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二级建造师报名正在俢建的寺庙

佛教音乐影视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博鳌禅寺—海口—海南寺院
       
发布时间:日
来源:宝华寺&& 作者:人关注&&&&&&
  博鳌禅寺简介
  博鳌禅寺位于举世瞩目的&博鳌亚洲论坛&所在地&&海南琼海博鳌水城,与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隔水相望。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总投资1.3亿人民币。&
  博鳌禅寺是海南佛教历史的延续与发展。公元748年,唐高僧东渡日本,遇风漂流到海南,居住了一年半,在岛上修建佛教寺庙,开始传播佛教文化。位于海南岛东海岸线上的博鳌古镇留下很多佛教历史遗迹与观音传说。&
  2000年10月,由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晓奥集团总裁、博鳌水城创始人蒋晓松先生个人施资,在万泉河中的莲花墩上竖起一座高9.9米的观世音菩萨塑像。2002年岁末,蒋先生又捐资500万元,正式筹建以博鳌禅寺为主体的&博鳌东方文化苑&。2005年3月,总规划的第一期工程博鳌禅寺和东方文化主题公园、莲花馆完成并对外开放。&
  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出任博鳌禅寺方丈。&
  博鳌禅寺按正统禅宗寺院规制建设,博鳌禅寺建筑布局呈&川&字型,中轴线由正南北偏东南12度,取意&紫气东来&。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为通慧门、天王殿、普济殿、大雄宝殿、万佛塔,东西两旁设置有钟鼓楼、东西配殿、方丈楼、上客堂、僧侣宿舍等。其中普济殿供奉有十二尊独具特色的&十二生肖观音像&;&
  大雄宝殿的造型,融中国皇家建筑与佛教建筑特色于一体,体现皇家宫殿的富丽堂皇,同时又能展现中国梵刹清净道场风貌。博鳌禅寺大雄宝殿的建筑格局,还是中国佛教建筑的国际展示范本。2000年5月,中国佛教协会在尼泊尔蓝毗尼佛祖降生圣地兴建落成了中国有史以来在国外的第一座正式寺院&&&中华寺&,中华寺的大雄宝殿规格,式样于博鳌禅寺大雄宝殿完全相同。&
  &万佛塔&海拔高77米,塔高55米,是博鳌地区最高的建筑。可鸟瞰江、河、湖、海、山、岭、泉、岛屿等八大生态地理奇迹。是认识亚洲湿地、海洋地理的最佳平台。塔内供奉有一尊高16.8米的青铜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塑造有2344只观音手,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完整的青铜千手千眼观音像。&
  博鳌禅寺接纳和供奉亚洲及世界佛教国家及佛教人士捐赠的佛经、佛像及法器法物等,为国际佛教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国际平台。目前万佛观音塔内供奉有尼泊尔国王贾南德拉向博鳌禅寺赠送的释迦牟尼佛佛祖的铜质镏金佛像;台湾佛国会星云大师赠送的白玉释迦牟尼像。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赠送的佛像也将陆续安奉。
&&&&七宝莲池&& 是博鳌禅寺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博鳌禅寺的佛教文化、荷莲文化、饮食娱乐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
&&& 七宝莲池分别种有大贺莲,舞妃莲,中日友好莲,东坡莲,海瑞莲和杭州满园香莲。其中,最珍贵的是远嫁日本又重返娘家的大贺莲。
&&& 据说,二千年前一艘中国船在日本沉没,一九五三年从日本千叶县东京大学厚生省农场地下七米的青泥中发现并挖出这艘古船。在这艘古船上发现三粒荷花种子,通过资深植物学家大贺一郎博士的精心培育,其中一粒在第二年发出新叶。这一生命的奇迹被命名为&大贺莲&。
&&& 大贺博士去世后,他的学生阪本祐二先生继承了恩师的遗志,继续对大贺莲进行培育,使大贺莲在日本遍地开花。为完成恩师让大贺莲重返故里的心愿,阪本祐二先生的学生&&日本众议院议员、保守新党干事长、前交通大臣、日本观光协会会长二阶俊博先生于日亲手将大贺莲从日本带回中国,委托蒋晓松先生种植在七宝莲池。
&&& 如今,它们已经和其他品种的莲花一起,在七宝莲池中盛开。参观七宝莲池不但能欣赏到具有千年生命力的&大贺莲&以及千姿百态的莲花风姿,而且能从里面了解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人民友好源远流长的历史。&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香港,澳门,台湾
佛教导航@1999-
|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 海南有什么值得一去的庙吗?除了南山寺。。。。。
海南有什么值得一去的庙吗?除了南山寺。。。。。
想去海南古庙拜拜。。。有什么历史悠久的古庙吗?不要南山寺
主要在海口,寺庙网提供的资料,您可以参考下
1、澄迈县金山寺
金山寺位于海南省澄迈县城金江镇城郊金江花园,依山而建,可俯视全城。寺庙建筑气势雄伟,金碧辉煌,回廊曲折,气象万千。金山寺,座北朝南,呈“□”状,占地3.5公顷。
2、善慧庵 海南省海口市善慧庵
善慧庵因位于潭青村李家岭,因此取名“李家善慧庵”,重修庵后改为“梨家善慧庵”。善慧庵历史悠久,规模壮观,曾是享誉古琼州府的名寺。该庵大约始建于宋末元初,因岁月变迁,寺宇破漏,至清乾隆五十年,续修该寺。据说善慧庵从建庵以来,香火鼎盛。
3、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湖中寺
“湖中寺”,原名“积善寺”,坐落在海口市中心的大英山村。海南解放后,因兴建海口公园被拆除。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原“积善寺”的信众转而在秀英港附近的“港中湖”湖心岛上建庵堂,供奉“弥勒菩萨”。海南建省时,又扩建“大雄宝殿”,更名为“湖中寺”。…
[题主采纳]貌似只有南山寺,海口到是有别的寺庙,
海口有永庆寺、仁心寺、天宁寺、湖中寺
具体可以查看,海南寺庙网:http://simiao.simiao.net/hainan_21_1.html
海南除了南山,其他地方都没有庙了。海南不是非常信佛的
就南山寺 而也挺大的了
拜庙主要是心静真诚,都会回你好运的。
海南最有名最主要的庙就是南山寺了
就只有南山寺这一个寺庙
就只有一个南山寺。。。
就只有南山寺,。。
<textarea name="editor" class="_j_content _j_answer_suggest" id="_js_editorText" placeholder="用自己的【真实经历】作答,而不是网上搜来的信息好回答不一定特长,但一定【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永远替提问者【多想一步】,会加分哦~">
京公网安备号
京ICP证110318号
新出网证(京)字242号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旅居网共有1207个楼盘信息供您查询参考!
海口市三江镇冼太夫人纪念馆。李幸璜 摄海口荣山村冼夫人庙内雕花精美。李幸璜 摄对于社会历史的把握,史学界有“大历史”和“小历史”的说法。大概地说,前者可称为宏大叙事的正史,内容含朝代更替、典章制度、思想史、大人物大事件等;后者可称为局部性的日常生活史,注重习俗、观念和民间信仰等“日用而不知”层面的影响。冼夫人庙(简称冼庙)的存在,在海南,就可称为这样一种“小历史”。  论在正史的地位,尽管曾被封建帝王册封,贵为“谯国夫人”,但冼夫人不及海瑞、丘濬、王弘诲等名士。而若说到对民间的实在影响,在海南一千多年来的历史中,恐难有一位历史名人能与其比肩。  2014年年底,海南省报送的“冼夫人信俗”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在海南,没有一位历史人物的庙宇在数量上与冼庙处在一个等级。据调查,海南全岛的冼庙有数百座,岛内市县均有分布,汉黎苗共奉,覆盖了一半以上琼岛原居民。它的分布之广影响之大,在海南民间留存内涵丰厚的冼夫人文化。  “数”不尽的冼庙  海南的冼庙究竟有多少座?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随着探究的深入,反而越来越像一个“谜”。作为海南最早冼夫人研究者之一,现任海南省文体厅史志办主任陈雄在其于1991年出版的《冼夫人在海南》中写道,当时所共知的有51座,分布在9县2市。  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们发现,冼庙数量远远不止50多座,80多座、100多座的说法均有主张。2011年,海口市冼夫人文化学会集合陈雄、冯健英、冯仁鸿等众多冼学研究者,历时一年对全岛冼庙开展大排查,得出结论是共有262所(含与其他人物神灵共祭的)。海口市冼夫人文化学会副会长冯所海纪录的这一调研报告也被收入陈雄在2013年出版的《冼夫人文化探索30年》中。  不过,陈雄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调研报告出来后,还有不少冼庙被陆续发现,保守估计全岛冼庙有300座以上。“海口琼山区红旗镇墨桥村委会书中说有3座,书出来后我又发现了3座。从中可以看出,很多冼庙还未被统计到。”  数量之谜这一特殊的角度,可以佐证冼庙祭祀活动在海南民间的深入程度。尽管2011年调查得出的数据已经偏少,但不妨援引一探概况。其所统计262座中,大部分集中于岛北,其中海口市达108座,其密集程度居全国第一。除海口外,密度最大的市县是定安,有46座(最新统计文昌有47座);密度最大的镇是海口琼山区的旧州镇,有27座之多。而据陈雄所述,墨桥村有6座,为村委会之最。  部分冼庙之难以被发现,与当地有多神共奉的传统及习惯称呼有关。有些地方把冼夫人称为“圣娘”或“婆祖”,这一方面反映了冼夫人形象的深入人心,但也使冼届深居于通常“婆祖”庙中,不易为研究者辨别。仅以文昌为例,该市冼夫人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冯学在说,文昌47座冼庙中目前仅有3座挂的是“冼夫人”的牌名,全市最早、为县志记载且唯一保留至今的冼庙,就叫亭桥圣娘庙,除供奉冼夫人外,还供闪电火雷圣娘等神灵。  历代不衰的崇拜热情  冼夫人历经梁、陈、隋三代,对海南影响甚大。《琼台志》、《琼州府志》等载,其于“梁大同初,请命于朝,置崖州”,改变了朝廷对海南似统非统的政策;此后又率部深入海南,平定叛乱,安抚百姓;隋高祖“赐夫人临振县汤沐邑1500户”后,冯冼家族(冼夫人丈夫名冯宝)及其南越俚人开始大规模移居海南,对海南形成较为安定繁荣的局面影响巨大。  在这一过程中,海南民间对冼夫人的崇拜逐渐确立。《琼台志》载,“夫人在梁时,儋耳(今儋州)归附者千余峒”。民间崇拜的归结就是庙宇的确立。经专家考证,海南现存最早的冼庙宁济庙,就位于儋州中和镇,建立时间在北宋以前。记者近日走访海口、文昌、澄迈、三江农场等地多所冼庙发现,其始建时间均在明清两朝。由此可见冼庙在海南的历史之长,信仰崇拜渊源之深。  具体冼庙的建立,则往往与传说或神迹相关,这是崇拜演变为信仰观念的生动体现。如,位于海口得胜沙路的冼太夫人纪念馆,建于清代咸丰四年(1854年)。陈雄告诉记者,当时这里还是一片沙滩,常为海寇侵扰,居民苦不能胜。有一年,在抗击海寇时,天起大风,把沙卷向海寇一边,民众因此得胜。他们认为这里求冼夫人保佑灵验,因此建了冼庙,并把此处称为得胜沙。  不过,对冼庙的认同,并不限于大众层面,政治文化精英也是推动其建立的重要力量。如海口府城苍兴一都的冼夫人庙,就是明代进士、文渊阁大学士丘濬带领民众建造的;著名的新坡冼庙(冼太夫人纪念馆)也是明代进士、湖广巡抚梁云龙带领民众建造的;定安县龙梅村冼庙的庙碑序,就由明代进士王弘诲所写。一代文豪苏轼在谪居儋州时,就曾拜访中和镇冼庙,并留下推崇冼夫人的诗句;其后,同为宋代名臣的李光也来到这里写下《儋耳庙碑》。  一部冼庙史,几乎相当于冼庙重建史,这是由民众的崇拜热情与乡土认同推动的。如,新坡冼庙从明万历年间起至今,就经历了6次大的重修重建,最新一次(1989年)就发动了6000多人捐资,其中包括40位海外华人华侨。“文革”后,参与文昌亭桥圣娘庙重建的村庄达56个。近30年,相当部分冼庙的重建工作,都得到政府支持。几乎每座庙宇内,都竖立了众多的捐款芳名碑。  著名的军坡节,就是以冼庙为中心展开的崇拜活动,堪称海南民间规模最大的祭祀习俗。清咸丰《琼山县志·建置志·坛庙》载,新坡冼庙“数百里内祈祷都络绎不绝,每逢诞节,四方来集,坡墟几无隙地”。如今,从农历二月初六到二月十二,参与闹军坡者高达20万人次。其他冼庙中,参与者达到数万人次的相当普遍。  历史文化遗存丰厚  仅就冼庙的器物本身而言,其就具有非凡的历史文化意义。与其他非宗教类祭祀神庙相比,冼庙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相当部分构建豪华,装饰精良,古物遗存丰富,源流图谱记叙完备。  规模宏大,是冼庙的一大特征。海南最大的新坡冼庙,建筑占地就达到27亩。海口秀英区的荣山冼庙,占地达到15亩。三江农场的冯冼太夫人纪念馆占地10亩,与此相似者众多。其规模非一般小庙可比。这些冼庙大都采取明清宫殿式建筑形式,有前进和后进,有拜亭,旁有厢房,庭院铺青石地板,雕梁画栋,雄伟壮观。  也有的较小的冼庙,如位于文昌东路镇的罗利冼太夫人庙,则采取了类四合院的形式,古朴简洁。  论及古物,则丰富多样。冯所海所撰调研报告载,除前述名人词序外,海口琼山区旧州镇江前宫、临高皇桐富理冼庙和定安龙湖下市冼庙还各保存着一幅海南清代探花张岳崧题词。位于“冯氏海南第一村”澄迈县石村的冯氏大宗祠,其一进“將軍第”牌的“軍”字中间一竖通天,该村冼学研究者冯健英说,这是当年冼夫人的办公之地,“軍”字通天的意思是皇帝授予冼夫人先行后奏的权力。  冯所海说,冼庙保存的明清古物还可分为以下几类。石类,有碑刻、人物雕、动物雕、香炉、盆槽等。金属类,有钟、香炉、八宝、武器、银神躯等。木类,有神躯、出行头牌等。布类,有锦伞、旗帜、锦旗等。此外还有冼庙专用谶诗3套。这些器物有不少保存在屯昌、临高等市县,大多工艺精良,古色古香,保留了丰富的历史记忆。海口市三江镇美敏村海南唯一有三个拜亭的冼夫人庙。李幸璜 摄海口市荣山村冼夫人庙。李幸璜 摄澄迈县老城镇石公式村将军第。李幸璜 摄海口市新坡镇冼太夫人纪念馆。李幸璜 摄儋州中和镇宁济庙内古朴的石雕。李幸璜 摄  海南冼庙中,有相当部分挂的牌名标为“冯冼(太)夫人”之庙。加入“冯”字,原因在于冼夫人的丈夫姓冯,叫冯宝,是与冼夫人共同征战及管辖古时岭南一带的隋朝将军。其后人一般沿用冯姓,繁衍流布,宗系发达,其后人对冼庙及冼夫人文化扩展至全省各地多有贡献。  冼庙的建立源于冼夫人崇拜,这与冯冼家族对海南的功劳相关。清道光《琼州府志·沿革表》载,“梁大同中(即公元540年-541年),就废儋耳郡地置崖州,统隶于广州都督府。时儋耳归队冯冼氏千余峒,冼夫人请命于朝,故置州。”这是海南古代设州治的起始。儋耳,即今儋州市,从史载可看出冯冼家族对其影响,这也是当地较早建立冼庙的原因。海南现存最古老的冼庙即为当地中和镇的宁济庙。  关于冯氏宗族与冼庙的关系,有一处地方不可不提,此即为澄迈县的石公式村。此村位于县北,是老城镇辖下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村,现有人口1600余人(含外出),均姓冯,号称“冯氏海南第一村”;因历史悠久文物丰厚,于2008年被评为海南十大名村第一名。  冼文化研究者冯所海研究认为,梁大同中,冯宝与冼夫人奉旨率军前来海南,就是从石公式湾(今称澄迈湾)登陆的。他和另一研究者冯仁鸿都认为,冼夫人是在此村或邻近一带去世的,后来才迁葬其家乡广东电白。  此村冯氏大宗祠(冼庙)的建立,就与此渊源相关。庙中同时供奉冼夫人和冯宝将军,为别处冼庙所不多见。据介绍,现今所见宗祠为清光绪年间所建,但冯所海与冯仁鸿研究称,其前身可追溯到隋唐时期。现存建筑为三进格局,中为“将军第”,号称冼夫人驻军办公之所;后为“谯国殿”,供奉冯、冼二雕像。  此庙铺陈,有较为详细的冯氏族谱。研究者称,冯冼二人即为入琼冯氏始祖,冯氏在琼分布,是经由此地流传开来。冯仁鸿在《冼夫人与冯氏海南第一村》中称,冯冼二人之子、孙、曾孙等都曾入琼,影响甚大。清光绪海南《冯氏家谱》称冯知载(曾孙)是“任官于琼,立籍于琼,聚族于琼,归终于琼”的冯氏之祖。冯所海说,基于石公式的海南冯氏在1000多年中,蕃成一个庞大的家族,其中较大的宗支有:北部冯进勇宗支和冯元宗支、东北部冯文俌宗支、东部冯从美宗支和冯光地宗支、东南部冯光进宗支、西部冯宾王宗支、西北部冯文杰宗支。  冯氏所到,也推动了冼夫人文化及冼庙的传播设立。在位于海口三江农场的冯冼太夫人纪念堂(俗称美敏庙),笔者看到,该庙一至八届理事会成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冯氏人员。其他各庙,管理机构成员或负责人大部分由冯氏家族成员构成的情况,并不少见。此外,历次各大冼庙的重建捐资者中,冯氏后人也往往是其主力军,其中不少是海外华侨华人。  由此自然不难推测,对冼夫人及冼庙进行历史文化研究的行列中,冯氏队伍兵强马壮。2011年,海口市冼夫人文化学会集结各路冼学专家对全岛冼庙进行调研,所撰报告中所列举的24人中11人为冯姓,不少人驾车寻访,日夜奔波。在海南,尽管文昌市冼庙众多,但几乎全部长期“隐姓埋名”,没有被发掘出来。为此,冯学在等人从2013年开始就积极寻访鉴别,开始给“无名”的冼庙挂牌,并于2014年4月推动成立了文昌市冼夫人文化学会,开始进行集中的研究整理。  “现在文昌47座冼庙中仅有3座完成挂牌,很多都比较小,少有人知,所以我们的工作计划也很庞大,”冯学在说,“冼夫人文化事业是我一生追求的事业,每天都在做和冼夫人相关的事。”他的精神,也是众多冯氏后人的写照。  链接  现存最古老冼庙  宁济庙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儋州志》称其“自唐末已立庙。”
宋绍兴年间,封冼夫人为显应夫人,名其庙为“宁济”,宋高宗赵构亲题庙额诰。千百年来,宁济庙几经重建,至今香火长盛。现存的宁济庙为1920年重建。庙里建有大殿堂、八角亭,庙大门雕梁画栋。庙前,九具石雕人像跪立于影壁墙。这是全省唯一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冼庙。  最大冼庙  海口市琼山区新坡镇的冼太夫人纪念馆,建筑占地达27亩,为全省冼庙之最。其由明代进士、湖广巡抚梁云龙带领民众建造,历经6次变动或重修。为三进建筑,主体取明清宫殿式形式,旁有厢房,雕梁画栋,雄伟壮观。海口的冼夫人文化节就在这里举办。这里军坡节的祭祀活动也为全省之最,现参与人数已达到20万人次。  三江冯冼太夫人纪念堂  位于三江农场,俗称“美敏庙”,占地10亩,建于明朝。此庙特色在保有圣旨牌,有3个拜亭,冼夫人雕像所骑之马为白马,据说是为复原历史。其管理人员均岁70,也堪称一大特色。  冯氏大宗祠  位于“冯氏海南第一村”澄迈县石公式村,部分研究者认为其系冯宝冼夫人夫妇登陆海南驻军办公所在地。宗祠建于清光绪年间,前身或可追溯至隋唐。其第二进“將軍第”牌的“軍”字中间一竖通天,据说是皇帝授予冼夫人先行后奏权力之意。有人认为此村是海南冯氏宗族发源地,因此列有较为详尽的冯氏家族图谱。
(庆明辑)  在冼庙,仅仅从“保护侯夫人”、“谯国夫人”、“诚敬夫人”、“懿美夫人”等众多牌号,就可一窥历朝对冼夫人的册封情况。此外,这些冼庙自身也有相当自觉的冼文化记述意识,几乎每一处冼庙,都可看见其专门陈设的冼夫人文化纪事、书画及古物等,在冯氏大宗祠,其还建立了历代冯氏图谱及名人选录。冼庙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一斑。(记者
苏庆明)文昌潭牛镇亭桥圣娘庙。李幸璜 摄海口市新坡镇冼太夫人纪念馆内的冼夫人画像。李幸璜 摄海口荣山村冼夫人庙壁画。李幸璜 摄海口市新坡镇冼太夫人纪念馆牌匾“一代英风”。李幸璜 摄  “冼夫人信俗”是民间纪念冼夫人的传统节日,从唐代沿袭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也是海南“军坡节”的源头,而“军坡节”的主角冼夫人更是被周恩来称为“巾帼英雄第一人”。  冯冼联姻,历事三朝  冼夫人(约512—602),本名冼英,系高凉(今广东高州)人。冼氏家族世代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隋书·谯国夫人传》)冼夫人从小就贤明多智,跟随父母抚控部众,甚至还通晓兵事,亲自披挂上阵,压服诸越。她还意识到不能一味用军事高压的手段,屡屡规劝亲族善待部众,因此以信义而被乡邻认可。冼夫人的兄长冼挺担任梁州刺史倚势侵凌别的州县,百姓深以为苦,冼夫人苦口婆心地进行劝谏,最终使其弃恶从善,“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  罗州刺史冯融由于系外族迁入,往往出现“号令不行”的局面,为了稳固本家族在岭南的地位,听闻冼夫人的才识,便让儿子高凉太守冯宝于大同元年(535年)娶其为妻。这场具有相当政治考量的联姻成功造就了冯冼家族几百年的辉煌,同时更有大功于中华民族的内部融合。嫁入冯家后,冼夫人特地规约本族部众要尊重当地的民风习俗,依礼行事。她还经常和冯宝一起处理诉讼纠纷,即便是亲族犯法也绝不徇私,因此在当地树立了威信,“政令有序,人莫敢违。”冼夫人的远见卓识更是体现在几次参与镇压反叛的事件中。  南朝梁太清二年(548年),反复无常、后又投降梁朝的大将侯景在寿阳反叛梁朝。在勾结内奸的基础上,侯景很快渡过长江,将梁武帝围困于建康台城。广州都督萧勃征兵前往勤王,但是高州刺史李迁仕却占据军事要地大皋口而称病不出,私下却召集冯宝面商出兵之事。冼夫人仔细分析时局后,极力劝阻冯宝,认为这是一场骗局,目的是将他作为人质胁迫一起造反。果不其然,没过几天,李迁仕公开造反,派遣骁将杜平虏率军进驻灨石,与侯景遥相呼应。冼夫人建议采取攻其老巢的做法,选择李迁仕作为进攻对象,采用麻痹战术,由她代替冯宝率领千余人“步担杂物,唱言输赕”,装作前往犒劳兵士,出其不意发动攻击,结果大获全胜,李迁仕败走。冼夫人率军与长城侯陈霸先会师,进而判断其非寻常人,定能平定侯景之乱,建议冯宝主动进行交往。果然,陈霸先很快与王僧辩合力击溃侯景,逐步控制了南梁政权,并于太平二年(557年)代梁称帝,改元永定,是为陈武帝。  永定二年(558年),冯宝去世,岭南大乱,百越无首,相互劫掠,冼夫人以自己的威望聚集部众,成功安抚,使得境内数州安然无事,儿子冯仆年方九岁,被陈武帝拜为阳春郡守。太建元年(569年),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并引诱冯仆参与行动,冼夫人坚决发兵征讨,最终剿灭叛乱,冯仆因为母亲的功劳而被封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石龙太守,而冼夫人也被册封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  在陈朝灭亡,隋朝取而代之后,岭南并未归附,诸郡共同尊奉冼夫人,称之为“圣母”。冼夫人念念不忘陈朝对于冯冼家族的恩德,将隋军阻止于岭外。隋朝晋王杨广让陈后主亲自写信给冼夫人,“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附上当年她献给朝廷的犀杖和兵符。冼夫人在验明信物,确信陈朝已灭亡之后,“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然后率众归顺隋朝。冼夫人被隋朝册封为“宋康郡夫人”,后又因为平叛王仲宣被封为谯国夫人。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冼夫人去世,享年91岁,朝廷谥其为“诚敬夫人”。  维护统一,多次平叛  传统道德观念下,相关人物在改朝换代后迅速向新朝效忠,常被讥为“朝秦暮楚”的失节者、降臣、贰臣、风派,深受诟病。如五代时宰相冯道,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系官场“不倒翁”,士人不齿,至今仍受史家非议。冼夫人先嫁于梁,再受宠恩于陈,后又忠心为隋服务,历仕三朝,陈帝、隋皇对她却很敬重,后世史家从无人非议,甚至当代人也对她赞赏有加。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冼夫人能够顾大局、识大体,始终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是民族融合大家庭中少数民族的一面鲜艳旗帜。  在南梁时期,侯景叛乱,将梁武帝围困于建康台城并导致其活活饿死。冼夫人和丈夫冯宝联手将岭南支持叛乱的高州刺史李迁仕打败,并全力支持有勇有谋的长城侯陈霸先,为最终平定侯景之乱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冼夫人因此被封为保护侯夫人。这是她第一次公开以武力参与朝廷平定叛乱。  冯宝去世后,正值盛年的冼夫人一方面训导子孙,并以其高超政治才华稳定了岭、海局势。太建元年(569年),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将冯仆召至高安,引诱一同叛乱。冯仆紧急遣人告知母亲。冼夫人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家做忠臣至今已经两代了,不能因爱惜你就有负于国家。”果断派兵拒敌于境外,并率百越诸部与朝廷派来征讨的将领章昭达内外夹击,最终使欧阳纥军溃被擒。冯仆母子因此得到陈朝册封,冼夫人还被赏赐绣幡油络驷马安车一乘,鼓吹一部,并麾幢旌节。  隋代陈后的开皇九年(589年),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隋朝由此成为中国历史又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开皇十年(590年),番禺将领王仲宣造反,岭南不少部族首领起兵响应。叛军将隋使韦洸围困于广州,并驻军于衡岭。冼夫人派遣孙子冯暄率兵救广州,冯暄与王仲宣的部将、泷水(今广东罗定)豪门陈佛智关系亲密,因此按兵不动,贻误战机。冼夫人发现后大怒,派人将冯暄抓起来投入州狱,改派另一孙子冯盎出讨叛军,将陈佛智斩首,最终与官军会师,从而击败王仲宣。她还不顾年事已高披甲上马,带领部众护卫隋使裴矩巡抚各州县,恩威并用,岭南诸位首领皆来参拜。冼夫人让他们继续统领旧部,岭南就此安定下来。隋文帝杨坚因此拜冯盎为高州刺史,赦免冯暄,拜为罗州刺史;并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冼夫人始终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为选择判断时局的出发点,并以此教导子孙后代,因此她的举动能够被历朝历代所接受。她将梁、陈、隋三朝所赐礼品分三个仓库保管,逢年过节,总要将它们取出展示在庭院中,并对子孙们说:“你们应当尽心尽力辅佐朝廷。我先后侍奉三个朝代,就是致力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我之所以将历朝皇上的赏赐保留下来,就是希望你们能够常思忠孝之道。”这一方面体现冼夫人借用中央政权法统很好地维护了整个家族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彰显她心中最大的伦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  请置崖州,巡抚海南  由于经济落后,地方偏远,孤悬海外的海南往往被封建统治者所忽视,或因力不从心,只能进行象征性管理,因此许多时候处于无政府的状态。冼夫人一心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己任,自然会把眼光投向素为中原政权所忽视的海南。  据载,梁大同(535—546)年间,因冼夫人“请命于朝,故置州。”这里所说“州”即崖州。这是冼夫人为海南、为国家所作的政治贡献中功劳卓著的一件事。自从汉朝贾捐之罢弃珠崖之议后,海南基本属于自治状态。冼夫人看到问题实质,请求朝廷在海南设置崖州以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无疑是有着战略眼光的。据考察,冼夫人是建议以先前废弃的儋耳郡置崖州,州治义伦(今儋州市三都镇旧州村),统于广州都督府。这是海南历史上最早的崖州。后来的崖州先后迁于岛北琼山、岛南振州(今海南三亚),有别于冼夫人时代的崖州。  除了寻求中央政权对海南的行政管理外,冼夫人作为岭南的实际管理者,还多次巡抚海南,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当地的安定团结。有学者考证,冼夫人至少来过海南四次。隋文帝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后,还允许她“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使得她在实施对岭海的管理上具有相当的自主权。以一巾帼而开幕府,在中国史上实属罕见。隋朝委派赵讷为番州总管,管辖岭南事务,但是赵讷贪虐害民,激起民变,冼夫人派遣长史张融上书朝廷对其予以惩处。隋文帝特地降敕委托冼夫人招慰亡叛,冼夫人不顾年高,亲载诏书历十余州宣述圣旨,四抚百越。她以“圣母”之威望,所到之处无不降附。隋文帝有感于冼夫人的安抚之功,特地赐她临振县(今海南三亚)汤沐邑一千五百户,孙子冯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这样使得琼南乃至整个海南实际属于冯冼家族世袭领地。冼夫人对海南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当和宋朝敷以文教的苏东坡合称海南文武双璧。千百年以来,冯冼家族逐步散居海南各地再无昔日的辉煌,而人们对冯冼家族的记忆则主要是集中在恩德无限的冼夫人身上。  今天海南岛民间主要的节日——“军坡节”就是纪念冼夫人的。据统计,在海南各地奉祀冼夫人的庙宇最多时达到二百余座。这些庙宇,有的直称冼夫人庙,有的则称宁济庙、柔惠庙、慈佑庙等。冼夫人在海南有很多尊称:冼太夫人、谯国夫人、圣母娘娘、清福夫人、懿美夫人、正顺夫人、梁沙婆、儋耳婆等。而这正体现了冼夫人在民间的生命力!  冼夫人一方面维护岭南平安,促进部族和睦,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坚持国家统一、平定叛逆、惩治贪虐。她智勇双全、恩威并用、仁义爱民,使得她不仅在海南历史上成为重量级人物,而且在中国历史上同样是无可争议的巾帼英雄。(曾庆江)海南澄迈县海边的冼夫人墓。儋州中和镇传说冼夫人的军队当年留下的养马槽。 供图:陈雄
蔡英伟传说冼夫人当年发动神兵神将迁建的中和古城。  由于冼夫人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有关记载她的资料非常有限,尤其是关于她在海南的资料更少,再加上南方天气潮湿,风化严重以及天灾人祸等原因,能留下的资料有如凤毛麟角。因此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历史疑团,也给学术界带来了许多困惑和争议,有待考古发掘的进一步发现来验证。  冼夫人来过海南吗  关于冼夫人来海南的问题,民间普遍传说她曾来过,并有不少民间遗留物作“佐证”。但是不可否认,至今尚没有见到更确切具体的史籍记载,使之成为那些认为冼夫人未曾来过海南的人的借口。  不过大部分专家学者通过推论的方式论证她肯定来过海南,理由超过十条之多。其中最充分的理由有三:一是最具权威性的《隋书》载明冼夫人“历十余州,宣述上意,谕诸俚僚”。而崖州(海南)正是她所辖的十余州中的其中一个,她不可能恰恰漏掉此州。  二是海南最早的志书《琼台志》上记载:夫人在梁时,儋耳归附者千余峒。及没后,于儋又有移城之功,故唐、宋来州人庙祀之。  认为如果冼夫人没来过海南,又哪来“于儋又有移城之功”呢?迁移一座城,是一个地方最大的事情,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首先,必须要征得当地官民的同意,顺应民意;其次,迁到何方才合适,又要认真组织论证,组织征地;再是,钱从何来?劳力从何来?也要认真筹划。如果不是当地官民信服的,有威望的人,不是深入了解,并具体参与筹划,而只是在大海彼岸指手划脚的人,当地官民会轻易响应、迁移一座城吗?  第三条理由是,从汉代设置郡县到废郡县的政治背景可知,在海南设置州郡并非光靠一纸空头圣旨就能万事可行,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武力,封建势力在海南的统治是不可能存在和维持下去的。《琼台志》卷三载,汉武帝征服海南后,“且不能禁制,反乱连年,兴兵攻击,将帅士卒死者万以上,而费用三万万余,卒无成功。元帝初元三年,甚至弃罢郡县。”  580年后的梁朝要在海南建崖州,同样需要武力征服。而在当时,只有冼夫人有这个威力和义务。因此,她带兵来海南建州郡和巩固她所建的州郡是非常可能的、必然的。与汉伏波将军路博德所不同的是,她身为百越首领,在处理海南民族问题上更有经验,更加稳妥,既用武力,又施恩泽,善恶分明,恩威并用,因此深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如果不是这样,不是冼夫人在海南建州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具体细致的工作,那么,这个功劳应当是算在朝廷份上,算在批准海南建州的梁武帝份上,为什么海南人民偏偏把此殊勋记在一个邻郡的妇女身上呢?
更多深度解析
订阅旅居网资讯,第一时间获取海南楼市最新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南省住建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