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的前世:能不能自学成佛

索达吉堪布:为什么万法本空,成佛合理?_佛法_悟真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为什么万法本空,成佛合理?索达吉堪布讲述节选自《般若摄颂》浅释这就是智慧和方便双运:有了智慧就不会堕入实有的边,有了悲心或方便就不会堕入单空的边,而这就是所谓的中道。所谓诸佛波罗蜜,诸法唯名普宣称,菩萨回向心无执,无失证佛胜菩提。&这个颂词讲:所谓一切佛陀的道――般若波罗蜜多的所有法,其本性或体性根本不成立。或者说,当我们以中观理论、般若修证等来衡量时,万法的本体绝对不存在。前面已经讲了无增无灭,《心经》也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可见,整个器情世界所摄的一切万法全都得不到,而且得不到的单空也没有,即单空并非实相,因为真正的实相是不可言说的法性。但是,在凡夫众生或没有证得般若空性的人面前,观察的过程中会得到一些名相,或者说唯有名相存在。当然,这也是有关经典普遍宣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的原因。总之,在作胜义观察时只剩下名称,而且最终名称也不可得。&&& 《大乘密严经》云:“诸佛及佛子,说名唯在相,离相而有名,不可得分别。是故依诸相,分别有诸名,如匿兔未勿,假名不可得。”可见,诸佛菩萨所说的法唯以名相的方式存在,实际上名相的本体也得不到。其实一切诸法亦皆如是,比如共同显现前的一座山,虽然互相沟通时大家都这么说,但所谓的山唯是文字假立。《佛说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云:“一切唯名字,唯住想分别,名字分别说,而说无所有。以种种名字,说于种种法,法中无如是,此法诸法相。名字名字空,名字离名字,诸法无名字,以名字而说。此法非实有,以分别而生,彼分别亦无,空以分别说。”这部经典讲得很清楚,一切万法唯是名字,但名字也是空的。&&& 那为什么要以名称来宣说一切诸法呢?《楞伽经》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意思是说,在名言中若没有名相,整个世界都将变成愚昧,万事万物都无法辨别,所以佛以善巧方便,对诸法安立不同名称。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来讲,如果没有取名就很困难。即使取名,如果有重名,也要用大中小等来分开,比如大圆见、中圆见、小圆见等。因此没有名称肯定不行,但名称也是假立的,在本质上绝对不可能得到。&&& 虽然胜义中一切万法皆不成立,但在名言中,对通达一切万法本体的菩萨来讲,所有善根都要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回向圆满菩提,而且回向时也没有任何实有的执著,因为他已通达一切皆如幻如梦。其实这就是智慧和方便双运:有了智慧就不会堕入实有的边,有了悲心或方便就不会堕入单空的边,而这就是所谓的中道。因此,若人能通过详细观察,了达万法恍恍惚惚、无有堪忍实质的缘起性空的道理,就可以在大乘的理念或教义中不退失,从而证得殊胜的大菩提。&&& 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一切万法的本体是空性的道理,但也不是一切皆空就什么都不做,相反积累资粮方面的善事一定要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如理而行。以前我去上海参加一个爱心活动的会议,当时介绍人说:我们今天应该很高兴,因为如梦如幻的上师已经到了,我们已经如梦如幻地见到了他。当时我想:她的见解还比较高!由此可见,一切万法的本体虽然是空性,但以假立的方式也可宣讲,或者说以现相的方式也可存在。因此,大家一定要清楚世俗中成佛合理。&&& 但胜义中一切都不可得、不可见,连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名称等也得不到。正因为胜义境界无法言说,即使修禅宗或大圆满等法门开悟的高僧大德,也很难以语言来描述这种境界。所以很多大德根本不用肯定的词,反而用否定的词来表达诸法实相。汉地有些大德说:谁说一个佛字,他在三天当中都要好好漱口。意思是,佛在本相上不存在,这样说犯了很大的错误。可见,虽然在迷乱的现相中,佛是至高无上的,但到了万法平等一味的境界时,确实也了不可得。但有些人还没有通达这样的境界就开始胡说,对汉地禅宗来讲,这叫做狂禅;对密宗行人来讲,没有得到等净无二的境界,就随便行持降伏、双运的行为,这叫做狂密。故大家一定要杜绝这些现象发生,同时还要依靠缘起性空的方式或不生不灭的缘起力来认识自心。所以大家一定要了解,在名言中认识心的本性及从发心到最后成就之间的经历全都成立。&&& 现在世间,有些既不懂佛理又不明世间真理的人,开口就驳斥佛教这个道理不合理、那个道理不合理。其实他们根本没有禁得起观察的智慧,只是凭空想象捏造,然后就随便谤佛谤法。若他们能坚持闻思修行,相信对佛教的甚深真理也会生起不可退转的笃信。因为很多道友通过这样的途径,都已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也认识了世间万法的真理。但在获得这样的智慧而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时,很多都觉得特别惭愧,觉得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现在看来一点好事都没有。前一段时间让几个发心人员做自我介绍,他们都觉得没有什么可讲的,因为走过的路特别糟糕,现在想起来全是疯狂。那要让他们写自传,可能更感觉惭愧,更不愿意写了。的确,只要我们真正懂得因果不虚等名言道理和胜义空性之理,就会深深体会到没有前的很多经历都不合理。同时,对不信乃至诽谤佛教的人也会生起悲悯之心,因为诸佛菩萨的妙手也无法救度他们。&&& 但名言中成佛合理,并不等于胜义中存在一个实实在在的成佛,即胜义中不空不坏的成佛根本不可能有。不仅汉地的禅宗是这样,藏传佛教乃至印度佛教中了义的观点都认为:用胜义智慧来剖析时,汗毛许的法也得不到。但这种得不到并不是因为智慧愚痴、力量薄弱,而是因为万法的本体本来就是如此。如果谁已认识这样的本性,这就叫通达万法实相或开悟。可见,所谓的开悟并不是头开了很多洞,或内脏全都没有,而是心完全通达万法的本来面目,或已认识一切万法的真相。对精神病人来讲,虽然他长期都在胡言乱语,或做种种不如法的行为,但若通过妙药、得以恢复,他也会对疯狂过程中的所作所为生起惭愧心。虽然有些记得清楚,有些记不清楚,但一切全是颠倒的原因,在恢复正常时就会暗自发誓:再也不能这样做了!就像这样,成佛、开悟也要懂得真实的道理。 能不能自学成佛? - 佛教常识问答 - 佛学在线-中国佛学网|中国佛教网|佛教在线|佛法在线|佛学佛教交友中心
当前位置: >
能不能自学成佛?
文:索达吉堪布
自古以来,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来没有&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史。包括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往昔也是在大释迦牟尼佛面前供养、发心,后于不同的地方依止善知识,获得许许多多教言后,最终才成就佛果的。现实生活中也看得出来,通过自学而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人,确实一个也没有。所有的大成就者,无论是印度、藏地、汉地,皆因依止善知识、承事善知识而通达了一切,获得了真实果位。《华严经》云:&十方法界中,所有诸佛法,汝事善知识,一切皆能入。&
曾经有些孤陋寡闻的人说:&只有藏传才重视依止善知识,甚至把善知识看作是佛。&他们还引用米拉日巴、其他上师的传记进行破斥,此举真的很可怜!他们如此大肆宣扬邪说,很可能以盲导盲,误导智慧不成熟的人跟着随波逐流。其实,这种人根本没看过的大经大论,也不懂佛陀的真正教义,只是听了只言片语,便开始断章取义、信口开河,这完全是愚者的行为。
佛陀在许多经典中亲口说过,自己涅槃后将化现为善知识,利益末法时期的无量众生。如《大鼓经》云:&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实际上,这也并非是藏传佛教的一家之言,汉文《涅槃经》中也说:&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而作博士,为教童蒙令住正法。&从这个教证可以看出,佛陀会在世间示现为善知识的形象来度化众生。
如果没有善知识,就算你再聪明、再能干,不要说现前五道十地的功德,包括《大圆满前行》的有些名词和修法,也不可能通达无碍。以前有些道友比较傲慢,认为自学完全可以成佛,但因为缺乏善知识的引导,最终只能是虚耗光阴、一无所成。因而,在佛教中,善知识确实特别重要。倘若没有亲近善知识,就算每个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但也很难见到。
《大般涅槃经》云:&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所以,若想通达佛法的甚深教义,就一定要依止善知识。《华严经》中说:&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又云:&于一切善知识,起如来想。&&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这方面的教证数不胜数。
当然,你若不学佛,那就另当别论了。在这个世间上,顺世外道、大自在派等邪门外道比比皆是,他们并没要求依止善知识。现在还有些人片面强调&平等论&,在他们眼里,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父亲和儿子是平等的,金子和石头是平等的,所以上师和弟子也应该平等。这种说法,完全是把世俗和胜义混为一谈了,却不知世俗中应该分些层次,任何教派所讲的内容,都不能逾越这种界限,否则,整个世间就没有胜劣之别了。
因此,依止善知识特别重要。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对造恶业就极有造诣,所有支分都能圆满具足,而对于解脱圣道,却如盲人迷失在荒野中般知之甚少,诚如《大集经》所言:&众生心乱故,堕在生死河,如盲无所见,常为苦所没。&对这样的我们而言,倘若没有善知识引导,就像不依商主便无法从宝洲中取宝一样,解脱之日会遥遥无期。所以,每个人若想获得究竟解脱,务必要恭敬依止善知识。大学演讲 - 智悲佛网
提示:对应音频,视频,字幕及在线播放.如有下载问题,可尝试右键点击下载链接,选择“目标另存为”。
更多演讲内容,请点击前往:佛法讲座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答:如果是无念的话,那么得道成佛之人岂不是没有善心和爱心了吗?
       
发布时间: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人关注&&&&&&
  问:我是华师哲学系的研究生。我们常说修心时要把心空掉,从多念到少念、到一念、到无念。但我们有爱心、有善心,这也是一种念头。如果是无念的话,那么得道成佛之人岂不是没有善心和爱心了吗?
  索达吉堪布答:成佛的时候,虽然没有分别念的爱心,但无分别的大爱是有的,无分别中流露出来的悲心,也是有的。
  修心从多念到少念、到一念、到无念,这是禅宗的一种次第修法。心慢慢这样静下来,是有必要的,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爱心、有慈心、有悲心,这二者并不相违。比如说,我坐禅的时候,住于无念的状态中,但在出定之后,可以多做一些善事。此时,有了入定境界的帮助,做善事的力量会更加增上。
  爱心、善心尽管是分别念,但我刚才也讲了,它就像是过河的船只,在修道过程中不能放弃。禅宗虽然说所有的念头都一样,恶念、善念都要舍弃,但这是最高的境界。我们还没有达到之前,一定要断除恶念、增长善念。在此过程中,就要分出定和入定,出定时多做善事,入定时什么都不执著,这两个是不矛盾的。
  关于佛陀无分别的大爱,《入中论》专门有一个比喻,说陶师在做陶器时,刚开始要费很大力气摇转机轮,到了最后,力足之时,不需摇动,机轮也会自然旋转。同样,佛陀在因地时,一直串习、稳固自己的慈悲心,成佛之后,虽安住于无念的境界中,但利乐有情的大悲仍会自然而然无勤产生,佛陀虽然没有念头,但利益众生的事业仍不断地任运出现。
------------------------------
-----------------------------
标签:||||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
还没有任何项目!
佛教导航@1999-
|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索达吉堪布和范冰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