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和刘邦比项羽大多少有一比吗

蒋介石总结的自己一生“七大短处缺点”
时间: 09:12   来源:腾讯网
  资料图:蒋介石
   蒋介石日记谈自己的七大缺点 上述八点,除最末一项外,余者皆可谓蒋氏对自己“一生短处缺点”的沉痛总结。蒋介石在日记中诊断自己“一生短处缺点”,实质性者,共计七条
   蒋介石乃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的核心人物,讨论与校正其成败功过,自是当代及后世史家必做的长期功课。至于其作为国家领袖,在个人性格与处事模式上的缺点,或无待旁人置喙,蒋氏日日烛照己心,早已留下“定评”。 日,蒋氏在日记中分析自己“一生短处缺点与病源”,写道:
   “甲、用人未及科学方法,并无绵密计划;乙、用人专用其才,而不计其德,不能察言知言;丙、缺乏汇聚功能,部属中自生矛盾与冲突;丁、本人冲动性大,继续性少,手令多而变更性繁,此乃思虑不周,行动轻率之过也;戊、感情常胜于理智;己、不注重提纲挈领,细事操劳过多;庚、长于应变,短于处常,用人行政皆于临急关心;辛、各部机关未能调整充实。”
   上述八点,除最末一项外,余者皆可谓蒋氏对自己“一生短处缺点”的沉痛总结。至于蒋何以形成上述缺点,史家一般多归之为其成长环境,如王奇生认为:因为“他的少年时光,大部分是在母亲和外祖母陪伴下度过的。……在两位寡妇抚育、呵护下成长起来的蒋介石,其性格中难免养成某些女性化倾向,如阴柔、脆弱、敏感、细致、多愁、多疑、爱整洁、爱操劳细事等。”
   有意思的是,某些蒋自认为的缺点――如“缺乏汇聚功能,部属中自生矛盾与冲突”――在身边亲信眼里,却是其一贯乐于奉行的权术手腕。如陈立夫认为:“蒋公不嗜杀人,而好使部下力量对立(如党与团、政校与干校等等),虽双方均对蒋公拥护,终至力量抵消,效率低落,非良策也。”
   抗战期间,蒋介石在中央电台发表讲话抗战期间,蒋介石在中央电台发表讲话上述缺点,大部未能改善,部分得到“纠正”者,似亦存在异议
   稍后,全面抗战爆发。蒋的上述缺点,大多亦随抗战相始终。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对此深有感触,在其日记中多有描述。譬如,1937年9月,阎锡山“转下之命令早发迟到”,蒋介石“径下之命令迟发早到”,导致身处前线的万寿山部不知所措,“几于全部错移其它位”。徐永昌感慨:“委员长径令太多,又忽略通知其长官,因之误事者有之,发生误会者有之。”
   再如,“日前蒋委员长手令汤恩伯军调长治晋城,关麟征军调新乡两战区,闻之莫明其妙,以为有紧急用途又不敢留而不发,及询悉无他急用又皆电请缓开。今晚决定皆各在原地留一部,此皆委员长游移不决之表征也。”
   徐永昌并批评道:今日军队的一般通病,“军长不听集团军司令命令,师长不听军长命令,皆因委员长好直接与下级者通声气之弊病所致,稍有所谓多线式系统之讥。按今日国家情形,委员长实不需再致力于下级将官之笼络也。”⑥“委员长每好亲拟电、亲书信或亲自电话细碎指示,往一团一营如何位置等,均为详及,及各司令长官或部队长既不敢违背,亦乐于奉行,致责任有所诿谢,结果委员长之要求所至,战事愈不堪问矣。”
   当然,也有部分缺点得到有意识的“纠正”,譬如“用人专用其才,而不计其德”――自抗战往后,蒋在用人方面越来越趋重于“德”。及至败退台湾,还曾因此与蒋纬国有过一番辩论。据蒋纬国回忆,为着“选择干部究竟是道德重于学术,还是学术重于道德,我们争论了两个礼拜。最后父亲接受我的意见。”“我举了一个例子向父亲说明:有一群道德好但不学无术的人,带头者道德学术兼备;另一群人则是学术超群,带头者也是道德学术兼备。前者带的这一群人虽然品德好,但不学无术,他自己虽然品学兼具,但是这也要帮忙,那也要帮忙,非常辛苦。我跟父亲讲:‘那就是您。’”
   按蒋纬国的这般说法,似乎蒋介石的自我“纠正”,反倒是陷入了误区。
编辑:段雯婷
各地涉台活动
文化交流与合作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您的位置:>>>正文
解读:蒋介石的军事才能比毛泽东到底差多远
  蒋介石好歹也是日本士官学校的正牌毕业生。
  高华:蒋介石的军事教条主义非常严重。内战初,他把胜利的&宝&压在&速战速决&,还细定了战术守则:&在共军主力未溃之前,各路行军纵队仍应严守战术原则,每纵队应以一旅兵力为基准,每日行程以二十公里为度,至多不得超过二十五公里,其行军序列亦应照旧日战术分尖兵、前兵、前卫、与本队及后卫、侧卫等部署。&这样的指令固然称得上是细腻、严整,犹如旧时普鲁士、日本士官学校的战役学教程,怎么能应付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
  蒋还有一些很具体的战术指导,诸如:&口袋战术&,&反口袋战术&,&坚壁清野&&主动出击&,&防中有攻&,&攻中有防&等等,皆为永无错误的教科书式的语言,机械搬用之,怎么能追上身手敏捷,不拘固定战法的解放军?相比之下,林彪则是从战场上总结出战术原则,国军将领叶锟败退去台后,五十年代初在&革命实践研究院&总结说,&林彪之一点两面战术,所有共匪各级指挥官以至所有士兵都能了解,都能奉行,形成一个整套体系。&
  在用人上,蒋介石也未见高明之处。
  高华:在东北,蒋介石临阵换将,先杜聿明,继陈诚,再卫立煌等,都无堪重用。在淮海,这是关键到党国生死存亡之战,蒋仍然没有章法,他重用的几个人都不行。毛也在东北换将,但都是为了减少矛盾,以求高度统一,林彪等与东北局其他领导存在矛盾,日,毛任命林彪为东北最高军政首长。在东北的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都归林彪节制。
  蒋介石很少有像林彪、彭德怀、刘伯承、粟裕这样的统帅型的将领,日,蒋在日记中写道:&甚叹今日求一李鸿章、胡林翼、骆秉章之流而不可得也。&
  蒋之用人,一看派系,二看服从和人身依附,白崇禧为国民党军中少见的统帅型的将领,因不是蒋的人马,聪明才智不能得以发挥。蒋重用胡宗南几十年,而此人只是一个师长、旅长的才能和气局,却被蒋当作统帅用。1943年,陈立夫去西安劝胡宗南突袭延安,&建不世之功&,胡未敢。当然,胡宗南即便敢偷袭延安,也无济于事,因为他身边的熊向晖肯定会提前把消息密报给延安。
责任编辑:郭娓娓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24小时点击排行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今日推荐当前位置: &
16:21:04 &曹应旺 & &
自此开始了楚汉战略相持阶段。到后来,刘邦抓住楚军在汜水半渡的时机,大破楚军,尽得楚军货赂,转入了汉强楚弱的战略进攻,进而在垓下一举歼灭楚军。日,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阐述了发扬民主、敢于听取不同意见、集中集体智慧的重要性,并由此点评了项羽。毛泽东指出:“只要是大事,就得集体讨论,认真地听取不同的意见,认真地对于复杂的情况和不同的意见加以分析。要想到事情的几种可能性,估计情况的几个方面,好的和坏的,顺利的和困难的,可能办到的和不可能办到的。尽可能地慎重一些,周到一些。如果不是这样,就是一个人称霸。这样的第一书记,应当叫作霸王,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长’。从前有个项羽,叫作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毛泽东所说的范增是项羽的谋士,足智多谋,被项羽尊称为“亚父”。但是,鸿门宴上范增要项羽杀刘邦,“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刘邦逃脱后,范增愤怒道:“唉!竖子不足与谋。”就是这位范增在汉王“请和”“项王欲听之”时说:“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在刘邦用陈平计离间项羽与范增时,项羽居然中计削去范增之权。《史记》载:“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为您推荐:
扫描到手机>>字号:
开国大典时蒋介石边听广播边大骂谁“卖身求荣”?
  |  来源: 人民网  |  作者: 李华  |  责任编辑: 李华
    蒋介石一直守在收音机旁收听着中共的新闻,每当听到他的许多老部下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庆典的消息时,蒋介石就愤然站起,破口大骂:“娘希匹,一群混蛋,老蒋待你们不薄,一群卖身求荣的王八蛋!”
  对蒋介石来说,日这一天也许是他一生中最漫长、最难过、最刻骨铭心的一天。
  日这天,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之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举国欢庆,华夏沸腾。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铭记的重要时刻,尤其是对一个人,似乎更加难忘,这个人就是毛泽东的“老对手”——蒋介石。此时此刻,他在哪里,在做什么?这位曾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人物,是如何度过这刻骨铭心的一天的?
  最后关头放弃空袭计划
  日。清晨。
  广州东山梅花村32号的陈济棠公馆——蒋介石在广州的居所。
  蒋介石的官邸死一般地寂静。突然,电话铃声响起,打破了寂静,也打断了正在思考的蒋介石。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已经打过几次电话了,但蒋介石一直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每一次,周至柔得到的回答都是“再等等”。
  “校长,再不起飞,我们就不能按时到达了。”周至柔焦急地向蒋介石说出了最后的底线。
  蒋介石猛地站起身,对着话筒说:“任务取消。”
  周至柔大惑不解,连忙问:“校长,请再考虑考虑,我们准备得很充分,保证完成任务。”
  “任务取消。”蒋介石又一次更加坚定地重复一句,然后放下了电话筒,他慢慢地坐回沙发,脸上没有一丝表情。
  不过,在今天看来,蒋介石倒是作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他取消了用空袭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计划。这个计划,蒋介石与周至柔密谋了很久,也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蒋介石为什么在最后关头取消这一计划呢?因为他最终明白:即使他把天安门地区炸个稀巴烂,破坏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他得到的也只能是中国人民的更加愤恨和美国人对他黔驴技穷的蔑视。而且,天安门广场与故宫相连,如果把故宫炸了,把北京的古建筑毁坏了,自己就成了烧阿房宫的项羽和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了,这样会招致全中华民族的指责和唾弃,成为千古罪人。所以,蒋介石最终放弃了破坏计划。正是出于对蒋介石孤注一掷冒险一搏的警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机全部带弹受阅,这在中外阅兵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1        当前位置: &
16:21:04 &曹应旺 & &
  点评项羽毛泽东在会议讲话中,与人交谈时,或者写文章时,常常点评。有时是单独点评,有时是将项羽与刘邦比较着点评。沽名钓誉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列举以弱胜强的战例时首先举出的就是楚汉成皋之战。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惧怕一时的不良的政治影响,就要以长期的不良影响做代价。”这自然而然地使人想起鸿门宴上项羽本可以杀掉刘邦,却顾及一时不良的政治影响而放跑了刘邦。楚汉在荥阳、成皋周围对峙时,项羽几次有机会彻底打败刘邦,但都沽名钓誉,顾眼前而不思长远,错失良机。第一次是刘邦兵败彭城退至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这时项羽先是犹豫不决,后又中刘邦的离间计、伪装计,“汉王之出荥阳,南走宛、叶,得九江王布,行收兵,复入保成皋”。第二次是“汉之四年,项王进兵围成皋”,汉王出逃,楚占成皋,本应乘胜追击,却掉头向东打彭越去了。结果,“汉王则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毛泽东与蒋介石合影 资料图自此开始了楚汉战略相持阶段。到后来,刘邦抓住楚军在汜水半渡的时机,大破楚军,尽得楚军货赂,转入了汉强楚弱的战略进攻,进而在垓下一举歼灭楚军。日,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阐述了发扬民主、敢于听取不同意见、集中集体智慧的重要性,并由此点评了项羽。毛泽东指出:“只要是大事,就得集体讨论,认真地听取不同的意见,认真地对于复杂的情况和不同的意见加以分析。要想到事情的几种可能性,估计情况的几个方面,好的和坏的,顺利的和困难的,可能办到的和不可能办到的。尽可能地慎重一些,周到一些。如果不是这样,就是一个人称霸。这样的第一书记,应当叫作霸王,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长’。从前有个项羽,叫作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毛泽东所说的范增是项羽的谋士,足智多谋,被项羽尊称为“亚父”。但是,鸿门宴上范增要项羽杀刘邦,“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刘邦逃脱后,范增愤怒道:“唉!竖子不足与谋。”就是这位范增在汉王“请和”“项王欲听之”时说:“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在刘邦用陈平计离间项羽与范增时,项羽居然中计削去范增之权。《史记》载:“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毛泽东所说的“别姬”,是指项羽兵败垓下,与虞姬的诀别。《史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三个失误毛泽东非常重视以项羽失败的教训教育各级领导干部。日,他批示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送各同志阅”。后来,他又在谈话中说项羽有三个失误:第一个是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第二个是楚汉订立了鸿沟协定,项羽认真了,而刘邦却不以为然,不久就违反协定向东进攻楚。第三个是项羽建都徐州,位置没有选好。毛泽东所说的项羽第一个失误,前面已经提到了。毛泽东所说的项羽第二个失误,发生在汉由弱变强的转折关头,当时刘邦的家人被扣押在项羽手里。《史记》载:“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但刘邦那里,张良、陈平说:“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听之”,会合韩信、彭越追击楚军,至垓下围而歼之。毛泽东所说的项羽第三个失误,发生在楚军入关中的时候。《史记》载:“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此后,“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项羽失败也与他杀降有关。秦将章邯投降项羽后,项羽担心章邯军兵多,其心不服,“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刘邦先入关时已接受秦王子婴投降。项羽后入关,却“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毛泽东读史曾批注“杀降不祥”。毛泽东对人民军队规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有一条是“不虐待俘虏”。英雄气节项羽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但他在推翻暴秦中是有贡献的。项羽身上也有不少优点,尤其是他的英雄气节为后人所赞叹。宋代李清照曾写过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李清照之前,晚唐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毛泽东熟知这些诗,并提出学习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日,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演讲中说:“楚霸王项羽在中国是一个有名的英雄,他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自杀,这比汪精卫、张国焘好得多。但项羽尚有一个缺点,从前有一个人在他自杀的地方做了一首诗,问他你为什么要自杀,可以到江东去再召八千兵来打天下。我们不学汪精卫、张国焘,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在号召“不可沽名学霸王”之前,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的述评时,也想到了项羽。毛泽东写道:“蒋介石最近时期是住在北平,在两个星期内,由他经手送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三支大军。他的任务已经完毕,他在北平已经无事可做,昨日业已溜回南京。蒋介石不是项羽,并无‘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他还想活下去,还想弄一点花样去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和人心。亏他挖空心思,想出了偷袭石家庄这样一条妙计。”在毛泽东眼里,蒋介石远比不上项羽,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面前,却毫无羞耻之心。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为您推荐:
扫描到手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项羽和刘邦的简单对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