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古代也沙漠吗沙漠的沙尘爆是如何产生?

近年来中国沙尘暴发生特点、成因及其防治对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近年来中国沙尘暴发生特点、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沙尘暴研究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高三地理中国北方干旱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高三地理中国北方干旱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高三地理中国北方干旱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北方干旱
&截至1月19日,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7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达1.04亿亩,其中重旱2428万亩,因旱饮水困难人口196万人、大牲畜67万头一、基础知识归纳仅仅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1、干旱&& 干旱通常指因长期少雨而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因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2、旱灾&& 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3、北方此次干旱表现了哪些特点:一是降水严重偏少、气温偏高。二是农作物受旱面积大、程度重。三是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突出。四是江河来水持续偏枯,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4、北方此次干旱产生的原因一是今年空中气流以西北气流为主,也就是大气环流在中纬度地区盛行西北环流,西北气流为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雨雪天气。二是暖湿气流偏弱能给北方带来降水的西南暖湿气流几乎不存在三是处于周期性的干旱期四是气温显著偏高五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5、干旱的危害及解决措施危害: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尤其是对冬小麦越冬极为不利。干旱易引发森林火情,冬春季节容易引发沙尘暴,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措施:要合理调配水源,加大灌溉力度。野外用火需加倍小心。实施人工增雨或者增雪的作业,利用秸秆覆盖等措施进行保墒抗旱。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发展节水灌溉,修建引水蓄水工程、选择耐旱作物等6、沙尘暴:沙尘暴(黑风暴)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属于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中最强的一种。沙尘暴易发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风的季节,多发生于沙漠及邻近的地区,中亚、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亚是世界四大沙尘暴区,中国北方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特别是春季,空气不稳定,多大风(冷锋活动),气温回暖解冻,干旱少雨而蒸发加剧,地表干燥裸露疏松,容易起沙。人类不当活动破坏植被和地表,增加了沙尘来源,是导致沙尘暴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区,沙尘向东南输送,西北、华北大部、青藏高原和东北平原地区是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造成的危害表现在:强风、风蚀土壤,沙埋,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交通等。通过气象卫星对沙尘暴的监测,目前已能作出准确预报。减缓沙尘暴灾害频率与强度,关键在于做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如建设防护林,从沙源区防治沙漠化入手,制止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免耕法,加强国际合作等。7、总结我国五个灾区的基本情况&&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4)华南地区春秋旱(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二、练习题读图(图中直线为总趋势线)&&& 1、图示资料,表示北京气候的是A& ①和②&&&&& B& ①和③&&&& C& ②和④&&&& D ③和④2、分析图示资料可知A两地近50年来气温均呈逐年上升趋势B 两地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均呈负相关关系C 我国越向西北内陆降水变率越小D 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3、图示资料显示的特点,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北方地区的情况。气温和降水的这种变化给北方地区带来的影响是&A 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 B 植被的覆盖率提高&C 作物的生长期缩短&&&&&&& D 气温的年较差减小4、(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图22反映了我国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3分)(2)分析②、②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4分)(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3分) 1近年,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报道,2002年4月中旬,在世界四大沙尘暴中心之一爆发的一场强沙尘暴扬起的沙尘,随高空气流运行,导致瑞士山地的一场“泥雨”,将雪白的山峰染成了咖啡色。回答5~7题。(2002年广东卷)5、这次沙尘暴的源地是A.中亚和中国西北部& B.北美中南部& C.撒哈拉大沙漠南部 &D.澳大利亚中部6、导致在瑞士降泥雨的主要原因是A.自东向西的海洋气流与含有沙尘的气流在山地相遇 B.含有沙尘的北上气流与冷空气在山地相遇C.由东向西的含沙气流在迎风坡被抬升 D.含沙气流在阿尔卑斯山的背风坡下沉7、中国北方一些大城市附近地区,春季频发扬沙天气的主要原因是A.高压脊过境,下沉气流“冲击”地表,造成就地扬沙 B.裸地面积扩大,急行冷锋经过,导致近程扬沙C.西北的沙漠有充足的沙源,盛行风产生远程扬沙 D.热岛效应导致强烈的对流,使高空的沙尘降落8、图(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填空并回答:(2003年上海卷)&11)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空格内:A& 洪水&&& B& 风暴潮&&& C& 干旱&&& D& 水土流失&&& E& 泥石流&&& F& 台风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 、&&&&&& 。在图(四)中,地区I与地区III共有的自然灾害是&&&&&&&&&&&& (多项选择);在地区II内&&&&&&& 、&&&&&&& 灾害的分布地区最广;与其它地区相比,地区Ⅳ&&&&&&& 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2)(多项选择)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圈中的是&&&&&&& ,发生在大气圈中的是&&&&&&&& ,发生在水圈中的是&&&&&&& 。3)试列举我国防灾抗灾设施建设的具体实例,至少两件。&
答案:1、A 2、D 3、A 4.(1)②区 。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 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 均最高。(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于燥少雨(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5 C,6 B,7、B& 8 (1)A;C;ABCF;C、D;E (2)DE;CF;AB (3)兴建长江三峡(或葛洲坝、小浪底)大型水利枢纽(水库)在黄河中上游(或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或加固长江黄河堤防等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或在城市内疏通排水通道)&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没有相关教案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三北防护林挡得住沙尘暴吗?
沙尘暴高发期又来了?
我们为什么没根治沙尘暴?
中国天气网独家报道 三北防护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从建设初期,乃至现在,一直存在争议。36年过去了,沙尘天气确实有所减少。但人们依然疑虑重重——
沙尘暴少了,雾霾却多了,是不是因为防护林挡住了风?京津冀处于三北防护林的保护下,为何还总有沙尘暴突破这些生态屏障?治理沙尘暴真的可以指望防护林吗?我们一起直面这些疑虑。
“砍掉防护林”是无稽之谈
这些年,不少北方人感觉风比以前少了。与此同时,沙尘暴少了,雾霾多了。于是,有人开始怀疑为了治理沙尘暴而种的防护林,在拦截沙尘的同时把风也挡住了。甚至认为“应该砍了三北防护林,宁愿忍受沙尘暴,也要让风把雾霾吹走”。
三北防护林真的导致大风减少吗?长期从事风沙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治宝认为,把雾霾增多归咎于三北防护林,甚至为了治理雾霾想砍掉防护林,是想当然了。
“从风的角度来分析,沙尘暴靠大风发生,雾霾靠大风吹散。风小了,沙尘暴减少,雾霾增多,但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他说,防护林对风的削弱作用几乎微乎其微,我国北方整体的风减小,并不是三北防护林的作用,而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一旦砍掉防护林,不但雾霾不会减少,沙尘暴还会变多,造成“有风吸沙,无风吸霾”的后果。
对于“砍掉三北防护林”的说法,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朱教君称之为“无稽之谈”,三北防护林30年增加的森林覆被率是有限的,对风的作用也只是局部,目前还远远不能达到影响大气环流的程度。
防护林对治理沙尘暴有用吗?
既然防护林当不住风,那它对治理沙尘暴还有用吗?朱教君认为,治理沙尘暴显然要从沙尘暴发生的两个条件入手,要么控制引起沙物质源飞扬的动力——大风,要么控制沙物质源——将可能的沙物质源覆盖或固定。
从动力角度,人类无法控制大气环流来阻止大风天气的发生,治理沙尘暴只能在局部控制引起沙物质源飞扬的风速,防护林可以在局部减低风速,减少沙物质源的飞扬数量或程度。
从沙源角度,覆盖或固定沙物质源是治理沙尘暴的根本途径。防护林正是利用森林的生态防护作用使沙物质源得到固定,部分覆盖。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员吴波指出,中国沙尘暴主要的境内源地集中在新疆南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等沙漠地区,三北防护林对于减少沙源区释尘量、减轻沙尘暴的危害发挥了作用。根据林业部门统计,到目前为止,沙化严重的西部地区平均森林覆盖率由5年前的9.03%提高到12.54%。
未来,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总目标是从1979年到2050年造林5.35亿亩,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5.05%提高到15.95%。
为什么沙尘暴可以越过防护林?
那么,京津冀处于三北防护林的保护下,为何还总有沙尘暴突破这些生态屏障?
据研究,影响京津地区沙尘天气的传输路径可以分为北路、西路和西北路。其中,北路和西北路影响最为明显。“从蒙古国甚至中亚沙漠地区起源的这类沙尘暴强度大,其影响明显大于境内源地沙尘暴。”吴波表示,这种境外沙源是三北防护林无法覆盖到的。
北部和西北路是影响京津地区沙尘天气的主要传输路径(任成英 制图)
而且,防护林也阻挡不了高空的沙尘。根据观测,当强沙尘暴形成时,如果风速达到30米/秒(11级风),那么粗沙(直径0.5~1.0毫米)会飞离地面几十厘米,细沙(直径0.125~0.25毫米)会飞起2米高,粉沙(直径0.05~0.005毫米)可达到1.5公里的高度,粘粒(直径小于0.005毫米)则可飞到更高的高度。吴波表示,防护林的高度一般只有10-20米高,靠防护林阻挡高空的沙尘是不现实的。
此外,朱教君、董治宝、吴波都指出了三北防护林面积远不足覆盖沙尘源区的问题。朱教君所在的生态研究所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进行了遥感监测与评估,发现防护林建设30余年,在沙尘暴易发的蒙新区(该区占三北防护林建设区近70%),防护林体覆被率不足3%,如此微量的防护林不可能阻止三北地区的沙尘暴。
“沙尘暴发生是一个复杂过程,沙尘暴治理则是一项综合工程,而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仅仅是沙尘暴治理的生物防治部分,我们不可能指望一个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就解决沙尘暴治理的所有问题!”朱教君说。
近几年,三北防护林自身还出现了问题。据了解,目前三北防护林部分林木已经进入过熟期,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和防护效益有所下降,某些地区因树龄超过生理期、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等,防护林出现退化甚至死亡现象。
这些问题也引发了不少专家学者对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的质疑。董治宝指出,三北地区大多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比起大树,这里的气候更适合草原和灌木生长。
未来该如何治理沙尘暴?
对于未来如何治理沙尘暴,朱教君认为防护林体系建设仍然是重要举措,而且不仅仅是造林栽植大树,还包括灌木、草的种植,以及原有植被的保护等等。
然而,沙尘暴治理是一个综合工程,仅仅依靠防护林体系建设很难全面治理沙尘暴,必须有其他的配套措施。“这些配套措施包括制定法律、法规限制引起沙物质源的活动,遵从自然规律进行土地利用与开发、进行植被建设等。”朱教君说。
实际上,我国正在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源风沙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均是治理沙尘暴的具体行动。2013年,国务院批准并实施《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年)》,预计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将得到治理。(文/刘文静)
中国天气网独家报道 沙尘暴又来了——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5月9日-10日,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西部等地又将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局地还会有沙尘暴。截至5月8日,今年以来我国北方已经经历10次沙尘天气过程。
沙尘暴年年有,但我们总感觉“今年尤其多”。究竟是感觉出了错,还是沙尘暴不知不觉又要进入新的高发期了?关于沙尘暴爆发周期的规律及趋势预测,一直是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
沙尘暴高发可能存在周期性
进入21世纪,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钱正安、李栋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会军,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王式功等人都曾对近50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的发生规律做过研究,大部分人认为“北方沙尘天气活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注:年代际变化是气象学中气象要素表现出来的规律,以10年为尺度,这10年是这样的,接下来10年是那样的。)
一部分人认为,沙尘暴大概存在20年左右的变化周期。李栋梁早在2004年提出,50多年来沙尘暴总体趋势在减少,但有周期性波动。其中,20世纪60-70年代沙尘暴频数在波动中上升,80-90年代呈波动式减少,90年代是近5个年代中沙尘暴最少的。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沙尘暴日数有回升趋势。
这样的周期变化与气候的冷暖变化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冷期,大风多,降水少,是沙尘暴高发期和扩大期;而暖期,风力小,降水多,是沙尘暴低发期和缩小期。
90年代是年暖冬个数最多的一个年代(数据来源:国家气候中心/制图:马心晟)
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1960年-2000年的40年间共有11个暖冬,其中80-90年代有9个,90年代最多,有7年均属暖冬。这与沙尘暴在80-90年代减少、90年代达到最少的变化基本吻合。
新一轮高发期即将到来?
根据20年左右的变化周期,一位多年研究沙尘暴的专家判断我们目前已经处于沙尘暴的高发期。他说:“从1998年到2015年,连续17年气候变暖趋势减弱,这有利于沙尘暴的增加,这17年我们应该一直处于波动增加的趋势中。”
如果之前的周期规律未来依然生效,那么至少在2020年之前,我们还会处于沙尘暴的波动增加周期内,北方有可能发生更多更大的沙尘天气。再往后,或许又会转入新的低谷期。
不过,王式功等人认为21世纪以来我们所经历的仍然属于沙尘暴的低谷期。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沙尘日数曾一度反弹,但从2003年至今又保持了波动减少的趋势。
年春季(3-5月)我国北方沙尘日数整体在波动减少,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一度反弹。(数据来源:国家气候中心/制图:谷成)
“现在来看沙尘暴已经在低谷期持续了较长时间,从波动的周期规律来看,可能也已接近低谷的结束期。”王式功说,未来北方沙尘暴可能会进入波动式缓慢增加的时期。
另一种声音:未来沙尘暴会继续减少
在对沙尘暴的未来预测中,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研究员董治宝做出了不同的估计。他认为,未来10-20年,沙尘暴将不会有明显的增加,甚至会继续减少。
根据IPCC对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预测,如果太阳辐射没有显著变化,没有大的火山喷发这些会显著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与1986年到2005年的平均气温相比,年的平均气温会高出0.3-0.7℃,升温的趋势仍然会继续。
“气候持续变暖,冬季风会减弱,导致风力减弱风速减小,沙尘暴发生的源动力减弱,沙尘暴将不会有明显增加,甚至会继续减少。”董治宝说。
同洪水、地震、台风一样,对我们而言,沙尘暴是令人惊恐和厌恶的灾难,我们更愿意相信它在未来是继续减少的。但无论是高发期还是低谷期,我们不能放松对沙尘暴的警惕,生态建设和治理措施不能停。(文/刘文静)
中国天气网独家报道 PM2.5走了,PM10又来了。在北方,以为熬过了一冬的雾霾袭扰,就是阳光明媚的春天。但,在北方,没有沙尘的春天或许不是春天。
立春后的2个多月里,北方已经经历了7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还包括两次强沙尘暴。北京也没有幸免,PM10一度破日更是经历了13年来最强的沙尘暴。
黄沙漫天的空气污染让不少长久担忧雾霾的人,又添了沙尘暴的困扰——不是一直在治理,沙尘暴还没有根治吗?
春季(3-5月)是沙尘天气最多的季节
根治?几乎不可能
当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学教授、林业专家、气象专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给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沙尘暴不可能被根治。
“有人认为治理沙尘暴就是要让沙尘暴消失。事实上,沙尘暴自古就有,我国出土的汉简上便有关于沙尘暴的记载,沙尘暴以前就有,现在有,将来仍会有。”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全国第一届沙尘暴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式功这么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吴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服务室正研级高工艾婉秀也一致认为,从成因上看,沙尘暴是起源于沙漠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只要地球上仍然有沙漠存在,就一定会有沙尘暴的发生。
我国恰好是沙漠化面积广大的国家。据林业部门统计,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市区,其中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是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区,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5.48%。而且,除了境内的沙源外,影响我国的还有蒙古国戈壁荒漠区和哈萨克斯坦沙漠区等境外沙源。
早在沙尘暴治理之初,是否能根治的话题就曾被广泛讨论,原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谈到:“按照自然界的规律,沙尘暴不可能被制止。”由于我国是在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海洋之间的季风天气,许多北方城市处于干旱沙漠化地区的下风区,即便没有人为活动,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浓度也会比南方城市高。
不能根治,难道要顺其自然?
理解“沙尘暴不可能根治”的科学性,对人为治理沙尘暴的信心颇具杀伤力,很容易让很多人产生“既然不可能根治,不如顺其自然”的想法。然而,沙尘暴不能根治不代表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
从1979年起,我国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生态工程建设。据林业部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0%的沙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与启动时相比,林草植被覆盖度普遍增加了20%以上。
年春季(3-5月)我国北方沙尘日数呈现明显减少趋势
过去几十年沙尘暴发生的变化,似乎也能增加治理沙尘暴的信心。从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数据看,近50年来我国沙尘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国平均沙尘日数以1.7天/10年的速率减少,但阶段性变化明显,其中,年全国平均年沙尘日数表现出微弱增加趋势,之后以2天/10年的速率迅速减少。
2000年以来沙尘日数的平均值与前30年的平均值相比,北方大部地区均减少1-5天。其中,内蒙古西部、新疆南部和西藏西部等地减少10天以上,局部达到20天以上。在空气质量话题上常常成为焦点的京津冀地区,近10年沙尘天气减少了5-10天。
对于沙尘天气减少的原因,王式功和吴波都肯定了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的作用。与此同时,王式功还认为沙尘天气的减少不能忽视气候变化的原因。他说,“这些年,受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近地面的平均风速在减小,而且大风日数也在减少,导致沙尘暴发生的动力条件减弱,沙尘天气减少。”
虽然沙尘天气在减少,但每年仍有强沙尘暴发生,灾害损失重。对于无法消灭的沙尘暴,该拿它怎么办?
王式功表示,作为长期受干旱气候控制、荒漠化面积比较广大的国家,我们治理沙尘暴能够达到的目标,只能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不是消灭它,也不是顺其自然任其发展。他说,“顺应自然,加以保护,在适合造林的地方造林,适合种草的地方种草,尊重自然规律,长久地坚持生态环境建设,是正道儿。”(文/刘文静)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沙漠治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