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济学对学做生意意有帮助吗

经济学是否可以运用于日常行为决策?
我的图书馆
经济学是否可以运用于日常行为决策?
【冯晗的回答(92票)】:
当然可被用于日常行为决策,一门自称旨在研究人类决策行为的科学,如果不能用于日常行为决策,那它还有什么存在意义。都不用提边际、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这些被人说烂了的话题,单一个效用函数的概念,就可以对我们的日常决策助益良多。
这并不是说我们得像研究者笔下的理性人那样,要让自己的效用函数符合单调、拟线性、可导、连续……等等。这些大多是研究者为了分析方便,为了让问题可处理而做的假设。当我们只需面对自己的效用函数时,这些假设都是不必要的,包括
所说的“其他参与者的目标不进入我的效用函数”这样的假设,这并不是经济学的基础假设。甚至边际效用递减之类看起来很合理的假设都可以放弃,这些东西只是我们研究其他人效用时所做的假设,因为我们观察不到他们的内心,不了解他们的效用函数,所以只能做这些假设来帮助研究。
但既然你是在给自己做日常决策,那你可以直面内心,问问自己就好,这些假设就都是多余的。这可能会带来一些人不太喜欢的推论:比如如果你不准备转售,而你又不懂艺术品鉴赏,那你购买艺术品时也不需要去学鉴赏,不需要去鉴别真伪,喜欢就好。当然,前提是你不怕暴露自己的品位或者对此极有自信。反倒你如果万一懂了,那你就得认真去鉴别了……女同胞们可能会喜欢这个推论,这意味着就算你老公跟你说钻石是人类史上最大的营销骗局,你也不必在意,你只要告诉他,我喜欢,就好。这是无解的维度攻击。
当然,与此同时,你也得接受他喜欢外星人、星战光剑、无人机或者每年百来欧元还啥事干不了的巴萨会员资格之类商品的事实。
所以如果真有个遵循“其他参与者的目标不进入我的效用函数”假设的杰克在图书馆拉了泡屎,那应该怪的也不是经济学,因为经济学并没有要求他遵循这样的假设。要怪,也应该怪他自己自私,或者怪他为什么有这么特殊的癖好……
对这样一个效用函数,经济学分析所需要的核心假设其实就两个:你的偏好,应该是完备而可传递的。这其实是在说,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两件事物时,你都应当知道哪个对你更有价值,或者一样有价值。而且这样的判断不应当是前后矛盾的。
经济学用于决策,无非就是成本-收益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成本和收益都应当是效用,而非其他。
收益是效用
所以你买任何商品,买的都不是那些物料,你买的是这个商品带给你的效用。
所以寿司真不是米饭上放条鱼,披萨也真不是大饼铺点肉。因为它们带给我的效用是不同的。
所以苹果或许制造成本真的很低,但这关你什么事呢?只要它带给你的效用足够高,那就买呗。
而且效用是十分主观的,所以你永远只能问自己,这件东西能给你带来多少效用?对好酒的人来说,一瓶名酒可以给他带来很高的效用,所以他愿意为此付出高价。而对我这种不喝酒的人来说,如果不允许转售或送人,那免费的茅台摆在面前,我也不会有什么兴趣。
更进一步说,买东西时不仅要考虑性价比,还要考虑这性能对你的额外意义。2K屏很好,但相对1080p,它会给你带来额外效用吗?如果不能,那为此多付出一毛钱,都是不应该的。
成本是效用
所以你为一件商品付出的成本其实不是那些钱,而是这些钱原本可以给你带来的效用。如果钱多得花不完,以至于没法给你带来什么效用,那用来打水漂也没什么不好,好歹也是个能带来点效用的运动吧。而如果吃了上顿没下顿,五块钱就能决定你下顿饭会不会饿肚子,那就不得不斤斤计较了。
而且你判断成本时不能只看商品的售价。360和百度管家都是免费的,但它们带给你的成本可不是零。WPS是免费的,但如果你很不喜欢弹窗广告,那每年花个几百块订阅Office 365才是理性选择。去商业中心吃饭时也不能只挑便宜的店,排队的时间,也意味着额外的成本。当然,这些成本归根结底还是得换算成效用,如果不介意360在你电脑里的所作所为,那它还真没什么成本;如果一下午没其他事,那为心仪的餐厅排个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知道了效用才是本质,剩下的问题就是恰当地对比成本和收益了。
比如假设路口没车,事后也不会被抓,那去上班时闯红灯的收益是早到那么几分钟,而成本则是负疚感或违反规则造成的轻微不适所带来的负效用。平时我不会闯,因为早到几分钟没什么意义,但如果快迟到了,早到几分钟可能就意味着少一次教学事故,那负疚感什么的,就不能阻止我闯过去了。
所以你看,把经济学用于日常决策,是很自然的事情。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其实都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这样做,如果不是这样,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真的变成真空中的球形鸡了。
【知乎用户的回答(14票)】:
Marwell, Gerald, and Ruth E. Ames. "Economists Free Ride, Does Anyone Else?: Experiments on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IV."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5, no. 3 (1981): 295-310.
这是一篇引用量超过了 1,000 的文章,讲的是一系列有关搭便车问题(free-rider problem)的实验。都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可是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就是一个特例。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有人都有机会使用公共资源而不产生利益冲突;由于每个人从中获得的好处只有他/她自己才知道,人们有隐瞒自己对公共物品真实支付意愿的倾向,不付出成本而坐享其成。可是这样一来自愿支付公共物品的人就会很少,导致的结果就是公共物品生产不足,反而所有人都蒙受了损失——这就是搭便车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人们在现实中真的搭便车吗?
社会心理学家 Marwell 和 Ames 试图通过实验来对此进行研究。他们先给实验对象们发放了一些资金,然后让他们选择是将资金投到个人基金还是集体基金。对于个人基金,投资回报是每个人自己投资金额的一部分,就好象在银行里存钱一样。对于集体基金,投资回报由两块组成:第一块是小头,即每个人自己投资金额的一部分;第二块是大头,即其他所有人投资金额的一部分。集体基金的好处是如果所有人把所有资金都投到集体基金中去,那么每个人获得的回报都要高于各自将所有资金都投到个人基金中去的回报。集体基金的坏处是可以搭便车:如果有一个人把资金都投到了个人基金中去,那么他不但能收到个人基金的回报,还能额外收到集体基金回报中的大头,此时这个人获得的总回报将会非常高。
在实验开始之前,Marwell 和 Ames 向六位经济学家和一位社会学家发出了一份问卷,询问他们对于实验结果的预测。有一位经济学家拒绝回答这个问题;剩下的六位预测每个人对集体基金的投资金额在 0 - 30% 间不等。然后作者进行了 12 次实验,每次实验设计/对象都稍有不同,但无关宏旨。下面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第一次实验中,平均每个人把 42% 的资金投到了集体基金中;第二次 53%;第三次 51%;第四次 60%;第五次 47%;第六次 28% - 35%;第七次 46%;第八次 50%;第九次 49%;第十次 43% - 50%;第十一次 43% - 84%。
从前十一次实验的结果上看,经济学家们的预测在普通人中似乎是站不住脚的。「强」搭便车现象在现实中或许并不成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公共电台和维基百科可以存活下来。
然而,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群人,他们的名字就叫「经济学员/家」。Marwell 和 Ames 将第十二次实验奉献给了他们:三十二名威斯康辛大学经济系的研究生只把 20% 的资金投到了集体基金中去,且与第一次实验相比在 95% 水平上显著。有意思的是,在这三十二个学生中只有两个人识别出了这个实验所基于的理论。
所以究竟是经济学家把经济学运用到了日常行为决策,还是通过日常行为决策我们区分出了一群叫「经济学家」的人呢?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廖某某的回答(12票)】:
小明的故事。
早上七点,和往常一样,小明在网吧和朋友打了一夜lol,起身准备回寝室。
有点饿了,小明和小刘说到,去买点吃的吧。
好,小刘接过了话茬,就在寝室楼下买碗粉打包就行。
在寝室吃完一碗价值7元的热气腾腾的牛肉粉后,小明抱着成为最强王者的梦想,进入了自己的梦乡。
对了,趁着小明睡觉的时候介绍一下:小明是一位大学生,今年大三。他的家境普通,成绩一般,相貌平平,大学三年似乎一事无成。据他说他一事无成的原因是因为能成的事太多了,所以他也不知道自己成哪一个比较好。他说自己不出手不要紧,一出手至少就是几亿的项目。不能抢了别人的饭碗,要给别人留余地,给别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活路。
当然,他也有出过手的事情。和所有的大学生一样,他也有一颗成为职业电竞选手的梦。
可惜……他……缺了一点运气?
怎么说呢,这个游戏他从大一开始,积累了三千把的游戏经验。
传说他精通上中下野送五路,能够在仅有十点血不到的情况下反杀三狼F4,所到之处连母狗都不放过。
传说他总能在对方英雄残血的时候一个技能推开对方防止队友被反杀、带领队员顺风变逆风,逆风变20……
三千把过后,他仍然只有白银。
下午三点多,小明好像睡醒了。他迷糊着睁开双眼,在床上思考了一下昨夜的胜与负。一边埋怨着小刘太坑了实在带不动,一边拿开手机打开新闻看一看今天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如果说lol是小明的特长,那么看新闻就是小明的爱好。
小明最喜欢的新闻类型就是财经和体育,用他的话说,财经和和体育一个象征着人类的智慧,一个象征着人类的力量,而自己是人类智慧与力量最完美的结合,自然有必要了解一下其他凡人最近又造出了什么破事。
当然,完美的结合体也是不吝惜在新闻后的评论栏与普通人交流一二的。他说,新闻评论是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狗与狗之间是平等的、甚至人与狗之间也是平等的。他说,上一次众生平等是上帝把万物造出来的时候,这一次众生平等则是新闻评论。
“从天堂到地狱 油价跌破60美元之后仍将杀跌”
草,国际油价都跌了这么多,我们国家的油价居然只跌了这么一点点。看到这条新闻标题后小明骂骂咧咧的说到。虽然小明至今不知道石油、柴油和汽油的区别,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评论栏打出了自己一眼看透本质的观点:呵呵,发改委,老子什么也不说了。666。
真是烦人。小明顺势点了一根烟。
“科比打铁交响曲爆贝多芬 警告76人别再赢”
小明是科比的粉丝,铁杆的那种。虽然小明从来没有打过篮球,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科比的喜欢。他说他七舅姥爷有一个远房表亲是科比的三叔,每当别人质疑起这一点的时候,他都会拿出一双据他说是科比穿过的袜子用以证明,小明为了保持袜子纯正的味道所以从来没洗过。
袜子都拿出来了,有本事你就站在他面前和他对质。
打铁也是全明星,你行你上啊!小明愤怒着打出了这一行字。
没意思,小明把烟头往窗外一扔,起了床。
反正也没事情,不如就去网吧吧。小明心想。
今天特别不顺,小明第一把就输了,而且是在前期将对面杀成狗的情况下。小明刚想骂娘,忽然发现周围的气氛变的很诡异。网吧里空无一人,连网管都没有,可奇怪的是周围的电脑还开着。可能是电流不稳定,电脑和灯光都一闪一闪的。空调似乎也没什么效果,冷空气让身体的毛孔都紧紧的闭了嘴。小明望了望窗外,明明现在才下午四五点多中,可是天空都是灰的。他刚想掏出一个香烟压压惊,忽然桌面上弹出一个窗口:
想明白生命的意义吗?想真正的……活着吗?
小明心中一片迷茫。
谁不想真正的活着?
吗的,念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个同学,我们几个兄弟喝包两毛钱一包的冰袋都要凑钱买,可是他每天都能喝可口可乐。
中学的时候喜欢过一个姑娘,自己每天都写情书给她。不仅如此,还省吃俭用买了好多零食首饰送给她,她收下还算了,每次表白的时候却又拒绝我。她说她不想这么早就谈恋爱,可是据说她早就和华天酒店老板的儿子开了房,照片都有人看过。
后来想好好做一些事情,可是他妈的自己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懂,做的了什么事情?加入学生会被坑,做生意被骗,成绩又烂,游个泳还差点淹死。只能没事对着女神的照片做一做几亿的项目,然后把纸一扔,关灯睡觉。
这样活着与死又有什么区别?想到这里,小明情不自禁的把手伸向了“是”这个选项。
一阵眩晕过后,小明逐渐恢复了意识。
他发现自己坐在学校的图书馆,面前放着一本书:《经济学》 。他正疑惑这是什么情况,发现一件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情:周围的一切居然静止了!
所有人都一动不动,有的姑娘看书的时候眼睛瞪的大大的都不眨一下。有同学桌前为了提神而泡的咖啡的烟雾都停在了那里。玻璃外正在飞行的鸟这样看过去就像一张照片。
惊讶了几分钟之后,小明终于回过神来。一定和这本书有什么关系。小明心想。想到这里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只见书的第一页写着:
早日将这本书读透,时间变能复原,你便能理解生命的意义。
哇塞,这种好事居然落到了我的头上。小明惊呼。自己一定要好好的理解清楚这本书。小明表了表决心。不过在看之前,还是得先做一个事情。
小明刚刚在环视周围的时候就看到自己的女神也恰好在这一件自习室。于是他径直走到了女神身边,拿出了手纸,解开了衣袋,用手拿着话筒来回切歌,然后在女神面前完成了一个大项目。完事之后小明长叹一口气,说,早就想对着你的背影撸一次,今天这么好的机会不把握,那我就就亏大了,范亦菲,你可别怪我。
完事之后,小明开始认真看起了《经济学》。
早上六点,小明早早的起床。
其实晚上10点睡觉是最合适的时间,因为晚上11点的时候,人的身体的各项器官就会开始准备休息,所以要提前一点睡觉。可是有多少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只图短时间的快感,却透支了未来自己身体的健康。小明边穿衣服边喃喃自语。还有一些可怜的人啊,每天都要太阳照屁股了才起床,殊不知人类每天仅需要八小时的睡眠,睡八小时与睡九小时的对身体的效用几乎一模一样,也就是说,每天只睡八小时的话,每天都能多出一个小时的时间!
洗漱完毕之后,小明走了十分钟,来到了一个老的居民楼下的一家早餐店,吃了一碗牛肉粉。
小明现在已经习惯来这家粉店吃粉了,我曾问过他原因,他说,同样的价格下,这家粉的牛肉会更多一点。见我不解的样子他继续补充到:比如一碗粉,,他的价格构成有房租、水电、设备、人力、原材料、税、利润等等方面。寝室楼下的粉店因为人流量大,所以门面的租金自然会高,再加上大量的需求抬高了价格,所以其实你花了同样多的钱,真正花在原材料上的钱这家店自然会多一些。所以你能看到的东西就是这里的牛肉会多一些。
对了。当时见我没插话他又继续说了下去。前一段时间不是说星巴克成本只要几块钱、苹果手机成本只要1200元,都是那些脑残鸡者意淫出来的。你看下星巴克的店铺都开在哪,看看那些地方的租金,你再看下哪些店铺的装修。你想想研发出一个苹果手机大概要多少钱,还有营销花了多少钱,还有关税balabala的,用屁股想都能想出来他们的成本怎么可能只有那么一点。
他又叹了一口气说到,不过也不能全怪记者,要怪就怪他等屁民没素质,净容易被忽悠,而且又喜欢看这些瞎扯的东西,一点辨别能力都没有。没办法,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嘛。
小明吃完早饭后去了公司做兼职。
小明在经过经济学的洗礼之后找了一份兼职。因为他发现好像每天把时间计划一下,那么留在停顿无所事事的时间会更少一些,能省就是赚吧。赚出来的时间恰好也可以用来做一做兼职赚点小钱。
他兼职了一份打字员,还有一个活动督导。
兼职打字员是一个巧合。他有一天在街上瞎溜达的时候恰好看到路边的小店在招,然后他就随便进去问了下。老板说任务就是会偶尔给一些作者的书稿把他打出来,每个月有1000元的工资,工资是行价。工作地点随意,但是要把按时事情办完。小明一听就觉得这个工作很适合自己,虽然自己别的优点没有,但是多年lol和队友对喷也算是把自己打字的功力训练出来了吧。我的打字效率能够击败大多数人,所以在做这件事情上,我的收益算下来会比大多数人更高吧。小明心里想了下,于是爽快的答应了。
活动督导则是为了以后考虑了。学了经济学之后明白自己不能无所事事,还是要为以后精打细算把。小明觉着做督导又不要啥书本上的知识,就偶尔拿跟皮鞭抽打一下,感觉一定很爽。于是就去面试了,钱到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时间也没浪费,而且是能学会一些社会上的东西说不定以后能用到,早晚都能用来赚钱嘛。小明做着做着也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兼职。
当然有课的时候还是会去上课的,也不能每天都做兼职。去不去是一回事,听不听的懂又是另一回事。当然每次去的时候小明都会尽可能的回答老师的提问加深老师的印象。大学考试嘛,有句话说的好:自己凭本事考过的以后能当科研精英,靠作弊考过的以后能当优秀商人,和老师关系好通过的以后能成为大政治家。
小明说他自己这辈子估计成不了科研精英,正在成为政治家的路上。
管理学不是有一个叫做啥权变理论的嘛,他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过程不重要,结果才重要。小明补充道。
小明的特长还是没有丢掉,兼职完之后要是有时间的话会玩一玩lol。
寝室的哥们都听小明说过他的传奇遭遇,不过都对他嗤之以鼻:你都是学过经济学的人了,还玩什么lol?小明说心理快感也是效用的一部分,怎么就不能玩了。小刘也一副嘲弄的语气:哟哟哟,我还以为经济学的东西只是教你怎么骗钱,没想到还有这个作用。小明气愤道:赚钱不能算骗……赚钱!……经济人的事,能算骗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寝室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玩笑归玩笑,不过小刘还是发现小明后来变的越来越厉害。但是他也发现小明再不像从前那样五路都玩了,现在专门改玩上路,而且只玩那么几个人物。他也私底下问过小明为啥,小明也不计前嫌,告诉他:英雄联盟100多个英雄,怎么可能都能玩的好。你能把一个两个英雄玩到所有人的前百分之十,你的段位自然就上去了。排位又不是看你玩所有英雄的平均实力,而是看你玩的最好的那个人物的实力。
对了,小明玩lol的时候忽然想起个事情。之前好像在新闻里看过说国际油价又跌了,现在去买几只中石油的股票吧,成本低了的话算是一个利好消息。于是他打完手中的那一盘之后给朋友打了个电话,问了一下炒股开户的事情。信息的流动果然能增加办事的效率,朋友花一两分钟就讲清楚了小明如果自己弄至少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弄明白的事情。
户开好之后,小明用上个月兼职的赚的钱全买了中石油。边买边想:把钱存银行里简直就是浪费,余额宝里可能还划算一点。
小明点了买入之后心里暗暗道:有点小紧张,不过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大赚一笔。
【金超的回答(6票)】:
谢邀。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哪些经济学知识可以用于日常行为决策——大多数微观的知识都能用。关键在于基于这些知识做出的决策会带来什么后果。
从你教授举得例子开始说吧:电信公司采用的价格歧视一般是两部定价法(two-part teriff)。 你支付的价格包括一部分固定费用(access fee)和浮动价格(variable cost)。最典型的例子是流量套餐。
你的教授选择了于自己而言最合算的套餐,是因为电信公司的利润不进入他的效用函数。而他选择合算的套餐这件事也并不违反社会的道德准则。其他参与者的目标不进入我的效用函数,是我们在经济学里经常使用的假设。那么基于这个假设我再讲一个故事:
学过两本曼昆经济学原理的杰克去图书馆,在找书时突然腹泻,而最近的卫生间在楼上。他想到:别人的感受反正也不进入我的效用函数,图书馆里也没有监控。于是他便就近在两个书架之间出恭,最大化了自己当时的效用。这个事情直到他离开现场也没有被发现,他也没有受到馆方的惩罚。
以我们社会的道德来看,杰克无疑作了件恶劣的事。他本可以去卫生间,而不破坏图书馆的良好环境。但在一定的假设下,他的行为是符合经济学所言的理性的。
但是,同样是基于“其他参与者的目标不进入我的效用函数”,我还可以讲这样的故事:
富有的孤独老者最喜欢看孩子玩耍。于是他将自家宅院的大部分改建成孤儿院,收留市里流浪的孩子,并雇佣附近的居民来教养他们。他的举动完全出于自利,但他的行为创造了就业岗位,令这些流浪儿童远离流离失所和食不果腹。大多数人称赞并打心眼里尊敬他的作为。
不用说,这位老者的行为也是符合经济学所言的理性的。大家也知道这两个故事的区别在于外部性的正负。也知道“外部性”这个词是我们做经济学分析时的权宜之计——它能覆盖的内容太多,甚至每一项都能拎出来成为一个学科或者一个研究方向。
这也是为什么公共经济学家常说:“我们只负责拿出数据和分析数据,决策留给政治家们去做。”公共经济学分析的项目往往涉及一个社区乃至一个国家,这牵涉到很多人的感受,或者按照经济学人常用的说法,利益。政治家或者说政府在这个事情上的比较优势是,他至少能部分考虑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的感受和利益。这比起无政府状态来说是一个更高效的制度安排。比起更容易犹豫不决的经济学家,看上去低效冗长的政治决策议程其实平均来说能更快拿出质量过得去的决策。
个人决策能影响的范围虽然一般比公共政策领域的决策要小,但它们也确实能影响身边的人。在作决策上,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一样,都是道德准则的辅助。
【李子健的回答(3票)】:
可以啊,经济学的意义就在于指导日常行为决策。
比如你小学不好好读书,年纪轻轻就早恋,最后没书读只能去饭店端盘子,这就是时间成本。
后来那姑娘嫌你没志气又把你甩了,你痛心疾首,想着以前在她身上花了不少钱,这就是沉没成本。
过了几天,你工作的饭店里的帮厨走了,老板想再招一个,大伙都嫌累而且挣得工资还都差不多,没人想应聘。你果断上岗,因为你最近自学经济学,知道了“迟来的奖金”。果然,三年之后你顺利晋升主厨,工资翻倍,而你的同事还再端盘子。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这个问题不同的学派给出的答案不一样,走经济解释的路的学者是不支持经济学可以做决策这种说法的
【一直走啊走下去的回答(6票)】:
可以,经济学来源于生活自然可以应用在生活
我的答案可能更偏向于财务管理 ,尽管我是学经济的,但是半路还是改了财务,大概因为我觉得财务更接地气更踏实。这里分享的内容是基于注会财务管理第一章财务管理概述中列示的基本财务原理的一些个人理解。我甚至觉得如果要是让我选一本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的书我都会把这些东西列在这里,因为仔细剖析一下这些弯弯绕的话,就会觉得那些人生精神层面的取舍平衡和物质层面的满足无不基于一些这样的原则。
所谓的原则,是人们对财务管理的共同认识
具有以下特征
(1)理财原则必须符合大量观察和事实,被多数人所接受
财务理论有不同的流派和争论,甚至存在完全相反的理论,而原则不同,它们被现实反复证明并被多数人接受,具有共同认识的特征。
(2)理财原则是财务交易和财务决策的基础
财务管理实务是应用性的,“应用”是指理财原则的应用。各种财务管理程序和方法,是根据理财原则建立的。
(3)理财原则为解决新的问题提供指引
已经开发出来的、被广泛应用的程序和方法,只能解决常规问题,当问题不符合任何既定程序和方法时,原则为解决新问题提供预先的感性认识,指导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原则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正确
原则的正确性与应用环境有关,在一般情况下它是正确的,而在特殊情况下不一定正确。
原则的内容及举例如下,其中含义是照搬原文的,应用是我自己长期已经应用在自己生活中的了,算是干货
1风险-报酬权衡原则
含义 投资人必须对报酬和风险作出权衡,为追求较高报酬而承担较大风险,或者为减少风险而接受较低的报酬。
应用对于平民的理财,股票风险大于股票型基金大于债券型基金大于货币性基金大于存款,而保本安稳性正好与这个相反,也就是说你去银行存钱时候很少签什么风险自担的协议,但是一旦你买理财就会多出一些文件,如果你要是投资基金还会有风险评估,股票的文件会更多。都是在测试你在期望收益的同时能否承担风险
2投资分散化原则
含义 指不要把全部财富都投资于一个公司,而要分散投资。
应用就是俗话说的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你的理财要合理配置,不光是考虑收益率,更是要考虑风险,现金流等,我个人比较喜欢互补性投资,比如你买一些房地产股票,房价高的时候,股价亦高,买房资金也就高,等房价降下来,就卖股票去买房子。对公司来说,我比较喜欢再加上swot分析和波士顿模型。
3资本市场有效原则
含义:指在资本市场上频繁交易的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而且面对新信息完全能迅速地做出调整。
应用:中国股市,你懂得。
4货币时间价值原则
含义:指在进行财务计量时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
应用:因为利息(这个利息是概括指代所有的收益利润率)的存在,所有的钱都是有时间价值的,越早收钱越好,越晚花钱越好。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比较喜欢信用卡分期(才不会说是我买买买还不起了);另外你去银行的时候经常有卖理财和保险的人各种天花乱坠的忽悠,你只需要问他年化收益率是多少即可,也就是这种东西平均每年的收益,那种现在每月存100,若干年后每年给你2000的基本都是忽悠。你这些钱自己买余额宝到时候每年能取出来的都不止2000
5有价值的创意原则
含义:指新创意能获得额外报酬。
应用:这个主要应用于直接投资项和经营、销售活动,而且新的优势都是暂时的,企业和个人长期的竞争优势,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短期优势才能维持。现在大热的互联网思维其实就是一种创新,所有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都会比较容易被碾压,除非你一直保持专利独有或者不断持续改进
6 比较优势原则
含义:指专长能创造价值。比较优势原则要求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比较优势上,而不是日常的运行上。
应用:在管理上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贸易上的优势互补。企业间的并购常常都是基于这样的优势互补,你没有钱有技术我有钱没技术;你没有上市资格而有发展潜力,我有上市资格但是已经面临发展瓶颈……国际贸易更是如此,可以说这也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模型基础
另外一个我很崇尚的应用就是婚姻,我是一个一直坚持要找互补型的人来结婚的。觉得这种婚姻更稳固和轻松。因为两个人各司其职各自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会针尖对麦芒。
7 期权原则
含义:指在估价时要考虑期权的价值。
应用:广义的期权不限于金融合约,任何不附带义务的权利都属于期权。有时一项资产附带的期权比该资产本身更有价值。你花钱是买到的一种权利,是否执行的权利有时候是很值钱的。你在的每一个选择,对未来的打算,其实都是有价值的,这也就是一种取舍的心态的根源。
8 净增效益原则
含义:指财务决策建立在净增效益的基础上,一项决策的价值取决于它和替代方案相比所增加的净收益。
应用:这个原则就是产生沉没成本的原因。我们在评价一件事情的好坏、一项投资的好坏时候,是要着眼于现在和未来的。因为已经过去的,是既有的固定的,你的现在和未来才是差额。
9 自利行为原则
含义:指人们在进行决策时按照自己的财务利益行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对自己经济利益最大的行动。
应用:这个原则就是产生机会成本的原因。我们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基于我们自己一个利益最大化的判断(尽管这个判断不一定正确),我们在选择一些的同时,就注定要放弃另一些,你的人生其实总是在基于利益最大化去选择,所以人常常被认为是性本恶的,一种天然的趋利避害的心理。
10 双方交易原则
含义:指每一项交易都至少存在两方,在一方根据自己的经济利益决策时,另一方也会按照自己的经济利益决策行动,并且对方和你一样聪明、勤奋和富有创造力,因此你在决策时要正确预见对方的反应。
应用:这个原则是在上一条原则基础上强调了一种守恒。你的幸福你的收益往往可能基于别人的痛苦和损失,反之亦然。整个社会、生命都是一种守恒。
在财务管理中双方交易原则还要求在理解财务交易时注意税收的影响。由于税收的存在,主要是利息的税前扣除,使得一些交易表现为“非零和博弈”。
11 信号传递原则
含义:指行动可以传递信息,并且比公司的声明更有说服力。
应用:信号传递原则要求根据公司的行为判断它未来的收益状况;还要求公司在决策时不仅要考虑行动方案本身,还要考虑该项行动可能给人们传达的信息。比如说一般提前发财务报告、公布高转送政策等都会引导股价走高。
生活中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亦可能被有心人看在眼里,去揣测去琢磨,甚至到最后别人认定的意义会反超你做这件事实际的意义。
12 引导原则
含义:指当所有办法都失败时,寻找一个可以信赖的榜样作为自己的引导。
应用:经济管理中有行业标准概念和免费跟庄概念。引导原则不同于“盲目模仿”。它只在两种情况下适用:一是理解存在局限性,认识能力有限,找不到最优的解决办法;二是寻找最优方案的成本过高。引导原则不会帮你找到最好的方案,却常常可以使你避免采取最差的行动,它是一个次优化准则。
投资中,你可以看一些主流资金的投资方向;买卖中,你可以参考同行的定价。生活中,当你对某件事感到困惑的时候可以向同类寻求参考,比如书本里的类似例子,同行者的佼佼者,朋友等等。他们给你的或许不是最好的,但却是一种指引。
第一次受邀答一个自己很感兴趣的问题,非常真诚的写了知乎第一个长答案,愿读到这个答案的人也可以一起思考这些问题,我也会将新的一些想法更新在这里,与其说是给题主的一个答案,更像是完成了自己长久以来想写的一篇文章,愿你喜欢。
【SimonNg的回答(3票)】:
在政策制定层面应用很多。在个人决策层面几乎没有运用。以个人决策为本那部分经济学的基础是形式化解释人已经表现出的行为。
【沈曼琳的回答(1票)】:
第一次被邀请,就说说我的一点小感受吧,我虽然专业学的不好,但是确实从经济学中获得了一些受益匪浅的感受,希望能开解和我一样曾经被一些小事困扰的人。
第一个是通货膨胀螺旋,形成的过程大致是:因为通胀的存在,物价上涨,工人要求涨工资,导致工厂和企业成本增加,于是物价持续上涨,这样循环往复形成一个通胀螺旋,甚至容易爆发恶性通货膨胀。我说的比较简洁,实际比这要复杂很多,但是就是这个简单的理论让我领悟了好多,我突然觉得:这就好比人的心情,当某件不好的事情发生时,人会产生不良的情绪,而负面的情绪只会使事态更加严重,这是同一个道理。因此,从那以后,我就学着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不好的事情,要么冷静,要么转移注意力,要么想好的方面,然后我发现事情后来往往会朝好的方向去发展。因为这一点,我身边有朋友提到过很欣赏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二个是老生常谈的会计学里面的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机会成本是当你在面临两个选择时,选择其中一个,必然会丧失另一个所获得的收益,这部分的收益就是你的机会成本。假如你只有10块钱,只能选择吃面或者吃饭,你最后选择了吃饭,那么吃面带给你的快乐和饱腹感就是你的机会成本,这对应了中国那句古话:有得必有失,我们不能什么都要,对于失去的,不必那么介怀,要懂得释怀和放下,只要你最终选择的所获收益大于未选择的可能获得的收益,那么你的选择就是值得的!既然吃饭比吃面更容易饱,那就吃饭吧,但是如果吃面让你更开心,你就选择吃面吧,无需过多纠结和不舍。
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的无法挽回的成本,假如你花3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看了一半,你觉得这个电影非常无聊,你不想再看下去,但是想到自己花的30块钱,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看完。其实对于理性的投资人来说,这是不明智的,因为不管你看不看,那30块钱的电影票是绝对不可能退回来的,因此在做下一步的决策时,不应该将已经发生的成本计算在内,也就是说不要让已经发生的且无法改变的事情影响你当前和未来的决定。这个例子可以广泛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金钱爱情友谊放之皆可。你和爱人之间已经没有爱了,在一起很不快乐,但是已经交往了那么多年,谁舍得放手呢,于是勉强在一起,只会导致双方更加不快乐,这时候放手才是对双方各自的解脱和成全,何必让两人更加不幸呢?过去的那些不好的经历,就彻底放下吧,不要再心心念念,让它继续影响着你的现在和未来,其实你本可以过得更好的,这时候的你,应该决绝地起身,走出电影院,去做能让你觉得快乐的事情,否则结果只能是钱也花了,大好的时间也浪费了。
最后还有另外一个理论也非常适用,即高风险高收益。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你想获得怎样的收益,就必须付出怎样的代价,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
【StevenYu的回答(1票)】:
1) 謙虛 - 因為交易費用,所以對信息與方法都不可能全知
2) 果斷 - 因為信息改變可能比收集快,不必等全知才做選擇
3) 無悔 - 事後認為錯是因為事前無知,可亡羊補牢,但悔不當初無濟於事
4) 快慢 - 人腦有局限,淺思快,但沒深思想得全,判斷可能不全,若不急,試著多深思
5) 制度 - 它的建立與維持都有成本,所以不是事事都在市場中進行,這意味著有許多事無法用錢直接量度,而價格包括但不止是市價
6) 收入 - 它是主觀的,而且並不都在市場中發生
7) 成本 (被放棄的收入)
- 將資產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本身有成本,例如將錢轉化成一手車又立即將這成了二手車的實物資產再次轉化成錢這個流動資產過程中所付出的代價
- 時間不管你做不做做什麼它都過去,你沒得選所以它與成本完全無關
- 用不著在日常中糾結成本最小化與收入最大化的區別
- 牢記物件沒成本,只有行為有
- 牢記過去沒成本,只有未來有
8) 利息沒錢也有,它是權衡投資增值與消費耐心的價格
9) 從喜惡到支持/反對的過程中,先想想它們發生的條件
10) 比較優勢理論沒錯,但因生產要素流通成本有時很高,要判斷到底有哪些比較優勢有時很難。
先想到那麼多
【景值默的回答(1票)】:
比如你算算工行一年期基准利率和每年股息率,就再也不会存银行定期存款了。
(此处,把存款置换成股票算是无风险套利了吧)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租房子的时候
用边际效益分析,不知道这个词准不准确
一般一室一厅的900,两室一厅的的1200,多花了30%的钱,单论面积往往会增加100%,而且还会有更好的感受,位置,小区环境,
所以我租房会超出一点预算,因为收益远远高于投入。
【明晃晃的回答(1票)】:
日常生活的决策其实就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而我们的决定和选择往往建立在对未来的预期上。仅仅考虑现在已知的回报和限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考虑未来自己能否承担选择后其他天灾人祸造成的后果(多大风险)。
简单的博弈论知识(风险厌恶和risk premium风险溢价)能帮你分析自己对风险的厌恶程度,从而做出“投资”决策。比如你要是厌恶风险,对于留学这种回报率不确定(海龟还是海待)的决定你也许更愿意选择回报率更确定的学习地点;比如追一个女孩子的结果很不确定的话,那么你在有限的时间里也许去追另一个。
我觉得人在做任何重大决定的时候,一定会考虑成本(投资)和回报率。不论是感情、事业、学习、旅行还是兴趣爱好。因为人的时间、精力和大多数人的金钱都是有限的。(回报率不一定只和钱有关,时间和精力的回报率是所谓的效率。)
而一些生活中的选择看似简单,其实很浪费时间和精力。我知道如果没有博弈论知识,很多时候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做出顺从自己心意的选择,但是我觉得有意识地开始以风险厌恶角度思考之后,我能更轻易地快速排除和自己风险厌恶程度不匹配的选择。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不喜欢风险/可能的灾祸/太多不确定因素,所以我的交友和恋爱都很谨慎。结果是我在日常生活中选择中庸的为人处事的方式,恋爱里no zuo no die,有机会也绝不会勾三搭四因为怕被发现打扰平静的生活,学业和事业选择会随大流,兴趣爱好不选择危险性高的。。
因为我了解自己不喜欢大变数,所以会简单粗暴地删去大片候选选择,其中包括很多很有诱惑性的选择,比如大转专业,暧昧,社交圈过大等等。结果就是省去了自己决策的时间成本。
喜爱风险型的人会做和我相反的(不一样的)选择,但是思路相同,就是认识自己的风险厌恶或喜爱程度可以帮助节约大量决策时间。
【王子小达能的回答(1票)】:
必须可以啊
你的前任就是你的沉没成本,聪明的经济人是永远不会将沉没成本纳入未来的任何决策之中的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不了的匿名用户:
其实是28000不是26000。
丹Sir当时给了一个结论,去酒吧带上一个和自己长的相似但比自己稍丑的哥们,会使得自己更有吸引力,如果被一个相似的哥们相约去了,知道为什么了吧。
不过事实上若是出去勾搭妹子,真会有人相信自己的魅力(长相、气质)与其他人(当然包括那位哥们儿)相似吗?
我真不敢相信我竟然说这些。
【郑三强的回答(0票)】:
用来谈恋爱都行
【常鸣亮的回答(0票)】:
第一次被邀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谢谢邀请啊!
作为学渣我只是觉得,经济学中假设人只有理性,在生活中肯定可以用啊简单的沉默成本,边际效应,但在社会中除了获取资源以外的生活全是感性的,属于感情范畴的,这部分生活如果用经济学理性人来思考也可以,看个人得失吧。
举个例子,一个美女同时被一个自己喜欢的家庭条件一般的和感觉一般的家庭条件优越的追,怎么选择?
社会中也会有很多人做出这样的选择,选前者失去大把资源,选后者就是理性经济人,感情生活可能就没那么美好。
所以总结说,经济学中理论肯定是可以用的,,看场合和使用者自己得失的判断,当然同时获得资源最大化和感情的最大也是可以的,两个有矛盾,但并不冲突。
【熊小熊的回答(0票)】:
谢邀,不过其实我只是地地道道的土木狗呀。偶尔看过几本经济学的书,对经济学还蛮感兴趣的。那就讲讲经济学里的某些观点对我的影响吧。
恰逢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找工作,刚好碰到房地产行情不好呀,工作太难找,而且还苦逼,好后悔呀,不该学土木呀。然后沉没成本告诉我说,后悔也没用,学都学了。那好吧,找个什么工作呢?设计院?可是现在设计院没活干呀,而且还得不到锻炼,也挣不到钱,机会成本太大呀。那这几年房地产行情会不会好起来呢?市场告诉我,供已经远远大于求,泡沫太大,估计没戏哟,赶紧换行吧....
其实有时候在生活里也会发现某些现象会和经济学中的某些原理比较相像。可能是经济学很多理论是在研究如何将个人利益或者集体利益最大化,而社会中也有很多人在谋求这样的最大化吧。所以经济学至少让我能理解某些个人行为。
回答得太外行,望少喷
【曹锐的回答(0票)】:
第一次受邀受宠若惊啊~题主提到的大都是和微观经济学有关,在生活我觉得应用最多的是前面回答中提到的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了吧。微观经济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关于如何做出选择的研究(个人理解)。在生活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选择,比如到底是继续读研还是直接工作,是和心爱的女朋友出去玩还是周末在图书馆当学霸,这就是你所面临的机会成本。
边际效用递减。我室友打lol连赢5把,除了前两把很有快感,以后越来越没意思,断网关机出去打球。
棘轮效应。当收入水平下降时,人们的消费水平不会马上下降,会努力维持原有的生活质量。记得不太清楚了,大概是这个意思吧。可能俗气了一点,但是想到之前关于傅雷先生自杀的那个问题,具有贵族精神的人在那样的年代拒绝妥协,也可以看作是棘轮效应的另一种解释吧。
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的一条:交易使得双方变得更好(不记得原文了)。由此联想到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创造出1+1>2的效果。
暂时想到这么多~
发表评论:
馆藏&5725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样学做生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