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可不可以有接受居士的寺庙吗信众们的供养

居士们在想什么?――关于目前佛教信仰情况的调查分析
  一、对佛教居士进行信仰调查的目的
  目前,佛教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对佛教界来说,根本还在于是否能够切实地加强佛教的信仰建设。佛教的信仰建设,就是在佛教四众弟子中广泛地宣传和确立佛教的根本精神,充分发挥大乘佛教化世导俗的菩萨心行,树立崇高的信仰追求和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贯穿于整个的信仰活动和社会实践之中,用美好的人格形象去感染人、教化人、引导人、净化人,把佛教的正法理念和人生智慧化作服务社会人群的有生力量,为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佛教信徒中,居士是佛教信仰的社会群众基础,他们的信仰倾向和体验,他们的活动方式和目的,与寺院僧众的信仰理念和活动导向密切相关,也将是佛教根本精神得以实施和人间佛教最终实现的决定力量。因此,他们的意见和期求,应成为当前佛教信仰建设、特别是寺院僧众信仰建设必须认真对待和正确借鉴的。当然,信仰理念与人们的社会背景、生活阅历、个性特点、文化素质等都有关系,必须进行实事求是地考察分析。
  为此,最近我们对上海部分佛教居士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期望从中了解他们对佛教信仰建设的看法,并为佛教更好地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出谋划策。在有关寺院法师们的大力支持下,大家本着不妄语的戒律精神认真地填写,虽然调查表的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其结果还是较为真实可信的。必须说明的是,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和想法并不是只针对上海地区佛教的,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中国佛教界的普遍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便于了解,下面将有关统计结果进行整理,并对主要问题作些粗浅的分析。
  二、有关调查结果的统计
  首先对已收回的224份有效调查表进行统计。本调查表分四部分:(一)基本情况(有11项,每一小项中只能选1个);(二)信佛的机缘和参加佛教活动的目的(有22项,只能选1&3项);(三)信佛后的实践活动和精神感受(有6项,每一小项中只能选1&2个);(四)对佛教能够发挥积极社会作用的看法(有7项,前6项的每一个小项中只能选1个,第7项可以任意发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通过了解信众的基本生活状况、信仰心理、实践活动等,反映出他们佛教信仰的价值取向,也是为了大家能够弄清佛教信仰体系中各种因素及其关系,并对厘清社会上关于宗教信仰的某些观点,提供实际的材料。
  (一)基本情况
  1、性别:男48名,占21.43%;女176名,占78.57%。
  2、年龄:60岁(含60岁)以上者占43%;40&60岁占44.10%;30&40岁占8.45%;18&30岁占4.45%。
  3、文化:不识字,无;小学占8.48%;初中占38.39%;高中、中专、职高占32.54%;专科、本科占20.09%;研究生以上,无。
  4、政治面貌:党员占6.7%;团员占 2.68%;民主党派,无;无党派占90.62%。
  5、工作:在职(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干部, 国营、集体企业职工,外企、私营业者,外来、流动务工人员)占19.69%;离休,无;退休、病休占74.93%;下岗、无业占5.38%。
  6、婚姻:未婚占8.48%;已婚占79.02%;独居(离婚、丧偶、独身主义、两地分居)占12.50%。
  7、家庭人口:一人占10.71%;两人占23.39%;三人占40.01%;多人占25.89%。
  8、家庭关系:和睦占51.96%;一般占43.70%;不和睦占6.34%。
  9、经济状况:困难(温饱型)、特困(须救济)占11.16%;一般(正常的城乡生活)占62.95%;中等(高于平均水平)占19.64%;富裕、非常富裕占6.25%。
  10、身体状况:健康占25.89%;一般占65.59%;有残疾、长期有病、多种疾病占8.52%。
  11、户籍:城市&&210名,占93.75%;城镇&&9名;农村&&2名;暂住&&3名。
  (二)信佛的机缘和参加佛教活动的目的
  1、受父母亲友信佛的影响,占36.61%。
  2、由朋友介绍、僧人和居士的劝导,逐步接触并开始信仰,占26.34%。
  3、通过书籍、电影、电视等途径而发生兴趣、好奇而产生信仰,占7.59%。
  4、通过旅游而喜欢寺院的清净环境和僧人的生活方式,占6.7%。
  5、受佛教徒善良行为的感染,认为信佛就是做好人,占26.79%。
  6、看不惯社会的不良风气,认为信佛可以改变不好的习惯,占16.96%。
  7、受到了佛教界好人好事的帮助,有报恩目的,占3.57%。
  8、因为练气功了解一些佛教知识,认为学佛有利于练气功,占4.01%。
  9、认为学佛可以健康长寿,占14.29%。
  10、学佛可以得到佛菩萨的保佑,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占23.21%。
  11、学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来世不受苦,占38.39%。
  12、临终时不受苦,被佛菩萨接引,占31.25%。
  13、学佛可以成为受人尊敬的人,占4.01%。
  14、学佛能够获得神通,增长力量,占2.23%。
  15、因为自己工作和生活遭受挫折和痛苦,认为信佛可以解脱,占8.04%。
  16、离退休、下岗后无事可做,感到孤独,信佛可以找到朋友,互相来往、帮助、安慰,占4.46%。
  17、到寺院里可以放松自己的情绪,精神得到休息,占7.59%。
  18、为了听经说法,了解佛教,增长社会知识,并不想真正地信仰,占4.46%。
  19、业余时间来玩玩,并没有什么信仰和目的,1例。
  20、因为过去自己亲身经历了一些神秘的现象、感应等,认为信佛有感应,占9.4%。
  21、信佛能够保佑自己生意兴隆,升官发财,占0.89%。
  22、信佛可以战胜仇敌、击垮对手,报仇雪恨,占1.8%。
  23、其它原因,占0.31%。
  (三)信佛后的实践活动和精神感受
  1、佛事活动:每天按时上香、供佛、坐禅,念早晚功课,长期吃斋,占53.57%;根据时间安排活动,无法固定,占19.20%;只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和重要节日时,才吃斋、念佛,占18.30%;经常到寺院参加佛事活动(本地附近),占32.14%;经常到外地(郊区县、外省市),占6.7%;
  2、经常供养寺院和师父:一般每次10&50元,占35.27%;50&100元,占21.43%;200元左右,占3.1%;500元以上,占3.1%;一般信众一次性供养最多的大多是2000元,有些多达数万元;部分信众每年供养寺院平均为5000元左右。
  3、供养主要用于:法会,占27.23%;建寺,占28.57%;师父个人生日等,占3.6%;印经,占35.27%;造像,占14.73%;寺院生活困难补助,占0.36%;社会救助,占3.1%;游方&僧人&化缘,占4.0%。
  4、供养的心态:完全出于自愿,出钱多功德大,占37.50%;碍于情面、随顺大流&&被人劝说、没办法拒绝&&师父要求、服从安排,占4.46%;积福行善,自觉自愿,占49.55%;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为子孙后代着想,占5.8%;被不明来历的人欺骗(如假僧人哄骗)等,占3.1%;
  5、行为变化:经常做好事,帮助穷人、病人、老人、残疾人等,占26.34%;敢于主持正义,与坏人坏事作斗争,积极参与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占5.8%;改变了自己的处事方式和不良个性,与人团结友爱,关系和谐、愉快,占20.09%;常与教友们来往,不孤独,不忧虑,精神好,身体好,占19.64%。
  6、消极的情绪:没有感到与信佛以前有什么变化,挺失望&&了解到佛教界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产生了动摇、彷徨、退却的念头&&佛教的清规戒律太多,自己难以遵守,有了为难情绪&&佛教的法会太多,仪式太复杂,工作又忙,难以应付,占4.46%。
  (四)对佛教能够发挥积极社会作用的想法
  1、佛教能否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能够&&占67.41%;不大&&占2.68%;很大&&占10.26%;说不清&&占19.65%。也就是说,肯定佛教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占77.67%,是绝大多数;即使把&说不清&与&不大&的归为一类,也只占22.33%。
  2、发挥作用最主要在:社会道德规范&&占55.60%;文化艺术创造&占0.95%;个人修身养性&&占42.11%;休闲旅游服务&&占0.89%;国际友好交往&&占0.45%。显然,强调佛教的社会道德价值的最多,认为佛教有利于个人修身养性的也不少;肯定佛教能够在文化艺术创造方面会有积极作用的倒很少。
  3、在现阶段佛教最需要:建更多的寺院&&占1.34%;更多的出家人&&占2.23%;更多的法会&&占2.23%;切实的信仰建设(虔诚的信仰、如法的修行、综合的素质、高尚的品质等)&&占94.20%。很明显,几乎都把进行切实的信仰建设看作头等大事,至于对佛教界存在的热衷于兴建寺院、随意剃度出家等现象,很少有赞同的。
  4、目前佛教界服务社会最需要:积极的思想意识&&占54.23%;强有力的带头人&&占25.89%;灵活多样的实践方式&&占16.86%;雄厚的物质基础&&占4.02%。可以看出,大家普遍认为积极的思想观念与有强有力的领导者,才是佛教服务社会的关键。
  5、佛教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僧人专注赶经忏,一切向钱看,不弘扬正法,损害佛教的社会形象&&占51.88%;教徒特别是居士活动的迷信色彩太浓,功利心太重,缺乏真切的信仰&&占25%;寺院不讲经说法,不弘扬佛法,忙于应付旅游招待,变成了商业场所&&占19.55%;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方法死板,态度消极&&占3.57%。事实上,问题中的第一、三点都是针对当前寺院存在的缺乏正信、专注经忏、商业性太浓等不良现象的,这两者的意见相加,高达66.08%,而第四点包括佛教的四众弟子;居士们的信仰活动迷信色彩太浓,这与前者的不良影响是有密切关系的。
  6、发挥作用最关键的是:在保持纯正信仰的前提下,转变观念,消除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现实的思想、形式等&&占32.14%;提高佛教教育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弘法人才&&占41.07%;利用现代传媒积极宣传佛教&&占8.04%;开展积极的公益活动,为社会作出实际的贡献&&占18.75%。值得注意的是,大家提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弘法人才,是当务之急;这与他们深感佛教弘法和开展积极的社会实践必须尽快消除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消极观念、活动形式,是有紧密的因果关系的。
  7、请你根据自己的体会再说出几点,为佛教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出谋划策:
  在收回的问卷中,大多数居士都十分认真地写上了自己的见解,而且有的还长篇大论,感情真切。现将相近的看法作一番梳理,分列如下:
  A、关于弘法:
  (1)多弘扬大乘佛法,必须符合中国社会实际。
  (2)力求使佛教能够解决各种阶层和类型人群的实际问题,让他们认识到佛教有用有效。
  (3)多做有益的社会公益活动,提高佛教在大众中的形象。
  (4)要充分利用现代宣传工具,如网络传媒等,积极地宣传佛教;
  (5)弘法应针对不同的知识层次、信仰倾向等,分出不同的组织形式。
  (6)弘法要结合社会现实,要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透彻,生动易懂。
  (7)不要在寺院里宣扬具有迷信色彩的观念,逐步淡化传统的具有封建迷信形式的信仰活动。
  (8)集中善信的功德,成立一些义工组织,济世救人。
  (9)希望成立临终关怀组织(如&爱心念佛团&),感情真切地帮助教徒临终念佛,安详往生;同时也可以防止不良现象的蔓延(如居士中也有人赶经忏赚钱的)。
  B、关于寺僧:
  (10)僧人要加强自身的道风建设。
  (11)寺院要多讲经说法,以弘法为主,以作佛事为辅,提高寺院的品质。
  (12)应严格遵循寺院出家规范,严格控制出家人的数量和素质,防止僧伽队伍的混乱,避免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13)要培养有威仪、有智慧、有道德的法师,争取社会的尊重。
  (14)纠正信徒皈依拜师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制止因为不同的师徒关系而形成互相矛盾的利益小团体。
  (15)要严肃对待一些常住寺院的僧人背地里结婚和道德败坏的问题,反对一些人非僧非俗或者忽僧忽俗,利用个人的某些特长欺蒙信众的行为。这些已经成为社会讥讽佛教的笑柄,对信仰建设也已经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C、关于居士:
  (16)对居士进行系统完整的佛学知识教育,多培养能够真正理解佛教的正知正信的骨干人才。
  (17)利用讲经和法会等机会,提倡居士也自愿忏悔,从而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18)居士可以模仿泰国临时出家的方法,在寺院进行培训。
  (19)应对居士进行佛教礼仪、纪律的教育,提高自我约束能力,防止信仰活动一盘散沙。
  (20)要根据信徒们实际的修行和对社会的贡献,进行评比,树立先进,以激发大家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分析和思考
  从以上的统计材料可以看出,当前佛教信徒除去性别差异、活动方式没有什么变化之外,他们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生活状况、信仰倾向、思想观念等方面,与过去相比都有明显的变化。大致是:
  1、50岁左右的中年人越来越多,改变了过去以60岁以上的老人占绝大多数的局面。虽然以退休人员为主,但是在职人员也不少,而且分布在多种不同的行业,社会面扩大。
  2、文化层次提高。尽管不能十分准确地反映出佛教的全貌,但即使是在上海这样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的大都市,与过去佛教信徒中文盲率很高的情形相比,也确实是一个积极的现象。
  3、生活状况普遍不错,绝大多数并不是因为生活困难、体弱多病等原因而信仰佛教的,信仰的非理性因素减少。而这些过去往往被传统观念认为是最易导致&宗教迷信&的社会因素。
  4、信仰的社会价值趋向明显。在信仰佛教的诸多原因里,对临终、来世避免痛苦而享受幸福的追求仍然是信仰的最基本目的,这是无可厚非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追求;不过,因为受佛教徒善良行为的帮助和感染,并对佛教道德理念所应起到的积极社会作用寄寓了期望,佛教的社会道德形象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
  5、佛教信仰对信仰者的精神和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净化、促进作用。普遍承认信佛后改变了处世方式和不良个性,人际关系变得融洽和谐,并经常去做好事,身心都健康的发展。
  6、信念坚定,愿作功德。都积极地参加佛教的信仰活动,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对寺院组织的活动出钱出力,广行布施。但是,目前主要把钱用于传统的印经、建寺、法会、造像等活动上,而用于开展积极的社会公益实践的却很少。
  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大致了解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佛教居士们较为真实的一些想法。下面,据此对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切实进行信仰建设,突出佛教信仰的精神品质。在调查表的第四条中,就佛教如何能够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问题,在收回的调查表中,最集中的就是在现阶段佛教最需要:&切实的信仰建设(虔诚的信仰、如法的修行、综合的素质、高尚的品质等)&,高达94.20%!其次,关于佛教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和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最关键的问题等的回答,实际上还是有关信仰建设的,是进一步的发挥与补充。信仰建设理应包括全体佛教信徒,其中首先必须加强寺院僧众的信仰建设。住持寺院的僧众是广大信徒的导师和楷模,其高尚的人格形象体现着佛教的正法理念,反映出佛教信仰的品位。只有具有纯正的信仰和道德实践,只有成为一个高尚的、有益于社会的人,才可能发挥化世导俗的作用,成为社会人群的精神导师。作为众多信徒敬仰和社会人群关注的群体,承担着净化社会人心的重任,承担着塑造超凡脱俗的人格形象之艰巨任务,就不能混同世俗,更不能给人造成不良的印象。很明显,随着居士群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他们对僧众的要求将越来越多,对寺院信仰建设的质量要求也必将越来越高。佛教服务社会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物质的&&比如扶危济困等公益活动,还必须发挥佛教帮助信仰者去净化心灵、积极地构筑精神家园的最本质的宗教功能。佛教信徒中,他们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接触并信仰的,都是期望能够得到关于社会人生问题的准确解答,并希望通过佛教的信仰活动纠正、改变现状,进一步实现个体的、社会的美好期待与追求。安顿心灵,提升精神,完善人格,教化社会,应是必须突出的佛教信仰的精神品质。为此,在佛教信仰建设中,一定要改变寺院信仰活动商业化、低俗化、形式化等消极现象,纠正僧众信念缺失、道风败坏、素质不高等不良行为。在调查中,不断听到居士们抱怨有些寺院出家人想方设法要&红包&、求供养,并根据钱的多少安排&座次&、分出亲疏,玩出&比贡献&的把戏。而所举办的法会价码不断攀升(比如水陆法会,有的寺院规定参加者最低要两万元,乃至数十万元),绝大部分信徒不堪承受。他们自觉自愿地出钱,目的是积福行善,虽然有一定的信仰功利要求,但最主要的还是追求道德行为体验。为此,佛教寺院特别要处理好发展寺院经济与搞好弘法利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发展旅游事业&与搞好自身建设的关系,不能只把寺院定位在地方经济的附庸上而自甘堕落,避免落入大家都痛恶的&一切向钱看&的浊流之中;只有把一切活动建立在真切的信仰之上,建立在广大信徒的自觉而真诚的支持之下,有关的信仰活动才可能顺利健康地发展;否则,都只会是舍本逐末、事倍功半、事与愿违的。
  (二)真正实践人间佛教,显示佛教活动的社会价值。首先应该肯定的是,长期以来,佛教界在自身艰难生存的情况下,尽力而为地为社会贡献力量和智慧,也赢得了普遍的承认。但是,与社会的要求和&人间佛教&的理想相比还很不够。其中,佛教界的一些人忙于表面的事,不断地修建越来越豪华的寺院,举办规模越来越大的法会、越来越频繁的经忏,财源滚滚,却只用于寺院或自己的奢华生活,使寺院成为一些人追名逐利、苟且安逸的&宝地&。相反,不仅不支持有利于佛教自身健康发展的教育事业等,对开展有益的社会公益活动也是消极回避,甚至攻击诽谤、互相掣肘,更谈不上&知恩报恩&地积极回报社会、甚至最起码回报广大虔诚信徒了。佛教徒是社会公民的一部分,特别是居士们的现实生活存在着差别,他们不仅有精神的需求,也有物质的困难。从调查中知道,不少人就是因为曾经得到了佛教徒的帮助和善行感染开始信仰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居士们建议成立临终关怀组织、社会义工组织等,反映出自觉的实践愿望,是很有意义的。不少居士表示,他们大多处于中年,有经验、有时间、有热情、有能力,只要在社会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寺院组织领导,他们都愿意积极地开展服务社会的活动,在实践中陶冶情操,在善行中培育人格,在生活中体验佛法。从调查中也可知道,目前信徒的年龄层次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50岁左右的中年人、30岁左右的青年人,他们的信仰心理大致是颐养天年但关心临终的痛苦与来生的幸福、寻求新的生命状态而注重自身的价值体现、缓解精神的压力而期望情感的规范与境界的提升。这既是佛教信徒各阶层的特殊反映,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意义。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也将不断增加,诸如老年人的物质赡养与精神抚慰必然成为全社会的重要问题。对生死的渴望与惧怕,必须有一定的信念支撑和安慰,才可能处之泰然,具有健康的心态。另外,社会体制的不断变化与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年人、青年人又将不断面临生活风险的考虑,如果没有比较成熟的精神理念与坚强意志,就会带来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影响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如何针对性地发挥佛教注重心灵净化与精神解脱的特色,充分调动广大信徒热心积福行善的能动性,结合现代社会的具体条件,灵活多样地开展积极的教化与引导,应该成为佛教徒、特别是住持正法者认真对待的大事,从而展现人间佛教在现实社会的价值,这也是赋予佛教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任务。
作者:菩提心水 &&来源:法音&&佛教对信众供养的使用竟有如此严格的规定&|&发布日期:&|&nbsp浏览()人次&|&&|&&]  三宝物先分佛物、法物和僧物。
  佛物有供养物、受用物、献佛物、施属佛物四种。供养佛物有:香、花、灯、幡等。受用物即殿堂、佛像、衣物等;献佛物是饮食、果品等;属佛物包括田等。这四种佛物,不可以互相转用,但当分可以转。如献佛物不可以改作受用物,也不可以改作属佛物,每一种只能属于每一种当分的供养。如果供养物多了,当分可以互转,香多了可以买花、买灯;灯多了可以买香、买花,又如幡可以改做幢,其它则不可以转,因它只属于佛物。所以通常修理大殿,没有坏的香花幢幡等不可以乱修理,东西拆下来,依然作为供养佛所用。
  (编者注:佛教戒律是按照信众供养时的个人意愿,来划分此供养到底是属于供佛物品、供法物、供僧物品,如信众没有特别说明,那么即由寺院僧团来决定此供养用于何处)
  法物跟佛物一样有四种:法供养物、法受用物、献法物、属于法物。如供养物也是一样,香、花、灯之类;受用物是纸张、经柜、经架子等;献法物跟献佛物相同,也是属于饮食、果品之类;属于法物即藏经楼等类。
  僧物有四种,就是说寺庙里的东西有四种,分别是常住常住、十方常住、现前现前和十方现前。
  常住常住,用现代话叫作固定资产,以及钱和饮食没有拿出来,今天受用的属于固定的,叫作常住常住物。包括寺庙里面种种用具不可以随意挪动。寺庙的东西任何人不可以把它移到别的寺庙去,也不可以拿去送人,更不可以拿去买卖。有人把寺庙卖掉这是不可以的。因为常住常住物是永久性的。
  十方常住即当天供僧物,是属于十方常住,所有僧人来往的都可以食用。
  现前现前是当处僧当处现前可以受用。如有人供养、结缘的东西,只是属于那个地方,当处人可以分。
  十方现前,过去的出家人往生了,留下的遗物是属于十方僧众。出家有五众故叫作五众亡物,由十方僧众来分,其他人都不可以占用。我们出家人,已经现出家相,所有的受用物都是属于出家人所有,任何在家居士或者俗家人,子女也好,都不可以受用这一类的东西。比如说父母出家了,他死了,作为子女没有任何资格去受用父母的东西。遗物全部属于寺庙所有,属于出家人所有,为什么呢?因为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十方信徒所供养,他已经现出家象,即使家里原先送给他的东西,那也是属于寺庙所有,也不可以把它拿回;除非他没死之前,属于他自己私人的东西,已经把它处理了。或者送人了,这可以接受。如果说他已经死了没有交代,那么这些东西,都不可以拿回俗家人所用,否则就会犯“盗僧物”,这个千万要小心!
  我们上一次讲说,作五逆十恶的罪都可以忏悔,唯除“盗僧物”不通忏悔。造五逆十恶的罪,佛都可以救,唯有盗僧物,佛说没有办法救,那就是说罪极重!所以盗僧物,要非常地小心谨慎。比如说寺庙的固定财产,钱财也好,都是属于寺庙所有,寺庙任何出家人,没有资格把这寺庙的财产、财物转为别的寺庙,或者转为俗人所用;如果要这样做,那就犯盗僧物!有人说某个寺庙,为什么可以这样呢?他可以这样,他也不是标准,他高兴犯罪,我们管不着,他愿意堕地狱,你管得着吗?那有人说他怎么可以?他想堕地狱啊,所以说他不是标准的!
  这个道理要明白,乃至我们居士借寺庙的钱,一定要还的,而且要有偿的,如果无偿的还,那都要欠债的。有偿、还都还要结罪,更何况不还呢!我们千万不要图一时眼前的利益好处,占一点便宜,这个千万要不得!很多人,一些不信佛的人到寺庙去,拿寺庙的东西或者在庙里打工占庙里的便宜,这个千万也要不得,我们知道应该转告。
  【法师简介】界诠法师,1959年生,福建天姥山平兴寺住持。毕业于中国佛学院,依止圆拙律师学习戒律,成为当时广化寺学戒五比丘之一。曾任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省政协委员、莆田广化寺监院。1991年起隐居于太姥山平兴寺,后僧众闻风而至,依止法师修学佛法。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福建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著有《南山律学教程》、《佛学基础》一书,强调戒法行持与佛法兴衰之关键。凤凰佛教《般若讲堂》栏目今日刊登法师开示如上。(编辑:张鹏)[字号:
]前一则: 后一则: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
电子邮箱: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热点民族宗教知识
推荐民族宗教知识
最新民族宗教知识新闻千年古寺千僧斋&&&&&&&&&&
发布者:&|&
浏览(14530) 评论
&|&发布时间: 21:30:42&最后更新时间: 13:18:42
本作品所属分类:
文章类型:普通
不久前,福鼎资国寺贤志方丈邀请我去拍摄千僧斋盛会,回来后竟因诸多俗事缠身未能及时传上博客,想来十分惭愧,今在此谨致歉意。
资国寺建于唐咸通元年( 860 ),为闽东千年古刹,也是福鼎市原六大寺之一。现位于福鼎市东南郊,距城五公里的莲峰山上,总面积 200多亩,常住僧众近200人。
原资国寺为唐冠庄叶庞兄弟所建,并施舍周围所有山场。宋大全祖师重兴,相传有九井十三墩,为鼎盛时期。明重建法堂,明中期本邑玉塘夏姓一支系施白金一百两助建大雄宝殿。清乾隆年间,重修祖师殿。光绪十六年( 1890 ),兴建伽蓝殿。
资国寺是福建省首批对外开放的重点寺院之一。2006年8月,17级超强台风“桑美”对资国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台风过后,在社会各界人士、护法居士的大力支持下,寺庙重修得以顺利进行,目前,重修的资国寺已逐步形成了集宗教、艺术、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园林式寺院。
千年古刹资国寺历今1148年,现尚遗有唐井、宋泉,宋明时代法堂基石,千年铁树、清代柏树,枝叶正茂,历代高僧、名家题咏,至今犹存,见证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兴衰。
资国寺总平面布局分为五大平台,由低至高,占地160余亩,取我国唐代传统建筑风格设计,多进院落顺应地势,有机相连,中轴线建筑层叠而上,上下落差达35米,气势雄伟。
古刹道风不逊,有赖于文化教育之重视,僧才之培养。资国寺历来与名人高僧有缘,清代宰相孙将鸣为寺题咏“浮生若梦谁非寄,到处能安即是家”;状元王寿彭咏题“清香满室佛入定,明月出海天为高”;近代高僧园瑛老法师为寺题写“无法向人说,将心与汝安”。清末著名高僧谛闲大师,前来福鼎募缘。住锡该寺设学讲经,是为资国寺办学之开端。
资国寺因山状似莲花,素有“莲花曙月”之美称,为桐城八景之一。山门分为前后两进,后山门为民国28年重建,保留了民国年代的建筑风格。前后山门之间,是放生池、盆景园、滴水观音等人文景观,88座佛塔环绕池旁,与水天交相映衬。
资国寺于号(农历九月廿七)举办了千僧斋盛会。此次千僧斋盛会由温州、晋江、福鼎以及全国众居士发起。
上午8点30左右,各地的法师千里迢迢来到资国寺,众位善男信女手持鲜花,燃香,沿着资国寺内红地毯两边排开,恭敬合掌,夹道欢迎,恭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恭诵声如天籁梵音响彻资国寺。
迎面是修建初具规模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西侧为综合弘法大楼,东侧为伽蓝殿、弥陀村、云水堂和五观堂,后侧则是典藏佛门经典及法宝的法堂,法堂后面,则是尚待重修的万塔楼和普门观音塔。
为了让更多人的有缘人能够参与此次盛会,资国寺特开辟了千僧斋热线。当天,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有缘者随喜参加了此次盛会,广种福田。&&&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看世界用眼睛是远远不够的,唯有用心灵,用心灵参纷繁红尘,悟芸芸众生。
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全国各地法师在签到处签到
交流佛法的盛会
几千僧众的斋饭要分好多地方制造
全国各地法师陆续前来
韩国法师专程赶来参加盛会,贤志方丈双手合十,亲自迎接。
贤志法师陪同韩国法师一行前往大雄宝殿
韩国法师一行在大雄宝殿敬拜佛祖
贤志法师向韩国法师一行介绍资国寺
贤志法师向韩国法师一行介绍千僧斋盛会
中韩两国法师携手步出大雄宝殿
贤志法师带韩国法师一行参观资国寺
韩国法师一行在资国寺五观堂
韩国法师随行的小信众跪拜贤志法师
贤志方丈与界如法师
上午10点,信众如潮水般涌向大雄宝殿。
法师们前往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庄严之地,平日不允许摄影,我们经特许进入大殿拍摄纪录佛门盛事。
各位法师在大雄宝殿内等待上供
各位法师在大雄宝殿内等待上供
各位法师在大雄宝殿内等待上供
温州郑秋兰居士(右一)率领信众前来上供。
大雄宝殿外也依次有序站立各地法师、居士。
郑秋兰居士(前二)代表温州信众走在队伍最前面准备上供。
贤志方丈带领韩国等地法师步行登上大雄宝殿
贤志法师在庄严的经咒唱诵中,拈香祈福。
众法师和居士善信们笃实虔诚的礼拜,愿六道众生得到利益,暂缓受苦,得听佛法,超升净土。
恭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恭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但只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靠著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究竟必登涅槃彼岸。
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无所取著,犹如虚空。
贤志法师在庄严的经咒唱诵中,拈香祈福,居士善信们笃实虔诚的礼拜,愿六道众生得到利益,暂缓受苦,得听佛法,超升净土。
本来法本净,因昧分别起,念念不昧时,心心从此止。
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
如来劝人称念佛号,正摄伏一切妄念归于一念,念至一念不起,自然证见阿弥陀佛。
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
净土的信仰确为佛法上,一切大小乘各宗派均有的佛国理想。
有心无相,相自心生;有相无心,相从心灭。
诸法因成,一切有情,俱时因果,异时因果,三世善恶,如空中云。
&10.30分左右,在资国寺住持贤志法师的带领下,众僧人接受供养。
供养僧人,能够让人生起恭敬心、培养佛田。供养僧人的功德是很大的。
经云:“僧如大地,能长养一切善法功德。”
众僧人列队接受供养,其场面浩大感人。
经云:“殊胜妙宝大德僧,长养众生功德种,能与人天胜果者,无过佛法僧三宝。”
贤志法师带领众僧绕大雄宝殿,接受信众供养。
贤志法师带领众僧绕大雄宝殿,接受信众供养。
两千多位僧人绕大雄宝殿,有序接受信众供养,用时近一个小时。
僧人绕大雄宝殿一周,许多角度都有信众等在路旁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
有些世俗之人觉得供养僧人有问题,僧人有手有脚,他们不是会做法事,得到薪水吗?为什么要靠一些居士来养他们,他们这样算什么,不是不劳而获吗?其实施主给予出家众四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出家众给予施主法供养(讲经说法、传道、解惑、授业),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有一天,佛陀来到一座村庄托钵,正在耕田的农夫见到佛陀,就说:“我以自己的力量耕田下种,以供饮食,沙门瞿昙你也应该这样做。”佛陀说:“我也自己耕田下种以供给饮食。”农夫怀疑地问:“我都不曾看见沙门瞿昙驾牛耕田除草,为什么瞿昙要说‘我也自己耕田下种以供饮食’?可否为我讲说您的耕田法?”佛陀以偈回答:“信心为种子,苦行是时雨,智慧为犁轭,惭愧心为辕,正念自守护,是则善御者,保藏身口业,如食处内藏。真实为其乘,乐住无懈怠,精进无废荒,安稳而速进,直往不转还,得到无忧处。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如是耕田者,不还受诸有。”农夫一听,欢喜赞叹佛陀是位真正善于耕作的人。
供养僧人,是在给自己种福田。世间只要还有一个穿僧袍的人在,无论他修持如何,那都是众生的福!见到穿僧袍的人,我们就是见到了本师释迦牟尼佛!
虔诚的郑秋兰居士带领温州信众供养法师,向两千多位僧人一一赠送红包。
供养僧人,是在给自己种福田。世间只要还有一个穿僧袍的人在,无论他修持如何,那都是众生的福!见到穿僧袍的人,我们就是见到了本师释迦牟尼佛!
供养僧人,是在给自己种福田。世间只要还有一个穿僧袍的人在,无论他修持如何,那都是众生的福!见到穿僧袍的人,我们就是见到了本师释迦牟尼佛!
供养僧人,是在给自己种福田。世间只要还有一个穿僧袍的人在,无论他修持如何,那都是众生的福!见到穿僧袍的人,我们就是见到了本师释迦牟尼佛!
&11.30左右,两千多位僧人过堂共用罗汉斋。过堂是佛教传统的用餐方式,非常简朴并且庄严。
1946年,资国寺住持圣训法师致力于兴教育才,开设闽东佛学苑、佛国书画院,设立“圣训佛学教育基金会”,现任当家主持贤志相继事主后,卓树道风,振兴寺宇,树立“文、教、净、慈、禅”五大弘法理念,创办促进信众入门的佛教内刊《音声海》,传播佛教文化。图为资国寺图书馆
资国寺历代名僧辈出。清代福钦和尚徒孙博忠老人当山住持,受知县委充僧会司司长,戒行精严,道风大振。光绪乙酉岁,各届人士赠匾曰:“法门领袖”,深得各方敬仰。继博忠老人之后住持为宗任、昌住、融位等名僧。民国三十五年( 1946 ),由福鼎县佛协会理事长圣训法师住持。 1992 年以来,圣训法师得力弟子释德清、贤志相继事主后,卓树道风,振兴寺宇,兴建观音楼、法堂、僧寮、斋堂等。并修建三公里公路,由桐城乘车可直到山门。图为圣训法师舍利塔和纪念馆。
&&&&&&& &198019832001163595&
&&&&&&&&1992
&&&&&&&& &
紧靠圣训法师纪念馆的“福寿园”,是一座非常别致的“人生后花园”。常理中这个地方总带几分凄凉,可这里游人络绎不绝,拍照的拍照,留影的留影,美丽的景致人让人们忘记了生死。整个福寿园错落有致,以经幢为核心,借三层白石莲花托座,二十四孝典故,一卷心经,六方佛像,六方佛号展示传统美德和佛教精神。细看园林中的墓碑,一碑一品。形态各异又基本是名家手笔,既是碑记又是书法艺术的碑林。
佛经说,绕塔有五种功能:
()后世得端正美好姿色;
()得声音妙好;
()得生天上;
()得生王侯家;
&&& 资国寺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是“弥陀村”。
& “弥陀村”是资国寺慈善事业的主体部分,是为学习佛道的老年人提供的一个修行场所。在这里只需要交非常有限的押金和菜金就可以住宿养老。在“弥陀村”有佛法的熏修、完善的医疗保健、科学的营养食谱、成为老年人心灵的净土。同时又可以引导子女以正确的理念来报父母恩。真正做到现实意义中的父(母)慈子孝,还为社会承担了一定数量的老龄人口“老有所养”的问题。“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精神,资国寺的僧众们,正以佛教特有的奉献精神默默地做着入世的事业,为佛教的发展和社会的祥和安定,贡献着一份特殊的力量。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
:窝窝头&( 11:12:27)&
请问何时何地再举办千僧斋,弟子愿意参加供养。弟子QQ:.感恩。阿弥陀佛。
:云淡风清&( 15:09:25)&
佛界盛会啊,只有太平盛世才有这样的盛况。说明年景不错。
:珍珠天堂&( 15:26:23)&
场面宏伟大气,角度变化,远近搭配到位,学习了。
:章鱼&( 10:31:16)&
大师拍法师,规模宏大,看了真是叫绝哦。
:方轲&( 15:58:09)&
大师拍法师,规模宏大,看了真是叫绝哦。
:方轲&( 15:58:07)&
每一次静静地看萧老师的作品,真是心灵的一次震憾,很多是我感兴趣的,长见识了!!
:杨宗稿&( 19:21:08)&
大片。萧老师是和康师傅一起去的吗?
:&( 17:54:23)&
气势不凡~~~非常欣赏!周末愉快~
:&( 22:41:21)&
盛会,精彩记录!
:&( 19:45:26)&
33 篇, 4 页 1
(必填)&&&&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发表(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莲居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