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二战英国海军舰艇数量与二战时期相比舰艇的动力系统有何进步

二战时世界各国舰艇海军排名
日本海军某舰,有人说是山城号、有人说是扶桑号、还有人说是长门号。。。
以下排名仅以二战爆发前为基准(39年9月1日),只是我个人比较肤浅的看法,有不足或者不同意见还望请教指点。由于在二战爆发初始中国海军已经在37年同日本海军的激战中消耗殆尽,否则的话在39年9月1日,中国海军排名应该会在二十名左右的位置,除了以下所罗列的十强,至少还有瑞典、巴西、土耳其、智利、希腊、澳大利亚、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家的海军实力在中国之上,中国海军的“平海”号名为巡洋舰,实际排水量仅为二千三百吨,甚至同欧美等国的
日本海军某舰,有人说是山城号、有人说是扶桑号、还有人说是长门号。。。以下排名仅以二战爆发前为基准(39年9月1日),只是我个人比较肤浅的看法,有不足或者不同意见还望请教指点。由于在二战爆发初始中国海军已经在37年同日本海军的激战中消耗殆尽,否则的话在39年9月1日,中国海军排名应该会在二十名左右的位置,除了以下所罗列的十强,至少还有瑞典、巴西、土耳其、智利、希腊、澳大利亚、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家的海军实力在中国之上,中国海军的“平海”号名为巡洋舰,实际排水量仅为二千三百吨,甚至同欧美等国的驱逐舰都有着不小的差距,不过比之当时大多国家连“海军”都缺乏的事实下,算是一悲中求乐自我安慰吧。英国海军“复仇”号战列舰第一名:英国海军虽然舰载航空兵的力量有所欠缺,仍旧使用老式的双翼飞机,但不可否认其他水面舰艇的庞大数量及其质量,特别是雷达技术上的领先更让英国海军占据了不小的先天优势,再加上三百年来英国海军固有的强势作风和作战经验,更是拥有庞德、蒙巴顿、坎宁安这样优秀的领导者和军事理论实践者存在,理论上的排名第一毋须质疑。美国海军“怀俄明”号战列舰第二名:美国海军在二战爆发前美国就拥有多达八艘航空母舰、十七艘战列舰的庞大打击力量,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就算日本更为成功的偷袭了珍珠港”也不会改变整个太平洋的结局,虽然比起老资历的英国海军略显至嫩,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美国海军在投入二战后大红大紫的出色表现,家喻户晓的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更是为它培养了尼米兹、斯普鲁斯恩、约瑟夫•金、哈尔西这些杰出的海军领导者。日本海军“扶桑”号战列舰第三名:日本海军日本人在将美国卷入战争的那一刻曾有望打破这一排名,但是在二战爆发前日本海军无论如何都不及美国海军,虽然它的舰载航空力量十分的雄厚,但海面其他作战舰艇数量同美国海军相比却相差甚远(“美:日”战列舰17:10、巡洋舰1:1、驱逐舰3:1、潜艇5:3),何况日本的主力舰艇存在老龄化严重的现象,所以战前排名只能第三,本已先天不足的日本海军,固然拥有一批诸如山口多闻、山本五十六这样的海军将领,可日后面对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其胜算早以大打折扣。法国海军“布列塔尼”号战列舰第四名:法国海军作为老牌的海军强国,它的海军力量在战前自然十分的雄厚,作为少数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外加五艘战列舰、两艘战巡、十九艘巡洋舰的有力配合,无论是大西洋还是地中海它丝毫不逊色于任何对手,尤其土伦这样的天然良港存在,最大程度的弥补了地中海同意大利海军的攻守平衡,很遗憾二战并没有给予法国海军太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否则达尔朗、拉波德这些将领们很难说其个人能力就会比以上所罗列的人员差。意大利海军“博尔扎诺”号巡洋舰第五名:意大利海军始终将地中海视为自身内海的意大利人,它的海军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排名第四的法国海军,也正是因为两国都具有这种潜意识存在,海上军备竞赛导致了战前都拥有了极为庞大的海军力量,比起法国因兼顾两大海域(大西洋、地中海)和无数的海外殖民地的海军分兵,意大利海军似乎在地中海占据了更多的优势,拥有撒丁岛和西西里岛这样不沉的航空母舰,意大利人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战列舰之上,算上即将建造完毕的,意大利战列舰数量可以达到八艘,并拥有近二十艘的巡洋舰,值得一提在地中海这样狭小的海域,意大利竟然拥有多达百艘的潜艇(日本也不过70),不同于陆军低劣懦弱的表现,卡塔尼奥将军的舍生忘死、海军蛙人的特攻作战,海军为意大利军人赢得了仅存的荣耀。德国海军“卢恩堡”号巡洋舰第六名:德国海军在战争爆发时强大的俾斯麦级战列舰并未服役,当时的德国海军仅有两艘战巡和三艘袖珍战舰,外加规模有限的巡洋舰(7)和驱逐舰(30),虽然海面舰艇规模十分有限,但对于潜艇部队的栽培却显得额外突出,战争爆发前就有近五十余艘U艇,先进的作战理念,再拥有包括经验丰富的舰队指挥员马沙尔将军、王牌艇长克雷齐默尔上校、狼群战术的作俑者邓尼茨元帅在内的诸多杰出人物,如果以终战时的数据来看,作为德国三军规模最小的海军却创造了与其规模不成正比的骄傲战绩(比之法意海军要强),排列第六实至名归。苏联海军“甘古特”号战列舰第七名:苏联海军战始与战终的情况几乎如出一辙,苏联仅有老旧的四艘战列舰和十二艘巡洋舰作为其海军骨干力量,尤其日后参战是苏联并没有继承沙俄时代的海军荣耀,在多数时候扮演着战争的配角,有超过五十万的海军官兵直接参与了地面作战,不得不说这是苏联海军的悲哀!西班牙海军“加纳里亚斯”号巡洋舰第八名:西班牙海军本来很具备实力的西班牙海军,却在内战中消耗了自己大量资本,等到二战爆发前西班牙海军已无战列舰存在,为数不多的六艘巡洋舰也仅够维持其殖民地的统治,不过介于西班牙也是一老资历传统海军强国,拥有丰富的海战经验,在弥补其数量及质量上的不足方面,应当会起到一定的辅助性帮助。荷兰海军“爪哇”号巡洋舰第九名:荷兰海军“海上马车夫”今非昔比,如果海上炮台可以划入战舰行列,那么荷兰海军拥有三艘,以二战名舰爪哇号为代表的五艘巡洋舰够成了荷兰海军最为骨干的海上力量,十三艘驱逐舰、二十六艘潜艇也足以应负亚洲及南美的殖民统治,但生不逢时般的遭受了德日两个强大帝国的入侵,英勇的荷兰海军几乎在一夜之间损失殆尽。阿根廷海军“里瓦达维亚”号战列舰第十名:阿根廷海军南美第一海军强国阿根廷,二战爆发前及拥有数量众多的舰只,包括两艘战列舰、六艘巡洋舰、十五艘驱逐舰及其少量潜艇,但多为陈旧的老龄化军舰,并且比之荷兰和西班牙海军也缺乏足够的海战经验,不过把阿根廷列入这个位置我自己有些疑惑,不知作为同时期的瑞典海军会不会比它更为强大出色。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旧文一篇,草稿在CD,全文原发于北朝和龙空,刊于《军事评论》&br&&br&从徒步步兵进攻闲谈步兵战术&br&&br&徒步&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LIbkeqzb3nB19KwlOyvpx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wr95SjfCL%2BEL3VMrMCbKEYzpuORC5YwQYsiu1WddmMitPzlZUjeaU/RNZk0rhzqVPSyOAgib7O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步兵&i class=&icon-external&&&/i&&/a&战术是一切步兵战术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初级指挥人员的必修课。战术的基本问题是兵力、火力和机动,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并结合具体情况就是步兵战术基本内容。随着自动武器和管退&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3x31TH5z2kPbUJuMO%2BGmphImOuUl9obIdesUqvhcRz%2BhXSuwz9b96EragWmZ1jer1XQuxoOXhQsUcyHzEJDzubo9x5n9xdSNuybr5O4Ox3u7dZOeG%2BwGgcKzgfQZEDUAo5o0kgxbd0NpzZ9NKl6m9cdj2oeHoEzTI%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速射炮&i class=&icon-external&&&/i&&/a&的装备,自&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2qi1oPP2rspaY8Y5kMAsyKZKf6B3IAwyG3pfKJtUWCTh9ssyDK1SDlnhDg47fRGLxIC1WNLHU2MljwrjhG0RrIbCv3lKN8Iv4QvdUyswJsoRjOm45ELljBBiyK7VZ12YyK0/OVlSN5pT9E1mTSuHOpU9LI4CCJvs4wPGbuJnYGNA%3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日俄战争&i class=&icon-external&&&/i&&/a&起到一次大战各国步兵战术都进入了集群式散兵战术时代。徒步步兵战术在此也进入了其巅峰状态;而后由于机械化装备的大量装备,徒步步兵战术又构成了乘车步兵战术的基础。本文即围绕徒步步兵分队(营及营以下)战术展开。本文中所述步兵单位,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我国军队。&br&&br&&br&&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LIbkeqzb3nB19KwlOyvpx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wr95SjfCL%2BEL3VMrMCbKEYzpuORC5YwQYsiu1WddmMitPzlZUjeaU/RNZk0rhzqVPSyOAgib7O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步兵&i class=&icon-external&&&/i&&/a&分队进攻战术概说:&br&20世纪随着机枪和迫击炮的装备,&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LIbkeqzb3nB19KwlOyvpx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wr95SjfCL%2BEL3VMrMCbKEYzpuORC5YwQYsiu1WddmMitPzlZUjeaU/RNZk0rhzqVPSyOAgib7O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步兵&i class=&icon-external&&&/i&&/a&分队的火力密度大大提高了;而步兵防御阵地也逐渐演变到有较强稳定性的线式防御阵地,&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1DQq83UgVuTY%2BCPVYKokou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wr95SjfCL%2BEL3VMrMCbKEYzpuORC5YwQYsiu1WddmMitPzlZUjeaU/RNZk0rhzqVPSyOAgib7O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野战&i class=&icon-external&&&/i&&/a&阵地广泛采用土木工事。此时步兵要想突破敌方防御阵地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战术问题展开:强大的火力是进攻的先决条件;在步机枪火力威胁下,步兵必须以散开战斗队形实施冲击;只有将火力、兵力、机动结合起来突破才有希望,各兵种间协同作战成了战术的重要内容;为减少火力杀伤增加战斗突然性,必须隐蔽接敌;采取侧翼攻击、迂回等手段比正面攻击更为有利。以下将以步兵连进攻战术和作业流程为例说明。&br&&br&从&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2piSJVtejRto270V7yVMatImOuUl9obIdesUqvhcRz%2BhXSuwz9b96EragWmZ1jer1XQuxoOXhQsUcyHzEJDzubo9x5n9xdSNuybr5O4Ox3u7dZOeG%2BwGgcKzgfQZEDUAo5o0kgxbd0NpzZ9NKl6m9cdj2oeHoEzTI%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散兵线&i class=&icon-external&&&/i&&/a&到集群散兵战术:&br&火器时代的&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LIbkeqzb3nB19KwlOyvpx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wr95SjfCL%2BEL3VMrMCbKEYzpuORC5YwQYsiu1WddmMitPzlZUjeaU/RNZk0rhzqVPSyOAgib7O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步兵&i class=&icon-external&&&/i&&/a&战术也是随着火器占兵器数量的提升和火器性能提高,继承冷兵器时代步兵战术发展而来的。早期前装火绳&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2nXV3%2BXxc7%2Bx7fKgx4MIvyImOuUl9obIdesUqvhcRz%2BhXSuwz9b96EragWmZ1jer1XQuxoOXhQsUcyHzEJDzubo9x5n9xdSNuybr5O4Ox3u7dZOeG%2BwGgcKzgfQZEDUAo5o0kgxbd0NpzZ9NKl6m9cdj2oeHoEzTI%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滑膛枪&i class=&icon-external&&&/i&&/a&时代,由于枪支发射速度慢、精度差,步兵战术依然延续了冷兵器时代的方阵战术。之后的燧发滑膛枪由于步枪射速的提高,步兵战斗队形演逐渐变成横队“三段交替发射”式;从&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5yFi6dhCBGnB8DsWS6VM8fVKGXKBPHgiY65SX2hsh16xSq%2BFxHP6FdK7DP1v3oStqBaZnWN6vVdC7Gg5eFCxRzIfMQkPO5uj3Hmf3F1I27Juvk7g7He7t1k54b7AaBwrOB9BkQNQCjmjSSDFt3Q2nNn00qXqb1x2Pah4egTNMg%3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拿破仑战争&i class=&icon-external&&&/i&&/a&到&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3aXvRQjP3y%2BP3nI5uFMUBCkl6wLV/9TCJkp/oHcgDDIbel8om1RYJOH2yzIMrVIOWeEODjt9EYvEgLVY0sdTYyWPCuOEbRGshsK/eUo3wi/hC91TKzAmyhGM6bjkQuWMEGLIrtVnXZjIrT85WVI3mlP0TWZNK4c6lT0sjgIIm%2BzjA8Zu4mdgY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克里米亚战争&i class=&icon-external&&&/i&&/a&时期,为了方便突破还广泛的采用了纵队队形,同时为了发挥&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9GnVlkDKpfCFPA0OuNhMd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wr95SjfCL%2BEL3VMrMCbKEYzpuORC5YwQYsiu1WddmMitPzlZUjeaU/RNZk0rhzqVPSyOAgib7O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刺刀&i class=&icon-external&&&/i&&/a&的作用在敌前采用密集队形刺刀冲锋击垮敌作战队形的例子也非常常见。随着速射武器和&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1DQq83UgVuTY%2BCPVYKokou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wr95SjfCL%2BEL3VMrMCbKEYzpuORC5YwQYsiu1WddmMitPzlZUjeaU/RNZk0rhzqVPSyOAgib7O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野战&i class=&icon-external&&&/i&&/a&炮装备数量的进一步提高,&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3PoOdxlwUjQFnvFudZ7JMoIditHJZ0wI5kp/oHcgDDIbel8om1RYJOH2yzIMrVIOWeEODjt9EYvEgLVY0sdTYyWPCuOEbRGshsK/eUo3wi/hC91TKzAmyhGM6bjkQuWMEGLIrtVnXZjIrT85WVI3mlP0TWZNK4c6lT0sjgIIm%2BzjA8Zu4mdgY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美国南北战争&i class=&icon-external&&&/i&&/a&时期已经开始广泛运用散兵战术,防御也开始注重构筑野战工事。&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2qi1oPP2rspaY8Y5kMAsyKZKf6B3IAwyG3pfKJtUWCTh9ssyDK1SDlnhDg47fRGLxIC1WNLHU2MljwrjhG0RrIbCv3lKN8Iv4QvdUyswJsoRjOm45ELljBBiyK7VZ12YyK0/OVlSN5pT9E1mTSuHOpU9LI4CCJvs4wPGbuJnYGNA%3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日俄战争&i class=&icon-external&&&/i&&/a&的实例则证明了再机枪、&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3x31TH5z2kPbUJuMO%2BGmphImOuUl9obIdesUqvhcRz%2BhXSuwz9b96EragWmZ1jer1XQuxoOXhQsUcyHzEJDzubo9x5n9xdSNuybr5O4Ox3u7dZOeG%2BwGgcKzgfQZEDUAo5o0kgxbd0NpzZ9NKl6m9cdj2oeHoEzTI%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速射炮&i class=&icon-external&&&/i&&/a&和防御工事面前步兵进行密集队形集群冲锋无异于自杀。&br&&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1DQq83UgVuTY%2BCPVYKokou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wr95SjfCL%2BEL3VMrMCbKEYzpuORC5YwQYsiu1WddmMitPzlZUjeaU/RNZk0rhzqVPSyOAgib7O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野战&i class=&icon-external&&&/i&&/a&工事、机枪、&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3x31TH5z2kPbUJuMO%2BGmphImOuUl9obIdesUqvhcRz%2BhXSuwz9b96EragWmZ1jer1XQuxoOXhQsUcyHzEJDzubo9x5n9xdSNuybr5O4Ox3u7dZOeG%2BwGgcKzgfQZEDUAo5o0kgxbd0NpzZ9NKl6m9cdj2oeHoEzTI%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速射炮&i class=&icon-external&&&/i&&/a&大大的改变了战场的格局和&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LIbkeqzb3nB19KwlOyvpx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wr95SjfCL%2BEL3VMrMCbKEYzpuORC5YwQYsiu1WddmMitPzlZUjeaU/RNZk0rhzqVPSyOAgib7O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步兵&i class=&icon-external&&&/i&&/a&战术;到一战初期,各国防御战术已经普遍由单一防御基点形成防止迂回、渗透的线性野战工事阵地。地雷、铁丝网等工程障碍也开始广泛得到运用,更加登峰造极的是一战中防御阵地已经从单线式进化到多道堑壕、障碍物组成防御地带,甚至是数到防御地带。&br&到一战时,各&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2wMSQVcE4M9wc1RwQfdyUICZL1N0HH0Na3pfKJtUWCTh9ssyDK1SDlnhDg47fRGLxIC1WNLHU2MljwrjhG0RrIbCv3lKN8Iv4QvdUyswJsoRjOm45ELljBBiyK7VZ12YyK0/OVlSN5pT9E1mTSuHOpU9LI4CCJvs4wPGbuJnYGNA%3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资本主义&i class=&icon-external&&&/i&&/a&列强的&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LIbkeqzb3nB19KwlOyvpx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wr95SjfCL%2BEL3VMrMCbKEYzpuORC5YwQYsiu1WddmMitPzlZUjeaU/RNZk0rhzqVPSyOAgib7O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步兵&i class=&icon-external&&&/i&&/a&进攻队形已经普遍过渡到多道疏开的&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2piSJVtejRto270V7yVMatImOuUl9obIdesUqvhcRz%2BhXSuwz9b96EragWmZ1jer1XQuxoOXhQsUcyHzEJDzubo9x5n9xdSNuybr5O4Ox3u7dZOeG%2BwGgcKzgfQZEDUAo5o0kgxbd0NpzZ9NKl6m9cdj2oeHoEzTI%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散兵线&i class=&icon-external&&&/i&&/a&。散兵线通常以连为单位,班排成一字队形,单兵间隔2~3m。多个连、营级单位还能组成多道散兵线,散兵线横队之后往往还有成纵队连、排,一待有合适机会,即行冲锋,突破敌军线性防御。二战时苏军的散兵最多可达16到,第一道到最后一道散兵线纵深可达800~900m。&br&从以上对于火器时代&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LIbkeqzb3nB19KwlOyvpx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Gwr95SjfCL%2BEL3VMrMCbKEYzpuORC5YwQYsiu1WddmMitPzlZUjeaU/RNZk0rhzqVPSyOAgib7OMDxm7iZ2BjQ%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步兵&i class=&icon-external&&&/i&&/a&战术的简要回顾可知,结合步兵战术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随着火力密度的日益提高,徒步步兵战斗队形势必日益分散,而步兵的机动速度必须提高减少被敌火力杀伤的机会。前面所说&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2piSJVtejRto270V7yVMatImOuUl9obIdesUqvhcRz%2BhXSuwz9b96EragWmZ1jer1XQuxoOXhQsUcyHzEJDzubo9x5n9xdSNuybr5O4Ox3u7dZOeG%2BwGgcKzgfQZEDUAo5o0kgxbd0NpzZ9NKl6m9cdj2oeHoEzTI%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散兵线&i class=&icon-external&&&/i&&/a&战术优点在于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正面火力(尤其是正面射击的敌炮火)的杀伤,缺点在于横队行进速度慢,反应速度慢,调整队形麻烦。而且随着工事构筑和阵地布置方法的进步,堑壕体系从直线形快速进化到“凹”字、V字型,侧射、倒打火力对散兵线战斗队形构成重大挑战。一战中列强机枪装备数量极具攀升,各陆军强国还装备了能伴随小分队执行火力支援的轻机枪,&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2sGOgWQoWxP5JllhGGPIAhImOuUl9obIdesUqvhcRz%2BhXSuwz9b96EragWmZ1jer1XQuxoOXhQsUcyHzEJDzubo9x5n9xdSNuybr5O4Ox3u7dZOeG%2BwGgcKzgfQZEDUAo5o0kgxbd0NpzZ9NKl6m9cdj2oeHoEzTI%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冲锋枪&i class=&icon-external&&&/i&&/a&战术也随着德军的突击群和渗透战术粉墨登场。散兵线战术在二战中运用频率开始降低,小集群散兵战术开始在各国得到广泛运用。&br&&br&冲击出发集结地域的选择:&br&步兵冲击前,首先要运动至出发阵地或者隐蔽集结地域;通常是距敌前沿5000米外下车展开成徒步行军队形(有汽车可供搭乘时),汽车就地隐蔽,开设营基本指挥所,隐蔽近敌到500-1000米左右时开设营前沿指挥所,同时展开营支援火力,步兵展开为进攻队形;进入到敌前沿200-400米左右时,展开冲击。我们所了解的五公里武装越野,200米冲刺什么的也就是根据以上这些战术条例所制定的训练科目。&br&出发阵地位置很重要,要保证敌不易发现,发现也不易被敌步兵火力所压制、拦阻。分队在集结地域发起冲击后,立即由密集队形变为疏开战斗队形。徒步步兵冲击出发阵地考虑敌步兵火力、己方士兵体力、地形等因素要控制200~300m,最好不要超过400m。事实上,实战中出发线有可能是敌方前沿后的区域,所以需要前沿其他分队进行掩护。在徐进弹幕和烟雾等手段的掩护下,突击分队会快速通过火线,进入出发线。在以跃进队形通过火线进入出发线后,会按照任务进行编组,并且开始将伴随火力配置到事先计划的位置,准备掩护分队发起冲击。通常冲击时至少会展开前卫和分队主力,并且建立弹药堆积点、前进指挥部和伤员临时收容所,师团级炮兵前观人员和航空兵引导员进驻,通信和电子对抗分队协调员也会随着战况的变化进入前进指挥部。&br&&br&我军和世界上大部分军队将徒步步兵冲击发起距离定在400m甚至200m,其主要考虑因素有两个。其一是利用地形、己方压制火力等等因素是冲击得以在敌密集火力杀伤区边缘开始。一般认为各种武器最有效使用距离,冲锋枪是100m以内,使用全威力弹药的步枪是400m以内,使用中间威力枪弹和小口径弹药的自动步枪在300m以内,机枪发扬压制火力最好控制在600m以内。在冲击时机枪是进攻方火力压制的重点对象,一旦开火极易被进攻方的迫击炮、重机枪等压制,不能在最大射程上随意开火。在使用中间威力枪弹的自动枪械没有大规模装备前,除了机枪,分队一下最主要的自动火器是冲锋枪,而冲锋枪有效使用距离通常在100~150m以内。所以进攻方考虑将冲击发起距离定在200~400m之间,主要是考虑规避敌方密集火力杀伤区。同时也要考虑到己方大口径压制火炮的危险距离,54式122mm榴弹炮危险距离为200m,演习中步兵与弹着点之间距离最多可以缩小到100m。122mm榴弹炮则与之类同,弹着点与步兵距离应该控制在不小于100m。当步兵冲击至敌防御阵地一定距离时,压制火炮必须停止射击或者火力延伸,否则难免误伤。&br&影响冲击发起距离的另一个因素是体力。十几二十几斤的装备背在身上,加上敌火力威胁,士兵的体力消耗是非常大的。《世界军事》杂志07年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在北理工组织军训中体能较好的大一新生在橡胶跑道上面全副武装,发起200m冲击。就这个距离,最短的人跑了59s,最长的跑了超过80s;200m下来因力竭跑倒下的都有。这还是学校操场跑道啊,您到崎岖的野地和敌火威胁下试试?所以冲击距离越长,所消耗的时间不是线性增加的,而是以近似几何级数的形式增长。冲击耗时越长暴露在敌火下时间也就越长,这个危害不用笔者多说了吧。只有缩短冲击时间,尽量减少炮兵转移火力后敌人的反应时间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小伤亡。&br&可见,冲击发起距离过短有可能被己方支援火力误伤并被迫在敌步兵武器密集火力杀伤区内展开战斗队形,过远则体力消耗过大,难以完成既定任务。&br&&br&火力支援:&br&要突破敌阵地,单靠步兵自己是远远不够的。&br&防御阵地前通常有大量应用障碍物,雷场、铁丝网等等。这些都是以阻止进攻方冲击或者迟滞其冲击速度为目的的。保持冲击的高速,势必先清除这些障碍。此外,冲击受阻时,步兵连也会呼叫炮兵进行应招火力支援消灭敌残存火力点和打击反冲击之敌。&br&以步兵营进攻为例。身管炮兵一般先压制敌防御纵深内的炮兵阵地,压制敌炮兵,然后打击防御支撑点,物资集散地;第一线散兵开始冲击时以徐进弹幕射击,用火力割断敌方的预备队,阻敌反冲击;待第二线纵列进入纵深后打击敌方的交通要道,阻敌反扑,并压制敌“复活”的炮兵火力,同时给穿插部队提供即时火力支援;第三线进入纵深展开后,主要就是集中火力轰击敌防御支撑点,提供火力准备(营进攻中梯队配置见后文)。&br&一个典型遂行预有准备阵地防御的步兵连,其正面宽度800~1000m,纵深600~800m。根据《苏军演习资料汇编 》对这样一个连防御阵地,苏军80年代初的火力计划中通常是一个18门制“冰雹”火箭炮营齐射一次(720发,弹丸总重14.5吨),破坏其障碍物,并去除其隐蔽。这样一次齐射,除破坏障碍物外可消灭30~35%敌掩体,由此也可以看出火箭炮这种兵器其弹药消耗量是非常大的(这个绝不是优点)。而后由1~2个122mm榴弹炮连和营属120迫击炮连实施效力射,火力急袭5分钟;争取在火力准备阶段将敌实例削弱50%以上。于此同时将由工兵使用导爆索爆破开路,诱爆雷场或摧毁轨条祡、反坦克三角桩。步兵发起冲击后,应招火力支援主要由营属120mm迫击炮承担。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苏军此时已经完成了机械化,对于残存火力点、野战工事之类的目标通常直接由坦克、BMP或者BTR解决。苏军认为,占领敌阵地时应招火力支援主要是用来打击敌反冲击之敌的,主要方式是拦阻射击;一个8门制120mm迫击炮连火力拦阻正面为400m~500m,8门制122榴弹炮连火力拦阻正面400~500m游动拦阻正面可达800m。这个拦阻正面宽度,对付连级分队的反冲击是足够的,炮兵拦阻通常可消灭20~25%的反冲击之敌,并能有效破坏其战斗队形。苏军这种战法,也是典型的近代化军队炮兵进行火力预备和应招火力支援的方法,各国陆军其实都大同小异。解放军在学习和直接面对苏军军事压力的年代,这种方法既是学习典范也是防范的对象,这点也算是黑色幽默吧。&br&写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这种“暴力”的方法是基于自身强大火力基础上的,如果没有这么强大的火力该怎么办?我军字解放战争以来,主要解决方法除了集中有限的炮兵之外就是爆破了。由工兵或者在步兵连中编组专门的爆破组来实施破坏障碍物作业。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很明显的,首先是爆破、破障组本身没有多少防护能力,破障过程中又是敌火重点攻击对象;其次是徒步步兵编组成的爆破、破障组携带不了多少器材,这又导致破障速度慢。随着人民解放军自身火力的进步,进攻作战中也越来越依靠炮兵。抗美援朝战争后期的金城战役,志愿军炮兵火力密度已经接近苏军二战中后期的火力密度了,徐进弹幕也开始得到广泛使用。此后我军典型步兵分队冲击,都是由徐进弹幕掩护,步兵距弹着点200m左右跟进。某些战技术过硬、作风好的部队,甚至在演习中做到跟随在徐进弹幕之后100m左右。&br&关于航空兵支援,营连一级的进攻战斗,如果不是事先计划,呼叫航空火力支援是很麻烦的。这种跨兵种甚至跨军种的火力支援,营连一级指挥层次多关系复杂,而且也缺少专业的定位和引导人员。另外航空火力支援的特点也决定了大部分时间航空兵来的没有炮兵支援快。此外,从实际考虑,进攻中有哪些目标、敌人是炮兵不能解决非要召唤航空兵的呢?如果营连一级真的需要多次召唤航空兵又是遇到了多么大困难呢?所以即使强大如美军遂行召唤航空兵支援也是不易的、效果不佳,阿富汗战场就曾经美军分队因定位不清,召唤多达4架A10去清除1门迫击炮的荒唐事。&br&&br&配属火器射界调整与步兵连冲击队形:&br&进入冲击出发阵地后,配属给步兵连的重机枪、无后坐力炮首先要选择发射阵地;连长、排长要根据敌阵地布置和进攻路线给重机枪和无后坐力炮划定射界;机枪班班长领受任务之后之后指挥机枪班构筑发射点、射击、装定超越射击标尺,射击的修正由弹着点观测员向班长反馈;每挺重机枪应构筑2~3个发射点。冲击发起后,由班长控制射击并随时检查重机枪有无超出射界射击,防止机枪火力穿越本连队冲击队形。无后坐力炮使用与重机枪基本相同,但是要注意无后坐力炮直射距离比重机枪小,弹道也更为弯曲,布置射击阵地时要予以注意。&br&步兵连进攻,不是一线排开;全连冲击队形是个梯形,短底边向敌,重机枪和无后坐力炮要布置在长底边的两侧;重机枪射击不是直挺挺的扫过去的,而是以全连斜边为限制射界,以一定角度侧射;也就是说整个冲击过程中,理论上不会有重机枪发射的子弹从步兵连的冲击队形中穿过;如果发生射界被己方队形所阻,则采用采用超越射击法,保证重机枪子弹在越过己方步兵时弹道高在2.5m以上,要指出的是超越射击精度不佳压制尚可要精确射击就很麻烦了。论坛上面很多朋友问机枪掩护射击时为什么不会集中前面的自己人,这个就是答案。&br&&br&再详细谈谈步兵连的冲击队形。&br&一次大战之后,战场上的火力密度越来越大;因而小集群散兵战术运用越来越多。所谓小集群是指步兵不在以连排为单位展开狭长的散兵线,而是以班排为单位,形成小的作战集群;若干班排集群组成连级集群,在这个连级集群中,各个班排集群使用突击、迂回战术向敌发起冲击。&br&还是步兵连冲击为例。从抗战和解放战争一直到建国之后的军事斗争中敌军的火力也是不断增强的,伴随着火力的增强和应用障碍物的使用,防御方兵力配置越来越稀疏。以步兵连依托野战工事遂行预有准备防御为例,50年代的美蒋军步兵连防御正面为700~800m纵深400~500m,步兵排防御正面400~500m纵深200~250m,一般一线展开2个排,1个排在后作为反冲击预备队并扼守连二线防御阵地。美蒋军步兵连遂行防御作战时,还会额外获得一定数量的大口径机枪和1个82mm迫击炮排的配属加强。针对防御之敌的兵力配置,我军步兵连冲击时通常采用的梯形队形,其队形特点如下:步兵连冲击队形突破敌防御对象为敌步兵排。步兵连冲击队形分为两线,一线展开展开3~4个班横队(即俗称“一”字队形),宽度为200m左右。二线展开4~5个班,部分步兵班采用纵队队形以利突破;二线班排中,通常有2个班到1个排由连长直接掌握,一旦一线取得进展或发现敌正面有隙可乘时则集中兵力突破一点。步兵营下属主攻连的配属加强火力为4~6挺重机枪,82迫击炮3~6门,无后坐力炮3~6门。&br&在10人制步兵班构成的小集群中,通常分为三组,两个三人步兵组担任突击任务,班用机枪射手/副射手、火箭筒射手/副射手四人组成火力支援组。需要说明的是“一”字队形并不像字面上那样是一条严格的直线,个战斗员之间也需保持一定前后距离(通常为6~7m,确保一颗手榴弹或者60mm迫击炮弹不杀伤2人),只是班横队的约定俗成的俗称而已。在班横队中三个小组依照敌威胁方向和上级(通常是排长)按一定顺序布置;火力组通常在距敌较远的一侧,而且由于火箭筒的后喷焰,火箭筒射击位置要稍微靠后。冲击过程中,单兵要注意把握射击时机,由于冲击过程中奔跑时人体不稳定,停下射击又会拖累速度。单兵训练科目中之所以把跑步靶设置在100m,就是出于这个考虑。接近到距敌50m左右时,步枪手开始向敌堑壕、掩体投掷手榴弹,班用机枪占领发射阵地,开火压制敌残存火力,掩护步兵占领一线堑壕。连属60迫击炮则应在大于50m的距离上占领发射阵地,这个主要是考虑到迫击炮最小射程的限制,迫击炮的作用是消灭掩蔽物后敌人。&br&占领敌堑壕之后,步兵连再行收拢、整队,继续向下一道防御地带发起冲击。如遇敌反冲击,则就地利用敌堑壕并召唤支援火力打击反冲击之敌。&br&以上原则只是概则,实战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灵活调整。比如火箭筒,教范上面建议稍微靠后布置,实战中从对印自卫还击战到对越自卫还击战,对付敌暗堡等都是经常使用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前出歼敌。&br&总之,步兵连在冲击中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在敌没有反应之前、反应之后没有完成准备之前突破敌防御。这种特点也是徒步步兵装备、编制特点所决定。重装备少、徒步步兵携行能力又有限,很多依赖装备、火力、补充的战法是无法使用;如果是采用硬碰硬一力降十会的方法,只能徒增伤亡和影响战斗目的达成。这种战术特点,就决定对基层指挥员素质要求特别高。连队指挥员不仅要有优秀的单兵素质,还要有过硬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要求,仅靠四年的军校学习是无法做到的,这一点中外都是一致的。&br&&br&预备队、营战斗队形与配属加强火力:&br&我军和苏军的进攻战斗中步兵连通常是不留预备队的。原因很简单,步兵连自身的力量实在有限,留预备队则用于进攻的力量更少。步兵营进攻,按前面讲的“断面”来说,不是同时投入三个步兵连的,而是分梯队前进,营属火器大部甚至全部加强给主攻连。如当面之敌不强,主攻连突破把握比较大的时候。主攻连为一梯队,二线一个连成纵队队形,一旦主攻连撕裂敌防御则二线连直接突破;第三线一个步兵连也成纵队队形,进入敌纵深后展开用于孤立、包围敌纵深内防御支撑点。如当面之敌防御顽强,主攻连突入之后陷入胶着,主攻连身后两个连则立即加强到两翼迫敌后退或寻机迂回。如果主攻连伤亡、消耗较大,已难以完成所赋予的任务时,则抽调一个连将其替换下来。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在敌火之下万万不要停下来;上述的战术强调的就是一个快字,通过快节奏打乱敌部署;一旦停下来敌人获得喘息之机并作出调整对结果部队那就是自杀了。&br&先说一下解放军八十年代中期,搭乘汽车的步兵营编制。3个步兵连编制略去不谈。机枪连是90人,12.7mm高射机枪6,7.62mm重机枪6(这个数据存疑,有说67-2机枪只有4挺的)。炮连180人,82mm无后座力炮9,100mm迫击炮6。一营合计694人,车辆39。从这里可以看出营能加强给主攻连的火器数量和提供的火力是有限的。12.7mm威力大、射程远,缺点是重量大、弹药携行不便、转移阵地速度相对较慢。因此高机一般是作为步兵连进攻队形两翼提供火力支援,在800~1000m距离上消灭敌暴露人员、压制简易土木火力点。82mm无后座力炮直射距离比40火大,但后喷焰超过20m、发射时会吹起大量尘土,容易暴露而且武器和弹药的重量也是很大的。所以82无作用与高机类似又有区别,处于连进攻队形之后,消灭400~600m距离土木发射点;射击时临时占领阵地,发射数发即行快速转移;同时应注意不宜过于前出防止被敌火力压制。一待占领阵地,82无还是步兵营最重要的反装甲火力,对抗击敌反冲击也是很有意义的。67-2通用机枪,主要是在重机枪状态(三角架)下使用的,使用方法是伴随步兵冲击,压制600m距离上暴露人员与火力点。营属100mm迫击炮连,在火力准备阶段和抗击敌反冲击时期作用与前文所述苏军120mm迫击炮作用相似。要指出的是100mm迫击炮威力叫120mm为小,射击构筑较坚固的火力点其效果不理想。&br&通常加强给主攻连火器为高机、重机枪各3~4挺,82无一个排。余下火器通常加强给二线连。&br&&br&穿插与迂回:&br&首先要做下名词辨析,穿插、迂回、渗透。迂回通常是主要以较大兵力并担负相当的战役任务;在敌人有暴露的翼侧或较大的间隙时实施,也可在突破敌人防御后实施。穿插战术是利用敌人部署的间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纵深或后方的战斗行动,穿插的目的是分割、包围敌人以达到各个歼灭的目的,实际上是一种前进纵深有目标的渗透和迂回机动。穿插与迂回相比,插入纵深更大,有明确的目的。而渗透是,特指小分队利用间隙插入,渗透并无非常明确的目标,一般以袭扰为主。所以通常在营连一级的作战地域中,所谓穿插迂回,严格的讲是迂回。&br&穿插主要分直接穿插、递进穿插和多路穿插几种模式。直接穿插一般是小规模战术分队,主要是连或者加强连级别的分队,对敌前沿后方数公里的要点奔袭的战法。通常分队仅展开尖兵,主力以机动队形、最快速度奔袭目的地,一般会绕过不必要攻占的抵抗枢纽,直奔目的地。对于战役的影响是,可能是占领几个侧翼的次要目标,但却对未来的战役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当进攻方兵力兵器优势较大,并拥有较强战场机动能力时,可以通过侧翼的某几个要点的得失,迅速转换进攻轴线,以点带面,达成突破。直接突破需要战役指挥部切实掌握敌情,尤其是敌侧翼兵力部署之变化,并切实以强大之火力压制敌可能对穿插分队造成影响的地域或要点。必要时,加强连级别的穿插分队可以获得师以上身管火炮的全般直接支援。递进穿插是指我方指挥部在并不能完全明了敌后局面的情况下,对距离较近的要点先期奔袭占领后,积极对敌展开广泛侦查后,再奔袭下一个目标。但这种战法需要穿插分队指挥官拥有极强的主动性和大局观,并切实保障通信。&br&穿插和迂回并不是很新颖的战术,更不是那一家所特有的。解放军穿插和迂回的特色是在火线下利用地形多路穿插,尤其是军、师正面展开多股分队明确目标后递进穿插。这样的战术对软件和硬件都有相当的要求。从软件上讲,对分队基层指挥员素质、步兵分队的战技术、整个部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要求很高。从硬件上讲,步兵分队必须有一定火力密度和火力支援手段,否则即使完成了步兵分队敌后渗透也会陷入攻不克守不坚的境地。解放军之所以形成如此特色,主要是因为在历次战争中我军指战员在综合素质上占优,而火力、兵力则相对处于劣势。在火线下利用地形穿插这一战术则是扬长避短之选,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一战术的局限性也逐渐表现出来。&br&抗美援朝战争中,朝鲜半岛正面狭窄,随着双方投入兵力的越来越大,交战正面兵力、火力密度也越来越大。美军及其仆从军摩托化程度高,在公路上进行摩托化机动,速度快、节省体力。而且美军没有内战中国民党军败则互不相救的恶习,美军指挥较为灵活也善于在失败中寻找经验和教训。从第三次战役开始美军对志愿军战术日渐熟悉,开始推广“磁性战术”。夜间利用摩托化优势交替后撤并用强大的远程火力杀伤追击中的志愿军;白天则修筑野战工事据守,利用志愿军攻坚能力弱和没有空中掩护的弱点稳固战线。志愿军苦于后勤薄弱,徒步步兵部队携行能力又差(团以下仅能携带少量82、60迫、火箭筒,火力薄弱),攻势只能维持7~8天的“礼拜攻势”,迂回穿插的战术作用被削弱了。这就是典型的装备限制了战术的运用和发展。此后由于政治运动和国际形势的干扰,我军徒步步兵和驮马化长期存在,面对北方全面机械化、重装化的苏军,颓势愈发明显。&br&&br&简述抗击步兵分队进攻:&br&前面讲到的都是步兵分队如何进攻,营以下分队战术如何。从以上简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步兵分队进攻战术的几个要点:&br&1.火力支援与步炮协同;&br&2.步兵连进攻队形的保持和转换;&br&3.如何缩短冲击距离和提高冲击速度。&br&徒步步兵分队携行能力有限,本身不可能用于过重的装备,自身火力有限。面对自动火器大量装备的敌人,队形混乱、冲击速度低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防御方要挫败步兵分队的冲击,主要也是围绕着这三个要点来展开的。其中使用最早、最广泛的方法就是布设应用障碍、设置警戒阵地、加大防御纵深在战术地幅内布置布置多道阵地。&br&警戒阵地的大规模使用始于一战;目的是很明确,就是给警戒阵地一定的火力,限制进攻方查明己方火力、阵地配置;迫使敌军提前展开战斗队形、查明敌军企图,给守方一定是时间组织兵力和兵器的运动。同时由于前出的警戒阵地存在,攻方势必延长冲击距离,所以警戒阵地可谓一举两得。要指出一点,警戒阵地布置方式不是一定的,警戒阵地上的人员、装备也不是可以随随便便牺牲的。警戒阵地不宜离主阵地太远,太远不利于主阵地支援其作战,也不宜太近,太近则效果不理想。以二战苏军为例,步兵连警戒阵地通常为进驻一个班,加强轻机枪1~2挺,据主阵地150~200m;警戒阵地和主阵地之间要修筑低姿前进用交通壕,方便警戒阵地人员回撤。此外警戒阵地要注意隐蔽,警戒阵地的过早暴露也会导致其失效。以美军为例,60年代美军东欧对苏作战,推荐营警戒阵地推荐使用不连续双人掩体或3人掩体(需要覆土),这样隐蔽工作量比大段的战壕少且容易隐蔽,APC则在掩体后200~300码利用树丛构筑掩体以大口径机枪支援警戒阵地比随时撤出人员(当然这个危险性是相当大的,实际是人员先后撤一定距离防止敌下车步兵火箭筒杀伤装甲输送车,同时应施放烟幕弹掩护)。&br&应用障碍物的布置,目的是为了迟滞攻方进攻速度,反坦克障碍物还能阻止坦克装甲车辆逼近,此外地雷等爆炸物还能起到警戒作用。障碍物的主要形式有铁丝网、防坦克三角桩、防坦克壕沟、地雷场、改造地形等。障碍物的布设必须和阵地火力密接结合起来,如障碍物本身得不到火力掩护,攻方的工兵、爆破队会轻易完成破障。苏军50年代条令和教范中规定的步兵连预有准备阵地防御为例。步兵连警戒阵地前100~200m之间敌军可能开进路线上应布设两列地雷构成的地雷场,两列之间间隔5~10 m,每列中地雷之间间隔3~6m。雷场之前50m作用布设铁丝网,限制敌步兵活动;此外应当布设防坦克三角桩限制坦克活动,如有必要还应改造地形削出1m以上垂直墙。每个地雷场和障碍物群,应有1挺班用机枪掩护,防敌破障。&br&加大阵地纵深,在连以下通常是一线仅仅展开2个排,一个排在后构筑阵地并作为预备队。在阵地内还要广泛布置侧射和倒打火力点,并各种火器构筑备用发射点和发射阵地。第一道堑壕在敌火力预备时只留少量观察员,敌炮火延伸后再呼叫防炮掩体中的主力占领阵地。团和团以上进行防御,应构筑多道阵地。利用多道阵地逐渐衰弱敌人的进攻。&br&这些战术手段的应用不仅更进一步的加大步兵分队达成进攻目的的难度,而且使步兵分队的作战样式产生变化。&br&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我军步兵遂行防御还是依照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将阵地布置在便于观察和发扬火力的正斜面。这样方便了自己观察和发扬火力,也方便了敌人侦查我阵地配置和发扬火力。而美军的火力密度是内战中国民党军美械师不能比的,强大的火力给我军造成巨大的伤亡。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50军修理山防御战。此后,我军将防御阵地设置在反斜面,在山脊棱线上布置警戒阵地和观察所。反斜面阵地妨碍了敌军侦查且能有效的利用棱线上的观察所召唤炮兵火力打击进攻的联合国军,为了使炮兵火力能有效威胁反斜面志愿军阵地和削弱志愿军炮兵威胁,美军将棱线作为重点争夺目标。棱线上的观察所和警戒阵地由于地处山脊,易暴露易受火力杀伤,很难保证完全不失守。于是志愿军又在反斜面表面阵地的基础上构筑坑道工事,防空防炮。必要时放弃表面阵地,利用夜间或不良天候进行反击夺回表面阵地。争夺棱线、坑道作战、夜间反击就成了志愿军在形成稳定的防御阵地后主要的作战形式,这其中最典型的战例就是志愿军15军和12军31师1952年10月进行的上甘岭战役。这种以争夺棱线上警戒阵地和观察所为主要特征的山地阵地攻防战役,到80年代我军两山轮战中发展到极致。中越双方都出于作战和政治两方面的考虑以争夺国境线上骑线点为主要小规模作战形式。我军这种山地阵地攻防作战的特征和50年代苏军山地攻防作战有着鲜明区别,苏军是以山峰、丘陵等构筑环形防御支撑点,多个支撑点构成防御地带,支撑点和支撑点直接以障碍物和火力予以封闭。可见,火力的强弱会直接导致防御形式的不同。&br&&br&徒步步兵战术的发展:&br&以上写了这么多,读者肯定会问:这些徒步步兵战术基本都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了,在军队广泛机械化、火力杀伤力极具增强的今天这种几百米内的东西还有实际意义没有?&br&前文其实已经叙述过了,徒步步兵战术是一切步兵战术的基础,是步兵战术中最基本的部分。前文已经分析徒步步兵进攻战术中的要点和抗击徒步步兵进攻的主要手段。面对这些防御手段,加之徒步步兵自身无法克服的携行能力差、火力弱和机动性局限性,传统的徒步步兵进攻战术要想达到战术目的是越来越困难了。除了在山地、高原、特种条件下,传统的徒步步兵进攻战术适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小。&br&针对徒步步兵固有的弱点,各国普遍通过提高步兵火力、提高步兵的摩托化/机械化程度、加强合成化程度和强调合同作战来予以克服。&br&在步兵轻武器方面,苏军和我军从全威力步枪弹旋转后拉枪击非自动步枪过渡到中间威力枪弹半自动/自动步枪,继而发展小口径步枪弹,使得步枪和班用机枪重量持续下降、携弹量上升,显著增强单兵火力。尤其是我军,在步兵班混装SKS和AK47,把精度较差的AK47当做传统的冲锋枪使用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提出了“步冲合一”的思路。继而又吸取了苏联轻武器枪族化的思路,从63式自动步枪一直发展到95枪族。在重机枪和大口径机枪方面,重机枪从67开始向通用机枪发展(虽然一直强调以重机枪状态为主),到88式5.8mm机枪已经开始下放到班排;大口径机枪则逐步弱化对空射击要求,全力减重,下放到营。65年编制长江以南步兵团只要9挺12.7mm高射机枪,步兵营只要重机枪12挺,没有高射机枪。85年编制,步兵营机枪连已经用大口径机枪替换下一半的67-2重机枪。步兵营炮连的无后坐力炮也从65年编制的52式57mm炮变成75式82mm无后坐力炮,数量也有6门增加到9门。&br&此外随着汽车产量的增加,我军也一改驮马化时代步兵团团以下不编汽车(不计团部指挥用车)的编制,开始在步兵团编入汽车连。步兵开始由单一的徒步行军改变为以摩托化行军为主,同时大量汽车的编入也是使得步兵可惜携带更多更重的武器和弹药。需要指出的是,80年代我军的摩托化机械化水平依然不高,步兵连虽然编入汽车班,但汽车班平时统一由团负责管理和训练,战时才下放到步兵营连。这也是各国军队在摩托化程度不高时的一致做法,美军在40年代营以下也不编汽车(载重车辆,0.25/0.5吨级的吉普车应归入乘用车,不计入),进入战场后每师配属6个汽车连,这样才能做到全师摩托化行军。&br&针对步兵连在冲击阶段速度相对较慢和步坦协同的需要,我军在80年代又开始大量装备63式装甲输送车。装甲输送车的机动性足以满足跟随坦克作战,但其装甲防护差,火力不足(只有12.7mm机枪),没有反装甲火力,跟随坦克一起冲击时显得勉为其难,步兵伴随坦克冲击还是要以下车作战为主。针对这一缺点,我军的86式步兵战车也在92年之后批量生产,并在而后几年开始大批量列装92轮式步兵战车。搭乘装甲输送车和步兵战车的装甲步兵,其战术也是以徒步步兵战术为基础的,装甲步兵的接敌、展开、冲击,其过程与徒步步兵都一样,只是装甲步兵是乘车作这些运动,普通步兵是徒步。并且装甲步兵还有步战车/装甲输送车作为移动支援火力和支撑点。
旧文一篇,草稿在CD,全文原发于北朝和龙空,刊于《军事评论》 从徒步步兵进攻闲谈步兵战术 徒步战术是一切步兵战术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初级指挥人员的必修课。战术的基本问题是兵力、火力和机动,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并结合具体情况就是步兵战术基本内…
楼上那么多回答,没有一个答到点上的。&br&&br&以苏联的扩军速度,就是不清洗也要跪。&br&&br&以下引用材料来自朱可夫回忆录:&br&&br&1939年初,军队中火炮的数量&b&从1934年的17,000门增长至近56,000门&/b&。当然,军队装备中还长时间地保留了某种过时的火炮,军队中火炮装备的一系列问题当时还无法解决。&br&&br&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步兵部队装备了50毫米迫击炮。一位很有才能的设计师E.H.沙维林在战争发生前很久就已制成了82毫米和120毫米迫击炮,但直到很晚我们才能把这种武器装备给部队。&br&&br&  我国现代化的航空工厂&b&在1938年生产了近5,500架飞机&/b&,而在1930年只能生产860架。&br&&br&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大大地提高了我们海军的技术水平和战斗力。&b&年建成了各种类型的战斗舰艇和辅助舰艇共500艘&/b&。1932年根据党中央的建议,建立了太平洋舰队,1933年建立了北方区舰队;并加强了里海、第聂伯河区舰队。建造了供海洋航行的大型舰只,大批生产К、Л、Щ、С型潜艇、鱼雷艇、驱逐舰、“基洛夫”号轻巡洋舰和“恰巴耶夫”号重巡洋舰,建立了若干个海岸炮兵连,加强了海军航空兵。1937年末,组成了造船工业人民委员部,制定了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建立大型舰队的汁划。&br&&br&  随着陆军、海军技术兵器的改装,很自然的结果就是必须由地区制和常备军制并存的局面过渡为单一的常备军制。新的技术兵器从根本上改变了作战方法,对各军兵种的战斗使用和在战斗中的协同动作提出了独特的复杂的任务。因此,短期集训是很不够的,必须进行较长时间的、连贯的、系统的军事训练。我国的经济能力已使我们有可能实现这种过渡(保持一支常备军必须有大得多的开支)。&br&&br&  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和政府同意并批准了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大大增加常备军师的数目和增强保留下来的地区师中的骨干力量的建议。执行这个建议必然&b&大大增加红军的数量&/b&。&b&1933年红军为88.5万人,到1937年末增加为150多万人&/b&。常备军师的数量增大&b&9倍&/b&,到1939年军队经过补充改编最后完成了向常备军制的过渡。1938年末,边境各军区的步兵师几乎全部转为常备军制。&br&&br&在第十八次党代表大会上(1939年3月)国防人民委员、苏联元帅К·Е·伏罗希洛夫在其报告中指出,我们军队的数量与1934年相比&b&增长了一倍&/b&,军队的&b&摩托化装备为1934年的260%&/b&。他列举了我步兵军火力的总数,该数字不低于德国或法国一个军的火力。我骑兵增长50%,大大加强了骑兵中的火炮、轻重机枪和坦克(平均加强35%)。&b&坦克&/b&的总数&b&增长近1倍&/b&,坦克的火力增长近3倍。火炮的射程增大了,火炮的射速,特别是反坦克火炮和坦克火炮的射速增大了。如果说1934年全部空军一次出动可携带2,OOO吨航空炸弹,而现在其携带量增加了208%。不仅是歼击机,甚至轰炸机也提高了速度,每小时超过500公里。&br&&br&以上引用结束.&br&&br&从以上材料不难看出,就算没有大清洗,难道苏联就来得及在开战之前把这200万人齐装满员给训练好吗?&br&&br&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假如苏联集中力量建设50万人的话,这个目标一点都没有问题,可当时他们是大干快上全面摊大饼,目的就是争取时间多搞军队建设,然后一波流推平欧洲。&br&&br&其次,战前的秋季演习中,朱可夫担任的蓝方已经用非常类似历史上的攻势行动殴打红方生活不能自理了,可结果还是中了招。&br&&br&以下引用自同书:&br&&br&1940年9月底,接到总参谋部的通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12月于莫斯科召开高级指挥员会议。指定我在会上作题为《现代进攻战役的特点》的报告。此外,还要进行大规模的战役战略演习,指定我为演习中的“蓝”方。国防人民委员要求11月1日前交出报告草稿。&br&&br&......&br&1940年12月底会议开始。参加会议的有各军区和各集团军司令员,各军区和各集团军军事委员和参谋长,各军事院校校长,教授和军事科学博土,各兵种监察部部长,各总部部长和总参谋部领导干部。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自始至终参加了会议。&br&&br&会议听了许多重要报告。И·В·秋列涅夫大将准备了论据充足的报《告现代防御战役的特点》。信根据规定的课题他没有超出集团军防御的范围,没有论及战略防御的特点。&br&&br&......&br&西部特别军区司令员Д·Г·巴甫洛夫上将的报告《关于机械化兵团在现代进攻战役中的使用》引起了普遍注意。这在当时是一个新的重大问题。在其论证充足的报告中,Д·Г·巴甫洛夫出色地说明了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具有巨大的机动力和突破力,而受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杀伤的机会却较其他兵种要小。&br&&br&我的报告《现代进攻战役的特点》也获得好评。参加会议的人还做了一系列宝贵的补充和批评。&br&&br&所有讨论时发言的人和国防人民委员致闭幕词时都一致表示,如果法西斯德国把战争强加在苏联身上,我们就得同西方最强大的军队作战。在会上还强调指出,这支军队装备有大量装甲坦克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及强大的空军,并且这支部队还具有组织和实施现代战争的丰富经验。&br&&br&所有的发言均认为,今后必须继续组建坦克和机械化兵团(师、军),以便在兵力对比上与德军相等。许多人都谈到空军、防空和防坦克部队的改编和改装问题,提出炮兵必须采用机械牵引,以提高其机动力和越野通行能力(А·И·叶廖缅科在其《战争初期》一书中谈到斯大林在高级指挥干部会议的最后-次会议上所做的冗长发言的内容。А·И·叶廖缅科的回忆是错误的,实际上斯大林没有参加这次会议。)。&br&......&br&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原定进行一次大型演习&br&&br&......&br&&br&斯大林问道:“你们的演习什么时候开始?”&br&&br&С·К·铁木辛哥回答说:“明天早晨。”&br&&br&“那好,你们进行吧。但是司令员们先不要走。谁充当‘蓝’方,谁充当‘红’方?”&br&&br&&b&“朱可夫大将充当‘蓝’方(西方),巴甫洛夫上将充当‘红’方(东方)。”&/b&&br&&br&第二天一早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战役战略演习。作为战略情况基础而假设的事件是在苏联遭到德国进攻时西部边界可能发生的情况。&br&&br&演习由国防人民委员С·К·铁木辛哥和总参谋长К·А·梅列茨科夫领导。同时他们又“代表”西南战略方向。&b&“蓝”方(德军)假设是进攻一方;“红”方(红军)假设是防御一方。&/b&&br&&br&这一战略演习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目的——检查战争初期军队的掩护和行动计划中的主要措施是否可行、是否合适。&br&&br&感谢总参谋部,他们为演习准备的全部文件材料反映了法西斯德军最近在欧洲的行动。&br&&br&在西部战略方向的演习包括了从东普鲁士至波列西耶一线。双方兵力:西方(“蓝’方)60多个师,东方(“红’方)50多个师。地面部队的行动有强大空军的支援。&br&&br&&b&对东方来说,演习中充满了戏剧性情节。而这些情节与日苏联遭到法西斯德国进攻后所发生的一些情况在很多方面很相象。&/b&&br&&br&演习结束后,国防人民委员命令Д·Г·巴甫洛夫和我进行局部讲评,指出演习参加者行动中的缺点和优点。&br&&br&斯大林建议总讲评在克里姆林宫进行。国防人民委员部和总参谋部的领导人、各军区司令员及参谋长均被邀请到克里姆林宫。除斯大林外,出席讲评的还有政治局其他成员。&br&&br&总参谋长К·А·梅列茨科夫大将报告了演习的经过。当他谈到双方力量对比的数字和‘蓝”方在演习开始阶段的优势,特别是坦克和空军的优势时,斯大林(&b&听到“红’方的失利感到气忿&/b&)打断他的话说:&br&“不要忘记,在战争中重要的不仅是数量上的优势,还有指挥员和军队的作战艺术。”&br&&br&斯大林接着又提了几点意见,然后问道:&br&&br&“谁还想谈谈?”&br&......&br&&br&我请求发言。&br&&br&我谈到,这类演习对于提高高级指挥人员的战役战略水平是很有价值的。我建议,尽管演习组织起来很复杂,还是应当常常举行这类演习。为了提高军区和集团军司令员及参谋人员的军事素养,必须在国防人民委员和总参谋部的领导下开始演练大规模的带通信器材的首长—司令部野外演习。”&br&&br&然后,我还谈到了白俄罗斯的筑垒地域的构筑问题:&br&&br&“我认为,白俄罗斯现有的筑垒地区距离边界太近,并且它们的布局,特别是在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在作战中非常不利。敌人可以从布列斯特和苏瓦乌基地域突击我比亚韦斯托克军队的后方。同时,筑垒地区的纵深很小,不可能坚持很久,因为敌人的炮火可以达到全部纵深。我认为,必须在离边界较深远的地方构筑筑垒地区。”&br&&br&Д·Г·巴甫洛夫问我道:“在乌克兰构筑筑垒地区的位置是否合适呢?”很显然,我批评了他的军区,他不满意。&br&&br&“在乌克兰选择构筑筑垒地区位置的不是我。但是我认为,在乌克兰也应在距边界较远的地方构筑筑垒地区。”&br&&br&К·Е·伏罗希洛夫对此强烈不满,他说:“筑垒地域应根据总军事委员会批准的计划构筑,这个工作的具体领导则由副国防人民委员Б·М·沙波什尼科夫元帅负责。”&br&&br&因为引起了争论,我中止了发言,坐了下来。&br&&br&后略&br&以上引用结束。&br&&br&总而言之,很简单,扩军那么快,要改变局势必须集中建设几个核心力量,而不是继续摊大饼搞全面建设。摊子铺那么大,人才、装备都供给不上,&b&不趁你虚要你命,难道还等你五年以后齐装满员再动手?&/b&
楼上那么多回答,没有一个答到点上的。 以苏联的扩军速度,就是不清洗也要跪。 以下引用材料来自朱可夫回忆录: 1939年初,军队中火炮的数量从1934年的17,000门增长至近56,000门。当然,军队装备中还长时间地保留了某种过时的火炮,军队中火炮装备的一系…
&p&题主的问题问错了历史时间点。英法由于没有重视自动武器,而在战争初期处于德军下风的情况,发生于&b&一战&/b&,而&b&不是二战&/b&。&/p&&p&在19世纪末期,马克沁机枪在英国的多场殖民地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军实际上对机枪本身并不排斥。但是在历次交战中英军并未遭遇与自己对称的对手,仅凭参战部队携带的数挺机枪就达到了压倒性的火力优势。由于早期马克沁机枪巨大的重量和复杂的结构,再加之军中称机枪为“投机武器”的保守派的阻扰,英军当时只对机枪的减重和简化(维克斯机枪的设计装备)感兴趣,而并没有增加机枪的编制数量,认为眼下装备的机枪已经够用。14年刚刚参一战时,全英军的新旧机枪大约共有两千挺,编制上每个营只有两挺。而相比之下,每个德国步兵团从08年编制开始拥有18挺机枪,相当于每个营6挺。&/p&&p&所以当战势全面展开之后,英国人自然碰的头破血流,马上开始全力生产和装备维克斯机枪,编制上在16年达到了每营平均4挺,到18年战终达到了平均每营8挺。此间前线上重机枪可以说几乎取代了轻步兵炮遂行各种直瞄和间瞄火力任务,弹药和冷却水用手推车排着队送上阵地,机枪手轮班休息昼夜不停的扣动扳机。作为自动武器基础的纵射、斜射、平射、投射、超越射击等战术几乎在一瞬间立即发展成熟。一战之中除了重机枪的进一步普及以外,轻机枪的诞生更是将基层编制中的自动武器数量翻了一倍——德国人将MG08/15装备到连;英国人将路易斯机枪装备到排;美法则更是将绍沙和BAR彻底装备到班。当时的各国甚至尝试着将轻机枪和自动步枪抱在腰间在进行中不停射击的方法掩护进攻中的步兵。&/p&&p&可以说,在经历过&b&一战之后&/b&的工业化列强国家,&b&已经完全进入了依靠弹药消耗量换取战术主动和敌方伤亡的自动武器时代。&/b&像在步枪上加装弹仓隔断器的历史已经彻底一去不复返了。在二战开始时,英国的步枪班至少装备有一挺布伦,法国的步兵班都装备有一挺FM 24/29。机枪更是坦克和飞机上最基础的武器,所以&b&不存在&/b&高射速的&b&自动武器“不受待见”之说。&/b&&/p&&p&如果说纳粹德军在战初有轻武器火力上的优势,那一是由于得益于德国率先装备了弹链供弹的班级机枪;二则是比较普遍的装备了简单轻便的MP40,这个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就是在当时单兵自动武器的发展进度缓慢。我想这个可能是题主的真实疑问。&/p&&p&在40年代之前,自动武器多采用延迟后坐开锁、机头偏移闭锁等零件强度要求高、零件形状复杂的自动原理,生产工艺也多采用复杂的加工方式,尤其是机匣多采用铣削。所以自动武器普遍重量大、成本高、维护复杂。这对于多人操作的机枪来说相对还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需要单人操作携带,重量和维护难度都大于步枪,而有效射程远逊于步枪,仅略优于手榴弹的冲锋枪来说,不受重视自然是可以理解的。这些缺点直到以MP40为代表的冲压机匣,惯性闭锁前冲击发的新一代冲锋枪的出现才有改变。但即便如此,除了苏联以外各国的冲锋枪装备仍然非常有限,即时是MP40在战争五年间也只生产了110万挺,正常的步兵班只装备一两挺。&/p&&p&(P.S.: 虽然冲锋枪火力受有效射程所局限,克里特岛上德国伞兵的主要的问题不是MP40被SMLE所压制,而是因为德国伞兵人枪分降,遗失了很多机枪。)&/p&&p&而步枪的半自动化则绕了技术弯路。现在看上去简单且理所应当的导气式半自动步枪其实经历了枪口集气和枪管短坐等多种不成功的原理尝试后才大规模出现。而且在当时班级机枪作为火力核心支柱的情况下,对于将作为补充火力的步枪射速的有限地提高,也一时并没有很明显的需求。德国人在最初尝试改善步兵班战术灵活性时,并没有给步枪手配发(半)自动武器,而是给伞兵和装甲掷弹兵班增加了第二挺机枪。&/p&&p&所以单兵自动火力的真正实现,还是得益于Stg44发射的8mm Kurz中间威力弹以及为总体战消耗思想设计的冲压机匣。直到这时密集的步枪火力才能真正有效分担机枪的一部分压制任务,并且满足抵近突击的需要。&/p&
题主的问题问错了历史时间点。英法由于没有重视自动武器,而在战争初期处于德军下风的情况,发生于一战,而不是二战。在19世纪末期,马克沁机枪在英国的多场殖民地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军实际上对机枪本身并不排斥。但是在历次交战中英军并未遭遇与自己…
&p&这不就是土豆炮么&/p&&p&其实这玩意真能用&/p&&p&二战的时候英国人就搞过这玩意&/p&&p&但是吧他不是迫击炮,他是防空炮......&/p&&p&往里塞个雷然后打飞机...&/p&&img src=&/v2-78ac0b6fb302a3e7b187c7e9f688aaea_b.jpg& data-rawwidth=&1038& data-rawheight=&15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8& data-original=&/v2-78ac0b6fb302a3e7b187c7e9f688aaea_r.jpg&&&p&然鹅并打不中&/p&&p&最后英国的海军马鹿发现这玩意果然还是只能当土豆炮用,往别的船上打土豆...&/p&&p&&br&&/p&&p&&b&下面正片开始,这是题主你要的迫击炮&/b&&/p&&p&叙利亚的那个煤气罐炮,被称作“Hell Cannon”&/p&&p&前阵子我还在群里吹那个挖掘机调角度的四管炮&/p&&p&虽然大部分的煤气罐炸B都是用燃气或者火箭推进的&/p&&p&但是有记载,曾经存在一个冷发射的炸B,但很可惜,那个视频被油土鳖删掉了.......&/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br&&/p&&p&但是像我这么吊的人怎么可能会找不到嘛2333333&/p&&p&&a href=&///?target=https%3A///watch%3Fv%3DoxsS279mR3E&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watch?&/span&&span class=&invisible&&v=oxsS279mR3E&/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p&&br&&/p&&p&引信上插个大钉子,做的土制碰炸引信&/p&&img src=&/v2-f51c21d7ffd66bde62bb09e_b.jpg& data-rawwidth=&757& data-rawheight=&4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7& data-original=&/v2-f51c21d7ffd66bde62bb09e_r.jpg&&&p&准备上膛&/p&&img src=&/v2-4e2dce4de0df5_b.jpg& data-rawwidth=&808& data-rawheight=&4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8& data-original=&/v2-4e2dce4de0df5_r.jpg&&&p&推入炮膛&/p&&img src=&/v2-e446b59cd829f17c85fcc3_b.jpg& data-rawwidth=&759& data-rawheight=&4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9& data-original=&/v2-e446b59cd829f17c85fcc3_r.jpg&&&p&发射~&/p&&img src=&/v2-805a4d4bddde749ee81d4f4_b.jpg& data-rawwidth=&542& data-rawheight=&3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2& data-original=&/v2-805a4d4bddde749ee81d4f4_r.jpg&&&p&这个发射的声音超萌的(Bu~~~~~~~,我倒回去听了十遍)&/p&&img src=&/v2-cb4d57eccdf_b.jpg& data-rawwidth=&745&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5& data-original=&/v2-cb4d57eccdf_r.jpg&&&p&Hit!&/p&&img src=&/v2-a397be62b221d39dc070_b.jpg& data-rawwidth=&764& data-rawheight=&3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4& data-original=&/v2-a397be62b221d39dc070_r.jpg&&&p&&/p&
这不就是土豆炮么其实这玩意真能用二战的时候英国人就搞过这玩意但是吧他不是迫击炮,他是防空炮......往里塞个雷然后打飞机...然鹅并打不中最后英国的海军马鹿发现这玩意果然还是只能当土豆炮用,往别的船上打土豆... 下面正片开始,这是题主你要的迫击炮…
&img src=&/50/v2-524783cbf3cdbae8398c_b.png& data-rawwidth=&1599& data-rawheight=&10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99& data-original=&/50/v2-524783cbf3cdbae8398c_r.png&&&p&最近把鱼鹰社的越战空降兵看完了,就草草翻译总结点自己了解的内容给各位看看。整本书提到了不少美军空降兵在越战中的表现,但是关于美军的问题网上资料一大把,研究这方面的大神也多我就不献丑了,今天主要写越南本土特色的南越空降兵(ARVN Airborne Troops),暂时先谈常规的空降师&i&(Su-Doan Nhay-Du)&/i&,神马空降别动军、空降MIKE Force之类的以后抽空再写。本人语文水平有限,行文难免有纰漏请各位多担待,下面进入正题。&/p&&p&南越陆军(ARVN)的空降部队起源于第一次印支战争中的法国伞兵,哪怕若干年后法国退出越南转而由美国介入到越南局势后,ARVN的空降部队依旧保留了不少法国伞兵的特色。&/p&&p&越南的第一支空降部队--第&i&1&/i&印度支那伞兵队&i&(1er CIP)&/i&成立于1948年1月,其归属与法军第1殖民地伞兵突击营,并于同年4月随法军伞兵进行了第一次空降作战。&i&3e、5e、7eCIPs&/i&随后分别组建,最后发展成为多支越南伞兵连。这些越南伞兵连分别划归给法国伞兵营进行统一指挥,他们的上级单位分别有:空降猎兵团&i&(RCPs)、&/i&外籍伞兵团&i&(BCPs)、&/i&殖民地伞兵突击队&i&(BCCPs)&/i&等&i&。&/i&当然,如果这些上级单位需要换防回法国本土时,下面依附的越南伞兵连就会被调入其他法军空降单位继续执行任务。越南伞兵连的军官和高级士官均从法军上级伞兵单位调派,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第&i&1&/i&北越近卫伞兵连&i&(1er GPGNV)&/i&就是一支创建于1949年的独立作战单位。理论上,越南陆军也是1949年由法国人一手筹备建立的,但是这些单位都仅仅是作为法国远征军的补充单位而非独立作战的实体。&/p&&p&&br&&/p&&img src=&/50/v2-992581cdcfd8fc0eece74408aed4a664_b.pn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50/v2-992581cdcfd8fc0eece74408aed4a664_r.png&&&p&&b&
第一次印支战争中的越南伞兵(图侵删)&/b&&/p&&p&随后,越南伞兵不断发展壮大,&i&1er CIP&/i&和&i&1er GPGNV&/i&于日在西贡合并组建了第&i&1&/i&越南伞兵营&i&(1er BPVN),&/i&法国伞兵给他们起了个绰号叫&i&&b&bawouans&/b&&/i&( BPVN 的法语缩写)。越南伞兵的伞降训练通常在西贡的新山一空军基地&i&(Tan Son Nhut Air Base)&/i&进行&i&,&/i&当然还有另一所伞降学院设立在河内巴赫麦&i&(Hanoi Bach Mai)。&/i&日,第&i&3&/i&越南伞兵营&i&(3e BPVN)&/i&由原法军第&i&10&/i&殖民地伞兵营&i&(10e BCP)&/i&中的越南裔骨干组建而成,当日第5越南伞兵营&i&(5e BPVN)&/i&以同样的方式抽调第&i&3&/i&殖民地伞兵营&i&(3e BCP)&/i&的越南裔骨干组建,随后第&i&7&/i&越南伞兵营&i&(7e BPVN)&/i&又于同年11月组建, 以上单位的绝大部分军官和高级士官都是来至于法军伞兵部队,意思是在法国人指挥下的依附部队非独立运转。然而,在日组建的第&i&6&/i&越南伞兵营&i&(6e BCP)&/i&改变了这一现状,这支部队的军官和高级士官均为经过特别挑选的越南裔成员,是一支纯粹的越南伞兵部队。随后,第&i&3&/i&伞降工兵连也于同年组建完毕。尽管有时候越南伞兵营会被编入由法军和越南人组成的临时旅战斗队执行作战任务,然而通常情况下,越南伞兵同法军伞兵一样都是作为战场预备队的性质被运用于作战。在法国撤出越南之前,&i&CIPs&/i&和&i&BPVNs&/i&伴随他们的法军上级伞兵单位参加了各种大小规模的伞降战斗任务,例如日,&i&3e BPVN&/i&与其他4000名伞兵空降奠边府,这是二战后到越战结束间最大规模的空降作战行动。在这次战役中,该营于奠边府突围后又于日作为增援部队重新伞降进入奠边府,随着5月法军基地的陷落被全歼,而后又于1954年8月得到重建。看到奠边府三个字,你们也知道这篇文章里关于法国人的事儿就讲完了,下面请美国人登场。&/p&&p&1954年7月南越政权独立建国后,正式开始组建南越陆军&i&(ARVN),&/i&大体是将受过法军训练和武装的越南营与其他小单位揉和在一起形成南越陆军框架。日,南越陆军空降群&i&(Lien-Doan Nhay-Du)&/i&在位于西贡西北市郊的新山一空军基地&i&(Tan Son Nhut Air Base)&/i&正式成立,该空军基地在越战期间一直是南越空降兵的老巢。同年,模仿本宁堡伞训学院模式的南越空降训练中心利用原法军伞降学院旧址也建立起来,并保留原驻守部队。南越空降群由原&i&BPVNs&/i&组成,在保留其初始人员的情况下,将其改组为空降营(&i&Tien-Doan Nhay Du &b&TDND&/b&&/i&),但是&i&7e BPVN&/i&于日被解散。这个空降群的规模为4000人左右,其编制构成为:一个空降群指挥部及直属连&i&(HHC),&/i&第&i&1&/i&第&i&3&/i&第&i&5&/i&第&i&6&/i&四个空降营,一个空降战斗支援营(工程技术连、通讯和空中运输连)。每个空降营辖一个指挥中心,一个战斗支援连和三到四个伞兵连合计1000人。美国军事顾问一直认为北越会对南越发动类似北韩式的武装突袭,因此,南越空降兵一直作为南越政府手中的内线机动快反预备队。此外,从1953年末到1956年初,南越空降兵群参与了针对南越国内越共军事暴动的战斗以及在西贡镇压平川派、高台教、阿花郝派等民兵的作战任务。
&/p&&p&&br&&/p&&img src=&/50/v2-f5c1a412b20f628b588706_b.jpg& data-rawwidth=&2400& data-rawheight=&23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00& data-original=&/50/v2-f5c1a412b20f628b588706_r.jpg&&&p&&br&&/p&&br&&img src=&/v2-f40b0da953d719e47e1990aab11679e7_b.jpg& data-rawwidth=&745& data-rawheight=&576& data-thumbnail=&/50/v2-f40b0da953d719e47e1990aab11679e7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5& data-original=&/50/v2-f40b0da953d719e47e1990aab11679e7_r.gif&&&br&&br&&br&&br&&p&&br&&/p&&p&&b&
新山一空军基地(图侵删)&/b&&/p&&p&虽然南越政权组建了空降群,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不前。1959年12月,南越空降部队迎来了第一次扩编,军方通过重建&i&7e BPVN&/i&和新建&i&8e BPVN&/i&将空降兵群扩大为一个空降兵旅&i&(Lu-Doan Nhay-Du)&/i&的规模,但是旅内部编制的空运单位没有变化,依旧只有第&i&1&/i&第&i&2&/i&两个装备C-47的空运中队(1968年换装C-119)。南越空降旅通常是在旅内拆分出一个空降特遣队,以此等规模进行作战,空降特遣队含特遣队指挥部(第1st TK HQ/2ed TK HQ,二者在1969年合并为空降旅指挥部)及2-3个空降营。而后余一个空降营作为战略预备队驻扎在新山一空军基地,其具备在数小时内被空投到南越境内任意地点作战的能力。剩余的空降营则作为空降旅中的休整轮换部队。南越空降旅/师一直是ARVN战略预备单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在战争中经常被空投到关键地域去完成一些生死攸关的作战行动。空降兵佩戴的红色贝雷帽是其显著的标识,由此他们经常被南越军人称作佩戴红色贝雷帽的天使。&/p&&p&&br&&/p&&img src=&/50/v2-3bec84e3a461f1cc3333d0_b.jpg& data-rawwidth=&320& data-rawheight=&22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0&&&p&&b&好吧,天使来了。。。顺便说一句,这位还不是一般的天使,他是前南越空降师指挥官Du Quoc Dong 中将(图侵删)&/b&&/p&&p&虽然南越空降部队已经扩充到了旅级,但是这还不算完!随着北越开始奉行战争扩大化政策,南越空降部队在1965年迎来了新一轮的扩编。第&i&2&/i&空降营和第&i&9&/i&空降营分别于同年9月和10月组建,两个营都在由澳大利亚人运作的&b&Van Kiep&/b&训练中心接受战术培训,在此期间第&i&1&/i&空降炮兵营也快速组建起来。南越当局希望尽快将空降旅扩建为空降师&i&(Su-Doan Nhay-Du),&/i&但是美国人不答应。。。由于这些伞兵平日有不少针对平民的暴行,威斯特摩兰将军认为除非对其军纪进行整肃,否者进一步扩编不予考虑。随后南越空降兵进行了整训且很快达到美军的要求,于是在1965年12月其顺利扩编为一个师级单位,增加了第&i&3&/i&空降特遣队。时间进入1967年,南越空降师又增编了第&i&11&/i&空降营,第&i&2&/i&第&i&3&/i&空降炮兵营、师直属侦查连和三个旅一级的指挥部,加上其他后勤支援单位,南越空降师人数达到了13000人。&/p&&p&这个是当时南越空降师的编制情况:&/p&&p&&b&XX&/b&南越空降师 &/p&&p&师指挥部HHC&/p&&p&&b&X&/b&第1空降特遣队 (旅级) &/p&&p&特遣队指挥部HHC &/p&&p&&b&II&/b&第1空降营 &/p&&p&&b&II&/b&第8空降营 &/p&&p&&b&II&/b&第9空降营 &/p&&p&&b&II&/b&第1空降炮兵营&/p&&p&&b&&br&&/b&&/p&&p&&b&X&/b&第2空降特遣队(旅级)&/p&&p&特遣队指挥部HHC&/p&&p&&b&II&/b&第5空降营&/p&&p&&b&II&/b&第7空降营 &/p&&p&&b&II&/b&第11空降营 &/p&&p&&b&II&/b&第2空降炮兵营&/p&&p&&br&&/p&&p&&b&X&/b&第3空降特遣队(旅级)&/p&&p&特遣队指挥部HHC &/p&&p&&b&II&/b&第2空降营 &/p&&p&&b&II&/b&第3空降营 &/p&&p&&b&II&/b&第6空降营 &/p&&p&&b&II&/b&第3空降炮兵营
&/p&&p&&b&&br&&/b&&/p&&p&&b&X&/b&师直属单位 &/p&&p&&b&II&/b&空降通讯营 &/p&&p&&b&II&/b&空降支援营 &/p&&p&&b&II&/b&空降医疗营 &/p&&p&&b&I&/b&空降侦查连(后期改组为师直属侦查营)&/p&&p&&b&I&/b&空降工程连&/p&&p&随着南越空降兵部队的不断扩充,南越政府高层也是对他们给予厚望,无论是吴庭艳政权还阮文绍政权皆是如此。曾经一段时间里,时任南越总统的吴庭艳看到如此规模的精英部队甚至产生了进攻北方的想法。当然这帮空降兵也不负众望,闲暇时间充分展现了他们的参政议政热情。例如1960年11月,三个空降兵营在旅指挥官的带领下发动兵变包围了总统府,要求吴庭艳政府进行政治改革并加大清缴越共的作战力度。。。当然,他们最后被赶到的南越陆军平叛部队包围,兵变失败(囧)。这起事件让吴庭艳政权认识到空降兵并非都值得信任。而后时间进入1965年,南越前总统吴庭艳被刺杀后南越陷入了空前的混乱阶段,在这个时期里空降部队也没闲着,他们或多或少的都参与了一些亲阮文绍政权的政变行动,促成了阮总统的最后上台。&/p&&p&---------------------------------------------------------------------------------------------------------------------------
&/p&&p&南越空降兵的起源和编制情况大体如此,下面简单谈一谈招募人员和训练的问题。关于南越空降兵的人员构成,无论是早期的空降旅还是后期扩编的空降师,所有招募的成员都是志愿役士兵。空降部队招募的新兵必须在空降训练中心先接受9周的高强度战术训练,而后进入伞训学院用三周时间完成5次伞降训练方可毕业进入空降部队。空降兵作为南越的精英部队,他们同陆战队员及其他南越特种兵一样享受优于普通ARVN士兵的待遇,例如更高的薪酬,更优先的补给,更舒适的营房以及更优惠的家庭补助等。既然说到了培训,那么就不得不提一些外籍军官顾问团了,前面说到法国人走了美国人来了,那么美国人带来的除了物质给养外给南越军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一大批作战经验丰富的美军顾问人员了。和南越空降兵直接挂钩的就是美军第162空降顾问团。美军运用一对一配对的形式,给这支南越陆军的精锐部队上至师旅一级指挥部,下到营连一级的参谋指挥机构都配备了完整的美军顾问人员,这是美军能提供的最忧顾问支持方案之一,并且只有美军中经验最丰富的军官/士官才能在南越空降兵的顾问团中任职。众多美军顾问团中,南越空降师中服役的美军顾问在一个服役周期内获得平均两次嘉奖的人数高达1000余人,这充分证明了这批外籍顾问的实力。此外,这些美军空降兵顾问和他们的南越同僚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在其他南越陆军单位中颇为少见。&/p&&p&&br&&/p&&img src=&/50/v2-77bae7f6f3c9f973dc4af7_b.png& data-rawwidth=&1149&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49& data-original=&/50/v2-77bae7f6f3c9f973dc4af7_r.png&&&p&&b&美军空降顾问团,最右侧这名上尉佩戴了显示南越空降兵身份的红色贝雷帽(图侵删)&/b&&/p&&p&--------------------------------------------------------------------------------------------------------------------------&/p&&p&最后我按时间线大致梳理下南越空降部队在1962年后主要参与的作战任务:&/p&&p&日,南越伞兵在建国后进行的第一次空降作战,一个空降营被空投到临近柬埔寨边境的Bo Tuc 一处即将被越共攻破的据点,加强据点的守备力量。同年7月14日,某战备空降营的两个连通过空降作战为一支被伏击的南越运输队解围。
日,某空降营被空投到湄公河三角地带,作为南越第7步兵师的加强,这个营作为机降快反部队与敌军进行了多次激烈交火。&/p&&p&1965年7月末,第&i&2&/i&空降特遣队(辖第&i&3&/i&,第&i&8&/i&空降营)被派遣到Duc Co Special force CAMP,此处位于南越柬埔寨边境的19号公路尽头,越共在此地筑有迷宫般的坑道掩体,两个空降营都与越共主力部队进行了激烈交火。最后南越及美军准备放弃此处,在掩护撤退阶段,南越空降兵夜间修筑防御工事,白天和越共进行激战。在七天的防御战中,第&i&2&/i&空降特遣队和Duc Co Special force CAMP遭到了越共迫击炮、无后坐力炮和机枪的猛烈攻击。南越高层准备将第&i&1&/i&空降特遣队派往增援,但此提议未能落实。8月3日,第&i&5&/i&空降营被空投到Duc Co Special force CAMP加强第2空降特遣队。最后,得到装甲部队加强的一支南越别动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混编单位从波来古市攻击前进与第&i&2&/i&空降特遣队顺利会师,这次行动一共击毙了约500名越共武装人员。&/p&&p&&br&&/p&&img src=&/50/v2-e2ceed87cdf2f32d50e6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50/v2-e2ceed87cdf2f32d50e6_r.jpg&&&p&&b&68年顺化夺还中的南越空降兵,很经典的一张图片(图侵删)&/b&&/p&&p&1968年北越和越共对南越发动春节攻势,南越空降兵在此战役中频频亮相。第&i&9&/i&空降营直接参与了广治市的防御作战,随后其伴随第&i&3&/i&和第&i&7&/i&空降营投入顺化夺还,经历一系列残酷的作战后空降兵顺利完成了他们的任务,重新控制了皇城顺化。同年4月,第&i&3&/i&第&i&6&/i&第&i&8&/i&三个空降营参与了解救溪山基地被围美海军陆战队的战斗。4月到5月,南越空降师还参与了美军在阿肖谷发动的Delaware作战行动。同年11月17日,南越一个空降营被空投到第四军级战术区的7个山区支援在此进行清缴行动的南越CIDG第&i&5&/i&机动打击队(SF)。&/p&&p&1969年,南越空降师部署到第三军级战术区的西贡和西宁省进行防御作战,在这一整年里,南越空降兵活跃在战场的每一个角落。&/p&&p&日-6月30日,联军入侵柬埔寨,南越空降师在这次行动中摧毁了北越军队设在柬埔寨境内的重点庇护所和大量补给基地。&/p&&p&&br&&/p&&img src=&/50/v2-e923a850abe67a83f3a90ebc7fd52bd3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50/v2-e923a850abe67a83f3a90ebc7fd52bd3_r.jpg&&&p&&b&兰山719行动中的南越空降兵(图侵删)&/b&&/p&&p&-4月6日,南越当局调集空降兵、装甲旅、陆战师和别动军等ARVN的精锐部队发动兰山719行动入侵老挝,意图切断北越经营的胡志明小道。空降师通过机降抢占9号公路沿途据点建立火炮支援点(FSB),支持第&i&1&/i&装甲旅等单位沿9号公路进行轴线突击,陆战师和别动军作为预备队被投入战场。这次作战动用的大量直升机均来至于美军&i&101&/i&空骑师。但是南越空降师指挥官Du Quoc Dong认为将作为进攻性机动力量的空降兵用于固定据点的静态防御是完全错误的战术,兰山719的后续发展也应证了他的观点。由于这样安排,直接导致了在FSB31进行防御作战的第&i&3&/i&空降旅的指挥官Nguyen Van Tho上校和第&i&3&/i&空降炮兵营官兵大部被俘,第&i&3&/i&空降营几乎被全歼,其他空降营也或多或少的遭遇损失。兰山719行动虽然摧毁了北越在车邦地带的大量补给点并因此也延迟了北越当年针对南越的进攻计划,然而其彻底切断胡志明小道的战役目的并未达成且使这些南越精英部队遭受了难以恢复的损失,所以,对于南越政权而言兰山719行动必定是一场失败的入侵行动。&/p&&p&1972年,北越发动了复活节攻势,在广治防御战中我们又看到了空降兵活跃在战场上的身影。同年5月4日,为了打通波来古市和昆嵩省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中国海军舰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