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陷阱,买理财有什么风险

买银行理财产品 你必须要知道的10件事|银行理财产品-理财有道_华商网财经
买银行理财产品 你必须要知道的10件事
[摘要]经常有网友问,买银行理财产品好还是货币基金好?我的建议是,如果闲置资金高于10万,可以考虑放一部分资金在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的门槛一般是5万起。
  小纪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和观点如下:  1.经常有网友问,买银行理财产品好还是货币基金好?我的建议是,如果闲置资金高于10万,可以考虑放一部分资金在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的门槛一般是5万起。  2.银行理财产品的缺点是门槛高、资金使用不灵活,并且在实际购买当中需要注意一些细节,不要因为是银行销售的产品就掉以轻心,自己的投资自己要多留一份心。  很多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印象是:低风险、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这种印象总的来说没有错,但银行理财产品绝不是垂手可摘的牡丹。过去,多家银行爆出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门”、“负收益门”事件就是最好的警示。  在许多人的眼里,银行很安全,于是争抢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殊不知,买银行理财产品,也有很多陷阱。你有10件事是必须知道的。  1、理财产品是会亏损的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异常火爆,一是有远高于定期存款的收益率,二是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而当下,很多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印象也是:低风险、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这种印象总的来说没有错,但银行理财产品绝不是垂手可摘的牡丹。过去,多家银行曾爆出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门”、“负收益门”事件就是最好的警示。  投资者要明白,理财产品的稳赚只是传说,有的理财产品到期时,有可能得不到预期收益,有的甚至连本金也不保。  2、募集期藏有玄机,理财收益会被“摊薄”  通常情况下,银行一般会声称,银行理财产品在资金募集期和清算期不享有收益,是按活期存款利息计算的。如果投资者买入时间较早,而该产品的募集期和清算期又比较长,那么实际收益率就会被拉低。  比如某商业银行推出的一款预期收益率高达5.5%的1个月期限理财产品,从9月26日开始销售,10月7日才结束募集,10月8日起算利息。也就是说,购买的这款产品,空档期是12天。这10多天的空档期,可不就“摊薄”了购买者的实际理财收益? 编辑:向鹏程-实习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阅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陕网文许字[7号
本网法律顾问 陕西赢弘律师事务所
王正兴 律师 联系方式:
华商应用:理财产品问题频现
一位投资者称其2007年在渣打买了10万的产品,日到期,账面亏损约50%。购买产品时客户经理没有作风险预警;产品运作期间发现亏损时,客户经理还是建议其继续持有;最后亏损成定局,找客户经理却早换人了。
 保险产品的销售业绩位列公司第一,看起来风光无限的祝莹却压力很大她向客户承诺的收益无法兑现,于是竟开始骗钱来弥补亏空,金额达1388万余元。昨天,上海一中院开庭审理这起诈骗案,旁听席上坐满了十多名被害人。
2007年-2008年集中出海的7款招行QDII理财产品,运营五年来仍有5款理财产品处于亏损状态。在招行7款理财产品中“商品指数投资组合”亏损最多,五年来浮亏超过30%,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
理财乱象初探——五花八门的陷阱
销售误导——信批不充分 忽悠投资者
背景:据金融信息研究机构银率网近日发布的2012年度银行评测报告调查结果显示:48.18%的受访者表示2012年在银行经历过误导,这一数据可谓直线上升涨幅惊人:2010年为31.57%,2011年为24.79%。
收益率诱惑——实际收益率远低于预期
背景:随着利率的不断攀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水涨船高。为吸引投资者购买,很多银行都竞相推出收益率诱人的理财产品。但相关统计显示,有近百款个人理财产品到期并未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
时差陷阱——延长募集期 收益率缩水
背景:从两三天到十天不等的募集期对短期产品收益率影响不小,需要提防募集期摊薄收益率。此外从产品到期到资金到账的清算期还会进一步摊薄收益率,资金的实际收益率还会进一步降低。
管理费陷阱——理财产品暗藏管理费暴利
背景:理财产品实际管理费率很可能高于银行直接标明收取的销售费率数倍乃至数十倍,该项费率与投资者的到手收益相比,比值也可能超过40%。
理财产品高速增长原因何在?
据相关的数据统计,2005年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仅5000多亿元,2009年,只有1.7万亿元,2012年年底这个数值为7.1万亿元,目前银行理财业务资产已超过了信托、保险达到了7.4万亿元。
银行为何如此热衷于发行理财产品呢?
2012 年以来表内和表外理财产品占比
保本型理财,属银行自营业务,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属于表内理财产品。有的产品是非保本型理财,属银行代客经营的中间业务,银行收取手续费,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属于表外理财产品。
银行由于受到存贷比限制,信贷投放受到一定限制,再加上近年来的“金融脱媒”趋势,银行表内业务增长存在瓶颈,因此发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提高表外业务收入成为银行的必然选择。
通胀预期、股市楼市不振——买理财成投资者需求
一方面是民众对通胀的预期刺激了对手中资产保值增值途径的需求,另一方面,股市不振和楼市在限购政策下的低迷,使得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尤其是短期产品的需求猛增。
利率管制下理财产品成银行吸储工具
利率管制下银行无法通过大幅提高存款利率吸收存款,发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成为银行揽储的重要途径。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很多是银行的存款客户,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既可以留住原有客户,又可以发展新增客户。
银行基层绩效管理体系下“私活”泛滥
银行理财经理接受银行外的私售邀约并不罕见,一些发行高风险融资计划的公司没有网点销售渠道,因此银行内部享有正规银行客户资源的人往往成为这些公司搭建销售渠道的“攻关”对象。
银保利益链——销售误导症结所在
利率市场化使银行日益面临息差收窄、收入下滑的压力,追求业务多样化之下,银行与保险公司结成利益链:银行获得保险佣金和协议存款,而保险公司则通过银行这一渠道得到稳定的保费收入。
观点PK:资金池理财产品是庞氏骗局吗?
目前,各大银行基本上每天都在发行自主理财产品,也经常有产品到期。就像一辆公交车,一路上不断有乘客上车下车,车厢里保持着的乘客就是银行的“资金池”。银行开发的资金池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参照基金产品的运作模式,通过滚动发行期限较短的理财产品筹集资金,将资金投资于期限较长的资产。短期限产品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要低于长期限产品,银行可以通过期限错配来获取最大的收益。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在《中国日报》撰文讨论“影子银行”问题,指出银行业的财富管理(以理财产品为主)蕴含较大风险,尤其是“资金池”运作的产品,银行采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产品的兑付,本质上是“骗局”。
郭田勇认为,如果银行理财是庞氏骗局,那么整个银行业务都是庞氏骗局,整个金融业都是庞氏骗局,因为其核心都是期限错配。不否认“资金池”运作模式有风险,但最大的风险在于理财资金投向的基础资产的质量。
投资者如何规避理财陷阱?
不要盲目相信银行
国内的理财市场还处于半市场化阶段,一方面,投资者教育还很欠缺,有的投资人不能理解高收益必然带来高风险的思路,不了解正规银行业务的合规步骤,而过分相信银行员工的个人承诺。
审慎选择资产管理者
在购买之前,要选择好的资产管理公司,查看此公司此前真实存在的过往业绩。例如:该公司此前投资轨迹,投资经历、照片、协议书、签约过程等等信息。
明确合同的责任义务
投资者签署购买合同之前要重点关注责任和义务,确定最终承担责任的是谁,投资者本人最终需要承担多大的风险。此外,很多担保函的触发是有条件的,所以投资者也需要注意担保函的细节。
可选择加入补足条款
如果是资产管理公司直接募集的,投资者可以要求增加补足条款。如在某个损失率的情况下,资产管理公司有义务对这样的损失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并负责补足。
&&&策划制作:冯晓磊&&&&&&电话:010-银行理财安全吗?银行理财有哪些陷阱――聚财网
当前位置:& >&& >&& >&
银行理财安全吗?银行理财有哪些陷阱
来源:&|& 18:51:42&作者:91jucai
如今大部分者还是会选择银行理财,不少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印象就是“风险低,收益高”,认为在银行买理财,是再安全不过的事情了。其实银行理财存有风险和陷阱的。银行理财有哪些陷阱,下面就来了解下,以免上当受骗。银行理财有哪些陷阱 一:预期收益代替实际收益用户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因此,高收益也成为了银行宣传理财产品,吸引用户眼球的一个撒手锏。为了吸引客户,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往往会刻意夸大收益,不少工作人员在给客户讲解时,也会口头保证预期收益。其实银行理财陷阱银行会在宣传中强调此前发行的同类理财产品均达到预期收益,令客户对收益产生心理预期,把预期收益当作是实际收益。而实际情况是,有很多结构型理财产品都没有达到预期收益,有的甚至本金都亏损。二:保险摇身变理财产品在买银行的理财产品时,切记要仔细查看产品认购:如果是银行的理财产品,一般 认购产品的名称为某某银行第某期人民币(外币)理财产品,还会有理财产品的编号。如 果是银保产品会在认购书中有保险的名称、保险产品的名称。三:长募集期,导致收益缩水银行理财产品在发售时都会有募集期,时间从两三天到半个月不等。在募集期这一段时间里,用户的资金是没有收益的,最多也只是按照活期利率计息。对于理财产品来说,募集期越长,实际收益率就会越低。这在一些短期理财产品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例如某 一款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6%,时间为30天,募集期为5天,如果用户在募集期的第一天就购买该产品,那么最后的实际收益率为6%×30÷35=5.14%,明显低于6%的预期收益率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由于理财产品都有额度限制,不少用户为了抢额度,往往在产品募集的第一天就购买。而在募集期内,资金一般按照活期计算利息或者根本不计利息,这就会导致用户的收益被摊薄,所以用户在选择理财产品时要注意银行理财陷阱,不要被名义上的高收益率所迷惑。四:谈风险很多银行的理财产品为了吸引更多顾客,只强调理财产品的优点而不提它的风险。事 实上,理财产品也是一种投资,它也存在风险。可是银行的广告宣传很容易给客户造成一 种误导,就是这些理财产品是和银行挂钩的,十分安全。所以很多顾客在买了之后,受到 了亏损才知道,自己的财产面对多大的风险。五:重就轻,信息披露不完整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往往只强调收益,刻意淡化风险。产品说明中关于风险的表述有大量专业术语,普通用户很难看懂。不披露或者选择性披露信息,产品信息不完整、资金投资用途不明、收费项目不明、信息更新不及时等是很多理财说明书存在的问题。消费者在投资前务必要看清事实,保持理性,谨慎投资。六:行平仓金价大幅飙涨,投资者热情高涨。各家银行敏锐地嗅到了这一新的盈利 时机,纷纷推出黄金T+D业务,为自己的中间业务赚取更大利润。因为上交所黄金延期品种价格剧烈波动,从开盘的271.90元涨至289.32元,致使有银行交 易系统对保证金不足的客户自动平仓。这一事件,令众多投资者损失惨重。
的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大家正在看&股票/基金&
&个人门户&
理财年纠纷未了 投资人财富梦难放飞
揭秘银行霸王条款 银行短信提醒暗藏20倍暴利
晒晒那些坑爹的银行理财产品
过去的一年里,“投什么都不赚钱”,似乎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共同心声,有人甚至戏言2012年是“投资亏损年”。本来觉得没什么风险的理财产品,也突然变成高风险产品。
&&&&随着利率的不断攀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水涨船高。很多银行都竞相推出收益率“诱人”的理财产品。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能达到其承诺的收益率。
&&&&预期收益率16.2%,甚至上不封顶,如果按照收益率排名筛选理财产品,这些预期年化收益高得惊人的产品会首先进入你的视线。不出意外的是,它们中的大部分均来自于外资银行。
宋文洲在渣打银行购买了理财产品,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巨亏5300万元…
1.您认为近一年来最难以相信的理财产品巨亏事件
渣打银行亏5300万元
东亚银行5年亏六成
平安银行180万亏成1万
华夏银行理财“代销”事件
工行“亏损王”亏将近一半
电影《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描写了埋藏在我们心底最真挚、最纯洁的爱。十年来,投资者追捧过…
□ &&&&宋文洲和渣打银行签订的其中一款理财产品名称为:“聚通天下”代客境外理财系列-“股票挂钩可转换结构性投资”。这一理财产品和全球经济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 &&&&2008年,宋文洲斥资6400万元人民币购买了渣打银行的两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想提前赎回却被该行断然拒绝。随后一年多,由于金融危机的恶化,损失逐渐累积至高达约5300万元,超过本金的80%,宋文洲失去了耐心,2009年6月,他一纸诉状将渣打银行告上法庭,诉讼其违约。 []
□ &&&&这件理财纠纷,归根到底还是银行的错。在宋文洲一再要求赎回的情况下,但是银行拒绝了他的请求。宋文洲的风险承受能力还是有的,前期若被赎回,这件纠纷根本无法发生。[]
□ &&&&东亚银行推出了一款可转换非保本QDII产品――“利财通”投资产品系列1,挂钩的是4只预期将受惠于中国利好势头的香港H股:复星国际、大唐发电、中国人寿及招商银行。 []
□ &&&&2007年9月,杨洋花40多万元买了“利财通”投资产品系列1。当时宣传说可能2个月后就能结束,哪知合同由1.5年延期至6年,亏损最严重时亏了90%。如今5年多过去,现在赎回的话,还只有不到13万元。 []
□ &&&&单纯从结构性理财产品设计角度看,挂钩可转换票据联系的4只港股均属于高风险品种,加之产品推出之时,恰逢香港市场高度疯狂之际,因此在后来的市场波动中出现了较大亏损。[]
欺诈消费者
□ &&&&王女士在原深圳发展银行存入180万元办理黄金理财产品。银行方面表示,王女士所购买的其实并非银行理财产品,而是通过银行平台参与黄金T+D交易,她并没有与银行签订协议。 []
□ &&&&王女士并非一开始就亏钱,她曾在此交易中赚了大概90万元,账户资金陆续转出270余万。当她再次将180万转入黄金T+D账户后,遇到贵金属暴跌,客户爆仓,因此9月份交易账户只剩下1万余元。 []
□ &&&&金融危机期间,很多银行挂钩股票的理财产品也曾遭遇巨大亏损,但亏损50%以上的并不算多。这种能亏掉99%以上的,绝不可能是银行的产品。所以购买之前,一定要读懂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不要只凭营销人员的一张嘴。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也要明确。[]
笔者的一个朋友,典型的一个北漂男孩,2012年生活的也算有滋有味,但是年底掐指一算,辛苦工作一年,竟然没有积蓄。我想这是很多当下年轻人面临的困惑。
股市和楼市低迷,存银行的利息又非常低,一般的家庭往往会发觉缺乏很好的投资渠道,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的财产保值或者升值。
28岁的张晓和未婚妻在北京的房租一年需近4万元,两人月收入共1.8万元,每月开销不定。现有存款12万元,3万元股票。计划二至三年后买婚房,但不知如何积累首付款。
1967年出生的罗先生现在在一家外企工作,月薪23000元(税后)。罗太太1966年出生,也在一家外企工作,月薪9000元(税后)。也就是说,两人的税后月收入合计超过了3万元。
网友签名墙投资陷阱那么多 怎么选靠谱的理财产品
16:10:10&&&&&&&&来源:东南快报
凡东南快报、东快网原创的新闻稿,未经明确授权,谢绝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法律顾问:福建谨而信律师事务所。东快热线:968977,技术热线:。
 &&&东快记者 奉湘辉
&&&&3月底,广电总局停播的31条违规广告,其中14条与财富投资、收藏有关,如&黄金全天候&、&财富前沿&、&投资新趋势&、&财富对话点石成金&、&财富访谈&、&经财学堂之投资油道&、&家庭理财&等以电视栏目的形式变相为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投资,金融、原油投资和玉石、玉料投资等做广告宣传,且存在夸大夸张宣传,误导公众。
&&&&伴随近年理财意识的普及,购买理财产品成为很多人增加财富的一种手段,理财产品也日益增多,理财公司也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都是。然而,面对众多让人眼花缭乱的理财广告,消费者该如何辨别真相呢?
&&&&收益高达18%的P2P
&&&&陷阱:林先生上网的时候,偶然看到一则P2P的投资广告,显示年化收益有18%。网站看起来很正规,因此林先生试投了1万元,3个月后本息收回,随后又将自己10万元积蓄全投了进去,结果这个平台成为了2014年下半年跑路的百多家P2P理财平台之一,本息全无。
&&&&解读:近两年,P2P以高收益、投资门槛低、投资方式灵活为诱饵,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平日我们一开电脑网页,各种高收益的P2P平台广告就跳出来或显示在显眼的位置。12%&18%年化收益跟银行5%左右的年化收益相比,堪比高利贷。2014年下半年,有上百家P2P理财平台跑路,以致很多投资者血本无归。
&&&&今年开始,监管部门对P2P理财平台的监管将逐步规范、逐步到位。P2P理财平台在经历了野蛮生长后,全行业将经历加速洗牌阶段,大批大批的P2P理财机构将面临关门倒闭的巨大风险。因此,招商银行的理财经理建议风险承受能力比较低的投资者,最好不碰这类产品。想投资P2P的,要选择正规的大平台,不要一味被高收益吸引。
&&&&银保产品投资变保险
&&&&陷阱:60岁的王奶奶在一家银行等待存款的时候,银行工作人员跟他推荐理财产品,并说这款产品不仅利息比银行高很多,而且还带有保险。于是王奶奶就把5万元积蓄买了该理财产品。期间,王奶奶想取回本金,被告知中途取回还会扣本金,因此作罢。5年后到期,该保险公司退给了王奶奶5.5万元,收益远低于银行理财产品,后悔不已。
&&&&解读:这是银行理财陷阱中比较常见的类型,投资者以为在银行购买的是理财产品,几年后才发现是保险。此外,有不少老年人都是在银行销售人员介绍和推荐下购买了保障功能不强的分红险,被演示出的&最高年收益率&所误导。因为银行工作人员并未明确告知是保险产品,所以他们往往到了要用钱时才发现,但是已经过了犹豫期,要退保就要损失不少本金,这让他们进退两难。
&&&&因此,专家建议对于银保产品,首先要确认自己的实际需要,目前银行代销的大部分保险都是分红险或投连险,其保障功能不强,整体保费较高,分红不一定有保证,并不适合老年人。
&&&&代客操作导致亏损
&&&&陷阱:黄女士的小学同学小林在贵金属投资公司上班,小林说可以打听到一些内部信息,可以代客操作,由于黄女士几人直接把钱打到小林账户帮忙操作,结果一年亏了近50%,欲哭无泪。
&&&&解读:很多小的投资平台经常会出现&代客操作&现象,所谓的专家或客服人员直接让你把钱转入他的账户,然后由他全权代为操作,其实就是拿客户的钱练手。建设银行的理财经理提醒消费者,在贵金属投资中,不应出现越俎代庖的现象。正规的交易所会严禁为客户进行交易方面的操作,保持客户的独立自主性。不论是专家还是客服人员只是给出一个策略,绝对无权代理客户进行下单交易。此外,在选择投资平台的时候,一定要选正规的平台操作,正规的平台操作有接受正规监管机构监管,有效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投资理财产品注意要素
&&&&俗话说,投资有风险,下手要谨慎。兴业银行大儒世家分行负责人郑妙建议消费者在选择投资理财产品的时候要注意一些要素:
&&&&1、收益率:是年化收益率还是累积收益率,是税前收益率还是税后收益率,不同的收益率可能对应不同的最终收益。
&&&&2、投资方向:募集资金投放于哪个市场,投资什么金融产品,将决定产品风险的大小以及收益能否顺利实现。
&&&&3、流动性:在理财产品存续期间,购买者一般不能提前终止;少部分理财产品可质押,但须缴纳一定手续费和质押贷款利息。
&&&&4、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理财产品前应先评估自身的可承受风险水平及风险偏好,避免片面追求高收益而忽视风险。
&&&&5、信息披露:在购买理财产品后,投资者应及时关注银行披露的理财产品的相关信息。
&&&&如何正确选择银行理财产品
&&&&当下最为保险的无疑是银行的理财产品,但近一两年银行每年发布的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多。面对银行发布的理财产品,消费者该如何正确的选择呢?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吴满峰表示,消费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首先要先了解自己,购买理财产品前要先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期收益、流动性需求等,以选择适合的产品。银行和网络上都有很多相关测试,投资者投资前,可先对自己测试下。
&&&&其次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理财师也表示选择理财产品时,消费者要详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明确产品的资金投向,建议客户应该对产品进行了解后,根据各自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一般风险越大收益越高,期限越短风险越小。如果客户拟投资集合信托等较为复杂的产品,客户经理还会将产品投资标的,产品设计、产品风险等信息向客户进行说明,客户应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购买。
(网络编辑:林晋)
&的新闻 >>
东快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7&&&&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
(C) Copyright by .c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买理财产品有风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