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中医院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的班车每天几点发车

纠错信息:
感谢您的参与,让大家更准确的了解中卫!
不支持匿名评论
(看不清?点击图片刷新)
其他基本概况信息
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室
邮编:102209
Copyright &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技术支持:您好,欢迎光临国内领先的12306网上订火车票官网--114票务网!
热门城市:
当前位置: >
> 海原政府网
海原县政府网
中卫市政府
海原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05°09′-106°10′,北纬36°06′-37°04′。县境东与固原市原州区相连,南与西吉县接壤,西临甘肃靖远县、会宁县,北濒中卫市沙坡头区、同心县。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80公里,总面积6899平方公里。总人口47.03万人(2011年)。政府驻地海城镇。海原县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农业人口大县,还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2011年,海原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16亿元。2008年,海原县因“花儿剪纸”民间艺术获得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境内有南华山、灵光寺等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编辑截止2015年,海原县辖4个镇、12个乡,165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海城镇。辖区包括:海城镇、李旺镇、西安镇、七营镇、史店乡、树台乡、关桥乡、高崖乡、郑旗乡、贾塘乡、曹洼乡、九彩乡、李俊乡、红羊乡、关庄乡、甘城乡。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属新设立的中卫市管辖,位于东经105°09′~106°10′,北纬36°06′~37°04′之间,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80公里。东与原洲区相连,南与西吉县接壤,西临甘肃靖远、会宁县,北濒中卫、同心县。全县国土面积6899平方公里。
海原县地处黄土高原西北部,属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六盘山余脉(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等)由南向北深入境内,形成西南高
海原县、东北低的特殊地形,南部以南华山主峰马万山为最高,海拔2955米,是宁夏南部最高峰。这一地区地势高寒,雨量较多,有少量天然次生林零星分布。东部以清水河防地兴隆乡李家湾最低,海拔1366米,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较好。中部为梁峁残塬地带,其间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交错,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总土地面积中,黄土丘陵占66%,土石山区占1.6%,塬地占4.4%,河谷川地占20.9%,山地占7.1%;天然林地4
.36万亩,天然草地260万亩。
海原县深居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特点是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年均气温7℃,一月均温-6.7℃,七月均温19.7℃,≥10℃积温2398℃,无霜期149~171天。年降水量,多年平均286毫米,最多706毫米,最少325毫米。年草面蒸发量878毫米。年干燥度2.17。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5642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时数271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60毫米,大多集中在秋季,年均蒸发量2200毫米,素有“十年九旱”之称,宁夏最干旱的县之一。
海原县土壤主要有黑垆土、灰钙土及黄绵土、灰褐土(山地)等。
人口民族编辑人口2011年,海原县户籍总人口47.0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9万人。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4.16万人,女性人口22.86万人;海原县少数民族人口为32.88万人,其中回族32.77万人,占海原县总人口的69.7%。
民族海原县为回族主要聚居区,此外还有东乡族、蒙古族、苗族、藏族、锡伯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
自然资源编辑林业资源
海原县天然草场388万亩,主要为干草原(分布在县境南部)和荒漠草原(分布在县境北部),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分布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林地面积20.3万亩。森林覆盖率3.5%。
海原县境内探明矿产资源石膏、白去岩、陶土、金、铜、硫铁、砖瓦粘土、砂砾石、池盐等18个矿种,矿点六十几处。其中石膏占绝对优势,地质储量达二十四亿吨,主要分布于县境内兴隆、兴仁、西安、李俊、李旺等乡镇。品种齐全,有纤维石、雪花石、青石膏等,硫酸钙含量均在80%以上,石膏矿大都是露天矿,矿带规模大。冶镁白云岩地质储量达5900万吨,氧化镁品位21%以上。主要分布在兴仁油井山、曹洼乱堆子、史店油坊院、海城镇野狐坡。
海原县除兴仁平原属黄河右岸诸沟外,其余地区皆属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水系。清水河沿东北部县界过境。麻春河、苋麻河、中河自西而东注入清水河。麻春河上的石峡口水库是宁夏南部最大中型水库。西华山北麓有盐池。李俊南分布地震滑坡堰塞湖。
经济概况编辑综合
海原县风光2011年,海原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16亿元,与2010年相比,可比价同比增长10.2%(以下均为可比价增长速度)。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05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8亿元,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为1.5亿元,建筑业达到3.29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31亿元。
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3.5:15.3:51.1调整为32.0:19.1:48.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增加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2.2个百分点。
2011年,海原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57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4.8%。2011年,海原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18.6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19.3万吨,其中马铃薯播种99.7万亩,总产量8.64万吨。经济作物中,油料播种20.4万亩,产量2.62万吨;小茴香播种8.46万亩,总产量1.032万吨;瓜类播种8.9万亩;蔬菜播种6.9万亩;海原县农业总产值为10.83亿元。2011年,海原县年末大牲畜存栏5.38万头,与2010年相比,其中牛存栏3.52万头;生猪存栏1.99万头;羊只存栏40.44万只;鸡存栏17.66万只。
2011年,海原县完成造林8万亩;幼林抚育面积39.0万亩;成林抚育面积15.0万亩;零星(四旁)植树72万株,同上年持平;新育苗木0.2万亩,苗木产量640万株。
2011年,海原县实现工业总产值81448万元,与2010年相比,同比增长52.7%;实现工业增加值15098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4675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563万元,占海原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34.5%降为30.3%。海原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294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817万元;利润总额1382万元;总资产贡献率17.4%。海原县规模以下工业实现产值56773万元。
海原风光2011年,海原县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9367万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12.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04万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9.3%。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5980万元。同2010年相比增长5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6500.7万元,同2010年相比增长19.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0618万元,比2010年增长20.2%,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9.6%,
2011年,海原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9481万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42.2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28297
万元。12月末,海原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6128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6546万元,同比多减1341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9301万元,同比多增6038万元。
交通编辑海原县内有中宝铁路、中郝高速公路、银武高速公路、109国道及银平公路、中静公路等过境。截至2011年,海原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公里,其中国道73.8公里,省道329.176公里,县道160.111公里,乡道659.044公里,村道619.504公里,公路密度达28.65公里/百平方公里。海原县17个乡镇全部通了油路,166个行政村中通沥青水泥路14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6%。海原县17个乡镇和166
个行政村全部通了客车,共有营运客513辆8522座位。
社会事业编辑教育事业
海原县一中年,海原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63所。海原县普通中学26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279所。教学班级2396个,在校学生97386人,其中女生46780人,回族学生71295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58845人,回族适龄儿童43415人。小学适龄儿童、女适龄儿童、回族适龄儿童、回族女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9.34%、99.22%、99.27%、99.12%。
主要中小学:海原县第一中学、海原县西安中学、海原县三河中学、海原县李俊中学、海原关桥中学、海原县曹洼中学、海原县甘城中学、海原县九彩中学、海原县郑旗中学、海原县第三中学、海原县三河镇黑城中学、宁夏海原县闵唐小学、海原县大岘民族小学、海原县第一小学、海原县段塬小学、海原县七营中学、海原县李旺镇团庄小学、海原县李旺中心小学、海原县盛世开元希望小学、海原县三河镇六窑小学。
2011年,海原县建成县级文化共享中心1个、乡村文化共享服务点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个、农家书屋175个。花儿艺术得到传承和发扬,《回乡婚礼》先后两次赴京演出并走出国门。
截止2011年底,海原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家,卫生技术人员99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25人,卫生机构床位数950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1.76‰,婴儿死亡率16.98‰,产妇住院分娩比例为98.54%。
截止2011年底,海原县共输出劳务人员10.01万人,创劳务总收入7.12亿元。其中有组织输出6.3万人。职业技能培训3500人,创业能力培训270人,海原县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199人,城镇登记就业人员1184人,城镇失业率为4.1%。截止2011年12月底,海原县单位从业人员的年末人数10753人,从业人员与2010年相比减少7人,其中:在岗职工为8384人,减少409人,其他从业人员2369,增加402人。单位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35432.9万元,增长17.49%,从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31101元,增长12.16%。其中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36227元,增长15.63%。
2011年,海原县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513.70万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2.4%;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577万元,同比增长9.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5802户,其中住宅电话年末用户24014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9.89万户;互联网宽带业务用户达到5770户。
2011年,海原县有宗教活动场所848个,其中伊斯兰教的清真寺798座,拱北43座;佛、道教活动场所7座。另外,汉族地区有民间方神庙189所。在伊斯兰教中,虎夫耶人口17.16万人,占63.4%,有场所436座;伊赫瓦尼人口6.27万人,占23.1%,有宗教场所178座;尕德忍耶人口1.78万人,占6.6%,有宗教场所56座;哲赫忍耶人口1.3万人,占4.9%,有宗教场所24座;塞莱非耶人口0.55万人,占2%,有宗教场所26座。
地方文化编辑综述
剪纸2008年,海原县“花儿剪纸”民间艺术获得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海原花儿俗称“干花儿”、“山花儿”和“土花儿”。从区域分布上看,海原作为宁夏花儿的主要流传区和发源地,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别具一格的地域风光为花儿注入了独特的人文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使海原干花儿成为花儿元素中一束瑰丽的“艺术奇葩”。
海原县回族刺绣剪纸,千百年来,作为古老的民族艺术,在回族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至今还有女儿出嫁时要做刺绣嫁妆的风俗。
十一月初七的祭奠每年十一月初七时,是海原地震纪念日。每年这一天,村民们都要上坟祭奠。在海原县县城西南角,有一个占地近200亩的“万人坟”,安葬的就是地震遇难者。每年的十一月初七前后,陕西、甘肃、青海以及宁夏其他地方的人都到海原县县城外的“万人坟”和其他地方祭奠。回族人称之为“纪难日”,汉族人则叫“劫难日”。
炒豆子每年的十一月初七前后,海原当地民众还有一项风俗习惯是炒豆子,将扁豆、黄豆等原粮炒熟吃。这一风俗习惯是为了纪念地震时期人们经受的苦难。地震时,很多人被压在房子下面,就是靠着吃原粮活下来的。
房门后的铁锹地震过后,很多人家认识到了窑洞的危险,盖了新房子,但也有一部分群众盖不起房子,仍然住在土窑里。无论是住土窑还是住房子的人,他们都习惯性地在门背后放一把铁锹。据说,这是为了防止灾难来临时,有自救的工具。经历过大灾的人们开始有了强烈的防灾意识。
名优特产编辑压砂瓜压砂地种植硒砂瓜在海原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种植历史和栽培经验,加之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生产的硒砂瓜果大、甘甜、味纯、质优。压砂地硒砂瓜种植区主要涉及兴仁、高崖、关桥、徐套、蒿川等乡镇,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预计总产量达1.6亿公斤。特别是硒砂瓜主产区兴仁、高崖、关桥三个乡镇,年种植面积占海原县的85%以上。
葱韭蒜2006年海原县葱韭蒜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红葱3万亩,大蒜0.1万亩,韭菜0.4万亩。总产量预计达4926万公斤。葱蒜种植已由以户为单位的零星种植发展到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村种植,如:史店乡苍湾行政村,海城镇山门村。葱蒜种植面积由90年的0.5万亩发展到2006年的2万亩,总产量预计达2.6万吨。
旅游编辑凤凰城址
海原凤凰城址修筑于宋,原有内、外城之分,现仅存外城西、北部分城墙。史志载:“西夏境域,东距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控大漠”。即指今萧关城址。
灵光寺灵光寺位于海原南华山西麓,距县城二十公里,公元1042年,西夏王李元昊携爱妃没移氏栖居之地,行宫依山而建,亭水相映,飞檐斗拱,绵延数里。境内五泉竟洌,华山叠翠,自然景观奇丽壮观。公元1081年被宋将李宪烧毁,遗址尚存。
石窟天都山始名于夏,宋咸平五年(1002)的当年或次年,海原被西夏夺取后泛称“天都”,称西华山为“天都山”。
石窟位于天都山东麓腰部,共6窟。宋庆历二年,夏天授礼法延扎五年(1042)前后,夏主李元昊在天都山削壁筑台凿窑(今祖师洞)为游猎避暑宫,即石窟之始。宋夏后期,石窟逐渐演变为佛、道信徒朝拜、上香寺庙。石窟在明万历年间、清和民国年间曾重修。因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窟内原塑及窟外建筑均毁,尚存清至民国修缮洞窟碑记六通。
山上建有很多庙祠佛像,有祖师洞、玉皇洞、三宫殿、土地洞、法王阁、观音洞等6窟,西夏时期李元昊曾与妃没移氏相居。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
政府网大全
中卫火车站票价
最新加入政府网站靖远县介绍_甘肃省白银靖远县地名网
甘肃省白银靖远县
地名:靖远县隶属:行政代码:620421代码前6位:620421长途区号:0943 邮政编码:730900车牌号码:甘D行政级别:县辖区面积:5809平方公里 靖远县相关网站:?????????????????
270.35km2  北湾镇位于靖远县城西部,距县城和白银市区各30公里,黄河流经22公里,靖白公路东西贯穿全境,通讯网络覆盖全镇,交通运输便利,信息传送快捷。境内有文物古迹……
229.3km2  东湾镇位于靖远县城东北部,东与平川区宝鸡镇、共和镇接壤,南连乌兰镇,西临黄河,与糜滩、三滩隔河相望,北靠平川区陡城镇。因黄河由西而来至此转北流去,呈弯形……
327.7km2  总土地面积327.7平方公里。现辖12个村民委员会,88个村民小组;8个社区居委会,56个社区居委小组,总人口6537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978人。……
42.1km2  平堡乡位于甘肃省靖远县西南边陲,北滨黄河。地处黄河上游、祁连南支东延余山尾、陇西黄土高原西北边缘、乌金峡出口处黄河东岸谷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04°25′……
153.15km2  糜滩乡位于甘肃省靖远县城北郊,东南以黄河为界与东湾镇、乌兰镇相邻,西南部与刘川镇、北湾镇相接,北与三滩乡接壤。糜滩乡土地总面积153.15平方公里,耕地……
258km2  三滩乡位于甘肃省靖远县城北部23公里,黄河西岸,东与东湾镇相望,南接糜滩乡,西与刘川乡相连,北与平川区相连,形若弯弓,蓄势待发,原名三角城。面积258万……
375km2  大芦乡位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南部,东接高湾乡,西接若笠乡,南于会宁县搭界,北与乌兰镇毗邻,俗称靖远南川。全乡总面积375平方公里,辖9村56社4118户……
160km2  兴隆乡位于靖远县北部,东接永新乡,西南界双龙乡,北邻黄河与景泰县搭界,总
面积160平方公里,地处黄河以南、雪山寺以北的山川地带。最低海拔12……
182.1km2  双龙乡位于甘肃省靖远县城西北,距县城120公里,东接兴隆乡,南倚泰和山,有原始森林1866公倾,西邻石门乡,北濒黄河与景泰县五佛乡相望,黄河流经境内22……
414.7km2  石门乡位于靖远县西北部,距县城86公里,境内山大沟深,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农业生产条件较差,是靖远县贫困乡之一。全乡辖10个村,64个社,3371户,1……
422km2  刘川乡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黄河上游,位于甘肃省靖远县、平川区和白银市三地之间,属黄河流域高扬程灌区。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宽约14公里,总面积约422平……
590km2  高湾乡位于甘肃省靖远县城东南部,屈吴山脚下,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约50公里。高湾乡辖12个行政村,62个自然社,共有人,其中劳动力16……
297.3km2  靖安乡位于甘肃省靖远县东北部,兴堡子川东南角,黄家山北,东北与宁夏海原县兴仁镇相邻,南接平川区共和乡,西靠靖远县五合乡,靖安乡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长约……
340.2km2  五合乡位于甘肃省靖远县东北部,兴电东干灌区,109国道、刘白高速公路和五靖公路贯穿全境, 地处甘肃、宁夏两省的交界地段。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8′-1……
309.3km2  东升乡位于靖远县城东北,东靠五合,南邻平川区,西连王家山,北接宁夏香山镇,总面积309.3平方公里。全乡辖9个村,61个社,4322户,21981人。粮……
565.3km2  北滩乡位于甘肃省靖远县东北部,距县城86公里,东邻靖远县东升乡,南接平川区水泉乡,西靠靖远县永新乡,北接宁夏中卫县三眼井乡、景庄乡,属兴电高扬程灌区,辖……
360km2  永新乡位于靖远县北部,东接北滩乡、西靠兴隆乡,北邻黄河与景泰为界,东北与宁夏中卫市毗邻,南与平川区水泉镇砂硫水村相连。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15公里,总……
  若笠乡位于甘肃省靖远县城西南部,距县城47公里,地处靖远、会宁、榆中三县交汇地带。境内山大沟深,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若笠乡现辖11个行政村(牛庄、曹岘、……
    靖远,中国西部一个文明古老的县份,黄河上游一方生机蓬勃的土地。她处于黄土高原西北边缘,位居甘肃省中部,山环水绕,地域辽阔,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成为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谓,被誉为“陇上名邑”、“黄河明珠”。靖远县辖3个镇、15个乡:北湾镇、东湾镇、乌兰镇、平堡乡、糜滩乡、三滩乡、大芦乡、兴隆乡、双龙乡、石门乡、刘川乡、高湾乡、靖安乡、五合乡、东升乡、北滩乡、永新乡、若笠乡。其中兴隆乡、双龙乡、石门乡、靖安乡、五合乡、东升乡、北滩乡、永新乡俗称“北八乡”。
    靖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她犹如华夏文明摇篮中的一枝奇葩,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展现出不凡的气势,绚丽多姿,古朴典雅。追溯境内先民活动的踪迹,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便有人类生存繁衍,考古发现了堡子山、红嘴子、庙洼山等多处人类生活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及石具文物。春秋战国时期,靖远为羌戎游牧地,保存有西周至春秋时期游牧民族的典型文化遗址――吴家川岩画。战国末期为秦国领地,秦统一中国后属北地郡。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始置祖厉、鹑阴县,肇启靖远两千一百多年的县级行政建制历史。元鼎五年,汉武帝西行巡游到达祖厉县,临黄河而返。南北朝时期,西魏大丞相宇文泰率部出征会师于祖厉县,欣然置为会州。历
  靖远县区位图经隋唐宋元朝代,境内长期处于争战状态,唐末陷于吐蕃,宋代先后为西夏和金朝占领,州治多有迁徙,称谓频繁更易。明朝因边防需要,于正统二年设置靖虏卫,这里成为明王朝与北元蒙古国的军事冲突地带。清代顺治元年更名靖远卫,雍正八1年改称靖远县。此后,行政隶属关系多有改变,但县名沿用至今。
    靖远,区位优越,物产丰富。她处在黄河上游古代中国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很久以前,境内森林遍布,水草丰茂,曾经是古人类理想的游牧场地。由于黄河穿境而过,雨水充沛,河谷两岸大片冲积地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自然条件适宜早期农耕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东汉时期,靖远地属边陲,戍卒守边,实行军垦,境内屯田成片,阡陌纵横,成为古代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唐代贞观年间,因盛产谷物,仓储殷实,改名粟州。明代设卫后,广垦荒田,修渠引水,灌溉农业由此发端,开黄河水利之先河。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先后建成兴堡子川、刘川、三场塬三大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黄河沿岸一批小型水利工程相继上马,旱地变良田,荒漠起绿洲,靖远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蔬菜、养羊两大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瓜果、夏杂粮、稻米等传统产业重点开发,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大县名副其实,已建成瓜果、蔬菜、水稻等十大商品基地,形成地方农业名优特产品二十多个门类。靖远不仅是甘肃省最大的优质稻米生产区,被喻为“塞上小江南”,高效设施农业使反季节蔬菜生产形成规模优势,享有“陇原菜乡”的誉称,而且是甘肃省重要的羔羊肉产地和集散中心,陇上佳肴“靖远羊羔肉”美味可口,成为饮誉西北的地方美食品牌。靖远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金、银、铜、铁、锰等金属矿藏,以及煤、石灰石、重晶石、高岭土、石膏、石英石、沸石等非金属矿藏,近年最新勘探发现的大型坡缕石矿,品位及蕴藏量均居世界前列。地方工业以煤炭开采为主,水泥、陶瓷、农业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独具地域优势。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快速成长,昔日“旱码头”情景再现,已跻身甘肃省个体私营经济十强县行列。
    靖远,钟灵毓秀,人才济济。历史上这里曾为边塞要地,人习武艺,不惮攻杀。自东汉末年至清代初期,将才辈出,风起云涌,先后有张济、张绣、郭斌、赵率教、吴瑛、路瑛、王进宝、潘育龙、宋可进等将帅之才二十多人,精忠报国,名垂青史。近代,崇文重教,学风蔚然,范振绪、陈国钧、朱铭心、苏振甲、张云锦、王定元等名流贤达,层出不穷,光耀陇原。现代,靖远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地区。一九三二年,中共陕西省委派遣谢子长、焦唯炽策划领导的靖远起义,是甘肃党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九三三年,王儒林、李慕愚领导建立的“西北抗日义勇军”,是甘肃省较早的一支革命武装力量。一九三六年九月至十月,彭德怀率领的西方野战军(红一方面军)进驻靖远,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指挥红军在靖远虎豹口强渡黄河,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一批靖远籍青年学生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成为领导地方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或为国捐躯,或功勋卓著。先烈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世代靖远儿女,奋发努力,自强不息。
    县内有多处名胜古迹:有古老的永和遗址;有新石器时代的庙洼山遗坟;有隋唐时期的寺儿湾石窟、北魏时期的法泉寺石窟等古老石窟艺术宝库,有春秋时代游牧民族的艺术杰作吴家川岩画;有永安堡、三角城等多处古城堡遗址;有钟鼓楼、乌兰山等许多古建筑群体;有红军西征强渡黄河的虎豹口等一批革命遗址和近代名人故居墓葬。 乌兰山、哈思山、屈吴山、法泉寺、雪山寺、鹿鸣园以及黄河之上的铁桥、吊桥、水车等旅游胜地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美在粗犷,美在自然。
    乾坤震荡,沧海桑田。经历悠悠岁月的风雨洗礼,走过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里程,古老质朴的靖远,从凝重的历史陈迹中一步步走向现代的辉煌,恰似点缀在华夏文明天际上一颗耀眼的星辰,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哈思山脉-泰和山
    哈思山位于靖远县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群峰巍峨,山峦逶迤,气势磅礴,雄伟壮丽。它北临黄河,南连兴堡子川,绵延百余里,俨然一道天然屏障,横峙祖国西北大地。在其支脉松山、太和山、大峁槐山之上,履盖着大面积茂密的原始森林,驻足远眺,但见郁郁葱葱,景致绰约,仿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突兀眼前,诱人遐思,令人神往。若身临其境,只见古树参天,灌木丛生,苍松翠柏,挺拔俊秀,清风袭来,林涛阵阵。哈思山林区不仅是县境内稀有的原始森林景观,也是甘肃省面积较大的水源涵养林,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自汉武帝时代起,著名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宁夏进入甘肃靖远境内,曾穿越哈思山西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历史上有名的北卜、大口子、小口子等黄河古渡口,以及闻名于时的古驿站哈思堡就在其北麓。这里发现了为数不少的汉唐墓葬,保存有唐代古城、明代长城及烽燧等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哈思,是蒙古语“玉”的意思。
    哈思山主峰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为境内第一峰。在其东侧便是雪山,因山顶积雪深厚,常年不消,远远望去,银光闪烁,蔚为壮观,有“雪岭堆银”的誉称,为靖远古八景之一。康熙《靖远志》记载:雪山,在北一百二十里,西距黄河,南接分水岭。峰峦层列,岩壑横峙,松柏严茂,鸟兽蕃庶,积雪冬夏不消。遥望清岚素雾,亦一方之名胜也。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及三十五年(1556)侍御苏州人宋贤、詹理阅兵靖远黄河边,曾游此山,题诗纪胜。
  [以上内容由网友"~{=pPG~}"上传分享。]
以下地名与靖远县面积相当:
靖远县网友签到处↓ 元芳,你对靖远县怎么看? ---说两句吧!
11楼 网友123.151.185.39于 20:37:23发表:我曾在靖远当兵我就在靖远
10楼 网友14.17.44.214于 19:29:28发表:我曾在靖远当兵在靖远具体那个地方当兵啊
9楼 网友115.239.212.198于 20:51:20发表:又近又远
8楼 网友180.153.201.35于 4:06:19发表:为家乡点赞
7楼 网友114.54.12.36于 21:12:59发表:恨不得现在想去哈思山去玩
6楼 网友60.165.133.179于 11:26:57发表:有山有水,适合人居住,好地方,有灵气
5楼 网友113.63.80.23于 11:59:41发表:靖远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资源遍地。勤劳朴实的靖远人民书写了一副副美丽的新篇章。
4楼 网友27.208.141.112于 12:18:49发表:我曾在靖远当兵
3楼 网友59.151.95.142于 21:32:14发表:靖远县交流QQ;。
2楼 网友59.151.95.142于 21:30:45发表:靖远是个好地方.
1楼 网友222.23.13.186于 17:31:26发表:靖远真美
区划: ? ?
白银行政区划: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肃省靖远县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