上止于龈交(位于上唇系带与齿龈连接处),舌抵上腭,可以上承督脉之龈交而下接任脉之承浆,对于沟通任督二脉气血的运行、形成“周天运转”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故古人将舌抵上腭形象地称为”搭鹊桥”。那么舌抵上腭该如何操作呢。按正宗的传授,并非是有意地将舌头卷起抵住上腭,否则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把口唇轻闭、牙齿扣拢,舌尖即会自然地抵在上腭与上牙龈之间(实为龈交穴内侧),舌体宜直不宜卷,宜轻不宜重,因其上通脑髓,恐其往下泄气,用舌顶住天池穴,引真气由玄膺穴下降丹田,生有甘露,顺归气管,过十二重楼
  闭天池,一是为了开玄膺(玄膺穴在巧舌之后),玄膺一开真息往来畅通无阻。再则闭天地易生津。舌根下有生津两穴.左为金井,右为石泉。静坐往往有津液满口的现象,并感清而甜。此时应用吞律法将津液吞入腹内。即舌顶上腭不动,将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喷呛时引颈吞下并“汩汩”有声。据说这样引吞能直接入任脉化为阴精,是造精之捷径,健身之妙法。
  舌顶上腭,是炼炁的起码常识,但其原理,无人深究。人之上腭部位,有两个小窝伸进手指可以摸到,道家称为“天池”,此非针灸之穴位,乃属修炼之关窍。
我是念经是口水特别多,觉得是好事。
Powered by如何打坐修行?
如何打坐修行?
道泉心果/编辑
静坐原则为何要学静坐?
佛法的真理很深很广,当中使大众最受益的就是止观法门。所谓“止”就是止心不动,用一种方法把妄想停止下来。有了止,必须还有“观”,观是指我们这念心要清楚要明白。  
在《小止观》里讲:“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结就是我们的心结,我们的心因执著、攀缘而起烦恼,因烦恼而成垢,由垢而成结,成为众生生死的根本。要想解除心结,必须要修止修观,“止”是降伏心结的第一个法门。降伏了以后,还要断烦恼,这念心要开悟要有慧解,必须要有观行,所以“观”是策发神神通、智慧的解悟妙术。
总之,无论修任何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是“止、观”。念佛,是念佛止观,假使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会始终执著我念佛要往生西方。往生西方是不错,但西方是一个果报,而念佛就是因中修止修观,把心止在一句佛号上面,这就是“止”,“观”是将心中的贪嗔痴等垢除掉,这一念清净心就是西方。
“念佛”如果只知道止而不知道观,最多只是一个定境而已,所以进一步要了解,除了把心靠在佛号上还要“观”。心靠在佛号上,不会想过去、不会想现在、不会想未来,也不会想到财色名食睡,这就把妄想停“止”了,而“观”就是能念之心要清清楚楚,所念之佛要历历明明。不但是念佛,持咒、诵经也是如此,所以原来念佛也是止观法门,乃至于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用止观法门来解释。在因中修习名为止观,在果上成就名为定慧。《圆觉经》讲:“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这世间上都是名利财色,为什么是不清净的?因为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在名利财色当中。可是这“无碍清净慧”就不是名利财色,而是解脱的智慧、无漏的智慧、无我的智慧、平等的智慧,所以它是清净的。要想达到清净无碍智慧的境界,都要从禅定当中产生出来,所以止观是很重要的。人就像一部车子,平时身体在动、心也在动,因日积月累的磨损,最后车子终于坏掉。人的身体也是一样,心天天在想名、利、财、色、事业、前途,种种的计画、想念,想久了,心就会感觉到疲劳、感觉到累,这就是所谓“心劳日拙”,此亦是导致人们身体生病的病因所在。心本来像清水一样,但被名、利、财、色等种种的妄想使之浑浊,心没有办法宁静,而起了很多波浪,就没有清净的智慧。若以静坐修止观的方式来善调身、心,眼睛不看外面,两眼内视,以此能听、能闻的这念心,往里面收,保持这念心不动,心静下来,波浪就没了,水也随之清了,清净的智慧就显现,这时就会感觉到身心清凉。平时一天的疲劳,也可因打坐个几分钟,而使身、心马上恢复精神。所以,静坐禅修的意义,即是藉由止观法门,助益行者超凡入圣,转识成智,化迷为悟,达到定心、净心、悟心、明心的境界。&
静坐的姿势为何?&
先于禅座上,端身正坐,身心放松,面孔保持一丝微笑,头部正直,后颈微靠衣领,背部自然平直,不须刻意作力。&  双眼自然下垂,眼睁一线。因为眼若全开,容易有妄想;眼若全闭则容易生昏沉,甚至易出现幻觉的境界。若无妄想,又无昏沉、幻觉等毛病,则眼睛可开可闭,均无妨碍。&  微收下颚,口不可张开,舌尖微抵上颚。&  双手手掌重叠,结金刚定印,即左掌在下,右掌在上,两手拇指尖端,微微相接,双臂自然下垂,置于大腿上靠近腹部处。&    盘坐:  双跏趺:即是双盘,两腿互相交叠,若是左脚在上,右脚在下,称为降魔坐。反之则称之为吉祥坐。双跏趺为最好之坐姿,全身重心落于中间,最安稳持久,修定较容易成就。&  单跏趺:若双跏趺有困难者可选择单跏趺,即是单盘,左脚在上或右脚在上均可,两脚互相调适,又称为金刚坐。&  如意坐:双盘或单盘有困难者,可选择如意坐,即是一般所谓的散盘,是将两小腿互相交叉而坐。    下坐要点:  下坐时不可太快,先需慢慢摇动两肩,然后徐徐将腿放下,免伤筋骨。.&  将两手搓一搓,顺序按摩头→脸→身→肩膀→手臂→腰→大腿→膝盖→脚踝,头跟著下去,口微微张开,缓缓吐出一口气,如是反覆三次。&  把盖腿布折好后,即可起坐走动。走动时,先慢后快,可使集气散发,以免滞留体内,发生气结、肚胀等毛病。  初学静坐时,难免双腿会酸、麻、疼、涨,须忍耐练习。可先由十分钟练起,纯熟后,慢慢增至一刻,乃至二十分、三十分或一个钟头,随自己的状况而定。不可骤然勉强忍耐太久,否则会伤筋骨,如果觉得非常酸痛难忍,可用小垫子,将臀部垫高三至四寸。练熟后,即可抽去,不用为宜。如果腿子太硬,很难跏趺时,可礼佛忏悔,软化筋骨。&
静坐应该注意什么?&  静坐的地点:&  初学静坐时,须选择宁静、通风、无人打扰之处为宜。&  静坐前,可先嘱咐左右之人,遇有急事可用引磬或弹指,轻声作响,闻声出定,慎防他人突然推动身体,以免惊吓失定。&  颈部勿靠近窗户,因风由窗户隙缝吹入,若风势强劲,直吹颈部易致风邪。    静坐的衣著:&  静坐时,因全身毛孔舒张,故应注意保暖;可用盖腿布覆盖两膝,以免受风寒。&  衣著以宽松、舒适为原则,紧身衣物应于静坐前松除。  
静坐的时间:  除饭后一小时内较不适宜外,其余任何时间皆无妨碍。&  
宣化上人教在家弟子参禅打坐
静坐为什么会产生八触?&  我们在修禅定时,身口意在转变,也就是变化气质,脱胎换骨,转凡成圣。这心念集中的过程,生理、心理就会产生感受与变化。心理上的转变就是看见光明、瑞相或恐怖境界……,生理上的转变即是产生八触。  八触就是:动、痒、冷、暖、轻、重、滑、涩。  动: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互相变动、冲击,身体由不规则的摇动到规鄤的摇动,甚至身体会跳动,则称为动相。不知道的人会以为是气机发动或魔鬼附身,其实不然。&  痒: 气钻到微细的神经,所以会发痒。&  冷:意识入到水大,身体即会感觉发冷。&  暖:心入到火大,身体会发烧、发热、出汗,甚至大汗淋漓。&  轻:心入到风大,就感觉身体轻飘飘的,如云如尘,有飞行感。&  重:心入到地大,就感觉到很沉重,身体觉得像一块石头、一座山一样,动弹不得。
滑:身体好像有光明、油脂一样,身滑如乳。&  涩:身体感觉粗糙、不通,身如木皮。&  这些境界都是幻觉,是生理、心理的转变,不要害怕、执著,也不要贪爱、取舍,始终在心上用功,修一切善,断一切恶,观心反照,不散乱、不颠倒,渐渐地一打坐,定境就现前,身心达寂静之境界,此时会产生一种定力、智慧、感应,但皆不可执著。
传喜法师&&&&&静坐会不会走火入魔?&
有人认为禅修、静坐会走火入魔,因此主张不可学禅、静坐,然事实并非如此;走火入魔多是因为误随邪知邪见者为师,或观念、方法错误所致,若能了解何谓“走火”、“入魔”,即能破疑生信,不致对禅修、静坐产生误解而心生恐惧。&  “走火”属于生理上产生的问题,此系因修炼“安炉炼丹”
的方法所引起。即是意守丹田,将意识集中于丹田处,此处因而发烧、发热,犹如火种,称之为“火”;再用意识引导此火,打通任督二脉,乃至于转小周天、大周天。若心情过于急躁,或方法拿捏不稳,就会气血逆流,导致微细神经受损,甚至引发呕血或半身不遂,严重者因此死亡。而佛法静坐不修此种法门,所以不可能产生“走火”的问题。  “入魔”属于心理上产生的问题。此乃由于心有所求,希望诸佛、菩萨或神明予以加持;长此以往,幻境现前,例如梦见佛、菩萨或神明……等指示种种吉凶祸褔之事。起初可能有些感应,慢慢地感应不复灵验,失眠、头痛随之而至,此时心生恐惧,以为招感魔障,即用种种方法降伏;不知此诸境界,乃自己心识所变现之幻象,日益执著,而导致精神失常,此即所谓的“入魔”。
& 了解“走火”与“入魔”之后,即知其与佛法之禅修、静坐无任何关连,故勿须心生疑惧。只要依据正确的观念、方法禅修静坐,不仅不会走火入魔,更能启发本具之智慧,契证生命之实相。
  观行法门&  数息观&  数息之目的  “数”,即数数字;“息”,指个人鼻息、气息。修数息观,是将心念靠在气息与数字上,藉以停止心念的迁流与昏闇。一般人的心理,通常有四种病态:第一是妄想心,第二是昏沉,第三是无聊,第四是无记。若将此诸病态去除,不仅可使身体健康、寿命延长,进一步更可使人心智清明、超凡入圣、达到定心、净心、明心之境界,此即为数息观之目的。    数息的方法  入坐时,调整身体姿势,保持身心平静,安祥自在。并且调匀气息,使出入息微细,通顺、均匀。其方法是先由鼻孔吸气至丹田,再从口中将腹部浊气徐徐吐出,如是返覆三次,气息调匀之后,即可进行数息。  修数息时,数出息或入息皆可,然以数出息较佳;但不可出入息同时并数,否则易导致腹中气结。数息不宜紧张,应轻松自在,一心专注,将心念依靠在出入息上,随著出息默数(不数出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十个数字,字字不断,绵绵相续,不可夹杂,错落不清。  若气息太短,无法数至十,可数至五或七,待气息较长后,再加至七或十;数字至十为止,即不宜再加,若因妄想而致数字间断,则重头再数。若妄想纷杂,心无法收摄时,可将数字从“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倒数,即可降伏妄想。  一般而言,气息有三种病相,皆不可依之修习:  第一、喘相:即出入息时,每一息没有吐尽,尚有部分气息留滞于体内,产生不平衡、不通畅的现象,而形成上气不接下气的喘相。  第二、风相:出入息如打铁之风箱,进出作声。  第三、气相:气息虽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微细、均匀。  若依喘相修数,则胸口闷结,头昏脑胀,不易得定;依风相修数,则心识不能集中,散乱难成,不易得定;依气相修数,则疲劳心苦,不易得定。故要修数息前,应先调治此三种病相,使气息通畅、无声、微细、均匀,再修数息。  若无法数息,则可观息,就是注意出息和入息,就是要知出知入。所谓知出知入,不是要去记忆出息和入息,只是“知”就好了。知道现在是出、是入,这个知出知入的心要存在。假使不知出、不知入,心就不知跑到那里去了。知出知入,一定能使我们心得到宁静、安定。&  数息(观息)可以在静坐中或睡眠前修,但行动时则不宜修习。数息得定境时,若见一切善恶境界,皆不可执著,此为幻识所生;应不取不舍、不忧不喜,应知所有相皆是虚妄,坚住正定,心念专注于数息上,能数之心必须清楚明白、作主,所数之数字须绵绵密密、无有间断。心念清楚明白即为“观”;绵绵密密、无有间断,即是“止”。若能止观双运,修习纯熟,心中妄念顿消,定境现前,则身心和悦、轻安舒适。
&&&&&&&&&&&&&&&&&&&&&&&&&&&&&&&&&&
小沙弥  
七周缘慈&  修七周缘慈的目的  为什么我们修行不得力,因为在生生世世中,有很多将冤、亲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而有业障,若把冤亲处理好,则心就能平静得到解脱。& 
&思惟慈悲的道理,就是用来破除我们的执著、痴心、嗔心。&    修习步骤  于静坐前先思惟自己平日修行会有障碍,皆因过去及现在对长辈不恭敬,对平辈争强、好嫉,对晚辈没有负起指导照顾的责任。现在觉悟了,心中觉得很惭愧,就用自己修行初禅、二禅、三禅的功德送给他们做补偿。但现在自己未得到初禅、二禅、三禅的功德怎么办?于是将我此生、他世所做的供养、布施、持戒、精进、诵经、持咒、念佛、闻法、护法、礼忏、随喜、孝养父母等一切功德,合起来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功德等于三禅,中品功德等于二禅,下品功德等于初禅。但是要有信心,肯定自己确实有初禅、二禅、三禅的功德,才会落实,之后方可正式开始修习。  先将所回向的对象分为七种:上亲、中亲、下亲、上亲之冤、中亲之冤、下亲之冤、中间人(非冤亲),再分别依下列步骤依序回向。&  愿将三禅的功德回向给上亲&  现在今世的父母、师长,愿他们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  过去累世的父母、师长,愿他们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早日超生善道。  愿将二禅的功德回向给中亲&  现在今世的兄弟、姊妹、配偶、同参道友,愿他们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  过去累世的兄弟、姊妹、配偶、同参道友,愿他们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早日超生善道。  愿将初禅的功德回向给下亲&  现在今世的子女、晚辈们,愿他们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  过去累世的子女、晚辈们,愿他们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早日超生善道。  愿将三禅的功德回向给上冤  (上亲的冤亲债主)&  现在今世和我的父母、师长们所结下的冤亲债主,愿他们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  过去累世和我的父母、师长们所结下的冤亲债主,愿他们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早日超生善道。  愿将二禅的功德回向给中冤  (中亲的冤亲债主)&  现在今世和我的兄弟、姊妹、配偶、同参道友们所结下的冤亲债主,愿他们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  过去累世和我的兄弟、姊妹、配偶、同参道友们所结下的冤亲债主,愿他们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早日超生善道。  愿将初禅的功德回向给下冤  (下亲的冤亲债主)&  现在今世我和子女、晚辈们所结下的冤亲债主,愿他们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  过去累世我和子女、晚辈们所结下的冤亲债主,愿他们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早日超生善道。  其余功德随心所愿回向给一切中间人  (累世非亲非故之人)&  现在今世的中间人,愿他们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  过去累世的中间人,愿他们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早日超生善道。  “上亲→中亲→下亲→上亲之冤→中亲之冤→下亲之冤→中间人”  ────────────────> 第一周  <──────────────── 第二周  ────────────────> 第三周  <──────────────── 第四周  ────────────────> 第五周&  <──────────────── 第六周  ────────────────> 第七周&  如此,由上亲至中间人,从中间人至上亲,周而复始共思维七遍,七遍想完了,就称为“七周缘慈”。    功德&  培养定力、耐心,增长智慧。&  对治自己的嗔心,同时化解他人嗔心。&  人际关系日渐改善。&  冤亲之善根现前,趋向佛道。&  重虑缘真,反覆修习,则行人修道之障碍消除,助缘增长。方法虽然简单,但做到了功德不可思议。    注意事项&  须至诚思惟,不可只是随意诵念七遍。&  不用将人一个个想出来,如要叫出名字,心中思惟一下即可,不需将人观在眼前,只要至诚恳切就好。&  七遍想完了,要由有念归于无念,由有想归于无想,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小沙弥
&四念处&    观身不净  欲爱、色爱是生死的根本,只要有一点点贪爱的念头,将来还是要继续受轮回的果报,所以修习观身不净,来破除我们自己及他人对身体的爱著,以及破除欲爱、色爱的根本烦恼。  在日常生活当中,看见自贪爱的人,我们就会开始打妄想,想那个人的头发很飘逸,身材很匀称,或者面貌姣好、清秀、有气质等,种种念头就会开始念念迁流,所以用“观身不净”的道理来思惟,破除对“净”的执著。不静的观法很多种,例如:五种不净、七种不净、九孔流不净及白骨观等。在此简单举例九孔流不净之修法。&  九孔是指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及大小便道。    两眼:&  起床未洗脸时,眼角布满干干、湿湿、黏黏的眼屎。&  患眼疾时:如针眼,红肿充血、变形、流脓汁;又如白内障,两眼混浊等。    两耳:&  耳内有耳屎,忽略耳朵的清洁时,耳内、耳背结成黑色的耳垢。&  耳疾:发炎、生脓、发臭。    两鼻孔:&  鼻孔有鼻屎,感冒时会流鼻水、鼻涕。&  鼻窦炎会发脓、发臭。    口&  不刷牙时,牙齿积满牙垢,口臭逼人。&  蛀牙、牙周病,牙齿流血,一嘴黄色的大板牙。&    小便道:& 
&大、小肠有如垃圾场,我们吃的、喝的水份液体,没有吸收的部份,就成了尿液,由小便道排出。&  憋尿或细菌感染,尿道发炎,尿液呈现茶黄色,有尿骚味。    大便道:& 
&未消化的食物,积成大便,肠子里的细菌作祟,大便就会发臭。&  拉肚子时,黄稠、水泻状的大便。&  肛门会排出臭气。&  依据不净观的道理修习,一次、二次、三次、乃至十而百、百而千,不断反覆薰修,直到任何时刻,看见自己和他人都不会贪著,一点贪爱之心都没有了,这样“观身不净”这个法门就修成功了。 &
  &&&&&&&&&&&&&&&&&&&&&&&&&&&&&&&
观受是苦&  受,就是一种感受。承认接受外面的苦乐境界,这就是受。但众生执著种种快乐的感受,因而起了贪爱,拼命去追逐、占有,就不断地造恶业,将来就要受报。所以,观受是苦,是用来对治众生对“乐”的贪求欲望。  所有的感受可分为三种,一是苦受,二是乐受,三是不苦不乐受,其实所有的感受都是苦的,苦受是苦苦乐受有有坏苦,不苦不乐受有行苦,观受是苦就是了解一切的受都是苦。&    苦受是苦苦:  即苦上加苦,如社会上有不少人吃不好、住不好,身体也不好,本来就已经是苦,又遇到老板看自己不顺眼,再加上经济不景气,这又是苦。甚至为了家庭,不但做工苦,薪水又低,这又是苦。所以,诸如此类,可说真是苦上再加苦。    乐受有坏苦:  有乐受就会有坏苦,世界上所有的快乐,到最后都有悲伤、烦恼、不管身体或心念都是如此。做了善事,人家称赞几句,心中就会感到快乐,可是等到失去了或好的东西毁灭了,乐的最后都是坏苦。就像我们吃东西,吃得很可口,就拚命地吃,觉得很高兴,结果吃坏了肚子,不但没营养,肠胃也出了问题,这就是坏苦。    不苦不乐受有行苦:  虽然没有苦也没有乐,可是心始终还是想东想西,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妄想没有停过。不想打妄想,偏偏打妄想,所以,有微细的生灭和念头还是苦,这样念念迁流就是行苦。  除了打坐时可以思惟外,在日常生活当中反覆思惟身心的感受,一切都是苦。如果与观受是苦这个法门一念相应,这样一来,乐也没有了,苦也没有了,不苦不乐也没有了,这些都是虚妄不实的,就离开三受因了。这个苦与乐了不可得,中庸受也是虚妄的,就能超脱凡夫的境界。&& &
  观心无常&  我们的心,不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心境,一下子这样,一下子那样,这就是无常。而众生执著一切万物皆恒常不变,而不知此均有生灭现象,所以观心无常,是用来破除众生对“常”的执著。  例如现在口很渴,想喝一杯水这是一个念头,把这一杯水拿起来喝一口茶,觉得这杯茶很可口,继续再喝一口,就有点淡而无味,再喝就不想喝了。同样是在喝茶的这一念心,前后的心境念念迁流,这么大的变化,这就是无常。  除了观心无常之外,也可观一切万物之生灭。如花草、树、木,或一枝笔、一张桌子,任何看得见的东西,皆有生灭。人、事也是无常,当无常到来的那一刹那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一样东西,可以作为我们生命的依靠,每个人这辈子汲汲营营所追求的一切财富、名利、情感,却在瞬间都有可能幻灭,变成一场空。  生灭就是无常,称为无常观,从早上到晚上,我们的念头都是生灭生灭,念念不住,念念迁流,现在明白了,这就是一个法门,这个无常观的法门可以达寂灭、没有生没有灭的境界,这样就了生死、出三界了。&    观法无我&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的人、事、物,皆要具足种种条件、因缘才能成就。既然是因缘和合,就没有一个实质的自性存在,自性就是“我”,所以一切法即是无我。一切现象都是仗因托缘而生,而众生执著一切为实有,所以就用这法门来对治。  我们思惟“人”是由骨、肉、血、细胞等组合而成,具足种种条件才能组合成这个“人”。若这些组合因素散去,“人”也就不存在了。一棵树,要有水、阳光、泥土、根、茎、叶等,因缘合和才能生长。一张桌子,先要有一棵树,再由工人砍伐,运输至工厂,再加工制造等,才有桌子的产生。这些都是观法因缘和合而生,一切色法、心法皆如是观,就能了达缘起性空,与空性相应了,就能了生死了。
  四无量心&  如果发心要普度众生,救拔苦难的众生,将佛法传布到每一个地方,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佛法,就先要观众生的苦,发起菩萨的慈悲喜舍愿心。发慈悲喜舍的菩萨心,就是修四无量心,也就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    慈无量心:  给予众生一切乐,名慈无量心。发愿不但今生,乃至尽未来世,都要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随著愿力给予一切快乐,因为众生无量,所以菩萨行也是无量,起这种慈心,就是修慈无量心。    悲无量心:  救拔一切众生的苦,名悲无量心。众生有种种的苦,要尽我们的力量,用自己的悲心,想办法把众生的苦除掉。不但这一生要去做,生生世世都要去做,起这种悲心,就是修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见人行善或快乐时,心生欢喜,名喜无量心。见众生有种种的成就或得乐时,心生喜悦,心量广大,念念如此无有间断,就是修喜无量心。    舍无量心:  对一切众生,不论是冤或亲,都能一律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能舍内在种种心境、外在种种境界、物质等,而不起分别、憎爱,就是修舍无量心。&  修四无量心,可在静坐时反覆思惟四无量心的道理,如此十而百,百而千,使我们的心量能达到无量无边,这个法门就成就了,此即是慈心三昧。除了静坐思维外,更重要的是要把这道理在日常生活上来实行、体证。能够真正做到四无量心,无人无我,心行平等,就是真正的菩萨行。
参禅的认识  参禅这个法门,是禅宗祖师因应不同根器者所开立的方便法门。本来禅宗一脉,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诸祖师相传是以心印心,契悟而已。没有什么法可传,也没有什么法可得。古德云:“佛说八万四千法,人人各持一妙法,唯有祖师西来意,不在八万四千门。”所以禅宗一门的确不在八万四千法门之内。但是后来的人根器趋下,无法领悟玄妙的奥旨,契悟本心,所以祖师们在不得已之情况下,开出参禅一门,既有方便,又在八千万四法门之内了。所以古德云:“参禅念佛本来同,看破分明总是空,功到自然全体现,春来依旧百花红。”参禅是方便法门,所以对方便法的内涵就必须更清楚的认识与了解,才能生出正信,有正信才会产生力量,有了力量才能灵活运用这个方便法门,如驾车一样,平平稳稳地到达宝地。&    话头与疑情  话头的种类很多,如“看拖死尸的是谁?”“看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本来面目?”“看念佛的是谁?”
又如“看吃饭的是谁?”“看喝茶的是谁?”
“看持咒的是谁?”“看诵经的是谁?”“看听法的是谁?”亦是相同。目的在以毒攻毒,以一念抵万念,这实是祖师不得已所立的法门。  什么是话头呢?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那一念不生不灭的心。如水有源头,树有根一样,找到水的源头,这股水就用不尽了。参禅就是要找到本心,本心当中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也是无穷无尽的。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是头,简单的说,一念未生之际,就叫做不生不灭,不掉举,不昏沉,不著静,不落空,时时刻刻,单单的的,提起一念,反照这“不生不灭”的地方,叫做看话头,或称照顾话头,或称不离本参,更明白的说,就是观心。故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心者沉沦诸趣。”所以参禅一法是即是参究心地。  看话头先要起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古德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如问“念佛的是谁?”大家都知道,是自己在念。但反问自己一下,是用口念?还是用心念。如果用口念,睡著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因此不明白者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疑情,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  若疑念在,不要动著它,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一定要保持这个疑念。无论行住坐卧,只要“谁”字一提,就能发出这个疑念,不是经由考虑才有作用。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的妙法。但不是将“谁”字或“念佛是谁”四字,念个不停,也不是去东寻西找。念个不停不是话头,而是已成话尾;东寻西找,不是起疑情,而是打妄想。如果这样的参禅,还不如老实念佛。  博山和尚说:“做参究工夫不得起丝毫别念,行住坐卧,单单只提一个本参话头,发起疑情,一定要讨告下落。”若起丝毫别念,古人所谓“杂毒入心”。岂但伤身命,更伤慧命。  参禅受用以后,境界很多,但一切境界不出识心幻现,不要去理会它,便不碍事。若见妖魔鬼怪来扰,不起烦恼,也不起恐惧。若见佛来摩顶授记,也不自满,也不欢喜。楞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古德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总之,不管善恶境现前,始终不失本参觉照,自然太平无事。&
  中道实相观&  中道实相之意义  中道即实相,实相即中道,如来不住苦乐两边,常行中道。禅宗祖师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儒家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一般人无不生活在喜怒哀乐之中,无时不在明暗、动静、苦乐、祸福、得失、是非、善恶、美丑、欣厌、取舍等两边中讨生活。都是生存在虚妄不实的梦境中,从未与中道实相碰过头、见过面,故称为凡夫俗子。  简单说,实相就是指吾人当前一念心性,实实在在的心境。若起善念是光明相,起恶念是黑暗相,在无聊的时候,是痴呆相,落入无记的夹缝中,是无明业相。以上都是梦境,善念是美梦,恶念是恶梦,其于皆是糊涂梦。实相不是作梦的境界,是智者心性的现量。要想解脱人生的苦恼,必须超越两边的虚妄梦境,而安住在真善美的实相之中,所以实相是人生之最高真理,是修行者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如何修中道实相观  佛法云:“修空观断见思惑,证一切智,成阿罗汉果。修假观断界外尘沙惑,得道种智,证菩萨果。修中道实相观破无明惑,得一切种智,三智圆明,证佛果。”所以修中道实相观,在修行的方法上,是最上乘止观法门。《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只要信心坚定,不高推圣境,不自处凡愚,迷即众生、觉即菩提的道理,不起妄念、不落昏沉、不住无聊、不入无记等幻觉,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常寂常照,行住坐卧不离当念,保持无念、无住、无相、无为的心性,即是中道实相观。  此种实相心境,即戒、即定、即慧,是一如的,能延持不断,动静闲忙、明暗顺逆等外境来时,皆不昧此心,即成无功用行,等到定慧功深,因缘成熟时豁破无明,即证真如法身,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现,至无明漏尽,究竟圆满成佛种智。
(文章来源中台世界:静坐指导 & 图片来源网络)
静修如何能够时间长些
现在很多人静修都没有师父指导,只是觉得舒服而自发地学着像和尚一样打坐。可是他们每次打坐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坐到半个小时至40分钟就开始双腿不适,因为他们打坐只是图一个舒服,所以他们从来不会强求自己再多坐一分钟。可是如果这样打坐下去,10年、甚至20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如果我们打坐时能一心不乱地安住在所缘境上,每天不断地增加几分钟,这样坚持下去,只要肯吃点苦,逐渐就能够延长打坐的时间了。
我个人打坐时常常这样想:“我吃的这点苦与成就的大德们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脑海里只有一个字“忍”,不管怎样也要坚持忍下去。打坐最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腿麻,这一关没什么大不了,坚持一下就过去了。接撞而来的疼痛是最难忍受的,双腿的每个关节都会痛彻心扉,到后来发展到整个脊柱一节节地疼,每次疼得厉害时我就咬牙坚持,坐到最后经常是疼出一身汗来,实在受不了时,我就想如果提前下座了,就说明是疼痛战胜了我,而不是我战胜了疼痛,连疼痛都战胜不了,怎么能够战胜生死呢?连这一点苦都受不了,将来如果堕落到地狱,我怎么能够接受那些痛苦呢?有时候,我会去思考:“是谁在痛?谁痛?‘痛’到底是什么等等……”我就是这样坚持下来的,而且每次打坐的时间都比前一次时间延长一些,也逐渐发生了转变,长时间打坐也不再是什么艰苦的事了。后来打坐三四小时都没有痛的感觉了。再后来的12年,除了吃饭和上课以外,每天打坐入定到天亮。
终于有一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天我和同修们一起,在冬天零下20摄氏度的雪地上打坐静修3个小时左右,我周围的同修们突然都停了下来,因为他们看到我和师父周围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光圈。从那以后,我的师兄们非常赞叹我,也给他们自己增加了信心,没有多久他们的身体周围也出现了光圈,这说明佛法就是修炼正道的方法,如果我们的是正道,自然就会出现(但是也不能执着去刻意追求)。
如果我们自己的不是正法,佛经所讲的现象也是不会出现的。
若想达到某一个境界一定要靠自己的修炼,只有认认真真地去修炼,一丝不苟,付出真正的功夫,做任何事情都会圆满成功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生下来都不是一切圆满完美具足之人,所以我们才要不断地学习、修炼、认识、成熟,只有当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丰富了,智慧增添了,功德圆满了,才能成就佛。成佛最快的方法就是打坐静修,所以,打坐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那是把你们百千万年的进化给压缩在一起,就好像计算机的浓缩芯片一样,一个小薄片里就储藏了上千笔甚至百万笔的信息。打坐和没有打坐完全不同,打坐修行可以使身躯轻松,心静安乐,身心自由,烦恼极少而证得成就。没有打坐的人则永远无法身心轻安,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打坐,打坐能够让我们清静、让我们清醒,这样越修行对我们越好,我们越能认识自己就越自由、越自在、越透彻,离明心见性越近,离成就佛就越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坐念佛的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