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年轻人创业做什么好一起创业做教育行业的

俞敏洪下教育行业里有着怎样的创业故事
俞敏洪下教育行业里有着怎样的创业故事
学习啦【创业故事】 编辑:立康
  说起教育行业的创业故事,学习啦小编对新东方的创业史是记忆犹新,相信大家也想知道新东方有着怎样的创业故事, 那么请看下文,欢迎阅读参考。
  俞敏洪的创业故事
  新东方在美上市,造就了俞敏洪这个新的亿万富翁。有人说他是中国最成功的老师,有人说他是一个纯粹的商人,把这两个角色结合在一起,俞敏洪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
  北京时间9月8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美国纽交所上市,首日收盘于20.88美元。新东方董事长、持有公司31.18%股权(4400万股)的俞敏洪的资产一跃超过10亿人民币,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
  作为国内最大的英语培训机构,新东方声名赫赫。十几年来,它帮助数以万计的年轻人实现了出国梦,众多莘莘学子借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人评价说,&在中国,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像新东方这样,站在几十万青年命运的转折点上,站在东西方交流的转折点上,对中国社会进步发挥如此直接而重大的作用。&
  这样的赞誉现在看来也许并不为过,但对于创办新东方的俞敏洪来说,当初却根本没有这样的&雄才大略&。
  俞敏洪的创业故事:失意的80年代
  俞敏洪的授课风格被学生们总结为&激励型&,他常常用到的一个例子就是自己的经历。
  1978年,俞敏洪高考失利后回到家里喂猪种地。由于知识基础薄弱等原因,俞敏洪第一次高考失败得很惨,英语才得了33分;第二年又考了一次,英语得了55分,依然是名落孙山。那时俞敏洪并没有远大的志向,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就是他的梦想,而高考在当时是离开农村的惟一出路。尽管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俞敏洪仍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坚持学习。
  1979年,县里办了一个外语补习班,俞敏洪挤了进去,这是他第一次学习外语。住在30人一间的大房子里,俞敏洪的感觉就是进了天堂:可以一整天都用来学习了,可以在电灯下读书了。到了第二年春节,俞敏洪在班里的成绩已经进入前几名。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俞敏洪坚持考了三年后,最终考进了北京大学西语系。
  在北大,俞敏洪是全班惟一从农村来的学生,开始不会讲普通话,结果从A班调到较差的C班。大三的一场肺结核又使俞敏洪休学一年,人也变得更加瘦削。
  1985年,俞敏洪毕业留在北大成了一名教师。接下来是两年平淡的生活。中国随后出现的留学热潮,让俞敏洪也萌生了出国的想法。1988年俞敏洪托福考了高分,但就在他全力以赴为出国而奋斗时,美国对中国紧缩留学政策。以后的两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大减,再加上他在北大学习成绩并不算优秀,赴美留学的梦想在努力了三年半后付诸东流,一起逝去的还有他所有的积蓄。
  为了谋生,俞敏洪到北大外面去兼课教书,后来又约几个同学一块儿出去办托福班,挣出国的学费。1990年秋天,俞敏洪的如意算盘被打碎了:因为打着学校的名头私自办学,北京大学在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著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高调宣布了对俞敏洪的处分决定。对此,俞敏洪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俞敏洪的创业故事:被逼下海
  1991年,俞敏洪被迫辞去了北京大学英语教师的职务,为了挽救颜面不得不离开北大,生命和前途似乎都到了暗无天日的地步。但正是这些折磨使他找到了新的机会。尽管留学失败,俞敏洪却对出国考试和出国流程了如指掌;尽管没有面子在北大呆下去,反而因此对培训行业越来越熟悉。
  离开北大后,俞敏洪开始在一个叫东方大学的民办学校办培训班,学校出牌子,他上交15%的管理费。这一年他29岁,他的目标是挣一笔学费,摆脱生活的窘境,然后像他的同学和朋友一样到美国留学。
  卢跃刚在他的《东方马车》一书中生动描述了俞敏洪这段创业经历:他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租了间平房当教室,外面支一个桌子,放一把椅子,&东方大学英语培训班&正式成立。第一天,来了两个学生,看&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那么大的牌子,只有俞敏洪夫妻俩,破桌子,破椅子,破平房,登记册干干净净,人影都没有,学生满脸狐疑。俞敏洪见状,赶紧推销自己,像是江湖术士,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活说死说,让两个学生留下钱。夫妻俩正高兴着呢,两个学生又回来了。他们心里不踏实,把钱又要回了&&
  尽管困难重重,但拼死拼活干了一段时间后,俞敏洪的培训班渐渐有了起色。
  眼看着培训班越来越火,俞敏洪渐渐萌生了自己办班的念头。1993年,在一间10平米透风漏雨的小平房里,俞敏洪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
  俞敏洪说,最初成立新东方,只是为了使自己能够活下去,为了每天能多挣一点钱。作为一个男人,快到三十而立的年龄,连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都买不起,连为老婆买条像样的裙子都做不到,整个家庭无家可归,连家徒四壁都谈不上,自己都觉得没脸活在世界上。当时他曾对自己说:只要能赚到十万元钱,就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了。
  到今天,新东方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私立教育服务机构,在全国拥有25所学校、111个学习中心和13个书店,大约有1700名教师分布在24个城市。目前累计已有300万名学生参与新东方培训,仅今年就有87.2万名。外语培训和考试辅导课程在新东方营收中所占比例高达89%,是该公司最主要的营收来源和增长动力。
  俞敏洪说,&新东方走到今天,不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最初只是为了糊口,招几个学生办个小小的补习班而已。新东方到了今天,我们就有了更多的期待,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为中国学生做更多的事,为中国教育做更多的事,为中国未来做更多的事。&新东方为何能从竞争激烈的英语培训市场脱颖而出,俞敏洪说自己最成功的决策,就是把那帮比他出息的海外朋友请了回来。
  &任何一个人办了新东方都情有可原,但我就不能原谅。因为我在同学眼里是最没出息的人。我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信心,结果他们就回来了。&
  1995年底,积累了一小笔财富的俞敏洪飞到北美,这里曾是他心牵梦绕的地方,当年就是为了凑留学的费用,他丢掉了在北大的教师职位。在加拿大,曾经同为北大教师的徐小平听了俞敏洪的创业经历怦然心动,毅然决定回国和俞敏洪一起创业。在美国,看到那么多中国留学生碰到俞敏洪都会叫一声&俞老师&,已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同学王强也深受刺激。1996年,王强终于下定决心回国。
  在俞敏洪的鼓动下,昔日好友徐小平、王强、包凡一、钱永强陆陆续续从海外赶回加盟了新东方。经过在海外多年的打拼,这些海归身上都积聚起了巨大的能量。这批从世界各地汇聚到新东方的个性桀骜不驯的人,把世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教学方法带进了新东方。
  俞敏洪笑言自己是&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奋斗&。如何将这些有个性的人团结到一起,并让每个人都保持活力和激情,是俞敏洪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俞敏洪说,在新东方,没有任何人把我当领导看,没有任何人会因为我犯了错误而放过我。在无数场合下,我都难堪到了无地自容的地步,我无数次后悔把这些精英人物召集到新东方来,又无数次因为新东方有这么一大批出色的人才而骄傲。因为这些人的到来,我明显地进步了,新东方明显地进步了。没有他们,我到今天可能还是个目光短浅的个体户,没有他们,新东方到今天还可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培训学校。
  像所有处于快速成长期的民营企业一样,新东方几年后也遇到了一次次人事危机。2001年8月,新东方创业三位元老之一的王强决定出走。卢跃刚在他的《东方马车》一书中详细描述了这段事实:&在场的人都清楚,新东方可能正沿着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道路向下滑行,可能面临一个私营企业由于决策失误、理念不合、利益纷争而导致的内部分裂,有可能出现盛极而衰、灰飞烟灭的庸俗结局。&庆幸的是,在俞敏洪的极力挽留之下,王强最终没有离开。
  新东方的&内乱&没有就此结束。2003年,北京新东方学校另一位副校长、著名TSE(英语口语测试)教学专家杜子华离开了管理层。2004年,新东方的另外两外干将&&江博和胡敏也低调离开新东方。
  新东方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后,俞敏洪身价已逾10亿,其他董事会成员徐小平、包凡一、钱永强身价可能也将上亿。以后,在资本力量的左右下,这个&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奋斗&的故事能否顺利延续呢?
  俞敏洪的创业故事:新东方精神
  如今,新东方已经成为无数人梦想的发源地和实现梦想的场所。成千上万人通过在新东方艰苦的学习,圆了自己的留学梦。
  与新东方的英语培训一同冲向全国各地的,还有新东方精神。一位同行在参加完新东方去年的梦想之旅后总结道,新东方最重要的就是告诉了我们,尽管生活沧海桑田,依然不要停止追求自己的梦和理想!
  新东方精神到底是什么?俞敏洪说,&新东方精神对我而言,是我生命中一连串铭心刻骨的故事:是在被北大处分后无泪的痛苦,是在被美国大学拒收后无尽的绝望,是在被其他培训机构恐吓后浑身的颤抖,是在被医生抢救过来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新东方精神对我而言,更是在痛苦之后决不回头的努力,在绝望之后坚韧不拔的追求,在颤抖之后不屈不饶的勇气,在哭喊之后重新积聚的力量。&
  俞敏洪认为,人活着需要有一种感觉,新东方之所以被很多人接受,也是因为新东方有一种感觉存在,凡是到新东方来过的人,都在新东方感觉到了一种活力、一种顽强和一种豁达。
  &十年风雨辉煌路,百年教育报国心&。俞敏洪希望新东方能为中国学生做更多的事,为中国教育做更多的事,为中国未来做更多的事。
  不过,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因&老罗语录&而名噪一时的新东方前教师罗永浩表示,&我认为媒体上说俞敏洪是最富有的英语教师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俞敏洪从来都不是一个英语教师,他只是一个商人。&
  罗永浩在他的博客上写道,&我当初刚来新东方的时候,新东方在社会上成功地制造了一个一群理想主义者创业的美好形象,我来的时候对新东方有很多很好的向往、期待这样的东西。来了之后慢慢发现这个机构其实就是一个100%的纯商业机构,当然我不认为纯商业机构有什么不好,但是作为一个唯利是图的、没有原则的商业机构,总是宣传什么&百年教育报国心&就比较恶心了。&
  新东方就是这样在争议,甚至相互攻击中慢慢成长,过去是,将来可能也会是。
  几年前,俞敏洪曾写道,&现在新东方做大了,自己所面对的困难反而越来越多了,有些困难是因为中国的客观现实造成的,但有些困难存在完全是因为我的无能和性格缺陷所致。放眼看去,我开始明白,只要新东方存在着、发展着,我所面临的困难和痛苦将会无穷无尽。多少次痛苦万分时,我下定决心要放弃新东方,希望离新东方越远越好,多少次在我离开新东方一段时间后,又对她如此的魂牵梦绕、日夜思念,只要听不到新东方的消息就茶饭不思,坐立不安。&
  惶恐和不安几乎是众多企业领导者共同的体验,唯有战胜它们的人才能轻松走下去。现在,新东方已风风光光地在美国上市,不知道意气风发的俞敏洪能否走好下一步棋。
俞敏洪下教育行业里有着怎样的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本文已影响 人
[俞敏洪下教育行业里有着怎样的创业故事]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创业故事】图文推荐我们创业,人家也创业,为什么人家能成功?
  哪里都可能有创业的机会,但这些来自中国的年轻人选择了新加坡为起跑点,还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创业与创新硕士课程》就读。他们眼里,新加坡创业有什么好?喜欢自己当家做老板的他们,怎么看中国青年与本地青年的创业文化?  他们不是安分的人,冒险和自主的精神在他们的血液里流淌;他们享受面对困难,眼中到处是机会。这就是这群来自中国、在新加坡创业的青年的共同点。在与记者的访谈中,青年创业的憧憬、冲劲、坚持,在他们的谈话中表露无遗。  ■沈国平:  天生喜欢从零到有  沈国平(40岁)四年前把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留在中国苏州,自己来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念创业与创新硕士学位。不要以为他是在中国“混不下去了”才出国找机会。当时的沈国平,在苏州工业园区与合作伙伴拥有一家聘用300多人的互联网教育公司,还有自己的大楼。“过来是因为感觉遇到瓶颈,自己也一直在寻找突破的可能性,就想到了新加坡。”  花6年时间建立起来的企业,说离开就离开,让很多人倍感震惊。亲戚朋友都觉得沈国平“疯”了,丢下一年几百万人民币的收入和上了轨道的公司出国重来!但这不是沈国平第一次做这样的事,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的他,早在1997年就创建了第一家软件公司,并在公司成长了4年后,毅然把拥有约30名雇员的企业卖掉。看来腼腆的沈国平说:“我不是很安分的人。天生喜欢从零到有,喜欢看到公司像婴儿一样成长,最后独立生活。”  新加坡支持创业青年  来到新加坡发展之后,沈国平说自己创业的速度是以前的好几倍。  “来新加坡对我影响很大,各方面认识都提升了。通过这个国际平台我们有机会和本地及美国的公司交流,发现中国和这些地方的创业形态很不一样。在中国我们都是靠自己,没有社会的帮忙或其他企业家的借力。但是在新加坡,企业能得到各种资源,包括政府的帮助。创业氛围非常好,作为企业家,就更容易成功,也没那么累。”  一年一家公司,毕业以来,沈国平已在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设公司。2010年创建的“蓝珀医疗科技”把医疗科技从新加坡引入中国,两年后他以换股方式由上海华拓收购公司,收益百万新元。2011年,他加入“贝昂科技”,发展空气净化器,把新加坡和美国技术带到中国。“这是两种全然不同的创业方式,前者是从零到有,后者是从现有公司开始,推进企业。”  去年,沈国平和马来西亚华人合作,在吉隆坡设立了“KORSSecret”,目标是把美容行业电子商务化,提供一站式服务。沈国平已在吉隆坡收购了一家美容学院,并找专人研发产品。“最终通过我们,可以为美容公司提供受过训练的美容师、产品及顾客。”今年,沈国平看准的是本地中药药店的现代化。  看沈国平的业务,从科技、美容到中药,几乎应有尽有。但他认为不管产品怎么变,企业运作的思路方式是相通的。“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核心团队,大家有互补的能力。前两年,我偏科技创业,这两年是传统行业的电子商务化。”  创业成功理所当然  沈国平承认,现在的中国青年,十之八九都在找机会创业。“我们离开中国回头看,中国发展的机遇是绝无仅有的。我们这一代赶上了这特殊的机会。我们认为创业成功几乎是理所当然,周围有太多成功的例子。尤其是深圳、沿岸城市,只要有勇气跨出去,成功率很高。何况我们念完书,看了外面的世界,就更有勇气了!”  另一方面,沈国平认为,多数中国城市的父母只有一个孩子,经济条件都不错,也不需要孩子供养,因此中国不少年轻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觉得新加坡年轻人养家压力大,倾向选择一家好公司打工。相比之下,中国青年更有创业资本,不用担心家庭。”  从中国来到新加坡,沈国平发现在这里做事更放心。“没有太多应酬,不用处理太多人际关系。机会多,可以专注地做事。尤其我这种滴酒不沾的人,在中国会痛苦得很!”  『我们离开中国回头看,中国发展的机遇是绝无仅有的。我们这一代赶上了这特殊的机会。我们认为创业成功几乎是理所当然,周围有太多成功的例子。』  ——沈国平  ■吕沐熙+曹子骞:  为创业白了头  吕沐熙和曹子骞两个人在中国是好朋友的。一起选择来新加坡创建公司“CISET”,专门把西方的环保技术带到中国去,眼下已经接到中国国内100多万平方米的土木合成材料订单。  失败要乘年轻  长得颇壮硕的吕沐熙毕业自湖南大学会计系。仅有24岁貌不惊人的他,骨子里却是一个行动力惊人的创业青年,人生阅历丰富。念高中的时候开始玩股票,大学时赶上中国牛市,三年间赚了超过百万人民币,还被当地报章采访。“大三的时候,自信心膨胀过度,在证券公司设了私募基金,过度自信的结果,竟然亏了整千万……”  成功到失败只是转瞬间,吕沐熙坦言落差太大。他于是在毕业后离开湖南长沙,只身去云南。“不想就这样倒下,跑到云南找机会,做矿石生意,对矿石尾渣子进行再提炼。”这样子东跑西跑,吕沐熙觉得自己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我很想往实业发展,但需要平台,更需要培养眼界。所以我们选择了新加坡。”  吕沐熙承认,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为别人打工,就算眼前没路可走他也不考虑。“骨子里不愿意。我就喜欢折腾,总觉得人一生就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创业是我最愿意做的方式。困难很多,但是学会了享受困难,让困难变得可爱。任何时候,脑子心里都没有放弃的概念。”  年轻就是创业的本钱,这是吕沐熙的理念。这个才24岁的青年,说起道理来居然一套一套的,颇有哲理。“年轻人有缺陷,有问题是好的。在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是好事!每一次重新来,就靠一腔热血,还有一股莫名的自信吧!”  新加坡是理想桥梁  长得白净的曹子骞(29岁)毕业自南京大学法律系,来新以前在家族律师行上班,是一名执业律师。因为妻子先来了新加坡,所以“就追随爱情离开家乡”。他说朋友们都认为他从事法律事务的起点比别人都高,但对曹子骞来说,律师是百无禁忌的行业。“法律的道理包罗万象,是相通的。当律师的时候,给别人的生意出主意,有时候就觉得自己不能亲手创业很可惜!”  曹子骞说,在新加坡的生活让他们大开眼界,这里能接触到很多新的技术,而这些技术又没有办法进入中国。“我们觉得这是中西文化冲突的原因。中国的公司,包括不少大公司产品非常便宜但质量非常差。这导致海外企业不敢进来,我们公司做的就是把这些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带进去,尤其是节能环保方面,会是中国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  两人都认为,公司扮演了为中西企业搭桥的角色,符合了新加坡的发展方向。曹子骞解释道:“新加坡没有天然资源供开发,整合式企业最合适城市国家作为中心枢纽的角色。我们贴合地方的发展,看到很多机会。”  他举例公司最近合作的一家德国企业说,德国人对直接与中国公司交易有所顾忌,觉得处事方式和企业文化差异太大。“但是他们很认可新加坡的品牌,有法制基础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他们也认可我们,是在新加坡受教育的中国团队,对两地的企业文化都熟悉。”  接下来,为了公司的发展,他们几个合作伙伴将根据需要,入籍我国或保留中国公民权,一门心思就是往前冲。曹子骞指着自己的头发说:“你看,才几个月,头发都变白了。但我绝对相信,我们是幸运的,能够在这个时代,用这种方式给社会带来价值。”  ■包轩成+李超:  就算输了也可以再来  包轩成和李超这对夫妇,在牛车水拥有“搜虎旅游集团”的四家旅行社店面,很快地就会增加到五家。他们还很年轻,都才27、28的年龄!和其他受访者不同的是,这对夫妇来新加坡的时间较长。包轩成已经在本地待了12年,李超也有7年时间。  2001年的时候,16岁的包轩成来到新加坡。因为英语不好,他只能降级,在中学普通源流念中二。理工学院生物科技系毕业后,包轩成的创业瘾发作,和朋友合资,在2011年开了第一家旅行社。  温州人的创业精神从小培养  包轩成说,从理工学院出来,他发现生物科技行业僧多粥少,作为理工学院毕业生,只能跑龙套,发展前景不大。于是决定创业。“在温州,从小父母就灌输:大老板小老板都好,最好自己做生意。亲戚朋友都做生意,有的只是卖一些小商品例如皮鞋、打火机。从小就觉得自己可以创业。”  第一家旅行社,包轩成拿出5万元新币。问他怎么从理工学院毕业出来就有钱?原来这两夫妇早在念书时就别具慧眼,很大胆地投资本地房地产,赚了一笔。毕业自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MDIS)大众传播系,来自内蒙古的李超说:“2008年,新加坡房地产陷入低谷,我们就找父母亲借了一笔钱,拿来投资房地产,买卖了几套房子,赚了一些钱。”  包轩成说,父亲从事皮革贸易。老一辈人做生意是因为温州当地人多地少,没有太多选择。时至今日,他们希望青年人学习好再创业,能够有更高的文化起点和视野。因此16、17岁的时候,父母就把他送出国。  要创业就去做,不要想太多  夫妇俩都认为,新加坡有很多支持企业的政策,包括各种让小公司申请的创业资金、税务优惠等,因此特别适合起步公司发展。问包轩成为什么那么义无返顾地想创业,他的道理和吕沐熙不谋而合:“男孩子就是要磨练。失败要乘年轻,心态搞好了,就算输了也可以再来。我们有的是时间。”  李超观察到,从中国过来的创业者们,能跨越两个地域,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有和没有。“如果你尝试过在其他地方生活,就会发现新加坡有太多的好。你们眼中的没有,却是我们眼中无限的机会和可能性。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也可以,那个也可以!”  包轩成同意说:“在新加坡只要一步一步做,只要公司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市场有需求,就可以把生意做起来。”  现在,每开一家新店,包轩成就会自己和员工在店里刷墙、擦地板,甚至组装家具。“创业很辛苦,但我们享受过程。虽然有资金了,能请人做了,但自己做就是想体验三年前创业的最初,回味是怎么过来的。”  “新加坡是年轻人创业的沃土,我觉得有些事不要想太多,想做就去做。做了自然就有惊喜。”       ——李超
13-11-13 &做水果生意创业,年轻人占一半以上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一种叫“丑八怪”的柑橘,今年前9个月的销售量比去年同期猛增了245%,而销量暴增的同时是价格下跌超过16%。昨天,无锡蔬菜果品行业协会秘书长吴惠庆摆出这些数据时说,街头巷尾、新村社区的水果店遍地开花,推动无锡水果销售业大幅增长,开水果店也成为无锡本地和外来年轻人的一个重要的创业方式。在万科魅力之城附近,去年以来出现了十多家水果专卖店,店主多为“80后”、“90后”,这些店的销售方式多样化,除了店铺现卖,还通过微信扫码、加群、网络优惠券等方式吸引网上消费。“水果的毛利率可达50%左右,开店没有专业技术门槛,这是吸引一些不怕苦的年轻人创业的因素之一。”业内人士分析说。据锡澄果品交易市场的统计,如今做水果生意的创业年轻人占一半以上。该市场是省内目前最大的水果批发集散中心,去年一年销售各种水果近60万吨,销售额达35亿元。然而,并不是每家水果店都赚钱。万顺道旁一家水果店主说,水果存储难度大,对于他们这些年轻人来说,压力不光来自于开店筹借的十几万元钱,更在于没有经验、没有技术,一切都需要摸索。据吴惠庆观察,锡城水果店的开关频率很高,有的“撑”不了三个月就转手了。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5万吨到现在的近60万吨,无锡的水果市场快速发展,近年来以每年5%-10%幅度增长,今年前9个月同比增长7.68%,而平均价格则下降了4.88%,百姓得到了实惠。“创业做水果店可以尝试,但想要大发展,要充分了解市场、客户群和品牌打造等方面的情况,要有风险大于机遇的理念。”吴惠庆提醒说。(裘培兴)
[责任编辑:yfs001]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轻人创业项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