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与costa,COSTA等咖啡店为什么争相在购物中心开店

星巴克的真正挑战 Costa来了 - 服务业 市场部网
星巴克的真正挑战 Costa来了
环球企业家
  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说他总能把握最好的时机,并请霍华德·毕哈把不可与邻居为敌的话语写进了《星巴克:一切与咖啡无关》的第七章首页。不过,这显然并不能阻止“邻居”的强势袭来。
  7月2日,咖世家(Costa Coffee)在中国的第100家门店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正式开业。而在此前,这里却是星巴克的地盘,并曾经是星巴克在华北区盈利最多的一家店——每天1980多万人次的客流量,日均1000单和3万至5万元的销量额。这是一个如此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时刻,以至于咖世家所属母公司Whitbread集团的CEO哈里森(Andy Harrison)为此特意从伦敦飞至北京现场造势,并宣称明年还要在中国再开超过 100家门店。星巴克应该感到坐立不安了。
  2008年12月,麦当劳在美国西雅图星巴克总部前的一根电线杆上架了块广告牌。“4美元是愚蠢的。”上面写道。紧接着是行小字:“我们开始供应即磨咖啡。”去年8月,麦咖啡开始出现在上海、北京的麦当劳门店中。随后,肯德基也加入战团。
  如果说麦咖啡尚不足惧——麦当劳在全球咖啡市场的份额目前只占到1%——但在2006年才进入中国市场的咖世家却可能对星巴克制造出真正的威胁。
  在咖世家的本土市场英国,双方已有过一次正面较量。星巴克于1998年将首店开在伦敦的国王路,并迅速让咖世家落入下风。但到2009年,咖世家成功翻盘,成为英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现在,在星巴克几乎垄断的中国咖啡连锁市场,咖世家也来了。
  这几乎是贴身缠斗。几乎一夜之间,上海的许多星巴克门店旁边都开始出现Costa的招牌。店堂装修和空间则比星巴克更有新鲜感,而其店员与星巴克的店员一样拥有年轻、阳光般的笑容,一样会喊出老顾客的名字。但让中国消费者颇感新鲜的是,这里能与咖啡师面对面交流手工咖啡制作的工艺,倾听打奶沫的嘶嘶蒸汽声。其味蕾世界更有所不同:咖世家提供的是一杯清淡且有完整口感的顶级手工咖啡。
  其扩张速度更令人咋舌。截至目前,咖世家在中国已拥有121家门店(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其亚洲区总裁博斯邈(Paul Smith)宣称,今年底将增至 170家,2018年达到2500家,发誓要拿走中国咖啡连锁市场1/3的市场份额。“未来10年,我们新开店的数量如果只在750至1000家之间,那我会感到失望。”他告诉《环球企业家》。星巴克呢?其到2015年的目标仅是1500家。
  人人都看到了中国咖啡市场的增长前景。北京咖啡行业协会资料显示,中国咖啡消费年增长率为15%左右,远高于全球的2%。按国际咖啡消费市场平均水准计算,中国内地咖啡市场消费金额约为1万亿元,但目前每年咖啡销售只有700亿元,显然市场刚刚处于井喷前夜。
  不过,也许舒尔茨对此并不太在意。经历2008年的谷底体验(当年净利润仅为3.155亿美元,同比下滑53%)后,这位2008年1月重返CEO一职的星巴克灵魂人物声称,那种只追求规模的增长已成为一种“致癌物”,现在则要靠“必须严格遵守的纪律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对每一项投资——从开设新店、投广告到推出新品牌——都进行定量的认真研究。
  显然,这给了咖世家快速跟进的机会。博斯邈说,咖世家在中国发展能如此强劲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南北方各找到一个合作伙伴:华联和悦达。
  在北京,华联咖世家(北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在日开出了第一家门店,3年后,已发展连锁门店43家,这个速度几乎是星巴克同期在北京发展门店速度的2.5倍。而一些星巴克与华联租约到期的门店很自然地挂上了Costa的招牌。
  进入中国市场12年的星巴克完成了咖啡文化的普及教育,但现在,其它对手也在纷纷抢夺此前由星巴克几乎垄断的咖啡连锁市场。去年收购太平洋咖啡的华润集团已确定1000家店的开店目标,来自新加坡的豆和茶叶(Coffe Bean&tea Leaf)正在上海地区强势扩张,另有中国本土一众模仿者紧随其后。
  咖世家能后来居上吗?
  选址的战斗
  与当年麦当劳和肯德基街头对峙一样经典的是,咖世家选择了紧邻星巴克生意好的门店布局。
  华联咖世家市场拓展部总监喻山虎对《环球企业家》说:“选址的最重要标准是找到目标消费者。”如果用数值衡量,日均客流量2万以上的高档购物中心;可租赁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外籍人员及白领较多的写字楼和外交公寓,都是咖啡消费客群可能聚集的地方。而这样地段更细致的考察至少需要在工作日、周末、节假日的不同时段看上三次。
  尽管这种选址的方法与星巴克异曲同工,但是咖世家的贴身战术,不仅节省了市场分析和考察的种种工作成本,而且巧借星巴克在消费者心中先入为主的地位,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而对于黄金地段的争夺,咖世家可谓不惜血本。有业内人士透露,星巴克之所以放弃T3航站楼的绝世好位,就是因为租金上涨,咖世家拿下这个店址付出了相当高的成本。
  付出高昂的代价,拿到独一无二的地段意味着竞争者就此失去了机会,也意味着品牌的高曝光率。不过,一旦经营不善再从这里撤出,那时的损失将不可估量。
  显然,咖世家不顾忌后者。华联咖世家培训经理张景润对《环球企业家》说:“几年前,当有人从咖世家的店面经过时,经常会说‘又一家模仿星巴克的店’。那时的咖世家的确很不知名,而现在,咖世家在市场上给予了消费者不一样的选择,越来越多的顾客走进了这家与星巴克很不相同的咖啡店。”
  倘若认为这就是咖世家的选址战略那就大错特错了。博斯邈说:“找到实力雄厚的中国本土公司合作是最好的发展方式。”
  在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咖世家花了3年时间做中国市场调研,其中除了调研消费者心理、市场状况,重点的一项是选定合适的合作伙伴。2006年,英国Whitbread集团与悦达集团各注资51%和49%,成立悦达咖世家(上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的开拓与运营。
  在北方区伙伴的寻找中,咖世家早先与王府井百货集团有过频密的接触,但最终没有达成结果。在与华联集团的接触中,现任华联咖世家总经理的罗志伟当时的判断是:“这个品牌能够顺利地在中国市场得到认可。”
  2008年,华联咖世家由英国Whitbread集团与华联集团各出资50%组建,负责咖世家北京、天津、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北方区的开拓与运营。华联集团用 70家大型超市和百货商场以及10家购物中心给咖世家提供了一条快速通道。甚至依仗华联的行业名头,咖世家能轻松获得大型高档商场的独家进驻权。以北京为例,从日北京第一家门店开业算起,华联咖世家用3年时间发展连锁门店43家,这几乎是星巴克在北京发展门店速度的2.5 倍。
  同样是合资公司模式,星巴克的伙伴美大、美心、统一,明显不具备北方区咖世家伙伴华联集团的渠道优势。更严重的是,星巴克的部分门店的租主就是华联。可以想象,星巴克从华联搬出的那一天就是咖世家进入的开始。这一天已经不远。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咖世家的母公司Whitbread集团大胆放权,让熟悉中国情况的当地合作伙伴做决策,同时用全球统一的设计要求、培训体系、运营管理等标准去控制发展的质量。甚至关系到单店盈利能力的选址工作,也不需要提交总部审批。
  以北京选址项目为例,星巴克的做法是先后报给上海和美国审批,总部同意后,需要拍摄店面图片传给远在美国的设计团队制作,这个流程完成至少需要8个月的时间。而与之相比,咖世家的北京选址项目流程简单很多,经华联咖世家总经理审批后,审批就此完成。在项目签约过程中,本土设计团队已经开始着手准备,项目合同签订后工程团队立刻装修。
  这种看似放手让咖世家在中国野蛮生长的做法,大大缩短了决策速度,推助了咖世家的迅速扩张。不过,咖世家也面临很多挑战:优质的地段供不应求、市场分散对物流的挑战以及专业人才的极度匮乏。博斯邈深知,在中国的发展要与基础设施、消费市场的发展一致,不能以降低质量求速度。要达到目标的必经之路是调配好资源,在扩展的同时保持有序的经营。他说:“在很多亟待完成的事情中,最难的就是判断先做哪一个。我要很小心地分析哪件事是目前最重要的。”
  制造新选择
  自我修正的过程,当然会让舒尔茨心情复杂。不过,咖世家与星巴克咖啡口味的反差冲击,则令他陷入另一种危局。
  1999年,星巴克将美国咖啡文化带到了中国。在咖啡文化空白的中国市场,中国人欣欣然地接受了星巴克的苦和厚重的口感,舒尔茨找到了属于他的一段美妙时光。不过,咖世家显然也是有备而来的。
  咖世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8年,意大利兄弟Sergio Costa和Bruno Costa在伦敦伯朗斯区旧天堂街建立了烘焙工厂。33年的岁月凝练,直至今日,运往全球各地包括中国地区的咖啡豆仍旧出自该厂。咖世家是第一家体现“从豆到杯”理念的咖啡连锁品牌—从原豆的采购、存储、混合、烘焙、研磨,到制作咖啡,没有任何第三方参与。
  咖世家将传统的意式烘焙法加以改良,采用缓慢烘培法(烘焙多于14分钟以上被誉为缓慢烘焙),用22分钟左右来唤醒每一颗咖啡豆的天然香气。尽管这样做会大大降低产量,但生豆的天然油脂得以充分保存,经由研磨时才充分释放出来,这比一般方式烘焙的咖啡豆口感更为醇和,尤其是避免了高火短时间烘焙出来的焦苦味。
  咖啡烘焙大师每星期监督烘焙大约35吨咖啡。在烘焙车间里,咖世家的全球首席品鉴师詹纳罗·佩利西亚(Gennaro)与团队每天对咖啡样品的酸度、醇度、甜度、苦味和香气进行精密的检查、杯测和记录,然后决定是否允许运往世界各地的门店。詹纳罗说:“我能够品鉴出数千种不同味道咖啡豆的细微差别,每一颗味蕾能帮助我辨别出任何瑕疵,这可以确保咖世家咖啡的品质。”咖啡品鉴师的舌头就像歌手的嗓子一样重要。2009年,咖世家在伦敦劳埃德保险社为詹纳罗的舌头投保10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亿元)。
  浓缩咖啡(Espressso)是咖世家咖啡的灵魂和基底。通常一杯Espresso需要7克粉,在20至25秒内,通过9帕斯卡的压强,萃取出来30毫升的液体。而在其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配比,加上巧克力变成摩卡,加上奶沫变成卡布奇诺。正确操作出品的Espresso,表面有一层3毫米厚的金黄色油脂,这是一杯咖啡的生命。避免这层油脂会被空气氧化,需要15至30秒内喝掉或者进行调配。如果操作时间太长咖啡的苦味就会加重,时间太短则会造成口感、香气、回味等层次性的缺乏。
  一杯完整的咖啡体验还包括与环境交互的感受。在设计上,咖世家的后台呈半开放状,顾客可以全方位地看到咖啡豆变成一杯咖啡的全过程。手工咖啡炮制过程所产生的:咖啡的香气、打奶沫的嘶嘶蒸汽声、调制器具的碰撞声等都是难以复制的体验。
  最难控制的是粉的研磨粗细,咖世家的独特做法是每天做研磨剂量检查。咖啡粉的粗细可以通过20秒的咖啡流量来衡量。如果粉的颗粒粗,粉末间的缝隙就大,流出的液体会多。相反,如果粉末磨得细,同等时间流出的液体就少。当粉末的粗细度适当,20秒内会流出30毫升的液体且不超过正负2毫升的误差,这个检查每天至少三次。由于每次流出的毫升不同,记录在考核表上的数值连起来就像心电图的曲线,因此这项关键性的检查也被称为心跳图。在咖世家店内的工作人员被称为咖啡师,因为他们必须都是会炮制咖啡的专业人员。咖啡师的手艺决定了一杯咖啡的完美程度:研磨咖啡豆的均衡度、正确的咖啡粉使用量、控制冲泡咖啡粉的高温水压、萃取咖啡的时间等。正因为对咖啡师的依赖程度,咖世家在培训方面投入极大。成为一位咖啡师至少需要接受2个月的全面技艺培训,成为一位咖啡大师(Barista)需要在获取咖啡师资格后再进行半年的系列学习,考试通过才可以获得象征荣誉的Barista资格。
  咖啡大师是咖世家基层监控的灵魂人物。他的职责包括监控门店咖啡品质、指导别人、负责门店的咖啡出品。按照每个门店规模的不同,通常配备1至5个咖啡大师。咖啡师的身份很容易通过衣领上的豆子辨认,戴一颗豆的是咖啡师,两颗豆的是咖啡大师。
  在咖世家北京国瑞店里,咖啡大师向《环球企业家》展示了一杯咖啡的完整制作过程,其中最为讲究的几个环节可以从以下表述中窥见一斑。首先要在蒸打牛奶的容器上佩戴了一个温度计,将最佳温度控制在140°至160°之间。在咖世家分店每周安排表上这样规定:所有温度计至少一周测定一次。
  在牛奶品质的控制上,咖世家选用的是脂肪含量和营养成分有保障的万德妙牛奶,这种牛奶蒸出的奶沫密度均匀,可以托得住一把不锈钢勺子,而且它清淡的口感也不会夺走咖啡的味道。
  另一个独特之处是整个制作不借助任何工具调制混合,完全靠咖啡师手腕的力量完成工序。咖啡粉经过敲、压、转、擦四个环节后放到咖啡机上萃取。之后咖啡和牛奶的混合也有很多学问,如果注入的不够平缓,咖啡的口感会有所逊色。
  咖世家的咖啡杯可以较好保持咖啡的温度,是咖啡器具中较为讲究的一种。咖啡在正式入杯之前,咖啡师会首先温杯,以避免杯子的温度影响到咖啡的味道。咖世家不提倡顾客在门店使用外带纸杯。如果顾客有外带要求,咖世家会提供隔热瓦楞杯,以便能最大程度保留咖啡的温度和口感。
  完全迥异于星巴克的口味,咖世家的咖啡豆由于烘焙浅,味道清淡且比较完整;而星巴克咖啡豆的烘焙深,口感苦且比较厚重。而对于两种口味的评判,哥伦比亚咖啡协会驻华总代表吴佳航对《环球企业家》说:“烘焙浅对咖啡豆的质量要求更高,因为焦的味道会掩盖原有的品质或瑕疵。换句话说,我要品尝一杯好咖啡,不会是烘焙深的。”
  这也让咖世家的处境十分危险,它等于拿自身的口味挑战整个市场。面对这样的情况,吴佳航说:“咖啡的消费者会向追求咖啡品质的方向去演化。当这不只限于星巴克时,消费者在对比中有更多的选择。”
  另一种选择
  对咖啡工艺的回归,也促使咖世家必须接近甚至超越星巴克体验文化。
  星巴克认为人们的滞留空间分为家庭、办公室和除此以外的其他场所。星巴克致力于抢占人们的第三滞留空间,把赚钱的目光紧紧盯住人们的滞留空间。现场精湛的钢琴演奏、欧美经典的音乐背景、流行时尚的报刊杂志、精美的欧式饰品等配套设施,力求给消费者营造高贵、时尚、浪漫、文化的感觉氛围。让喝咖啡变成一种生活体验,让喝咖啡的人感觉到自己享受咖啡时,不仅在消遣休闲而且还能体验时尚与文化。
  如果三四个人一起去喝咖啡,星巴克就会为这几个人专门配备一名咖啡师。顾客一旦对咖啡豆的选择、冲泡、烘焙等有任何问题,咖啡师会耐心细致地向他讲解,使顾客在找到最适合自己口味的咖啡的同时,体会到星巴克所宣扬的体验文化。这不仅让顾客获得心理上的莫大满足,而且星巴克还可以获取高额利润。
  不过,现在咖世家也能做到这些并有所超越。不同于星巴克强调的家与公司之外的“第三空间”,咖世家极力营造的是“家”的感觉,这也区别于当年麦当劳打造的快餐的“家”。乘兴而来时,有人分享;满腹委屈时,有人倾听。甚至不用开口,咖啡师就会把那杯常点的咖啡送到面前。许多咖世家的追随者走进门店感受的正是喝咖啡的体验,打奶沫的嘶嘶蒸汽声、咖啡磨具碰撞声、训练有素的咖啡师与自己亲切的交谈。
  咖世家店内空间相对宽松,可以做到人均2平方米的使用率,给顾客一种安全感和舒适度。在店内布局上,每一个区域都有独特的讲究。“点单区”通常设在店门口处,便于一进门的顾客可以得到招呼;放置宽大沙发、低垂吊灯的相对独立空间,被称为“客厅区”,模仿的是家里客厅的气氛;“商务区”的彩条沙发设有扶手,避免人慵懒地堆坐着,适合长时间谈判;“便捷区”给短暂停留的顾客使用,放置的是软面的木质桌椅。为了增加店内的新鲜感,咖世家店内几乎每把椅子的形状和颜色都不尽相同,把不同花式的椅子穿插放置……在细节上的精雕细琢,让顾客产生“总是不一样”的错觉。
  同时,咖世家的每个店会根据基础的房屋形状、天花板颜色等不同在设计上有所变化,但是基础的元素不会变。桌椅、壁画、灯饰等陈设需要从英国总部的图片库中选择,以保持氛围传递的一致性。
  如果在店里遇到博斯邈一点也不奇怪。他每周至少抽出一天时间去门店巡视,对照咖世家规则(costa cheak)检查人员的分配、服务、咖啡出品等各项工作。“我更喜欢去和消费者交流,去了解真实的市场。” 博斯邈说:“顾客对店面设计、口味和服务的建议是我们改进的依据。”咖世家每周都会做一次顾客分析(customer touch)。例如,今年流行草莓口味,就是从客户分析中获得的。
  吴佳航说:“虽然,这与星巴克的熟客文化形式上区别不大,但我个人感觉咖世家的店面氛围更亲切更像回到家。”
  从表面上看,咖世家复制了星巴克的体验文化。实际上,咖世家是将享受家庭文化与手工咖啡的感觉完美融合。这也正符合他们印在卡片上的口号:提供无与伦比的咖啡体验。
  “早到中国的星巴克占有先天的优势,但和数年前的英国一样,那时候星巴克还是第一大咖啡品牌,现在咖世家已经成为英国人的首选。”博斯邈说:“谁跑得更快?谁走得更远?最终还是由消费者来选择。”
您已点赞!日媒:星巴克VS本土企业 中国连锁咖啡店竞争日趋激烈
《日本经济新闻》12月11日文章,原题:星巴克VS本土企业&中国的咖啡之争&&&中国连锁咖啡店的竞争日趋激烈。全球最大的咖啡店连锁商美国星巴克咖啡提出了到2019年在中国开设3400家店的计划,中国将成为星巴克海外门店数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太平洋咖啡等中国本土企业通过开发&乌龙茶拿铁&等本土化的菜单奋起直追。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减速和反腐运动,高额消费陷入疲软,此时的咖啡厅作为一种&轻奢&消费模式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各企业认为该领域的潜在需求巨大,纷纷加快在华开店的速度。
小齐今年26岁,在上海一家IT企业工作。他习惯每周自己去一次星巴克,因为&麦当劳的环境闹哄哄的,桌子也不干净,在这里比较悠闲自在。&在安静的空间里,坐在沙发上一边看书一边喝咖啡是他的一种享受。
小齐的月收入有1.5万,远远高出上海约5400元的平均工资水平。星巴克一杯拿铁咖啡在30元左右,如果再点一些甜点和饼干的话一般要消费100元左右,相当于一般午饭餐费的5倍。但是小齐认为:&只要自己觉得高兴就行,并不觉得很贵。&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上海等主要沿海城市的人均GDP甚至与发达国家相当,达到了1.5-2万美元。以此为背景,与喜欢热闹的父辈不同,更倾向欧美生活方式的&小资&年轻人越来越多。对于这些小资而言,去时尚的咖啡店消费成为展示其轻奢主义的典型行为。
为此,各家连锁咖啡企业纷纷加快在华开店的速度。星巴克在中国的约90个城市开了约1600店,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店连锁品牌。星巴克不仅进入大城市,还在拓展地方城市的门店数量。星巴克计划到2019年在华新开1800家店,在华总门店数达到3400家以上。这个数字虽远不及星巴克在美国1.2万家店的规模,但是可位居其海外国家门店数量之最。
英国COSTA咖啡则与中国本土的两家企业进行了合并,到2014年在华门店总数达到了344家店。COSTA咖啡将中国定位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计划到2020年将开店数量翻倍,达到900家。星巴克和COSTA两家公司的门店主要集中在大型购物中心,据相关人士透露,咖啡店对商业设施而言是吸引顾客的重要元素,两家企业接到的开店邀请络绎不绝。
中国本土企业也积极迎战。店里提供的咖啡价格与星巴克的价位基本相同。香港的太平洋咖啡和华润万家合作,开设了约260家店。而且通常是开在办公楼的一层和医院等人流量较多的&最佳位置&。太平洋咖啡计划尽快开到1000家店。
除了咖啡拿铁等一般饮品之外,太平洋咖啡的特色是加入了高级白酒的&国酒咖啡&和用云南茶叶加牛奶调制的&乌龙茶拿铁&等。菜单中还包括粽子等中国传统点心。太平洋咖啡希望以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食物和饮品,实现与星巴克的差别化。
中国内地最大的咖啡连锁企业塞纳左岸国际餐饮开了340家&SANA&ZOAN&咖啡店,并通过上市融资进一步扩大店铺网。韩国的漫咖啡经营着约70家&MAAN&COFFEE&,并进驻在2015年9月开业的北京永旺购物中心,以沿海城市为中心加快开设新店。漫咖啡的目标是10年内展开3000家门店。(作者:原岛大介)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原岛大介
环球时报系产品上海去年新增咖啡店800家 全市约6000家 - 红商网
&&您所在的位置: >>
上海去年新增咖啡店800家 全市约6000家
  坐在法式风情的老洋房里喝上一杯个性化的咖啡,在快节奏中体会难得的慢生活。近日,星巴克又推出了一家臻选咖啡门店,吸引了不少人气。业内人士指出,咖啡业态在的扩张仍有很大的空间,而仅去年,咖啡店数量就增长超过15%。
  咖啡店开进老洋房
  &用它就可以萃取出最原始的咖啡风味。&昨天,记者在这家星巴克思南公馆店内看到,一位围着黑围裙的咖啡师正握着一个法压壶,为顾客介绍着。
  在这家由独栋三层的花园式洋房改造而成的咖啡馆内,除了保留原有建筑的格调,还融入了不少咖啡文化。记者发现,在二楼的开放吧台内,汇聚了各式专业咖啡器具,营造了&咖啡实验室&的氛围,消费者可以近距离感受黑鹰、虹吸、手冲、法压、冷萃等各种咖啡煮制方式所带来的不同体验。而在店内,也能随处看到充满咖啡元素的布置。不论是一幅巨大的世界咖啡产区地图,还是取材于咖啡豆剖面构造图的铁艺灯具,或者是形似咖啡麻袋的艺术品。不少消费者都表示,的确有些与众不同。
  星巴克相关人士表示,未来,这种臻选模式的咖啡店还将在上海继续增加。星巴克咖啡公司日前宣布,其海外市场首家星巴克咖啡烘焙工坊及臻选品鉴馆将落户南京西路,并于2017年底开门迎客。
  咖啡培训十分热门
  &装修、设备都堪称豪华。高端专业的黑鹰咖啡机价格大概是普通机器的4倍,一台磨豆机价格超过2万元,而市面上的普通咖啡机一般在4万元左右,磨豆机为5000元左右。&上海食品协会咖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董鹏飞介绍称,咖啡机走向高端是大势所趋,企业引入这些机器,并不断布局市场,能提供更多个性化体验,增加互动性。&上海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咖啡爱好者,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董鹏飞介绍称,现在沪上的咖啡培训十分热门,沪上不少学校、企业还组织职工参加培训,学习咖啡文化。&从一个简单漂亮的拉花起步,到后面深入学习下去,会发现有很多乐趣。而用什么咖啡豆,用什么方式萃取,一些细微的温度、时间差别都会对咖啡最终的口感产生巨大的影响。事实上,光咖啡豆就有40多种品种,可以探索的空间还很大。我们的咖啡文化还刚刚起步。&
  数据显示,上海目前人均每年喝40多杯咖啡,而在日本这一数据超过了400杯。我国一年消耗14.5万吨咖啡豆,而日本则达到40万吨,其国内最大的咖啡豆贸易公司一年贸易量就可达15万吨。&这样算来,同样是茶文化国家,我们和日本之间差了10倍,市场仍然有广阔空间。&
  全市咖啡店约6000家
  咖啡市场的广阔前景也吸引了不少企业去瓜分其中的商机。除了传统咖啡店,包括肯德基等快餐店、罗森等便利店等均开出了咖啡的销售,且售价还低于咖啡店。根据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全市目前约有6000家咖啡店,去年总量就增加了800家,增幅超过15%。&其实新开达到了1200家,有些店因为人工、租金成本的原因,被迫关门,但总量增长仍然明显。&董鹏飞告诉记者,其实咖啡的毛利很高,但只是经营咖啡,却难以获得很高的利润。&一杯卖20元出头的美式咖啡,咖啡豆的成本2元,加上杯子等,毛利超过8成。但其中一大半要用于支付房租、人工成本,最终的净利润只有15%-20%,如果量跑不起来,就只能关店。比如开在商务楼的一家咖啡店,一个月的销售额6万元,再加上机器设备折旧等,要在短期内收回8万元左右的投入,也不容易。&董鹏飞笑称,虽然咖啡市场的前景广阔,但是如果现在要开一家专营咖啡的店铺,仍是做&情怀&。
  &未来咖啡店还将优胜劣汰,只卖咖啡的模式较难生存,而除了咖啡外的多种经营模式将成为主流。&董鹏飞说道。(《劳动报》)搜索更多:
手机扫描上面二维码,随时在微信上关注红商网。我们的微信号:redshcom 或red-sh
红商社区热点
红商社区推荐
推荐商机信息
热门商机信息
 -  -  -  - 
权威商业媒体 零售淘金门户
Copyright (c) 2003- 浙ICP备号 红商网 版权所有|||||||||||||||||
日媒:中国连锁咖啡店竞争日趋激烈
  《日本经济新闻》12月11日文章,原题:星巴克VS本土企业 中国的咖啡之争中国连锁咖啡店的竞争日趋激烈。全球最大的咖啡店连锁商美国星巴克咖啡提出了到2019年在中国开设3400家店的计划,中国将成为星巴克海外门店数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太平洋咖啡等中国本土企业通过开发“乌龙茶拿铁”等本土化的菜单奋起直追。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减速和反腐运动,高额消费陷入疲软,此时的咖啡厅作为一种“轻奢”消费模式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各企业认为该领域的潜在需求巨大,纷纷加快在华开店的速度。
  小齐今年26岁,在上海一家IT企业工作。他习惯每周自己去一次星巴克,因为“麦当劳的环境闹哄哄的,桌子也不干净,在这里比较悠闲自在。”在安静的空间里,坐在沙发上一边看书一边喝咖啡是他的一种享受。
  小齐的月收入有1.5万,远远高出上海约5400元的平均工资水平。星巴克一杯拿铁咖啡在30元左右,如果再点一些甜点和饼干的话一般要消费100元左右,相当于一般午饭餐费的5倍。但是小齐认为:“只要自己觉得高兴就行,并不觉得很贵。”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上海等主要沿海城市的人均GDP甚至与发达国家相当,达到了1.5-2万美元。以此为背景,与喜欢热闹的父辈不同,更倾向欧美生活方式的“小资”年轻人越来越多。对于这些小资而言,去时尚的咖啡店消费成为展示其轻奢主义的典型行为。
  为此,各家连锁咖啡企业纷纷加快在华开店的速度。星巴克在中国的约90个城市开了约1600店,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店连锁品牌。星巴克不仅进入大城市,还在拓展地方城市的门店数量。星巴克计划到2019年在华新开1800家店,在华总门店数达到3400家以上。这个数字虽远不及星巴克在美国1.2万家店的规模,但是可位居其海外国家门店数量之最。
  英国COSTA咖啡则与中国本土的两家企业进行了合并,到2014年在华门店总数达到了344家店。COSTA咖啡将中国定位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计划到2020年将开店数量翻倍,达到900家。星巴克和COSTA两家公司的门店主要集中在大型购物中心,据相关人士透露,咖啡店对商业设施而言是吸引顾客的重要元素,两家企业接到的开店邀请络绎不绝。
  中国本土企业也积极迎战。店里提供的咖啡价格与星巴克的价位基本相同。香港的太平洋咖啡和华润万家合作,开设了约260家店。而且通常是开在办公楼的一层和医院等人流量较多的“最佳位置”。太平洋咖啡计划尽快开到1000家店。
  除了咖啡拿铁等一般饮品之外,太平洋咖啡的特色是加入了高级白酒的“国酒咖啡”和用云南茶叶加牛奶调制的“乌龙茶拿铁”等。菜单中还包括粽子等中国传统点心。太平洋咖啡希望以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食物和饮品,实现与星巴克的差别化。
  中国内地最大的咖啡连锁企业塞纳左岸国际餐饮开了340家“SANA ZOAN”咖啡店,并通过上市融资进一步扩大店铺网。韩国的漫咖啡经营着约70家“MAAN COFFEE”,并进驻在2015年9月开业的北京永旺购物中心,以沿海城市为中心加快开设新店。漫咖啡的目标是10年内展开3000家门店。
责任编辑:hn_新闻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巴克和costa对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