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人梦见拉屎梦见有人供养自己,请大师求解

&p&我们学佛还是应该循序渐进,踏实一点,对于末法时代众生障深慧浅的状况,要有自知自明,佛经上讲的那些菩萨境界,离我们这些薄地凡夫的距离还是比较遥远的,如今这个时代,有多少人能读了经中偈子,就能当下证悟其中的境界呢。&/p&&p&无论学佛还是做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理性能力,对于自己的根性以及所处的时代条件,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最好能有相对正确的认识,不要一上来就把目标定得过高,否则很容易产生挫败懊恼的情绪,不利修行,反成障难。&/p&&p&释朗泉师父的回答非常实在,且理性、善意,让人赞叹。&/p&&p&性欲,无论对于在家众还是出家众,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稍有懈怠,就会犯。按照佛法,如果要完全做到没有一点性欲,连潜在的都没有,断得干干净净,必须完全证得“一切智”的三乘圣者,才可以做到,换句话说,没有证到这种智慧的凡夫,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断除性欲的。&/p&&p&佛法讲要想真正对治烦恼,得证得法界体性以后,用认知法界体性的一切智去修行,就可以把烦恼断尽。这种一切智,又包括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别智两种智慧。根本无分别智,用途就是暂时体会到涅槃,确立你对佛法的正信。因为这种涅槃实际上包含了你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一切问题它都可以解决。后得智有什么用呢?玄奘大师讲,后得智用来断烦恼。很具体地讲,比如一个见了道的人,在路上看见一个极美、极性感的女性,他还是有俱生的烦恼,马上会发生反应,发生反应怎么办呢?他拿慧眼去看,她马上就变成毕竟空,这个时候他的烦恼马上就会转化为菩提。比如说生气的时候,他马上觉得我生气了,用慧眼一观,肝气马上转化,速度很快,这样才能断烦恼,直到证到阿罗汉果,就能完全保任涅槃的状态不失,烦恼也就断尽了。如果题主只是想通过学习、理解一些道理,通过理性来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因为道理的力量是很弱的,而性欲是生理上的烦恼,无论你学习了什么道理,它还是会发生反应。从这个方面也说明涅槃的可贵之处,佛法讲得很清楚,唯有涅槃,才可以根治烦恼,其他任何方法都不行,这也是为什么佛教把“般若”比作无坚不摧的利剑,因为只有凭借此慧剑才能斩断烦恼。&/p&&p&断烦恼在佛教的修行中是有次第的,如前所述,在没有见道以前不讲断烦恼,佛法也讲得很清楚,一上来就断烦恼是不可能的,因为强制断的话只能增益烦恼,它会形成副总用。佛教讲“见道起修”,断烦恼是见道以后修道位上的事情。如果从圆教来讲是不断烦恼的,不断烦恼而入涅槃, 这是《维摩诘经》里讲的。圆教是这样对治的,它只在根本无明上下功夫,不在烦恼上下功夫。烦恼的根转化了,烦恼自然转化了。如果故意要断的话,还是以烦恼为实嘛,断不了的。所以大乘的修行人,不应该在断烦恼上下功夫。因为你想断也断不了,反而给自己形成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了。尤其是在家众,主要应该在发菩提心,为众生服务,怎么获得正见,怎么获得般若,在这些上面下功夫。&/p&&p&有好些提倡修不净观来作为对治性欲的,但是现在的人修了以后会发生一些副作用,尤其是修成以后,他看别人都是一具尸体,一具正在腐烂的尸体,有的发精神病了,有的感到非常不舒服,甚至厌世厌身,导致自杀的,当时佛陀时代就曾有60个比丘因为修不净观自杀了,并且,修习不净观,由厌恶异性,可能导致同性恋癖、恋物癖等性心理变态,佛教律藏中便载有多起僧尼性心理变态的事例。&/p&&p&现在的内观禅就是修四念处,将四念处简化,把里面一些宗教性太强的内容,比如身念处的核心是观身不净,他们把观身不净取消了,就只是观自己对身体的感受无常、苦、空、无我。&/p&&p&性欲这个问题,是学佛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当代一位大德讲他曾请教过不少佛教界的僧人居士,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一样的,没办法解决,只有见道后才能真正断。平时采取的一些方便,也只能是如石压草,只能作为没有证到般若的情况下的勉强采取的一种方便而已。就拿不净观来说,真正对佛法有一些研究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个并不是什么高妙的法门,就是以尸体为曼陀罗(模型)进行的一种观想对治,这种方法在现代心理学上就有,叫做脱敏疗法。不净观,不仅可能会导致厌世自杀,然而,你即使修成就了,修行到一定阶段,性欲爆发特别强大的时候,会出现“纵是白骨也风流”的情况,换句话说,就算你把某位美女观成了腐烂后的白骨,你还是压制不住,你对这幅白骨还是会有性欲。所以,对于任何佛教徒来说,快速地证到“一切智”,才是修行的当务之急。&/p&&p&要想在修行中处理好性欲这个问题,“四念处”中的“身念处”,还是很有必要修一下的,即使不花很大精力,多多少少还是应该修一下,因为身见,可以说是众生无量劫来根本性的一种执着,如果完全不修这个,对见道肯定是有阻碍作用的。&/p&&p&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深研教理,见地到达一定水平之后,对佛法的甚深理解自然就会开始在生活中对凡夫的颠倒妄想起作用,形成一种直觉的智慧:观照般若,这种般若虽然不如实相般若那样可以瞬间消融任何烦恼,但是已经具备一定的对治作用,虽然一开始,可能就如同一缕非常细小的光线,力量极其微弱,但是在生活中时时观修,会越来越强,到后来对性欲有很强的消融作用,继续修行,直到见道,证得实相般若,就有了根本对治的方法了。&/p&&p&当然生活中也需要有一些措施来保障,比如尽量避免独处静室,不要让自己闲下来,将所有精力用在学业相关和修行相关上,如果不是学习或者工作的需要,可以考虑少上网,等等,这些释朗泉师父在文章中都有所提到。&/p&&p&在淫欲处理方面,相较于在家众,出家众肯定是有明显优势的,毕竟生活的环境就不一样,而且寺院在这些方面,有多年的经验,无论在管理和教导方面对出家众持戒都能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p&&p&另外,提到戒淫,不得不谈一下禅定,出家众与在家众不同,禅定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必须强调不淫,不淫戒可以说是戒律当中的重中之重,与在家众不同,僧人的戒律中,没有正淫的说法,如果持不好不淫戒,要想证入初禅以上的正定,是不可能的。&/p&&p&佛的传记里讲,佛拜了两个外道师,修了无所有处定与非想非非想处定,把四禅八定都修完了。修完后,佛发现“此中无有解脱之道”。就是说,禅定是不能使人解脱的。但是它是一种技术,是达到解脱必须要的一种技术。声闻乘戒定慧三学,定学是中心,是一种调控心的一种技术。&/p&&p&这种技术对在家人和出家人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家人可以不修禅定,尤其是不修禅那,因为对于大多数在家人来说,没有修的条件,想修也修不成,所以《优婆塞戒经》里面《禅波罗蜜》这一品,讲在家人修什么禅定呢,就是四念处里面的心念处,它不是一种禅那,是时时刻刻明觉自己的心理活动,是在哪一种烦恼,是舍,是善心还是不善心所,在家人适合修的就只有这一种。 这种也不一定要打坐, 因为修禅定有它的条件,在家人不具备证入四禅八定的条件。四禅八定主要是针对出家众的,极为重要。《阿含经》和戒律里都讲,出家人的正业就是“一禅二诵”。禅就是修禅定,就是“圣默然”,圣默然专门指的是色界第二禅;诵也叫做“圣讲说”,就是学习佛教的经论或者互相讨论佛教的义理。出家人的正业,只应该是这两种, 其他的就是不正业了,甚至你修建寺庙、行医、练书法、画画、搞音乐,严格按照戒律来说都是不正业。&/p&&p&为什么要把禅定放在第一呢?因为禅定对出家人非常重要,出家众的修行方式是独身、禁欲。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都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对照组研究,现在的出家人都很少看过这些资料,一般的佛教徒也都不太了解,看了以后可能对信仰是非常不利的。他们有非常具体的事例,对照组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凡是独身的人,身心健康都要比有美满家庭生活的人要差,寿命要短,发生疾病的概率要高。中医也是这样看的,西医现在也是这样看。尤其出家人很多都不知道这一点,它都有非常详细的指标。佛教不是不知道这些,佛教有佛教的方法,就是用禅定转性能量为菩提。&/p&&p&禅定进入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因为超越欲界还不到色界,所以道教叫先天状态,没有阴阳。 在这种状态下先天气从下丹田发生。先天气与后天气性质完全不同,是炼丹的药材,上药三品精气神,先天气是最根本的。先天气从督脉升上去以后从热变凉,气充满头脑后自然就进入禅定了。上去的是什么呢,就是性能量,道教叫原精,密教叫白菩提,实际上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生命之本。因为人都是淫欲而生,从父亲那儿秉承的精叫元精,从母亲那儿秉承的血是阴性的血,分别从左右二脉而走,只有中脉走先天的气,但是常人的中脉生来都扁缩不通、如干枯羊肠,只有达到先天状态以后中脉自然而开,道教讲叫做中黄正脉,或督脉,是非常秘密的。先天气从中脉进入头脑,像输液一样,一点一点的,清凉的,滴下来以后,渗水进心,熄灭心火,进入禅定。这就相当于道教讲的炼精化气,相当于从未到地定到初禅的境界。如果是情窦未开的男性16岁,现在是14岁,女性12、13岁的时候,这时如果有非常正确的方法,一般是观息的方法,在明师的指导下修这种禅定,可以在很短的时间进入二禅,就是圣默然。方法要正确,年龄要在那个阶段的时候。如果过了那个时间,情窦一开,这就比较难了,到中年以后就相当难了,要经过好几年,老年基本上就没有可能了。 一方面是把性能量转化为智慧的能量,大脑功能就增强了,悟性和专注的能力都增强了,会感觉到清凉的气从头里进去,各种能力都会提高,确实益智的效果是非常好的。&/p&&p&禅定时下丹田发热,有的时候它超过50度,功夫好的人肚皮上都可以煮鸡蛋,可以烙饼子。当代崂山的一位道长就讲,他年轻的时候肚子上就可以煮熟鸡蛋,还可以烧开水。精子39度就被杀死了,只要精子在,外界有性信息的干扰,就会有性欲和躁动。所以僧侣的戒律里面,走路的时候都不得看那些,因为看了以后会接收信息,佛教的戒律制定得非常科学,一接收信息身体里面就自然会制造精子,它是一种化学物质,无论如何是控制不住的,自然会产生淫欲,产生的时间大约在正子时,在四川大约是凌晨1—3点的时候。所以僧尼戒律里面,这时候必须要经行,要修禅定,然后到太阳出来这个阶段你不能睡觉,因为一睡觉就制造精子,制造精子以后待不住。如果强制性地用戒律去压抑欲望的话,时间长了以后,身心都会形成障碍。&/p&&p&但是,如果修禅定达到初禅以上,因为气走到每一个细胞以后,身体上引起一种快感,佛教禅经里也有描述这种快感,总之是非常舒服,比性的高潮要舒服得多,身心都很畅快,也很有精神。这样的人自然不会去谈恋爱或拿钱去干什么,就是倒给多少钱让你去干什么都不会去干了。南怀瑾居士讲初禅还不大行,到二禅完全转化,性能量完全转化为智慧能量,而且身心两个方面得到的快感更大。所以,《阿含经》里面描述佛世的那些比丘,在家人为什么要尊敬他们、供养他们,因为住在禅定里,他们的气色不一样,经里描述他们“颜色鲜洁”,气色很好,和一般的俗人截然不同。再者,饮食和睡眠大大减少,经里说是“一抟食”,就是五口饭。如果不证入禅定,五口饭哪能够吃呢?证到二禅的人,几个月不吃东西都可以,睡觉一天睡二、三个小时就可以了。我的一位校友,十几岁就证到四禅八定,天眼通、宿命通都有,他同龄人还在念初中的时候,他就已经上大学了,他一个月吃一个馒头就可以,睡觉也就是每天晚上二、三个小时,而且冬天穿着单衣在阳台上打坐,御寒能力也大大提高,这就是禅定的效应。人大宗教学的博导方立天也很看中他,希望他往佛教学术方面走,后来他做了一阵,发现学术跟修行是两码事,学术讲究创新,而佛教的修行,“离经一字,便同魔说”,就转行做了其他专业,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在一个佛学书院里学习佛法,据该书院的院长讲,曾推荐该校友阅读大藏经和续藏经,上万卷,一般人一辈子也无法看完,结果他用一周的时间全部读完了,他看书都是用天眼通的,学识非常渊博,精通多国语言,现在也算社会的精英阶层了,在一所著名大学做教授,在其所在专业领域也是小有名气。当然对于这样的人,院长也不得不感叹,人和人是没法比的,只能说人家前世就有积累。&/p&&p&如果证到二禅,相当于道教说的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个阶段,道教看来这种人基本上成就地仙和神仙,基本上佛世的比丘都是地仙和神仙。而且这些人基本上全部都证到初果以上,大概阿罗汉要占到三分之一以上,所以是一个圣僧的团体。如果说不具备证到二禅以上,或者能够见道的根器的话,磕破头也不会让其出家。先要观其根器,因为不是所有的人按照同样的方法都可以证到的,前世要有定根,定根和慧根都很重要,否则修不到。以后慢慢就变了,出家也职业化了, 实际上你让大家都去修, 把南传佛教最好的方法教给现在的出家人去修,那肯定比汉传佛教要强,修禅定的见效要快一些,但是能够证到初禅、二禅的人也是很少的,智慧上也无法与大乘相比。现在缅甸帕奥禅师那里的中国出家、在家人一二百人也还是有的。我们学校一个女博士生在帕奥禅师那里待了三、四年,不但是没有证到,而且身体也弄得不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一个女居士,她的根器特别好,曾经证到过四禅,而且一年把汉传《大藏经》看完,半年把南传《大藏经》看完。确实根器非常好,慧根和定根都特别好。最后,她发现南传佛教确实是小乘,而且是我执和法执都不能彻底破掉,她的见地是属于华严,就回来了。现在修禅定就是这么个时代。&/p&&p&汉传佛教如今主要是禅宗和净土宗,禅宗是修般若,不是修禅定的,是见了道以后再修一行三昧,也可以修四禅八定,但是不一定都修。所以,有人讲,中国佛教界从宋代以来几乎没有一个人修到四禅八定的,这虽说得绝对,但修到四禅八定的人肯定是很少的。净土宗不修这个,是信愿念佛往生,念佛三昧证到以后也可以发初禅二禅,但是弘扬净土宗的大师都不这样讲,这样讲了以后能够实修到念佛三昧的人,从古到今都是很少的,所以这个问题对当今的佛教徒很不现实。从念佛证到三昧,从参禅能够到四禅八定,对大部分人来讲都是不太切实的。但是不这样的话,出家人是很难当的。不禅定的话,身体就不大能够弄好,你的精神状态,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始终是隔靴搔痒,在佛学院给人家讲课也不可能讲得太好。所以,这一点对出家众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p&&p&包括现在藏传佛教流行的好些法,基本也都是不完备的,都不是原来密法的本来面目,传这个法的上师,合格的上师最低是见道以上,这样的上师好久就没有了,他编的法本都是不完备的,他把密法里面最心髓的东西都取掉了。当今藏传佛教的一些活佛上师,你不了解他的时候,觉得他名气很大,肯定见地和修行都很好,等你仔细了解以后就不一定了。现在汉藏两地基本上都是这样。所以拿现有的方法要修到正定,虽然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可能性不是太大,只能说可以得到一定的受用。修到正定的出家人,我听说过的是很少的。这种修到正定的出家人在当今这个时代也难, 因为一个人修到正定,整天住在禅定里的话,跟别人坐在一起他也不舒服,因为别人的气浊,他很敏感,他不舒服。要是他在寺庙里讲经说法干事情的话,对禅定的干扰也很大,他就到不了这个定了,晚上打坐就不行,到不了以后他非常难受、非常不舒服。经常修禅定的人被打搅以后气脉慢慢不通,他非常难受。所以,住山的人修得好的真正出山的很少。米拉日巴大师一生都没有出山,终身住在山里。印顺法师的主张我觉得非常实在,他说“不修深定”。弥勒比丘示现了一个榜样,“不修禅定,不断烦恼”。 他把“不修禅定”改成“不修深定”,把“不断烦恼”改成“不急着断烦恼”,非常实在。深定你不修,二禅以上你修也修不到,起码你要有一些未到地定,欲界定,作为一个禅师才好教给一般的信徒。信徒大多数的禅定功夫也高不了多少,达不到初禅以上,他的需求也就是坐一坐能够减轻压力,感觉舒服了,有些病好了。作为法师,修到未到地定,教这些人还是可以的。&/p&&p&是不是说佛法就只有一条路,就是严格按照戒律,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个路子,因为它的目的是证到慧,证到出世间的智,就是一切智,拿一切智才能断烦恼,这个才是佛法的出世间法,也是佛法不同于其他外道的地方。是不是说,必须要通过在禅定的基础上,在正定的基础上才可以得到一切智,才可以断烦恼呢?一般的说法,必须是由戒生定,由定得慧。由戒生定,应该是不能改的,你戒持稍微有点不到位,你修禅定就修不上去。因为戒是很粗糙的心理活动,跟身口意业的活动,你连这个都控制不住的话,你控制更微细很深处的心理活动的话,那更没有可能。进入正定那也是一种福报,你戒持不好,不具备进入正定的福报,因为你还在三恶道里面,三恶道是没有禅定的。禅定是在五戒十善的基础上才可能有的,这是不可以改的。&/p&&p&禅定尤其对出家人非常重要,在今天这个时代遇到了新的挑战。今天社会对出家人的要求不一样,你是宗教职业者, 你所教化的信众一般来说禅定与智慧的根器一般来说都比较差, 他也修不到正定或者果位,他所需要的只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得到一些利益。西方人尤其是这样,你教他打坐,坐一阵他觉得得到一种从来没有的体验,他很高兴。或者是一种心理疾病, 尤其是受到压力或者压抑的心理疾病,现在职场的人多有这样的毛病,他一放松觉得这样很好。现在的人非常实在,是受过科学训练的,他只需要这些。如果你要讲,修哪一种道可以证到正定,可以见道的话……南怀瑾居士讲,“如果他要讲禅宗的话,门前草深三丈”。现代人要的是实用,否则他就入不了你这个门。所以,今天这个社会对佛教的要求,主要是这样的。你看台湾这些,他们已经作出榜样,他们是适应资本主义社会信众的需求,大的山头基本都是通俗弘法,以佛光山作为代表,佛光山的比丘、比丘尼基本上不修禅定。他们禅堂里原来还有一些人,后来就没有人了。服务过多年的比丘、比丘尼允许你在禅堂修一年,很多人修了以后都变得贡高我慢。星云大师讲,“我最好的一个比丘弟子,在禅堂待了一年以后,他出来以后反而教训我”。有的就离开佛光山去学藏密了。在美国有一个很优秀的,星云大师寄予他很大的期望,他最后去学藏密了。他们的方法,就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让你从早到晚不得闲着,像宗喀巴大师一样。都有工作干,反正你在弘法嘛,事情很多,你没有起烦恼的时间和考虑自己利益的时间,这样慢慢在做事情中把身见也有断除的作用,但是即生能否解脱是另一回事了,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了。&/p&&p&随着信众水平的提高,有的信众就是要求修禅定,要开悟,这样的人是有的,根器很利的居士现在还是很有一些,那你不能满足他,就不到你山上来,他见你也不大尊敬,因为他看你没有多大功夫,也没有开悟,他不会供养、尊敬你。所以,今天的佛教是多元的,主要满足信众世俗的需求之外,还是必须要有一个专门教精英,沿着佛教传统的路子能够证到。太虚大师讲过,佛教要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声闻的四果,都要有人证到。因为你的主旨就是这样一个宗教,跟基督教不一样。你讲如果照我这个方法修就能够证到涅槃,证涅槃极大的快乐,永恒的快乐,把生死就了脱了。但是没有一个成功的例子,起码全国应该有几个吧,如果连一个都没有的话,大家对这件事情就难免有疑惑。&/p&&p&佛教承担着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作安身立命之本的文化使命。西方的历史学家也都是这样看的。因为从人类的文化里面找不到第二个哲学如此高深,慈悲和智慧的精神这么鲜明、境界这么高的文化。汤因比讲,能够把全人类连接在一起的精神纽带,需要这么一个精神纽带,他们最后都认为只有东方的大乘佛教能够担当此任。但是有修有证的,太虚大师讲的在四果方面都能够证到,而且具有能应机说法的大智慧,这样的人还是比较缺乏的,政府也希望能培养出来,信众也很希望能培养出来。但能不能培养出来呢?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培养自己,个人想承担这样的使命的话,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培养自己。&/p&&p&可见,当今的在家居士如果对禅定功夫有过高的执着,必然会成为一种魔障,比如一定要证进入正定,甚至四禅,这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如前文所述,在家众主要应该在发菩提心,为众生服务,怎么获得正见,怎么获得般若,在这些上面下功夫,不要过于执着于不淫戒,尽到自己最大努力就行了,有时犯了,也用不着沮丧、懊恼,该忏悔忏悔,忏悔完了继续上路。我们大多数都是薄地凡夫,修行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倘若我们已经彻底完善了,那还修什么呢。在佛眼看来,众生当下与佛无异,都是未来佛,失败是我们修学路上必然会经历的风景,但并不是永恒,就像蹒跚学步的小孩,摔倒了再爬起来,总有一天我们能自由行走。&/p&&p&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后说:&/p&&p&对于当今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佛子,修学佛法,以净土为旨归是必须的。见道位以上的,可以得上品中等以上的往生,如果即生没有见道,也能争取上品下生或者中、下品生,给自己上一个保险。(&b&切记一定不要搞四皈依,否则是得不到三皈戒体传承的,往生基本是没什么希望的。&/b&)&/p&&p&印光大师:&/p&&blockquote&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见之矣。&/blockquote&
我们学佛还是应该循序渐进,踏实一点,对于末法时代众生障深慧浅的状况,要有自知自明,佛经上讲的那些菩萨境界,离我们这些薄地凡夫的距离还是比较遥远的,如今这个时代,有多少人能读了经中偈子,就能当下证悟其中的境界呢。无论学佛还是做人都应该具备一…
&p&对于“命运”,现在人所持的看法,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持宿命论,认为什么都是注定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另一种持自主论,认为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命运,人的一生所有一切完全是由自己的意志支配的,只要努力就能改变,通过努力可以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现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畅销的成功学、厚黑学,普遍就属于这类。&br&&br&这两种看法,实际上是比较极端的。&br&&br&“命”,是宿世所造之业产生的影响今生的力量,比如一个人今生的禀赋、遭遇、愚智、寿夭、美丑等等。那么“运”就是一个人今世的意志,因为人心有能把握业、操纵业的理智、意志等功能。所以,“命运”这个词,说明人一生的境遇由“命”和“运”这两者构成和决定。上述第一种看法,否定了“运”,而第二种看法,否定了“命”。&br&&br&以佛法而言,世上大多数没有修行的人,一生的命运,基本上是固定了的,比如一生之中的财富、配偶,以及寿命之类都属于定业,这类人很容易随既有的业力运转而走完一生,这就是被‘命’所‘运’,改变命运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业的果报不但决定造业者现在所承受的一切,决定造业者未来、临终、死后、来世的去向,而且还能决定造业者的心理模式、心理素质。所以很多人在面临多种选择时表面上有自主性,然而其选择还是受“业力”形成的性格和心理模式所制约的,即被“命”所制。所以这类人的一生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由宿命所决定。&br&&br&佛教认为众生可以通过修学智慧(主要是出世间智慧),忏障积福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叫做‘运命’。佛教相较于其他宗教,改命的力量最为强大,因为佛教不仅像其他宗教那样强调止恶修善,反省忏悔自己的过失,关键在于其大多数修行都与般若相关,而般若是不共外道的,菩萨行六度中,除般若之外,其余五度的内容: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其他宗教都有讲,但是其他宗教中的这些内容,跟佛教的这五度,还很不一样,因为佛法中所讲的这五度皆以第六般若(智慧)度,为前的导首,般若度在经中喻为头、目,前五度则为足。六度在修行时都必须以般若智慧观照所修、能修、修行“三轮体空”,不起对相、名、人我、功德乃至空、解脱成佛等的执着。只有以三轮体空的无所得心去修行,才能叫做堪以抵达涅槃彼岸的“波罗蜜多”。佛教中这些与般若相关的修行,都包含实相的力用,即使多劫的重罪,都有灭除的效果。&br&&br&尽管如此,佛教并不认为一切重大定业都可以完全可以不受。佛典中说,以佛力之大,亦难卒灭定业,但也非绝对不可灭,只不过消灭转移的因缘难具罢了。智者大师《法华文句》卷十谓“若其机感厚,定业亦能转”,肯定深厚的非常机缘和大感应,可以转、消定业。&br&&br&&/p&&p&《优婆塞戒经》说,依佛法修行,只有修到阿那含(第三果)和阿罗汉果,才能转应后世重受的欲界重业果报,在现世提前受报或从轻受报,轻业不受,不是一修行便可转、消比较重的业报。按大小乘所说修道阶位,修行者观修实相,当达到见道前“四加行位”的第三位“忍位”时,便已转、消重业,不堕恶道,继而入见道位以上,便永断恶道之因,再也不会堕入地狱等恶道了。&/p&&p&&br&&/p&&p&至于佛教所设各种忏悔灭罪法,虽可奏效,但经论中还是强调作了恶业之后忏悔而净,与注意防护不作恶业的清净,两者大有差别。《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若破犯杀、盗、淫、妄的“根本戒”(性戒),虽然可以通过深重忏悔灭罪后,重新受戒,但障碍现生证入菩萨初地。这就避免了业可转消说可能产生的“今天先尽情作恶,明天再忏悔念经持咒以消灭恶报”等副作用。&/p&&p&&br&&/p&&p&如果不能如实认识业的因果本末,以理智、智慧自主其心、自主其业,则心灵必定会被自己造作的业力枷锁所系缚,命运会被自己所发动而异化了的业力所主宰。&/p&&p&&br&&/p&&p&佛法对“命运”的认识可谓深入透彻,我将题主的问题拆分为二,从佛法的角度来谈一下“命运”:&/p&&p&&b&1.命运是如何产生的?&/b&&/p&&p&&b&2.为什么命运可以更改,改变命运的原理是什么?&/b&&/p&&p&&br&&/p&&p&答:&/p&&p&&br&&/p&&p&&b&“业”:众生命运的决定力量&/b&&/p&&p&&br&&/p&&p&业力因果(略称“因果”),是佛法“二谛”之一“世俗谛”的主要内容。与多数宗教将人生苦难和命运的主宰乃至世界和人类的创造者说成是神明不同,佛法中明确指出:三界一切,业力所造,人生诸苦,以业为因。“业”,被佛法认为是延续生命进程、推动生死轮转的直接动力,众生命运的决定力量。&/p&&p&&br&&/p&&p&&b&发起业的前提是“思”&/b&&/p&&p&&br&&/p&&p&“业”的释义是“造作”,《俱舍光记》卷十三解释:“造作名业”。造作,即有意识地发起行动、活动、运作,现代汉语仍把有目的地做什么叫造或作。有意识,用佛教术语来讲,即先要有心所法(心理活动)中“思”的发动,“思”,即思虑、思考、决意。《阿含经》中,一般说业有三种:身业、口业、意业。实际上,身、口二业中,也必然有思或意业,是意业之果,名“思已业”。思,可谓佛所说业的最重要特性,因而有“业即是思”的说法。业是心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意欲、决意及其引发的身、口、意的活动,谓之“故作业”(有意的造业)。无意识的行为,佛学不称为业,如走路时无心(无意识)踩死虫蚁等,不得杀罪、不受业报。《中阿含经》卷三《思经》佛言:&/p&&blockquote&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blockquote&&p&&br&&/p&&p&&b&从造业的处所,分为:身、语(口)、意三业&/b&&/p&&p&&br&&/p&&p&身业指身体的动作、行为,语业指语言及写文著书念咒歌咏等,意业纯属心理活动,主要指遍行心所中的“思”,即思考、决定。&/p&&p&&br&&/p&&p&&b&三种意业:&/b&&/p&&p&&br&&/p&&p&关于思或意业,又有三种之分:一审虑思,进行考虑;二决定思,经考虑而做出决定;三动发胜思,直接发起言语动作及正在言语动作时的思虑、决意。&/p&&p&&br&&/p&&p&&b&从伦理角度,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b&&/p&&p&&br&&/p&&p&无记业,谓不属善不属恶,无法判定其道德属性,故名无记(无法归于善恶两边之任意一边)。佛教判定善恶业的标准,是视业所引起的后果对自他今生后世的损益而定,凡能招感对自他今生后世有益、受乐得福的可爱果报者,为善业,反之,能招感对自他今生后世无益有害、酿成苦果的业为恶业。《成唯识论》卷五释云:&/p&&blockquote&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blockquote&&p&受善恶报的前提是要有烦恼,由惑(烦恼)造业,才有苦果。所以恶业仅属于有漏业的范畴,而修学佛法,完全证到一切智,断尽烦恼之后,就再不会造恶业,所以完全证到一切智,断了人我执的三乘圣者都是不会造恶业的。&/p&&p&&br&&/p&&p&&b&从造业之心是染是净的角度,分为:有漏业、无漏业&/b&&/p&&p&&br&&/p&&p&有漏业,指凡夫众生以未离烦恼、我执之有漏心造作的、必然引生异熟果报(来生后世成熟的果报,使人流转五道六趣)的业。众生所造善业、不动业尽管有益于自他,然而总是不离烦恼的根本无明(不明法界实相,即愚痴不明真实事理),不离自我中心的立场及对三界的贪爱,故亦属有漏,必然会引生三界异熟果。如尽职尽责,往往是为自己生活得好或出于求取名利权位的需要;行善布施,往往本于获取自己进天堂永享净福之门票的信仰;练功坐禅,不出使自己身体强健及享受气功快感、获得神通异能等目的。总之,其造业的心和所感果报皆不出世间,不离烦恼无明,故名有漏。&/p&&p&&br&&/p&&p&无漏业,指已断烦恼我执的圣者以离染的无漏心所造作的、无异熟果报的业。&/p&&p&&br&&/p&&p&&b&从业所感果报的角度,分为:福业、非福业、不动业。&/b&&/p&&p&&br&&/p&&p&能招感幸福果报的称福业,即善业,又称“顺乐受业”;能招感不幸福果报的称非福业,又称“顺苦受业”;坐禅入定,令心寂然不动,能感得色界、无色界的果报,称不动业。&/p&&p&&br&&/p&&p&&b&从个体与群体的角度,分为:不共业、共业&/b&&/p&&p&&br&&/p&&p&唯某一个体所造而独自所受报的业为不共业,群体共同所造而共同受报的业为共业。还可以分出不共中共业、不共中不共业及共中共业、共中不共业。《佛学今诠》将共业与不共业分为七个圈,从最外层向中心依次为:极共业圈(一切生物)、大共业圈(人类)、国族共业圈、各别共业圈(集团)、不共业圈(家庭)、极不共业圈(夫妇)、最极不共业圈(个人)。业力圈之范围越大,越是难于转变。&/p&&p&&br&&/p&&p&&b&由贪爱等烦恼引起生死苦恼的三大程序&/b&&/p&&p&&br&&/p&&p&由“惑”(烦恼)起“业”(身、口、意的活动),由业感苦,惑、业、苦三者,循环往复,如车轮转动,永无停息之时,乃佛学对众生生死流转因果的集中概括。《大智度论》卷五谓烦恼、业、苦三事“展转互为因缘”。《成唯识论》卷八云: &/p&&blockquote&生死相续,由惑、业、苦。&/blockquote&&p&&br&&/p&&p&惑,谓迷惑不觉,指不明真实事理,与“无明”、“痴”相近,或为妨碍真实觉悟的一切心识作用之总称,常用作烦恼的别名,所谓“发业润生,烦恼名惑”。&/p&&p&&br&&/p&&p&至于什么是真实事理,佛学诸家有深浅不同的解释。一般而言,对善恶因果和一切现象缘起无我的真实无知,为能作有漏恶业根本起因的无明。如走私、贪污等恶行,其根本原因是以为只要做得巧妙,便可逃过法网,不相信必得恶报,虽精于作奸取巧,却愚于因果报应之真理。一切有漏业,终归以迷昧于诸法无我真实的我执、法执为根源,我执,又称“人我执”,谓执身心、社会角色及属于我的东西为真实自我;法执又称“法我执”,谓执所认识的物质财富等一切现象为实有,或物质等离心识而实有自体。我、法二执的厚薄,与恶业的大小成正比,造作重大恶业者,如杀人抢劫贪污盗窃等罪犯,追究其犯罪原因,无一不是因太过于自私(我执特重)及把钱财物质权位等看得太重(法执特重)。一般而言,我法二执深厚,太自私及将钱财名利权位看得太重的人,容易做出损人利己的种种恶行,其人格较为卑劣低下。而多作利他济世之善业者,其我法二执一般较为轻薄。&/p&&p&&br&&/p&&p&&b&能引起有漏业的诸烦恼惑生起的因缘&/b&&/p&&p&&br&&/p&&p&关于能引起有漏业的诸烦恼惑生起的因缘,《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卷四说有三因: &/p&&blockquote&谓烦恼随眠未永断故,顺烦恼法现在前故,不正思惟现前起故,如是烦恼方乃得生,是名缘起。&/blockquote&&p&&br&&/p&&p&烦恼之依因,是心识仓库中潜藏的烦恼种子(随眠);烦恼生起之缘,是能生起烦恼的境和事,如可爱的东西、财物等;烦恼之近因,是不正思惟——不正确的作意、思考。《瑜伽师地论》卷八归纳烦恼生起的因缘为六种: &/p&&p&1、所依,指阿赖耶识中储藏的无明、烦恼种子。&br&&/p&&p&2、所缘,所认识、接触的人、物、境、事。&/p&&p&3、亲近,亲近父母、师长、朋友等,接受其影响。 &/p&&p&4、邪教,接受某种不正的教育、教唆、教义、劝诱、社会影响等,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p&&p&5、数习,由反复多次的言行而形成作恶的习惯。&br&&/p&&p&6、作意,对某事物的注意及对境临事时的考虑、决定,具体指“非理作意”(不符合真理的思考)。&/p&&p&&br&&/p&&p&总之,能作业因的诸惑,是以本人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为因,在社会生活中受家庭、学校、亲友、宗教、社会文化等的影响,由本人的言行习惯所左右,由当事时的作意、思考而生起。人的语言行为,一般说来会由所依、所缘等因缘而形成一定的模式,但也有可能做出不符合其行为模式的事,如聪明人也可能因一念之差而说错话、做错事,惯偷在某些场合也可能不偷。善业有时也可能出自恶心,如为掩盖包庇自己的过错或为出名而慷慨捐献等。恶业有时也可能出于善心或无意,如好心做坏事及误杀之类,谓之“业颠倒”。&/p&&p&&br&&/p&&p&&b&业力不可思议&/b&&/p&&p&&br&&/p&&p&业,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造作,具有力量、作用,称“业力”。佛法说业力极为强大、复杂、神秘,“业力不可思议”,乃佛典中多处强调的格言。《大智度论》卷五引经言: &/p&&blockquote&业力为最大,世界中无比。&/blockquote&&p&&br&&/p&&p&业虽然是人有意识地造作,但一经造出,便会成为一种不依造作者意志而转移的异己力量或自然力量,转而成为束缚人承受苦乐、流转生死、不得解脱自在的绳索,称为“业缚”;业力是无情的、中性的、自然的,为一种循自然法则运作的作用力,因称“业天”。业力的强大、不可思议,主要表现在其作为一种强因,必然会按其自身本有的、自然的缘起法则、因果规律,产生其果报,称“业报”、“业果”,业的果报不但决定造业者现在所承受的一切,而且能决定造业者未来、临终、死后、来世的去向,称“业道”;还能决定造业者的心理模式、心理素质。&/p&&p&&br&&/p&&p&若从业入种子能生习气果的角度看,可以说一因能生多果,如现在杀生,形成习性,以后、来生乃至多生多世自然恶习不改,继续杀生,可出生无数现报、生报、后报。从今生现世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禀赋、遭遇、愚智、寿夭、美丑等果报,往往非由前世的某一业所决定,而是前世所造多种业的果报,此可谓多因能生一果。总之,业力果报的方式极其复杂,不可一概而论。&/p&&p&&br&&/p&&p&业力的力量不可思议的巨大,乃至“神通不敌业力”。《增一阿含经》卷二三释迦牟尼佛讲了一个“四仙避死”的故事,有四个兄弟精勤修行,成就仙果,得大神通,以神通知业报成熟,死期将至,乃各自施展神通,以图逃避,老大凌空升腾,老二潜入大海底,老三钻进须弥山岩石中,老四钻入地下,结果四人的神通都敌不过业力,一个也没能逃脱死亡业报的追逐,都死于藏身之处。如《大般涅槃经》卷三一偈所说:&/p&&blockquote&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br&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blockquote&&p&&br&&/p&&p&&b&业因果报定律:&/b&&/p&&p&&br&&/p&&p&佛典中所说的因果律,大略包含有五条定律:&/p&&p&&br&&/p&&p&&b&1.善恶业因必生同类果报。&/b&(有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可能杂乱。)&/p&&p&&br&&/p&&p&《旃檀国王经》载佛言:&/p&&blockquote&行恶得恶,如种苦种;恶目受罪,善自受福。习善得善,亦如种甜,自利利人,益而不费。&/blockquote&&p&&br&&/p&&p&善恶业必生同类果报,还意味着:一个人若既行善又作恶,则其善、恶各自生其果报,不可能互相抵消,不可能用行善的方法消灭恶业之恶报:另一方面,恶业再大,也不能消灭其所造善业之善报。《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佛言:&/p&&blockquote&夫人修福,不与罪合,不共和故,要须方便,令得灭罪。&/blockquote&&p&&br&&/p&&p&谓善恶各有其果报,不相混合,若要消灭恶业罪报,必须用能消灭恶报的方法(修学智慧、修忏悔法等)。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坛经》偈说:&/p&&blockquote&拟将修福还灭罪,应世得福罪还在。&/blockquote&&p&&br&&/p&&p&&b&2.自作自受,不由于他。&/b&&/p&&p&&br&&/p&&p&只能是自作自受,就是至亲如父母子女,也不能互相承受业报。&/p&&p&&br&&/p&&p&《泥犁经》载佛言:&/p&&blockquote&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blockquote&&p&&br&&/p&&p&《无量寿经》佛告诫世人:&/p&&blockquote&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blockquote&&p&&br&&/p&&p&《楞严经》卷八说:&/p&&blockquote&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来自受。&/blockquote&&p&&br&&/p&&p&皆强调自作自受,把行为的责任和后果只归诸于行为的主体。这与中国儒家以血缘家族关系为中心所宣扬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和道教的子孙承受先人罪业的“承负”、基督教人类皆负有人祖的“原罪”说,颇有不同。&/p&&p&&br&&/p&&p&&b&3.业因多类,果报五种。&/b&&/p&&p&&br&&/p&&p&众生所造能生必然果报的业,佛典中从作为生果之因的角度,有二因、三因、六因、十因等多种分类,这里不作赘述,主要谈一下诸种业因出生的果报,佛经中多说有五种:&/p&&p&&br&&/p&&p&一、&b&现法果或士用果&/b&,指当前现世就可得实际受用的果报。&/p&&p&&br&&/p&&p&二、&b&等流果,又称“习气果”&/b&,指善恶业一旦造作,必然会在自己阿赖耶识中落下同类种子,成为能决定以后言行和心理活动的因,会驱使人不由自主地再次、多次重操旧业。如玩过多次电脑游戏之后可能成瘾;偷盗过一次者,多会第二次偷盗。&/p&&p&&br&&/p&&p&三、&b&异熟果&/b&,来生后世成熟的果报,使人流转五道六趣。&/p&&p&&br&&/p&&p&出生五道异熟果的业因颇为复杂,有的业,一个便能招致一期乃至多期生死,有的生死之身由一业所生,有的则由多业所生。人一生多造无数业,死后如何受异熟果呢?论中回答说:&/p&&blockquote&重者先熟,或将死时现在前者,或先数习者,或最初所引者,彼异熟先熟。&/blockquote&&p&&br&&/p&&p&谓极重业、临死时现前的业(近死业、临终业)、一生常作成习的业(习惯业),和宿世积累储备,未生果报而于临终、死后最先成熟的业(累积业、储备业)四种业,决定死后最先受的异熟果,亦即决定死后的去向。四种业中数极重业与临终业,对决定死后去向来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业道经》谓“业道如秤,重者先牵”。古人云:“临终片刻,能胜多时。”&/p&&p&&br&&/p&&p&四、&b&增上果&/b&,指主体的业行对其生存环境发生的作用。佛法认为众生的生存环境,包括地域、时代、气候、物产、人缘、社会生态环境等条件,都是众生业力所感,为业报的一部分,与主体“正报”相应,称“依报”。《增一阿含经》卷四三佛说由十恶而导致十种“外物衰耗”。《业报差别经》佛言:&/p&&blockquote&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blockquote&&p&&br&&/p&&p&五、&b&与他增上果&/b&,指一众生所造的业对他的亲属、他周围的人乃至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如英雄模范的美好言行,能起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大众学习效仿;一人犯罪,则全家人脸上无光。&/p&&p&&br&&/p&&p&&b&4.果依众缘,报通三世。&/b&&/p&&p&&br&&/p&&p&业因虽然必定生果,但因仅为缘起果报诸缘中最重要的一种,尚须待必要的一切条件齐备,才能生出果报。按《中论》等说,缘起一个现象的条件,有因缘(因)、所缘缘(外境)、增上缘(起关键作用的其它条件)、等无间缘(因果相续中间没有停顿)四种缘。具伦理、社会性的业因出生果报,须社造业主体和业所作用的对象之间的因缘际遇等而决定,有一条件不具备,便不得生果,就像植物的种子,不一定即刻便落地发芽,要等到一定的时候,具适宜的温度、湿度、土壤、光照等条件时,才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众生所造业的果报,也未必都能现前或今生现世便能见到,也许要经历长时,或到来生乃至极久远的后世才能成熟。业力果报,要从整个生死轮回的漫长过程去观察,不能仅局限于眼前和今生。&/p&&p&&br&&/p&&p&按佛经说,业因之果报,按其成熟的时间,分为三种报应形式:&/p&&p&&br&&/p&&p&一是&b&现报(现世报&/b&),果报在现前、今生便会成熟,这在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如学习工作,现前便见成效(士用果),信修佛法,不久便身心获益,犯罪违法,现前便遭法律制裁,众人唾弃等。&/p&&p&&br&&/p&&p&二是&b&生报&/b&,今生造业,来生受报,而今生所受果报的因,自然要追溯于前世了。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主要指异熟因、异熟果而言。异熟果,当指生来既定、不容自己选择的诸条件,如所生的时代、地域、家庭,天生的身体、容貌、智力、性格等禀赋。《瑜珈师地论》卷七说:&/p&&blockquote&或有诸业,唯用宿作(宿世所造业)为因,犹如有一自业增上力故,生诸恶趣及贫穷家。&/blockquote&&p&&br&&/p&&p&谓生于恶趣及贫穷家庭等异熟果报,唯由前世的业决定。&/p&&p&&br&&/p&&p&三是&b&后报&/b&,谓今生或宿世所造的某些业,由于诸缘未具,要在多生后世,乃至极为久远的未来,才会诸缘齐备,果报成熟。但不管受后报的时间多长,即使长到多劫之后,只要已种业因种子,便会出生果报,没有不受报的道理。《大宝积经·入胎藏会》有偈子说&/p&&blockquote&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合遇时,果报还自受。&/blockquote&&p&&br&&/p&&p&不能因看到社会上有好人受罪、恶人享福的现象,便轻易说善恶无报,好人受罪,受的是他前世所作恶业的果报,坏人享福,享的是他前世所作善业的果报。&/p&&p&&br&&/p&&p&佛经中说业报成熟时,即便以大神通力上天入地、钻山潜海,也不可能逃脱。所造业不亡、必受果报的原因,是业尤其是与其它众生相关的业,必定会在自他的阿赖耶识中留下种子,种子虽念念灭而作用恒随转,成为一种自然的力量,&br&必然会按照自然力量所遵循的因果法则,成熟果报。就像千年的古莲子,只要种在塘泥中,还会发芽出苗,开花结果。&/p&&p&&br&&/p&&p&佛学还分众生所造业为定、不定两种。&/p&&p&&br&&/p&&p&定业,谓果报已经决定,难以转变。《优婆塞经o业品》云: &/p&&blockquote&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blockquote&&p&&br&&/p&&p&只有具备上述四个特点的才是必受果报的定业,其余不定业,缘合方报,缘不合未必受报。《涅槃经o婴儿行品》说:&/p&&blockquote&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blockquote&&p&&br&&/p&&p&定业的报应,又分三种:&/p&&p&一者报定,肯定会有果报;&/p&&p&二者时定,受报的时间已成定数;&/p&&p&三者报定而时不定,要等到时机成熟才受定报。&/p&&p&&br&&/p&&p&除定业外,其它非以决定心作,作后反悔改正者,属不定业,不一定必受果报。《优婆塞戒经·业品》就定不定,分业为四种:&/p&&blockquote&一者时定果报不定,二者报定时不必定,三者时定果报亦定,四者时、果二俱不定。&/blockquote&&p&&br&&/p&&p&当然,不定业之不定,只是说所作业的力弱,或有可能因其它强大障缘而难得生果,如植物种子成熟得不太好,或有可能会被破坏,便不一定能发芽生长,并不意味业因无报。&/p&&p&&br&&/p&&p&又,结果与动机不同的“业颠倒”及无意中所造成的恶果,如误杀,据《瑜伽师地论》卷九说虽有杀生而无杀生罪,“然有杀生种类杀生相似同分罪生”,意谓这类业与故意所造杀业结果虽同而果报不同,不受故杀的果报,但毕竟造成了重大恶果,也要受与故杀相似的部分果报。&/p&&p&&br&&/p&&p&&b&5.业由心生,回转有道&/b&&/p&&p&&br&&/p&&p&以上四条规律,只是就业力因果的自然规律而言,说因必有果,业必有报。人若知晓佛法,掌握了业力因果律,了彻业由心造,可由心转的本质,再加上殊胜增上缘等“方便”,便可以利用因果律,便可以转移、消除宿世所造恶业的果报。这一问题内涵颇深,留待后面阐述。&/p&&p&&br&&/p&&p&总之,业的力量巨大无比,业的作用神秘奇妙,不可思议。业是众生命运的主宰者,是众生心理素质、心理模式、心灵桎梏的制造者,业不仅带给众生现前的苦乐辛酸、悲欢荣辱,而且决定众生死后的去向和他生后世的际遇。业还是世界的创造者,《华严经o十回向品》偈云: &/p&&blockquote&一切世间之所有,种种果报各不同,莫不皆由业力成。&/blockquote&&p&&br&&/p&&p&不仅众生现前受用的身体、容貌、智商、情商等,乃自己宿世所造业的产品,即大家共依的日月星球、山河大地等生存条件,也是共业所感招,至于田园舍宅、道路水渠、高楼大厦、车辆机器、衣物器具等,更明显是人类业的直接作品。&/p&&p&&br&&/p&&p&&b&改变命运:业有心造,转消有道&/b&&/p&&p&&br&&/p&&p&这是因果律的第五条规律,说的是若依佛法看破业本质的智慧,则已造有漏业可以转变,业力可能摆脱(命运可以改变),这是佛教因果说的真谛所在。若仅见及前四条业必生果的属于世俗谛的法则,而未见及于此,则失了佛法的神髓。《华手经》所载佛言甚至说:&/p&&blockquote&以我所说世间正见、顺生死理、业缘果报可戏论法为上智慧,是人则为毁谤如来及如来法!&/blockquote&&p&&br&&/p&&p&为什么?因为若一切业皆须受报,“则不得有修习梵行、解脱涅槃”。宗喀巴《显密修行次第科颂》云:“因果若决定,众生不成佛”。如果业力因果决定不可转、消,则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造业无量,只能业果相续、生死不休,不可能摆脱业力之束缚,至多是行善生于人天,报尽还堕,岂有横渡生死之流、到达涅槃彼岸的可能性?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三说:佛经和戒律中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是对缺乏佛法之智慧、不知转消业报之道者而言,若有大智慧,得佛法转消业报之道,“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这是《小品般若经释》中所说。&/p&&p&&br&&/p&&p&&b&业报为什么可依智慧而转而消?&/b&&/p&&p&&br&&/p&&p&首先,若以智慧掌握因果法则,则可利用因果律“果须众缘”方能出生的定律,创造条件阻碍业果之出生,便可转移业报。现代高僧太虚法师《真现实论》说:&/p&&blockquote&虽佛亦不能超越及改变于因果律,然若了知于因果律,则能创造善业,和集善缘,生于善果。因不值缘终不生果,故因亦非必能生果。或远其助缘,或别造强因,皆可使此因之果暂不生起或终不生起。&/blockquote&&p&&br&&/p&&p&如人因前世杀生业报,命中本应遭遇车祸夭折,若特别注意乘车安全(远其助缘),依佛法发菩提心,努力护生、放生(别造强因),便能延寿乃至长寿。&/p&&p&&br&&/p&&p&其次,依佛法的智慧观察,则业、因果缘起无自性而本性是空,空故可转,就像一张白纸好随意图画。若业有其不变改的自性,那便没有可转可消的道理了,而且,业由心造。心,在佛家看来是世间最为灵妙、最不可思议、力量最大者。业力虽大,虽不可思议,但不及心力之大,不及心力之不可思议。心,无形无相,却具有创造一切有奇妙能力,潜具诸多不可思议的功能、智慧。&/p&&p&&br&&/p&&p&业虽有束缚、牵引自心的巨大力量,遵循铁的因果规律运作,但终归由心发起,终归为心的活动、心的功用;一切业报,终归为心的果报。如《法句经》佛陀偈所言: &/p&&blockquote&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于辙。 &br&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blockquote&&p&&br&&/p&&p&念善念恶,乃心的活动。业力不可思议,终归是心力不可思议。心不仅能造业,而且还具有能把握业、操纵业的理智、意志等功能,有如实认识业之因果本末的智慧,有比业力更为巨大、更不可思议的自制其心及转移业、消除业的能力。(这就是佛法所讲,命运可以改变的道理,佛教是批判宿命论的。)&/p&&p&&br&&/p&&p&业,虽然力量巨大,却是因缘所生,没有其常住不灭的实体,其性本空,缘起故、空故,具有可以创造因缘转化业的可能性。佛教的全部修行、解脱,皆立足于此原理。若业有实体、其性非空,便没有了修行解脱的可能性,因为众生所造业无始、无量,如《大般涅槃经》卷四十佛言: &/p&&blockquote&若以断业因缘力故得解脱者,一切圣人不得解脱,何以故?一切众生过去本业无始终故,是故我说修圣道时,是道能遮无始终业。&/blockquote&&p&&br&&/p&&p&该经中佛甚至说,若言一切业皆必定得果报者,“当知是人非我弟子!”《优婆塞戒经o业品》说: &/p&&blockquote&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blockquote&&p&&br&&/p&&p&心力虽大,心性本空,与本性空相契合的智慧心,即是真实、绝对,超越时空,不生不灭,超越了因缘生灭的因果界,具有消融一切的巨大力量。《永嘉证道歌》说:&/p&&blockquote&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blockquote&&p&&br&&/p&&p&即应堕入阿鼻(无间)地狱的极重恶业(五无间业),也可因心与实相契合,证入无人无我一切皆空的境界中,于一刹那间被融化消灭。还有,已证实相的佛、菩萨,依实相成就了转、消众生业报的巨大能力,依虔敬信心的净因,仰仗佛菩萨的加持作强大增上缘,也能转、消恶业果报。&/p&&p&&br&&/p&&p&关于业随心转的道理,清代彻悟禅师语录中有一段话,论述颇为精辟: &/p&&blockquote&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则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则能缚心。唯业所感故,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若人正当业能缚心、前境来报一定之时,而忽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来报,定而不定;又心能转业,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能缚心,即前境来报,不定而定。&/blockquote&&p&&br&&/p&&p&佛典中不但说转、消业报之理,而且设计有多种转、消业果之道和具体操作方法,《菩提道次第略论》卷三总结大乘所说清净业障罪报之法为依四种力:&/p&&p&&br&&/p&&p&&b&1.依能破力&/b&,指忏悔。佛经中多处讲,内心对所犯过错深自忏悔,决心悔改,具有消灭罪障、转变身心的强大力量。《增一阿含经·马血天子品》载佛言:&/p&&blockquote&人作极恶行,悔过转微薄,&br&日悔无懈怠,罪根永已拔。&/blockquote&&p&&br&&/p&&p&《金光明经》卷二谓:&/p&&blockquote&千秋所作极重恶业,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重罪,皆悉消灭。&/blockquote&&p&&br&&/p&&p&《四十二章经》比喻忏悔灭罪如有病出汗,渐致痊愈。《大集经》比喻忏悔灭罪如“百年垢衣,一日而浣,可得鲜净”。&/p&&p&&br&&/p&&p&佛教诸乘诸宗,都以忏悔业障为佛教徒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列为修行者的日课之一。&b&忏悔又分事忏、理忏。&/b&事忏,是在众僧或佛像,或自己伤害的人之前,诚恳坦白发露过错,表示悔过,“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业,不敢覆藏”。大乘《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观想专表忏悔灭罪的普贤菩萨而忏悔之法。汉传佛教界依经编有多种忏悔的仪轨,如《法华忏法》、《金光明忏法》、《药师忏法》、《华严忏法》、《礼念弥陀道场忏法》、《粱皇宝忏》、《慈悲水忏》、《大悲忏》等,以供佛教徒依法修忏悔。密乘主要观想密法总管、普贤菩萨的秘密身金刚萨埵,诵念其“百字明”(咒语)而忏悔,这被列为密乘修行者必修的“四加行”之一。&/p&&p&&br&&/p&&p&事忏忏至罪障消除,有严格标志,称“见罪净相”。依《准提陀罗尼经》所说,见罪净相有:看见或梦见佛菩萨、光明,或梦见听闻佛法,吐恶食、或吐或饮乳及酪,或梦见日月、空行母、猛火、水牛、黑色人、僧尼、乳树、象、牛王、山、狮子座、微妙宫殿及飞行上升等。&/p&&p&&br&&/p&&p&理忏,又名“实相忏悔”、“无相忏悔”,即依佛法真理,观业从心起,由自心妄想而生,妄想依缘而生,即生即灭,无实自性,本来是空,如空中风,无所依止。《观普贤行经》偈云:&/p&&blockquote&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br&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br&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blockquote&&p&&br&&/p&&p&这种理忏,因与绝对真理——本来空性相契合,故消灭罪障恶业的力量比事忏更大。&/p&&p&&br&&/p&&p&&b&2.对治现行力。&/b&即修佛教所说种种能对治业障的法门,如礼拜佛菩萨、读诵大乘经,观空、无我,持诵有消罪力用的真言密咒,及以虔敬心、忏悔心塑画佛像、供养佛和佛塔,持念佛菩萨名号等。多种大乘、密乘经典中,都盛说此类修行能消业灭罪。如《观普贤行法经》说若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却百万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金刚经》说诵持该经能转后世重罪为现世受人轻贱的轻报。《观无量寿佛经》说临终者至心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观想佛的形相、净土等也皆灭罪无量。《大悲心陀罗尼经》说供养观世音菩萨并专称其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持诵此菩萨“大悲咒”,一宿满五遍,“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甚至接触从虔诵此咒者身边吹过的风,也“一切重障恶业,并皆灭尽,更不受三恶道报,常生佛前”,然“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密乘经典中此类说法比比皆是,多数佛、菩萨真言皆被说为有消罪灭蟑之效。这类灭罪法门的神力,来自佛菩萨与真实相应的誓愿和历劫修行所成就的功德,与众生虔诚敬仰心、忏悔心的清净心力之因缘和合。&/p&&p&&br&&/p&&p&然而,不同人念经、持咒的效果是不同的,比如定力的深浅,能否把它持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产生念力,以及见地水平的高低,对实相的体证,能否具备观照般若甚至实相般若等等,这些都会影响持诵的效果。《占察善恶业报经》里就对“闻佛名”的“闻”进行了具体的解释,有其明确的标准。只有达到了这些标准,才能获得佛经中所说的“闻佛名”的利益,否则,就如同经中所言“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佛经上所说的种种功德,那都是无法获得的,或者说种了一个种子,等未来我们做到了这些的时候,才能获得。当然,本来修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大家都是从初学开始的,只要精进不懈,功夫自然会越来越得力的。精进贵在持久,坚韧不懈,《佛遗教经》言:“小水常流,则能穿石”。&/p&&p&&br&&/p&&p&&b&3.遮止力。&/b&指严格遵守以“防非止恶”为旨的佛教戒律,谨言慎行,不作诸恶,奉行诸善,以实际行动证明已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p&&p&&br&&/p&&p&&b&4.依止力。&/b&指皈依佛法僧三宝,发普度、普利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依靠三宝的巨大法力和菩提心的强大愿力为殊胜增上缘,自能起到消罪灭障的作用。&/p&&p&&br&&/p&&p&可转可消之业,主要指非决定心作、作已有悔的“不定业”。《优婆塞戒经·业品》说:&/p&&blockquote&若时不定果报不定,是业可转,或果报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blockquote&&p&&br&&/p&&p&没有说重大定业可以不受。佛典中说,以佛力之大,亦难卒灭定业,但也非绝对不可灭,只不过消灭转移的因缘难具罢了。智者大师《法华文句》卷十谓“若其机感厚,定业亦能转”,肯定深厚的非常机缘和大感应,可以转、消定业。&/p&&p&&br&&/p&&p&《优婆塞戒经》说,依佛法修行,只有修到阿那含(第三果)和阿罗汉果,才能转应后世重受的欲界重业果报,在现世提前受报或从轻受报,轻业不受,不是一修行便可转、消比较重的业报。按大小乘所说修道阶位,修行者观修实相,当达到见道前“四加行位”的第三位“忍位”时,便已转、消重业,不堕恶道,继而入见道位以上,便永断恶道之因,再也不会堕入地狱等恶道了。&/p&&p&&br&&/p&&p&至于佛教所设各种忏悔灭罪法,虽可奏效,但经论中还是强调作了恶业之后忏悔而净,与注意防护不作恶业的清净,两者大有差别。《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若破犯杀、盗、淫、妄的“根本戒”(性戒),虽然可以通过深重忏悔灭罪后,重新受戒,但障碍现生证入菩萨初地。这就避免了业可转消说可能产生的“今天先尽情作恶,明天再忏悔念经持咒以消灭恶报”等副作用。&/p&&p&&br&&/p&&p&如果不能如实认识业的因果本末,以理智、智慧自主其心、自主其业,则心灵必定会被自己造作的业力枷锁所系缚,命运会被自己所发动而异化了的业力所主宰。这是佛陀及其弟子们苦口婆心一再劝诫世人的金玉良言,无论在任何时代,大概都具有现实意义。&/p&&p&&br&&/p&&p&&b&佛教对宿命论的批判&/b&&/p&&p&&br&&/p&&p&从缘起法则看,宿作因论的错误,在于把今生一切果报之因机械地、片面地全部归诸宿业,违背了因果念念相续,因而必念念有新因能生果报的规律,违背了果依众缘、报通三世,非一切果界皆由宿因、尚有现因现法果的定律。若今生一切皆由宿因,今生所作唯招来世之果,应无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今生作事今生得果报的道理。如此则农民种地应无收获,工作作工应无产品,学生学习应不得知识,其果实只有等来世的另一个人去享用,这显然不符事实。《大般涅槃经》卷四十佛批判宿命论说:&/p&&blockquote&一切众生有过去业,有现在因。&/blockquote&&p&&br&&/p&&p&众生虽然有前世所造能得今生寿命的业,而有赖于现在的饮食等条件,才能活着。若说众生受苦受乐唯由前世的本业因缘,是事不然。为什么?譬如有人为国王除去怨敌,因此被赏赐以大量财宝,因这财宝受现在乐,如是之人现作乐因,现受乐报。又如有人杀害国王的爱子,以是因缘遭杀身之祸,如是之人现作苦因,先受苦报。因此说“一切众生不必尽因过去本业受苦乐也”(《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六、卷四十)。&/p&&p&&br&&/p&&p&《瑜伽师地论》卷七批判无系外道的宿作因和苦行论说:若唯有宿世业为因,则由现世的苦行消尽宿业而涅槃,没有理由;若说由“现方便”(今生所作业)为因,则否定了众生今生所受唯是宿业之果。该论指出:唯宿因、唯现因两种极端,皆属片面。正确的说法应该是:&/p&&blockquote&或有诸苦,唯用宿业为因。&/blockquote&&p&&br&&/p&&p&这指天生已定的生恶道、生贫苦人家及天生残疾等果报。然生贫苦人家等,只是决定其今生命运的诸多条件之一,并非唯一而且未必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如虽然出身贫寒,也不乏“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和发财致富的。又:&/p&&blockquote&或复有苦,杂因所生。&/blockquote&&p&&br&&/p&&p&如人以“邪方便”(不正当的方法技巧)务农、经商、劫盗、服务于国王等,有成功获福者,也有失败遭殃者,其中原因复杂,宿因、现因都可能有。又:&/p&&blockquote&或复有法,纯由现在功用因得。&/blockquote&&p&&br&&/p&&p&如今生新造的重业、听闻修学佛法、学习知识及工巧技艺等,都纯粹由现世因得现法果。&/p&&p&&br&&/p&&p&认为人的命运由生辰八字、星象、面相、骨相、阴阳宅风水等决定的见解是佛教所批判的,佛学认为这类见解违背了缘起法则,是比宿作因论更有害的邪见。《大集经》卷二十佛批判星宿仙人执一切人的命运由其星相(出生时所属的星宿)决定之见说:&/p&&blockquote&星宿虽好,亦复生于牛马猪狗。亦有同属一星生者,而有贫富贵贱参差。是故我知是不定法。&/blockquote&&p&&br&&/p&&p&《优婆塞戒经·净三归品》也批驳了业果由时节(生辰)、星宿(星命)决定的邪见:&/p&&blockquote&若以时节、星宿因缘受苦乐者,天下多有同时、同宿,云何复有一人受苦,一人受乐?一人是男,一人是女?天、阿修罗有同时、同宿生者,或有天胜、阿修罗负,阿修罗胜、诸天不如;复有诸王同时、同宿俱共治政,一人失国,一人保土?&/blockquote&&p&&br&&/p&&p&若命运由八字、星宿决定,那么同时、同宿出生的人,天下不知有多少,其性别、命运、愚智等便应相同了,这很容易被事实证伪。还有一种认为恶年恶星会带来厄运、应做法禳解的说法,经中认为也属于没有根据的迷信,强调“一切众生皆由自作善恶业之因受苦受乐,非由年、宿”。佛教规定:一个受过三皈五戒的佛弟子,若相信此类邪见,去算命、占卜、视吉良日,便犯了皈依正法戒。&/p&&p&&br&&/p&&p&&b&佛教反对各种迷信&/b&&/p&&p&&br&&/p&&p&佛陀多次告诫弟子不得从事参与迷信活动:&b&不能行占卜、看相、算命、看风水等邪命,否则果报惨烈。&/b&&/p&&p&&br&&/p&&p&《经集·迅速经》载,佛教导弟子不可迷信咒术、巫术、相面、星命、占卜等。&/p&&p&&br&&/p&&p&《中阿含·多界经》佛说:&/p&&blockquote&若占卜问吉凶、求咒术脱苦,终无是处。&/blockquote&&p&&br&&/p&&p&《杂阿含》卷四四第1181经佛甚至说:&/p&&blockquote&幻法,若学者,令人堕地狱!&/blockquote&&p&&br&&/p&&p&《长阿含·梵动网》中佛以不可从事看相、占卜、厌祷、咒病、安胎、解梦、预言等为比丘应严守的大戒。&/p&&p&&br&&/p&&p&《般若三昧经》规定佛教徒:&/p&&blockquote&不得拜于天,不得祀鬼神,不得视吉良日。&/blockquote&&p&&br&&/p&&p&《大般涅磐经》卷十一将不看相、不卜筮、不观星宿算命列入僧尼应持的“息世讥嫌戒”。&/p&&p&&br&&/p&&p&《小品般若经》 卷六:&br&&/p&&blockquote&常修净命,不占吉凶,亦不相人生男生女。&br&&/blockquote&&p&&br&&/p&&p&对婆罗门教传统的杀牛祭天、三火烧施、入水洗罪等信仰,佛陀多次进行批判,认为这些信仰并不能获福消罪,并指出能真正获福灭罪的正道。&/p&&p&&br&&/p&&p&《杂阿含经》卷十八:&/p&&blockquote&尊者舍利弗言:“姊妹!诸所有沙门、婆罗门明于事者、明于横法、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门、婆罗门下口食也。若诸沙门、婆罗门仰观星历,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门、婆罗门则为仰口食也。若诸沙门、婆罗门为他使命,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门、婆罗门则为方口食也。若有沙门、婆罗门为诸医方种种治病,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门、婆罗门则为四维口食也。姊妹!我不堕此四种邪命而求食也。然我,姊妹!但以法求食而自活也,是故我说不为四种食也。&/blockquote&&p&&br&&/p&&p&《杂阿含经》卷十九:&/p&&blockquote&(五二○)&br&如是我闻:&br&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见一众生,顶有铁磨,盛火炽然,转磨其顶,乘虚而行,受无量苦。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为卜占女&br&人,转式卜占,欺妄惑人,以求财物,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br&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br&(五二一)&br&如是我闻:&br&一时,佛住王舍城。乃至路中见一众生,其身独转,犹若旋风,乘虚而行。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为卜占师,误惑多人,以求财物,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br&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blockquote&&p&&br&&/p&&p&《大智度论》卷十九〈1 序品〉:&/p&&blockquote&问曰:&br&何等是五种邪命?&br&答曰:&br&一者、若行者为利养故,诈现异相奇特;二者、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者、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人说;四者、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者、为利养故,称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blockquote&&p&&br&&/p&&p&《大般若波罗蜜多经401-600卷》卷五一五〈20 不退相品〉:&/p&&blockquote&“复次,善现!一切不退转菩萨摩诃萨成就无上菩提作意,恒不远离大菩提心,恒修净命,不行咒术、医药、占卜诸邪命事,不为名利咒诸鬼神,令著男女问其凶&br&吉,亦不咒禁男女、大小、傍生、鬼等现希有事,亦不占相寿量长短、财位、男女诸善恶事,亦不悬记寒热、丰俭、吉凶、好恶惑乱有情,亦不咒禁合和汤药、左道&br&疗疾、结好贵人,亦不为他通致使命,现亲友相徇利求名,尚不染心观视男女戏笑与语,况有余事!亦不恭敬供养鬼神,是故我说常为上士、不为下士。所以者何?是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性相皆空,性相空中不见有&br&相,不见相故,远离种种邪命、咒术、医药、占相,唯求无上正等菩提,与诸有情常作饶益。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诸行、状、相,知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blockquote&&p&&br&&/p&&p&《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五〈26 十地品〉:&/p&&blockquote&菩萨住于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正直,无诳无谄,于佛、法、僧起决定信。&/blockquote&&p&&br&&/p&&p&对佛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下这篇文章:&/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佛教到底是什么?&/a&&/p&&p&&br&&/p&&p&&b&本文中的大部分内容整理自四川大学老师陈兵居士的开示。&/b&&/p&
对于“命运”,现在人所持的看法,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持宿命论,认为什么都是注定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另一种持自主论,认为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命运,人的一生所有一切完全是由自己的意志支配的,只要努力就能改变,通过努力可以出任CEO,赢取白富美…
&p&我谈谈自己的理解。可能不对,那也没有问题,顶多是造点口业。我写文章已经造了不少口业,再多造点儿也无妨。&/p&&br&&p&1、因果和业力&/p&&br&&p&要理解因果,得从“业”说起。业有三种:身、口、意。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语、两舌、恶语、绮语;意三:贪、嗔、痴。共十种,也叫“十业道”。&/p&&p&比如,我当街骂一句:后面的都是大傻逼!造口业吗?遭报应吗?不一定的。&/p&&p&假如后面有人听见,无端生起一团怒火。这怒火必是“果”无疑了。那么,“因”是什么呢?是我的骂吗?不是。我的骂只是“缘”。“因”是“众缘和合”。譬如燃烧,一得有燃料,二得有空气,二者具备叫“众缘和合”。——只有我的骂,没有他的“嗔心”,“因”是生不起的,自然也没有“果”。&/p&&p&假如我不是骂了一句,而是在唱歌,唱的恰巧是他触景生情勾起往日情事的歌,他因此伤心了。这时,我的行为依然是“缘”,他的“嗔心”和“痴心”攀缘而起,和合成“因”。&/p&&p&假如我骂了,他怒了,回骂一句更恶毒的。我不在意,照样回家喝我的养乐多。我不起“意业”,就不会遭感苦果。假如我生起更大嗔心,和他对骂,干仗,鼻青脸肿送到医院,就是身口意诸业并作,如燎原之火,愈燃愈旺。&/p&&p&假如他听了我的骂,把我当成二货,望着我远去的背影,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油然而生,这也是果,甚至在他眼里是“乐果”。&/p&&p&所以,只要有“分别心”,就会起业,各业遭感各果,挡都挡不住。&/p&&p&《四十二章经》说: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p&&p&不过,“因果”和“报应”是两个概念。我今天把你的头打破一个口子,过几天,我出门一头撞电线杆子上,破个更大的口子。——这叫因果报应吗?不叫。把这理解成“因果”就是“邪见”。&/p&&p&业力所感,有“三界六道”,有生死流转。其根源是“无明”和“有爱”。“无明”是因,“行”是果;“行”是因,“识”是果;“识”是因,“名色”是果……如此一环扣一环,环环相生,生出“爱”,生出“取”,生出“有”……直至生出“老死”。愚痴众生便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轮回。&/p&&p&综上,因果真实不虚。&/p&&br&&p&2、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p&&br&&p&扯深一点,会牵扯出另一个问题: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p&&p&有个禅师吃斋茹素一辈子,弟子问: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他随口说:不落因果。(都开悟了还落屁的因果啊!括号里的话是我加的。)——就这一句话,禅师做了五百年野狐狸。后来,野狐狸化作老头听百丈怀海说法,向百丈怀海抛出了同样的问题。百丈怀海说:不昧因果。野狐喜不自胜地去了。&/p&&p&元音老人讲这则公案时说,回答“不落因果”也没有问题。对于大修行人,“落因果”和“不落因果”只是名相上的分别。我的理解是,就像烧死布鲁诺的人说“太阳绕着地球转”,说明他见识短。但如果是霍金说“太阳绕着地球转”就没有问题,那表明霍金以地球为中心建起了一个参考系,所有的天体物理法则照样成立,不同之处只是方程变得复杂一点。&/p&&p&到百丈怀海这个层次,讲落不落因果都无所谓。百丈是神,学霸在他眼里都是渣。他复习也是满分,不复习也是满分,学渣跑来问神:快考试了,要不要复习?神说,复习总是没错的。&/p&&br&&p&3、定业生灭&/p&&br&&p&再扯深一点,是“定业生灭”的问题。&/p&&p&南泉普愿禅师,挥刀把猫斩了。落不落因果?遭不遭报应?&/p&&p&自然落,因为因果法则真实不虚!别说南泉普愿斩一只猫,就是释迦牟尼拍死一只蚊子,一样落因果,遭报应。佛有三不能,第一就是“不能即灭定业”,换句话说,不能摆脱因果法则。&/p&&p&那么,南泉普愿为什么还敢斩猫?因为南泉不昧因果,故而不畏因果。——我今天斩了猫,明天让猫来斩我好了。下地狱饿鬼畜生道,南泉都不怕。六道轮回他可以随意进出,就像从一个房间换到另一个房间,虽然每个房间都有门卫,但大修行人持有一切通行证。不仅如此,大修行人还可以离开房间,跳出六道轮回,不落生死流转。大修行人不畏惧业,就像土豪不畏惧借钱。只有穷人才畏惧借钱,因为怕还不起,大修行人还得起。但一定要注意的是,通行证是哪里来的呢?不是嘴上说说心里想想就有了,而是无量劫的修行才拿到。&/p&&p&到了南泉的境地,斩猫不再是斩猫,是给弟子当机开示,是大金刚手段,是梵天说法,是狮子吼。在我等凡人眼里,一眼最多看三四步,善便是善,恶便是恶。在一眼能看一百步的大修行人那里,没有绝对的善恶,只有当机的取舍。&/p&&p&因果对于大修行人来说,不再重要,一切都是“法尔如是”。&/p&
我谈谈自己的理解。可能不对,那也没有问题,顶多是造点口业。我写文章已经造了不少口业,再多造点儿也无妨。 1、因果和业力 要理解因果,得从“业”说起。业有三种:身、口、意。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语、两舌、恶语、绮语;意三:贪、嗔、痴。共十…
谢邀。回答这问题还真是战战兢兢。&br&&br&首先要明白中国佛教的大概宗门教下。所谓宗就是禅宗,其他为教。不论宗还是教,一般都是&strong&自力法门&/strong&。就是说对于解脱大道而言信佛是没什么用的,必须真修实干,具备戒定慧三学,才有可能成功。佛菩萨再牛也帮不上忙。这就好比我们通常学知识,首先自己要有天赋,其次要努力学,才可能有成就。否则家里再有钱,老师是大宗师也白搭,这就叫自力。&br&所以佛教有三种形态:1&strong&佛学&/strong&,就是研究佛教理论的,为了图世智聪辩。2 &strong&佛教&/strong& 就是搞宗教崇拜的,为了求名闻利养。3 &strong&学佛&/strong& 就是学习佛的言行,为了成佛!只有第三种才是佛教本意。这个一定要清楚,不要走歪了路。&br&&br&基于学佛的性质,佛教就特别需要悟性和行持。依靠这个才能得戒定慧。根器太劣或者光说不练都是所谓焦芽败种,是没希望的。这就导致学佛是很精英的事。另外,佛教刚入中国时是国立寺院的。所谓寺就是一种教育机构,比如国立白马寺。那可是国家直接拨款,从业人员是国家编制,动不动就封国师的哦。而不是现在所谓的庙(庙是宗教机构)。所以最早不是谁都能出家的。因为当时出家不用纳税,很多人都想进这种事业编制。度牒很抢手的。你得真有能耐或者有关系才能进去。总之,平头百姓很难正经学佛,更不要说佛法成就了。&br&&br&然而后来在净土宗祖师善导,昙鸾等引导下以往生极乐为目的的净土宗出现了。净土宗相对于其他宗门教下而言是很奇葩的。他是所谓&strong&他力法门&/strong&。从表面上看,把戒定慧三学替换为信愿行三资粮。宣说依靠阿弥陀佛的伟大愿力可以帮助你成就。打个比方说,你在某不发达国家生活艰难(佛教认为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属于噩梦难度玩家。),结果有人说可以移民到一个发达国家(极乐世界是净虚空遍法界最易修行之地,是very easy难度)。这谁不兴奋?&br&&br&而且这个极乐世界神奇的地方在于&strong&不会退转&/strong&。只要移民过去了,决定成佛!了解大乘佛教的人都知道菩萨道最大的问题就是退转。发菩提心就是菩萨,但心一退就白玩了。这跟小乘不同,小乘到一个位次很难退下来,成就只是时间问题。比如舍利佛曾经也发过菩萨大愿,结果梵天化作女童去试他,跟他要了两只眼睛,然后又嫌眼睛腥臭踩碎了。于是舍利佛就退心了,心想这菩萨道也太难了。于是梵天说我看你还是去修你的小乘法吧。可见极乐往生不退很是神奇。&br&&br&尤其神奇的是&strong&移民条件&/strong&看起来很简单——你只要真心想去就行。我勒个去,这不是废话吗,谁不想去?于是这个法门一出,平头百姓就疯狂了……净土宗很快就推广开来。&br&&br&但在佛教内部,多数专业人士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这一套看起来实在是小儿科,呆坐念佛能有什么光环?所以精英们只管继续玩高大上的唯识,参禅。根本瞧不起净宗。但是早年间大众的素质和环境基础确实好,所以成就者甚多,没啥问题。所以那时候就算净土宗接引了不少普通百姓,但远达不到现在的普及程度。因为净土宗在佛教的鄙视链底端。&br&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大众越来越“聪明”,也越来越懒。资质每况日下,连身体都不行了。举个例子来说佛陀时代的比丘每天睡眠时间控制在1-3个小时以内,甚至有不睡觉的(阿那律尊者)。现在呢?般舟三昧都没几个人行的了(要求90天不卧不坐)。因此许多分支的成就者越来越少。而此时净土宗以其借力的性质,修行人增多了,成就者也开始增多(见往生传和高僧传)。而且净宗祖师越来越牛。先是出现:世尊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的惊人论断。再到末法时代唯有净土成就的广而告之。并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普贤十大愿王为理论指导(这可是出自法华、华严的哦)。这就让人很难再公开鄙视了。而且这期间有不少高僧确实最后选择净土为归宿。净土宗的崛起是板上钉钉了。&br&到了民国时期,一代祖师印光法师,考虑时代实在不利于修行(也因为战乱),全力推行净土,屡发大招,终于一发不可收拾。达到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地步。不论出家还是在家,绝大部分都以往生极乐为最后目标起来。&br&多说一句,佛法的修行途径很多,随着社会的变迁是不断在兴替的。比如最早是上座部(小乘)兴盛。后来大乘九宗依次兴起。再后来是净土宗。这是主要脉络,还有许多小分支法门也是随缘而兴的。比如我选择的地藏占察法门,是直到明代蕅益大师从大藏经里找出来修证才被提起。然后到了弘一律师手里接过来。在此之前一直呆在故纸堆里无人问津的。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不需要这个法门所以,有些人抱有先出的可靠,后出的是杜撰,这是一种邪见。&br&&br&接着说,既然净土目标定了,那怎么实现呢?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中都提到&strong&十念必生愿&/strong&。也就是说在极端情况下,只要念阿弥陀佛的佛号就能往生西方。那大家为啥不多念呢?以至于发展到佛教徒见面打招呼不说你好,而说阿弥陀佛。万一你刚念完就正巧被陨石砸死了,你就中奖了!移民局就算不喜欢也得来接,这是总统定的宪法嘛(这是笑谈)。&br&&br&其实佛教净土很多。比如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土。也很殊胜。但是没有十念必生愿呀,门槛很高啊。而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净土对定力的要求就更是高山仰止了,还有不动净土,盛光净土……所有这些都在华藏世界之中。(我的理解所谓华藏世界就是指我们这个宇宙。有人说星系都是在运转的,怎么极乐总在西方,这不是不科学吗?你把坐标系放到宇宙尺度看看?等西方运行到南方,这个宇宙都坏掉了。)&br&但那些要求普遍都很高,没有极乐净土这么平易近人,容易实现。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无量寿经经本上说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了。为什么?因为慑受力大嘛,能度的人多。正所谓&strong&千修千人去,万修万人往&/strong&。&br&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阿弥陀佛如今家喻户晓,根本原因是释迦牟尼佛介绍给大众的。世尊不宣说自己,却让大众持另一个佛的名号,也佐证了佛教的师道内涵。这就好比你在清华学习,导师告诉你其实有个麻省理工很不错,那里的校长非常强悍,推荐你去留学。这就是师道。老师从来都是希望学生尽快学有所成,早日超越自己。这与传统宗教是完全不同的。&br&所以请随我念:&br&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br&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br&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br&(这就是佛教里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br&&br&以上就是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名号为啥这么流行。到此算回答完毕。但是为保证答案完整性,必须做以下补充。属于自问自答。&br&&br&&strong&净土宗到底是不是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行&/strong&?&br&显然并非如此。从理论上说十念必生那是很极端的情况。谁能保证临死之前意识清醒,谁能保证到时候有力气念佛。甚至说出车祸横死,只能喊个: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br&所以为了保证此生舍身必入极乐,净土宗还是要刻苦修行的,学起来也并不容易,甚至说很难。经中更以“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来形容净土法门。岂是念几句阿弥陀佛就完事的——你以为移民这么容易?移民个美国还得给人家打十年工呢。&br&&br&概括地说净土要想成就,&strong&首先要相信&/strong&。这一关就很难。真达到至心坚信的程度,基本是信位菩萨级别了。达到所谓的深心,那就是阿罗汉了。你说难不难?&br&&br&&strong&然后要真的愿意去&/strong&。这也很难。极乐世界百样好,一个妹子就放不下。可谓真心愿意不容易,欺骗自己很轻松。甚至有些人念了半辈子佛,最后退心了、怀疑了、不想去了。&br&&br&&strong&最后要如法修行&/strong&。念佛功夫上要达到一心不乱的定力成就,即念佛三昧。近似地藏菩萨的唯心识观,也是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简单说就是念佛的时候,一念不生。无念佛的我,和所念的佛。再要深还得达到理一心不乱,那就不用死后往生了,活着就能到达。去那边办好绿卡后,还可以回来。次一点的就是预知死亡时间,无疾而终。再次就是临终一念清净,愿生西方,移民局在你中阴身时把你接走。&br&同时行门还要修诸功德,所谓净业三福。1、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2、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3、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净宗最基础课程。仔细看一下核心其实就是严持净戒。&br&&br&谁说净土不用戒定慧?你看看这些要求,全都是大乘菩萨的戒定慧。只不过换了个形式包装而已。绝不比禅宗简单。&br&另外净土宗也不是他力法门,而是&strong&二力法门&/strong&:极乐世界确实会派专机来接移民。过程中如果有问题,净土移民局也会全程帮忙解决。但前提是你得符合移民条件,不然人家认为你拉低了人家的国民素质,不给你办签证。想要符合条件就按信愿行的要求去做,就这么简单。所以是二力,双方一起努力。&br&&br&为什么净土宗现在成了念佛门呢?没办法,大众懒嘛。喜欢投机嘛,咬文嚼字嘛。但是怎么没人大力解释呢?因为对多数人而言你解释了他也听不懂,或者说不想听。那还不如不说。你把整套行门全说出来,听众觉得难行,兴许连佛也不念了,这就遗憾了。念声佛号至少能结个法缘,至少能做个好人。所以,大家高高兴兴的念吧。反正也没坏处。&br&&br&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你愿意念佛,愿意去净土。也就具备了基本的条件。就算净土移民局不准签证,至少是同意给你办护照的。所谓一个人开始念佛西方净土就生一朵莲花,意思就是这个。花能不能开就看你具体做到什么地步。&br&具体点讲。&strong&一声佛号相续不断就是在修戒定慧:如法念佛你就没时间胡思乱想做坏事,这是戒。念佛到一心不乱这是定,观想阿弥陀佛和净土殊胜这是慧。三学完整!&/strong&所以利根之人什么都不懂,字都不识一个,就只念一句佛号即可往生的例子很多。这是有深刻理论基础的。所以说这个法门实在不可思议。慑受力惊人。&br&然而散心念佛,做样子,玩影帝,甚至一边念佛一边干坏事,就不可能成功移民,这是显而易见的。正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br&所以有人说净宗其实是密法,就是说对于上根器人而言只告诉他念佛反而更易成功。对有些下根器人就得给他讲全套才行(比如我这种),不然他不信啊。所以下根人做什么事都麻烦。我们还是需要许三多式的学生。&br&&br&这个话头一开实在是说不能尽,在下才学有限,暂时回答到此地。以后有能力再完善吧。也希望诸位大德提出批评指正。&br&---------------------------------------------------------------------------------------------------------------------&br&说点题外话,诸位也能在评论里看到我和上官人的对话。不解释几句似乎不妥。&br&首先必须声明,我在评论里也反复提到,那些对话其实都是戏论。甚至是一种游戏而已。不能认真的。本来我回了几句就想打住了,结果一说到哲学,没收住话匣子。然后自己把楼给弄歪了。没办法,定力不够啊。 &br&拉黑上官人并非对他本人有什么根本意见。主要原因是不想再继续歪楼了。双方的意思其实已经表达清楚了。再说下去也没什么新意。&br&&br&在此说一些题外话,是被上官人的质疑引出来的。&br&不能否认佛教里大量的迷信现象。那学佛到底怎么才能不迷信?我反复表达过了,学佛最重要的修和证。每一个法门都有许多关节,是可以用来验证的。如果你发现学了几年自己毫无变化,一切照旧。那肯定说明有问题。&br&&br&佛教讲究教理行果。教就是能诠的言教,理就是诠的义理,行是能成的修行、果是所成的证果。所以学佛就是依靠教理行果,去信解行证。从信开始一直到证,这个证不是最终的证,而是不断的螺旋上升的证。如同菩萨道次地一样,不断的上升,直到证得一切种智。&br&&br&比如说念佛吧。念佛成片的功夫其实真的不难达到。那就是找个安静的地方(阿兰若处),一直念下去。念头纷繁不要在意,只要觉察意识不在佛号上了,就拉回来,重新住在佛号上。悟性好的人七天之内就能达到境界。那时候圣境很多都会现前。那就是诸佛菩萨来给你证明这个法门没错,让你继续干下去。然后再去证事一心不乱,接着再去证理一心不乱,那时候佛立刻亲自来接你去净土游玩(不用等到临死)。&br&&br&我说过世尊把成道的路径全说出来了。还是拿吃苹果的例子来说。佛为了让你吃到苹果,是从怎么耕地,怎么播种,怎么养护,怎么除虫,一直到怎么摘果,全都说了。你如果播种好了不见发芽,那就是佛法错了嘛,没必要再学下去。问题是你得真的去播种啊,光说是没用的,于人于己毫无益处。&br&&br&很多迷信的人,就是相信某些人或者某些书籍的文字。用来心理慰藉,不去真干。这就是迷信。又或者去做了,发现无效,还是相信,这也是迷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佛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